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5 16:5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捉迷藏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精彩片段回放
【片段一】执教者扮蚂蚁妈妈,幼儿扮蚂蚁宝宝,听音乐做准备运动
师:今天。老师来做蚂蚁妈妈,那你们就是谁呀?幼:蚂蚁宝宝。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出来运动运动吧!(师幼随着音乐边跳边走上舞台,突然有几个男孩被舞台上的红幕布吸引住了,他们钻进幕布里玩起了捉迷藏游戏。)
师:孩子们,这儿还有更好玩的呢,出来吧!(那几个男孩全然不顾地继续玩着。其他孩子也纷纷加入。)
师:看来,大家喜欢捉迷藏,那我们就一起来玩吧!(执教者也加入其中,玩了3分钟左右,执教者故意做出又累又饿的样子。)
师:孩子们,妈妈现在好累好饿呀!哪些乖宝宝愿意给妈妈运粮食做饭吃?
幼:我去!我去!(幼儿纷纷争着要去运粮食。)
【片段二】导入游戏“蚂蚁运粮”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边和那边的草丛(用大雪花片积木搭成)里有许多袋粮食(用红、黄蓝方便袋自制),我们把它们运回来。好不好?
幼:好!
执教者先请个别幼儿示范背小背篓(用牛奶箱子自制),并根据幼儿背的方法配以语言讲解。然后请每个幼儿选一只小背篓背着坐到圆点上。(在此过程中执教者巡回指导。)
【片段三】第一次运粮食
执教者先出示红、黄、蓝三只篓子,接着讲解玩法,强调爬着去运粮食,并将粮食送到相应颜色的篓子里。
师:谁愿意爬到那边草丛里运一袋粮食回来?(执教者引导其他幼儿为运粮者加油。)
师:哦。运回来喽!我们来看看,他粮食放得对吗?你们有没有看清楚他是怎样把粮食放到篓子里的?(请该幼儿再次示范一遍倒粮食,执教者予以讲解。)
【片段四】第二次运粮
执教者将平衡木架在高矮不同的两只米袋上,形成高矮不同的两座山,让幼儿练习爬山坡。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粮食运到山坡那边的仓库(贴有红、黄、蓝标记的白色整理箱各一个)里去。可是。山坡那么高,我们怎样才能爬过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请个别幼儿示范,执教者和其他幼儿为示范者加油。)
二、分析与思考
从上述片段中,可以看出执教者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三个细节:
细节一:“精”
杨九俊先生说:“弹性的教学来自于精心的准备。”活动准备是组织活动的前奏,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果。活动准备不仅包括教案的设计、教学具的准备,还包括教师对班级幼儿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生成情况进行的预测等。
就本节课而言,无论是活动材料的准备,还是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都经过了执教者的精雕细琢。很多细节看似信手拈来,但实质上是匠心独运。比如,执教者在活动前精心自制的背篓、草丛、粮食袋等活动材料。废旧材料的出新及可爱的造型深受幼儿喜爱。并在游戏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又如,在个别幼儿示范、其他幼儿等待时,执教者引导等待者为示范者加油。从而使等待者参与到活动之中,避免了等待者“未能学习”情况的出现。再如,为了照顾个体差异,执教者为幼儿准备了两座高低不同的山坡。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爬坡成功的快乐。
细节二:“异”
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取决于对活动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一般来说,奇异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活动兴趣。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的小班幼儿来说,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尤为重要。
执教者注重以新异的自制活动材料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绿绿的“草”、高低不同的“山”、五颜六色的“粮食袋”以及贴有红、黄、蓝标记的“仓库”等贯穿于整个活动情境之中,因而在每个活动环节中幼儿都能感受到新颖有趣,从而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细节三:“活”
在组织活动时,教师不要过分地受教案的约束,要善于根据幼儿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调整。特别是小班幼儿自控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活动中极易发生“意外”,这更需要教师灵活驾驭课堂。适时适度调整活动。
篇2
铃声过后,一切遵循着教学设计的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生们一会儿书声琅琅,一会儿静心凝思,一会儿又侃侃而谈,教者、学者、听者都沉浸在了课堂之中,沉浸在了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李时珍所饱受的“苦”之中(执教的课文是《李时珍夜宿古寺》)。
不知不觉,课已接近尾声,此时,学生们积淀的情感已蓄势待发。于是我顺势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也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时珍对‘苦’的看法,你想说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其实早已有了充分的预设,因为文章中李时珍自己说过的一段话中提到过“值”这个字,所以我理所当然地将标准答案锁定为了――值。几乎没有花费思考的时间,学生们的小手已林立于课堂之上。
甲:“甜。”
乙:“乐。”
丙:“甘。”
丁:“福。”
……
学生的小手依然林立,可我却无法从容面对,因为有限的时间已容纳不下我有待完成的教学环节。慌乱中,一抬手,一位后排的男生站了起来,不见其貌,只闻其声――值。谢天谢地,标准答案终于出现了,故作镇定后,我疾步走到黑板前,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值。
课后,关于这逾越了标准答案的小插曲,我却听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同事的话――怎么孩子在最后的这个环节总是和你捉迷藏呀?他们就是不说你要的答案,挺浪费时间的。
专家的话――这可是你这节课最出彩的地方。你看,学生们畅所欲言,不正体现了他们的个性解读,独特体验吗?
