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跑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5 00:2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障碍跑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障碍跑教案

篇1

关键词 构建;体育新课程;适应平台

新课程改革自开展以来已有5年之久,通过相关的一些资料文献发现,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一定困难,或效果不明显,或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意识到新理念,还没有形成一个互动的平台传给学生,体育课依然还是教师的体育课。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给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落实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和实践上的帮助,从而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接受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成为体育与健康课堂真正的主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文献法:运用文献检索法在中国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检索相关资料,以及查阅一些体育核心期刊。

(2)访谈法:通过直接接触,询问研究对象,现场交谈等手段对中小学学生及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得出一定结论。

(3)逻辑推理法:对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且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

二、新课程改革现状研究述评

通过查阅新课程实施现状的相关资料发现,课程改革至今,所取得的成效是可以肯定的,90%的学生和教师都知道至少也听说过新课程。在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观逐渐形成,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案中看不到,课堂教学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师转变自身教学行为、意识

(1)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关怀每一个学生,使“好学生”、“中等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如,访谈中有位女生因病开学一个多月才来上学,由于比别人上学晚和同学不熟悉,很多运动能力不如别人,因此不愿意上体育课,不与同伴一起玩。“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是学说中的重要观点,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采用“实践――思考――创造――学习”的教学模式。如,在一年级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教师依次让学生模仿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动作,并分别说出感受,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从而归纳出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思考,很快找到了立定跳远的好方法,学习效果很好。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可能会像球星那样倍受学生的喜欢。体育教师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有所差别,即体育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很近,可以用较多的肢体动作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不应再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如示范就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行为,它可以把教师试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用保护与帮助的手段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用纠偏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进动作等。

3.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1)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及身心发展特征,目前很多教师都非常注意合作跑这种形式,所谓合作跑就是要依靠相互之间的合作来完成跑的练习(如二人三足跑”等),这种跑的形式不像正规的跑,要取得成功,必须依靠两人的默契配合。这种跑的游戏本身不是被利用来发展速度,而是以游戏形式练习,结合学生的兴趣,培养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而且以小组比较的形式也符合了学生勇于拼搏竞争的个性心理。

(2)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注重身心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如在实习中,我就运用了这样一份教案:

案例一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自尊与自信

学习内容:过障碍

学习步骤:①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的道路,(规定场地和器材,包括四种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和一条等长的跑道),障碍顺序自定,四种障碍分别是走过体操凳、钻过跨栏架、跳过跳箱盖和滚过体操垫。②第一次练习:各小组每个学生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把握通过的障碍物做尝试练习。③第二次练习:选两个障碍做尝试练习。④第三次练习:选三个障碍(留下一个通过最困难的)做尝试练习。⑤第四次练习:越过四个障碍物。

上述教学案例显示,学生在障碍跑中遇到的最主要障碍其实是学生自己的心理障碍,面对许多具有不同难度的障碍,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恐惧感,正是让学生通过越过不同难度的障碍来克服心理的恐惧,从而获得自尊与自信。学生每当通过一个障碍后,都会获得掌声,就会多获得一份自信,可以培养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所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更利于实现新课程中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篇2

健康是生命的象征,是幸福的保证。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此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学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同时身、心又要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安全意识必不可少,安全措施更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

安全措施、教学基础、健康第一

前言:

安全措施是让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在学校体育日渐受到重视的同时,人们对安全措施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课堂常规的建立以及一些运动项目的教学都有相应的保护、帮助措施和方法,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被忽视,然而就是这些细小的问题却往往有着安全隐患。课堂的纪律、场地情况、器材的摆放都有可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发生势必会影响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而且与健康第一的思想有背,还会导致学生身、心受到负面影响。以下就一些方面与大家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 树立安全观

1、 课前备好教案,同时在教案中体现安全措施;准备充分,对体质差、技能差、不听话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2、 课前仔细检查器材,清除已经坏了的跳箱、检查单双杠的螺丝是否松动、排除器械安装不牢固等隐患。定期检查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时维修和增添器材设备。

二、 实践中体现安全措施

1、 课堂常规的建立

教师多次强调安全问题,让学生知道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如着装轻便、大方,不拖拖拉拉,不穿高跟鞋,不携带尖锐物品,如小刀、钥匙等、不佩带胸针等饰品,不留长指甲等。

