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分类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2 10:5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班分类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分类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意识.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分类的过程,明白分类需要先确定标准.
教学难点:
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
装有图形的学具袋,课本88页课堂活动中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想一想:一共有多少朵花?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
师提问:同样是解决一共有多少朵花的问题,为什么方法不一样呢?引导学生明白观察角度不同.
3.
师小结:不管是按颜色分,还是按大小分,都是把这些花进行分类.像这样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板书:分类)_
4.
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分类现象.
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碰到过分类,说来听听.抽生列举.
小结: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来取物品,图书馆的图书分类摆放可以让我们更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图书,.......可见,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真大!(引入新课),今天老师也遇到了一个小困难,想请你们来帮忙,愿意吗?
二.
新课
(一)
操作探究
分图形
1.
(出示课件)师:我这里有一些图形,我想知道怎么将他们分类.让学生观察:可以按什么分?
抽生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按颜色分,按形状分.
2.
取出学具,动手操作
(1)
把这些图形先按颜色分类
学生独立摆一摆,师巡视指导.
抽生上台展示分的结果.根据结果板书.
(2)
把这些图形再按形状分一分
展示结果并板书.
(3)
增加一个图形,又怎么分类.如果按颜色分,该摆在哪儿?按形状分呢?
抽生答,并说明理由.
3.
引导总结:在分类之前,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
4.
(出示课件)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分在一起,分成四类,让生观察并思考:这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让学生明确:可以同时按两个标准进行分类.
(二)
拓展提高
分人民币
1.
(出示课件)师: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人民币,老师今天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人民币,大家一起来认一认.
2.
师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完成人民币的分类.
3.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师引导学生读要求.
4.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巡视指导,并强调:先讨论分类标准;这么多的分类标准,你觉得哪个好,哪个合适呢?
5.
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根据汇报情况,课件逐一展示以下预设结果:
(1)
按纸币,硬币分;
(2)
按元,角单位分;
(3)
按面值分;
(4)
按面值和材质分;
(5)
按单位和材质分
6.
小结:同学们通过分人民币的活动,找到了这么多的分类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同.
三.
总结升华
1.
情感教育
出示课件(垃圾分类图片).师:就像我们上课开始谈到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现象,比较常见的如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可以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让我们以后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我们的生活一片蓝天.
2回顾体会
师: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你想不想把你的收获讲给大家听.
抽生说.
3.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不仅经历了分类的过程,学会了选取合适的标准分类,以后在生活中还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今天的知识去解决,相信你们一定会解决好所有遇到的问题.
附
板书设计
分类
正方形
三角形
圆形
黄色
绿色
标准
篇2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幼儿园;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7/08-0020-04
时至今日,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日益广泛的批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在积极思考并努力探索,希望通过开发和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灵活获取知识和高效运用知识的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模式就是众多新的教学模式中的一种。PBL模式是一种通过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获取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模式。由于强调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PBL模式被认为是最能实现当代教育目标、符合时代需要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已经在包括医学、工程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在内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中小学也有一些探索性实践。然而,这一模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还是空白。相比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更加淡化知识的传授,重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认为PBL模式很可能成为替代传统学前教育方式,实现学前教育目标的一种有效模式。于是,我们基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修正了PBL模式并在幼儿园进行应用研究,考察这一模式的教育效果,从而为这一模式在幼儿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一、对PBL模式的修正
在理论层面,在学前教育中应用PBL模式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具体操作层面,直接套用现有的PBL模式存在一些困难。米罗一席尔瓦(Hmelo-Silver,2004)提出了应用PBL模式的五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探索情境,表征问题;第二阶段是形成关于问题解决的各种假设;第三阶段是找出缺失的信息,明确学习主题;第四阶段是整合新旧知识解决问题,检验之前的假设;最后一个阶段是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一五阶段模型包含两条线索,一条是显性的旨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认知线索,另一条是隐性的以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为主线的社会认知线索。两条线索并行推进。这一五阶段模型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学前儿童虽然能主动探究问题情境并零散地学习一些知识,但难以有计划地确定学习主题,也很少会有意识地与同伴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因此,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积极的引导并适当提供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相关信息,还需要组织和引导幼儿开展小组合作。为此,我们基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对适用于成人的PBL模式进行修正,使其适用于幼儿园。这一模式同样有两条线索,但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先遵循认知线索,以幼儿个体的问题解决为主,后遵循社会认知线索,在幼儿具备解决问题的经验后,要求幼儿小组合作,解决类似问题。幼儿探索的问题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问题,也可以是游戏情境中虚构的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活动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对幼儿的现实发展有利。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可视的,要具有可操作性,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解决涉及多领域知识。幼儿只有主动获取新信息,才能解决问题。每个问题解决后,幼儿都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教师要引导幼儿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三方面综合评价。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支持者,也是组织者、合作者和信息提供者。
二、研究设计
我们在深圳市某公办幼儿园选取中班和大班各一个,共有66名4~6岁幼儿。幼儿的家长在实验开始前均签署了实验同意书。根据对幼儿年龄、性别、智力、健康和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结果。将各班幼儿分为匹配的两组,每组男女各半。每班实验组幼儿接受PBL模式教学,对照组幼儿接受常态教学,为期4周。
