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8 19:4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理数的加法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篇1

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教程:

一、复习提问:

1、如果向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

西走3米记作__.

2、已知a=-5,b=+3,

︱a︳+︱b︱=_

已知a=-5,b=+3,

︱a︱-︱b︱=__

-1012345678

二、授新课

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5米,又走了3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相距多少米?

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

提问:这题有几种情况?

小结: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两次都向东走,

(2)两次都向西走

(3)先向东走,再向西走

(4)先向西走,再向东走

根据小结,我们再分析每一种情况: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3

(+5)+(+3)=+8

(2)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3

(-3)+(-5)=-8

(3)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

+5

(+5)+(-3)=2

(4)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3(-5)+(+3)=-2

下面再看两种特殊情况:

(5)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5

(+5)+(-5)=0

(6)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5)+0=-5

小结:总结前的六种情况:

同号两数相加:(+5)+(+3)=+8

(-5)+(-3)=-8

异号两数相加:(+5)+(-3)=2

(-5)+(+3)=-2

(+5)+(-5)=0

一数与零相加:(-5)+0=-5

得出结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3、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如:

(-4)+(-5)(同号两数相加)

解:=-()(取相同的符号)

=-9(并把绝对值相加)

(-2)+(+6)(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解:=+()(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

=+4(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练习:

口答:

1、(-15)+(-32)=

2、(+10)+(-4)=

3、7+(-4)=

4、4+(-4)=

5、9+(-2)=

6、(-0.5)+4.4=

7、(-9)+0=

8、0+(-3)=

计算:

(1)(-3)+(-9)(2)(-1/2)+(+1/3)

解略

练习:

(1)15+(-22)=

(2)(-13)+(-8)=

(3)(-0·9)+1·5=

(4)2·7+(-3·5)=

(5)1/2+(-2/3)=

(6)(-1/4)+(-1/3)=

练习三:

1、填空:

(1)+11=27(2)7+=4

(3)(-9)+=9(4)12+=0

(5)(-8)+=-15(6)+(-13)=-6

2、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0;

(2)如果a<0,b<0,那么a+b0;

(3)如果a>0,b<0,|a|>|b|,那么a+b0;

(4)如果a<0,b>0,|a|>|b|,那么a+b0

小结:

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正确地进

行加法运算。

2、两个有理数相加,首先判断加法类

型,再确定和的符号,最后确定和的绝对值。

篇2

教学案例1:《合并同类项》一节(实习生上)

教师:(讲完同类项的概念并进行练习后,给出书上的引例:有两个小长方形组成一个大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很快就用代数式表示出了结果:8n+5n。怎么计算呢?)

学生:13n.

教师:对,我们计算8n+5n时,可以先将它们的系数相加,再乘n就可以了。用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8n+5n=(8+5)n=13n。

接着教师给出了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给出了合并同类项的练习题。通过练习,总结出了合并同类项的步骤:(1)找出同类项,(2)合并同类项。(后面是大量的练习。)

结果,我从作业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x-f+5x-4f=(1+5)x-(1-4)f=6x+3f。自习课上,我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x-f+5x- 4f=x+(-f)+5x+(-4f)=(1+5)x+(-1-4)f=6x-5f,但是上述错误仍然屡禁不止。于是,我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后来,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发现: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如果我们将它们的系数“拎”出来,在草稿纸上计算,即1+5=6,-1-4=-5,计算过程就可以直接写成x-f+5x-4f=6x-5f。学生易于理解,错误也少多了。

教学案例2:《去括号》一节(实习生上)

教师:(用小黑板给出书上的引例:用火柴搭正方形时,计算搭x个正方形需要火柴棒的根数的三种不同方法。)

学生思考说出答案:4+3(x-1),4x-(x-1),3x+1。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并比较运算结果。4+3(x-1)=4+3x-3=

3x+1;4x-(x-1)=4x+(-1)x+(-1)(-1)=4x-x+1=3x+1,发现这三个代数式是相等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去括号前后,括号里各项的符号变化,从而得出去括号法则。后面是练习。)

学生应用去括号法则对诸如:(1)4a-(a-3b),(2)a+(5a-3b)-(a-2b)等题目的练习,逐步地熟悉和掌握了法则。但后来发现对3x+1-2(4-x)这一类题目出现了多种错误,如3x+1-2(4-x)=3x+1-8-2x,3x+1-

2(4-x)=3x+1-8+x,3x+1-2(4-x)=3x+1-8-x,3x+1-2(4-x)=3x+1-8-2+x.

