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5 16:1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教育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教育教案

篇1

授课老师

田莉莉

科目

道德与法治

2019年5月16日 第13 周星期四上午第 三 节

科组长签名

授课内容

《清新空气是个宝》

授课班级

二(5)班

授课地点

二(5)班

课   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课程标准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列为本课程培养的“行为与习惯”目标之一。内容标准中“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第8条,要求低年级学生“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本课是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中的第二课,保护空气质量、学会应对大气污染天气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自觉维护空气质量的环保意识,知道并掌握在大气污染的环境里自我保护的简单措施。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清新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保护;了解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树立环保意识;学会应对空气污染尝试,用行动共同保护生存环境。

教学难点:学会分辨污染空气的行为,从自我做起保护清新空气。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详案)

设计意图

(一)、视频对比—我们生活的地方空气清新吗?

1.师:请“小小蓝天调查员”们把你们事先调查记录的湛江一周空气质量表拿出来,各小组进行一个统计,由统计数据和同学们的观察得出一个结论:湛江这座海滨城市是一个空气质量非常棒的地方。我市城市环境综合质量连续4年排名全国环保重点城市前5位、广东首位,是名符其实的“花园城市”、宜居城市。那么同学们,是不是全国所有的城市都像湛江一样碧海蓝天、绿树银沙呢?请同学们观看一个视频。

2.学生认真观看,对比分析空气好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师: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污染了我们身边的空气吗?

(二)、观察讨论—是什么污染了空气?

 (播放污染空气的科普视频)

1.师:同学们,你们看完视频短片后有何感想呢?

2.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试着举例说说你们生活中有这样污染空气的行为吗?

(三)、知法守法—让我们从小懂得敬畏规则。

(播放习爷爷瞩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视频)

1.师:为了防治大气污染,国家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课件出示相关的内容。

2.生:通过分析交流,将法治的种子埋在心里。

(四)、探究交流—我能做些什么呢?

1.师: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如果空气受到了污染,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那么,你们计划怎样保护空气清新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敢于举报严重污染大气的行为,做到环保出行。

(五)、课堂小结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空气是生命世界离不开的重要资源。

 

让学生通过课前调查,掌握统计一个时间段内空气质量的方法,感知空气质量好差的变化,培养从生活中收集数据、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通过对比感知,学生初步树立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认识到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程度,发现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到国家层面用法律实施对大气的保护,唤起学生自觉保护空气的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

篇2

课程名称

环境卫生学

授课对象

预防医学专业1301班

教材版本

《环境卫生学》(第8版),杨克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授课章节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授课时数

4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

熟悉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类型、作用特征及作用机理;

了解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内容

1、 人类的环境(20min)

2、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15min)

3、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15min)

4、 自然环境与健康(20min)

5、 环境污染与健康(30min)

6、 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20min)

7、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20min)

8、 健康危险度评价(20min)

教学重点

人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环境污染对健康的不同影响。

教学难点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后作业

1、 如何理解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2、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有哪些影响?

参考资料

《环境卫生学》 杨克敌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环境健康学》 郭新彪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网络素材与文献

课后分析

篇3

《幼儿教育纲要》要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学习和生活活动,满足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让幼儿学到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保护自己。为了使幼儿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要把安全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减少幼儿身心受到意外伤害的可能性。对孩子要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把安全工作责任到人,尽我们的一切能力保护好幼儿的安全。同时作为幼儿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确保幼儿的身心安全,我们小班制定了安全工作计划.

二、具体措施:

(一)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

1、坚持每天晨检,保证幼儿不带危险物品入园,如发现要没收,并教育幼儿,和与其家长沟通。

2、开饭时注意,预防烫伤幼儿。一定要把汤晾温后再盛给幼儿,并为幼儿端到面前。

3、把好幼儿服药关,药一定要放在幼儿够不到的地方,并写好幼儿姓名。根据家长的服用要求,确保服药及时、准确,严禁错服、漏服现象的发生。

4、坚持每天午检,防止幼儿带异物入寝室,防止异物进入耳、鼻、口的现象发生。中午无论谁值班,一定要加倍照看好幼儿,不忽视午休的幼儿,尤其是服药幼儿。巡视幼儿是否有不良的睡眠习惯,如蒙头并及时纠正。

5、把好幼儿离园关,孩子在幼儿园一天,下午离园时候是孩子最散漫老师又不好组织的时候,一定要组织幼儿安静的集体活动,如看书。一定要看证放人,不认识的人有即使有接送证,也要问清情况或者是与孩子父母取得联系确认无误后再放人。防止幼儿走失和拐骗幼儿现象发生。

6、严格执行卫生安全消毒制度,保证教室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干净;保证桌椅的安全、卫生;定期消毒玩具;保证幼儿的水杯和毛巾每天清洗消毒;保证寝室干净、并按时消毒,利用太阳无尽的能量,在天气好的时候晾晒被褥,及时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严格填写消毒记录,及时清点人数和物品。

7、户外活动时,一定认真检查活动场地的安全性,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确保幼儿安全,如发现大型玩具有松了的螺丝钉,一定报告办公室,做到及时消灭不安全的隐患,保障幼儿安全。

