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0 15:5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合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集合教案

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要素;立体化;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

教学解决方案是对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对某种教学规律的把握。强调“教”忽视如何“学”,或强调“学”而贬低教师的作用,都是不足取的。现代教学理论重视教学解决方案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发挥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种关系的多重功能,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与内化相结合、教学要素之间相结合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际贸易实务与实训是业务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根据“理实结合”的要求设计“教”与“学”的活动,从单一的教学要素寻求整体质量的提升难以达到目的,打包一揽子教学方案的创新探索与建设是必然趋势。多年来,我们以现代综合教育理论为指导,确定了建构性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岗位实践、课程内容研究、教法研究、手段研究及实训系统研究,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构成

该教学解决方案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以“理实结合”为目标所建立起来的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解决方案通过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交互载体和呈现形式的立体化、应用服务的立体化,向师生提供全套的教学解决方案,以发挥整体教学活动的作用及各要素内部的功能。方案由理论基础、模式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包与教学手段、操作程序与实施结构、教学效果、实施建议等七个部分构成。

理论基础 以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种关系的多重功能,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与内化相结合、教学要素之间相结合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模式目标 通过提供立体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业务理论和业务能力,使教学解决方案与教学目标之间始终保持内在的统一性。

教学原则 以整体性、综合性和课前课中课后形成建构主义立体空间为原则,以教学要素配套组合为手段,形成各教学要素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相辅相成、集合发力、全天候运转的立体化体系和结构。

教学包与教学手段 打包要素包括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教材、四种常规教法组合、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三套因特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教学环境包括现代化教室及实验室、企业及市场、因特网及局域网、业务情境范例。辅助教具包括投影、图表、数据、单证实物、书写板、录音、电视、计算机、光盘、模拟软件等。教学资源包括音像课堂、教学素材库、惯例法规库、贸易案例库、贸易数据库、贸易网站库、经济论文库和试题库。

操作程序与实施结构 阅读教材—重点难点指导—体验范例—情境中的模拟操作及现场实训—当面或网络辅导、自测与评价—操作及知识点综合考核。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使师生有序展开教学活动,按步骤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 多重组合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课前课中课后互为支撑,使学生获得全天候的内容充实;师生互动及学生自助辅导,可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教材和课程的设计结构,使学生通过持续的情境模拟,获得业务岗位描述的工作能力与方法。

实施建议 考虑到课程在不同专业的定位所出现的各种差异,在运用该模式的过程中,使用者应对可供选择的要素和手段进行适当调整和组合(电子教案、电子题库管理系统、网络课程、网络资源、模拟软件平台等与教材和教法的结合),以体现对不同教学条件下的主动适应。

二、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资源与载体建设

资源与载体建设包括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因特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建设成果。

1. 配套教材的建设与修订

定期修订《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国际贸易实训》三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以贸易范例为载体,以业务进程为主线,以理论、情境和操作的结合为表现方法,展现进出口业务的要领、方法和步骤。

2. 配套的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按教学内容的重点、情境和范例要求制作。贸易范例一票业务到底,将全部内容及过程贯穿整个系统,防止发生逻辑错位和理解上的混乱。同时附配全套的习题和操作答案。

3. 网络课程

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基础,不断更新网络课程资源,构成网络环境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供全天候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产生与面授的互补效应。网络课程较之传统课程的优势如表所示。

4. 模拟实训平台

“EDI”模拟教学软件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教学系统将国际贸易业务三个方面的作业活动与网络数据化手段结合起来,内容、方法、手段融为一体。众多计算机工作站在实验中心承担贸易流程中的单位职能,如政府机构、国内外商务公司、银行、海关、运输、商检、保险等单位等,标准业务过程将学生带入了仿真的无纸化电子商务场景中。系统包含了FOB、CFR、CIF三种贸易术语及其相配套的L/C、D/P、D/A、T/T等多种结算方式,同时提供知识性与操作性的在线帮助,并向学生提供交易情境信息。

5. 教学方法及考核管理系统

首先提供四种教学方法组合。一是课堂精讲,辅以讨论、答疑和无纸化考核,目的是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二是案例教学,组织素材阅读、分组讨论分析、全体多方案的论辩和结论报告,目的是培养在进出口业务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项目研究教学法,通过师生深入企业实际,完整解决某一难点问题,目的是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拥有实际作业的能力;四是模拟仿真教学,通过传统的业务填单方式或微机模拟环境,使学生足不出户即对进出口业务进行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套方法要与其他要素有机对接,根据需要选用某一个方法或选用多方法的组合,能有效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其次提供电子题库管理系统。系统由无纸化考试和综合题库两部分组成。无纸化考试系统主要进行知识点的考核,差异性电子试卷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题或修改,答毕即时公布成绩并记录在考试管理系统中。综合试卷电子考试系统根据章节、知识点、难易程度、题型等要素综合配题,试卷依手动组题或自动组题两种方式提取。系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无纸化管理的程度。

此外,国际贸易实训的考核,在模拟实验系统上操作完成;网络学习通过网络课程考核系统完成;现场实习凭公司鉴定和实习报告考核。

三、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知识与能力如何从无形到有所感知(理实结合)、从易逝流失到形式与记忆的储存、师生一体到分离与同在的结合、授课品质(因人因时不同)的差异化由不可控制到最高程度的一致,这是本方案建设的动因。

