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8 01:0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读懂诗歌,联系生活畅想、感受美景。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轻音乐、组织学生户外观察春天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
小朋友,刚才我们一起到外面观察了春天,你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变化?
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话,全班交流。
2、板书课题:初春
学生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学:
1、初读诗歌,自学,出示自学要求:
①请试着读读诗歌。标出不认识的字。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小组内合作识字。
三、检查自学情况,解决困难,随机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要认识的6个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游戏,巩固识字。
3、将生字放进课文,指名分节朗读课文,互评。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评价。
四、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
痒拱抛贴优蛙晃袖
2、认读会写字。
3、请仔细观察它们。你有什么好的写字建议吗?
4、老师示范写“抛”字,注意结构。
5、请你从中选择你喜欢的3个字,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6、同桌之间互相评一下你刚才写的字。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本课部分生字或词语。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二、朗读感悟诗歌,积累词语。
1、自学。出示自学要求:
请你轻轻地读课文
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回答。
3、引导感悟。
(出示小黑板)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的意思:
①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说是浅绿,更似鹅黄……
②春天的风筝驮着一片阳光,春天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忙。
4、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儿?你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
5、把你喜欢的好词语收进词语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小组互读互听。
2、小组推荐配乐朗读(播放轻音乐)。
3、学生互评。
4、老师评价,鼓励背诵。
5、小结。
四、总结:
这节课你快乐吗?回去以后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吧!
板书设计:
1、初春
毛毛雨蝴蝶、蜜蜂
新芽蝌蚪、青蛙
新叶风筝
篇2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感知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继续巩固理解本课词语,学会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话写话。
3、在品读文字中,继续巩固总分的构段方法,初步学习围绕中心句概述自然段主要内容。学习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写作手法的使用,初步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想象,从具体语言文字中感悟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引入:同学们,上节课你们在海底第一站的旅行愉快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去探索奇妙的海底世界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和这些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吧!(齐读词语)
1.课件出示词语。
窃窃私语 警报 肌肉 章鱼 细胞 海藻 长达 储量 金属 危险
攻击 迅速 后退
2.质疑: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出示中心句齐读: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导入:这节课,我们就去海底参观一番。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现在我们就一起到海底世界探险吧。
【设计意图】:从复习词语入手,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创设了潜海观光的生活情境,不但扎实,而且有趣。
(二)、抓住声音,“说”出趣味
1.自由读第2、3自然段,说说你觉得哪些地方特别奇异、有趣。
2.感受反差,初识海底的宁静、黑暗。
(1)出示海面波涛澎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海面?(波涛汹涌、波浪滔天、惊涛骇浪……)
(2)指名回答: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又是怎样的呢?
(3)引导学生抓住“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来了解海底的特点。
(4)重点品读:“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生动。(把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比喻成闪烁的星星,这些深水鱼为海底增加了几分奇异与神秘,衬托出海底世界的奇妙。)
(5)出示视频,欣赏黑暗的海底中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3.出示句子读一读: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相机指导学生了解设问句:像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就是设问句。
4.过渡:那海底都有什么声音呢?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听到了哪些有趣的声音?
5.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6.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中的省略号,理解这个省略号是说明海底还有很多其他的声音。
7.思维训练: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以下句式想象说话。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结:多么有趣的情景!无数的动物在海底小声交流着,真够神奇的!
9.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0.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体会海底世界也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时,教师抓住拟声词和比喻句,引导学生精读感悟,让学生体会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多种多样,感受在“宁静”的海底世界中有动物在窃窃私语的神秘有趣。更重要的是,扎实地落实了语言训练。
(三)、围绕活动,“读”出趣味
1.过渡: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奇妙无比!那么它们又是怎样活动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动物的活动方式读读,然后告诉大家。
2.指名说,边说边在课件上出示:
(1)“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①海参是怎样活动的?(靠肌肉伸缩爬行)通过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伸缩”。你见过什么动物也是这样前进的?(毛毛虫等)
②它们的活动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速度很慢,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③谁能通过朗读把海参活动的慢表现出来?
(2)“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①你从哪里看出了身体像梭子的鱼的活动特点?(从“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比普通的火车还快”可以看出梭子鱼的运动速度快。)
②同样一小时的时间,身体像梭子的鱼能游几十千米,而海参只能前进四米,这梭子鱼的速度可是海参的多少倍啊!你能通过朗读把身体像梭子的鱼的快表现出来吗?
(3)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①观看乌贼和章鱼活动的视频,了解它们的活动特点。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这样活动的吗?(虾)
②乌贼和章鱼多可爱呀!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4)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①“巴”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换个词理解吗?(贴)
②这些贝类可真悠闲哪,自己不动,轮船航行到哪儿,它们就旅行到哪儿。谁愿意来读?
3.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4.指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了解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感受,通过图片、视频深化直观感受,借助朗读加深理解,读出趣味。同时,了解本段的构段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展开介绍的。
(四)、对比差异,讨论“趣”味
1.过渡:在辽阔的海洋里,除了生活着形形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的海洋植物。
2.自由读一读第5自然段,思考交流:海底植物的差异大都体现在哪里?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多种多样”“最小的”“最大的”来体会海底植物色彩的多种多样,形态各不相同。
3.海底的植物是什么颜色的?还可能有哪些颜色?
4.引读:是呀,这么多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这样有趣的海底植物,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奇异的景象展现出来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海底植物差异大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抓住丰富,了解矿物
1.过渡:海底的动物真多,海底的植物也很多,那海底的矿产呢?
2.你从哪个词体会到海底的矿产多呢?(丰富)
3.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此部分引导学生抓住“丰富”一词体会海底矿产的特点,简单了解即可。
(六)、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总结:正因为海底有这么多的动物、植物、矿物,所以海底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又因为海底有这么多的动物、植物,所以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难怪作者赞叹道——(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再次齐读,发自内心地赞美大海。
3.延伸:其实,人类对海底还没有完全认识,就等着你们去挖掘、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
(七).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把它们写到积累本上。
2.搜集海洋的相关资料,制作手抄报。
【设计意图】:课程结束时,让学生感悟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和物产的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探索大自然的激情,并且,重视写字指导,鼓励学生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海底世界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同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篇3
一、填空题。
1.看拼音写词语。
líng
lì
chuī
fú
jù
lǒnɡ
xíng
ché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juàn
le
ǒu
ěr
xiān
xì
héng
lü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划线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
①sì
②shì
似的________
相似________
①quān
②juàn
圆圈________
羊圈________
①sǎn
②sàn
闲散________
散步________
①gān
②gǎn
木杆________
笔杆________
3.比一比,再组词。
竿________
稻________
沾________
奏________
痕________
杆________
蹈________
站________
凑________
恨________
4.
