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7 23:2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课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课
我是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标:
教师:了解学生评价自我的能力,教给学生评价自我的方法。
学生: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学会认识自己的方法。
一、
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认真想过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你们想不想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大家了解自己,认识自我。
二、授新课
教师: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过高评价自己,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过低评价自己,不要自卑,不要看不起自己,要挖掘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正确评价自己。
三、
课堂活动
(一)议一议
教师在黑板上一个问题:
你打算怎样认识自己?
教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个问题,然后各组选派一位同学在全班发言。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
(二)谈一谈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问题:
你喜欢别人夸自己长得漂亮吗?
你在同学面前炫耀过自己的能力吗?
你是否不自己长得不漂亮而自卑?
你喜欢自己的性格吗?
教师:请一位同学念一遍,然后想一分钟,最后请四位同学们自由发言。
目的是让同学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请你选择
教师将纸板挂在黑板上,板上有两道选择题:
当同学给你做出正确的评价时,你应该怎么办?
1.立刻行动起来,改正自己的缺点。
2.反正是老毛病,不改也过得去。
3.我的优点比缺点多,自己很知足了。
请将你的选择填在(
)里。
当同学给你提出不完全正确的评价时,你怎么办?
1.把不满的话憋在心里。
2.想方设法为自己的缺点辨解。
3.与同学进行心灵交流,坦诚相待。
请你将你的选择填在(
)中。
教师:请一位同学念一遍,然后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把你的选择填在括号内。
目的是教育学生要有自知之明,正确对待同学的评价。
(四)采花游戏
教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来,讲台一左一右有两个“花园”,请将喜欢的“花朵”采到“花篮”中。目的是了解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四、实践指导
(一)演讲比赛
教师将演讲题目写在黑板上:认识我自己,并向同学宣读演讲要求。
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二)老师教你认识自己
教师在教室前的屏幕上呈现“背景知识”中提到认识自己的六种方法。
1.照镜子
2.反省自己
3.参加课外活动
4.听取别人的评价
5.敢于同他人竞争
6.从心理咨询和书本中认识自己
教师:老师念一遍,请一位同学念一遍,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认识自己的方法。
五、教师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认识到评价自己的重要性,了解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还学会了认识自己的几种方法。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73-02
一、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研究现状。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新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也是适应新课程的一种必然产物。案例教学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廖哲勋教授曾这样论述:教学案例的内涵是在特定教学背景(包括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师、学生等要素)下产生的案例,是教育工作者经过研究、总结、提炼之后反应课堂本质的教学。优质教学课堂主要集中于两类:一类是教学前的案例设计,是教师在课前的所授内容的一种详尽的讨论和对融入新教学理念的探讨,这一类型常见于竞赛课和公开课等,但备课量非常大,准备时间从一个月到几个月不等,而且一般是集中了一个备课组或者是教研组的集体智慧,而教学设计一旦完成,课堂质量和效果都很好。另一类是教学后的反思型教学设计,这一类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具有普遍性,着重点在于教师教学后的反思和总结,甚至在两堂课之间的思考和处理教案都是案例教学的缩影。
早在1870年,哈佛法学院就曾使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在我国直到这次新课程改革实验深入开展后,案例教学才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形成了案例教学的热潮。经过笔者的调查后发现,在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等地有针对性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实践效果。特别是在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著作《案例教学指南》,使案例教学研究形成一定的模式。
2.案例教学的特点。①较强的代表性。案例是典型且代表性的事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讨论案例,并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严密的推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②客观真实性。所选案例是真实的,不加主观的评论和分析,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③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种,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
二、案例教学的研究价值
1.案例教学在一线教师与教育研究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案例教学的出现实际已经解决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如何沟通与共同促进发展的问题,案例教学承载着教育研究者与我们一线教师共同的梦想,即如何把抽象的教育理念与具体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给教师解决教学与科研共进的两难问题提供了途径;同时,案例教学研究成为促使教师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样使案例教学的存在价值得到了体现。
2.案例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进一步的拓展。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仅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3.案例教学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郑金洲教授曾对这个问题做过针对性的研究,案例教学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形式的应用,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可以促使被培训教师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
4.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形成良好教师文化。在互相交流研讨、听课、评课等教研动中互相促进提高,以教师群的合力一起深入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最终提高自身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等的综合素质。
三、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1.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操作待改进。首先,教师不能怀着畏难情绪抵制案例教学的开展;其次,教师缺乏从学生角度对现行案例教学体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案例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和合理定位。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而在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走到学生中间,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设置精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另外也要防止教师任课堂讨论自流,使得教学内容不能完成,达不到教学目标。加强教师职业培训,也是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对学生学习的新思维,尽可能让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真正占有主体地位的参与者。在课堂上,必须积极思考、发言,并与他人展开辩论。学生既可以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能够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学生领会的就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的研究,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地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总之,案例教学将推动教学多边活动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学科综合化与教学模式最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推动各种教学理论的融合及在实践中的发展与丰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理论的繁荣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哲勋.关于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6):20-25.
[2]杨晓英.谈生物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中学生物学,2005,21(2):22-23.
[3]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36-41.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商利民.试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案例及其研究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6):56-60.
[6]于忠海.案例教学应用于新课程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5(4):46-48.
[7]黄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案例教学的实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8]高玉娟.新课程高中生物学案例的筛选和案例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篇3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教学方式的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构建科学的学生观、高效的教学模式,探索教育的本真和实质,已成为把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过程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决定教师水平高低的主要原因,往往不是教师学科知识的多少,也不是一般教学法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教师所拥有的特殊的专业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的多少.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是在1986年由美国著名教育家L・舒尔曼最早提出.后来美国学者P・L・格罗斯曼将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解析为四部分即:学科的知识、课程的知识、教学的知识、学生的知识.实际上,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嵌套、融为一体的.PCK正是在它们基础上重组、整合而成的一种新的知识形态.《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科教学知识定义涵盖了四个方面: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物理教学知识没有绝对标准,“它内化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究,将诸方面知识综合、创新而成的”,换个角度看:物理教学知识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个性化、创新化的学科知识“转化”智能,即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学科教学智能.物理教学知识形成兼具观念性特征与实践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它可以在理念和行为之间充分发挥桥梁性的作用.参加省优质课比赛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提高教师物理教学知识水平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任何学科的设计和教学都是非常复杂的认知活动,下面以《磁感应强度》教学为例研究如何构建起“教育理念-PCK-教学行为”的互动性机制,使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探索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实现知识转化具体策略和方法.
