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4 17:1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楞次定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楞次定律教案

篇1

关键词: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实验结论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标准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下面是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3―2)物理第四章《电磁感应》中《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说明“阻碍”的含义;会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能说明楞次定律符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分析实验现象,采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实验乐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形成重视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良好习惯。通过真实记录的观察到的现象,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用具]

已知绕向的线圈、条形磁铁、干电池和灵敏电流计。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整个电磁感应这一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设计特别强调了实验的作用,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互动的教学方法,边实验边教学,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同学自己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请同学们把线圈和灵敏电流计连成闭合回路,先观察演示实验,把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结果发现指针偏转不同,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呢?这就涉及到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

二、研究流进电流计的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把一节干电池和灵敏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强调开关采用瞬间接触,先是电流计的正接线柱接电池的正极,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然后电流计的负接线柱接电池的正极,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提问学生得出什么结论。结论:电流从哪个接线柱流入,指针就向哪个接线柱偏转。

三、研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让学生把线圈和灵敏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一定弄清楚线圈的缠绕方法,哪根线接电流计的正接线柱,在纸上画出对应的实物图。

学生互动,老师巡回指导,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感应电流的方向弄错,引导学生以列表的形式总结出实验现象,汇总讨论得出实验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穿过线圈的原磁场方向和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四、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楞次定律

让学生们再分析所记录的实验结果,总结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和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具体关系呢?

结论:1.当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反。

2.当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同。

根据得到的结论让学生们思考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原来的磁通量的变化起到什么作用呢?

分析:当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场“反抗”原磁通量的增加。

当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补偿”原磁通量的减少。

概括一句话: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原来的磁通量的变化起到阻碍作用。而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是穿过线圈的原来的磁通量的变化。

结合上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思考与讨论:当条形磁铁向下运动时,根据线圈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判断对条形磁铁的作用力?当条形磁铁向上运动时呢?

结论:当磁铁向下运动时,对磁铁向上的排斥力,阻碍磁铁向下运动。当磁铁向上运动时,对磁铁向下的吸引力,阻碍磁铁向上运动。

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它们间的相对运动。由此可得,当手持磁铁运动时,要克服阻力做功。

同学们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一下有哪些形式的能相互转化?

结论:消耗了机械能转化成了电能。由此可得楞次定律符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楞次定律中的“阻碍”正是能的转化和守恒的具体体现。

五、楞次定律的应用

例题1、如图所示在场指导线附近又一个矩形线圈ABCD,线圈与导线在一个平面内。线圈在导线的右侧向右平移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分析与解答:选取线圈为研究对象,画出导线右侧的磁场方向,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当线圈向右移动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垂直纸面向里,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可得感应电流的方向沿ADCBA.

根据此题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出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思路?

1.明确研究的对象是哪一个闭合回路。

2.该回路所处的磁场方向以及磁通量如何变化。

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巩固训练:

如图所示:导体棒在向右运动,

1.我们研究的是哪个闭合回路?2.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如何变化?

3.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如何?4.导体棒AB的电流方向?

篇2

文/全英明

摘?要:作者从事职业教育近8年,8年来一直从事电工基础教学,从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本文结合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阐述在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电工基础教学中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机电专业?电工基础?教学

由于电在日常生活的普遍应用,电力专业的课程已成为许多专业培养人才的必修课,电工基础课程也成为各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但是鉴于中职教育的特点,技校电工基础与大学电工基础的教学也是不同的。笔者作为从事多年机电类专业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中职教育中机电类专业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略述浅见如下。

一、根据学校专业计划,制定教案

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要上好一门课,教好一门课,首要步骤是备好课。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制订好教学计划。

笔者所在学校采用的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类专业通用教材《电工基础》第四版。该教材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电路基础知识》,第二章是《直流电路》,第三章是《电容器》,第四章是《磁场与电磁感应》,第五章是《单相交流电路》,第六章为《三相交流电路》。因此,教材整体上就可以划分为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三大部分。

