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8 15:1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教版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苏教版教案

篇1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

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都是文中用来描写吉林雾凇的,想亲眼看看雾凇的美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生看课件;师述:隆冬时节,走进东北的吉林市,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看到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感受?(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奇)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词句描写雾凇的奇特景象,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生讨论;师出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指名读,齐读。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难怪作者要说它是……(生: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到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啊,所有来到这儿的游客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要是有一名专业的导游能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就好了。你想做一名专业的导游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导游证,你把第二节读懂了,就有可能拿到这个导游证了。

生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生: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句中词语变红)

师指导学生朗读此句。(抓住重点词语)

这些条件是一般雾凇形成所缺一不可的,吉林雾凇的形成符合这些条件吗?

生自由朗读第2~7句,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生:“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生: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遇冷后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师: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生: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生:涌向弥漫)

生再齐读这句话。

④师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师: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生齐读。师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生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其实作者只用了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齐读)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最初……,逐渐……,最后……)

师指名填空。生感情朗读。

师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是那样的奇特!我们拿起课本齐读第二段,再次来感受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的真不错,可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可不能捧着书本为游客做介绍啊。请看着屏幕,围绕着雾凇形成不可缺少的几个条件,试着脱稿介绍一下吧,想不起来的可以看书。(提醒注意:导游要懂礼貌,说话要清晰、完整)

指生上台做导游给游客做介绍,其余生评价,颁发导游证。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再去欣赏一下吧。要边看边想,雾凇有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师:多美的雾凇呀!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生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3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师:请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角,了解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角,积累活动的经验,感受角的特点,体会角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角的直观认识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跟同学们做个猜一猜的游戏,猜猜它们的形状

师:出示图形,你们在猜最后这个图形时为什么不说是三角形或长方形呢?前面几个图形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们都有

“角”,角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认识角”。)

二、新课

1、指一指:

师:角总是藏在我们周围的物体中。把你们找到的有角的物体拿出来,哪一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角,选择其中的一个角指给大家看看。(指导指角的方法)师:角是一个点吗?谁能完整指出角,师生共同指一指角

师:我这也找到了一些藏着角的物体,你们看,现在我要把角请出来,仔细看。(放课件)这些图形都是角,想更深入地了解角吗?(想)

2、小组活动1:学一学

师: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摸一摸:摸一摸三角形学具的一个角,互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一人展示,拿三角板带大家一起,摸一摸,说一说)

师:通过摸一摸,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2)画一画:画一个角,并且标上角各部分的名称。(课本84页)(1人边画边讲解)

师补充:我们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以后可以用这个方法表示角

(3)填一填:角有()个顶点,()条边。

(4)师:角的一个顶点是……,两条边是……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就要看有没有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你能在教室里找一找角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认不认识角。

(出示课堂检测题,第1题口答,第2题小组讨论)

2、小组活动2: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角,还能把它画出来,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角呢?(想)请从你们桌上的

筐里选择材料:(1)选择你需要的材料,动手制作一个角。

(2)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角,指一指顶点和边在哪里?

师:哪一组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展示时,说一说你用什么做的,指一指,顶点和边。)

展示完问:其他组有不同的吗?

3、小组活动3:玩一玩

师拿一个活动角:下面我们来比比角,好吗?我伸出我做的角,看谁根据指令做角快速。

师:先用边较长的活动角做一个角,要求学生:做一个比我的角大的角。

师:再用边较短的活动角做一个角,要求学生:做一个比我的角小的角。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角越来越小?

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发言)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师:生活中有像我们做的活动角一样的物体

观看扇子打开,剪刀合拢的过程,发现我们早已在生活中见到角的大小了。

师:生活中,还有这样能活动的角吗?(钟面)转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可以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角。(85页第3题,问:哪个角最大,哪个最小,为什么?)请学生口头做出判断,并讲明原因。

(2)猜一猜,比一比:

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没有)板书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角)下面有一首儿歌,对角有了全面的概括。

篇3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过近三年科学课,他们愿意合作交流,能自己动手实验探究,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引导。本课就是在学生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结构与稳固性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也会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三角形增大支架牢固程度的方法,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的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

搭建承受力大的立体支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陆老师去上海旅游的时候拍了这两张照片,认识这个建筑吗?

