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3 20:2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教版美术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在三年级学习三原色知识之后的再一次色彩学习。在了解色彩冷暖、深浅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色彩的知识。不同的色彩,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情感联想。这些联想,是人们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材中出示了詹建俊、蒙克、马蒂斯等艺术家的作品,意在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家作品的基础上,观察艺术家是怎样运用色彩的,体会艺术家在绘画时如何运用色彩表达主题、升华情感。通过分析作品中色彩的情感,让学生了解、体验色彩的表现力,为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提高色彩的运用能力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他们的思维活跃、观察、动手能力较为全面,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造型方法,并能熟练运用点、线、以及面块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创作富有个性的作品。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体验色彩的情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色彩还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觉,并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2、通过分析、探究、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情感世界,通过教师的引导、讲解、示范让学生能够利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
3、通过各种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色彩世界的美妙,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力和运用能力。
四、重点、难点
1、重点:学生能够利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片
学生:纸张、水彩笔、油画棒等。
六、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引导阶段
1、播放音乐《喜洋洋》、《二泉映月》。
2、提问:听音乐,说一说你的感觉是什么?可以尝试着用点和线把你听到的感觉画出来吗?
3、展示图片《春夏秋冬》、《酸甜苦辣》
4、学生欣赏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画了什么,运用了哪些美术语言表现画面?
5、教师小结。
《喜洋洋》热闹
春节
红色
《二泉映月》哀伤
月色
湖水
孤独
蓝色。
《春夏秋冬》、《酸甜苦辣》点、线、面、色彩。
6、导入课题:《色彩的情感》
(二)、发展阶段
1、想一想:什么是情感?
情感: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
图片展示喜怒哀乐四种不同的表情,学生说出四幅画都代表了哪种表情。
2、欣赏教材中的三幅美术作品。
说一说:这三幅美术作品都描绘了什么?运用了哪些美术语言描绘的?
学生为这三幅美术作品选择合适的色块图。
3、展示不同的颜色和形容词。
学生为这些颜色找到合适的形容词。
4、学生尝试说出图片中颜色的感受。
喜洋洋——红色——(联想)春节——(心理感受)喜庆
夏天——红色——(联想)火焰——(心理感受)炎热
愤怒——红色——(联想)怒火——(心理感受)愤怒
二泉映月——蓝色——(联想)水——(心理感受)悲凉
冬天——蓝色——(联想)冰雪——(心理感受)寒冷
哭泣——蓝色——(联想)冷酷——(心理感受)哀伤
5、找一找:谁能找出黑板上的冷色和暖色?
教师简单讲解冷暖色知识。
6、展示学生作品。
连一连:你能为这些画选出合适的题目吗?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出这些学生作品。
(三)、实践阶段
作业:
1、尝试用点、线、面和色彩的方式,用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某种情感体验。
2、直接用水彩笔或油画棒进行绘画。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1、观察其他同学的画,猜一猜他们画的是什么。
2、运用所学的点、线、面和色彩的知识评价其他同学的画。
(五)、课后拓展
篇2
《彩墨世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学习中国画对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绘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课是在学生以前学习中国画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中国画的门类很多,风格多样,彩墨画就是在水墨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彩墨画特殊的风格和表现方法是儿童艺术活动充满趣味到重要部分。用惯了彩笔,蜡笔的学生们对中国画有着强烈的兴趣,教材中选用了很多名师的绘画作品,让孩子们感受线条朴拙和生动\墨色在画面中的融合与层次。通过这些作品更好的展现了中国画的笔墨用色及特点,墨的浓淡干湿,磨色的融合交错,用笔的轻重缓急。都产生丰富的画面效果。
注重儿童彩墨画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努力增强儿童彩墨画与生活的联系。本课要引导同学们大胆尝试,在学习技法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体验笔墨带来的乐趣。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国画课新奇又胆怯,如果用传统的传授技法,单调机械的练习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而远离水墨画。故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尝试用了闯关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相册、微课等多媒体的运用形式,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和思维拓展。多方面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水墨交融的独特情趣。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引导:
1、
视频导入(选用中央电视台水墨宣传片)
设计意图:利用宣传片让学生感受水墨的神奇,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和兴趣,为整堂课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一滴墨可以变化出这么多有趣的事物,那么如果加上色彩,一定会更加有趣,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走进神奇的彩墨世界。
出示课题:彩墨世界(运用小魔法彩色刷出示)
设计意图:彩墨世界,运用彩色魔法刷,刷出课题,吸引学生,并能给后面的魔法展示(微课)做好铺垫。
二、发展探究:
1、尝试
回顾
今天老师会在一个个有趣的闯关游戏中和同学们一起认识彩墨、了解彩墨、绘制彩墨!
第一关:水墨接龙。游戏规则,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在第一张宣纸上,每人画一笔,可以加墨、可以在颜色,也可以加水,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创作最有趣,限时三分钟。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对国画课新奇又胆怯,设计游戏的环节就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放下心中的胆怯,初步尝试彩墨在宣纸上交融的感受。
完成第一个知识目标。
师:通过这一轮的游戏,谁能说一说你认为哪一组的作品最有趣?
采访创作人,你是怎么画的?