直流电路是引入部分,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在物理课程里面接触过,但是由于基础薄弱,还需要强化,因此这一部分在制定教案的时候,教师应当再深化学生对电路知识的理解,细分串、并联电路,重点讲解欧姆定律,要做到学生能够牢记于心。然后引入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关键在于几个概念的理解,特别是支路、回路的理解,这几个概念能否掌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基尔霍夫的掌握。之后再强化学生对于基尔霍夫的应用。

磁路的重点在于几个定则的运用以及电磁感应。技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数学知识欠缺,计算能力差,因此特别讨厌公式,讨厌计算,而这几个定则的存在让学生觉得很有兴趣,不需要计算就可以做出难题。此外,这几个定则是后面学习电力拖动的基础知识。

交流部分分为单相交流电和三相交流电。单相交流电的重点是RL串联电路,三相交流电的重点是三相交流电源和三相交流负载的连接。这部分是电力拖动的基础知识,要重点掌握。

区分好这些重点是制定教案的前提,此外教师在制定教案的时候还要做到“浅入浅出”。“浅入浅出”的意思是说,从学生熟悉的点切入,再从学生熟悉的点做结论。

二、结合实际生活,突出电工基础的重要性

进入技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因此让学生了解到所要学习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应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电器电灯连接引入,抓住学生的求知欲。现代生活中,家用电器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广泛,房屋装修中用电设备的增多和高档化,对电路的设计、布线工艺和安全保护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教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房屋装修电路改造很感兴趣,因此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了解电路改造设计的理论基础就是负载电流、线路电流、功率的计算。特别强调数学不好没有关系,可以借力于计算机,首先排除掉学生对计算的畏难情绪。然后让学生自己计算家用电器实际功率、月用电额度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电工基础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应用。

三、与专业课相结合,有的放矢

电工基础原本就是专业基础理论课,它的存在本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当结合专业课,强调哪个部分是在以后的专业课要用到的知识。例如在讲解电磁感应时,教材给出了发电机,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发电机的原理。这样既深化了电磁感应理论,又让学生增加了对之后专业课程的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的理解

研究表明,图片、视频等形象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被学生记忆。如果一味地利用传统的黑板板书,学生会感觉枯燥,也会视觉疲劳,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节省很多板书的时间。例如在电磁感应一节中,要让学生强化对右手定则、楞次定律的理解就需要多练习题目,而课本和习题册上的题目很少,就需要教师自己给出练习题。这个时候利用早就制好的课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加强理解,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还可以节省很多教学材料。许多电学实验连接错误就会损坏元件。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既可以让学生理解也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094-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概念严谨,推理周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高中的学生,他们开始对物理是很有兴趣,也曾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但由于一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随着学习深入,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而要克服高中物理课程学习中的障碍,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就要以探究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教师明确目标,精编教案

教师的指导策略在探究性学习中运用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探究性学习的质量,为此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以凸显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性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经历,事前准备一些提示卡,尽可能把学生在探究时易遇到的困难写在提示卡上;当探究展开时,在学生有困惑处,不能继续完成时,利用提示卡,指明方向,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顺利展开。在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设计探究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目标,并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和方法。其次创造探究条件,探究之前和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条件,如实验条件、知识条件、方法条件;对一些模拟探究还需精心设计好课件,预测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再次适当点拨引导,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方法和思维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来指导学生去分析、认识和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使探究过程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在探究的过程中和结束后,要适时引导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论进行总结和评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探究性教学,不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探究问题,而且还从探究中学会了学习。

