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7 05:0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五年级数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所有成功都离不开汗水,离不开勤奋。无论是否拥有天赋,勤奋永远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我们扬起生活的风帆,用勤奋去攀登智慧的巅峰,用知识这金钥匙去打开成功的大门吧!
1、口算。
多看多学,才会进步。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2 7 2 .0 4
× 0.3 2 × 1.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2
9 1 5 2 4.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
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六: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5 8 6 .2 5 2 .0 4
× 4.2 × 0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7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l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3 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5 元 1 0 5角
例2
0.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篇2
小学数学
年级/册
五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2单元《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把握自然数按因数个数的分类法,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特征,能应用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2、3、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涉及的概念多,“质数和合数”是一节概念课。概念抽象易混淆,在生活中运用较少,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难点分析
本节课难以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这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艰难。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新课标精神,我采用了探究发现、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归纳、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思考:
(1)2的倍数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2)5的倍数呢?
(3)3的倍数呢?
(4)把1~20这些自然数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哪两类?
(5)你能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吗?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出示:写出1~20各个数的因数。
1.
观察分类。
请打开你写的1-20个数的因数,对照一下,你写的对吗?
思考:1~20各数按它们的因数的个数可以怎样分类?
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一定要按照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同学们请暂停视频,独立思考。
2.
教学质数的概念。
先观察有两个因数的数。有哪些数都有两个因数呢?2,3,5,7,11,13,17,19。他们都有两个因数,一个是1,另一个是它本身。
所以,我们将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归为一类。
请对照你的作业纸,读出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我们称这一类数为质数,也叫素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质数吗?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如2,3,5,7,11等。、
你还能找出一个比20大的质数吗?
例如23,它只能分解成1×23,也就是说,23只有1和23这两个因数,所以我们称它为质数。
3.教学合数的概念。
找完了质数,我们看看剩下的数字,剩下的数有一些数有3个因数,有一些数有4个因数,还有例如12有6个因数,那我们就将含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归为一类,哪些数都有两个以上因数呢?读一读,4,6,8,9,10,12,14,15,16,18,20,
这些数都有两个因数,也就是说,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它们都还含有别的因数,
那我们就将,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统归为一类,
请对照作业纸,读出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
我们给这一类的数也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合数。
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合数吗?我们说,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8,9,10等。
你还能举出一个比20更大的合数吗?
例如34,它既可以分解成1×34,也可以分解成2×17,也就是说,34除了1和34这两个因数以外,还有2和17这两个因数,所以34是合数。
4.教学数字“1”。
我们把所有的数都找完了吗?
一起来看一看吧。还有一个数字很特殊,就是1。
它只有一个因数,所以我们说,1,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87
93
质数:
篇3
一.
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2.做一个长方体水桶需要多少铁皮,是求这个水桶的(
)
A.表面积
B.体积
C.容积
D.不能确定
3.如果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扩大到原来的2倍、3倍、4倍,则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
A.8
B.9
C.12
D.24
4.用8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的表面积最小.
A.
B.
C.
D.
5.如图是由(
)个正方体组成的.
A.5
B.6
C.7
D.8
二.
判断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6.两个不同质数的公因数只有1.
.(判断对错)
7.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判断对错)
8.如果a÷b=5(a、b为非零自然数),则a、b的最小公倍数是b.
(判断对错)
9.一根方木,把它横截成3段时,表面积不变.
(判断对错)
10.一堆沙重8吨,运走了,还剩吨.
.(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1.填空.
3.85立方米=
立方分米
4升40毫升=
升
4.3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538
毫升=
厘米3
20秒=
分.
12.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是,原分数的分子扩大为原来的4倍后是96,那么原分数的分母是
.
13.一个无盖的水桶,长a厘米,宽b厘米,高h厘米,做这个水桶用料
平方厘米.
14.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两位数是
,把它分解质因数是
.
15.一个长方体的长6米,宽5米,高5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米,表面积是
.
16.一个真分数,它的分母比分子大33,约分后是,这个分数原来是
.
