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0 06:2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小衔接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规范“幼小衔接”工作要求,推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现就切实规范“幼小衔接”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深刻认识规范“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
规范“幼小衔接”,推进幼儿园科学保教和小学“零起点”教学,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学段教育的平稳过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基础教育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具有重要作用。
各中心校和小学、幼儿园要深刻认识实施小学“零起点”教学和幼儿园去“小学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推进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幼小衔接”工作规范、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规范实施“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
规范实施“幼小衔接”,既需要准确把握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不同学段的教育要求和教学特点,规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密切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和衔接活动,共同做好双向衔接,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一)坚持学前科学保教
X.幼儿园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X-X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科学制定执行教学计划,不得超前教学。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因地制宜创设良好游戏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发丰富适宜的游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不得组织有碍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
X.幼儿园要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建立良好常规,完善工作制度,促进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究。不得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不得占用幼儿睡眠、运动和游戏时间。
(二)坚持小学“零起点”教学
X.小学要科学安排和组织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要结合小学新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制订入学初期的学习和生活制度。遵循新生身心发展水平,科学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幼儿升入小学时,严禁小学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
X.小学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要求,按规定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严禁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应按相关要求予以落实。要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展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减缓新生学习的坡度和难度。不得以任何理由压缩课时,加快教学进度。
(三)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X.校外培训机构不得组织与小学入学挂钩的考试。要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X〕X号)要求,坚决不组织幼儿参加与小学教学内容有关的考试测验,不得代任何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入学考试。
X.校外培训机构要按照审批项目范围开设培训内容。清理提前教授小学内容的学前班和“幼小衔接”班,严禁对X-X岁儿童以课堂集中授课为主要形式组织安排教育活动,不开展以知识技能为主的强化训练。
三、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为推动规范“幼小衔接”工作的全面落实,市、县均把X年确定为规范“幼小衔接”工作专项治理行动年。专项治理行动安排如下:
(一)治理范围
各级各类幼儿园,各级各类小学起始年级,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
(二)治理内容
纠正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等“小学化”的倾向;纠正小学“非零起点”教学,纠正小学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纠正不落实课程标准,提前教学等行为;纠正校外培训机构以“幼小衔接”为名目,强化应试,超前教育,超课标教学等行为。
(三)治理行动步骤
治理行动分以下五个阶段进行:
X.自查自纠(X年X月至X月X日):
各中心校组织辖区内小学、幼儿园,依据治理内容,逐校(园)逐人、逐项逐条对照自查,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方案。
X.全面整改(X年X月X日--X日):
各中心校及小学、幼儿园和教师按照整改方案,纠正和去除错误的教育教学方式,全面落实《幼儿园“去小学化”教育活动指南》(附件X)《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指南》(附件X)。各中心校和幼儿园、小学校(园)长以及相关教师要签订公开承诺书(附件X)。中心校和小学、幼儿园的承诺书要在校园显著位置张贴,接受监督(所有承诺书纸质档、张贴的照片要存留,以备省市检查)。
X.培训提高(X年X月至X月):
各单位要利用暑期教师培训的有利时机,将幼儿园“去小学化”和小学“零起点”教学纳入教师培训计划,认真制定专项培训方案,广泛开展和参与新教师入职培训、初任小学校长、园长任职资格培训、民办小学校长、园长专项培训、幼儿园转岗教师岗位培训、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补偿培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全员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全面提高校(园)长和相关教师的业务水平。
X.巩固提升(X年X月至X月):
各单位全面开展“幼小衔接”督查活动,对办园行为不规范、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责令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降级降类处理;
对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零起点”教学的小学责令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通报批评;对以“幼小衔接”为名目强化应试、超前教育,超课标教学的培训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并予以警告,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停止招生,直至吊销办学许可证。县局将组织人员对此项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对不落实省市县要求的单位和个人经进行严肃处理,并将督查情况在全县范围进行通报。
X.督查总结(X年X月至X月):
市上组织人员,对各县教育局、镇中心校、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不定期随机抽查,检查治理行动效果。各中心校、县幼儿园要认真总结治理行动开展情况,总结学校、幼儿园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和推广优秀典型,推动专项治理活动深入开展。并将此项活动书面总结于
X年X月X日(周三)以前上报县局民办学前教育股。
(四)工作要求
为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县局成立泾阳县规范“幼小衔接”工作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办学前教育股,负责专项治理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同志兼任。
各中心校要高度重视专项治理工作,成立相应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和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认真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坚持依法依规,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如期完成治理任务。实行定期报告制度,从X年X月起,每月X日前将专项治理行动的进展情况报县教育局基教股、民办学前教育股各一份。
四、不断完善治理监管体系
