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9 03:4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品德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对幼小有同情爱护之情,愿意关心、爱护和帮助幼小。
2.对欺负弱小的行为感到气愤。行为:
1.见到小同学有困难,主动关心、帮助。
2.不欺负弱小,对同学中欺负弱小的行为能给予批评和制止。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与下一课《同情还是取笑》为同一单元,同属于“团结友爱”的教育内容,两课有相似之处,都是教育学生对待弱者要有仁爱之心,能够尊重弱者。本课侧重教育学生如何对待弱小,不欺负小同学。下一课则侧重尊重他人的人格,不取笑别人。
爱护弱小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也是当今社会应提倡的美德。对于四年级学生,虽然总的讲,他们还是处于儿童期,还是被社会保护的对象,但这时他们已有了强与弱的意识。对于比他们小的同学,多数能做到关心、爱护,但是也有些同学,见到小同学有困难不能主动相助,个别同学拿小同学开玩笑或欺负小同学。因此,有必要从小对他们进行爱护弱小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心,使他们懂得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弱者,懂得欺负弱小是不道德的行为,学会关心、爱护弱小。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同情、爱护幼小的情感,从道德认识上,提高学生爱护、帮助幼小的意识。
本课的难点在于具体的行为指导和情感培养上。教学时,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把爱护幼小落到实处。
本课导入部分设计了“说一说”栏目,通过一幅图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由此切入本课要讲的主题。这样设计,一方面可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小同学的位置上,体验小同学的困难;另一方面直接向学生提出了“如何对待幼小”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课文采用回忆的形式,通过李小玲回忆自己上一年级时受到大同学的关心、爱护的事例,告诉学生爱护幼小的道理。课文共讲了三点:(1)通过建立友谊班的事例,说明大同学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小同学;(2)通过四(1)班同学帮助一年级同学扫雪和张燕关心帮助李小玲的事例,说明小同学由于年纪小,缺乏经验和能力,需要大同学的帮助和关心,大同学应该主动关心、帮助小同学的道理;(3)以张燕批评和制止欺负小同学的事例,说明欺负弱小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对这种行为进行谴责和制止。
教法建议
1.本课与学生的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课前,可对本班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和不太好的情况作一调查,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年幼时,被人关心爱护或受人欺负的感受,反思自己应怎样对待小同学。以此,激发学生对幼小的关爱之情和愿意帮助弱小的道德动机,从小培养学生爱护幼小的好品德。
3.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对一些欺负幼小的事例不宜过多渲染,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4.要注意课后的延伸教育,建议开展与低年级建立友谊班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会关心爱护弱小。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课 爱护幼小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爱护幼小是一种美德,欺负幼小是不道德的行为。
2.知道小同学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大同学理应关心、爱护小同学。
情感:
1.对幼小有同情爱护之情,愿意关心、爱护和帮助幼小。
2.对欺负弱小的行为感到气愤。
行为:
1.见到小同学有困难,主动关心。帮助。
2.不欺负弱小,对同学中欺负弱小的行为能给予批评和制止。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录音机、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在校园里、在马路上、在家里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了困难时,你会想到谁呢?
师:大家自然会想到一些年龄比我们大的人,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因为他们比我们经验丰富,解决问题能力强。
2.当比我们年龄小的人遇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
小结:我们应该尽力去帮助,爱护幼小的同学。
二、学习课文,明白道理
1.师:新学期的一天,新星小学的李小玲起得特别早,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2.交流(说一说):故事中的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讨论:为什么应当爱护幼小?以什么行动关心、爱护幼小?
三、激发感情,指导行为
1.说说大哥哥、大姐姐怎样关心爱护我们的?请你把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事讲给大家听。
2.现在,同学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也是大哥哥、大姐姐了,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对待低年级的小同学呢?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出示四组辨析题)
3.比一比:小组交流、讨论。
4.小记者汇报调查结果。
5.小辉和陈刚该怎么做呢?
