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0:4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教育论文

篇1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英语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展开教学,带领学生做有趣的课堂游戏。上课前先让学生助手与我进行一段示范对话,然后再按座位进行一条龙式的对话练习。比如,教学仁爱英语八年级Unit6Topic2SectionB。教师问:“Wheredidyougoonyoursummerholidaylastyear?”学生回答“IwenttoMountTai,TheGreatWall,andsoon.”继续问“WhohaseverbeentoTian’anmenSquare?”找去过天安门广场的学生介绍天安门广场。“IvisitedTian’anmenSquarewithmyparents.It’sthelargestsquareintheworld.Therearesomegreatbuildingsinit”根据短文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设计难度较大的问题,使他们得到提高和发展。如“WhereisMonumenttothePeople’sHeroes?”“Whodidyouvisittherewith?”等。对成绩中等的同学进行梯度训练,使他们挖掘潜力,力争上游;对后进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只要回答对一个单词就给予充分肯定,使他们敢于参与,及时发现自己的弱点,获得成功的愉。

2.创设语言情境,激发语感能力

英语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根据课文内容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模拟真实的情境,提高了语言的领悟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英语的语言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文中的故事编成短剧,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适当摆放实物和挂图,构成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实行情境教学。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排练,大胆模仿,在活动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生动的语言氛围之中,增强了学生的语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实行目标教学,增强成功意识

目标教学就是要求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明确做出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和学期目标,设定自己在每个阶段应达到的水平。每讲完一课就要整理出课文的基础知识、学习重点和难点;每讲完一个单元就要进行单元测验,找出差距,制订下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用目标教学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奋斗目标下产生勤奋学习的动力,循序渐进,扬起风帆,走向成功。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听力训练,防止掉队现象的发生。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投影仪展现课文中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话和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实行目标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逐项达标,英语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创新精神

激励教学就是用表扬和奖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事明理,催人奋进。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能使学生得到愉快的心境,获得成功的欢乐,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每讲完两个单元,我就把所学过的英语单词集中起来统一练习,进行单词背诵默写竞赛,实行表扬机制。也可以开展扩词比赛,比如,教师给出一个字母要求学生加一个字母变成第二个单词直到不能继续增加为止。如:a-at-hat-that/chat/what。不用分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而是建立动态的评价模式,比谁的进步更大,比谁的基础更加扎实,使学生在学习竞赛中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克服了因为分数排队而对英语产生的厌学情绪。在愉快的自身体验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竞赛和合作精神,使其英语的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5.结语

篇2

高职生源普遍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解能力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学习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坐一圈,是很好的课堂组织形式之一。分组围坐的模式,有利于小组成员间面对面地互相探讨、辩论、取长补短。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小组长是小组的总负责人,协调小组成员开展讨论,对培养其积极性、责任性有积极的作用。记录员负责将讨论内容的要点记录下来,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也便于讨论结果的总结、整理。每次课程更换小组长和记录员,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小组的成果展示及小组间的答辩、打分。每组请两名学生上讲台,通过幻灯片、白板等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进行必要的阐述,并由其他小组成员提问,类似于答辩过程。学生自我阐述、自我评价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而且能理清思路、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组与组之间的辩论、评价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学生用活页材料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综合开发用于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的文本材料,让学生记录各教学环节中的主要内容,如思考过程、讨论结果、重要知识点、操作体会及相关内容。学生用活页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用活页材料,有助于增强课堂学习的目标性,并能对课堂学习过程起到很好的引导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条理性。课堂结束,学生看到自己写得满满的活页材料,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内适当运用趣味性的小游戏,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具有启发意义的小游戏更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启发式教学的灵活运用是开展创新教育成败的关键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自身应牢固树立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启发式教学是否能真正落实到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前提。随时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加各项科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项目,通过培训、继续教育以及顶岗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职教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真正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2.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

