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5 08:5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学家刘国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应该通过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在这一教育方式下,语文教学就对学生的生活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使学生从内心深处通过生活化走进语文。因此,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会使教学质量大大提升。
一、将教学导入生活化,吸引学生眼球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导入也是一个很关键的教学环节。作为课堂的切入程序,必须足够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只有这样做,整节课的学习效率才会倍增,否则那些平白阐述的导入都是收效甚微。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地琢磨这个导入方式,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教师要善于进行导入,不仅可以将教学的内容呈现出来,而且也可以使得学生的语文探究的潜力挖掘出来。但是,我们的导入并不是向学生口头转述本文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而是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导入。
例如,在七年级下《列夫・托尔斯泰》教学中,如果只是按照往常一样,教师直接就课文的内容做开场白,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先采用多媒体展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照片,向同学们提问这是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结合多媒体对从人物的生平进行简述,让同学们回答列夫・托尔斯泰有哪些名言、名著等,在让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认识及对他作品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让同学们对列夫・托尔斯泰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切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教学内容生活化,选准教学切点
语文同艺术一样,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学习语文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总结生活,这都是需要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去进行感受的。因此,语文老师在准备教案时,选取文章中最贴近初中生生活的地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初中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一切教学的准备都要为学生考虑,教师用在如今的教育大背景下,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好的加入到学习中,并找到学习的快乐之处。
例如,在七年级下,教学《白鹅》这篇课文时,文章对白鹅的叙述是非常精彩的,但对于那些不了解白鹅的学生而言,自然他是不会懂得这些精彩的阐述,更不会明白作者的感情,所以不便于他们理解文章,其描述的诸多素材也就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脱节了。对此,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进行准备图片、视频或者是录音等方式,使得学生对白鹅有个详细的了解,了解白鹅的生活习性,并谈谈自己曾经喂养过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自己对它们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这一系列生活化场景的描述再来看文章就感同身受了。
三、令教学形式生活化,内容设计精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课堂上的主人。新课标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友好的,基于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下,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那么,教师就不应该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来教学,而是对来学生平易近人,以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形式来展开课文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来学习课文里那些有着生活意蕴的、反应生活的文本,让孩子学到真正的适合的文本内容,这要求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内容要生活化,设计要精准化。
例如,学完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时,后面的写作课程“我也追星”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对心中偶像的介绍来描写,老师也可以谈谈对自己偶像的认识,喜欢偶像的什么方面,偶像对自己的激励作用,要每一位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明星进行适当地阐述,通过任何文字、图片的形式来展示出来,并粘贴在教室的宣传栏上,采取不一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之中学习语文知识,进而深化语文教学意义。
四、使教学评价生活化,对学生赞扬真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若要实现教学达到最佳效果,除了日常教学外,还需要语文教师尽量多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贴近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出发,教学评价具有针对性、真实性、生活性,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认可,以鼓励评价为主,用积极地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友善地称赞鼓励学生。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回忆下自己父母的背影或者其他细节,有很多对生活感受力不强的学生可能没有那么深的感悟,老师可以一步一步的引导和鼓励他们回忆父母的点滴,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父母亲,并且进行简单描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来重新体味朱自清先生对于父亲背影的描写以及作者内心真正流露出来的情思。同时在读后感的撰写时,教师应该对一些学生们的生活细节描述语句进行重点的标注和表扬,使得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能够进一步的提升。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将学生引入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打开他们独特的心灵大门,并且能感受到“实践出真知”的真理。生活的本质就是一门语文课,语文课堂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亲近生活、融入生活,才能为语文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⒖嘉南祝
[1]任志姗.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及其实施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6(05):32.