8、教师离园时在班内各处检查,如:水、电、门、窗。晚接的孩子一定要和值班老师做好交接,并简单交代其幼儿情况。

(二)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要安全,就要有良好的秩序,良好秩序的形成则来源于幼儿一日生活行为规范的培养,对于幼儿我们要严格要求,从一点一滴开始努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强防范意识,让幼儿在有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时时提醒自己或他人注意安全

。幼儿在园一天需要站队至少10次,我们希望做到井然有序,对幼儿提出要求,并利用小红花奖励。

1、教育幼儿自觉的排队洗手、喝水、小便等。

2、为确保上下楼的安全,教育幼儿做到不推拉、不跳台阶。一阶一阶慢慢下(上),不推不挤小朋友。

3、教育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使懂得不能随便离开家长或集体。

4、教育幼儿不将手放在门缝间、桌子间、椅子间、以免挤伤。

5、户外活动玩大型玩具时,做到不推不挤,一个一个滑,让幼儿互相监督,保证幼儿安全。

6、教育幼儿不能碰电插座,不可以带小刀,在手工课剪纸时候注意安全,知道怎样正确的使用剪刀。

7、教育不把纸团、扣子、拉链等塞到耳、鼻、嘴里。

8、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有关的安全知识,让幼儿知道110、120、119紧急呼叫电话的号码和用途,遇到紧急情况,能呼叫求救,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时刻高度警惕,把安全放在首位,眼睛不离开幼儿,孩子到哪,教师的眼睛就到哪。创设有关安全教育的活动环境,结合一日活动各环节,对幼儿进行卫生安全教育并开展相关的活动,使幼儿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幼儿的保护能力。将各种活动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教学活动、游戏的各个环节中自然地进行,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幼儿懂得自我保护的简单知识和方法,才能真正保证幼儿的安全。

三、具体活动安排:

9月份:1、安安全全滑滑梯2、层层高

10月份:1、大大的眼睛2、我们都来学学坐

11月份:1、南南的脚受伤了2、过马路

12月份:1、安全用电2、干净食物人人爱

元月份:1、煤气开关不乱动2、响雷时我不出去

教师配合

我和张老师是新组合,这个学期由我担任《小一班》班长职务,因此对彼此工作的配合协调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配合、协调与联系,分析,如分工、时间配合、家长工作和教育、培养幼儿的方法上的差异,然后调整教育工作内容与措施,分工情况。使三人不断通过自身的调整,将个人意愿达成一致,团结协作,决不掉队。

4、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上要对集体、对自己负责任,积极参加各种研习活动和进修课程,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的素质。

四、建家园联系的桥梁

家长的支持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将充分挖掘家长的资源,做好家长工作。

1、“家园共育”是我们沟通的一个桥梁。我们会定期的向家长公布幼儿学习的内容,介绍一些育儿的经验和一些先进的信息,也请家长来谈谈自己的经验,摘取幼儿生活中的点滴。它是我们互通信息的纽带,只要我们教学需要,我们会请家长配合。

2、个别访谈。个别的交流、谈话不仅能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也使家长和老师更容易沟通,更能清晰的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对症下药。

篇4

一、指导思想

200*年的全市教育系统纠风和软环境建设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市纪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纠风工作会议精神,以治理教育收费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查处违纪案件为重要措施,以行风评议为主要载体,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突出重点、统筹推进,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提升服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促进全市教育工作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强保证。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坚决治理教育收费中的突出问题

1、规范教育收费和办学行为。重点监控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违规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开办重点班收取择班费;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不得在择校生之外以非计划生、旁听生、借读生等其他任何名义招收学生;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机构办学行为,对乱办班、无证办班问题,严肃查处,坚决取缔。

2、加强对教育收费政策的监督检查。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和已经废止的教育收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擅自立项、违规定价和截留、平调、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校收入问题,坚决纠正“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行为,促进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3、加大对教育收费行为的监管。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军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严禁各类学校以家长委员会名义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4、强化对中小学生教辅材料管理。各类学校不得违规强制征订、统一购买各类教辅材料和报刊杂志,坚决遏制教辅材料过多过滥状况。

5、深入开展制止中小学教师违规补课专项工作。采取疏堵并行的办法,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大力宣扬师德建设先进典型。认真受理群众举报,严格执行《关于对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行为的八条处罚规定》,严肃处理违规补课的中小学教师,对性质恶劣、影响严重的顶风违纪人员通过媒体予以公开曝光。

(二)推进软环境建设,切实解决影响教育形象的突出问题

1、深入开展教育“三乱”的专项治理。重点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建立教育收费检查情况和教育乱收费案件的通报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2、认真落实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各项制度。以市、县区教育网和各校校园网为主要载体,全面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制定出台新的制度性措施,把学区划分、学校招生计划、招生程序、收费项目、学生入学规定、加分学生名单和录取结果以及广大教师关心关注的晋级晋职、评优评先等及时公开,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群众满意。