反思: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定会出现提问,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实施,教师也会同时酝酿出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同事和专家的不同见解不禁诱发了我的思索:这类标准答案,应该是什么?回忆着那次公开课的经历,回味着专家的话语,我有了些许感受――
1.标准答案应该是一种可能。
这里对“标准答案”的看法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剖析:其一,标准答案,仅仅是许多可能中的一种;其二,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可能。
从第一个角度来看,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会产生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因此,即使教师心中已经有了标准答案,也不应该让其成为唯一的标准,而要允许多元化的答案出现。我们应该把标准答案看成是对教学这一半未知情境的预设,应该认识到这种预设仅仅是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众多答案中的一种。
从第二个角度来看,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在课前所酝酿的标准答案有可能会一呼即出,也有可能千呼万唤就是不出,所以说标准答案就是一种出现概率在50%的“可能”。
2.标准答案应该是一个方向。
既然是一个方向,那么循着方向行进时,沿途的风景都应该收纳入我们的视线。在我们引导学生朝着标准答案这一方向前进的过程中,应该怀揣“边走边欣赏”的心态,去发现学生们在探寻标准答案过程中的精辟见解,也许精彩的生成就会在这时产生。
3.标准答案更应该是一种理念。
常常会听到老师因为学生就是说不到点子上而抱怨,也常常会看到老师因为学生说不出标准答案而困惑。可当我们去细细揣摩这些有困惑、会抱怨的教师所预设的标准答案时,就不难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推想标准答案。
篇3
亳州市蒙城县三义镇徐圩小学 作者:付常青
我只知道他是一位老师,并不知道他的名字。
那时我还小,放假经常去姥姥家玩。离姥姥家不远,就有一所小学。我不是很喜欢那个学校的教学楼。说是教学楼,其实是很老很久的、就像徽州宏村的那种。进去总感觉阴森森的······
而我第一次见他,正是在那楼里。那天下午,姥姥家邻居的几个小伙伴让我一起去那学校玩。与其说去玩,不如讲去爬教学楼。他们要捉迷藏,让我往楼上藏,他们找。那楼梯是木头的,有的地方甚至都长出了木耳,踩上去咯吱咯吱的,我总担心会断。我躲在二楼一个教室的破桌子下面,喊了一声“藏好了”。等了好半天才听到楼梯间里有脚步声。等我努力把身子往角落里蜷,偷偷往门口看时,我看见了他。四、五十岁的样子,个子不是很高,而且很瘦,感觉他胳膊比他手里的烟杆粗不了多少。
看到不是那些小伙伴,我急着就往外跑。他并没有拦我,只在我身后喊了一句:“慢一点,别摔倒了!”
