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9 15:4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溶解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溶解度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溶解度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溶解度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溶解度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溶解度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溶解度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溶解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溶解度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对于溶解度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

[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溶解度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溶解度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1)已知B、C求R

(2)已知R、A求B或C

(3)已知R、C求B

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饱和溶液=溶质+溶剂

20℃137.2克37.2克100克

1000克x

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教学设计方案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板书]第三节溶解度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一、溶解度

[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布置思考题]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布置讨论题]把食盐和硝酸钾放入水中,他们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溶解度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教学设计方案2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0.01110S(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A、易溶B、难溶C、微溶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A、易溶B、微溶C、可溶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1.下表列出一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这两种物质的曲线。

物质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6

36

36

37

39

40

2.现有10g硝酸钾和2g食盐的混合物,如何将它们分离开?

实验内容

可行性论证

篇2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法。

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铁环、滤纸、酒精灯、药匙。

药品:硝酸钾、氯化钠、明矾、胆矾。

其它:投影仪、火柴、粗盐、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有__、__、__,使用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将浑浊液过滤,留在滤纸上的是__。

3.欲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充分反应)的剩余固体物质中提取氯化钾并得氯化钾晶体,实验步骤有①加热蒸发,②过滤,③溶解,上述操作正确顺序是__。

附2:课堂练

4.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中,让水分慢慢蒸发,溶液先达到__,继续蒸发就会有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用__的方法得到固体。

5.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物质,要得到晶体一般就采用____的方法。

6.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____溶液。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溶解过滤蒸发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药匙量筒天平砝码蒸发皿酒精灯2.碳酸钙3.3214.饱和晶体蒸发溶剂5.晶体冷却热饱和溶液6.饱和

附4:随堂检测

1.某温度时,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一般有两种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

2.采用__方法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3.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瓶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则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D.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

4.能用结晶方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B.食盐和硝酸钾

篇3

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2 、了解和熟悉学校的运行。对师范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

篇4

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2 、了解和熟悉学校的运行。对师范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

3 、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自己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基本情况

我们十月十一日来到湖南XXX县第二中学,到十一月十八日实习结束。我被分到高一XXX班进行实习。

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六份,试讲次数为六次,上课节数为六节;批改作业五次;监考十场;自习辅导十二课时。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主题为“网络的利与弊”的班会;组织本班学生与实习老师之间的篮球赛两次;找学生单独谈心、了解情况十一人次。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它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也都是要有讲究的。每上完一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好一名老师真不容易啊!

试教工作开始以后,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听优秀化学教师的课——写教案——试教——修改——试教,这样反复练习,完善。直到把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练到烂熟于心为止。即使这样,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还是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事先也没有料到过的难题。毕竟试教的时候和正式去教室上课的时候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

教学生知识如果我们仅仅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求我们能够旁征博引,而且平时学生也会提一些书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这时候你不仅要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有所了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你要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平实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有一次我分析基础训练的时候,有一个题目是说“往饱和的碳酸钠溶液里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此题只要知道了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就能得出“可见到有白色晶体析出”的结论。由于事先我觉得此题很简单,也就没有深入地思考。出乎我意料的是,无论我怎么讲,同学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就会有晶体析出。后来只好向他们的原任课老师请教此处该如何表达。

篇5

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2.了解和熟悉学校的运行。对师范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

3.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自己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基本情况

我们月十一日来到湖南永州双牌县第二中学,到月十八日实习结束。我被分到高一(172)班进行实习。

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六份,试讲次数为六次,上课节数为六节;批改作业五次;监考十场;自习辅导十二课时。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主题为“网络的利与弊”的班会;组织本班学生与实习老师之间的篮球赛两次;找学生单独谈心、了解情况十一人次。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它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也都是要有讲究的。每上完一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好一名老师真不容易啊!

