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8 18:5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荷花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二、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 教学重点:
一、理解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冒”字的精妙。
二、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等句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触发语感
1、课件出示描写花的成语,促进积累。
2、欣赏荷花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所看到的荷花。 3、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一)全班交流: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 1、“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1)指名读。 (2)指导朗读。 (3)挑战读。
(4)女生加上动作读。 2、“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指导朗读。想象我们吃饱饭的时候,那是什么感觉? (2)范读。(3)男生表演读。 3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 (1)指名读。 (2)齐读。
4.“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什么叫“挨挨挤挤”?同桌之间做一个挨挨挤挤的动作。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2)“挨”还有一个读音,你知道吗?
(3)你还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荷叶的多?除了荷叶的多和密,你还体会到荷叶的什么特点?
(4)谁能读出荷叶的大、多、密来? (5)齐读。 5、“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默读课文,思考:“冒”字还能换成什么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的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2)交流以上问题。
(3)你从中体会到荷花的什么心情?
(4)(出示课件,随着音乐教师解说)它们仿佛想干什么? 6、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体会第三段
1、荷花的形象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于是,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把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2、让我们一起与大自然对话,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最后一句)
(三)体会第四自然段
1、播放音乐,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指名读。
3、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灵去看、去听、去感受荷花的世界吧!(师引导想象)
4、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除了蜻蜓和小鱼说话,你还听到哪些悄悄话呢?
四、升华情感
1、(再次欣赏荷花图片)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或歌颂大自然呢?
2.品赏古诗文。
3、欣赏《荷塘月色》片段。
五、总结全文
篇2
(-)知识脉络
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开发利用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初中已有的个别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发展过程以及对科研、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典型性质和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利用已有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了解有机化合物多样性的原因。认识生活中接触到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环境与化学的关系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体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从
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新教材较旧教材更符合知识的逻
辑关系,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的关系
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
掌握同分异构现象以及简单的命名规律
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种类不同的有机物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归纳、总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用模型组装有机分子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的性质、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3、教学媒体、课件;
4、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有机化合物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一部分(60页---62页);
要求提前准备一种有机材料了解它的性质、用途并向同学做介绍。
教师:要求对学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虑;适当的补充实验,例如溶解性、受热
时状态变化等,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联想……质疑”
问题:你认识的有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什么用途?
这个问题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言;介绍生活中接触到的有机物
讨论:1、哪些是有机物的共同性质?
2、从溶解性、耐热性、可燃性、电离性等五个方面比较无机物有哪些区别?
3、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用到哪些方法?
演示实验:
归纳:有机物性质特征
大多数有机物:1、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易燃烧。
3、大多数是非电解质,难电离。
4、熔点低,易熔化。
5、反应慢、反应复杂、副反应多。
(二)师生共同活动“观察……思考”(能进行学生探究实验更好)
以甲烷为例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性质
1、完成书中实验1、实验2;
2、按小组讨论、记录实验现象。
3、归纳甲烷的性质。(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甲烷的结构特点:阅读63页知识点击
第二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二部分(63页---65页);
用球棍模型组合丁烷分子,体会有机物的样性。
教师: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阅读63页工具栏,由学生写出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结构简式。
(二)进行“活动与探究”
(1)动手组合乙烷、丙烷、丁烷的结构模型,写出它们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给烷烃的概念,找烷烃的通式。
(2)阅读64页知识支持,让学生发现问题,当碳原子数较多时组合方式不只一种,碳原子数越多,可能的结构越多;带着疑问进入下面的讨论。
(三)有机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
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控制深度。
总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1)原子之间共价键相连。
(2)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成链状或环状。
(3)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可以是单键、双键、三键。
(4)分子式相同时,可以出现多种结构。
第三课时概括与整合
教学准备
篇3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课题】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篇4
引发思考:那什么是酸性体质?什么是碱性体质?食物的酸碱性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谈谈这个话题。
设问:为什么要关注食物的酸碱性?食物的酸碱性对人体有何重要意义?