出示:东方明珠电视塔图片

简介:东方明珠塔高约468米,塔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设计抗震标准为“7级不动,8级不裂,9级不倒。”

师: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搭支架)

二、搭建平面支架

1、支架的定义:

支架:是指起到支撑作用的构架。

2、支架的形状: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平面支架

提问:你认为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最结实?(学生猜测)

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方案

1、实验材料:大头针、吸管

2、操作步骤:

(1)每人搭建不同形状的支架(注意安全)

(2)测量支架的稳固性(往两边拉拽)

(3)填写实验记录

小组动手操作,填写实验报告,上讲台汇报。

师:大家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更深入的了解有关三角形支架的知识。(播放视频)

再次出示:东方明珠电视塔。问:说一说东方明珠电视塔为什么如此坚固吗?

3、支架的稳定性

想一想:

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易变形的支架变得稳定、牢固呢?我们来试一试。

分组动手操作,指名汇报。

出示:不稳定的结构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师:老师这儿也有个正方形支架,试着用同学们的方法拼了拼,可问题来了(吸管作为对角线长度不够),那怎么解决呢?

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出示成品。

三、搭建立体支架

1、演示立体支架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支架,这和我们前面认识的支架有什么区别?我们来看看这个立体支架它的稳定性。哎呀,它怎么倒了?你能帮老师把这个立体支架变得稳定吗?咱们今天来了多少小组?那咱们来个搭支架比赛怎么样?

2、稳固立体支架

搭支架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搭建一座最结实、最稳固的立体支架。

提问:(1)怎样搭才坚固呢?(小组汇报)

(2)怎样检验测验立体支架的稳固性,我们需要考虑些什么?(将科学书放于立体支架的顶部,检测其承受力。)

学生动手搭建立体支架。

3、检验立体支架

(1)检测立体支架的承受力

在立体支架的顶部一边放科学书一边仔细观察。

(2)分析各组支架的优缺点

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恼。展示成功的立体支架分析它的优点所在,出示失败的立体支架对其提提建议。

(3)完善本小组的立体支架

听了大家的评价,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支架。

四、知识拓展

师:刚才啊,同学们在搭支架的时候,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一根根吸管也有了一定的承受力。其实在生活中,生产中,建筑学家也用这些知识给我们搭了许多漂亮的建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图片)

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并在操作的活动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角的概念,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扇子、剪刀、钟面、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角

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面上的角。

(1)出示大三角板,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大三角板上面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数数共有几个角(注意:老师在示范时要规范,不能只指着角的顶点。)

(2)出示一个五角星,学生说出五角星上的角,再说出有几个角。

(3)出示钟面,指名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示范时用手指着从顶点起沿两条边指,说明这就是角。

(4)再转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指出哪里是角,然后老师演示出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时针和分针张开得大,角就大;张开得小,角就小,(只是引导观察,不做进一步说明。)

2.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1)将剪刀、三角尺、钟面上形成的角抽象出来说明是角。

(2)提问:这里的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在每个角上指一指。)

都有几条边?(在每个角上的两条边上描一描。)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相应板书各部分名称。)请学生上黑板分别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3.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1)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角?

(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什么东西的上面有角。

(3)学生们独立判断。

(4)集体订正时,请学生们说判断的理由,特别是对反例判断的理由。

二、制作角,感悟角的大小

1.我们认识了角,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角吗?

(1)提问:角必须具备些什么条件?(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要尖,边要直。)

(2)学生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2.初步感悟。

(1)将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拉动开合两根硬纸条。提问:看一看这样能不能形成角?角的大小一样吗?

(2)说明: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就是这样的原理出示钟面模型,从

12点开始转动分针。提问:现在时针和分针叉开的角度怎样?(越来越大。),它们所形成的角又有什么变化,(角也越来越大。)

(3)提问: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因为它们时针与分针叉开的角度最大(或最小)。)问:通过观察,你觉得角有没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谁有关?