2 基于物理教学知识的案例研究过程
依据PCK理论,设定物理教师特定课题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学科某个特定课题的内容及其教育价值;(2)学科某个特定课题与其他内容的联系;(3)学生学习这个特定课题过程中的经验和可能出现的困难;(4)帮助学生学会这个特定课题的教学策略.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即教师根据课程理念、目标,进行系统思考,把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任务,又由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实际的获得.
2.1 据课程理念、目标,进行系统思考,把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任务
(1)PCK理论运用于课程标准和教材解读,确定本节内容及其教育价值(见图1)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本章的知识重点.寻找如何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对于“磁场”及其后续知识的学习,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节课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如:物理量的“比值定义”、 多因素的“变量控制”、 以匀代变“极限思想”等,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物理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2)PCK理论运用于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的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关于微元的思想已经建立,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基本属于粗浅与结论性的认识.
学生认知存在的困难: ①概念的抽象性:学生对“场”这种物质形态,觉得看不见、摸不着,缺乏相应的直接经验与感受.②知识的综合性: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远比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复杂,与磁感应强度概念相关联的知识也更多.
(3)PCK理论运用于教学策略的设计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设计上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彰显物理学科特色.运用如下教学策略,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教学思路采用类比迁移;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学习,即让学生通过感知物理现象,形成清晰的物理表象,进而主动建构物理知识;教学手段运用多元整合,通过对传统实验的改进和DIS实验(数字化信息系统)以及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学生构建磁感应强度概念.
2.2 把教学任务“转化”为教学行为,成为学生实际获得的知识
【教学的实施过程】
2.2.1 构建情境,让学生亲历问题的发现过程
闯关游戏:(游戏规则: 黑板上吸有4块大小不同的磁铁,挑战者必须在10秒钟内,分别将它们全部拿到讲台上固定盒子).
师(采访闯关学生):请你谈一谈闯关过程中的感受?
生:其中三块大磁体很容易取下(普通磁体),可那块最小的磁体(钕铁硼强磁体)吸的很紧,取不下.
师:看来“磁不可貌相啊”,磁性有强有弱
演示:条形磁体吸起部分大头针,对比视频中工地上电磁起重机吸起几吨的钢材,提出课题: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磁场的强弱?
【教学效果】“梦立方闯关游戏”趣味性强、用时间短、体验深刻,让学生愉快的情绪中自己发现和体验,对比普通磁体和强磁体磁性强弱的巨大差别,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的欲望,体现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个性化.
2.2.2 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如下三个问题引导,把类比落实到电场和磁场具有共同的本质“场”,所以研究方法具有一致性上,即通过力的直观性来反应场的特点.
问题1:磁场和电场有什么相似之处?
问题2:电场强度怎样定义的?为什么F/q这个比值能够确切的反映出电场的强弱?
问题3:与通过试探电荷研究各点电场的强弱类似的,可以派谁去“侦察”磁场的强弱?
【实验】体验磁体对小磁针的作用
【观察】小磁针处于磁体产生磁场中的各个点, N极所指的方向各不相同.
【结论】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问题4:能否同样通过N极受力的大小来反映磁场的强弱? 有无更合适的对象?
师生共同分析:由于小磁针的N极和S极总是同时存在,所以小磁针只能判断磁感应强度方向,不能反映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拓展知识】单个磁极存在吗?科学家对此也很感兴趣,自1931年狄拉克从理论上预言磁单极子存在后,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和寻找,因为磁单极子如果存在,对世界的改变将超乎想象,但至今还未找到,但这仍将是21世纪重要的科研课题,目前看来小磁针还不是个合格的“侦察兵”,那我们再派谁去“侦测”磁场呢?
引导: 电流不可能孤立存在,我们研究的应该是一段通电的导体,给出电流元概念.
【教学效果】通过科学的问题引导,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明确研究磁感应强度大小的方法,另外通过对磁单极子的简介一方面能引出“电流元”的受力定义磁感应强度大小,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物理教学从学术形态深入到教育形态,即在重视物理知识的科学内核的同时,还要注意挖掘它的文化底蕴, 提升物理教学的文化品性.
2.2.3 开发实验资源 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一:(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
【提供实验环境】明确“做什么”
演示实验: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实验.(见图2)
观察猜想:通电导体棒在磁场中的受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交流探讨:学生交流并猜想,教师汇总各种影响因素,师生共同探讨实验方案.
形成结论: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领悟实验方法】明确“怎样做”.
问题引导:研究对象“电流元”在哪?它受到磁场力大小如何体现?怎样改变电流的大小和通电导线的长度?
【培养科学素养】实验真做、优做.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结论、教师进行引导整合,将结论形成板书.
【教学效果】通过有效问题环境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过程,优质的实验器材环境让学生亲历实验的探究过程,成果展示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索的成功的快乐,体现出“立足于学生场实现知识转化”的学生观.
实验探究二:(DIS实验探究方案)定量探究磁场中通电导线受力的规律
(1)由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装置和思想:重点介绍用自制多抽头线圈代替通电导线及改变I、L的设计思想
①实验中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用线圈的下面这条边来代替了通电导线.线圈绕了200匝.就相当于有两百根通电导线,如果看成一根导线,它的有效长度就想当于原来的200倍.
②如何来改变长度L呢?(引导学生讲出改变线圈的匝数) 介绍多抽头线圈(实物投影)有效长度分别是磁铁宽度的50倍、100倍、150倍、200倍.
③用传感器来测量力F和电流I.(简单介绍传感器)
(2)实验操作与相关数据的采集
①改变电流,保持长度不变,观察力的变化.(记录五组数据,以便分析)
②改变长度,保持电流不变,观察力的变化.
③换磁场Ⅱ(增强磁场),任意改变电流和长度
(3)探寻规律――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教学效果】开发课程资源,巧妙的利用自制的多抽头线圈,直观展示F、I、L之间的关系规律,对学生的自主实验进行定量研究.拓展物理的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发挥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创新性.
2.2.4 设置认知情境,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
【问题引导、设置认知台阶】
问题1: 把F/IL的比例系数取为B,在F、IL、B 三者中,你认为哪个物理量可用来描述磁场的性质?为什么?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在同一(匀强) 磁场中F/IL是个定值.――比值反映规律性.
