童年的发现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1 04:0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童年的发现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1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篇2

课后静下来我想了很久才明白,名师课堂很精彩,但那是属于名师的,优秀教案很经典,那也是别人的,我的课堂是我的,应该由我做主,应该有我的教学思想,有我的教学行为,不能让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别人的东西只能做个参考。从中受到启发,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会出现东施效颦的尴尬。

第二次教学《故乡》时,我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先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分析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先要求学生在文中画出闰土、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再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有哪些变化――读懂课文,理解变化的内容;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理解变化的原因;作者写出这些变化想告诉读者什么――探究小说的主题。同时也学习了人物描写方法和对比的写法。第二课时主要品悟语言,重点段落精读。至于课后作业关于小说主题多样性的理解,只选择一两个较浅显的让学生议议,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多样性。

以后在教学《故乡》时,我基本上采用的是这种方法,效果还很不错。教学这篇课文对我的启发很大,那就是一个老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有灵气,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注入自己的灵魂。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呢?

一、 课前要备好自己的课

所谓“备好自己的课”是指教案是自己原创的,而不是抄录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每一个环节都是自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下来的,是适用于自己的课堂的。

⒈结合学情,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开发

目前的新教材是开放的,处处有许多“留白”,这不仅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有思想的老师总是能在完成总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取舍开发,他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地“用教材教”。比如数学,他可以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可以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比如语文,不是每篇课文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有侧重点。对教材中的课文不一定都教,可能只让学生在课外读一读就行,但他可能会补充一些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中来品读。

⒉敢越雷池,有创新精神

陶行知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是开辟精神。”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也一定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为此,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就必须要有探索和创新精神,需要不断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模式、构思新方法。一个没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必然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削弱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创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

⒊批判地运用备课资料

日前,教学参考资料五花八门,甚至良莠不齐。很多老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往往是照抄一通,至于自己的课到底要如何去上,根本不想,结果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课前不磨自己,课堂上去磨学生,很多低效、无效的课堂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教案原创,并不排斥备课资料。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他的案头也有教学参考书,但他不抄,而仅作为参谋而已,作战思路、作战方法还得由自己定。面对各种资料,必须批判地运用,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适用自己的,必须通过筛选,再融入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要用心去写教案,拒绝因应付而抄录。

二、 课中要敢于张扬个性,追求教学风格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新的教育理论像风一样东南西北地吹过来,往往搞不清该跟哪片云。一个有思想的老师,绝不人云亦云,绝不邯郸学步,总是执着个性,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育技巧在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

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与思考中沉淀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不断地改进。通过模仿―选择―成型―创新的过程逐步形成。模仿是形成教学风格的第一步,模仿的目的是对不同教学风格有所了解,不断熟悉,但不能简单地模仿,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因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无模式,贵在随势,盲目模仿反而弄巧成拙。在熟悉众多的教学风格后,根据个人的特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模式。选择了某种教学模式之后,就应该对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发展方向做初步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朝这一方向努力。这个努力的过程,就是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高层次的教学风格的过程。这种创造是自觉地将教学艺术运用于教学实践,将各种教学要素融为一体,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三、 课后善于反思

教而不思则罔。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同时站上讲台的老师,善于反思的老师总是成长快。做有思想的教师,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能时常进行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 反思 = 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 反思”的成长公式。因此,我们应常常“三省吾身”,认真地解剖自己:当学生违纪时,我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是否由于我的课上得不好;当学生未完成作业时,是否由于上课未听懂……然而,一个可悲的事实是,极少有老师站出来勇敢地承认自己做错了什么,更多的是怨天尤人,埋怨学风,埋怨班风,埋怨学生不来神,就是不反思自己。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敢于认识自己、反躬自省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当你有勇气直面自己时,你才会发现,其实自己还做得很不够。面对周遭的教育现象,我们只有不断反思、不断追问,才会让我们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条理,在内因和外因的不断促变中去主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担当起作为教师的责任。