根据课程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的发展,根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要及时根据择优原则、择新原则、适用原则、先评后选原则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未及时编入教材的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义、图片、实验册等纸质材料,设备、模型等实物资源,光盘、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内外作为课程的补充和扩展,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3.课堂内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内,教师应围绕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有目的性地在学生重难点知识上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并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为学生打开思路,通过班上学生集体讨论,相互补充,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

4.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

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既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科学的实训教学方案,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前提。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应减少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如认知性、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应增加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增加使职业技能熟练化的实践环节,如模拟性、操作性的实训类型。教师应特别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主动创新为主体是创新型实训教学环节的主要特征。

三、案例分析

以高职《液压传动》课程《绪论》内容为例对创新教育的课堂实施作进一步阐述。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液压传动》课程中通常会安排约两个学时来介绍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即课程的绪论。在《液压传动》绪论的讲解中,大多数教师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千斤顶为例,借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讲解帕斯卡原理,通过计算、推导,分析为什么人们可以通过较小的力举起较大的重物。其实,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教师设计一份用于《液压传动》绪论教学的活页材料,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目的、需要完成的内容。课前,每小组桌上摆放一个实际生活、工程中使用的千斤顶。两课时的课堂教学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教学环节一:引入案例。

结合生活常识,由学生举手发言,表述日常生活中千斤顶的用处,并说出自己最大的感受,并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教师播放千斤顶在生活及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和视频。此环节通过引入来自生活的案例“千斤顶”,使课程内容变得通俗、易于接受,“问题式”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每人分发一份活页材料,使学生有很强的新鲜感。

2.教学环节二:趣味性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趣味性游戏。一人站立于千斤顶之上,另一人摇动手柄将其顶起,轮换操作,并将体会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游戏中,教师提醒小组成员间互相配合。趣味性游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小组成员间的协同操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此环节中,教师提醒平时不愿动手、不愿参与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去,明确告诉他们你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学细节,能慢慢地消除他们排斥学习的消极心理。

3.教学环节三:自主探索。

此环节是核心内容,根据对千斤顶的初步认识,结合已学的课程知识,请学生亲手绘制千斤顶的工作原理简图。此环节难度较大,可分步进行。根据学生实际绘制情况,分阶段播放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和千斤顶内部结构的视频,逐步引导学生。在没有提示时,很多学生几乎没有头绪,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只能表示出已学过的几类机械传动的模式,但是观看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后,不少学生试着将大小油缸表达到示意图中,但是对如何进油、如何复位等细节还是表达不清。观看了千斤顶的内部结构视频后,几乎每个组都能总结出一幅工作原理基本合理的示意图。教师请学生将小组讨论、总结后的工作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向同学讲解其工作原理,并接受同学的提问。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记录讨论过程,总结讨论结果,展示讨论成果,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教师巡视过程中,教师关心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每一位学生都会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果感到自豪。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4.教学环节四:真实环境体验。

篇3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同样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在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学生也看重应试能力的提升。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够在我国的考试大环境下取得成功,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相对比较的欠缺,很多学生更多的是在被动的接受。尤其是在数学这一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当中,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能够得出结果这一层面,对于很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了解的相对比较的少,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主动性也相对不够。正是正是基于此背景,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才应该在教学当中不断的推行创新教育,从整体上提升整个创新教育的合理性和其进程。高校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和好方法,因此,如何更深层次的挖掘高校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就非常的重要。

2高校数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分析

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更多的是依据创新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来确定和提出来的。在我国,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来提高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并根据此基础来影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之下,高校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过程就必须要贯穿于整个的教学各个环节当中,通过对学生施加更加科学的干预,使其能够在整个的教学领域中有更加崭新的发现,获得更加崭新的思想、尝试更加新的学习方法。在掌握一般的应用规律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数学能力,从而为将来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奠定数学教育的素质基础。而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创新教育则是关键所在。

