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11 04:2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文明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文明教案

篇1

一、转变生态旅游发展观,建立生态旅游城市

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发展观,以新的思维理念,从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等多个角度发展淮安的生态旅游。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白马湖、洪泽湖,着力打造从淮安市区中洲公园到淮安区河下古镇的里运河风光带,深入挖掘水文化资源。重视绿化建设,栽花、植草、种树,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花卉节、园艺节,让绿色观念深入人心,把淮安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做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品牌,从而提高淮安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让“生态家园”的美丽口号落到实处。

二、大力整合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并推出精品生态旅游项目

淮安生态旅游资源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不同的资源有效整合,可以推出极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比如,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可以推出“水体考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知名度极高的淮扬美食推出“生态美食品尝旅游精品”,利用金湖的万亩水杉林、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盱眙的第一山开展“森林浴生态休闲旅游精品”,利用采摘农民种植的特色果蔬开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精品”,利用洪泽老子山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温泉养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金湖闵桥的万亩荷花、涟水的白鹭节、洪泽湖丰富的鸟类开展“赏花观鸟生态旅游精品”。让“绿水城市、生态家园”的口号成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努力把淮安打造成“生态旅游天堂”。

三、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淮安旅游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购物和娱乐方面。尽管开发出了不少特色旅游产品,但是宣传不到位,尽管有一些专门的淮安特产专卖店,但是销售场所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外来游客的购物需求,建议有关决策部门下决心建设淮安“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淮安市主城区四水穿城,组织专家深入论证,把“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沿河道布局,建设富有淮安水文化旅游特色的“水街”。 淮安文化产业不算少,传统艺术也不少,比如淮安京剧、淮海戏、淮剧,但是淮安的娱乐休闲场所相对来说不多,旅游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享受,如果游客在淮安旅游中能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盛宴,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注重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游客需求日趋多样化。来淮安除了游山(第一山自然保护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玩水(洪泽湖、白马湖、大运河)等传统活动项目外,可以开发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这些景区要侧重养生、保健、度假、休闲等功能。如建设 “渔文化、水文化、古文化”旅游风景区;建设“中医养生、生态养性、健康养老”旅游风景区;建设“洪泽湖健康养生园”和“洪泽湖水生态养生园”;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风景区等特色景区。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生态旅游酒店、生态旅游美食、生态旅游交通。金湖的荷花是一大亮点和特色,除了夏天开展赏花活动外,在知名度颇高的白莲藕上可以大做文章,藕可以作为农产品销售,藕汁可以做成休闲饮料,藕粉、莲子可以做成旅游商品,荷花二字也可以作为当地艺术团体、商品的名称加以冠名。把荷花、莲藕做成品牌,做成富民工程,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由于淮安地近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宿迁、盐城、连云港等沿海城市,可以通过区域联合开发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线路,进一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五、创新生态旅游营销方式,切实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在营销方面,淮安生态旅游除了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刊、广播等宣传手段之外,还要利用网络进行营销,特别是政府网站,要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淮安生态资源的优势做好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体现的是环保效益,传递的是一种健康的消费和活动理念。积极到周边城市或国内大城市举办生态旅游推介会,通过各类平台和渠道,大力推介淮安的生态旅游活动和拓展旅游市场,使淮安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六、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措施

篇2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丰富工作内涵、优化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为重点,以中小学德育课堂为主渠道,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努力打造有效德育、特色德育,保障全县德育高效推进。

三、主要工作

(一)贯穿“一条主线”,提高道德素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结合实际,挖掘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重点推进清明“网上祭英烈”、六一“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七一“童心向党”、十一“向国旗敬礼”四项集中活动。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建立“两项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1、建立德育教学一体化机制。面向全体教师培植德育管理理念和育人智慧,切实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全体教师形成合力落实育人过程。发挥班主任的引领辐射作用,探索推进集体备班制度、班科联席制度,强化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责任,让全体教职工人人有德育任务,让德育任务内化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让德育工作真正关注到学生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2、探索德育管理精细化机制。德育即管理,管理在精细。特别是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我们一是要严格遵循“尊重主体、改良土壤、夯实阵地、优化过程、养成习惯”的德育规律,要积极创新德育精细管理模式,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原则,使德育活动项目化、项目流程数量化,不断细化德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优化和关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在循序渐进中去内化和提升。