在姥姥家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他。他下午总爱坐在楼后面的那石头上抽旱烟。有时一坐就是一下午。他往烟锅里装烟时很慢,好像一下就捏一点点烟丝,一下、一下······他抽烟时更慢,都好大一会才能看到烟从他嘴里冒出来。
而后来几天,我却没见到他。我问姥姥:“那个老头呢?”“哪个老头?”“就学校吸烟带的那个。”姥姥摇了摇头却并没有回答我。
再见他时,已经快要过年了。我和妈妈一块去姥姥家送年礼。他在那楼后面劈柴,在那石头旁边。两手扬起,带动柴斧,感觉比他抽烟时还慢,一下、一下······很吃力的样子。他还是那么瘦。
我问姥姥:“他家怎么就他自己?”“谁家?”“就学校那个老头。”姥姥叹了口气却并没回答我。妈妈却轻声问姥姥:“还没找到吧?”“多好的一个人,你看现在弄得······唉——”
后来几年都能间隔性的见到他。在那石头上抽烟,或是跟几个小孩在玩······却依旧那么瘦,只是感觉他烟抽的更慢了。
最后一次见他,是在十年前刚放暑假时。那天是我姥姥退休的日子。姥姥学校的老师都去了,他也在。那是我第一次离那么近看他。头发不怎么整齐,黑白参半,眼窝很深,一只眼睛有点浑浊。却瘦的让人担心,即使笑的时候,也是轻轻地头,慢慢地摇晃,苦笑。
大家都喊他胡老师,我也才知道他姓胡,是老师。吃饭的时候,他坐在角落里,很少说话,但偶尔抬起头,带着灰白的笑。学校其他老师也很少谈到他。有时劝他一句“再找一个吧,你年龄又不算多大。”“胡老师,别光坐着,吃菜·······”他说什么我没听太清,亦或没记太清,声音很低,苦笑着摇头。
吃完饭,其他老师走了。他却没走。
“高校长,我过几天还出去找一趟,找不着就不找了。这回时间估计要长点,”他咳嗽了两声,“要是到上课我没回来,你先帮我上两天,小孩子能上学不容易,咱别耽误他们。给你,这几天我写的教案。”他说话并不快,但有点气喘。
“胡老师,就别去找了,这都这么些年了,上哪找去?你······”姥姥话还没说完,就叹起了气。
他又是摇头苦笑着:“最后一趟,找不着就不找了,来回要是耽误上课也不好。”他说完就慢慢走了。
后来才我才从姥姥口中得知,他才五十岁,老家不在这地方。有一年放假,一个小孩从楼上摔下来,他把小孩弄到医院,医药费都是他付的。但后来小孩家长又不愿意还,学校后来也只是老师凑了点钱给他。那些年,教师工资本来就低,为这事,他老婆跟他大吵了一场,带着六七岁的小儿子走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过。从那以后,他每到放假都去外地找,今年找不到,明年······一找就是十多年。他为这事唉声叹气了十多年,却从没缺过一节课。用我姥姥的话说“胡老师不容易,他带的学生都懂事的很,他讲的最多的就是‘小孩子上学不容易’”。
那以后,我没见过胡老师。我也问过姥姥,姥姥说她也不太清楚。
前两年的一个春节前夕,姥姥说胡老师去世了,在外地死的,从他屋里就找到一点杂物、一摞书、一个烟袋锅。
我的心跟着一颤。好像又看到他坐在石头上抽烟的样子,他苦笑着摇头;好像又听到了他说“小孩子上学不容易。”······
篇4
【关键词】预设;文本;学生;素养
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双方敞开心扉,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的碰撞。课堂的四十分钟,每一分钟孕育着创造,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这就要求学生从关注预设的学案、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清和生成。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走进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参与进来,师生共筑课堂的理想状态。如何才能让“生成”灵动起来呢?让课堂因“生成”而熠熠生辉呢?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预设”,生成之友
“生成”对应于“预设”,有人认为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相反,笔者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课前踏踏实实解读教材并质疑教材,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真真实实地读懂学生。不但不会约制“生成”,反而会让教者胸有成竹,“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可能因为环境的影响,师生、生生多重组合,引发一些意料之外的“小插曲”。但是,作为老师会针对新情境、新思维、新信息进行调控并引导,作出适当的调整,这时更需要教者对教材有一个理性的把握,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这样,教者面对这些突发的生成才不会无所适从,这无疑就需要预设的铺垫,否则教者可能会置文本的价值于不顾,以致引导失控或茫然不知所措。但是,我们也应明确仅有预设也是不够的,教者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课程创造和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了生成,预设亦成为了教条。因此,可以说,课堂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预设的。只有这对“朋友”优化整合,有效建构,才能让“生成”真正“灵动”起来,让理想课堂熠熠生辉。
二、把握文本,生成之本
能把握并读懂文本是生成的根本,如果连课文都把握不住,读不明白,谈何生成?从这点上看,生成是建立在读懂文本基础上的。把握文本,不仅需要我们悟遣词造句之妙,因为遣词造句是构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生成语言,发展语言活力的“细胞”。还需要我们悟布局谋篇之美,更需要我们悟文中蕴含着的情、理、意趣之味,它是文本的生命力所在。教者只有真正把握住文本,当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而不会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会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盘活资源,丰富文本的内涵,使课堂教学流溢着鲜活的动感。
【案 例】小学语文(西师版)第三册《顽皮的阳光》教学片断:
当学生读懂课文后,要让学生感受阳光的顽皮,可此时的孩子们却无精打采,能能跟连日阴沉的天气有关吧!我让他们勾画表示动作的词语:读一读,做一做。他们一点兴致也没有,怎么办呢?让孩子们读吧!孩子们读得那么勉强,丝毫没有朝气。此时,我心中明确一定要让学生感悟阳光的顽皮,突然一丝亮光从门缝斜射了进来,当时正值早春二月,阳光比较罕见。“孩子们,你们的读声引来了阳光,看它探进头来看你们啦!”此时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让我们再读,让阳光哥哥再听听……”孩子们读得可带劲了!我进一步加深了要求:“记住那些动作的词语,让我们到外面去寻找阳光,并像书上那样说一说好吗?”此时,孩子们连蹦带跳的到了校园里,犹如一个个“小精灵”在每个角落里寻找着,追逐着,比划着……
生1:“老师,你看,阳光太顽皮了,它非要挤进我的眼里,让我眼都不敢睁……。”一个正对着太阳的孩子揉着眼兴奋地说。
生2:“老师,阳光可真行!你看它把我的脑蛋都涂红了……”一个孩子连蹦带跳地说。