(一)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非零起点”教学或组织入学考试的小学,以及教学行为不规范、组织各种形式测试的校外培训机构,各中心校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问题频发、社会反映强烈的幼儿园、小学实行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违规的校外培训机构实行年检一票否决。
(二)建立教学计划公开制度。
每年X月X日前,各幼儿园、小学要通过宣传栏、公示栏、学校网站等渠道将幼儿园大班、一年级秋季学期课程开设和各学科教学计划进行公开,并通过板报、班级群、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告知每一名幼儿和学生家长。
(三)完善教研制度。
各中心校要进一步深化教研指导网络,完善区域教研和园(校)本教研制度,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和小学“非零起点”教学现象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组织观摩、专题调研、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活动,切实提高园(校)长和教师科学保教能力。
(四)强化督查制度。
各中心校要将幼儿园、小学一年级教学规范情况和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与教育质量(群众满意度)评价、校长职级制考核、文明校园评选和教师评优选先挂钩。各中心校要设置专门举报监督电话和信箱,自觉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县局举报监督电话:;举报监督邮箱:市、县将结合开学检查、日常督查,定期不定期对各中心校规范“幼小衔接”的情况进行抽查,并将发现问题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五、广泛开展学习宣传
各中心校要组织小学、幼儿园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等教育法规政策,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幼儿园“去小学化”、小学“零起点教学”的重要性。
篇2
本学期,自己积极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同事们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班级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教学
按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玩具。
二、坚持学玩结合
在工作中,自己努力增强上课技能,力求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在活动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动静结合,寓学于玩,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谦虚虚心请教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教学中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教育教学工作
1、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虽然本学期我们的教室场地较小,但我们还是精心布置教室环境,利用有限的场地着力创设了数学区、美术区、识字区等各区角。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发展需要投放活动材料,根据主题开展设计了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区域活动材料,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并及时增添活动材料,引导幼儿积极认识参与区域活动,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针对幼儿个别差异、兴趣、能力投放了不同难度的活动材料。
篇3
【关键词】窗语;幼儿园教研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5-0040-03
从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透过“窗”所呈现的视野和气魄,到现代儿童文学中“窗上闪过一颗心,窗上飘来一双眼,窗上闪烁着一份好奇,一份清澈的憧憬”,再细细品读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窗”中所蕴含的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以“窗语”反思幼儿园的教研文化,确是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
一、“你向别人打开心窗,别人也向你敞露心扉。”――以真诚换真心,教研需要真诚的态度
拨开拥挤的幼儿人群,看见幼儿教师扬起的幸福笑脸,感动于她们来自于对孩子的那份执着;“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忙碌的教研中,她们需要人性的关怀去维持那难得的执着。打开心窗,真诚的对话与表达,让老师们感受教研的温馨与希望。
(一)以“人性关怀”唤醒教研的内需。和谐的情感是形成奋进、具有凝聚力团队的基础,尤其幼儿教师是以情感细腻的女性为主的群体,幼儿园开展教研更应注重教师的个人感受、精神状态,营造尊重与关怀的氛围。如在“感动阳幼”年度颁奖会“温馨一刻”中,我园播放了教师们的爱人评价教师刻苦钻研工作的录像,让教师在独特创意中去体会那份幸福;又如我园尝试教研活动主题的打造与宣扬:“课改之星评比――教坛课改比功底,青春闪亮竞才艺”“桃韵教师评选――本土化教育智慧经验分享”,以教研主题的提出来提升教研内涵,把教研活动的价值观念融入到活动组织中,推动教师往某一专业价值方向发展。
(二)以“平等对话”调整教研的定位。“教研活动没有话说可以不来吗”“学文章不如复印给我们看”……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抵触,反映了我园教研活动目标的泛化,组织的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更引发了我园对教研管理行为的审视:教研是为了解决本园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所进行的活动,必须站回教师立场,以“平等对话”来调整教研活动的定位。为此,我园开展了“我需要这样的教研”交流活动,以真实了解教师群体对教研活动的看法、建议,通过教研制度、教研内容的不断完善求得群体认同。在群体认同机制的带动下,我园的“青年教师达标课”“师徒共磨课”深受教师的欢迎,公开观摩课从以前“被动的指定人员”到现在的“积极自愿报名”,体现了群体管理的激励成效,激发了教师努力争先的意识。
打开心窗,坦荡真诚地与教师们相处,理智地面对身边的人与事,我们就能聆听到美丽的鸟儿动人的吟唱,我们就能看见群芳争艳时的灿烂与喜悦。
二、“每一扇窗户都框住一道风景。”――换眼光去悦纳,教研需要张扬的个性
那窗里窗外的一切,都是自由独特的生命,哪怕是一只悠闲独步的蚂蚁,河塘里游弋的蝌蚪;无论身在茅草泥屋,还是大厦公寓,作为窗户本身,它从来没有因为谁而隔断过风景。
(一)以点带面,特色评优显潜能。每个教师都是耐人寻味的一本书,只有欣赏着才能读懂,只有恰到好处地激励着,才能促进教师内在体验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每学期初每位青年教师都制定了特色领域发展计划;期中,园部根据教师需求有选择地安排听课和讲座活动;期末,开展特色教育活动的展示,教师们将此视为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机会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她们对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进行深度思考,评选出了“学科特长教师”。如此以“点”带“面”,以“赛”来成就与认可教师,有效推动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与提升,推动了教师的研究热情。
(二)青蓝携手,互促互进齐研修。每位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间存在着教育能力、知识技能、研究水平、个性特点等差异。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之间的差距不是单向的差距,绝对的师徒关系是不存在的,如青年教师可能在教育经验上不如老教师,但在教育理念的汲取、教学实践的创新和现代教育技能的运用上优于老教师。为此,我园以青蓝差异资源的组合研修、论坛沙龙等方式来发挥教师各自的潜能,让教师间互相欣赏与学习,使“青蓝工程”的功能从表面的“传帮带”转化为“互促共进”。
(三)多元评价,百花齐放皆是景。以往教研评比中采用“量化评分制”,评价标准的量化在带来“公平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为此,我园尝试变“评分”为“指南”,将教师引向积极参与的状态。如园部制定“环境创设指南”,给予教师自主的弹性空间,让教师自己理清环境创设思路,介绍班级环境的设计理念与创设体会。教师们不仅施展了自己的创造才能,并能带着欣赏的目光汲取他人的智慧,不但分享了富有特色的经验,更获得了被认同的喜悦。评价则以“最佳创意奖”“资源利用奖”等关注点的不同奖项来替代,体现了百花齐放的教研文化。
推开教研的窗户,看看天的高远与蔚蓝,听听鸟儿的鸣叫和飞翔,闻闻青草的芳香,感受微风拂过你手臂的轻盈,是一幅幅不断流动的风景。
三、“让和风吹进来,叫阳光照进来。”――以借鉴求发展,教研需要集体的智慧
紧闭门窗,温暖阳光就无法照进屋子,微微清风就无法让沉闷的空气变得新鲜;
教师们犹如阳光中每一个温暖的元素,彼此依赖。她们都需要敞开胸怀,紧紧相依,没有人能独立地完成所有的教育设想。
(一)以“你议我论”解实践之疑惑。观念的更新需扎根于实践,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很多困惑,他们急需解决的良策。我园搭建园内网“你议我论”平台,让教师们及时摆出问题,引起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园部根据问题的大小,或设置大组教研,或以回帖的形式回应。如本学期特色创建中,“在班级环境创设中如何打造亮点”引发了教师关于“桃文化背景下班级环境特色创建”的“你议我论”活动。第一轮“特色区域活动创设大家谈”通过互助式的有针对性的分享学习,教师们拓宽了区域活动中本土材料的挖掘与利用的思路,明确了特色区域创设的方向;第二轮“首席教师示范秀”,通过环境创设能手的讲评和创设展示与观摩,大家思索着:其创设理念是什么,创设中可取的经验是什么;第三轮“我的创设亮点”,让每个班级的教师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他们的思路,由于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不仅有效避免了无目的的漫谈和浅层次的讨论,而且通过同伴的质疑询问,逐步将零散的个人经验转化成了理性的智慧成果。