生:
引出用中锋、侧锋用笔以及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
师:原来一幅国画彩墨作品可以在用笔以及与水的交融中有这么多变化,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画家们是怎样运用这些手法绘制出美术作品的?
设计意图:回顾三年级已学的知识,通过名家画作,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本环节选用的范画为课本中的范画和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作品简单明快,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完成第二个知识目标。
2、欣赏
感悟
播放国画作品。(选用教科书中范画及吴冠中的作品)
介绍吴冠中先生
欣赏作品之后,谁能来说一说你对哪一幅作品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生:
师:同学们能在欣赏作品之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恭喜你们,可以进入第二轮闯关游戏了。猜一猜、画一画。
3、认知
体验
游戏规则,猜一猜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蕴藏着怎样的美术元素呢?
生:答
生:尝试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名家名作后,通过第二轮闯关游戏,了解、认知、体验如何运用点、线、面创作美术作品。完成第一个技能目标
总结:这几幅美术作品是通过点、线、面的艺术方式进行美术作品的
创作。接下来老师也用这些元素创作一幅彩墨作品。(现场绘画)
老师用点线面的结合,完成了一幅彩墨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作品吧!
设计意图:展示一副完整的美术作品需要有的各个元素,引导学生创作一副完整的美术作品。
4、提升
思考
现在你们肯定跃跃欲试,也想动笔创作吧!
别急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小魔法要悄悄的告诉你呢!
微课展示。(展示三种不同的技法)
设计意图:通过魔法微课的展示让孩子们充满好奇与惊喜,愿意尝试各种技法完成美术作品创作。完成第二个技能目标
有了这些小魔法,再加上今天所学的知识相信你一定可以顺利闯过今天的第三关,现在出示游戏规则。
师: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画面,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自己创作一幅彩墨画。
设计意图:利用闯关游戏贯穿整个课程,让学生们没有完成作品的压力,而是体验闯关游戏带来的乐趣和享受。
生:创作表现
三、展示与评价
画好的同学将画统一固定在教室前的展板上,形成两大幅美术作品。
生:说一说1、你最欣赏哪一幅,为什么?
设计意图:评价是美术课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学生也需要有自
篇3
了解绘画创作中人物与环境彼此呼应、和谐统一的关系。利用添画、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表现完整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想象、添画,将人物于背景有机结合,呈现由主题且完整的画面。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大胆塑造以及背景的情趣性。
教学过程:
导课:
我们一起来看这四位同学在干什么?展开丰富的联想,想想他们有可能在看什么?(5-6个同学回答)
他们展览管里看画展、看海底隧道、看电影、看风景、看球赛、走进了哈利波特的世界、在飞船里看太空。【看电影现在是在哪一排?不改变大小,不前后移动,有没有办法让他们坐下来?】【看风景是哪个季节的风景?风很凉,以防感冒可以让他们围上什么?戴上什么?】【看球赛我们会欢呼,可以头上带丝带,可以脸上印上中国国旗的样子】【走进哈利波特的世界,怎么样融入到环境里?可以戴上哈利波特的魔法帽】【看太空在哪里看的?在飞船里要穿什么?】
看了这一系列的图片,谁能总结一下?老师来帮帮你,刚才看的这几组的人物一样不一样?是不是都是那四位同学?环境一样吗?表达出来的主题一样吗?
小结:背景不同,人们的活动也就不同,表达出来的主题也不同。
画面中人物和环境该如何搭配表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学习的《人物与环境》出示课题。
授新:
再来看这对小伙伴,身体动态有什么特点呢?我找两个同学模仿一下这组小伙伴的动作。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身体动态特点,猜想他们在干什么?(5-6个同学回答)【小丑表演、晾衣服、潜水、在舞台上表演节目】(两个简单的,两个难的。)(提示:我们要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需要从画面中找答案。)
这四组人物身上都是空白的,谁能帮帮老师,还需要添加什么就可以让画面上的人物和环境更和谐统一呢?【板书:衣着
发饰】
看来画面中人物和背景环境要想和谐统一,不仅要怎么样,还要怎么样。大家齐读这段话。
会了以后还有一个小问题,在这三个画面中,人物除了衣着和发饰的变化还有哪些变化?【位置和方向】
改变了人物的位置与方向又会呈现什么样的画面呢?【悠闲的躺在海边听音乐、进行街舞比赛】
所以我们在构思画面时,还可以变换一下人物的位置与方向进行想象和思考,这样你会有更好的创意。
再来看这两幅画,哪一幅变现的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幅)
我们在关注人物动态的时候,还要注意背景环境要丰富,色彩要鲜艳。【板书:丰富
鲜艳】
想象:
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就可以创作一幅幅有趣的作品。看下面的作品,人物一样不一样,背景一样不一样?【仙境里云游,遨游在天空中,在繁茂的森林里穿梭】谁能试着总结一下?就像老师在课的刚开始那样总结?