3.进一步感知。

(1)请学生们用手边的扇子进行操作,进一步感知。

(2)组织学生小组活动,一边动手,一边观察角的大小、扇子两边开合的大小。

(3)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请学生们用剪刀再操作一下,观察一下。

(4)提问:你现在明白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角大,说明什么?角小,又说明什么?

三、比较角的大小

1.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角是大小之分的,那么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呢?

2.两幅钟面图:

(1)请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

(2)组织分组讨论: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3)组织全班交流,只要方法合理均可。

3.重点说明重叠比较法。

先把用硬纸条做成的角拉成与左边钟面上的角一样大,再把它放到右边钟面上,就可以看出右边钟面上的角比较大。

4.动手比一比。

请学生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可以四人一组进行活动、交流,教师注意巡视,做适当的指导。

篇5

千克和克

第1课时

认识千克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对一些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从而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预设:2分钟)

猜一猜:哪一盒重?哪一盒轻?为什么?

①大小不同的两盒物品。(大的重,小的轻)

②大小相近的两盒物品。(小的重,大的轻)

引导:有时光凭眼睛看,看不出来,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板书:掂一掂)指出:这种方法简单又方便。

掂一掂:分小组掂一掂红枣和膨化食品,感悟哪袋重?哪袋轻?并说一说。

指出:在数学上,一般把物品的重量称为质量。(板书:质量)要准确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要用秤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二、自学例1。

(预设:20分钟)

(一)认识千克

1.导学单1:(时间:3分钟)

自学书本第29页“试一试”以上的部分,自己试着口答28页上的问题。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①称一般物体有多重,通常用什么作单位?用什么符号表示?

②在左面台秤的秤面上看到了什么?右面台秤的秤面上指针指着数字几?表示什么呢?

③在秤面上指一指2千克、3千克和5千克。

交流要求:认真倾听,轮换着说,有不同想法的及时补充。

3.全班交流。

哪些问题小组里还有疑问的或有争议?给予适当点拨。

导学要点:

1.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

2.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几,就表示这个物体重几千克。

追问: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二)建立1千克概念。

1.导学单2:(时间:5分钟)

小组合作:

①称一称、拎一拎1千克的大米。

②边数边称出1千克的数学书大约有几本。

③边数边称出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几个。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导学要点:同样1千克鸡蛋,鸡蛋越小个数越多,鸡蛋越大个数越小。

②想一想:1千克鸡蛋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约有几个?

(三)感受几千克。

1.称一称你书包大约多少千克?

专家建议: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书包重量最好不要超过2.5千克;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不要超过3.5千克,否则会影响骨骼的发育。

2.拿出或放进一些物品,使称出的结果大约是2千克,并拎一拎。

三、分层练习。

(预设10分钟)

(一)适应练习。

1.完成第29页“想想做做”第1题。

思考:下面袋里的食品各有多少千克?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着1千克上呢?为什么?

点拨:好多物品的包装袋上都标出了该物品的质量,所以要知道物品的重量,除了掂一掂、称一称,有时还可以直接看标注。(板书:看标注)

2.完成第29页“想想做做”第2题。

载重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二)比较项练习。

完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指出:生活中我们再称一些蔬菜水果或其他东西时,往往不能得到整千克数,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大约几千克”来表示。

引伸: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创编练习。

1.判断。

(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2)1只乒乓球约重2千克。(

(3)1千克=1公斤。(

(4)2袋奶粉约重1千克。(

指出:要正确运用单位。

2.口答:1袋大米100千克,倒出一部分后还剩76千克,倒出了多少千克?

点拨:求部分数用减法。

四、课堂总结

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事例,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会读写假分数。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学、交流、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的

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经历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的过程,会读写假分数。

教学难点

假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清点学生人数,应到30人,实到30人。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图片上的人物是谁?

生:猪八戒

师:他在做什么?