试教工作开始以后,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听优秀化学教师的课——写教案——试教——修改——试教,这样反复练习,完善。直到把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练到烂熟于心为止。即使这样,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还是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事先也没有料到过的难题。毕竟试教的时候和正式去教室上课的时候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教学生知识如果我们仅仅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求我们能够旁征博引,而且平时学生也会提一些书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这时候你不仅要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有所了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你要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平实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有一次我分析基础训练的时候,有一个题目是说“往饱和的碳酸钠溶液里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此题只要知道了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就能得出“可见到有白色晶体析出”的结论。由于事先我觉得此题很简单,也就没有深入地思考。出乎我意料的是,无论我怎么讲,同学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就会有晶体析出。后来只好向他们的原任课老师请教此处该如何表达。

篇6

一、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2 、了解和熟悉学校的运行。对师范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

3 、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自己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基本情况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六份,试讲次数为六次,上课节数为六节;批改作业五次;监考十场;自习辅导十二课时。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主题为“网络的利与弊”的班会;组织本班学生与实习老师之间的篮球赛两次;找学生单独谈心、了解情况十一人次。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它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也都是要有讲究的。每上完一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好一名老师真不容易啊! 字串9

试教工作开始以后,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听优秀化学教师的课——写教案——试教——修改——试教,这样反复练习,完善。直到把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练到烂熟于心为止。即使这样,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还是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事先也没有料到过的难题。毕竟试教的时候和正式去教室上课的时候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

教学生知识如果我们仅仅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求我们能够旁征博引,而且平时学生也会提一些书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这时候你不仅要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有所了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你要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平实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有一次我分析基础训练的时候,有一个题目是说“往饱和的碳酸钠溶液里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此题只要知道了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就能得出“可见到有白色晶体析出”的结论。由于事先我觉得此题很简单,也就没有深入地思考。出乎我意料的是,无论我怎么讲,同学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就会有晶体析出。后来只好向他们的原任课老师请教此处该如何表达。

篇7

[关键词]课堂 问题构建 有效提问

新课程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而维系师生互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便是课堂提问。给力“问题”构建,就是通过问题来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问题中学习,最终切实有效解决问题。这问题问要问出知识的源头,问出知识的来龙去脉,答要答出学生的心头疑惑,答出知识的精髓。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实效,实质就是学生有没有时间思考问题,能不能解决问题,在相同的时间里能否解决比其他人更多的问题,能否享受学习的成就感。

一、问题构建的策略

1.创设情景问题

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课堂中悬念性的实验情境,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激昂的情绪,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有明显地提高,学生会很快进入学习情景并自主学习,从而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案例1】在学习了《水的浮力》后,再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情境引入:在漏斗中放入一只小塑料球,先问学生若往漏斗中倒水,小塑料球会不会上浮?学生都会答“会上浮”。接着往漏斗中倒水,实验结果出乎同学们的意料,只见有少量水从漏斗下端管口流出,但乒乓球并没有上浮(右图一),学生们惊讶不已。再接着用手指堵住漏斗下端管口(右图二),结果看到小塑料球上浮。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的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极大的求知热情,大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再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掌握了浮力产生的原因。

【案例2】“酸的性质”的教学中,我先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只洁净的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2—3滴石蕊试液(甲溶液);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盐酸(乙溶液);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会儿就看到A烧杯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

(1)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给出你的猜测。

(2)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测。提供的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滤纸;蒸馏水、石蕊试液、浓盐酸、氯化氢气体等。

(3)对这个趣味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你的结论是什么?

2.设置冲突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若能挖掘学生思维中的错误点,寻找学生知识建构的支点,创设能激发认知冲突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由认知误点到认知冲突再到建构新知的学习过程。

【案例3】在教学“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时,可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20摄氏度时,把20克食盐溶解于50克的水中。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0摄氏度时食盐的溶解度为20克)。很多同学按照旧思路,直接把20克食盐作为溶质的质量,从而得出错误的结果,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溶解度的“四个要素”进行思考:我们算出的结果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同学们终于明白了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积极的铺垫作用。

通过创设试误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先“碰壁”,引起认知上的冲突,当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自觉解决冲突的任务,从而达到认知新的平衡,这样掌握的知识是牢固的、灵动的。

【案例4】在教学“种子萌发条件”后,有学生提出了阳光会影响种子的萌发。这时有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地弄清“阳光”到底是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我借此疑问,让学生分别以阳光是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阳光植物会死”,有的学生就会针锋相对地说,种子没有叶子,也没有光合作用,所以没有阳光,植物也可以活,同时还说,在电视上看到过从遗址中挖掘出的几千年以前的种子都可以萌发,说明种子埋在土壤是不需要阳光的。双方争论不下,讨论非常激烈。针对这两种不同意见,我引导学生课内设计对比实验方案:

一周以后,再来检验哪些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

3.巧用悬念问题

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中,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听众的胃口,引领听众非继续听下去不可。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案例5】在上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第三节《电磁铁的应用》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同学们,假如第29届奥运会3小时后就在北京召开了,若有可能,你们能用什么方法在2—3小时内到达北京观看开幕式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来,“飞机”!“火车”!这是大多数同学的答案。我问:“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磁悬浮列车!”也有同学说道。“对!也可以!”我肯定地说:“那么,哪位同学又能说出它的优点呢?”。有一同学马上说:“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千米以上,是当今世界上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又有同学喊道:“它不仅速度快、还有爬坡能力强、能耗低、运行时噪音小、安全舒适、不燃油、污染少等许多优点!”我趁机问道:“那么,你们知道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吗?”这样就自然地引入到了《电磁铁的应用》的教学中来。

4.捕捉生成问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但部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包括的问题及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中出现的超出了教师预设的情境采取回避的态度,教师预设的教案成了无形的手,牵制着教师的教学活动,限制了学生的天性及多元思考。因此及时、充分和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尊重学习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想学,要学,才是有效提问之根本。

【案例6】(学生做完杠杆平衡条件的分组实验,贪玩的便转动杠杆,抡得如同圆盘。)

教师(亲切地):好玩吧?(学生有点不好意思。)

教师:没关系!仔细看了吗?转的这么快,象什么?学生1:象车轮。

学生2:象滑轮!

教师(用赞许的目光):对,看来这杠杆还跟滑轮扯上关系了!

教师:今天实验后留一个问题请大家探究,杠杆真的跟滑轮有关系吗?

【案例7】教学《简单机械---杠杆》一节时,当讲完杠杆的平衡原理时,还没等我发问,一位同学就急忙插嘴说:“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够撬动地球。阿基米德的力气跟我们差不多,那么他所需的那根硬棒肯定要很长,这根硬棒到底有多长?”我迟疑了一下:倘若停下来讨论势必会影响本节教学任务,如果把学生敷衍一下,告诉他们课后再进行讨论也是可以的,但这可能会伤害学生地积极性。所以当时我就顺水推舟“将错就错”跟学生一道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这一做法马上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共鸣。看到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漾溢着快乐的笑容,我很庆幸我当时所做的决定。不就是这“插嘴”的火花引燃了全班同学求知的火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吗?

传统教学以完成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偶发事件”等都强调“处理”、“应急”;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课堂中的“意外”、“偶发事件”都是我们教学上宝贵的新生资源。本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本性——“无”出发,为学生创造自由如“率性”、“尽性”的环境和空间,让“玩”变成一种学生顽强的探索和科学的研究,教师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中的忧愁和焦虑、成功和快乐,让课堂的一次意外成为教学新的 生长点。

5.细节找准问题

俗话说:“问得好不如问得巧。”若想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就要在细节上找准问题,循循善诱,逐级登楼。

【案例8】记得我在讲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渗透吸水时,学生无动于衷,懒得思考。到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换了个角度提问:为什么卖菜的人经常给蔬菜洒水?学生则一下来了兴趣。在学校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老师同上第一章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位老师在各环节分别设计了思考题:什么是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溶液由哪两部分组成?溶液有什么特征?结果课堂气氛沉闷,有的学生坐着等别人的答案,稍聪明的同学稀里哗啦到书里找答案,找到后马上举手,然后照着书本把概念念了一通。我估计他坐下后仍然分不清什么是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整节课学生思维非常被动。而另一位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后提出这样的问题:(1)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类似这样的混合物(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吗?你能举例说明并归纳三者的异同点吗?(2)溶液是什么颜色的?(3)市场上卖的汽油中会不会加水?(4)如何洗去衣服或手上的油污?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联系了生活实际细节,甚至故意设下陷阱,而学生面对这些趣味性很强的问题就主动去查找一些资料,或者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最终陷阱也被他们识破,他们很有成就感。下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继续讨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案例9】在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探究中,我先要求学生写出能产生O2 的化学方程式,再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实验室应如何来制取氧气。

(1)一套制气装置应该包含哪些装置?依据什么选发生装置?

(2)怎样来组装你所需要的仪器?组装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3)你认为制取气体前,需不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需要,该怎么去检查呢?

(4)你打算用什么药品来制取氧气?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为何导管口要堵一团棉花?

(5)气体常见的收集方法有哪些?依据是什么?