一堂课结束,必须坚持问自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在备课时是否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难点突破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双边活动的方式是否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多层次性;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发展,是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指导学生是否及时到位,是否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培养学生能力上还有哪些不足等。把这些思考在课后写下来,这既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还有利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他不但反思自己,也反思别人。反思别人,是指对别人的教育教学进行思考:他的这种教法好吗?好在哪里?适用我吗?还要进行哪些改造才适用于我?如此等等。这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完善课前教案、撰写教育日记、听后思考等都是一些好方法。

四、 课余要勤于学习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升自身“思想”的过程。学习,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时空,提升理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中,如果觉得别人的成功经验比较好,适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就可以大胆拿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为我所用。即使他人的教训,同样也有借鉴作用,可以避免走弯路。为此,平时要学会向教育名著学习、向报刊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网络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学习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尤其要养成阅读教育报刊的习惯,因为教育报刊能快速地反映人们对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是教育动态的前沿,是教育新理念的前沿。阅读它们,能帮助教师用相对少的时间获得相对多的信息。

通过学习,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就会与时俱进,自己的素质就会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老师在提升自己的同时,能提升一代人、一个民族。因此,我们必须学习。

篇3

有时不用老师使出内力,儿子会主动闭嘴。他不听课,隔着玻璃看麻雀。儿子说,麻雀不像小鸡――走路一前一后迈腿,而是双脚起跳,在教室的窗台上蹦来蹦去,像电视剧里的僵尸。为表彰儿子有了重大发现,老师让他以军人的站姿,独自在走廊里捱过剩余课时。隔天找我去,说全班同学跟着他一起看鸟,课没法上了;说小学阶段没管好,这孩子野惯了;说现在什么时候啦,乱七八糟的好奇心,得收!老师欲言又止,那些没说的话,我懂的,再这么下去,儿子哪儿也考不上,将来很可能归在丐帮门下。

问题很严重,他爹很生气。可儿子还是漫不经心,说知道了,以后听老师话,行了吧?他是这样听老师话的,堵在厕所门口,见一位老师解开裤子,立马嗓音嘹亮:“老师好!”按学校规定,老师应该回句:“同学好!”这位老师手正忙着,完事一声不吭,走了。我劝儿子不能这样,儿子说,你不是让我听老师话吗?说完诡异一笑,像是中了逍遥三笑散。我就知道,这小子开始逆反了,你让去少林武当,他一准投奔星宿老怪。

后来我见儿子暗藏阴谋,每天深埋在各类标准答案里。放弃一切,准备跻身江湖名门,是儿子童年的命数。

篇4

关键词:因“材”施教 精讲 背诵 写作

平时,我班学生学语文倍感兴趣,多人次作文获奖、发表;中考时,大家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最高分138,班级均分122。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三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语文教材,采取了因“材”施教的做法。

一、语文课本 精讲精练

人教版教材选用了很多精品文章。我们主要采用精讲精练的做法。

教师认真备课是关键: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注重一课一得;编写符合本班学生特色的教案;精心设计好学习目标和思考问题,利用投影仪出示。(要求明确,可供学生仔细揣摩,又节省时间。)其次,分析学生的接受状况,每节课前,布置好预习工作。(预习作业大体有规律可循,长期以往,也培养了自学能力。)

课堂以出示学习目标,自由散读,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质疑,师生答疑,阅读训练为大致流程。课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讨论为主,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老师往往只作适当引导和精当讲解。日积月累,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提高。而且,课堂气氛活跃,人人参与,问题大多会在课内解决。课后的主要任务是自读课本。

二、自读课本 以读促写

散文家韩愈说过:“学以为耕,文以为获。”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而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自读课文的阅读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也是学生作文模仿和借鉴的好范文。

