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0 18:3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育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教育教案

篇1

一、教案与课堂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可分割

1.决定性

教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备好课是前提。深钻教材、熟悉知识结构、掌握重难点、研讨教学方法等对上好一堂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依赖性

课堂教学依赖着教案,如果不写好教案就谈不上上好一堂成功的课。教案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的目的、规律、原则等。

3.可塑性

教案的质量塑造着教学的质量。教案是课堂教学的纲目。同一课程的教案因“人”而异,须因“地”制宜,具有极大的弹性与张力。

二、教案必须适用课堂教学

教案必须具备实用性,能实际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如果教案与课堂教学脱离,那就是无稽之谈,如果不备课,又怎么能搞好课堂教学?如果不搞好课堂教学,又怎么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案必须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而改革

随着当前教育形势的改革,课堂教学不再是过去传统的“注入式”,而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有用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备课流程,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使教学方案更趋科学合理,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案重点不在于罗列知识,而是备教学方法。我认为当前教师备课结构中应具备六大要素:

1)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注重其科学发展。

2)备教材――深刻理解课标,吃透教材内容。

3)备资料――科学选择资料,贵在灵活渗透。

4)备教法――突出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流程。

5)备学法――体现灵活多样,立足因人而异。

篇2

关键词:大学教学;教案;教学能力;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孙跃(1969-),男,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77-02

不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是学者们广泛讨论的话题,也是大学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各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都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从根本上说,大学教学是教师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劳动,它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大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需要通过教学过程的完善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过程包括备、教、辅、导、考等环节,[1]其中,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重视和提高教案质量是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部分大学教师对教案质量不重视甚至没有教案,只带教材、PPT就走上讲台,导致讲课过程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漫谈式讲课;部分教师不清楚教案与教材、多媒体教学之间的关系,以为教案就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化。因此,需要提高教师编写的教案质量,从而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一、教案与教材(讲义)的关系

教案即教师编写的教学方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制定的施教方案,是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有序的组合,是在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案;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蓝图,是教师备课的综合记录,也是教学所遵循的章法。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与教案的编写息息相关。

教案的鲜明特点是“独特性”。同一门课,同一本教材,不同的教师编写的教案不同,教学效果也完全不同。究其原因在于不同的教师编写的教案所反映的备课质量、教学方法不同,对教材的挖掘深度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建构不同,导致教学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

要想上好课,教师需要对教材二度消化,即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和创造,通过编写教案对教学内容进行“四化”:易化、深化、透化和美化。“易化”是指对教材中的难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之浅显易懂,这尤其需要教师有很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只有对难点、重点知识准确把握,才能将教案写得深入浅出,课堂上才能收放自如。“深化”是指发掘知识的潜在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就是通过深化获得的。“透化”是指在新旧知识间能建立起联系,使学生达到“顿悟”的感觉,也是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更高一层的感性认识的过程。“美化”是指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产生灵感和直觉的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培养他的敏感与直觉,正是有了这种敏感与直觉才能产生新颖的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与实践。[2]

二、编写教案的作用

1.教案是实现教学活动目标的依据

每一门课都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创设教学情景,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因此,教师有了详略得当、设计精细的教案,才能有条不紊地上课,避免课堂上的临时凑和,或感想式的漫谈。因此,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2.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编写教案实质上是教师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是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所教课程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还要按照大纲的要求,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度和广度,以及与相近学科的知识联系,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酝酿教学设计整个过程,确定教学方法等等。

3.有助于教学经验扩散与传播

优秀的教师在不断探究所教课程本身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业水平及其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充实完善,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性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关于教学的经验、直觉、体会与独特的方法。这种经验、直觉、体会、方法都属于教师个人的隐性知识范畴。教案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通过研究、分析、学习优秀教案,可以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的教学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这种显性知识将成为大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培养青年教师的优秀教材。

4.有助于将教研、科研成果转变为教学内容

作为大学教师,一个重要的职能是开展科研工作,科研工作包括教学学术研究与专业学术研究。大学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学术、专业学术研究成果转变为教学活动内容,使众多学生掌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研究前沿,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教案编写工作是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教案的更新,将最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思路,开扩学生视野,为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科研走在教学前面,为教学提供有利支撑的作用。

三、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

1.教案必须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基础上编写

编写一份好的教案,必须要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把握,对教学方法有较深入的研究,对学生背景知识比较了解,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基本的认识。[3]例如,如果是在教学中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则在教案中要设计:该门课要解决哪些问题,每一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每一次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如何衔接、过渡,如何导出问题,由浅入深探究问题,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课前要预习哪些问题,课后要复习哪些问题等。因此,教案编写是一个严密、复杂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思考的过程。

2.教案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

强调教案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教案可以代替教材,教案与教材的作用是不同的。教材内容更详细,体系结构更全面,它是一个“面”,教材最大的缺点就是知识点、重点、难点不突出。而教案是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与提炼,教案要体现出“点”。[4]

