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7 14:2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时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知识目标
(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易溶于水、挥发性)。
(2)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和强酸性)。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有关硝酸强氧化性的实验,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
(2)通过从酸的一般通性到硝酸的性质的推理分析,提高运用复分解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硝酸跟硫酸、盐酸等的对比和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硝酸的用途让学生对化学为提高人类生活作出贡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引言]硝酸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三大强酸之一,现在老师手中拿着的是一瓶浓硝酸,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后总结一下你从中可以判断出硝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以此为落点让学生边观察边作简单的推理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实验现象推出结论的推理能力)
[板书]
1.硝酸的物理性质
(1)无色(观察硝酸溶液的颜色得出);
(2)有刺激性气味(打开瓶塞可嗅到);
(3)易溶于水(观察瓶中标签浓硝酸的浓度为65%可得出);浓度大于98%的硝酸会在空气产生大量的白雾,故称为发烟硝酸。
……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断定硝酸具有酸的通性,请同学们根据酸的通性来分析解决下列问题,并把结果填信表格中:
推测可能现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硝酸跟氧化钙反应
硝酸跟碳酸钙反应
硝酸跟氢氧化铝、氢氧化钠反应
硝酸跟金属铝、铁、铜反应
硝酸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
[学生分析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绝大部分学生对前三个问题都能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后两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论。这正是后面进一步探究硝酸的氧化性创设了问题情景。
[板书]
2.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强酸
[教师活动]盐酸、硫酸跟铁和铜等金属反应情况?试推断铁、铜跟硝酸反应反应情况。
[实验演示]
A.稀硝酸中投入铁片、稀硝酸中投入铜片
B.浓硝酸中投入铁片、浓硝酸中投入铜片
C.浓硝酸跟投入铁片并加热
[学生观察并分析]
铁、铜跟稀硝酸都能在常温下反应产生气体(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氢气?)。铁片跟浓硝酸在常温下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铜片跟浓硝酸反应产生一种红棕色的气体、同时溶液显蓝色。
[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结论]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浓、稀硝酸都可跟不活泼金属(活泼金属当然能反应)反应,反应中一般不产生氢气,冷的浓硝酸遇铁、铝等要发生钝化作用。
硫、碳等非金属单质遇硝酸能否发氧化还原反应?
亚硫酸钠、硫酸亚铁等还原性较强的化合物遇硝酸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研究]
D.焦炭投入热浓硝酸中
E.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入浓硝酸溶液
[板书]
(2)具有强氧化性。反应规律如下:
还原产物范围
浓硝酸一般NO2不活泼金属、碳等非金属单质、某些还原性较强的化合物
稀硝酸一般是NO
硝酸强氧化性的其它方面的表现:热浓硝酸遇酸碱指示剂会起漂白作用,铁、铝等金属遇冷浓硝酸会起钝化作用。
[学生练习]
写出铜跟浓、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硫、碳跟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4HNO3(浓)=CO2+4N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3H2O
[教师展示]一瓶久置变质的浓硝酸、一瓶未变质的浓硝酸,让学生观察颜色并进行比较。
[学生观察结果]变质硝酸显黄色。
[教师引导]试分析久置浓硝酸为什么会变黄色?