生:吃西瓜

师:猪八戒把西瓜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4份

二、德育教育

通过师生的对话,让学生知道把西瓜皮丢在地上,会伤害他人的

健康;西瓜皮应丢在垃圾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猪八戒吃西瓜),但有一个要求,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把藏在故事里的分数找出来。

猪八戒吃西瓜

猪八戒最喜欢吃西瓜,有一天,他在路边的瓜田里看见了又大又圆的西瓜,馋得口水直流,于是就买了一些,想带回去和师傅、师兄一起吃。猪八戒挑着西瓜走在回家路上,走着走着,他觉得渴了,就坐在路边拿出一个西瓜,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一口就吃了其中的一份,他咂了咂嘴,觉得还没有尝到味道就吞了下去,于是又一口吃了两块,吃完后,他看了看最后一块,心想,还有一块,带着也不方便,我也吃了吧。就这样,一个西瓜就被他吃完了。可是八戒很贪吃,还想吃一块,怎么办呢?

师:谁来说说故事里的分数是哪一些?

生:

过渡:同学们在故事中找出了分数,很了不起,那请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分数涂色表述出来(请学生上台展示)。

2.师带领学生说出

刚好涂满一个圆,有4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1个分数单位,表示的分数是

3.学生分组涂色表示

这个分数,然后上台说出自己涂色的过程。

4.师:刚才我们所涂色的都是分母是4的分数,那谁来说出一个分母是5的分数。

生:

师:请同学们把

这个分数涂色表示出来,然后上台汇报。

师:

里有2个分数单位,再加上8个分数单位,

表示的分数就是

小组合作:把

这个分数涂色表示出来,然后上台和大家分享他的思考过程。

师:

涂色时需要两个圆片,但这里是把一个圆片看作单位“1”。

里有10个分数单位,再加上3个分数单位,表示的分数就是

请同学们把这个分数表示出来(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然后上台汇报自己的涂色过程。

5.认识真分数与假分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刚才这些分数,想一想,可以把这些分数分成几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进行讨论)

生;第一类

依据是分子比分母小

第二类:

依据分子比分母大

依据是分子和分母相等

小结:我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作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

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作假分数。(边讲边板书,从而揭示课题)

6.概括特征

师;回顾涂色的过程,讨论和思考:真分数与1有什么关系?假分数与1有什么关系?

生: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真分数没有涂满一个圆,假分数刚好涂满一个圆或多于一个圆。

四、课堂练习

1.

第一关:挑战自我(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

“练一练”第1题。

2.第二关:对口令(师读出一个分数,你们就说出它是真分数

还是假分数)

“练一练”第2题。

3.第三关:爱心传递(爱心卡在谁的手上,谁就回答问题)

(1)写出分母是7的所有真分数。

(2)写出分子是7的所有假分数。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作真分数。

篇7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上有鲜明的特点,在目标上,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在目标要求上,包括三个方面:认识性学习目标,过程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化学源于生活,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学习化学的终极目标是改善人类社会生活。《糖类》这节内容紧扣生活,因此要紧密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描述

1.新课引入

师:今天你吃糖了吗?

生:没有。

师:不,你们都吃了,而且每天都有吃。

2.展示:蔗糖、淀粉、葡萄糖

师(粗看一眼):它们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而事实上,它们都是糖类物质。化学上所说的糖的范围比我们生活中所说的糖的范围要广得多。大多数食物中都含有糖类物质。因此我们每天都有吃糖。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糖类。

师:请同学们回忆它们是怎样分类呢?现请一位同学回答,并说明它们的分子式和是否属于同分异构体?

生单 糖葡萄糖果糖C6H12O6 同分异构体低聚糖(二糖)蔗糖麦芽糖C12H22O11 同分异构体多 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 不是同分异构体

师:“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为什么赞美绿叶呢?

生:因为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6CO2+6H2O■ C6H12O6+6O2

师:从这里我们知道糖类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探究与活动得出葡萄糖的结构。

3.活动与探究 第90页葡萄糖结构的确定

(1)1.8g葡萄糖完全燃烧,得到2.64gCO2和1.08gH2O。

结论:最简式为CH2O

(2)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结论:分子式为C6H12O6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如何鉴别葡萄糖的官能团呢?