知识简介: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所涉及的体液都有严格的酸碱性要求。正常人体血液的pH总保持在弱碱性范围(7.35~7.45),否则,就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
而人体细胞内存在一些重要的酸碱平衡,这些平衡需要通过选择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若进食酸性食物过多,可破坏体液的酸碱平衡,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抑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就像水被污染后,生活在水里的鱼儿就要窒息甚至死亡一样。
温馨提醒:我国居民长期摄入的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偏少,尿液偏酸性,如不注意控制酸性食物的摄入会导致多酸症而引起人体缺钙,血液黏度增大。
设问:怎样判断食物的酸碱性?
(学生阅读教材P32~33,总结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设置:1、何谓酸性食物?其代表物有哪些?
2、何谓碱性食物?其代表物有哪些?
3、食物的酸碱性的分类标准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食物的酸碱性并不是凭口感,而是根据食物在体内代谢最终产物的酸碱性来进行分类的。
(1)酸性食物是指组成成分在人体内代谢后生成酸性物质,使体液呈弱酸性,称为成酸性食物。动物性食品中除牛奶外,多半是酸性食品。
(2)碱性食物是指组成成分在人体内代谢后生成碱性物质,使体液呈弱碱性,称为成碱性食物。植物性食品中,除五谷、杂粮、豆类外,多半为碱性食品;而盐、油、糖、咖啡、茶等,都是中性食品。
(3)少数例外:尽管大部分的水果、蔬菜呈碱性,像李、梅等水果因为含有人体不能代谢的有机酸,因此会留在体内呈现酸性反应。橘子或柠檬则不同,它们含的有机酸人体可以新陈代谢因此属于碱性食品。
反馈练习:
1、有关柠檬的说法错误的是()
A.柠檬是具有酸味的食物B.柠檬是酸性食物
C.柠檬是碱性食物D.柠檬在人体内彻底氧化后,剩下碱性的钾盐
答案:B
2、长期食用下列食物,可能引起人体酸中毒的是()
A.鱿鱼干B.菠菜C.苹果D.西瓜
答案:A
3、下列元素在人体内最终代谢产物错误的是()
A.碳—碳酸B.氮—硝酸C.硫—硫酸D.磷—磷酸
答案:B
导入:在挑选食物时(特别是加工性食品),除了要注意食物的酸碱性之外,还要多加留意其营养标签,了解食物当中含有哪些食品添加剂?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或是否缺少人体必需的食品添加剂。那食品添加剂有哪些种类?哪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哪些有益?
(学生阅读教材P33~36,讨论总结。)
知识简介:着色剂——改善食品的外观
(板书)调味剂——增添食品的味道
防腐剂——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营养强化剂——增强食品的营养价值
科学视野:1.不含食品添加剂就是好食品吗?
食品添加剂对改善食品的质量:色、香、味,确保产品新鲜,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食品加工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少食品添加剂本身也是人体可利用的营养成分。
如阿斯巴甜可用于糖尿病患者做糖的代用品,其成分是人体正常需要的18种氨基酸之一,在体内不会升高血糖,而且甜味是蔗糖的几十倍。胡萝卜、番茄红素等已证明对防癌、抗衰老有一定功效。
其次,国家批准使用的大多数食品添加剂是低毒性的合成物,例如山梨酸如果用一个体重50kg的成人身上,每天摄入210g,才可能产生毒性反应。按照食品卫生规定山梨酸用于食品中的最高量是50mg/kg,也就是要每天食用4200kg此食物,才会造成毒性反应。
食品卫生法规对使用食用添加剂的剂量有严格限制,在低剂量下,使用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是绝对安全的。
2.“苏丹红”事件(苏丹红一号)
IUPAC中文命名:1-苯基偶氮-2-萘酚
常规
分子式C16H12N2O
结构简式
外观暗红色或深黄色片状晶体
危害及预防
危险性:
有限的致癌证据
可能引起皮肤接触过敏
可能对水生环境有长期负面作用
影响可能会无法取消
预防:
不要呼吸其粉尘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装及手套
如果吞服,立即寻求医生帮助或按照标签指导操作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反馈练习: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增铁酱油”、“高钙牛奶”、“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商品。这里的碘、铁、钙、硒、氟应理解为()
A.元素B.单质C.分子D.氧化物
答案:A
4、火腿中加入亚硝酸钠,可使肉类较长时间保持鲜红色,其原因是()
A.亚硝酸钠是防腐剂,可抑制细菌的繁殖
B.亚硝酸钠跟氧气反应,抑制了肉类的氧化
C.亚硝酸钠跟肉类的蛋白质反应
D.亚硝酸钠本身为鲜红色,覆盖在肉类表面
答案:B
5、橙花醛是一种香料,结构简式为(CH3)2C=CHCH2CH2(CH3)C=CHCH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橙花醛不可以与溴发生加成反应B.橙花醛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C.1mol橙花醛最多可以与2molH2发生加成反应D.橙花醛是乙烯的同系物
答案:B
6、人体血液的pH保持在7.35~7.45,适量的CO2可维持这个pH变化范围,可用下面化学方程式表示:。又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快而且太深的呼吸可以导致碱中毒(pH过高)
B.太快而且太深的呼吸可以导致酸中毒(pH过低)
C.太浅的呼吸可以导致酸中毒(pH过低)
D.太浅的呼吸可以导致酸中毒(pH过高)
答案:AC
附:自我测试——你属于酸性还是碱性?