首先,我们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将自读课文中的语段,设计成阅读题,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引进课堂。例如:第四册自读课本中的说明文就是很好的训练材料。其次,每周根据单元教学目的,要求读五篇自读课文。每周安排一节自读课,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组织学生质疑、交流;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所读文章。鼓励同学们每周写读后感,或仿写,让所学知识真正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周爱云同学读过《草原屋顶》后,写出了文字优美,比喻精当的《梦境童年》。(刊于升华首期作文专集)学生的作文多人次获奖、发表,大量的阅读,当然功不可没。

三、古诗文诵读 背诵浸润

2001年秋季新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推荐了120篇古诗文。我们就占用每节课的课前2分钟,按学号轮流简介或诵读一首古诗,每周布置背诵一首古诗,每一个假期布置诵读任务,开学后,搞一次名句填空比赛。我们曾模仿人教版第三册书中所附的语文实践活动——《诗海遨游

意兴盎然》搞了一次活动。先布置复习,接着,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题目,然后是热烈的竞赛,是赛后以百倍热情再投入。日积月累,同学们自然会逐渐感受到古文学的巨大魅力。况且,“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生必将出口成章,妙笔生花。

四、推荐书目 趣味引路

篇5

关键词:数学;创新能力;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几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体会,借此与大家交流。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创新意识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不能纯粹误认为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这里不仅要让教师能留给学生思维拓展的时间和空间,更要有合理、到位的本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深挖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并且能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二、课堂上力求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首先,师生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情感场”。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应尊重、爱护、体贴学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其次,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的前提。试想: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激情怎么能激励人?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当你面带微笑站在讲台的那一瞬间,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课堂才会“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间才会心灵相通。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使他们感到:课堂上没有教师的威严,没有答错题被教师斥责的忧虑,更不会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可以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探索、创新,大胆地质疑,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除了与教师渊博的知识和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授课艺术有关。平时我们注意以下问题也是有必要的。1.关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在教学中提出恰如其分的、高低适度的针对性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2.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美、对称美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4.善于在课堂和课后给学生留下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交流、探讨。

四、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与教学

“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思考同一问题,把各种知识、各种解法联系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网络,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从而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题多变”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变式题更多的是揭示了同一知识结构、类似的解题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揭示规律,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以及应变能力,让学生在变化创新中谋发展。总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能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不要陷入“精心设计”的误区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面对学生的不同质疑,正确全新地给出解释,有的放矢。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不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教师不能因为教学顺序被打乱而去责怪学生,不要被教案禁锢了教学。

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大胆猜想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是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这一份主动性尤其珍贵,老师应尊重学生的发现,教师不要因为教学顺序被打乱而去责怪学生,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猜想,给学生猜想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允许学生有出错。同时,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索学习新知的欲望。

篇6

为什么呢?我想这跟芭比娃娃善于更新、与时俱进分不开。芭比娃娃本身的服装和发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芭比娃娃后来有了一个风度翩翩的男朋友“肯”,他的造型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到了2004年,芭比娃娃与这个相处多年的“未婚夫”分手了,爱上了来自澳大利亚的冲浪小子布莱思。如果说芭比娃娃以往的与时俱进都是纯社会性的,没有任何技术因素,那么今年芭比娃娃的与时俱进则主要是受技术因素的影响:今年7月底,生产芭比娃娃的美泰玩具公司做了一个新的尝试,推出了芭比娃娃mp3产品,这款mp3播放器可以装扮成洋娃娃,可用来打开特殊动画,还可以用来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交友和购物。美泰公司希望“芭比娃娃”mp3能够通过音乐吸引更多的小女孩,并最终超越现实与虚拟世界中的其他玩具。(当然,今年8月份,美泰公司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收回2020万件“问题”玩具,并将“中国制造”厂家公布于众,致使处于产业价值链最低端的中国企业人财两空,但作为设计商、进口商,作为利润价值的主要获得者也自然是生产过程的监管者的美泰公司,却没有出面承担任何责任,也同时引起了全球业界的质疑与反思――这是一个题外插曲。)

