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蛙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11 00:4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青蛙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唱会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并感受歌曲风趣、活泼的特点。
知识目标:能根据节奏读歌词。
能力目标:了解力度记号中强、中弱并运用到歌曲当中去。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风趣、活泼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力度记号中强(mf)、中弱(mp)并运用到歌曲当中去。
学情分析
这首歌曲对于四年级来说并不难。歌曲不仅将小动物的叫声融入到音乐作品中能进行表演,而且采用“对话”的方式更增加了情趣,相信孩子们会很积极的投入进活动中来。所以这节课设计以自学和引导为主来学习这首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入
癞蛤蟆与小青蛙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三、新课学习
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风格特点。(是怎样一个故事?)
(1)歌曲中的癞蛤蟆和小青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介绍癞蛤蟆和小青蛙)
(2)你觉着这首歌具有怎样的风格(风趣、幽默、活泼)
这首歌曲在演唱中有什么与我们平时听的其他歌曲不同?(演唱中有对白)
(3)他们相遇后心里是怎样想的?
2.复听歌曲
(1)请听到念白的地方学生跟着念(注意节奏)
男孩子:癞蛤蟆的话
女孩子:小青蛙的话
(2)前两句念白情绪?(高兴地、兴奋地)
后两句念白情绪?(失望地、生气地)
(3)再次聆听,跟着念白要读出不同情绪(边念边打节奏)
3.学唱歌曲
(1)指导学生念歌词(放音乐学生跟着节奏念)
(2)学生跟着琴轻声哼唱
(3)讲解重难点
(4)用活泼快乐风趣的声音完整地演唱
(5)情绪处理,力度处理(mp、mf)
癞蛤蟆声音:用中强
小青蛙声音:用中弱
(6)分角色演唱
4.为歌曲伴奏
加入响板、铃鼓、和鼓……
篇2
近年来,在李海林等语文教学名师的带动下,追问式评课逐渐兴起并得到认可和推广。所谓“追问式评课”,即“以对话的方式,回顾并认定教学事实,追溯并反思教学理念,以期获得教学启发的活动”[1]。追问式评课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遵循由教学事实到教学理念的“追溯”路径。而作为一种新的评课范式,它的实践形态尚有待作进一步探索。2012年3月6日,湖北郧阳师专马磊老师赴十堰市五堰小学观摩吴春林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荷叶圆圆》的课堂教学。3月10日,马磊老师与吴春林老师展开了追问式评课。本文拟对这次追问式评课的实践形态予以述评,以期促进追问式评课的实践探索。
一、追问式评课的准备
与以往案例不同,本次开展的追问式评课活动与上课时间相距4天。这是为了使执教者吴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为了说课,吴老师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重新审视教案,回到最初的教学设计。
2.回顾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3.将学生上课时在教科书上做的笔记进行上交整理。
4.对本校同事听课记录作进一步整理。
5.与本校教师之间展开协作式评课。
在充分“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吴老师回顾并认定教学事实,进行自我反思,形成“说课稿”。
二、追问式评课的实施
本次追问式评课的实施大致可分为说课、对话两个环节。
(一)说课
吴老师在说课中指出,《荷叶圆圆》的学习目标一是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二是学习荷叶给别人带来快乐并将快乐分享他人的精神。这二者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吴老师既叙述了教学事实,也阐述了教学重建的设想。吴老师对教学事实作了全面的回顾总结,其中既有按照教学预设形成的教学活动,也有课堂上现场生成的精彩片段,此外还提出了教学重建的策略。
吴老师详细叙述了按照教学预设而展开的教学活动。
这堂课,通过向学生提问对荷叶的认识,并借以激发学生对荷叶的兴趣,然后切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叶圆圆》这篇课文。”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对荷叶有了基本的认识。要求孩子们尝试用赞美的语气把第一节读出来。
……
最后把这篇课文的主题升华:让孩子们进行讨论交流,比如荷叶给小水珠、蜻蜓、青蛙、小鱼都带来了方便,自然而然地引到第一自然段:“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荷叶非常美,但它不吝啬自己,而是乐于奉献自己。课末布置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孩子们对文章复述的能力。
在谈到教学“青蛙”一节时,吴老师提到了课堂的现场生成。
让孩子们自己朗读第四自然段,自主学习的同时加以简单的引导:“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小青蛙在歌台上唱歌的情景是什么样子的?”当时我看见有一个孩子,他在那里跃跃欲试想做小青蛙在歌台上呱呱叫的样子。有些孩子就显得激动了,也想模仿小青蛙呱呱叫的样子。于是我就临时找同学做小青蛙呱呱叫的动作,这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涉及到。而那个孩子确实把小青蛙蹲在歌台上呱呱叫的情态做出来了,这一情境也催生了这节课的。这是我的意外收获,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达到了最初设计不找同学来扮演小青蛙所没有的效果。
一年级的孩子是“天真”的。杜威指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的引导者和启发者。[2]在这里,吴老师之所以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就在于她深刻把握了儿童的发展规律,并运用于到平日教学过程中。
在具体研读分析每一节之后,则由教师带领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谈到此处,吴老师提出了教学重建的策略。
课堂上我把他们分组分角色朗读。其实朗读时应让他们边读边演:读课文中小水珠部分的孩子们就做出睡觉的样子,在摇篮里晃来晃去;读课文中小蜻蜓部分的孩子,就做出小蜻蜓扑闪着翅膀的样子;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动,这样读的效果会更好。这是后来想到这节课需要进一步优化的环节。
(二)对话
吴老师说课后,马老师对吴老师的教学事实作出进一步概括总结:
你在“说课”过程中,说到教学预设却没有在课堂上展现的东西、临时生成的东西,还提到了教学重建的策略。这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朗读感受荷叶将快乐分享给他人的精神。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荷叶将快乐分享给他人的精神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如果这个过程脱离文本,就有可能变成一节纯粹的思想品德课。我觉得这堂课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学习荷叶将快乐分享给他人的精神始终没有脱离文本,一直依据着文章的语言进行教学。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主要指导学生的朗读。其实学习朗读和学习荷叶这种精神是相统一的。
对此,吴老师表示认可。马老师针对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展开了一系列的追问。本文在此举例介绍。
1.教学资源的利用
篇3
一、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
作为一名长年在农村中学任教的体育老师,目前自己工作的学校条件、师资情况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农村中学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很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农村中学体育课教学只是做做准备活动,做做游戏,打打篮球,完了学生在操场自由活动,这也的的确确是当前大部分农村中学体育课教学的真实的现状。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很多人对偏远农村中学的体、音、美 三科教学戏称为“唱音乐”“玩体育”“画美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十分清楚地写着: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可实际状况却不完全是这样,现在大部分家长只去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很少有人去关心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事情。但是,体育重要吗?当然是很重要了。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呢,因此,我针对初中生身体和心理特点设计了若干个教学小案例。
二、体育教学案例在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效能分析
1、从思想上以动机教育促学生创新教育。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不同,形成的目标过程结构也不同,往往影响着体育锻炼的效果。目标明确的学生会在种种体育活动中坚忍不拔,其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和过程更具有创造性,进行扩散思维练习。如:学生参与过程-----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讨-------分析并处理过程------汇报结果。此方法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扩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2、从内容上创设情景进行创新教育。