(三)突出“三个重点”,打造德育特色

1、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必须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XX市未成年人基本礼仪规范(试行)》即六礼三仪为标准,坚持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抓好规范教育,持之以恒,逐步落实,要把着重点放在礼仪习惯、安全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一是要以学习落实《守则》、《规范》和“六礼三仪”为重点,加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二是各学校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相关规定,并切实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别要加强学生的课间管理、就寝管理和出勤管理,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进一步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使之成为我们教学质量提升的新举措。

2、扎实推进法治教育。开展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交通安全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要围绕预防未成年人自身犯罪和预防未成年人自身被害这一基本目标,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完善行为偏差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帮扶制度,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实施个性化的人文关怀,落实“一对一”帮扶。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全面开展“法纪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主动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召开学生违纪违法预警工作座谈会,研究构建学生管理的预警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发生,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3、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育目标,纳入课程计划,开设课,做好教案并上好课。二是城区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都必须设立真正的心理咨询室,有专职心育教师。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做好心理调节,解除心理障碍,有辅导记录。三是加强对心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实现持证上岗。

(四)强化“四项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是认真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及班主任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二是指导班主任精心设计班会课,自觉实践班会课,积极改进班会课,大力提升班会课,不断丰富德育工作途径,增强育人效果。启动制度性的德育研讨和交流活动,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鼓励班主任撰写德育论文,提高德育科研水平。三是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开展“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年年争当优秀班主任”的良好氛围。

2、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校要认真总结常德学习经验,对比借鉴,认真开展工作自查,科学确立文化主题,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工作。一是积极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中小学每年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建设。二是美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校报校刊、警示语等德育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优秀影视剧作品和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三是切实开展好班级美化、净化活动,加强班级文化提升,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我局将在全县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评选活动,教育局将组织专家,对推荐上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进行评估验收。全县拟评出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落实以奖代补,进行表彰奖励。本次活动以后,各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评选活动作为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措施,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

3、 加强德育阵地建设。各学校一是要切实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主题班队会,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团队活动室等阵地,坚持德育活动周安排、月小结,形成基本德育规范。二是要在假期、周末、节日、纪念日,充分利用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雷公仙、网岭60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山书院、罗家坪、学校少年宫、酒埠江地质公园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拓宽校外警示教育、科普教育、体验教育渠道。三是家长学校为龙头,以家长会、XX县教育网、校讯通、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和家长开放日为平台,广泛传播科学育子理念,转变家长观念,主动和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与合作,整合教育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

4、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课程育德是落实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面育人的关键。在开展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各学校要按照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充分挖掘学校独特的德育资源优势,建立学校三级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结合各自特点,重点在任何推进学校养成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努力探索开发利用德育校本课程,要把校本课程作为德育创新的载体,积极开展德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工程。为参加全市中小学“德育百优课程”评选活动早做准备。

四、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2015年度德育工作计划;

2、召开德育主任例会,部署新学期德育工作。

三月份

1、开学第一课;

2、全县“学雷锋见行动、好习惯伴一生”主题活动月;

3、全县“养成教育”宣传月,各学校制定实施方案。

四月份

1、清明“网上祭英烈”活动;

2、省市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学生评选表彰;

3、各学校养成教育全面启动。

五月份

1、“五四”青年节活动,各学校举行入队、入团仪式;

2、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教育活动;

3、全县各学校养成教育督查;

4、全县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六月份

1、庆“六一”活动;

2、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活动;

七、八月份

1、七一“童心向党”活动

2、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心理咨询师、少年宫辅导员、班主任培训。

九月份

1、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

2、“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

3、全市中小学“德育百优课程”评选活动;

十月份

1、十一“向国旗敬礼”活动;