[师生共同分析]硝酸分解会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易溶于水,使溶液显黄色。
[板书]
(3)硝酸是一种不稳定性的酸,见光、受热易分解。
4HNO34NO2+O2+2H2O
所以保存硝酸时要注意避光、放在阴暗和低温处。
[总结巩固]试比较硝酸、硫酸、盐酸三大强酸在性质的异同点:
色、态刺激性挥发性氧化性
硝酸
盐酸
硫酸
[巩固练习]
1.将足量的NO2和一定量的SO2混合气体通入氯化钡中,产生的沉淀()。
(A)不可能是亚硫酸钡(B)一定是亚硫酸钡
(C)一定是硫酸钡(D)一定是亚硫酸钡和硫酸钡
2.常温下,下列溶液中能溶解铁的是()。
(A)稀硝酸(B)浓硝酸(C)浓盐酸(D)浓硫酸
3.常温下,在VL密闭容器中有amolNO气体,压强为bkPa,若再充入amolO2,保持温度不变,反应后容器的压强是()。
(A)1.5bkPa(B)2bkPa(C)略小于1.5bkPa(D)略大于1.5bkPa
4.下列盛放试剂的方法,错误的是()。
(A)把硝酸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暗处
(B)把硝酸银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C)把氢氧化钠溶液放在带橡胶塞的玻璃瓶中
(D)把氢氟酸放在玻璃瓶中
5.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湿润后贴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5%硝酸溶液、98%的硫酸溶液、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终变成()。
(A)白、红、白(B)红、黑、白
(C)红、红、红(D)白、黑、白
6.常温下,能溶于浓HNO3的单质是()。
(A)Al(B)Fe(C)Ag(D)Au
7.制取相同质量的硝酸铜,消耗硝酸最多的是()。
(A)Cu+HNO3(浓)(B)Cu+HNO3(稀)
(C)CuO+HNO3(D)Cu(OH)2+HNO3
8.在某100mL混合液中,HNO3和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4mol·L-1、0.1mol·L-1。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Cu2+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是()。
(A)0.15(B)0.225(C)0.35(D)0.45
9.6.4g铜与过量的硝酸(8mol·L-160mL)充分反应后,硝酸的还原产物有NO、NO2,反应后溶液中所含H+离子为nmol,此时溶液中所含NO3-的物质的量为()。
(A)0.28mol(B)0.31mol(C)(n+0.2)mol(D)(n+0.4)mol
(A)Al(B)Fe(C)Ag(D)Au
10.纯净的浓硝酸是无色的,但保存不当则呈黄色,这是由于________,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除去所含的杂质,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有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实验室贮存浓硝酸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11.用如图所示装置(气球内先充有空气)进行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请填写下列空格。
(1)实验开始时,先将烧瓶加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不断摇动烧瓶的条件下,使反应充分进行。可观察到的4个主要现象:
①铜丝逐渐减小,但不完全消失,且表面有气泡生成;
②气球先略变大,在摇动情况下变小,而后又变大;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摇动情况下,导致气球变小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2AC,3C,4D,5D,6C,7A,8B,9C。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掌握他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并灵活的进行实际应用。
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学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如果将判定方法中的结论做为条件,是否能够得到判定方法中的已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问题1:在自己的横格作业本上选择任意两条线作为平行线,再用铅笔任意画一条这组平行线的截线,选择其中一组同位角,猜想它们的关系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2:同问题1,选择一组内错角,猜想两个角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除了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能否给出理论证明?
问题3:根据问题1、2,你能说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吗?能否给出理论证明?
归纳新知:平行线性质定理: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的说成:
(1)
(2)
(3)
问题4: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在括号内为下面各小题填空:
(1)性质1: a 1
a//b ∠1=∠24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2
(2)性质2:
a//b ∠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性质3:
a//b ∠ +∠=()
三、拓展应用:
例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
∠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图见课本)
练习1、如图,直线a//b,∠1=54°,那么∠2,∠3,∠4各是多少度?
练习2、如图,∠ADE=
∠ABC,若∠AED=42°,
则∠B=_____,∠C=_______.
四、本课小结,作业布置: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准确流利朗读课文。
2. “自问自探”学习,研习灰椋鸟归林时的优美句段的描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提升人文性理解能力,通过对鸟归的生动描写,自主获得对鸟类、自然的热爱之情与对鸟类、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自问自探”学法运行,对精美描写学习与运用能力;
2.提升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保护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入境生趣
1. 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交流搜集资料,展示对作者徐秀娟的了解和看法,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灰椋鸟的图片并作简介。
2.预习展示:投影“灰椋鸟”“水杉”“深涧”“栖息”“扑棱棱”“翩翩起舞”“情不自禁”“郁郁葱葱”等词语,师生合作,识记理解生字、词及书写与意义。
二、自学生疑,质疑问难
1.课题“灰椋鸟”能让我们想到什么,有什么需要问的?
