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3 20:5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画画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画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能画出不同动态的火柴人并组合成富有情趣的完整场景图。

2了解场景组合的要素,初步建立场景的视觉图示。

3

感受绘画的乐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物动态与环境背景的场景组合描绘。

难点:描绘有情趣性的火柴人场景画。

教学过程:

、动画激趣:

1同学们见过火柴吗?知道火柴有什么作用吗?(火柴在生活中比现在使用的打火机使用起来既环保又安全,除了点火外,还可以画成漂亮的小人。板书:画画火柴人)

2

边欣赏动画边思考:动画中的火柴人在干什么?生:打坏人

、分析火柴人:

1那你想不想画一个这样的火柴人?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火柴人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头部

躯干

胳膊

腿部

道具)

2

哪个同学能从老师给的图片中找出老人和去超市的人。

3

找一位学生上讲台做动作,教师黑板范画。

、练习火柴人

1教师出示一幅正在跳舞的四个小女孩

,学生尝试看着图片用火柴人的形式画出正在跳舞的几个女孩。

2

教师巡视指导。

、创作:

1欣赏迈克杰克逊的舞蹈,边欣赏边记忆,把你映像深刻的四个动作画出来。

2

现在我们把火柴人画出来,你能不能给她们一个跳舞的舞台。学生添画舞台。

、评价:

1

学生把画完的画举起来互相评价。

2

教师点评画作。

拓展延伸:

1大家一起来跳小水果。

篇2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质工作,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上兢兢业业,爱校如家,对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师计划安排资料,提供参阅,欢迎你的阅读。

美术教师计划安排一

岁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又开始了。在这一个学期中,根据我校的实际需要,我担任了二年级一班的语文、劳动以及二年级一班和二年级二班的美术等课。我对一个学期中的美术课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思想政治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质工作,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上兢兢业业,爱校如家,对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认真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美术教育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意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发性。倡导学生自主、主动、合作、探究、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培养创新精神和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学习美术提高生活质量。我注重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军装价值。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我还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机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身素质

课堂之余,我要认真参加学校以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四、课时安排

本册书共有23课,课文前面的热带飓风和虎教学两课时,课文每一课均教学一课时

美术教师计划安排二

一、学生概况

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学习领域目标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体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南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材分析(一)教学重点

1.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等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2.能用日记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义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3.用各种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胆想象并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二)教学难点1.利用多种媒体,如蛋壳、废包装、稻草等材料制作作品。

2.欣赏情节性比较强的中外作品,认识该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3.用水粉、水彩颜料表现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4.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5.能运用紫沙泥等材料进行立体造型,并用水粉颜料加工、装饰。

四、教学措施

1.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3.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美术教师计划安排三

本学年继续以学校总体计划为指针,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引导,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提高我校美术教学质量。特制定以下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的基本结构:

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这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2、教材的内容:

在造型表现方面: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设计应用方面: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在欣赏评述方面: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在综合探索方面: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3、教学任务要求:

第一学期高三学生外出校考,迎接高考。

第二学期迎接新高一,学生学习素描几何静物的专业技能技法,学会临摹与写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重点进行课堂写生教学,努力提高各种美术技能。

同时在课堂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环保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认真做好全员育人的德育活动。

4、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认识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发挥其培养学生个体创造心理品质、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人格方面具有的独到的教育功能,作为美术学科教学应达成的重要目标来实现。

5、教学资源:

①、发挥原有师资的优势,加强学习和培训,增强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②、加强和兄弟院校的沟通,互通有无,借调师资。

③、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各方面的交流。

④、充分利用美术教学器材、美术书籍、教师参考书、美术教育杂志、光盘、幻灯片等资源,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使用。便于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第一学期我担任高三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第二学期担任高一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由于学生状况参差不齐,学生美术基础较差,主要是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美术基础知识。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较高,这是学好美术的前提。在教学衔接上,困难比较大,所以在教学素描、色彩知识等内容要边教边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备课中严格按照学校要求的活页教案书写格式进行,认真钻研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和修改美术教案。认真确立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内容要体现对重难点内容的突破,包括教法和教学过程,在课堂练习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进行教学,课后要有教学反思。

2、抓好课堂教学指导工作。注重美术科的特点,寓德育于美术课堂教学之中,更新教学手段,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美术教学仪器等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制教学用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3、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经验,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利用乡土人文资源,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与社会互相依存。开发好地方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体验能力。将学习美术富有时代生活气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4、全面了解学情,既面向全体,也要兼顾个别差异。抓好特长生的培养工作。对学习成绩好,专业技能掌握突出的学生,进行高标准、高要求,使其更加熟练地掌握与应用所学技能。对于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适当降低专业难度,提高全面素养,作好学科整合。

5、深入学习“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相关规定,严格课程管理,认真开展好美术第二课堂活动,做到减负不减质。