教学解决方案追求教学各要素的立体化深度结合,运用内容、方法、工具组合的手段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解决教学质量的不可控和差异化问题,解决进口出口分家的问题,解决进出口业务难以实习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无形性、难以触知性、难以储存性和教与学两张皮问题,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

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如下:

1. 用组合手段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教学解决方案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对各部分教学要素独立的抽象理解上,而是从整体上综合运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互相作用的各个因素,在内容、方法、手段和环境上加以匹配、组合、变化,将情景、理论与操作融为一体,打破教与学的两张皮,为教学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操作框架,使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得到全面发挥,解决理实相结合的问题。

2. 以标准的内容、组合的手段和规范的程序解决教学质量的差异性问题

通过提供标准的电子教案、教材、网络课程、考核手段和规范的教学程序,增强不同教师及不同时段教学质量的趋同度,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统一,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摸索教学的状态,缩小教学质量的差异度。

3. 以范例为基础的仿真模拟解决因交易周期过长所派生出的实习问题

国际贸易是典型的“单据买卖”,而非现场交割的交易形式。一票业务少则半年多则三年五载才能结束,通过实习训练全套的业务内容和流程极为困难;此外,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内容繁杂,举例说明繁多,经常造成思维错位及操作例证的扭曲,致使这门以操作见长的课程“说”起来就非常困难。仿真模拟提供传统纸质情境和现代网络平台模拟,如同一个季节的花开花落被高倍浓缩在半分钟的镜头里一样,使师生足不出户即对进出口业务进行规范的仿真操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感受到与“新经济”形态的对接。

4. 以网络教学资源解决教学服务属性问题

教育教学属服务性质(知识和能力的无形性、难以触知性、难以储存性和师生难以分离性),不同于实物的搬运转移,错过的课程即会“时过境迁”。网络课程和网络实训平台全天候运转,稳定地成为师生互动和情境生成与再造的媒介,实现师生分离状态下的远程交流,为自主学习、建构性学习提供现代化的平台,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的深度结合。

篇2

1.描述目标:

1.1 知识目标

①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②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③通过列举法,发现并概括出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④能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一个数的倍数。

1.2 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1.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体会和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因数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学过程;

2.1 导入

2.1.1 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1.2 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2.1.3 请用乘法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2.2 理解新知

2.2.1 理解因数和倍数

(1)观察3×4=12

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2)用因数和倍数说一说算式l×12=12,2×6=12中三个数的关系。

(3) 提问:在4+3=7中我们能说7是4和3的倍数,4和3都是7的因数吗?(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设疑、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从其内涵上加深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明确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

(4)归纳:

①因数和倍数都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说那个数是因数,那个数是倍数。

②只有一个自然数是两个自然数的乘积时候才能谈上它们之间具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③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O)。

(5) 讨论:板书:24÷4=6

提问:能说4、6是24的因数,24是4、6的倍数吗?

学生各说自己的理由,讨论后统一。

提示:4×6=24(教师板书),这样你看出来了吗?

②先判断下面的算式中的数有因数倍数的关系。如果有因数和倍数关系,请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7+5=12 7×5=35 20-13=7 8÷4=2

【设计意图:提高对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认识。】

2.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3)练习:①对口令游戏。②16的因数有哪些? 11的因数有哪些?

(4)发现因数特点:36、16、11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个数不相等,但它们的个数都是有限的。

小结: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学生总结不出此点不要急于点拨)

(5)练习:说特点猜数。

3.求一个数的倍数。

(1)3的倍数有:--,怎样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2)练一练:6的倍数有;5的倍数有。

(3)发现倍数特点:找得对吗?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可以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导:发现最小的特征后问:那么7最小的倍数是几?10呢?)一个数的倍数还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数的倍数你写得完吗?也就是说明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也没有最大的倍数。刚才大家发现了――,简单地说就是――

小结: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和一个数的因数特点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主要把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索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过程、总结方法、提升水平,发现有关倍数的一些规律。】

(4)练习:判断题

4.拓展应用。

1.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

2.举座位号起立游戏。

(1)5的倍数。(2)48的因数。(3)既是9的倍数,又是36的因数。

(4)怎样说一句话让还坐着的同学全部起立。

5.黄金二分钟。

达标检测:

1、理解因数和倍数:练习:①21×3=63,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6是18的 ,是3的 。

②先判断下面的算式中的数有因数倍数的关系。如果有因数和倍数关系,请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7+5=12 7×5=35 20-13=7 8÷4=2

【设计意图:提高对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认识,达成知识目标中的第①个目标】

【评价标准: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尤其能通过算式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会找一个数的因数:①对口令游戏。②16的因数有哪些? 11的因数有哪些?③说特点猜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口令提升学生找因数的方法的方法训练,达成知识目标中的第②③个目标】

【评价标准: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快速、正确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3、会找一个数的倍数:我会辩。【设计意图:达成知识目标中的第④个目标】

【评价标准: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快速、正确的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4、拓展练习:

①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

②举座位号起立游戏。

(1)5的倍数。

(2)48的因数。

(3)既是9的倍数,又是36的因数。

篇3

有机合成是有机物的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在前三节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醇、酚、醛、羧酸、酯等含氧衍生物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认识到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通过有机物逆合成分析法的推理,进-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分析:已知各类有机物的性质

烷烯炔苯及苯的同系物、卤代烃、醇、苯酚、醛、羧酸、酯的性质。

2.学生思维能力要求:充分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方法,掌握有机合成的解题方法,特别是逆向合成分析法。通过教材例题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解题思路,并能熟练运用。

三、新课程标准要求

1、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

②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关注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问题

③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①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方法归纳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逆合成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手段:

①新闻材料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启发、激发思考、情景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多媒体

②针对难点突破而采用的方法: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分三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多媒体展示与PVC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

【情景创设1】

你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吗?

【教师评价】

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

【新课】

教师作归纳,以PVC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观展现

【过渡】

实际上很多时候有机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们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在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

归纳内容

【教师引导】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出适当的引导

【教师评价】提问不同小组学生的讨论成果,作出肯定与评价,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

【过渡】当我们掌握了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过程中了

【情景创设2】

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

水果香味的酯类香料,例如具有苹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这种香料吗?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过渡】

我们发现,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线的选择,那么

【情景问题创设3】

想一想: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反应条件必须比较温和

?产率较高

?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价

【过渡】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是,它是将目标化合物倒退一步寻找上一步反应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同辅助原料反应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而这个中间体的合成也是从更上一步的中间体得来的。依次倒推,最后确定最适宜的基础原料和最终的合成路线。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分析法,来完成这一道练习:

【例题练习】

试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线

【小结】

本节我们要重点掌握:

1、一些常见官能团引入的方法

2、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逆合成分析法

【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1、3题

2、思考课本P64学与问

通过阅读新闻资料,联系已学知识,解决一个合成问题,初步体会合成的过程与方法

【活动1】

迁移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写出方程式

自我评价

形成对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的认识,初步了解有机合成的思路

【活动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合作完成“思考与交流”的归纳

在评价过程中自我纠正错误,对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方法做出更准确的归纳

【活动3】

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寻找出合成路线

自我评价

受启发,思考

思路分析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思考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各抒己见

应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练习,分析思路,写方程式。

自我评价

总结归纳本节知识,

了解课堂学习重点

创设情景,联系时事新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一个较容易的实际合成训练,为培养有机合成的分析方法作铺垫,作为完成后面的练习做准备

以学生所做的练习做过渡,引出有机合成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本活动要求学生有一定归纳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互补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能力

设计一个中等难度的实际合成训练,为培养有机合成的分析方法作铺垫,作为完成课本中有一定难度的例题做一个过渡

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在训练中掌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将课本的学与问部分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交流,将在下一课时作出评价

附表1:

新闻链接:

?2005年9月2日,中国包装网刊登了题为《美国:保鲜膜包食品有害健康》的文章,指出PVC含有致癌物

九.教学资源建议:

1、为了增强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可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flas和视频材料。

例如在对不同有机物的相互转化的教学中可利用动画模拟转化过程中官能团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立体的角度对有机合成有一个理性的理解。

2.充分利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相关网站及教师研修网等查询所须内容。

例如:对某些教学内容的教学图片和图片,可以充分利用网站:资源。

篇4

1.通过观察插图,理解图意,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牢记前两个数计算结果,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减。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65页的金鱼图、鸽子图、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教科书65页左上方金鱼图。

(1)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意:

①同学们先互相说说这两幅金鱼图表示什么意思?

②[引导]鱼缸有几条黑金鱼?几条红金鱼?一共有几条金鱼?怎样列式?

4+3=(板书)然后再从鱼缸里捞出几条鱼金?(2条)还剩几条?

(2)指名把图意完整地叙述一遍。

(3)该怎样列式?

4+3-2=(板书)

(4)出示课题。这个算式里有加法还有减法,这就叫加减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加减混合(板书)

(5)理解运算顺序。

①这种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该怎样计算呢?先算什么?(引导看第一幅图,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几条红金鱼,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因此要先算4+3并连线,写7.再算什么?(引导学生看第二幅图,从7条里捞出2条)因此要再算7-2,最后得5.

②指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2.教学65页右上方鸽子图。

(1)理解图意

①原来有几只鸽子?飞走了几只?又飞来了几只鸽子,现在有几只鸽子?