(二)以“教育再现”激得失之共鸣。对教师而言,最能侃侃而谈的要数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了,我园每位教师每月一次的三到五分钟的“教育再现”,关注平常时刻,其教育思想、教育机智号情感全都融汇其中。讲述中,一方面教师在对自己进行再次剖析中又形成新的感悟;另一方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群体产生了对“故事”的共鸣,在回应中产生了可供借鉴的新的策略。
(三)以“经验传递”促理想之交融。教师在实践中会汲取失败的教训,或积累成功经验。为此,我园为教师搭建了“经验传递”分享与交流、反思与提升的平台,让介绍者觉得有自豪感与成就感,让分享者有表达的欲望;接着以此为引子开展“有话要说”活动,引发其他教师的经验分享和再思考。“经验传递”分享了他人的智慧,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师将个人经验与群体智慧进行交融、修正和反省的能力。
教研需要打开心窗,冲破内心的牢笼,沐浴每一缕阳光;一个好的团队需要不断地磨合,以大家的智慧去集体构建教育的智慧;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视野才会变宽,心灵才会博大。
四、“擦净窗户,让心灵一直明亮”――去浮华守自我,教研需要本质的坚守
教研需要以幼儿为本,我们扪心自问,在教育现场的所为是否从孩子实际需要出发?我们不能仅仅留恋于窗内的安逸,也不能被窗外浮华迷惑心灵,而需心存一份忧思,不忘擦净窗户,让心灵一直明亮。
(一)以“备课研究”聚焦“常态教研”。我们常能观摩到在集体“大熔炉”里炼就的貌似圆满的公开教学,而教师开展日常的教学和游戏活动,具体落实情况怎样?如何有效改进呢?经调查发现,教师们关注教案文本过多,甚至完全照搬,教案与教学实际脱离,缺乏独立的思考……针对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我园在教研活动中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不断创新备课方式,以“思教材,思幼儿,思教法”将问题前置,提倡写“动态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案,把关注移向幼儿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的教师设计教学活动都有活动背景或幼儿情况分析;有的教师在备课栏中留有课堂观察重点记录;也有的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加点提示;还有的教师备课中专门列一栏相关资源……教师们心中装着孩子来设计教案,自然会呈现出个性的色彩。
(二)以“微格评析”回归“教学课堂”。“微格评析”是指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实录反思的课例研讨。在研讨中可以根据需要定格重播,便于教师在深入行动的基础上反思,同时还可发现许多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如中班组开展了“课堂教学照镜子”活动,拍摄一节完整的课,让老师们集体观看录像,重点对“如何让课堂提问走向有效”进行研讨,从“提问是否明确、是否有思考价值、问题的难易是否适中”几个环节来评析有效提问与无效提问,有些提问如何来重设?……每一次回放,使教师自我再次全身心投入,从中寻找到教育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引发其对自身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三)以“关注软肋”拓展“重点教研”。我园通过“主题聊天”,在轻松的氛围中捕捉话题,直视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困惑,从而厘清头绪,按需确定本学期的“重点教研项目”,针对这些薄弱面进行重点的专题研讨,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如:大班教师在幼小衔接教学活动中最惧怕数学活动,原因是教学策略似乎与小学教学相脱节。为此,我们通过幼小衔接系列活动,邀请相关教师到幼儿园体验执教并相互交流沟通,顺利解决了教师心中的疑惑;又如,针对公开教学中“老大难”的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我们通过“同课异构、连环跟进式”研讨,帮助教师提高了组织策略。这些重点的关注,使教师们各科的教育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和平衡发展。
擦净窗户,让我们尝试克服内心的浮躁,把握好教研的方向,让教研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教师静心坚守教研这块净土,真正学会聚焦教育问题,更高层次地学会在理性的浸润下客观、辩证地评价自己鲜活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1]潘海燕,张仁贤.点击培训园本培训热点[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8.
篇4
通过研究方案的讨论与学习、组织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简报学习、教科研知识讲座以及小班年段科技教育观摩等一系列活动,使教师们对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科技教育的一些基础观念有所了解,同时教学理念有所改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观念上,能逐渐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幼儿被动模仿为主动发现,让幼儿用自己的各种感观去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发现问题。如在最近的上次的科技观摩活动中,通过认真的听课、评课活动,有了一些新的教育观的产生。比如说,认为在观察活动中,不应对幼儿有太多了框定,而是应该让他们自由、开放地进行观察,这样他们的兴趣会更浓厚与持久,观察也会细致深入,语言也更完整流畅;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观念的碰撞,有时新旧观念的碰撞,有时是新的教学观念
产生时所必然面临的分歧和困惑。如以新的观念实施教学时,碰到一些具体的例子该怎么做(例“蜗牛有没有脖子”)。
2.环境设置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科技特色。自然角种植区比较丰富,并注重幼儿的参与性,而不仅仅是摆设。如早上让小朋友一起给植物浇浇水,跟小朋友一起探讨有关种植的问题(王利平)。
逐渐开始重视科学过程的记录。如中四班的种子成长记录,中一班的记录“磁铁的好朋友”(蒋芳英)等。
3.学科内容的选择与教案的设计上面也体现了科技教育的倾向。很多老师在选择内容时都比较重视科技内容的渗透。本周小班有一个音乐活动设计“小乐队”,让幼儿用筷子在各种不种材质的物体上敲敲打打,感受不同的音色。中班的“各种品牌的汽车”教育。在教具的使用上,更多的选择了一些标本,实物(这个学期里科学室发现室的一些教具
使用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借助放大镜等手段,以供科学的观察。
另外,教师开始注重自身的积累与学习,平常有很多教师在翻阅一些关于科技教育的资料,寻找好的教材;积极参加科研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使幼儿对事物的探索兴趣,以及语言描述能力都有所提高。对我园的教育声誉也有比较大的提升作用。
二、存在问题和疑惑。
1.科学区的问题。由于没有系统的计划与设计,使得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与活动组织缺乏系统性。也缺乏投放材料与幼儿年龄的相关性,显得较为盲目。
2.由于没有明确的规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1.科技教育环境的继续创设。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块内容。
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精神环境是幼儿进行科技探索的前提,幼儿在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里,在心理上有安全,能使他们集中精力去尝试探索。因此,我们提倡为幼儿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环境和教育氛围。如:在活动中经常给予幼儿“你试试看”、“你能行”等语言鼓励;以于追根究底的幼儿表示极大的耐心,认真解答幼儿
的提问;在操作活动中,有的幼儿由于想探索或是好奇“弄坏”材料,教师反而给予支持和鼓励,使幼儿产生自信、主动、积极的情绪。
物质环境包括:
(大环境的改造)
?墙面布置。体现墙面布置的科技性。“问题树”。“今日气象”。尽量少一些纯装饰性的墙面。
?科学角。内容安排、材料投放、如何与主题教学相结合?(黄燕虹)
?信息交流板。可以是某一个教育主题下的一些活动开展情况的展现。
?走廊空间。“家乡的变化”。
2.一日生活中的科技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问题谈话。“叮当门开了”,“小问号时间”。
?看科技知识碟片(下学期能够每周定下一至二个时间段放一些与科技相关的碟片)。
?随机科技教育(散步时看看云,户外游戏时感受夏天、观察植物等)。
3.学科渗透方法形成规章。
规定每一个年段每一门学科在一个月内至少应有几个科技渗透的内容。
?大班语言每月至少两个活动是关于科技教育的内容或者有内容的渗透(可从教育内容上,教育组织形式上,能力培养上去体现)。中班语言每月一次。小班语言不作要求。
?大班计算也是每月三个活动体现了渗透。中、小班每月二个。
?大班美术每月三个。中班二个,小班一个。
?大班音乐每月二个。中、小班每月一个。
?大班、中班、小班体育每月一个。
(在实施中遇到问题可以进行调整。)
4.每一个教研组在一个学期内要进行一次科技渗透研讨活动,教研组研讨活动可结合科技主题进行。每学期一次科技观摩汇报活动。
5.在科技教育取得一定成果之后可以搞一些较大型的活动。比如说,科技成果汇报周。
6.做好教师科技教育的后备工作。(买一个碟机、阅览室、资料提供等等。)
