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建构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9 03:1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班建构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班化 分层分类 师徒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分层分类教学最早于1868年在美国由哈利斯创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圣巴巴拉制”把每个年级的每门学科都分为A、B、C三层,其学习内容难易依次递减。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实践停滞不前,二战后世界各国开始重新重视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在日本对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也进行了广泛实践和研究,他们分层的确定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主要采取的是分层走班制。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以《安全网络构建》课程为依托,针对学生主要是高年纪,实际R邓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为此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小班化为切入点,采用分组分层“师带徒”式教学形式,突出领队的核心地位,扮演组内师傅角色,开展任务实施过程,按难易程度分配任务,形成现代课堂特殊师徒制,带动组内其他同学的技术知识学习。
1.基本思路
本文是基于《安全网络构建》课程建设与改革,该课程教学内容以安全网络构建和管理的岗位实际需求出发,从企业真实案例中提取具体的工作任务,形成各个学习领域,但是受教的学生却是第四、五学期的高年级学生,学生的自身专业知识层次差别非常明显。针对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情况,对《安全网络构建》课堂教学以小班化为切入点,改革内容如下:
1) 对课堂形式进行改革:对学生按照专业水平分成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其比例大概为1:2:1),由上流学生形成各个领队,然后由领队和其他同学双向选择,形成1优2中1扶的4人小组,突出组内领队的核心地位;
2) 对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按照分层逐步推进的思想,对工作任务按照回顾已有知识、融入新技术知识、拓展新技能的思想进行改革;
3) 对学习形式进行改革:由领队为中心,扮演组内师傅角色,开展任务实施过程,按难易程度分配任务,形成现代课堂特殊师徒制,带动组内其他同学的技术知识学习;
4) 课堂考核方式改革:由互评打分、领队打分、教师打分三部分组成;
使得课堂教学形成由教师这个孤立点牵动领队线,在领队们拉到全班同学面的分层教学形式,达到椎体的立体教学效果,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2.主要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如何让分组学生主动地进行实践、参与、应用、探索、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养成重视科学和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必将对学生的一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班化的工作任务教学模式是体现主体化教学观念最有效的途径。
为了更好的开展现代课堂学徒制,首先由教师对学生按照专业水平分成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其比例大概为1:2:1),由上流学生形成各个领队,然后由领队和其他同学双向选择,形成1优2中1扶的4人小组,即领队师傅、实施者、帮扶员三个梯队人员层次,突出组内领队的核心地位;对教学内容按照分层逐步推进的思想,对工作任务按照回顾已有知识、融入新技术知识、拓展新技能的思想进行改革;学习形式对学习形式由领队为中心,扮演组内师傅角色,开展任务实施过程,按难易程度分配任务,形成现代课堂特殊师徒制,带动组内其他同学的技术知识学习,教师教学形式,开课由被帮衬扶持学生回顾旧知识,然后教师点拨工作任务的新知识,课中带动中等生解释工作任务中关键点,并分析,课尾由领队上台展示拓展的新知识,教师课间巡回指导;课堂考核方式由互评打分、领队打分、教师打分三部分组成;使得课堂教学形成由教师这个孤立点牵动领队线,拉在领队们拉到全班同学面的分层教学形式,达到椎体的立体教学效果,同时形成了教师带领队、领队带实施者、实施者带帮扶者层层的师徒式,使得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3.结束语
本课题研究探讨以技术知识为主要方向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分组教学,试图让优秀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领导各个小组,由他们通过帮传带的“现代课堂学徒制”,带动组内其他同学的技术知识学习,使得课堂教学形成点线面的分层教学形式,达到椎体的立体教学效果,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所学知识既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又能够更好的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燕. .高职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2,(5):96-97.
[2]唐毅谦,陈琳,王钟箐等.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成都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34-36.
[3]张军侠,祝志勇等.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打造“卓越园林技师”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0):56-69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6SCG243);浙江省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5802);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KT2015107)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对策
一、小学数学后进生成因
在数学教育界之中,小学数学教育课程内容较浅,对于学生的学习速度和理解速度的要求也较低,这是儿童特殊的发育阶段所决定的.在重视学生学习质量而非学习速度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学出现大批后进生是违反常理的,这说明在有些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设置以及学习能力要求上有所偏颇和欠缺,而这些直接导致后进生的产生.
在当前的小学学校中,大部分班级都达到了五十人的人数,这给小学教师的授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于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影响也可以想见.在上课人数较多时,教师需要将有限的精力关照更多的学生,有时难免会对于部分学生的学习速度和理解能力判断失误,有时又会为了节省课堂时间、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无法兼顾部分学生.
除了班级人数过多,部分学校还存在课时较紧、内容过多的问题,这给教师的课程进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部分教师面临着过于繁重的课业压力,明知学生无法完全掌握、及时消化,也只能够赶进度,而将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课程回顾留待学生课后完成.这种将部分学习内容留待课后完成的情况下,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且有着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完成课程要求,但部分学习习惯较差、没有课后复习习惯的学生就会偷工减料,长此以往自然带来课程内容掌握不充分、课业知识理解较差的情况.
通过教学实践也可以发现,不少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并非是刻板印象之中的智商不够或是学习能力不行,恰恰相反,不少后进生的出现都是教师未能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的后果.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未能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突出特点,也未珍惜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并未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同时,不少教师以成年人的理解能力去设置教案、规划课堂进度.例如,教师在讲解方程式的原理时,对于方程式两边相等的意义以及等号在此处的含义一笔带过,反而将教学重点放置到方程式的用法上.但是对于大脑处于发育期的学生来说,方程式的抽象概念和含义在初次接触时很难理解,这就为未来方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带来隐患.
二、后进生的解决对策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后进生的存在已经成为追求数学教育质量普遍提高时所必须解决的难题,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界,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 合理安排班级人数和课程要求
在现阶段的小学中,部分学校已经推广小班化教学,但是受限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学生人数的压力,不少学校的班级人数仍然过多.但随着当前生员减少潮流的到来和学龄儿童的减少,小班化教学将成为潮流和趋势.同时,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为学生减压减负也成为新教育理念的主流.例如,教师可以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减少记忆性内容的学习,而伴随着对课程内容的部分削减,教师可以将课程进度放缓以照顾到所有学生,而小班化教学也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业进度,保证没有学生落后于班级教学进度.
2. 合理设置教案
在设置教案的过程中,富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会谨慎地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保证课程内容和教学速度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同时,在设置教案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正确把握住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将课堂时间用于讲解难点与重点之上.例如在讲解方程时,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方程式的解法只是需要大量练习来熟悉,而方程的原理才应该是课堂的重点内容.通过花费时间设置情景,并使用包括天平、秤等教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初次接触方程时就理解其中“相等”的含义,在把握住内涵之后学习自然事半功倍.