②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说说图的意思。

③列式

4-1+2=

(2)引导计算。

①这道题有加法又有减法,是加减混合运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1下面连线,并写上再把+2连线,最后得,写上=,

②把算式填写完整。

3.观察比较,总结算法。

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加法在前,要先算加法,减法在前要先算减法,然后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减。

4.课堂练习

65页“做一做”。

[提示](1)这道题加法在前,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填完整。

(2)这道题是减法在前,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填完整。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十三第1题。理解图意并列式计算。订正结果。

2.练习十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3.练习十三第3题。指导书写。要求认真规范。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加减混合运算。知道了加法在前先算加法,减法在前,先算减法。)

五、布置作业

3.在里填上数,使每一条线上三个数相加得10

六、板书设计

注:安排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借助直观的具体、形象的事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数学概念,并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篇5

教学目标:

1、兴趣爱好能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本课要引导学生明白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有所成绩。

2、引导学生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初步培养其“有耐心、有毅力”的品质。知道坚持就是不轻易放弃。

3、行为目标:鼓励学生寻找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办法,知道坚持就是每天积累一点,初步实践“兴趣+坚持”的活动。

教学重点:

明白坚持就是不轻易放弃,坚持就是每天积累一点,只有坚持做,才能把兴趣培养成特长。

教学难点:

明白“坚持与兴趣”的关系,并尝试实践,努力获得成功。

教学准备:

1. 事先选择好展示特长的学生,其事例要有代表性,要能让同学们领悟到兴趣和坚持合起来,才能获得成功。

2. 故事准备:《白头翁的故事》

《美丽的乌鸦变黑了》

3. 搜集关于“如何坚持”的方法介绍。

教学过程:

(一)多样的兴趣,丰富的生活

1. 看课本,说说小朋友在干什么?

2. 你喜欢干什么?

3. 才艺展示:有绘画、书法、器乐、朗诵、故事、表演等特长的小朋友上台展示自己的兴趣专长。

4. 小记者采访:现场请小朋友去采访这些“小明星”们,请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练就这身本领的?

(二)体验角色,寻找原因

1. 请学生读一读课本上的故事。

2. 想一想,为什么明明做不好事情?小组讨论,帮助明明分析原因。

反馈交流。

总结归纳:不坚持下去,什么本领都不能学到手。

3. 故事例举:《白头翁的故事》

《美丽的乌鸦变黑了》

4. 反思:我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即有没有遇到过课本上出现的问题:“我喜欢做的事也很多为什么我就做不好呢?”举例说一说。

5. 想一想:为什么做不好?师生归纳问题的症结: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坚持。

(三)不怕失败,坚持下去

1. 出示标题:坚持就是不轻易放弃。

2. 启发思考:

当你想努力写好一个生字,连续写了十几遍,仍然写不好,怎么办?

当你的图画快要完成时,弟弟不小心把你的画撕破了,你怎么办?

你练了好几天跳绳,还是没多大进步,你怎么办?

你做的风筝已经费了很多材料,还是做得不好看,怎么办?

3. 知心姐姐解难题:老师或能干的孩子扮演“知心姐姐”,小朋友以打电话方式提问。

想一想,你在坚持中碰到过哪些困难,该怎么办?

4. 学生作举手表决,并进行统计。让学生看到,自己遇到过的困难,班上还有多少同学也遇到过。以此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的,关键是面对困难时怎么办。

5. 看书上的插图,看看坚持的方法有哪些。

篇6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32-01

要想体现一门高中英语课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来着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

1 备教材

首先要考虑到新高中英语的学科特点:教材涉及的话题很广,每个单元的材料都渗透着思想情感的教育;教材的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笔者认为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因学生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单元教学目标的不同及变化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做适当的删减。同时多种媒体辅助配合,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教材具有弹性。

2 备教法

按照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新课程要求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建合作的学习氛围;开发利用智力,指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和引导――探究式。

3 备学生

高中生一般为15-18岁之间的青年,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较中小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差异。他们的思维已理性化,求知欲强,对新奇、具有刺激性的事物怀有热情,看问题往往主观、片面、偏激。因此,要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角度,选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备学法

与上文教法相对应的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从依赖教师、课本、课堂变为独立自主学习,超越教师、超越课本和课堂;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参与、发现和探究;从以学科知识为本转为以自身的发展为本。

因此,我们教师要想在新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优化英语教学,就要有意识地、科学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尽可能的最大效果。

5 教学实例分析

现有笔者设计的一个教学案例,结合上述理论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笔者执教的高二两个班级(5,6班)学生学习精力旺盛,经过初中和高一的英语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但两个班级的学生特点和学习水平各不相同。5班普遍课堂反应快,学生学习参与性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早已形成;而6班同学整体学习水平稍差,班级个体差异大,学习主动性不高。由此,笔者就高中英语第二册(下)Unit15 Destinations一阅读课进行稍有变化的差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旅游目的地,此课侧重阅读部分的学习,着重解决对课文的理解。这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分为读前、阅读和读后。由于阅读是本单元的重头戏,无论是文中的语言点还是对内容的概述,在课后的单元练习中都有伏笔,所以为达到“前后联系紧密和灵活运用教材”的效果,笔者删除了书前面的“读前”,而用课后P111 Vocabulary的练习来引出阅读文Destinations中的一个关键字Copacabana,这样既复习了所学的新单词,又顺利的导入了新课。对于“读后”部分,笔者又从锻炼学生口语和复述能力的角度出发,将原有内容改编为双人或多人对话,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教材资源。