17.把一根长2米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每段长
_______米.
18.五年级(1)班同学做广播操,每12人站一行,或者每16人站一行,都正好排完.这个班不到50人.这个班有
人.
四.计算题(共3小题,19题6分,20题15分,21题12分,共33分)
19.直接写得数.
+=
﹣=
+=
﹣+=
++=
+﹣=
20.
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
(2)2﹣﹣
(3)﹣+
(4)+++
(5)﹣(﹣
)
21.解方程
+x=
8x﹣0.25×4=0.5
(x+4)×6=42.
五.
解答题(共5小题,6分+6分+6分+6分+7分,共31分
)
16.在一个长为80厘米,宽为40厘米的玻璃缸中,放入一石块,这时水深为30厘米,取出石块后水深为25厘米,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17.小强读一本书,第一周读了总页数的,第二周读了总页数的,剩下这本书的几分之几没有读?
18.学校运来一堆沙子.修路用去吨,砌墙用去吨,还剩下吨,剩下的沙子比用去的沙子多多少吨?
19.学校挖一个长5米,宽2米的沙坑,把6立方米的沙子填入坑内,正好沙子与地面相平,这个沙坑挖了多少米深?
20.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展开图如图:(单位:cm)
(1)请计算这个长方体包装盒的表面积.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教学难点: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2、小小空,我会填。
①在分数里,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
)。
②3/4
的分数单位是(
),它含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
③
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表示这样的5份的数是(
),它的分数单位是(
)。
二、探究交流
1、引导观察黑板上的所有分数。
思考:如果让你给它们分类,你认为可以分成几类?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2、请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3、重点研究第四种分类情况。
分组讨论: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
4、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小于分母
分子大于分母
分子等于分母
5、揭示概念: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举例说明:说出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
6、揭示并板书课题。
7、出示练一练第2题中的分数,要求学生说说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8、请学生写出几个分母是8的真分数,再写出几个分子是8的假分数。
思考:各有几个,其中最大的是什么?最小的呢?
9、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新课小结。
三、巩固深化,强化理解
(一)填空
1、把单位“1”( )若干份,表示这样的( )或者( )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 ).
2、表示的意义是( ).
表示的意义是( ).
3、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7份就是( ),它的分数单位是( ).
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把4米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的长是( )米.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单位“1”分成3份,其中的2份就是.
( )
2、3米的
和1米的一样长.
( )
3、分母越大的分数,分数单位越大.
( )
4、五(2)班有男生25人,女生23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 )
(三)选择题
分子相同的分数( )
①分数单位相同 ②分数的大小相同 ③所含的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同
四、总结
你觉得这节课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验?
五、作业
完成新课程练习册39页、40页第4课时《真分数与假分数》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分母
真分数(<1)
分子≥分母
篇5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到小数部分仍有余数时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要对齐
【导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发现问题
师:生活中李老师总是喜欢精打细算,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家商店:(白板)出示教材主题图:甲、乙两商店的牛奶销售情况。
师:从图中看到什么了?发现了什么问题?
预设:
生:可能会回答:甲商店5袋牛奶11.20元,乙商店买5袋赠一袋,也就是6袋12.9元。
生:很容易会提出:买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呢?这一问题。
生:也可能提出:一袋牛奶分别是多少元钱?等问题(课堂生成)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共同解决“买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呢?”板书课题:精打细算——小数除法(一)。
明确目标:看到这个课题和这幅主题图,你能猜想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相关知识是什么
吗?