我能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的羽毛
________的翅膀
________的花朵
________的细雨
________的赞歌
________的尾巴
________的春天
________的天空
________的燕子
5.我会查字典填空。
“拂”字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拂”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掸(dǎn)去,轻轻擦过;②甩动;③违背,不顺;“吹拂”的“拂”应取第________种解释。
6.选择括号里恰当的字。
①哥哥终于_____(奏
凑)齐了钱,买了一套演________(奏
凑)乐器。
②目前_____(形
行)势非常严峻,大家必须赶紧_____(形
行)动起来。
③王老师改完试_____(卷
倦)后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他拖着疲_____(卷
倦)的身子回到家。
7.
按意思写词语。
①形容色彩耀眼。________
②轻轻滴擦过或拂过。________
③间或,有时候。________
④水面等起伏波动。________
⑤各种花草树木竞相开放出艳丽的花朵。________
二、语言表达。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小燕子在电线上休憩。飞倦了的小燕子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
①柳树发出新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奶奶在公园里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语充值卡。
(1)请你写出四个与“波光粼粼”形式相同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柳树
________的花儿
________的草地
(3)小燕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不能重复。
________的燕子
________的燕子
________的燕子
三、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________乌黑的羽毛,一________剪刀似的尾巴,一________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万条的柔柳,红的黄的白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________乌黑的羽毛,一________剪刀似的尾巴,一________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2)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这个成语写出了春天的特点。
(3)文中划线的句子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做人来写,显得多么生动、从中我们体会到这是________的春天。
(4)第二自然段中的“斜”字写出了燕子________的特点,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________,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________姿态。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猫
虽然小猫很调皮,但是它可讨人喜欢啦!尖尖的脑袋上长着两只小耳朵,听到一点小声音,就会竖起来;神气十足的脸上,两只绿宝石般的眼睛不时调皮地眨着,闪闪发亮;它全身的毛洁白无暇,像一层薄雪覆盖在身上。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小猫就会在阳光里滚来滚去,有时它会跟一只苍蝇寻开心;有时,它会跟一只蚂蚁到处走,鼻子离地很近很近……小猫高兴的时候还会用粗糙的舌头舔我的手。
(1)这段话主要讲小猫(
)
A. 讨人喜欢
B. 调皮
C. 神气十足
D. 高兴
(2)填空
________的脑袋
________的舌头
________的眼睛
________的毛
________小猫
________的脸蛋
(3)用“________”画出中心句。
(4)短文从两方面写小猫讨人喜欢,先写小猫的________讨人喜欢,再写小猫在________时讨人喜欢。
(5)抄下一个比喻句,并填空。
________。句中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6)“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小猫就会在阳光里滚来滚去,有时它会跟一只苍蝇寻开心。有时,它会跟一只蚂蚁到处走,鼻子离地很近很近……”此处的省略号说明小猫的一些活动没写出来,请你写一种。
答案解析部分
一、填空题
1.
伶俐;吹拂;聚拢;形成;倦了;偶尔;纤细;横掠
2.
②;①;①;②;①;②;①;②
3.
竹竿;稻田;沾水;演奏;痕迹;旗杆;舞蹈;站立;拼凑;仇恨
4.【答案】乌黑光亮;俊俏轻快;鲜艳;光彩夺目;春天;活泼机灵;光彩夺目;蓝蓝;剪刀似
5.
扌;5;F;fú;①
6.
凑;奏;形;行;卷;倦
7.【答案】光彩夺目;掠过;偶尔;荡漾;百花争艳
二、语言表达
1.
①光秃秃的柳树悄悄地发出了嫩绿的新芽。②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美丽的公园里悠闲地散步。
2.
(1)喜气洋洋;逃之天天;想入非非;小心翼翼
(2)碧绿;五颜六色;绿油油
(3)可爱;活泼;伶俐
三、现代文阅读
1.
(1)身;双;对
(2)轻风;细雨;柔柳;花;草;叶;灿烂无比
(3)花;草;叶;灿烂无比
(4)飞行;快;灵活
2.
(1)A
(2)尖尖;粗糙;绿宝石般;洁白无暇;调皮;神气十足
(3)虽然小猫很调皮,但是它可讨人喜欢啦!