小结:背景不同,人们的活动也不同,表达出来的主题也就不一样。
只要你敢大胆的想象,再加上你新奇的变现,你的作品画面就会绚丽多彩。
欣赏学生作品:
你们在画之前,先欣赏一下其他班同学的作品。老师给了一个既定的人物,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动态,展开想象去添加背景环境,我们一起来看同学赋予这些人物什么样的活动?【田野发呆、坐在小河边、晾衣服、放风筝、表演节目、跳舞、滑冰、踢足球、踩着风火轮、跑步冠军。】(提示:我们要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需要从画面中找答案。)
布置作业:
篇4
:
三年级-下册2课
课题:画中的线条
教学目标
了解线条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认识线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姿多彩的艺术美感。学会感知画中的线条,体会画家的情感世界。能用线条表现自己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点
认识线条的表现能力,学习分析、评述画家作品。
教学难点
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应用到绘画作品中,感受不同线条所表达的艺术情感。
教学准备
铅笔、彩色水笔,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
新课活动
观看,听。
观察、分析
归纳知识
探究
赏析
深入探究
欣赏
迁移
三、
绘画实践
四、
与人分享绘
画乐趣
思考,回答。
观察。
直线,曲线。
观看,思考。
集中注意力。
发现:植物、动物、景物,生活中的线条。
回答
思考回答
集中注意听
感知线条
观察并回答
思考回答
感知奔放的线条
感知柔美的线条
感知华美的线条
讨论
感知、讨论。
观察、分析图片与绘画作品的不同。
观看作品,分析画家的心情。
画一幅画。
感受作画乐趣。
谈话:
同学们,想一想,画画是你们用得最多的是什么绘画表现方法?
板画几种线条。
问题:
老师画了什么?
板书课题,播放ppt课件。
当线条呈现在一张画纸上的时候,便成为了绘画的语言,在绘画中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谈话:
老师在课前找到了自然界与生活中的一些线条,你们想看看老师搜集的素材吗?让我们通过幻灯片去看一看线条的世界。
播放ppt幻灯片。
小结:
我们一起看了这些图片,你能把它们分成哪几类型呢?
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线条,请你描述一下不同线条所带给你的感受。
讲解:
古今中外,无论抽象还是具象的绘画作品,线条一直是创造形象和表达感情的基本要素之一。画家创造出的线条有的飘逸洒脱有的柔中带钢,有的柔和秀美,画家笔下的线条具有生命力,抒发了他们不同的情怀,带给我们无尽的艺术享受。
线条如此神奇,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画家画中创造的丰富精彩的线条。
赏析:
绘画作品中的线条来源于生活,但与生活中的线一样吗?
放幻灯片:《长城》
小结:略
连线:请你用词语将你对作品中线条的感受与作品进行连线,并对作品进行简单分析。
展示:
《放牧图》——粗犷、雄浑
《黄河逆流》-柔中带钢
《八十七神仙卷》富丽华美
小结:略
PPT展示:马蹄斯、毕加索、琼坎的作品。
引导学生赏析作品。
PPT展示:干枯的和茂盛的大树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干枯的树(悲凉);茂盛的树(有活力)。
问:我们用什么样的线条才能表现干枯和茂盛的大树呢?
播放PPT,欣赏感受画家笔下描绘的大树的线条美。师同时板画不同的线条。
学生创作实践活动:用线条描绘你喜欢的对象。师巡视指导。
展示与评价:向同学展示你的作品,并说说你的创作构思和作画技法。
谈话引入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初步感知线条。
联系生活,找寻生活、自然界中的线条。
归纳知识。
学习表述。
探究生活中的线条与绘画中的线条的关系。
学习语言表达感受。
欣赏画家用不同线条表达感受的方法。
构思运用线条表达感受。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绘画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特点。
2.技能目标:能够根据人物的动态变化想象活动内容,添加适当的环境。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热情,以及改造事物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过程方法:
观察欣赏法、谈话法、启发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探究实践法等
教学重点:
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动态变化的基本特征,通过给同样动态的人物添加不同的环境,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根据特定的人物姿态,通过改变位置方向想象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情节,并添加适当的环境,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范画、人物造型图。
学生:绘画工具、胶棒、16开白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常规,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沙画:观察一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题:《人物与环境》。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沙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三、学习新课:
1.师出示举手背面人物的图片
这个人在干什么?让我们站起来,一起做一个小游戏,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全班起立,举起你们的双手,设想一下,现在的你,正在做什么?在怎样一个环境里呢?(学生回答)
师小结,演示:老师也想象出了一个画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欣赏。
教师小结:同样的一个动作和神态,我们就可以想象出无数个画面,在不同的环境里,就会组成不同的画面。
设计意图:想象人物活动并添加合适的环境,解决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2.再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看,这个人在干什么?(课件出示人物图片)
学生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同一个人物,同一个动作,我们可以想象出各种活动。课件展示同一动态不同活动的人物图片,请学生欣赏,了解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人物的服饰来改变人物的性别、年龄。
那如果改变他的方位呢?请同学们观察、想象。(课件出示不同方位的图片以及范画)
学生分小组研讨,这些作品石如何巧妙利用相同的人物动态一样想象不同的人物活动,并添加适当的背景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同一个人物,同一个动作,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人物的服饰、性别、方位以及环境就会营造出不同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研讨,和欣赏别人的优秀作品,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想象不同角度的人物动作适合什么样的环境。解决本课重点。
4.小游戏:给人物找环境、给环境找人物。
刚才,我们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用变换方向和服饰的方法来添加环境。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里有两张张图片。请根据已有的环境,选择合适的人物、服装和方位,贴到画面中合适的位置。
教师请两位同学上台贴图,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教师总结:不管人物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姿态做什么事都必须要有合适服饰的环境来与其搭配,这样才能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显得和谐、统一。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环境与人物要协调、统一,要能突出人物的活动。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解决本课难点。
四、学生创作: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师给出的几张人物图片中,任意选择一张或几张粘贴在画面中,并添加合适的背景环境,使之变成一张完整的、有创意的画面。
作业要求:
1.构图饱满,有创意。
2.画面生动。
3.人物与环境和谐统一。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利用老师提供的人物造型,粘贴在画面中,添加合适的背景环境,让画面更丰富、更有新意。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根据人物的动态变化想象活动内容,添加适当的环境。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进而提高美术作业的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
1.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欣赏。
2.