3高校数学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分析

高校学生的思维和意识相对比较的稳定和成熟,尤其是对于一些事物的价值的判断也日趋完善,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变得尤为的重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特点,高校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3.1引导想象,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校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首要要主动的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最大程度的释放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以此来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应时间,从而更好的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的机会。另外,教师在锻炼数学思维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的潜在因此,创设出更加合理的想象情境和相应的空间,提供给学生想象的相应素材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想象。

3.2开感直立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行培养,创新学生人格

有学者曾经指出,“创造者具备一定的智力是高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但是,具备高智商并不是唯一的先决条件。由此看出,创新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智力活动,特也需要将创新的主动性和创新情感融入到整个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以良好的个性和品质来作为基本的后盾。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个性的品质和相应的人格教育,更应该更加均衡的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和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3.3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拓宽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在高校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努力的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各种有利条件,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实践,主动的鼓励学生去多思考、多提问、大胆的尝试,尤其是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寻求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和敢于创新的思维和意识,以此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思维,拓宽学生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诱发学生进行思维扩散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对学生的创新广度和深度进行把控,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正常的、合理的过程中来进行创新性学习,避免学生偏离正常的范围。

3.4巧妙的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教育学教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关键所在。在巧设数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的去寻找在我们身边经常见到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一些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更好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提升整个的教学效果。

4结语

篇4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对旧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颖、有效解决方法的能力。一个人具备了创造能力才能内化为自身的创造才能。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展现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今的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的教学。在科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有浓厚的兴趣,并有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欲望,科学课堂就是他们体验科学、探索未知的主阵地。初中生已经对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能直接参与、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与其单纯地给学生讲授,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扮演好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的角色。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对其进行耐心的教导,这样的教学行为会给他们一种积极的正面引导。科学课要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兴奋快乐的气氛中展开。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转的状态。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时刻观察学生的表情,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讲解,多听听学生的想法,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辩论,培养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举手发言,要让他们喜欢抢着说、争着说,对于学生新、奇的想法给予表扬,对不正确的想法要用事实证明为什么是不对的。这个验证的过程可以交给学生来讨论、交流完成。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羊角锤、剪刀、老虎钳、擀面棍四种工具,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擀面棍是不是杠杆发生了争论。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不能简单地判评,而要引导辩论的双方通过事实来解释。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羊角锤、剪刀、老虎钳这三种杠杆,学生都能很容易地找出三个重要的位置: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接着让认为擀面棍不是杠杆的学生来说明想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擀面棍没有支点,所以它不是杠杆。这时,争论的双方都平静下来,持错误观点的学生也不再坚持。课堂上争辩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亲身体验,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素养。教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消化、吸收,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如在教学“斜面”一课时,我让学生从比较爱好的旅游出发,引出泉州东西塔如何建成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然后从生活中引入斜面,让学生积极参与谈论人们在生活中为何使用斜面。通过教师参与,学生自主进行三组不同的实验:斜面可以省力;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情况下,斜面省力情况与坡度的关系;在坡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省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从实践中去体会并理解斜面为何会成为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机械,让学生在实验之后展开想象,联系实际来谈生活中所用到的斜面,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地让学生体会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5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

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高度的、持久的集中,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高中历史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现代的网络视频和电脑课件是创新教学的有力保障。通过图、表、声、影等先进手段,把历史知识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们进行展示,也可以把学生们分成若干组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并进行评比,既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热情,也可以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作为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世界的其乐无穷、产生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轻松掌握历史知识,真正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教师教会了学生多少历史知识,而且更在于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历史的方法,学生能自主性学习且具有创造性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到社会活动中。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聆听教室外的声音,感知历史知识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联系。积极开展历史应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培养他们在历史学习方面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篇6