(4)外貌;太阳出来
篇4
关键词:综合实践 活动主题 学校周边资源
一、立足教材,恰当挑选活动主题
目前,厦门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于这套教材是不是要像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严格按照教材上课?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生活的直接经验,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并最终达到“融于生活”的效果。因此,教材中的内容应该有选择性地挑选一些学生喜欢的主题来上或根据实际情况挖掘一些新主题。那么该如何挑选开展的主题活动呢?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综合实践活动》分为安全教育第一课、活动方法导航、主题实践活动、可爱的家乡四个模块,我们可以把这四个模块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如安全教育,是学校一项重要德育活动,因此,我们将安全教育确定为必上的内容;又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新方式需要方法的指导,教材中每册都安排了“活动方法导航”,从三至六年级由浅入深地介绍活动中常用到的观察、访谈、查阅资料、设计与制作、实验、问卷调查、反思、总结等方法,在实际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选择的主题活动,结合学生学习能力,进行相关方法的具体指导;对于“主题实践活动”和“可爱的家乡”,我是先让学生阅读、讨论、了解每个主题,然后让他们投票选出最想开展的主题活动,再根据他们选出来的主题开展相关活动。
二、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发具有个人特色的主题活动
任教综合实践学科的老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因此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自己所教的其它学科中挖掘相关主题,从而开发具有个人特色的主题。比如:人教版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单元:五年级《遨游汉字王国》、《走进信息世界》,六年级《轻叩诗歌大门》、《难忘小学生活》,我们可以结合书本中内容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数学学科三年级下册学习年月日,我们就可以结合年月日开展《年历的研究》主题活动, 四年级下册学习综合应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相关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些知识开展《营养早餐》或《小管家》等实践活动。
三、挖掘学校周边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主题活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因此,我们可以开发出和区域特色紧密结合的主题活动。如我校地处厦门港,毗邻鹭江岸边,当地以前的居民主要以捕鱼谋生为主,这些以捕鱼为生的居民也被称之为“民”,我们学校以前的名字称作渔民小学,也就是说学校的大部分孩子都是渔民的后代,是大海的儿子。因此,我们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社区教学资源,开发出“关于民的研究”的主题活动,也得到了当地保护民文化遗产的资深人士的广泛支持。我们知道厦门是中华白海豚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之一,人们也能在厦鼓航线上拍到中华白海豚嬉戏的场景,我们抓住这一社区教学资源开发“保护中华白海豚”的问题实践活动,我们还聘请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郭清辉参与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邀请他们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使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地拓展了教育外延,丰富了教育内涵,深受学生的喜欢。
四、精细化管理,保障主题活动顺利开展
主题确定完了以后,为了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我们要对活动主题进行精细化管理,即活动前围绕主题制订主题指导计划,活动中有活动过程记录,根据实际情况对操作过程进行及时的调整,活动后要总结和反思,注意经验的积累和提炼。
首先,是撰写主题指导计划。一般可以从主题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指导计划三个方面组成主题指导计划。在《厦门市第五届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教学设计要求》里,规定从概述、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帮助和总结等八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因此主题设计意图可以从概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表述。
其次,利用教案记录活动过程,调整操作过程。为了保证活动落到实处,活动中离不开教师及时记录及对活动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教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它可以随时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由于综合实践学科更关注学生的实践,教师的教案撰写可以是详案和简案相结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成课时教案。
我们知道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活动的体验、经验的积累,综合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的舞台。每次活动开展完后,在和语文老师交流学生们撰写的活动反思时,给我们的感受是:孩子们有了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就比较充实,也容易出彩。因此我相信孩子们有了亲身体验,有了收获,喜欢上综合实践以后,也就喜欢上了你,从另外一个层面也推进了主科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也经常布置预习作业:“今晚的作业是预习下一课第32至33页。”一句话下去,学生随便地打开书看一看,走马观花, 预习完毕。
这样的预习对学习新课有作用吗?有效果吗?可想而知。“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 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才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谓预习, 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 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完全掌握新知。预习一般分为全册预览、单元预习和课时预习三种,这里我重点对课时预习的指导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我认为数学的预习和语文不一样,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对于书上的内容,尤其是文字的理解,他们一般都没有问题。对于预习,该指导些什么呢?我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我看懂了什么?
作为教师,通过布置预习,了解学生看懂了什么,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及其掌握程度,二是有利于教师自身调整备课方案,增强课堂的针对性,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繁简得宜。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看书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这是读书的基本方法,也是重要方法,非常扎实有效。课堂上检查一个学生是否认真扎实的预习了,有无收获,我常常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我提出的一些问题。虽然学生的语言没有书上的语言那么精练,但却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
以三年级数学下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为例,我在实践中作出了如下安排,其中:有设置,有方法,有要求:①设置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新内容。理解什么是面积?面积怎么计算?计算面积和计算周长有什么区别?② 粗读、细读课本新内容.粗读就是从头到尾大概地看一遍,初步了解课本讲些什么,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然后细读,把需要预习的整个内容看上两三遍,做到逐字逐句认真读,边读边划,读后记录,逐步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区分难点内容,争取通过自己的钻研解决,把弄不懂的问题,带到堂课中去,通过听课解决。③ 查补旧知识,理解新知识。④ 做预习笔记。把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上课时在课堂上解决。⑤ 试做习题。在自学的基础上,做一些练习,来检查自己是否懂了。
很多数学问题孩子们可以在开动脑筋、尝试探索的过程中自行解决,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按照教材安排的知识体系重复讲解孩子们已经弄懂的问题,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等教学理论,学生们就很难对课堂教学感兴趣。
因此,我常常要用不同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看哪些问题同学们都懂了,哪些问题部分同学懂了,哪些问题同学们还没有注意到,哪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究,然后调整教学方案再进行上课。还以三年级数学下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为例:我通过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得知学生对什么是面积和怎么计算面积,已略知一二。而对面积和计算周长有什么区别却含含糊糊,有的甚至根本就不懂。课堂提问时,好多学生也是吱吱唔唔说不明白。于是我临时调整教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上。修改前的教案与修改后的教案有了明显的改变。孩子们觉得课堂上老师讲的正是自己预习中没有弄明白的东西,因此,听课很认真,聚精会神,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学习新知的渴望,增强了学习兴趣,很想去学,课堂参与情况也很好。
2、我还有什么没有懂?
掌握学生在预习中还有什么没有懂,就是要在基本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把握两个侧重点:一是备课教案侧重点,这主要是通过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调整教学方案实现的。二是课堂教学侧重点,这就是要浓墨重彩地讲解学生预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把握了这两个侧重点,我们就能做到“对症下药”。
“多用脑,勤动手”是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它告诉同学们,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时,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需要实验的就动手做实验,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试练习,找疑处”可以算作预习的最后一步。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练习,完成以上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作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如何提问题、想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
新《课标》也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水平。
3、我还想知道什么?