篇2
关键词: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 探究
一、教材精
精通教材是教师讲好一节课的基础,有此基础后,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曾记得自己上高中时,同学们都对当时的语文老师佩服至极。究其原因,回答几乎是一致的:“语文老师上课基本不用看书,但讲起来一样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都是津津有味。”如今自己也从事了这一职业,才明白一名好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那就必须精通教材。而要精通教材,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所讲内容,无论结构还是主题都能了如指掌;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后习题都必须理解准确、传授无误;能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也能恰如其分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课时不看教案或少看教案,也能有条不紊地讲写如流;没有语言杂乱无章、拖泥带水、错讲漏讲甚至“卡壳”现象。对于这些目标,说起来可能容易,但真正做到这些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必须刻苦钻研、认真投入、广泛阅读,充实自己的能量。正如戏剧中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教师要做到教材精,也必须要做到“台上一节课,台下百夜功”。
二、教法新
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有打破教学常规的勇气,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勇于创新,用更巧妙的教法授课,丰富语文课堂教学,那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种种教法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创新,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去年学校组织了多名教师到江苏洋思中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大家回来后感触颇深,深感教法新的重要性,并纷纷改进自己,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提高。经过一年的努力,校内教师结合实际,创立了语文教学的“四中教学法”,它包括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师生互动,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巩固自测;课堂小结,知识拓展五个环节,这种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体现“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深受学生的欢迎。一年来,校内已有三位语文老师运用此教法参加公开课比赛,都获得市一等奖,学校的语文教学成绩也从原来名不见经传跃居全市前三名。除此以外,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也已逐渐普及。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学习电脑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共享等,发挥它的直观、简便、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把高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练习好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这是歌德曾说过的一句名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练习就是检查学生课堂接受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不应,随便让学生做题,而要在“好”上下功夫,要设计好难易适中,形式新颖的练习,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好练习,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意练习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设置的不是学生简单回答“是”与“不是”的题目,而是学生能愿意思考并能从中悟出道理的问题。其次,题目要多样。语文练习以问答为主,而近年的中考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写调查报告等,教师要结合这些变化,设计新题型,让语文练习常出常新,提高学生兴趣。另外,练习的设计也要有难度。在日常听课中,常发现教师设计的练习多以选择等简单题目为主,学生的答题正确性高,也有很高的积极性。但这种练习并不能满足语文学科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语文中“听说读写”的目标,只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才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
四、要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如果语文教学无激情,学生便会对语文学习丧失“胃口”,届时任凭教师在语文课上讲解如何投入,也只是“一相情愿”罢了。因此语文学习兴趣犹如航海之帆,丧失了便无法疾行水面,甚至停步不前。要想收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还应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下工夫①教学模式应该多样化。语文教师除应博览群书外,还应注重引导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光碟教学等相互更替,听、说、读、写紧密结合。②教师语言表达激情化。就范读课文而言,如果感情处理较好,渲染出课文描写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或者把课文描写的画面呈现给听众,这样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③教学知识浅显化。针对繁杂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走捷径,便于学生记忆。
篇3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受传统的古板教学方式影响,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突出地理的现代化教学,可以在地理课程中选用多媒体教学,这通过在多媒体课件中添加图片、视频等网络元素,使地理课件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得地理的讲解过程变得简单,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由于高中地理课程多、时间紧、信息量大。以前的地理老师在讲课前需要仔细备课,编好教案,在课堂中还要把书中的知识点用粉笔写在黑板上,这样一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有时候教学内容还没有教授完就到了下课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老师可以事先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然后存放与计算机投影仪中,还可以把课件放到网上,在课上没有巩固好的同学还可以在业余时间在网上进行课件查看,这样一来既免除了地理教师课下备课的劳累,也增加了课堂上地理教师讲授的地理内容。
二、倡导课堂问题讨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当代的学生,受传统的教学过程影响,大部分都是通过填鸭式的教育走过来的,许多的学生在上地理课时发言不积极,更别说在课堂上展开地理问题讨论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老师讲,学生听,而不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一起用问题交流。如果学生不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问题,地理课堂的生命力不仅会被制约,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所以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互动,进行问题讨论,并且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课堂问题讨论,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了解放,个性也得到了张扬。对老师来说,课堂问题讨论意味着脱离了向学生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转向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这种形式在学生提高地理知识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地理教学水平。老师要单独留给学生表达自己地理观点的机会。学生有了课前和课后的准备,再通过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地理教育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地理课堂问题讨论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处理好问题讨论中师生间的关系。要做到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处在指导者的地位。还要注意整个问题讨论不能偏离核心内容,以免出现脱离主题,自顾自说的情况。二是处理好独立性和课本知识的关系。地理课堂问题讨论使学生张开了口,课本知识让学生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要知道,尽信书则无书,提倡学生不迷信课本上的知识,对课本中的地理见解、问题敢于提出怀疑。还要避免学生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课堂讨论上,避免对课本知识体系的认识把握不足,这样课堂效果不会很好。所以既要注意地理问题讨论的独立性,也要注意课本上的知识掌握情况,两者不可偏一而废。
三、老师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鼓励