问题2: 在不同的(匀强)磁场中,仍能用F/IL描述它的性质吗?为什么?
分析实验数据可见:在不同(匀强)磁场中,F/IL为另一个确定的比值,且比值大小与磁场的强弱相关.――比值具有客观性.
问题3: 在一般的(非匀强)磁场中,还能用F/IL描述它的性质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用“无限分割、以匀代变”的极限思想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效果】为什么用比值(F/IL)来定义磁感应强度?这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为此依据实验设计了以上问题,为学生设置必要的认知台阶,层层深入经历并完成新概念的建构过程.体会研究问题从一般(磁场对电流有作用力)到特殊(电流元)再到一般(用F/IL定义任意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运用留白策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科学漫步】: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近150年来,地球的磁场强度急剧减弱了10%~15%,这就可能是地球磁场发生大翻转――南、北极互换的前兆.科学家们通过对海底熔岩的研究发现,地球的磁场曾经发生过多次翻转.研究表明,地球磁场平均每50万年翻转一次,而最近一次的翻转发生在78万年前.由于一百多年来磁场不断减弱,人们不禁担心,地球磁场的又一次“大变脸”是否即将来临?
延展探索:地球磁场强度的减弱会不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危害?会不会对地球生物圈造成重大影响?这样减弱过程会不会发生逆转?
【教学效果】启发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激励他们对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和信念,渗透物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3 学科教学知识促进新课程教学的深层思考
篇4
关键词:课堂效率;教材处理;教学手段;师生互动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既渴望踏上讲台以风趣幽默的高效课堂吸引学生,又因为对教材不熟、学生不了解而紧张焦虑。本文以以作者的一线教学经历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自身或同行的共同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对刚入职场、或与作者一样刚从教一两年的新教师提供借鉴和指导,以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我刚步入教学岗位时,课代表反映我讲课语速不快、节奏稍快,我很是不解:与老教师相比,我并没有多讲内容,老教师课堂还留有十多分钟的复习时间,我却用了满满的一节课,怎么会快呢?直到2010年春季校示范课结束看到自己教学视频才略有所悟,我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最多只占学生需要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来不及思考,反应迟钝,我就开始重复,因此教师拽着学生走很累,学生跟着教师跑也很累。之后我选取同一节课,分别听了新教师和老教师的讲解,证实了这一想法。
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陷入满堂灌的误区
新教师过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和节奏性,进行的是系统知识的讲授,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单向的信息传递,重点难点内容多次重复强调,却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种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极差,可事实上课堂容量并不比老教师的多,更多时候还不及老教师。原因就在于新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度不够了解。多年的知识积累,他们看待教材一般容易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形成"教材简单"的错觉,认为无需深入研究和探索,认为只要是讲过的学生就理解了。对问题的认识取决于教师自己主观认为的难易程度,缺乏事实实事求是求是的认识。
如何上好一节课呢?"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口不停歇的顺利结束教学活动",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问题设计、教学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要有耐心,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师的热情与耐心培养学生自学的信心。
针对必修一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我还能侃侃而谈。因为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只要思路清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就不会闲着。对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较好的同学,只要理解过程,学习效果就很好,同时兴趣越来越浓,方法娴熟。看到必修二傻眼了,不知从哪儿下手,觉得没什么可讲,看看就懂。通过和其他新教师同事交流,有些说让学生看看课本,把练习题做做,把疑难点和脉络说说就可以了。这方法对好学的学生来说还可行,而对很多自制力较差、学习很苦恼或不会自学的学生来说无异于有了说话的机会。也有的只是放放幻灯片课件,或把书上知识点串串。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受教材编写的束缚,陷入读教材的误区
新课标教材是个参考标准并非唯一标准,教师备教材的目的是吃透教材、活用教材,而非"背"教材、照本宣科。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感情和意愿,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引导学生健康和谐成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形成问题串层层诱导学生积极分析、思考、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掌握应有的学习技能和知识。
刚刚进入二中,先进的教学设备令我叹为观止。对于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特别是关于宇宙间天体的运动、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的内容,终于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体现它的直观性、生动性,并不因为抽象而苦恼。09届的高一我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学生的印象却并不深刻。2010级高一刚开学,多媒体正处在维修阶段,很多班级不能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地球仪和教学方法"三板"不得不派上用场,课堂上学生少了一点激情,却掌握了一种方法,现在他们在向别人讲解地球自转时能随手拿出瓶子转动模拟,让观测者分别从侧面、瓶口、底面观察运动的方向。
三、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魅力
当前的新教师大多是80后,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能够操作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互联网的关系更加密切。很多新教师刚刚摆脱了读教材的误区,而是走向了读课件的深潭。他们制作的课件丰富精彩,很适合学生自学,但用来课堂教学就有点繁杂了。学生对课本的知识和结构尚未弄清楚,漂亮的课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却没有抓住学生的思维,丰富的知识令学生叹为观止却来不及消化吸收。这种课堂的结果是学生课堂上听的津津有味,拿到练习题不知从何下手,甚至不知道老师讲的是课本哪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并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有它的优越性,例如,减少板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图像的呈现和讲解更方便快捷,动态演示形象直观,视频播放等。[2]课堂教学如果在教师形象生动的讲解、启发性引导思考的过程中,以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为主,多媒体展示为辅,课堂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地理课程的安排大都是上午最后一节和下午的课,往往是学生最容易犯困或因饥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时候。刚参加教育实习的时候,对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说话、做小动作、睡觉的学生很生气,经常为了组织课堂而打断教学活动。后来,我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提问学生,时间长了,学生也不在意。我就纳闷了:学习内容不是很枯燥,与生活、经验、热点密切结合,为什么涉及到理论知识学生就疲惫了,何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不停的提问学生?对比老教师的课堂才发现,我这"一问一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师生互动,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完全还是教师的一言堂。
四、把师生互动理解为简单的问题提问、"一问一答"模式或无组织的课堂讨论
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全神贯注的集中45分钟。要想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跟着教师的引导走,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事与愿违。一方面缺乏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使得他们对教材问题的设置仅仅停留在表层,设计的问题往往只是看看课本就能从书上找到原句答案。学生对这类简单、枯燥的问题疲倦不感兴趣,不得不搞些小动作转移注意力,更有学生被这些催眠进了梦乡。所谓师生互动,就是师生双方都要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讨论、合作探究,彼此分享对方的思维和智慧,而不是一头热、一头冷。师生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跳一跳,摘到桃"的启发诱导式教学,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案例探究法更是深受学生的喜欢,实验活动有条件也可试试。此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地理问题,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有定律,教无定法。教育实践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新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需要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不断反思、慢慢积累。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在实践中逐渐摸索适合自己的高效的理课堂模式,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马凤琴.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2).
