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功率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7 14:3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功率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功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功率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能力目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电功率的概念,再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给出电功率的单位.然后从电功率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包括电功率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电功率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电功率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是电功率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电功率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二、电功率:

电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电功率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电功率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电功率就越大.

电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5的情况下工作.

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问:

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分析解答】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其实际电压应等于额定电压,所以该题中的电热煮水器的实际电压应为220伏特,工作12分后,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即用电0.l度.根据P=W/t=500瓦

例题2、有两盏灯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已知电压U相同并保持不变,两灯均可发光,在甲、乙两图中比较灯1的亮度是[]

A.甲图亮B.乙图亮C.同样亮D.无法判断

【分析解答】同一盏灯的亮度与它的实际功率情况有关,在甲乙两图中,灯1的实际电压不同,甲图中的实际电压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甲图中实际功率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乙图中较亮.B选项正确.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功率 安全用电 家庭 教学

电功率不仅仅是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它还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学生在学习电功率时感到的抽象、困难,我们可以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的角度进行讲解,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脱离困境,掌握好这个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电功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

一、电功率

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它是衡量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通常它用P表示,它的单位是瓦特(W),由它的定义可知P=W/t,其中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时间的单位是秒(S)。这个公式可以改写为W=Pt,由它可以算出用电器在一段时间中所消耗的电能。

电功率还可以由以下公式得出:P=UI,这是一个普遍实用的公式,它表示电功率与电压和电流成正比。当用电器不变且是纯电阻电路时,可以根据欧姆定律I=U/R进行变换得:U=IR、P=UI推出P=U2/R或P=I2R,这样就可以在只知道电压或电流之一的情况下,再知道电阻就可以求电功率了。

灵活运用各种公式的变形,熟记各种公式的运用条件,才能在做题时心中有数。

二、家庭生活安全用电

引起家庭用电危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电路接入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等。针对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等问题只需更换电线,检查线路就可以了,对于电路接入用电器总电功率过大的问题,就可以利用初中物理中电功率的相关知识来解决。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功率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问题

物理并不只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一门和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科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轻松掌握,学以致用。

目前,中考物理题型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这值得我们重视:突出探究,重视能力;体现创新,迁移应用;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下面是电功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在家里我们总能发现电视、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上的铭牌标有电压值,那是额定电压值,用U表示,指该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就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用P表示。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值是一个定值,是不随用电器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与之对应的是实际电压值和实际电功率,实际电压值是指用电器在实际工作中两端的电压值,在实际电压值下工作的电功率就是实际电功率,根据实际情况下用电器两端电压的不同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实际电压,相应的也有多个实际电功率。额定电压值和额定功率只是一个参考,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下,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小,用电器就有可能运行不正常,如灯泡不能正常发光、电风扇转速变慢等,如果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上,同样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就有可能损坏用电器。通常在物理中也会出现关于这方面的题目,如题:“某同学自制了一只电烙铁,它的电阻为1100欧姆,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220V ,把电烙铁分别接在110V、 220V、 230V的电路中,它的电功率各是多少?”这就说明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不同,实际电压可以有多个,实际功率也有多个,所以在学习电功率后就应该知道家里的每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是多少,不同时让多个用电器工作,以免使电路中的总电流过大而造成危险。

保险丝,它安装在开关中,它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所以保险丝要选用电阻较大,熔点较低的金属,通常选铅锑合金。家庭电路中一般按照实际情况选择规格合适的保险丝,保险丝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当保险丝烧断时,如果不是短路,家庭电路中U是220V,由P=UI知, I过大,说明电路中接入的总功率过大,就需要减少家里同时工作的电器,避免引起事故。

要灵活运用公式P=UI,如果家里接入用电器过多,可以通过计算I=P/U,得出电路中的电流,如果电流超出家庭电路中电线的额定电流,就要减少接入的用电器,直到电路中的电流不超过电线和电能表额定电流为止,往往考试中也会涉及这类题目。

四、总结

考试中涉及家庭安全用电关于电功率的内容多是考查电路中能否接入新的用电器,能接入多少个用电器等,这都可以使用P=UI这个普遍使用的实验公式来解答,如果要用到其他公式,需要注意前提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易犯的错误,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如公式P=U2/R、P=I2R使用的条件,并列一个相关题目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加深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学多练来攻破这个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 顾福敢.第七讲电功电功率和家庭电路[J].初中生世界(九年级物理版),2011,(2).