学生互评,奖励优秀。
3.
教师小结。
今天,通过我们对人物与环境的想象与添加,我发现了大家都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能够把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人物原型想象成穿着不同服饰,身处各种多变的环境之中参与各种活动,真是有趣极了。同学们,你们真棒!
篇6
《会动的线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是线条系列教学中的一课。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学习线条这一基本美术语言和造型元素,深入挖掘线条的表现力,掌握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在画面中动起来,生动表现生活中的现象,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之后的造型表现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线条的变化对动感的影响,掌握用线条表现动感的方法,创作一幅有动感的画。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探究用线条表现动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线条的魅力,促进学生学习线条造型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线条的粗细、疏密等变化对动感的影响。
2.难点:掌握用线条表现动感的方法,能够有目的地运用线条表现动感。
四、教学方法:
游戏启发、观察研究、对比分析、合作探究、探索实践、演示讲解、欣赏感受等。
五、教学准备
1.教学工具:彩带、课件、范图、彩笔、磁扣等。
2.
学习材料:
图画纸或彩色复印纸,水彩笔,丝带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习用具准备情况,调节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回忆所学知识:直线、曲线、折线。
(二)创设情境,观察线条
1.请看老师手中拿着一条丝带,
观察丝带在老师手中抻直不动时呈现的状态是一条我们曾经学过的什么线?学生答:直线。
2.老师在空中摇一下丝带,你看到了什么线?学生答:弧线。
3.
提问:“谁还能让你的丝带动起来?”(找学生到前面摇一摇),其他同学把看到的线条用手在空中画一画,说一说是什么线?答:曲线。
4.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由此我们推断出曲线是具有动感的线条,它是会动的线条之一。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三)确定目标,出示课题(板书)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学习怎样利用会动的线条让画面动起来。
【设计意图: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
(四)游戏探索,研究线条
1.小魔术“变变变”:
①出示范图《静止国旗》:谁能变个小魔术,让五星红旗在画面中飘动起来?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改动,其他同学观察他是怎样让红旗在画面中动起来?
②共同小结:直线改成曲线,让画面动了起来。红旗飘动说明谁来了?答:风。风能不能使水面动起来?答:能。
2.我们再做个游戏“给波浪排排队”,出示课件:看水面的波动,猜猜风的大小,哪幅风最小?哪幅风最大?从小到大的顺序给画面排排队,仔细观察风的大小与水面的波纹有什么关系?
①学生到屏幕前指一指顺序,指对的说明理由:波浪越大越密,说明风越大。
②我们怎样让水在画面中动起来呢?让我们学习一下。
播放微课:教师演示讲解会动的线条曲线表现不同画面动感的方法。
③出示范图狂风巨浪画面,进行对比,冲击学生的视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④小结:曲线变化越多、越密、越粗,无规律排列,才会动感越强。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变魔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比观察,感受线条的粗细、深浅、疏密、波动大小的变化,直接影响画面的动感强度,学会表现不同动感的画面,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3.
回忆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与风有关系的动感画面呢?学生畅所欲言回答。
4.课件展示生活中与风有关系的动感画面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找一找吧。
5.课件出示与风无关的动感画面,找一找动感线条。
6.欣赏曲线表现的画面作品,感受曲线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创作思路。】
(五)对比分析,感受线条
1.课件出示爆炸场面,问学生:这样具有震撼力的画面,你发现了什么线条?学生答:折线、射线。
2.范图出示火箭:火箭在画面中动了吗?没有,是静止的。
教师演示画射线和折线的方法让火箭在画面中动起来,表现不同的感受。
3.课件出示用折线表现节奏感、跳动感的画面。
4.出示课件射线表现速度感的画面。
5.小结:折线适合表现震撼力和具有节奏感、韵律感、跳动感的画面。
射线使画面速度变快。(板书)
【设计意图:了解折线和射线在动感画面中的作用及表现方法,欣赏有节奏感,有冲击力和速度感的画面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六)作品赏析,感受动感画面
出示课件:欣赏古今中外画家作品,感受了解动感线条在画面中的不同表现方法。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动感场面,打开学生思维空间,启发创作灵感。】
(七)艺术实践,自主表现
1.生活中的人、动物、植物、景物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只要掌握好方法,它们都能动起来。
2.