我们又在这一幼儿园选择了两位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两位教师教龄均在5年以上,均有小教高级职称。预实验前对这两位教师进行专门培训,直至达到实验要求。考虑到幼儿易受教师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大班幼儿各由一位教师执教,教师既按PBL模式组织实验组幼儿开展活动,又按常态教学法组织对照组幼儿开展活动。实验组、对照组的教学内容相同,活动材料相同,活动地点相同(同一活动室)。每周围绕同一教学活动内容各组织两次活动,4周内中班、大班各完成四个教学活动内容。例如,单周实验组周一、三活动,对照组周二、四活动;双周实验组周二、四活动,对照组周一、三活动。活动时间均为上午9:00~10:00。
我们在中国幼儿教育网提供的中、大班科学活动内容中选择了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八个内容,分别是中班的“图书分类”“车牌号码”“搭房子”“垒多”以及大班的“小滚筒打保龄球”“整理书包”“搭桥”“压缩”。我们组织相关教师,共同设计确定了两套教案,一套为常态教学教案,一套为PBL模式教案。实验中,两位教师严格按照教案组织活动。
我们自编了《幼儿科学活动学习行为观察量表》,用以观察测量幼儿的表现。量表中的各个项目参照美国国家评估、标准与学生考试中心(CRESST)建立的PBL效果评测模型制定,共31个项目,分别从知识获得能力、主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四方面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知识获得能力包括知识的生成与理解,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知识的应用与迁移三个方面。主动学习能力包括直接操作物体,对活动进行思考,内在的动机、意向和动力,解决问题四个方面。问题解决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信心,问题解决行为的一般趋向,个人控制三个方面。合作能力则包括交流沟通,解决冲突,自我控制,独立性四个方面。
根据行为表现的匹配度,我们设置了“做得非常好”“能做到”“有时能做到”“不能做到”“没有出现”五个选项,相应得分依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示能力越强。相关检验显示,量表的信度、效度较好,符合实验要求。
我们利用《幼儿科学活动学习行为观察量表》先对幼儿进行前测,然后组织幼儿开展相应教学活动,4周后再对幼儿进行后测。前测与后测的指导语相同。
我们采用SPSS11.5软件处理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因为5名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请假,未能如期完成后测,所以有效的前测数据为66个,后测数据为61个,前后测均有效的数据为61对(实验组31对,对照组30对)。实验结果及分析如下。
1 前测成绩比较
前测时,我们测量了实验组、对照组幼儿的知识获得能力、主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合作能力,并对各项目的得分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未见显著差异。
2 后测成绩比较
4周实验之后,我们对实验组、对照组幼儿进行后测,并对各项目的得分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在知识获得能力、主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合作能力上,实验组的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3 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
在知识获得能力方面,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项目15、25两组差异极其显著(p
在主动学习能力方面,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项目2两组差异显著(p
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项目11、14两组差异极其显著(p
在合作能力方面,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项目18、19、20、22、24、31两组差异极其显著(p
四、讨论
本研究重点考察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应用PBL模式的效果,发现应用这一模式进行4周教学活动后,4~6岁的实验组幼儿在知识获得能力、主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方面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幼儿。这说明在幼儿园应用经过修正的PBL模式是有效的,有可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较大促进作用。
1 使幼儿成为问题解决的主角
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幼儿更擅长自己提出问题,会在多个问题中选择想要探究的问题,会更加注意物体的相同和差异之处,更倾向于尝试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幼儿才有解决问题的动机,才能有目的地观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使幼儿成为问题解决的主角,是对幼儿主动学习的极大促进。这一结果印证了霍曼等人(1995)对主动学习的解释,主动学习是学习者发起的学习,是学习者创造性地学习,即学习者能主动建构关于现实的知识。
2 自信心和积极的态度对幼儿的问题解决产生关键影响
问题解决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信心、问题解决行为的一般趋向以及个人控制三个方面。从研究结果看,接受PBL模式教学的实验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能更主动地寻求帮助,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尝试解决问题,也会主动争取机会向教师或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这说明自信心和积极的态度对幼儿的问题解决产生关键影响。此外,课堂观察发现,建立民主讨论的氛围有利于幼儿树立自信心,养成积极态度。这是PBL模式成功应用的基础。
3 建立在共同认知经验基础上的合作解决问题模式能显著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
PBL模式强调让幼儿在共同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游戏,共同发现、解决问题,促使幼儿学会协商分工,并为共同目标而努力。从研究结果看,接受PBL模式教学的实验组幼儿在合作能力方面的得分优于对照组幼儿。这说明在幼儿园应用PBL模式能有效促进4~6岁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
4 知识的意义建构有助于幼儿对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篇3
“能够根据课程开展和幼儿发展发掘各类家长资源,资源利用合理有效。”《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发展要领》的课程实施力,提出教师对家园社区资源利用与开发的能力。家长参与”,被视为幼儿园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有效积极的社会教育资源加以运用,如何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贡献者,加强幼儿的家庭教育,并参与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与活动呢?我班在实施开放式教育过程中,运用“家长老师进课堂”这一手段,使家园教育合力作用发挥更大,就此探索分享我们的做法和思考:
一、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建立班本家长资源体系
基于对班本家长资料的收集、研究,分析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推行“家长老师进课堂”之前,对家长们进行问卷调查,鼓励家长运用各自专业与特长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够弥补班级中两位女教师在某些领域知识的不全面性,更能结合大班下学期的走班活动,让幼儿更早的体验小学教师上课的走班形式。之后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盲点确立教学内容,并帮组家长熟知教学进程,提供相应所需的教学材料,最后确立活动方式。
二、丰富园本课程,促幼儿全面发展
1、从“故事妈妈”到“图书漂流”
第一位报名参加“爸爸妈妈进课堂”开放式活动的妈妈是一位“故事妈妈”,她是一位小学教师,自身在语言领域非常的擅长,她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准备了适合大班幼儿的绘本故事与道具,为我们“爸爸妈妈进课堂”开放式活动翻开了第一页……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班本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大班幼儿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有关内容,并且能够经常专注地阅读图书。所以从两位“故事妈妈”的开放活动,我们自然而然的根据幼儿的需要顺水推舟展开了“图书漂流”活动。
所谓图书漂流,指我们会在每周五给幼儿进行图书漂流的活动,幼儿可以在教室的“书吧”内自行选择喜欢的书籍或是回家挑选家中的书籍来与班级中的好朋友们进行“故事大王”分享活动。利用双修日和平时的时间,幼儿可以在家中与家长共同亲子阅读书籍,利用自己的方式尝试讲述书本故事,在每周自己值日的当天来与班级中的好朋友分享故事。
在“图书漂流”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幼儿愿意与班级中的朋友一起讨论书本内容,也敢于在班中其他幼儿面前大胆运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这与《指南》中对于大班幼儿的发展要求相符。部分幼儿能够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且在讲故事的同时语言、表情都比较生动。
2、从“万圣节妈妈”到“巧手宝宝”
紧接着报名参与“爸爸妈妈进课堂”开放式活动的妈妈是一位手工达人,结合马上要来临的节日――万圣节,她决定利用幼儿园里常常见到的“扭扭棒”作为活动最主要的材料,结合万圣节主题,制作各类蜘蛛头箍、魔法棒、猫咪耳朵头箍等。通过幼儿自己的双手制作出自己在万圣节开放活动中能够使用到的万圣节道具。结合《指南》我们发现,大班幼儿能够用自己制作的作品来布置环境、美化生活,而在万圣节活动中正好能体现。
3、从“营养早餐妈妈”到“营养早餐我做主”
幼儿园的生活馆让幼儿爱上了生活,爱上了幼儿园,他们在生活馆自己做主包饺子、榨水果汁等。回到家中,班级中的小爱总是喜欢与妈妈分享自己在生活馆发生的趣事,在家也喜欢吵着闹着帮妈妈一起做家务,幼儿园的生活既影响着幼儿也在影响着家中的爸爸妈妈。
