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3 04:4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书法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书法教案

篇1

上下结构(一)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型和上窄下宽型的特点;

2.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会写这两种类型的上下结构的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上下结构(一)

2.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上下结构的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授

1.讲解上宽下窄型的写法

(1)什么叫“上宽下窄型?让学生回答。

(2)出示示意图,教师讲解。

(3)出示例字

(4)学生观察分析上宽下窄型字的写法。

(5)教师讲解:

(一)上下两部件的纵向距离要相等;

(二)上下两部件的重心要在要在竖中线上。

(三)上部件要写得宽,下部件要写得窄。

(6)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两则病例,说说问题在哪。

(7)出示“坚”和“膏”,让学生分析,师生点评。

(8)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2.讲解“上窄下宽型”

(1)什么叫“上窄下宽型”?让学生回答。

(2)出示示意图,教师讲解。

(3)出示例字

(4)学生观察分析上窄下宽型字的写法。

(5)教师讲解:

(一)上下两部件的纵向距离要相等;

(二)上下两部件的重心要在要在竖中线上。

(三)上部件要写得窄,下部件要写得宽。

(6)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两则病例,说说问题在哪。

(7)出示“奖”和“葬”,让学生分析,师生点评。

(8)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

1.写一写;

2.想一想。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2课

上下结构(二)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上下结构上大下小型和上小下大型的特点;

2.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会写这两种类型的上下结构的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上下结构(二)

2.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上下结构的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授

1.讲解上大下小型的写法

(1)什么叫“上大下小型”?让学生回答。

(2)出示示意图,教师讲解。

(3)出示例字

(4)学生观察分析上大下小型字的写法。

(5)教师讲解:

(一)上部件要写得长,下部件要写得短;

(二)上下两部件的重心要在要在竖中线上。

(三)上部件要写得宽,下部件要写得窄。

(6)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两则病例,说说问题在哪。

(7)出示“垄”和“蓄”,让学生分析,师生点评。

(8)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2.讲解“上小下大型”

(1)什么叫“上小下大型”?让学生回答。

(2)出示示意图,教师讲解。

(3)出示例字

(4)学生观察分析“上小下大型”字的写法。

(5)教师讲解:

(一)上部件要写得短,下部件要写得长;

(二)上下两部件的重心要在要在竖中线上。

(三)上部件要写得窄,下部件要写得宽。

(6)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两则病例,说说问题在哪。

(7)出示“奖”和“葬”,让学生分析,师生点评。

(8)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

1.写一写;

2.想一想。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3课

包围结构(一)

半包围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半包围结构字的特点;

2.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会写这两种类型的半包围结构的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包围结构

2.包围结构分为两大类:1

半包围;2

全包围。

3.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包围结构的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授

1.讲解半包围的写法

(1)从两个方面对字心进行包围:

第一种情况

①出示例字

②让学生分析一下两部件的包围关系,小组讨论,指名说。

③出示示意图

④教师讲解书写的方法。

⑤学生临摹,师巡视指导。

第二种情况方法同上

第三种情况方法同上:

2.从三个方面对字心进行包围:

第一种情况

①出示例字

②让学生分析一下两部件的包围关系,小组讨论,指名说。

③出示示意图

④教师讲解书写的方法。

⑤学生临摹,师巡视指导。

第二种情况方法同上

第三种情况方法同上:

三、练习

1.写一写;

2.想一想。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3课

包围结构(二)

全包围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全包围结构的字的特点;

2.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会写这全包围结构的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包围结构(二)

2.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全包围结构的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授

1.全包围的字可依据字框两竖下端内斜和两竖垂直的不同分为两类。

2.字框两竖下端内斜的有小方型和扁方型两种。

(1)讲解小方型:

①出示例字

②让学生分析一下两部件的包围关系,小组讨论,指名说。

③出示示意图

④教师讲解书写的方法。

⑤看书上的病例分析病因。

⑥出示“回”字,分析它的写法。

⑦学生临摹,师巡视指导。

(2)

讲解扁方型字的写法。

①出示例字

②让学生分析一下两部件的包围关系,小组讨论,指名说。

③出示示意图

④教师讲解书写的方法。

⑤看书上的病例分析病因。

⑥出示“皿”字,分析它的写法。

⑦学生临摹,师巡视指导。

3.字框两竖垂直类的有长方型和大方型的两种。

(1)讲解长方型:

①出示例字

②让学生分析一下两部件的包围关系,小组讨论,指名说。

③出示示意图

④教师讲解书写的方法。

⑤看书上的病例分析病因。

⑥出示“日”和“首”字,分析它的写法。

⑦学生临摹,师巡视指导。

(2)讲解大方型字的写法。

①出示例字

②让学生分析一下两部件的包围关系,小组讨论,指名说。

③出示示意图

④教师讲解书写的方法。

⑤看书上的病例分析病因。

⑥出示“固”和“国”字,分析它的写法。

⑦学生临摹,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

1.写一写;

2.想一想。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5课

重心平稳

方正变化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到要写好字,除了要做到重心平稳,还要做到方正变化;

2.能分析病例,通过对照查出病因;

3.学会在书写时兼顾到字的重心平稳和方正变化。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重心平稳

方正变化

2.写字时为什么要做到重心平稳和方正变化呢?这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新授

(一)重心平稳

1.汉字结构形式多样,形态变化纷繁,但不论字形怎样变化,都必须做到重心平稳。

2.做到重心平稳的方法:

(1)横平竖直

A.出示例字

B.与病例进行比较,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我们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呢?

小组讨论,班级讨论。

C.分析比较“重”字。

(2)左右平衡

A.出示例字

B.与病例进行比较,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我们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呢?

小组讨论,班级讨论。

C.分析比较“坚”字。

3.上下对正方法同上

4.位置适当方法同上

5.把握斜度方法同上

6.夸张主笔方法同上

(二)方正变化

1.有些字的外形方正对称,稳定平衡,初学写字的人常常将这类字写得呆板无精神。这需要对字的笔画和结构进行适当的变化,才能使字显得生动美观。

2.做到方正变化的方法:

(1)长短变化

A.出示例字

B.与病例进行比较,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我们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呢?

小组讨论,班级讨论。

C.分析比较“川”字。

(2)正斜变化

A.出示例字

B.与病例进行比较,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我们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呢?

小组讨论,班级讨论。

C.分析比较“春”字。

3.主次分明方法同上

4.部件伸缩方法同上

5.围当留缺方法同上

6.上小下大,左轻右重方法同上

三、练习

1.写一写

2.想一想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6课

怎样提高钢笔楷书的书写速度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知道提高钢笔楷书书写速度的方法。

2.能够利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写字速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社会交往对写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字写得正确、美观,还要有一定的速度。

怎样才能提高书写速度呢?