7.有关科技教育的家长工作全面铺开。
8.继续进行科技教育的理论学习。制作标本。善于收集。
9.在专家指导下制订好评价方案。
《渗透于各学科领域的幼儿科技启蒙教育研究》孙水芹
《记录在科学区活动中的作用研究》蒋芳英
《幼儿情绪调控教育研究》杨招娣
《通过音乐艺术领域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探索研究》黄芳
篇5
一、建章立制,确保家长学校办学质量。学校成立家长学校组织机构,由校长任家长学校校长,德育副校长任家长学校副校长,德育主任任家长学校教务主任,校办主任任家长学校办公室主任,由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任家长学校的授课教师,各班班主任为家长学校的班主任。并建立起在德育处直接领导下的家长学校教研组。
学校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小学家长学校家长考勤制度、家长考核制度、家长学校教师考核办法、家长学校校长职责、家长学校副校长职责、家长学校教务主任工作职责、家长学校家长行为规范、家长学校教师职责、家长学校课堂教学常规、家长学校评比表彰制度、家长学校信息反馈制度、家长学校档案管理制度、家长学校学员登记制度及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要认真贯彻落实。
二、分析现状,增强家长学校工作的针对性。1.调查分析外出工作或单亲家长;2.调查分析隔代家长;3.调查分析学生的现状。主要围绕学生的思想状况、理想信念、学习兴趣等内容进行调研与分析。
三、系统计划,开展好家长学校教学活动。
1.培训教师。学校出资给每位家长学校任课教师配发一套家庭教育教材,组织家长学校任课教师参加了家庭教育培训班,组织教师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有关家庭教育栏目。开通计算机网络,教师通过网络来获取家庭教育的信息和经验。
2.编制计划。家长学校教务处负责制定全校授课计划,各教研组负责制定各年级家长学校教学计划,各班主任负责制定各班教学计划。
3.集体备课。暑、寒假放假前,由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一学期授课内容集体备课,同时将教材的个人备课任务以单元或课时为单位分配到个人;同年级教师作为主备课人,每人分别承担1至2课时的备课任务,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优秀人才、学科带头人主动多承担备课任务。各教研组教师以主备课人的详案为基础,进行集体备课后形成备课教案,并研制开发成多媒体课件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4.规划教学。按计划要求,每学期上课4次,大课小课相结合,年级上大课2次,班级上小课2次。上大课时,家长学校的全体管理人员参加,上小课时,本年级全体任课教师参加。每次上课后都布置家长作业和家长问卷。每次讲课进行全程录像并刻制成光盘,年级之间相互借鉴学习。
5.分析问卷。学校对每次给家长布置的作业及问卷都要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从而全面掌握和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及学习需求,以便及时调整上课内容与形式。
6.考核表彰。从家长学校上课出勤、完成作业、解答问卷、上交心得体会与论文、孩子的满意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选优秀家长学员的主要依据;从家长学校的备课教案、担任家长学校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开发课件、参加家长学校教学的出勤、撰写的家长学校经验体会论文、家长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表彰。
四、不断创新,丰富家长学校的内容与形式。
1.开展家庭教育报告会。邀请家教专家及家教成功人士作报告或介绍经验。例如有中国青少年专家孙云晓、中央电视台知心姐姐、中央教科所资深研究员等给家长作报告。另外,还请优秀家长交流育人经验,以典型引路,促进全体家长素质提高。
2.开展家长开放周活动。设置每年的四月、十月开展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学校将所有课堂和设施向全体家长开放,邀请广大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座谈、参观等,并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3.集中收看家教节目。将电视台的一些家教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知心姐姐”、“交流”等纳入到家长学校授课内容。并组织家长收看教育影视如《春风化雨》等。
4.组织幼小衔接工作。家长学校任课教师去幼儿园给大班幼儿家长上课。学校期末举行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时,组织幼儿园大班家长来参加,使家长能够帮助孩子从幼儿园学习顺利过度到小学学习。
5.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可以通过请家长与学生同台展示汇报学习成果、亲子运动会、艺术节等方式来促进家长与学生互动,创建学习型家庭,促使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6.开通网上家教论坛。给家长搭建经验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学校在论坛上定期有关家庭教育信息和文章,有效地开阔广大家长的视野,增进交流,提高家教水平。
7.开展家教交流会。在“家长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在家长中广泛组织征集家庭育儿经验,以学龄段为区别,开展家庭教育经验分享会,由年级主任负责主持召开,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教育案例,针对本年龄段学生的行为品德,由家长亲子分享家庭教育的酸甜苦辣,将好的方法向更多家长推广。
篇6
教材分析:
部编语文二年级上册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一年级做好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基础上,二年级上册稳步推进,有层次、有梯度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整体概况和主要特点: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全册由24篇课文组成7个阅读单元,由4篇识字课组成1个识字单元。每个单元由3-4篇课文(包括课后思考练习题)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语文园地编排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书写提示”“我的发现”“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等栏目,其中“写话”“书写提示”“我的发现”“展示台”在各单元语文园地中穿插安排。
“口语交际”穿插编排在语文园地之前,共编排4次。从本册开始编排“写话”栏目,穿插安排在语文园地中,共编排3次。
口语交际的编排,话题的选择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强调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学到的原则和方法,还可以直接运用到直接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学有所用。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自觉地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的阅读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的朗读习惯等。学生在说话、写话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说一段较通顺,内容完整的话,并能把自己学过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口语交际中。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大多数同学都能读懂短文,并能根据短文内容回答简单的问题。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作为学习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心理活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多识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积累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一定的积累习惯,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并利用早读时间互相交流、反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尽力为学生创设交际的情境,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体验,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明白生活中遇到的当自己拿不定主意、与人意见不一致、借东西、需要帮助时,都可以找人商量,学会商量是一种交际的技巧。
2、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并逐步掌握商量的要领,做到商量时要用商量的语气,能把商量的事情原由表达清楚。
3、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实践,培养他们表达的自信心,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并逐步掌握商量的要领,做到找人商量态度真诚以理服人,共同耐心商量耐心倾听,设身处地,积极策划。
教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说话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下节课是我的数学课,我有点急事要请假一节课,谁来给你们上下节课呢?