[2]李昂.基于教学实践的地理新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分析
案例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历史由来已久,面对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提出的诸多要求,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的大趋势了。实践中,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案例教学的理念
纵观我国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事业,相当一部学校和地区的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还没有被建立健全,尽管以远程教学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为先导的现代化教育教学革命已然到来,学校似乎在教学理念层面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针对这样现实情况,在践行案例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摒弃以往应试教育中培养的僵化的、唯分数论的传统理念,依托案例教学的相关手段,更加强调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通识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成长,助力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
二、着眼案例,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改革创新的相关工作也不例外。在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相关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并寻找当前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当给一线教师和学生一些自,除了规定一个固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外,不再为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予以规定,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够让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在互联网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便利性,发挥网络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着眼于案例教学,善用互联网
网络的深入发展,让远程教学成为了可能,当前,随着学校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网络教育教学机制的深度创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也逐渐成为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促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大远程教育方面的投入,力求用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和设备,推进案例教学环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课程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应当绝对杜绝“外行领导内行”情况的发生。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才有可能可持续的发展,新技术才有能不断地被应用于实践。
四、依托案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的初衷,随着当前高等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不断进步,很多采取的教学改革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因材施教理念的践行。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学校毕竟是集体学习的地方,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不过是在集体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分层次教学。我们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强调集体学习的重要性。在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的时候,还要强调大课、中课和小课的互补学习,其中集体课是教授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中课是针对主体学生的开展的一般难度的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而小课的开设则是走向了两个极端――针对学习程度最好和最差的两组学员进行的单独教学。
五、改革考试制度
考为了推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长远发展,对于学生考察中,应该将考试和考察的方式多样化,将更加丰富的考察形式带入到高中院校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教学的考察模式中。学校应该考虑改革现有的考察模式,以配合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改革和相关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弹性学分制是可以参考的一种改革方向。就是说,把以往用于考察学生学习程度的固定的学分标尺,改变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来定义的相对概念。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从繁重的课业和练习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尽早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主见,建立自信。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时代对于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在已有的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领治,陆建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J].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2014(23):78-79.
[2]刘剑英,宋鹏.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高中学报,2012(3):12-13.
篇6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并锻炼能力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引导者、 协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
二、案例材料的选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案例教学日益显现出活力。作为一种新型的学形式,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把许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进行评析、研究和运用,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1)教材提供。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 ,培养运用 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2)在生活中采撷。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较为贴近,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易懂、真实可信,运用起来学生会觉得饶有趣味,主动性较强。如在讲“城市功能区分”时,学生对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和意义不易理解。为此,笔者通过展示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思考学校的教学楼、实 验楼、图书馆和办公楼为什么集中成片分布?操场、室内球场、宿舍、食堂等为什么要集中分布?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由于这些内容很实际。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发言的积极性较高,思维也比较活跃。通过讨论,他们很容易得出功能分区的概念 和意义。(3)媒体报道。媒体报到的内容,能使我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拓宽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以这些材料为案例,贴近社会现实,也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 而大大提高教学成效。如在讲“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时,可以以报道较多的青藏铁路为案例。先介绍国家设计的进藏铁路线有四个方案,即青藏线、川藏线、滇藏线和甘藏线,再展示 四条铁路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所经地区的条件,让学生思考:① 目前已经有了公路和航空进入,为什么还要修铁路?②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③为什么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修完以后,
停了很多年才开始二期工程?通过上述问题的思考,学生对铁路线建设所考虑的区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问的关系就理解得就比较透彻了。同时,通过该案例学习,还能培养他们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地理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取与重组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围绕课标要求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但由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局限于某一版本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可以大胆运用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组织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更多地要自行组织学生以更熟悉的案来进行教学。但无论是采用怎样的案例,其前提条件是该案例要能够达成课标的要求,同时注意防止学生出现“记忆案例”的情况,尤其是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 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重新调整后,配以相应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展开讨论与探究。
(二)对案例所包含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案例教学的关键
案例是对某一事件的陈述,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其本质不在于对案例具体细节的把握, 而是要求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 分析、解决新问题。由于受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教材死记硬背的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能够把握住案例教学这一基本要求,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单纯记忆案例”的情况,也就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这种情况在必修三的学习中尤其容易出现,因为不同版本的必修三教材,多数章节都是由若干案例组成的,而对基本原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较少进行详细地叙述和归纳。如果教师仅对某案例作讲解,而没有以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分析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提取与归纳,那么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只是在于重现、复述案例,而当面对新情况的时候,就不懂得如何来进行分析, 也就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阶段性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在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案例学习缺乏认识,一般可由教师提供相关的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回答问题的能力;而随着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熟悉,教师可以只提供案例材料,而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其中所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展开探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一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案例,并开展探究活动,形成探究的成果。这样循序渐进地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和能力。
(四)例的立足点应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和生存
篇7
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掌握合力的计算。
(3)认识力的分解有多种不同的分解方法。
(4)知道力按效果进行分解,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2)通过具体的实例,了解力的分解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到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不轻信主观臆想的科学研究态度。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独立思考的习惯。
3.教学设计的理念
(1) 教室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2)教室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3)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生情况与教材分析
(1)学生通过第三节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只要简略回顾上节内容就可引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求合力和分力中的具体运用方法;在力的分解中,教材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实验与探究的过程中自我体会如何分解一个力,进而解决物理学中常见的问题。
5.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合力或分力。
(2)教学难点:如何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一个力。
6.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复习]
(1)[设问] 曹冲称象是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答)等效替代法。
(重申) 等效替代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设问] 如何用一个力等效替代两力?
(学生答)……
(2) 用"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库"的动画课件复习"力的合成"的作图过程。
2. 新课教学
(1)在上述回顾的基础上引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板书(PowerPoint)]用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所夹的对角线可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 用"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库"的动画课件配合讲解例1。
[设问] 如果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结果也是唯一的吗?