与新兴的IT和网络公司相比,美泰公司的技术产品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具有独特的意义。一方面,因为最近两年传统儿童玩具市场(美泰公司所在的市场)的增长率只有0.8%,而儿童电子产品的销售增长率却有16.6%;另一方面,美泰公司的竞争对手Webkinz(毛绒玩具制造商)已经先于芭比娃娃进军虚拟市场,Club Penquin(最近被迪斯尼收购)也在虚拟世界闯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面对日益萎缩的传统产品市场以及日益发展的网络产品市场,美泰公司如果不能再次与时俱进,那么风靡了几代人的芭比娃娃就可能被在网络环境中出生和成长的孩子抛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且,美泰公司的这次尝试最好能够成功,如果不能成功,还必须再次努力,直至被新一代的小女孩接受并喜爱。

众所周知,市场营销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企业和品牌来说,必须永远对时代变化和社会趋势保持高度的敏感(在这一方面不宜提倡所谓的“钝感力”),努力使4P比竞争对手更加贴近目标顾客。我们看到,善于与时俱进的公司和品牌,其市场价值不断攀升

・麦当劳快餐店――前两年,公司遭遇到巨大的危机,全社会都在谴责它提供的食品危害人们的健康,但通过改进菜单、提供更健康的食物,加上更加平等、更加亲切、更加互动、更加全面的消费者沟通等营销措施,公司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销售得到大幅提升,股票价值在过去一年增长了45%,品牌在《商业周刊》的排名中也上升了一格,成为世界上第最有价值的品牌;

・星巴克咖啡店――能够与时俱进地准确把握顾客对店内体验的新要求,着力营造并不断提升轻松愉悦的喝咖啡环境(比如无线上网服务和别致的礼品等),成为世界咖啡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品牌价值也不断提升;

・花旗银行――虽然是一个庞然大物,但一样保持敏感度,是它最早认识到人们对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率先打破“不得混业经营”的管制禁令,同时迎合“街区银行”的市场需求,在世界各国走更加当地化的道路,成为《商业周刊》最新的品牌排名中价值第11位的全球品牌,雄居各大金融企业品牌之首;

・奥迪品牌――该品牌曾经远不如奔驰和宝马地位高、价值大,但是最近几年由于重视技术和设计,与时俱进地推出了一系列新款车(比如K8、Q7和A5等),在欧洲和亚洲与奔驰、宝马之间的差距已经拉近,就是在美国也大有改善;

・惠普公司――主要体现在对个性化设计的重视上,新设计出来的电脑不再像过去那样“傻大黑粗”,而是更酷更炫;

・诺基亚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创新,既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特点推出高端手机,又抓住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特点推出低端手机,双重策略分别奏效,市场份额和品牌价值都得到了提升;

・谷歌公司――创新引领互联网商业和新媒体广告方向,成为一个无比强大的网络巨头;

・苹果公司――从iMac到iPod到iTune到iPhone,在与时俱进和引领时尚方面具有惊人的能力,不愧为技术时代的骄子;

・任天堂公司――与奥迪品牌一样,任天堂也曾落后于主要的竞争对手,但是通过推出新的Wii游戏机,一下子超过了传统的竞争对手索尼;

・Zara公司――通过满足消费者对时装速度的新要求,该连锁店日益走红,销售日益走高,品牌价值也日益攀升。

相反,当一个企业和品牌不能够与时俱进,那么等待它的命运无非是老化、衰退或死亡,除非有一天出现转机:

・福特汽车――品牌老化问题严重,越来越不受美国消费者推崇,投资者对它的信心也一落千丈,股票价格下降了75%:

・柯达公司――面对数字技术的全面兴起,与时俱进的意愿不够强、速度不够决,迎合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更新也不够快,因而品牌价值持续走低;

・摩托罗拉公司――没能像竞争对手诺基亚那样及时地认识到新兴市场和低端手机的重要性,因而销售和品牌价值都在下降;