1、是否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
2、经常夜里睡眠不好,晨起后又头晕脑涨?
3、情绪不稳定,容易发怒
4、经常食欲不振?
5、经常腰腿酸痛,全身乏力?
6、是否一上车就想睡觉?
7、一年四季都容易手脚冰凉?
8、是否皮肤粗糙,易患皮肤病?
9、常出现便秘、口臭现象?
10、是否经常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
篇5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氯气的性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并通过氯气的发现和确认的科学史,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2、教学方式:
讲解与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3、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们知道海水的主要成分有哪些?(水,氯化钠等)
你知道其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什么?
[引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富集在海水中含量很高的元素——氯。
[电脑播放引入]化学家舍勒发现氯气的生动故事。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的过程中,用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且有强烈的刺鼻气味,使他感到非常难受,但他继续对该气体进行研究,发现它可与很多的金属和非金属反应,再将这种气体溶于水,又发现该气体还能使有色的纸张、花朵、衣物等褪色。
通过以上的信息材料,讨论以下的问题:
问题1:推测氯气的物理性质。
问题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及反应。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1页图4-15,并给学生示范。
展示一瓶氯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氯气的物理性质,得出结论后,再与课本上的结论进行对比,小结氯气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书写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创设问题]请画出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根据你已有的知识,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具有强氧化性还是还原性?为什么?并与氧原子的结构及氧气的性质比较,有什么相似性吗?
[学生讨论交流]可能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与许多金属和非金属反应。
[讲解]教师利用课件进行讲解Cl2与金属的反应,并通过氯气与Na、Fe、Cu的反应归纳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实验4-3:氯气与氢气点燃反应
①提出问题: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怎样?
②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制取H2,检验H2的纯度,将燃着H2的导气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
③实验过程: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气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
④实验现象:H2在Cl2中继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集气瓶口有白雾出现。
⑤实验结论:纯净的H2可以在Cl2中安静地燃烧。
⑥注意事项:为了保证实验安全,H2在点燃前必须验纯;氢气导管要从集气瓶口慢慢地逐渐伸向瓶底;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氢气燃烧完毕后,立即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然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振荡,吸收HCl气体。
(通过课件小结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1:从钠、铁、铜、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分析氯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并验证前面推测的氯气化学性质是否正确?
问题2:通过以上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启发:金属和非金属氢气在氯气中反应有什么共同点?燃烧是否一定有氧气参加?比较铁、硫、碳在氧气中燃烧与铜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其共同特点。
[得出结论]:1、氯气很活泼,具有强的氧化性。
2、燃烧的概念:凡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均可称为燃烧。
4、作业设计:
例1、下列气体中,既有颜色又有毒性的是:(C)
A、N2B、COC、Cl2D、CO2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氯原子和氯离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B、氯离子比氯原子多一个电子
C、氯气有毒,氯离子也有毒
D、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2
例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3、HCl的工业制法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重点从物质种类上来看,重点学习氯元素的单质──氯气;从氯气的知识结构来看,重点学习氯气的强氧化性;从氯气的氧化性来看,重点学习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教科书对重点知识不仅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而且安排了“实验”“思考与交流”等活动,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并不断加深。而教科书对氯气的实验室制取等只是通过“科学史话”作了简单的介绍。
篇6
1.教师讲解和实验活动,了解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2.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上的重要性;
3、了解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4、学习化学需要借助化学符号(或者化学用语),初步认识化学符号在化学学习上的重要性
5、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了解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学习难点】
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上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化学学习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P17—18、P142---147
合作探究:
一、同学们展示收集的铜绿,讨论铜绿可能有的物理、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完成有关铜绿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常见的仪器的名称、使用、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强调实验室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铜绿”和盐酸的作用
2.“铜绿”受热的变化
二、交流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对“铜绿”有什么认识,学习了哪些实验基本操作?