分析以上错误,才发现学生去括号时,存在的问题有:(1)不是忘了变号就是忘了乘以2,顾头不顾尾的现象很普遍。(2)2与x相乘不知道怎样表示,就像2a×3b不知道等于什么。这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呢?自习课上,对2a×3b等类型的题目进行练习后,把问题又回到了根本上:利用乘法分配律,3x+1-2(4-x)=3x+1+(-2)(4-x)=3x+1+(-8)+2x=3x+1-8+2x,但这样做显然“喧宾夺主”了,用它是为了帮助学生归纳去括号法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后来我认真思考一下,去括号应该是乘法分配律运用的另外一种形式(含有字母),是一种升华,而不能用它去“独当一面”,为什么不能继续发挥乘法分配律的优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呢?

于是,先复习用乘法分配律计算:3(-x+1),-2(4-x);有理数乘法:(-2)×4,(-3)×x,在此基础上,对上述题目直接用乘法分配律来去括号,结果错误就大大地减少了。

教学反思:反思这两个教学案例,发现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其一,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通过积极有效的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过程中。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较注重知识产生的背景,但是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太少,几乎没有参与其中,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和法则,去括号法则,都是学生在稍稍观察,未来得及弄明白时,老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了学生,而不是通过引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去理解消化。所以,学生出现众多错误也是必然的。最后把练习运用法则当作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学生自然就变成了运算的机器,毫无情感价值观和发展可言了。其二,合并同类项运用了有理数加减运算,在省去将减法统一成加法和不讲添括号的情况下,将同类项的各项系数“拎”出来进行有理数加减,不失为一种简便且易掌握的方法。去括号运算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效果显而易见。用这种“回归自然”抓本质的方法,既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方法:类比,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难且变化万千,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知结构加以优化,“帮新知识找到家”,学生会感到其乐无穷。其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通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它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开发和利用教材。所以,教学不能照搬书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挖掘教学内容的实质,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 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习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这种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并逐步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再如,在第四章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第五章中的游戏实验式的教学等等,无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新理念。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平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

四、合作探究,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空间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才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一理念指出:我们教师在平日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相互沟通的时间与创造思维空间。在探索中求异,在交流反思中活动,为学生探究知识留下了创造性思维空间。

五、合理引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活的人才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由此可见,教师教学不应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讨论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往往思维十分活跃,但有时可能缺乏思维的条理而来回乱碰。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势利导,通过小小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寻求探究问题的结论,让学生逐渐理清思路,进而向独立思考发展

六、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的设计、练习的安排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

七、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

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八、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

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班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只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留心观察、多注意方法的积累,学生的思维一定能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在新教学改革中,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效率 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7-0022-02

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师精心准备、严密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课堂。数学教师是数学课堂的策划、组织者,要引导学主动参与课堂,要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必然就要做好课前准备、课中组织、课后练习巩固等三个环节。下面就从以下环节出发,谈谈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是高效数学课堂的前提条件

1.备好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课前的预设,精心的课堂预设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先导,也是有效生成的前提保证。”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计划教案。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三维目标要统一,同时也要兼顾学生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1,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教师还要准备充足的时间在下节课前处理上节课遗留的问题。

2.备好教学对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好课前预设。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所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3.备好课堂组织方法。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

只有通过课堂有效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创的舞台,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实践的主体、参与的主体,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和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1.设计独特的教学情境引入课题。数学问题有既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特性,因此,教师应设计独特的情境以引出教学内容。例如:在“有理数的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让学生口算有理数的加法练习入手,然后自然地过渡到乘法的运算。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需要,举例说明加法算式实际存在的意义,教师在引导和总结的同时,再提出生活中一些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

2.教师应精心设计与现实相符的模型,使数学概念和法则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都能得到事实的说明。现代课程标准更突出强调有效教学,其指向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学生对这种数学学习的意义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主观意愿的基础之上的,教师通过模型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只是做好这些还不够,因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既要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教”,更应该掌握当今学生的心理特征,知道该让学生如何去“学”。作为一个示范者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演示一道数学题规范的、简单的、正确的解题过程,同时也要向学生演示错误的、不合逻辑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在对与错的比较中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

三、精心有效的练习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

1.重视课堂练习。当堂训练是最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保障。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假象,上完课后感觉课上得挺顺利,课堂气氛也很好,学生也能配合老师的教学,效果应该不错。结果大出所料,作业质量较差。归根结底在于课堂上学生没有通过充分、有效的练习来巩吲新知,教师不能通过课堂练习反馈来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所以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采用测评卷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切不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训练内容布置成课外作业,一定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当堂完成。

2.重视作业纠错。作业是对数学课堂学习的检测,错题是这段时间学习的漏洞所在,及时订正、及时反思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好处。订正并不是简单地把错改对的过程,只有学生把每一次的作业订正都当作对自己学习检验和反思的机会,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行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于班级大部分学生的错,可抓住题型适当变化,再集体练一练。课堂上,可以按错题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则有针对性地到各组去检查作业的纠错情况,并听取小组内作业错误的原因,给予指导。在数学作业纠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创新,学生一定要把“反思”贯穿在作业纠错中,使学生在练习中反思,在反思中纠错,在纠错中提高。