二、新授

1.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写字速度的方法。

小组讨论。

班级讨论。

2.教师讲解:

(1)要尽量做到熟练。

首先运笔要熟练,做到下笔成形,不出怪异的笔画;还要熟悉字的结构,做到字形端正,不因提高书写速度而变形。

(2)要尽量减省运笔动作。

楷书笔画凡是转折连接的地方,都要有停顿动作,如能将有些动作减去,就能提高书写的速度。

(3)相近的笔画可以相连。

(4)可以点代画,减省部分笔画。

(5)要强记书写内容,做到心到手到

写字时,要尽量减少看字逗留的时间,心中要熟记书写4

内容,笔下的字就像流水一样逐个淌出,这样,抄写的速度自然能加快。

3.学生临摹,领会提高书写速度的方法。

4.提醒学生提高书写速度的根本方法是熟能生巧。

三、练习

1.写一写。

2.想一想。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7课

呼应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呼应”;

2.使学生明白怎样呼应;

3.使学生会书写心、源、九等字,体会笔画呼应的关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呼应

2.激发兴趣

什么叫呼应呢?为什么要呼应?

新授

(一)什么叫呼应

1.书写汉字时,要求笔画与笔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就是在写下一笔时,需和上一和有连续的运笔动作,这种方法叫呼应。

2.出示带有呼应关系的字,让学生观察,体会什么叫呼应。

3.根据例字讲解:

前一笔的收笔和后一笔的起笔为一呼应。

除运笔的方向外,笔画的位置也是呼应的重要内容。

4.让学生琢磨一下例字有哪些笔画呼应。

(二)怎样呼应

1.出示例字“小”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小”是怎样呼应的?

全班交流:

“小“字的竖钩和左点是一呼应,左点和右点又是一呼应。

3.出示“心”字

4.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心”是怎样呼应的?

全班交流:

“心”字的左点和卧钩是一呼应,卧钩和中点是一呼应,中点和右点又是一呼应。

(三)呼应关系明显的字

通过“九”和“源”体会笔画的呼应关系。

(四)笔画未能呼应的字

这些字哪些笔画没有呼应?可以怎样处理?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心、源、九等字,体会笔画呼应的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8课

避让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避让”;

2.使学生明白汉字笔画间怎样避让;

3.使学生会书写性、现、精、航、塔等字,体会笔画避让的关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避让

2.激发兴趣

什么叫避让呢?为什么要避让?

新授

(一)什么叫避让

1.汉字中笔画相遇时,为了避免碰撞,必须彼此相让,互不妨碍,同时结构还要紧密,做到整体美观和谐,这种处理汉字笔画互不妨碍的方法叫做“避让”。

2.出示带有避让关系的字,让学生观察,体会什么叫避让。

3.根据例字讲解:

“牲”字的右部“生”的撇和长横都插在“牛”的右侧下部。

“现”字的右部“见”的撇画在“王”的下方。

“航”、“精”两字的各部件笔画较繁,空隙较小,所以要尽量避免碰撞。

4.让学生琢磨一下例字有哪些笔画避让。

(二)怎样避让

1.出示例字“塔”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塔”是怎样避让的?

全班交流:

“塔”字的土旁为了靠紧右边部件,和“

”的上部呼应,将提画向上扬,插在“

”的长撇的上方,结构就较紧凑。

3.出示“航”字

4.学生观察,小组讨论,“航”是怎样避让的?

全班交流:

“航”字的舟旁右边为横折钩,无法避让右边笔画,因此只有将近“亢”的撇相对写成直撇,才可避免碰撞。

(三)避让关系处理得好的字

通过欣赏“塔”和“初”,体会是怎样处理避让关系的。

(四)笔画未能避让的字

这些字哪些笔画没有避让?可以怎样处理?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性、现、精、航、塔等字,体会笔画避让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9课

伸缩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伸缩”;

2.使学生明白汉字笔画间怎样伸缩;

3

使学生会书写含有伸缩笔画的字,体会笔画伸缩的关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伸缩

2

激发兴趣

什么叫伸缩呢?为什么要伸缩?

二、新授

(一)什么叫伸缩

1.一字中如果笔画出现重复,就需要进行变化,延伸一部分,收缩一部分,这样就能避免呆板,使字形生动美观,这就叫做“伸缩”。

2.出示带有避让关系的字,让学生观察,体会什么叫伸缩。

3.根据例字讲解:

“惟”和“徘”的横画写得有长有短,这便是“伸缩”。

“章”的上横和下横一长一短,这也是“伸缩”。

左右结构的字如果有两笔重复的竖画,一般缩左伸右。

4.让学生琢磨一下例字有哪些笔画伸缩。

(二)怎样伸缩

1.出示例字“降”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降”是怎样伸缩的?

全班交流:

“降”字的耳刀旁有一长竖,右边也有一竖,为了避免重复,伸长了右竖。

3.出示“戒”字

4.学生观察,小组讨论,“戒”是怎样伸缩的?

全班交流:

“戒”字的笔画中,有三笔画方向相近,为了避免重复,伸长了右边的斜钩。

(三)伸缩关系处理得好的字

通过欣赏“素”和“奉”,体会是怎样处理伸缩关系的。

(四)笔画未能伸缩的字

这些字哪些笔画没有伸缩?可以怎样处理?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含有伸缩笔画的字,体会笔画伸缩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10课

疏密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疏密”;

2.使学生明白汉字笔画间怎样安排疏密;

3.使学生会书写笔画较多和较少的字,体会疏密关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疏密

2.激发兴趣

什么叫疏密呢?为什么要安排疏密?

二、新授

(一)什么叫疏密

1.汉字笔画有多有少,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使每个字都具有生动活泼的形态,书写时需要根据字的具体情况,将某一部分写得紧一点(密),某一部分写得松一点(疏),这种安排叫“疏密”。

2.出示笔画多的字和笔画少的例字,让学生体会疏密的安排。

3.根据例字讲解:

在进行字的疏密安排时,上下结构的字,一般上部写得稍密些,下部写得稍疏些;左右结构的字,则根据左右部分的笔画和形态灵活安排,但须做到合理、自然与和谐。

4.让学生琢磨一下例字怎样安排疏密关系的。

(二)怎样安排疏密

1.出示例字“臻”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臻”是怎样安排疏密的?

全班交流:

“臻”字的笔画较多,书写时,左部“至”写得较疏,形较短;右部“秦”写得较密,形较长,这样就形成了疏密对比。

3.出示“乍”字

4.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乍”是怎样安排疏密的?

全班交流:“乍”字的笔画较少,书写时,笔画稍向上靠,下部空一点,这样“乍”字就显得生动活泼。

(三)疏密处理得当的字

通过欣赏“上”和“囊”,体会是怎样处理疏密关系的。

(四)疏密处理不当的字

这些字的疏密关系处理得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处理得不好?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笔画较多和较少的字,体会疏密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11课

大小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大小”;

2.使学生明白汉字笔画间怎样处理大小;

3.使学生会书写笔画较多和笔画简单、并且不向四面发散的字,体会大小的关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大小

2.激发兴趣

什么叫大小呢?为什么要处理大小呢?