所以我们迎来了第四位“营养早餐妈妈”,小爱的妈妈告诉我们,既然孩子们都那么喜欢自己制作美食,这一次我就来做一次关于“营养早餐”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宝贝们回家都想要自己做主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营养早餐,所以从“营养早餐妈妈”我们引出了活动“营养早餐我做主”,根据幼儿的参与,我们共同制作了“营养早餐我做主调查表”,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搭配合理的早餐,并在表格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而爸爸妈妈们也在表格下方留下了自己对于此次活动的感想。
4、从“科学爸爸进课堂”到“PH试纸小作业”
相对于生活馆的有趣,科学馆更多地则是对于科学的探索,本班的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喜欢刨根问底,每次去科学馆活动,班级中的孩子们总是带着一大堆问题回来,美美爸爸关注到了这一点,报名参加了我们的“爸爸妈妈进课堂”活动,成为了第一位走进我们开放式课堂的爸爸成员,还是一位科学爸爸。这位爸爸给小朋友们做了变色彩虹、小孔成像、反射四个实验。结合《指南》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动手动脑寻找答案的同时常常能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感受到兴奋与满足。
而此次开放活动后,科学爸爸还给我们小朋友留了“PH试纸小作业”不仅让此次开放活动走进了教室,还走出了教室,来到了家中。
三、注重教育合力内涵,提升班级文化建设
1、刚开始时,许多家长认为给幼儿讲课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当他们亲临现场,才发现问题棘手,因为他们讲的内容孩子们不能理解、接纳。家长们主动请教老师。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写好教案。当家长成功地向孩子们完成了一次活动后,感触地说:“这种成就感是从来没有过的!”同时家长在自己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一下提高了,幼儿都非常崇拜自己的爸爸妈妈,为他们感到自豪,此次开放活动在伴随幼儿成长的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2、教师作为此次活动的推动者,不干预幼儿的发展,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自由自主的进行开放式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幼儿,关注活动,从而发现幼儿所需所想,及时进行跟进与推动。活动开展的同时,家长与教师做到及时沟通商讨课程,做到家园合作,增进家长与教师间的情感。
篇4
[关键词]特朗普制市场营销大班教学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109-05
自1862年,我国在第一次尝试班级授课制之后,我国学校各课程教学形式多为班级授课。之后,各院校为了避免资源的重复运用所带来的浪费,在诸如市场营销这样的基础课程的组织上采用了大班教学形式:将两至三个自然班合在一起同时接受同一位教师的教学,往往一个自然班是30至40名学生,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个教学班少则60至80名学生,多则120来名学生。
实践中,人们很快发现大班教学本身存在很多弊端,比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虽然已经被怀疑、非难乃至猛烈抨击了一个多世纪,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有它诸多不可忽视的优势。比如能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1]
鉴于教学实践的现实情况,考虑教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结合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特殊性,以及改善大班授课效果方面,我们认为现有条件下,市场营销大班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被继续沿用,但需要应用特朗普制进行适当的改进。
一、特朗普制在市场营销大班教学中的应用方案设计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是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综合教学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既能集体上课,又有一定的研究讨论,还能够进行独立钻研。
(一)应用目标
在大班教学的基础上,辅以个别作业和小组作业,从而来发现、发展并借用学生的差异性来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所有学生对基础理论、方法的理解及应用。
(二)应用要求
通过借用特朗普制的小组作业和个别作业环节来关注、发现、发展学生差异,但应充分借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不得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既然是课外的,那么一定要确保作业能让绝大部分学生都感兴趣,而且足够贴近生活、难度不大,并要辅以相应的打分机制来督促学生。
(三)应用内容
确保在教学大纲、教材、施教教师水平、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教学设施、大班教学手段等因素都不变的前提下应用特朗普制。
1.大班集中面授
大班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现代教学手段(综合应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示范教学、发散教学、视频教学等)等照旧。
只是,教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鼓励学生发现、发展自身差异。然后,在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的教学内容上,将学生课外已经发展起来的差异合理引入大班集中面授的课堂。
2.小组作业
小组作业采取以诸多理论的简单综合应用为主,全教学班同学以5-7位同学为一组。先提前让学生对教师精心拟定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做课后研究、调研实践等,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和发表结论或观点,并接受老师、专家、优秀师兄师姐的评分、点评。按照课时比例,一个学期分别在第五周、第十周、第十五周左右布置小组作业(因课时紧,可适当取消第十五周的小组作业,一个学期至少有一次小组作业,但不能多于三次)。
比如,在第五周可要求学生就营销哲学、营销管理实质、战略业务单位分析工具等知识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所想来做一次小组作业。
作业内容:分别用不同的两个案例清晰说明所学的某个或某类知识点。
要求:每个案例都应有案例介绍、理论分析、建议对策三大部分。
打分规则(作业布置时即向学生交代清楚)如表1: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汇报打分规则
■
为确保此环节学生确实是课后全员参与,应注意如下几点:
* 每次小组作业都要安排一次课堂汇报。
* 允许组长可以向老师申请删除不实际参与小组作业的成员名单,被删除名单者小组作业环节的平时成绩直接为0分。
* 尽量安排在9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小组的课堂汇报(安排好记时员)。
* 最好能请到两到三位相关教师或优秀的学长来参与评分(安排好信息采集员)。
表2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汇报打分采集表
■
3. 个别作业
个别作业采取以单个理论的理解、应用为主,教师可以在大班教学环节时布置一些学生只用花2-3分钟的时间完成的课外个别作业,也可以安排学生以实地观察、找寻现实生活中相关应用案例的形式安排在课外进行。
此环节主要是学生对已建构的新知识的实践运用。应确保学生要独立自主地进行理论学习、科学探究或实践练习。另外,个别作业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向教师求助,也可以向自己学习小组的成员或组长求助。在此阶段,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为督促学生主动思考、落实个别作业,课堂个别作业环节的打分规则如下:
表3 个别作业环节的打分规则
■
二、特朗普制在市场营销大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尝试
为检验应用方案的可行性与应用效果,对比应用特朗普制教学组织形式和传统大班教学在效果上的差异,我们尝试着设计、开展了为期三个教学学期的应用实践。
本次实践分三个学期进行,第一个学期主要是在大班教学基础上实践小组作业环节,其重点在于尝试各环节教学内容的分配,以及小组作业的操作设计和完善。第二个学期则主要是加入个别作业环节,其重点在于尝试设计足量且难易程度适中并能锻炼学生基本应用能力的作业题,以及督促学生确实单独完成的测评机制。第三个学期则是总结前两个学期实践的经验,完善各环节的实践设计与实施保障,然后综合实践并测评效果。
整个实践过程情况如表4所示,各实践阶段的研究对象情况如表5所示:
表4实践过程情况
■
表5 研究对象情况
■
在实践中,首先做的是教学内容的分配。其中应用实践的教学内容都是在市场营销学的重要章节中选取。比如:市场营销哲学演进、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目标市场营销、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分销策略等。
需要注意的是:大班教学环节我们在某些特定章节适当压缩了时间用于重要章节的课堂差异化引入。比如在市场分析部分,只需简单介绍市场调研与预测的部分方法,因为各学校都会在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之后开设《营销调研》或《市场调查与预测》。
三、特朗普制在市场营销大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效果
(一) 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实践效果的测评主要依据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4](如表6),采用试卷设计与答题情况分析、课堂课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
表6 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①
■
首先,通过观察法,观察“学生上课自主出勤率的高低、课堂参与程度高低、课堂精神状态好坏、课后自主学习积极性”来判断应用实践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其次,在测评“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已掌握的重要知识点”等情况时,主要是通过在试卷中设计灵活应用的试题来考察,测评效果是通过卷面答题情况分析来判断。
最后,采用深度访谈法,应用“实践前和实践后的学生反馈对比”来判断应用实践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方面的贡献。