(一)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唯上”观念

孔子的思想中有许许多多的精华,给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贵借鉴。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的思想中仍有落后或缺陷之处,最主要的就是他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这和西方提倡的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截然不同,儒家思想主张等级和礼教,到董仲舒时期更是发展为三纲五常,而这种思想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使中华民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唯上”的观念。这种观念渗透到全社会,在家中妻要听夫的,子要听父的,幼要听长的;在朝廷中,臣要听君的,下级要听上级的;在学校,生要听师的,师要听校长的;在社会中,百姓要听官吏的,地位卑微的要听地位尊贵的等。首先,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本身就是不民主不科学,人人生而平等,不同的只是社会分工而已。其次,在这种唯上观念的影响下,事情不是以是否科学合理为标准,而是以高低贵贱的身份来评判,有别于唯上的观念思想,就是犯上,就要受到处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国民就逐渐产生了一种顺从服从的意识,并进一步发展为听话和继承。军队中以绝对服从命令为天职,生活中文件和通知就是命令。在这样的大氛围中,我们所倡导的创新教育所呼吁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其创新意识和精神就难以落实,更何况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性人格的培养。

(二)崇尚礼教,束缚创造力的培养

儒家思想非常重视礼教,孔子曾言:“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礼教给人们的生活设置了众多藩篱,一言一行极受束缚。《论语》乡党篇云:“寝不尸,居不容,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等,在生活中设置了条条框框,做什么事都重视工整,整齐划一,这种思想在当代仍有残余,例如学校中提倡军事化管理,东西放在那里都有严格要求,幼儿园小学生上课非要求将手放在膝盖上不能乱动,个个正襟危坐。做什么事都要排队,哪怕奥运会开幕入场也非要像举行阅兵式一样站成方块队,一板一眼地走,这种种礼教使中国人无意识的生活在种种条条框框中,缺少了灵气和活泼,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严重受到束缚,个性发展和思维等的发展严重受到摧残,善于思考向权威挑战的创新意识,灵活、独特、流畅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特性、挑战性、能动性的创新性人格都无从培养。

二、儒家教育思想

儒家有许多珍贵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孟子“深造自得”的教育思想,荀子“闻见知行”的学习方法等,都可称得上教育思想中的瑰宝,对后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是儒家教育思想中亦有一部分观点对当下的创新教育起着负面影响。

(一)“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

孔子的这句“学而优则仕”指导了从春秋至今的整个中华历史,历朝历代,就是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学而优则仕仍是众多学子和家长的奋斗目标,古有孔乙己、范举,今有年年高温不减的考公务员热。学而优则仕,使得学术不再纯洁,学术的功利性太强,弥漫了官宦之气。其结果首先是学术难进步难创新,学问很难做到家。治学不是为了创造知识和科技而是为了做官。学生比拼的不是谁学识渊博而是谁能进学生会、当干部,治学不再是一种目的,而是成为了一种入仕的手段,这样的氛围使得学术研究很难突破和发展,而我们都知道,科研是先于教育的,科研都难以发展和创新,又何谈教育呢。其次,学而优则仕使得学术和行政合二为一。在中国的学校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问做好了就去搞行政。美国的一些学者在看到这一现象后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在西方国家学校的校长都是聘用的专业管理人才,教授和老师就是专心搞科研和教学的,可中国不是这样,学问做好了就可以升官去做主任、校长、院长,有的甚至完全脱离一线专心从政了,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这就是步步高升、飞黄腾达。学术和行政合二为一,学者也是官员,于是都为统治阶级唱赞歌,学术界、教育界、政府不约而同地发出同一种声音,而这一声音在全社会就是主流声音,这一主流声音指导着整个社会,看似和谐繁荣团结,可是少争鸣、少批判、少怀疑,而这恰恰是创新的土壤,土壤的贫瘠使得创新的幼芽难以健康成长。

(二)儒家的教育内容本身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关注

儒家的教育内容是六经、六艺和四教,主要以研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和自然等的关系为核心。儒家教育思想中认为道德的养成要比技能的学习重要得多,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就是轻视科学技术教育,甚至将科技称为奇巧器。自四大发明之后中国经济科技一直落后于西方诸国,与此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好的领域就是科技领域,而儒家重人际、轻科技的教育思想影响至今,大大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