教学目标分析。共有五个方面:(1)语言知识:掌握和运用upset, avenue, skier, altitude, grantee, feast, dip, look into, every now and then, get tired of, cool off等单词和词组,复习非限定动词的用法。(2)语言技能:听,听懂两个国家旅游景点的大体概况;说,运用课文所学再造交际性口语;读,读懂课文内容,熟练运用scanning, skimming等阅读技能;写,能流畅、准确地描述自己家乡的概况。(3)情感态度:热爱家乡。(4)文化意识:热爱祖国。(5)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分析。(1)设计意图1:通过大脑风暴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以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激活原有知识储备,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为下一步作好铺垫。(2)设计意图2:充分调动学生五官,在训练听力的同时对课文的内容做出了预测。(3)设计意图3: 通过运用查读等阅读策略,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便于他们把握文章主旨,归纳主题。(4)设计意图4:通过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再对课文,捕捉文中细节。通过小组合作,有效地培养了合作与交流意识。(5)设计意图5: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实际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清楚的再现,是对学生复述能力的训练,也锻炼了口语能力。(6)设计意图6: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进行了延伸,既使“读后”的活动充分实施,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技巧。

课后反思。本节课笔者以阅读为主,兼顾听说读写。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巧妙设计、环环相扣。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的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前后衔接和删减,并适时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设计了稍有不同的教学方案。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想上好一堂英语课,笔者认为就应该从“影响课堂效果”的这几个方面入手,认真备课,主动探究, 从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等五个方面对一节45分钟的外语课进行设计。只有在每节课的各个环节都体现课改的新精神,才能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琳,程晓堂,张连仲.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柏华,陈冬梅.英语教育与学业评价[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有机化学;电子教案;分子模型

作者简介:杨延(1962-),女,四川乐山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111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92-02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特别是立体化学部分涉及许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构型、构象、旋光异构以及反应机理等,这些内容十分复杂和抽象,在传统教学中,只能靠语言或少量的模型来描述这些立体和动态过程,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已处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学生们很难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板书、讲述建立动感的、形象的印象和理解深奥的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所需的立体结构模型和动画,可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分子结构的空间立体形象和动态变化过程,加深其记忆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有机化学电子教案和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动画制作方法,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体会。

一、制作电子教案所使用的软件

在有机化学电子教案中,既要有文字叙述基本概念和定义,也要有大量的图形及有机分子结构的动态过程给学生演示。在本教案制作过程中,笔者主要借助本课件采用PowerPoint作为电子教案的开发软件,原因是其已成熟、方便易学也容易与网络相结合。

用Chemwindow、ChemSketch、Photoshop等软件,制作有机分子的结构式和分子式。再利用Flash MX、ChemSketch等软件技术的有机结合,制作有关的动画课件,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二、电子教案的制作过程

1.有机化合物结构式和分子式的制作

Chemwindow3.0比较适合分子式的制作,通过该软件的模版,可得到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简式,然后直接粘贴到课件中。如下分子式。

复杂的结构式采用ChemSketch5.0制作,利用该软件的结构模式窗口,制作十分复杂的结构式,然后直接粘贴到课件中。如1,2-二氯乙烷各种构象。

2.有机分子结构模型的制作

有机化学课件的制作中还会遇到大量的3D结构模型,而有机分子3D结构模型的制作是十分复杂。可采用 ChemSketch5.0的附件 3D View制作。如图1甲烷的分子模型、图2乙烷的等分子模型。

但该软件对描述对映异构体所需的正四面体模型(四个取代基不同)的模型时,在制作上有一定的困难,于是笔者采用ChemSketch5.0与 Flash MX结合的方法,用Flash软件中的放大、重新着色、魔棒等功能,将ChemSketch5.0制作的甲烷结构模型改变成四个不同颜色的取代基的小球,用以描述对映体的结构特征,如图3所示。

3.有机教案中的动画制作

除了制作现象直观的有机物分子模型外,有机教案中涉及许多有机化合物形成和反应机理的过程,利用Flash MX、ChemSketch5.0软件的有机结合,可制作二维、三维的动画。

对于涉及分子形成和反应的过程等情况的动画,仅用ChemSketch5.0就不行了。而对于大多数有机化学教师来说,由于对3D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不是十分熟悉,因此他们在课件制作中感到分子的3D结构模型制作是一个难题。

笔者采用ChemSketch5.0和Flash MX有机结合的方法,利用ChemSketch5.0软件制作的3D结构模型,就可以减少建立3D结构模型的环节,然后将模型引入到Flash MX软件中,通过Flash MX的动画功能,可以制作出一系列的动画来。

(1)用动画展示乙烷、丁烷分子的各种构象及其能量的关系。为了能清楚地说明乙烷、丁烷分子的各种构象以及能量高低的关系,笔者设计用动态变化的方式来形象描述其各种构象。但由于用ChemSketch软件制作的乙烷的3D模型本身不具备描述围绕C1-C2单键旋转的功能。于是笔者采用如下方法:先用ChemSketch软件制作出甲烷的两个不同的模型;分别粘贴到Flash,利用Flash软件的魔棒工具,将两个模型分别放入不同的图层中,见图4。设计甲烷模型在图层上绕中心碳原子旋转360度的帧动作;在Flash软件中制作乙烷各种构象的能量变化图的帧动作;合成得到乙烷的各种构象的动画,见图5。

(2)对映体结构特点的动画制作。在制作对映体结构动画时,首先利用ChemSketch软件制作一对甲烷分子模型,然后利用Flash软件的魔棒和着色功能,制作成一对对映体模型,通过动画比较,推出文字“实物与镜像、不能完全重叠”这一形成对映体的两个条件及结构特点体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见图6。