这个问题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清楚掌握全班学生整体情况和个体情况的基础上,做到“因人施教”,也就是说要因人而异,给他们提出不同的问题,不断培养和增强他们求知的欲望。如:对于肯动脑筋、善于思考、成绩优异、求知欲强的学生,就可以布置他们看一些与课本联系较为紧密或适合年龄特点的一些课外书籍,不断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就可以向他们提出一些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让他们去探知,以达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目的;对于反应较慢、基础较差的一些学生,就可以采取一些让他们“笨鸟先飞”、“笨鸟多飞”、“笨鸟勤飞”的办法,由教师多接触、多引导、多督促,让他们逐步弄清没有弄懂的知识。
学问学问,学了想问。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如今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渐渐不会提问,也就在慢慢丧失探索新知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其实,许多学生的提问老师不一定能解答,这就可以培养学生多渠道去探索新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数学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预习的。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可以挑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来放手让学生预习。
指导预习还要因材而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如:概念型教材重点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计算型教材重点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而几何内容则适合采用实验操作法预习等。
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预习数学, 一般以某一种(或几种)学习方法为主,辅以其它。数学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比较,有着它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学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课外知识。真正读懂,学懂一些新的知识。这比为了应付下面的学习而进行囫囵吞枣式的预习,更有实效。
总体而言,在布置预习这个问题上,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而且要做到持之以恒:一是要在指导上狠下功夫,二是要在有效上狠下功夫,三是要在方法上狠下功夫。
首先,在指导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
小学阶段,学生可以说才刚刚踏入知识的门槛,还没有多少自学预习的意识及能力,这时,教师的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指导指导,就是指教引导。它反映出一个综合过程,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教给新知,指正错误,引导方向。它大致体现出这样一个进程,即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走进新的课程,并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好预习。安排好预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发挥好指导引领作用的重要开始。它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的重难点,科学的、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设置好预习题。然后通过书面检查、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由此导入课堂教学,从而传授新知,指正错误,完成应有的课堂教学任务。所有这一过程,都不可否认的充分说明,在教学上,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是多么地重要,一个完整、科学严谨的课堂教学过程,将会使教学产生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反之,是不能收到预期教学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战役上,一定要有战略思维,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在具体战术运用上,要讲究科学、讲究战法、始终具有前瞻性、引领性、主导性,学生在教师的主导引领下,觉得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的求知渴望,不断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所以,我们说要在指导上狠下功夫,说到底就是如何指导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个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具体探究。
其次,在有效上,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扎实预习。
这里有两个重要环节:第一,教师要长期坚持,有板有眼地布置好预习,对于中高年级,一定要是书面的。第二,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必须要进行检查,其主要形式可以是:一是书面检查,二是课前检查,三是课堂检查,四是家长访问。通过检查,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习惯,加强督促;二是寻求家长配合;三是便于教师掌握情况,调整教案,加强教学。
再次,在方法上,就是指因材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和指导。
概要方法,前有简述,不再多论。它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长期探索。
篇6
一、“言不由衷”与“言为心声”
案例1:《做什么事最快乐》)(教科版第二册)教学片段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妈妈笑着说:“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你就会觉得很快乐。”)
师:青蛙妈妈的话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什么时候最快乐呀?
生1:和妈妈一起去肯德基最快乐。
师:哦,是这样?(师略显遗憾)如果你能帮助别人,你会更快乐的。
生2:帮妈妈洗碗最快乐。
师:(满意地摸摸他的头)好孩子,你知道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这也是青蛙妈妈告诉我们的。
生3:帮助同学扫地最快乐。
生4:帮助妈妈做家务最快乐。
这一教学片段,学生虽然说得热闹、说得丰富,但除了学生1,其他学生的发言都是言不由衷。可惜学生1一句打心眼里的真话(去肯德基最快乐),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相反,其他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言不由衷却赢得了赞赏。在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体验中,到底是“和妈妈去肯德基最快乐”,还是“帮助妈妈洗碗最快乐”,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执教老师过分强调了课文的价值取向,硬生生地从孩子口中掏出许多符合中心思想却已经脱离了他们真实的理解和情感的话语,久而久之,孩子们便养成了言不由衷的坏习惯。这样引导,当然不可取。
在孙建锋老师的一节课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师生展开了最真诚、最质朴的交流,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言为心声”。
案例2:《最大的麦穗》(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与哲学家苏格拉底展开“对话”,然后交流感受。)
生1:课文最后一句话让我懂得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但如果南大先录取了我,我也去上,以后我还可以考北大的研究生啊!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大学经历是双赢的。(教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下的,我把它赠予你,看到这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稍加思索)我想由考北大改考清华。(台下笑声,掌声。)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激动不已地从老师手中接过竹叶,信誓旦旦地)一定会的。
(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是语文课堂,同样涉及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引导,此片段中,学生我口抒我心,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敢说“我想考北大”,也敢因老师赠予一片竹叶而改考清华,这一切源于教师的睿智与真诚,教师智慧地用一枚不同寻常的竹叶激起了学生对大学校园的憧憬,并真诚地预约一封六年后来自清华园的信。此时的课堂成了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平台,一切交流都是发自内心的。
二、“信口开河”与“言之有理”
案例3:《推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教师欲让学生深入理解贾岛斟酌字词时的专注,指名一学生扮贾岛骑着毛驴喃喃自语作推敲样,然后讨论。)
师:我发现刚才大家都笑了,你们笑什么呀?
生1:我笑这个人摇头晃脑、喃喃自语像从精神病院出来的。
师:(显然很惊愕)像从精神病院出来的?是这样吗?
生2:不对,唐朝还没有精神病院呢。
师:对呀,那其他人笑什么呢?
生3:我笑他骑着大毛驴在街上横冲直撞,像个酒鬼。
师:酒鬼?(想不到学生这一次说得更离奇,还未接话又有学生喊道:“和尚不喝酒”,眼见学生越扯越远,教师匆忙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虽然新课标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每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其中蕴涵的真、善、美,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谈得上产生有意义的独特体验。执教老师在这一片段中一味迎合学生的独特体验而曲解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已经明显丑化了贾岛这一人物形象,原本“勤学、善问、求真”的一位诗人在学生口里变成了酒鬼、疯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的课堂交流,学生说得再丰富,表达得再流畅又有什么意义呢?
细思学生信口开河也未必都是坏事,这说明他们天真烂漫、敢爱敢恨,关键是教师怎样去引领,怎样和学生的心灵“握手”。
案例4:《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师:九色鹿救了调达却招来杀身之祸,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国王,你会怎样斥责调达呢?
生1:你为了钱财就出卖了你的救命恩人,真不是人!
生2:你竟然带人来捕杀你的救命恩人,真是畜生不如!你去死吧!(教室里哄堂大笑,该生自己也笑出了声。)
教师见此情景,疾步走上前去握住那位同学的手,深情地说:“尊贵的国王,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教室里笑声渐渐变小。)
师:“我听出来了,您对九色鹿非常同情,对调达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愤,否则您不会这么冲动的。”(笑声没有了,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但,您是一国之君——尊贵的国王,您知礼仪明大理,您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您也知道与人相处诚信第一的道理。因此,您应该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呀!