另外,准备活动要充分,跳前多活动,易伤部位早预防。

2、 课堂纪律

实践课上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一堂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未经允许不擅自离开队伍。尤其是投掷类和接力项目。在投掷项目的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位置要严格限制,让学生远离危险区,严禁对掷,要告诉学生等同组同学都投掷完以后在统一捡回器材,或者安排见习生帮助,队伍中其他的人不可乱跑,抢掷。对某些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应及时制止。

此外,上课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意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

3、 场地的设置

场地是一堂实践课进行的必要条件。合理布局与利用场地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和组织比赛时要特别注意场地是否平整,及时清除小石块,防止绊脚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事故的发生。又如,跳远时沙坑没有平整好或沙子过少或者沙坑中有同学玩耍时留下的砖头和石块等都有可能造成损伤。

4、 器材的摆放

器材的放置有必要考究。跑的项目中最好不用球作标志物,尤其往返跑和蛇形跑等,若用球作标志物一旦学生无意触及它,它容易滚动而离开原有位置,可能让学生绊脚,更甚者脚踩球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的发生。

此外,体育课后不宜将危险器材如铅球、铁饼、标枪等随意摆放在操场上以方便下节课使用, 以免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学生因好玩致使人身伤害。

5、心理障碍的排除

体育运动的复杂性、竞技性和社会性,对学生心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学生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恐惧。如看到跳箱、双杠等器械就害怕,对长跑有恐惧心理。同时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与安全事故有着一定的关系。如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急躁、犹豫、胆怯、急于求成等。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与学生沟通,做好体育锻炼宣传工作,消除心理障碍,让他们愉快健康的锻炼身体。

三、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比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薄落,因此体育课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必不可少,如身体失去平衡应立即向前或向后或向左向右跨出一大步,以保持平衡;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缓冲。另外,要教会学生互相保护帮助的方法,真正做到预防安全事故。

篇3

一、保护学生的创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体育教学任务就不会很好地完成,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素质、技术、技能就不会得到有效提高。开放型体育课以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创造兴趣为出发点,让小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之后,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与兴趣,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有效的练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小学生更加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小学体育教学中用得最多的往返跑接力,练习前我有意不作任何往返技术讲解,让学生自由发挥。小学生在练习时绕过障碍的往返技术呈现多样化,有的慢跑绕过障碍,有的用后转身绕过障碍,最后在学生们的演示过程中,我让学生们互相比较,自己选择,选出最合理的往返技术,这样学生们既提高了创造兴趣,又有效提升了学生速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开放型体育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民主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萌发创造动机,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创造性,开阔小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因此,首先要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例如,在教蹲踞式起跑课前,我把设计任务,包括技术要领、场地设计、辅助练习交给全班4个小组,要求每组完成一份设计方案,提前一天交上来。不少学生不清楚技术要领,纷纷向老师借问资料、图片进行研究,有的干脆到操场上实地演练,寻找感觉。当4份方案交上来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比较,选出一份较好的略作修改定为明天正式上课的教案,并让学生协助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学生的意愿,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效果很好。

二、开放型体育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目标设置的合理性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包括课前都要制订好统一的教学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运动强度、运动量训练,其教学方法也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其结果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不适应,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体育教学效果就不明显。开放型体育课要求我们在制订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小学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学生,让个性差异比较大的学生去适应同一个目标。在体育教学目标的制订上,可以引导学生制订自我发展目标,是与自己进行比较,而不是与他人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进步。在练习中以制订立定跳高目标为例,“我要比原来成绩再提高0.2米。”这种自我比较目标的实现,会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信心。这一种体育教学目标的制订,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

2.注重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课程的组织形式放开灵活是开放型体育课最直接的体现。小学学生有头脑,有思维,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地强调整齐划一,步调一致,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因此,取消和放宽某些限制是开放型体育课的重点。能放则放、放而不乱、严而不死是开放型体育课重要组织特征。比如,学生做准备活动时不必每次都带队慢跑,可以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让学生分散跑,放松不必有固定的动作。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中,如投篮的动作和离篮架的远度不要过分限制,应根据能力高低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另外,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特别要注意来回辅导,不能把组织形式的灵活性片面地理解为“放羊式”教学,课前不做精心准备。开放型体育课上教师看起来很轻松,但工夫下在课前,课堂组织才能做到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地学习,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3.注重评价的多样性

以前对小学生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的评价是比较单一的,只是按照一定的项目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就是多少分,这样的评价往往不够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透过评价不能看出学生个体差异性。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课,笔者认为开放型体育课应突出以下两点:

一是不能唯分数论。传统的评价方法只是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把60分作为及格与不及格的分界线,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学生大都不愿意把成绩通报给家长看,因为这些分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激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要想使这一现状予以改观,就必须彻底摒弃分数观念,打破用单一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不良做法。让学生通过学习看到希望,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向上,满怀信心地提高身体素质。

篇4

一、以满足特殊需求为突破口,发掘学生的快乐源泉

积极心理学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依赖于需要满足与否,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我校目前的教育对象主要是智障生和听障生。对智障生而言,他们大多自理能力差,需要旁人的帮助才能正常的生活;对听障生而言,大多智力与常人相当,兴趣爱好多样,好奇心强,但与外界沟通有障碍,难以融入社会,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他们的教育,唯有先满足生活、成长的基本需求,才有可能让他们感受快乐和幸福,唯有先发掘兴趣、潜能,才有可能创造出培养他们成功的机会。而我校就是从特殊孩子最基本的生命保障、生活技能、适应能力、沟通交往抓起,再训练特长、挖掘潜力,让他们体会快乐,感受幸福。

(1)满足特殊孩子安全成长需求。要让学生过快乐的校园生活,安全是前提,特殊孩子安全意识淡薄、自救能力差,学校努力创造安全、无障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一点在学校的设计和建设上有所体现:严格按国家关于特校的建设标准进行修建,智障生的教学楼、宿舍楼不超过两层,听障生的教学楼、宿舍楼不超过三层;走廊将教学、生活、行政楼连为一体,夏遮阳、冬避雨,既方便学生活动,又熏陶出一种开放融合的教育思想;凝重的校园主色调能够安稳特殊孩子的情绪;教学区和生活区设置无障碍通道;全校安装隐形安全防盗网,并安装了90个监控摄像头,全方位保障特殊学生的安全。自办学至今,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

(2)满足特殊孩子人性关怀需求。年轻老师们吃住在学校,陪着孩子们度过全部校园时光,倾尽爱心、耐心、细心来为孩子们服务。部分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家长陪读,学校专门聘请生活老师,为他们洗澡、洗衣,甚至帮助他们上厕所;部分学生来自区县,上学不便,学校免费安排住宿,实行周接,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部分来自农村的孩子,家庭困难,学校为其提供床上用品和部分生活用品,减轻了其家庭负担;宿舍公寓式修建,每间宿舍都配有卫生间、空调、衣柜、直饮水机,24小时提供恒温热水;还每天为每名学生补助6元生活费。

(3)满足智障孩子独立自主需求。智力障碍孩子有的生活无法自理,甚至不能独立吃饭、上厕所,有的语言发展迟缓甚至不会发出一个正确的音,有的有情绪障碍,甚至会自残攻击,有的刻板自闭,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培养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矫正不良习惯,打开紧闭的心门是学校努力的方向。我校自办学初便提出“培智教育生活化”的口号,要求把训练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训练形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训练要求与实际能力相吻合。一方面,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夯实教育生活化基础。如:教学生收拾餐筷、叠被、洗漱、打扫卫生等,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出发点,拓宽教育生活化领域。如:带领学生外出赏景,陪同学生看电视节目,组织学生做游戏、做运动,让特殊孩子走出教室,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生活中健康成长。通过两年多的教育和训练,多数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能脱离家长陪读;部分学生的情绪有所好转,变得活泼、开朗、合群。

(4)满足听障孩子自立自强的需求。多数听障孩子智力发展正常,随着科技进步,教育手段更新,听力缺陷已可用其他感官补偿甚至替代,所以才会有聋孩子“除了听,我什么都能做到”的心声,他们迫切需要融入正常人群,回归主流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进而顺利升学,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甚至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学习。所以,学校自2012年开始尝试“聋教育普校化”的育人模式,简单说,就是采用特殊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达到普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在方法上充分考虑并尊重特殊性,在目标上不分类、不贴标签。旨在缩小与普校的差距,寻找融合点,让听障学生融入社会、顺利升学。通过一年多的尝试,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明显,普遍接近普校中等水平,个别学生期末考试中,各科均考出90分以上的好成绩。