预设:生:可能会回答:学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方法。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喜欢数学成为可能。能根据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巧妙落实、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四能”的要求。学生在这一环节,容易提出多种相关问题,针对生成的问题,老师要积极引导,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积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目标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自主学习之前,我们共同看“自学指导”。(白板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第1-4题。
2.根据导学问题,先尝试自主完成。
3.然后组内交流,解决存在的问题。
4.小组分工合作,同时板演、练习讲解,作好展示准备。
在自主学习之前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请你在梳理时,用最简洁的方式,在学案上写一写、画一画、不懂的用“?”做上标记。
预设:学生大约用6-8分钟时间自主学习。(独学与对学)
导学1:观察教材第61页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办?说一说。
预设:
生1:通过观察主题图,知道甲商店5袋牛奶是11.50元,乙商店5袋送一袋12.90元(或者说6袋牛奶12.90元也可以。);
生2: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3:学生可能会想到: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个商店每袋牛奶多少元,再进行比较。
生4:学生可能会“估计”出两个商店牛奶每袋约多少钱。(虽然后面安排了这个导学问题,但针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老师有必要适度、适当的评价鼓励。)
……
【设计意图:虽然本问题在情境引入时已经有提及到,但我们仍然建议学生要经历这个信息、问题的梳理过程。本问题旨在让每个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同桌对学、经历完成阅读文本,读懂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并简要记录在学案上,培养学生记录学案的能力,创造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导学2:
阅读教材第61页“甲商店”,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如何计算一袋牛奶多少元钱?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
预设:(在思考“导学1”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会想到“甲商店”一袋牛奶要多少元钱呢?学生可能会想到如下方法:
(1)
(2)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已有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小数除法奠定基础,同时也鼓励学生尝试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导学3:尝试直接用笔算的方法算一算,甲商店每袋牛奶多少元钱?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列竖式:甲商店每袋牛奶的单价是:11.5÷5;这是一道小数除法的问题,怎样计算呢?面对一个新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先想办法。
预设:
生1:在计算甲商店每袋牛奶多少元时,学生会列出11.5÷5,并想:先把11.5元转化成115角,115÷5=23,23角=2.3元。
生2:我发现小数除以整数,就象整数除法一样,只要在列竖式计算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导学2与导学3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针对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特点,学生会统整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选择怎么样的方法?主要取决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导学问题的隐性价值注重了对算理的理解。通过尝试笔算,进一步体会对小数除法意义的理解。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尊重了学生差异性的特点。】
导学4:阅读教材第61页“乙商店”,尝试在下面算一算,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再比较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
预设:学生可能会列竖式,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通过比较发现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成1:若有学生继续用转化成整数的方法计算,老师要适当点拨,鼓励学生。
在转化成整数计算时,先把12.9元化成129角,129÷6时发现仍有余数,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可以把12.9元化成1290分,1290÷5=215,215分=2.15元。
生成2:在列竖式计算12.9÷6时,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应在余数后面补0再继续除,因为在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可以把12.9看成12.90。
生成3:在列竖式计算12.9÷6时,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可能无法再计算下去。(因为不够分了)
【设计意图: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提出129÷6时,当遇到有余数时怎么办?促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进一步转化,并能顺利解决问题;当遇到竖式计算仍有余数无法继续算下去时,可引导学生将它继续十等分,分得更小的单位。通过对生成问题的正确把握,突破难点,强化了学生迁移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组内交流,展示分享
预设1:学生大约用8分钟时间
合作交流、板书,组长分工,准备展示分享。
预设2:教师在学生准备好的同时,采取报道站的方式确定小组板书内容。
【展示交流】
同学们,自主学习时间到了,准备好了吗?下面按报道站的顺序,分享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吧!
预设:各组按导学问题的顺序到黑板上展示分享,分工讲解自己的思路。
【设计意图:体现在教师帮助下的交流、展示分享,教会学生如何分工、如何准备、如何展示分享……由于学生还比较小,学习的各个环节、方式方法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帮助,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学会展示与交流,体现出指导性。】
四、学以致用,反馈提升
【达标反馈】
1.完成教材第61页“试一试”。
7.42÷7
8.2÷5
15.9÷15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进一步对小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分析改正,积累错误经验,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检验、反思能力。】
2.
两袋苹果,第一袋9千克,卖81.9元,第二袋15千克,卖138元,买哪种更划算?
预设:完成随堂练习内容,并补充了一道实际问题。确保有限的40分钟,实现有效为前提,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追求课堂的高效。
【设计意图:补充这样一道现实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教学实现了算用结合的效果,为学生建立了“数学有用”的观念,提升了数学价值,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
同样的橡皮,甲文具店买3送一共需3.6元;乙文具店买4送一共需6元;丙文具店买5送一共需9元,哪家更划算?