(听录音故事)
6.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来,我们在帮助小同学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想点办法,而且办法还要得当。
四、总结全课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懂得了如何爱护、帮助小同学,希望同学们能付诸行动中,把爱护幼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
(板书:美德)
篇2
1.愿意和同学团结友爱。
2.不喜欢影响团结的行为。行为:
和同学友好相处,不争吵,不打架。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不争吵、不打架”“能举例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等要求设置的。
设置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正反事例的比较,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从而愿意与同学团结友爱,厌恶不团结的行为。
本课有五个栏目。
“试一试”栏目,设在课文前面,起导入作用。目的是为突破“团结起来为什么力量大”这一教学难点进行铺垫。
“说一说”栏目,紧接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概括,明确本课所说明的道理,可结合分析课文进行。
“比一比”栏目,让学生通过比较正反事例,说明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这一练习是对课文内容的扩展,选择的事例是办一件事,团结起来力量大,就把事情办成、办好。
“讲一讲”栏目,让学生举一反三,以事例说明本课所学的观点。
“读一读”栏目,让学生通过读,理解有关团结力量大的谚语,进一步强化团结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1.教学中,教师特别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在教学的开始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试一试”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初步懂得团结起来力量才大。
2.为了使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团结,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搬重物的活动,具体的活动方法见“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课团结力量大
〈教学目标〉
认知:
1.结合具体事例,知道团结是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又协力。
2.通过正反事例的比较,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
3.知道同学之间应该团结。
情感:
1.愿意和同学团结友爱。
2.不喜欢影响团结的行为。
行为:
和同学友好相处,不争吵,不打架。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团结起来力量大。
教育过程:
一、试一试,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
今天我们首先做一个小试验。(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20根棉线)请每组先拿10根同样的棉线,每个组员一根一根地拉一拉,看看结果怎样?
1、学生进行试验。
2、学生汇报几次试验的结果。
3、教师小结:
每个同学都能很轻松地将一根绵线拉断,因为一根棉线太细了,力量太小了。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试验。
请每组把另外的10根和前面一样的棉线拧成一股绳,用力拉,看看结果怎样。
5.学习小组开始试验。
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动手试一试。
6.学生汇报试验结果。(试验结果:学生拉不断拧在一起的棉线。)
7.教师提问:
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试验的结果不同?
8.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
9.教师小结:
一根棉线,力量小,可以轻易地被拉断,但是10根棉线拧在一起,力量就大了,我们不能轻易地把它们拉断。
10.教师提问:
几根棉线拧在一起力量就大了,那么在集体中,同学之间团结起来,结果会怎样呢?
11.学生回答。
12.过渡语:
同学们的想法对吗?我们看一场拔河比赛,看后,大家就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了。
二、分析课文,领悟观点
1.教师提问:
看一看,在这场拔河比赛中,哪个班获胜了?
2.教师演示课件《拔河比赛》 下载:
内容:教材P23-P24的课文内容。
3.学生观看后进行汇报。
4.教师提问:
在拔河比赛中,二(1)班为什么能战胜二(2)班?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想法后,小组派代表发表看法。
6.教师边听学生发言边演示课件,课件分别演示两个班在拔河比赛中的不同表现。(板书:团结力量大)使学生更加清楚认识团结的表现与不团结表现的不同。
7.教师小结:
在集体的比赛中,由于二(1)班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团结起来形成了合力,所以二(1)班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板书: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相反,二(2)班同学在比赛中失败,就是由于他们不团结。
三、深入观点
过渡语:在比赛中,团结不团结比赛结果不同,那么在活动中,团结与不团结有会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比一比。
四、比一比
1.教师提问:
比一比,在排练新年联欢会时,第二,第三小组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为什么?