给学生自由交流空间,让他们组内进行交流探讨。结合学生问题,提出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呢?(板书:写什么)
组织学生分节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交流讨论,形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认识和把握。结合学生的概括课堂板书。
(板书:想看――观赏――感受)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灰椋鸟”及课前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再看课题,思考给课题加上什么字,就能较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那句话可以对这篇课文全部概括?(“看”或“观赏”,“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结合课文分析与概括能力;提高对主题内容的把握能力。)
三、学习释疑,解决疑难
1.精读第1节。
思考:作者是怎么想到去看灰椋鸟的?
交流:“早就听说”,说明很久之前就想看;“就再也忍不住了”“亲自去看一看”,说明想看的欲望很强烈。
思考:先写“有什么好看的呢?”,后写“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前后矛盾,为什么写?
学生交流讨论,板书:为什么写(欲扬先抑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段落中重要词语和句子,通过分析掌握写作特色。)
齐读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4节。
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的?该段怎么写了灰椋鸟归来景象的,从哪些方面写的?
交流:“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排空而至” (规模大,数量多) “老远就听到叫声”(数量多)。
合作:谈谈“整群整群”、“数百米”、“巨大的椭圆形”等描写的优点。
思考:这是作者看到的灰椋鸟归来的壮观景象,那么,作者听到什么呢?
交流:“不停地鸣叫”,“互相倾诉”“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互相应和”“边飞边鸣” (板书:点面结合)
探究:假如你现在就是林中一只灰椋鸟,想象一下你向同伴倾诉哪些见闻和收获,会怎样去呼唤、和应自己的同伴与儿女呢?
学生大胆想象,自己交流,说话练习。
运用:用“好像……又像……”说话:
清晨,荷叶上的小露珠好像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点拨:可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
思考:读到这儿,看看课文围绕“壮观”而写,你有什么疑问吗?
交流:为什么写鸟儿的叫声?
讨论:这一段没有写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却写出了鸟儿的富有亲情、人性化的表现,富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也正是有了对鸟儿的喜爱,才能写出鸟儿归林的壮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寻找课文中的精美描写内容,分析描写的方法和作用,通过想象探究、仿写运用加强对写作方法的习得。)
齐读第四自然段。
3.速读2、3节。
思考:我们学完了课文的第四节,再回过头来看看课文的第2、3自然段,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想想为什么写这两节?
交流:环境描写,是灰椋鸟多,归林壮观的原因呀!
四、反思学习,回顾小结
1.回顾所学,贯通学法,留下思考。今天我们跟着徐秀娟观看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作者之所以能写的如此生动传神,是因为――善于观察,欲扬先抑,运用了修辞手法。
2.对这篇课文前四节的学习之后,有什么收获?
内容、阅读方法、写作手法。
五、引导实践,迁移创新
1. 课后,请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归林后”这一个场面。
2. 选择一个写作方法,围绕“课间活动真有趣。”写一段话。
板书
灰椋鸟
写什么 怎么写 为什么写
壮观 想看 欲扬先抑
观赏 点面结合
篇4
教学重点:
单词:sleeping,climbing,fighting,swinging,drinkingwater
句型:Whatarethe…sdoing?Theyare…
教学难点:
单词climbing,swinging,和drinking的读音。
四会掌握五个动词(短语)的ing形式。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图片(let’sstart,Let’slearn)、录音(let’slearn,Let’ssing)。
2、A部分的五张单词卡片和本课时的五张单词(短语)卡片。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Warmup(热身)
活动一:复习单词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1)教师出示Let’slearn/A中的五张单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单词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2)听写这五个单词。
活动二:唱一唱
教学参考时间:2分钟
(1)教师播放Let’ssing部分的歌曲,学生听录音进行表演唱。
(2)教师出示单词卡climbing和swinging,让学生认读单词并用动作表示其含义。
2、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活动三:学一学
教学参考时间:10分钟
(1)教师出示Let’sstart/A部分的图片(建议把Let’slearn/B部分的图片融合到此图中。)让学生回答:Whatisthemonkeydoing?
(2)教师指着考拉问:Whatisthekoaladoing?学生答出sleeping后,教师出示单词卡,教读单词。
(3)教师指着Let’slearn部分两只考拉的图问:Whatarethekoalasdoing?引导学生说出:They’resleeping.
(4)教师出示两只熊猫和两只猴子的图问:Whatarethepandas/monkeysdoing?