【学教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篇6
【学习目标】
1.会用两位数乘两位数,会解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题。
2.正确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培养认真计算,及时检查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
1.会用两位数乘两位数,会解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题。
2.计算的正确率(计算基本技能的掌握度)。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根据自学,计算出下列各组式子答案。
第一组:76×85、398÷72、26×44。
第二组:32×33、420÷36、83×53。
第三组:936÷33、43×83、809÷4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计算方法。
1.谈谈式子所运用的计算方法:130÷65=2
83×60=49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合适的计算方法计算式子:52×77、345÷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练习。
看谁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
第一组:420÷77、17×42、984÷33。
第二组:
185÷15、34×22、315÷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通过今天乘除法计算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运用合适的运算方法计算各组式子。
第一组:328÷16、563÷27、42×37。
第二组:35×36、13×22、788÷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
【学习目标】
1.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2.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3.培养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2.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折纸游戏: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多少,
是多少米?分成5份呢?还有10份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新知。
1.说说、、分别表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用分数如何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21个长方形,其中红色的有9个,怎样用分数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练习。
折一折,涂一涂,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长方形的。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都能用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对于“分数”这个知识,有些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
总复习
第1课时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
归纳整理“因数与倍数”单元内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
经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磁力知识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课前板书:因数与倍数
上课的前一天老师布置学生自己整理学习过的与因数倍数有关的知识:
1.要求对每个知识点的意义理解并熟练掌握。
2.把自己的整理写在作业本上。
二、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顺承课前对作业的检查,老师板书2,3,4,5,请学生用昨天复习的相关知识来描述这两个数。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贴磁力知识卡:自然数、合数、偶数、因数、倍数、奇数、质数、质因数。并请学生分别说出这些数的含义。
三、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初步构建知识网络:
过渡:同学们,怎样整理才能简洁、有序地体现出以上知识点间的联系呢?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得出结论:画出知识网络结构图。
(1)分组整理
老师出示整理建议,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组整理。(每组分配一个磁力板和写有知识点名称的磁力知识卡)
整理建议:
1.翻一翻课本,想一想,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
2.用箭头或线条把这些知识点按一定的顺序连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
(2)交流
①各组把磁力板展示在黑板前,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说整理思路,小组的其他同学可补充。
②组织学生评价各个小组的整理:你比较欣赏哪个组的整理?为什么?
③结合同学们的评价,师生共同调整刚才的整理,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科学的知识网络。
2.二次融入知识网络:
(1)2、5、3倍数的特征
①引导学生回忆2、3、5的倍数的特征,老师贴“2、5、3的倍数”这个知识点。
②指名举例2、5、3的倍数。
③师生共同把“2、5、3的倍数”这个知识点融入上面的网络图。
(2)分解质因数
①引导学生回忆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老师贴“分解质因数”这个知识点。
②师生共同把“分解质因数”这个知识点融入上面的网络图。
(3)
公因数,公倍数
①
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公倍数,老师贴“公因数”“公倍数”这个知识点。
②指明举例如何去找12和30的公因数,公倍数。
③在找出12和30的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基础上,找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④请学生总结出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⑤师生共同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这些知识点融入到上面的网络图。
3.优化再建:
四、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基础知识:
(1)书第106
1题,并稍加修改
1-20的数中。
①奇数有(
)个,偶数有(
)个。
②(
)是质数,(
)是合数。
③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数有(
),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有(
)。
(2)请你把18分解质因数。
2.
拓展延伸:
(1)(手机密码破译)
我的手机号码:A
B
C
D
E
F
G
H
I
J
K
请注意: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数字
A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B
——5的最小的倍数
C
——8的最大的因数
D
——比最小的合数大1
E
——最小的奇数的3倍
F
——最大的一位数
G
——既是6的倍数又是6的因数
H
——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I
——6和10之间的偶数
J
——比最小的质数大4
K
——9的质因数
破译结果:
——————-————---——-——
①小组合作,共同破译老师的手机号密码。
②指名订正
(2)填质数游戏
4=(
)+(
)6=(
)+(
)
8=(
)+(
)
10=(
)+(
)12=(
)+(
)
……有思考吗?哥德巴赫在300年前就有这样的思考了!