4.小组探究学习:葡萄糖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已知的实验数据:

(1)在一定条件下,1.80g葡萄糖与乙酸完全酯化,生成的乙酸酯的质量为3.90g。

结论:分子中有五个羟基。

(2)葡萄糖可以直接发生银镜反应。

结论:分子中有一个醛基。

(3)葡萄糖可以被还原为直链己六醇。

结论:分子中碳链为直连。

关于葡萄糖分子结构的推测:■

师:结构决定性质,葡萄糖有醛基和醇羟基决定了葡萄糖具有醛和醇的性质。

5.请回忆醛和醇的性质

生:葡萄糖的化学性质(总结)。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到位,下面请同学们按事先分好的小组做实验来验证葡萄糖的某些性质。如银镜反应,与新制Cu(OH)2反应。

生:实验验证了葡萄糖的性质。

师:请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1)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化学方程式: 。

(2)能发生银镜反应。化学方程式: 。

(3)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 。

过渡:葡萄糖除了醇醛的性质以外还有它自己一些独特的性质。

情景一:今年葡萄大丰收,有些单位发了很多葡萄,吃不完有些家庭自家酿制葡萄酒,你知道用葡萄酿酒的原理吗?(展示实验室酿制葡萄酒,有气泡)

情景二:当病人因为生病无法进食时,常常注射葡萄糖溶液起什么作用?

生解释,并写出方程式。

过渡:糖类是人类能量的主要来源。食用含糖食物后,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浓度升高,一部分进入细胞内被氧化,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另一部分血糖用于合成糖元和脂肪,贮存于人体内。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我母亲上个月体检结果有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大家都知道血糖高可能会引起糖尿病,葡萄糖的代谢要通过胰岛素调节,如果胰岛素来不及调节就会通过尿液排出。而今糖尿病称为现代疾病中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000万人。那同学们知道防治糖尿病的关键是什么吗?

生:检测尿液,合理膳食。

师:医院如何检验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呢?得了糖尿病是否就不能吃甜食了呢?

生:银镜反应或者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投影:不是,如木糖醇。事实上,葡萄中还有一种糖。它比葡萄糖甜得多,是天然存在的糖中最甜的一种。它的代谢不需要胰岛素的调节,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无害。给出果糖分子式和结构简式,请说出果糖与葡萄糖的关系。

师生共同分析同分异构体。葡萄糖是己醛糖,果糖是己酮糖。从而得出糖的定义。

小结:本节课我们回忆了几种糖类物质的组成和分类,通过活动与探究方式重点学习了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三、问题讨论

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直接从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中让学生得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是否太难了?是否应该从乙醛的结构简式入手,以旧带新,先要求学生写出乙醛的结构简式,再延伸带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还有在做淀粉的水解反应时,很难做到完全水解,怎样做才能使淀粉完全水解呢?硫酸不要加得太多,其浓度也应低一些,加热煮沸几分钟。就能完全水解吗?如果加热时间很长的话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四、反思与分析

本节课按照这样的思路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完成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这些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活动中逐步理解“亲昵”的内涵,激感冲动,产生创作欲望。由“感觉——感知——感受——感动”的内化过程,向“表演——表述——表现——表达”的外化过程进行转换。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泥塑的方式塑造人为主体形象,尝试用陶艺的手法去表现主题、表达感情,提高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各种有益的感知和体验活动,感受亲情友情,学会释放、表达爱心爱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认识、了解不同亲昵行为的形态特点,感受到什么是亲昵,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亲昵的不同动态特点,学会用泥塑进行创作表达的方式方法。

教学难点:在创作中,学会表现人们亲昵时的表情、姿态、组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初步感知

1.

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你们想看吗?

师: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这是女娲造人的一段动画,我发现女娲太厉害了,用泥土和上水捏出人的造型。你想不想也来捏一个呢?先来看看老师是怎样快速的捏出来的。

2.

教师示范:首先先用工具刀切一部分泥,将其搓成一个泥条,用工具刀从中间切出一条,分开两条腿,加上手,搓个泥球做头部,戳个洞,去就牢固了,这样一个人就出来了。

刚刚小朋友都看的很认真,谁来帮我归纳下我刚刚用了哪些方法?(板书:方法:切、搓、粘接、挖、插)

我还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动作,手臂弯一弯,和同学们打招呼,你学会了吗?

3.

第一次作业:现在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捏一个人物动态,比一比谁做的又快又好

(要求:站稳,有动态)

站稳?有动态?自评,竖大拇指

4.