二、学生预习课本,尝试解疑

教师要求学生预习,鼓励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质疑、讨论,教师则在课堂捕捉信息,适时地进行指导、点拨、启发。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并进行探究学习。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人,猜猜看“感应电流方向究竟由哪些因素所决定呢?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以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总结出:因为电磁感应现象是由磁通量变化引起的,所以可以猜测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如何变化( 增大或减少) 有关。并思考:(1)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 增大或减少)有关,怎样研究?(2) 列出所用器材和具体步骤;需观察、记录什么?经讨论确定进行实验,用导线、灵敏电流计和线圈组成回路,分别用磁铁的N极和S极移近或插入线圈、离开线圈或从线圈中拔出,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然后学生以两个人为一个小组,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教师巡视,注意他们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并做个别辅导。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列表比较分析、归纳结论。可以看出,探究学习始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猜

想、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迁移应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积极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创新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回顾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经典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还是现代物理学的进展都与物理实验息息相关。可以预言,未来物理学的发展一定离不开物理实验。在高中的各门基础课程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

首先,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高中物理课程里,有许多研究性的实验。如《探索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研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与小球质量的关系》、《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研究物体的加速度》、《研究闭合电路中的电流》等等。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使学生从实验研究中学会学习物理,又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学会探究。可以说,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是组织和实施探究性学习最有效、最务实的方法和态度。

篇4

当前,一些物理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有以下现象:什么都问,包括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或只提问优生,不提问学困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无阶梯;提问随意东拉西扯,不能灵活应变,拘泥于原有教案的设计,不善于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问追问下去……这些弊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我认为设计有效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提问要有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例如高中物理“自由落体”一课的教学中就设计了复习型提问、理解型提问等。

2.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启发性提问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句子分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回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作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回答“对”或“不对”。教师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让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过程。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呢?

2.1创设情景的提问。

教师提供材料,学生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这样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如在讲重力之前我引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现象的提问,迅速激起学生兴趣;在讲抛体运动时,向各个方向扔出一支粉笔观察它将做什么运动;在讲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赛车经过弯道时都会减速,如不减速就会出现侧滑,从而引发交通事故。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多种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不一定全面,但能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良好的情景。

2.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的提问。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例如“自由落体”一节的教学中,一开始我提问:“A、B两物体,A为重物体,B为轻物体,A、B两物体同时下落时,谁下落得快?”学生回答:“A物体重,所以下落得快。”我接着问:“若把它们捆在一起而形成C物体,则那一个物体下落得快?”大多数学生回答:C物体比A、B两物体都重,C物体比A、B两物体下落都快;也有极少数同学说:A物体下落快,B物体下落慢,将它们捆在一起时,A物体拉着B物体从而使B物体比原来下落快,而A物体因为B物体的作用会比原来慢,总体看来,A、B在一起时的下落速度比A单独落时要慢,而比B单独下落时要快。这样学生就有了两种观点,学生对“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产生了怀疑,激起了思维的积极性。

2.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

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应用知识达到高效课堂。

3.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不能都用问答式进行,也不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重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3.1抓住教学中的重点,提问不应随机性。

比如“楞次定律”的一课中,提问的重点始终应围绕“阻碍”设置问题。在提问分析实验现象时,教师应突出研究的对象是线圈(闭合电路),要抓住穿过线圈的磁场方向和磁通量的变化,分清“原磁场方向”,“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以及“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3.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疑,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比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我主要讲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学生对水平推桌子没推动的例子好像习惯了,引不起兴趣。因此,我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墙壁上的例子。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f=μN,N增大,所以f也增大。接着我再问:“增大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立即自知出错,而后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断。

3.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提问。

教师应以关键词和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电场强度的概念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E=F/Q便认为电场强度E与电场力F成正比与电荷量Q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设问:电场中的某处电场强度E会随电荷受的电场力F和所带的电荷Q发生变化吗?教师也可以这样问:密度公式ρ=M/V中,ρ和M、V的关系应如何理解?这样可使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有的知识理论去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4.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究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教师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置疑问也可以从大处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和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比如“内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问:“什么是内能?”随后教师可列举一系列的现象提出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5.提问要把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