案例:立定跳远教学
教学初一学生“立定跳远”,可采用小青蛙找妈妈的线索:
(1)开始就引导学生成为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在找妈妈的途中遇到小动物,指导学生模仿小动物作准备活动。
(2)遇到小河,要踏石过河(专项准备),要过比较宽的河,进行立定跳远的训练,看谁的本领学得快。
(3)小青蛙学到了本领勇敢地过了河,在稻田里消灭害虫。于是,他们拿起武器(小沙包)去消灭害虫(投准)。
小青蛙终于找到了妈妈,与妈妈一起载歌载舞(放松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初一学生好奇、善于模仿的特点,并巧妙地利用游戏代替枯燥的动作技能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整个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
三、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要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创造的小个体,要从小激励每个学生有创新的欲望。
案例:玩呼啦圈
一般在玩呼啦圈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腰间转动,而我却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动学生的脑筋,进行各种思维活动。
1、扩散思维:圈可在手上、颈上、上臂中、膝中旋转,也可单腿进行等。
2、求异思维:呼啦圈摆在地上一个个相连,可进行单腿跳练习或单跳双落练习;一组学生手持圈竖成一排,另一组“钻山洞”练习;等等。
经过以上的创新练习,学生由乏味变成兴致勃勃,大大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动作技能的动作要领,注重学生体育知识的增进和道德的养成,更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他们成为学习和锻炼的主人。
案例:学习弯道跑的技术
在弯道跑技术讲解中,先不讲课示范,而让学生先进行练习,在练习中体会弯道跑技术。在跑动中提醒学生注意直道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变化,在弯道上左脚和右脚着地部位,两个手的摆臂幅度大小,最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体验得出弯道跑的技术要领,教师适时进行表扬鼓励,认可学生的能力。学生自己归纳,自主学习,又得到教师的认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弯道跑技术的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五、准备活动与整理运动的创新
准备活动的热身操节奏要稍快,把身体充分活动开。整理运动的运动要柔和缓慢。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分组进行编操,一组准备一套热身操,在音乐伴奏下跳,充分活动身心。
案例:放松“照镜子”
游戏由两人一组,一人模仿另一人的动作,要求好像“一个人”在照镜子一样。
通过游戏,使学生放松了身心,得到了美的享受;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又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了他们的表现欲望。
六、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篇4
【关键词】中职幼师专业理论课幼儿园教育活动教学模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我们中职幼儿教育专业所选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特征是理论教学要与实践达到充分的结合,使教学与幼儿教师的岗位尽可能的对接,以提高学生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从而胜任幼儿教育工作。为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我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灵活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
一、创设幼儿园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校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个性张扬,喜欢专业技能课,如舞蹈、琴法、唱歌、美工制作、舞台表演等,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认识偏差,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课就能当好幼儿老师,从而忽视幼儿教育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为转变学生的这种不正确的认识观念,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我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幼儿园教育案例,根据案例提出思考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案例,来使学生明白学习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性和有趣,同时制作画面优美,佩带动感视频和音乐的课件来吸引学生,感动学生。
案例:关于蛇和青蛙的提问。一名教师提问小朋友:昨晚外面下了一场大雪,小狐狸、小兔子、小松鼠等可爱的小动物都出来在雪地上画了很多幅美丽的图画。那么蛇和小青蛙为什么没有出来画画呢?一名男生回答:小狐狸、小兔子、小松鼠他们的妈妈很有钱给他们买了带毛的衣服,它们不怕冷就出来了;而蛇和小青蛙他们都没有带毛的衣服,太冷就没有出来。老师很生气说:你怎么这么笨,不知道蛇和小青蛙已经冬眠了吗?根据该案例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这个老师的教学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错在哪里? 找出该幼儿老师所犯的四个错误,并分析为什么错了?学生热情很高,能找出明显的1-2个错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该幼儿老师没有学好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错误一:不懂得幼儿思维的特点,幼儿是根据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的(冬天小孩子需要穿厚厚的衣服才能出来,推理认为动物也像人一样冬天需要穿厚衣服才能出来玩);错误二:不懂得暗示的心理学规律,消极的心理暗示(骂孩子笨)会给孩子带来非常不好心理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孩子带来如何好的结果;错误三:不懂得教育理论,直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骂孩子笨),不会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错误四:扼杀孩子的好奇心,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孩子,使孩子不能学会探究知识,不能学会在思考中获得问题的答案,经常直接把问题答案告诉孩子的结果会造成儿童大脑懒惰,不愿思考,依赖他人给予答案。
从上述分析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幼儿教育专业理论的重要性,结合当前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情况(举北京方庄三幼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只有学好幼教专业理论的幼儿老师才能成为最优秀的幼儿教师。
二、引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实例,讲授理论
中职学生的特点是不喜欢枯燥的理论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理论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结合起来,我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大量的幼儿园教育实例,如在讲授《幼儿园教育目标》一节中,我引入鹤立幼儿园超前教育的例子,层层分析是否符合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否符合幼儿园智力教育目标,并引发学生思考当前幼儿家长一味让孩子学习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等。为培养幼儿自信心及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我引入“母亲与家长会”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培养孩子自信心。
案例:母亲与家长会。第一次幼儿园开家长会,老师批评了孩子。说孩子有多动症,请妈妈领孩子去看医生。老师说别的孩子能坐住10分钟,而她的儿子最多坐住2分钟。妈妈很伤心,回到家儿子还问妈妈,老师表扬他什么了。妈妈只好说老师表扬了,说你以前最多能坐住1分钟,现在能坐住2分钟了。希望以后更好。孩子很高兴,第二天又去幼儿园了。小学的第一次家长会,妈妈去了。老师把妈妈留下来说,你的儿子是不是应该换所学校读书,妈妈问为什么。老师说,你的儿子考试全班倒数第2,去看看医生吧,做各智力测试看是不是弱智。妈妈伤心极了,幼儿园的标签是多动症,小学的标签是弱智。妈妈回到家没有吃饭,儿子走了过来等着妈妈批评。妈妈却说,孩子,老师没有批评你,只是说你的问题就是太粗心,如果你学习能细心些,至少能超过你的同桌,他是第27名。孩子听了这话眼前一亮吃了两碗饭,第二天很早就上学去了。初中毕业前的家长会,还是妈妈去了。会后老师没有把妈妈留下来,母亲急了去找老师问孩子的情况。老师说你的儿子很不错,有潜力,如果运气好也许能考取重点高中,妈妈终于开心地笑了。儿子来接妈妈,妈妈对儿子说了老师的话,儿子很争气不仅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又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该案例配合音乐让学生通过读感动得流泪,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最正确和有效的?学生讨论,发言很积极热烈,然后教师让学生模拟表演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教育情境剧。
