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2 16: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写动物时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的写作顺序,并掌握描写动物的方法和技巧。

二、内容提要

描写动物外形、动作、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三、重点、难点

重点:描写动物外形、动作、性格等的方法 。

难点:写作顺序的阐述和描写的详略安排。

四、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1.猜一猜:你知道我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吗?

它的毛柔软得像一团白缎子,又细又密;一双滴溜溜转的红宝石般的眼睛总是忽闪忽闪的;那张似乎能说会道的三瓣嘴总是一动一动的,好像要说些什么;虽然长着长长的耳朵,可尾巴却短短的,毛茸茸的,往上翘着;它的前腿短小,后腿粗大有力,灵活矫健,行动敏捷,跑起来快得像一阵风吹过似的。它蜷缩在一团的时候,真像一个大雪球。它最爱吃胡萝卜了。每次我拿起一只胡萝卜来给它吃,它就像饿虎扑羊一样“扑”过来夺走我手上的胡萝卜,津津有味地嚼起来。

答案:兔子。(展示图片)

典型特征:红宝石般的眼睛,三瓣嘴,爱吃萝卜。

描写顺序:从部分到整体。

修辞手法:比喻。

小白兔还爱吃什么?什么时候会容易生病?你能说说它还有什么特点吗?

2.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地画出来,并说说它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写作顺序

写一种动物,要按一定的写作顺序来写。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写作顺序。

从整体到局部:先写动物的整体特征,再写它的局部特征,例如描写兔子,可以先写它的身体形状,然后再写毛、耳朵、眼睛、嘴、尾巴、四肢等。

从局部到整体:先写动物的局部特征,再写它的整体特征。上文中写兔子就是用了这种写作顺序。

2.描写动物的要求

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点。(如写兔子,红宝石般的眼睛,三瓣嘴,爱吃萝卜等)

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如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的写作顺序。)

语言要优美,通顺。(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描写动物的方法和技巧

写外形:

首先,观察小动物的外形,一般是写它的静态。在观察时,注意留意它的个头、颜色、长相等,要如实地写出来。

其次,要抓住它的主要特点来描写。写的时候要详略得当,主要特点要详细地描写;其它特点可以一笔带过或不写。

第三,描写动物要按一定的顺序。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写作顺序来写。 最后,展开合理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形象、具体,文章更有趣味性。

写习性:

写动物,还要细心地观察它们的动作和生活习性等,例如写它们的饮食、休息、活动等。从描写动物吃食物、睡觉、嬉戏追逐时的样子和情形,可以体现动物的性格特点。

动物也有感情、情绪等,最好能从它们的叫声或动作中,用拟人的方法,展开想象,表现出动物的性格,也能使读者根据作者描写时的语气感受作者对动物的情感。

4.课堂练习

(1)填上合适的词来描述一只小狗:

()的眼睛()的耳朵()的嘴巴()的鼻子(

爱吃__________对主人______________对可疑的人_______________

(2)模仿以上描写兔子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的外形、动作和性格。

5.课后练习

(1)找一段你喜欢的描写动物的文章读给老师、同学们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2)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注意要把动物的主要特征写清楚。字数400字左右。

篇2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定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定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定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熟悉,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重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重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定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天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重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熟悉,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

【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篇3

目标:

1.通过对电话号码的收集,培养幼儿初步分类、梳理能力。

2.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尝试设计电话号码、体验成功的乐趣。

准备:课前收集好家庭电话号码、幼儿操作材料、小动物图片、动物家的背景图等人手一分。

过程:

一.观察分类家庭号码。

1.前些天我们收集了电话号码,今天我们请小朋友介绍一下这些电话号码。

2.你们看了电话号码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为什么有的是8位数,有的是11位数?

小结:

8位数的电话号码一般来说固定在某一个地方的。我们把它例为固定电话。

1

1位数的电话号码通常是放在身边的、走到哪儿可以带到哪儿都能使用,我们把它例为移动电话。

二.区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

1.集中区分

2.幼儿自行区分自己收集的电话号码

3.分析区分的号码

4.寻找电话号码中的秘密

你发现秘密了吗?

小结:住在同一个地方的电话号码前面4个数是一样的。

后面4个数不一样,为什么?

三.小动物装电话(幼儿操作)

1.分清陆地上的动物和水中的动物

2.设计电话号码

要求:住在同一个地方的电话号码前面4个数一样后面4个数不一样

四.展示作品并分析

1.你请了哪些动物朋友,他们住在哪里?