3. 课后教师答疑解惑
每名学生都有其个性和特点,在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时也各有其节奏,而这点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发育速度的不同更为明显.比如说,不少学生在认识图形上存在着困难,或是在学习三视图时较难理解,这是图形理解方面缺少训练的结果,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必须认识到,有部分后进生确实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掌握新知识,但这种学习速度较慢并不应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不少学校,小学数学教师会主动给学生们提供课后辅导和答疑解惑的时间和机会,不仅鼓励学生课后向老师提问,还会在课程之中安排自习课、答疑课供学生使用.对于确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也应在课后主动询问课堂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作出解答.通过教师课后的帮助,不少后进生都能够及时发现自身所学知识的漏洞,真正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三、结 语
虽然新课程标准改革已有很大成效,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催生了后进生的出现并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之中,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学习困难逐步被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重视.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普遍提高并培养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学校教师应该对于数学学习较为困难的后进生给予更多地关注,努力分析后进生的成因以及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杰.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后进生的原因及转化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02).
篇3
1 《档案信息化课程》教学网站的功能需求
教学网站应当是一个功能齐备的网络教育平台,是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系统[2]。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主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网上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1 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教学网站的功能之一是为教师提供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教学大纲等,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体现“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注意学科交叉;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通过将精品课程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媒体,按一定的教学设计进行分类、组织,以网页形式制作,形成具有较强交互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并提供良好的资源上传、下载,资源检索,资源应用等资源管理与应用功能,并可实现远程教学资源共享。
1.2 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将多个主讲教师的教案、讲稿、习题精选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后,按课程教学体系组织成一个学习系统。采用超媒体技术,将相关内容链接起来,并辅以站内、站外搜索功能。同时将教学难点制成Flash动画课件,将教学重点制成教学录像。使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上课没充分理解的同学可以在线复习。教师可以适时学习任务和相关练习,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查找资料等,自主解决问题。还可以在线测试,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2]。
1.3 实现师生互动交流。网络技术的实时性和可交互性,可以为师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课程教学网站通常涉及下述几种互动方式:电子公告板(BBS)方式。学生可以把需要解答的问题张贴到电子公告板上,教师在公告板上作答,其他学生也可通过公告板看到问题的解答。电子邮件方式。学生注册后,可获得教学网站提供的电子信箱地址,师生之间通过E-mail讨论问题,提交和批阅作业等。上网访问方式。教师在网上适时精品课程信息、作业题、模拟试题和在线测试题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直接在网上完成作业或测试后,发回网站服务器,由服务器直接评判并将评判结果发回学生。
2 《档案信息化课程》教学网站内容资源
基于教学网站的功能需求,《档案信息化课程》教学网站应建成一个较为先进、完整、系统的教学/学习系统、教学/学习资源系统,形成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大班小班、自学面授等一系列互动互补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该网站于2012年6月开通,网站内容丰富,包含《档案信息化》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案例库、教学大纲、参考资料、数字档案馆资料、档案管理软件资料、档案网站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适合网络与远程教学,档案管理软件试用版切合档案管理实践,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软件的熟练操作使用,关于数字档案馆、档案网站等前沿性和国际化的资料使学生开阔视野,与课堂理论知识结合,熟识先进的档案信息化业务,使档案专业以及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效果。网站内容资源简介如下:
多媒体教学课件。该部分主要提供《档案信息化》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安排等内容。
电子教案。其内容包括《档案信息化》课程电子教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参考书目等部分。
试题库、案例库系统。包括档案信息化课程的相关试题,与电子文件、数字档案馆、档案数字化等内容相关的案例介绍,如青岛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方案,法国档案文件数字化等,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例如从上海档案信息网中下载的档案展览及相关视频文件。
参考资料。包括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档案数字化、档案管理软件、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化相关法规、档案信息安全等相关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关于数字档案馆、档案网站等前沿性和国际化的资料使学生开阔视野,与课堂理论知识结合,熟识先进的档案信息化业务。
档案管理软件。提供较为常见的档案管理软件的试用版或单机版下载,并提供相关软件的说明书、用户手册下载,档案管理软件试用版切合档案管理实践,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软件的熟练操作使用。
国内外知名档案网站资源的链接。按照地域提供国内外较为知名的档案网站资源的超级链接,如美国档案与文件署(nara.gov),国际档案理事会(ica.org/),国家档案局(saac.gov.cn)等。
学生优秀作业。提供历届学生关于档案信息化的优秀论文、调研报告等。
意见反馈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此系统对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系统提出意见和建议。
3 《档案信息化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特色
3.1 网站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基于任务或问题的研究性协作学习。《档案信息化课程》网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上台讲课和分成小组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完成课程任务和确立研究专题进行相关的调研的学习,来体会本课程的思想和理念。把上台讲课的内容作为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讲课内容要做深入的研究和资料的收集。信息素养的培养无形地在学生学习中体现。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分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研究能力,学生学习的效果肯定会有所不同。
3.2 网站教学设计体现了基于表现的评价。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的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评价标准与传统的评价标准是肯定不同,它要体现自己的特点。基于学生表现的评价是信息时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通过表现(有网页、上台讲课等多种样式)在学习环境下获取真实评价个体能力。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信息技术工具对知识进行整合、再创造作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知识的可再生性,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同时小组成员为了小组集体的利益和荣誉,都各司其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形式 信息化手段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国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的需要。一场必然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育结构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教育巨变正在发生。在我国,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推广是从1999年开始的。随着几种大学英语教材配套课件(包括助学光盘和电子教案版)的出现和各大学对计算机多媒体硬件的投资,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教学形式。2002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这个工程的两个主要内容是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进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这两个项目的核心是: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的新模式。与此同时,为推动建立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育部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开发研制出四套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软件,并开始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用。我国一些高校随即掀起了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