[2] 陆坤.浅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学 [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1).

[3] 曾雕,刘勇.电功、电功率、家庭电路检测试题[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24).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 课堂教学;尝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在初中物理电学课堂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物理学科电学知识上有提高和收获.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习的模式,“行为”即“所作和所为”,“导向”即以行为作为一种向导.在初中教育中,教师一般以与课程相协调一致的行为和工作任务为一定主导方向,并通过对学科所要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创设出一种师生互动的交往的教学的情境,并把教和学紧密结合.通过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能积极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只有积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才能彰显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互动与活力,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 对初中物理电学教学实践的思考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教师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教师往往是一讲到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也没有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素质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行动引导,在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主动进行行动引导,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营造互动且具有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互动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在教师的行动引导下,积极开展学习、体验、观察、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对他们思维的开发,一节有趣的物理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电学的兴趣,把书本上的内容灵活化、生活化,学生对知识点会记得比较深刻.在物理教学中,把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转换成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在上课中注意设计问题情景,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去思考、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进行初中电学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经验及效果

在粤教沪科版九年级的物理上册课本中,主要以学习电学为主,重难点比较多,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介绍如下.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行动导向”教学环境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顺利的获取新知识.要精心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教师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表演者”,学生由“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2].同时教师应积极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各种实验和模拟教学,比如,作图题中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时,应该引导学生懂得开关和灯泡是串联的,为了安全先接开关在火线上,再接灯泡,理解家庭线路的流向.

2.激发学习电学兴趣,创设乐学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初中物理电学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联系实际的应用设置及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重视电学实验教学,对教材上规定的电学演示实验,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 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将电学教案与实际生活电学知识紧密联系,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初中物理电学教学的互动性.

3.要强调“协作学习”的作用

协作的学习的环境与学生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具体理解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初中物理电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这种协作学习,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能被全体师生群体共享,使得整个电学教学的过程可以被全体师生共同完成,对所学的物理电学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4.要强调对电学教学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生可自由探索与自主学习的具体场所.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物理电学知识提供教学环境,积极进行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电学学习工具与信息资源来达到学习目标.

5.积极转换角色,促使学生探究参与

初中物理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改变单纯的知识灌输的方式,要与学生进行交往与交流,促使学生参与到物理电学的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互动引导的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3].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求知

1.重视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注重情景教学,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学习思考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电学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物理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也要有新意和启发性.同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物理电学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

2.积极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展行动引导,积极设计教学方式方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得学生在电学学习中,能快速地概括出各种电学、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及特征、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的计算和热量、电能的求法.通过积极引导,能缩短思考环节和推理过程,尽快地得到结果.同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物理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

3.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开展电学教学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物理的乐趣,产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与物理电学的各类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进行教学.特别要注重物理电路图的学习,在电路图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透彻解读实际电路.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比如,平常书本中电压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练习求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图中,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而学生因为惯性思维,以为电压表总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导致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时,直接就用所测电压乘以所读的电流[4].

4.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比如,在上“电功率”这节新课时,电功率的概念和理解是整个电学的重点,可以先用大小功率不同的两个灯泡做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这两个灯泡在电路中工作中时电能表的转速,从而引出电功率,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区别开耗电的多少和耗电的快慢问题,这样学生能更容易掌握电功率这个知识点.

四、总结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初中阶段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科目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课程设计,注意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注意培养学生实践和思考的能力,用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总之,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主动学习、创造,这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根本要求.只有积极加强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何光华.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1).

[2]王德军.对初中物理的定位和教学现状的思考[J].教师之家,2005(5).

[3]姜小平.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0(29).