展示反馈
拓展延伸:
通过上述实验你对做好化学实验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认为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什么问题
补充:酒精灯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加热仪器。
(1)实验所盛酒精量不能超过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4;
(2)使用时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
(3)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应该用漏斗,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防发生火灾;
课堂小结:
归纳:1.“铜绿”和盐酸的作用
实验现象:产生大量气泡,并且看到“铜绿”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实验结论:文字表达式:铜绿+盐酸氯化铜+二氧化碳+水
2.“铜绿”受热的变化
实验现象:绿色的固体受热后变成了黑色固体,在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并且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结论:文字表达式:铜绿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第二课时:化学学习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9月周
自主学习:尝试记忆: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物质的化学式
合作探究: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对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科学探究有什么认识,你认为科学探究一般过程是什么?
2、活动探究:实验2:研究镁的性质实验
金属样品
镁条
1.颜色状态
2.是否容易被折断
3.是否可以导电
4.在空气中点燃的现象
5.在食醋中的变化
二、为了国际交流统一、使用的方便使用一些符号表示元素名称、物质的名称、化学反应。。
观察思考:根据下表中物质的化学式,试分析哪些物质中含有氢元素或氧元素,元素符号、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物质
化学式
是否含氢或氧元素
物质
化学式
是否含氢或氧元素
氧气
O2
氯化氢
HCl
金刚石
C
氧化镁
MgO
镁条
Mg
石灰水
Ca(OH)2
氨气
NH3
碳酸氢铵
NH4HCO3
展示反馈
拓展延伸:。
一、练习实践:模拟探究:铁丝或铜丝的性质。(P21)
二、例题研讨:
1.空气中点燃,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氧化镁D.产生白烟
2.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篇7
关键词: 安全教育 渗透
前些年发生在江西的六名学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及屡见不鲜的矿难等事故让人们对安全教育愈加关注。安全教育关系到人的生命,创造和谐社会首先强调的就是人身的安全,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容有机地渗透安全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 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化学知识,渗透安全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安全教育的素材,教学中应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预防能力。在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主题与安全教育关系密切。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容,采撷生活中的化学实例,联系生活中的安全题,把安全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合到化学教学中去。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提出下列问题:①如果你家中使用煤球炉,说说看,应注意什么?②当煤气泄漏时,你在现场会怎么办?③有人说,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就行了,你认为对吗?④浴室内直接装燃气热水器,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⑤如果发现家中有人煤气中毒,你会怎么办?问题刚提出,学生们立刻激烈地讨论起来,气氛很是热烈。学生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他们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最终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安全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开掘教材中化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不仅让学生们体验到化学知识的价值,也使其认识到安全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 结合化学实验,渗透安全教育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安全是化学实验的根本,安全实验的关键是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教师应该把实验课作为安全教育的主战场,利用每一次实验机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实验能力。
2.1 教师言传身教,做好安全示范。
现行教材中有少数实验因存在爆炸、腐蚀和试剂有毒等现象,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致使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畏惧感。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少渲染实验的危险性,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机会,进行安全教育。在做演示实验之前必须作好周密的准备,对实验存在的危险做好充分的估计和预防,实验时规范操作,即使出现意外,也不要惊慌失措,应从容、冷静地处理。通过教师的示范减少了学生的恐惧心理,也让学生掌握实验安全知识。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改进实验,使之安全化、绿色化、微型化。例如,在学习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会爆炸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设计可燃性气体安全点燃的装置。学生们大胆设想,各抒己见,利用这些气体难溶于水的性质,设计出将这些气体通过装有水的洗气瓶再导出点燃的实验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增强,而且会获得一种更加安全的实验心理,有利于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发挥创造力。