2.学生自己看书,内容:根据教材P25-P26图与文的内容安排。学生分组表演:二年级一班排练新年联欢会的节目时,第二,第三小组的不同表现。
3.学生观看表演后发表看法。
4.教师小结:
在准备节目的过程中,第二小组的同学非常齐心,个个都想把节目演好,认真排练,所以他们演出取得了成功。第三小组,排练节目中,大家意见不统一,不团结一影响了他们排练和演出效果。
5.教师过渡:
在比赛中,团结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在演出中,团结才会把节目演好。在我们班集体中,还有哪些事例也能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
五、讲一讲
1、老师请学生首先进行小组交流,用具体事例说明团结起来力量。
2、小组派代表举例说明。
3、教师小结:
在集体生活中,团结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同学之间,团结起来才可能把班集体的事情办好。(板书:把事情办好)
六、过渡语:
团结对于一个集体来说非常重要,有两条谚语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七、读一读
1、请学生看教材P26读一读的内容。
2、学生读谚语,并说说是什么意思。
*一根线,不成团,万根线,能拉船。
*人心齐,泰山人移。
篇3
一、研学案的内容
1. 学习目标要求。
研学案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此外还要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即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2. 自主学习。
根据教材内容、教材要求,设置情境,利用填空、表格或者回答问题等形式,使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基本完成学习知识目标。
3. 合作探究。
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将需要深化、拓展的知识等设计成高思维含量的问题,利用学生平时的生活设置成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探讨与研究。这是启发学生求索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研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
4. 学情反馈。
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设置练习,使学生对本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的应用。
5. 知识小结。
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了解课、节、框间的知识结构,明确重点知识间的逻辑联系,相关的知识点的图示与表格等。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与教学情况的不同,可以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研学案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柏拉图)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所学学科知识的情感共鸣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该学科学习效果的好坏。然而严酷的事实,往往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甚至抱有逆反心理。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时候,有的学生无精打采地看着老师;有的学生在桌子下面偷偷地做其他作业或其他事;有的甚至干脆趴在桌子上。因此,在设计和编写研学案时,应该首先考虑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使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 拓展学生视野。
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特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引进一些热点的时政热点材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学习《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引用了下面这样的一段材料:2009年4月30日,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披露:2008年上市公司业绩整体下滑,上市公司高管年薪最高为1598万元。企业高管的“天价年薪”又一次引发热议。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探究,学生们在讨论中明确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尤其是理解了社会公平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
在研学案中,引进时政热点材料、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自身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这种主动求索、主动参与、尝试实践的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风气的形成。
3. 内化教材知识。
通过研学案,可以为知识间的联系牵线搭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大胆求索,内化课堂知识。
4. 培养学生能力。
思想品德课研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确立学术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对研学案的使用,使教学过程多边化、互动化、社会化、实践化。学生在读、讲、议、求、学等活动中,大胆参与,创新思维,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则在激、导、引、点、释等活动中实现教学由重知识的接受性教学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学转化,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向多元的体验性教学转化。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更理想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三、研学案设计、使用注意的问题
1. 研学案编写的内容:研学案与教案、教材的关系。
教师编写研学案,并不等于说可以不写教案。教案侧重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教师应该在备课也就是写教案的过程中,思考设计、编写研学案的问题,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情况琢磨怎样设计、编写研学案。教案与研学案力求保持一致性,保持最优化的融合,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研学案设计、编写要依据教材,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步骤、学习内容。但同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因此,必须对教材深入地挖掘,一定要用好教材,让研学案为学习教材服务。
2. 研学案下发的时间:课前还是课中的问题。
研学案到底是上课前发,还是上课时发,这是一个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研学案的重要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在上课之前就下发研学案,要求学生提前完成当中的一些内容,则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对充裕,学生的活动时间也较充分,课堂气氛以及教学效果都较好,但是,无形之中则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不利于贯彻新课改的要求。而上课的时候下发,则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有时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时间不够充分,甚至有时教学任务都不能完成。到底研学案应该何时下发,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来看,最好还是课堂之中下发,而设计和编写研学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而有些内容如学情反馈等内容,也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并落实到位,保证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完成。