是不是所有的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和呢?
哥德巴赫猜想
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这就是“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当然,这些只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部分,那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进一步了解。
五、课堂总结,完善提高
1.评价完善:
师:同学们,时间过的真快,马上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通过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8
六
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题
圆锥的认识
课型
学+展
学习
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
2、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学习
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学习过程
笔记
【知识链接】
1、圆柱各的部分名称及特征是什么?
2、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自主学习】
1、圆锥的认识
(1)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圆锥有几个曲面,几个顶点和几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__________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__。(温馨提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交流展示】
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
)。
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1)先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发现转动出来的是(
),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质疑探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你认识圆锥了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达标检测(必做、选做)
1、找一找,哪些图形是圆锥体?
2、完成课本32页“做一做”,用铅笔在图上画出。
3、判断
(1)圆锥有无数条高(
)
(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椭圆(
)
(3)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
4、将一个直角三角形以8厘米的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一个(
),这个图形的高是(
)cm,底面直径是(
)cm.
篇9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
【设计理念】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上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对本节课知识的构建非常有必要 ,因此我们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沟通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教材以三峡工程——三峡发电了为素材引入课题,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着力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算理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的转化过程中逐步达成“理解小数乘整数”算理这一目标,最终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说出算理,明白计算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能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3.在对算理的学习交流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规范数学表达。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音乐、自制答题板。
【教学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等数学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判断、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课例前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8×10= 25.6÷100= 0.37×100=
37.5÷100= 59.7÷1000= 0.37×1000=
缩小它的 ( )
2.按要求填一填。
0.568 扩大到它的10倍是( ),0.568缩小到它的100倍是( )
56.48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 56.48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是 ( )。
430.6扩大它的1000倍是( ) ,430.6缩小到它的一千分之一是 ( ).
3.列竖式计算
25×7= 48×16 =
一、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上什么课?数学课。数学离不开算数这一关,快想想到现在你都学过哪些计算技能?口算是一种吧,……横式]竖式、简算。
让我们做个课前小热身,快速抢答得数!
21×9=
210×9=
2100×9=
我们之所以答得这么快,是因为这几道题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仔细观察这组题目及得数,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增加0,也就是把原数扩大到它的10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 21×9= 2100×9= 那这两道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生:也就是说:从上往下观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师:说的很好,咱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从下往上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师: 对,小小计算也存有大智慧!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齐读一下:
【设计意图:导入复习部分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思维方式和知识上的铺垫。】学生探索一下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对后面的学习探索留下一点经验储备。
二、提出问题
师:智慧能够创造奇迹。2009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它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都闻名于世界。想不想亲自目睹下他的风采?(想)请看! [放录像]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乘法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想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意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可以吗?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58.6×6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用以前的方法先来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58.6≈60,60×6=360,58.6×6≈360(万千瓦时)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计算教学中,从而为后面学生计算精确值提供依据。)
2.精确计算
师:那么58.6×6?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学过的各种计算知识,来算出58.6×6的准确结果呢?(给点思考时间)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生:(读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评析:形象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同时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生1:58.6×6
三、 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2: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师:对!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可今天遇到了小数乘法。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6?
(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师: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注意: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第二,小组长记录下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第三,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开始活动!
【评析:当学生发现了对“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并且这些新知识的“根”就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片“沃土”上。】
3、交流方法:
师:哪位同学向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
第一种:连加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58.6+58.6+58.6+58.6+58.6+58.6= 351.6 我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2:我觉得有些麻烦,如果乘300多,你是不是就把300多个58.6相加啊?
师:确实太麻烦了。你不但理解了他们的方法,而且还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不过,这个小组小数乘法不会做,就想到用小数加法来解决,也动脑思考了!