一、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的对比
英语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环境,需要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面对面的单向式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主要教学手段是教材、黑板、录音机。难以营造出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
传统课堂的设备很简单,粉笔加黑板。教师主要采取口授法,把课本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相关的练习书写在黑板上。通过师生互动,达到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但这种授课效果只适合小班课堂教学。随着国内高校的扩大招生,英语课堂人数剧增,传统教学法实施于大班课堂有如下不足: 缺乏师生的交流与配合; 无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活动,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讨论; 后排学生的听课效果难以保证,整个课堂学习气氛和教学进度难以控制自如。
针对上述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在大班授课下的不足,多媒体英语教学为师生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教学方式: 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有趣、可以视听的图像,为学生提供直观学习场景,便于学生矫正发音错误,记录笔记,更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注意力;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渗入和普及,教师可依据电脑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软件的日趋完善,逐步摈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灵活生动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
传统模式的英语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再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信息化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师与生
1.教师的相关学科知识
外语教师大多对多媒体设备知识肤浅,普遍缺乏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技术上有时无法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帮助,而且对多媒体技术存在一种畏难心理和神秘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掌握英语专业的知识,还要及时汲取一些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知识,并将其应用到课件制作及现场教学中去。同时,学校及系、部应当针对此薄弱环节,对参与多媒体教学的老师进行短期集中培训,使之明确多媒体教学的目标、要求、多媒体设备的基本操作规范,这样才能在上课时有效地解决操作技术上的问题。
2.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
在具备一定的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如果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制作电子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就成了重中之重。
制作电子教案的过程要综合几方面的因素。制作电子教案是制作详细还是简单,这要依不同的学习对象以及不同的课型来定。假如学生英语成绩较差,就要制作得详细一些。单词、短语的联想、搭配、区分、例句等都要有,而且要有条理、层次分明。如果是给学生英语成绩好的班上课,就可制作简单些。课型不同,制作的课件也不一样。如果是练习课或讨论活动课,就可制作得简洁明了。
3.互动的策略
多媒体教学也要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评论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有主题、有次序地组织课堂教学,还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及时、正确地总结、归纳、评论他们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注重这三种教学策略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经学生反馈,有其显著的优点。如快速、直观,涉及的内容丰富、有时代感,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光盘发音标准,便于学生练习发音和听力。老师节省板书的时间,学生视听两方面接受知识比较快且多,方便省时。除此之外,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优点还在于情景性、系统性、自由性和趣味性。网络界面能够实现人机互动和教学互动,打破了常规的一对一基础的解惑方式,可以实现一对多和多对多;在系统性方面,教学网站的设计应该从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入手,实现比课堂授课更大的自由,而不只局限于传统教学的“一本书、一门课”的形式,并由教师评估转变为教师评估和学生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最终“不单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胡文仲,高一虹, 1997: 68)。
4.教师的课堂角色
在大胆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强调学习主体(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并非意味着学生放任自流。相反,教师的职责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只是转换了表现形式。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不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承担一切学习责任的能力,因此整个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综合计划、方向引导、监控评估、及时补救等教学措施。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者,而应该是导演,是指导官是组织者。如果教师对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不加任何引导、全凭学生喜好,或者布置任务时不考虑学生独立运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和完成任务的难度,那么很可能会因超出学生的现实水平而使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地控制任务的难度和信息的输入量,循序渐进,通过宏观地规定学习任务来引导、管理、检测教学过程。同时,网络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是崭新的。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眼界,熟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设计教学主页,搭建交流平台,有效实现网上的人机交互和人际交互。教师要努力成为教学任务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咨询者、教学进度的监控者、教学困难的鼓励者,教学结果的评估者和教学效果的研究者。可见,网络时代中教师的角色显得更加重要了。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打破片面强调教师和书本的权威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创多维度、立体型的教学环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局面。
一般情况下,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仍然是知识的化身、信息传播中的权威和教学的中心。信息时代,知识、信息容量极度膨胀,此时的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源泉,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培育学生懂得如何发现、解释和创造性地应用信息,让他们获取不断利用新信息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主要优点就是它转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依靠、以书本为基础、以集体为对象的授课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外学习为重要形式、以多种形式的材料为基础、以个体为对象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决定学习方式和内容,这些特征同样符合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王湘玲,宁春岩, 2002)。英语教师要适应现代基础教育的要求,就要树立信息教育观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迁移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类信息资源,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构成教师―计算机―学生三为一体的“人―机―人”三维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结论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实施之所以较之以往单一的传统模式具有明显优势,关键在于前者顺应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原则,实施了因材施教。只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所有的学习者终将殊途同归、事半功倍。教学模式不应局限于具体模式,关键在于抛砖引玉,启发更多的外语教学者的创新理念、深化改革,在不断探讨和实践中前进。外语教学只有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到方向。