篇4

关键词:热能系统分析;最优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艾萍(1968-),男,内蒙古兴和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张炳文(1953-),男,天津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83-02

教育部2003年发出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1]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基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了东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办学的基本特色,这是我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出发点。我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依托学校原有优势着力在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部开拓新专业方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2]

当前我国火电厂每年烟尘排放量约360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35%,火力发电厂又是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排放的有害气体进入大气,形成酸雨等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使大气环境日益恶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火电厂生产的主要专业,深知自己的使命“在满足供电供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煤炭消耗、降低环境污染”,选择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深化,描述愈来愈定量化、精确化,节能减排成为电力规划建设和电站运行的努力目标”。基于此并为满足“一实两创”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从2002年开始,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针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综合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多门专业课程(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热力发电厂)的知识点,以及现代运筹学理论和微机编程技巧,以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减少消耗的若干决策问题为训练科目,培养本科生解决本专业决策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减少消耗的总方针,符合热力发电厂“以安全发电供热为条件,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为目标”的设计、运行基本原则。所以,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本专业各门课程相互关联的实质内涵,有利于学生早日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跨越,有利于学生上岗后早日成为节能减排工程师,是培养“一实两创”人才的需要,是国家节能减排事业的需要。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及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3]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进行精品化建设和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

课程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科的若干内容按一定的体系与结构组成的教学基本单位。课程建设包括形成和决定课程质量的各种条件和内涵建没: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4,5]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从长远来看,教学团队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远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联合体、学分互认的发展,学生选课时可选择各学校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学习最适合他的课程,因此各学校教学团队的激烈竞争将不可避免。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因此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素质好,团结合作,并有学术带头人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是由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把关,由经验丰富、思想成熟、学有专长、教有成效的中年教师作中流砥柱,由年轻力壮具有教学科研良好素质的青年教师冲锋陷阵的合理匹配的有机整体。其职称和年龄结构,主讲教师的高、中职比和任课率,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比,科研成果率等均能达到结构合理,既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又具有相当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融合多门课程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关联节能减排。在热力发电领域,无论是设备制造、工程设计还是电站运行,到处存在着“以安全发电供热为条件,以降低能耗为目标”的决策问题,直接关联着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组一直为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成为培养节能减排工程师的培养平台而努力。结合火电厂在节能减排中的基本任务,精心编排了教学内容,融合了包括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集控运行、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高等数学、运筹学在内的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热能系统或设备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针对火电工程实际决策问题建立数学优化模型,并编制微机程序求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决策问题的能力。

3.重视教材建设

国内已经有一些关于火电厂热能系统综合分析与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教材,但是,都存在着某方面的不足:主要介绍其他行业的热能系统,火电厂的内容很少;主要针对小机组介绍,不能满足当前超临界600MW及1000MW机组的需要;原则多,应用少,只能作为一般的概念了解,不便于使用操作;由于峰谷差别日益加大,600MW机组也参加调峰调频,给定功率是多数机组的运行方式,例如有些教材中假设“余下的排挤抽汽(1-α1-2)将直达凝汽器”,在给定功率的运行方式下,必然引起发电功率的变化,调节汽门将关小,以改变蒸汽量,维持给定的功率。

本课程组编写的教材将克服上述同类教材的不足和缺点,达到教材建设目标。本教材的特色是“融合多门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点是“学生作业内容关联节能减排”。

本教材建成后,将成为:融合了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集控运行、热力发电厂、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高等数学、运筹学、微机编程等多门知识点的综合性教材用书;火电厂热能系统分析工具书和节能减排工作手册,其内容包括火电厂和热电厂的各种装机方案。

本教材将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如下作用:各门课程知识点得到多次强化和应用训练;提高学生对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建立数学优化模型的能力;提高学生使用电脑编程求解的水平;提高学生参加热力发电节能减排工作的技能和意识。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采用的练习题都是每个火电工程实际存在的优化决策问题,以下举两个编程练习的例子:

编程练习一:以优化运行减少消耗为题材,与学生林志峰共同发表了论文《给定出力660MW机组最佳真空确定方法》(《汽轮机技术》2008年第5期)。该论文介绍了功率控制方式下单元机组最佳循环水量的寻找方法。传统的最佳循环水量寻找方法,也是目前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是在汽轮机入口参数和调节门开度不变的前提下,寻找使供电功率达到最大的循环水量。这种方法不适合于功率控制方式下的单元机组。为此,本练习建立了全面的单元机组资源消耗数学模型,其C程序可以在1~2秒钟内求解得出给定发电功率下使资源消耗最低的最佳循环水量,能够为机组的在线优化运行提出合理建议。这里,资源消耗包括燃料费、水费和排污费。编程练习一的资源消耗数学模型符合汽轮机原理的有关定性结论,其微机程序给出的优化结果符合运行常识,学生得到了达到或接近实用水平的训练。

编程练:考虑更多因素的单元机组冷端优化设计参数。《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技术规定》指出,新建火力发电机组,要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变化规律和循环水管道系统布置方案,对于冷端设计参数(凝汽器换热面积、循环水量、冷却塔淋水面积、凝汽器管材规格、凝汽器管长度、循环水管道规格、循环水泵扬程、循环水温度)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内进行多方案的优化计算。但是,目前火力发电设计单位没有包含上述多变化因素的优化计算方法和微机程序,手工进行优化计算又难以达到要求。为此,本练习建立了全面的单元机组冷端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考虑到有离散变量,采用枚举法求解,编制调试了Auto Lisp实用程序,计算结果符合正常规律,优化计算时间为1.5~2小时,为火力发电设计单位提出一个合理可行的优化设计工具。

三、“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直接、具体实施环节,也是“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头戏。

第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工科学生素质。课程组在指导学生完成编程作业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第二,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在“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现有QQ群的窗口内扩建成课程教学网站,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推荐教材、参考教材、参考文献、动态习题集、QQ在线答疑。教学网站内容与课程组教师授课内容一致,课程组教师也使用相同的授课计划和教案,于是,教学网站的投入使用,不但方便了学生,也扩大了课程组的教学容量。

第三,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第一位。对主要方法,要讲清思维本质、应用原则与其他方法的联系,要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等。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对所学知识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总结环节,勤于动脑和动手,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推理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数学性。

第四,开发应用CAI课件,迈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步伐。

第五,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受益。根据个体学生的不同类型,学生受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其一,综合性实用性的规划教材、随时可用的教学网站、老师实时在线的亲切感觉,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生创建了良好的、温馨的自主学习环境;其二,对于死记硬背、不习惯于研究学习的学生,动态习题集是通过考试的捷径。

四、结论

通过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设置的目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和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对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采取了研究性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方法,并引进了多媒体、QQ群答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其他类似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德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4-68.

[2]范宝忠.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2):89-90.

[3]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03-106.

[4]夏晓烨,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9-60.

篇5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因此不可能在课前完全预设好,完美的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没有课堂生成的教学,往往没有师生、生生真正的互动和交流。教学与演戏有着本质差异,演员在台上的表演一切都必须按剧本来演,不能临场更改,而教学中教师的教案不应当是不得更改的“剧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更改,甚至一改再改,这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教学。开发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笔者结合个人多年实施新课标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研究和讨论。

1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可以身心舒展,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以心灵放飞、智慧激扬、展现真我,有效的发掘学生资源。例如在上“凸透镜成像”一节时,我让学生手拿凸透镜,看远处的行人。有的说,我看到某某同学怎么是倒立?有的说,我看到了大楼怎么是倒立?还这么小?有的学生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放下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然后我把凸透镜放在我的眼前,让学生看我的眼睛,学生“轰”的一声笑开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眼睛。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再比如上“空气的‘力量…一节时,我在讲台上放一皮碗,把皮碗压在桌上,然后再请一位学生上来把碗取下来,一位学生上来拿了很长时间拿不下来,同学们议论纷纷,跃跃欲试,结果上来的学生仍拿不下来。我说:“看我的。”“我先放点气,再拿。”我自言自语,结果我把皮碗给拿下来。“老师,你怎么拿下来的?”“老师,你为什么放点气进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当学生的好奇心被触动时,正是学习兴趣被唤起之时,整个课堂骤时生趣盎然,为学生营造不了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身就是一个有效的学生课程资源。