3、督促配合有关部门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严格执行“五条禁令”,坚决纠正和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不良作风,认真解决“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树立为民、清廉、务实、高效的机关形象。

4、强化行政监察工作。坚持并完善以中考招生为重点的“阳光工程”,加强对各类招生考试工作的监督检查,尤其是重点督查好中考体育考试、中高考政策性加分和中考招生的各个环节,坚持做到纪检监察人员全程参与,同时邀请市纪检监察部门、投诉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各类考试的监督检查工作。强化对教师职称评定、教师招聘等教育热点问题的监督检查。

(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教育行风监督员、师德师风监督员、市政协民主监督员的作用,通过召开座谈会、适时组织各类监督员视察教育系统行风建设等形式,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采纳他们的建议,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教育行风工作的舆论氛围。

(四)认真受理群众举报投诉,严厉惩处违纪违法行为

1、完善畅通举报渠道,拓宽案件线索来源,强化投诉工作,做到市民对教育的投诉和举报及时办理,及时反馈,及时查处。

2、进一步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重点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教育“三乱”案件,查处招生考试中、弄虚作假案件。

3、抓好省民心网转办件的办理工作,各单位要把此项工作作为纠风和软环境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领导要亲自督办,在规定时间内,确保办复质量,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局直属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行风建设工作,把它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配齐队伍,明确责任,落实任务。今年继续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市教育局与各县(市)区教育局签订二零零九年度《规范办学行为,加强行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抓好三级签状和“评价建议制”、“奖罚加减记分制”、“连带责任制”等制度的落实。在对各县(市)区教育局进行行风评议的同时,选出一部分热点学校作为基层单位参加全市教育系统行风评议(名单附后)。继续在全市开展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示范校活动。

2、加大力度,严肃查处行风违纪案件。各县(市)区教育局、局直属各单位要把对行风违纪案件的查处作为纠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好。对发生的行风违纪案件,要切实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对于典型案件,要进行公开处理,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曝光。今年市教育局将把各县(市)区教育局、直属各单位查处行风违纪案件情况作为评价各单位纠风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查处行风违纪案件,震慑违规违纪的学校和教师,用纠风工作的成果取信于民,取信于师生。

篇5

摘要:农村环境教育一直是河北省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本文明确了环境教育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当前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在今后农村环境教育工作中要明确三个教育主体、实施三类差别化教育、完善三方面配套保障。

关键词 :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

当前,环境治理已成为我省当务之急,农村更是其中的重点区域和难点区域①。2013年出台的《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未来三年我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则是将整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改造等硬件提升方面,而在农村人群环保意识养成、环保技能提高等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力度有待加强。从我国的普遍情况来看,农村环境教育因其覆盖面大、主体不明确、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差异以及成功实施难度大等原因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②。

本文将环境教育理论应用到我省农村环境整治研究中,评价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现状,并在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从便于操作、切合实际的角度,设计我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以期充实和丰富我省农村环境整治措施。

一、环境教育研究述评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教育运动的起点。1977年,联合国提出的《第比利斯宣言》中,明确和拓展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使环境教育走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在实践方面,联合国制定了国际环境教育规划,美国出台了《环境教育法》对环境教育的组织机构、教育课程等进行了规定,部分国家也制定了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的计划。

我国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始于1992年,当前已有的农村环境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开展农村环境教育的必要性论证、教育开展现状及分析、农村环境教育内容、对策研究。总体而言,存在以下特点:多为描述性研究;集中于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缺乏对其他农村人群的针对性研究;对策研究较为粗略,实际操作不具体;等等。

二、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现状评价

1.教育基层实施主体的责任意识不高

具体到农村环境教育,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是有关政策的制定者,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负责抓政策落地,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基层实施主体。当前,我省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对农村环境教育的责任意识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⑴存在“重县城轻农村”的错误倾向。长期以来,我国环保立法、环境整治等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而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在这个大环境下,对于县级政府而言,在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中,同样存在“重县城轻农村”的倾向,这是一直以来制约我省农村环境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⑵存在工作畏难的负面情绪。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素多,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加强协作,纵横向协调工作量大;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利于长远,但当前我省的状况是起步晚,底子薄,一般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大型工程,关系到每一个农村、每一位农民,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环境教育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投入。

⑶存在无人负责的消极形态。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由县级环保机构主抓,多数乡镇未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机构,导致县级环保机构在面对众多农村时,则往往因人手不足难以有效推进工作,造成工作无人负责、推进不力的局面。特别是,上面也提到,农村环境教育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加强协作,但在现实中,存在环保部门作为牵头部门统筹不力、配合部门工作不积极等情况,陷入无人管真空地带。