4.在电子教案中引入有机官能团的鉴定实验录像

在有机化学电子教案制作中积极学习同行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课程在教学中涉及有机官能团的鉴定实验,学生无法通过实验来观察,于是引入兄弟院校的《有机化学官能团实验演示录像》,把它们分割成单独的一个个实验演示录像,在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中穿插使用这些实验演示录像,很直观,教学效果很好,同学反映很多实验从未看到过,很感兴趣。

三、电子教案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使用

有了好的电子教案只是上好多媒体课的一个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针对多媒体教学的特点,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的黑板板书相结合,而不是一味地仅依赖使用多媒体课件,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除了大部分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还要穿插一些板书的过程,因为一些反应历程等重点、难点内容,对学生们来说是生疏且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这就需要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这样做到讲解与理解同步进行避免在投影画面上讲解太快,达不到深入、全面学习的目的。又如,讲解合成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时,采用倒推和切断的方法,一道合成题很可能有不同的切断和倒推的路线,这时多媒体教学显得比较机械、呆板,无法体现教师的讲解、分析、思路指导,相反用粉笔在黑板上边写边讲则会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使用计算机课件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的讲课速度可能大大加快,学生来不及记笔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师生两方面人手,首先教师要控制好讲课速度;其次,在教学时为学生的课堂和课后复习做好准备。笔者准备了两套教案,一套是事先打印好的精简过的PPT讲义版的电子教案,同学可以事先复印,以供同学上课使用,这样可使学生上课不必忙于记笔记,而是聆听老师的讲解,只需在部分地方记录一些老师的讲解要点;另一套是完整的电子课件,放在网上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这一方式受到同学的欢迎。

利用计算机课件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一味地站在计算机前,看着计算机屏幕,而应该像传统的讲课一样,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课速度,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功能激光笔,教师能离开计算机屏幕走入学生中,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生动,也能达到有较多的师生互动的要求。

多媒体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备课中,熟悉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对于每一页PPT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了若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带来听课的享受。

四、结束语

在高校有机化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的、以板书为主的教学方式的不足,是教学手段的进步。但是,如果在教学中过度强调多媒体教学而忽略传统的教学方式,则往往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整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1 引言

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秘书的最基本工作就是管理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学校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等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实物、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体资料的总和。教学档案管理是一项繁杂而又细致的工作,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教学档案管理,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档案管理,对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探索学校教学管理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档案是指档案的记录、存贮、整理、加工、查找、报道、交流、转递等都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机管理教学档案,是档案管理技术发展的方向。

2 充分认识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档案是反映和评估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即纳入教学计划、规划,纳入教学管理制度,纳入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责任,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 “教学管理的各环节必须做到下达教学任务与提出教学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教学工作与教学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情况同步;评审、鉴定教学质量、教材、毕业论文、优秀教学成果与审查、验收档案材料同步;毕业分配、上报评审材料、教师晋升与档案部门出具归档证明同步”。教学档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进行教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素材,只有依据可靠的教学档案作为研究依据,才能起到科学的效果。通过教学档案的反馈信息,可以得到教学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院(系)教学档案是学校档案的主体和基础,是院(系)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成果的真实历史记录,反映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全貌,是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教学档案的真实、准确、完整是教学工作规范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是检验教学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教学档案内容非常繁杂,既包括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表、学生成绩、毕业论文等教学文件,又包括科研成果、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管理等各种材料。由于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手段陈旧,出现了档案管理混乱不清、查询检索较复杂、信息收集不及时等问题。尤其是应对各种教学评估和申报各种项目时,针对不同的指标体系所要整理的材料的格式、重点、所选项目都有所不同,工作起来就更显手忙脚乱了。所以,为了能及时准确地整理出所要的材料,急需利用现代化手段优化管理,构建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日常教学档案管理体系。

3 充分认识计算机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是一种先进的信息管理工具,它准确的记忆、高速的运算和巨大的贮存量以及完备的功能是人无法比拟的。随着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多媒体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蕴藏的巨大潜能已张显无遗。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教学档案,就能够实现量化、优化管理,事半功倍,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在档案管理工作自身现代化的同时,教学档案难管理这一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从而实现档案管理和教学这二者的相长与双赢。因此,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难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而且,其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极具前瞻性和推广价值。

4 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重点是编制教学档案检索

教学档案管理是学校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教学档案,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服务。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重点是编制教学档案检索。

1)编制教学档案检索是创建教学档案的关键。创建教学档案,要向计算机系统输入大量的经过规范化处理的教学档案数据,其关键是编制科学合理的检索。

编制教学档案检索客观上要求有计划、有步骤,事先要列出周详的、具体的计划和预案,强调逻辑性、严密性、划一性,明确先编什么,后编什么,并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如果编制教学档案检索工作做不好,就会给以后的查找和使用带来困难,即使你的教学档案资料再详实,检索查找不出来,就毫无利用价值可言。