6、做到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五月份将以“爱祖国、爱生活、爱科学”为主题,开展书画展览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为学校营造良好艺术氛围。

7、认真做好岗位练功,积极参加上级或学校组织的政治、业务、科研、教研组等各类学习培训活动,认真搜集优秀的课例进行研究,做好记录及反思,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8、认真上好汇报课和教研课,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力争听课达到20节以上。围绕专科组教研活动,本学期美术教研课题是:美术新课导入方法的的研究。

五、教学评价方案: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评价方式和方法: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篇3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能帮助学生定量地了解化学反应的快慢,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反应物的本性和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也是学习化学平衡必要的知识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提高学习能够分辨、识别化学反应速率,即要求学生知道如何判断反应的快与慢,了解与反应速率相关的观察与测量方法。同时,强调通过实验探究进行学习,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初中化学已初步涉及。学生已经知道温度、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但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反应速率,还必须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相同。同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受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2、了解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对人类的意义。

3、了解应如何观察和测量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知道如何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4、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重点】

1、通过实验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相同。

2、同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理解;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利用影象资料或讲述生动的事例,使学生了解自然界或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的进行有快、慢之分(例如,呈现氢气、汽油蒸汽的安静燃烧与爆炸;铁的锈蚀、转炉炼钢通入的纯氧使少量铁剧烈氧化,产生耀眼的火花,呈现“钢花怒放”的壮丽景象);人类需要控制反应进行的快慢。

〖提出问题〗怎样比较和判断反应的快慢?请提出你认为可行的方法,并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0.1mol/LNa2CO3溶液、NaHCO3溶液,再各加入3mL0.1mol/L盐酸。观察、比较和记录发生的现象。

通过观察,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比Na2CO3剧烈,产生的气泡十分剧烈,而Na2CO3在盐酸中只是较快放出气体。

〖补充讲解〗同学们通过肉眼观察来比较两种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实验还说明反应速率主要决定于反应物的性质。

但是,如果只研究一个化学反应的快慢,例如只判断NaHCO3与盐酸反应的快慢,该怎么办?

〖讨论与交流〗学生发表的看法有:

1、反应速率大小只能在比较中判断,单单判断一个反应快慢不行

2、可以从气体在反应中消失的快慢来判断,比如看看每分钟减少了多少

3、可以从放出的CO2的快慢来判断,例如看看每分钟形成多少气泡,或者生成多少体积的CO2

〖归纳与小结〗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两种或几种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但是要判断一种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应当看该反应反应物在单位时间里减少的量或单位时间生成物增加的量。由于反应都在一定的容器或一定体积的溶液中进行,反应物或生成物量的减少或增加可以通过容器或溶液中物质浓度的增加、减少来表示。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表达式:ν=

其常用单位是mol.(L.min)-1或mol.(L.s)-1

〖思考〗如何认识反应速率?

1、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是2摩尔/升,经过两分钟的反应,它的浓度变成了1.6摩尔/升,求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2、在一定条件下N2+3H22NH3的反应中,起始C(N2)为2mol/L,C(H2)为5mol/L,反应到2分钟时,测得C(NH3)为0.4mol/L,(1)分别用N2、H2、NH3表示反应速率。(2)反应到2分钟时C(N2)为__,C(H2)__。

〖小结〗(1)化学反应速率实际上指的是某物质在某一段时间内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2)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而且必须注明反应物质。起始浓度不一定按比例,但是转化浓度一定按比例;(3)对于有纯液体或固体参与的化学反应一般不用纯液体或固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它们不存在浓度的改变;(4)同一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如:

2A(g)+3B(g)C(g)+4D(g)ν(A):ν(B):ν(C):ν(D)=2:3:1:4

〖交流与讨论〗我们已经知道,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而外界条件也是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请大家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学习过的反应知识,讨论哪些外界条件能影响反映速率,发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反应物的性质

2、外因:温度—温度愈高反应速率愈快;催化剂---能大大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气体的压强、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度、反应物接触面的大小等很多因素对反应速率都有影响。

〖实验探究活动〗见课本28页

〖交流与讨论〗举例说明在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中,人们是怎样加速或延缓化学反应速率的?

〖归纳与小结〗

1、在实验室,常常通过加热方法,提高反应的温度来增大反应速率。

2、在合成氨工业、二氧化硫的氧化制三氧化硫,都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以加快反应速率

3、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中约85%的反应需要使用催化剂加快反应的速率。

4、为防止食品变质,我们将食品放入冰箱中保存,降低温度,延缓食品变质的速率。

〖课堂练习〗见课本29页

〖课外练习〗

(1)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Fe+2HCl=FeCl2+H2

通过哪些方法能够增大该反应的速率?