三、学生模拟幼儿老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适用教育理论
为使学生真正掌握幼儿教育理论并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教育理论,教师出题目和标准,要求学生自编幼儿园情景剧在课堂上展示,一个或两个学生演“幼儿”,一个学生演“幼儿老师”,展示该“幼儿老师”的教育策略,然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该“幼儿老师”的“教育”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育原理。
四、分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网上查找资料,形成小组研究短文,开展小组竞赛
鼓励学生经过思考并分组讨论、分组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各种问题,请教师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小组网上查找资料,形成小组研究短文,开展小组竞赛,看哪些小组提出的问题及研究的结论更具价值。如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对幼儿园教育的问题认识更加深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篇5
1.通过水中的学习和体验,了解和体会水中游泳活动的特点,逐步适应水中环境,消除怕水的心理,培养勇敢、坚毅的精神。
2.通过系列的水中游戏,掌握正确的水中呼吸和换气方法、水中行走、漂浮与滑行的技巧,提高水性。
3.通过模仿老师示范,初步学习蛙泳的技术动作,体验蛙泳动作。
4.通过水中游戏和学习,提高水中平衡能力、协调性和促进完善心肺系统功能。
5.通过观察和水中练习,树立水中游泳活动的安全意识,能互帮互助学习。
二、单元教学内容
为达成以上单元目标,选择促进学生熟悉水性的系列小游戏,主要内容涉及学生在水中自由走、跑、漂浮与滑行、水中呼吸和换气方法等内容,最后以模仿小青蛙水中游进为发展性教学内容。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是年龄在6~8岁之间水平一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天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望强,对多数体育活动均比较感兴趣,但其学习往往从直接兴趣出发,注意力不稳定、也不持久,且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干扰。本单元以“我是水中自由自在的小鱼儿”为主题,将游泳活动中熟悉水性的系列技巧巧妙地融入游戏中,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游泳体验与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感觉“有趣”,在互帮互助中找到“乐趣”,在展示技巧和本领中促进“志趣”,以充分感受游泳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
四、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水平一的学生要学习一些游泳的基本动作,如水中呼吸、熟悉水性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水的特殊活动环境,发展其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的能力并增强体质。通过系列水中游戏活动,使学生掌握水中走、跑、呼吸和换气、漂浮与滑行等方法,帮助其消除对水的恐惧感,熟悉水性,为正式的游泳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发展其协调性和灵敏性,改善其心肺功能,提高其水环境耐受力,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五、课时安排
六、单元教学评价
用单元学习评价卡对本单元每一课时的学习内容随时进行评价,做到课课评、时时记,及时了解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活动中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情况。
【点评】:潘绍伟先生在谈及如何破解“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困局时强调要注重教学设计,他还表示:“不怕没有办法,就怕没有想法”。猛一听感觉有些形而上,但是在这里,“有想法”实质上就是在强调体育教学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必须要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
“有想法”体现在教学设计环节上,说白一点就是在深入研究学生、研究内容、研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符合学习规律、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乐意参加的手段与方法来达成学习目标。本次选择的这几篇教案能够较好地体现这一点。
比如徐仲书老师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情境中形成动作,建立“动作速度快”的身体感知。围绕着这个核心内容,整个教学环节中都凸显了“快”的概念:比如借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抓手指”“踩脚尖”来体现动作反应的快;比如主要内容教学中“两人一组,一人准备启动,一人拍打其后腿(后手臂)”,形成知识的迁移;比如进行前后多次定时跑并进行参照对比,使学生对“快”有了多个层面的感知;比如把传统游戏“黄河长江”作为一种趣味的练习手段进行巩固学习内容的手段,依旧凸显出本次课的主题。
《拦网》教学设计虽然有人说难度较高、学生的成功率较低,但是学生通过学习,在来球判断、起跳时机,动作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提高,运动技能既为目标又为载体的功能就得到体现了。同时在教学中,用排球击篮板进行空中接力就是一个精妙的手段迁移;两人一组配合去拦用弹力绳悬挂的排球,虽然方向的不确定性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挑战,但又恰恰符合了实战情境的要求,这些手段可以说让学生乐在其中。
本期还特别选择了一个单元的计划刊出,而且还是一个游泳题材,这是不多见的。游泳单元设计以“水中自由自在的小鱼儿”为主题,将熟悉水性的系列技巧巧妙地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感觉“有趣”。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掌握水中走、跑、呼吸和换气、漂浮与滑行等方法,为正式的游泳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几篇教学设计不再列举,但是“精心设计学生乐意参加的活动来达成目标”是这期教案的共性。
篇6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 幼儿兴趣 综合性
在奥尔夫音乐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和孩子们都有不同的进步;在奥尔夫音乐课研期间,奥尔夫音乐成为了我和孩子们的好朋友。奥尔夫音乐教材是通过专家教授们精心实践编制的题材,其中的内容适合每个年龄阶段,从小班到大班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发展。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越来越感兴趣,他们把奥尔夫音乐的每一个活动都当成是一次游戏的享受。
1.兴趣是幼儿学习奥尔夫音乐的前提
小班喜欢随着音乐唱歌、跳舞,音乐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活动过程中通过歌谣的教学形式,让幼儿了解歌曲的节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渲染乐学、好学的氛围。幼儿在活动中的快乐更是一种内心体验。通过第一年奥尔夫音乐教学,我们感受到在幼儿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
通过活动《小老鼠和小猫》、《水族箱》、《小企鹅》、《七式进阶》、《围个小圈圈》、《两只小鸟》、《小青蛙赵老婆》、《动物园》、《拔萝卜》、《我的朋友在哪里》、《戴娜》、《大黄蜂飞行》、《魔笛》的实施我得到了以下的感受:即兴创作方面孩子们能大胆想象并用自己的肢体表现律动,有了简单的语言创作,如《芝麻开门》,已经能进行简单的节奏创作;在节奏方面能独立拍出固定拍,对2/4、4/4拍的节奏较为熟练,在乐理方面知道了"TA"、"TITI"感受力AB二段式的曲式;音感方面能根据不同的主人公进行简单的模仿,感受渐强减弱、渐快减慢。演奏方面认识了几种简单的乐器并进行简单的合奏。
2.环境对奥尔夫教学的重要性
中班的孩子在接触奥尔夫音乐活动是自己有了对音乐的理解,加上小班一年的经验,孩子们显得更为自如,感觉很顺利的就完成了中班一年的教学,孩子们和我都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中班一年的教学感觉幼儿在各方面都更为进步了。通过小班的经验,我在中班是更为注意在环境上对音乐的渗透。如在"音乐区"的墙饰中,我将每次奥尔夫音乐活动中的节奏卡、自制乐器、图片进行展示,既巩固了对知识的掌握,又激发了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机会,并积极地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材料的投放上,我能根据教育目标与幼儿兴趣,和孩子一起制作和准备各种各样能发出声音的乐器、玩具、各类表演的服装、道具和材料,如:动物头饰、纱巾、彩带、彩棒等,并配备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玩耍,自由的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孩子们在其中摸摸、听听、敲敲、打打、玩玩、跳跳,各自展现自己的表演才能。在游戏中,培养了幼儿即兴表演的兴趣和能力;在活动中,我也加强了有目的的指导。用五线谱、音符、各种图形和线条装饰教室,幼儿在自由活动时可以在上面边唱、边跳、边玩,有的幼儿还可以自己创编节奏谱,不仅调动了口、脚、手,甚至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够成为乐器,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加强;孩子在游戏中全身心的去唱、去跳、去演,进行创造力的练习,充分享受创作的乐趣。
3.必不可少的绘本教学