【评析:“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的算法中做出分析和判断,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真正的沟通,我们还听到教师的评价不但对生2的质疑予以了肯定,同时也表扬了生1开动脑筋努力探索的解题方法。】
第二种:先×10,后÷10
师:还有哪个组想交流?(指生交流)咱们注意听,有疑问就问!
生1:×10就是把58.6变成586,按照586×6算出结果,还要再把得数÷10,这就能得到58.6×6的积。
师:对于这种方法,你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2:你们为什么要先×10,最后又÷10?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用心思考了。
生1:(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象我们小组加减分一样,早晨加了一分,可又被一位同学扣掉一分,互相抵消了,既没加也没减。
师:多形象的比喻!这样解释明白吗?还有问题吗?
生3:为什么要把58.6×10变成586?
生1:58.6×6不会做,变成586×6,这是整数乘法,我们熟悉、好算!
生3:噢!明白了!
师:真是个好主意!这个方法很巧妙。你们组不但会思考,而且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学贵生疑”。“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还有问题吗?”——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为实现生生互动创造基础。同时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
第三种:58×6+06. ×6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好方法?
生1:我们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6=348 0.6×6=3.6 3.6+348=351.6
师:大家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吗?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2把这种方法又介绍了一遍)
师:你知道为什么0.6×6得3.6,他们怎么算的?
生2:6×6=36,0.6×6=3.6。
师:哦!也是把0.6看成整数来计算!
【评析:学生的交流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从同学身上学到的许多东西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第四种:竖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来看看你们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列了一个竖式。遮住小数点,不看。直接算586×6=3516,最后把小数点加上去。
师:注意到没有,他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是什么?
生2:遮住小数点!
师:哎!把小数点遮住,他们先算什么?
生3:586×6
师:这个小组也是先把小数变成整数来做的。
【评析:“遮住”虽然学生的语言是稚嫩的,但不难发现,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法更接近了转化的思想。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随时注意学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适时点拨,点燃学生想说、想表现的欲望。】
师: (把第二种方法和最后一种方法同时展示,进行对比分析。)哎?那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小组的解体思路就是不谋而合的?
生:(恍然大悟)都是变成整数来计算的。
师:(指一生)来!咱俩一起合作!把你们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
他们都是,先把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成为586。
再用586和6相乘得到3516,3516是谁的得数?
怎样才能得到原来58.6×6的积呢?
生:把3516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这句话很重要我把它记下来。
小数点点在哪?
生:点在6的前面。
师: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去的。是把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就得到了351.6
(指生完整的介绍一遍竖式方法的思路。)
【评析:在这里,你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4、总结思想
师:多清晰的思路!同学们,你知道吗?刚才咱们在这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或者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
【评析: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如果没有思想的引领,方法也只能是一种笨拙的工具。在此,学生在经历了一个数学家发现的过程后,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实际计算时不用写出来。只需像这样列竖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师:我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会算吗? 13.2×4
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同学讲讲计算过程!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不对!
师:再看这个问题,“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列出算式!观察这个算式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我们做的是小数乘一位整数,这是小数乘两位整数。
师:试试看!写在题板上。如果有问题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出示错题)刚才,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你对他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看法?
生:因为这次是乘两位整数,其实这都是计算过程,都要按照整数乘法计算,不用点小数点。到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其实呀!我们还要好好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还有错的也不要着急。就像这样,先仔细找找原因,再改过来!
【评析: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是难点,学生出错很正常。老师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错误原因,再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计算一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1/1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
五、实际应用:
师: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最 后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一起来看!
(故事内容:老爷爷在卖苹果,1.5元一斤。小姑娘过来讲价:“太贵了,5元钱3斤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不卖!”)
师:看到有的同学笑了,能不能说说你笑什么?
生1:3斤只有4.5元。如果卖5元钱3斤能多赚5角,老爷爷居然还不卖!
生2:小姑娘不会讲价,5元钱3斤,越讲越高!哪有这样讲价的?