2、你这主意好,帮我想想我怎么和她商量?我觉得你这个办法可行,凡事好商量,商量商量事情就解决了.不过商量的学问可大了,这节课我们就来上一堂口语交际课_----商量.(板书课题)
二、理解课题,讨论课题。
1、孩子们口语交际课都要干什么?
口语交际课不但要积极发言,还要认真倾听其他人发言
2、我们今天的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是什么?(生齐说)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商量?
意见不一致(zhì)、拿不定主意、需要帮忙或借东西。
2、有位小朋友就遇到困难了,我们一起看看他是怎么和别人商量的:(出示视频
)和同桌商量借铅笔
4、同学们,这位小朋友和同桌商量的事,他的同桌能同意吗?为什么?
5、同学们想一想:与别人商量时要注意什么?(要用商量的语气、把要商量的事情原由说清楚)商量的语气有哪些呢?(行吗?可不可以?好不好?能不能?......)
6、听了你们的建议,他觉得有道理,他又和同桌商量借笔去了。我们看看他这次能成功吗?用你们说的方法他还和老师商量调换座位去了,你们看(播放视频)这次,你觉得他能成功吗?为什么呀?(他用到了商量的语气,比如说行吗?可以吗?他很有礼貌,他说清楚了事情的原由)
篇7
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活动,丰富道德认知。
课前的活动准备是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课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道德感知。教学不囿于课堂的40分钟,而要把学习内容拓展到课前,让学生体会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家庭中,到社会上、学校里观察、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1.资料搜集。
资料搜集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文字资料搜集。如《团团圆圆过中秋》,教材中只有两页、四幅图内容,信息量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上课前,学生纷纷拿来资料:有中秋节名字的由来、中秋节的历史、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课堂上,请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搜集的内容,文字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中秋节有全面的了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
图片资料搜集。如《找秋天》,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课前从网络、报纸、画册上找来秋天的图片,从相册里翻出秋天的照片。课堂上学生将这些图片进行展示交流,师生都强烈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视频与音频资料搜集。如《学校规则面面观》,课前组织学生在操场做游戏,并录下视频。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回顾在操场做游戏的过程,看完后问学生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探索,体验了解规则的重要性。视频与音频资料的融入,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实物资料搜集。如《小小丰收会》,这节课需要很多秋天的收获物,只靠教师准备是不够的,所以动员学生分工合作,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秋天果实。课堂上,引导学生将这些果实分类,通过游戏熟悉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通过实物教学,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初步了解,为以后的科学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就是用仔细察客观事物或现象并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如主题《小苗快快长》教学前一个月,让学生种小苗,并填写小苗生长记录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介绍记录表,交流种植经验。
3.调查访问。
儿童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印象和更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前做有关调查,从而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如主题《我们的大地妈妈》中有一个这样的表格,这张表格是让学生在调查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在相应的表情下面填写“√”,然后讨论应该怎样保护身边环境,课前的调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在品德课里显得尤为重要,几乎每堂课课前都要布置学生准备,否则活动会很难开展。课前准备活动,为课堂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前提,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保障,为课堂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真实有效。
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体验探究活动过程。
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必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品德课堂是学生品德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围绕主题,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
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从一滴水说起》。为让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淡水资源的匮乏,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合理选择活动载体,注重课堂生成,设计的教学活动重视孩子的切身体验,深深地震撼孩子们的心灵。
1.画面激情,打动人心。
为了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的地球仅占百分之三点五的淡水资源还在不断地减少,一上课,老师简单谈话后就用课件出示了一幅幅淡水被污染、破坏的图片,触目惊心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刺耳的警示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为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中国水资源的缺少打下情感基调。为让学生体验中国淡水资源的缺乏,老师又用课件出示一组反映中国缺水状态的可怕数字,这时学生脸上出现十分惊愕的表情,心灵被深深地触动。
2.活动体验,深入人心。
在让学生认识了淡水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后,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加深切的感触,老师又设计了一组体验活动――切苹果。在一次又一次的动手中让学生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
课标强调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老师从课程理念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深深思考选择怎样的活动载体能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体验这种淡水资源匮乏的严重程度。设计的切苹果的活动从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从八分之一到十六分之一,一次一次地切,学生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当他们知道原来我们每天随处可见的,毫不珍惜的水只有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一层薄薄的苹果皮时,学生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这样的震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节水的种子。
3.随机生成,震撼人心。
在课的结尾,当广告片的画面定格在一双大大的眼睛上滴下的泪水被一双稚嫩的双手接住的时候,老师宣布下课。每一堂课,由于所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因此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老师意料不到的情况,如何针对这种意外及时调节自己的教案,这是新课标下所有的老师努力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老师看到学生深深地被广告片中由于人类任意地浪费水资源而带来的惨相所震撼,特别是定格的画面:一只被放大的绝望的眼睛上滴下的泪水,被一双稚嫩的双手接着。就及时改变本已设计好的教案,教学戛然而止,让这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永远地定格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孩子们看到忘关的水龙头时,印入他们眼帘的绝不会是老师说的不要浪费水的话,而是那绝望的眼睛,那一滴凝重的泪水。
三、积极拓展课后延伸活动,促进良好品德行为形成。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活动时间、空间有限,而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一般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所以活动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空间上也更多地要求社会化。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把品德与社会活动与校园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及社会活动实践有效链接、有机结合,对学生的道德发展非常有利。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促进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1.校园生活的实践。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利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班队课等机会对学生行为引导教育。如在新学期开始时,要求学生到各楼层、操场走走看看,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做什么。在学校每一个课间都是学生自由的天地,他们会开展跳绳、下棋等有益的活动,也会做些追跑打闹、恶作剧之类的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结合课堂教学,学生就知道课间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守规则、有秩序。
2.家庭生活的实践。
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形成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时,尤其要重视家庭生活的实践。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穿衣、洗脸、整理房间,这些日常小事要自己动手;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积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干农活时,也要和父母一起学着做。还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观察家禽牲畜的生活习性,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说说自己的发现,等等。
3.社会生活的实践。
社会是个大舞台,是个大课堂,给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领域。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教师要善于把德育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主题《包装袋上学问多》学习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鉴别食品包装袋的知识,利用休息时间和父母一起去购物,消费时注意辨别合格商品与不合格商品,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篇8
一、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从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毕业生以五年制初专为主,五年制初专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基础薄弱、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以单一撰写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问题层出不穷,教师指导费时费力,不见成效。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无疑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颇多不足。