篇4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案例教学 反思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很密切,有利于教师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案例进行教学,再加上传统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枯燥无味、新课改的实施等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所以,案例教学成为近年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虽然广大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经常使用案例教学,但是笔者在平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上使用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的情况,教师有必要进行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新课改真正取得成效。
1.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反思
笔者在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并不明白什么是案例教学,其中绝大多数不知道案例教学的定义是什么,甚至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应用举例形式教学阶段。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教给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举例是一种比较单纯而直接地提取信息的辅助教学形式,其作用是通过举例来说明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通过案例开展“研究式”学习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从两者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案例比举例更高级,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合理地使用案例教学,首先就必须明白案例教学的真实含义,其次还要明白案例教学的关键。一般来说,案例教学的关键是真实性,把真实典型的案例结合教材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展开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2.对案例选择的反思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要想让课堂生动有趣,案例的选择与编写非常重要。只有选择好的案例,才能让学生感兴趣,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这一点在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教学中很少看到。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所使用的案例僵化,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不明白,出现了课堂教学进行不下去的情况,最终教师被迫舍弃了案例教学,重新走上了传统教学的老路。
还有的教师所选案例针对性不强,达不到教学效果。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那些具有针对性、广泛性、真实性、实践性、启发性强的案例,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生活有趣的,没有那么多的抽象、复杂的概念、理论,而更多是人物、环境等合理情境牵挂着每一位学生的案例。同时,案例还要符合实际,发人深思,内容不要过长,要简明扼要,以达到使学生合作研究、掌握知识、发展思维、适时适量地讨论的目的。
笔者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发现选择案例的时候还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选择案例。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与社会现实相近的特点,其教材内容大都来自社会现实,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因此,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要选择那些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案例,从而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和激情,让学生乐意学习、自主学习。案例教学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合作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案例教学要求把学习的知识置于鲜活具体的案例情境中,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多角度的理解和扩展,让学生能从以往的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从而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担负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的重任。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选择那些能够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的案例。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的“三维目标”。
另外,教师还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加工与修饰,将一些案例进行一些简单的修饰,要根据不同教材内容,在调查的基础上精心加工、编写,以达到传承知识和训练思维的育人功能。
3.对案例作用的反思
篇5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互动式、启发式的现代教学模式,其最大特点就是教师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领导者和参与者。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多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真实情境的描述。案例教学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合作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案例教学要求把学习的知识置于鲜活具体的案例情境中,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多角度的理解和扩展,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从而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对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一内容时,就运用了本人亲身经历的一件事:1月16日,我在本地的超市购买了两瓶菠萝罐头。3月14日中午吃了一瓶,下午三点钟时,突然肚子疼痛、腹泻。多方寻找原因,罪魁祸首就是菠萝罐头。仔细查看后发现该产品是既无产地又无生产日期的伪劣产品。由此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1)老师该怎么办?(2)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依法享有哪些权利?(3)超市经营者侵犯了老师哪些权利?(4)今后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应注意些什么?(5)此案例给你什么启示?(6)消费者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该是贴近社会,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事例。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真实、具体、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在这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编写案例。但一切案例都通过社会调查得来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获取案例的渠道很多,可来自电视、书报、杂志、广播、网络、见闻和亲身经历。教师要保证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真实性、针对性、新颖性、开放性,以正面案例为主。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参与政治生活”这一内容时,就通过总理在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案例来设计问题,并让学生开展讨论;学习“合理消费”这一内容时,就运用学生自身的消费经历作为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案例呈现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教师或学生叙述案例;(2)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案例;(3)让学生表演案例;(4)把案例作为资料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分析。案例的呈现可在课前,也可在课中。教师要确定好最能体现案例特点的最佳呈现方式和时间。