三、小结

篇7

当今的信息化经济社会中,一切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都必须拥有数学基础。1959年5月,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哉,数学为之用》,精辟地表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不尽其用”。当今和未来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科学的数学化趋势,即高度的数学化。主要表现为数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语言的简明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广泛深入地向其他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渗透,为组织和构造知识提供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理论科学诸学科如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天体物理学等将高度数学化,其他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也有数学化的趋势。我们很熟悉的被称为精确科学的力学、天文学、物理学以及在相当程度上的化学,通常都是以一些数学公式来表达自己的定律,他们在发展自己的理论时都广泛地运用着数学工具。物理学早就从质的分析转到量的描述,许多物理学理论早已实现公式化了。生物学也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遗传密码的解释、动物增长速度的确立和动物增长公式的引入、医学和农学中的应用等,都是数学化的成功。没有数学,这些科学的进步是根本不可能产生的,数学的发展对其他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数学在向自然科学渗透的同时,也广泛地向人们认为与数学关系不大的社会科学渗透,乃至向思维科学渗透,如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也越来越多地运用数学工具,并成为一种趋势。在未来科学中,数学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并成为整个科学系统发展的基础,以至于在一切学科领域都将程度不同的采用数学理论、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学方法等进行研究并得到发展。

2“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育是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基地

人们常说的数学思维,是从人类的一般思维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科学思维,通常从思维活动总体规律的角度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由于数学思维对象的数形特征和作为思维结果的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对此三种思维的应用就有侧重性。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形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先导,而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往往是这两种思维交错应用的综合过程。至于直觉思维则是数学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由前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达到质变时的升华状态。一般认为数学思维有着明显的概括性、深刻性和相似性等特性。事实上,数学理论的抽象性源于数学思维的概括性,数学思维的深刻美和奇异美等源于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而数学思维是在人的一般性思维上发展的结果,从而与一般性思维有着相似或共同之处。数学教育从基本能力的角度要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常说的运算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技能的结合,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部分。空间想象能力则是形象思维能力与空间形式构思的结合,实质上是形象思维的一部分,因而,数学教育中的能力发展,实则是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数学教育理应把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数学的思维具有鲜明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特征。其中,数学的智力品质是指主体的数学思维活动对客观事物数学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其特征表现在数学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等方面。非智力品质是主体进行思维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它是影响主体思维活动水平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与意志、情感与兴趣、性格与态度等。非智力品质和智力品质之间具有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非智力品质对于智力品质起到引导、定向、强化等促进作用,而智力品质又能反过来促使非智力的品质逐步调整、定型、稳定和优化发展。因而,非智力因素的潜智力性质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得到充分的表现。但无论是智力品质还是非智力品质都具有明显的后天性,因而,在其形成和发展时期具有可变性和可培养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数学思维的诸多训练达到培养主体的优良思维品质。

3数学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演练场

数学问题的解决,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思维对策进行的一个思维过程,它以理论问题或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数学理论和方法为工具,以数学建模为基础,以计算、理论证明与逻辑推演为主要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最基础的内容是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要运用抽象、归纳、类比等逻辑思维形式,又要应用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来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一般认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相互联系的,非逻辑思维一般要依赖于逻辑思维的发展,而逻辑方法的具体应用也往往借助于直觉。非逻辑思维发散、自由,联想的方面广,有充分的灵活性,富有创造力,能直接接触到问题的目标,但它毕竟只是一种猜测,结论具有或然性,需要逻辑思维加以实证。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往往出现试误与顿悟两种方式。所谓试误式是对头脑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尝试,纠正尝试中的错误,直至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所谓顿悟式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由于受到某种情境的启发而突然闪现出解题的路径或方法。顿悟式解决问题,其问题的始状态与终状态同学习者本人已有的经验认知结构有着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建立得越牢固,顿悟越易发生。解数学题是数学“问题解决”的最常见形态,数学家的解题的一般策略是从特殊化入手去寻求问题的一般化结论,再从一般化的结论寻求问题的普遍化。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要引进辅助问题。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4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篇8