李老师看到了这么多大拇指,小朋友们都太厉害了,奖励你们玩一个小游戏放松一下,准备好了吗?请同座位的同桌一起来做做这些动作,谁知道这些动作都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些动作表达了同学之间友好、喜欢、亲密、亲切的关系,我们用一个词概括就叫“亲昵”。

二、欣赏图片

深入体会

5.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字眼,亲昵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景象。因为有爱,所以有了这些动人的画面,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这些美好的场面到处都有,一起来欣赏这些美妙瞬间吧。

哪一幅最能打动你?他是怎样表现亲昵的?你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吗?

(板书:动作:拥抱

亲吻

依偎...)

这些美妙的瞬间是不是也勾起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亲昵场景的回忆呢?你们是用哪些方法表现“亲昵”的呢?把你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

6.

小朋友们讲的,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你们亲密无间的友好感情。我也想来表现一下,我喜欢这一幅,这是一个怎样的动作?谁来描述一下。

我这有其他小朋友做的3个人,我该选择哪个呢?

谁愿意上台来做一做?师生合作完成

其他的动作是不是也能这样完成呢?

同桌之间商量一下,你们想表现怎样的亲昵动作?

我也感受到了你们对爱的表达,你想不想也来试试?动作可以适当的夸张一些

第二次作业:合作完成亲昵

展评:哪个小组想来展示?你们表现的是怎样的动作?

7.通过小朋友的合作,我发现小朋友手中的人不仅有了动作,还有了感情,其他班级的小朋友也带来一些他们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他们的作品你有什么新发现?用了什么方法?工具?

(用独特的视角,抓住了父亲和孩子之间游戏瞬间)

亲昵时的神态表情是什么样的?眼睛、嘴巴可适当夸张,添加细节,让亲昵更加逼真

(板书:表情:眯眼、微笑...)

【8.第三次作业:让你的作品也更精致一些吧,在前两次的基础上添加细节,五官,发型,服装等等

三、

展示与评价

各个小组选出代表将自己的作品向全班同学做介绍,相互说说本组的创作内容以及创作的思路(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下他们的动作、表情)】

四、

拓展

今天我们用陶泥制作出了许多动人的“亲昵”场面。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一句亲切的问候、

篇9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50 g的是 A.一只鸡蛋 B.一本八年级物理教材C.一张课桌 D.一只蚂蚁2.下列与分子相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B.花香四溢说明分子是运动的C.在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质子 D.物质在固态时体积最小说明分子间没有空隙3. 打篮球是大家喜爱的体育运动.向空中斜抛出去的篮球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篮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平衡力作用B.篮球落向地面是由于篮球具有惯性C.篮球能继续运动,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D.篮球受到重力作用,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4. 下列实例中,材料的选用与描述的物理属性不相符的是 A.电线的线芯用铜制成,是因为铜的导电性 好B.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好C.水壶的把手用胶木制成,是因为胶木的导热性好D.划玻璃的刀刃用金刚石制成,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5.一个轻质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则小球A.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正电 D.可能不带电6.由做 饭联想到的物理知识,错误的是A. 向热汤中滴入香油,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B. 土豆沉入水盆底部,是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土豆的密度C. 用吸盘挂钩挂铲子,是利用大气压强D. 把鸡蛋往灶台上一磕,鸡蛋就破了,是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7.小明的书桌上摆放着多种资料书籍,对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英汉词典,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词典平放与侧 放时,对桌面的压力是不同的B.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C.词典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D.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8.如图所示的做法中目的是增大压强的是9.为了探究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老师准备了如图所示的器材:①用钉子做腿的小桌 ②海绵 ③砝码 ④木板 ⑤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 ⑥装有沙的容器等供同学们选择.同学所选的四组器材中,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A.①③⑥ B.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10.如图所示,将两个一次性纸杯杯口向上叠套起来,用手握住外面的纸标,在靠近杯口的上方平行于杯口方向用力吹气.请你猜测里面的纸杯将A.保持静止 B.发生旋转C.压得更紧 D.向上跳起11.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a物质的密度最小 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 ,密度越大