提出作业要求:利用会动的线条创作一幅具有动感的画面,要求画面美观,富于动感。
3.学生进行创作:①可以根据要求大胆创作新的动感画面。②也可以选择把静止的画面改变成一幅具有动感的画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差异,制定不同的作业要求
,让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方式完成作品,掌握表现方法。教师鼓励表扬创作有想法、有新意的同学。】
(八)展示赏评,交流提升
1.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自己运用什么方法让画面动起来了,说说自己在创作中的想法及感受。
2.评一评哪幅作品最美观、画面最富于动感。
3.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方法,在创作时能够有目的地运用线条表现动感,了解生活中还有许多富有动感的设计,欣赏图片,拓展知识。
【设计意图:在自评、互评过程中,深化知识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了解动感设计可以美化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七、板书设计:
会动的线条
静止与飘动国旗对比范图
曲线使画面动感增强
火箭飞射简笔画
篇7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2分钟)
教材分析:《恐龙世界》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一课。本课要表现的恐龙是地球上早已绝迹的动物,科学家针对恐龙化石的研究还原出来的恐龙形象深深吸引了孩子们,并使他们产生无尽的遐想。教材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宽广、自由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在绘画创作的同时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关注未来。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绘画造型能力,而且好奇心强,想象力与创造力都非常丰富和活跃。能够较好地用语言和画面描述所观察到事物的形象与特征。针对这一学龄特点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显性目标:了解恐龙相关知识,使学生根据恐龙特征和生活习性,画出想象中的恐龙形象。培养造型和想象能力。
2.隐性目标: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了解自然,关注地球生物未来,增强环保意识。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把握恐龙形态及一般特征,画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画。
教学难点:表现具有典型特征的恐龙。
教学过程(课件)
针对本课教学目标,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下面是我的无生上课:
一、导入新课(1分钟以内)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先听老师讲一段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原始森林里,当时人类还没有出现,地球被一群“极不寻常”的爬行动物统治着,长达一亿六千万年之久,后来呀,这群爬行动物却忽然消失了。故事说到这儿,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猜出这是谁了吧?
师:对,这是一只来自远古时代的恐龙,你们想和它认识吗?快来听听这只恐龙说了什么吧!(斑斑:嗨,大家好,我是恐龙斑斑,因为我浑身长满了圆圆的斑点,所以才有了斑斑这个名字。很高兴认识你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家族曾经遍布整个地球,无论是沙漠、平原、丛林、湖泊周围都是我们生活的栖息地。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这里捕食、嬉戏、休息,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你们想认识我们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呢,我们跟着斑斑乘坐时光机一起去恐龙世界看看吧。(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8分钟)
1、欣赏各种各样的恐龙(介绍翼龙、剑龙、鱼龙、双齿型翼龙、霸王龙、蛇颈龙。)(3分钟)
师:同学们,这里就是恐龙生活的一亿六千万年前的古代,在这里生活的恐龙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陆地上爬,还有的在水里游,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1)师:瞧,斑斑看到了什么龙?对,是翼龙,翼龙有的是食草恐龙,有的是食肉恐龙。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这只翼龙的特征?
点击录音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请坐。在翼龙中,有的只有麻雀那么大,有的却相当于一架飞机,他们有什么生活习性,谁来说一说?
师:你表述的很到位!请坐。你们还知道哪些会飞的恐龙?
点击录音
师:你的知识真渊博啊。
(2)师:瞧,斑斑又看到了什么龙?对,是剑龙,剑龙是一种体型巨大的食草恐龙。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这只剑龙的特征?
师:你真棒,请坐。那他们有什么生活习性,谁来说一说?
点击录音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在陆地上爬行的恐龙?
点击录音
师:你知道的真多啊。
(3)师:瞧,斑斑还看到了什么龙?对,是鱼龙,鱼龙是一种食肉恐龙。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这只鱼龙的特征?
师:你真不错,最大的鱼龙有20米。相当于我们四间教室的长度。它们有什么生活习性?
点击录音
师:你了解的真多啊。
师总结:在恐龙的时代,有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恐龙,而这些恐龙都在哪里?每天做什么呢?谁能发挥你的想象力,和我们大家说一说。
师:你说马门溪龙在树林里正伸着长长的脖子吃树叶呢,是的它需要食物来成长。
你想到了角鼻龙正在山洞里玩游戏,是的它还可以在山洞里躲避风雨呢。
2、欣赏学生作品,感受恐龙的生活。(2分钟)
(欣赏学生作品)一些同学也进行了想象,并把自己想的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三页的学生作品。你最喜欢哪一幅,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师:你说你最喜欢这一幅作品,因为你看到了恐龙妈妈和恐龙宝宝之间的亲情。
你喜欢这一幅,因为用了橡皮泥制作的恐龙作品更有立体感。
而老师最喜欢这一幅,因为我看到一群各具特色的恐龙在原始大自然的怀抱中生活的很
开心。
可是现实中我们的斑斑,却很不开心,原来他独自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里一点也不快乐,他非常的向往和自己的小伙伴们生活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环境中,你们能满足它这个小小的心愿吗?