・必胜客快餐店――虽然在中国市场生意还不错,而且给人以高端快餐店的印象,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特别是在美国,它没能像麦当劳那样消除目前人们对营养和肥胖问题的担忧,因而生意萧条,品牌价值走低;

・Levi's服装――由于无法吸引新一代的消费者,行业地位日薄西山,品牌活力气息奄奄;

篇7

这些话是我对他说的最多,也是全班里让我最伤脑筋的孩子。他就是我班上的一个男生叫小阳。几乎上我们班的老师最早认识的一个人。他就是一个那么特殊的孩子,做任何事就是那么随意和无所谓。

课上,要么故意大声接嘴,引来全班哄堂大笑;要么就把板凳,桌子或者直尺弄得叮当响,引起全班的注意;要么想尽办法和周围同学讲话,把课堂搅得不得安宁,弄得谁不愿意和他同桌;要么来一个“与世隔绝”,偷偷的看课外书,而且还把教科书作为掩护的工具……

课间,我不知道他是不知道怎样和其他同学交流,还是故意的去惹事,总能引来一大堆的同学来告状,一会儿吐别人的口水,一会儿用直尺打人或者用脚踢同学……本来课间我还可以改几个本子或者看看教案,却因为他我“不得安宁”。

在我的记忆中,无数次,我是怀着多么大的希望走进课堂,想用自己良好的教学设计来吸引他、感化他;无数次,我又是多么耐心地和他促膝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总是收效甚微。于是,在潜意识里,我告诉自己,他是一个顽固不化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他的妈妈谈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他的妈妈谈到了1、他们的家庭(父母工作忙,经常不在家,孩子由祖祖和外婆带)在家里,老人比较溺爱,说得话孩子不愿意听。2、孩子的成长过程,从小家人为了训练孩子的交流意识,每次出差都把孩子带在身旁,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很油,思维很成人化。3、家长的期望,父母对孩子无计可施,对于教育孩子很茫然,但是在孩子的身上却有很大的期望。4、孩子的性格和习惯。是啊!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于一个老师来是就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是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这就是老师肩上的责任。我怎么可以放弃,我必须得改变心态,好好尽自己的责任。在和他妈妈多次交流后,我和他妈妈一起来寻找适合他的教育方法:

用“坚持”交换“懒惰”。在开学初,几乎每天不抄作业,他觉得反正老师每天都要发短信给家长,回家在补。可是家长忙呀,那里能做到天天来核对作业,那他就高兴了呀,干脆来个不做。第二天早上,就不交作业,说忘带了。我也就只是简单的说一句“明天带来”。久而久之,我就发现他怎么老是忘带本子,结果一经查实,根本就没做。我可是怒火冲天呀,对他苦口婆心的说了一大堆,可是他根本就没有认识到不做作业的严重性。为了改掉他的这个坏习惯,我就专门为他请了一个“作业保姆”每天坚持检查他抄的作业,认真抄完一张奖票奖励。如果放学时,还没抄完就重新写两遍(他很急着回家)。每次在学校要求完成的作业对他绝对不能到让他带回家,只能在学校完成。杜绝他做作业拖拉的毛病,封锁了他可以找到的一切可以混过去的机会。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坚持,他现在能准时抄作业并抄完了。这也是让我很欣慰的地方。但是他写作业拖拉的毛病,看来还需要继续寻找“良方”。

篇8

【关键词】教学目标 理解 落实 误区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现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可谓深入人心。而围绕目标设置的理论争鸣与实践探讨,也一直未停。新的课程目标提出了“三维”目标论,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各门学科的目标设置又指明了一个更清晰的方向。品德与社会(生活)是新课程改革以后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太大,导致不少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无法正解理解教学目标,甚至认为只要与教材的内容有关的,只有自己比较拿手的方面,都可以拿来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常有遗憾之处。纵观现在的部分品德课堂,笔者觉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理解、落实上存在着如下的几个误区。