2)编制教学档案检索的具体方法。

编制教学档案检索,可以以学期为单位。首先要对本学期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料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并依据管理需求进行分类;然后在计算机上建立该档案数据库,将该档案的分类号、档案标题、目录等逐一输入计算机;在该档案全部输入完毕后,可以根据档案管理的需要分别打印输出该档案的主要相关信息的目录等。打印出的各种目录要字迹清晰,还可用计算机对目录进行修改。如果将这些相关的目录等装订成册,就成了检索工具。当用户需要查找时,我们就可直接利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先确定某一任务,然后根据用户的要求分别按照主题词、关键字、案卷标题等进行检索,也可用任意组合查询的方法查找档案。

例如,我们将我校教师按所担任的学科逐一进行分类,同时也将其年龄、性别、学历,参加工作时间、职称、教龄、毕业院校、联系电话、家庭地址等个人信息输入电脑,然后再将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各种教学资料按文字、图表等逐项编目,力求做到清晰、完整;并从教学能力、备课授课和作业批改情况、教学态度以及获奖情况等方面充实资料。这就从教师这一纵向角度将教学档案编串起来,只要点击某位教师姓名,其教学等情况就会立即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一目了然。

编制教学档案检索,其周期性较长,因此,建立教学档案,编制出适合本校需要的检索工具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其前期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任务繁重,工作艰巨,要求责任心强,还要有奉献与敬业精神。

检索工具的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标准高、要求高,在编制时应力求科学性。编制教学档案检索必须纳入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随着档案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部门之间、学院之间的交流,甚至跨校区之间的协作也会日益频繁,这就要求本部门的教学档案要与兄弟部门的教学档案具有兼容性,以便实现联网与资源交换、资源共享,从而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篇9

1.研究城市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这几年来,铜川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道路建设又是城市建设的主干,城市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铜川市、陕西省乃至整个国家在交通方面事故接连不断,国家部委已经将安全问题提到重要地位。因此,在大力发展城市交通事业的同时,必须将“安全意识”引入道路的设计中,通过完善的道路设计,来有效地控制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减少经济损失。

2.道路几何设计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道路几何线形设计要考虑道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两种线形以及横断面的组成相协调,还要注意视距的畅通等等。确定道路几何线形时,在考虑地形、地物、土地的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因素时,要充分利用道路几何组成部分的合理尺寸和线形组合,从施工、养护、经济、交通运行等角度出发,保证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组成相协调。线形的好坏,对交通流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道路线形不合理,则会降低道路通行能力,造成运输者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更不能容忍的是会诱发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

合理、优质的道路设计,可以提供清晰醍目的行车方向,提供足够的视距及其他信息,能够符合驾驶人员普遍期望的设计效果。在道路设计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几何线形、路面设计、安全设施、构造物位置及形状设计),而道路几何设计对城市交通安全性则起到先决的作用,一旦确定道路走向并由此确定几何线形,则其他项目几乎都已经随选定的几何线形得以确定,其它如桥涵构造物的位置、安全设施等几乎只是成了更趋于合理。这个就决定了我们在做城市控制性规划的过程中必须首要考虑城市骨架道路的线形几何问题,

我们作为勘察设计工作者,在工程设计中,一定要综合考虑道路功能、行车安全、自然环境等因素,既要坚持遵循城市控制性规划,又要提出城市控制性规划的不足,从根本上解决行车安全问题。

总之,在道路几何设计等各种方案中要将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和人性化的服务,切实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准。

二、平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在平面线形设计中,直线是最常用的线形,其优点是勘测、设计简单,方向明确,距离短捷,但直线单调,对驾驶人员易产生乏味感,降低集中力,不利于行车安全。在选用直线线形时,一定要十分慎重。我国规定最小直线长度为:当设计速度为60Km/h,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

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地形,尽量采用直线,特别在平原城市地区,不能过多的人为改变直线线形,但也要注意适当引入曲线,以便吸引驾驶员的注意力,一般直线最大长度为20V。

曲线线形要适合地形的变化,并能圆滑的将前后线形连接以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圆曲线的曲率半径尽可能大些,一般避免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缓和曲线通常采用回旋线,对于设计车速较高的公路,在计算缓和曲线时,应该严格要求规范要求,不能因为各种人为原因,超出规范要求。

在较小半径弯道上,应该设置超高,超高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应该根据弯道半径以及道路等级、所在地区的寒冷积雪程度、地形状况等综合考虑。对超高、加宽值的计算,必须满足相应的设计规范,超高、加宽不足往往是引发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曲线转角对道路交通安全也有影响。大量资料统计,小偏角曲线容易导致驾驶员产生急弯错觉,不利于行车安全。因此,在道路设计中合理确定路线转角十分重要。

三、纵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纵面线形应注意纵向坡度和变坡点处的竖曲线两类。道路原则上按在同一设计车速路段保持同一行驶状态来进行设计,纵向坡度和别的线形因素不同,受车辆和行驶性能的影响较大。爬坡能力明显不同的车辆混在一起,不采用适当纵向坡度和在路段设置爬坡车道,就会成为道路通行能力低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纵向坡度的标准值,要在经济容许范围内按尽可能较少的降低车辆速度的原则来确定。在连续下坡时,车速越来越快,不安全,因此必须控制坡长。