(2)NO和CO是汽车尾气中的两种有毒气体。从理论上讲,NO和CO可以反应生成CO2和N2,但实际在汽车的尾气中NO和CO并没有减少。请分析其可能原因。

〖作业〗课本31页第7题

【教后感】

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速率与他们的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篇4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设问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2、导入新课,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b.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c.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

3、设计实验

①出示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

②由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器材。

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

4、学生实验探究

让一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让学生观察。

问:你看到烧瓶中有什么现象?

(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

问:此时有没有液态的碘产生?你如何验证?

演示:将瓶塞取下,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有紫色气体逸出,无液体流下)

移去酒精灯,盖上瓶塞,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的冰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演示人造“雪景”: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卫生球粉末,微微加热后停止加热,让学生观察树枝上出现了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5、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6、学生举例,交流,评估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如雪、霜、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7、知识应用

让学生解释“生活物理社会”中讲的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给食品降温,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8、巩固练习,创新迁移。

①用久了日光灯管(或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②“潮湿的衣服干了”与“寒冬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否一样?

③卫生球(樟脑丸)在空气中会变小,这是什么物态变化?

篇5

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测与对策

[创设情景](故事导入)一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一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了。……导致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解](小结并提出学习任务)几位同学猜得很对,是由于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所致。你们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吗?把你知道的归纳一下,填写在学案上。

[问题导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播放录像]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灭火器、“干冰”的用途。

[创设问题]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如何验证?

通过此实验,你还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连有导管、橡皮管和弹簧夹)并把导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打开弹簧夹。

[问题情景]我们同学每天都喝饮料,你对瓶子上的说明有哪些发现或有哪些疑问吗?

[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按照课本p43图2-21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测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布置任务]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你能说出奇妙的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家庭实验]自制汽水: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2g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交流讨论]

[思考、填写]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

[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提问、讨论、解答]

[分析信息]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又一条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用自带的碱面和醋完成实验、得出性质]

[观察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交流讨论、总结]

[家庭实验]

有的学生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会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学生可能知道舞台烟雾,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不会有太大困难。但要得出二氧化碳有关性质可能有些难度。

学生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解释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瓶子标签上写的是碳酸水,为什么不写二氧化碳饮料?

对学生来说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酸”这一知识点是陌生的,需要教师的引导。

方案可能有:直接向碳酸饮料中滴紫色石蕊试液;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等等。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相应性质。

该实验生活气息浓,趣味性强。

课后反思:

篇6

香椒、山椒、麻椒、蜀椒、川椒。

花椒分布于全国多个省份,以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最多。

花椒中含挥发精油、麻味素(酰胺类)、生物碱、木质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有效成分。此外还含有三萜、烃类、甾醇、生物类黄酮等成分。挥发油是花椒香味的主要成分,是反映花椒香气强度的主要指标,挥发油中主要含牦牛儿醇、柠檬烯、枯醇等。

日本医学院研究发现,花椒能使血管扩张,从而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花椒籽经压榨浸出得到的花椒籽油是风味独特、芳香浓郁、微带麻辣的优质食用调味油。花椒籽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含量可达17%~24%。花椒油能显著抑制血小板粘附,挥发油具有麻醉止痛作用,对白喉杆菌、炭疽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某些皮肤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花椒气味芳香,可以除各种肉类的腥膻气味,改变口感,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

花椒味辛,性温,具有温中的作用。《神农本草经》、《本草经疏》、《本草纲目》中均论述,花椒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功效,可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痤疥等。

麻婆豆腐

主料:豆腐1块,牛肉75克

辅料:豆豉15克,花椒粉3克,料酒5克,盐3克,味精2克,淀粉5克,花生油15克,小葱两根。

1. 将豆腐切成小方块,放在开水中浸泡1分半钟左右,捞出,控净水分。

2. 将牛肉切成肉末儿,小葱择洗干净,切成丁。

3. 炒锅加入花生油,用小火烧热,加入牛肉末儿炒至变色,倒入豆豉、花椒粉、清汤炒匀,倒入豆腐块,加入酱油、味精、精盐,用勺慢推,以保证豆腐块完整,勾上薄芡,淋上香油,扒匀出锅。

篇7

一、强化安全意识

在实心球教学中,学生要有很强的安全意识。教师在发放实心球前,就要告知学生如何拿球、停球、捡球;告诉学生听信号进行投球和捡球。并且告诉学生实心球练习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情况。比如不按要求进行练习,不听信号捡球,不按规定动作拿球、停球,投球时球没有握紧等等,这些情况会导致的后果要告知学生。

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实心球的数量,放置位置,场地布置等。我在进行实心球教学时,会划好练习场地,标好明确的投掷线等,每节课都将实心球归还到器材室。教师还要和其他教师共同好场地使用,选择干扰较少的场地,并与其他教师做好沟通。教师必须要处处考虑周全,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