生3:“老师,阳光在给我拍照呢!”一个孩子背对着太阳,正张牙舞爪地比划着喊道。
生4:“老师,阳光在和我捉迷藏,藏在树下呢!”一个孩子非把我逮进树林里看他的新发现。
……
此时,我真的被感动了。孩子们的话语不是诗胜过诗,他们在用心地玩弄着文字,品尝着文字,感受着文字的美,是如此地快乐、幸福。这就源于我心中装着文本,把握着文本要达到的目标,利用了始料未及的资源,却成全了一堂灵性飞扬的课。理想中的课堂,就应该是充满尊重c赏识,充满诗意的课堂。
三、尊重学生,生成之源
在理想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作为教师,理应“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尊重并珍视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并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只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拉近生与文本的距离,师就要灵活地调整教学,使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和谐统一。
【案 例】小学语文(西师版)第二册《老人与苹果树》教学片断:
此时,教学也快接近尾声了,学生读懂了老人栽苹果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为了拉进学生与文章的距离,“那你们猜猜老人最希望你们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知识的人。”突然,一个孩子把手举得老高,兴奋得不得了,我忙让他回答,“老师,但鑫屹在吃苹果…”只见这位学习委员,满脸通红,手足无措地站着。看来是书上的内容提醒了他,他忍不住就吃了。我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孩子,假如你此时手中的苹果,就是老人栽下的树结的,你想,老人最希望你怎么做?”“老师,我想他会希望我成为一个想着别人,给别人快乐的人。”我真诚地点了点头,“老师,我没刀子。”“我有”,这时,桌上的苹果又多了几个,几个孩子从书包里掏了出来。这时,我真的切开了苹果,让孩子们品尝着,看着他们如花的笑靥……,整个课堂被亲情、爱紧紧地包围着,俨然成了一个大家庭。
尊重学生,能以宽容的心态调整教学,使教学过程富有弹性、人性、会滋生出更多的精彩。
篇5
一、教研与培训相结合,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要有机地、合理地应用于教学,首先要让教师掌握一定的技术,并深入研究,亲身实践,才能找到有效的使用方法。教研与培训相结合,是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
本学期,继续做好电教员和学科教师的计算机专题培训。
1、四月份在爱达花园小学,电教中心组织了全区中小学电教员专业培训活动,对电教员进行了《ASP动态网站制作入门》的培训。通过这次学习,让电教员初步认识ASP动态网站制作的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制作技能。
2、幼儿园骨干教师在学习了Authorware等软件的基础上,本学期又举办了一期幼儿园骨干教师FLASH课件制作学习培训班,教师结合自己设计的教案,在学习过程中边构思边实践,下半年将举行了幼儿园教师课件竞赛,并将获奖课件用于课堂教学,进行教学研究。
3、在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我区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活动。5月20日,在南京市世纪星幼儿园举行了幼儿园获奖课件教学研讨活动。世纪星幼儿园的韦明兰老师,春晖幼儿园谢维东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小班活动《捉迷藏》、大班活动《鼠小弟的小背心》。观摩的教师分为三组从两条线索“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对教学有何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幼教时,如何给予孩子探究的空间?”进行了热烈的研讨。通过这次研讨活动,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4、建邺区幼儿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培训先行,让一批骨干教师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技能;二是亲身实践,教师接受培训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求,设计和制作课件,并参与区级评比;三是课例研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课件制作的层面上,要让技术与教学有效结合,必须结合课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世纪星幼儿园举行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研讨活动,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
5、先后两次在南湖二中举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讨活动。5月26日,历史教师湛蓝开了一节《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研讨课;6月9日,语文教师崔霞开了一节《背起行囊走四方》研讨课。在这两节课上,教师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图片、视频、文字等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些内容紧扣教学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求,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带着任务自由浏览,为自主学习创设了条件。
6、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唯一形式,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存在于教与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教师备课、学生预习、课堂教学、学习拓展、综合实践等。下学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讨形式将多样化一些。
二、以集体视导为契机,做好对学校电教设备使用情况的检查工作。
我区每个月都安排集体视导中小学活动,电教中心和教研室一起集中视导。在视导工作中,认真做好对学校电教设备使用情况的检查工作。主要有:学校小推车的使用,多功能教室的使用,机房的使用。同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本研究的展开调研。在调查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还不能自觉地使用电教设备,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还有待加强。