2 采用讨论式的对话教学

讨论式对话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相互影响和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不同学生迥然不同的知识经验、态度和价值观,必然会导致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是对教材解读的对话过程中激发出来的,体现了偶然性和生成性。

例如在讲评完“液体的压强”课后作业第3题“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我的一个课堂案例:

师: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现在有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如果一个物体浸在液体中,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呢?先思考后回答。

生甲:我认为物体受到四个力,分别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还有竖直向上的压力和竖直向下的压力。

生乙:我不太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应该只受两个力,分别是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

师:现在有两种观点,有两个力的,有四个力的,有没有五个、六个、七个……力呢?各组讨论,然后回答。

生乙:我们组一致认为,应该是两个力,理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师:为什么没有压力的存在?

生乙:浮力就是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了,受力分析时,有浮力的存在,上下表面的压力就不用分析了,它们是一样的。

生甲:原本我认为是四个力,通过与同学的讨论,我发现我的观点错了。

师:探索的过程是崎岖坎坷的,有错误是难免的,敢于纠正,勇于承认,很可贵!大家给他掌声(全班同学为他鼓掌)。

这种一问一答的讨论式对话教学不仅营造了欢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面也大大提高,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认知错位,给予及时纠正,生成了一种不可预计的学生课程资源。

在对话教学中,静态的、有限的预设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础,而动态、无限的生成性目标是对于课堂教学中预设的深化和突破,这就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才能真正焕发出教学的魅力。教师不能预设所有的课堂生成,但课堂因为无尽的生成而精彩。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工的教育”。新课标下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是师生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有效开发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的对话教学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开发利用学生课程资源的途径,以此来有效服务课堂教学。

3 捕捉动态的课程资源

美国学者巴森认为“教学的艺术依赖于教师对儿童心灵瞬间的直觉洞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言语、表情乃至整个课堂的氛围,切合时机创设情境拟造认知冲突,善于置疑激发认知冲动,慧眼独识巧用突发事件,竞争激励发挥表现欲望等,生成即时课程资源。学生资源在课堂中是转瞬即逝的,教师必须在几秒钟内作出反应,是否利用?怎样开发?

3.1 创设情境,拟造认知冲突,自然生成课程资源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知识或新事物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矛盾时,急切想知道产生矛盾的原因,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心理困境。教师如果适时创设情境,给学生拟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生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新课引入时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将一个乒乓球放在开口向上的玻璃漏斗里,用嘴在漏斗下方向上吹气。演示前问学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乒乓球会上升飞出漏斗。但演示时的现象并非如此,而是乒乓球紧紧地贴在漏斗的底部。这与他们的猜测大相径庭,人为拟造认知冲突,此时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求知欲望,顺利引出课题。

可见,课前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产生疑惑,拟造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生成有效的课程资源。

3.2 善于置疑,激发认知冲动,引导生成课程资源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切合教学实际适时置疑,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动。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

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生成有效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含有电源、开关、小灯泡及导线的简单电路图,待学生完成后抛出问题:用所学过的仪表能测量哪些物理量?大多数学生会提到能测量小灯泡的电流、电压、电阻及电功率。我进一步说明:本节课题为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但实验探究的目的不是只简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要求在实验设计中去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然后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探究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自主选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在实验设计和探究过程中,我观察多数学生会发现并提出:同一只小灯泡为什么电功率不同?亮度不同?功率与亮度关系?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问题。经过我的启发引导和归纳,形成了共识问题,生成适时的有效课程资源。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教学的生命。一个好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向力,能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去探索。根据课堂教学的变化切合教学需要适时置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让学生去探寻缘由。让问题成为一种活性因子,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引导生成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