(一)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撰写论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唯一形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积淀为支撑,才能驾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校学生而言,专业理论学习的水平不一,能够胜任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毕竟不多。而问题意识不强、专业理论学习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现胡乱选题,东拼西凑,粘粘贴贴,拼凑毕业论文的现象。从2014年开始推行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以来,10级初专和12级高专的毕业设计评审中不及格的同学共有72人,其中因为论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学的论文评审意见中,有70%的同学是因为复制比例超标。可见,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挑战,并且因为单一的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学生们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业水平来选择适合并能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式。而如果仅以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显然有失偏颇,同时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撰写论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的素养,但鉴于闭门造车、粘贴拼凑是以往学生撰写论文的通病,如此势必会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无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融合。针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以至于学校在毕业设计评审过程不断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生既没有达到真正通过毕业论文撰写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的目的,也因闭门造车导致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我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调研中,有部分园长也反馈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优势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这远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显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同类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困惑。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举措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对教师应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尝试和创新。
(一)理念创新———从“理”到“实”,注重实践引领
课题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同类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经验等,将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引领下进行毕业设计,摒弃“重理轻实”的传统导向。在学校课改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有利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教育见实习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础上选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主题。在最后一学期的教育见实习中,学生在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创新———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全实践理念的引导下,针对我校学生专业水准不同层次的现状,为满足学生多元优势的呈现,课题组设计了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活动设计。幼儿园教师核心的专业能力即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课题组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以活动设计为主,活动设计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与之后的从教能力对接。活动设计包括主题教学活动设计、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户外活动设计、家园联系活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以及节日活动设计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除了正规的格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增加教学活动实录,以及插入能体现其活动过程的照片,既使活动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又避免学生抄袭。2.论文。延续之前的传统,论文成为毕业设计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以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为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观察分析等,撰写毕业论文。3.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品。为提升学生的教科研素养和水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期刊或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单篇字数达3000字以上的独撰专业论文,或者是为幼儿园提供有价值的且已被采纳的不低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或对策建议。以上两种形式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认定,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总而言之,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可选择论文或调查报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活动设计;专业水平突出的学生可选择发表作品或研究幼儿园问题的对策建议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在实施中的不足和应对策略
为了解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实施的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在10级初专的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了网上调查。共有187名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皆为有效问卷。在问卷的梳理中发现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学生论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毕业设计评审中,10级共有421人参与评审,203人选择撰写论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选择活动设计,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说42人第一次毕业设计评审不及格,其中36人是论文不合格,占87%。可见,学生撰写论文的达标率偏低,不及格率高。针对此,课题组在11级初专和12级高专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中,强化了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选择方向的引导和论文指导过程的量化。毕业设计方向引导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在学生选题时,对于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活动设计,不是因为活动设计简单,而是因为活动设计有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为理论依托,结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见实习的实践体会,再加上最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设计和检验自己的活动设计。对于教师指导过程的量化主要是规定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过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导反馈,学生的选题、提纲、初稿、定稿每个程序须得到教师指导反馈认可,方能进行和提交。通过教师的层层把关,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第一次评审不能通过者,还可参加二次评审、三次评审、甚至四次评审,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评审标准,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学生选择活动设计的形式单一
在对学生选择的活动设计类型的调研中,68%的学生选择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类型活动只占32%。而实际的毕业设计评审中,学生主要是选择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和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家园共育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区角游戏活动等没有学生选择。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较为常见和普遍,其他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少有机会参与,导致学生不敢尝试。对此,课题组认为学校在和幼儿园针对学生的实习内容的沟通中,应强调学生实习内容的规定,让幼儿园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幼儿园活动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撰写,以及幼儿园的各项教研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经验,也能使学生各种专业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活动设计的撰写经验。
(三)学生认为活动设计格式较难
篇9
“备学生”前要做好六个了解。一是了解班级基本状况。二是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对学生各种情况要详加了解,作为备课依据,以便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三是了解学生学习基础。除了班级整体基础和个人学习基础,还要了解班级中优中差生所占比例。四是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五是了解学生个性品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以利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六是了解学生动态变化。如学习进退、作业完成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同学之间纷争、矛盾和受到表扬、批评后的变化等。
“备学生”要遵守三大原则,即尊重学生,搭好“梯子”和留有余地。首先把学生当做平等自主的人,尊重他们。小学生若主动对老师说悄悄话,教育才算真正成功。其次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梯子”, 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学的有效推进。备课时充分考虑给学生搭“成功阶梯”,强化学生直面学习与生活的态度,正确面对失败与成功,唤醒学生自我诊断、自我矫治、自我完善的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作,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三是备课时要留有余地,给学生自主拓展的发展空间。