(学生答)……
[解说] 用"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库"的动画课件配合讲解一个力有无数种分解结果。并说明作力的分解时常常按照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板书(PowerPoint)]分解一个力,常常根据这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然后再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3. 演示实验
(1)在一个木支架上用塑料板做一个斜面,如图 1 。
(2)用红色粗绳平行塑料板,两端用图钉固定,如图 2 。
(3)把小车放在斜面上,小车用一条平行垫板橡皮筋拉着, 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答) "塑料垫板产生了向下弯曲的形变,橡皮筋也拉长了"。用回形针记录小车此时的位置。 如图3。
(4)在小车上放一(大)砝码(如图4), 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塑料垫板产生的弯曲形变幅度更大了,橡皮筋拉长的幅度也更大了。
图5[强调] 实验证明, 物体在斜面上其重力产生了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及压紧斜面的两种效果。 物体的重力越大,这种效果就越明显。
4. 实验与探究
[器材](每两个同学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 钩码、细绳若干。
[步骤]
(1)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6;在实验记录表中第1行记录台秤的读数。
(2)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使支架与台秤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s1。如图7。 在表中第2行记录台秤此时的读数。
(3) 改变支架与台秤的水平距离,使之为s2、s3 (s3>s2>s1), 在表中第3、第4行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4) 保持支架与台秤的水平距离s3,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第5行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实验记录表支架与台秤的水平距离s悬挂钩码
的重力台秤的读数竖直向上的拉力结论1───2s1 3s2 (s2 >S1)4s3 (s3 >s2)5s3
请学生回答: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答)斜向上的拉力可减少重物对台秤的压力,说明斜向上的拉力具有竖直向上拉重物的作用效果。 当拉力与水平面夹角越大时,这种作用效果越显著。
[归纳] 用"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库"的动画课件配合讲解。
[引导] 若用手斜向下拉绳子, 台秤的读数如何变化? 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5.小结
[板书(PowerPoint)]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分解和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已知大小和方向的两个或多个分力的合力是唯一的。
(4)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的任意解是无数的。
(5)在实际应用中,分解一个力,常常根据这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然后再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6.布置作业
(1)解释(实践与拓展1、2)的原理。
(2)课本p50练习1、练习2。
7.本课设计特点
(1) 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熟知的实例引入教学内容。
篇8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新课程 案例教学法 应用
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案例教学法也正越来越被广大地理教师所重视和关注。就高中地理新教材而言,许多章节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来编写教材,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整个教学过程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笔者一年多地理新教材教学的经验积累。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要点
1、遵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选编要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教学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对案例的运用,其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性解读,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加之知识理论的诠释。因此在课堂案例探究中,就需要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筑起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概念与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案例,我们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替换或者改造时,只要遵从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都是可以的。
2、案例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突出典型。所谓“案例”必须从案例本身来说,其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对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引导,才能体现案例的价值所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选取的案例蕴含了较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无疑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致使学生对所需要探求的知识点认识模糊,这既不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来看,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选材必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乡土地理、热点内容的兴趣度较高。当然来源广泛仅仅指素材,在应用案例材料中,还需要对内容加以提炼,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来进行设计。
4、应注意的问题。要注意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效果及效率;案例教学的实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把握好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材料有新的感悟,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嗨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1、高中地理知识很多是非常抽象和深奥的,在传统教学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概括与灌输,是学生获得的都是抽象的以及概括化的生硬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可以获得自己能够驾驭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如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就可以通过一次具有研究性的案例探究,让学生理解清楚。(不详叙)
2、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创造环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有培植创造才能的土壤,就不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做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理论视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着理论如何运用于学习实际,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时间的结合。例如:城市规划问题,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工农业交通区位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达到教学目的。
4、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情感。阅读那些生动、逼真的案例,往往能牵动学生的情思,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并使认识和情感有机结合,形成坚定的教学信念。
三、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定位教师角色。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向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
2、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创新教学环节。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完整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使得案例在应用于预习引导、要点理解、实践调查等环节时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案例教学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嫁接,尽管与书本的条条框框理论表达不一,但其知识点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案例不断变化,仍然需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创新,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偏离教学的方向。
3、创新教学管理,选择优质生活化案例。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目前我们基本上是以教学组为单位来研究教学相关课题。因此,可以从教学团队层面来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具体对案例教学来说,教学组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生活案例,定期开展讨论,选取优质的生活案例,确保授课的质量。同时通过协作,建立案例数据库,并能不断更新。
篇9
关键词: 核医学教学 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教学体会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随后其被逐步应用于疾病诊疗的临床实践。伴随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日常生活中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强核与辐射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掌握辐射防护的方法与要求,使普通公众克服核恐怖心理,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本文结合我国核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及医学生的任务谈谈我们在核医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的教学体会。
1.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强医学生的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车道,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年进口量已占全世界年产量的近一半;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仅够用一百年左右,同时燃煤发电产生大量粉尘、温室气体CO、NO与SO,导致气候变暖,诱发酸雨,污染环境。而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等12座核电站的运行实践证实,核能清洁高效,由于加强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更没有造成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因此国家在未来的20年规划建设近40座核电站[1]。以后,以辐照加工业为代表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不久前也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今后5年左右时间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1]。高活度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广泛使用要求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的水平。这首先要求各级环保和卫生部门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对公众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辐射安全和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代表,他们对辐射安全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识水平,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诊疗机构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公众,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普及辐射防护知识。现在各级卫生监督所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大部分毕业于预防医学专业,掌握的核辐射防护知识有限,医院里涉及辐射的科室―放射科、肿瘤放疗科与核医学科医生大部分为影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医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很可能会遇到因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医疗机构辐射防护设施不健全而引发的各种核与辐射事故受害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2.电离辐射的巨大危害