二、细化教学要求

1.如何拿球不可小视。很多老师在发放教学器材时,往往会忽略拿器材时的要求,从而课还没开始上,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发现,在没有强调拿球要求是,很多学生拿到实心球多会好奇的把玩,拿到手就上抛实心球等危险的动作。于是我在课上强调拿球方法(双手拿住球不能抛),并告知学生不按要求拿会导致砸伤自己或者是同学。学生排好队有序的按要求拿球到达指定的位置,这样有效的避免了在发放实心球的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2.投球安全是关键。投掷实心球是一节课最重要的内容。学生在投掷实心球前,教师规定预备动作。要求让学生双手将球平稳的移到头顶的后方做好准备动作,放置学生用力过猛后脱手,球砸到后面的学生。学生在投掷实心球时,必须听信号投掷。准备好后,必须听到教师哨音后才可将球掷出。如果没有投出,不可急急忙忙将球投出,把球放置在脚前,等待下次投掷信号。

教师的讲解示范一定要规范明确,握球方法、用力部位、用力顺序等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徒手练习,学生明确动作要领后,再持球练习,循序渐进的投球练习可以让学生对动作要领得以掌握,从而预防投头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

教师在投掷实心球练习时,队形的组织是预防教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很多老师公开课教学时,为了教学更有新意,往往采用的队形也花样繁多。但我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在练习过程中很难保持好队形,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我觉得四列横队对掷,这样的练习队形比较实用。

3.怎样停球很重要。我在实心球教学时,问学生怎么让滚动的实心球停下来安全,很多学生告诉我用手、用脚背等等飞,方法多种多样。而滚动中的实心球,容易让手和脚趾受伤。教师要示范讲解停球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用前脚掌停球。要求只要学生左右移动停好滚到自己身边的球,不要前后移动停球。学生能够安全的停球,有效的杜绝停球引发的安全事故。

4.捡球同样要有序。学生停好球以后,要听教师的哨音进行捡球。教师看学生都将球投出后再吹哨捡球,要求学生就近捡球,不抢球。捡到球后,不抛球,双手握球,回到指定地点,将捡到的球放在脚前。我在进行实心球的教学时,是让第一组学生投,再由投的同学听指挥捡球捡回,交至下一位学生的手里。这样就预防了第一组学生还没投完,第二组不听指挥的学生就冲出去捡球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但这样组织时,教师一定要强调传递实心球的安全,要求学生传递实心球时要手把手的传,不能抛球。

三、硬化教学管理

要预防实心球教学中的安全事故,硬化教学管理非常重要。有句古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充分说明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安全实施的重要前提。教师在进行实心球教学中,要强调学生一切听教师的指挥练习,遵守课堂纪律,不嬉戏打闹。同时要对学生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还是会发现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出现抢掷、抢捡等危险的行为,所以,教师不单单只是对学生在课前进行课堂纪律的强化,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上的行为表现,不断地强调课堂组织纪律,强化安全的重要性,杜绝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篇8

1.中学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可以具体体现在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三个方面。在教学领域,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化学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达成来实现的。

2.25年来我市中学化学教学素质教育的探索

为了探索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我市广大化学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从“”后重建教学秩序工作基本结束的1982年开始,25年来,如何在化学教育中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一直是全市化学教研的主题。一次次探索都是为了寻求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感悟化学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以及学科思维特点,形成化学学科素养。

其中,比较重要和大型的研究活动有:

(1)“中学化学教学中能力培养”研究

(2)“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研究

(3)中学化学教学“两实一过程”研究

(4)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化学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

(5)素质教育理念下化学高考备考研究

(6)“我与化学”活动

这几项研究,研究周期长,参与教师面广,取得的成果不但获奖等次高,尤其是在全市的化学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我市中学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3.已经初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化学教学经验

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化学教学经验,其中重要的有:

(1)系统化的能力培养。缺乏整体设计的、随意性的能力培养,是一种低效的“培养”。所以,应该按照系统论的思想,设计出“中学化学能力培养的纲和序”,横向把可以培养的能力分解为若干要素,纵向把需要培养的能力,与教材内容同步地设计成多个阶梯和循环,进行系统的能力培养。