(二)实验班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
本次实践收集了第二、三实践学期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两套试卷由同一人出题,题型、题量相同,难易程度相当),在数据处理上所采取的数学算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法。置信区间为0.095,即a=0.005,由于样本观测值均大于45,所以ta(n)Za=Z0.05=1.645。
值得注意的是: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时要求被比较的两个样本彼此独立,即没有配对关系;要求两个样本均来自正态总体;要求均值是对于检验有意义的描述统计量。显然,本次采集到的考试成绩都符合T检验法的这几点要求。
只是独立样本T检验法还分“双样本等方差检验”和“双样本异方差检验”。这需要首先借用F检验来判断。如果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5,则说明两组方差有显著性差异,需要进行“双样本异方差检验”。反之,则用“双样本等方差检验”。
根据F检验发现,本次实践的实验班与对比班的F值的显著性概率都大于0.05。因此,表7中的T值都是“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的结果。
表7 实验班与对比班测验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
■
可见,第二学期的个别作业实践中,两个班级的成绩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成绩均值为58.28571,明显高于对比班56.125,并且T值为0.891454
第三学期的综合实践中,两个班级的成绩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成绩均值为69.72152,明显高于对比班56.125,并且T值为6.58480808>1.645,T落在拒绝域中,故拒绝两个样本平均差为0的假设,说明两个班级在终结测试中成绩有显著差异,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
通过上面的分析说明:在本次实践中,将特朗普制应用在市场营销大班教学中的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大班教学。
(三)个别作业能有效借用差异解决大班教学效果问题
实践证明,将特朗普制应用在市场营销大班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效果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都非常明显:学生的出勤率明显增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改观很大;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积极性等到了明显提高;能在团队中解决问题……本文对于通过定性方法获得的实践效果只挑突出点举例描述。
实践中通过观察发现,只要操作得当,个别作业的实践效果会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明显改善:
1.能充分借用学生的差异来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尤其是解决绝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问题。
比如在介绍产品包装策略的时候,有一个知识点就是组合包装策略的理解与应用。课堂个别作业的形式为:请学生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来举例说明组合包装策略。
问题一出很快就收到了很多很好的举例,比如针线盒里既有各色线卷还有针盒、顶针、暗扣等;交换空间栏目结尾都会给嘉宾赠送工具箱,里面有钳子、螺丝刀等各种工具;春节时人们喜欢买旺旺大礼包送礼,一个礼包里有各种小吃……但是也有会混淆视听的例子,比如牙膏盒外面绑上牙刷以牙膏原价出售、一瓶可乐与一瓶雪碧组合出售……
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都知道,其实后面两个都不属于组合包装策略,遇到此类错例子,教师一定要照顾学生积极性和情绪。比如教师可将更多此类不属于组合包装的例子与这两个错例子一起罗列出来让全班同学判断哪些是,哪些不是。毕竟组合包装策略、赠送包装策略和捆绑销售的促销手段这三个之间的区别是初学者很容易混淆的难点,此时主动分享了错误例子的同学会看到很多同学都不能进行确定性判断的时候,他们的自尊心、积极性等就都能得到照顾。
同时,教师可以趁着学生刚刚举例时的活跃气氛,借学生都急于知道自己判断是对是错的心理来讲解这个难点问题。如此便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借用学生的差异来解决普遍性问题的目的。
2.能充分借用学生的差异来解决学生与老师间因年龄、经验、知识、地位等差异导致的诸多问题。
比如在介绍品牌资产及请明星代言品牌注意事项时,教师在以前的大班教学中通常是自己给学生举案例说明,但因为师生间年龄、经验、知识、地位的差异,教师所举的例子在新一代的学生那里往往并没有太大的共鸣,甚至有时会出现教师认为是非常经典的例子在学生看来却是遥远的“老古董”。比如最近几年笔者就发现,诺基亚、红桃K等案例在2009级学生面前都还是能引起共鸣的,现在2012级的学生听来就感觉非常陌生。个别作业显示,他们更熟悉苹果、小米手机,还有一些笔者从没在意的品牌和明星。刚开始,笔者以为他们在个别作业时抄袭了别人的分析成果,所以请个别同学将自己的例子在课堂上分享给大家。结果,发现他们对自己所举的例子确实了如指掌:案例的分享者刚一说出自己所举的品牌名,下面同学便个个两眼放光、兴奋不已;分享者刚一表述完自己的分析结果,下面同学就有很多争论的声音,表示有不同意见。
3.能充分借用学生的差异来调动整体的学习兴趣、课堂精神面貌。平时,大班教学时难免会有学生因种种原因开小差,甚至睡觉的现象,或者有的学生就是上课打不起精神,听不进去。但在个别作业的课堂分享环节,即使有同学因种种原因实在无法集中精神听课,也会有极大的可能被调动起积极性来参与课堂。比如,有时个别同学分享的个别作业会引起广泛共鸣、意见分歧,有时则是个别同学常不经意地用搞怪腔调等强烈吸引注意力,也有时是出于同学互帮互助等情感因素的原因等等。
(四)小组作业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小组作业第一次布置时做过两个教学班的深度访谈,涉及的学生有143名。访谈中,有的学生很期待、很兴奋,而有的学生很厌烦。有趣的是,感到期待、兴奋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课堂上要么过于活跃要么表现不积极的那一部分,而表现很厌烦的则不乏课堂上学习态度非常端正的主动学习者。比如某班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的学习委员课间第一个主动找上老师抱怨道:“老师,您这个课本来在课堂上很有兴趣学的,现在搞小组作业干什么?麻烦死了!”
小组作业汇报后,用“你对这次小组作业有什么感想”对之前的访谈对象进行再次访谈时,收到的反馈最多的是“学到了新的东西,比如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同伴合作”等,当然还有不少抱怨“规定的每组汇报时间太短,还有很多做过的工作没时间汇报”。这充分反映了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
我们发现,也有同学被问及时表现得无从说起,或敷衍了事,或说无聊。这样的学生大概占到了一个自然班的10%左右。但当他们被追问“你这次在小组中有什么贡献”时,才能发现越是做得少,做得马虎,甚至不做任何贡献的学生在访谈中所给的评价越低。有意思的是,这部分同学的合作伙伴甚至会在非访谈时间主动找老师抱怨小组成员不积极导致最终的作业比不上其他小组。此时,对这10%的学生只要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在小组其他成员的抱怨中慢慢变得积极起来。
更有意思的是,那位当初抱怨不该搞小组作业的学习委员在课堂汇报被访问时,却在极力地劝告老师下次应该把汇报的时间延长,他说他的精彩部分还没开始汇报。
另外,通过观察和测试发现,小组作业之后,学生在团队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口头或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非常突出的改善,甚至会自己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应用错误等。
总体而言,通过小组作业评比,学生可以非常投入地就某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并发表自己的结论或观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等方面的能力。
四、思考与建议
(一) 特朗普制应用在市场营销大班教学中,绝不能忽视管理与考核,不然就很有可能会理论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都得不到落实。
1. 成绩测评体系应尽量合理、全面并灵活。在学期第一堂课上就给学生明确这一点:作业分会在平时成绩分中占据很大比重。另外,在每一次的作业上交前再稍微声明一下打分规则。实践发现这两点结合起来能起到很有效的督促作用。
2. 课堂打分应注意如下几点:
* 加减分的多少应视作业的难易程度加以区别;
* 学生在作业上有任何错误都千万不能批评、贬低,要知道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主动做课外作业。所以,应该感谢其分享,纠正错误时也应注意措辞。比如“你这个举例如果这样说就更好了……”。
* 学生不服从打分结果的情况下,告知其课间来跟老师切磋。此时老师心目中要注意,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为了打分而打分;
* 应及时告知分享了个别作业的学生“你本次个别作业加x分”或“对不起,你本次个别作业不能加分,因为……”,并且把加减分情况记录下来(可教师自己记加减分的学号,也可请各班学习委员帮忙记录);
* 当个别作业简单时会有很多学生主动分享,此时授课教师首先应注意控制时间,然后看似不经意地在那些主动分享的学生中间抽查,但抽查到的学生基本都是平时主动次数不怎么频繁的学生。
(二) 可以考虑请辅导员帮助分组
辅导员在了解学生们之间的共性与特性基础上,可以帮助鼓励学生在合适的课程、作业、活动上发挥各自的特长,也可以帮助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面对差异,满足差异,发展差异。不过,具体操作有待研究。美国的奥恩斯坦在《美国教育学基础》中指出特朗普制的分组不固定,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定期地重新分组的设想虽好,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
[参考文献]
①主要借鉴的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研究”(DIA080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吕星宇,李嵬.发展差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应然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
[2]J. Lloyd Trump. A school for everyone[M].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1977 .