(5)满足特殊孩子学习方式的需求。特殊儿童种类各异,需要的老师因人而异,学校招聘特殊教育大专业下的康复、语训、手语翻译、心理教育等不同分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并对口安排授课,让特殊孩子真正找到自己的专业教师。教师结合对学情的深入了解,课堂一直实行分层教学,在编写教案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将其划分为A、B、C三个能力层次,再根据拟定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自制教具,制作课件,充分运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形象、生动、绘声绘色的图片、音频、视频,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每个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部分课程在专门科训室讲授,如:情景教室、测听室、感统室、运动康复室等,先进的设施设备,无障碍的学习环境,专业的授课教师,学生的康复教育取得显著的成效,尤其在语言训练和感统训练方面,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较入学时都有很大的进步,语训班的学生佩戴助听器后基本能和常人对话交流。

(6)满足特殊孩子亲师友、习礼仪的需求。因为教学对象大多为义务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所以文明礼貌教育尤为重要。教师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通过悉心教导、重复训练,而今校园正在形成一股浓郁的文明礼貌风气,无论在学校的哪个角落,学生遇见老师都能大胆、主动、礼貌地问好,即使是听障学生,也会面带微笑,用手语问好,来校视察的领导、参观的来宾,都对此感受很深。

(7)满足特殊孩子兴趣发展需求。根据听障生好学、好动、好奇的特点,积极开展美术、书法、体育、舞蹈等兴趣小组活动,组织特长班,针对某一技能强化训练,如:体育类的轮滑班,艺术休闲类的美术班,舞蹈班,教师悉心指导,气氛其乐融融,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二、以促进自身发展为切入点,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1)专业磨炼,提高基本功。针对青年教师好学、善学、乐学的特点,学校尽全力满足其专业成长的需要。聘请特殊教育知名专家――重庆师范大学张文京教授等上门指导,每学期来校3次,每次10天左右时间,通过听评公开课、随堂听课、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全方位指导新教师专业成长;抢抓机遇外出学习培训,两年时间先后组织到区县特校、周边及外省兄弟学校、普通学校听课学习、培训交流;每月定期开展校内公开课,通过集中听、集中评的方式,交流思想、激发兴趣;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设立教研小组,各小组集思广益,以学习优秀教学视频,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13年5月,学校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个别化教育诊断与评量的实作研究”,着重对本校培智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教学实践及服务进行跟踪和研究,很多感兴趣的老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

经过苦练,新教师成长颇快。在省级论文和教案比赛中,我校9名教师获奖,市级书法、绘画、征文比赛11人获奖,教育局还授予我校“优秀组织单位”的光荣称号。在师资培训方面,我校作为全市中心特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越发凸显。2013年3月份、7月份,分别组织“常德市特殊教育师资第一期骨干教师培训”和“2013年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多次组织、带领全市特教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推动常德市特殊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2)自主管理,增强能动性。根据我校教师年轻、专业、可塑性强、积极性高的特点,结合我校跨越式发展的办学需要,学校实行自主化的管理方式,把教师作为管理主体,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能动性,提高自觉性和自主性,增强凝聚力与归属感。在我校,没有制定考勤制度,没有制定教师基本行为准则等,因为教师明白自己的职责,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学校与其花大量人力、精力去制定并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不如营造环境,下放权力、加强引导,最终以主动工作代替制度约束,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缔教条主义,形成一所教师管理而非领导经营的学校。具体来说:①明确自己的职责;②尽力做好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③自己职责范围内做不好的或有其他办法能做得更好的,向上一级提交方案或求助计划;④与上一级完善方案并在其帮助下完成任务。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下的老师是主动的、积极的、快乐的、有成就感的。

(3)培养兴趣,丰富业余生活。应教师的要求,学校积极部署,由工会牵头,专门利用周末时间开办兴趣班,根据老师报名情况,提供场地、物资,聘请专家送教上门。周末开办书法、爵士、瑜伽等培训班,让青年教师在业余时间陶冶情操。此外,学校还适时组织校内青年教师与外单位开展联谊活动,拓宽交际圈,丰富业余生活。

(4)组织关怀,营造集体温暖。青年教师离家路途遥远,工作辛苦,学校十分关心老师的生活,努力营造家的氛围,给予其亲人关怀。每逢教师生日,工会都会送出鲜美的蛋糕和诚挚的祝福;为本地无房的教师免费安排入住周转房并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食堂周末和节假日为老师提供就餐;学校较偏僻,教师出行不便,为此募捐了30辆自行车;每年定期组织教师体检,购买“两癌”保险,学校班子成员组织、带领教师晨跑,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40多名外省青年教师愿意远离家乡,继续留在学校,献身特教事业,除热爱之外,还有美好憧憬。在学校他们拥有更大的舞台来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获得成就感,体会属于特教人的快乐。正如在对聋儿进行语训时,夸张的口型,重复的训练,有时老师说到自己嗓子干哑,甚至想呕吐,但是突然有一天听到孩子能正确发音时,老师心里是快乐的;当把一名攻击性较强的孤儿,变成情绪稳定、开朗合群的小家伙,并且有天突然抱住老师问“老师,你是不是我的妈妈?”时,老师的心里是温暖的。