2.2 规范学生操作,培养安全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暴露出的三种思想应引起教师的警惕,一是认为做实验比较放松而把实验看成一种休闲活动;二是认为不规范操作照样能得到预期的现象,又不是实验考试,无所谓;三是认为实验存在危险,就不动手,坐在旁边,做一个旁观者。学生在实验室中用嘴吹灭酒精灯的有之,所倒的试剂过量导致反应液溢出的有之,试剂用完不及时归位就离开的有之,火柴用完随手乱扔有之,等等。所以在学生实验中提高安全、规范操作能力显得很重要。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应讲清楚实验药品的性质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指出可能产生的危害,促使学生们思想上重视起来,提高他们的警惕性。为了加深印象,可用计算机动画模拟化学实验中的违规操作,直观生动地呈现一些化学事故对人身或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从反面来教育学生。如: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四处飞溅;点燃未验纯的氢气致使氢气发生器的爆炸;加热固体药品,试管口向上,水倒流试管炸裂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错误操作的危害。当然在这反面教育之后,还有必要向学生指出危险操作后的补救措施。如:酒精灯不慎碰倒后着火,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或细沙扑灭;皮肤上沾到酸碱液,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等。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还应加强监督指导,通过自己动手,学生能主动地去认识和理解各方面应注意到的安全问题,不仅了解到安全问题带来的后果,也知道怎样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从而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规范科学的实验操作习惯,这样就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建构实验安全知识,及时消除自己原有对实验的错误观念和认识误区,形成健全的实验安全观念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2.3 利用家庭实验,强化安全意识。
开展家庭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扩展和深化,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家庭实验一般是由学生课外自行完成,现场没有教师指导,甚至没有家长帮助,因此,教师不能忽略家庭实验的安全教育问题,要提醒学生实验的过程、使用的器材要有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避免用照明电接线供电,避免使用浓酸、浓碱等腐蚀性、毒性较大的药品,无家人在场避免使用明火,避免收集有毒气体,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和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
护的能力。
篇8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方针,以规范化管理为重点,以营造安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为目标,逐步实现学校安全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全面提升我乡小学安全工作质量。
一、安全教育工作
1、制度建设和队伍培训工作:认真做好15项安全工作制度建设,完善现有的教育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落实工作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好师生的交通、食品卫生、消防、大型活动等各项安全工作。要求各主校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和能力,有效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继续做好各主校安全员和班级安全委员的培训工作,安全委员统一佩带标识。
2、做好“安全教育活动月”工作:四月份,各村小要开展好以“学习‘两法一例’,争做懂法守法小公民”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月活动。组织各主校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认真开展好法制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到文明走路、文明骑车、文明乘车。
3、开展好宣传大检查工作:本学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三次以上大型的安全大检查和抽查,各主校要配备必要的一定数的消防器材,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和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安全检查不留盲点和死角。
4、做好安全法制教育进课堂工作:将安全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现课时、教材、教师三落实,要认真开展“一日常规教育”即利用学生上下学前的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示学生注意安全,计划请民警周景峰同志为全校学生上二节大型法制教育课,并将其作为一项安全工作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5、做好学生上下学乘车安全工作:积极做好学生乘车摸底调查工作,要掌握乘车学生数、乘车路线、所乘车辆,建立乘车学生档案,实行实名制管理,充分调动家长委员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乘车协议签订工作,严禁学生乘坐“三无”车辆,确保学生乘车安全。
二、综合治理工作
1、开展法制教育工作“以遵纪守法为荣,违法犯罪为耻”为主题开展专题法制教育活动,做好“两法一例”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开展“崇尚科学,抵制”活动,组织“争做守法小主人”征文评选活动,各校要通过报告会、参观、板报、广播、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的宣传和教育,继续办好校园法制报。
2、强化帮教转化工作:各主校要建立违纪学生档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贴近学生、关爱学生,让每一位违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同学老师和学校的温暖,中心校将对帮教转化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3、做好“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本学期要求各主校积极参与“平安校园”的评选工作,达到营造安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的目的。
篇9
关键词:几何画板;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探讨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数学知识的学习相对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很容易因为学科的枯燥而觉得无聊,长此以往,学生对此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会减退。几何画板其应用过程当中,操作性很高,是一种将数学图形与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的数学学习软件,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运用此种方法,在学生的视角看来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兴趣也能得到更长时间的保持,有助于将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提升起来。
一、几何画板的功能与特点
最开始是由一家美国的技术公司发明了几何画板,后来我国将其引进数学教育当中,它能将数学知识当中的点线面结合起来,运用不同的转换与展示方式将一些抽象的数学定理与数学公式具体化,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是具有一定的特性和功能方面的优势的。