2、全县养成教育督查;

十一月份

1、法治教育月活动

2、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评选活动

十二月份

1、养成教育专项考查验收、总结、表彰、授牌;

2、全县德育工作现场会;

篇3

[关键词]农村妇女;继续教育;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91-03

为了掌握农村妇女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需求,课题组以河北省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围绕广大妇女教育需求的意愿是否强烈、教育需求是否得到重视与满足、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能够接受何种教育形式等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文将依据调查数据,对农村妇女继续教育的意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并对新形势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农村妇女继续教育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遵从旧有户籍管理制度的划分,以户籍在河北省,且长期居住在农村的18至60周岁的妇女为总体,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全省172个县级行政区划中的90个县的875名妇女为调查对象。编制了《河北省农村妇女继续教育需求调查问卷》,设计了22个变量,征集了185名调查员,经过培训后分赴河北省11个地市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875份,回收问卷770份,其中有效问卷642份,问卷的回收率88%,有效回收率73.4%。课题组借助SPSS19.0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农村妇女继续教育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村妇女继续教育存在两个突出矛盾:一是较低的参与率与较高的需求意愿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在调查样本中,过去三年有继续教育经历的样本仅占样本总数的15%,而明确表示有教育需求意愿的样本比例为44.7%,其中,30.4%的样本意愿强烈。对有继续教育经历的样本进一步调查显示,无论被调查者对所受继续教育是否认可,愿意再一次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高达91.8%。以上表明,农村妇女有一定强度的继续教育需求意愿,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满足,其意愿通过适当引导可以得到进一步激发;二是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不匹配。有继续教育经历的样本中,只有32.9%的人认为所受教育有用。表明教育者施教的内容与受教育者的学习期望脱节,没有对妇女的生产生活产生明显支撑作用。

(二)影响农村妇女教育需求意愿的因素分析

课题组设计了年龄、文化程度、婚育状况、就业情况、个人年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例、对自己学历与教育经历的满意程度、闲暇时间、社会性别文化八个指标,分别考量其对妇女教育需求意愿的影响程度。综合年龄、婚育、就业三个指标来看,意愿最强烈的分别是25岁以下年龄组、已婚未育组、自主经营组,意愿最弱分别是36-45岁年龄组、已婚已育组和以务农为主兼职打工组。分析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劳动强度越大,教育需求意愿越弱;综合文化程度、对自己学历与教育经历的满意程度两个指标来看,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样本意愿最强烈,其次是本科组和专科组,意愿最弱的是小学及以下组,而且妇女的教育需求意愿与对自己所受教育的不满意程度正相关。以上数据说明,并非文化程度越低教育需求意愿越强烈,较低的文化程度反而抑制了个体的发展欲望,而文化程度较高的个体自身发展意识更清晰;从个人年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例来看,绝大多数妇女不是家庭显性经济收入支柱,91.6%的样本认为自己的年收入在家庭年收入中所占比例低于50%,个人年收入在家庭年收入中所占比例越高,其教育需求意愿越弱,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较大的劳动强度对教育需求意愿有抑制作用;从社会性别文化角度来看,农村妇女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家庭本位”倾向显著,绝大多数人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和“孝敬老人”、“照顾配偶”等连接在一起。无论是希望自己成为贤妻良母还是事业有成,妇女的自我期望越清晰,继续教育需求意愿越高。对每一个类别中无意愿的样本进一步调查显示,抑制意愿形成的原因依次排序为:没时间、怕花钱、家人不支持、没兴趣、担心学不会。而对闲暇时间的调查显示,农村妇女一般每天都有1小时以上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的多少并没有明显作用于妇女的需求意愿,可见没时间这一说法并不客观。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得出:自我主体意识、社会性别文化、劳动强度、学习费用是影响妇女继续教育需求意愿的四大主要因素。从内部因素来看,妇女的自我认知和发展期望越清晰,越容易形成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反之,妇女会消极对待自身素质提升,以没时间、学不会等理由人为地设置学习障碍;从外部因素来看,繁重的家庭劳动和不良的社会性别文化会抑制妇女的学习意愿,农村妇女一般都以家庭为重,重视在家庭私领域中的角色扮演,认识不到自己在社会公领域中存在的价值,当自身发展与贤妻良母角色冲突的时候,妇女们一般会做出牺牲和让步。此外,学习费用也会左右妇女的学习意愿,目前,教育尚没有上升到妇女的必要需求,绝大多数妇女都不愿意因学习增加家庭负担。