教案根本上要源于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都要备几本教材或参考大量的参考书,从这些参考书中吸取精华内容编入到教案中,因此,教案又是高于教材的,教案应是众多参考教材或科研成果的精华版、浓缩版和创造版。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手上只有一本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中针对某一个具体知识点,注明见教材**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发挥教案与教材“点”、“面”结合,相互补充的作用。

3.教案繁与简要适当

教案编写过程别要注重突出“点”和“线”。这个“点”就是知识点、重点、难点,“线”是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能把教案写成教材。教案要围绕一个个“点”组织、设计,“点”与“点”之间通过“线”连接起来,因此,教案在“点”上要详细,在“线”上要明确,在“面”上要淡化。这样才能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师上课时才能重点突出,节约时间。[5]

4.编写教案应参考一定数量的其他有关教材和参考书籍,翻阅有关资料

教案编写要求教师博览群书。教材内容晦涩难懂,教师就要参考其他教材(参考书)的内容将其简化、消化、精化和细化,便于教师上课讲解和学生的课后理解。同时,教师要根据时代、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案例来丰富课堂教学,这些都是教材无法做到的,都需要教案来补充。

5.课后应对教案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

一次课或一门课讲完,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教案设计只是教师的主观想法,在教学实践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教师要在教案中记下教学成功的部分,保持下去。如果认为讲得不好或学生反映不好则要修改教案。这样针对每一门课程,教师都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教案,并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对教案进行修改与完善。因此,建议教师要及时更新、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这是自己讲课精华的总结,是自己的宝贵财富,也可形成具有自己个性、情感的教学风格。

6.教案不必强求固定的模式

教案没有固定的格式或模板,只有总体的设计要求,它是根据学科、专业、教材特点由教师创造的,高度个性化的教学文件反映了教师的备课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和思想情感,是教师教学风格、敬业精神、教学态度的综合体现。如果所有教案按一个模板、模式来写,就失去了教案的生命力,也失去了教师的创造力。

无论是在教学型院校还是在研究型院校,教学是教师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大学教师编写高质量的教案,不仅是上课的需要,也是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需要,编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重视教案质量,不断提高教案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万后芬.狠抓四大环节 规范本科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3,

(5):18-20.

[2]杜和戎.讲授学[M].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视频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教学的一种延展,本文所说的视频案例指的是课堂视频案例,是在课堂实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借助先进的设备、编辑技术,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教师的反思、专家的评价等进行整合而制作出来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1]这种把传统的文字记录改用视频记录,可以更好地捕捉和传递真实的课堂情境,既弥补了文本案例研究的局限,又能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使得课堂更加丰富生动,尤其在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方面有其突出的优势。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也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尤其突出实践性非常强的技能教学知识,而技能教学的知识很难只通过传统讲授来获得,视频案例教学恰好搭建起了这座桥梁,将教师的经验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成为提高教学技能的有效手段。本文将主要探讨视频案例在对外汉语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描绘步骤,分析优势,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二、视频案例教学在对外汉语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等要素的课堂教学理论和方法。教学中理论需要理解,技能训练更为重要。为了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我们将视频案例应用到各个教学阶段,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

(一)视频案例在准备阶段的应用

课程准备阶段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示范课。学生刚刚接触对外汉语教学,对汉语课堂充满了好奇,优秀而完整的课堂教学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增加对课堂教学的感性认知。对外汉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第一堂课从课型上我们选择了综合课的视频案例,从教学内容上基本包括词语、语法点和课文的讲解和练习,更突出了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从教学阶段上选择了初级阶段教学案例,主要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以基础阶段为重点,基础阶段也拥有最多的学习者,也最能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为下一步的理论讲析奠定了基础。

(二)视频案例在讲析阶段的应用

本课程讲析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各语言要素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技巧;二是各语言要素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步骤。分别结合视频做案例分析。语音教学通过视频来解决声母、韵母、声调中的难点,掌握常用的教学技巧及练习方式。汉字的笔画、笔顺、部件的教学结合汉字动画制作视频进行教学。词语教学,通过视频案例分析词语的展示顺序展示技巧、词语讲解的各种方法、词语练习的多个题型等。语法教学,通过视频案例分析常用的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如语法项目的引入方式、语法项目的解释角度、语法项目的归纳总结以及多种操练方法等。课文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步骤,即课文的导入——课文的讲练——课文的表演等,可见视频案例的介入使每一部分的讲析显得具体而生动,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视频案例在观摩阶段的应用

观摩阶段是视频案例应用的又一重要环节。首先要求学生做好观摩前的各项准备:要有谦虚的精神,欣赏的眼光,以学习的心态最大限度地从观摩中获得经验;要了解案例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特征;要掌握观摩的具体方法:做到一观察、二思考、三评价。其次观摩阶段由学生分组进行,教师有目的地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案例,并提出观摩要求。学生反复观看案例,观察学生座位的排列、教师的体态语、板书和教学媒体的使用及课堂气氛等;思考教师控制课堂的技巧和方法、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如何控制课堂秩序和教学时间、如何定位和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最后对上述内容做出评价,写出观察报告,由小组在班内进行汇报,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观察报告做出点评。