生2:(沉思片刻)调达啊调达,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呢?你这样做要遭人唾骂的。
生3:调达,我可怜又可恨的臣民啊,做人最重要的是诚信,你怎么能违背自己的誓言呢?更何况对方是你的救命恩人啊,你太让我失望了!(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说者动情听者动容。)
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即时性。面对学生的自由畅说,教师既不能循着教案亦步亦趋,抑制课堂的有效生成,又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任由他们天马行空。教师必须在自由的师生交流中巧妙运用点拨之术,或指点迷津,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旁敲侧击、迂回婉转,在山重水复之后走向柳暗花明;或层层追问,将问题引向深入。这样,在不知不觉的说话交流中,学生模糊的感知渐渐清晰,有失偏颇的理解得以纠正。在这一片段中,学生敢爱敢恨,但对“斥责”的语言处理流于简单化、粗野化,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并没有生硬制止,而是充分肯定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对文中人物的爱恨,然后巧妙地从“尊贵的国王”入手,指导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对“斥责”的理解更有条理,也更加准确、深刻,同时也训练了表达,净化了语言。
三“语无伦次”与“言之有序”
课堂上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发言出现不通畅、不连贯或不规范的表达,老师并未示意其停下并帮助纠正,而是评上一句“你想说的我明白”,或者直接示意其坐下,然后叫另外一名学生发言,第二位、第三位学生表达同样结结巴巴,于是老师再往下叫,直至有学生表达较为通顺救了场。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水上飞机》的课堂上却有另一番光景。
案例5:《水上飞机》(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说说,水上飞机都有哪些功能?(话音刚落,已经有两三只小手举起。)大家不忙举手说,要静心思考,想好的自己小声练习说,第一句怎么说,下一句怎么说,几句话连在一起怎么说通顺,都要好好想想。
生1: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大。
师:把“大”改一改。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
师:改了一个字,表达就更加准确了。下面几句话怎么说,想好了连接起来说给自己听听。(稍后生1又站起来。)
生1: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有的可以参加战斗,有的可以输送物资,还有的可以扑灭大火。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有个优点,就是有条有理,因为他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大家想想,除了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我们还可以怎样说得有条有理?
生2: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能参加战斗,能输送物资,还能扑灭大火。
生3: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既可以参加战斗,又可以输送物资,还可以扑灭大火。
对于三年级学生,一口气用四句话介绍飞机作用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学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于老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回答问题的激情压了压,要求学生多想多练多揣摩,故意延长了学生由想到说的过程,学生在自我练说、自我揣摩的过程中将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将理解进行加工、重组,将语言进行组织、推敲,此后的表达自然言之有序。
阅读教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有理有序,名师们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发。首先,“说”之前必须有“想”的过程。教师提问的话声刚落,就指望学生小手如林且能侃侃而谈,难道学生的思维速度真的如教师料想的这么快吗?非也!教师只是以自己背熟教案的优势一厢情愿罢了。教师如此迫不及待地与学生“过招”,是因为他只注重教学进程,关注的是教学预设,也是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气氛热烈”,唯恐学生的“静思默想”令他的课堂落下“冷场”的非议。其次,把话说好需要练习和揣摩。有了好的想法不一定能表述好,这是许多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难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练习说话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对自己小声说一说,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练习说一说,在不断的尝试与修改中揣摩怎样把话说好。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可见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说与不说,说得好与不好仍是值得关注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不光要关注学生“读得怎样、写得怎样”,还要关注学生“说得怎样”。为阅读教学讨个“说”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说话”,都能说得明白,说得流畅,说得动情,说得在理,这也正是语言学习的归宿之一。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手段;高效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课堂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优化语文课堂。
一、深入钻研课本 把握教学重难点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过度重视游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未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研究,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学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一)备教材
进行仔细的备课是教师开展有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备课阶段,先通读课文,对文章中教难理解的句子作标记,再根据相关的教学资料,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读文中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备课。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对小学二年级《金色的草地》进行备课时,对较难的字、词、句作好标记,并将其具体的教学方式写入教案中。此外,蒲公英变化的相关语句标记出来。将文中重点含义的语句的解释标记在句子旁边,避免了漏讲的现象。
(二)备学生
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文化程度存在差异,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备课。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中的《白鹅》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备课阶段,对白鹅“左顾右盼”“一丝不苟”等形态标记出来,上课时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描写白鹅的形态、动作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的兴趣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游戏的阶段,上课期间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置身于情境之中,达到增加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开展有效课堂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优化课堂提问
由于语文课堂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基于课本进行适当提问,保证问题的价值性。此外,还应将提问的次数要适量,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同时,教师还应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情境,把握问题难易程度,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先通过创设游戏场景、对比观察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的模式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巧用电教媒体, 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事件等都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学生无法融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文字等为一体,通过情境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减少板书时间,让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增加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鸟的天堂》,很多学生无法根据“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想象出榕树之大、鸟数量之多,从而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榕树以及群鸟飞翔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与喜爱。课堂结束前,向学生展示目前“鸟的天堂”中鸟的数量、种类大幅减少的画面,号召学生保护环境。
四、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技能。但是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这一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无法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展合作教学:第一,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任务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目的。第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学生看待问题时,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因此,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五、结束语
现阶段,高效课堂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静茹,赵国林.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中存在的障碍及解决策略[J].神州,2012(2).
[2]张淑玲.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J].教程教育研究呢,2013(22).