(5)教师出示两只狮子打架的图片,鼓励学生通过提问Whatarethelionsdoing?来学习新单词fighting。
(6)教师让学生看图(let’sstart)做对话:Whatarethebirds/kangaroos/elephantsdoing?当学生说出drinkingwater时,教师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认读。
活动四:读一读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1)让学生看书听录音并跟读单词和句子。
(2)教师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认读并拼读单词。
活动五:讲故事
教学参考时间:6分钟
(1)教师让学生看Storytime部分的图片,让学生回答问题:WhereareZipandZoom?WhatdoesZipsee?Whataretheydoing?引导学生作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故事。
(3)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
3、Let’splay(趣味操练)
活动六:心有灵犀
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
(1)一名学生上台。教师向其中的一名学生出示一张纸条,纸条上是一个有关动物的现在进行时的句子。
(2)该学生根据纸条的内容表演动作,其他学生猜:The…is/are。
(3)这个游戏可以采取男女生对抗赛的形式,看哪一队在规定时间内猜出的句子最多。
活动七:猜一猜
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
(1)教师将五张词卡放在讲台上。
(2)请一名学生上来随意抽取一张卡片,教师带领其他学生问:Whatarethey?,持卡片的学生根据卡片上动物名称回答:Theyare…。
(3)然后教师再问:Whatthe…sdoing?,引导台下学生用Theyare…猜。
4、Consolidationandextension(巩固与扩展)
活动八:练一练
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
(1)活动手册Listen,writeandsay.让学生先听录音在相应的空格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当表格完成后,让学生做问答练习。
(2)活动手册Let’sfindout.让学生仔细看图回答问题。
活动九:小结
教学参考时间:1分钟
本课我们学习了询问谁在做什么的复数表达:Whatarethe…sdoing?Theyare…还学习了五个带有ing形式的动词:sleeping,climbing,fighting,swinging,drinking
篇5
【课题】Unit6Atthezoo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形容词tall,short,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教学难点】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词汇。
【教具准备】
1、本课生词的单词卡片。
2、配套的教学课件。
3、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4、动物园的大挂图。
5、教师和孩子们准备的毛绒玩具。
【教学过程】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说一说,演一演A部分Let’sdo的歌谣。
2、lookandsay
教师用手势做出big,small,long,tall等样子,让孩子猜一猜,说一说。
3、chooseandsay
教师将毛绒玩具放在一个大盒子里,请孩子当前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介绍给同学们,运用上学过的句子:“Ihavea….Ithaslong/…nose/….”。
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投影一幅动物园的大挂图(自制,包括许多动物),让孩子结合图说一说。
Whatcanyousee?用自己学过的形容词描述一下上面的动物。引导孩子用成对的词描述看到的动物,引出新词。
2、通过描述图中的动物,引出单词tallshort,教师指着图中的长颈鹿和鹿,介绍这个单词。通过动作比划tallshort两个词,引导孩子理解。
3、引导孩子们和老师、同学比一比身高运用上这两个单词。
4、出示课件,让孩子观看课件(关掉声音),根据故事的内容给课件配音。
5、播放课件,孩子看课件理解含义。
6、孩子分角色跟读。操练新句型(教师注意shorttall这两个单词的读音示范)。
7、小组表演、各小组展示。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运用手中的毛绒玩具,先描述一下。(仿照A部分Let’stall的对话)然后再两个同学比较一下自己手中的玩具,运用tall、short进行描述。
教师投影出示多幅孩子的家庭照片,让孩子根据家庭成员的情况,运用tall,short两个单词进行描述自己的家人。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Let’spractice
作该部分的交流活动,让孩子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动物玩具,运用学过的句子,把他们介绍给同学和老师。
2、参观“动物园”
学生把带来的动物玩具摆在桌子上,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动物园”,教师先和个别英语较好的学生用所学的句型示范“参观”,然后鼓励学生两三个人一组参观、评论动物。
篇6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度较大.