参考文献:
[1] 范琳,李玲.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网络英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3): 1-5.
篇5
一、导学预设的三点要求
1.自身专业素养。英语水平是基础,熟悉了解掌握现行课程是基本技能,教者的英语水平和技能不应是简单停滞的“一杯水”和“一桶水”,而应关注专业发展,熟悉网络语言和词汇新义,让拥有的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让专业技能的提高成为不断进步发展的“长流水”。这样,教师的课堂语言才会新鲜,导学设计才有深度,课堂语言才会妙趣横生。
2.媒体运用技能。使用信息技术,会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会用收录机、小黑板、挂图等传统媒体,会用电子白板、投影机等设备,还应会简单应用软件,用它们模拟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另外,学会运用摄像、照相、录音设备,以及图像、视频、音频的转换及插入,也会给情境状态下的目标教学带来不少便利。
3.课程预设程度。要确定好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等综合因素来确定。要落实好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导引:如何创设情境或者呈现话题,让学生快速入境并引起探究兴趣。学习过程:要预知可能出现的学生疑难和探讨方向,针对问题或者疑难做好预设。课堂组织:根据分组的目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好分组预设,避免浪费时间。课堂探究:预设的问题应具备思考性,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能力水平。
二、导学过程的三个环节
1.目标引领不可缺。目标分两类:一指学习的内容,让学习有范围、有方向,防止漫无目的、迷失方向。二指学习的难点、重点,是指学习的深浅度和主攻方向,防止浅尝辄止和走马观花。这解决了一个“学什么”的问题。
学习方法也应预设,那就是解决一个“怎样学”的问题。导学者应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分组训练。自主学习便于发现问题,分组训练便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当堂训练须巩固。自主学习后的生成情况,学习程度轻重不等,学习深度良莠不齐,导学者应预设当堂训练来发现问题和加深巩固。训练题的设计要紧扣学习内容,不能偏离课堂目标。训练题的设计应变换场景,训练变式能力。要有易错题和综合题,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及时检查勤反馈。每节课的最后,应适当预设检查练习。这样做,能加深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便于教者反馈。检查的方式:课堂抢答、情境提问、当堂默写、集体互审、组间竞争、个别抽测,方式灵活,不拘一格。
三、达成目标的三大关键
1.围绕目标多设活动。课程标准规定:“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要运用各类资源,应该创设各类学习活动。
学生模拟情景对话,可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媒体展示内容情境,能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直接进入情境体验,把学生带入简单布置的自然情境,感受对话环境,加深情感体验。
2.生成目标多作辅导。“英语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性”,英语课堂学习的效益会有个性差异,个别辅导必不可少。
学校层面,创设学生英语活动的空间氛围(板报、广播、竞赛等),让学生加深对英语应用的情感体验;进行小班化教学,让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学习,将当堂辅导落实在课内;举办住宿制学校,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有机会参与帮扶,共同提高。
教师层面,对学困生要倾注爱心,激发兴趣,端正态度,强化心理疏导,克服怕苦畏难情绪。导学目标的预设要有个性差异,关注学困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关注学困生的课堂行为,因材施教。设置分层作业,及时检查反馈。做好练习面批,进行组内帮扶,帮助补漏补缺。
篇6
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能促成一个人完美人格的形成。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其目的一方面是为培养未来的专业艺术家进行启蒙,但更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为生活带来美的未来的生活艺术家。我们认为挖掘审美对象的真与善的内涵,重视审美教育自身的独特价值,重视幼儿与艺术文本所进行的平等的心灵对话,幼儿才能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产生审美愉悦,才能提高审美能力,才能主动建构。因此,我们决定以“美术活动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为课题,以小班美术活动《小美美的新发型》为例开展课例研究, 我们都认为:
《小美美的新发型》此活动具有典型性,小班幼儿机能不够成熟,小肌肉发展较慢,手眼协调性不好,手的控制能力不好。在日常剪纸活动中,幼儿开始不知道剪刀的用途,看到剪刀拿起来就玩。逐渐地在成人指导下,会用手拿剪刀,但不能正确使用,纸和剪刀不能配合,纸张常常被铰在剪刀里或从剪刀里滑出。慢慢地开始会剪出一些奇形怪状的纸片,而不是规范的形状。幼儿还没有明确表现的意图,只是满足于手工操作的过程,享受自主活动的,体验手工工具和材料的特性。因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此课例来尝试美术活动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二
执教教师介绍了本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对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发展水平,并阐述了《小美美的新发型》的教学流程,流程分为以下三步骤:
1、显示小美美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小美美请求小朋友帮忙的过程中,激发幼儿想学习的愿望。
2、复习使用剪刀的方法,在掌握使用剪刀的基础上,学习剪螺旋线的方法。
3、幼儿正与材料的互动中练习剪螺旋线,及欣赏同伴作品、一起讲评作品。
此次课例研究,有5位老师负责进行课堂观察,重点观察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影响。
三
这一课例的教学共进行了两轮,每轮完成后进行研讨,并对教案作出了适当修改和调整:
经过第一轮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第一环节出现的小美美形象是图片,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不够生动形象,幼儿的起始兴趣明显逐渐暗淡下来,又直接提出要求要做章鱼阿姨那样的头发,使幼儿没有对螺旋线有一丰富、直观的感性认知,也导致第二环节学习、探索螺旋线的困难,也就会出现第三环节中,幼儿与材料活动中,尽管执教老师反复提示幼儿要沿着线剪、慢点剪,线要细一点,但孩子们剪出的螺旋线还是有的一段、一段的,有的小三角的,有的齿轮的……凸凹、粗糙。所以,我们发现部分环节的教学还需要作有效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第一环节中,利用PPT显示小美美的形象,并把PPT和音乐有机结合,让幼儿欣赏章鱼、猛犸、绵羊、狮子、狮子狗,利用视听效果,充分展现螺旋线的美,使幼儿充分感受螺旋线流畅、光滑的美感。
2、第二环节幼儿学习剪螺旋线时,教师让幼儿充分探索剪螺旋线的方法,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师幼共同梳理出剪螺旋线的方法:嘴巴咬住螺旋线,剪刀慢慢追,小手慢慢跑,头发卷卷很流畅。并让一幼儿来示范,改变了前一次有老师示范的方式,幼儿示范前,教师用儿歌的方法提醒孩子用剪刀的方法,幼儿示范时,师幼一起用刚梳理剪螺旋线的儿歌提示示范的幼儿,使示范的幼儿更专注、观看的幼儿更关注。
3、第三环节,为幼儿提供了投放粗细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教师建议能力弱的幼儿选择粗线条的材料,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尝试有细线条的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及愉悦之情。确实,小美美的头发有的大大的螺旋线散散的卷发、有的细细的螺旋线密密的卷发……极富童趣、创意盎然。幼儿不仅感受到学会剪螺旋线为小美美做出了新发型的快乐,同时音乐、展示空间的创设也感受到了艺术的美。
四
执教老师和我们一起集体研讨与自我反思,总结出如下收获:
1、适宜情景的创设。教师创设生动的、幼儿喜欢的情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喜欢看动画片,对动画片中的形象尤其喜欢。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以“为小美美做演出的发型”为内容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浓厚、精神专注。我们要善于利用幼儿熟悉的动画片、适合的、生动的情景创设,使得幼儿乐于、积极参与活动。
2、欣赏材料的选择 。美术欣赏是一种幼儿获取丰富审美经验的很好方式。那么欣赏材料的优劣,对艺术教学环境的创设和幼儿审美经验的获得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此课例两轮的对比,我们认为在欣赏材料的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以下问题,才能充分发挥欣赏材料的价值,真正使幼儿感受美、获取审美经验。
欣赏材料“内容”的丰富性。
欣赏材料(外显)“形式”的艺术性。
欣赏材料(内在)“情感”的多样性。
欣赏材料(同种)“风格”的统一性。
欣赏材料“内涵”的可接受性。
3、操作材料的提供。幼儿的审美创造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厚
积薄发,因此,我们既要细致分析内容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又要深入了解幼儿现阶段的审美需要。只有价值和需要相吻合,内容的选择才是合理而有效的。故而内容的构建、实施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审美认知经验,同时要思考幼儿的操作材料――笔、用色、纸、剪刀等等技能层次线索,尽可能做到以审美认知(包括感受)经验为显性线索,审美表达(包括操作材料)能力为隐性线索的内容构建思路,很好地实现了审美认知、感受和表达的完美统一。