总之,实现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探索数学教学规律,改进数学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学生的发展主要还是体现在一堂课中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要产生较好的教学效益,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这就是有效教学课堂的内涵。回顾10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其成效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组成要素的改革上。在探索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中,我们一起经历了从低效教学到有效教学,再到高效、长效教学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从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转变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舒尔曼说过:“课堂教学或许是人类活动中最复杂的、最具挑战性和要求最苛刻、最微妙的活动。”争创有效教学课堂,首先要依靠教师自觉勤奋的教学行动,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智慧、教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理念的落实,只有面向全体学生,分析学生的差异,才能因材施教,拔高短板,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益。其次是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行动,提高持续学习的兴趣,端正终身学习的态度,摸索有效学习的策略,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再次,教学管理者科学到位的服务行动,确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抓实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行为等方面,加强教学流程的规范管理,落实有效教学的保障服务。

一、加强集体备课与研讨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纲要”明确提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各学科的三维课程目标,即“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争创有效教学课堂的关键,而教师的备课又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保证,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发挥团队作用,加强集体备课,聚集体的智慧,规范备课流程管理,从教材内容的二度创造、班级学情的精细分析、教学目标的合理确定、教学情境的精心设计、教学资源的恰当整合、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及课堂生成的智慧应对等维度进行集体研讨与探索,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构建预设的精度。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三定五步”原则,即备课组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备课活动流程分教材学情分析、教学信息材料收集、专人教案构思设想、集体讨论教案生成和个性化处理五个内容。力求使每堂课的教学设计既凸显先进教学的理念,又融入集体创新的智慧,更体现个性教学的特色。实践中,校领导都坚持参与、组织和协调,确保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同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备课组长队伍,在引领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起骨干作用。

二、加强教学过程与模式的管理,提高有效教学课堂的生成度

“纲要”就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过程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据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加强教学与模式的全过程管理,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校的经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集中精力关注学生的“学”,重视“家常课”的日常管理,加强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有效教学课堂的生成度。教学过程管理以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有效提问和讨论的组织、多元评价的运用、课堂新生成的智慧应对、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等内容为抓手。表1是2013年南长区教研室推行的“主动参与式”有效教学课堂评价表,其中“学生的学”的权衡已提高到40%,旨在引领教师规范教学过程,把教师的教落实于学生的学,这同样是我们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生成度的评价标准之一。

三、加强教学效果与评价管理,提高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度

“纲要”就教学效果的评价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根据记忆原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要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四个环节,记忆过程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多次反复巩固,这就要求有效教学课堂的评价既要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还要延伸到课后对巩固与辅导的评价。教师的课后辅导和及时跟进,既可弥补学生课堂学习反应程度的差异,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管理部门针对课堂教学情况,不定期地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引导教师课后辅导的指向性,这些工作的做细、做实都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体系。例如:学校教务处加强对初一年级数学的定期教学检测,根据教学进度,在“有理数加法”结束时,就集中进行过关性测试,并就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有效教学目标分析,确定要辅导帮助的学生,经几天辅导训练后,再次进行检测。到“有理数的减法”结束时,加减法一起再进行检测,依次累进。经这种固定程式化的检测分析和辅导,一学期、一学年下来,学生的基础知识过关率较高,数学成绩也就自然得到提升。当然,教师在进行该项工作时要关注方式方法,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帮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对帮助学生实现“课课清、堂堂清、周周清”,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掌握度帮助很大,并由学生的提升促进教师、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加强教学行为与反思的管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度

“纲要”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提出明确要求,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引导教师养成教学后及时反思,关注点滴积累,长久坚持就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教学反思有利于纠正偏差,指导学法,拾遗补漏。教学反思的管理往往会被教学管理者遗忘,也会被教师疏忽。教学管理者首先要创设条件让教师学会反思,了解教学反思要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反思后要达到什么目的等。我们可以请专家来给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也可用优秀的反思案例组织大家交流学习。其次,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要把教学反思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可以是教师的自我反思,也可是教师间的交流式反思。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与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与学的行为,以此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管理没有捷径,教学管理者只要通过细致入微的管理,引导教师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去教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去教育,注重日常点滴的积累,形成成熟的课堂教学管理流程,我们就能在实践“人类活动中最复杂的、最具挑战性和要求最苛刻、最微妙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学生、新课程共同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而应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即情感与动机)变化。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养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

初中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要求课堂教学做到:一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二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三是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开放题等开放性的题上;就课堂师生关系而言,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一、“数与代数”新授课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结构