(四)视频案例在实践阶段的应用

实践阶段安排学生课堂模拟。首先教师选择优秀视频案例,从教学过程入手,分析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课、布置作业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既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又让学生体会教学环节的交叉性和多层次性,然后进入课堂模拟。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10分钟的教学模拟。学生分小组进行,自己选定教学内容,集体编写教案,一人模拟教师,其他成员模拟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课堂环境。班级其他学生对该小组的教学活动进行点评分析,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有异议双方可以交流,模拟小组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教学设想。整个过程教师做一个倾听者和记录者。模拟进行完毕,教师对模拟方和评论方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和全体同学一起评出最佳小组及优秀个人。第二步30分钟的教学模拟。由评选出来的优秀个人挑选学生组成自己的教学团队,共同编写教案,进行微格试讲,然后把讲课视频拿到班级和全体同学一起观看,师生对这些视频进行分析、讨论和反思,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理论和实践知识都得到了提升。

三、视频案例教学在对外汉语课程中的优势分析

“现代教师培训应当继续开发在行动中学的思路,采用‘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才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的必由之路”[2],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认为视频案例教学在对外汉语课程中更有其突出优势:

(一)视频案例教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理论的讲授是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以理论为指导,才能使实践有坚实的基础,是开启该教学模式的前提。不论是讲析阶段还是观摩阶段,通过视频案例,学生可以对课堂进行深度观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并加以反思,从而建构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最终以观察报告的形式加以总结。如果没有必要的教学理论的指导,这种观察就会流于形式,如果没有视频案例的分析,理论就不能被具象化。因此视频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就如同一座桥梁,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二)视频案例以其高情境化、多层次性展示了真实而复杂的课堂教学

视频案例是课堂教学的真实记录,从多个角度、真实地呈现课堂的基本情境,是即时的课堂,属于高情境化的材料,无不展现课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讲析阶段和观摩阶段,展示不同层次的案例:既有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案例,也有一位教师不同内容的案例;既有优秀的示范课,也有存在缺陷的不完美的案例;既有高校教师的案例,也有试讲学生的案例等。大量的案例、众多的信息极大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励着学生不断思考,并最终去指导他们的教学决策和教学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视频案例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定位,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视频案例教学使教师的讲授大大缩减,但又处处可见教师的身影,从选取分析案例、提出观摩要求、点评观摩报告、修改学生教案、组织小组模拟及评比到最后的微格试讲,每一个环节得以顺利进行,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在这种高要求中不断经历着困惑、感悟,并在这种困惑和感悟的过程中实施着一个观察者、引领者的角色。同样,视频案例教学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不论是个人展示还是小组合作,不论是课下视频观摩、教案的编写,还是课上的教学汇报、讨论互评,处处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学会进行专业观察与思考,既彰显个人能力又突出了团队精神。可见,视频案例教学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了双向交互,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四)视频案例以其灵活性提供了讨论反思的空间、提升了教学效率

上述教学过程能够做到课上课下相互配合,与视频案例使用的灵活性密切相关。课前教师会把视频案例、讨论题目、学习要求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多次观看视频,根据教师的要求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这样就首先保证了小组内部共享经验和评论。课上就同一视频案例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对不同意见进行反思;另外,案例的灵活性还体现在随时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可以从截取词语教学、语法教学的视频片段分析讨论,也可以按教学环节截取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课以及布置作业的片段分析讨论等,甚至同一个视频也可以分阶段重复播放,通过分析讨论便于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总之,视频案例以其灵活性给师生提供了讨论反思的空间,从而提升了教学效率。

四、视频案例教学实施的改进建议

(一)立足自身,加强合作,提升视频案例的品质

“视频案例是一个综合成果,整合了课堂教学视频片段及各种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把教学信息用非线性的方式链接起来,从而为案例教学提供多元化环境。”[3]可见,视频案例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录像,对其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目前我们的案例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国家汉办资源共享平台及部分教学视频网络平台;二是部分高校的资源库;三是本校学生的课堂模拟。其中虽然不乏优秀案例,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视频案例系统性有待完善,课型上主要集中在综合技能课,而专项技能课型较少;内容上语言要素不很均衡;教学阶段上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可见教学资源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进一步依托国际交流学院,完善留学生教育平台,并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实现院校间教育资源共享,以提升视频案例的品质。