4、欣赏图片的呈现方式。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欣赏+创作”,我们在课例实践研究中发现图片的呈现与教学的效果是密切相关的。课例第二轮中图片呈现的方式是多幅汇聚体现造型,先大图逐幅播放再汇聚(用于突出作品细节)。使幼儿充分感受
螺旋线的形状及线条的流畅、光滑性,显现了很好的效果。适宜而有层次的欣赏有效促进了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图片呈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教学中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图片呈现方式,通过课例不断地深入研究,我们将一般情况下问题的解决与图片的有效呈
现方式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单幅呈现――呈现的是一种气势或一种意境。
双幅呈现――直观比较、加深感受。
多幅汇聚――体现造型和色彩的丰富。
多幅汇聚又分为两种:先大图逐幅播放再汇聚(用于突出作品细节)。
先汇聚再链接大图(用于突出一种气氛)。
按序排列――经验整理、隐含创作思路的提示。
动画演示――了解物体的主要结构。
篇7
关键词:教员教学发展;教员培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员培训的需求与改革――基于N大学的案例分析
本文以N大学为案例,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资料,结合该校的新任教员培训实施方案,客观分析军校教员从教能力和教学培训需求状况。问卷调查的对象为2012年、2013年学校新任教员培训班参训教员。2012年共发放问卷133份,回收132份,回收率为99.3%;2013年共发放问卷106份,回收102份,回收率为96.2%。需说明的是,2013年的调查问卷是根据“新方案”的特点,对2012年问卷进行部分修订而成。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一)教员培训需求
1.普遍认可新任教员培训的必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岗前“很有必要”、“有必要”的分别占43.2%、48.5%;认为岗前“没有必要”、“完全没必要”分别占0.8%。可见,绝大部分新任教员(93%)充分肯定岗前培训的意义和作用。
2.培训前的教育学知识储备不足
了解培训对象的知识储备时,当问及培训前是否学习过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有31.8%回答“从未学习过”,44.7%接触过有关知识,而只有3.8%回答“系统学习过”、19.7%回答“初步学习过”。这说明,大部分教员入职前的教育教学知识领储备比较缺乏,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教员培训的意义。
3.参训动力主要是提升教学能力
当问及“参加岗前培训的最主要动力”时,调查显示,“提升教学能力”排在第一,高达68.9%;后面依次是“学校的硬性要求”,18.2%;“开阔视野”,6.8%;“学习兴趣驱使”,3.8%;“加强同行交流”,1.5%;“其他”,0.8%。可见,大部分教员认为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是其主要动力。但也有18.2%的教员认为是学校的硬性要求,说明也存在一部分教员是被动参与的。
4.应拓展多样化的培训项目
学校现行教师培训以新任教员培训为主,其它培训类型还未得到常态开展。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当问及“如何完善教员教学能力提升体系”时,选项从高到低依次为“举办教学研讨沙龙”、“组织教员校际交流”、“实施青年教员名师培养工程”、“开设名师教学工作坊”、“提供教学咨询服务”、“设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举办教员教学比赛”,分别为39%、13%、45%、17%、50%、37%、60%。可见,就如何完善教员教学发展体系,一方面希望培训和发展体系更加多元,能为教员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在可能的项目类型中,偏向于加强研讨、交流、实践等针对性的项目。
(二)有待改革之处
1.培训内容设计的系统性不够
传统的培训内容更多的是专题讲座形式,而且主要基于现有可以获得的专家、教师的情况来决定授课内容。这使得培训内容缺乏系统设计,难以达到培训方案预定目标。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最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专题培训”,排名前三位的是“教学方法和技能”、“课程建设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分别达到了87.1%、47%、40.9%;居中的是“教育教学研究”,为30.3%;后三位的是“高等教育理论”、“教育法规政策”、“师德修养”,分别为18.9%、12.1%、9.8%。这表明新入职教员在教学方法与技能方面的需求最高。
2.培训实践性落实偏虚
培训中实践性落实得不够,表现为:学校的集中培训,实践性技能的讲授和研讨还不够;二是依托学院开展的教学实践训练,日常的实施缺乏监督,落实情况不得而知。当问及“教员岗前培训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时,调查结果显示,前三位的分别是“教学观摩”(71.2%)、“专题讲座”(56.1%)、“跟班实习”(50.8%),后三位的是“在线理论学习”(7.6%)、“课题研究”(7.6%)、“系统教授”(22%)。这表明,调查对象倾向于教学观摩、专题讲座、跟班实习等实践教学和专题培训方法,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不太认可传统的理论学习方式。
3.培训师资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认为最合适担任培训的授课教师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专家”、“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其他”分别为53.8%、90%、45.4%、38.5%、25.4%、2.3%。这说明,教学名师、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科带头人这三类群体最受新任教员欢迎,这是因为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教学经验,而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则可以为他们带来一些关于教育学的理论知识。
4.培训安排的“工”“学”矛盾
培训安排在秋季学期的连续8个周未的周六进行,课时约50课时。在此期间,教员培训与正常工作交替进行。问卷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认为培训时间安排在“双休日”、“夏季学期”、“春/秋季学期”、“暑假” 、“其它”,分别占43.2%、26.5%、21.2%、4.5%、4.5%。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双休日与夏季学期是比较合适的培训时间。而认为课时数是“80学时以上”、“61~80学时”、“60~41学时”、“21~40学时”、“20学时以下”分别为2.3%、5.3%、8.3%、53.0%、31.1%,这说明,超过了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21~40学时”比较适宜。
5.考核方式单一
在实际运行中,由于闭卷笔试有易于操作、形式公平等特点,基于集中培训的闭卷考试已变成培训考核的主导方式。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认为合适考核方式是“多种考核方式的结合”、“出勤率”、“提交教学研究论文”、“试讲”、“理论测试”、“其他”的分别为4.5%、45.5%、42.4%、37.1%、34.8%、19.7%。可见,调查对象最认同综合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出勤率、提交教学研究论文、试讲认可度更高。
由以上问题可以得出:应突出教学方法、技能等实践性知识的培训,强化教学观摩、专题讲座、跟班实习等培训方式,聘请实践兼顾理论的高水平师资,集中安排和调整培训课时,运用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方式。
(三)培训模式改革及其实施效益
1.培训模式改革特点
针对教员培训需求和查找出的问题,2013年学校系统设计了“新方案”并组织实施,特点如下:
第一,明晰培训目标。教员岗前培训对新任教员尽快适应环境、熟悉角色、站稳讲台,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作为过渡性的入职培训、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实务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有限,因此,应准确定位好岗前培训目标,紧紧围绕帮助新任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培养初步教学能力、打好执教基础。
第二,优化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强调技能性、适用性,以帮助教员了解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习规律,尽快适应学校环境、文化和制度,完成角色转换,掌握教学技能、教学研究方法、教材教案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确立自身发展、学校目标与个人发展兴趣的统一。因此,将培训内容设计为教育政策、校情校史、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学观摩等5个模块,新增了介绍学校办学传统和发展规划、高校教师发展等教学内容,加强了围绕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的教学比重。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包括专题报告、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分组研讨、示范教学、大会交流等。共讲32学时,突出教学技能学时比例,占8学时。
第三,调整培训时间。针对以往运行中培训周期较长(利用长学期的周末)、实践锻炼环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我们拟将培训集中安排在每年的夏季学期,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参训教员的工学矛盾,也利于培训工作的统一组织和集中安排。同时,增加示范教学、研讨教学、分组讨论和大作业等环节,原40学时的实践锻炼环节通过建立《新任课教员试讲验收制度》进行保证。
第四,提高师资水平。师资是培训质量的根本保障。为了组织此次培训,我们聘请校内外高水平师资,45%的授课专家来自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教育学专家学者。既有教育理论专家,又有国家教学名师;既有理论专家,又有实践能手。
第五,注重互动交流。把参训教员分成若干小班,每班安排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指导理论学习和课后研讨。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员和指导教师建立起双向交流和积极互动机制。