二、新授

(一)什么叫大小

1.笔画多的字要写得不挤,需将近笔画写得松些,但是这样容易松散;笔画少的字要写得不散,需将笔画写得紧些,但是这样会嫌小。为了使字写得既疏朗又紧凑,并且大小又很和谐,就需在书写时将笔画多的字写得细点,字形稍大点;笔画少的字笔画可写得粗点,字形稍小点。这样处理,整篇文字的大小有变化,又不过分悬殊,就会显得和谐美观。

2.出示笔画多的字和笔画少的例字,让学生体会大小的安排。

3.根据例字讲解:

4.让学生琢磨一下例字怎样安排大小关系的。

(二)怎样安排大小

1.出示例字“西”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西”是怎样安排大小的?

全班交流:

“西”字笔画较少,笔画又不向四面发散,书写时笔画可写粗一点,字可小一点。

3.出示“藏”字

4.学生观察,小组讨论,“藏”是怎样安排大小的?

全班交流:

“藏”字笔画多,笔画可写细一点,字可稍大一点。

(三)大小处理得当的字

通过欣赏“颜”和“日”,体会是怎样处理大小关系的。

(四)大小处理不当的字

这些字的大小关系处理得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处理得不好?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笔画较多和笔画简单、并且不向四面发散的字,体会大小的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12课

相向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相向”;

2.使学生明白怎样写好相向的字;

3.使学生会书写相向的字,体会相向的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相向

2.激发兴趣

什么叫相向呢?怎样写好相向的字呢?

二、新授

(一)什么叫相向

1.在左右结构的字中,左右两部件的笔画形态同时向字的中间聚集,在结构上称做“相向”。这类字写时容易过挤,所以要求做到紧而不挤。

2.出示相向的例字,让学生体会相向的字是怎样写的。

3.根据例字讲解:

“锡”中“

”的笔画趋向右上,右边部件“易”的撇画则趋向左下,相向就容易互相碰撞。“功”、“妙”、“坊”等也属于这类字,书写时要上下错开。

4.让学生琢磨一下例字怎样写的。

(二)怎样写好相向的字

1.出示例字“锡”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锡”是怎样相向关系的?

全班交流:

写“锡”字时,“

”与“易”的向内聚集的笔画要有避让,两者之间空隙不能过小。

3.出示“功”字

4.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功”是怎样处理相向关系的?

全班交流:

写“功”字时,“工”的提画和“力”的撇画上下交错,这样就显得紧而不挤了。

(三)相向但不拥挤的字

通过欣赏“功”和“姆”

,体会相向的字是怎样写的。

(四)处理不当的相向字

这些字处理得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处理得不好?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相向的字,体会相向的含义。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13课

相背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相背”;

2.使学生明白怎样写好相背的字;

3.使学生会书写相背的字,体会相背的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相背

2.激发兴趣

什么叫相背呢?怎样写好相背的字呢?

二、新授

(一)什么叫相背

1.在左右结构的字中,左右两部件的笔画朝反方向展开,在结构上称做“相背”。这类字写时容易松散,所以要防止左右两边离得太远,要背而不离,离而不散。

2.出示相背的例字,让学生体会相背的字是怎样写的。

3.根据例字讲解:

“施”和“犯”比较,“施”有向字心突出的笔画,所以两部件写时要靠拢。“犯”无向字心突出的笔画,所以书写时要稍分开。

“兆”和“非”的左右两部件距离不能大,大就散了。

4.让学生琢磨一下例字怎样写的。

(二)怎样写好相背的字

1.出示例字“施”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施”是怎样处理相背关系的?

全班交流:

“施”字的左右部件笔画都有向字心突出的部分,如“方”,所以书写时要靠拢点。

3.出示“兆”字

4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兆”是怎样处理相背关系的?

全班交流:

“兆”字是笔画偏左的字,其中撇与竖弯钩之间的距离不能大,写时笔画稍靠左,四点要均匀分布。

(三)相背但不松散的字

通过欣赏“施”和“非”

,体会相背的字是怎样写的。

(四)处理不当的相背字

这些字处理得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处理得不好?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相背的字,体会相背的含义。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14课

怎样写和“可

”组合的字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字根;

2.使学生明白怎样写好和字根“可”组合的字;

3.使学生会书写和字根“可”组合成的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怎样写和“可

”组合的字

2.激发兴趣

和字根“可”组合的字该怎样写呢?

二、新授

(一)什么叫字根

1.有些字字意不同,但读音相近甚至相同。细看其结构,其中有的部件完全一样。如果学会了写这些相同的部件,掌握了其中的变化,就能写好许多类似的字。这类相同的部件,我们暂且称它为字根。

2.你知道有哪些字根吗?

(二)“可”是一个组字能力很强的字

哪些字是由“可”组成的?让学生举例。

(三)和“可”组合的字举例。

出示“呵”、“苛”、“何”、“哥”等字。

(四)“可”字与作为字的部件的“可”在书写上的差别。

1.出示“可”和“何”字

2.学生观察分析“可”字与作为字的部件“可”在书写上的差别。

小组讨论。

全班讨论。

教师总结:

A.“可”字占满格,字形较宽,竖钩应在字中心偏右处,“口”要写在横和竖钩间右边靠上的地方。

B.“可”做字的部件,只占字中的一部分,所以形态应有相应的变化。“可”在字右时形体变窄。也有在字的上部或下部的,这时形体就要变宽扁,如“苛”、“哥”等。

(五)字根“可”组合成的字

这两个字中字根“可”是如何变化的?应注意什么?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和字根“可”组合成的字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15课

怎样写和“主”组合的字

教学要求:

1.复习什么叫字根;

2.使学生明白怎样写好和字根“主”组合的字;

3.使学生会书写和字根“主”组合成的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怎样写和“主”组合的字

2.激发兴趣

和字根“主”组合的字该怎样写呢?

二、新授

(一)复习什么叫字根

指名回答什么叫字根。

你知道有哪些字根吗?

(二)“主”是一个组字能力很强的字

哪些字是由“主”组成的?让学生举例。

(三)和“主”组合的字举例。

出示“注”、“驻”、“住”、“蛀”等字。

(四)“主”字与作为字的部件的“主”在书写上的差别。

1.出示“主”和“注”字

2.学生观察分析“主”字与作为字的部件“主”在书写上的差别。

小组讨论。

全班讨论。

教师总结:

A.独体字“主”的结构特点是左右对称。

“主”字形体上的另一特点是上窄下宽,重心很稳。

B.“主”做字的部件多在字右,所以形体变窄。

(五)字根“主”组合成的字

这两个字中字根“主”是如何变化的?应注意什么?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和字根“主”组合成的字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16课

怎样写和“少”组合的字

教学要求:

1.复习什么叫字根;

2.使学生明白怎样写好和字根“少”组合的字;

3.使学生会书写和字根“少”组合成的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怎样写和“少”组合的字

2.激发兴趣

和字根“少”组合的字该怎样写呢?

二、新授

(一)复习什么叫字根

指名回答什么叫字根。

你知道有哪些字根吗?

