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5 14:2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能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b.知道可以用做功来度量内能的变化
c.能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关系解释摩擦生热等与内能有关的常见物理现象
d.知道内能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学建议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内容先由一系列生活事例、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小,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说明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关系,并指出功和能具有相同的单位,最后又以思考题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二:本节内容一方面从生活实例入手分析,另一方面从功能关系理论分析,较好地说明了做功是如何改变内能的.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法建议
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使学生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因此要准备好实验.另外为了学生比较好理解实验,得出结论,在实验前最好引导学生复习内能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建议二:做功不是改变内能唯一的途径,热传递也能改变内能,因此只有做功,而无热传递时,做功多少才等于内能改变量,在讲解过程中不要忽视这一前提.
建议三:由于生活实例很多是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所以学生较容易认为做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往往忽视它也能使物体内能减少,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2,并提前渗透一点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
建议四:在压缩空气点火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力迅速压缩,若第一次未点燃,可重复实验一次.注意每次实验前要向玻璃管内注入新鲜空气,以保持氧气的含量.另外,乙醚的含量要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示例
课题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教学重点
知道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做功的物体本身的内能减少
教学方法
实验、讲授
教具
压缩空气点火装置、广口瓶、两用抽气打气筒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内能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一般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二、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
实验:压缩空气点燃棉花
三、做功的物体本身的内能减少
做实验2
四、内能与做功的关系
甲对乙做功,甲的内能增加,乙的内能减少.
在只有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条件下,内能改变量等于做功多少
内能和做功的单位都是焦耳
五、作业
P-18页1、2
引导
做实验
引导
引导学生:做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能不能使物体内能减少?使谁的内能减少?
做书本上的实验2
分析、讲解
回忆、复习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
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如摩擦生热;锤子锤铁钉,铁钉温度升高)
篇2
“内能”教学目标
a.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b.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c.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教学建议
“内能”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与动能概念相比,提出内能的概念,再进一步运用实验揭示内能与温度有关,最后将内能与机械能进行了区别.
分析二:本节知识可看作分子运动论的应用,可充分运用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对教材进行分析.
“内能”教学建议
建议一:在做扩散速度比较实验过程中,为使实验更明显,应使两杯水的温度差大一些,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建议二: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建议三: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它们在概念上极其相似,要注意区分,可以从概念、组成、运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区别,并举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建议四: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要教会学生从温度变化去了解、理解内能的变化,为后面章节讲解内能变化做铺垫.另外,在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时,可先做实验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得出实验结果后,启发学生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猜测温度与内能大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内能”教学设计示例width=83>
课题
colSpan=3>
内能
width=83>
教学目标
colSpan=3>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width=83>
教学重点
colSpan=3>
内能以及内能改变与温度改变的关系
width=83>
教学难点
colSpan=3>
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width=83>
教学方法
colSpan=3>
讲授、实验
width=83>
教具
colSpan=3>
红墨水、玻璃杯、热水、冷水
知识内容
width=76>
教师活动
width=87>
学生活动
一、复习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
由已学过的机械能知识类比得出内能的概念
二、内能
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大,内能越多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因此此种运动又叫热运动.