篇8
【关键词】电子教案;课堂教学;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133―04
与传统教案相比,电子教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对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电子教案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什么是电子教案
传统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主要是纸质的。电子教案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手段来编写的教学设计方案,它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派生出来的新生产物[1]。
笔者认为电子教案是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教学组织形式以文字、图片、视音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并存储在记录介质中的现代教学设计方案。其中的内容不仅教师自己上课要看,更主要的是要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也能看,包括了教师上课的全部板书、相关图片和一些用语言所难以表达的动感情景等。由此可以看出与传统教案相比,电子教案不仅仅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电子教案的内容不仅包括供教师教学用的具体教学方案,还包括供学生学习用的课件、资料库等。所谓课件是指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反应某种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2]。从电子教案的内容来看,电子教案不仅可以用于教师备课,而且可以用于课堂教学。
电子教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电子教案是指一切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包括字处理软件在内),在计算机上制作出来的多媒体教案。狭义的电子教案是指利用字处理软件(如Word,WPS)和演示工具(如PowerPoint)在计算机上编写的图文并茂、有声音、有动画效果的多媒体教案。本文就针对狭义的电子教案来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电子教案。
二 有效运用电子教案,精心制作是前提
电子教案的制作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教案的内容输入到计算机里,将其以Word、PowerPoint等形式呈现出来,而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从电子教案的内容上看,电子教案的制作应该包括具体教学方案的编写,学习资源的搜集、整理、学习资料库的建设,多媒体课件的加工、制作。下面将从电子教案的制作格式、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多媒体资源的选择三方面论述电子教案的制作。
1 电子教案的格式尽量规范
虽然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之间教案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各学科还是应该制定一个学科规范,至少教案的格式项目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模式。笔者参照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及部分学科的样例总结出一个完整的电子教案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模块。①教案题目和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包括:授课教师、学科、年级、对应教材、课时。②学习者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包括:知识结构、重点、难点。③教学目标,包括学科教学目标和信息素养目标两部分内容,学科教学目标又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④学习环境与资源描述,学习环境即教室环境,资源描述包括:硬软件资源、实验(演示)教具、教材与参考读物、多媒体课件、网上(网站)资源以及其他资源。⑤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顺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三部分内容。⑥教学过程,即所有的教学活动,如:教学活动1、教学活动2、教学活动3等。⑦教学评价,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数据分析和评价结果。⑧教学反思,包括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改进措施以及教学感悟。[3]
2 教学设计应尽量的详尽和灵活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切忌蜻蜓点水,只笼统地说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有具体详尽的过程和方法。对于诸如情境是如何创设的,知识如何呈现的、如何操练的,怎样真实运用的,这样的细节也要在电子教案中展现出来。下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页至第4页例1、例2的教案节选。
“教学过程:
(1)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2)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① 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② 学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小组同学讨论,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
③ 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
④ 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3)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① 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② 用东、南、西、北这四个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4]
从上述教案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本节课的情境是如何创设的,知识是如何呈现的,如何操练的,怎样真实运用的。这样的电子教案才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虽说教学过程设计的越详尽越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教学重点、难点的每一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的安排,实际上,理清整体思路框架要比细节设计更具条理性,更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感染力,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进度并发挥教学灵感,因此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教师只需要设计出教学活动的环节,至于每一个环节中的小细节,教师可以根据讲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活起来了。下面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案节选。
“教学过程:
环节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环节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总结,启发学生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环节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以击鼓为例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并将此过程和水波的产生过程进行比较。
得出: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5]
上述教案中的三个环节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师在借鉴这份教案时只需把握住这三个环节的逻辑顺序,至于每个环节中知识的呈现方式、学习活动的展开方式,不同的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灵活的改动。
3合理使用各种多媒体资源
教案反映和传递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对学科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等,因此好的教案需要教师花费心血,对内容不断进行凝练[6]。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电子教案时,一定要精心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媒体资源,包括图片、视音频资料、课件、网页、flas及一些拓展延伸的资料。利用各种媒体资料很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即将课程内容中最精华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多种方式呈献给学生,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以促进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找春天》教案节选。该教案教学过程的设计包含五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画春天、议春天、学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几个环节。下面是创设情境环节的节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① 利用声、像创设情境。教师拿出教学前准备好的录音带(如录下流水的声音、小鸟的叫声等),准备好的幻灯片(清清的小河,刚发芽的柳树,嫩绿的小草,飞翔的燕子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训练。训练时,让学生耳听录音、眼看图画展开想像;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耳、眼、脑多种感官参与。
② 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春之声》《春光美》等名曲。听着美妙的音乐,看着真切的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7]