在以往的数学课教学之中,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往往把学生视为计算的机器,过分的注重反复式机械训练,以计算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要求学生算得对,而且算得快,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开放的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开放式的教学,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设问题情境——点拨——精心设计习题——指导归纳。

2、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实施因材施教——拓展思路。

3、创设情境——引导参与——巩固算法——总结体验——归纳整理。

4、激发兴趣——探究算法——深化提高——拓展延伸——迁移发展。

5、初步感知问题——探究——运用新知——整理反馈。

6、引起认知冲突——交流——选用解题方法——拓展运用。

二、“数与代数”新授课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所创设的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蕴涵哲理的特定氛围,它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它的创设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创设这样的情境,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或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人有了兴趣就会对这种事物或者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乐于去探索,去接受,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他在学习上比那些不愿意学而勉强学的学生更为积极,更能坚持不懈,学习效果往往也更好。尤其是数学课教学,以往的数学课教学往往是显得枯燥无味,教师上起来非常的难,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也是一味的重复式的机械练习,从而形成技能,这样就失去了作为数学课的真正作用,并且也失去了趣味性。现代的数学课应改变原来只重计算的缺陷,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创设良好的情境,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可陶冶情感,同时还可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境来参与学习。

情境的创设也并非胡乱编一个就行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进行巧妙设置。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来创设这样的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我要学"的状态,激发主动探索的愿望,为后面更好的学习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初中阶段的学生,直接兴趣占优势,而且思维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正数与负数的教学可以这样导入:

师:时间:冬天的一个早晨;地点:哈尔滨的一个村落;事件: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

生2:零下15摄氏度

……

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2、引导参与,探究规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经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尝试探究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多种器官参与作用,突出自主性。

所谓探究是指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自己的猜测所进行的一切探索与研究活动。它是当代教育工作者较为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开始应是"尝试"着去探究,心理研究证明"尝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尝试能使学生形成敢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在数学课的教学中,这些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进行的,没有立足点的,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思想观点、善于创新,这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了,我们可以合理的组织教材,改变教法,这样就一定会找到它们的着力点。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前面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尽情的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看法,看看自己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选择出与该堂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这节课学习研究的对象。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再组织学生进行大胆的算法猜测和答案猜测。在这些猜测中,也许有的是对的,也许有的不是很完整,也许有的根本不正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猜测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学生猜测完规律后,我们可以选择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作为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自己去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内含规律。

在前面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情况。在讨论交流的同时,学生可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受到创新教育。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也就是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表演、谈话、操作,合作等活动,使自己在特定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做到以情启思,以思促情。这样就可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在交流中求得发展。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与代数的内容中充满了用来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如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例如:“例3完成下列计算”的教学:

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如列出如下点阵,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进而鼓励学生推测出。

此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推广到一般的情形,推出,当然应该认识到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有待进一步证明。

3、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初中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例如:初一代数同类项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

师: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这一共有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

(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

三分钟后。

生1:一共8.3元

(还有学生在举手)

(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

二分钟后。

生2:一共8.3元

(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一分二十秒。

生3:8.3元。

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

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师:为什么?

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师:很好。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4、巩固方法,深化提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具有生存的功能。数学学习本身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抹杀了它的趣味性,使得数学变得枯燥无味。其罪魁祸首便是机械式的反复练习,使得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因此便使学生失去了部份生存能力。正因如此,所以我们对练习应采取大胆改革。练习不应有繁、怪、难、偏的题目,题量也不应过多;练习内容应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练习的形式要多样;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

我们看课堂实录: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

出示投影:“(-3)+(+2)=?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

(学生讨论)

生1:(-3)+(+2)=-1。如:以正东方向为正。向西走3米,记作-3,再向东走2米,记作+2米。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1。因此,(-3)+(+2)=-1。

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3。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2。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1。因此,(-3)+(+2)=-1。

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3)+(+2)=-1。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这样的课堂设计,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来源于生活;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5、总结体验,拓展延伸

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把它溶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具有科学性、严密性,便于形成数学的体系,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总结概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全班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概括。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计算"。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简单的说就是有用的数学。归根结底,无论你学什么知识,最终的目的都是在自己生活中加以运用。虽然课堂上的45分钟结束了,但对于学生来讲,远没有结束,学生还得把这些知识,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看看这些知识、方法究竟能帮助自己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根本所在。

我们再看一个课堂实录:初一代数代数初步知识的活动课

师:我们初一(5)班一共有30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握手致意,有哪位同学知道你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学生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如果只有两位同学,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如果增加1位同学,是3个同学呢?增加几次?

“增加2次。”

师:再增加1个,是4个呢?增加几次?

“增加3次。”

师:能找出规律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开始在作业本上兴奋地比划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