2.教育受体的人群细分不够

农村环境教育的受体是农村人群。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根据人口学特征和与农村环境的关联关系的差异,农村人群可分为农村中小学生、成年农民、农村公职人员。在农村环境教育中,应逐一对以上三类人群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制定具体教育措施。而我省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开展校园环境教育,也是我国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因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应试教育思维影响等,当前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大多只是在相关学科课堂教学中简单提一下,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同时与城市学校相比,生动丰富的课外环境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成年农民一直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要工作对象。成年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决策者和参与者,但当前我省对成年农民开展的环境教育针对性不强。对成年农民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其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讲大道理等漂浮的教育方法是不起作用的,绘制文化墙等泛泛的教育方法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农村公职人员(包括环保干部、中小学教师等)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农村公职人员的环保素养高低对整个农村环境教育工作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但当前,我省对有关农村公职人员的环境教育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对于环保干部,存在环保法律知识掌握不熟练、执法水平不高等问题;对于中小学教师,存在环境教育打折扣、照本宣科等问题。

三、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设计

1.基本思路

农村环境教育应在我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框架下,与其他措施实现融合、协作,注重与正在实施的《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形成合力;

农村环境教育应充分立足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立足农村人群行为特征,立足乡情村情,立足当前农村环境教育现状,不可生搬硬套城市环境教育办法。

2.具体措施

⑴明确三个教育主体。明确农村环境教育的主体是做好农村环境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面对当前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具体而言,教育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这三个教育主体分别在农村环境教育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共同为农村人群提供教育服务。

在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局面下,政府依然是农村环境教育的主导者。一般而言,公共性纯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教育要素(如重大农村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等)、制度性农村环境教育要素(如农村环境教育战略规划)以及民间力量不愿意或者无法完成的领域(如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教育的对口支援等)③,应由政府承担。

企业是在市场环境下开展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要主体。通过公开竞争招标的方式,使部分低耗能、高效能企业在政府特许下,下乡开展环保产品宣传;同时,政府应视情况对下乡环保产品进行适当补贴,督促企业做好售后服务,等等;以确保企业获得利润,确保农户既获得生产生活上的实惠,又体验和深化了环保理念。

社会团体具有公益性、非政府性、灵活性等特质。应大力、有序发动公益性组织、教育机构等,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教育,以分担部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当前我省开展了相关内容的支教、支农等活动,但总体来看,今后应在加强政府引导、对接农村实际需求、克服形式主义、形成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⑵实施三类差别化教育。前文提到,根据人口学特征和与农村环境的关联关系的差异,农村人群可分为农村中小学生、成年农民、农村公职人员。为保障农村环境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必须立足以上三类人群实际情况,分类别开展差别化教育。

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目标是认识环境,养成环保行为习惯,形成环保资源意识。教育内容是环境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行为规范和环境现状等。教育途径是可参考江苏省做法,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程;加强农村中小学有关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注重挖掘身边、新鲜的教育题材,增强课堂生动性;吸引外部力量,共同创建环保知识科普基地,走出去体验城市、先进农村的优美环境。

对于成年农民:以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党团员、文明户等个体为重点教育对象,带动全体。教育目标是确立环境资源意识,掌握环保生产生活行为方式,树立环境权益意识。教育内容是农村环保基本知识、科学种植养殖、合理使用农药、低碳生活方式等。教育途径包括组织有关企业开展环保生产技术下乡、产品下乡;结合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在改圈、改厕等同时,教授农民相关环保、卫生生活知识;引导、帮助农民开展环境维权活动。

对于农村公职人员:教育目标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教育内容是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危害及成因,农村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专业技术知识;等等。教育途径包括定期举办农村环保专题讲座、培训班等集中学习;考察国内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开展环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警示教育;建立定期深入调研制度,了解农村环境第一手资料。

⑶完善三方面配套保障。可简要归纳,前两部分主要是从农村环境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入手,分别对活动的承担者和指向对象提出了要求。这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的核心内容。同时,应做好组织、资金和考核机制三方面的配套保障,确保前两部分措施落到实处。

①组织保障。在各级政府,形成环保部门牵头,财政、宣传、教育、农业等有关部门参与的分工合作协调机制[3],根据各部门工作职能,明确分工,细化职责,落实责任;借鉴锦州等地区做法,在乡镇一级建立环保派出机构,短、平、快的开展农村环保工作。

②资金保障。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其经费应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专款专用;在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经费中,明确用于农村环境教育资金的比例;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政府外物资投入,形成资金合力,降低政府成本;资金投入适当向污染严重农村地区倾斜。

③考核机制保障。针对不同类别机构和人群,制定考核指标,细化考核办法,以考核为基础形成环境教育责任体系;邀请农村人群参与考核,增强群众的话语权;研究制定奖惩机制,做好问责工作。

引文注释

①范社岭委员建言整治农村环境污染[N].河北日报,2014-01-10.

②李伯华等.农村环境教育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3).

③陈润羊.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教育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1).