篇5
关键词:幼儿;流行;歌曲;偏好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77-01
幼儿平常哼唱的歌曲大多数是流行歌曲。幼儿艺术教案中的歌曲,基本上不会哼唱,只在教师或者父母的要求下才会唱。虽然平时能接触到多种多样的音乐类型,但有的却偏爱一些流行歌曲,这可能有时会影响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对流行歌曲与幼儿的偏好进行研究,然后依据其特点,对症下药,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一、不同的环境,影响幼儿的喜好
1. 家庭环境是重要影响力
父母对流行歌曲的偏好,会直接影响幼儿对流行歌曲的喜好和行为。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偏爱流行歌曲的重要原因。家长爱唱,孩子自然也爱唱,反之亦然。大多数幼儿的家长平时喜欢哼唱或者播放流行歌曲,这时,家长对歌曲的态度就会传递给儿童,引起儿童产生相应的态度。幼儿便逐渐跟着音乐哼唱,直至学会整首歌曲。比如《吻别》《滴答》《只愿得一人心》等。因此,家长要格外重视流行歌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所起的作用,平时要精心选择歌曲,培养孩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
2. 幼儿园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
幼儿园可看作是一个小型社会,这里有三种影响幼儿喜爱流行歌曲的因素,分别为幼儿园音乐环境、幼儿园教师和同伴关系。
(1)从幼儿园音乐环境角度分析。幼儿园环境的影响,在于平时所播放的歌曲。幼儿在入园时就能听到园内播放的歌曲,且一直播放到早操时刻。早操歌曲都是由园内教师精心挑选的,一般选用欢快、活泼的流行歌曲。下午,唤醒幼儿的起床歌曲会一直播放到下午操结束时,幼儿伴随音乐声起床、穿衣等。此时,幼儿可受到长时间的音乐熏陶。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喜爱流行歌曲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因此,要依据不同的阶段,选用不同的歌曲,达到音乐教育目的。
(2)从幼儿园教师角度分析。在区角活动和区域游戏的时候,有音乐角、小舞台等场地供幼儿伴着音乐游戏。这时,教师选择的歌曲对幼儿也有直接影响。教师可依据学生特点,按单元主题选择适当的歌曲。比如,《洗澡歌》《洗刷刷》,就可以选入某个单元主题活动之中。教师不能把流行歌曲一棒子打死、全盘否定,但也不能对流行歌曲放任自流、视而不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教师认为,儿童从小接触不同风格的歌曲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教师认为,只要孩子开心,他们喜欢什么类型的歌曲都无所谓。其实,教师除了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更要关注流行歌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
(3)从幼儿同伴角度分析。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既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又是融入集体生活的主体,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大家做什么,自己有时也会跟着做什么。比如亲子节目“爸爸去那儿”风靡中国,有的幼儿看过,在学校就会讲其中的故事,还唱其中的歌曲。这带动整个班级的幼儿一起观看这个节目,并在游戏时也会唱这首歌曲。可见,同伴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
3. 社区环境的影响
(1)从大众传媒角度分析。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有时反倒不自由。因为,作为社会人不可能不走出家门。走出家门,大街上的各种设备所播放的信息,就会铺天盖地地涌来。此时,即便不想听某首歌,也非听不可。可见,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要重视对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与管理。
(2)从社区环境看。幼儿最初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主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幼儿是社区的一分子,很容易受到经常接触的人的影响,特别是对自己喜欢的人的行为方式、穿着等产生认同。社区这个大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物,都会对孩子产生无声的教育作用。因此,要注重正能量歌曲的传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二、不同的年龄阶段,影响幼儿的喜好
1. 小班幼儿偏爱蕴含拟声词的儿歌
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喜欢哼唱一些歌词简单、蕴含拟声词的流行歌曲。大部分幼儿只能初步理解歌词的情感与内容,能对节奏欢快的歌曲产生共鸣。这一阶段,教师可依据学生特点,多选用有利于他们开发智力、健康成长的蕴含拟声词的儿歌。
2. 中班幼儿重歌词情感
对中班幼儿来说,能体会一些流行歌曲内含的情感,能够理解部分歌词的含义,并能够清楚地唱出来。大部分中班幼儿喜欢一些通俗易懂、蕴含很多语气词的歌曲。这一阶段,教师可依据学生特点,多选用通俗易懂、蕴含很多语气词的歌曲。
3. 大班幼儿开始控制自己的情感
大班幼儿个性特征趋于明显,自我意识明显发展,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小班幼儿会随着音乐摆动,但是大班幼儿就比较克制,只有在歌曲特别好玩、欢快的情况下,才会有很大的动作反应。这一阶段,教师可依据学生特点,多选用内容丰富、昂扬向上的流行歌曲。
三、结束语
幼儿对流行歌曲歌词的喜好、差异,主要受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会环境和幼儿不同年龄心理特点等因素影响。文章从幼儿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通过选用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可以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说教;说学;语言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8-0093-02
这是一首充满情趣的作品,生动优美的语言、鲜明的结构特点,给了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
本次活动以整体欣赏、分段感受的方法,以情绪、情感、氛围感染幼儿,让幼儿借助听配乐朗诵、欣赏优美图片,来产生丰富联想;让幼儿在听―看―说―念的过程中,体验、感受散文诗中春天的景色美及作品的语言美,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言。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及诗歌教学的特点,笔者拟定了以下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2熟悉诗歌的句式结构,初步了解诗歌中比喻句的运用;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对春天的感受,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这三个目标蕴含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经验的获得和情感方面的熏陶,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次活动还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找春天》,钢琴曲《晨光》;2知识准备:通过散步谈话引导儿童观察季节的变化,感知春天的特征,为诗歌教学奠定基础。
一、说教法
我结合大班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学习以“具体形象”为主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一电教演示法
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诗歌内容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图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通过观赏课件帮助孩子们感受春天里各处的变化,逐步地突破重难点,从而更好地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审美熏陶法
多媒体课件本身能给孩子们呈现一个美妙的视听效果,综合调动他们的感官,让他们主动地学习,给了孩子们美的享受。活动中,我更注重诗歌朗诵的引领,让孩子们学习在语速和语音上呈现诗歌的语言美。
二、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语言活动,不仅能丰富幼儿的语言词汇,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更能升华幼儿的情感。在本活动中,采用的学法是:
一师幼合作法
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春天的使者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诗歌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丽。
二动作表演法
本诗歌中有动词、形容词,为了避免让孩子枯燥地学习理解新词。我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表演加深记忆和理解。如教学“争相怒放”时由男孩扮演满山遍野争相怒放的花朵,女孩扮演美丽的蝴蝶,让孩子在表演中愉悦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上的综合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调动已有经验,自由表达对春天的印象
活动的开始,引导幼儿畅谈:你在哪里找到了春天?用一句完整、好听的话说不仅激发孩子们说的欲望,同时拉开了《找春天》的教学帷幕。
(二)借助课件,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春天的魅力
这是活动的基本部分,我采用了借助课件朗诵诗歌的教学形式,让孩子跟随春姑娘来到天空、树梢、田野、山坡还有小河,既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又提高了参与率。
2.分段学习,理解散文诗的内容,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这是活动的核心,是诗歌学习的重难点所在。为了帮助孩子们有效地学习与理解,我沿用了“先思、后看、再说”的教学形式来展开。伴随着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自主选择:我找到的春姑娘在哪儿?然后根据孩子们的意愿,随机点击相应的画面。
第一段:我找到了,她在天空上,南飞的大雁飞回来了。该句式简单易学。为此,我让幼儿思考:“天空除了南飞的大雁飞回来,还有谁飞回来了?”接着在学习朗读第一段诗歌中领略春天的动感美。
第二段:我先带幼儿感受优美的诗句,再拓宽幼儿的思维:“谁能用手做一个吐的动作?”“树上除了嫩绿的新芽,还有什么?”并要求放到诗歌里说一说。初步帮助孩子们理解拟人化的手法。