上述教案的创设情境环节中,教师将春天的美借助多媒体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春天的美进行了多感官全方位体验,有效地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三 有效运用电子教案,合理使用是保障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这里我们就针对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进行教学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1 在没有黑板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教师即兴板书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用PowerPoint中的文本框控件有效解决。通过“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启动控件工具栏,选择“文本框”,在幻灯片上画出文本框区域。再在文本框控件上右键选择“属性”,在弹出窗口“Font”中可设置文字字体、字形和大小;“Fore Color”可设置文字颜色;“Multi Line”通常需将默认“False”设置成“True”使文本框多行显示;“Enter Key Behavior”通常需将默认“False”设置成“True”使“Enter”键实现移行;对于案例等长篇文章或需多行文字显示者,还可在“Scroll Bars”中选择“1-fmScrol1BarsHorizontal”水平滚动条,“2-fmScrol1BarsVertical”竖直滚动条,或是“3-fmScrol1BarsBoth”两者都选择。其它可以根据教学课件情况再做其它属性设置。调整完后关闭“属性”窗口,在教学状态下,鼠标点击文本框,可以随意键入文字或拷备文字,使PowerPoint变成可输字的电子黑板。
2 如何解决好学生长时间看屏幕所引起的视觉疲劳
首先PowerPoint中的文字不应过多,切忌满屏全是文字,在PowerPoint中插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影音资料或是动画可有效缓解学习疲劳。其次在PowerPoint模版的选用上不能过于单调,在保持主题风格一致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内容模块选择不同的模版,以此来缓解长时间看一种模版引起的视觉疲劳。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建议教师在利用电子教案时注意适时地利用黑板板书,黑板板书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及师生情绪交流的手段,在教师板书的同时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由于长时间观看屏幕所引起的视觉疲劳。
3 如何安排好课堂的容量与节奏
恰当的讲课节奏,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必需的,因此教师在使用电子教案时要安排好课堂的容量与节奏。使用电子教案进行教学时,课堂的容量与节奏其实在电子教案设计、制作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而控制课堂节奏的主要因素是电子教案的内容。因此电子教案素材的选用一定要遵循详略得当的原则。如对于重点问题的表现,材料要丰富,可用图片、视音频图像等多种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地讲解、分析,而对一些非重点问题有时可以一带而过。[8]
4 如何应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
这里所说的突发事件包括下面的情况:文件打不开、插入的超链接打不开、插入的视音频和flash无法播放。
文件打不开可能有多种原因,有可能是软件版本的兼容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文件被病毒感染了所致。(1)如果是版本兼容的问题,最好能下载一个兼容包,然后再打开。其实教师在制作电子教案时最好考虑到软件的通用性。如果是在高版本的软件上制作电子教案,在保存时最好将文件格式保存为低版本所支持的格式。(2)如果是因为病毒感染所致,可在安全模式下启用杀毒软件查杀。由于文件大都是在U盘中保存的,那么预防文件被病毒感染最好的办法是防止U盘被感染,定期对U盘进行杀毒,不乱插U盘,养成良好的使用U盘习惯。
文件中插入的超链接打不开的问题,很有可能是路径出错,要链接的文件找不到,所以最好将要连接的文件和讲课时使用的文件放在一个文件夹里,这样文件不在同一个计算机上时,路径也不会出错,也能防止教师在拷贝电子教案时将有些内容遗漏。
文件中插入的视音频或是flash打不开,很有可能是本地机上没有相应的播放器。这就要求教师在插入视音频资料的时候尽量选用或将文件格式转换成Windows media player 能够支持的文件格式。对于因缺少播放器而导致的flash无法播放的问题,现在有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实现将PPT与flash文件完全融为一体,而不需要考虑播放器的问题。方法如下:首先,将flash影片生成可自运行的“.exe”动画文件。生成的方法是这样的:打开flash影片文件,选择文件菜单中的创建播放器选项,取名并保存。原有的flash影片文件,就生成一个可自运行的“.exe”文件。众所周知“.exe”文件不依赖于任何的程序可自执行。然后采用“插入对象法”将“.exe”文件插入PowerPoint文档。可先插入一个按钮,在该按钮“动作设置”中的“单击鼠标”选项中选择“运行程序”,指向文件路径和名称。注意:用这个方法时,一定要把在PowerPoint“工具菜单选项安全性宏安全性”的“安全级”选项设为“低”。不然的话,每次演示都会弹出个警告框,影响效果。
总之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很多,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但是为了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不影响我们正常的教学,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尽可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包括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养成将电子教案提前打印,将电子教案打包,做多重备份的习惯,而且在使用一些软件编制电子教案时最好使用通用的软件等。
四 结束语
电子教案是信息时代下应对教学改革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编制开放的个性化电子教案是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9]。如何制作出开放的个性化电子教案;如何将电子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恰到好处,充分发挥其优势;如何利用电子教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
――――――――
参考文献
[1] 何新凤,刘代汉.论电子教案的研发[J].教育信息化, 2004,(12):68.
[2] 彭绍东.电子备课与电子教案[J].中小学电教,2004,(1):80.
[3] 罗李,裴纯礼.Word电子教案模板的编制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80.
[4][5][7]教师与学生[EB/OL].
[6] 刘曼西.集成式多功能“生物化学”电子教案的设计、研制和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8,(5):47.
篇9
一、设计思路
在上《七课钻石》时,我在思索:学习这篇文章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我想学语文应该从简,在简简单单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读: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地读;让学生学语言,并从中感受到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或情感即可。有了这样的想法,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
1.问题的精简
问题琐碎,繁复、肤浅是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备课时,我的方向很明确,就是首先找到教学的重点,然后以重点为目标去寻求解决重点的捷径。这条捷径就应该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者是有思考价值的关键问题,这样才能让课堂有序起来。问题宜少不宜多,以精不宜粗。
2.板书的明了
在板书的设计上,我力求主题更突出,把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变成文字板书出来,也就是先找到水罐的变化:“空木水罐――装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再从中体会“孝心感天、关爱动物、母爱无私、大爱无边”的情感这些关键词也板书出来,然后由此推出“广博的爱心”。这样,整篇文章的脉络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二、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引起情感陶醉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这篇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课文的开头告诉我们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都干枯了,人和动物也因缺水而面临危险。在这里我大做文章,挖掘“所有的……都……”“也都”“干涸”“干枯”“焦渴”等词,想象他们对水的渴望和旱灾的严重,这为上好本了伏笔。在这个自然段,我把理解“干涸”、“干枯”作为本段教学的重点。
2.挖掘文本进行语言训练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统一的学科,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在接受情感的陶冶的同时,应该有机地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3.寻找水罐的神奇领悟爱心
在研读教材、教参以及相关资料后,我把目光锁定在“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这个教学重点上。要解决这个重点我可以怎么做呢?水罐的变化贯穿了全文,是课文的一条明线,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文本,要解决“课文出现了哪些神奇的景象?”――也就是水罐发生过哪些变化,是不难的。我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来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感悟。这问题虽浅,但它有效地引领学生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走进课文的整体阅读中去。接下来,要体会水罐的变化是爱心的力量使然,却有点困难,因为文章通篇没有提到“爱心”二字。但恰恰是因为课文没有提到,给我们制造了层层剥笋,逐渐深入地探索空间,于是就有了让学生再次回到文中去阅读,寻求“这些神奇的景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的第二个问题了。在“当时情景”与“变化的景象”都在学生的阅读探究一一获得后,一条清晰、分明的线索便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再往下的学习,学生便集中精力去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有思考价值的深入体会和感受了。学生在引导中找出了“空木水罐――装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中体会到“孝心感天――对动物的爱――母爱似金――博大的爱”,最终发现支撑母女俩这一切行为的根源就是“爱心”,主题的揭示水到渠成。
三、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公开课,总能让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又进一步。课总是存在很多遗憾,怎样在遗憾的同时收获更多的进步和感想?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却是深深的反思。
1.善于引导学生的发言
我们常说:“做老师耳朵要灵。”可我却经常被教案牵着鼻子走,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可能在想着下一步该干什么,使得学生的回答没有很好地接纳,部分精彩的发言也就在这一瞬间溜走了。
2.兴趣引导要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本节课不足的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以老师的主导作用为首,学生的主体为属,按照教师的思路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如何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乐学、好学,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我还在不断地探索,思索。