四、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能,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机械能是宏观物体机械运动有关的能量
例题:甲、乙两块冰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10℃.甲冰块静止于地面,乙冰块静止在距地面10m高处,则这两个冰块相比较()
A.机械能一样大
B.乙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
D.乙的内能大
答案:选项B、C
五、小结
内能与温度有关
六、作业
P17—1、2
vAlign=topwidth=76>
教师引导
实验比较在不同下扩散现象的快慢(对比红墨水在冷水与在热水中的扩散)
引导
讲评
vAlign=topwidth=87>
回忆分子运动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观察实验现象
想一想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并自己得出结论:物体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多
比较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做题
篇3
教学目的
了解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我们知道,在机械能的范围内,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我们又知道了机械能和内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这样,能的转化的范围便由机械能的狭小范围扩大到机械能和内能的较大范围。
过去我们还学习过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即内能),例如电灯和电热器。电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例如电风扇。电池能提供电流,说明化学能可以转变成电能。这些事例都说明了自然界中的现象相联系,电现象和热现象相联系,化学现象和电现象相联系。今后我们还要学习电现象和机械运动现象相联系等等。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之中,都伴随着能的转化。也可以说,能的转化的规律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联系在一起。在19世纪确立了自然界的一个最普遍的定律棗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在外界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外界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等量的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对外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内能转化为等量的机械能。
电流做功时,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等量的其他形式的能。电流通过电热器,完成了电能向热闹能的转化;电流通过电动机,完成了电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所以说,做功才实现了能的转化,能的转化是通过做功才实现的。
能的转化是十分普遍的。
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明,任何一种形式的能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中,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这个规律叫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从物理、化学到地质、生物,大到天体宇宙,小到原子核内部,只要有能的转化,就一定遵从能量守恒定律。在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究中,这一规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利用各种能源,都是通过能的转化来实现的。利用,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电能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带动各种机器工作;把电能转化为热能,炼钢、烧饭;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对金属进行电镀等等。我们只有掌握了规律,按规律办事,而规律是不能随人们的意志转移的。过去,曾有人试图制造一种所谓“永动机”,这种机器一经推动,便可以不再继续补充能量就可以做功,而且永远做功。这种违背科学规律的设想始终没有成功,原因是机器做功时,机械能要传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的机械能必须时时需要补充,应由其他物体的能量转化而来。只消耗能量,没有得到其他形式的能量补充,就不能永远工作。
我们掌握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应该懂得我们所做工作是将一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或是使用能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利用能的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做功,而不是创造能。
但是自然界还蕴藏着大量的能源尚待我们开发,人们不仅应该注意合理地使用能,开发新的能源,也同时应该注意节约能源。
说明:
一、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定律,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但是能的概念比较抽象,这就为教学增加了难度,建议教师除课本内容外,努力补充大量的实例。使学生能了解这一定律。
二、能的转化只有通过做功才能完成,做功实现了能的转化。能是表示物体状态的,做功是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这个思想贯穿物理学的始终,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但是要求不宜过高。
三、本节课内容不多,还可以安排部分时间进行全章的总结或复习。
(盛重光),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篇4
【关键词】演示实验;探究;主动探索;创造性;原则;创新;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59-01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演示实验是为配合教学内容主要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正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增加演示的创造成分,即在演示实验教学基础上增设小实验探究教学,它包括师生对课堂演示装置改进、创新的自制教具小实验,开发利用身边生活用品的学生随堂小实验和启迪性小实验。针对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我就此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和做法,与同行们研讨。