(6)排水集气时为什么刚产生气体时,不能马上收集?

(7)集气瓶中收集满氧气后,是先移导管,还是先移酒精灯?为什么?

(8)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

通过这样的步步设问,让学生展开讨论后得出结论,最后进行实验。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技能。

二、问题构建的反思

1.问题要体现指向性

问题表达必须简明扼要,准确清晰,同时,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如果问题提得过于笼统,情境没有反应问题的实质,学生会摸不到边际,无从下手,这样只会降低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支点,让探究目标突显出来,实现问题的有效创设。

2.问题要体现适度性

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可能会失去继续探究的兴趣。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在一定能力的基础上的,教学应当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问题要体现时空性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是学生用“是,不是”、“对,不对”就能回答解决的。要留足空间,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自信心会增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问题要体现真实性

创设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应具有实际意义,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而不只是虚构的问题,创设的问题要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出发,从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抽取出学习的任务,这样的问题情境更能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5.问题要体现新颖性

创设的问题应从学生实际和当代科学成果出发,运用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尽可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建立正确的科学观、技术观。

总之,给力问题构建,是提高课堂实效的一大抓手。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还学生主角的地位,努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案例》长春出版社2、《科学课》杂志网上沙龙第11期:漫谈探究活动中的教师提问艺术2005年9月

[2]《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提问 教学手段 思维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不愿意提问,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曾说:“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学生不爱问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教过这样一个班级,每节课的气氛都非常沉闷,不要说学生提问,就连上课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没有几个。教过这班学生的老师都说,这个班的学生上课太沉闷了,启而不发,教这个班太郁闷了。学生的这些表现对学习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没有好处。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提问。

一、搞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记得我刚工作的第一年,敢于提问的学生非常多,不论我在学校的哪个角落,学生都会追过来问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发现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30%的学生向教师提出过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有问题不敢提出来,也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因此,要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和学生搞好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间我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其次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能够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理睬,或者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给予一定的鼓励,或者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表现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不耐烦的情绪,或者教师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提出问题的学生就会认为:提出的问题很简单,肯定是上课没认真听讲。这样做的后果肯定是使学生慢慢失去提问的信心,逐渐变得沉默,从而排斥学习,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培养的是求同思维和习惯思维。这往往会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思维途径狭窄、呆板,易误入死记硬背的歧途。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教师自己的思路和意愿,以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来设计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学生认为有兴趣的问题,教师却认为没意义,而教师认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这样不利于教学。因此我在教学中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就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例如,在讲到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概念时,讲固体物质溶解性只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与溶质溶剂的量无关。当时,很多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对我讲的这句话很不理解。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疑惑讲出来,终于有同学提出:半杯水和一杯水溶解的食盐的量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量无关呢?如果我当时不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他们就不会有提出这个问题的机会,就会被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可能还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

三、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

创造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以思提问。教育家波利亚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实验,促使学生提问。在实验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如在讲到燃烧的条件时,我做了一个实验:拿一个烧杯装大半杯开水,再往水中放入一些白磷,烧杯上盖一铜片,铜片上一边放白磷,一边放红磷,不一会儿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接着我往水中的白磷处通氧气,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了,在水中看到了白磷燃烧时的火焰,同学们非常惊奇。此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都踊跃地提问题。

篇9

关键词:交换生;台湾;化学教育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0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03

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第一届英才计划培养对象,笔者于2012年9月赴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化学系进行了一个学期的交流学习。在台期间,我亲身体验了台湾高校的学习生活,将之与我在大陆接受的十多年教育相比较,发现台湾高校的教学在以下方面很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注重自主学习,鼓励团队合作