(二)“少”是一个组字能力很强的字

哪些字是由“少”组成的?让学生举例。

(三)和“少”组合的字举例。

出示“沙”、“妙”、“砂”、“吵”等字。

(四)“少”字与作为字的部件的“少”在书写上的差别。

1.出示“少”和“沙”字

2.学生观察分析“少”字与作为字的部件“少”在书写上的差别。

小组讨论。

全班讨论。

教师总结:

A.独体字“少”的结构特点是显得偏斜,所以写时要注意把握好撇画的斜度,做到斜中取正。

B.“少”做字的部件时,只占字的一部分,所以形体应相应变化。“少”做字的部件多在字右,所以形体变窄。

(五)字根“少”组合成的字

这两个字中字根“少”是如何变化的?应注意什么?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和字根“少”组合成的字

篇2

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教程:

一、复习提问:

1、如果向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

西走3米记作__.

2、已知a=-5,b=+3,

︱a︳+︱b︱=_

已知a=-5,b=+3,

︱a︱-︱b︱=__

-1012345678

二、授新课

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5米,又走了3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相距多少米?

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

提问:这题有几种情况?

小结: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两次都向东走,

(2)两次都向西走

(3)先向东走,再向西走

(4)先向西走,再向东走

根据小结,我们再分析每一种情况: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3

(+5)+(+3)=+8

(2)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3

(-3)+(-5)=-8

(3)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

+5

(+5)+(-3)=2

(4)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3(-5)+(+3)=-2

下面再看两种特殊情况:

(5)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5

(+5)+(-5)=0

(6)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5)+0=-5

小结:总结前的六种情况:

同号两数相加:(+5)+(+3)=+8

(-5)+(-3)=-8

异号两数相加:(+5)+(-3)=2

(-5)+(+3)=-2

(+5)+(-5)=0

一数与零相加:(-5)+0=-5

得出结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3、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如:

(-4)+(-5)(同号两数相加)

解:=-()(取相同的符号)

=-9(并把绝对值相加)

(-2)+(+6)(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解:=+()(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

=+4(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练习:

口答:

1、(-15)+(-32)=

2、(+10)+(-4)=

3、7+(-4)=

4、4+(-4)=

5、9+(-2)=

6、(-0.5)+4.4=

7、(-9)+0=

8、0+(-3)=

计算:

(1)(-3)+(-9)(2)(-1/2)+(+1/3)

解略

练习:

(1)15+(-22)=

(2)(-13)+(-8)=

(3)(-0·9)+1·5=

(4)2·7+(-3·5)=

(5)1/2+(-2/3)=

(6)(-1/4)+(-1/3)=

练习三:

1、填空:

(1)+11=27(2)7+=4

(3)(-9)+=9(4)12+=0

(5)(-8)+=-15(6)+(-13)=-6

2、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0;

(2)如果a<0,b<0,那么a+b0;

(3)如果a>0,b<0,|a|>|b|,那么a+b0;

(4)如果a<0,b>0,|a|>|b|,那么a+b0

小结:

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正确地进

行加法运算。

2、两个有理数相加,首先判断加法类

型,再确定和的符号,最后确定和的绝对值。

篇3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计算王国里游玩,愿意吗?

2、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旧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

(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生2;对,80÷20=4。因为8÷2=4,所以80÷20=4。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汇报。

生1:120÷30=4,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

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

3、小结。

同学们,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用乘法做除法或用表内除法做除法。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122÷30≈

80÷19≈120÷28≈

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的主体地位。)

(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师:大家真不错,说的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你总结得真好。请你告诉大家,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看成什么样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做一做”40÷20=143÷70≈

360÷40=632÷90≈

2、帮小动物找妈妈。课件出示题目。

3、智力比拼。根据数字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并计算。

4、智力赛跑。三分钟内看谁最先做完30道口算题。

(四)全课总结

好了,通过这节课,最后,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因为20×4=80所以80÷20=4想乘法做除法

(2)因为8÷2=4所以80÷20=4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120÷30=4

篇4

西潼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是为了彻底改善车辆拥堵、行车不畅现象,全面提高通行功能的国家级重点工程。为了配合该项工程建设,我区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完成了征地范围内13.96万平方米建筑物的拆除,此举得到省、市交通主管部门高度肯定,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如期建成通车打下了坚实基础。

城市快速干道是实现我区与全面对接,与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区抽调经验丰富的干部,成立征地拆迁和施工环境保障办公室,通过半年的辛勤努力,打通了一条穿越城区,沿秦始皇帝陵和兵马俑南侧通行的旅游景观大道,创造了段快速干道较全段提前一年建成通车的奇迹。

备受全区人民关注的行北渭河大桥建设项目,在我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民群众期盼已久的重要工程。我区在融资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干部集资、社会筹资等办法,促成该项目顺利开工。截至目前,已完成灌注桥桩、承台、桥墩等地下工程;预置并安装箱梁130个。

农村公路建设现已成为我区经济建设一大亮点工程。年以来,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区公路建设完成投资近15亿元,新改建公路1400多公里,先后完成了油高路、代新路、阎南路、阎油路、新阎路、零东路、代仁路等8条165公里的县级主骨架公路建设改造,完成了新马路、栎荆路、寇何路、土仁路等28条240多公里的乡级公路改造工程,完成村级道路水泥路改造1000多公里,全区285个行政村通畅率达到100%。其建设速度和规模名列全市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畅通目标,顺利实现了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新修建的宽畅公路和逐步完善的交通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我区重点板块的发展需要,为满足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出行难和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路通是基础,车通才是目的。为了实现路通车通目标,加快推进“路、站、运”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进程。近年来,我区将全区314辆客车整编成14条客运线路,其中跨区7条、区内7条。除了306、307以及915、916通往客运班线外,还先后开通了通往周边市、县班车;区内客运车辆已经覆盖全区各街乡和行政村,为人民群众安全、舒适、快捷、方便出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

篇5

(1)了解数的概念发展的过程和动力;

(2)了解引进虚数单位i的必要性和作用;理解i的性质.

(3)正确对复数进行分类,掌握数集之间的从属关系;

(4)了解数系从自然数到有理数到实数再到复数扩充的基本思想.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首先简明扼要地对已经学过的数集因生产与科学发展的需要而逐步扩充的过程作了概括;然后说明,数集的每一次扩充,对数学学科本身来说,也解决了原有数集中某种运算不是永远可以实施的矛盾,使得某些代数方程在新的数集中能够有解。从而引出虚数单位i及其性质,接着,将数的范围扩充到复数,并指出复数后来由于在科学技术中得到应用而进一步发展。

①从实际生产需要推进数的发展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

②从解方程的需要推进数的发展

负数分数无理数虚数

(2)重点、难点分析

(一)认识数的概念的发展的动力

从正整数扩充到整数,从整数扩充到有理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数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

①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由于计数的需要产生了自然数;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产生了整数;由于测量的需要产生了有理数;由于表示量与量的比值(如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与边长的比值)的需要产生了无理数(既无限不循环小数)。

②解方程的需要。

为了使方程有解,就引进了负数;为了使方程有解,就要引进分数;为了使方程有解,就要引进无理数。

引进无理数后,我们已经能使方程永远有解,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当时,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无解。为了使方程()有解,就必须把实数概念进一步扩大,这就必须引进新的数。

(二)注意数的概念在扩大时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中或数学内部的矛盾。现在要解决的就是在实数集中,方程无解这一矛盾。

第二,要尽量地保留原有数集(现在是实数集)的性质,特别是它的运算性质。

(三)正确确认识数集之间的关系

①有理数就是一切形如的数,其中,所以有理数集实际就是分数集.