一、贴新课标的标签,冲淡品德味

根据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很明显,这门课程定位为综合型课程,它涉及到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有一些课的老师在设计时,贴上新课程的标签,做了大胆的尝试,形式是新了,但目标却有了遍差,冲淡了品德味。

《夏天的小虫》是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这课的教学内容与科学颇为相似。曾听本校的一位年级教师进行执教,她在教学时让孩子们捉了不少的虫子,孩子们在课堂上是比较活跃,说虫子,看虫子,归纳出昆虫的各种特点。活动性是强的,综合味也浓了,但总感到上得太像科学课,缺少品德课的特点。无独有偶,2006年省教研室邬老师曾就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其中杭州卖鱼桥小学的徐燕老师也上过这一课。同样,徐老师也让孩子们课前抓了虫子,在课堂上进行了虫子的小小展览交流会,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抓到的虫子的特点以及自己在捉虫子过程中的趣事。但不同的是,徐老师在孩子们兴致勃勃交流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给说得特别棒,观察得特别仔细的小朋友颁发了一枚“科学迷”奖章,这一小小的举行,无疑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徐老师还根据孩子的生活实际,指导如何避免这些小虫子给我们带来的烦恼。重点是夏天怎样来驱蚊和被蚊子叮咬后的措施。这个话题得到了孩子的共鸣,因为驱蚊就是他们生活中所经历的事,别人的经验对他们的生活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纵观两节课,徐老师因为教学目的上始终没有忘记品德这个本性,指导孩子生活,培养孩子情趣,所以课也就更饱满,更丰富。我想,邬老师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广大品德教师,品德课的综合性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即无论怎样综合,它还是品德课,不能冲淡品德味。

二、教学安排“避重就轻”,削弱重点目标

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学目标往往有好几点,但每条教学目标的落实却不是平分秋色的。在几条目标的设置中,有些可能是重点,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与内容去达成,而有些只要达到了解、知道的程度即可。如果一位老师在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没有“重点目标”在脑中,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多彩的服饰》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县品德教研活动中,一位年轻的丁老师执教了这一课。她设置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2)知道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知道不同的场合穿着的不同;(3)培养对不同民族多彩服饰尊重、欣赏的态度。在这三个目标中,后两个目标为本课的重点。丁老师为了达成这三个目标,她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让学生欣赏中国少数民族和外国一些奇特的服装;二是了解礼仪服饰,以当下红星小沈阳在不同场合穿不同服装来让孩子明白服装的穿戴是有场合的。最后。老师还安排了在电脑上给模特换装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对服饰的正确穿着进行实践操。从教学设计上看,这些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应该说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但老师在教学内容的具体操作中,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却并不恰当,以至于最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尤其是重难点没有扎实的落实。

丁老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她找齐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所有服饰。还有与服饰有关的知识、趣事,并把它全都打印出来,让孩子们先分组看、说,再进行全班交流。由于少数民族太多,资料又太长,孩子们一时间消化不了,站起来交流的孩子花很长时间都说不清楚。就这个环节,花去了大半节课的时间。于是,在剩下不多的时间里,她才匆匆地给孩子欣赏了外国的部分特色服装,对于后两个重点内容,即不同场后穿不同的服装与换装的搭配小游戏,终因时间关系,都是匆匆走过场。很遗憾地,想得挺好,实际效果却不佳。造成这样的后果,就是教师在目标设置后没有更深地考虑到如何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如何突出重点目标,让课堂效率能得到最高。

三、教学设计先后错位,浅化主要目标

一次县级教研活动中,有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二年级下册《我长大了》一课。这一课共两课时,这位教师上的是第一课时,她想达成的目标是“让孩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长大。”根据本课教学参考的目标定位理解,本课所理解的长大是“让孩子感受到现在二年级多彩的学习、生活,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进步,从而懂得节约,懂得关心大人。”