三、对“十五”电教课题进行了跟踪,积极参与,协助学校做好“十五”课题的结题工作。
我区共有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所,4所学校有“十五”电教课题,为了确保他们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顺利结题,我们对这些学校经常进行督促指导,先后两次组织了结题前的动员工作。6月14日,我区第五幼儿园顺利按期完成课题的结题工作,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在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作为区级电教中心,也正在准备对“如何将视频教学资料运用于学科教研活动”进行研究,本学期已经收集了5-6节课例。
四、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加教育部举办的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获南京市一等奖31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36名,共计获奖97人次,其中一等奖的获奖人数名列全市第二。
五、维护和使用建邺教育网站,确保网络的通畅和更新。
我区建邺教育网页版面设置较齐全,分块管理到位,内容更新较快,访问人数多。六月底,区教育局拨专款购置了服务器,用于区教育信息网的改造,以便提升建邺教育信息网的功能。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创新
1 观念更新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课型的创新。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型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实践证明,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
2.2 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古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启发学生想象: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就是本节课的切入点)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付诸笔端:“待到人回柴扉开,绿叶红花宽院窄,赤橙黄绿青蓝紫,百花齐放竞开来。”“未尽柴扉先闻香,满园鲜花汇花洋,小树正长嫩绿叶,蜂蝶飞舞捉迷藏。”这是从学生的即兴创作中选取的两首诗,既押韵,又充满了丰富独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我们认为,这些诗作就是学生的创新,这是与教师找准了切入点,创新设计密不可分的。
2.3 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较死板。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们也曾作过尝试。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这个句子的意思时,由课文本身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引出辩题“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实现?”,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如教《镜泊湖奇观》时,由题眼“奇观”引出“湖奇、瀑奇、林奇”,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湖、瀑、林的奇观。这两堂课的组织形式都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2.4 教学手段的创新。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
篇7
关键词: 民间游戏 幼儿生活 具体方法
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性,在丰富和完善幼儿人格、经验,促进幼儿智力、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充分地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受到了幼儿的喜爱,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笔者在教学中将民间游戏融入晨间体锻、集体教学等幼儿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原因
1.趣味性
趣味性是幼儿参与游戏最重要的前提。民间游戏正是因为蕴含着丰富的趣味性,才得以代代相传。其内容生动具体、形式轻松活泼且伴有节奏,有的还配有歌曲或儿歌,为幼儿所喜闻乐见。
2.简便性
幼儿民间游戏使用的材料简单,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材料及半成品,如几颗石子就能玩“跳房子”,一块手帕就能玩“丢手绢”,一堵墙就能玩“挤油渣”,还有的利用身体就可以开展游戏,如“石头、剪子、布”、“捉迷藏”、“木头人”等。
3.随机性
民间游戏虽然遵循一定游戏规则,但从游戏的组织和开展来看又具有相对的随意性,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限制,不要求有整块的时间,也不苛求场地的大小。
4.广泛性
民间游戏的内容丰富,不仅涵盖了幼儿身体发展的目标内容,还体现了幼儿综合运动素质的培养。幼儿可集体游戏,也可分组玩耍。另外,其形式多样,一种游戏多种玩法,可根据不同的场地和时间,选择合适的游戏形式开展活动。
二、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做法
1.晨间体锻
晨间体锻是幼儿愉快地开始一天生活的关键。每天早上,我们会在场地上准备许多游戏材料,孩子根据意愿自由寻找游戏伙伴,自选玩具、自选玩法,或自己商量制定游戏规则,改变玩法;也可以由老师活动,如玩“老鹰捉小鸡”、“荷花荷花几月开”、“斗鸡”、“石头、剪刀、布”等游戏,这些游戏运动量较大,除了可以发展动作外,还可以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
2.集体教学
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的腿部力量,提高孩子的跳跃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及勇于拼搏的创新精神,可充分利用民间游戏“编花篮”锻炼孩子的腿部力量,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让教师和孩子产生互动。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采用播放音乐的形式,使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活动中,活跃活动气氛,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同时不失时机地用比赛形式激励孩子之间的竞争,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发展孩子的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体现教学法的新思想。在体育活动中,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按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民间游戏开展教学,同时积累一些优秀的教案。