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表现为三种形式:⑴纵向连动,既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纵深一步,探求其产生的原因;⑵逆向连动,既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⑶横向连动,既发现一种现象后,便联想特点与之相关的事物。演示实验是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实验教学还很缺乏。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而且还可以把教材上的某段话、某幅插图、某道习题搬上“讲台”,进行演示。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
二、创新改进演示实验
麦克斯韦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我们自制、创造、增设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教材中原有的实验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不是太好,这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一道参与对该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例如“变压器教学”的演示,可在教学前演示“千人震”。全班同学手拉手,头、尾两位同学分别接触一小变压器输出端,变压器输入端接2节干电池,输出端电压是12V,接通瞬间,全班同学有触电的感觉。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实践愿望并付诸于行动,进而强化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索和敢于改进前人科学实验方案的创新意识。
三、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的原则
(一)科学性要强。演示实验出现的物理现象要力求真实、正确、符合科学。物理实验的误差是难免的,但不能为了避免误差而拼凑数据,欺骗学生,也不能把任何不正确的实验结果都归结于误差而了结。要仔细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从而减少误差。(二)结构、操作要简单。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的演示实验,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演示仪器只要效果明显,不失科学性,则越简单越好。(三)可见度要高。演示实验一定要使班上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的看到所演示的现象。(四)目的性要明确。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演示实验。比如有些物理现象学生比较陌生,抱有怀疑态度。例如,在“物体内能的变化”的教学中有个演示实验,如果改变教材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实验时在厚破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的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这时,学生感到困惑了。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便可自然地引出一个实验设计时的问题情境,如何判断筒内空气内能是否变化?如何变“看不见”为“可见”?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过程并组织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认识,甚至终身难忘。显然,增设的实验可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横向连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逆向连动,同时二者又离不开思维的纵向连动,为深入理解内能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五)现象要直观形象。直观形象的演示真可谓“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㈥演示时间要适度。演示实验时间应在几分钟内完成,时间过长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增设有启迪性小实验演示,恰当地创设物理问题情景,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唤起学生好奇心来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感受物理现象、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增加了,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这也更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简宇虹丁钢许编
篇5
自从新标准颁布实施后,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去,并对课堂效果、学生反馈等情况进行了研究与整理。
一、信息技术对高中数学课堂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传统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平淡无奇,有的教师整堂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种“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如果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习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他们认为数学是门倚重计算枯燥无味的科学,挫伤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才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天生都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抱有浓厚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其需求。随着以档案资料、数据、教学软件等教育资源高度集成化的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的迅速普及,教师把具有声、光、形、图像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更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化被动为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有利于优化数学教学条件和课堂氛围。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具有良好的可视性,教师可以脱离枯燥的书本和讲义,使备课手段有了质的突破。由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常常会由于学科发展与教学进度而改变,教师要随时补充、更改、完善教案,及时反映学科进展,导致过去的的纸质教案被改得乱七八糟。而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可以编写电子教案,简化了备课过程,由于大部分软件都具有重复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发展加入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干净、整洁。对于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还可以借助网络,下载相关的图片与影像,制成课件,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广泛采用图像、字幕特技、三维动画、音乐解说的信息技术课件,以大屏幕投影的形式演示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可视性差、形象不够直观等缺点。