虽然学校办学才短短两年多时间,但是在省内外已初具影响,学校得到了新一届常德市党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篇5

一、观察、了解,走访身边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我校是北碚区澄江镇的中心校,在澄江镇,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北泉板凳龙、年箫、花灯花船等,通过走访、了解、思考,最终确定对北泉板凳龙进行深入研究观察。北泉板凳龙系北碚区澄江镇流传的以长条板凳为主要道具的龙舞艺术。

二、从体育学科的角度总结思考、深入研究,开发民间民族传统项目的总体价值

1.北泉板凳龙活动阵地逐渐缩小,传承链出现断裂,缺乏系统的、有组织的传艺和培训,板凳龙面临传承危机。抢救、保护板凳龙,对传承、发展龙舞艺术,丰富中华龙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北泉板凳龙它能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协调、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北泉板凳龙是3人玩一根板凳,需要学生相互配合、信任、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4.北泉板凳龙需要学生有责任心,需要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所以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安全活动的意识。

5.北泉板凳龙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教育有很大的促进和提高。

三、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开发民间民族传统项目的游戏教材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了长板凳的再次应用,开发了板凳龙游戏:穿龙腹、钻板凳、多人钻板凳、骑小龙、骑大龙、跨过钻过板凳、跨过板凳障碍接力、绕板凳曲线跑等。

四、从竞技比赛或表演价值继续开发,让其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学校体育节中展开校级的板凳龙表演(以班级为单位),培养学生自编和创作的能力。与区文化馆合作,提升了北泉板凳龙节目表演的水平、档次,参加了北碚区的,重庆市的,乃至全国的节目表演。

五、形成校本教材,扩大宣传力度

篇6

一、从运动员的身体健康维度谈

既要运动员最大限度的出成绩,又要不损害其身体健康,教练员就必须遵循运动员身体发育、承担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技能形成的三大规律。要遵循运动员身体发育的规律,教练员必须十分清楚运动员生活年龄和生物年龄,即发育程度,把不同的发育阶段、发育程度和人体对运动的敏感期统一起来,将其真正作为确立训练方法、运动负荷的根本依据,从而保证其方法、运动负荷的针对性、科学性。这一点在少儿运动员的训练上更为重要。错过运动训练的敏感期不仅影响出成绩,而且极有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不按身体发育规律则更糟,如4-6岁的小运动员在较硬的地上做连续蛙跳、冲刺跑等;10岁左右的运动员做较重的负重练习、大强度的跳深练习等;对初期训练的运动员没能进行扎实规范动作的训练,即:跑没有跑样、跳没有跳样、投没有投样,负重训练时上体不垂直,背弓现象严重等都是违规行为。这种现象可以说随处可见,出现运动员伤病多、运动成绩不佳、淘汰率高,这些一定程度上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严重摧残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运动员的选项受运动项目特点的制约,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实施对象、对其运用的训练方法、运动负荷的要求均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练员要熟知运动项目的规律特点,了解每个运动员的身体发育、素质状况、个性特征,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使其在适合的区间茁壮成长。要正确理解、运用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对运动员增强体质、提高成绩至关重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首先应确立“凡事理为先”的理念,重视对运动员的认知能力的训练。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还要在认知的基础上深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慢到快、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分解到完整,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学练过程,改变由只重成绩结果的惯性思考为关注过程建设的新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形成躯体活动和思维活动、认知深度和过程广度的一致性,体能、技能、智能发挥、发展的统一性,达成对技能形成规律立体的扫描和深层的透视,这也是运动员成绩提高、身体健康得到保障的必由之路。