2.1核战争的危害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初步显示了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在1―2秒钟内,全市40%的地方变成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广岛市政府宣布118661人死于此次轰炸,到2004年底,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在这次轰炸中,有7.4万人死亡,7.5万人受重伤。
这一切彻底粉碎了日本部分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顽抗到底、东山再起的梦想,迫使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另外,核爆所致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逐步显现,给核爆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辐射流行病调查证明,战后60多年,陆续有幸存者死于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及各类消化道肿瘤(肝癌、直肠癌与结肠癌)、肾脏及膀胱癌(电离辐射诱发各种癌症的潜伏期长达10―35年)[2]。
2.2常见射线的危害
常见的α、β、γ、中子和重离子照射,包括内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衰变,发出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器官)和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人体),均会引发辐射损伤。外照射时累积吸收剂量高于0.5Gy即可轻度抑制造血机能,使白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依次出现程度不等的减少(减少程度因个体辐射敏感性而异)。
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与系统、上皮组织、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功能,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表皮皲裂、溃疡、甲皱骨关节僵硬而丧失功能、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紊乱、放射性不育不孕症、放射性白内障、听力丧失或下降、辐射致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皮肤癌)、遗传效应、寿命缩短与胚胎效应(如腭裂)[3]。
2.3辐射事故的危害
非战争条件下发生的辐射事故也会产生人员伤亡,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辐射安全教育。这里仅举比较典型的两起放射源丢失事故。
2.3.11963年合肥三里庵事故[4]
1963年春节前夕,安徽农学院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的10CiCo放射源疏于管理(露天放置且监护不严),附近村中11岁儿童将其带回家,撬开铅封,成为裸源,随身携带达24h以上,致使该儿童及其兄长分别在入院治疗后2-7天死亡,其叔一大腿因大剂量照射引发的放射性溃疡而被迫截肢,其母及姐妹也分别患急性中度和重度造血型放射病,经治疗虽存活下来,但体质较弱,时患感冒。
2.3.22008年太原辐射事故[5]
2008年4月11日下午1:30左右,位于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中药粉末,钴源在降落时被层层码放的麻袋卡住,未能落入井内,而操作者误以为源已安全降落,遂由1名职工带领4名搬运工人进入钴源辐照室而受到意外照射。5名受照者中,1例患胃肠型放射病,其他4例患中度至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3.结合核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核医学是将核物理与医学交叉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对同学介绍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3.1核物理基础
对常见的X、α、β、γ与中子射线,电离能力为快中子α>β>γ,射程α<β<γ<快中子,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以后使用射线时要针对不同射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使用低能α、β核素,因其射程短,只要注意进行内照射防护,不需要特别的外照射防护。γ与快中子射线因为射程长,所以不仅要注意内照射防护,而且要注意外照射防护。热中子能量极低,无需防护。核素检查利用γ射线成像,所以核医学科医护人员要注意外照射防护;X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射程长,所以在放射科工作的人员也要注意外照射防护。高能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韧致辐射,即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电场力作用而急剧减速,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变为电磁波,作为X射线的一部分,射程长。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带电粒子质量的平方成反比,与所照射物质原子序数的平方呈正比,所以α粒子的韧致辐射可忽略不计;高能β射线的韧致辐射效应显著,故对其防护应该采用低原子序数的有机玻璃或铝等屏蔽材料。能量较高X、γ射线由于能量高且不带电荷所以穿透力较强,应采用铅等高原子序数物质。对快中子或高能中子应采用石墨与含硼物质吸收中子降低其速度然后用铅板或水泥混凝土墙屏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核仪器与放射性监测
结合核仪器示教让同学们了解到,辐射尽管肉眼看不到,但可用仪器监测。对不同射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用剂量计可对人体受照剂量进行监控,防止受照人员过量。在实验课上利用本教研室现有仪器,带领学生对本室的不同实验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对射线有个感性认识。同时结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讲明放射工作场所设备、地面与墙壁表面α、β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3.7与37Bq/cm,而对X与γ射线,主要监测空气剂量率是否超标,以确保辐射安全。
3.3放射卫生防护
此部分介绍放射源种类与照射方式、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射线照射有机体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生物有机体;二为内照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经消化或呼吸道进入生物有机体内,蓄积于不同组织器官,在其内部衰变发出射线照射有机体;三为混合照射,在核事故现场或核战争条件下既有γ射线与中子产生的外照射,有U或Pu裂变产物蓄积体内器官组织产生的外照射。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参与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一般情况下不会污染环境,破坏其密封材料或包壳则会产生外照射。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不要破坏它的外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系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过去称开放源,可污染环境,或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核医学实验与疾病诊疗时常用非密封的放射性液体或冻干粉,使用时应避免其进入机体产生内照射。放射诊疗实践中应针对具体辐射源与工作条件采取不同防护方法。
放射科X光或CT机房屏蔽不严,可能导致射线部分泄漏,放射科人员应防护漏射线的外照射,外照射防护方法为:时间防护,尽可能缩短辐射操作时间;距离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操作;屏蔽防护,采用尽可能厚的屏蔽材料阻挡射线。核医学工作者可同时受到病人体内放射性药物产生射线的外照射及稀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少量放射性药物经口腔鼻腔进入体内产生的内照射,内照射防护方法为:围封隔离,在四周密封且顶部带通风管道的的辐射操作台上合成或稀释放射性物质;去污保洁,操作时遇到放射性污染物尽快清洗或扫除;个人防护,进行辐射操作时按要求穿戴防护用的衣服、鞋帽与手套、口罩,使个人受照剂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眼晶体<150 mSv,全身均匀照射<50 mSv,单个组织器官<500 mSv)。核医学诊疗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盛放射性物质的玻璃或塑料瓶、注射针管、一次性输液器、退役的粒子源、接受放射诊疗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对其处置不当,也会使医护员工及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通常根据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物理半衰期的长短选择不同的辐射性废物处置办法,处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放置衰变与稀释排放法;处理长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地下深埋与浓缩贮存法。
3.4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显像即核素显像,将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引入体内,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后进行诊断疾病。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过多会造成药物浓聚器官的辐射损伤,所以在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的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防止引入过量放射性核素而对病人造成内照射损伤。而且对于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要尽量减少和引入放射性药物的病人接触而导致的外照射。
核素治疗是经口服或注射方式向体内引入放射性药物,它们根据自己的生物、物理与化学特性,选择性地蓄积于病变组织或器官,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利用浓聚于细胞组织内的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杀伤细胞。我们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类型、种类要选择恰当。防止过量的放射性核素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是核素治疗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5放射分析实验中的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性实验应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为此本教研室专门设置了放射性操作区,全校所有的放射性教学科研实验均在此进行。我们在放射操作区入口按要求张贴了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提醒在此从事放射性实验的师生注意辐射安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放射性实验相关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及其遵守的必要性。本室目前开展的各类放射分析实验都要使用一些放射性液体,对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射线的种类、能量和活度,例如:放射免疫实验中主要用的是I,要进行外照射与内照射防护。放射自显影实验常用H、P低能β核素,尤其H这种长半衰期的核素,应避免让其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伤口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P发射的β射线能量较高,对眼晶体可能造成损伤,需戴铅玻璃眼镜防护。同时,为避免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意外情况造成实验卓台面或实验室地面表面放射性污染,我们通常给学生配备衬有三层吸水纸的搪瓷盘,这样放射性液体即可残留在吸水纸上,最后将其作为放射性固体收集处理。另外,在进行开放性放射操作时,必须尽可能打开所有的排气扇,以利放射性核素扩散,减少呼吸道、口腔的核素吸入量。