篇6

1.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与指标

现代城市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与核心设计理念务必体现“整体、持续、协调、循环、节能、绿色、再生”的指导原则,通过将绿色生态观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与完善,进一步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人们整体居住环境质量与住宅区自然复合系统趋向稳定、平衡、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要想全面实现城市环境的生态化规划设计,首先要对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理念进行革新,在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

2.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应使绿化指标、地面保水指标、节水指标、节能指标、二氧化碳与废物减量指标、污水垃圾处理指标、绿色交通指标等各项指标符合生态规划标准。绿化指标是生态规划建设的一项关键性标准体系,必须使住宅环境内绿地率达到60%以上;应采用具有渗水保水能力的高效建筑基地施工材料,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以确保雨水及时排出与科学合理渗透,适当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通过完善净水系统与节水系统,强化城市水资源设计,利用省水器与新型水资源对雨水、生活废水污水进行科学处理与循环再利用,确保饮用水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开通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筑材料的使用应以减少二氧化碳排量为关键指标,装修内饰应体现节能绿化环保风格;设计雨水与生活排放污水分流管理系统,突出可持续利用原则;倡导绿色交通工具的普及与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此外,城市住宅在经济生态设计规划方面,应突出低能耗的绿色消费观理念,提倡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为主的能源利用模式,鼓励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动绿色科技生产的发展与普及。

二、中职美术教育背景下生态理念艺术设计方案

1.绿色生态的人性化美感设计理念

设计师要充分结合现代化建筑学基本原理、生态理念价值观、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新技术营造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对能够影响到城市生态平衡与美感的各种环境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进行统一协调与统筹规划设计,使其和谐共融、统一共生,有序而持续地发展。在城市住宅布局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对环境空间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合理设计,依据南北朝向、最大向阳与通风程度对住宅区进行规划,留出科学合理的通风道口与生态绿色走廊;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建筑单体、群体的朝阳区与阴影区,使居民可最大限度地享受阳光;应以城市空余地面为基准,强化区内景观园林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内外自然山水环境,使之相互统一和谐,通过远山借景、引水入市等方式美化生态景观;保持动植物种类的多样化,为之创建和谐生存环境;扩展区内园林树木种植面积,加强生态气候调节能力,以提升居民生活适宜感与健康指数。为此,可通过科学统筹规划绿地、建筑与景观,形成通透深远富有层次感的景观空间;通过以曲代直的形态布局,美化建筑形态与园林分布空间。

2.积极开发自然可再生资源

创建绿色生态城市要与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这一现状相结合,通过积极扩展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节约有限土地资源与能效资源,充分运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代替污染严重的煤炭能源,推广可再生资源性强,具有降温、保温、隔热性能的家居建筑设计,以达到保护与节约资源的目的。在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上,通过将生活垃圾废物回收再利用,推广沼气的使用普及,利用新能源节约技术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对住宅建筑形体与空间形体进行革新。

3.生态资源的和谐统一性

篇7

关键词: 英语课堂环境 课程资源 发展资源 暗示教学法

在教学中,教育者们往往将学习过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对学生学业成败的解释也从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出发。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两者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忽视了从整体上来把握学生的发展,忽略了周围环境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良好的课堂环境会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会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相融和情感交流,会缓解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疲劳,使教师、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工作与学习。所以本文旨在从鉴定课堂环境出发,研究课堂环境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如何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课堂环境的含义

“课堂环境(classroom environment)是指影响学生学习成就和品德的班级风气和氛围。常与班级心理特征有关,如班级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相互影响,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师生关系,教师的领导方式,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强调程度,明显或不明显的班级组织和纪律方式等等”。①沃尔伯格等认为课堂环境包括结构维度和情感维度,前者指学生在班级内的角色组织、角色期待,以及共同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而后者则指个体的人格需要之独特的满足方式,如课堂中的满足感、亲密感和摩擦等。这些概念都强调了课堂环境中的社会及心理环境,也就是教育研究者们常常提到的课堂心理气氛,但是忽视了课堂环境中的物理――空间环境,如座位的安排等。其实,课堂环境可以理解为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并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物理的、社会的及心理的因素的总和。物理环境是教学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物理条件,主要包括教学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和时空环境等;社会环境是课堂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及状况的总合,它大体包括师生互动与师生关系、同学互动与同学关系、课堂目标定向、课堂规则等;心理环境则是课堂参与者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课堂心理氛围等。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课堂环境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如在教室的物理――空间安排上,不管是在哪一门学科上,我们都采取同样的模式,而且常年不变。最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构建,认为民主的师生关系会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对于课堂环境中其他方面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的一个根本前提被我们忽视掉了,那就是人们的学习应该包括无意识学习与有意识学习,这两者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课堂环境就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无意识学习的资源――良好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课堂环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它将在如下几个方面影响学生的发展:第一,课堂环境在物理――空间层面上,可以作为一种背景烘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如教室里的座位安排,座位的位置具有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判断,以及教师与他们互动程度的可能性,这也不依赖于学生们的个人特征,教师们对于那些坐在教室前面的学生会给出比对坐在后面的学生更加积极的判断;第二,课堂环境在社会环境层面上,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井然有序的班级次序,会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第三,课堂环境在心理环境层面上――也就是课堂心理氛围上,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良好课堂环境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教育家、医学家格奥尔吉・洛扎诺夫创办的。洛扎诺夫认为,传统教学法过于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有意识的作用,导致无意识功能被压制,不但降低了学习效率,而且导致学生疲劳,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强调无意识学习的重要性,而在外语学习中,人们已经达成共识:无意识学习对于外语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本文在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的指导下,力图探讨出能充分发挥课堂环境这一课程资源的途径。