为了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表现表演能力等,在奥尔夫教学中,通过绘本教学让幼儿感受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不同风格的曲子,扮演快乐的人、公主、等及各种小动物,不仅激发了幼儿对表演的兴趣,在乐器方面感受了分角色演奏、合奏、轮奏,幼儿在扮演角色中表现自己,在表演中也得到了许多快乐。在本次绘本教学中,孩子们每次都显得积极和投入,精彩的故事内容及生动的画面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孩子;之后的表演更为让我吃惊,孩子们在表演中积极主动,而且还把故事中的人物表演得淋漓尽致。所以说,绘本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分支。
4.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
篇7
语言文字个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区语委会工作精神,以及学校的工作计划,努力创建磁性规范的学校语言环境,做好本学期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工作。
二、主要工作:
1、创建磁性、规范的校园语言文字应用环境。
2、根据区语委的要求,认真开展推普周活动。
3、继续培养一支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推普员队伍。
4、配合督导,做好相关的语言文字工作。
三、具体安排:
1、开展推普周活动
(1)时间:9月8日-9月14日。
(2)主题:“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主要活动安排:略。
在上学期优秀推普员推选活动的激励下,继续开展推普员的培养工作,培养一支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推普员队伍。定期开展推普员工作会议,布置工作,交流经验。特别是加强对低年级学生推普员的培养,要求每班设有推普员,宣传推广普通话和规范用语,做好每日一拼的宣传工作。
2、培养推普员队伍。
3、创建磁性规范的学校语言环境。
(1)结合《小精灵广播》专设《语言文字专栏》,宣传普通话和规范用语。
(2)配合学校大队部,组织推普员,对各班板报、温馨教室等宣传栏目进行长期的语言文字的监督。
(3)在各班级建立“拼音角”,每周更换一次主题内容,利用预备铃时间,由推普员带领全班进行诵读。
(4)对校园环境内的各种标签、提示语、版报、宣传栏进行长期监督,有错及时纠正。
(5)协助教导处做好备课检查、作业检查、随堂听课中教师、学生的口头书面纠正工作,提高师生双方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教师语言文字活动:读书笔记交流。
(2)学生语言文字活动:
开展“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征文比赛;“小青蛙”讲故事比赛;“感师恩,颂师情”诗歌创作比赛;“中文自修杯”第三届上海市小学生“美丽汉字”小达人活动等各项竞赛活动。
5、积极参与集团语言文字活动
(1)配合督导,做好相关语言文字工作。
(2)启动“小思阅读平台”,开展各项活动:
平台启动仪式、相关讲座、学生上网注册平台、家长告知等。
语言文字个人工作计划
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广普通话的参与意识,推动全校语言文字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营造和谐语言生活为目标,全面、深入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积极引导师生树立科学的语言观。促进普通话在全社会的普及推广,为构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组织机构
为更好地落实语言文字工作,学校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xxx、xxx
各班班主任
下设严店初级中学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高大华(兼任)具体负责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
三、活动安排:
(一)学校
1、定期召开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计划。
2、在学科教学和学校一切集体活动中,师生都必须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谈必须使用普通话。
3、学校校牌及其它标牌、宣传栏、黑板报等要严格遵循文字的规范,不使用不规范汉字。
4、加强校园网语言文字工作宣传力度。开辟校园语言文字工作专栏,加强内容的建设和创新,实现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指导和应用研究的网络化,使其成为向师生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的平台。
5、加强教师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方面的培训,特别是落实二级乙等教师的强化训练措施,帮助他们提高普通话水平。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语言文字活动
四、教师活动
1、要求每位教师在校园,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无论是跟学生交谈还是教师之间的谈话,必须使用普通话,并把是否使用普通话做为评优课和年终考核的标准之一。
2、利用校会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体教师的推普意识、写规范字意识。
3、每位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必须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不得写简化字,学校每学期开学初、中、末检查教案时,其中一条看是否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对在此方面做得好的老师的教案提供给大家观摩。
4、邀请有关语言文字的专家到校对教师进行语言文字培训,以切实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字水平。
5、加强全体教师推普意识,积极投入推普活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普通话素质。教师结合备课练钢笔字,结合板书练粉笔字,结合写字课自练毛笔字。
6、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听课和说课,在说课环节和上课环节上促进教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7、对教育教学资料语言文字规范化进行检查:含教学进度、计划、备课笔记、作业批改、学生评语、成绩册等资料的检查。
五、学生活动
1、举办一次全校性语文知识大赛,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县级比赛。
2、利用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全校师生做推普工作的动员。
3、举行一次全校学生写规范字的写字比赛,并进行评比。
4、举办一次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推选优秀团队参加全县诵读比赛。
5、办一期推普板报,并进行评比。
6、各班召开一次推广普通话主题班会。
7、组织一次推普社会宣传活动,在街头设立宣传站,向广大市民宣传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8、开展“啄木鸟”活动,对校园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作业等进行检查,发现不规范用字马上予以纠正。校外的墙面广告文字进行检查、纠正,对个别门面店的错字、别字进行及时通知、纠正。
9、举办一次说普通话演讲比赛,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县级比赛。
10、举办一次以语言文字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三)发挥语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素养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为了充分发挥语文课在普及普通话和规范用字中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对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提出如下要求:
1、语文教师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级甲等。其他学科教师普通话均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
2、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在语文课中加强语言文字规范的教学和口头说话训练外,还要进一步开展一课一练的词语训练和书法写字训练。
3、加强诵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继续办好经典诵读社团工作。
广大教职员工应当从我做起,树立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识,在语言文字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素质和综合素质,并将其纳入教学评价和绩效考核,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语言文字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语言文字个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加快我校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进程,深入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创立市级语言文字规划化示范学校和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为契机,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全面贯彻语言文字工作的“三纳入一渗透”的要求,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扎实做好常规管理工作,坚持工作特色,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工作目标