(二)完善教学平台,实现多媒体视频和网络的无缝对接

视频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提升学生教学技能有突出优势,但实施该教学模式占用时间较多,同时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例如案例的搜集整理、案例的背景介绍尤其是观摩和实践阶段,还需要教师拿出大量课下时间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但现实却是课时不能增加,教师时间也有限,教学技能又急需加强,必要讲析还不能减少。如何来平衡这些矛盾,建议进一步加大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继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多媒体视频和网络的无缝对接,优化教学过程。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提前观看视频、了解视频背景,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感,同时还能和其他同学互动。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登录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网上点评等,一旦这些环节得以借助平成,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实现该模式的效用最大化。

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教学理论知识和汉语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具备过硬的教学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视频案例以其自身具有的情境化、可视化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特点在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方面有其突出的优势,将其应用于对外汉语课程中,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当然提高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一门课程的开设、一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还远远不够,它需要一个更科学的教学体系,需要多门课程的协力配合,继续加大教改力度,优化教学过程,不仅加强课堂上的实践环节,还需要借助孔子学院、高校国际交流学院以及社会上各级培训机构的力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娟,张景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优势与个案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

[2]鲍建生,王洁,顾冷沅.聚焦课堂—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论文关键词:中职;文化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改革红红火火,学校纷纷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而文化课改革没有现成模式,没有与专业相配套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那么如何针对职高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让学生想学文化课、会学文化课,进而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则是文化课改革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带着这些疑惑,笔者进行了学校文化课的改革和探究,结合职教特点和学生实际,构建和实践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变“备课”为“设计”,变“教室”为“学堂”,改革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也获得了启发和思考。 

文化课教学现状及其分析 

学生学习现状大多数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17%的学生“比较感兴趣”,8%的学生“感兴趣”。课堂上,睡觉、做小动作、不完成学习任务的远比上专业课多,文化课被学生“边缘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教师教学现状教师的文化课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面对学生的厌学状态,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教情绪和职业倦怠现象。因此,课前、课中、课后缺乏激情,缺乏钻研,有得过且过之嫌。(2)部分教师确实想提升文化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苦于找不到适合职校学生实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方法或途径,因此有迷惑、茫然之感。 

原因分析(1)对文化课的认识存在偏差。学生认为到职业中学就是学专业课和技能课,文化课可有可无,因此轻视文化课,忽视了文化课的基础性、应用性与发展性功能。教师则认为文化课是为专业课服务,是配角,自认为被“边缘化”,便觉得低人一等,抑制了教学活力的发挥。(2)文化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怕学文化课,而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尊重学生的实际基础,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3)文化课教学与专业发展脱节。文化课的功能和作用是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基、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奠基,因此,文化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培养应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紧密相联。而目前文化课教学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各专业的具体要求,不同的专业依然是同样的文化课。 

文化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 

鉴于以上分析,要改变文化课教学现状,必须以课改理念为指导,从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入手,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念(1)精选教学内容,构建发展平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及其专业发展的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知识,搜集、挖掘、整理文化课知识在生活和专业实际中的联系和应用,从而为其专业学习奠基,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能力。(2)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习能力。不要将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应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因此,要把“课堂”变成“学堂”,把“讲课”变成“活动”,把教师转变为“导演”,把学生变换为生动活泼的“演员”。所以,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师生双边活动,让课堂高效、有活力。(3)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依据学生现有的文化基础,结合其专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低起点、严要求,小步伐、快频率,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式,逐步养成不怕困难、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涵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堂教学学案的研制、班级学习活动小组的建立、师生活动的设计与执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背景下,教师用教案实施教学。而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预先帮助学生准备一份学案,备课则主要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预设。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指导、预习准备、课堂研习、检测反馈等内容,或者说,学案就是将教案中的知识目标问题化、能力目标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潜移化。其中,问题是导学的核心,要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系列问题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学生拿到“学案”,会有一种尝试的冲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消极到积极,由被动到主动,学案其实成了教师与学生课堂学习的“剧本”。传统教学背景下,学生“各就各位”、相对独立。而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需要组建异质学习小组,也就是组内各成员在成绩、性别、性格、特长等方面互不相同,以利于互帮互学、优势互补。以4~6人为一组,有机地分布在教室四周,每组设组长一名,布置、协调本小组的活动和任务。各小组成员在各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后,可以组内合作、探究,也可以组间竞赛、交流。每小组均设一展示阵地,用于学习成果的汇报和展示。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积极尝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边实践,边反思,边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1)创设情境。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导入,可以通过生活实际、专业实践来导入,也可以通过文化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来导入,从而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2)自主学习。教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分发学案,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教师要精心制定学案,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准确概括学习要点,科学安排活动方案,并给予学法上的指导和建议(如果学案中有“预习课文”要求的,则要将学案提前发给学生。(3)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探讨、交流。各组员之间密切合作,互帮互学,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合作的精神得以培养。(4)成果展示。在前几个学习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各组员可以自主展示,可由组长推荐展示,也可由其他组“点将”展示,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表现的机会。教师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关注、思考这些展示成果,以便下一阶段点评、研讨。(5)点评提升。展示结束后,教师发动组内其他成员或其他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质疑、辩论、修改等互动环节,最后由教师作总评,各组员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6)检测反馈。为检查学习目标达成度,教师安排此项检测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全面批改、抽组批改,也可由学生组内互批、组间对批,有利于师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调整、改进下节课的教学设计。 