二、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积极创造使用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环境。客观来说,目前除了专职的计算机教师外,其他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还需要加强。有些数学教师还停留在会打字制表的层面上,有的则只会使用PPT进行多媒体教学。这种使用PPT的所谓课件只是把要写在黑板上的东西通过PPT展示出来,多媒体成了黑板的替代工具。由于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单一,造成上公开课时,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操作不顺畅,各种教学软件间的配合与切换混乱、生硬,课件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呈现效果单调乏味,一些最需要电脑辅助的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往往因技术问题该动的动不了,该停的停不住,重点的内容不能实现反复播放等等,因而发挥不出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固有的长处。
2.教师要控制数学课堂教学信息的给予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高讲解效率,教学信息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高效传送,设计良好的教学课件还能通过模拟实验启发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监控学生掌握情况,可以做到及时评价及时辅导;在制作课件之前,预备多个模拟练习或多种信息资料,如教案、练习、试卷、试卷分析、成绩统计等,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所具有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控制更加灵活,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教师可以跳跃、随时切换有关信息,随时暂停以便观察或讲解,这种生动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
3.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要实行免费共享。一方面,网上有关教育资源的网站和主页如雨后春笋,各种数学教学资源更是不计其数,但其中真正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能达到较好效果的并不多。另一方面,数学教师由于技术和时间的原因不可能经常性地开发课件,即便花时费力地开发出的课件效果也不一定好。而一些在网络教学方面先行一步的学校又出于门户之见,不把他们已经开发好的系列数学资源与大家共享。因此,缺乏适用的数学教学软件支持的网络教学有些举步维艰。鉴于此,学校的教师之间以及各个学校之间,要进行网络共享,实现共赢。
以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灵活的交互性和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能有效地拓展数学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使之跳出传统的教学樊篱,在更开放的背景下获得新的突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师对这种手段地逐渐掌握,它必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
篇6
一、成立领导机构和骨干队伍
学校成立以管教学的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抓好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由网络信息组的教师和骨干教师且懂技术的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二、建好校本教学资源库,为学校信息化创造条件
建库思路是“整体设计、分工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发动学科教师提供素材。再由各教研组长分别承担各学科资料收集、加工、分类处理。然后由网络信息组的教师和骨干教师负责建库。
1、学科资料库的建设。为使师生查阅资料方便快捷,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动全体教师搞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研究性学习,收集优秀教案等教学资料。网络信息组则有选择的利用现有素材和通用平台,按照新教学理论对媒体的要求,建立全新的学科资源点。这样的站点具有良好的动态性与交互性,即适合教师用于课堂教学,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自己建库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类internet资源,选择适合本校师生的资源,进行下载和重新组织,为师生提供有效的,及时的信息资源。
2、建设多媒体素材库。要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为教师制作电子教案或课件建立多媒体素材库,首先是在网上收集,其次是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自己制作,最后是购买。然后分学科分章节整理出包括教学图片、动画、影视、声音、文本等素材。
3、教学课件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课件资源是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基本资源,主要由学科教师自己开发,网络信息组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与帮助,并负责建立全校课件资源库。其次是在网上下载或购买CAI课件。要求上述的课件是基于教学资源的课件,必须能在网络上运行,是开放的,方便教师进行修改或再次开发,教研组将每个年段这类教学资源,加以维护与更新。通过教学实践,后一个年段对前一个年段的课件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逐步建成这一学科的共享课件资源库。教师利用此课件资源库,用较少的时间,就能制作出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
4、建立试题库。试题库由教研组收集本校每学期期中和期末试题,历年的高考试题,竟赛试题和各类练习题,进行精选分类。然后由网络信息组建成分科试题库。利用试题库智能组卷功能,教师在几分钟内能按要求组合一套试卷。
三、建立奖励机制
篇7