②“循环节不为0的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③{有理数}={分数}={循环小数},{实数}={小数}.

④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复数集C之间有如下的包含关系:

2.教法建议

(1)注意知识的连续性:数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每一次发展都来自于生产、生活和计算等需要,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使学生认识到数的发展的两个动力.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由于本节课要了解扩充实数集的必要性,所以,教师可以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数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科学史,课堂学习的气氛可以营造成一种师生共同研究、共同交流的气氛。

数的概念的发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数是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了解虚数产生历史过程;

2.理解并掌握虚数单位的定义及性质;

3.掌握复数的定义及复数的分类.

教学重点

虚数单位的定义、性质及复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

虚数单位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原始社会,由于计数的需要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记数的符号,进而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自然数的全体构成自然数集.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正负数以及表示没有的零,这样将数集扩充到有理数集

有些量与量之间的比值,如用正方形的边长去度量它的对角线所得的结果,无法用有理数表示,为解决这种矛盾,人们又引进了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合并在一起,构成实数集.

数的概念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也推动着数的概念的发展,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时刻离不开的科学语言和工具.

二、新课教学

(一)虚数的产生

我们知道,在实数范围内,解方程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把实数集扩充到复数集才能解决.对于复数(a、b都是实数)来说,当时,就是实数;当时叫虚数,当时,叫做纯虚数.可是,历史上引进虚数,把实数集扩充到复数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么,历史上是如何引进虚数的呢?

16世纪意大利米兰学者卡当(1501—1576)在1545年发表的《重要的艺术》一书中,公布了三次方程的一般解法,被后人称之为“卡当公式”.他是第一个把负数的平方根写到公式中的数学家,并且在讨论是否可能把10分成两部分,使它们的乘积等于40时,他把答案写成,尽管他认为和这两个表示式是没有意义的、想象的、虚无飘渺的,但他还是把10分成了两部分,并使它们的乘积等于40.给出“虚数”这一名称的是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他在《几何学》(1637年发表)中使“虚的数’‘与“实的数”相对应,从此,虚数才流传开来.

数系中发现一颗新星——虚数,于是引起了数学界的一片困惑,很多大数学家都不承认虚数.德国数学家菜不尼茨(1664—1716)在1702年说:“虚数是神灵遁迹的精微而奇异的隐避所,它大概是存在和虚妄两界中的两栖物”.瑞士数学大师欧拉(1707—1783)说:“一切形如,习的数学式子都是不可能有的,想象的数,因为它们所表示的是负数的平方根.对于这类数,我们只能断言,它们既不是什么都不是,也不比什么都不是多些什么,更不比什么都不是少些什么,它们纯属虚幻.”然而,真理性的东西一定可以经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最终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法国数学家达兰贝尔(.1717—1783)在1747年指出,如果按照多项式的四则运算规则对虚数进行运算,那么它的结果总是的形式(a、b都是实数)(说明:现行教科书中没有使用记号而使用).法国数学家棣莫佛(1667—1754)在1730年发现公式了,这就是著名的探莫佛定理.欧拉在1748年发现了有名的关系式,并且是他在《微分公式》(1777年)一文中第一次用i来表示-1的平方根,首创了用符号i作为虚数的单位.“虚数”实际上不是想象出来的,而它是确实存在的.挪威的测量学家未塞尔(1745—1818)在1779年试图给于这种虚数以直观的几何解释,并首先发表其作法,然而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德国数学家高斯(1777—1855)在1806年公布了虚数的图象表示法,即所有实数能用一条数轴表示,同样,虚数也能用一个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在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上取对应实数a的点A,纵轴上取对应实数b的点B,并过这两点引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它们的交点C就表示复数.象这样,由各点都对应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后来又称“高斯平面”.高斯在1831年,用实数组(a,b)代表复数,并建立了复数的某些运算,使得复数的某些运算也象实数一样地“代数化”.他又在1832年第一次提出了“复数”这个名词,还将表示平面上同一点的两种不同方法——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加以综合.统一于表示同一复数的代数式和三角式两种形式中,并把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对应,扩展为平面上的点与复数—一对应.高斯不仅把复数看作平面上的点,而且还看作是一种向量,并利用复数与向量之间—一对应的关系,阐述了复数的几何加法与乘法.至此,复数理论才比较完整和系统地建立起来了.

经过许多数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深刻探讨并发展了复数理论,才使得在数学领域游荡了200年的幽灵——虚数揭去了神秘的面纱,显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原来虚数不虚呵.虚数成为了数系大家庭中一员,从而实数集才扩充到了复数集.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复数理论已越来越显出它的重要性,它不但对于数学本身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为证明机翼上升力的基本定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解决堤坝渗水的问题中显示了它的威力,也为建立巨大水电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虚数单位

1.规定i叫虚数单位,并规定:

(1)

(2)实数与它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的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2.形如()的数叫复数,常用一个字母z表示,即()

注:(1)()叫复数的代数形式;

(2)以后说复数都有;

(3)a叫复数()的实部记作;b叫复数()的虚部,用表示;

(4)全体复数的所成的集合叫复数集用C表示.

例1.指出下列复数的实部、虚部:

(1(2)(4)(5)

(6)(7)(8)10

3.复数()当时z是实数,当时,z是虚数.

例2.()取什么值时,复数是()

(1)实数(2)纯虚数(3)零

解:,,

(1)z为实数,则解得:或

篇6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它指的是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幅度,也叫做“教学的最佳期”。维果茨基认为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佳教学,就有可能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较高智能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假如教学过程没有落实在学生已经达成的发展水平或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产生互动障碍。笔者执教小学数学已经十余载了,自以为对学生学习某一数学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的把握十拿九稳,但在前段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数乘法计算练习时却遭遇了失败,这才发觉自己这份自信实在是没有理由。

[镜头回放]

师出示3.8×2.5、7.5×5,请学生估计这两题小数乘法的积是多少?(略)

师:哪一题比较简便?你能计算出它的正确结果吗?(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生:7.5×5=(7+0.5)×5=7×5+0.5×5=37.5

生:7.5×5=75×5÷10=375÷10=37.5

生:7.5×5=15+15+7.5=37.5

生:我是笔算的…

我表扬了学生能运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然后请他们继续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剩下的乘法算式3.8×2.5。

学生蛮有把握地开始计算,然而我在巡视时发现有部分学生采用了这样的一种方法:3.8×2.5=3×2+0.8×0.5=6+0.4=6.4,并且这样计算的学生之多出乎我的意料。着急之中我努力思量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计算,细细想后,我也就释然了:原来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7.5×5时,体会到了这种方法的便捷,因此比较乐意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但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却出现了错误。这显然是受到前一个学习环节的影响,是知识的负迁移。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决定根据课堂出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勇敢地说出这种算法,并把错因作为重点进行分析讨论。(此时的我在暗暗得意自己敏锐的课堂资源捕捉能力)