2.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1)督促学生使用好“学案”。课前要通过教师抽查、组长对查、组员互查等形式,了解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而掌握“学情”。课后抽查已用好的“学案”,以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2)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尤其是要重点讲解学生在预习后不能自主解决的内容,学生经过思考后能独立解决或组内合作交流能解决的内容,则应少讲或不讲,否则就应该在引导、启发的基础上讲精、讲透、讲活。(3)指导学生整理和保存学案。经过全面思考、精心制定的学案,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有全面的知识要点,还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录与心得体会,因此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章节顺序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以便在后续学习、复习巩固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文化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两个环节值得关注。 

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学案”制定“学案”不是备课,不是编写教案,而是应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和认知规律出发,合理设计学习目标、师生活动、启发引导等环节,并且难易得当、有的放矢,让各层次学生均能有活动、有思考、有收获。 

篇5

论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探索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发掘自身潜能的客观规律,践行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教师若能高屋建瓴地运用案例,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在长期探索案例教学中不能盲目效仿,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基础环节。首先要坚持以下教学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面临的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内心深处充满自卑,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因此,这是进行职业道德与指导教育的最佳契机。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成功学生的案例,最好是本校或本专业的;让学生不觉得遥不可及,感受到“行行出状元”的真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热爱所学专业。 

 

二、目的性原则 

 

教学大纲指出:“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指导职业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统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单纯去引导学生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追求这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教材上结论性语言学生在生活中时有所闻,并不陌生。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案例讨论或辩论过程中,越辩越明,互通有无,把德育主线落在实处。 

 

三、互动性原则 

 

教学互动可以避免“教”与“学”的割裂和教学惰性,其中“生生互动”会使学生互相启发,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互动”会使教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更新教法,成为教学的主导。 

 

四、实践性原则 

 

“明理笃行”是各教学法育人的最终价值取向。而案例教学是最省时、最经济的“社会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奠定职业人生的根基,绘就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总之,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教材上的案例在教学中应重点选择。 

一堂成功的德育课,应该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不容置疑——课堂。教师要驾驭好案例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一、抓住课堂。精雕细琢。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案例教学课堂,教师应做以下努力: 

 

1.细读案例,自主探究 

这个起始环节必须抓牢,否则如建空中楼阁,使整个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本课程中的案例,人物形象光彩夺目,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易于学生阅读。 

 

2.讨论案例,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核心环节。教师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书上案例。然后进行陈述、讨论,也可将另外准备的案例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务必要展开,但不得走过场。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5-7人为最佳;三是议题应集中,不宜宽泛;四是轮流发言,不让小组长唱独角戏;五是限时完成,“超时下岗”。 

3.案例评价,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案例评价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以达到对主题探究的升华。 

 

二、知行统一,纵横交织,铸就人生 

 

孔子十分推崇“力行”的道德教育。他说:“力行近乎仁”,成功的职业课教师必须践行“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内化为个人内心坚定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并将之外化为个人自觉行为,大胆实践。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与“理”脱节 

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入顾此失彼的歧途:对案例印象深刻,但忽视理论提炼。 

 

2.教学时间难于调控 

在教学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作”往往难于掌控,因此教师应随机应变处理偶发事件。对于“节外生枝”的教育资源,应向课外延伸。对于“冷场”状况,教师要“加温升热”,可用“降难”“化小”“切实”之术以启之。 

 

3.善用现代教育手段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具有大容量、超时空、交互式、多感官等特点,将会对德育工作增加效能。职业课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案课件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有身l临其境之感,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教材淡化了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德育主线进行了内部取舍,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职业课中案例教学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方能彰显它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李书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学习与训练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课标;导学案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能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在不断的探究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初中英语教学要能够积极地进行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通过学案导学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突出,要认真践行新课改精神,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

一、解读学案导学概念及设计原则

学案导学,简单地讲就是教师制作教学学案,通过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教案相对应的是学生学习的学案,教师要能够依据学生的客观情况,在研究学生知识水平,经验能力的前提下,为了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学案,这样才能保证学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学案的内容应该包括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结构、学法指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学案要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要能够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案导学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是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二,指导性原则,学案要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效果;第三,基础性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基础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第四、层次性原则,要有针对性,呈现出知识内容分布的梯度。

二、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是学案导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过程实施,学生才能有效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学生的英语素养才能在过程学习中得到发展。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学生备课

学生备课是学案导学实施过程的第一步,只有学生备好课,才能有效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研究学习方法,学生才能上好课,在备课环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备课的效率。为了强化学生备课的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检查和学生互查、课堂提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督促,促进学生养成备课的习惯。

2、教师导入

在学案导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导入教学,教师要通过导入教学对学生起到一种示范带头作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效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去,使学生能够不知不觉的进入学习状态,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因此,教师成功导入,对学生进行学案学习是很重要的。

例如,学习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的有关内容时,笔者先问几个学生这样几个问题:

How many subjects do you have at school?