1.把抽象的知识与公式具体化
能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定律及公式通过技术生动、形象、具体地延伸出来就是几何画板最大的一个特点,对于较抽象与晦涩的数学知识来说,这样能将其变得更容易理解,尤其是在几何知识的学习当中,其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重难点知识有所突破,发挥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2.操作灵活使初中数学学习变得动态
在几何画板的运用当中,数学知识点变得非常灵活,点线面的存在方式与组合千变万化,几何图形多种多样,数学规律变得更加具象及动态,学生操作尤为方便,学生可以在课堂当中自己动手操作,将几何图形进行个性化的组合、拖动,使自身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对其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
3.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的情景进行创造
在数学教材中,虽然数学知识的图片与文字有很多,但并不如几何画板所演绎出来的具体、直接,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了更好地体会图形与空间的变化模样往往绞尽脑汁,而在运用了几何画板之后这种情况便不会再发生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来更加直观地感受图形的变化,而直接、具体的感受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总的来说,几何画板就是一个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使数学教学课堂变成数学实验课堂的方式,能大大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优势
1.知识点呈现更直观
与初中数学早先刻板的教学方式相比,几何画板技术可以使
数学当中一些数量与变量的关系呈现得更加具体与直观。比如在初中数学的函数教学当中,其可以具体演示其中一个变量在经过
变化之后使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的动态效果,将其中变量与自变
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地展现出来,使初中数学教学从传统的束缚当
中挣脱出来,为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操作简单易掌握
几何画板其操作方式非常简单,灵活性很高,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参与过程当中就会相对容易一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有很大的帮助,能将学生从以往只能单纯在枯燥、乏味的课本当中汲取知识的状态中解救出来,使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性,也更容易理解。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由晦涩难懂到简单易学,其对所学习的知识点也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提升的同时,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也都会有所提升。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运用几何画板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1.通过使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对函数及其图像有更好的理解
对函数来说,其表达式一般为二次函数形式,比如y=3x-x2,y=2x+9等。学生如果仅仅通过对书本上的公式进行学习,很难理解其中函数式的含义,但如果运用几何画板来使函数式与数学图形
相结合,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就容易得多,在其对函数知识有深刻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有更直观的感受与体验。虽然此前教师教学初中数学函数知识的时候也会将函数图形展现在黑板上,但运用了几何画板技术之后,学生可以自行操作,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其数学思维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函数的时候,为了让其对y=-x+7与y=x+7的区别有更直观的理解与感受,可以让学生通过在几何画板自己操作绘图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让其利用几何画板分别绘制y=-x+7与y=x+7两个图形,再对两个图形分别进行观察与对比,
让学生说出两个图形不同的地方。
2.可以运用几何画板对勾股定理进行验证,使学生的能力在发现中提升
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行操作几何画板来对其进行验证,学生对知识有了新发现,自然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兴趣,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自主思考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例如,学生对“勾股定理”进行学习的时候,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绘制一个三角形,将其三条边分别命名为a、b和c,并分别以a、b、c为边长画长方形Oa、Ob和Oc。再通过分别计算得出Oc面积刚好等于Oa、Ob面积之和,证明了勾股定理成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再画一个边长不同的三角形做进一步验证,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
3.运用几何画板技术对几何学科角平分线课程进行教学,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几何学科当中,教师对角平分线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技术让教学更简单化。
例如,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创建∠ABC及它的角平分线BE,之后对∠ABE及∠CBE的数值进行分别测量,之后让学生拖动A点以观察角度的变化,使几何课堂变得新颖、生动、有趣,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中也更有成就感及主体意识,这样,在教学方式有所简化的同时,教学效率也得到了相对的提升。
在几何画板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其与数学教学当中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更真切、实际地对数学知识的要点进行理解。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应用几何画板也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对其教学方式与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并以自身教学内容与知识点为基础,将几何画板的特点与优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让所教学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使学习变得简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积极、主动,有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10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课题】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