师: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刚才大家都认为老爷爷傻,其实呀,换一个角度想,老爷爷可能并不傻,他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讲究的是诚信经营。
【评析:摆脱了唯知识的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小故事在本节课里起到了联系实际,重视应用的作用。最后那句平时无华的话,拥有着一种大教学的观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铺垫着点滴基础。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辩证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同时,认识世界、评价他人时不会那么狭隘。】
师:这节课,还有几个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以后继续研究。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堂堂清后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73×10 = 0.73×100 = 0.73×1000=
1.3×3= 1.3×30= 0.13×300 =
2.使用竖式计算。
13×2.5= 0.35×47= 2.48×60=
3.解决问题
1. 一头山羊每天产奶19.6千克,照这样计算,这头山羊10月份可以产奶多少千克?
2.2003年著名的旅游景点孔孟之乡——曲阜“三孔”平均每月接待游客9.8万人。2003年曲阜“三孔”全年接待游客约多少万人?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的人还看:
1.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3.人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初步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一些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一.课前预习
1.金属的活动性:K
Ca
Sn
Pb(H)
Pt
Au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与其他物质反应的难易程度
(1)金属的位置越靠_______
,它的活动性_________
(2)位于________
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______________
。
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的打“×”
①Ag+H2SO4
===
②Al+HCl===
③Fe+H2SO4
===
④Cu+HCl===
(3)位于______________
的金属能把位于______________
的金属从它们的______________
里置换出来。
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的打“×”
①Fe
+
CuSO4
===
②Al+Mg
Cl2===
③Cu+
AgNO3===
④Ag+Zn
Cl2===
二.针对性练习
1.下面四种金属中,有一种金属能与其余三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则该金属是(
)
A.Ag
B.Cu
C.Al
D.Zn
2.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汞与硝酸银溶液
B.铜与硝酸镁溶液
C.锌与硫酸亚铁溶液
D.铁与硫酸铜溶液
3.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只有甲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丁盐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但可用丙制的容器盛放.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丙>丁>乙>甲
C.丙>乙>丁>甲
D.乙>丁>丙>甲
4.将过量的铁粉投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剩余的铁和生成的铜,在滤液里含有的物质是(
)
A.FeSO4
B.CuSO4
C.Fe2(SO4)3
D.H2SO4
5.不法分子贩卖的假银圆大多是锌的某些合金。鉴别真假银圆时,可以将其浸入
(
)
A.澄清石灰水
B.硫酸铜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糖水
6.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X、Y和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2)举出符合上述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三种常见金属(写化学式)
;并写出在Y表面有银析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7.把相同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假如X、Y、Z都是+2价金属,则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检测
8.废旧手机的某些部件含有Mg、Al、Cu、Ag等金属。为了回收重金属,将旧手机部件浸入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含有的金属是(
)
A.Cu、Ag
B.Mg、Al
C.Al、Cu
D.Mg、Ag
9.某金属单质R,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反应,但能与硝酸汞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则R可能(
)
A.Fe
B.Mg
C.Ag
D.Cu
10.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种方案,每种方案所需试剂如下,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
A.
Fe、Ag、CuSO4溶液
B.
Cu、Ag、FeSO4
C.
Fe、Cu、稀盐酸、AgNO3溶液
D.
Cu、FeCl2溶液、AgNO3溶液
11.化学小组为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方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实验甲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
B.由实验乙可知金属活动性:Cu>Ag
C.由实验甲、乙、丙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Ag
D.实验甲中的CuSO4改为CuCl2不能完成本实验探究
12.小新拿来一片黄色的金属向同学们炫耀说他捡到了黄金。小宝说他曾在网上看到过,有一种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常被误认为是黄金。于是他与小新开始探究。
提出问题:这块黄色的金属是黄金?还是铜锌合金?
猜想:①小新认为是黄金;②小宝认为是铜锌合金。
查阅资料:合金中的金属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金在高温下不与氧气反应,锌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
设计实验:①小新设计的实验是:截取一小片黄色的金属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②小宝设计的实验是:截取一小片黄色的金属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现象与结论:①小新在实验中观察到黄色的金属变黑,则他的猜想______。黑色物质是_______________。②小宝在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只写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