4.联系核事故阐述电离辐射危害,克服核恐怖心理
前面我们谈到日本广岛长崎核战争的巨大危害,难免使学生产生核恐怖心理。广大公众由于不了解核辐射损伤的机制,也不可避免地恐核。尤其是最近日本强烈地震引发福岛核事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核恐慌心理,也使公众高度关注核电站安全防护问题。对此,我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教学中介绍了Chernobyl核事故概况,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Chernobyl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核爆炸事故。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基辅西北130千米的普里皮亚特河畔的普里皮亚季镇,其第四号机组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由于反应堆物理结构和关闭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以及低功率工程实验时操作失误,安全系统被切断,导致短期内反应堆内蒸汽压力过大,爆炸起火,使堆内放射性物质总量的3.5%外泄到环境中,总释放量12×10Bq, 其中Cs0.09×10Bq,Cs 0.06×10Bq,I 2×10Bq,惰性气体6×10Bq,产生的放射性灰尘相当于日本广岛核爆的100倍,它们沉降在乌克兰西部、欧洲国家及全球。事故后10天,火被扑灭,停止释放放射性物质。事故发生时现场有操作工177人、建筑工人268人。本次事故受照0.8Gy者237人,有134人被确诊为急性放射病。因急性放射病复合β粒子皮肤烧伤火热烧伤死亡28人,另2人死于现场(烧伤或压伤),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此为近期效应。事故发生后20年(1986―200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以及事故后由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三国核能机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成的研究事故后果的学术组织――Chernobyl论坛进行的辐射流行病调查表明,事故发生时处于18岁以内的3000多名青少年(其中大部分为1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由于长期大量饮用被事故释放的I污染的牛奶而罹患恶性肿瘤――甲状腺乳突状瘤,同时有200多名事故发生时15―46周岁的育龄期妇女患程度轻重不等的放射性不孕症,另外有30多例病人因摄入放射性灰尘照射患心血管疾病[6],这是该事故的主要辐射远后效应。由此可见,与日本核战争相比,尽管此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量较大,但由于苏联政府在事故发生次日――4月27日临晨开始,在周围3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三批迁移11.6万居民,同时对参与现场应急抢险人员发放KI片,因此大大较少了放射病的发生率。让学生认识到核事故危害尽管巨大,但其危害还是局部的可控的,只要积极应对,仍可缩小危害,因此大可不必恐惧。同时,我国从1985年第一座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以来25年的核反应堆营运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可靠的。针对日本岛核事故,我们讲清此次事故U裂变产物――I的释放量尽管超标达一万倍,但根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标准(I在放射工作场所与露天水源的允许活度分别为0.33Bq/cm与22Bq/L)测算,仍属危害程度最小的Ⅴ放射源[7],这样强度的放射性碘远小于一次甲状腺显像剂量(5―30mCi), 对日本以外的公众尤其是我国居民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中的亲身体验,我校医学生辐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包括核电在内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要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意识,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我们也要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对医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力度,为我国核技术产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及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储备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变到加快发展新华网(2006)1月13日综述.
[2]刘树铮主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6,(第二版):464-471.
[3]强永刚主编.医学辐射防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第一版):63-81.
[4]杨秀珍,欧克仁,于海忠,刘远兴,季其仁.四例急性放射病人和九例小剂量辐射损伤者及其子女远期效应的医学观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项目,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5]陈英,杜杰,张学清等.太原“4.11”钴源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及照后一年细胞遗传学随访,辐射防护,2010,30,(4):201-207.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Health”.WHO Press,Geneva,2006.
[7]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第62号公告.放射源分类办法.
项目资助: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1941),安徽医科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校教字【2010】3号)。
篇10
为在军校信息类本科课程中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文章归纳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参考标准,从多方面分析开展案例教学的实际条件,据此提出3项针对性举措以提升案例教学的成效,最后结合相应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实施案例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案例;适用定位;军校;本科
0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问题为牵引,以编写的案例为基础,通过学生的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在当下大学教学改革领域中,教师们正在不断努力寻求并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及其方法,案例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是否能像广为宣传的那样可以改变课堂的沉寂,赢回教学的欢声笑语?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又该如何开展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的一般概念与基本要求
1.1案例教学的一般概念
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示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当前,对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不尽相同,各有侧重。总体而言,案例教学法既包括一种特殊的教学媒介——案例,也包括运用案例的特殊教学要求或技巧。在该教法中,教师以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其在情境中掌握理论知识并总结规律,同时创造性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高级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某种教学原理,与获取理论知识的多种教学法之间有明显不同,其主要优点包括明确的目标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良好的实践性、突出的学为主体性等。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案例的编写与选择时间消耗很大,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等[1]。
1.2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可以看出,该方法所指的教学目标和蕴含的教学期望与军校信息类本科专业的一般人才培养目标有许多契合点。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迅速地获得成功,又在医学院得以顺利移植,然纵观其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却表现平平,究其原因,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这种高级教学模式有着特殊的实施要求。要开展案例教学,可以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和教师能力4个方面对其要求进行分析。
1.2.1教学对象要求
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案例教学经验告诉人们,案例教学的对象应当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如MBA。实践证明,学生实践经验的多少与课堂参与程度、案例教学收获通常成正比。因此,案例教学要尽量避免以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为对象,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案例的内容与学生实践经验的关联性,要尽量将有多元背景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为案例讨论中不同经验、信息、知识、观点的交流和互动奠定基础。
1.2.2教学目标要求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一般要达到多项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行为目标主要包括:能针对某一情境做出具体的决定,并能应用到其他相关情境中;展现较强思维能力,思维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清晰性和连贯一致性;能识别并确定那些与案例紧密相关的基本要素和问题;能利用可能的资料对问题情境作具体、深入的分析,并能够制定相当具体、深入的行动计划。过程目标包括:必须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必须切实做好课前准备,并且将自己当作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必须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1.2.3教学组织要求
案例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着眼在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相互之间互动的“学”上,而不是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授”上,其过程目标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着眼于学,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需求和构成,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可能采取的行动。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大量的分析、组织和辩论过程,以加深对于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仅要考虑每一次案例课的过程控制,还要考虑整个教学计划的进度,把握案例部分和理论部分、实践部分的合理衔接。
1.2.4教师教学能力要求
案例教学与一般基础理论课相比,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哈佛大学对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并习惯于这种教学法。一名教师对案例教学从不熟悉到熟悉,至少要花2~3年的时间。案例教学的工夫在课堂之外。教师的教学虽有别于传统的直接授课,但要介绍分析框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及时进行分类梳理、对某些重要的理念给予提示等,都要熟透案例,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尤其是在组织学生完成案例讨论时,更需要很强的能力素质。
2军校信息类本科开展案例教学的适用定位分析
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有:第一,有专门撰写的案例材料,并以此替代传统授课的教材;第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更多充当引导员的角色;第三,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尽管许多课程都宣称实施了案例教学,然而依据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进行简单对照,就会发现其中有误。在军校本科教学领域,是否适合开展案例教学?该如何开展?