在师生一起分析了3.8×2.5另外几种正确算法的算理后,我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生1站起来说:“我的算法跟他的不一样,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算的,结果却跟估算的结果相差比较远。我是这样算的:3.8×2.5=3×2+0.8×0.5=6+0.4=6.4,我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部分学生跟着他表示疑惑不懂)

学生的疑惑已经出炉了,“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把问题重新抛回了学生。我试图想在学生自己的群体中寻找到答案,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解释,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我的眼神期盼地寻找着,这时生2举手了,一脸蛮有把握的样子。这是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于是我请他为大家解惑:“这样计算比原来的结果小了。3.8×2.5=(3+0.8)×(2+0.5),我们可以先把(3+0.8)看作一个整体,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到(3+0.8)×(2+0.5)=(3+0.8)×2+(3+0.8)×0.5,然后再用一次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到3×2+0.8×2+3×0.5+0.8×0.5。我们可以与他的3×2+0.8×0.5比较一下,像他那样计算就会比正确结果小了。”

学生们听得很专心,他们的敬佩神态中还是透着厚厚的迷茫。

我惊叹学生2的出色解释,但是连续运用两次的乘法分配律,而且要把一个算式看成一个整体,其他的学生能理解这种解释吗?于是我决定自己出手了,我开始引导:“大家想一想3.8×2.5表示什么意义?”

教师里一片寂静,没有学生响应,个个沉默着。学生启而不发,我只好填鸭了:“3.8×2.5就是表示3.8的2.5倍是多少。所以3.8×2.5=3.8×2+3.8×0.5,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果与3×2+0.8×0.5比较一下……”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发现我的解释并没有被学生接受,但我实在是没有招数了。幸亏练习时也不再有学生采用那种错误的计算方法(这是因为那一部分学生对其中的奥秘虽然是不知所以然,但他们还是感觉到了那是错误的算法,所以不再选用),但是我知道我原先的自以为是的“出手”却是失败的……

[惑……]

“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桥梁,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本案例中,教师在面对学生学习发生思维障碍出现错误时,成功捕捉到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错误资源,教者也意识到应该好好利用这“生成点”,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深究其错误根源,要使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理解并解决问题。但是这节课之后,面对教者那自以为是却劳而无功的“出手”,笔者不禁疑惑了:

1、难道教者当时的引导“大家想一想3.8×2.5表示什么意义?”“3.8×2.5就是表示3.8的2.5倍是多少。所以3.8×2.5=3.8×2+3.8×0.5,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果与3×2+0.8×0.5比较一下……” 这样的解释不正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吗?学生为什么不接受他们认知水平可以理解的解释呢?

2、课堂练习时虽然已经不再有学生采用那种错误的计算方法,这是因为那一部分学生对其中的奥秘虽然是迷惘,但他们还是感觉到了那是一种错误的算法,所以从大流乖巧地不再选用。这种“不知所以然”的知识状况的存在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甚至对于后续的数学课堂教学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思……]

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主动而富有个性的,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案例中学生们当时的神态表明他们已经相信3.8×2.5=3×2+0.8×0.5这样计算,确实是丢了一些“东西”,而生2的精彩发言显然离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比较远。那么怎样引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学习数学才是有效的呢?

一、追根究底,重觅“最近发展区”。

疑惑中细细思量,发觉问题就出在没有正确把握当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当时的教学情景中,由于生2对乘法分配律的精彩运用,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学生关心的是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他们在积极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两种不同结果。可是急于求成的我没有留给学生消化与评价的时间,却另起厨灶自以为是地启发“大家想一想3.8×2.5表示什么意义?”结果却是启而不发只好“填鸭”了。如此启发显然是没有落实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遭遇学生思维冷遇就在所难免了。

吃一堑长一智。如果笔者当时能因势利导,进行这样的启发:“生2对乘法分配律理解得很好,如果大家觉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这样的计算有难度,你可以只拆开一个数,再用乘法分配律,相信你会发现计算结果确实比正确的小了。”学生肯定能发现3.8×2.5=3.8×(2+0.5)=3.8×2+3.8×0.5,在这基础上还可以继续引导他们拆分3.8,就可以得到3×2+0.8×2+3×0.5+0.8×0.5。这样的引导为学生理解生2的解释降低坡度,应该是更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而且对提出见解的生2更是一种积极的评价。遗憾的是当时的我虽然是对生2的回答作出了肯定的评价,但却没有借机顺势而导,这个学生的失落肯定会波及其他学生,影响他们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

二、有效引领,探寻“最近发展区”。

加涅(Gagne)认为,学生学习的所有内部过程是在学习者以外的事物的影响和作用下发生的,即学习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不但受原有水平的影响,而且受具体的教学情景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态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捕捉的能力。案例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采用“3.8×2.5=3×2+0.8×0.5=6+0.4=6.4”这种算法,就是受到前一个学习环节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加分析,责难学生,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受到影响,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再顺畅,从而就会导致学生参与这种算法错因分析的积极性不高。而案例中,学生对错因的“不知所以然”不仅不能使知识得到迅速的成长,而且不利于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甚至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长期的如此状况将会是学习上一个极大的反作用力,不容忽视。

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环节的安排等都影响着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生成。教师要想使师生之间的互动顺畅,不仅在课前要认真分析学生知识层面上、解决问题水平上的“最近发展区”,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捕捉学生思想的能力,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的“最近发展区”,要用心捕捉和筛选学生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教学环节。特别是要坚持在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上,组织学生进行“再创造”式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巧点妙引,给足时间,让学生深入探究,让“最近发展区”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奋点。

篇7

(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二)能正确计算4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4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难点:4减几的减法及看图列减法算式.

课前准备

(一)教具:小汽车图、熊猫图、苹果图片.

(二)学具:三角形的图片4张、1~4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2.看图列式计算.

订正板演时,老师提问:(指梨图)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求学生说出:这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计算.(再指五星图)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要求学生说出:这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所以用减法计算.

3.口算:

2+1=

3-2=

1+1=

1+2=

2-1=

3-1=

(二)学习新课

1.教学4的加法.

(1)出示苹果图.

提问:左边盘子里有几个苹果?右边盘子里有几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完整话回答问题)

老师把两盘苹果的位置调换一下,启发学生说左边有几个苹果?右边有几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2)出示小汽车图(一).

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①原来有几辆汽车?又开来几辆?

②求一共有多少辆汽车?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计算)

③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这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说:你们说得很好,因为这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计算.谁会列式?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

3+1=4.

谁能说说算式中的3,1,4各表示什么?(3表示原来有3辆汽车,1表示又开来1辆,4表示一共有4辆汽车)

师说:你们说得很好,如果我们不看汽车图,应该怎样想3加1等于几?

两人一组讨论一下:指名发言.

师说:你们想的办法真好!计算3+1时,就想3和1组成屯(同时指)3+1就等于4.