1.1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素质

高校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一样,具有教育目的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既定性和组织体系的严密性特点,是学生从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一直设置的科目,教学的连续性非常强,实践的层次性非常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知识的点拨角色,学生扮演知识的实践角色,双方互相配合,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学生的活动能力得到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1.2帮助学生开发智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生的青少年阶段是身体成长、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非常重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能促进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的更好发育,增强学生大脑,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科学、适宜的体育锻炼还能保证学生精力充沛,劳逸结合更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1.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能塑造学生健康健美的形体,从而使学生具备追求美的心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不但能体现心灵与形体美的融合、力量与美的和谐,还能在自身的体育活动实践中领悟到人体自然美。

2高校体育课创新教育的途径

2.1树立正确观念,创新学生认知态度

创新学生的认知态度,教师就要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端正学生对体育教学实践的态度,将体育锻炼变为学生的自觉实践,当成学生自己将来生活和工作的一项内容。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与学习,学习缺乏积极性,存在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创新学生的认知态度,强化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积极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和爱好。教师可以采取耐心细致的沟通、图文并茂的讲解等方式,也可以通过体育相关内容的讲座、论坛等形式,加强体育课的宣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熟知体育课的功能以及体育锻炼对成长成才和促进自我完善发展。通过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2因材施教,创新教学目标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家庭环境、生长发育条件、爱好兴趣,其在知识接受快慢、身体素质好坏和运动技巧是否灵活等方面也不同,因此,教师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和实践强度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比如在跳高教学中,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就能跳的高,但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就不能跳出好的成绩。此时,教师就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提高高度,提高技术方面的要求;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降低高度,多进行辅助指导与学生的诱导练习,态度要和蔼,要不时的进行鼓励,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并进行鼓励,对小小的进步随时予以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与锻炼的积极主动性,保证学生没有厌学体育情绪的产生。

2.3按照时代要求,创新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体育的教材内容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存在问题,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只是在训练项目与课堂内容作了简单的调整。当前的体育课教学大纲,从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有很多的重复,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对体育的兴趣。尤其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已经成熟,形成了综合的体育价值观,学生们兴趣广泛、追求课目的实效性。为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需求和实效要求,高校体育课在项目训练的设置和课堂教学的搭配就必须做调整,依据学生的需求,提供各式各样的项目,做出灵活安排。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体育项目逐渐纳入了社交场合,比如当前流行的网球、保龄球、瑜珈等,学生不仅具有浓烈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后大有好处,高校要积极推广。

2.4采用不同方式,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获得教学成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培养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在高校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呆板、机械的教学方法,学生势必会产生反感、厌学的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采用科学、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教材内容生动形象、精练的教授给学生,并依据课堂的实际要求,结合有趣的故事,就会产生别有生面的课堂局面。此外,高校学生好胜心比较强,兴奋易转移,教师可创新的采用竞赛性教学方法,例如中长跑项目教学,如果教师一直沿用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不会兴趣盎然,如果变换教学方法,采用不同形式的追逐跑、接力跑、分组对抗赛等教学方法,就会增加学生的课堂兴趣,提高学生实践情绪。所以说,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就能增强教学过程的吸引力。