在做好这些后,我才真正进入备课环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学习基础不好,学习习惯没完全养成,所以我在备课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是把握好师生关系,备好全体学生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判者,是学生中平等的一员;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备全体学生就是要从备课理念上打破传统的“一刀切”教学观。
在备课中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充分交流思想感情,做到“平等对话”,不搞“一言堂”、“唯我独尊”和“强加意识”。为此,我这样达此目的:或回顾上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或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或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或有目的地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交谈。只有对学生有了相当准确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是处理好教材运用,备好教学过程
备教学过程要注意两个关键:一是备好学生知识基础,二是备好学生问题意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学生积累、感悟、运用的基本材料,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起点。在备课时,一要考虑学生是否熟悉教材内容,在学习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遇到过,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起学习兴趣;二要考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确定好每堂课的讲解进度和难度,设计好学生对教材掌握的三个层次――优生达到的创新层次,后进生达到的基础层次,差生理解的个别片断;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解其他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体会各学科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为避免“揠苗助长”,或遇到接新班或教科书版本更换时,在备课前,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前一年的教科书及教学目标。特别是“幼小衔接”上,一些教师把一年级新生当作一张“白纸”。其实,早期家庭教育和幼儿园启蒙教育已给他们打上了“底色”,他们的数学已有了一定基础。一些老师却在全班实施“零起点”教育,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学一年级就有厌学的学生了。
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新课程教学评价所关注的焦点。教师要转变传统备课方式,推陈出新,根据课程内容、学生需要大胆设计问题教学,以“问题”引领教学。由于现在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教师备课时要尽量考虑周到;同时运用好教学机智,对学生的肤浅回答做延缓评价,或采取冷处理,在下次教学时利用前馈,化错为利,防患于未然。
第三是注意选择教学方法,备好学习情绪
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完成的方式方法,进展快慢,完成程度以及与师生的配合程度等,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尽量发挥学生优点而克服其弱点。我们要准确定位学生现在需要什么,能学会什么,怎样才能学会,才能加强教学针对性和科学性,减少盲目性与随意性。只有让学生喜欢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积极情绪,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如我这样教一年级的一道文字应用题:小明昨天做了5道题,今天做了同样多的题,两天一共做了多少道题?一年级学生对“同样多”不理解,做题时面露难色。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请五个学生来唱歌,同时请五个学生伴舞,然后引导学生用“同样多”编应用题。这个充满情趣的设计使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解题思路。
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并接受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发现学生的优势,培养他们成为不同层次、规格的有用人才。是否在教学设计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是否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否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有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怎样发挥他们的优势?等等问题,都是在备课时要考虑到的。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
第四是考虑教学效果达成,备好学生能力
只有充分掌握学情,即学生的“起跳”基点,分类推进,才能使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备课中要以平常教学、作业反馈、检测、访谈及观察等为依据,正确估计学生的现实水平,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学生摘到你为他们设计的“桃子”。以低年级“数学学科创新能力”为例,制定的目标应是学生能按教师讲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维,随学随用数学概念解题,能想出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掌握三步以内的思考过程。
篇10
一、辽宁省学前教育现状
1.全省现阶段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近年来,辽宁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把学前教育的发展摆到了重要位置,各市、县 (区) 级政府均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行政部门业务管理范畴,全面负责本市、县及各乡镇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基本上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0~6岁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幼儿入园率达到85%”的奋斗目标。截止2010年底,全省学前教育单位共有8613所 (含独立设置的幼儿园6609所和举办学前班的小学2004所),其中公办学前教育单位2570所,民办学前教育单位6043所;全省4~6岁的儿童约有87.42万人,在园儿童73.6万人,当年入院幼儿32.5万人,当年从幼儿园毕业的儿童27.6万人,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达84.2%;在独立设置的6609所幼儿园中,教育部门办387所,占5.85%;集体办1685所,占25.5%;社会力量办4195所,占63.4%,其他部门办342所,占5.1%。同年,在全省1139个乡镇和涉农街道中,有887个乡镇和街道举办中心幼儿园916所,覆盖率达到了74.8%。在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全省学前教育从业人员总数为6.0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61万人,占60.1%,生师比为20.38:1;保健员0.41万人,占6.7%;另有代课和兼职教师0.18万人;专职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的有2.2万人,占教师总数的48.9%,农村幼儿园专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1.7%;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省学前教育结构占地面积11204.8亩,其中园舍建筑面积357.4万平方米,教学和辅助用房248.1万平方米,儿童户外活动场地351.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45.2%;图书室10.9万平方米,图书藏量351万册,园均图书531册。
2.教学情况
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游戏和授课两方面,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手工和健康教育等内容:
(1) 游戏方面的调查主要包括内容和时间两方面。结果表明,50%的幼儿园基本没有安排幼儿户内自由游戏时间,25%的幼儿园幼儿每天有一些户内游戏时间,但是老师不关注、不鼓励幼儿的自由游戏,仅有25%的幼儿园有户内自由游戏安排且教师能给予幼儿一定的关注和指导。
(2) 户外活动、幼儿自我保护教育、心理健康方面:调查显示,有66.67%的幼儿园每天幼儿户外活动不足2小时,19.4%的幼儿园每天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52.78%的幼儿园教师经常忽视幼儿的感受,对幼儿的消极情绪不能接纳,给幼儿的评价经常是消极的,如某幼儿园进行数学测试以后,教师发放试卷时说:“xx考的最好了”,忽略了其他幼儿的感受。调查发现部分幼儿园有教师体罚幼儿的现象。
(3) 授课方面:61.11%的幼儿园教学内容集中在语言的早期读写和数学方面,授课方式以集体上课为主,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演示和书面练习;在音乐和美术课的教学中,幼儿园能够提供简单的教具,并组织幼儿开展唱歌、绘画教学。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小学化倾向明显,教学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70%的幼儿园定期对幼儿进行测试。
(4) 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教师能以身作则、不在幼儿面前表现不良言行。但55%以上的幼儿园基本上不组织与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教育和活动,部分幼儿园虽在课程中安排了相关的内容,但未能全部实施。
3.环境建设情况
学前教育单位的环境建设是我们调查的重要部分,内容包括教室面积、空间安排、教学设备、游戏材料、墙面布置与幼儿作品的展示、室外设施等。调查发现,幼儿园的环境建设基本能够满足幼儿园活动的开展,但存在许多问题。
(1) 室内空间安排与利用不足。我们对68所幼儿教学机构室内空间活动区设置情况进行了统计,67%的幼儿教室无室内活动区设置,有四个以上活动区设置的只占样本数的14%。对40所幼儿园 (包括城市22所,农村地区18所) 办园条件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幼儿人均活动面积低于9平方米的占调查总数的62.8%,园内配备饮水设备的占调查总数的61.3%,33.6%的幼儿园无流水洗手设备,园内大型玩具未超过4件的占68%,教室内教学器材低于4件的占59%,67%的幼儿园没有活动区,仅有独立的教学区域。14%的幼儿园会临时拼搭一些活动区,但很少使用。有4所幼儿园对于活动区有较好的常规管理,包括位置、标记的设置等等,并能保持每周3~4次时长为30~45分钟的活动时间。
(2) 墙面布置缺乏。在此次调查中,有33.6%的教室没有任何的墙面布置。48.54%的班级在墙面展示幼儿的书法绘画作品,或者进行了简单的装饰。有高达62.22%的教室墙面装饰材料的摆放高度和方式不适宜幼儿观看。
(3) 可供幼儿操作的游戏材料数量严重不足,近50%的幼儿园除教师用书和幼儿用书以外,没有任何供幼儿操作的材料,有操作材料的幼儿园材料的种类也较为单一,主要为中、小型积木以及插塑玩具,以雪花片最为常见。
(4) 班级规模过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现象普遍存在,城市和农村学前教育单位没有明显差别。在被调查的36个样本中,35人以下的班级仅有9个,为调查样本的1/4。 《幼儿园工作规程》 (国家教委,1996年) 规定: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小班 (3~4周岁) 25人,中班 (4~5周岁) 30人,大班(5~6、7周岁) 35人,混合班30人,学前幼儿班不超过40人。幼儿园各年龄班应当配备教师2~3名,大班师生比例应达到1:17.5。在所调查的68个班级中,有18个班级由1名教师负责全班所有工作,占样本的50%;师生比例在1:17.5以上的班级高达86%。
调查发现,农村乡镇地区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力量薄弱。具体表现为教师自身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简单、普通话不标准、唱歌跑调等。近70%的农村幼儿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且全为初中毕业。而拥有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12名教师中,有6名是高中毕业,5名为中专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仅有一名是大专学历,但所学专业也为非师范类。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大专学历占10.9%,而高、初中毕业生占50%,远远没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农村学前教育从业人员中,具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比例较小,不足30%。