台湾化学教学鼓励学生自学以及学生间的互助学习。如,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在《物理化学实验I》的课上,每组同学所做的实验都是不同的,老师也不会把每个实验的注意点和步骤讲授给同学,而是统一把实验所用的材料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http://dlearn.ncue.edu.tw/),由学生自行下载和阅读。学生除了阅读老师给的实验材料外,还要通过网络、查阅书本等形式丰富自己的实验预报,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每次实验前,需将实验预报交给助教批改。实验时,助教将实验预报发给同学作为实验的参考。第一次实验,往往是需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因为学生在实验时,不仅要正确做出实验结果,还要将必要的实验步骤和注意点以照片或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在下一次的实验分享课上,同学们将本组所做的实验过程和结果通过PPT等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并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我们组第一次做的实验是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测定。这次的实验是采用苯甲酸进行溶解度测定:将苯甲酸溶于不同温度的水中,使其达到饱和,在定温下取固定体积的苯甲酸饱和溶液,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求得在不同温度下苯甲酸溶液的溶解度。除了常规的操作步骤外,我们还对该实验提出些建议,以方便其他同学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使用恒温槽,而只是在烧杯中加水在加热板上加热,做成简易的恒温装置。这样做可能会使温度较易变动,所以我们建议同学尽量选择大烧杯,加入大量的水,这样加热时温度才不会变化太大而比较好控制,恒温的效果也比较好些。另外,实验中涉及多次溶液的转移,我们建议将涉及到的容器都放入恒温装置中进行恒温处理,尽量避免苯甲酸因碰到冷的容器壁而降温析出。通过实验分享课,同学们就了解了本学期所有的实验内容。当每组同学讲完时,老师、助教或者其他同学会就同学讲解过程中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也就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互动,对一些需要着重理解的步骤或注意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课毕,同学们会将各自的报告材料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其他同学下载和阅读。在以后的实验中,同学们如果对实验操作或数据结果处理等方面有不清楚的地方,除了自己查阅资料外,也可询问其他已经做过该实验的同学。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深刻,也增加了小组同学团队协作的能力,但也有其弊端,例如:由于实验内容太多,学生很难通过一节课理解全部内容。

除了实验课的形式不同外,彰化师大的化学实验课的安全防范意识也非常高,要求特别严格。实验时除了必须身穿实验衣、戴护目镜外,防护手套也是必须要戴的,否则绝不允许进行实验。单单从一门实验课上,我们就可看出台湾的教学的灵活性、新颖性和严谨性,以及学生学习自主性。

二、丰富考查形式,提升学生能力

台湾教学考查形式多样化。无论文科或理科专业,报告成为教师热衷的考查学生能力方式之一。就我在台湾学习的十门课中,就有四门课需要作报告。比如《化学教材教法》这门课,老师就将足足半学期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上台汇报,报告内容丰富多彩。第一次,老师提供给我们九个教学法的选题,分别为学习环发现学习、5E探究、POE、STS、问题为中心、后设认知(元认知)、分组合作、一般探究和比喻教学法。全班同学分为六组,每组分别选取其中一种教学法进行研究,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或网上搜索资料等方式进行,同时需选定初高中某一化学课的内容,并将所研究的教学法应用到该教学设计中去,最终通过报告的形式与全班同学分享。第二次,老师将初高中包括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目的各单元分配给各组,每组同学就每一单元的内容作出概念图与全班同学交流。这种作业形式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还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同学们要考虑的不仅是报告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还有美观性,使报告从内容到形式都赏心悦目。报告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考查形式,也减轻了学生由于考试而带来的压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力。

多数台湾教师不喜拘泥于常规的考试模式。化学选修课《有机结构论》,一个学期就只有一次开卷考试,而且考试的时候还可以询问老师。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希望学生真正学到东西,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现在大学的考试往往流行划重点,可我的《教育心理学》老师,期末考试前却任凭学生自己去复习,考试时只出了三道题,其余二十道简答题都是由学生自己命题自己答。这位老师独特的考卷形式也让我这个大陆生大开眼界,也为之赞叹。这种特立独行的教学风格,也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心理与教育测验》这门课,老师结合教学进度将往年的教甄教检考试中的题目发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自行下载并完成题目,同时要写下做题的依据,并注明在书上的页码。学期末也没有纸笔测验,而是每个学生从所做过的教甄教检题中选出5道,以PPT的形式与全班同学分享。老师认为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至少还能学到点东西,而传统的纸笔测验中死记硬背的内容太多,实际应用到的太少。

《物理化学II》一个学期考了三次,也都是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来安排的。《环境化学》和《仪器分析》一学期分别考了四次,之所以考试次数较多,我想原因有三:①减轻学生因考试内容较多而带来的考试压力;②避免因考试次数太少而使得学生成绩存在偶然性的弊端;③短阶段的考查可以及时地督促学生学习。在彰化师范大学,学生若总评成绩不合格,那么就只能选择重修,因为学校没有设立“补考”这一补救措施。所以对于一学期三到四次的考试机制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对于台湾的理科同学来说,他们每学期有几十场考试,压力时时存在着,这也使得他们学习更加努力。