2.你给他们设计的电话号码是什么?

篇4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2、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

2、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大量关于夜行动物的图片或影片片段,有关植物一天活动的图片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早晨 7 点、中午 12 点和下午 6 点的变化情况并记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学生回答,可适当板书。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 学习新课

1、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 观察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 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交流每个人的植物日记,给予表扬与鼓励。

(3) 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 24 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4) 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

(5) 我们能不能根据一些常见开花植物也编制一个花钟呢?

(6)学生分组根据课前调查的植物开花时间设计花钟。

(只要能表示大概时间就可以了。)

2 、昼夜对人的影响:

(1)植物有生物钟,人类有吗?那么你们的生物钟是怎样的呢?

(2)学生说说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要排除特殊日子或事件。)

(3)小结:我们发现大家的作息时间有着类似的规律,都是按 24 小时变化的,这就是我们的生物钟。

3、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 1 )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 2 )观看收集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学生讨论各自解释。

( 3 )看书上13页的图:你认识它们吗?这些动物哪些在白昼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夜间活动:蛾、猫、猫头鹰、蝙蝠。

白天活动:狗、公鸡、刺猬、蜜蜂。

(4)为什么它们会这样?——昼夜影响和环境的变化。

(5)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 ----- 调查。

(6)该怎样调查,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方法。 (可以举例启发学生思考,明确调查须知,课后进行。)

4、生物都有生物钟,你能不能改变它们的生物钟?

(1) 出示图片:夏天能看到吗?冬天能吃到西瓜吗?为什么?

(2) 学生发表意见,预测。

(3) 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交流,找结论。

(4) 小结:原来,当我们改变光照条件时,就能改变动植物原来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它们和人类一样都能自己调节生物钟。

第二课时

篇5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7、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四、知识应用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

达标自查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为参照物的。

4、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见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支,这是以作为参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

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

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

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6、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A、甲船B、乙船C、一定运动D、都有可能

7、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

A、可能运动B、可能静止C、一定运动D、都有可能

能力提高

8、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谈谈你的方法,并与看过电影的同学交流。

篇6

关键词:动量定理冲量动量的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动量定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引入动量这个新概念并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动量定理》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也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尤其是方向的一致性,即合外力的冲量的方向和动量变化量的方向一致。

4.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大纲和学生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2)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团队意识。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学生有根据加速度来分析力和运动的知识准备,利用2004年1月4日美国航天局的“勇气号”探测器着陆火星的图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物理现象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点上,从而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撞击、打击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充分发挥图片、录像和演示实验的作用,符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分组实验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图片新闻创设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应用动量定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通过图片新闻的方式,应用多媒体展示“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让同学们产生感性认识。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会意识到有一系列措施减小撞地速度,安全气囊的作用是延长作用时间。为了使思路明朗化,提出三个简单问题:

(1)摩擦降(图1)、降落伞(图2)和反向发动机(图3)的作用是什么?

(2)安全气囊(图4)的作用是什么?

(3)采取这些措施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上述问题,大部分同学应该想到是为了减小撞击力,还会粗浅地认为,对于同一个物体,撞前速度越小,撞击力越小;撞击时间越长,撞击力越小。

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把高科技的情景引入课堂,体现时代性,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

这时候速度、时间、动量、冲量、力等几个物理量在学生的头脑中还需要整合,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师生共同建立物理模型,这个模型为水平面上的物体,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动量由mv0变为mvt。引导同学们根据所学到的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去整理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探索动量变化跟所受合力的冲量之间的关系。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鼓励学生体验自然规律发现的过程,从而建立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是一致的。

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推导,大部分同学会得到一个表达式:

Ft=mvt-mv0或Ft=P

这时不要急于归纳它的物理意义,而是给出学生想像和讨论的时间,让同学们试着解释它,刚开始可能得到一些不完整的结论,比如“冲量等于动量之差”或“冲量等于动量相减”,或“冲量引起动量发生变化”。随着讨论的深入,引导同学们回忆动量的变化这个概念。在的过程中,探究出合冲量和动量变化量的关系,比如数量关系,因果关系会逐渐清晰,但方向关系还没有特别明朗化。在同学们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并板书动量定理的内容。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中,通过原有知识的激活,然后再通过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学习建构理论。

当同学们基本能运用动量定理初步解决恒力的问题时,可引伸到动量定理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比如打击力或撞击力,但这个力F应取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力。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便于他们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问题。