1 教师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毕业生,一般优先选择大城市学校,然后是中小城市学校、县镇学校,最后是农村学校。在农村学校校际间作出选择,教师往往也不倾向于选择处于偏远地区的小规模学校。在农村中小学执教的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由偏远地区学校向乡镇学校流动、由乡镇学校向县城学校流动的倾向。由此造成在村校任教的教师平均年龄都偏大,特别突出的村校教师平均年龄达47岁以上,50岁以上的占1/3以上,临近退休年龄者多,好些学校近几年退休的占1/3以上。
2 部分学科专职教师缺编明显。近年来,就业的大学生一般没到村校去,原在村校的部分优秀者又外流,目前在山区偏远村校任教的大多是“土著居民”,多是民办教师与代课教师出身,没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难以胜任某些学科的教学,80%以上村校没有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专职教师,相关学科无法正常开课,学校成为“语数低级专科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难度较大,素质教育很难实施,学生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
3 校本研训的力度亟须加强。受观念、学识与精力的制约,大多数村校存在对“科研兴校、科研育师”的理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许多村校连校级课题都没有,教师没有形成通过校本研训得到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从听课、备课与教学反思看,教师主动去建构的少,为接受检查做形式的多,让常规教研流于形式,由此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减少了学生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4 学生课外文体活动欠缺。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一般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置的,但村校的班级数量往往超过师生比的计划数,按师生比看似超编,事实上按班级数又缺编严重。在小型村校尤其是偏远村校,任课教师大多是一人包班,个别的甚至是复式班。在教师的精力与能力都有限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村校不够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学生缺乏生气,学校缺乏生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特长发展受到制约。
5 少部分教师上课无准备。根据近期相关文献资料,从听推门课、随机抽查任课教师的备课本看,有些教师授课时拿的是《特级教师教案设计》之类的书,有些教师连备课本也没有,少部分教师上课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把握不住,教学层次不分明,像是无准备之课。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不大,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内涵发展――办好村校的对策建议
办好村校,解决上述问题刻不容缓。要办好村校,应在现有条件下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由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策支撑
1 教师数量支撑。《纲要》在“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中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流动调配等职能”,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中规定要“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据此,建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充实音、体、美、英教师数量,在1-3年内达到城郊与农村中心小学每科有两名以上的专职教师。教师来源可从下列四条渠道:一是公招,将每年公招大学生任教的名额中,增大音体美英教师的数量与比例;二是在每年的特岗教师公选中,尽量向音体美英学科教师少的学校倾斜;三是考调,在每年的考试调动中,加大音体美英教师数量;四是将有音体美英特长的又还在村校任语数课的教师整合编排,发挥特长。通过教师数量的充实与整合编排,解决音体美英教师普遍缺乏的问题,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目标的实现。
2 教师编制支撑。《纲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规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在“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中要求“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政策倾斜”。据此,可统筹使用增加的编制,适当增加到完小1-2名教师,解决充实教师数量问题,保证包班教师一天至少有一节课的休息时间,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努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3 考核评估支撑。职称量化考评与学校工作年度考核时,要增大音体美英学科的系数与权重,促进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促进各学科教师间公平享受教育成果。
4 评职表彰支撑。一方面,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充分利用职务(职称)评聘杠杆,鼓励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逆向流动”,从城市反哺农村,从中心校反哺完全小学与村校;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深化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评优晋职、骨干评选、优秀表彰等向偏远山区教师倾斜。
5 校长队伍建设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是否均衡,关键是校长在学校管理水平上的均衡,决定于校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责任心以及区域意识、资源利用及开发意识。教育工委、教委可在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流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对在学校内涵发展与村校管理上卓有成效的校长予以奖励任用,对在学校内涵发展与村校管理上没什么作为或不主动作为的校长予以降职任用或不用。
(二)制度保障
1 “三进”制度。“三进”即进课堂、进常规、进活动,调研时要听推门课、查常规、观课程及课时的开设与活动课程的开展。委领导、委机关中层干部与县级小学专职学科教研员,要深入村校,委领导一年听课1-2节,中层干部一年听课4节以上,县级小学专职学科教研员每期听课4节以上。