3.过渡环节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有许多零散时间,如教学活动的过渡、午餐后、离园前等小段时间,我们尝试安排一些活动量较小、活动范围较小、材料携带方便、收放自如的游戏。如孩子们在排队等待时就可以玩“金锁、银锁”的游戏,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挤一会儿,热乎又好玩。再如“东南西北”、“拍手背”等游戏,既锻炼了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又能让幼儿以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下一个活动。
4.区域活动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区域活动中,考虑到各区域之间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我们设置了好几个供幼儿自由选择的区域,受到了幼儿的欢迎。如益智区,我们投放了“挑小棒”、“翻花绳”、“抓子”等游戏所需的材料,使幼儿在轻松的自发状态下动手动脑;如探索区,我们投放了“打弹子”、“玩空竹”、“转陀螺”等游戏所需材料,幼儿可以自己探索,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在语言区,幼儿可以玩“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点点箩箩”等配有童谣的,活动量相对小些的游戏;而在运动区,“滚铁环”、“多人跳绳”等游戏令幼儿兴致盎然。以这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游戏,既巩固了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了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又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5.主题活动
如何将民间游戏融入主题活动,似乎还没有人研究过。在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根据主题的目标和内容,改编民间游戏,使游戏为主题服务。如在大班十月份“国庆”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游戏“跳房子”的基础上,设置了数字和中国名胜古迹相结合的图片,让幼儿设计房子,自由大胆地跳,看谁的花样多,这样一来便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边跳边说,既锻炼了身体,又对祖国的名胜古迹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如主题活动“秋天”,结合打弹珠的游戏,将打中别人的弹珠改为打中竖立的画中有秋天水果的纸牌,比赛谁“摘获”的水果多,幼儿很感兴趣。民间游戏的开展丰富了幼儿的一日生活,营造了愉悦的心理氛围。民间游戏的开展充分满足了幼儿的需求,促进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同时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思维、情感、集体意识及社会交往能力等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
三、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创新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了民间游戏存在的一些不足,如果加以适当变化与创新,民间游戏将更适合当下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场地的创新
以前的民间游戏存在很多不安全、不卫生的材料,如“打弹珠”游戏需要孩子们趴在地上玩,家长对此游戏颇有异义,于是我们就将此游戏改为在桌面进行,利用废旧的牛奶盒将桌子围起来,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2.表现形式的创新
将民间游戏与其他游戏相结合,整合各种游戏资源,促进幼儿发展。例如,跳皮筋游戏,我们在传统皮筋跳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音乐、舞蹈、童谣等现代时尚因素。并以此为突破口,整理了一系列关于民间游戏的童谣,加以艺术化的加工,将它们搬上舞台,获得了所有观众的掌声。
3.内容的创新
篇8
关键词:绘本阅读 选好书 用好书 读好书
一、 绘本阅读活动的误区
绘本是一种人物简单、主题鲜明、画面清晰、语言优美的阅读材料。里面隐藏着是一个个融情、趣、美为一体的好作品,非常适合幼儿阅读。它对于低幼儿童的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绘本也因为它的绘制精致、语言考究、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受到幼儿、家长和老师的欢迎。当今,早期阅读活动轰轰烈烈,绘本也五花八门,给阅读活动带来冲击,如何选择绘本,如何利用绘本,对老师来说非常重要。
在实践中,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认识的偏差,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在绘本的选择和使用中存在“拿来主义”,即教师拿来绘本就用,不去分析年龄特点是否适合,不去理解绘本的语言内涵。还有教师本身对绘本的不熟悉导致孩子阅读绘本时的盲目性,即幼儿把一本书打开,忽地翻到中间、又忽地翻回前面,不仅对绘本损坏率高。这样不仅使绘本阅读没有发挥其优势,也使绘本阅读教学陷入了种种误区。
误区一:识字朗读型
绘本有着主题鲜明、画面清晰、语言优美的特点。所以,在绘本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便利用绘本精简的语言,让识字不多的孩子在绘本阅读中进行指认朗读。在识字、朗读的要求的压力下,绘本失去原有的趣味和生动,时间长了,孩子对绘本望而却步。
误区二:故事讲述型
绘本里藏着一个个优美动听的故事,娓娓道来,含义深刻。一些教师把绘本教学变成了讲故事,翻开每一页,加上自己的情境描述,夸张的语言让孩子的自主阅读变成了老师的单口相声,也拉开了孩子与绘本的距离。
误区三:提问解答型