1、学习、宣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大语言文字宣传力度,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良好学校氛围,努力创立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提升学校良好形象,展示学校特有的风采。
2、健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网络,进一步规范语言文字工作,对照语言文字验收指标,结合学校中心工作,与各处工作整合,扎实有效开展语言文字活动,按时认真做好资料的积累和归档。
3、营造学校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各项读书、诵读、》征文、讲》故事、规范书写比赛等活动中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推进全校用语用字的规范化。
4、重点做好20xx年5月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和今年9月“第1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三、工作资料及措施
1、完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综合管理
(l)在校长室统一领导下,语言文字管理网络机构正常运作,定期召开语言文字领导小组会议,从学校中心工作出发,全面部署学校语言文字工作。
(2)各班级设班级推普员,负责班级日常推普工作,注重抓日常管理。实行推普员不定期交流汇报制度和推普员培训制度,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良好的推普员队伍。
2、优化学校语言文字环境,提升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水平
(1)常设推普标语牌,按需进行宣传标语和横幅的张贴,利用班级板报、学校博客、宣传板、会议等形式,经常性宣传语言文字工作。
(2)政教处、大队部组织大队委员、推普员定期检查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情景,重点检查各班级墙报、黑板报和推普角等班容班貌情景。
(3)规范教师的课堂用语,采用推门听课和上研讨课的形式检查教师的课堂用语,对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普通话应到达二级乙等水平,异常是语文教师要加强语文文字水平的提高,力争到达二级甲等水平。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唱游教学;主体性
引言
唱游教学是一种倡导“动中学,动中学,乐中学”为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加入音乐游戏,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唱游课即是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下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同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从小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一、简述唱游教学及其特点
(一)唱游教学的概念
唱游即是一种边唱歌边游戏的活动,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形成艺术形式多元性的模式。唱游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必要形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将具有动感的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唱唱、玩玩、动动中去感受音乐,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唱游教学的特点
1、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旨在“玩中学”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大动力,鉴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这一特点,在如何调动学生兴趣这方面可以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创设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小就学会以兴趣为前提提高自学的能力。抓住小朋友都喜欢玩的天性,就采用在游戏中学习的方法,在无形中就可以掌握很多知识,并懂得如何与人交流更好的融入集体,同学们都各尽所能,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2、创设有效情境,注重“乐中学”
创设情景的教学特点主要是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结合起来,将儿童带入一种思想境界,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吸收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的应用进行布置情景,如果学生具有动手创作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手工裁剪或自制道具,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也可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技术,使教学更具动画性,易于学生在动态教学下接受艺术的熏陶。
3、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人人参与,充分发挥会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各尽其职,全面的展现自己的能力,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在低年级教育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感、自学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向加以游戏的渗透,使学生更容易打成一片,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增强集体意识感。如有些歌曲的旋律带有舞蹈性质,即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舞步进行舞动,而教师则需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到有效的结合,真正做到人人参加,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4、加入竞赛,注重“动中学”
基于儿童现阶段好奇心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入竞赛可使学生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教学,而是结合音乐律动运用音乐游戏、歌唱表演、集体舞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的学习。
加入竞赛并非为了体现竞赛的残酷性,而是通过竞赛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做到人人参与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做到“动中学”。如一年级学习《小青蛙找家》一课中,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歌曲旋律之后,组织学生对演唱歌曲和动物声音、表情、动作进行模仿的比赛,最终由专业老师评出成绩,并给予相应的奖励。竞赛中的表现可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加音乐课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
二、唱游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理解“唱”与“游”的关系
音乐教学中首当其冲的一个环节即为“唱”,所谓唱就是依照歌谱将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用歌唱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应该对歌曲的背景、旋律、律动、歌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生命的歌曲,让学生完成一首有内容的歌曲的演唱。
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游戏根据实践教学目的划分的话可分为:音符类游戏、节奏类游戏、听音类游戏、识谱类游戏、竞赛类游戏和其他游戏。可根据不同主题的音乐进行音乐游戏的挑选,游戏也包括舞蹈、歌唱表演等,不管是哪种游戏方式,只要是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学习音乐,即为“游”的一个分支。
唱游教学模式中的“唱”与“游”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促使一节音乐课顺利的完成,将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及歌谱中的节奏、节拍、旋律淋漓尽致地表现在音乐游戏中,使学生更好的走入音乐的殿堂。[7]
(二)唱游课应该怎样“游”
首先,游戏要有目的性。在进行唱游课时,教师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此次音乐游戏的目的何在,不能一味的追求游戏这一教学手段,重要的是利用游戏使之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如一年级教材《三个和尚》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听音乐,问:歌曲中讲了什么人都在干什么?聆听过后学生很快的回答了问题,然后教师就开始让学生选角色开始表演,可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却是手忙脚乱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音乐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包括节奏、节拍强弱、旋律都在运动,在音乐游戏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注意聆听歌曲的旋律、节奏,使其感受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理解音乐所抒发的内在感情。