2 “交流”制度。借鉴国外实行的城乡教师“轮岗制”,我们可以让城区中层干部或校级干部到乡镇学校甚至村校挂职锻炼一学期或一学年,让城区真正有教学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与乡镇学校的教师开展一年以上的岗位轮换,让他们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和优秀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地渗透到每个农村教师的工作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事前应制定好统一的考核标准,届期满,经教委考核合格才能返回原单位,如不合格,则继续,直到合格为止。对其合格者,在评职晋级、提拔表彰等方面优先倾斜。
3 “走教”制度。中心校的专职音体美英教师除任中心校的相应课程教学外,还要包片或包校担任该学科的教学任务,明确其责权利,在考核教绩的同时,应在工作量、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评职晋级等考核时予以特殊倾斜或较大权重的奖励加分。
4 “草根研究”制度。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形成村校的“草根研究”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必须明确两项:一项是“微型课题研究”,即村校至少应该有围绕学科教学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级课题,如能有县级课题则更佳,围绕课题载体凝聚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二是“六认真”的进一步实化,听课
要有自我重构的内容,不能只听不思,要撰写具有实用性的备课教案,而不是教案在一边,上课时只用教本或用买的现成的“教案优化设计”之类的书。为配合这一制度的实施,中心校还应适当的投入,为其订阅适量的书刊。
5 职称指标“二维分类”投放制度。职称评定是最牵动教师神经的事,用得好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稍不注意也有可能甚至是极大地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据此,中心校根据县级文件精神,因校制宜地建立起“二维分类”投放职称指标的制度。一维是学科类别如分成语数类与非语数类,另一维是地域类别如中心校类与非中心校类。“二维”结合,统筹安排,让全校的教师都有看头、有奔头、有劲头。
(三)师资建设
教育的均衡,核心是师资问题。师资水平相当了,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就容易实现了。
1 在生活工作上激活教师成长。一是生活上关心。要真诚关心村校教师的生活,不失时机地与他们谈心,走访他们的家庭,从心理上给予组织温暖,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的人文关怀,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二是工作上关照。对村校人数相对较少的班级,有些学科如音乐、美术、体育,可以整合不同年级在一起上大课,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完全可以解决问题,这样既让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得到了保证,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教师也减少了劳动的时间量,可以有休息的时间。
篇8
以省州县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使我校现代远程教育不断拓展,提高和深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构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程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巩固州县教育局示范校成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二、 组织机构
组长:肖昌明校长
副组长:姚本前
成员:肖昌明(小)、蒋世锦、文志祥、彭英、各年级组组长
三、工作目标
设备有增加、管理更科学、培训更扎实、技术更熟练、应用更频繁
四、主要工作安排和措施
(一)、设备更新完善,为应用创建良好的平台。
1、把州教育局给学校的网站做得更充实丰富。此项工作由梁振衡、赵官友老师负责,其他教师协助。
2、积极争取上级的投入,为各办公室配置一台提供电脑,教室装备简易多媒体设备。
3、保证各办公室、电脑教学室电脑设备完好,不影响老师们的使用。
(二)、设备管理
1、建立帐、册、表,对项目设备逐项登记造册,专帐管理,账、册、物相符。
2、落实《远程教育项目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制度上墙,落实管理责任,认真填写设备使用登记表。
3、管理教师要对项目设备每月进行检查维护与保养,定期除尘,检查连接线路。对设备的完好情况进行登记。
4、所有教师应按要求操作,不得随意违规操作。
5、文志祥老师负责信技软硬件及网络故障的维护工作。
6、相关资料整理规范,装订成册。
(三)、教师培训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教师适应中心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家必须用前瞻的眼光迎接教育技术现代化。
1、本期将对全校教师进行博客管理、动画制作的培训。具体要求人人建有自己的博客,并会操作管理。将自己的工作计划、总结、论文输入博客,建立博客圈,相互访问评论。动画培训只搞一个内容,体现基础和简要,要求人人都会做。
2、还不会文字处理的个别教师,要求通过自学和在他人的帮助下,提高速度,达到比较熟练,在一定的时间内能独立完成一张试卷的制作打印,期末前进行达标验收。
3、认真搞好每次培训学习的效果评价,纳入教师考核,并配置一定的学习资金。
4、学校班子定期开一次远程教育方面的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四)、资源下载整理:
1、各年级语数学科及其它有条件的学科每周按年级分学科要求完成查找下载资源的任务,并做好记录、分类、建档。
2、本期末各年级分学科整理一套较完整的远教教学资源。最起码要有教案、课件、试卷、反思、论文等。
(五)、教学应用
1、鼓励教师运用远程资源上课。
各年级上多媒体课时间安排:
日期 年级
星期五 一、二年级
星期四 三年级
星期三 四年级
星期二 五年级
星期一 六年级
2、学校整理好XX年年上期的校本资源库,供老师们学习使用。资料建在FTP服务器上。同时整理好XX年年下期老师们的资源,形成资源库。
3、年级组每期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教学研讨课每学期不少于5节,并有课后应用体会小结。教师课堂教学应用尝试参与面必须达到90%。 共2页,当前第1页1
4、本期5月份举行课件制作竞赛。
5、搞好远教课题研究。完成“十一五”省立项课题和州县立项课题的实验任务。
6、鼓励老师多参加上一级的竞赛,如课件制作、优质课竞赛、论文与反思评选等活动,对获奖者进行奖励和加分。
行事月历:
3月份:博客培训及验收
4月份:动画制作培训及验收,教师资源下载整理诊断性检查。
篇9
一、隐性分层,有的放矢
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底子薄,学科“跛脚”现象极为普遍,有些学生偏科严重,就某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呈现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上不宜“一刀切”。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首先要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调查和测试(如考试、课堂提问、作业等),将全班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语文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能力较强,学习态度正确,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拟分为上层;语文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思维能力一般,学习热情较高,有进取心,成绩中等的学生拟分为中层;语文底子薄,学习劲头不足,缺乏自信心和自觉性,理解能力差,成绩偏下的学生拟分为下层。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分层必须是隐性的,学生是不知情的,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师生合作。同时,这种分层也应是动态性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测试,各层次的学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时教师的分层方案也要及时调整。当然,学生分层只是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互动,绝无褒贬之意。