Do you like math English or music?

然后,转化话题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Who is your P・E.teacher?

Why do you like P・E.teacher?

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

这样,较为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学习中来。

3、学生独立自学

学生可以根据学案有关内容进行独立自学,结合学习方法指导,独立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并能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己的自我探究能力。比如,在快速阅读学习中,学生要能够根据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第一,集中精力,不必识记细节,可以忽视个别生词和难懂词句,第二,留心反复出现的单词,和文章的首末段和每段的首句和尾句,以把握文章中心……学生通过学案中提供的有效方式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自学的能力。

例如,引导学生自主记忆单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形象记忆法记忆单词,借助简笔画记忆单词,比如smile、Laugh,tired,fat,thin等单词的记忆,再例如用body language来记忆生词eye,nose,face,arm等,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阶段,需要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可以两个人一组也可以四个人一组,讨论的内容包括自学的成果,包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组之间要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参与讨论过程,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在讨论中得到发展。比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讨论这两个问题:

1)What problems might she have while working in the forest?

2)What do you think of her? Give examples to support what you think

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5、交流展示。这个环节,需要小组代表能轮流到黑板前把本小组的学习成功展示出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对学生进行及时点评,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当场解决。在交流展示环节,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关注学生的神态,情感,书写,给予学生以及时的引导。

如学习what does he look like? 描述人的外貌时,我就问一个学生:Who is the heaviest in our class? 这个学生回答说:Zhang Peng is,这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因为张鹏是我们出了名的小胖子。这一问之后,学生情绪高昂,个个争着举手,争着描写其他同学的外貌。

6.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是为了强化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补充教学,巩固要能够限定时间,限定题量,力求做到当堂巩固练习,当堂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每个知识点能够有效掌握。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有效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发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钟世军,雷新菊.浅谈中学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2] 邢双艳.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J].才智.2009(06)

篇7

关键词: 学案导学 自主学习 学案设计 教学反思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质和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那么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育目的呢?从前年开始,我校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教学法的尝试,实行“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方法的实施,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又保证了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此教学活动中,我也参与了学案编写工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谈几点感受。

一、“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

“学案”即学习方案,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设计的课前学习材料。“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教学策略。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是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学习方式,既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教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导学材料,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策略,自主合作,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知识的教学活动;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对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探究、解答,进而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学案的设计

学案教学中,学案的设计是关键。学案设计包括以下5个环节: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当堂反馈、课后反思。下面以牛津版必修四第二单元Reading “The honourable games”为例说明。

学案示例: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一些常见的奥运项目;古代奥林匹克的历史和现代奥林匹克的演变;了解在奥运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几个著名的国内外运动员。

能力目标:通过完成阅读任务,增强细节信息捕捉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口头表达形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奥运名人的了解激发积极向上、超越自己的激情。

2.课前预习

知识回顾。设置一些与奥运有关的选择题,进行男女生抢答比赛,这样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探究

这一课是本单元第一堂阅读课。老师首先通过展示一些奥运精英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他所从事的项目名称和同一项目的其他名人,简洁明了地进入课文的主题,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在阅读前展示四个与奥运会相关的常识性背景问题,在微观层面上为进入奥运主题阅读作铺垫。阅读中并不直接给出学生问题,而是隐藏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接受挑战。

阅读分为“fast-reading futher”和“comprehension”。通过多样化的问题类型设计来维持、促进学生的探究热情。其中“inserting sentences”和“scrambled sentences”是新的尝试,是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逻辑性有一定的了解。纠错阅读是为了让学生注意正确使用语言语法规范。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名人解说,是想促进学生输出所学过的语言知识。选了科比与姚明这两位最热的NBA球星让学生自主选择,从选择比例上来探讨学生对本国明星与外国明星的态度倾向。

4.当堂反馈

复述课文,老师出一段文字,中间有不少空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格。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可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

5.课后反思

在课堂上留有3―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中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存在问题。开始的时候可以这样让学生写反思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我认为我的优点是什么,我的不足是什么,以后的学习中我做到什么。这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教学反思

在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课堂,变成师生思维碰撞的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交流中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有效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还存在以下误区。

(一)课堂上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环节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景之后,就让学生按照导学案或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互动。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先自主学习,对知识点还没有了解和熟悉,就开始小组互动,其交流效果是低下的,教师应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其实“学案”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另一媒介,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那些“学生按照学案学,教师按照学案教”的观点和言论,都是对学习模板的误读,也是不顾学生和教师主体地位的表现。如果让“学案”、“讲学稿”控制了课堂,就会失去课堂教学的生命和智慧。