教法建议
1.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可考虑从生活实例引入,例如照片的放大、模型的设计等等
2.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还可以考虑问题式引入,设计一个具体问题由学生参与解答
3.在知识的巩固中要注意与全等三角形的对比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
BM=MC,
∽,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性质定理1的证明,重点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
篇7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篇8
【课题】Unit5Whereismyruler?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句型:“Excuseme,canI…?Noproblem.Hereyouare.”
【教学难点】理解并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新句子。
单词excuse、problem的读音,CanI两个单词的连读
【教具准备】
1、本课生词的单词卡片
2、配套的教学课件Unit4/B/Let’slearn]
3、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4、画纸和彩笔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A部分Let’sdo的歌谣。
说一说,演一演
2、listenanddo
教师发出口令:“putyourbookonthedesk;putyourpencilonyoubook;putyourrulerinyourpencil-case…”
3、showmeyourbook/…
Teacher:“showmeyourbook/…”(引导孩子回答):“Noproblem.Hereyouare.”
(教师走到教室中,提问多个孩子,让孩子们都能理解含义,并对答句基本掌握。)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拿出一张纸,用黄色的彩笔画一笔,让孩子猜猜是什么?(尺子)教师这是寻找自己的红色彩笔,边找边说:“Whereismyredpencil?Canyouhelpme?”孩子们纷纷动脑子出主意:“Isitonyourbag?Isit…?”教师给以答复。
2、在一番寻找找不到时,教师走到一个孩子面前说:“Excuseme.CanIuseyourredpencil?”学生根据情景回答:“Noproblem.Hereyouare.”教师顺利完成图画。(在向孩子借黄、蓝、绿色的的铅笔。反复出示本课时的主句型)
3、播放课件,孩子看课件理解含义。
孩子分角色跟读。
操练新句型(教师注意excuse、problem的读音和CanI两个单词的连读)
小组表演、各小组展示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教师:今天临时改上美术课,请你借一下美术课的学习用具
孩子运用句型“Excuseme,canI…?Noproblem.Hereyouare.”向自己的同桌同学借
2、Let’spractice
guess,whereismycar…(学生运用自己的单词小卡片,巩固复习A部分Let’slearn部分的单词。)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孩子们说说,生活中,什么地方需要别人帮忙借自己东西或是帮自己寻找的情景。
教师总结孩子们的发言,给出情景:
A:在学校,向好朋友借橡皮。B:在家,请妈妈帮自己找帽子
孩子自选情景,小组为单位编对话。各小组展示。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探究活动
探究内容:Whereisit?
活动目的:在活动中操练和巩固句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
活动方式:小组活动
活动过程:
1)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大图(图中的物品都是贴在磁性小黑板上面的,可以摘下)
篇9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倍,即。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长度
米
质量
千克
时间
秒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23(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48一、二
板书设计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1),数值是
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17733×10-19C,则
NA=
下面着重介绍单分子膜法测定常数的操作方法。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用品
胶头滴管、量筒(10mL)、圆形水槽(直径30cm)、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
实验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
实验步骤
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
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
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
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计算
(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
(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
(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
(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5)1mol硬脂酸的质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个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为:
注释: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计算形成单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数时,应将最后一滴减掉,即滴数计为d—1。
说明:
一、实验成功标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5-7)×1023范围内为成功。
二、失败征象
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1×1023。
三、原因分析
1.因为苯是易挥发的溶剂,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
2.在测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体积时是连续滴液的,在形成单分子膜时的滴液是间歇的,同时,滴管内液体多少不同,手捏胶头的力不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匀。
3.水槽洗涤不干净,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4.水槽水面直径测量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
四、注意问题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
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
篇10
一、教学重点:
打电话用语,如:“CanIspeakto…?Thisis….Pleaseholdon.”。
表述他人正在做某事的句子He/Sheis…-ing.
二、教学难点:
打电话用语。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部电话机。
教师准备BLet’stalk部分的挂图。
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每四名学生准备10张左右的动作图片和短语卡片。
四、教学过程:
1、Warmup(热身)
活动一:歌谣对答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教师播放第49页的歌谣,师生采用对答形式说唱。
再次播放,采用生生对答形式。
A:Grandmaiscooking.
B:Cookingnoodles.(其它各句形式同本句)
活动二:口语练习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教师可以拿出几名学生的家庭相册进行提问。如:
Who’sthegirl/boy?