好的绘本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同时有着跌宕回转,情节复杂,并且有经久不衰的永恒的主题和深刻的内涵。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近利,为了让孩子在绘本阅读中受到教育,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就以提问贯穿绘本阅读始终。在一连串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觉得这样做对不对?”“你知道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的追问下,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蒸发。
误区四:无指导阅读型
在绘本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一些教师本着”让孩子自主阅读”的理念,在绘本阅读教学中,纯粹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让孩子自主,不启发、不质疑、不点拨、不指导,使孩子徘徊在迷茫中,没有获得阅读的技巧,效率低下。
分析以上出现的误区,究其原因是教师对绘本的魅力认识不够、对怎样和孩子一起阅读
绘本缺乏经验。为此我们展开了为孩子打开阅读之门——有关绘本阅读的实践研究。
二、绘本选择和利用的实践研究
(一)为孩子打开阅读之门——选好书,发挥绘本自身魅力。
一个好的绘本不仅符合孩子思维特点,更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一个好的绘本不仅绘本
画面精美,而且富有内涵。为孩子打开阅读之门,选书举足轻重,为此我们确立了自己的选书标准是:
1、 主题鲜明,利于理解接受
任何文学作品中都包含一个主题,这些主题大都非常适合引导孩子建立生活的能力和健
康的心态,这是作者希望与读者分享的经验。绘本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友情、亲情、勇气、挑战,生命、尊严……绘本透过故事中的主角和丰富的情节来吸引幼儿兴趣,让幼儿乐此不疲。
就一个作品而言,其主题又是十分鲜明而集中,人物简单、情节生动,反应的是儿童生活的题材,显得自然、朴素、贴切,孩子们在阅读时犹如在童话世界里遨游,接受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这就是绘本赋予阅读的新生命。
2、 教育内隐,利于深化教育
绘本里藏着故事,故事里有形形的主人公,优美的图画和简练的文字描述着他们的
友谊、爱、欢乐和忧伤,里面总是隐藏着巨大的教育意义,读完后也总是发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虽说没有大量说教,可孩子从中得到启示,引发思考、辨别是非,进而学习效仿。
3、文字优美,利于模仿吟颂
儿童文学作家深谙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他们使用优美的词汇、有韵律感的简单的句
式结构汇聚成一个个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故事。在阅读中、在模仿吟颂中,孩子们不仅产生对视图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寻找那些朗朗上口的语言,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形象美,而且丰富语汇,积累了语言文字的经验,运用于语言表达之中。
4、悬念叠出,利于思维操练
在绘本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有许多起、承、转、合的变化,合理的利用故事情节中的转折、悬念,感受绘本设计中的奇妙,有趣,还可以调动幼儿的经验进行想像,拓展思维。
5、 画面精湛,利于感染美学
绘本中的图画,都是世界上知名插画家作品,他们运用各种材质,运用各种手法,营造
故事情节,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
以上是我们选择绘本的标准,当然,当我们把绘本推荐给孩子时,还会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现状和兴趣爱好。比如:大班的孩子关注友情,喜欢并能感受优美的语言,我们就选择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让孩子阅读。
(二)为孩子打开阅读之门——用好书,揭开绘本隐藏的秘密
选书是基础,用书是关键。绘本是一张到处都隐藏着秘密的“神秘地图”,因为无论是扉页、封面还是封底,都是绘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地方作者都为读者献上了很多精美的图画。只有指导孩子从头到尾阅读图画,才能发现很多常常被读者忽视的小细节。读懂了这些细节,才会对文本的理解有进一步的理解。为孩子打开阅读之门,我们提倡带着孩子从头到尾读绘本。
1、观察封面,猜测故事
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小黄鸡和小黑鸡》这本书的封面上画着一只小黄鸡和小黑鸡在捉迷藏,和孩子阅读时就可以引导孩子看图,观察他们的所处的位置和人物形象,猜猜他们对话的内容 ,从而引出故事的题目——《小黄鸡和小黑鸡》。
2、利用扉页,开展想象
扉页就是封面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
3、阅读正文,思考理解
正文绘本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孩子应该精读的部分。正文里隐藏着一个个的故事,蕴涵着一个一个的道理,通过图和文,让孩子思考理解其中的奥秘。
4、浏览封底,回味无穷
故事讲完了,合上了绘本,难道就这么结束了吗?其实不尽然,告诉你还有封底呢?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阅读绘本所给予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用好书,帮助幼儿揭开绘本隐含的秘密,是阅读的关键,它有利于幼儿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幼儿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三)为孩子打开阅读之门——读好书,把握适合的教学策略
幼儿园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完善,自然社会经验不多,阅读认知水平低,在阅读活动中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为孩子打开阅读之门,我们把握适合的教学策略,在读好书上下功夫。
1、整合分享阅读,培养自主阅读
分享阅读是让孩子感受爱和分享爱的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老师和幼儿共同阅读一本书,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习惯,发展幼儿基本的阅读能力。在活动中,教师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水平,使其在整个阅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最终过渡儿童自己独立阅读。
2、点拨阅读疑惑,指导阅读方法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的。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千万不要急着翻页,让孩子仔仔细细地去看那些图画,引导孩子在看图中读懂故事、发现细节、感悟内涵。在经过“进入——理解——分析——提升——应用”的各个环节,让阅读更有效。