(2)重视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是教学手段,更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别重视让学生体验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重要作用,并初步学习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物质世界;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实验激发兴趣、获取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品德等多种功能,通过实验教学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3)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化学教学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化学”而不仅仅是“考化学”,忽视知识形成过程的“结论加习题”的教学,是无助于学生科学素质育成的,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从中培养科学品质,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具有发展性,才能真正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把握课型特征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的中学化学教学,应该把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相结合,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把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追求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科学探究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也是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实现有效探究的关键是辩证地处理科学探究与落实双基的关系。化学课堂中实施有效科学探究的操作经验,可以归纳为“三点两保证”。“三点”分别是:第一,精选好探究点。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让探究活动充分展开,课堂上的科学探究要选择学科主干知识、核心内容进行,以利于通过探究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第二,设计好探究起点。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开展探究活动,学生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第三,把握好探究落点。课堂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结论可以开放,但应当有结论,这样才能在渗透学科的核心思想、科学方法的同时,落实必要的基础知识。“两保证”一是要保证探究中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二是要保证探究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手段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同时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6)开展“我与化学”活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启动于*年的“我与化学”活动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让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周围世界,在真实的生活中认识化学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影响、体验“化学为大众”的情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使化学真正成为中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启发和启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过程的学科。*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市中学化学新课程实施。

(7)以素质教育思想指导科学备考。考试是对人的素质进行检验的一种方式。在化学高考和中考复习中的科学备考,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依循教学规律,强调将学生化学素质的长远发展与考试成绩的提高的统一。在操作上,重视目标导向,在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根据学生的起点把握复习的内容和要求;重视遵循学习规律,反复循环,分步到位;重视以学科思想(如守恒的思想、平衡的思想、实验条件控制的思想等)为核心的思维训练。其中,以选择题训练为突破口,重视思维过程,强调知识间内在联系,力求用尽量少的训练量达到最大的训练效果的系列操作模式,已经在我市近十年的高考备考中发挥了效益,获得了成功。

4.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市化学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虽然在探索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市化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新课程的化学知识体系还在逐步熟悉和建构中

新课程的整个中学化学知识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容以模块呈现,从必修到选修,同一个知识点,学生在不同的模块学习中有不同要求,即使在同一模块中的不同学习阶段,其要求也不同。目前全市只有约8%的教师完整教过所有的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还处在逐步熟悉中,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控制始终困扰着广大教师;其次,高中新课程实验还刚刚完成一个循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过去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某一章某一节的教学,缺乏将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的视角,这导致了目前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缺乏系统和整体的现象;最后,虽然初中新课程实验已经进行了4年,但目前大多数高中教师没有机会执教初中,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不了解更加大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难度。因此教师尽快熟悉和建构完整的新课程化学知识体系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2)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体系研究仍然空白

目前,构建系统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体系,还处在刚刚起步甚至基本空白。例如化学学习中四种常用的科学方法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培养途径,尤其是如何根据新课程的教材体系,与化学知识学习同步实现培养目标等都是有待系统研究的重大课题。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和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和关键,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前两个目标的自然结果。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了解明显要比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了解还要陌生,例如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哪几种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求有什么不同?教材中的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相应的方法训练?这些问题课标中没有明确指出,人教版教材也没有作为教学内容显性呈现。对目标缺乏系统的认识,自然导致了教学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因缺乏明晰而措施无力,因缺乏系统而效率不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对虚化

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但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出现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而虚化的现象,孤立地、机械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两个毕业班的复习备考仍然效率不高

我们在毕业班的复习备考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备考”的复习理念,并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操作经验。但是,在两个毕业班的复习备考中,在知识运用过程(即练习)的学生活动偏多,而其他过程的学生活动则明显不足的现象仍相当普遍。不少教师还在迷信“多讲多练”这种在知识立意命题时代形成的“经验”,知识梳理,本来应该有足够的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完成,却往往由教师“条理清晰”的灌输代替;在知识结构还是朦胧模糊之际,就用大量未加选择的训练进行“巩固”;大量练习后的总结归纳,本来正是学生通过反馈实现自我调控自我提高的大好机会,却被一些教师认为“浪费”时间而以简单的公布答案代替,这些复习教学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实际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适当的训练,但过度的重复训练将严重影响创造力的培养。繁重的课外作业负担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已成为我市化学教学中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一个瓶颈。

二、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

我市中学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是,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围绕化学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特有的育人功能,从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三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其他学科的课程一道,共同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5~8年的工作时间里,具体要实现的工作目标是:

1.在我市中学化学教学二十多年来素质教育探索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新课程的体系,重构和完善有*地域特色的、分层次要求的中学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操作体系,包括高中新课程的化学知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体系;高中与初中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培养体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渗透体系。并且能运用目标体系有效地导向课堂教学。

2.在第二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中关于中学化学课型与模式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重构和完善*市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常规;产生和积累一批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课例。

3.推广和丰富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复习备考策略与模式,化学中考和高考成绩能稳定在目前水平并且有所提高。

4.在八年“我与化学”活动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地区的化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优化教师专业结构。用多种途径,提高全体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搭建多种阶梯和平台,打造我市中学化学名师队伍。