二、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维度谈

以身体练习提高运动水平为载体,努力培养运动员积极的自我价值,提高对自我情绪的

控制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较好地排除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是广大教练员的重要训练课题。这一点要在训练计划、教案中预设出来,更要在训练中体现出来。有的教练员把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培养只作一种摆设,认为是副项、软问题等,都是很不合适的。但大多数教练员都能用心安排训练方法、运动负荷,把运动员的精力、体力、技能调整到最佳状态,在大小单元或有目的的测试中发挥出好成绩,让运动员觉得步步提高、段段长进,把训练的艰辛、劳苦、成功、自信、价值装进教练员的心中,绽放在运动员的脸上,培养了运动员积极的自我价值。许多教练巧妙地运用激励法、暗示法、调节法、压强法、情景法、批判法让运动员作自我情绪控制,使运动员自身的情绪转换、控制、平衡、适应性增强,做到收发自如,遇事沉稳、大度,“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许多教练员设置难度环境、创造逆流场面、提高强度要求、加大苦累系数,来反复磨练运动员的意志、毅力,使运动员经受苦难、咬牙拼搏、适应万变、成为钢铁健儿。教练员应成为运动员的良师益友,放下权威架子,去解决他们的困难,赞许每一点成功。教练员还要敢于善于拿起批评和表扬的武器,使运动员养成良好的是非观。因为人的一生中错误总是如影随形的,处理得好,错误就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财富,也会绽放美丽,批评被看作是教育内容,教育的手段。适时的评价,恰当的激励、表扬都无疑是给运动员排除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做的良好铺垫。目前我国青少年,特别是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更应提到一定的议事日程上来。

三、从运动员的社会适应维度谈

社会适应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也是人类保持健康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教练员要打破专业思维定势和解决问题的单一模式,要教会运动员去主动地融入群体、适应社会、和谐人生。要强调尊重队友相互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要具有合作精神、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教练员要想法设法克服运动员自高自傲、不尊重别人、不会欣赏别人、不合群、没有合作精神的思想和行为的偏差。要求教练员要引领运动员成为精神上的人、高素质的人,教育运动员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有美的心境,经常能看到身边人的长处、善良、美好与崇高,才能吸优吐差。要求运动员学会善于团结伙伴、交好朋友。一个人如果没有好朋友就不会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就像生活里没有了阳光。要求运动员要讲究诚信,因为诚信是和谐的前提,是道德的基础,与事业、与个人都密不可分。要求运动员在训练场上遵守训练课常规,遵守游戏、竞赛规则,潜移默化,使其成为遵纪守法、高素质的社会人,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要求运动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一针见血的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写成“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语出惊人而又服人。他说:“我们每个学生如果每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不好是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哪有不兴盛的道理。”在我们的校园里、运动队里,在现实生活中,让这种美德、责任心,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繁花似锦,这是广大教练员的重要职责。

篇7

作为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吞下这只苦果的同时,需要冷静分析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体育教育的目的没有明确。或者说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目的被异化了,偏离了。我国学校体育过去一般只强调阶段效益,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伴随着“终身体育”对我们的影响,人们对作为终身体育关键环节的学校体育,提出了在进一步提高阶段效益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其长远效益,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的新要求。在实践中,人们已经在接受并重视用这种思想并用来指导学校体育的改革,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校体育已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态度、习惯、注意提供有意义的运动消遣手段与方式、满足学生运动精神娱乐等方面的追求与享受、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等内容。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科学家都强调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现象,有的体育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十节课,似乎觉的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育模式。但要问他的体育教学特点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师应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深入钻研体育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指

(1)在教材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2)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如教师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跨栏跑教学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师在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并在教师指导下,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上课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教学角度上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倡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形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如教师在进行高一的跨栏跑教学中,单元按课题“什么是跳栏、跨栏、跑栏”,“跨栏为什么要攻栏”、“攻栏的要素”、“如何练习攻栏的动作”、“你的同伴的攻栏动作如何”等相互有关联的问题,放在8个课时的单元中进行教学。如第三节课时,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一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知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总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体育教学不应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实践证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体育、学体育,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地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研性学习。

【关键词】高中体育合作探究创新

历经多年体育教学生涯,使我认识到只有实现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才能搞好体育教学。而教学互动又在于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让学生掌握“乐学”的学习方法,对话式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最能体现互动在对话中的生成,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现将本人的一点感触回顾如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组织

要认真备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合理组织,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法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乐于参与、乐意接受的过程,真正做到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学有所好、学有所得。