三、教师示范(1.5分钟)
师:嗯,先别急,老师最喜欢三角龙了,我今天就把它画出来陪伴斑斑吧。
四、创作实践(0.5分钟)
同学们,看完了老师的示范,你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自己也创作一些恐龙陪着班班呢,
请看今天的作业:请同学们用绘画的方法,抓住恐龙的特征来表现一幅有故事情节的恐龙世界。要求:造型生动、色彩鲜艳、构图饱满。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计时,等会会有音乐,音乐声停,我们都要停下来,看谁做的又快又好。心动不如行动,我们开始啦。
五、
展示评价(2分钟)
(互评)哪位同学来评述这位同学作品?
你认为他的线条运用的很流畅,,画出了恐龙的外形,还给恐龙的世界画了一大片的苹果树,看来它再也不用为了寻找食物而发愁了。
(自评)我们请这幅画的作者自己点评一下,你想表现恐龙的高大,所以画出了整体。我看你每个局部都表现很到位。
(师评)老师认为这些作品都抓住了恐龙的特征,各有千秋。
六、拓展延伸(1分钟)
篇8
[关键词] 新课改 美术教学 学生
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起到的独特作用受到了空前重视。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地对待当今的美术教育。倡导美术学习的趣味性和多元化,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的培养。
一、教学方法与学情的配合
教学方法的研究历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甚至一谈到教学研究,就是“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如果不能了解不同年龄、不同个性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特点,就是有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如刚从美术师范学校毕业的美术教师,对自己刚刚开始的教学工作非常认真地进行准备,很多新教师会出现运用美术专业学校的教学模式给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严重挫折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法、习惯没有了解、没有研究。同样,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或同一班级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不同。都需要教师进行了解和研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实验教材,就抓住了学生喜欢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这一特点。将美术知识,技能渗透于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当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美术,学习美术。
现在的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启发学生,让知识在学生的脑中发展、升华,做到学以致用。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就把握不住学生的思维动向,就制定不出好的教学方法。所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应该作为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理清备课思路,创新、灵活教学
备课是对一节课的内容、目标、结构、层次、方法等准备一个执行主案。只有认真备课,才能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但课堂教学决不能完全照搬教案。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不同思想、个性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是没有标准的,我们无法预知。他们随时都会有新的想法产生,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步骤,会被他们的奇思录用想打乱。所以,课堂上教师要随机应变,把握时机,充分利用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创作。如在《蒙娜丽莎》一课中,很多学生都在看她美丽的微笑,突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正在翻找达芬奇的《自画像》一画并与《蒙娜丽莎》放在了一起比较,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我把握这一时机对他进行表扬,称赞他的细心观察和探索情况。其他学生受到启发,一会儿就出现了很多学生提出关于《蒙娜丽莎》鉴赏的不同感受和想法。
学生的“奇思妙想”如果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应被教案所束缚,应该围绕课堂的主体――学生,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他们去想象、去创造。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灵活使用教案,不要被其所束缚。
三、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他们敞开心扉,大胆发言,允许其出错
美术学科与别的学科不同,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每个人的情感、兴趣、爱好、性格等都可以在这里获得一个自由的空间,创造属于自己心灵的世界。美术学科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美术作品的作者可以主观去表现一个事物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具有自己个人观点、见解的,是主观的。也就是自己个性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美术课上要求学生自由大胆地想象和富有个性地创作。如果教师怕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错误,而给学生面面俱到地讲述和硬性规定一些注意事项,制作步骤,就会束缚学生的创作思维,丧失学生的个性。还有,如果教师讲的太多学生就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不可避免。怎样才能既不束缚学生思想,又能解决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呢?我认为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是在不断发展的,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出错,知道了学生出现什么样的错,我们随时解决就行。同时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出错,他就会对此进行特别的关注,这样对学生的印象更深。而且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问题,“举一反三”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发展。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年龄特点,不要怕出现问题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敢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自由发挥,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张扬,健康发展。
四、教学中“重思想”,但不“轻技法”,两者互为条件
过去的美术教育往往局限于对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并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种观点最终导致学生的美术技能提高了,但学生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方式缺少个性和主观表现力。新课改以我们改变了这种“重技法,轻思想”的不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得到了体现。