三、增加学生互评,实现共同进步

台湾作业评价形式多样化。通常教师使用的作业评量方式是批改,如打“√”“×”等,或简单地写个“阅”字。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至于批改那就是老师的责任了。但台湾高校的老师则经常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对于彼此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建议,不仅能使被评的学生从同学的建议中得到启发,也可以使其他同学以此为借鉴,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在《化学教材教法》的课上,班级同学分有6组,分别就各自报告中的教学法和概念图,以及初高中的自然学科的教案与全班同学分享。然后由其他同学提出相应的建议,台上同学做出回应,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这样的作业评量方式,不再局限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地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

台湾很多课堂学生层次不一,本科生经常可以和研究生学长们一起上课,师范类的课堂就由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层的学生组成。在多样化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互评可以让低年级学生从高年级学生那里汲取宝贵的经验,而且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一起学习也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当然,这样的课堂也有其缺陷的地方,不同年级的同学认知水平不一,老师要顾及到各个年级的学生,因此教学内容和进度上必须有所调整。

四、使用英文教材,接轨国际教育

台湾化学专业课均使用正版英文教材,比如《物理化学》的课本是Thomas Engel 和 Philip Reid编的《 Physical Chemistry》;《环境化学》的课本是Colin Baird 和Michael Cann共同编著的《Environmental chemistry》第五版。老师上课时采用英文PPT,中英文结合教学,考试时用的也是英文试卷。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化学专业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英文水平。我曾经询问过台湾的老师,为什么台湾的大学不用中文教材?老师说,一方面,台湾所有高校都要求学生要有英文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而对于化学专业英文名词,汉译英的版本有很多,使用中译本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英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掌握好英语不论是对出国留学、考研或者就业的同学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在台湾真有汉译英版本的教材,也基本没有市场,所以也就少有人从事教材翻译这一职业。除了教材方面的差异外,两岸在化学名词的使用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在彰师大所学的《物理化学实验I》课上,老师给的实验材料中,依然存在“当量浓度”等名词,而此类名词已经基本不出现在大陆的教科书中,所以对于大陆交换生以及在台侨生(初高中未在台就读)来说,理解上就有点困难了。

五、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台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像朋友。同学们和老师可以随意开玩笑,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师们很乐意学生同他们讨论问题,或对教学提出建议,比如希望老师减少作业量、或者换另一种考核方式等等。《心理与教育测验》的老师原本想让我们完成50道教甄教检题,后来经过协商,老师同意从50道减少到40道,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上课的时候老师偶尔会叫学生唱歌、讲笑话,会和学生分享当老师的实际经验和乐趣,给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一些借鉴。有的课堂上,学生可以三五成群地讨论问题,有时候老师在给前面同学讲题时,后面的同学也都可以围上来一起听。虽然这样的课堂似乎没有秩序,但这却也不失为一种轻松快乐的课堂模式。课间,老师会和学生讨论球赛、讨论明星、讨论的问题……有些老师会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海外求学经历等等。如今大学的逃课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我觉得教师如果能够适当改变一下教学方式,更多地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比较好。

为什么台湾的化学教学会有以上这些特色呢?我觉得这与欧美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台湾大学生都喜欢玩Facebook,却少有人玩QQ或者人人。欧美的社会风气深入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台湾人,从而更多的台湾大学生选择去国外留学。据2012年12月18日金羊网-新快报报道,从上世纪开始,几乎每三户台湾人家就有一个留学生。学美留学创始人张恒瑞总结说:“台湾学生非常注重海外高校在本地的知名度。因为绝大部分的台湾学生留学之后都会归来,这点与大陆不同。因此学生很注重海外毕业生在本地的就业情况。从某种角度上说,台湾高校里的教授毕业于哪些海外大学也对学生的选择具有很大影响。”对于张恒瑞先生的这句话,我是非常赞同的,在我交流的这个台湾班级中,除了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很多同学都希望能去欧美国家留学。台湾高校的老师很多都有国外留学经历。我的《有机结构论》老师就时常向我们讲述他的留美经历,鼓励学生去美国留学。他说:“即使由于经费原因,也是好解决的,尤其是化学专业的人,因为只要自己有实力就可获得美国高额奖学金。”一代人出国将欧美的教学模式带回了台湾,继而又影响了台湾的下一代人。