第三环节:定性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联系起来。首先围绕定理Ft=P分情况进行讨论。

首先设置一个问题:如果把鸡蛋从一米高的地方释放,摔到水泥地上,碎了,采取什么措施可保证鸡蛋不摔碎?让同学们设计多种方案,他们会猜测在地上铺上沙子,或放一盆水,或海绵等一些弹性好的物质,接着利用有代表性的弹性好的海绵加以验证,把同学们的设计留成兴趣作业。对那些有创造力的设计,给予充分的欣赏和肯定。

减小力的作用。继续和同学们一块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展示图片(图5),引导同学自己找出生产、生活中的更多例子。

为了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继续通过播放录像创设了下列的物理情景: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压钢板并提出问题。让同学们继续归纳出共性规律: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大。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生产、生活中的更多例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

通过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上述两类问题深入分析,使学生对动量定理加深了理解。实现了“学中做”和“做中学”的结合。促使学生从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符合认识论。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再次举出第一节的例题,给出这个例题有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在上一节分析碰撞过程中动量变化量的基础上,这节课给出撞击的时间,同学们可以应用动量定理来计算撞击力的大小。

在师生共同分析的过程中,第二个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探索出了怎样应用动量定理解题的关键步骤,比如必须首先规定正方向,求动量的变化,再应用动量定理列方程求未知量。

第三个目的:突破难点,也就是动量定理的矢量性,设计两个有梯度的问题来降低难度。

例1:质量为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接触时间为0.02秒,小球受到的弹力的平均值有多大?

问题(1):物体动量变化量是什么方向?

问题(2):联系你学过的弹力产生的条件,从形变的角度分析弹力的方向,合力冲量的方向应该是什么方向?

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将发现:合力冲量的方向与动量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使动量定理的矢量性这个难点具体化和逐渐明朗化。

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继续研究第一节中“思考与讨论”题。

思考与讨论:

例2:一个质量为0.2kg的钢球,以2m/s的速度斜射到坚硬的大理石板上,入射的角度为45°,碰撞后被斜着弹出,弹出的角度也是45°,速度仍为2m/s。

问题:除了能应用平行四边形分析撞击过程中的动量的变化的方向,能否根据动量定理来分析小球动量的变化?

有上节课的基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够判断动量变化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根据弹力方向的判断,合冲量的方向也在这个方向上。为了使问题形象化,准备了一个小动画,以显示撞击的过程中小球的形变,以明确小球受到的弹力的方向,进而显示合冲量的方向。以此深入地体会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一个矢量式。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了老师的“一言堂”,做到了“老师搭台,学生唱戏”,在课堂上增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氛围。

神州5号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个里程碑。通过录像和图片,让同学们围绕动量定理,来分析神州五号如何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软着陆的。当同学们发现自己能够用新知识解决如此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时,必然热血沸腾,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他们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至此,这一节课的学习基本结束,老师根据板书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动量定理的内容,留作业:

篇7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安海幼儿园召开园务会,准备开展以下几个有意义的活动:

1、大力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拟于4月20日组织教师交流《教师的20项修炼》学习体会,并于4月29日选派教师代表参加安海教委办开展的读《教师的20项修炼》读书沙龙活动。

2、扎实推进中青年教师业务精进行动。拟于4月24日各年段推荐出两名教师参加音乐优质课评选。

3、倡导自我关爱,提高保健意识。拟于4月27日组织教职员工听取原上海安平医院张少清院长关于《中青年教师养生保健》讲座。

4、树立典型,广泛宣传。团支部“五四”前夕评选出“xx市优秀团员”,对荣获安海教委办“我最喜爱老师”十佳称号的颜丽莎老师及时在园内公开表彰,并请她为全体教师演讲从教感言。

篇8

关键词:任务型课堂教学 任务设计 学生 活动

在具体的任务型课堂教学实践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合理化的任务设计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下面我就任务型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并列举活动案例进行分析。

一、任务的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创设真实的语言活动情境,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学习。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水平和实际生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任务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如七年级上学期在教学“Is this your ……?”时,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班级的Lost and Found Case,谁丢了或找到了东西,就写一张寻物启事或失物招领。对这样的活动,学生会感到非常有趣,并且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任务自然就能很好地完成了,掌握语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遵循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置相应的任务。可以先确定一个统一的目标,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学有所得,然后进行扩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各类学生都各有所得,都有成就感,也才能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并能使之在课外得到延伸。

总之,任务的设计应服从于教学内容,应采取最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同时还应考虑到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完整性、流畅性和正确性。