(三)农村妇女继续教育需求分析

课题组对农村妇女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妇女们对学历提升并不太感兴趣,学习的目的具有较强的家庭功利性,46.1%的样本学习目的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给子女树立良好榜样,其次是学习致富技能以增加家庭收入;关于学习的时间与时长,妇女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但也不排斥在一段时间内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学习,学习时间希望短于三个月;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妇女们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其中,生活需求高于经济需求,最受欢迎的前6名分别是“幼儿教育知识”、“医疗保健知识”、“务工技能”、“法律知识”、“业余文化生活”和“管理类知识”;绝大多数妇女认同负担一定的学习费用,心理区间为200—500元;妇女们对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虽然更欢迎在家里自学的方式,但也接受走出家门的集中教学方式。

三、农村妇女继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教育效果的关键要素,对农村妇女进行继续教育,首先要立足于妇女的教育需求,其次要结合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和妇女工作的要求,使继续教育为妇女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教育的内容设计

选择农村妇女继续教育的内容要以实用、管用为宗旨,遵循三个原则:一要与妇女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让大家上班、下地、回家就能用上,提高教育的即时效应;二要结合妇女的基础和认知特点,选择实践操作性强、易掌握的内容,增强大家的学习成就感,消除畏难心理;三要全面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和妇女的需要,要充分认识当前妇女的生活指导教育需求高于生产技术教育需求的现状,满足大家生产、生活以及休闲娱乐等多元化需求。结合农村妇女的劳动性质、教育需求以及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妇女继续教育可以分解为五大教学领域:一是家庭服务类教学。面向家庭事务性劳动和家务管理的各个维度,开展科学育儿、老年人护理、营养配餐与合理烹饪、居室与庭院美化、服装保养、家庭理财、法律常识等教学,提升妇女在高品质家庭生活中的建设、管理能力;二是个人素质提升类教学。针对妇女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妇女卫生保健、服饰搭配、音乐舞蹈、塑形健身、心理健康、社交礼仪、文学艺术欣赏等教学,维护妇女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三是生产服务类教学。根据当地农林畜牧业、工业和手工业发展情况,结合政府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开展本土化职业教育和技术服务,推广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以及生态环保新措施等,开发女性人力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四是经营管理类教学。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中小微企业管理、网络营销、连锁经营、创新创业教育等,为妇女搭建多样化成才的阶梯;五是思想教育类教学。对妇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事政治和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引导妇女树立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学习意识以及对社会公领域权利的追求意识,引导农村社会风尚建设。农村妇女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启蒙引导类内容,着重于基础的、宏观的知识与技能,便于广泛宣传和普及教育,目的是增强广大妇女的感性认识和认知范围;第二层次为专业教育类内容,着重于有一定深度和较高标准的知识与技能,用于长期的、有计划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妇女的认知和技能水平;第三层次为拓展类学习内容,帮助妇女对纷繁的知识进行甄别、筛选,提供正确的、方便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为大家自主学习与个性化成长搭建平台。