三、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化学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与科学素质的三个要素相对应的。在当前,“有效教学”可以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还可以为学生腾出时间与空间,开展各种有利于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重要的切入口是尽快构建和完善符合*实际的中学化学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操作体系,树立目标的整体意识,将每一堂课的教学放到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体系的大背景中去考虑,建立逐级推进、逐步深化的教学目标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1)研究“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我市的中学化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建构怎样的知识体系以及如何建构,具体可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①在不同的模块或单元、章节,要掌握哪些知识点;②每个知识点在不同学习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③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思维的难点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④设计怎样的活动(包括习题或题组、实验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如义务教育阶段对核心概念“化学反应”的建构,在第一单元课题1的学习中,应该达到什么层次,学生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第二单元学习了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后,可以在哪些方面丰富概念的内涵?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后,对概念的理解又应该达到什么层次?在第四单元课题3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应该在什么方面深化概念?在学习了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后,又如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上各层次要求如何通过习题加以体现?

又如“氯及其化合物性质”知识体系的建构,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步渗透氯气的性质,达到什么要求?在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的学习中应该掌握氯气的哪些性质,哪些化合物要重点介绍?在必修2第一章的教学中如何深化氯及其化合物性质?在哪些选修模块中还可继续深化哪些内容、如何深化?

(2)研究“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素质教育的方向和课程标准要求,研究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素材可进行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深化?具体可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①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分类,即中学化学能培养学生哪些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每一种科学方法可以分解为哪些培养的操作要素;②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序,即每一种科学方法分别在哪些模块、单元、章节中结合哪些知识内容培养,在不同学习阶段分别要达到什么要求,分别采用什么途径。

学科思想和方法是学科素养的核心,也是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该渗透哪些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这个问题的系统回答还有待研究,但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研究中需要的一般基本逻辑方法,在化学学习中使用最多的是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体现在学科教学中表现为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另一方面是化学学科特有的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的思想、守恒的思想、平衡的思想、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实验研究的方法等,其中实验研究方法又包括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描述的方法、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等。

对于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选择良好的教学素材。如“钠与水反应”就是训练实验观察方法的良好素材,教学中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和空间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由表及里)进行有序观察,体验观察的有序性,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培养也同样具有阶段性。比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初三化学在“氮肥、磷肥、钾肥的初步鉴别”中,学生学习了初步区分物质的方法,即①观察外观;②观察水溶性;③根据物质的组成推断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高中必修1第三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中进一步完善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即①观察外观;②观察水溶性,检验水溶液的酸碱性;③热稳定性;④根据物质的组成、判断物质所属类别,推测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其后学习的“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的探究中,还可补充⑤根据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氧化还原性,推测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山东版选修6“实验化学”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按探究“锌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学习内容的渗透、融合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①中学化学课程能培养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②它们可以分别在哪些学习内容中渗透?③渗透的方式有哪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实际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4)研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课型与教学模式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素质教育的方向研究:①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典型课型有哪几种?每种各有什么特征?在课堂的设计与教学中各有哪些规律和要求;②化学课中有哪些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市在第二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中关于中学化学课型与模式研究成果,对广大化学教师从规律上把握化学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对从整体上保证全市化学教学课堂教学水平,曾经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对原有的研究成果二次开发,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与新教材的学习内容,重构和完善*市中学化学新课程的课型与教学模式,构建我市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常规。

(5)研究、积累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案例

主要工作内容:形成和积累一批化学素质教育研讨课的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堂录像、课后反思、教学叙事等。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是一项行动研究,它应该而且必须与日常教学任务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应该跟广大化学教师最大量、最常规的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对目标体系的研究、对新课程的化学课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其研究成果都必须迅速转化为日常课堂教学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和积累出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课例。这是本次研究活动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科学备考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推广我市已有的化学高考(中考)复习备考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发现、总结和提炼我市在化学高考(中考)复习备考中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成功经验;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想、符合*教学实际、具有*特色的化学高考(中考)备考的有效策略和模式。

目前,中学化学四年课程中,至少有30~40%的学习时间是用于复习与备考的,这是在短时期内难以逾越的现实局限,所以,全面的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应试备考的内容,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不能将复习备考排除在外。实际上,应试备考,仅仅是实际教育教学中一个具体的工作内容,而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复习备考的工作内容与应试教育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具体的工作内容可以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可以有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复习备考,也完全可以有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复习备考。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化学复习备考,一些最重要的特征包括:从提升化学综合素质入手全面提升考试成绩;遵循教学和复习的规律科学备考;充分体现学生为本的备考策略;着眼于轻负担、高效率的有效复习与有效训练模式等,研究可以围绕这些特征进行。

(三)*特色的化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在逐步形成稳定的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实现“我与化学”活动的课程化,通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具有课程标准性质和功能的《“我与化学”活动指南》,根据此指南形成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尝试建立可操作的多元评价方式。

“我与化学”活动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中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我市化学学科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另一阵地。