二、分层备课,互动导学
备课时要根据分层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只有分层备课,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导学流于形式。分层导学的备课并非备三份教案,而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必须包含三个层次学生都能解决的问题。哪些内容是上层学生掌握的,哪些内容是中层学生掌握的,哪些内容是下层学生掌握的,这些落实方案都必须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不妨以《荷花淀》一课为例说明。
依据教材重、难点,拟写任务设计:(一)把握文章的结构。(二)找出文章线索(明线和暗线)。(三)分析人物形象。①分角色朗读水生和水生嫂的一段对话,并据此分析两人的性格;②找出青年妇女们的几段对话,分析她们的性格特征;③联系上下文分析青年妇女们感情变化的原因和结果。(四)从环境描写中体会文章的风格。①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②思考这种写法的妙处。(五)归纳主题。
上层学生可全部完成,并以任务(三)的③、(四)的②和(五)为重点;中层学生完成任务(一)、(二)、(三)的①②和(四);下层学生完成任务(一)、(二)、(三)的①和(四)的①。
该教法设计的问题顾及三个层次的学生。上层学生涉及的问题比较深奥全面,教师应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让他们有发挥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在心理和学习上都能得到满足;中层学生涉及的问题宜在其能力范围内能解决,教师为他们引路搭桥,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下层学生涉及的问题相对浅显易懂,这些问题交予后进生,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发进步的动力。上课过程中,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问题要解决,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就得是一个出色的导演。
实施教学时不妨采取“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利用既定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作用,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三、分层作文,分层测试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必要时也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布置作文任务时,展示几个不同难度的作文题目以备选,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选择合适的题目。评改作文也要照顾到学生的动态情况,尤其是根据其进步情况来写评语。
篇10
1儿科学素材库的建立
1.1对素材库的要求
内容科学严谨,知识点覆盖全面。素材要求数量大,如很多疾病的临床症状、病理特点、影像学表现等可能有很多变化,既有典型特征,也有不典型表现。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经过反复实践才能熟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作为素材库,应该通过大量的实际病例使学生的在校学习更加贴近临床实际,使其如同亲身经历了临床工作一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有不同类型的素材,同一种疾病可以有多个病例,做到素材丰富、全面。素材要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并有充分选择的余地。素材应做到图像逼真、视频清晰;必须对所有素材进行规范、详细、准确的描述,以便进行选择使用。
1.2将搜集到的素材按照系统及疾病归入素材库中
首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所需收集素材的范围,发动儿科门诊、急诊及病房的教师,搜集了大量有关儿科学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图片及录像资料,选择典型病历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实验室资料、诊断及治疗方案,按照儿科疾病的特点建立素材库,并将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及补充资料分门别类地归入该库中。搜集的资料主要为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文字等。资料全部来源于教师自己在临床实践中见到和诊治过的真实病例,如为住院患儿,需保留住院号备査,如为门诊患者,亦需保留其家庭地址。同时,在素材的搜集、加工、整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侵犯他人的权益,在留取相关图片或影像学资料的时候,告知家长并取得家长的同意。在素材库建设中,我们特别强调自主创作素材。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搜集到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所搜集到的资料按照系统进行分类,初步建立起了儿科学素材库,在以后的工作中对素材不断进行补充和修改,使素材库中的素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
1.3素材的内容
儿科学素材库包括:(1)基础理论部分。如各病种的病因、病理、发病机理等的光镜及电镜照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等,部分资料可从相关科室取得,示意图和动画则鼓励教师自己创作。(2)临床表现部分。收集各类疾病(尤其是少见病和罕见病)的症状和体征的图像及视频资料,如新生儿硬肿症、川崎病、风湿热、麻疫、马凡综合征、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辅助诊断部分。包括影像学、各类检查的典型表现,如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结核性脑膜炎的头部CT改变、先天性心脏病的B超特征、肺透明膜病的胃液泡沫试验的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等。(4)治疗部分。如新生儿黄疽的蓝光治疗、重症病例的呼吸治疗、中毒的抢救等。对在见习和实习中不常见到而又属重要教学内容的病例,尽量多留取一些典型图像资料,如21-三体综合征,我们收集了多例多角度的面部特征、掌纹表现及该病例的染色体图片,部分包括了其并发症资料等。