其次,动作要有和乐性。唱游教学中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做游戏时教师带领学生蹦蹦跳跳,组织学生动作的统一性和节奏性,强调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合拍进行。音乐是流动的艺术形式,其中的节奏、节拍都可用动作表现的方式展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做出的动作要与音乐的节奏统一,否则音乐游戏就相当于学生漫无目的的玩闹,自然唱游课也起不到好的效果。
(三)“教”与“学”相结合
在唱游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的则是引导者的身份。教师应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考虑准则。首先,教师在上课前进行有趣且清晰的课堂导入,将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之后进行创设合适的情境和游戏类型,学生依照教师制定的游戏规则,进行音乐游戏的完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反映和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教师制定的教案以学生为主,在实践中学生只需按照教师安排的整体目标进行活动,在音乐游戏的动作、舞蹈中可适度地进行二度创作,唱游课具有灵活性,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唱游课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配合得当,以学生为主体来上好一节唱游课。
结语
唱游教学是现在中小学普遍运用的教学模式,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适合现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并结合了多种游戏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有益于学生在游戏的同时掌握知识,了解音乐的奥妙所在。现代教育提倡教师更注重人性化的教书育人,唱游教学则在多媒体教学与游戏结合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幼儿园戏剧教育;新手教师;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1-0025-07
研究者从2007年开始与N市Y幼儿园合作,在园内个别班级进行戏剧教育的实践探索。期间也曾对该园全体教师进行过戏剧教育方面的培训,组织过戏剧工作坊活动。经过5年的探索,2012年,Y幼儿园决定在全园实施戏剧教育。在这种背景下,缺乏或鲜有戏剧教育教学经验的新手教师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我们知道,在幼儿师范教育的艺术课程设置中,通常会设有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课程,但戏剧教育很难保证会被列入其中。也就是说,在职前教育中,师范教育阶段较少接受到戏剧教育方面培养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初入职教师在这方面的“先天性缺失”。这种“先天性缺失”只能靠“后天”,即入职后的学习与实践来弥补。据研究者了解,教师入职后所接受的有关戏剧教育方面的培训是断断续续的,也就是说,“后天的弥补”面临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顿局面。在这种“先天”和“后天”都不足的条件下,新手教师们最初实施戏剧教育时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为此,研究者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新手教师是怎么看待戏剧教育的?她们的看法在实施戏剧教育一个阶段后是否会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她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有没有得到解决,怎么解决的?期间,她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研究者以幼儿园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旨在“探寻关于她们的真实境遇,以及她们是怎样做、怎样说、怎样想的”,深入了解她们在实施戏剧教育时所遭遇的困难以及她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力图还原真实的戏剧教育实施现场,以期为后继的培训乃至研究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运用文献法,即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有关幼儿园戏剧教育、新手教师及叙事研究方面的文献,根据研究需要加以利用。研究者运用访谈法对三位教师进行活动后的即时访谈以及月末、学期末的总结性访谈,平时则开展随机的非正式访谈;运用观察法观察三位教师组织的戏剧教育活动,并在征得她们同意的情况下,对活动过程进行录像。
研究者主要采用叙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所谓故事的形式,即所叙之事具有情境性、时间性、主观性等特点。叙事研究关注的是在一定的场景和时间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主人公是如何思考、应对、感受、理解这些事情的。
(三)研究对象与工具
研究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在Y幼儿园选取了三名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分别记为梅老师(大班)、兰老师(中班)、芳老师(小班)。
研究中使用到的工具包括纸、笔、录音笔、用以拍摄戏剧工作坊活动或戏剧主题活动过程的摄像机、用以记录关键或典型场景的照相机。
(四)概念界定
1.新手教师
本研究中的新手教师特指那些在设计、组织实施戏剧教育活动方面没有经验或只有较少经验的,尚不能适应或胜任戏剧教育工作的教师,所以不受教龄所限。
2.幼儿园戏剧教育
幼儿园戏剧教育是指在充分激发幼儿戏剧创作兴趣的前提下,为培养幼儿乐于并善于用戏剧语言(符号)表达自我、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由师幼共同建构的一种审美教育。
3.戏剧工作坊
戏剧工作坊是指幼儿围绕某一集体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戏剧化的肢体动作和语言表现这个主题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通常是一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有意义学习。戏剧工作坊的本质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实践模式。
二、研究过程
研究者为三位教师建立了独立的资料夹,将每次收集来的资料加以归档或转录,通过记流水账的方法记录当天观察、访谈以及反思的情况。
随后,研究者对资料进行编码。以兰老师为例,“兰老师”代表活动的实施者,c代表全体或大部分幼儿,B1代表活动中的某个男孩;G1代表活动中的某个女孩,2012年2月28日对兰老师的访谈记为“兰老师访谈2012-2-28”。
将资料转换为编码后,研究者“悬置”自己的观点,反复阅读原始资料,从中找出相似或相近的主题,并对其进行重组。为尽可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研究者会反复听访谈录音,经过阅读和思考逐渐明晰故事线索,即活动时间、实施流程及三位教师遇到的困难等。
三、研究结果
研究者首先了解了三位教师在编写、实施戏剧工作坊方案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惑以及对戏剧工作坊的认识等。
(一)七嘴八舌说戏——初识戏剧教育
1.“就是表演童话剧”
梅、兰、芳三位老师都是在入职后才听说“戏剧教育”这一概念的。她们认为戏剧教育就是让幼儿表演童话剧或舞台剧,特别强调“表演”和“舞台呈现”。的确,人们对戏剧通常有着某种刻板印象,“以为‘戏剧’就是粉墨登场的舞台表演。尤其当‘戏剧’碰上‘儿童’时,常常被局限为‘儿童娱乐成人’或‘成人娱乐儿童’的表演节目”。因此,对于初次听说戏剧教育的教师来说,认为戏剧教育就是让幼儿表演童话剧、舞台剧等,也无可厚非。
2.“不一定非要排出个什么剧”
经过专家培训(主要通过戏剧工作坊培训)并多次参与戏剧工作坊活动之后,三位教师对戏剧教育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在她们看来,戏剧教育“不一定非要排出个什么剧”,而是“让幼儿在戏剧创作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肢体动作和语言去创造、想象、表现”。此外,她们觉得“戏剧活动也是一种‘玩’,幼儿不需要很正式地坐在那里呆呆板板地听课”。梅老师说:“平常的教育活动目标比较多一些,而戏剧活动让幼儿玩的感觉更多些。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会觉得‘我今天是来上课的’,整个活动就像游戏一样,就是在玩。”
的确,与她们所说的“呆呆板板地听课”相比,戏剧工作坊那种开放、自由、宽松的氛围无疑更让参与者感觉是在玩,在游戏。戏剧活动注重每个人的参与,这也大大不同于比较呆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三位教师回忆参加专家组织的戏剧工作坊时的情景时,依然记得当时很开心的感受,但戏剧活动留给她们的“就是在玩”“不觉得像上课”的印象,在后来的活动实施过程中却成了她们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3.“要有矛盾冲突”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难以被划归为某一领域的活动,因为它有时像音乐活动,有时像语言活动,有时像社会活动甚至体育活动。戏剧活动的统整性很强,对各个领域的课程内容都有涉及。
梅老师很好地抓住了戏剧活动区别于其他领域课程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有“矛盾冲突”,即“戏剧特色”要明显。的确,冲突是戏剧的本质,“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根据三位教师的叙述,我们提炼出几个她们对戏剧活动特征理解的关键词:玩,不像上课,要有矛盾冲突。
(二)万事开头难——绞尽脑汁编戏