一般,凸曲线段事故率要比水平段高,小半径凸曲线往往成为事故的诱因。竖曲线频繁变换会影响行车视距,严重降低道路安全性。在夜间没有照明的道路以及桥下,凹曲线必须考虑视距问题。

四、横断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道路的路面横向分布即路幅宽的布置方式对交通安全也有一定的影响,车行道、路缘带、路肩以及中央分隔带的形状和尺寸,都应根据使用功能、交通量大小、交通流的组成以及安全行车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做到连续性和一致性。交通事故数的相对值与车行道宽度有直接关系,一般随车行道宽度的变窄而增加,但如果车行道过宽,易形成一个车道两列车并行行驶,因此,一般车行道的宽度控制在3.5~4.0m之间。车行道宽度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路缘带和路肩的状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此类问题要高度重视。

五、平纵横组合设计与交通安全

平纵线形的组合,对视觉诱导起重要作用,在视觉上违背自然诱导的线形组合是导致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在平纵线形设计中,要避免竖曲线与回旋曲线重合,特别是凹形竖曲线与平面上两反向回旋线的拐点重合;避免竖曲线顶部有急弯,以免驾驶员靠近顶部来不及判断,从而造成速度过高引发交通事故。在平曲线的组合中,尽量避免或少采用反向曲线、断背曲线和复曲线。

看起来扭曲的路段,破坏了线形的一致性(工程师协会认为线形一致,是道路设计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造成驾驶员心理、视觉不舒服,对线形变化不适应,使视觉诱导紊乱,往往是行驶上危险的路段。特别是行车速度较高时,道路粗线条的轮廓成了驾驶员判断方向的重要因素,因此特别应该注意线形的配合与视觉效果。

六、视距设计与交通安全

视距是驾驶员在道路上能够清楚看到前方道路某处的距离,是道路几何设计的重要因素。足够的视距对保证行车安全,提高通行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在行驶过程中,路况信息要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就要选择足够的行驶距离来完成。在视距设计过程中,反应时间的取值要大于所有驾驶员的正常平均值,特别在复杂情况下,如交叉口、立交匝道处、车道变化处、交通标志等设施处,在取反应时间时,应增加判断时间,该值应大于2.5S.

事故率与行车视距的关系调查统计表明,事故率随视距的增加而降低。设计中应该注意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的设计与计算。

七、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层面对策;管理层面对策;物理层面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68-01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等。逻辑安全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对计算机信息构成不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人为的因素、自然的因素和偶发的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指,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漏洞,或者潜入计算机房,盗用计算机系统资源,非法获取重要数据、篡改系统数据、破坏硬件设备、编制计算机病毒。人为因素是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

一、技术层面对策

对于技术方面,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实时扫描技术、实时监测技术、防火墙、完整性检验保护技术、病毒情况分析报告技术和系统安全管理技术。综合起来,技术层面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包括系统管理员和用户在内的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对重要部门和信息,严格做好开机查毒,及时备份数据,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2)网络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它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访问控制涉及的技术比较广,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控制以及属性控制等多种手段。(3)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是数据库管理员维护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操作。备份是恢复数据库最容易和最能防止意外的保证方法。恢复是在意外发生后利用备份来恢复数据的操作。有三种主要备份策略:只备份数据库、备份数据库和事务日志、增量备份。(4)应用密码技术。应用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密码手段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基于密码的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是当前保证信息完整性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密码技术主要包括古典密码体制、单钥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以及密钥管理。(5)切断传播途径。对被感染的硬盘和计算机进行彻底杀毒处理,不使用来历不明的U 盘和程序,不随意下载网络可疑信息。(6)提高网络反病毒技术能力。通过安装病毒防火墙,进行实时过滤。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测,在工作站上采用防病毒卡,加强网络目录和文件访问权限的设置。在网络中,限制只能由服务器才允许执行的文件。(7)研发并完善高安全的操作系统。研发具有高安全的操作系统,不给病毒得以滋生的温床才能更安全。

二、管理层面对策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不仅要看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而且要看它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执行计算机安全保护法律、法规的力度。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安全确实有效。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包括对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教育、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和加强计算机的管理功能、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的立法和执法力度等方面。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加强用户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提高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意识,对防止计算机犯罪、抵制黑客攻击和防止计算机病毒干扰,是十分重要的措施。这就要对计算机用户不断进行法制教育,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计算机犯罪法、保密法、数据保护法等,明确计算机用户和系统管理人员应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合法信息系统原则、合法用户原则、信息公开原则、信息利用原则和资源限制原则,自觉地和一切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除此之外,还应教育计算机用户和全体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为维护系统安全而建立的一切规章制度,包括人员管理制度、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计算机处理的控制和管理制度、各种资料管理制度、机房保卫管理制度、专机专用和严格分工等管理制度。

三、物理安全层面对策

要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保证系统实体有个安全的物理环境条件。这个安全的环境是指机房及其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腐蚀度、虫害、振动和冲击、电气干扰等方面,都要有具体的要求和严格的标准。

(2)机房场地环境的选择。计算机系统选择一个合适的安装场所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选择计算机房场地,要注意其外部环境安全性、地质可靠性、场地抗电磁干扰性,避开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并避免设在建筑物高层和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还要注意出入口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