(3)出示小汽车图(二).

引导学生看图后,启发学生根据图意编一道题,再请大家算一算.

指名说:原来有1辆汽车,又开来3辆,一共有几辆?

师说:你的题编得很好.谁会算?

指名说:一共有4辆.

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怎么列?

板书:1+3=4.

师问:算式中每个数各表示什么?

全班齐读:3+1=41+3=4

师问:这两道题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老师行间巡视,听取意见.

指名各组代表发言.

小结这两道题相同的地方;都是求一共有几辆汽车、两个加数都是3和1,得数都是4;不同的地方:两个加数的位置不一样,一道是3+1,一道是1+3.

师问:刚才我们算出了3加1等于4,你们能很快算出1加3等于几吗?

师说:我们计算3加1时,想3和1组成4,3加1就等于4.同样,1和3组成4,1加3也等于4.还可以想,3加1等于4,1加3也等于4.

(4)摆一摆:

全班拿出梨的小图片:左边摆2个,右边摆2个.

提问:

①要求一共有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

②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让学生做合并的手势,齐答:一共有4个梨.怎样列式?板书:2+2=4.

③我们不看图,计算2加2时,怎么想?

齐读三道加法算式.

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会了得数是4的加法运算.

2.教学4减几.

(1)出示熊猫图(一).

师问:谁能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有4只熊猫,走了1只,还剩几只?

提问:

①你怎么知道走了1只?(用虚线圈上1只,表示走了1只)

②走了1只熊猫,是从几只熊猫里走掉的?(强调从4只里走掉的)

③要求还剩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④为什么用减法?(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

⑤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4-1=3.

指名说:算式中的4,1,3各表示什么?

师问:我们不看图,怎样想4减1等于几?

引导学生看板书,启发学生说出可以想4可以分成1和3,4减1就等于3.

(2)出示熊猫图(二).

看图列式计算:先自己看图、思考、然后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

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4-3=1.

提问:

①你是怎么想的?

②你怎么知道走了3只?

③这3只是从几只里面走掉的?

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⑤以后计算4减3时,怎么想?

齐读:4-1=4,4-3=1

(3)把两幅图和两个算式进行比较:

师说: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这两道题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好不好?

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指名说.

小结这两道题相同的地方:都是原来有4只熊猫、都求还剩几只、都用减法计算.不同的地方:一道是从4只里面走掉1只,一道是从4只里面走掉3只.所以减法算式不同.一道是4减1,一道是4减3,得数也就不同.

(4)摆一摆:

全班拿出三角形图片,先摆出4个,然后拿走2个,还剩几个?

师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4-2=2.

指名说算式中各数都表示什么?

齐读三道减法算式.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4以内的加减法.板书课题:4的加法和4减几.

(三)巩固反馈

1.看图说图意,再填得数:

2.看算式用摆一摆,再说得数.

3.做举数字卡片游戏:

老师出示算式,学生计算后,举卡片报得数.

2+2=

3+1=

4-3=

4-2=

1+3=

4-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刚刚学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之后学习4的加、减法.学生对此并不陌生,难度也不大.因此,在教案设计上要注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学内容分两步进行,先教4的加法,再教4减几.其中以减法为重点.

在教法上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准备设计的填空、看图列式都是围绕新课设计的.

几个例题在处理上各有侧重:例1,讲清加法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并会说“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例2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学会看图编题,提高自学能力.例3,重点讲清减法的意义.强调从哪个数里减去一部分.通过看图、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例4在教师的指点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学会.体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8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66~67“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通过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2)能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德育渗透点。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切实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答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刚才所提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二、合作学习,新知探究

(一)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都制造很多的生活垃圾,环卫工作人员对我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得出了这样一个统计图(如下)。

(二)提出问题

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问题1.废金属和纸张共占生活垃圾总量的几分之几?问题2.危险垃圾和废金属,谁多?多多少?……)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废金属和纸张共占生活垃圾总量的几分之几?

(1)怎样列式?(板书:1/4+3/10)

(2)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呢?是否可以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呢?

(3)怎样计算?

A.独立计算B.小组交流C.全班交流

(4)归纳小结: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叫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计算这种题目是否可以直接将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减呢?那么,应该先计算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66页,看看智慧老人有什么话告诉大家。

2.解决问题2:危险垃圾和废金属,谁多?多多少?

(1)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呢?(交叉相乘法等)(板书:3/201/4)

(2)怎样列式?(板书:1/4-3/20)

(3)怎样计算呢?我们是否可以用刚才的方法计算这道题呢?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及时纠正不对之处,并点名板演:1/4-3/20=5/20-3/20=2/20)

师:同学们,该同学做的答案与你的一样吗?请你打开数学书第66页,看看小明有什么话要告诉大家。(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答案不是最终的结果,并记住最后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三、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数学诊所。

下面是小马虎在学习本节内容后练习的两道题,请你来当老师,帮他看看是否正确。

3/4+5/89/10-l/6

=3/24+5/24=9-1/10-6

=8/24=8/4

=1/3=2

(1)先独立思考。

(2)谁来当老师,帮他指出问题?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想给小马虎提点什么建议呢?

过渡语: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同学们的安全,每周一的班会课,都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学校评选“文明中队”采用的是一票否决制,不管是哪个班级,只要发生过安全事故,将取消“文明中队”的评选资格,哪怕就算是分数最高也不例外。

2.周老师在阅读9月、10月“文明中队”的考核表时,发现四、五、六3个年级,9月份发生安全事故的班级占3个年级班级总数的5/26,10月份发生安全事故的班级占3个年级班级总数的2/13。请问:哪个月发生的安全事故较多?多多少?

(1)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

(3)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呢?

[设计意图: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过渡语: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字”是门面等等,这些都说明“字”的重要性。确实,一手好“字”可以让人赏心悦目。

3.前不久,在我校举行的第二届学生硬笔书法比赛中,我们五年级组三个住校班的同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五(1)班获奖人数占整个年级获奖人数的1/15,五(2)班获奖人数占整个年级获奖人数的1/10,五(3)班获奖人数占整个年级获奖人数的1/5。请问:三个住校班获奖人数占整个年级获奖人数的几分之几?

(1)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

(3)感言: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写好每一个字和做好每一件事。

过渡语:同学们知道2008年我国有一件非常重要的赛事吗?是什么呢?(北京奥运会)一个国家申奥是否成功,不仅要看这个国家体育水平的强弱,更为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小。你们看,在我们身边,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了彩电、冰箱等电器,甚至有的家庭还拥有了小轿车;前不久刚发射的“嫦娥一号”也顺利进入了距离我们384401千米的月球轨道上绕月飞行……这些都是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你们看,申奥要求那么高,一个国家能举办奥运会,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4.在2001年7月13日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北京、巴黎、多伦多、伊斯坦布尔、大阪等5个城市角逐第29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资格。结果在第二轮投票中,北京获得了8/15的票数,巴黎获得了6/35的票数,多伦多获得了22/105的票数,伊斯坦布尔获得了9/105的票数。请问:北京所得票数比巴黎多几分之几?