1.4以素材库为基础编写多媒体课件
素材库的建立使得教师能以素材库中的素材为基础,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儿科学教学的要求,进行相关电子教案的编写。同时按照儿科学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制作了有特色的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课件。由于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了大量教科书中不易表现的图片、声音、视频等,使枯燥的理论一下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与既往的课件相比,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活泼,而且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以素材库为基础,对课件中涉及到的素材进行增减和替换,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备课和授课。对于一些较难见到的症状和体征,用具有交互性的课件表现出来,使学生在更有趣、更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1.5将资料库和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在医院局域网上
为了实现全院教学资源共享,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课后能利用医院局域网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或复习,我们将资料库和各专业、层次的电子教案以及多媒体课件在局域网上。同时利用网络优势,接受学生的咨询和建议,与其探讨相关问题。
2儿科学多媒体素材库在教学中的应用
2.1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提高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素材库是教学资源中的“零件库”。利用多媒体素材库,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拟定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素材资源,用于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甚至网络课程等个性化的教学软件,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备课负担,提高了授课质量。因此,多媒体素材库是开发更髙层次医学教学资源的基础。以素材库为基础建立的多媒体课件,由于有临床实际病例资料作为基础,所展示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成为课本的延伸,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教科书中,在讲述每一种具体疾病时,一般只有枯燥的文字叙述和数量极少的图片,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该素材库的建立,使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听讲外,还可以在课后通过局域网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或是对未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同时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感兴趣的临床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2多媒体素材库有助于提高临床实践技能
儿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现实状况的限制,临床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而素材库中也包含大量的病例资料,且典型体征都有图像文件为佐证,在制作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时,有意识地将典型病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因为条件所限,暂时还不能见到的季节性病例或少见病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也使学生对其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避免了学生只看教科书的文字而对具体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只能通过想象去理解的情况,为学生以后的临床学习及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3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医学是非常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科,每一个学科的多媒体素材都需要一个很长的积累过程。有些典型病例多年难得一见,见到也不一定能拍下来,因此,多媒体素材的搜集是医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难点。建设医学多媒体素材库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完备的素材库往往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要鼓励和组织教师及时把收集到的素材提交给教学素材库,丰富素材库的内容。在素材的使用上,既可以直接采用素材库中的素材,也可以对素材库中的素材根据自己课件的特点进行再创作,这样就使得素材的使用更加灵活自如。尽管我们建设儿科学素材库已经有3年的时间,但是对素材库的建设始终没有停止。素材库始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
2.4多媒体素材库的利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
(1)多媒体素材库应具有先进性,能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支持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有利于创新教育,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2)多媒体素材库应具有科学性,对于素材内容的概念、定义、解释等应科学、准确,避免多义性。(3)多媒体素材库应具有实用性,素材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教学需求,做到通用、易用、稳定,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真实地感受和理解知识内容,化解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提髙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4)多媒体素材库应具有新颖性,素材库应不断创新、不断修改、不断补充,逐渐丰富与完善。虽然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经历及临床经验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多媒体素材库的综合利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