从教案设计上来看,这位老师对于目标的把握还是比较明确的。第一步,她是通过让学生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外在的成长与变化。第二步,是激发孩子欣赏自己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产生成长喜悦感。这两步之后,孩子们就对什么是“真正地成长”有了较深的理解,教学目标也就真正达成了。教师安排的第一块内容是让孩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能证明自己长大的东西与大家交流。一个孩子拿出了一张四岁时和父母一起游玩的照片,用照片上稚嫩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对比,从而说明自己长大了。老师让同学们也根据照片对这位同学进行比照,孩子们从身高、体重、穿的衣服等来说明这位同学确实长大了。老师又拿出一本孩子的出生证,从出生证上的身高、体重来说明孩子们的长大。整个环节孩子们都趣味盎然,

课堂气氛也不错。这时候,老师总结:孩子们,你们确实长大了,下面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成长章,郑重地别在胸前,并欢呼:我们长大了。接着,老师又教学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即让孩子进行本领的展示,告诉孩子们我们不光身体长高了,我们还变得更能干,更懂事了。整个看下来,觉得老师对于目标的理解还是正确的,但在教学设计上,第二个环节设计不妥,成长章的提前佩戴让孩子误以为个子的长高就意味着“长大了。”如果在两块教学内容之后,再郑重地进行“成长章”的佩戴,整个设计就更加合理,教学目标的落实也就更饱满更正确了。

四、各个环节目标无度。导致整体失衡

曾经听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在给一位一线老师评课时指出:“语文课朗读确实是非常重要,但不同时间的读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初读时可能只要求读通顺、读正确,在走进课文时要求学生读流利。而再进一步读可能是读进人物心灵,讲出自己的感受了。对于每一步,老师心中要非常清楚,你的目标要落实到哪个度。”“一语惊醒梦中人”。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每个环节的内容安排肯定有目标所在,但很多老师往往不知道到底到哪个度,真正落实在哪里。只有教师自己对于教学目标有正确的理解,并在每个环节中进行分解落实,整堂课的目标才会完整地凸现。这在我县青年教师叶建丽上的一课中我深有感触。

叶老师所执教的内容是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寻访大师的童年》。这篇课文离孩子的生活其实并不近,不像其它课文那样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叶老师高明的地方觉得有三:一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纵观古今中外。大师可谓数不胜数,但叶老师此次只选定咱们绍兴人的骄傲――文学巨匠鲁迅为主要教学内容,因为在绍兴,有鲁迅故里,有鲁迅外婆家等教学资源,孩子们离得比较近。就算走出绍兴,鲁迅也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大师了。二是教学形式的新颖,整堂课,叶老师都以乌篷船为线索,趣味盎然。但特别一提的是她对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度的把握非常到位。根据教参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三点是“初步学习讲故事、辨认的方法,交流和分享对大师童年的感受,引导学生形成对大师、名人的正确看法。”在这一点上,叶老师理解得非常透彻。我们在上这类文章时,很容易把大师神化了,让孩子很崇拜,但往往觉得高不可攀。但叶老师在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让学生从大师的童年中读出自己的影子,也读出大师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基于这样的正解理解,她在第一环节“摇啊摇,摇到外婆家”这个环节中,通过听和看的形式了解小鲁迅在外婆家发生的故事,并联系个人经验回忆自己在外婆家的快乐时光,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到童年小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调皮爱玩的,找到了相互的共同点,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二摇摇到百草园,通过采访的形式了解小鲁迅在百草园发生的有趣好玩的事,去发现一个好奇、爱观察的小鲁迅,寻找到他身上的优点。三摇摇到三味书屋,通过看视频、听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从中感受到小鲁迅的勤奋好学。

篇9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稚”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晓”;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6.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昼、耘”的读音。指导读准多音字“供”([ gōng ]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给(jǐ)、供求、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góng ]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在诗中读四声。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2)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3)童孙未解供耕织,(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

(4)也傍桑阴学种瓜。(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四、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句情境的变化,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小组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美好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7.练习背诵并试着进行默写。