第三段:语句不仅优美,还用到了比喻句。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先让孩子说说“好似”是什么意思。油菜田为什么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接着让孩子讨论生活中还有什么好似什么,引发孩子们进行知识经验的整理,并进行发散思索,同时让幼儿初步学习了仿编比喻句。
第四段:我首先引导幼儿理解“争相怒放”的意思,接着表演:男孩演争相怒放的花朵,女孩演美丽的蝴蝶。让所有的幼儿在表演中增强自信,同时感受春天的情趣美。
第五段:我直接切入:“最后在哪里找到春姑娘?还有谁会唱歌”?
三借助图谱,引导幼儿完整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孩子们感受美,还要激发孩子们学习表现美。为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我让幼儿根据图谱朗诵诗歌,帮助他们既感知诗歌的结构美又能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四设置悬念,在想象中引向延伸
这是活动的延伸部分,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春天还会在哪里呢?把你找到的春天画在图谱上,还可以编进儿歌里。”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124-02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状况
自1998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出现以来,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继开设此专业。地方院校开设相对较晚,以广西为例,2009年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贺州学院第一批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并开始招生。2012年广西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生1700余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西部地区高校与地方高校编导专业开设较晚,但普及较快,发展劲头较大。
同时,因与综合性高校在发展平台、教学资源上存在巨大差异,地方高校编导专业在保障“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技能,在从业技能上求特色。因此编导学生的“实践能力”被提到较高位置上来,实践教学亦被重视。但实际情况中,地方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存空间与地方高校“实践”特色的矛盾
地方高校编导专业的发展空间有限,“实践”特色不够鲜明。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但因地域与隶属关系,处于教育体系的底层,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教师配备都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一般设置在“中文”或者“艺术”两个系部,目的在于以系部原有专业和师资为依托进行编导专业的建设与整合。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一是语言文学类的课程、其他艺术门类的课程较多比例地出现在编导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二是专业实践类课程相对弱少。这一现象给编导专业打上了深刻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的烙印,尤其后者导致编导专业的专业性减弱。
第二,专业实践类课程与师资队伍。编导专业中实践类的课程大致有影视编导、影视语言、摄影摄像、纪录片创作、专题片创作、非线性编辑、影视照明、后期制作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实践类课程实践性不够,甚至实践课上成理论课的现象。主要的原因有四个,一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地方高校编导专业开设较晚,专业教师少,导致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实践性;二是实践条件不成熟,如缺乏实践的软硬件设备;三是专业教师不够专业,缺少媒体从业经验;四是实践型人才稀缺,人才引进受阻。
第三,实践资源与实践特色。实践资源的不足有多个方面,分别有硬件设备、实践经费、实践基地等。以摄影摄像课程来说,在影视制作的整个流程中,影视硬件分为前期拍摄设备、后期制作设备、影视制作周边配套设施等。前期中,影像质量精确控制的“逐行扫描”“色彩采样率”等概念是影视艺术品质的保证,但具备上述功能的设备成本高昂,例如REDONE数字摄影机价格高达40万元以上;后期中的大洋编辑系统、达芬奇调色系统等软件及配套操作终端价格亦不菲;周边配套设备则包括了演播室、非编室等常规教学设备。即便提倡小成本独立制作,五分钟的微电影造价亦达到400至500元,这对于学生来说实践经费仍然过高。实践基地主要是以电台、电视台、报社为主的传统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四级办媒体的格局决定了地市级的实习基地缺少自办栏目,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有限。
上述生存发展方面的限制,导致了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实践”特色不够鲜明。
(二)实践教学观念与地方高校“实践”特色的矛盾
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实践教学观念偏差,影响其“实践”特色,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课程与非专业课程。编导专业因其“编”与“导”的特点,课程体系大致可区分为“文学与文艺综合素养”“编导专业素养”两块。地方院校在“文学与文艺综合素养”类课程的教学中缺少专业针对性,语言文学专业与编导专业的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案、教材完全一致。此类课程由于与编导专业缺少紧密联系,导致学生对专业产生质疑,进而丧失对编导专业的关注与兴趣。
第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影视节目的制作周期长,就一般的影视课堂习作来说,前期的文案准备和拍摄需要耗费20余个课时,而后期的素材采集、编辑、调色等过程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一个影视节目的制作周期大致为40小时。而教学的课时只有48个课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涉及到理论知识、制作基础等相关知识。这导致教师无暇指导学生影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而此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和步骤出现意外,就会严重影响作品的艺术品质,进而挫败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第三,实践课程大班教学与精心指导。编导专业虽然是艺术类专业,但在教学时却按照大班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在理论教学时,一个人数在40至50人之间的班级,尚可进行。但在实践课教学时,教师分身乏术。影视节目的制作以团队合作为佳,团队人数在5人为宜,意味着教师面对的是10个进行艺术创作的团队,而影视节目的制作有很大的个性特征与艺术风格,各个团队制作的节目主题不同、手法不一,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顾此失彼,显得力不从心,教学效果降低。
上述教学方面的限制,导致了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实践”特色不够鲜明。
三、改革措施
(一)围绕“实践”特色规划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编导专业走发展之路,实践是最易出作品进而形成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能有力地保障地方高校的“实践”特色。
首先,课程的设置应为“实践”特色服务。地方高校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培养的从业者主要面向地市级媒体市场。所以,课程设置不能与高等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亦步亦趋,主要以地市级媒体业务为主要依据。写作类、影视制作类、创意类等实践课程要优先设置。
其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综合素质要求高、专业实践性强的一个专业,而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在考核要求上有很大不同。文理类、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素养课程应设置在大一或者大二的专业选修课模块,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培养其艺术个性。实践类的课程设置在大二和大三的专业必修课模块,这样有利于知行合一,学生发扬艺术个性。
再次,整合课程,加强课程的专业性及课程间的联系。改变以往教学中的综合素养课程与专业实践课内容分割的现象,要求文理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素养课程的教学紧密围绕编导专业进行,并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比如文学经典导读、语法修辞等课程通过故事改编、影视语法修辞等方式进行授课。
(二)围绕“实践”特色多方位整合实践资源
首先,加强实验室设备管理,合理使用实践设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使用设备用途主要有毕业作品创作、日常教学使用、个人作品创作等。在有限的资源下,四个年级分时段合理使用实践设备显得至关重要。
其次,专业教师进入媒体挂职,丰富实践经验。通过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到媒体业务操作中去,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再次,延长见习、实习时间。编导专业的见习和实习时长为12周,集中在大三的暑假。通过实习,学生基本能够熟悉媒体的业务流程,但不能达到深入了解的程度。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取长期跟班的实习方式。
(三)围绕“实践”特色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方法中引入“制作班底”的概念,通过企业化的运作方式进行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以摄影摄像为例,一件具体的影视作品创作需要经历几个阶段,不同阶段需要组建职能不同的创作班底。大致分为创意班底、剧本创作班底、拍摄班底、布光控制班底、表演班底、剪辑班底、后期调色班底。通过同一批学生在各个“班底”之间的角色转换,一是让学生熟悉了解影视创作的基本流程,二是达到精细教学的目的。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课时、教学人数、教学流程实施严格监控,最后以书面考试、实践操作、自述心得等方式考察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出阶段性报告。