(1)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

[设计意思:设计此题意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知识延伸,能力拓展

(1)1/2+1/3=1/3+1/4=1/4+1/5=1/3+1/5=

(2)1/2-1/3=1/3-1/4=1/4-1/5=1/3-1/5=

A.观察特点B.计算,规律C.举例

五、反思总结,情感体验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实践体验题。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调查、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今天就有一道题留给大家,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认真填好本调查表。

调查你家某月的消费情况,并填入下表,看看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都说明了什么?

(1)哪项消费占得多?()

(2)占得最多的那项消费比占得最少的那项消费多几分之几?()

篇9

关键词: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案例教学法 分析

1.引言

随着数码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和深化,数码设备及其产生的数字图像信息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膨胀,而且对数字图像信息的要求与日俱增,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日益显示其重要地位。数字图像信息的处理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仅仅掌握理论知识不足以指导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实践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可以很好地衔接教学与实践,具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以对案例的分析解决为主线,通过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案例,掌握原理和方法,实行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启发式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它更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可实施的途径。案例教学法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将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软件开发中的实际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

有鉴于此,本文有对案例教学法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教育同行和广大学习者有所启发和借鉴。

2.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可简单地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是美国当今教育行业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在我国正在慢慢推广开来。191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先使用案例教学,开创了案例教学的先河。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方法等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不再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过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类似的教学实践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所以从美国教育家舒尔1986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年会重要演讲中发出要发展关于教学的案例知识的呼吁,时至今日,在众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领域中都能发现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3.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案例的选择

概括而言,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便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所以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目的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提高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案例应该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教材中某一重点或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利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所以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如果脱离这两个中心,即使案例再生动,其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2)真实性。案例一定是现实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是常见又复杂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启发性。一个好的案例需要蕴涵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多种解决的途径。问题越诱人深入,越能够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越好。

(4)生动性。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入的思考。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为数码设备的使用、图像的采集、图像的分析、图像的处理、效果评估等主要步骤。根据讲解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课程的具体体会和数字图像处理实践经验,笔者撰写了一系列案例,导入了数码设备仿真训练课件,详细介绍光与影,立体感产生原理,透视原理,质感形成原理,以及相关原理的具体应用,利用互动的方式讲述了用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是如何进行分析的,同时在图像处理的每个过程中提出大量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案例选择了五个立体几何体、质感图标、图层、蒙版、通道等,同时为了降低学习者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难度,特别介绍了直方图在数字图像中的应用。案例既具有典型性,同时又具有真实性。我们选择一系列案例来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一个个案例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知识点串联起来,一方面考虑到现实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另一方面考虑到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学习者的专业性,对于图像处理也有一定爱好,对于将来进行图像处理作一个铺垫。

4.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

我们尝试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案例教学中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阅读案例,个人分析。

学生首先对具体案例进行必要的了解,认真阅读案例,掌握案例所需的知识储备,需要掌握的新知识。

其次,学生需要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原理,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中教师的行为及对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才可能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手段。

第三,学生要注意区分基本性问题和现时性问题。基本性问题即抽象或一般的问题,常与事实背后的概念、原理、规则等有关,需要通过对案例中所包括的信息进行解释、分析、演绎、推理和抽象,以得到概括化的结论。现时性问题即案例中教师所面对的特殊决定、疑难问题等要求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得到解决的那些问题,需将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过去形成的经验与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内外部因素等整合起来进行综合评判,来提出多种经得起别人反驳的见解、对策及方案。

(2)动手实践,交流分析。

动手实践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质上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再获取的过程。围绕案例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操作、讨论、辩论和争论。每个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意见心得,相互启迪,相互借鉴,重点是想法的交流。

为了使分组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熟知案例陈述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谙知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原理、规则等知识,以便引导学生概括出来。要认真学习研究案例后给出的教学指南,具体拟定出课堂教学计划,这要求教师认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希望课堂上发生些什么?如何引导这些情况的发生?讨论如何开展?时间如何安排?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是先得结论再分析,还是相反?并对课堂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测。教师还要依据课程目标、案例目标及教学计划的具体安排重点分析以下方面的内容:案例中反映的那些重要论题、案例中易得出两可结论的那些材料、案例中反映的情况发生的根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案例中所反映的而学生可能设想不到的情况等。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3)总结归纳,消化提升。

总结归纳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对每个案例的制作获取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交流中包含学生在阅读案例中所得到的具体收获,通过个人分析和实践操作提出自己所解决的实际问题,对理论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念和案例中的实际是否对应,以及仍然存在的困惑。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案例教学中,师生都要注意角色转换,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将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做一名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学生只有真正地深入案例、体验角色,才会有案例情境的“再现”,案例教学的价值才能被体现。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可充当监督员,激励启发学生,监督案例分析、讨论情况;可充当示范员,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中的事实、原理、技巧等;可充当主人翁,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在实施中起主导作用;可充当仲裁,解决各种争端;可充当交警,使讨论回到预定的轨道上来,等等。

5.结语

案例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华东师范法学教育系郑金洲曾指出,案例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革为前提条件的,正是有了形形的案例,才使案例教学成为可能;案例教学也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授法,它实际上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笔者从事多年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教学工作,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比如在案例中如何结合其他相关课程实现课程的联动,如何在现有硬件设备不足的情况下使得每一个学习者都获得平等的实践机会等,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案例教学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成光琳.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和思考.机械职业教育,2004,2.

篇10

新乐市邯邰学区邯邰小学

王亚静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1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进位加法。教材选择了学生熟悉的购买生活用品的情境,呈现了两种帽子、两种手套的价钱,提出了“买1顶帽子和1副手套,共需要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并解决问题。教学时,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不同选择方式的计算过程中,学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自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进位加法计算的过程。

(3)情感态度:

积极主动的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笔算小数进位加法。

难点: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笔试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5+6.4=

25.4+8.4=

37.8+9.1=

2.3+1.5=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计算简单的小数加法,为学习本节课的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90页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师:买1顶帽子和1副手套,共需要多少钱?请同学们自己选择,然后列式计算,最后交流选择的物品和计算结果。

(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选择物品的方式,然后每组找一名学生到小黑板演示,后进行评价加分。)

学生板书竖式:

(1)12.55+5.65=18.20(元)

12.55

+5.65

18.20

(2)45.8+10.35=56.15(元)

45.8

+10.35

56.15

(3)12.55+10.35=22.90(元)

12.55

+10.35

22.90

(4)45.8+5.65=51.45(元)

45.8

+

6.65

51.45

师:请同学们讨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点?

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找学生说一说。)

出示:

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点?

1.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计算时,满十进一。

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1.小数点对齐。

2.计算结果小数末尾0要去掉。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下面是张楠的作业,请你当老师给他检查检查。

53.3

+2.47

7.80

9.86

+

4.26

5.60

2.28

+1.74

4.02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13.6+6.4

12.5+0.72

45.8+36.37

24.39+40.78

3.

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一根长彩带,扎蛋糕盒用了

2.53米,还剩0.97米。这根彩带的长度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笔算小数计算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

从低位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