五、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四首

种园得果仅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1)小组交流总结《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学习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领悟感情)

(3)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试着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稚子弄冰》。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稚、钲、磬”的读音。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

②彩丝穿取当银钲。(把冰穿上彩线提在手中,当作钲。)

③敲成玉磬穿林响,(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④忽作玻璃碎地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4.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中呈现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中描绘的情境的转变,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稚子弄冰》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5.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背诵。

7.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七、拓展活动。

篇10

    2009年底,小组联合老教授协会艺术家专业委员会发起了 “10部精品环保儿童剧”巡演活动,在剧场、幼儿园及社区进行宣传演出,并于2009年6月6日在中国儿童中心剧场成功组办了“6.5世界环境日”大型儿童环保情景歌舞剧的演出活动,并在今年的10月10日,为凤凰网大型慈善晚会“美丽童行”贡献了由小朋友们演出的话剧和时装秀等节目。

    我们希望通过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通过更多的演出实践,通过和不同机构的交流和学习,使剧社能够成长为一个具有丰富演出经验的专业剧团,在以打造环保题材的精品剧目的基础上,树立“环保娃娃”社区儿童剧社的这一文化品牌,通过组织社区的儿童和家长参加儿童剧的排演,制定演出计划,使更多的社区儿童和家庭参与到演出活动中来,扩大社区参与并最大程度的提高项目宣传和普及的作用。

    环保娃娃剧社成立之初,同样经历了一个调查的过程,这项调查从2009年年底在幼儿园发起,中间也进入社区对年轻的妈妈们进行了了解,小组以调查表的方式对一些社区家庭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环保教育和其他能力教育同等的重要;绝大多数儿童几乎没有亲历过环保活动,孩子们对环保内容的接触面很窄,大部分3~5岁的孩子举不出3个或以上与环保相关的生活内容,3~8岁之间的儿童仅有极少人参加过和环保有关的社会活动,5~8岁儿童基本没有刻意阅读或由家长指导阅读过以环保内容为主的图书。大部分儿童认为环保不是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大部分儿童环保知识非常匮乏,或在生活中很少或不知道如何履行环保义务。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是否参与环保漠不关心。社会为儿童提供直接参与环保的渠道比较少,信息到达度不够,使得儿童环保教育成为浮光掠影的形式,而不是深入具体的实践工作。

    调查还发现,儿童接受力强,喜欢通过动画片、儿童剧和社会活动的方式来获取环保信息,一些参加调查的幼儿园老师也表示,儿童剧或歌舞的形式参与度高,是儿童参与环保比较理想的方式。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是未来的主人翁,十分必要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环保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各方面获取更多接受环保教育的机会。

   调查结束后,小组将该次调查做了总结,并得出了项目开展的实施的必要性,基本问题体现为:

    1)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参与环保的社区项目,忽视儿童对环境保护的参与能力,忽视儿童环保教育,大部分机构重视短期的活动,缺乏对儿童参与环保长期项目的建设,导致儿童获得环保教育的渠道不多,针对性项目比较少。

    2)   环保活动的形式匮乏,缺乏针对性的环保教育方式方法,导致该年龄段儿童对环保的认知度低,导致环保教育边缘化,

    3)   缺乏儿童参与环保的平台。儿童参加的环保社会活动少。

鉴于上述的调查,再加之小组志愿者大都为年轻的妈妈,更坚定了帮助孩子真正参与到与环保相关的活动中来,并建立了环保娃娃社区儿童剧社,建设一个完全由孩子自己来演绎的环保舞台。

    因此,妇女环境小组走出了大胆的一步,决定先对项目进行基本实践,2009年6月6日,妇女环境小组在中国儿童中心举办了“6.5世界环境日”儿童环保嘉年华大型儿童环保情景歌舞剧演出。很多孩子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会了我们传达给他们的环保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环保知识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际融入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爱护动物等等,这些环保小知识是精心挑选的,都是和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孩子们也特别能接受并乐于接受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