3.读书指导要有层次性
读书指导要有层次性,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教学要层层递进地指导感情朗读。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设计中,我是想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其实感动了就是被文中的人物感染了,自然能体会到爱的存在,无需用太多的言语去加以描绘。
篇10
[关键词]朗诵技巧;文学课;朗诵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3 — 02
前言
朗诵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运用朗诵技巧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力,通过老师让学生对文章的理性分析,辅之以朗诵技巧的感性的认知,自然融入其原有的文学背景中,达到自我与作者统一的思想境界。
一 朗诵艺术与文学课、文学作品的关系
朗诵艺术、文学课、文学作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是文学课和朗诵艺术的物质材料,只是文学课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朗诵艺术是以文学作品的书面语言为基础,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去唤起人的美感,给人艺术的享受。这也正如著名学者张颂所说,朗诵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1〕
二 朗诵技巧如何表现文学作品
学者史颖说: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的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2〕这种语言艺术极富表现力,并通过各种朗诵技巧,如语气、语调、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情感上的变化,通过朗诵者的朗诵技巧来进行二度创作,表情达意,更好的传达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 朗诵技巧在文学课中的运用
(一)推广朗诵教学法
朗诵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朗诵的内外部技巧,使相对抽象的文本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并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我们可通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这篇课文进行分析: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就朗诵教学法在文学课中的运用,特此模拟《荷花》教案,用以对比朗诵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优劣。
《荷花》教案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诵教学法,让学生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感受作者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和作者一起赞美荷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材理解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
第二、三自然段讲作者看荷花。
第四自然段讲作者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第五自然段讲作者陶醉在荷花的美景中。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呈象感形——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呈象感形运用的是朗诵的内部技巧。即通过自己的想象画面让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形象更具画面感。我们可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这篇文章,让他们对荷花这种形象的植物有一种最直接的印象。在学生进入默读阶段,对文章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可让学生通过成语或形容词来表达自己对荷花的评价和欣赏。正如叶燮所说“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看似这个开端较为寻常,但是通过学生用词语或者成语去形容荷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使学生借助朗诵的外部技巧——想象,丰富的想象技术才能将心中鲜明生动的荷花形象通过语言展示出来,这是心中有物,才能知其所云。也是通过朗诵中的想象去酿造一种情境,把学生导入到文学课堂中去。
2.揣摩情感
诵读感知——作者怎样看荷花
诵读感知,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原汁原味的文字,以文学课的一个中心思想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一条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路。通过朗诵外部技巧的阅读,这条路不只是文本作者的中心思想,更是学生朗诵和品位文本的情态。
例如: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这段是讲作者看到荷花引起的想象,作者看的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怎么才能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情呢?
首先,通过对于此段语句的分析和理解,可知作者所表达的是一种那个喜悦、欢心的基调。我们便可通过朗诵的内部技巧——语气,来给这段话涂上感情的色彩。朗诵时口腔放松、气息深长、语气上扬活泼、声音力度较小、语流音节是跳动的〔4〕,总体把握这段的感情基调。
其次,是让学生感悟,哪几个词语的运用最能感受到作者是带着欣赏喜爱的眼光去看荷花的。这时我们就得通过朗诵的外部技巧——重音去强调某个音节、词语或者短语的重要性〔3〕。同样是在本段中,作者重点描绘荷花美的词语显然是“雪白的衣裳”、“偏偏起舞”、“随风飘动”。这几个词属于并列性重音,在处理这类重音一般采取渐高、渐低两种方法,渐高是指后一个重音比前一个重音高;减低是指后一个重音比前一个重音低。此处,建议采用先渐高后渐低的方法,这样三个重点词语都起到了同等的突出效果。
从表面上看第二个环节,我们始终在探究“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真正要寻找的是学生与作者在欣赏荷花时的相似点。于是,通过朗诵的外部技巧去朗诵就需特别注重去感受作者的心态,又品味出自己看到荷花时的情景。这是通过朗诵技巧达到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
3.落实重点
品读悟情——“冒”出来的荷花
著名学者王崧舟老师在给学生上《荷花》这一课时,将课堂的重点放在了“冒”这个字上。(原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细细解读,荷花的神韵全在“冒”字上,如若是传统课堂,教师也许会问“用这个冒字,有什么好处?”其实也就隐含着这样一个无需置疑的结论:这个“冒”字是一定比其他字要好的。显然,这已经作为一种定论要先于学生的解读而存在,至于究竟“好不好”,是“怎么个好法”,无须学生仔细理会,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就将是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抽象、枯燥的理性分析。 可是如果运用“朗诵教学法”,先去朗诵这段课文再体会为何要用“冒”这个字就能让学生直截了当的去想象和比较“冒”字和其他字的优劣,这里的朗诵是需要创作和比较的,学生会试着将这个字换成“顶”、“伸”等来朗诵,也让学生体会这个“冒”字之所以用得好是因为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种朗诵教学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法的升华,是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授课方式。也只有通过这种教学法,才能让学生对于荷花的感悟会由一种浅显的外形感受深入到荷花内心的诗意解读。
4.口头作文
移情入境——我就是那一朵荷花
朗诵的最高体验莫过于角色的转换不动声色。通过朗诵教学法的辅助让学生既了解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品读、朗诵、想象,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使作者的感情多了些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这种感悟不仅是欣赏美,还是创造美,使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
在课堂进行到了第四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入境,让学生通过语言、通过写作去表达作者笔下的荷花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
这种朗诵教学法的运用,旨在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自然融入原有的语言背景中,又新添些学生感性的理解和情景,达到“感与悟”、“意与情”的融合。也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诵训练,再过渡到对文章思想感情、文字运用和自己理解的升华。
5.结束教学
配乐辅助——我们一起欣赏荷花
选择轻柔欢快的背景乐曲,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朗诵这篇文章,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本次教学。
教学方法总结
《荷花》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浅显易懂。在教学构思中,朗诵教学法除了和传统教学法一样,要让学生从文本的理性角度去感受和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外,多了一项通过对荷花感性的认识,让荷花的美、顽强的生命力深入学生心中,以致今后通过某一瞬间某一时刻的诱因,《荷花》这篇文章又会浮现在学生脑海中。
(二)举行朗诵比赛,设置奖励机制
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对文学课及文学作品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去学。除了教师的讲授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分析之外,还应该组织一些活动,如古典诗文朗诵比赛等,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学生从朗诵中获得学习文学课的兴趣和信心。把握诗歌的特色,以多种方式朗诵,将学习变为一件愉快的事。
当然语文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朗诵临场表演技巧,以便于在语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结语
朗诵教学法是文学课授课的一条捷径。通过朗诵的辅助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进而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获得对作品形式和思想的深层次认识,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文学与审美素养,这就达到了文学课最终的教学目的。当然,在文学课中我们也要分清主次,不能为了朗诵而朗诵,朗诵只是帮助文学课更有效进行的一种辅助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