2.5寻找教学突破口,创新教学形式

采用多样化的体育课教学形式,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实践,同时也是当前改变高校学生体育厌学的有效方法。当前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实际情况是,学生只注重课内教学,忽视课外活动,引导与组织力度不够,形式枯燥单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因为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兴趣,而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累赘,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学情绪不断上升,所以,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势在必行。增加训练项目,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内容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训练、规避体育厌学情绪的重要措施。首先,高校要根据体育场地的大小、器械设备的数量,完善补充田径、球类、体操、棋类等体育项目,加大体育教师的配备数量,对学生进行现场的训练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其次,高校要进行课外的体育辅导,课外体育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促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体育项目锻炼的教学形式,课外辅导结合课堂教学,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再次,高校也可以采取组建体育代表队的形式,在课堂之外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高校体育教师从学生中选拔具有某项体育项目天赋的学生,摒弃学生所在年级或班级的限制,根据学生实际年龄的大小和体育项目的特点,组建成专项体育训练队,由专业的体育老师担任体育训练队的教练,形成自己学习的特色,逐步形成一个传统。最后,高校可以采取在学生中发展俱乐部的形式,以提高学生兴趣。体育活动的开展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项目的锻炼中去。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加大体育骨干的培养力度。

3结语

篇9

而要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学生们的已有认知模式中寻求突破口,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们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产生好奇,并主动去探究和质疑,从而激发才智和潜能的发挥,释放出创新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负数的概念,可以根据实际生活经验,结合学生们的知识水平,设计以下几个例子,让学生探讨.

(1)零上10℃,它比0℃高10℃,可记作+10℃,而零下10℃比0℃低10℃,同学们知道如何来表示吗?

(2)海拔是以海平面为基准,高出海平面的部分,而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又该如何来表示呢?能用海拔155米来表示吗?

(3)向南走100米与向北走100米,收入2000元与支出200元,用数学符号该怎么表示呢?这样的问题情境就能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纷纷思考该如何用数字来表示以上的各种情况,同时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掌握负数的概念和应用将会水到渠成.

二、重视交流合作,共同协作创新

与创新分不开的就是团队协作,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无处不在的就是团队协作,每一样事物或工作的完成,单靠一人之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团队中的个人之间能够展开良好的协作.把每一个人的力量都聚集起来,才能更快地解决问题,也能让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反馈和指点,拓宽思路,引发创新的火花.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还能互相了解各自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协作,交流与合作是创新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例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课本为中心的课堂,为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提供足够的空间,在小组讨论的模式下,还可以辅以讲解的模式,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通过小组协作讨论以及学生们的一些动手实践,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们理清知识的结构,活跃思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三、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创新行为

篇10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了,可是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应试教育思想弊端。如教师的教育思想太过片面和陈旧,师生和家长面对中考和高考这两个人生中的重大考试都有着急功近利的想法。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以成绩为主,忽视学生面对新奇事物敏锐的观察力;(2)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3)过分注重答案的确切性,只允许唯一的标准答案存在;(4)为了便于管理,不给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

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先要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能够适应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创新性的思维习惯。具体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时候,才能够轻松地进行学习,进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欲望以及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充分发挥自卑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做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如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要设计好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多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思考题,或者让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来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信息,使学生能够通过整理总结的过程获得不同的答案和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训练学生在相同的信息里面寻求不同的答案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比起教师枯燥的讲解,学生更喜欢教师能提出问题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他们有着极大的学习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那么,如何做呢?我认为,针对不同的课型,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比如对于讲授型的新课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思维;对于讨论型的课程而言,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思考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去获得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听与学的关系,而是成为了学习的合作者。即使学生通过讨论得不出正确的结果,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共同思考,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把创新思维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

新课程改革要求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绝不能只是知识的接收者,而要能够主动获得知识、掌握获得知识所需要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学习天赋和能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学习,让他们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提到,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具体到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单词、短语、句型和语篇故事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进行关于体育运动的词汇教学时,我把全班分为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收集自己所知道的体育项目。中学生正是争强好胜、活泼好动的年纪,为了争取小组的胜利,大家纷纷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果表明,这样的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长了英语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古语有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一个好的教师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些方法的传授需要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来进行,而讨论式的教学允许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质疑解惑,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讨论。比如,在学习有关动物的词汇时,我通过多媒体把一些动物的图片遮挡了一部分,让学生根据部分信息来猜测这是什么动物,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发言,有效激发了发散性思维。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