在戏剧教育活动起步阶段,可供教师参考的教材或资料甚少。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园方制订的戏剧教育活动方案自己去“编教案”,这让新手教师颇为犯难。
1.“点子从哪里来”
什么样的素材适合改编成戏剧活动方案且符合幼儿的需要?作为新手,她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准备。
我们能够想到的就是绘本,就是绘本内容中跟戏剧相关的那部分,但这样的内容比较少。(芳老师访谈2012-02-28)
适合小班幼儿,且小班幼儿能充分表现的素材比较难选择。它不能过于复杂,也不能有过多的情节。要让幼儿容易表现出来,需是幼儿熟悉的内容,他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就难以表现或表演出来。(芳老师访谈2012-5-11)
由此可见,对新手教师来说,选择适宜的素材的确是件“很头疼”的事情,因为素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活动的实施效果。梅老师说:“素材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好的剧本,或者有好的内容,才能吸引幼儿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出于对幼儿经验连贯性的考虑,幼儿园的戏剧教研组还要求戏剧工作坊的内容最好出自当月的教学主题。对于这一要求老师们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戏剧教研组)要求我们将主题教学内容延伸到戏剧活动中来。这样的戏剧活动的确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用他们身边的事来引发他们的戏剧兴趣,我觉得比较好。比如我们有一些主题活动会让幼儿听故事,故事里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像《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延伸到戏剧活动中来。(梅老师访谈2012-2-28)
根据主题教学的内容来找戏剧素材,其实也有局限。有些故事虽然很好听,但就是没办法把它用到戏剧活动中来。局限在主题教学内容里面找戏剧素材,我很难找出既有冲突点,又有趣味性,并适合幼儿表现的内容,这是一个问题。另外像××的教材你知道吧,实在是太没有意思、太无聊了,不能吸引孩子,没啥教育意义。(兰老师访谈2012-3-30)
可见,Y幼儿园戏剧教研组的这一要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也许较切合幼儿的经验,便于幼儿理解戏剧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似乎又“难为”了教师。因为对她们来说,戏剧教育本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她们对戏剧工作坊的方案“看的比较少,接触的比较少”,因而在编写,尤其是选材方面本就有一定的困难。戏剧教研组把戏剧活动的素材来源框在当月的教学主题范围内,就难免会发生像兰老师那样的困惑,“有一些主题内容没办法用到戏剧活动中来”,如果教材提供的教学主题又“没意思”“无聊”“不够吸引孩子”,那么教师在接下来设计戏剧冲突时就会难上加难。
2.“冲突很难设计”
所谓设计戏剧冲突,就是在戏剧活动中为幼儿设置认知或情感上的障碍,制造困难,以激发幼儿的思考。素材决定了戏剧冲突设计的难易程度以及合理程度。以芳老师设计的《铁皮人,加油!》为例,活动方案以《绿野仙踪》为蓝本,芳老师巧妙设计了一个铁皮人生锈后不能动弹了的戏剧冲突,让小班幼儿思考如何帮助铁皮人。这样的戏剧冲突虽是有意为之,但也并非故意刁难。
要设计出“合情合理”、合乎情节发展,且符合幼儿理解能力的戏剧冲突,并非易事。兰老师第一次设计的戏剧工作坊方案《小种子旅行记》中就没有冲突点。这一方案来源于她们班上的教学主题“小花草大世界”。当时的教学主题是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种子是如何散播的,于是兰老师决定在种子上做些“文章”。她选择了可以在空中飞舞的蒲公英种子,将戏剧活动定名为“小种子旅行记”,但关于在小种子的“旅行”故事里设置什么样的戏剧冲突比较合适,兰老师很苦恼。
设置一个什么样的冲突点会比较好玩,或者让人意想不到呢,我想了很长时间,也问了很多人,都没有想出合适的点子。(兰老师访谈2012-3-30)
研究者和兰老师就如何在活动方案中设置好的冲突点讨论过一次,发现问题出在选材。一方面,蒲公英种子较小,还要表现出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幼儿很难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个情景。另一方面,事实上幼儿包括兰老师对蒲公英都不甚了解。兰老师考虑过换成其他种子,但她马上又自我否定了,因为“说来说去还是种子,小小的种子还是不太好表现”。这时候她意识到“被这个故事局限死了”,因而导致了后续活动设计和开展的困难。
3.“教学策略怎么选”
有了好的素材,设计出了好的戏剧冲突,并不意味着方案完美了。戏剧工作坊包括热身、角色塑造、情节创作以及分享与交流四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应采用什么样的戏剧教学策略将它们衔接起来,这是三位教师不太想得明白的地方。所谓戏剧教学策略,是指在戏剧活动过程中教师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教师被要求事先写下对应于每个环节的戏剧教学策略。对此,新手教师比较困惑,不知道某个环节应该用什么样的策略比较好。
(三)四面楚歌——身临“戏”境演戏
三位教师在戏剧工作坊现场还遇到如下问题或困难,研究者对她们的遭遇进行白描如下。
1.“不知道是该坐还是该站”
Y幼儿园的戏剧表演室(戏剧工作坊开展的场所)是一个50平米左右的空房间,没有桌椅,只有一个环形台阶。兰老师第一次组织戏剧活动时,很不适应,“不知道是该坐还是该站”。兰老师说:“平时我们组织活动都是让幼儿用桌椅围坐成半圆形的,不坐成半圆形我就不知道该怎么组织活动了。”由于没有明确的空间布局,幼儿“就开始跑啊跑”,兰老师只好追着他们,但很难把他们聚集到一起。有戏剧教育研究者指出:“在新学期开始就定好空间使用方式是一个好主意,这样,参与活动的团体成员可以清楚知道空间已经被界定……‘空间界定’概念应被接受,否则戏剧活动将无法顺利进行。”
2.“很难控制”
空间的改变让初次进入戏剧工作坊的教师无所适从,给教师的活动秩序管理带来了挑战。习惯了“秧田式”空间布局的教师在进入“空旷”的戏剧工作坊后,首先有一种对空间的不适应感,另外这种活动组织形式对习惯了传统活动秩序管理方式的教师也是一种挑战。梅老师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我们平时组织活动就要求幼儿小手放放好,小脚并并拢。幼儿基本上不会‘离开位置’,他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不怎么动的,老实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最多是举手发言。戏剧工作坊就不一样了,它是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开展的,它要求幼儿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就是需要幼儿动。所以活动纪律方面我觉得不是很好把握。”
幼儿在工作坊来回地跑,兴奋地大喊大叫,让教师感觉“很乱”,甚至难以容忍。但教师又认识到戏剧活动是“很活的”,过多的控制会束缚他们的创造和表现。规则与自由、控制与放任之间的度新手教师觉得较难把握。
3.“幼儿不入戏怎么办”
戏剧工作坊相对灵活的活动组织形式和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可能会导致部分幼儿游离于戏剧活动之外,“自娱自乐”,难以“入戏”。
幼儿不入戏的时候,我该采取什么策略让他投入到戏剧活动当中来,按照我的设想走下去呢?有些幼儿他根本就是“你讲你的,他玩他的”,而且他还玩得很开心。(芳老师访谈2012-5-17)
幼儿这种“自由自在”的现象,对新手教师来说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这一方面有戏剧教学策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活动秩序管理的问题。很多戏剧教育研究者也讨论过对“游离的幼儿”和“破坏纪律的幼儿”的处理方法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先暂停戏剧活动,直至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对于违反活动规则的幼儿则督促其改正,帮助其重回戏剧活动中来。
在此问题上芳老师采用了“平时上课的方法”——“忽略”。她说:“我不会因为某一个幼儿影响大家,浪费大家的时间的。”这也许是教学的无奈之举,因为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更注重活动环节的流畅性和完整性,或者说注重既定任务的完成。这同时也折射出新手教师在戏剧活动规则制定和教学策略运用方面的力不从心。
4.“分身乏术”
在戏剧活动中,教师通常要身兼数职,穿梭于“戏里戏外”,三位教师都觉得自己分身乏术,认为需要一个配班老师来配合她们。的确,在戏剧活动中,教师是个多面手,要担任导演(引导、激发幼儿表现)、演员(有时要入戏扮演角色以引导剧情发展)、编剧(活动中有很多即时生成的内容需要教师“现场直编”)、音响师、道具师(根据情节需要及时播放音乐、提供道具),还需要念旁白。我们可以通过梅老师组织的“大树之家”活动中的一个片段来看一看她在活动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梅老师把树洞图片粘贴到每棵大树(幼儿扮演)身上,转身去拿事先准备好的音乐播放器。播放了一段下雨的声音后,她对幼儿说:“哗啦啦,哗啦啦,下雨了,你们猜,这时候谁来了?”(梅老师扮演的是音响师、旁白者角色)幼儿回答:“不知道。”她又转身拿了一张奶牛的图片,贴在右手上,说:“哞哞哞,我是大奶牛,下雨了,我可以住在这里吗?”(梅老师入戏扮演奶牛)幼儿回答说:“可以。”梅老师接着说:“你们的家(指树洞)那么小,奶牛那么大能住进去吗?”(梅老师出戏,重回到教师角色)接下来,梅老师又分别扮演了小青蛙、小蚂蚁,向大树求助。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活动,戏剧活动要求教师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承担多重职责,这对于一般教师而言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任务。
(四)迷雾重重——置身“戏”外看戏
研究者记录了三位教师在开展戏剧工作坊过程中及之后的想法。从她们的表述中,我们可以一窥她们内心的纠结和彷徨。
1.“不要热身可以吗”
在开展了几次戏剧工作坊活动以后,兰老师觉得应该取消热身环节。她认为热身环节会让幼儿一开始就很兴奋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应该直接进入正题——角色塑造,趁着他们还能够注意听你讲话。要不然接下来的活动反而不好组织”。兰老师对于热身活动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她认为“热身活动就要让气氛High起来”,其实热身活动并非只是让幼儿“身”“热”起来,更要让幼儿的想象力、注意力、兴趣等“热”起来。热身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如律动的形式,或让幼儿听听音乐。