2.1开展案例教学的条件分析
参考案例教学的4项基本要求,对照信息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实际进行分析,可以得出3点初步结论。
1)教学对象的基本条件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
其主要原因在于本科学生的工作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很少参与实际的复杂专业问题决策,难以提出针锋相对的不同观点,彼此互动不良。此外,值得重视的是,多数学生已习惯听课式的学习方法,不愿意接受高思维强度的案例教学法。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就变成了教师和少数学生的“谈话节目”。
2)教学资源与环境还难以有效满足案例教学的实施。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案例资源太少;二是教学保障条件与机制还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分组学习的开展。案例资源是案例教学的根本条件,案例的编写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编写一个优秀的案例需要有较高的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普通授课者更多的是选择恰当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而不是主动地编写案例。然而,当前在军校信息类本科专业课程范围内,公开的、成熟的案例资源凤毛麟角。此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相关的教学内容需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这无形增加了此类案例的编写难度。为学生开展案例准备和案例讨论提供时间、场地和学习条件等方面的保障是案例成功的另一方面。当前部分军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开放得还不够全面,学习小组难以自由地组织讨论。除了统一发放的案例材料,学生还需要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这需要便捷的上网条件,目前此方面也略显不足。
3)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明显不足。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理论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础,更要通过长时间的培训以掌握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在理论方面,案例教学法不是凭空诞生的全新教学法,一些著名的教学理论,与案例教学在理念上非常相近,对这些理论的掌握是理解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保证。比如,认知心理学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信息的提取;而人本主义注重教学在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在组织实施方面,没有充分的经验积累和大量的时间付出,实施案例教学将困难重重。经常遇到的现实是,教师要么仍然扮演主导权威的角色,要么对学生放任不管,缺乏引导。问题出现在课堂,原因却出在选择与分析案例资料、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等诸多方面。
2.2开展案例教学的合理定位
从教学模式或方法选择的基本理论依据来看,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师特长都是重要的因素,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就案例教学的条件而言,在运用案例教学的初期,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
1)合理裁剪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案例教学的行为和过程目标是一个近乎理想的综合性目标。目标决定动机和行为,在条件受限时,首先要对目标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裁剪。借用军事兵棋中的术语,初期不适合采用“严格式”的案例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式”模式。比如,对学生须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这一目标,可以由教师给出较为清晰的分析目标和方法,并尽可能提供大部分的材料,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客观上也能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其对案例教学的参与欲望。再如,学生应能对其他人的方案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这一目标,按照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的观点,属于最高层次的评估目标,不能期望太高。
2)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的具体方式。
由于案例具有内容的真实性和内含矛盾的激烈冲突性,在教学中通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以某个决策者或决策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案例讨论与发言,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易于学习和理解。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岗位工作实践,且不具备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之能,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根本无法融入其中。在讨论和发言时,学生往往只是重复案例材料中仅有的观点,无法结合角色(比如信息系统的需求方、联调责任人、项目技术负责人)的特点提出新的观点。为此,可以考虑采取教师扮演部分关键角色的方式(类似于电影中的旁白),以此来引导讨论。此外,也有人提出了其他的方式:个别解决法,每一个学生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包括鉴别问题、提出观点和解决办法;小组讨论法,先是各小组讨论,然后再由全班学生共同分析案例;智囊团法,聘请有经验的各界人士分析案例。
3)提高案例教学的学生认同感和教师指导力度。
学习动机是教学或学习成功的根本因素。如果学生不愿意接受高思维强度的案例教学法,首先应该花一定的时间让其认同案例教学,解决思想根源问题,才能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为此,一方面,需要在案例内容实施之前,尽早多次与学生沟通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与理解,使其真正认识到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并激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发挥自身才能,锤炼自身素养;另一方面,要将案例教学的准备时间放长,同时加强指导,让学生更充分地准备和调整,并在遇到困难或畏难时,得到教师及时的介入指导。同时,这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教学中的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学生那里得到更多的感性材料,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算是提前的教学反思。
3在信息类本科专业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3.1合理选择课程和内容
案例教学的目标和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对课程的选择性。简单而言,在当前信息类本科学生不具备工程实践和岗位工作经验的条件下,必须更强调学生在解决复杂专业应用问题方面的理论基础。应尽量选择四年级的专业应用类课程,而对于一些偏重理论教学的课程或内容,不适宜也没有必要采用案例教学[2]。
3.2坚持基本步骤,注重反思
在教学条件受限时,案例教学不能拘泥于形,要适度裁剪、灵活调整,但必须要保留其精髓,其中,能力原则、实践原则和参与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为此,可以借助于具体的形(也就是相应的教学步骤)来达成这一目标,一般包括设计、实施、调查、反思4个依次循环迭代的过程[3]。初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案例实践之初,特别需要通过客观的评价与不断的反思,来校正甚至改变教学的内容或组织方式等。
3.3构建资源平台,降低教学负担
案例教学加重了教学者和学习者的负担。教师要花比平常更多的时间准备、熟悉教材和案例,主持案例讨论和引领案例研讨对教师的知识、经验和授课技巧更是一大挑战。学生同样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参与案例教学。如果说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教师自身教学素质不断完善的基本过程,那么在案例资源的建设方面,则应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实用的教学案例,并以此促进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同样,也需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帮助其主动开展案例学习并参与案例教学。
作者:姜峰 陈希亮 汤伟 彭伟 单位: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