但随之而来的是,很多人以为美术技法的学习已经过时了,不符和“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又倒向了“重思想,轻技法。”但是,没有技法,就失去美术的“术”。没有“术”,用什么来表现美?技法是美术存在的基础,是表现美的基本途径。没有技法美术就不能存在。但美术也不能只重技法而忽视思想。表现思想是美术的最终目的,没有思想的美术作品,谈不上“美”。美术不是单纯的技法表现,是利用技法表现思想,表现“美”。课堂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美术技法,表现学生的思想情感,表现生活,表现美。所以,技法和思想是相互辨证的,互为条件的,谁也离不开谁。
五、教学中的“显线和隐线”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实验教材,就采用“显线和隐线”并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能够得到体现。
篇9
一、教师应制作细致、周详、实用的教学设计
我们很多的美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往往会用到一些概括性的表达。譬如:“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情感”“提高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之类,似乎在突出该教学内容在整堂课中的重要地位,实则是陷入了“大而空”的套路。须知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某个教师备课的文案,也是教学研讨时可供交流和分享的重要资料。笼而统之的教学目标的表达,不但会使教师的备课抓不到重点,而且会让教师在教学中不知所云。所以,在制订中国画课程的教学目标时要具体,多余的空话可以省略,把学生应达到的阶段性学习要求和方式也一一列举出来。如:教学目标:
认识:作品中线条、空间、明暗、韵律和动感等的运用。
发现:画家如何描绘远近,营造宁静的氛围。
描述:作品中的绘画风格和深浅墨色的运用。
掌握:运用线条、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一幅中国画。
二、让学生参与到课前绘画材料的准备中
在人教版美术中,中国画是在三年级教材中才出现的,在此之前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画及其材料是完全陌生的。因此绘画材料的准备应在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帮助下完成。指导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国画的过程。在课前准备时,学生会通过教师以外的方面了解中国画材料的特点。学生对这一画种的陌生感会逐渐消失,有利于接下来欣赏、创作的顺利进行。
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中国画,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在一幅好的中国画中,神韵是其精髓所在,是小学生在学习中国画时所要掌握的主要方面。学生不仅要掌握好水和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欣赏中国画,学习如何表现出中国画的神韵。教师对所欣赏的作品要有针对性,所设计的每一个提问都要围绕作品展开。学生边分析边欣赏,对教学重点的理解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得到逐步强化。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其特点,要因材施教,对待小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内容要避繁就简,无须画得过于深入。只要他能把其中的意境神韵表现出来就算是一幅好作品。如,在画树木时,只要让学生用自己心中的线条、运用墨的知识画出简单的树干、树叶,不要求科学的概念,按自己的意愿去作画就可以了。
四、在尝试中掌握中国画基本墨法的运用
墨法在中国画中的位置相当重要,直接影响着一幅完成作品的神韵、意境及作者的内心体现,所以很多美术教师片面地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墨分五色”。其实用水把墨分成不同深浅的颜色,学生只需要多尝试几次就会掌握水墨的奇特效果和独特美感。他们学习的难点则是如何根据画面的需要,调出同种颜色的不同浓度,表现同种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是体验—演示—创作—临摹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先以水墨游戏的形式体验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性能,大胆尝试创作,再针对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示范,不断强化学生对课堂中涉及的术语和概念的印象,在学生接受情况较好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再让学生进行创作,最后找出相同题材的范画让学生进行临摹,领悟不同的表现方法。
五、从生活中找素材,发展学生的个性
目前,从我国的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更多的是一种导向性目标,而非标准性目标,这就意味着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个性本质特征的独特性,也是保护学生的差异性,因为差异性不仅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更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 多媒体;美术教改;教学课件
多年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改革尝试的经验告诉我们,多媒体的运用,不仅适宜于美术教学工作的统筹安排、教学资料的储存、教学经验的交流,而且还适用于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和分支。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美术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1 运用多媒体和其它电教设备,制作和运用教学课件,辅助并优化中学美术课堂教学
中学美术教育不仅要在艺术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还要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技巧,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众所周知,中学美术课的知识容量大,而课时量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效率,在优化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精简教学过程。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一支粉笔(板书)+一张嘴(讲述)+一本教材(教案)”,教学手段单一,理论知识讲起来枯燥,课本上的图片资料毕竟太小数量又有限,常常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次运用多媒体及其它电教设备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尝试之后,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效果被较大程度地改观了。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轻按鼠标,就能让课件按照编排程序播放在屏幕上,图文、声音并茂,令人在耳目一新的课件展示和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过程。
1.1 在欣赏课上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效果。美术欣赏课着重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现在人教版的美术欣赏《教学参考》书中附有光盘,包含了不少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紧扣教材,内容详实,实用性强。课件多数是运用OFFICE中自带的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来制作的,其优点是,各校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地方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幻灯片的某些地方进行修改和调整,为己所用。