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案例教学 教学实效 行为分析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不能仅仅讲授教材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思想品德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多选用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则有助于提升教学实效。
一、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必要性
新课改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增加人文性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可见,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非常重视,这对于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
另外,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学生的思想品德扩展到了实际生活,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生存等技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而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知识是远离实际生活的。
二、案例教学法助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教学,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做一名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课标的教学内涵,掌握好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融入教学知识,体现趣味性、人文性、现实性、情境性等特点,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下面我从案例教学融合的特点出发,选取一些教学案例进行探讨:
1.趣味性的案例教学法
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应尽量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使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扩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有关“礼貌”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表演有关去商场购物、去电影院买票、在家里招待客人、向路人问路等场景。学生按照平日生活中的表现表演就行(不要刻意表演),其余没有参与表演的学生要认真观察每位表演者的语言与行为,记录表演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学生看完表演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的行为,都是有礼貌的吗?如何成为一名有礼貌的中学生?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表演剧尽情地回答上述问题,在学生作答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礼貌是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才算礼貌”“为什么要做懂礼貌的人”等问题。这种趣味性的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是一种良好的导入型教学法。
2.人文性的案例教学法
从思想品德学科属性来看,人文性一直是这个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可以融入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应从“人文”着手,即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例如,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往往会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对周边事情漠不关心,我行我素,甚至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鉴于这些“不正常”的现象,教师应本着人文关怀的原则,选用正反两方面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初中生的异常行为与表现,积极反思不良的表现;教师可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图片、新闻、视频等资料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从正面事例中吸收正能量,用反面资料来警醒学生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对生命和生活的正确思考,在健全学生心智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完成德育教学任务。
3.现实性的案例教学法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局限性。新课标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实践性,要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达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让学生懂得理论知识源于生活实践,要用所学的知识去指导社会实践。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把生活案例与其相结合,鼓励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公民财产所有权”的教学内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案例故事:有一位老汉,育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一家和女儿一家都很孝顺,其他三个儿子及其家人不孝顺。家中有几间房子、一处果园、少许果树、几头黄牛,每年村里农忙时,老汉通过自耕及帮助别人耕田而获得收入。后来,这位老汉外出做生意,把家里的黄牛与果园卖掉了。在外期间,老汉的生意很好,但后来患病,由邻居小李夫妇精心照料。他去世前立下了遗嘱,其中小李夫妇也获得了一部分财产。讲到这里,我设计了一些与本故事相关的现实性问题:什么是财产及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的方式有哪些?老汉的子女继承财产时是否一定平分?老汉的其他三个儿子是否享有继承权?老汉的女儿一家是否有继承权?本课以老汉对房屋、果园、果树、黄牛、生意等有关占有、使用、收益、处理等问题展开教学,根据课程需要来讲解财产、所有权等概念。通过老汉孩子们的“孝”与“不孝”及邻居小李夫妇的照料引出对继承方式的分析,进而实现教学的现实意义。
4.情境性的案例教学法
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情境性的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情境性的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让学生始终处于放松的状态,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才能切身地体验和感受,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丰富多样的情绪”的教学内容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请5~6组学生分别根据教材内容编排并表演情景短剧或模仿经典影视片断等,然后请没有参与表演的学生说出表演者所体现的某种情绪。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表演,学生会想到生活中的很多喜怒哀乐的情绪,在表演中学生也能体会到扮演角色时的不同心情。学生结合各自的生活体验,能够相互交流和分享丰富多样的情绪感受,从而更深层地理解情绪的特点。
三、结语
新课改推行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师任重道远,要想提升教学实效,就务必从本质上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只有深刻了解新课标的内涵,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找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本文选取的案例教学法仅是我对实际教学的一种探索,但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应具备趣味性、人文性、现实性、情境性等特点,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海婴.以教学反思为引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J].当代教育,2014(3).