1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不同的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面上.其中甲的高度小于乙,甲的底面积大于乙,而它们对地面的压强正好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的密度大,甲受到的重力大 B.甲的密度大,甲的质量小C.甲的密度小,甲受到的重力小 D.甲的密度小,甲的质量大13.如图所示,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静止在竖直的墙上,当力F逐渐减小的过程中,物体静止一段时间后,向下运动,则在这过程中,摩擦力f与时间t的关系,可能符合下列图线的是14.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后,在乙容器内放入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丙容器内放一个小球悬浮在水中,此时,甲、乙、丙三个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B.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相等C.如果向乙容器中加入盐水,木块受到的浮力变大D.把三个容器分别放在台秤上,台秤的示数相同二、填空题(本题共12题,每空1分,共32分)15. 宇宙大千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天体到原子,似乎都有那么多惊人的相同规律.如图所示,是太阳系模拟图,行星们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_________的核式结构模型十分相似,其中,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 ___________就相当于行星.它带_____电.16.如图所示的“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甲、乙双方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带互拉,以决胜负.在僵持状态下,甲对布带的拉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对布带的拉力;参赛队员为了获胜,在鞋底上缠绕几圈绳子,目的是为了   (选填“增大”或“减小”)摩擦.17.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46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5L,该地沟油的密度是_______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91×103kg/m3~0.93×103kg/m3).18.现有一瓶某品牌的饮用纯净水,用手握住水瓶在空中静止不动,此时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手对瓶的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若在松开手的瞬间,水瓶所受的所有力都突然消失,水瓶将___________ ;若将水瓶抛向上空,水瓶能够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它有____________.19.如图甲,装满牛奶的平底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倒过来放,牛奶对盖子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瓶子对桌面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小陈利用牛奶瓶做纸片托水试验后,倒光瓶中水,立即将原纸片盖在瓶口,倒立后纸片不落下,如图乙,这是为什么呢?小陈猜想:A.瓶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大气压使纸片不落下;B.瓶口和纸片上有少量水,分子间的引力使纸片不落下.你认为哪种猜想错误, (选填“A”或“B”),理由是

20.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其F-t和v-t图象分别如图乙、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当t=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_N;当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N. 21.如图甲所示,在A孔下方开一个相同大小的小孔B,将瓶盖拧开,发现从B孔喷出的水较急,这是因为 .如图乙所示,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移开,乒乓球并不会下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从分子模型来说,空气可以被压缩,是由于  ,而将两个表面干净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甚至可以在下面挂上一个比较重的物体,这是由于   所致.23.取一只空牙膏袋,一次将它挤瘪,另一次将它撑开,两次都拧紧盖后先后放入同一杯水中,如图所示.两次牙膏袋的质量m甲和m乙的大小关系是m甲 m乙(选填“>”、“=”或“

篇10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一、 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 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 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 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抛砖引玉,提出问题

先演示画三角形的一条高,再给出问题:

(1)任画一个三角形,你能画出它的三条高吗?

(2)同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3)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位置有什么差别?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画图实践,教师下位随机点拔,再让会画和不会画的学生相互交流提点,然后带着问题讨论,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概念和画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动流,动脑思考,加深理解高线的概念和掌握画高线的作图能力.

2.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形成概念

师生活动:

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引垂线,这个顶点和垂足之间的连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高有三条,特别强调:钝角三角形的高有两条在三角形外部,一条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就是高线.任何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这点叫三角形的垂心.

归纳:锐角三角形有 条高,它们相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有 条高 ,它们相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 ;

钝角三 角形有 条高,它们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 .

注意:三角形的高是线段.

(几何语言) AD是ΔABC上的高,

ADBC (∠ADB=∠ADC=90).

逆向:ADBC垂足是D,

AD是ΔABC的边 BC 上的高.

几何语言表达可在学完三个定义之后统一学习.便于学生比较记忆形成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补充说明:要养成习惯,画好高线后,随手标明垂直的记号和垂足的字母.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几何符号和几何语言的熟悉.

3.类比学习,掌握几何探究的基本方法

用相同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

师生活动:与高线的探究类似.

《三角形的边》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 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

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广延伸,探究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