(一)调整外语课堂的物理――空间环境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中有一种技术叫双重交流技术。“双重交流(double-planeness)指来自环境的无意识刺激(如教室的装饰)和教师的教学特色(表情、手势等)对学生无意识心理的刺激”。②这些边缘刺激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洛扎诺夫在一次英语教学实验中,他设置了这样一个课堂环境:一间大厅,宽敞明亮,室内装饰赏心悦目,摆设舒适宜人,中间为学生准备的若干把软椅排列成弧形,弧线正中对面为教师单设一把软椅,后面为黑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间雅致的客厅,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在享受优美旋律的同时,全身处于松弛、宁静和愉快的状态。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习,学生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优美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影响。例如: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外语课型来调整座位安排,如果是在上口语交际课,座位可以安排成一个弧形。这样有利于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就有利于口语课的进行。

(二)改善外语课堂的社会环境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中肯定权威的作用。“暗示教学法中使用的权威(authority)是指非直接的威望(prestige)通过非直接的途径产生信任的氛围和服从的直接愿望”。③权威能增强学生对一些材料的记忆,因为学生对来自权威的信息常常伴有很丰富的情感因素,所以对于材料的记忆就会经历很强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权威”这一技术来改善课堂中的社会环境,以达到提高学生外语能力的目的,例如:外语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学科方面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与此同时,更应该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学科权威”的形象,这样就会使学生由敬爱这位老师转移到热爱这门学科上去。

(三)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环境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中运用“语调变换”与“节奏契合”等技术来促进学生无意识学习。其实这几种技术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充满生机、富有创造力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语调的轻重变化和语速的快慢变化来强调言语的信息,这样对读者可以起到不同的暗示作用。在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中,常常运用艺术手段来烘托课堂心理氛围,通过背景音乐等多种形式对学习的心理倾向促成一种暗示作用,让学生在一个安然、恬静的状态,增加对语言材料的印象和理解,在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中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外语教师在英语听力课上,除了单纯的听觉技能训练之外,可以增加一些英语名曲,让学生欣赏,在欣赏之余,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听力技能的获得。

课堂环境是一种课程资源,即发展资源,本身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它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很好地开发课堂环境这一发展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环境这一课程资源不是通过直接的手段来作用于学生的发展,而更多的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对学生产生一种暗示作用。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无意识学习对于外语自然习得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所以外语教师更应该发挥课堂环境的作用,让学生尽量在一种轻松、自由、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外语。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03.

②③廖坤.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参考文献:

[1]陈佑清.课程即发展资源[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2]范春林,董奇.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8,(8).

[3]翻泽南.形成创新教学课堂氛围的“五大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4]李志厚.暗示教学法研究:历史、现状与启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篇8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教学效果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高等院校面向环境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实用性强,知识丰富,不但综合了法学知识,而且综合了许多法学以外的知识,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进行诉讼和处理环境与资源纠纷的能力。该课程一直采用传统授课方法,单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并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概念和理论结构的正式阐述成为其逻辑起点。然而应用传统教学模式讲授该课程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理论的学习仅限于书本知识和教师填鸭式的灌输,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对学生解决实际环境纠纷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应用模拟事件真实情景,面对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打破了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的尴尬局面,显示出该教学模式的独特优势。本文将案例教学引入该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探讨其适用性及实施方案等问题。

一、案例教学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的适用性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中心故事而构建的学习方法,这里的教学案例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明确目标而创作的,它涵盖了广泛的科学主体与思想[1]。案例是指对典型意义的事件所作的客观记录和具体描述。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用适宜的案例材料,通过对具体案例内容进行情景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并解决问题,均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自1980年进入我国后,日渐受到重视,目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实践教学当中[2]。

探讨环境教育中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对明晰案例教学的范式,推动环境教育的顺利进行具有现实意义[3]。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既符合该课程特点,又对推动环境教育改革有着现实意义。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案例要求精挑细选,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真实的情景所引发的问题和悬念能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和真切感受。第二,教学进程要自上而下,即首先呈现整体性案例,让学生对此案例进行分析,明确完成整体性任务所需要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带着问题重新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最终解决问题。第三,教学内容要有侧重,针对教材重点内容多次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每个学生经验不同,会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分析案例,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相互促进交流,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

1.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把案例研讨放在首要位置,注重掌握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首先教师要把理论知识脉络梳理清晰,挑出重点内容讲深讲透;其次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课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尝试探讨分析复杂案例;最后,分析总结课上学生提出的创新观点。

2.案例教学组织

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师生关系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重大变革。具体表现为教师从课堂主导者变成指导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学习的潜能被更好地激发;师生关系也由独白到对话交往[3]。下面笔者结合案例教学经验,探讨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

第一,课前准备,教师认真收集整理案例。例如在讲授环境民事责任内容时,利用网络资源,筛选我国近三年来环境侵权民事赔偿的案例并设置多个问题。提前给学生分发案例复印件,让学生熟悉案情并积极搜寻相关法理知识,为课堂做好准备。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出案例陈述代表和记录员,课前公布评分标准,如知识灵活应用能力、自身综合素质(包括口头表达、仪容仪表、讲解能力等)、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几个评分标准,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综合评分。