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讨论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而案例教学法正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经典案例
作为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经典案例,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教师伴我成长》这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小强是班级的副班长,但其身旁的几个学生总是在课堂上捣蛋说话,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再一次提出警告,同时要求小强坐到班级最后一排的空位上去,一向听话的小强这一次却坐在座位上没有动,而且还很生气,看到这一幕,同学们都意识到情况的反常,情况可能会不受控制。以案例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分别站在教师的位置上和小强的位置上思考为什么会发挥这种情况,如果是自己接下来会怎样处理,怎样做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实施案例教学
例如,在学习《我与父母做朋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的点点滴滴,感受父母无私的
爱与关怀,这样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再如,在课前为学生播放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引导学生回忆幸福生活,体会生活中的欢乐和趣味,就在学生沉浸在快乐时光的回忆中时,话锋一转,利用生活案例向学生揭示生活中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丰富学生的法律常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搜集生活案例,可以通过上网、报刊、电视等途径搜集鲜活事例。另外也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启发学生心灵,强化思想感悟。
三、自主编写案例开展针对性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自主编写案例,注意案例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这样通过自主编写案例,不仅可以避免因复杂带来的困扰,而且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案例教学是经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蒙春燕.关于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篇8
1.1针对课堂教学不良状况进行重塑:
在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尚存在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它忽视了直接生活经验的实际作用,忽略了学生对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个性化感悟,使思想品德教育丧失了人与人心灵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宗旨相悖,极大地挫败了初中生的好奇欲望和思想品德学习兴趣,起不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因而,只有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社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学”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帮助学生回归生活,用实际的生活案例和情感体验为索引,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新课程要求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体现: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之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是一门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密切相联的学科,它不但包含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有极强的现实时代性特征,因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将其知识性内容与生活现实性内容紧密相联,不断拓宽教学资源,广泛地引入生活元素,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用融合的生活体验感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理论与生活相统一,获得真正的政治价值观学习。
1.3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综合素质发展:
单纯、空洞的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是一种学科化的理性主义教学形式,它最大的缺陷是改造了一批“真空”式的学生,他们在现实的复杂社会情境下却无所适从,因而,融入生活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学生通过大量的模拟性实践活动,可以真切地感知生活中所蕴含的政治要素关系,并在不断学习的前提下,发现社会生活问题,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用个性化的思考,剖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实现真正价值意义上的综合素质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运用及案例教学思考
2.1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学”、“我学了有什么用”,为了使学生清晰地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解性学习,必须帮助学生确立生活化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由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思绪进行转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要基础理论体系,而是要在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探究,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实问题融会贯通,建构基本的主动性知识架构。
2.2其次,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充实是教学的前提:
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为了提升“生活化”内容,要不断挖掘活用教材,讲究“生命叙事”,以学生的眼光、话题、范例为载体,对课本内容进行生活化的“二次开发”;其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了解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强化和认知这些生活经验,用理论充实学生的知识。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以导入生活化的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如:开展课前5-10分钟的时事播报、新闻开讲、时事点评等,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为索引,通过电视、广播、读报等活动为手段,获得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素材,突出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活化和可操作化特征。另外,教师还要引入生活中丰富的社会信息,打造趣味读物课堂,使学生融入在新鲜而生动的内容之中,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如: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身边发生的不良行为原因,如沉溺于上网、痴迷于暴力倾向等,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明确作为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2.3采用生活化的案例教学为手段: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方式选择,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的知识。在运用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搜集案例,通过自己的观察选取适宜的生活化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精心的准备和编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详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个性化的案例分析,在对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局限于案例的呈现时间,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深入到案例的分析当中去,教师用设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思考,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案例视频;用做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形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案例教学最适于进行分组讨论,其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环节,它可以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发表出自己个人的见解,在共同参与的讨论中思考、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