“我与化学”活动自*年启动以来,始终坚持以展现“化学对我的影响、我心目中的化学”为主题,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为理论基础,强调活动的参与性,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作为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的实施给这项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为活动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由区域性的学生课外活动发展为地方和校本的选修课程,将使该活动走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将活动纳入校本选修课程进行管理,这在制度层面保证了活动的健康发展。

为了实现“我与化学”活动的课程化,就必需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课程标准。当前的突出问题是课程目标的研制和课程评价的规范化,即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活动时,如何制定活动目标,如何根据活动目标评价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例如,在以调查研究为主的活动中,活动的目标应关注学生通过哪些方式和手段获得信息,运用这些方式和手段的熟练程度如何?获得信息的量是否足够?是否运对信息进行加工?是否能够得出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校来说,目前应该逐步形成稳定的活动项目,在此基础上形成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尝试建立可操作的多元评价方式。

(四)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化学教师队伍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优化教师专业结构的途径。

具体可研究:①适应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结构;②搭建哪些阶梯和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全体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③如何开展农村地区化学教师培训;④打造我市中学化学名师队伍的途径与实施。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障,各校化学科组、各区市教研室化学科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课题融入日常工作中,积极探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四、在化学教学领域开展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工作思路

1.行动研究

化学教学领域中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是一项全体化学教师共同参与的行动研究,研究工作应与日常教学任务紧密结合。

2.科题引领

以《*市中学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为总课题,各区、学校科组要根据上述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选择某个研究方向,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

3.点面结合

对重点的研究内容,由市教研室化学科和市中学化学教研会组织各年级中心组和一些骨干教师组成专项研究进行重点攻关,点面结合全面开展我市中学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学校内部,也应该根据本校实际,组织科组内业务骨干,重点突破。

4.成果及时共享与转化

完善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市教研会将根据课题申报情况定期组织相关课题的交流与研讨,并建立交流的网络平台。区和学校也要定期组织交流,分享成果。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应该尽快应用到日常教学中,转化为教学行为。

5.重视积累与提炼

对结合日常教学开展的各项研究,要注意对案例的积累,并且要注意从案例的素材中提炼规律、上升理论。

五、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工作进程

1.宣传发动,分层培训(*年11月~*年1月)

*年11月开始,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不断完善《*市中学化学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

*年12月开始,开展素质教育理论全员培训学习。组织全体化学教师学习《*市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和《*市中学化学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充分认识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研究全国各地区特别是我市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个案和成功经验,增强在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2.分解目标,申报课题(*年2月~*年7月)

*年2月开始,各区(县级市)教研室化学科、区化学教研会、学校、个人从实际出发,细化研究目标,确定研究课题。务求使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目标、内容、范围、操作方案。

市、区两级教研部门要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项目管理,制定课题申报、课题立项、课题实施、课题跟踪、课题交流研讨、课题结题鉴定、课题成果评奖等细则,规范课题的管理,促进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

各区、学校的研究课题可填写好申报表后,直接向*市中学化学教研会申报,截止课题申报时间:*年5月31日。申报表的打印稿*年5月31日前送*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科。电子文稿于*年5月31日前发到电子信箱:

公布课题立项时间:*年8月底。

3.逐步推进,滚动发展

*年8月~2011年8月,各级课题组根据研制的计划进行组织实施。市、区两级教研会加强对各课题组的跟踪指导,认真发掘总结各课题组的经验,适时地召开各种不同形式的经验交流会、现场会、成果推介会、表彰会、教学沙龙,并结合*市中青年化学教师素质大赛、*市优秀化学科组评比、化学教研积极分子评比、化学教研会年会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持续不断地把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推向深入。

*年12月,各立项研究课题中期交流

2009年12月,开展“知识与技能”目标交流研讨会

2010年12月,开展“过程与方法”目标交流研讨会

2011年12月,开展“我与化学”课程化交流研讨会

4.总结深化,成果推广

2011年9月~2012年1月,各课题组进行结题总结、成果鉴定,提交结题报告。

2012年2月~2014年12月,对于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大面积推广实验。

六、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论文;

2.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反思、教学录像等);

3.教学叙事(讲述教师自己的教学故事或成长故事);

篇9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氧气化学性质

关于化学性质,必须通过观察实验来完成。

为排除氮气的干扰,做在纯氧和在空气中的对比实验,以此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和氧气反应。

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想到,在没有点燃前,这些物质不和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能否持续燃烧,及燃烧现象;继而观察在纯氧中的燃烧现象,最后是对生成物的检验。

在演示中最好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实际反应有机结合起来,为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打点基础。也可把有关的元素符号、化学式注在下面,超前记忆,分散教学难点。

为便于总结分析,将对比实验表格化。从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在总结氧化反应的定义时,应注意:

①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并没有说是氧气。这里告诉学生,以后还会学到不是直接与氧气起化学反应的氧化反应。