(二)教育的形式与途径

1.正规学历教育。将农村妇女素质提升纳入学历教育体系,建立结构完整,初、中、高贯通的继续教育体系。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以及遍布各县的职教中心,开设农村妇女中专班、大专班,实施“一村一个女大学生”、“一村一个女技术能手”工程,将全日制教育与函授、自学等形式结合起来,以学历提升为抓手对农村妇女实施全面的素质提升教育。2.短期项目培训。结合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组成讲师团、项目组,围绕某一项目开展妇女专项培训、任务实施和评价验收,将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整合到培训中,利用工作带动教育,通过教育推动工作。短期培训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教育的即时效应较强,有利于激发妇女的成长动机和教育需求。3.乡村式教育。独立的、项目式培训不具有延续性,其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削减,需要建立持续作用于妇女的长效育人机制。可以发挥各村委会、基层妇联的作用,或者依托各村的小学、各乡的中学以及各县的职教中心,或者建立、恢复并强化县、乡、村成人教育机构或文化活动场所,如妇女夜校、半日校、活动室、文化站等,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浓厚文化氛围,引导妇女养成学习习惯。4、远程教育。考虑到农村妇女劳动强度较大以及电视、网络、广播已经普及到农村等情况,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化的成人教育,利用网络、电视建立开放的、没有围墙的成人教育学校,开办网校或农村妇女教育专题网站,开发网络课程、慕课、微课以及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将各领域内的教育内容开发成菜单式、讲座式、系列式课程,学员上网或利用智能手机软件下载即可学习。

(三)教学方法设计

1.典型带动法。在农村妇女对继续教育的热情和认可度不高的情况下,可以从各个侧面树立学习标兵、先进典型,利用各种媒介和场合大力宣传,形成由点到面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妇女们看到、听到、感受到学习的益处,激发妇女的学习动机和内在需求。2.现场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成人机械识记能力下降,意义识记能力增强,因此,不宜过多采用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技术教育可以到田间、车间或某位农户的家里现场教学,以认知为主的教育可以结合妇女的生活实例设计成活动课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3.小组教学法。农村妇女一般爱扎堆、爱热闹,往往在公众场合比较羞涩,在小群体里面却很活跃。可以采用自愿结组的方式将妇女编入学习小组,多运用启发教学、讨论教学、小组成果展示教学、组间对抗教学,让大家比一比、亮一亮,互助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小组长还可以起到较好的组织作用,降低了教学组织的难度。4.集中教学与自学相结合教学法。限于时间、场地、师资等各种客观因素影响,集中教学的次数不可能太多、时间不可能太长。可以将集中教学与自学组合起来,集中教学注重观念引导、方法传递和示范演练,集中教学后学员可以灵活选择时间、地点、方式利用辅助教学资源学习。集中教学与自学交替进行,随着教学内容的逐层深入,妇女的素质会逐步提高。

(四)保障措施

农村妇女教育顺利有效的开展须以提高妇女的教育需求意愿和参与热情为前提,尽量强化积极因素,弱化消极因素。鉴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妇女的心理特点,建议开展完全免费的妇女专项教育。多年来,我国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妇联、农业、科技、林业等部门的项目培训与教育部门的送教下乡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运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完全可以承担大规模的农村妇女专项教育,目前核心问题是经费问题,经费的数量和到位时间往往左右着培训的时间、规模和效率。资金不由学费筹集,完全依靠政府下拨也不现实,可以以政府拨款为基础建立专项基金,借鉴社会公益组织的资金运作模式,吸纳企业捐资、社会团体赞助、个人捐款等社会资金,发动大家的力量办大家的教育,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团体协助、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教育机制。为了保证教育效果,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妇女教育规模大、范围广、需求多样,必须有充足的、业务熟练的、甘于为妇女教育事业奉献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建议采用聘请、征集、指派等多种方式组建面向社会公开的教师资源库,各地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选择聘请。在培训者和培训时间不稳定的情况下,必须开发统一的教学标准、教案、课件、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学目的的达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聘请高水平的师资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供同行切磋、现场教学或学员自主学习使用。此外,要重视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减弱或消除落后的社会性别观念对妇女发展的影响。要继续强化九年义务教育,整体提升农村人口的基础文化素质。要加大宣传力度和环境氛围建设,弱化“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不良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强化妇女的自我发展意识。还要通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改革,有效提高教育回报率和教育参与率,帮助妇女获得家人的支持,提高大家的学习热情。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将农村妇女推到了新的平台,农村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既是教育问题,又是民生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有力推进。

参考文献:

[1]张益趣.农村妇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