第二,课堂组织。小组分工完成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并由陈述代表上台陈述、评论案例,集合小组意见对问题做出回答,最后做结论性陈述。记录员则全程记录案例讨论过程。每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超时扣分。小组讨论后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后给予正确回答的小组适当加分。最终由教师做总结发言,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总结班级最终讨论结果,并对案例给予正确的分析。

第三,课后总结。根据每组记录员的原始记录,由本组成员共同整理归纳,结合班级最终讨论结果,完成最终的案例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可涉及背景材料补充,不限篇幅,提倡简洁。案例分析表现和案例分析报告成为教师评判成绩的主要依据。最后筛选最优秀的案例分析报告作为示范留给下届学生学习参考,并作为该课程的经典文献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二、应注意事项

1.案例的收集和撰写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起步较晚,目前该课程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资源还很缺乏,典型性和创新性成为教学案例收集和撰写的难点。而案例的撰写工作更为繁重,实施该工作是把某个实际情景真实描述,是把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但需注意,收集和撰写都应紧扣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案例排污权交易的理论与制度创新、环保产业的市场化、公害民事侵权救济中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举证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推定的公平适用的法理基础,等等。

2.时间的把握

案例教学有很大的灵活性,师生应共同参与教学,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课前教学组织设计非常重要,分组数目不宜过多,规定并控制学生的讨论时间。

3.完善考核体系

采用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应采用全新、完善的考核体系。新的考核体系下,要注意作业与考试、口试与笔试的结合。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总结,根据课堂表现获得平时成绩,课后案例分析报告记为作业成绩,没有上台陈述但参与集体协助讨论也要在平时成绩中获得加分。最终该课程总成绩由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作业成绩三部分组成。

综上所述,采用新的案例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课堂生动性,而且有助于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仅作出了初步探讨,望与同行们共同学习,不断促进该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im Bilica.Lessons from experts:Improving college science instruction through case teaching[J].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2004,104,(6):273-278.

[2]熊开荣,刘超.案例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08-109.

篇9

[关键词]健康教育;静脉输液;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5-125-02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与行为指导。临床上开展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知识,而对患儿在实施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健康教育较欠缺。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是我国目前住院患者进行治疗最常用的护理操作规程,接受治疗的患儿及家长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输液安全成为患者最担心的问题[1-2],随着医疗水平和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简单说教已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了保障患儿输液过程安全,对患儿及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2012年5月在我科住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6个月~9岁,平均(4±1)岁,使用静脉留置针86例,钢针14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的知情同意,我们对全组对象按随机抽样的方式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家长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比较两组健康教育的不同实施效果。

1.2 健康教育方法

观察组选择健康教育的最佳时间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宣教,对照组只进行简单的输液告知。

1.2.1 书面教育 通过患儿输液卡及每日费用清单上显示的药名,向家长讲解患儿所用药物的名称及药理作用、当日输入的液体组数等,使家长了解全天所用药物名称及用药量。

1.2.2 口头教育 由输液护士在为患儿输液过程中告知家长液体的输注速度、输液中可能的微粒污染、液体滴完时的处理方式、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等,使家长对输液过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1.2.3 示范性教育 护士亲自向家长演示患儿输液时如何保持正确的输液姿势,才能使液体顺利滴入和拔针后正确的按压方法,因直观易于掌握,从而保证家长准确执行,减少液体外渗的发生及避免拔针后穿刺部位淤血。

1.2.4 因人而异实施健康教育 对理解能力差的家长,进行反复教育。

1.3 健康教育内容

1.3.1 输液前的准备 指导家长配合护士进行身份核对,告知家长即将为患儿输液,暂时不要给患儿喂奶或水,避免患儿因穿刺过程中哭闹造成呛咳或窒息;指导家长为小婴儿垫好尿布;评估穿刺部位皮肤及血管情况,如使用静脉留置针,向家长讲解使用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1.3.2 向家长讲解患儿所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及全天用药量 告知家长输液速度是根据年龄、病情和药物性质调节的,不能自行随意更改,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3.3 告知家长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 不要带患儿入厕,不要在病室以外的任何区域流动输液,更不能带正在输注的液体到其他病区或公共场所,避免在输液中发生可能的微粒污染,导致输液反应发生或因液体袋拿法不当导致空气进入体内引起空气栓塞。

1.3.4 液体滴完时的处理方式 液体滴完成为家长在静脉输液时最担心的问题,家长普遍担心会有空气进入体内,发生空气栓塞。因此当护士未及时更换液体时会反复催促,甚至个别家长看到液体滴完时不等护士到来而慌忙将针头拔下,也有的提前呼叫,让护士等液体滴完。此时应安慰家长不要紧张,并告知其除加压输液外,液体输完后当输液管内的压力与静脉压力相等时空气会停止不动,根本不会进入体内,在这之前的任意时刻只要将输液调节夹关闭也不会出现回血现象,从而消除家长焦急不安的紧张情绪。