Who’sthatwan/woman?
Whatishe/shedoing?
Howmanypeoplearethereinthepicture?
Whatisthis?
2、Review(复习)
活动三:词语连线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写好下面两列单词,让学生连线并正确读出短语。
Listeningtoaletter
Washingmusic
Writingclothes
Cleaningane-mail
Writingtheroom
Watchthephone
Answeringthedishes
DoingTV
3、Presentation(呈现新知)
活动四:听听做做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在学生复习动词-ing形式的基础上,做“Listenandtick”的练习。学生听录音,做练习。录音内容如下:
Hello.
Hello.ThisisJohn.CanIspeaktoMike,please?
Sure.He’sdoinghomework.Pleaseholdon.
Thankyou.
Mike,thereisacallforyou.
Thankyou.
WhatisMikedoing?
学生根据所听内容选择并划“√”。
学生试着跟读。
活动五:搭配游戏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教师让学生打开书第50页,做Let’splay部分的活动。教师先随意将人名与动词短语的-ing形式连线,然后根据连线情况进行问答,如:WhatisChenJiedoing?学生回答She’s….教师先带领学生练习游戏,给学生作示范。
两人一组,随意将人名与动词短语的-ing形式一一连线,然后根据各自的连线情况进行问答。
活动六:猜一猜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教师拿出Let’stalk部分的挂图,但要将四幅图分别用四张白纸遮盖好,问学生:Whatisshedoing?,学生猜对一个,教师就把这张图上的纸拿掉,直到学生全部猜出为止。
活动七:对话学习
教学参考时间:7—8分钟
教师拿出猜一猜游戏中“cookingdinner”的图片提问:“What’sshedoing?CanIspeaktoher,please?”,边说边做打电话的动作,引导学生说出:“She’scookingdinner.Pleaseholdon.”教师带读答句中的Pleaseholdon.
教师小结打电话用语。
电话中找人说:CanIspeakto…?
电话中自我介绍说:Thisis…
告诉对方请稍等说:Pleaseholdon.
教师让学生同桌之间用铅笔盒作听筒或让学生准备小电话等道具操练对话。如:
Hello.
Hi.Thisis….CanIspeaktoyourmom,please.
She’scookingdinner.Pleaseholdon.
Thankyou.
从学生对话中引出“Mom,there’sacallforyou.”教师可以借助体态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带读。
教师播放Let’stalk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
同桌学生进行对话替换操练,然后教师指定几组学生在全班表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丰富对话内容,如在对话末尾加上孩子与妈妈的对话,妈妈与别人的对话等。
4、Let’splay(趣味操练)
活动八:配卡片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学生四人一组,每组准备十张左右的动作图卡和短语卡片。将图片与短语卡片面朝下,分别排成一排。游戏开始,每名学生从动作图片和短语卡片中分别任意挑选出一张,如词图匹配且能用短语造一个正确的句子则可以保留这2张卡片,如不匹配或不能用短语造一个正确的句子则要放回原处。所有的卡片都匹配完毕后游戏结束,拥有卡片最多的学生是获胜者。
活动九:小诗人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教师让学生说出几个家庭成员名称,如: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uncle等,自己或让学生把单词写在黑板的一侧,再让学生说出几个动词短语的-ing形式,如:washingclothes,writingane-mail,watchingTV等,写到黑板的另一侧。学生在家庭成员名称和动词短语中分别选三至四个,自己编成一首歌谣。课后,可以让学生将创作的歌谣进行展示或举行歌谣朗读比赛。
5、Consolidationandextension(扩展活动)
活动十:知识扩展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教师让学生打开书第54页Goodtoknow部分,了解主要国家的紧急救助电话。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教师还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紧急救助电话号码。教师可以利用道具电话让学生做游戏。
活动十一:练一练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做本单元BLet’stalk部分的活动手册第37页的配套练习。
教师讲解题目要求。
教师播放录音,做Listenandnumber部分练习。要求按所听内容在图上写出序号。
再次播放,让学生按录音内容填空。
鼓励学生自己读读所写句子。
五、板书设计
Unit4WhatAreYouDoing?(V)
CanIspeakto…?
Th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