二、活动案例分析

仁爱版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2 Saving the world 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教学内容。该单元的三个Topic具体涉及不同的方面:Topic1引出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并介绍不同种类的污染;Topic2主要谈论关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件,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危害;Topic3主要谈论环境保护的问题。针对每个问题教材本身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供学生参与活动。如:开展校际环保调查;给电视台写信反映城市污染情况;了解三北防护林情况;学习如何植树、种菜、养花等等。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了大量的活动补充,内容如下:

(一)观看录像、查找资料、限时汇报。

首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环境状况,通过视觉效应震撼人心,以强调环保的重要性。我们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便是我们人类的眼泪。诸如此类的广告还有很多。要求学生上网查找环保资料,提供网址,如;提供报纸杂志名称,如《中国环境报》,并布置查找具体的内容,如:了解当地污染最大的几家工厂;了解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及其成因;猜想恐龙灭绝的原因并提供科学依据;画出全国各省水资源状况柱形图,以了解本省水资源缺乏程度;在地图上画出三北防护林的范围等等。要完成以上任务,学生必须借助多方信息来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学生完成任务后要求在课堂上作5分钟左右的口头限时汇报,这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收获很大。

(二)表达观点。

结合课文就某一环境问题对学生们进行调查和采访,征询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讨论越深入观点就越明确,学生们的创造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剧本表演。

根据初中生好表现的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短剧表演的形式,将语言知识及运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兴趣。以环保为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4―8人的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一些语言简单、内容生动的短剧,如“熊猫搬家了”、“丹顶鹤回来了”、“水龙头不哭了”等,采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话剧形式。活动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教师可以做一些修改剧本等辅导工作,学校及社会等各方面力量要支持配合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调查及实践。

篇9

一、活动意义:

有一段感情,我们渴望,知道那是对理想的追求,对生命的向往;有一种感动,我们拥有过,知道那是对理想的追求,对生命的向往;有一种感动,我们拥有过,懂得了温暖的关怀下成长,在亲人、老师、朋友的帮助下来感悟人生的真谛。让大学生为他们的童年描绘更绚烂多姿的一笔。利用大学生的知识资源服务社会,提高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水平,丰富小朋友文化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对其人生态度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准确的引导作用,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让大学生得到锻炼,培养大学生们的奉献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活动主题:青春魅力,传递爱心

三、活动时间:20xx年4月12号下午

四、活动地点:茂名市第十五小学课室和操场

五、主办单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六、活动准备:

1.与要支教的小学进行沟通,协定并征求贵校的意见。了解受支教的学校的设施。和环境。

2.宣传部负责出海报,摆放在校园的角落。

3.由于路程及考虑到安全问题,所以向学院申请校车送达目的地。

4.活动经批准次日,向全院青年志愿者公开招募,筛选人群。我们将分设三个报名点,还有将在各宿舍楼下粘贴告示,同时,我们还将与广播站联系,通过广播的方式,尽可能让全院同学知道我们的这个支教活动,参与到我们中来。

5.申请教室对志愿者进行支教培训以及相关“注意安全事项”的传达。支教部负责人员事先准备好活动的内容和材料,对筛选出来的人进行培训和严格的安全事项思想传达。参与这次活动的人员必须要经过事先的培训。做到去进行支教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坚持在完成本次支教任务的同时做到“安全第一”。

6.在十五小学那边,将展示我们青协活动的精华部分,让小学生们知道我们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以及工作性质

7.志愿者要统一穿会服。支教部的干事要佩戴工作证。

七、活动主要形式:

这次的交流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熟悉我们志愿者,以方便接下来的支教活动,同时也要志愿者了解到学生的一般情况,以方便我们制定更好的计划。由于这次的交流活动,小学那边是提供一个教室给我们的,所以我们的支教活动将在四个教室中进行,我们的初步计划如下:

1、励志教育:

互动:学唱励志歌曲《明天会更好》 附件①

互动:学习英文励志短句 附件②

互动:让孩子们提问他们感兴趣的文化知识,以及问一些有关他们对大学的疑问。

2、理想教育:

讲述:讲述出身清平的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附件③

互动:谈论孩子们的理想,让孩子们展出并铭记自己的理想

3、陶冶情操:

互动:1.根据茂名人的说话方式,导致普通话的不标准,我们特意设计了这一环节,绕口令,让学生参与到我们的活跃气氛中来,尽量每个学生都得到鼓励。

2.现在社会,英语很重要,所以我们这次的支教活动也根据这些时代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跟读英语,让学生们跟着我们读英语,我们只读一遍,让他们瞬时记忆,也同时增加他们对英语的语感,根据他们的背诵,给予奖励。

4、安全知识教育:

自然灾害我们无法战胜,所以我们必须掌握逃生的技能,小学生虽然说一直在学习上减压,但根据中国现行的教育,对安全知识的教育还是欠缺的,我们的支教活动也应该借此机会,通过我们一边玩一边给他们灌输逃生技能。例如地震,台风等等。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我们的课堂教育也只能进行到那么多,但我们此行的支教活动不仅是让他们学到这么点知识的,现在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父母的忙碌,他们只能学习,现在的家庭,很多学生都是有家教的了,学生们每天只能在家教的指导下,忙忙碌碌地度过一天,所以我们的支教活动要让他们娱乐一下,我们将在那一节课之后,利用小学的操场,进行一些比较安全的的游戏,让全校的师生都知道我们的支教活动。我们设置的操场活动大概如下:

1.猜成语

主持人事先在四张白纸上写一句成语,一纸一字,比如:龙腾虎跃。请四位游戏者站成一排,用别针在他们背上各别上一张纸,接着手拉手围 成一个圈,按逆时针方向跑跳步三周,然后解散,每个人都竭力去看到其他三个人背上的字,同时还要隐蔽好自己背上的字。一旦看到其他三个人背上的字,就可判断自己背上的字,例如看到龙、虎、跃,就可以举手向主持人报出自己背上是一个“腾”字先猜出者为胜。

2.继续课堂上的绕口令活动,尽量让全校的小学生们都参与到这个提高普通话的活动中来。

3.吹乒乓球,要带桶子。

4.拼英语单词。

5.摆数字形状。

6.我们将准备画板,便利贴,布置好画板,让现场的小学生们写上祝福语以及他们的希望粘在那画板上,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志愿者的用心以及给他们无限的希望。我们将总结他们的期望,方便下次支教活动的更贴入。

7、由于前面的教学与游戏花费大部分的时间,所以这时候可以和他们说再见了,在唱歌完后可以把在游戏没有发完的礼品现在可以完全发给他们了,再由支教人员说一些对要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等等的鼓励的话,并告诉他们我们下次有机会一定会再来看他们,让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希望与期待。

八、后期工作:

1、完成考察报告的撰写与活动的后期宣传。

篇10

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的心理描写。

2.过程与方法:

①帮助学生领悟并运用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尝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鼓起描写人物心理的信心,激发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的兴趣。

教学重点:领悟并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大胆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

2.激发学生心理描写的兴趣。

教学设想:

1.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过的文章中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做成卡片,注意体会其作用。课堂通过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心理描写及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

2.如何写好心理描写,是全课的重点。精心设计有代表性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从中探究出心理描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让学生明白同一种心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

3.学习重在应用。为了能使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广泛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设计两个写作训练:一是创设生活,进行人物心理描写;二是在具体的文章环境中补充人物的心理描写。

二、学习过程

1.感知――心理描写

下面两段习作,都是写一个犯了错的学生进教师办公室的情景。请你进行比较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1)我走进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光,目光里充满了责备,我喊了一声“黄老师”,黄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

(2)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光,那里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于是一阵恐惧袭上心头,我只好勉强地笑了笑,喊了一声“黄老师”,连声音都有几分颤抖了。黄老师皱了皱眉,鼻孔里“嗯”了一声。我的心又是一阵紧缩:我犯了什么错吗?

2.领悟――心理描写的作用

联系你读过的文章,说说你对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的理解。

3.探究――心理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展示下列心理描写,你认为哪些写得好?你能从中探究出心理描写的方法吗?

(1)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2)我不停地在尽量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偷地打了一个小时的游戏。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3)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4)略

(5)略

第一段写得不好。写的是他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虽然,他用“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代替了具体可感的描写。

心理描写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和幻觉描写等,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烘托、动作语言描写。

以上第2段用了以下心理描写的方法:

(1)内心独白。

(2)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3)幻觉描写。

(4)环境烘托。

三、运用――尝试心理描写

1.根据下列情境,想象人物心理,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摹出来。

情景:

老师又开始提问了,这次的问题很难,任凭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答案。这时,老师的目光在全班搜索起来……

2.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变化。给下列横线补充人物心理描写。

正文略

3.余香绕梁:

请你下课后根据下列情景续写一段话。

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