(二)小组合作互动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小组讨论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互动。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没有交流价值,小组讨论前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裕的讨论时间;三是忽视了对学生小组讨论方法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三)教师没有及时参与学生互动

高效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但并非教师就要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课堂上,在学生互动时,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或看教案或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互动起来之后,教师就没事干了。实际上,在小组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作为教师,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察,也不是干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四)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是:学生预习后教师再逐一讲解,对答案,如同讲试卷的“灌输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有目的地运用导语、重点点拨、归纳总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疑难信息适时点拨引导,对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给予精讲,要画龙点睛,以实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把握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而且,教师不可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受其思维框架的束缚,而是要认真地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反馈信息,领会学案的设计意图,对学案进行加工修改,进一步完善学案,并设计出符合实际且高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要我们能以与时俱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以“学案导学”为载体,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就一定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论文摘要:对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调查表明,学校将这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创建联系在一起,通过校本课程实践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但同时这类课程也面临着观念、经费、时间、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科技类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旨归,是其他课程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发挥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注意此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此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可采取课程化、制度化、个性化的工作思路来提升此类课程本身的质量。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为了全面反映调查所得,下面笔者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详见表1、表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资料本身呈现的特点,笔者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

1.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对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学校通常是从一开始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来加以开发,即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创建、已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最后成为正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种课程类型(见表1)。

2.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之前,并没有从整体上单独预设目标,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时相应地涉及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形成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清晰(见表2)。

3.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主权,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要求正好与科技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一致的。为此,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重新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3]于海波,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4]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5):20-23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11-20],

篇9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州 511370)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以及近几年案例教学的经验,总结出实施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案例教学;独立学院;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34-02

1.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原因和目的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员,而不是普通本科培养的学术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因此传统教学中理论和客观现实脱节的问题在独立学院中反应更加明显。对于独立学院会计类和财务管理类的本科生,要求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从最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学生在市场招聘中往往会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找到合适的接收单位,或者就业后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业务扩展需要。正是这种强调适应市场需要的理念,使得改革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案例教学法成为了一种必然。

2.目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细致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先行课程通常有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投资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往往出现先学财务管理学再学这些先导课程,这给予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一定难度。而财务管理学案例中涉及到的股利分配政策和企业破产与兼并的内容,则由于先行课程课时安排不足,没有讲授该部分内容,导致在案例教学中不得不增加大量时间讲述基础知识而耽误教学进度。

2.2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对于独立学院的90后学生而言,他们朝气、活泼,但是缺乏耐心,叛逆心强,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一个难题。他们对于身边的经济现象缺乏探索性思考,比如利率的调整原因、贷款金额的控制、股票分红的多少这些问题只停留于表面,更多的同学只是为了考试及格而被动的学习。所以单纯的讲授教学使得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感觉抽象,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另外,案例教学要求的是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均要有所准备,这样临场发言时才不至于出现没话说,没观点,随大流的情况。独立学院中学生分层现象明显,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言踊跃,而多数学生宁愿保持沉默,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

2.3 缺乏合适的案例

对于案例教学来说,选取合适的案例是确保教学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目前我们选用的案例来源主要有几方面:(1)从国外的案例分析教材中选取。优点是案例分析理念较先进,逻辑较清晰,但是西方的会计制度以及公司治理制度和我国有相当的区别,再加上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难免理论与实际脱节,违背案例教学的初衷;比如欧美国家在选择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方面的比例和我国的企业不同,很多案例分析的结果和学生自有知识冲突;再则大多数的学生从来未接触过股票,对中国股市的产生发展以及股票发行制度、红利发放等概念生疏,往往最后理解困难,加大学习难度;(2)从国内已有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教材中选取。优点是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际,选取的案例往往发生在近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教师自行整理的相关资料。可以是教师自行深入企业从实践工作中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课程内容,参考相关资料自行整理的,这些案例符合经济环境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而言达到举一反三、引导思考的目的;

3.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探讨

在2012年-2013年度,我们选取了8个班级采取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具体过程以及结果分析如下:

3.1 课堂讲授和前期准备工作是必要的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前期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概念含糊不清,教师先行进行课堂讲授和分析是相当必要的。指导学生全面了解案例的本质特点,掌握案例本身反映的知识、逻辑、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规律性。教师的讲授内容应选择性的区分,讲授要点时特别注意思路和逻辑。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才能阅读相关的案例材料,获得数据和信心后进而做下一步的分析。