②演示实验反应剧烈,应向学生指出,定义中并没有包含,可列举铁锈生成的例子。这样使学生学会准确的掌握概念内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氧气的用途

有关物质用途的教学应该在突出其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本节教材把氧气的用途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也正是体现用途取决于性质的逻辑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化学教学要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尤其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更应倍加重视基础学习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例如,为什么氧炔焰既能用于焊接又能用于切割金属?焊接与切割两者有什么本质不同?(教学时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看到实物或实际操作表演,可能的话,在课外活动时让学生亲自操作一下更好。)

氧这一章有丰富的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只有肯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才能开阔思路。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讲解或推荐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或课外组织“氧”的专题报告会……

总之,这种既不超越大纲,又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所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实验演示建议

1.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最好选用长条片状的木炭。可以先用镊子或坩埚夹住木炭,加热到发红,再放到燃烧匙里。红热的木炭应该由上而下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如果一开始就伸到瓶底,木炭燃烧所生成的二氧化碳会把瓶中部和上部的氧气排出,木炭就不能顺利燃烧。鉴定二氧化碳用的澄清石灰水,要用新制的和浓度较大的。因为放置久了的石灰水,会因其中的氢氧化钙已跟空气里的二氧化碳起反应而失效。浓度小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开始时显浑浊,不久便又会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而变得澄清。

2.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所用的燃烧匙内务必垫一层石棉绒(或石棉布),因为高温时疏可以跟铜、铁等金属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如果不设法使硫跟金属匙隔离,燃烧匙用不了几次就会被腐蚀坏了。另外,硫的用量不宜过多,如果氧气的体积是250毫升,则硫黄的用量以不超过0.5克为宜。从瓶里取出的燃烧匙,如果仍有燃着的硫,可以把匙随手浸入事先准备好的水中使之熄灭,以免二氧化硫弥散。燃烧匙内剩余的硫黄能很容易地随所铺垫的石棉一起抠掉,若抠不掉也可把它放在通风处,让硫黄燃烧完。

3.铁丝在氧中燃烧的实验,最好选用拧在一起的一束细铁丝。从铁窗纱上拆下的铁丝(用砂纸打去漆和锈)比较好用。如用一根细铁丝,最好把它绕成螺旋状。无论是一束还是螺旋都是为了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在氧中“持续”燃烧。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燃烧时伴随的放热现象,不要等待铁丝燃尽,就可以把铁丝从氧气瓶中取出,向学生展示铁丝端处倒挂着的红热的熔融小铁珠,这能十分形象地说明铁在氧气中燃烧会放出光和热。

点燃铁丝的最简便方法,是用一段火柴杆引燃。在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之前,光点燃系在铁丝端上的火柴杆,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以免木杆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为了防止铁燃烧时较大块的熔渣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除集气瓶中预留些水或铺些细沙外,还应注意切勿使燃着的铁丝靠近或接触瓶壁。(本实验是讲述氧炔焰进行气割的最好根据。)

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与已做过的几种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在氧中燃烧的区别,在于它不属于化合反应类型。为此,必须突出它反应后有两种生成物。

篇10

§4—1有机物(1节时)

【目的要求】:1.了解有机物概念、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

2.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3.介绍简单有机化学发展史,了解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有机物的定义和有机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实例引导,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举出已经认识的有机物;讲“有机物”一词的来源及有机

物的发展史。

〖CAI软件〗:[思考讨论]:

1、什么是有机物?其组成元素有哪些?

2、有机物与无机物是否为毫无关系的两类物质?

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何在?

4、有机物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什么密切相关?

5、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自学阅读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讨论,教师评价、分,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析、讲解,解决以上问题。

1、学生回答

2、举例:尿素和碳酸分子结构对比;用氰制醋;2000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导电塑料;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并无截然区别。

3、从碳原子结构分析其化学键;从碳原子间可形成碳链,即使相同碳原子数时,又可有支链,可成环。说明种类繁多的原因。

4、分析:溶解性、熔沸点、导电性等物理特性与其分子极性和分子晶体有关;热稳定性、可燃性、反应慢且复杂与其碳原子结构,以碳为主,共价键结合,分子复杂有关。

5、CAI展示化学将作为中心学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我国在高分子材料方面重点研究的项目等。

〖小结〗:学生填表比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质不同点和导致原因。

〖练习〗:1、课本64页第3题的(2)

2、有A、B两种有机物,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是85.7%。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25g/L,B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气的21倍。求A、B的分子式。

〖师生活动〗:学生解答后,教师评价。师生共同归纳求有机物分子式的

一般方法和思路。

【作业布置】:课本65页第4题和73页第3、4题

【教后记】:

1、本节课用自制的CAI课件上,学生兴趣高,直观。

2、注意挖掘了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