1.3.5 拔针后的护理 (1)针头拔出后应注意按压部位和时间:正确的部位是针头进血管处而不是进皮处,防止血液流入皮下形成淤血。按压时注意勿揉,并保持1~2 min。(2)拔针时先将输液器关闭,防止在拔针过程中药液漏入皮下。(3)嘱年长儿在拔针后局部暂勿用力,如:手臂输液时应防止拔针后腕关节立即负重。(4)告知家长穿刺部位不能进行热湿敷,避免造成局部感染。

1.3.6 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1)指导家长注意保护患儿使用留置针的肢体,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穿刺部位不能沾水,防止感染。(2)告知家长静脉留置针正常情况下可保留96 h,如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红、肿或患儿疼痛不适等,护士会及时拔除导管,给予处理。(3)告知家长为保证患儿留置针留置期间安全,不能带患儿离开病区,以便发现异常时护士及时处理。

1.4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针对两组患儿家长在输液过程中对输液前准备,药物、药量及速度,微粒污染,液体滴完时处理,拔针后护理,静脉留置针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记录。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重点对两组患儿家长在输液过程中有关的注意事项的统计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输液前准备,药物、药量及速度,微粒污染,液体滴完时处理,拔针后护理,静脉留置针注意事项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实践证明,健康教育对保障静脉输液患儿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人们对医疗保健消费观念的增强,静脉输液健康教育成为制度势在必行。目前临床开展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的护理而忽略了基础操作的宣教[3-4]。静脉输液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与患儿的病情密切,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增加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会使家长获得一些基本的治疗护理常识,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缺陷,病员数增加,使护士工作量增大,不愿花过多时间为家长解释,只是要求患儿在输液时不要乱动,家长不要随便调整滴速。很少主动告诉其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当家长问起来,有些护士只是机械性报药名,或者本身不熟悉药物作用,难以进行健康指导[5-6]。因此护士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健康教育水平,注重新药知识及基础知识学习,充分利用输液操作的各个环节,选择最佳时机与家长进行沟通,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满足了家长多样化的需求。

本研究显示,通过对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在输液前准备,药物、药量及速度,微粒污染,液体滴完时处理,拔针后护理,静脉留置针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孙丽娜.30例静脉输液患者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491-492.

[2]李新辉,戴慧珊.对静脉输液健康教育中的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60-61.

[3]李超男.儿科静脉输液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及对策[J].医学信息,2008,21(5):68.

[4]徐淑娟,董薪.婴幼儿围术期静脉输液护理管理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35.

篇10

教学主题

第1课 新环境,新起点

执教

教学目标

1.明确从小学升入中学,是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变化。

2.了解新环境,认识新同学,感受新生活,掌握适应新环境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3.感受并理解人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需要了解学生在进入中学生活后的心理感受和需要

课堂设计

修改案

一、我诉我心

(1)阅读体验。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主人公的经历。

(2)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进入中学后,主人公对自己的认识是怎样的?你怎样看主人公的变化?你在进入中学生活后有哪些感受?有什么困惑?

(3)总结归纳。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进入新的环境,我们会面临很多方面的变化,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这些都是正常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会到面对新的环境产生各种感受是正常的。

二、心海导航

(1)阅读思考。让学生阅读材料,总结归纳适应中学生活的方法。

(2)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你采取过哪些方法让自己尽快适应新环境?

(3)总结归纳。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对每位同学来说,我们都会经历一段调整自己原有认识和行为的过程。

经历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有些你已经尝试过,有些可能还不完全了解。后面我们进一步通过活动来帮助大家度过中学适应阶段。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明确尽快适应中学生生活的方法。

三、活动在线

活动1 找不同

(1)引导学生思考:进人中学生活,我们都面临一个新的环境。你感受到中学生活和小学生活有哪些不同?请写在表格中。

(2)分享交流。分小组进行交流:我们认识到中学和小学有哪些共同之处?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适应中学生活,你有哪些建议?

(3)总结归纳。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从小学

进人中学,是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面对改变,调整

心态、积极行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设计意图:认识中学生活和小学生活的不同,分享适应新环境的方法。

活动2 我们的校园

(1)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活动要求。

(2)画出校园平面图,并和同学可以让学生分享交流。教师邀请学生展示并介绍校园,分享平面图中最喜欢的部分,以及对自己三年初中生活的期望。

(3)总结归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进人中学,我

们在新的校园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尽快融入新环境,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熟悉并了解校园环境,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

活动在线3 请你记住“我”

(1)教师说明活动目的和活动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2)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是

如果发现什么?记住了多少同学的姓名?你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自己更多地认识新同学?

(3)教师总结:记住新同学的姓名,意味着一段新友谊的开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多结交些新的朋友吧。

设计意图:明白记住同伴姓名的重要性,通过活动尽可能多地记住同学姓名拉近彼此的距离。

四、小贴士

(1)指导学生阅读并思考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

(2)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方法,现在更重要的,就是把这些方法落实在行动上。

设计意图:掌握一些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

感悟

收获

课后延展

鼓励课后多认识新朋友,尽快想办法记住更多人的名字,一遍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新环境,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