其次,引入工作室的小班教学方法。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课时少,且大班教学直接影响是学生学艺不精,导致编导专业的学生四年毕业后对实践操作一知半解。而类似于“师傅带徒弟”的工作室教学方式通过让教师全程参与到每个学生习作的创作中,并观察分析教学效果,有利于编导专业的学生精细掌握相关实践知识。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完成的,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教师的指导,其前提是课堂大班教学。考虑到编导专业的新颖性以及与传统课堂大班教学的冲突,强调企业创作模式非常有必要。新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创作的过程,在制作班底、工作室教学方式前提下再突出教师的指导性,有利于学生精细掌握实践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企业化的操作模式有利于其身份的认同,其在职业生涯中所犯的错误提前在课程的教学中发生,利于吸取教训。
针对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式的改进等途径,建立起一个以“实践”为中心的体系。通过制作班底、制播分离等具体手段突显地方高校的“实践”特色;通过这一体系和手段,学生的实践能力亦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论综合性大学影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矛盾关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2)
[2]王慧敏.电视编导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3]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06(2)
【基金项目】贺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团队”项目(hzxytd201305)
篇8
一、《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生源基础不同。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它的生源由两部分组成,即普通高中学生和职业高中学生,由于课程安排,教学重点的差异,计算机课的基础相差比较大,特别是普高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接受过《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育,而职业高中阶段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微机原理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有同学反映,有些内容没有听懂就讲过去了,而有的同学却说这部分在职高学过,可以一带而过。可见两种生源在同一班级学习,给《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加大了难度。
2.大班授课。由于班级容量较大,如有些班级接近200人,许多学生反映听课效果不好,积极性不高,可见,大班授课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重理论,轻实践。《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有《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验学时往往比较有限,但实验内容却涉及汇编语言的编程、计算机接口技术等众多内容,所以实验内容只能是按部就班的固定题目和模式,达不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有限的时间还使得实验中普遍存在抄袭现象,很难保证课程实验的质量。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听到学生有这样的疑问,“学《微机原理与应用》有什么用”、“什么是《微机原理与应用》”等。计算机技术发展快,实践性强,应用面广,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坚实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而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找到《微机原理与应用》的有用之处。因此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应该是我们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4.硬件投入缺乏。《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包括显示程序实验、中断特性及8259单一中断应用实验、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实验、中断应用实验等诸多的实验。这些实验需要用到一些实验装置,可是由于相应的实验环境较差、实验设备缺乏,只能在机房让学生做一些汇编程序,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学习效果。
5.师资不足。高职计算机教师队伍里从事计算机软件教学的较多,而由于《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知识点众多、内容庞杂、课程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往往教师出力不讨好,学生出不了好成绩,造成计算机教师普遍对计算机硬件,如微机原理与应用、接口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课程缺少热情。所以,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师硬件教学的热情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分小班授课,因材施教。所谓分小班授课,即将原来的一百多人一班分成30~40人一班上课,把同一层次的分在一班,如:将普高学生和职高学生分别编班,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分类指导,分级教学,因材施教,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2.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针对课程的硬件、软件和接口三部分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硬件部分和指令部分由于知识点众多,采用授课的教学模式;软件部分采用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编程实践使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指令和编程特点,而不是一味的死记指令格式;接口部分可采取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辅助以相关接口实验,提高学生在微机系统及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这样通过转变教学模式,逐渐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方式。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大屏幕投影、电子教室、电子教案、CAI课件和机房授课的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大课程的信息量,同时辅以黑板教学,实物展示(如:讲到接口处可以拿一芯片),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映像,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4.鼓励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计算机专业而言,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可以加上提前预习实验的环节,每次实验均应有相应的预习报告,以使学生不盲目地仅为完成实验内容而做实验,而是要求他们做完一个实验后便有一定的收获,得到一定的能力训练。每次实验,老师提出要求,而选题、设计、拟定实施方案、验证实验结果,最后给出具有一定见解的实验报告,这些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为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端正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态度,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加大实验考试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侧重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实验与实习的重视程度。
5.改善实验环境,配置实验设备。在实验教学实施中,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和齐全的实验设备才可以实践,才谈得上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实验环境是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其中包括设备的到位和设备的良好运转。
篇9
关键词:情感教育;有效提问
G424.21
一、 问题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就是适时适地地、有效地启发思维、进行有效的提问。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帮助者,因此,应把握好教学中的每一次提问,注重引发幼儿积极地思考。
二、研究内容及反思
以大班语言活动,绘本故事讲述《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为例。这个绘本讲述了一个关于亲人离去的温暖故事,绘本画面以柔和的色彩表现出了人物间亲切温和的情绪,品读起来给人带来温情且充满生气。对于情绪情感越来越丰富的大班幼儿来说,这是很好的一个教学内容。
活动之前,对《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先进行了详细的提问设计,着重对提问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着重考虑如何克服在一般活动中出现的无效提问,提高提问的效率,并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促进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首先,从导入部分开始,除了简单的问他们画面上都有什么还让幼儿进一步讨论一下他们都是谁,并先让幼儿猜想一下他们可能是什么关系,故事的名字又是什么,如此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调动了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幼儿逐图观察画面,猜想故事内容。在幼儿对图片进行细致的观察之后,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想,肯定幼儿所表达出来的独特想法,这样,不仅能帮助幼儿更好更快更准确的理解故事内容,还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并且结合幼儿自身经验进行提问,比如:在幼儿的生活里,可能就没有“曾外婆”这个概念,因此,在这些细节的地方我们进行了问题的补充,将问题丰富为“那什么是曾外婆呢?你有曾外婆吗?她是什么样的?”这样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中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加深幼儿对故事中情感的移情体验,激发他们对老人的关爱之情。最后,在小结部分也进行了拓展和丰富,让他们展开讨论“你都爱你身边的那些人,为什么?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这样更能让幼儿理解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离开这个世界的一天,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大家一起度过的每一天,关心爱护周围的人。