3.3 慧眼独识,巧用突发事件,挖掘生成课程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过程、思维方式、课堂反应等等,及时发现和利用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分析学生思维的差错,并及时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可以是学生的一个创意、一种新方法、一次精彩的发言,可以是一次“口误”、一次错误。学生可能是“无心”的,但教师一定要“有意”,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教师应细心观察,找出有价值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服务于课堂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家庭电路”一节课堂教学中,文中提到保险丝不能用铜丝替代,这是常识,但教材中还特别加注了“千万不能代替”字样。当我反复强调这句时,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收音机、扩音机的管状保险丝不是铜丝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气氛顿时十分活跃。我及时表扬这位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问、敢于批判的好学精神,并给予满意的答复。像这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突发的事件,它是教师始料不及但又是无法回避的。有的突发事件与学科教学目标关系密切,往往蕴涵着可贵的教学价值,教师首先要迅速判断其教学价值,巧用突发事件挖掘转化为新的资源。对教学作即兴策划和调整,创设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同样的文本在不同人的解读下会产生不同的“作品”。新课标也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所以,将学生的理解纳入教学范畴,让学生在阅读中,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就不断产生。课堂上要广开言路,巧用突发事件,挖掘生成有效的课程资源,整个学习过程就会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3.4 竞争激励,发挥表现欲望,推动生成课程资源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有一次上习题课时,我让学生在10分钟内演算一道计算题,做完后讲评,看谁做得快,做得快的有小奖品。结果有个别学生5分钟就完成了,而且做得很完整。在颁发小奖品时我问他们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效率?有位学生说:“因为是竞赛,思维比较活跃,做得比较快”。把竞争引人教学,会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欲,推动生成富有成效的学生课程资源。

但竞争须与激励结合在一起,一个学生如果在努力学习之后,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就会使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和表现的欲望,会形成努力、进步、赞扬、再努力、再进步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建构课程的主体,课程因学生而存在,也因学生而改变。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纳入课程资源领域,即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冲突、认知冲动、突发事件、表现欲望等动态性学生资源,纳入课程资源领域加以开发和利用。着眼于动态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课堂不再完全是预设的“计划教学”课堂教师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随时把握有价值的不确定因素展开课堂上的“弹性教学”。

4 反思设疑的课堂小结

篇6

一、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为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要吃透,精心设计教案。同时耍了解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在每个教学环节始终抓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做文章。中学物理教学同样如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有的学生注意力差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的声、像、影等手段刺激学生的观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学生对物理现象更加感兴趣,对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有了较强的求知欲: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他们能形象、直观地看到宏观和微观的物理现象,这使得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解决教学的难点

在物理教学中,有的问题比较抽象,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就较为容易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具体、形象。帮助了学生对问题的学习和理解。例如。在讲解物质的构成时,学生对于原子、分子的认识以前是基于教师的口授,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而现在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动画效果。为学生演示出了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构成及排列,这就使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物质是怎样构成的。中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物理课,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既可以加深同学难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好地学习这些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课容量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在课前就对要上的课进行精心的设计,把课堂教学所需各种知识的相关媒体经过设计,合理安排,使得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同时由于没有了使用粉笔和板擦,又省去了一些时间,增加了课容量。再有就足可利用多媒体设计习题,形式更多样,更有趣,具有思考性,这样既有利于巩固新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扩大了课堂的内容,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有助于精讲精练,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教学任务多、效果好、质量高,增加了课堂密度,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多媒体应用可提高物理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讲“电流”时,适当地运用动画,展示在电压的作用下,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使学生对电流的认识从抽象概念到形象感觉的过程中达到对电流的深刻理解。在讲“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时。电子怎样移动使物体带电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运用动画就非常形象地将电子转移使物体带电展示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五、多媒体应用能调节学生的学习规律