第六,强调过程评价。针对原先形成性评价运用不够,将教员小班研讨情况纳入考核成绩,改变了以往单纯理论考试定成绩的作法。同时,理论考试突出理论解读、实践归纳、运用分析等考试内容。
2.初步实施效益
通过对比分析2012年、2013年调查问卷数据,我们发现培训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效益。
第一,进一步肯定了培训的必要性。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总共有91.7%的调查对象认为培训“很有必要”和“有必要”,而2013年共有94.1%的调查对象认为培训“很有必要”和“有必要”。比较2012年,2013年受训教员的比例有所增加(2.4%),且“很有必要”的比例增强明显(24.4%)。这表明,参训教员对培训意义的认识有所提升,且进一步肯定了培训的重要性。
第二,总体上认为更有收获。数据分析显示,2012年总共有89.3%的调查对象认为培训“很有收获”和“比较有收获”,而2013年共有90.1%的调查对象认为培训“很有收获”和“比较有收获”。相对于2012年,2013年受训教员“很有收获”的比例增加了(13.9%)。这一方面说明参训教员总体上肯定了教师培训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培训方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关于具体获得哪方面收获,不同的个体感受并不一样。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此次培训给您最明显的帮助”时,排名前三的选项是“教育理论提升”、“教学方法手段的指导”、“教学设计的指导”,分别为26.3%、22.2%、20.2%。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供了与同行的交流机会”分别为18.2% 、12.1%。这一方面表明,多数参训教员肯定培训对自身的教育理论提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教员个体对培训帮助的认识呈现多元,培训兼顾了参训教员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小班研讨方式受到普遍欢迎。培训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集中授课和分组研讨相结合。把全体参训教员按学院为单位进行编班,每班13人左右,并安排一名教育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或学校督导专家小班指导,组织2个学时的研讨。调查显示,调查对象认为配备导师组织研讨“很有必要”、“有必要”的分别为59.8%、34.3%,只有1.0%的调查对象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可见,配备导师组织研讨的形式受到参训教员的普遍欢迎。调查也显示,小班研讨还有进一步完善之处:一是可考虑打乱学院、学科混合编班;二是多聘请教学名师担任小班研讨导师;三是研讨课时还可以适当增加。
二、从“教员培训”走向“教员教学发展”
院校教员教学发展(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of Faculty),与一般所说的教员培训(Faculty Training),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不同概念。在国内,起初的用语是“高校师资培训”或“师资队伍建设”,2000年以后,大学教师发展理论从西方国家引入我国。军队院校虽然普通建立了针对新任教员的任职培训,也初步建立了其它形式的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但相对国内外轰轰隆隆的教师教学发展实践,军队教员教学发展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应强调教员的主体地位,让培训重心的下移,使培训转向发展,从管理转向服务。
(一)转变培训观念,引入“教员教学发展”理念
院校教员教学水平的提高,传统上主要依靠进修和培训来实现。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统一管理,但并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进修和培训的内容往往缺乏实践针对性,常常难以解决教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随着院校教员群体的分化、学员群体的变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等,使院校以往的教员进修和培训已经难于满足当前教员继续提高的需要。要提高教员教学水平,保障院校教育质量,有必要在院校中引入“教师教学发展”这一概念及其新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教员教学发展制度。
(二)突出教学能力,从理论导向转向实践导向
关于教员教学发展的培训模式,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师徒制”观点,认为培养教员的有效途径应以“问题”为中心,直接面向教育实践,关注“教员”的“现实”和经验;另一种观点则倡导“知而后行的教员教育模式”,认为“师徒制”只可教授,不能教育,教员应该首先获取大量的理论知识,成为丰厚知识的载体,然后才能有资格胜任教师这一特殊的角色。当前,军队院校包括地方院校的普遍现象还是培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不足,因此,应该加强实践导向的教师发展方案,突破理论为主的模式,转而以教学技能的训练为主,基于教员“工作职场”,关注教员个体知识的建构和实践智慧的提升,培养有胜任能力的教师。
(三)加强组织建设,建立校内专门运行机构
高校教师发展活动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建立教师发展的校内组织是推动教师发展工作的有效途径。当前欧美以及日本等国的高校中,大都设立了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负责组织教师发展工作。专门运行机构应明确以下两方面内容。
1.功能与定位
作为一个学术服务性机构,教员发展中心的功能与定位可以表述为:教员培训的组织者、教学培训的专家库、教学研究的推动者、研究交流的组织者、质量评估的执行者、咨询服务的提供者。旨在通过教员培训、质量评估、教育研究、咨询服务等工作,促进教员教学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师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组织机构
结合我军院校实际,可通过整合院校训练部、政治部的相关业务部门,设立教员教学发展的专司机构,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部分构成。一是院校教员发展专职人员。专职人员负责教师发展中心日常的运行管理,并负责通过调研确定教师需求、设计和开展教师发展活动和项目,开展关于高校教员发展活动的各种研究。二是院校教员发展专家委员会。聘请校内外教育专家、教学名师、知名学者等组成培训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又分为指导委员会和培训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内各学院有声望的、拥有丰富的学术和教学工作经验的专家教授,负责教师发展工作的指导与决策;培训委员会:聘请国内外教育专家、教学名师,负责教员发展的督导咨询、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等工作。
(四)丰富内容形式,加快形成院校教员教学发展体系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应先在办好新任教员培训的基础上,加大教师的职后培养和职业发展的工作力度,拓展教学服务项目和范围,加快从教员岗前培训向教员发展体系的转变。
1.进一步优化新任教员培训方案
新任教员初到岗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冲击”,如角色冲突、人际关系、工作任务、现实落差等现实困境 ,并且是否能顺利过好新教员这一关,会深刻地影响该教员后期的发展品质。因此,新任教员培训仍是当前院校教员教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例如,要增加小班研讨时间,加强参训教员与指导老师、参训教员间的互动交流;加强过程评价,平时成绩由小班研讨和大会交流成绩两部分构成,小班研讨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小班研讨情况评定,大会交流成绩由专家组综合评定;聘请校内外高水平专家教授担任授课教师,既要有教育理论专家,又要有国家教学名师,既要有理论专家,又有实践能手。帮助新任教员在短期内掌握必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熟悉教师师德规范和教学工作规范,适应教学工作环境。
2.拓展教员教学发展服务范围
盖夫・杰瑞研究发现,美国大学教师发展计划有研讨班、教学工作坊、假期进修、教学和课程专业会议、教学观摩、示范教学、督导帮带等14种方式。 在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正在着力推动教学工作坊、教学研讨、教学咨询、教学评估等项目 。结合军校实际,可开展:
第一,开设教学工作坊(workshop)。教学工作坊作为国外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师培训形式之一,在促进教师相互借鉴与分享彼此的经验与心得,增加培训的主动性和参与感,帮助教师隐性知识的获取与个人实践知识的习得,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教学工作坊通过互动、参与式研讨的方式,为主讲教师与培训教师之间搭建宽松的交流教学经验、商讨问题对策平台。每次活动一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在活动过程中,除主讲教师之外,每位在座教师都可以自由发表与主题相关的观点、看法,在分享智慧、经验的同时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第二,推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发动和组织教员通过立项方式开展教改研究,推动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这可以以教学工作坊和研讨会的形式实施,并给予一定的课题经费资助。
第三,组织研讨交流。除了开展有关教学技能的工作坊,还可以开展针对教学改革的专题研讨会、教学论坛等,组织教员对共同感兴趣的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交流与探讨,促进教员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帮助教员进行改革创新和实现教学卓越。
第四,教学咨询服务。咨询服务包括面向教师个人的和面向学术部门、专业学院的。可以借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做法,前者主要为教师提供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学生学业评估、教学观摩、教学录像等;后者主要指提供课程、学生指导、培养教育规划评估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唐亚厉.中美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4).
[3]Jerry G. Gaff. New Life for the college curriculum: assessing achievements and furthering progress in the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1991.104-110.