这次交换生的经历让我对台湾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同时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交换学生到台湾高校学习,增强两岸文化交流,各自取长补短,促进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致谢:感谢我的英才计划指导教师马宏佳教授对本文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丁三青. 21世纪初台湾高等教育改革述评 [J]. 比较教育研究,2003,(07)

篇10

    1.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2. 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学生的进步不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简单的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无效低效或负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而负效教学是指学生对教学产生抵触、排斥、厌恶的学习情绪,干扰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3. 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里,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

    (1)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它一定会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延续形成了的传统。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 “讲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中,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规律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①原子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大,离核越近的空间越小,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少,离核越远的空间越大,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多。②比喻,同学们在不足一岁前,由于生活能力很小,总是在父母亲的身边,生活的空间非常小;上幼儿园、小学后,由于生活能力强一些了,生活的空间也大了一些,在父母身边的机会少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生活能力不断增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离父母亲也越来越远。由此使学生理解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离子键中离子键的概念: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学生容易把相互作用理解为相互吸引,解释相互作用时我是边演示,边讲授‘当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到一定距离时,由于存在电子层和电子层、原子核和原子核是相互排斥,当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时,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又如:《化学平衡》中“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社会事例,⑴夏天天气炎热,同学们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阴凉没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而冬天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温暖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⑵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总是往没有那么拥挤的地方移动。……。任何事物在发生变化时均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2)有效“提问”和讨论、思考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和零碎的或者说是辅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

    化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更重要是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状态,它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我们在初中学了哪些反应类型?”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提问意图,结果物理反应、化学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通通都说了,甚至还有说其他反应的。而其意图是要学生回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我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⑴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氧化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是——学生回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⑵还原反应是——学生回答:氧化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⑶然后请学生各写出两个对应反应方程式。”接着根据学生所写方程式“”;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的反应里,氧化铜里的氧被碳夺去生成了单质铜,是还原反应。那么碳单质发生了什么反应?”——学生从生成物CO2容易的出是跟CuO里的氧发生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再分析引出一种物质被氧化时,必然有另一种物质被还原。氧化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使教学中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3)有效“实验”

    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实验化学实验为观察实验、实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层次也不相同。有效实验,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才操作有效,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要突出方法、技能,还是现象、反应本质。有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知道反应原理,可能教师演示现象会更明显,实验效果会比学生实验更有效。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离子键》、苯与溴的取代反应等。有一位老师在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科学探究》时由于在把握实验的主要目方面可能不够准确,同时在准备实验时也不够充分,出现了以下问题。①在课堂上请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弱时,由于没有统一的参照对象(等量的固体,而且要量足),同时加水10mL用的是15×150mm的试管,结果溶液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一半,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振荡,也就不可能得出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结果。②接下来该教师又请了另外两位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由于固体质量、盐酸浓度、加试剂先后顺序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好,也似乎看不出明显的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更剧烈。③不知是学生紧张还是老师紧张,最后该老师请了另外两位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对热稳定性的分解实验比较,让一个学生取Na2CO3进行加热分解实验,另一个学生取NaHCO3进行加热分解实验,不知道是学生没有听清,还是学生紧张,结果两位学生都是取的碳酸钠(Na2CO3)。这样的实验,不仅让课堂出现冷场,而且,让学生今后不大敢于在师生面前做实验。可以说是低效实验或负效实验。由此说明,有效实验,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实验,还要精心准备实验,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实验的目的、功能必须清晰可见。尤其是要学生做的演示实验更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偶发性因素、学生心理因素、学生能否准确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教师的意图等。例如: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弱时,如果能够根据Na2CO3和NaHCO3的溶解度大小,先称好等量的固体,改用18×180mm或20×200mm的试管就容易得到较理想的效果。做Na2CO3和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的实验,本人认为原初中实验比较好,即先将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分别加入小气球里,在两支试管里各加入1-2mol/LHCl3mL,将气球扎紧在试管口上,如图1,实验时同时将试剂倒入试管里,实验简单、方便、安全,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做实验有成就感,同时实验目的也得以体现。学生印象深刻。而Na2CO3和NaHCO3对热稳定性分解实验比较,则可以用大小试管同时进行,大试管装Na2CO3,小试管装NaHCO3,如图2(实验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