对学生进行鼓励也是一种教师经常采用用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方法。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激励可以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使人创造奇迹的导火线和催化剂。许多资料表明:对学生的鼓励要求以人为本,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课堂回答,老师应做出激励性的,客观性的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梳理,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根据相关资料表明,要使学生对地理这一门功课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对这门功课入门,即掌握学习这门功课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这门功课的方法,自然愿意去学习此门功课,并且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要时刻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地理中取得的成绩,他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需要地理教师及时的进行认可和鼓励,以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地理教师采用的以人为本的鼓励教学,它也符合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学生也容易接受,使地理变得更加具有吸引性。对学生要不断进行鼓励,不断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慢慢的引导学生对地理的兴趣,避免呆板教条的说教或严厉的批评教育。当众夸赞表扬可以实现学生的实现自我心理需求,批评说教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下降,丧失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一些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可能感到枯燥和乏味,提不起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心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厌烦心理,导致了地理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这时教师不应过多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而是采用肯定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增加其自信心,暗示鼓励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很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总结:
在新课标指引下,地理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古板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根据国家教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原则,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多的去思考、探索地理知识的殿堂,通过地理课堂问题讨论,老师鼓励式的点评教育,使学生更容易的学习地理知识,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曼霞.中小学地理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
篇4
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但是学生的自制力很差,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在萌芽阶段,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对人生和未来的目标。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不可否认,如果我们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自主的去学习、钻研、发现。而学生的这一系列表现也会同时促进语文教学创造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终将形成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的良好的的教学和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威廉•亚瑟•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好的老师是讲解,优异的老师是示范,伟大的老师是启发。”显然,教师的作用更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机会,通过创设各具特色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成果。如在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首先在导入时给学生播放一首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接着再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几个体现伟大母爱的片段,由此先让学生进入一个温馨的母爱情境中,学生此时心中会思绪万千,很有可能想到自己和母亲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再把学生从万千思绪中引导出来走入课文,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会提高很多,在课堂结束之前,还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母爱的理解,最后,还需要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自觉性、方向性、长久性,这样慢慢的转化为稳定的内部动机,把学习语文的兴趣转化为一种习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说:“优秀的教师无不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十分精通如何从继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古往今来,很多优秀的教师首先都是深通心理学,能恰到好处的把握学生的心理。例如:古代教育学家孔子通过多年的育人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方法,当今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于漪等也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师一定要创新语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这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关键之一。
二、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质疑精神
中学语文教师的备课要注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合二为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出来,留下一些值得学生去自主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敢回答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去和老师辩驳。爱因斯坦认为,“问题的提出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教师要从创造教育的本质来出发,着重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相关知识的提问能力。我们都知道“问题”来源于好奇,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甚至可以让学生们大胆地对既成的结论提出质疑。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中:愚公为什么不选择搬家,为什么要连累子孙受这样的苦?这个问题最为能被学生所质疑,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上,要做到有质疑有答疑,有答疑有交流,有交流有深度。在每节课结束之前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提问,还要互相比一比谁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形成了自主参与意识,不要担心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争论的面红耳赤,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加以引导,耐心的为学生讲解,而学生通过这种争论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思维和论辩能力,从而学生的创造意识也在不经意间形成了。通过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不单学生提高了思维能力,教师也会及时得到反馈,加强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通过自己热情的教学来激发学生,让学生们带着疑问积极实践、主动探索,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学习水平。
三、语文教学方法要求新立异,开展创新活动
中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和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注意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上,一定不能死搬硬套,更不能一成不变。教学方法的新颖独特、不拘一格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如教师在教授同一种体裁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法,有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有的可以从文章的标题、作者入手,有的文章可从人物的特点入手,还可以从文章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入手,学生们会感觉到上语文课新鲜、好奇、有趣。教师在在教学方法上经常变化更新,灵活多变,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时刻保持对学习语文的新鲜感,同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将与日俱增。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课堂情况改变把学生关在课堂里死啃书本的旧观念,特别是中学的学生,处在青春萌芽期,大多数的学生活泼好动,特别是有一些男同学,贪玩,进入学习状态很慢,要想让他们快速主动的进入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如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可以带学生到教学楼下仔细观察学校的草坪,树木,盛开的花朵。回到教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然后再走入原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并鼓励学生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人类不断发展和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实现中学语文创造教育的保障。
四、深度把握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