篇8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教师;数学教学评价;数学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0-0011-04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界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探索,例如试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等等。然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严谨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观摩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发现,幼儿身边虽然不乏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只是散漫地参与游戏,很少积极自主地学习“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对此,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幼儿园数学教学究竟路在何方?”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1〕“生活化”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笔者希望通过反思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一条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么。有些青年教师唯教学参考书为上,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己高,自己不必再花心血去设计教案了,往往照本宣科,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机会。〔2〕时间一长,许多教师逐渐丧失了把握核心教育目标的能力。
笔者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3〕例如,关于大班数学中“自然测量”的内容,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自然测量”一词,想想“自然测量”会用到哪些基本量具,测量时该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及量具的演变历史等问题。随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教师对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梳理。
其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例如,“1和许多”是小班幼儿可以接受的学习内容;“10以内的减法运算”对于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对中大班幼儿却比较合适;“物体的弹性与哪些属性有关”这一话题不太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但是大班幼儿或许可以试着探究“如何使球弹得更高”这一操作性更强的感性问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在“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思考哪些“生活事件”既富有“数学意义”又是幼儿熟悉的内容外,还应思考怎样呈现这些“生活事件”中的操作材料才能进一步激起幼儿的求知欲,用怎样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引导幼儿更好地自主学习等。
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才能确切地表述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查看教师日常的教案,笔者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教案中目标部分的文字表述存在欠缺。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只是形式上的、符合语法逻辑的静态文字,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差与教学过程展示的质量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活动过程形式丰富、场景热烈,教学效果就好。这种想法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评价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坏往往有两个指标:一是针对性,二是精确性。前者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透彻有关。如果教师对教材分析不透彻,就不可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如有的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普遍适合任何一种数学教学内容,没有鲜明的个案特征,不写也罢。后者与教师的文字修养有关。如某个数学教学活动有这样两个教学目标:(1)(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事序的变化。(2)(幼儿)学习对事序进行排列。由于主语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者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也不符合教学目标撰写的基本规范。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能反映出执教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字功底,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4〕“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模拟生活中的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有些教学情境单纯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却不能“与幼儿有效对话”,幼儿在热闹地摆弄操作材料时既没有思考也没有发现。如何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这是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每一种自然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外观属性。对“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原生态的材料本身的形、色等外观属性或在材料上添加一些特殊的图形、符号等信息,将“数学问题”和“操作要求”有效地“物化”在材料上,促使幼儿在感知当前的认知情境和接触当前的操作材料时产生“知觉唤醒”,从而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按照劳伦斯的说法,教师要事先思考自己设计的活动情境能否引发幼儿的认知兴奋,产生认知冲突,因为只有产生认知冲突,幼儿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要避免因为事前对材料缺乏合理的挖掘和加工,导致幼儿“能感知到的东西却不一定能理解”。例如,将一堆色彩鲜艳的积木放在小班幼儿面前,倘若没有特殊的信息提示,幼儿只会随意地进行积木构建游戏,不会意识到“我应该如何来‘玩’这些积木”。此时,倘若教师能够提供不同颜色的分类槽,并提供简单的提示或暗示,幼儿一般能主动按积木颜色进行分类活动;如果教师能在分类槽盒底画上相应的点子或数字,幼儿就可能根据标记开展按数取物的游戏。这些“数学问题”或“教学目标”并不是在直接的语言传递过程中灌输给幼儿的,而是以“信息符号”的形式“物化”在材料上,再由材料向幼儿发起“知觉的挑战”,从而提升操作材料的数学探究意义,引导幼儿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优秀教师对幼儿出其不意的表现经常会感到无比的惊喜并紧接着发起新的互动,进一步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笔者曾经听过一次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展示活动――“分数的初步知识”,其中有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请学生将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寻找纸张的1/2部分,感受平均分成两部分的含义;接着再请学生将纸平均折,看看折出的每一部分是原来纸张的几分之一。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向教师报告新的发现:1/4、1/8、1/16……然而,这些学生的思维始终没能超越“对折”的常规。这时教师发现有个学生折出了1/3,马上请他站起来,问:“你将纸平均折了几份,折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纸的几分之一?”该学生的回答触动了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1/5、1/9,甚至1/27纷纷出现。教师随机进一步引导:“请用笔在纸上作记号,说说记号部分是纸的几分之几?”学生纷纷给出了新的答案:2/3、3/5、4/16……尽管这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正是教师的慧眼捕捉到了学生的新知识“生长点”,课堂因此变得生动起来。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发现有学生在“非常规地折纸”时,意识到并抓住了学生学习的“生长点”。至此,学习“分数的初步知识”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而紧接着“用笔在纸上作出几分之几的记号”的活动又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如此看来,教师眼里装着幼儿的“非常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开放式教学的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幼儿在学习时不仅外在的言行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其主观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生命的课堂,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勃的成长;也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情境的对话,情境与生活的对话。”〔5〕当幼儿的主体感受与课堂、与情境同呼吸时,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教师驾驭之下的课堂,而是幼儿思维自由驰骋的天空。
三、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
对幼儿园课堂文化的关注,促使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进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内涵;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
“嗯,不错。”“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在幼儿园课堂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同一类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文化底蕴相对欠缺,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对贫乏。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和时间赛跑”中,教师问幼儿:“请你们回忆一下,你用一分钟时间做过哪些事情?”有的幼儿说:“我吃中饭用了一分钟。”有的幼儿说:“我起床用一分钟时间。”也有的幼儿说:“爸爸一分钟走一步。”幼儿的回答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其间,教师时而平和地微笑,时而习惯地应和,时而默许表示鼓励和认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怎么做呢?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当意识到幼儿不知道一分钟时间长短的时候,教师最好能马上反问一句:“每个人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教师也不妨用一分钟时间让幼儿直接感受一下一分钟里能做什么。这比微笑和点头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能让幼儿急于去探究“一分钟时间究竟有多久”,而不是将师幼双方逼进无话可说的死胡同。有的教师觉得,数学教学评价应当精练扼要。笔者以为,评价时注意语言的内涵与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矛盾,更何况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断模仿他人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单一的语言活动就能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人文化的数学活动评价倡导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
很多教师在回应幼儿时语言苍白,缺少内涵,这反映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不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6〕教师应该即时关注和评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伴随着怎样的思考,在回答问题时基于何种经验,在作业记录单上呈现哪些不同的理解方式等,即在幼儿与多种教学要素的互动中,分析、判断幼儿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策略,并且及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让每一个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有效发展,不断引发幼儿新的学习生长点。