如在讲述《外国古代绘画艺术》一课中,我们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首先,我们从《世界名画欣赏》的光盘中选取了几幅名画图片及说明资料,还有音色甜美的解说和优美流畅的配乐。其中有尼德兰画家杨・凡・埃克的作品《阿尔诺非尼夫妇像》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等。由于光碟中储存的名画具有既可整体观赏,又可局部观赏,并且图像清晰、逼真的特点,所以一经调用,就能牢牢锁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审美意识。尤其是在《最后的晚餐》的欣赏中,基督与十二门徒不同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都跃然于屏幕之上,艺术感染力极强。学生们不禁惊呼、轻叹。如果教师这时再随着画面局部的转换,作相应的讲解,可使学生印象深刻。
1.2 在图案课上运用多媒体,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传统上单一的手绘作业形式转化为智能创作型的劳动。利用多媒体进行图案设计课的教学,不仅适用于教师制作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它能为学生进行图案设计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我们将教师和学生在纸上设计与绘制的单独纹样,通过这两项设备输入计算机,再运用计算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操作,由于计算机具有高速、精确、强记、灵活等特点,对图片进行复制、粘贴、着色、剪切、旋转、批处理等操作,简直只需举手之劳,就能获得对称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或手绘无法达到的各种滤镜特技效果。正如某位计算机专业人士所说的,使用计算机技术,“不怕'做'不出来,只怕'想'不出来”。
1.3 在素描课上运用多媒体来突破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内容。中学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包括素描理论知识和素描技法的传授。素描理论中的构图知识、透视知识、整体观察方法等项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总是有些不尽人意。尤其是透视知识,很难达到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效果。为此,我们以“水平圆的透视规律”为切入口,运用多媒体设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并与生活中的事物密切联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PHOTOSHOP软件,我们新建了一个有透视关系三要素(被观察物、画面和观察者)的图形文件,其中被观察物是分别位于视平线以上、与视平线等高及位于视平线以下的若干个水平圆,它们位于同一垂直方向且大小相同,而透视形态则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一个整体、直观的演示图。接下来,我们用PHOTOSHOP和AUTHOWARE制作了下列几个图形及平面动画,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图2
其中,图2、中的圆柱体侧线起初是隐藏着的,随着讲解的深入,教师轻击鼠标,几条侧线分成三组,动态“显影”在屏幕上。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师生一起归纳出水平圆的透视规律,再用鼠标调出文字,加深学生的理解。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于是我们用数码相机拍摄了生活中具有水平圆透视特点的透明圆柱体水杯、“百事可乐”易拉罐、工厂高大的烟囱、水井口及碗碟等图片资料,精心制作和课件的剩余部分。主要是由几个平面动画组成,包括图片及文字等。一般是在屏幕左侧显示生活中具有水平圆透视特点的图片资料,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后调出右上方简短的“规律总结”文字内容,最后再调出右下方的透视形画法示例,与左边的图片相对照,能加深学生对事物透视规律剖析、归纳的能力并加强理解和记忆。课堂教学中有一段时间是给学生做练习的,练习之后针对学生作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椭圆两边画成尖角、近段弧线和远段弧线的弧度及大小把握不当等),我们在课件中补充设计了“注意事项”,并以简洁明了的正确示范图例来作相应说明。学生经过这一课后,对于生活中有水平圆透视特点的物体形态,大都能比较准确地进行理解和描绘。
1.4 在色彩课上运用多媒体来深化和“活”化教学内容,创造奇妙的色彩世界。尽管光学中的色彩和绘画中的色彩在原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设计和调用多媒体中的精美彩色图片。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中无穷无尽的颜色和各类着色工具来讲述色彩的一般知识,如有色系与无色系、色彩的三要素(明度、色相、纯度),色彩给人带来的冷与暖、华丽与朴素、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等知觉与情感的体验等。还可以运用图片处理软件绘制十二或三十六相环。我曾经花费了不少精力制作了一个课题为《色彩的知觉与情感》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运用典型的图片及动画资料来生动、直观地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外,我还将“色彩的味觉联想”和“色彩的象征意义”融于其中,对教学进行深化和 “活”化。课堂上学生仿佛一会儿置身于“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色彩世界,一会儿又在《天鹅湖》的乐曲声中领略白色的圣洁,过一会儿又在国歌声和冉冉升起的国旗中领略红色的象征意义……
1.5 在手工课上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优化手工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中学的手工课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我仅以《剪纸概述》一课为例。
在讲解剪纸技法的分类时,我制作了一个小小的FLASH动画,如图看上去非常直观、形象、富于动感和创意。具体方法是先制作两张长方形的“纸张”,一红、一白,左右并置。接着输入一白、一红两个五角星图片,然后让红色五角星“飞走”,成为“镂空”的白色五角星,此时出现动态提示文字“阴刻”(以块面造型为主),闪烁几次后消失;红色五角星“飞”到白纸上后,又从呈块面的红五角星中“飞走”另一个稍小一些的红五角星,“飞走”的地方留白,最后效果为保留红色五角星轮廓线条的“阳刻”剪纸(以线条造型为主,类似于双勾),如《剪纸两种主要造型方法的比较示意图》所示。
平面动画示意图简单明了,便于学生弄懂。这时最好还要“趁热打铁”,另外再举两个比较复杂的剪纸图片为例,对照比较一下阴刻造型和阳刻造型的不同艺术效果,籍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当然,以上只是列举了多媒体在欣赏课、图案设计课、素描课、色彩课及手工课上的几个实际应用的例子,像美术字、黑板报设计、统计图表等内容也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来辅助和优化教学,包括用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实现电子备课、资源共享,对美术教学实施统筹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对现有的教学资料,教学进度、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学重点难点等各类教学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制订出各学段的《教学进度横道图》,实施统筹安排并严格执行,是很有必要的。电子教案很先进,图文并茂,随时调用,随时修改和更新。很多学校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和宽带互联网,实现了无穷无尽网络资源的共享。在相关网站上,我们可以搜索到能适应于教学的教案、课件、各类图片、声音、动画素材,但网络资源也不能说是应有尽有的,各所学校有各自的不同情况,学生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网络资源,我们不能仅仅照搬或照抄,而要灵活地加以运用。而且就算是统筹安排过了,也不能一劳永逸,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和链接。
3 对于适合于学校、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的课件、各类信息素材以及课堂教学实录,可以通过刻录光盘的形式,长久储存起来,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得以“颗粒归仓”,便于先进教学经验的传播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