通常我会根据教学目标及要求和学生的不同情况,把课堂设计为情境教学,通过设置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动物世界”、“冒险之旅”等等情境中流连忘返,通过简单的语言和一些器械,把教学目标分为若干小目标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得见、练得实,也容易成功。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器械布置和语言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深山”寻宝。这时教师捉住时机,利用学生的兴奋点,将学生带入课堂,随后通过“丛林行军”──教师在场地上布置的小障碍(障碍桶、体操垫)来代替以往枯燥的慢跑,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障碍之间闪动,学生一会跳、一会躲,玩得十分高兴,我的教学目标──激情活跃,也达到了。接下来“智斗怪兽”,在教师扮演的怪兽袭击下,学生躲闪连连,兴奋的叫声此起彼伏。学生为了躲避我,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完成了准备活动。最后在“探寻宝藏”的游戏环节,通过教师布置的教学情境,学生玩得很高兴,学得也很活跃。在小组的合作下,他们都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借助情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得到了欢乐,激发了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习小组合作不顺或者貌合神离,无话可说,甚至相互埋怨,导致合作学习的失败。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研究问题,正确引导。

合作学习并不等同于教师撒手不管。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有了合作的形式并不等于就是合作学习,决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和锻炼就可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样的道理,若教师一步一随,满场包办,就和过去的教学没两样。在这里就有一个“合”与“分”的尺度问题。“分”与“和”是互相矛盾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既要多给学生“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但若是完全放弃“合”的时间,就容易形成“放羊式”的教学,从而背离我们的初衷,把“分”的意义和目的变相抛弃了。所以,在这里我提出一个我自己的方法:精讲多引。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一个主题,课堂是学生的,但我们教师的话要讲,示范要做,不然还要我们体育教师干吗?让学生自己练就好了。重要的是应该强调对学生的引导,“精讲多引”。我认为教师应该下到学生中去,通过个别辅导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通过小群体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之一:学会学习。例如投掷课教学,在课堂上我集合的次数不超过五次,在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后,我就下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在学生合作讨论时,通过适当的语言,例如“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这位同学的动作好在哪?还有没有比这更棒的办法?”引导他们到我的教学目标上来。

三、体育教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篇9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所崇尚的体育教学思想就是“快乐体育”,而在“快乐体育”中,最能于体育中见快乐的是游戏。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游戏的作用,成为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本文主要是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来论述游戏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设计游戏的具体原则。

关键词:体育教学;游戏设计

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前准备和课堂组织教学两大环节,而游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又起着关键的点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即便是走、跑、跳跃、投掷、体操、球类等教材,也往往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所以它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手段。游戏教材的作用,是其他教材难以代替的。又因为游戏思想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适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且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各种能力。因而可以说游戏是青少年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内容。

一、在小学阶段,游戏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寓德育于游戏中”,通过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如在体育游戏实施过程中执行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有利于使学生培养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又如“救护伤员”等游戏可以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思想和行为美德。 2.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掌握各种体育基本技术。

小学阶段进行体育游戏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最基本的运动技术和知识来训练学生,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培养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达到既增强体质,又培养了学生素质的目的。另外,游戏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走、跑、跳、投、攀登等基本技术能力。

3.启发思维,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游戏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它取决于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所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析能力。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力和接受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智力发展,如“组间接力跑”、“算术接力跑”等游戏可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应变能力。

4.不同的体育游戏运用到体育课的不同部分可起到不同的作用

在准备活动中,可穿插些游戏的内容,如“听号抱团”、“拉网捕鱼”等游戏,不仅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初步地导入;在课的基本部分中正确运用体育游戏,可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兴趣,如运用一些“圆圈接力跑”、“打鸭子”等游戏进行教学;而若把体育游戏运用到整理活动中,则有助于尽快消除疲劳,使机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积极性的休息;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还可采用舞蹈动作形式的教学和以放松为主的比赛性游戏,可使学生在情绪上得到调节和在体力上得到恢复。

二、体育教学中设计游戏的原则

在游戏教材中应该注意前后游戏之间的系统联系,前一个游戏应是后一个游戏教材的基础,后一个游戏教材又是前一个的发展的提高,游戏教学只有遵循这一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体育游戏又以它的娱乐性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尤其是把那些最重要,需要经常反复练习,而又比较单调的基本技术动作,枯燥的速度练习等,创编成游戏,借以激发学生的练习情绪,使其乐而不厌。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体育课程标准,在编写教案时,要围绕完成主教材而精心设计游戏内容和创设游戏情境,既要考虑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又要考虑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和谐统一。

总体来说,设计游戏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趣味性是游戏设计的关键。诚然科学性是游戏设计的基础,离开了科学性,单纯追求趣味性,游戏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但是兴趣却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是运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此,游戏的趣味性将影响到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整体质量。不仅如此学生还可能把对游戏的兴趣,迁移到对整个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中去。