参考文献:
〔1〕刘占兰.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3〕杨九俊,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戢守志,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篇9
教育界的同仁都有所闻,杜郎口学校的“高效课堂”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教学成果,走在课改的前沿,全国各地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杜郎口,许多学校纷纷派人前去观摩学习。新疆人也不例外。尼县教育局不例外,乌校不例外。我校派遣了领导和教研组长等人去杜郎口亲临现场观摩学习。没能去的老师听了这些老师的心得感受,尼县教育局还举办了培训班。学习杜郎口教师的座位结构,学习杜郎口上课的模式。杜郎口教室中有三块黑板,供许多学生上去板书。杜郎口学校的学生不是整齐的坐成几排几行。而是四人或六人围成一圈而坐,这样坐是有道理的,便于同学之间合作学习,交流展示,主要是体现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一点。让学生多说话,让老师少说话,老师说的越少越好,不说也可以,主演是学生,编导是老师。
2011年9月我新接的班级是七年级(1)班,本班58个人,我校教室是容纳30―40人的小教室。教室小,桌子多,人多,每组八人至九人。这样也就是六个组,组与组之间挤的很近,没有多少空间,有的地方老师无法挤过去,老师有时要巡视情况,胖一点的根本无法通行,唉,如此做法尊重了学生,学生却不领这份情,爱说话的学生有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他们根本不讨论有关学习的问题,而是肆无忌惮的说话,极大地影响了想学习的学生,老师没办法也没时间照顾到五六十个学生,说话声此起彼伏,没法确定是哪个同学在说话,许多老师叫苦连天。“我们这根本不适合人家那种高效课堂,什么高效?学生越来越低效了。”
我看过杜郎口教学实录,也仔细琢磨了好久。杜郎口学校能在课堂上如此高效,是有原因的。一,杜郎口的学生能按照老师的导学案去做。二,杜郎口学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三,杜郎口学校实行的是小班制,小组人少,班级人数少便于管理。
我们所实行的高效课堂存在的问题。一,组长从老师领处了导学案后,只有个别同学能认真对待,其余同学不予理睬,认为与自己无关。课堂上许多同学不积极参加,只有几个平时学习认真的同学能积极发言,大部分人保持沉默。这些沉默组在该说话时绝不说话,在不该说话时谈笑风生。三,老师的导学案的设计也存在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我对高校课堂实践中的几点想法:
1.精心设计导学案调动学生积极性。
1.1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1.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再乘势上课。
1.1.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1.1.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1.2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2.创建良好的奖励机制
在班级建构合理明细、公正公平的奖励制度.要有个人奖、小组奖、参与奖、情感奖等。有效的刺激学生的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运用电教媒体,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篇10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导展练测”课堂模式 预习 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严重限制了师生互动,有碍于学生能力的发展。随着初中课改实验的发展,新的课堂教学需探索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特别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难题面前,要求我们以积极探索的态度努力实践,为初中课改提供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其在教育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和良好的导向作用。为把课堂教学改革做实,笔者借鉴洋思经验,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实施了“导展练测”课堂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一、“导展练测”课堂教学操作流程
(一)预习导航
1.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手中,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导航”内容进行课前预习。
2.学生在导学案上写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探究中讨论解决。
(二)课堂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学案或多媒体直接出示。
2.预习检查或交流
学生在学案预习检查板块的空白处根据学案要求进行填写,理清课堂学习内容的要点。教师抽查小组长完成情况,小组长检查本组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要求学生在学案上订正。
3.课堂探究
(1)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自学导航”进行自主学习,在导学案上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2)交流展示
小组交流: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根据学案上的自学探究记录,按照顺序交流自学成果,达成一致意见,完成较好的同学作展示。这个环节要求中等生和学困生必须参与。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在学案上及时做好记录更正,讲解完后其他组的同学要及时进行质疑和补充,也可以反问,追问,深层次探究问题,教师、学生可作点评。
展示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如物理规律的表述、实验结论的归纳、物理现象的分析等,目的是促进学生物理语言和分析归纳能力的提高。
展示讲解完之后,由学生对课堂探究问题进行总结,梳理知识体系。学生总结不到位的,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4.当堂训练
此环节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进一步落实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在此环节中发挥主导作用,一定要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问题归纳,及时补偿教学。
教师巡视,重点检查学困生的学案,收集学生答题信息。练习完成后,小组长检查组员学案,然后教师让各小组中等生或学困生出示答案。答案有问题时,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5.课堂检测
利用下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当堂测试,学生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结果,小组互评纠错并说明原因,教师给予及时鼓励和引导,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监控的目的。教师根据检测情况,对课堂作反思总结,调整教学策略。
如在《18.1家庭电路》的教学中,通过自学导航,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家庭电路和各种家用电器仪表中的有关的基础知识,小组讨论展示学习结果,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实物演示操作,加深学生对家庭电路各仪表、仪器的理解和掌握,再进行课堂训练巩固练习,最后进行5分钟测试检测课堂成效。“导展练测”课堂模式,基本上解决了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问题,能很好地落实“三不讲”,即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解决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使老师真正把精力集中到最需要讲的地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运用“导展练测”课堂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新课程改革行动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课程改革不仅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助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导展练测”课堂模式是以学案为依托,以导学为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课堂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包含学案设计、依案自学、展示交流、巩固训练、当堂检测等环节。“导展练测”课堂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它将学案、教案、练案和测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指导相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运用“导展练测”课堂模式,能够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平时大多数学生至少需要为每门课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是课堂笔记本,学生要把老师讲的东西记下来,以备复习考试用。另一个是课后作业本。除了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外,还要买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这些复习资料和练习册往往很难做到精选题目和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说的学生负担过重,实际上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而运用“导展练测”课堂模式后,学生上课只有老师发的一张“学案”(一般是4K双面的一张纸),课前预习的是这一张纸,上课看的还是这一张纸,听课时需要记录的东西就记在这张“学案”纸中。课后学生复习的还是这张纸,没有专门的作业本。过一段时间,学生把“学案”装订起来,就是精选的复习资料,考前也不再专门出备考题。在课堂上掌握好的学生课后不需要做作业,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个性得到张扬,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四、实施“导展练测”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导学案的编写应避免习题化。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必须以课本学习内容为前提,紧扣教材,出示学习指导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知识的生成过程要体现在学案上,从而使学案的导学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不能简单照搬课本、资料上的习题。习题的编写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要求选题有代表性、典型性,真正能够达到做题得法,做一题通一类的目的。
(二)导学案下发的时机应要灵活把握。内容多,难度大的课时学案,应至少提前一天下发至学生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容量少,难度小的课时学案,一般课前下发。
(三)导学过程要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阅读,物理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解答,物理实验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物理规律放手让学生总结,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建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完成的、做得到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四)对于大班额实施小组展示交流活动时可以采取老师—大组长(课代表)—小组长—组内一帮一逐级分层次的“树状”管理模式,逐层检查。特别是要突出小组长的检查和“兵教兵”的作用,这样,就可以达到大班教学小班化的目的。
(五)要控制好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自主学习绝不等于放任自流,课堂上,教师要动态地把握好“学”与“教”的度,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调控。
(六)在“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模式实施初期,由于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还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和掌握自学的方法,教师要引领学生依据学案阅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之后,方可借助学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当然,“导展练测”课堂模式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还要进一步优化和提高,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颁发,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