热身活动一方面可以作为戏剧活动与之前进行的其他活动的有机衔接或过渡,让幼儿知道戏剧活动即将开始,要做好准备了:另一方面。适当的热身活动也是激发幼儿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时机。英国儿童戏剧教育家多萝西·海兹考特(Dorothy Heathcote)在描述戏剧活动的开启阶段时说:“我首先必须要引起他们的注意,如果他们注意我了,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参与,然后我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去投入和关注,有他们的关注,他们就会入迷。”
2.“情节创作不就是解决问题吗”
我们在观察相关活动时发现,兰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只是用口头的方式提出问题,然后让幼儿用口头的方式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出来,却并没有给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机会。情节创作环节成了“研讨会”“语言课”。兰老师认为只要能锻炼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定非要用动作来表现。
事实上,戏剧活动的情节创作不仅包括角色对话的创作,还包括动作、人物关系、场景、冲突解决及结局等的创作。兰老师说“情节创作不就是解决问题吗”,她的认识是片面的。从本质上讲,戏剧是用动作模仿人的行为的艺术,是“想法与行动的对话”。要让幼儿在“做中学”,在表演过程中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情绪变化,即通过动作和言语的表现达到一种理性和感性的融合,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做戏剧”。
3.“非得按这个框架做吗”
从起初对戏剧工作坊感到新奇,到组织过几次活动之后产生种种困惑,三位新手教师开始质疑戏剧工作坊的内容及其活动框架了。
有时候觉得戏剧工作坊太无聊了,老是说同样的话,问同样的问题。讲同样的故事,表现同样的东西,你会渐渐没有激情的。(兰老师访谈2012-6-25)
组织了几次活动之后我觉得活动内容有些单调,我在想,能不能用一些新的方法和策略,融入其他元素,让戏剧活动变得更有声色一些。(梅老师访谈2012-6-26)
可以看出,三位教师在思考怎么让戏剧活动“更有声色一些”,换句话说,她们在求新求变。
兰老师还对戏剧工作坊的流程提出了质疑,她觉得这个“定死的网环节”会把教师“框死”,让她们失去创新激情。
活动环节一定要按照这四个步骤走吗?老这样的话,幼儿是否会觉得很无趣?非得按这个框架做吗?形式不能变化吗?(兰老师访谈2012-6-27)
从某种意义上说,兰老师的质疑有一定的道理。她还提出,可用类似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来组织戏剧工作坊活动,认为这样幼儿的探索性更强;或者把“其他领域的内容”放到戏剧工作坊中来,“让其他领域的内容为戏剧活动服务”,例如,通过科学实验表现戏剧冲突,或在戏剧工作坊中加入一些神秘的、富有刺激性的内容,让“幼儿产生大的兴趣,获得更新鲜的感觉”。
4.“定规则会像上课”
在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制订一些戏剧活动的规则时,三位老师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她们都觉得定规则会像上课,不符合戏剧活动的特点。
戏剧活动中不能给幼儿定太多的规则。你不能让他坐在那里不动,或者不让他讲话。戏剧活动是很活的,很开放的。(梅老师访谈2012-4-13)
不能过多地去控制幼儿,否则会限制幼儿的活动。(芳老师访谈2012-5-17)
规定太多了,不就又像上课了吗?对不对?不能规定得太死板,太死板了就没有戏剧活动的感觉了。(兰老师访谈2012-9-19)
可以看出,三位教师都很不希望把戏剧活动“弄得像上课一样”,觉得“不能定太多的规则”。一方面,这说明三位教师已认可、接纳,甚至能自觉维护戏剧活动的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等特点了,所以不愿意(但也可能是不敢或不会)建立规则;另一方面,戏剧活动还是需要有规则支持的。在规则与自由之间,新手教师们彷徨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
四、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新手教师对戏剧教育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对戏剧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也不是非常明白。为此,我们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关于戏剧活动方案的设计
有教师说:“其实对于我们没有接触过戏剧教育的教师来说,设计比实施更难。”的确如此,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新手教师设计活动方案的难度确实很大。因此,幼儿园需要为新手教师提供成熟的活动方案让其先学着组织实施,并让有经验的教师到现场观摩、指导。待新手教师“有了感觉”“知道怎么回事”了之后,再逐渐安排她们承担方案设计的任务。戏剧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编剧”能力,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素材,例如,多看童话故事,多欣赏动漫影视作品等。教师还要多细心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经验,这样教师在设计戏剧活动方案时才可能会成竹在胸。
(二)关于戏剧活动空间的规划
很多活动秩序管理上产生的问题是因没有明确界定空间而造成的。因此,在新学期之初,尤其是第一次开展戏剧活动时,教师就要规划好活动空间,让幼儿明确自己的活动范围。人数较多时,教师可让幼儿围坐成圆圈,将中间的区域作为表演区;人数较少时,幼儿可围坐成小半圆,根据需要在表演区和讨论区活动。这样,幼儿可以明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及自己的职责。
在第一次戏剧活动开展前,教师有必要带幼儿先熟悉活动场地,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对空间安排事先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幼儿在活动时受新环境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三)关于戏剧活动的秩序管理
规则是戏剧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在制订戏剧活动规则时,教师可以运用团体讨论或协商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制订戏剧活动的规则,这样能增强幼儿对规则的认同感,从而促使幼儿主动遵守和维护规则。
对于戏剧活动中幼儿吵闹、秩序发生混乱等问题,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是幼儿投入戏剧活动的热情表现,还是与活动本身无关的吵闹。如果是后者,教师可以让其暂时退出戏剧活动,静坐片刻,直至其做好重新参与戏剧活动的准备为止。对于那些在戏剧活动时经常“不入戏”或不参与的幼儿,教师宜暂时允许其不参与,让他在一旁观看,直至其准备好再次投入到戏剧活动为止。
(四)关于戏剧活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常用的戏剧教学策略有角色扮演、教师出戏或入戏辅助等。
角色扮演可分为全班角色扮演和分组角色扮演。前者适合剧情单一或个别幼儿表演有困难的情况,后者则适用于让幼儿扮演多个角色的情况,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准备情况。教师出戏、入戏辅助是指教师根据需要自然地参与角色扮演,或以适宜的方式回到教师身份,来调整或结束教学。例如,戏剧冲突可以由教师入戏引发,教师在扮演角色时表现要夸张、个性突出,引导幼儿“明白自己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不处在混淆不清的状态”。当幼儿经验不足导致表演困难或秩序混乱时,教师宜及时出戏,辅助其解决问题,以保证戏剧活动有序进行。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在出戏、入戏中不断转化,这也是戏剧活动的开放性所决定的。
如何选择适切的戏剧教学策略以达到最好的活动效果?这是新手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其实并无适用于所有活动情境的“万全之策”,教师宜根据教育目的随机应变,自选策略。教师可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并经常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持之以恒,就会找到合适的戏剧教学策略。
除了以上几方面建议外,新手教师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戏剧教育能力。(1)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利用幼儿园的各种资料丰富自己的戏剧教育专业知识,并积极参加园内的培训活动;(2)通过积极的反思,促使自己原本零散的经验系统化,并坚持循环往复地做好反思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戏剧教育水平;(3)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之间要互相观摩学习,分享经验,共同探讨问题,促进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6.
〔2〕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
〔3〕张金梅.论儿童戏剧教育的组织形式〔1〕.幼儿教育,2011,501/502(1/2):30.
〔4〕杨娟,张金梅,美国儿童戏剧工作坊及其对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2,(1):89.
〔5〕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6〕〔7〕〔9〕JONOTHAN NEELANDS.透视戏剧:戏剧教学实作指南〔M〕.陈仁富,等,译.台北:心理出出版社,2010.
〔8〕NORAH MORGAN,ULIANA SSXTON.戏剧教学:启动多彩的心〔M〕.郑黛琼,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