课堂40分钟学生眼睛盯着荧光屏产生疲劳感,我们在每一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情商。在“电学计算”这堂课的设计中,在课前加入情景问题,“两灯L1、L 2并联,滑动变阻器在干路上,K1是总开关,K2控制L2,闭合、断开K1和K2,观察开关的作用,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零和最大时,计算两灯的电功和电功率”。在师生讨论的操作、计算过程中,学生既直观观察灯的亮度变化,又深入情景之中,感悟情景的变化过程。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实验课教学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54-01

新课标条件下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认识“新鲜、有趣”的物理学科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堂教学注入情感

没有对学生和课程的情感,就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注重感情的投入,要充分深入到学生中去,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为以后的物理课学习进行好“感情”投资。

三、展示物理趣味

由于自然界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学生就会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好课堂教学,同时要结合学生好动,喜欢实际操作的特点做好相应的工作。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减轻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注重阅读理解

1、阅读抓关键词 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在指导阅读时,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

2、阅读要理解 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电键与用电器时,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八、注重学用结合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引导阅读理解

篇9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师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本学期初二物理的教学力争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系,因为新教材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目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理解物理并应用物理。而新教材不设习题,也说明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班级情况分析

初二 (2)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良好,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初二(1)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课,上好第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给学生讲解。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的工作。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物理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尝试找到更好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物理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2、将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分析,每讲完一章书都进行测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

1、课堂实验演示

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并先作实验演示,看检查实验的可行性,保证课堂上实验成功。

2、学生实验

课前将实验的要求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并顺利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和观察等能力。实验后检查学生的实验册,看学生实验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理解所学知识。

(四)、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首先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要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尽管老师对重的内容细嚼慢咽,重点内容重点过关,但学生还是不回去消化,因而造成成绩的两极。要解除这种现象,应从三个方面下手,第一、国家要重视初中物理教学条件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条件来配合教材的改革,第二、教师要针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薄弱环节巧下工夫;第三、辅助后进生加强知识的巩固。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师工作计划

为了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根据本学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计划:

一、本学期的教学目的:1、完成本学期第六章到第十章的教学任务;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3、本学期还要积极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多从其他教师身上获得经验、学习方法,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本学期从第六章到第十章共五章内容,都和电有关,可以说是初中电学部分的全部内容。知识系统性强,难度大,特别是第七章《欧姆定律》和第八章《电功率》是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说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多做实验、多测试、多进行实践活动等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才能会应用知识。最后一章是关于电磁波和信息技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查资料,开阔视野。

三、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行事历如下:

周次日期活动内容

12.22~2.23开学工作,制定计划,准备教案

22.25~3.1进行上学期教学内容的复习及第六章新课教学

33.3~3.8进行第六章内容的教学工作

43.10~3.15复习第六章内容,总结、讲解习题

53.17~3.22进行第七章内容的教堂学工作

63.24~3.29继续进行第七章内容的教堂学工作

73.31~4.5复习第七章内容测试、总结、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84.7~4.12进行第八章内容的教堂学工作

94.14~4.19继续进行第八章内容的教堂学工作

10421~426复习第八章内容,测试、总结

114.28~5.3讲解习题,复习第六章到第八章内容迎接期中考试

125.5~5.10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总结经验。

135.12~5.17进行第九章内容的教堂学工作

145.19~5.24继续进行第九章内容的教堂学工作

155.26~5.31复习第九章内容,讲解习题、总结知识

166.2~6.7进行第十章的教学工作

176.9~6.14复习第十章的内容,讲解习题

186.16~6.21复习本册书的内容,迎接期末考试

篇10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往往对它有一种新鲜感。从而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这种新奇感持续的时间非常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精心设计教案,认真上好第一堂课。可以先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发学生产生疑问,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让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展示物理趣味

初中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如何解释自然现象、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常见现象,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如初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去解释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理现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稳定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的,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四、加强实验教学

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在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几位同学用同一测量工具分别测量讲桌的长度,并同时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估计值的差异,他们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材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焦耳/秒”、“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抽象、陌生; 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 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都需要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来说,的确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思维模式,以适应这种全新的学科要求,并侧重对学困生进行基本功强化训练。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前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及时复习,在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学困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直白的描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把关键性的词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八、注重学用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