2.游戏还要特别考虑年龄特征。设计低年级学生的体育游戏,一般应赋予游戏一定的故事情节。此类游戏不是通过台词来陈述事物的发展,而是通过对身体基本动作的反复操练和图形及队形的变换组合来完成的。例如:单调、枯燥的短距离跑练习,学生一遍遍地重复着一个动作,便会感觉到乏味而无趣,如果在这短距离跑教学中设计出几项有趣的躲闪、追逐和障碍跑的游戏性练习,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体育能力;设计高年级的体育游戏,则要考虑到他们已进入青春发育阶段,身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都在加速生长,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与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等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进行的体育游戏应建立在游戏者彼此间相互依赖和紧密配合的基础上。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运动游戏,一般不必具有戏剧性情节和层次的变化,而应以竞赛性游戏为主,它正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喜爱勇敢行为和攻守性动作的心理特点,因此,选择安排一些具有激烈的竞赛性和对抗性内容的游戏,对吸引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 高中体育 新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

体育科目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及成长过程当中都有重要作用的身心培养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我国教育部也对高中体育教学高度重视,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改革标准,希望能够切实强化体育教学效果,发挥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在实践应用中发现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体育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对体育教学职能的发挥造成一定限制。所以必须对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审视,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保证体育教学优势的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运动技能教学。

对运动技能教学有所忽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游戏教学代替运动技能教学,直接导致游戏成为课程教学主流。实际教学所实现的教学目标与教案设定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体育教学的变形,削弱了体育锻炼的实际价值和教学效果。

(二)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缺陷。

有些学校和老师对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设定存在一定偏差,将课程资源的创新错误的定义为与传统存在差异;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资源认为是实用性较强的资源,直接导致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些混乱:多米诺骨牌、电子竞技等对大群肌肉锻炼毫无益处的运动内容;扁担、白菜、南瓜、莴苣等与体育文化毫无关联的生活用品;劳作、唱歌、情景剧表演等非体育内容都进入体育课堂中,不仅不能辅助体育教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

(三)新课改体育教学内容缺乏理论支持。

在缺乏相应理论支持的情况下,课改后的体育教学内容出现了“虚化”现象。高中体育教师面对众多教学内容,无法衡量其价值,各类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占用的比例也模糊不清。同时,新课程改革虽然指出了“没有对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加以限定”,却没有从理论层面分析这样设定的原因;虽然明确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对高中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约束,但是没有说明相应的约束方式,也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支持,致使教学内容也缺乏理论支持,出现虚化现象。

二、教学内容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结合各个高中的实际情况,在充分挖掘本校资源的情况下,结合学校的体育资源状况和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增强体育教学的学校特色,避免为了追求“创新”而选取不当教学内容现象的发生,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真正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

例如,农村地区的高中学生的家庭状况一般相对较差,农村高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健全,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增加田径项、跳高、跳远和足球篮球等场地设施需求相对较小项目的课程比例,增强教学针对性。同时,为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可以将这几类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新颖的教学方式,如设置带球接力跑活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自由选取想要带的足球或篮球,等等,并根据选择让选取同样球类的小组进行带球接力比赛,寓教于乐,真正将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中,增强学习效果。而城市高中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教学条件,适当选取的武术运动、轮滑运动、乒乓球运动等,并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二)因地制宜,挖掘教学资源。

受不同地区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影响,处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创新课程资源时可以适当对民族体育内容进行加工和改造,在渗透体育教学理念后,使其能够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以一些民族传统运动为参考,比如说对竹马运动进行改良,将在运动员脚下绑的“竹马”转化为将学生一只脚负重、一只脚穿高鞋,并在操场上设置一定障碍,让学生在艰难的步伐和障碍的影响下向着目标前进,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育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于民族体育的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磨炼了学生意志,帮助学生成长。

(三)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注意“实在”。

鉴于新课改教学内容出现了虚化现象,导致教学是达到的效果与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所以应该注意教学内容选取应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真正选取“实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实在地掌握运动技能,避免游戏化教学和表演异化教学现象的产生。

例如在对篮球教学模块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适当根据学生需求弱化篮球竞技成分,转变战术,在向学生讲述篮球基本带球、运球、传球、转身、急停等技能并进行相应的锻炼后,开展“听口令”教学游戏,教师随机选取技能中的一项喊口令,并不断变换,让学生在高度精神其中的情况下,掌握篮球运动基本技能,实现“实在”学习,实现篮球模块的学习目标。

三、结语

体育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门课程,始终都在教学领域当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体育课程的重视,通过完善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伟.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