3结语
篇9
一、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第一,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路开阔,从而调动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记忆、逻辑分析、想象创造和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第二,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弥补单纯灌输理论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缺陷;案例的有趣性、可读性,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弥补一般教科书叙述简单、推论抽象的弱点,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第三,采用案例教学法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上主要是由学生发言,这就要求学生围绕自己的观点组织好发言,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不仅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创造个性,突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潜移默化间让学生感悟道理,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谓一举多得。
二、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由于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如果教师在教材处理、案例运用以及课堂驾驭等方面能力不足,同时再加上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有高有低,就有可能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甚至会出现课堂失控的局面。
第二,案例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法更注重教学目标的自然达成,这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而一旦教师和学生在目标的达成衔接上出现偏差,往往会占用较长的教学时间,这给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选用案例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第二,引用的案例应紧跟形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第三,选用案例应生动有趣,并且要生活化、通俗化,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会使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显得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 初中 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39-01
以往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理论讲述,这在教学的实际效果上相对来说得不到最佳效果的呈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将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就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效果上也能最佳状态的呈现。
1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原则及重要性
1.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中的鼓励参与原则是案例教学法当中比较重要的应用原则,要能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并在案例的择取上要结合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要最大程度的融合,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参与课堂度得到加强[1]。另外就是适应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前者主要是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能和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需求相结合,后者则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1.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应用能对学生的抽象知识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加强,由于初中生的思想成熟度还不够,所以对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理解起到有着很大的难度,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情境教学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如此,还能对学生的社会现象分析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也能得到充分加强,通过案例教学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就在自方面有着很大的空间,所以对学生的讨论交流等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案例教学法也能有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应用特征及策略
2.1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特征分析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主要表现在客观性特征以及目的性特征、多样性特征方面。其中的客观性特征主要是教师对案例选择过程中要对事实保持遵守的态度,不能为了生动的诠释就忘乎案例的客观性,从而对学生的判断造成影响。再者就是目的性特征,也就是在案例教学中要能将教学目标饿到确定,并围绕着教学目的进行对案例加以分析讨论并总结,这对学生提升自身的新知识能力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还有就是多样性特征,也就是案例内容的多样性[2]。
2.2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案例教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能从多个层面加以考虑,首先要在语言的描述上要凸显出生动。对案例的情节要能真实准确的加以描述,不能过于累赘,在方式上要能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主,能够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案例的选择应当选取一些比较短小有着典型意义的,这样不仅能在效果上得以实现,还能节约时间供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另外就是对文字材料要能细致化的进行展示,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在学生了解了案例情节之后倘若是有不理解之处就要采取做笔记的形式,在老师讲述过程中就可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能将多媒体技术得到充分利用,这能在视觉上吸引学生的目光,在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展现形式下,可以将所学的内容动态化的呈现,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对媒体进行案例教学能讲故事性和生动性得以充分展现。
例如: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对主题为《河豚的故事》课程进行讲述过程中,可以通过课件的制作,通过动画的方式进行呈现。从而能够让学生对案例中的故事和画面形成深刻的印象,并促进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还可以通过网络对相关的案例进行搜素通过多媒体进行放映,在学生的专注下引出所要将的内容,这样能最大化的将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3]。
还可以通过悬念的制造进行直观演示,老师可以在案例教学中通过一些巧妙的悬念加以设置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注意找准时机来插入相应的案例,初中思想品德的内容基本是和内容相整合的,倘若是脱离了理论教学也就和案例内容相脱离,所以这就需要在对案例进行讲解前要将理论内容进行铺垫,并找到恰当的时机将案例插入进去。另外也可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也是案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之前就要能创造愉悦舒适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安排分组,在案例讲解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的小组进行讨论,派出代表来阐述观念。通过这一方式就能将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和老师间的交流得到加强,在轻松的环境下能将学习的任务得以有效完成。
3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个人的思想观念的正确树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能加强案例教学法在其中应用的科学性,不断的进行优化和采取先进的技术加以辅助,这样才能将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由于本文的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待后来者居上。
参考文献:
[1]孙红霞.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4,(A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