四、研究总结
经过研讨教案,设计更细致、更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得本次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所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激起了幼儿们的积极思考,尤其是在最后的讨论环节,幼儿积极踊跃的发言,有的幼儿说到动情之处眼睛里都略带泪花。
通过对活动的实录和后期的评析发现,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共进行提问44次。首先对教师在本次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的进行分类,对于“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有不同答案且能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思考的问题设定为“开放性提问”;在幼儿原有的答案上进行深入追问“为什么”,从而让幼儿自主表达出自己想法的问题设定为“有效追问”;还有一些“有没有”“是不是”“想不想”, 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仅是以简单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的问题设定为“封闭式提问”。提问分类所占比例分布详情,可依据下列图表:
通过上表和图可见,本次活动教师所使用的提问总数里开放性提问和有效追问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说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激发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对问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本次活动中所使用的策略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1.提问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适时把握教育的契机,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领幼儿深入地探究和思考。这主要体现在所提出的的问题既是开放的,又是适合幼儿认知水平的,而所谓挑战,就是让幼儿跳一跳能够回答或探索后能解决的问题。对于“为什么”这个问题幼儿的思维要通过对直观图片的分析,才能得出答案,并且自主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幼儿的判断能力、分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口才与胆量。这样一个好的、有不同论点的问题带给幼儿的头脑冲击是鲜明的,也可引发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
2.提问注重有利于幼儿新旧经验的迁移与重组
经验的获得与拓展,需要教师善于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交给孩子,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经验提供发展空间。例如,在本次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出示绘本封面向幼儿进行设疑提问:谁是楼上的外婆?谁是楼下的外婆?为什么坐着的是楼上的外婆?(曾外婆是外婆的妈妈,曾外婆的年龄大, 看起来比楼下的外婆老一些。)随后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所带来的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外婆还有曾外婆,联系幼儿实际;这种开放式的提问设计,促使幼儿重组了自己的已有经验,获得了更多的新经验。
3.提问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探索需求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278-01
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这样一句话,而这句话的精髓就在一个"活"字,也正是这个"活"字,让我在困惑和感悟中逐渐成长。
1.走进孩子,让游戏"活"起来
1.1 本学期我们通过"一物多玩"、"一物活玩"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活动器械教育价值。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物"和"玩"及"活"上。"物"就是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必备材料,让材料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活动积极性。我们选择了比较常见的轮胎来进行"一物多玩",幼儿通过与"轮胎"此材料充分进行互动,想出多种不同灵活的玩法。在"一物多玩"、"一物活玩"中,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还充分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大胆在野趣、挑战这两方面进行尝试,玩轮胎时,我们用轮胎进行纵跳、跨跳、单双腿跳等这些动作虽然极具挑战性,但孩子们玩得非常带劲、非常尽兴,从他们脸上的笑容就可以找出快乐、开心、刺激的答案。"一物多玩"活动的基本模式是:"热身运动---介绍材料---探索玩法---灵活尝试---放松活动"。
1.2 在活动开展初期,虽然轮胎此材料给孩子还不很新鲜、很好奇的,但是我在传统玩法和创新玩法中寻找"同中求异"的思维玩法,让轮胎游戏真正发挥原生态的"活"效应,让孩子灵活玩,最具原生态的游戏方式都可以抓住了孩子们玩的兴趣点,可想孩子们的创造性、自主性及运动技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敢于尝试,乐于合作的情感态度得到有效的发展。
2.走进孩子,让教学"活"起来
2.1 失败中体会教学"活"的道理。刚从事教学工作时,每每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我都会按计划备好教案,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但只考虑到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指导幼儿完成教学技能的学习。却没有设想到:如果孩子们不喜欢我设计的教学方案该怎么办呢?记得在一次音乐欣赏活动《花儿恰恰恰》中,我让幼儿欣赏完音乐后说出哪一段是花儿在跳舞?哪一段是柳树在跳舞?可孩子们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一时间我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好一个劲的让孩子们在傻傻的听音乐,在重复了好几遍后,我便用简单的言语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孩子。在公开活动前我已经进行了试教,效果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会在自己班级中教学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故呢?究竟自己是缺乏教学经验呢?还是教育机智不够呢?当时,如果我不是死搬教条的按教案进行教学,而是在孩子出现状况时,用适时的语言和动作去引导他们,或是换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话,也许效果会迥然不同。或者是在活动前,认真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思考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想想解决的方法等,这样就不会在活动中方寸大乱。经过此次失败之后,我逐渐认识到在教学中不能死背教案,而是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提升自己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实施灵活的教育。
2.2 细节中体味教学"活"的真谛。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有时不难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在组织幼儿早锻炼、跑步、做操或自由活动时,不少孩子出了汗,有的还流着鼻涕,但我们一般只会随口一下就引导和教育一下就过去了,反而在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认识手帕"时,则会利用儿歌、图画、猜谜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将手帕的用途向幼儿作详尽的介绍,并讲解、示范擦汗、擦鼻涕的正确方法。殊不知,如在发现孩子用不正确的方法擦汗、擦鼻涕时,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那么留给孩子的印象一定是很深的,也就容易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有时我们之所以会错过日常活动中这些大好的教育时机,是因为我们往往比较重视对幼儿进行有计划的系统教育,而忽视偶然事件中的随机教育。
3.走进生活,让教育"活"起来
3.1 生活处处有教育。如果说走进孩子,让我们体味了教学的"活"。那么,走进生活,注意抓住偶发的教育时机,予以适时地引导,就能大大促进幼儿各个能力的发展,让我们的教育也能"活"起来。如,当孩子发现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时,我就给他们讲解彩虹出现的原因和其它自然气象的知识,并在班级里组织"小小气象预报员";的评比活动。不仅帮助孩子了解天气变化知识,同时促进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游玩时,小朋友们突然发现地上的一个毛毛虫,我就引导孩子们一起探索毛毛虫演变成长的经历,并和孩子们一起生成了健康活动《毛毛虫的食谱》、音乐活动《毛毛虫的故事》等活动。
3.2 教育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教育,是让我们抓住每一个教育孩子的契机,把握好教育机遇。同样,教育的过程和成效也处处体现了生活这个活生生的大课堂。数学活动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孩子们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的构建,只有让孩子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真正地学好数学。记得在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6、7》时,我先让孩子一对一地进行PK,用已有的生活知识举出可用数字6和7表示的物体。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抢着回答:"6棵树、6朵花、7个苹果、7本书……"甚至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