二、辽宁省学前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辽宁省的学前教育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形成了重视学前教育的共识
2007年以来,辽宁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学前教育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辽宁省人民政府和辽宁省教委等单位陆续出台了 《辽宁省城市幼儿园 (所) 办园基本标准 (试行)》、 《辽宁省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 (所) 办园基本标准 (试行)》 的通知 (辽教发 [2007] 056) 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学前教育事业的规范化发展。全省幼儿入园率从2007年的81.4%提高到2010年的84.2%,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办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民办教育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2.管理机制日趋完善
从调查的情况看,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不断规范。首先,多数幼儿园建立了教学常规、安全卫生、绩效评价等工作制度,做到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第二,规范收费行为,建立“优质优价,按类收费”的机制。各级教育部门会同物价部门,综合当地居民消费水平、生均培养成本、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了各级各类幼儿园收费标准。第三,对幼儿园园舍建筑、安全管理措施、消防设备设施、幼儿玩具、接送车辆、盥洗饮食等严格资质审查程序,并定期检查。
3.幼教师资素质和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颁布以后,各级政府把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部分地区还将其纳入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整体方案,纳入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评选、职称评定系列,使学前教育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其次,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得到加强。学前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师院校签订定向委培协议,有计划地培养学前教育教师,并建立健全幼教辅导网,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幼教技能培训、幼儿教师基本功评比、优质课评比、教案设计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提高了学前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
4.基本保证了办学安全
辽宁省多次下发 《关于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通知》 等相关文件,对全省学前教育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市教育局每年都要定期开展幼儿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与专项督导检查,对周边环境、危房、活动场所、设备设施、玩具、食堂和饮食卫生、消防设施等各方面进行排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2007年以来,全省幼儿园未发生过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从总体上看,辽宁省学前教育事业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体制转换、经济转型、利益调整、观念更新等社会整体因素的不断变化,学前教育仍是全省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的矛盾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批外来投资者和个体工商户进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快速集聚,学龄前儿童数量猛增,声誉好的公办幼儿园出现了名额难求的现象,长期不能解决,这充分表明了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十分强烈,但目前的格局远无法解决这种供求矛盾,甚至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
(2) 经费投入不足,规划布局滞后。辽宁省城市幼儿园分布“低、小、散”现象比较严重。全省14个市的6000余所幼儿园中,在园幼儿不足60人的有4800多所,占幼儿园总数的85%。各地财政除了对公办幼儿园部分人员经费有所投入外,其他企业 (部分)、街道 (镇) 和民办幼儿园完全依靠家长交费来维持正常的运转。特别是2004年以来,大片老旧城区在拆迁重建过程中,有些新建的小区由于幼儿园的规划用地被移作他用,没有配套的幼儿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小区的建设和规划等单位未按有关规定将土地成本、建设成本等作为土地竞拍的前置条件列入开发成本。
(3) 部分民办幼儿园安全存在隐患。目前省内部分地区,特别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与农村乡镇地区民办幼儿园、无证幼儿园多,部分幼儿园音体美器材、图书资料、幼儿玩具等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一些幼儿园门卫制度和接送制度不严格,食堂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没有健康证,卫生条件差;大部分幼儿园无消防设施,“四室一厨一厕”不符合要求。有些家庭式幼儿园利用民房或沿街商用楼作为园舍,甚至租用旧危房办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虽然主管单位每年都组织人员对无证幼儿园进行定期检查,但整改力度远远不够,相当一部分没有 《办学许可证》 的幼儿园仍在开办。
(4) 教学理念小学化倾向严重,教材使用亟需规范。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一部分公办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搬到幼儿园来,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提倡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多数幼儿园除使用主管部门推荐的教材之外,又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各种渠道的教材,例如数学、英语、拼音、珠心算、蒙氏教育等,造成幼儿学习负担加重,出现幼儿惧怕上学、不愿上学的现象,给家长造成了过多的经济负担。
(5) 民办幼儿园师资素质较低,队伍不稳定。民办幼儿园教师师资薄弱,成为阻碍全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障碍之一,具体表现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较低,如普通话不标准、唱歌跑调、教育观念落后等,有的教师不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有的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或者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教学效果差,此次调查对农村幼儿教师资格证情况以及学历情况的统计客观反映出这个问题。城市学前教育师资中,师范类毕业生约占教师总数的42%。但在农村地区,很多民办幼儿园中幼师专业的毕业生很少。同时,由于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低,导致幼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给教师再培训和管理带来极大困难和浪费。
(6)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幼小衔接难。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累,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压抑儿童个性。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甚至有的家长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上小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
三、对策与建议
为促进辽宁省学前教育稳定健康发展,结合这次调查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防止学前教育过度市场化
公共财政支持是国家介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向。调查表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热情尽管很高,但真正落实到经费投入上,其热情还是普遍低于其他学段的,而对其价格的敏感性却普遍高于其他学段。目前在辽宁省一些非法幼儿园屡禁不止,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低质低价幼儿园挤压价格合理而质量较高的幼儿园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着这样一个仅关注价格而忽视质量、对质量优劣缺乏判断能力的买方市场。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防止学前教育过度市场化。
2.合理分配优质资源,维护教育公平
在全省城乡地区,学前教育工作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表现在一些公办优质学前教育单位人满为患,入园难,很多家长往往提前一年或两年就托人报名,部分公办优质学前教育单位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压抑了广大普通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公平诉求。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干预是维护教育公平、进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
3.完善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在国家尚未把学前教育列入义务教育范畴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幼儿园设置的统一标准,狠抓薄弱环节。从调查情况看,辽宁省农村幼教工作是全省幼教事业的“短腿”,针对当前农村幼儿教师极度缺乏、队伍老化、现有年轻教师难以安心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等具体情况,我们建议政府修订教师编制标准,增加农村公办幼儿教师的编制,并最终形成以公办教师为主体的农村幼儿教师体制。在城市,应加快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可采取以下方式承办:一是由教育部门直接举办 (即教育局选派师资,保证经费),或扩大名园办学规模;二是实行国有民办 (即教育局选派师资,运作资金采取自收自支);三是民办 (即教育局招聘园长,由园长自行招聘教师,实行自收自支)。
4.给予企业办幼儿园适当的政策保护
辽宁省大中型企业集中,企业办幼儿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建议政府部门珍惜带有社会公益性并具有很好基础的企业幼儿园资源,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并加以规范,必要时适当给予政策保护,可采取对举办幼儿园的企业实行免收教育附加费、放开对企业办园的收费限制。5.建立贫困家庭儿童入园资助机制现在,由于农村地区中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明显增多,致使全省广大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留守儿童”,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和经济等原因,出现“入园难”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建议政府部门应规定公办幼儿园优先招收贫困家庭儿童,并对其实行学费减免政策,还可尝试对进入私立幼儿园的贫困家庭儿童进行适当补助,保障他们基本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条件。
6.规范教材,加大对保育员的培训力度
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一些招收低龄幼儿的学前教育单位,主管部门应牵头和妇幼保健院一起,加强对保育工作的检查,并对保育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保育员的业务素质。针对各地学前教育机构教材不统一问题,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督导各地学前教育单位使用统一和规范的教材,这是实施规范教育的前提。
7.举办“幼小五年一贯制学校”和“周末家长学校”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