3.2 加强学生自身分析、研究案例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最早来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由于中西方教学形式的不同以及教育理念的差异,美国的学生更适应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并且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方法;但在国内,高等院校中对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多,这也为我们进行案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的约束下,如何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到独立的思考,是我们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案例教学的案例分析过程中,需要学生走向讲台,独立的阐述自己的观点。部分同学缺乏自信,害怕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教师应该避免对这类的现象评头论足,而是以鼓励和示范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2)培养主动的思考精神;我们的案例教学采用的案例均为已发生事件,学生由于一直处在校园环境,对于外部经济事件关心度不够,容易造成和社会现实脱节;教师此时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思考、分析、判断、总结,最终培养其独立思维的能力;(3)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学习者;在中西方的大学教育中,笔者发现美国和欧洲的大学教授课后布置的作业基本都是开放式的问题,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作答;并且期末试卷里开放型的问题占的比重相当高,而选择题和判断题的比重却十分少,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方式对于学生要求高,因为每个题目都没有标准答案,必须自己结合教科书以及相关书目寻找答案,无形中鼓励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比目前国内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倾向于由教师给出标准答案,答题时只需背诵出来照抄上去便可,在这样的方法下,我们的学生更容易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讲解时,应该相应的调整教学方法,给出若干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判断,而不是硬性规定哪一种方案是正确的,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由教师给出相应主题,分组准备报告并且演讲

在开课时就提出案例分析小组演讲要求,提前让学生进入状态;由于班级学生多为合班教学,学生人数较多,我们的分组依据自由搭配原则,每8-10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收集资料并分析案例,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方式,也可以是PPT方式。课堂上留出专门的课时进行小组分析以及演讲,老师则在各个小组中评选最佳的案例分析小组,小组成员表现可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2012年-2013年度的教学实践中,一共有8个班级采取了此种教学方式,分别是09财务管理1、2、3、4班和10会计学1、2、3、4班,选取的案例集中在企业分拆上市、公司红利分配、企业并购等数个案例。由于组内分工不同,小组成员可以选择自己最具优势的部分,电脑能力强的可以选择制作PPT,表达能力强的选择做演讲者,即便是性格内向的同学也可以选择完成资料收集及分析工作,通过分组演讲,同学们反映的最多的是自己沟通能力的增强,对于不同观点的接受能力的增强,以及对企业财务现状分析能力以及联系社会实际能力的增强。

3.4 学生对于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反馈

从学生的反馈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案例教学法,认为这是很新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取代讲授教学法,依然有必要把讲授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运用。而且不是所有的模块都适合用案例教学,只有学生不易接受的知识点以及和现实联系较紧密的章节才适合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综上所诉,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较强的学科,这就使得该学科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但这门学科同时也是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根据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难易度来选择匹配合适生动的案例教学,引导和督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决策,通过案例教学和理论知识结合使得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董小红.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10(18).

[2] 王建业.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09)

篇10

一、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安全责任感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也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二、加大安全教育力度,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课堂常规的建立,强化纪律教育,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穿运动服上课,身上不能带有小刀等锋利硬物,不要佩带胸针等饰品,不要留长指甲等上课要听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性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另外,准备活动要充分,跳前多活动,易伤部位早预防。实践课上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一堂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未经允许不擅自离开队伍。尤其是垫子类运动项目。在投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位置要严格限制,让学生远离危险区,对某些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应及时制止。此外,上课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意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

场地的设置,加强安全预防,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需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学和组织比赛时要特别注意场地是否平整,及时清除小石块,防止绊脚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事故的发生。又如,跳远时沙坑没有平整好或沙子过少或者沙坑中有同学玩耍时留下的砖头和石块等都有可能造成损伤。

对体育器材的识别。器材的放置有必要考究。跑的项目中最好不用球作标志物,尤其往返跑和蛇形跑等,若用球作标志物一旦学生无意触及它,它容易滚动而离开原有位置,可能让学生绊脚,更甚者脚踩球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的发生。

学校的垫子上运动,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较低,胆量大、小两极分化大,前滚翻运动中极容易发生安全隐患,天长日久就会变形,没有及时保养和修理更换,学生在活动时器材发生变形有可能致使学生摔伤。所以在锻炼的时候,一定要先检查器械,排除安全隐患。

还有在搬运垫子的过程中打闹,致使器材不慎跌落,体育课后将危险器材随便摆放在操场上,又无人看管,学生因好玩致使人身发生伤害。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所以,一定要引起体育老师的注意,课前、课后搬运器材要对学生讲清楚,千万不能在搬运过程中打闹嬉戏。特别是具有危险性的器材课后不能长时间摆放在操场上,课后要及时送还保管室。

三、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心理障碍的消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如有的孩子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甚至产生攻击。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既要合理的批评,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如在体育课中有些孩子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他也不知告诉老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错发生事故。所以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他们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如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或急躁、缺乏锻炼的积极性或急于求成、胆怯忧郁等。因此,体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常与学生沟通,做好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愉快健康地进行体验锻炼。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比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因此体育课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必不可少,如身体失去平衡应立即向前或向后或向左向右跨出一大步,以保持平衡;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缓冲。另外,要教会学生互相保护帮助的方法,真正做到预防安全事故。

总之,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学校和教师都应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以积极的方式去思考,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只要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重视伤害事故,同时教师教学上处处想到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教学上扎扎实实,认真负责,教法创新,大胆尝试,管理上严格要求,就可减少或比免伤害事故的发生,真正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