3、捕捉语言信息,品味感受学习
绘本的语言具有形象性、重复性及简洁性。绘本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学习有多种方式:听教师大声读、反复朗读、讨论、看图讲述、故事接龙等。在多种形式的学习中,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中,孩子们感受其语言的魅力。其中“听教师大声读”是绘本阅读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除了读中积累,有的语言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表达,让孩子领悟绘本语言表达的形式与精髓。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绘本内涵
图文并茂的绘本吸引着孩子。绘本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儿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在绘本阅读中“让孩子像个孩子”。通过阅读绘本,儿童不断进行着情感的体验,凭借着阅读,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在孩子的世界里,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埋下影响终生的良好的情感。
5、插上想象翅膀,开展丰富的联想
好的绘本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在帮助孩子提升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简明的文字与细腻浪漫的图画能让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所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选择最富想象、最动人的图画引导学生细细地观赏图画中的形象、色彩、细节等,感受画面所流露的情感、所表达的意蕴,遐想文字以外、图画以外的世界。
三、绘本阅读活动的效果呈现:
让我打开你,让我阅读你,让我喜爱你……打开孩子的阅读之门,通过几个学期的深入研究,教师在选书、用书、读书方面都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一) 有效的阅读活动指导提高了一大批幼儿的阅读能力。
阅读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通过阅读,孩子们阅读兴趣浓郁了、读书细致了、探究深入了、语言发展了。在有效的阅读活动指导下,幼儿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幼儿自身发展的潜力得到了开发。
(二)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磨练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素养
阅读不仅给孩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给教师也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几年来,大家感到:不仅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理念也转变了。
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让孩子爱阅读,自己得有文学修养。“攒点书卷气。”
是我们对自己的迫切要求。“每月至少读一本好书,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读书会。”在轰轰烈烈的读书“运动”中,教师的阅读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发展。
(三) 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促进园本课程的建设。
在早期阅读活动实施中,幼儿园坚持先实验、后总结、再推广的原则,坚持以科研来为
抓手来带动课题的建设,促进阅读活动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做到计划落实、组织落实、措施落实,确保了阅读经验的积累和推广,促进了园本课程的建设。几年来,幼儿园呈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案,如:《小老鼠分果果》、《大西瓜》等。这些活动在每次评比、每次分享活动中都得到同行和家长的肯定,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园本课程。
为孩子打开阅读之门,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我们努力着、奋斗着!
【参考文献】
《幼儿早期阅读研究和实践》 林剑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在这10多天的日子里,我收货了很多,有很多感悟,进一步熟悉幼儿园的全面工作,加深对幼儿园教育任务的理解。在学校上学的我们早已习惯学校的作息与被别人教育的角色,到幼儿园后,每天的流程还是要经过一段时间适应,才能很流畅的进行下去,而且,当我站在教育者、老师这一岗位上时,我知道我的责任更重大了,快乐、威严和责任心,这些是幼儿教师必需的职业素养,对孩子负责,对工作认真,在实习中努力实践,让我们真正能够经验知识相结合,我今后一定要好好努力,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更好为幼儿服务。
在这两周与幼儿熟悉的过程中,我发现叫幼儿的昵称(小名)可帮助幼儿减少分离焦虑。幼儿是工作的本质。因此,我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幼儿。乘着早晨自主活动的时间,我逐一问了他们的名字和昵称,也就是小名,我发现其实在幼儿园里叫他们的小名比叫名字更好,因为这样会让幼儿感觉很亲切,尤其是对这些小班的幼儿。小班的幼儿容易有分离焦虑,若在园中叫他们的小名,会让他们有一种在家里的感觉,增加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度,同时有利于减少分离焦虑。
10月2号 星期二
实习的第四周开始,我感觉我已经越来越喜欢这里的工作了,虽然之前也很喜欢,但是现在这感觉,和之前不同。
“幼儿园老师”,虽然有很多美丽的光环围绕着这个名字,但它很重,因为她必须要有爱心、耐心、细心、事业心、责任心,所以她必须付出加倍的爱,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在幼儿园里,班上有二十八个幼儿,面对这么多的幼儿,要做到不落下每一个,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愿意接受这份挑战,我希望我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平等的关心和呵护。
在这段时间,我班组织了一次家长会,通过这次家长会,我初步了解了家长会的流程以及如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真实情况,这样能帮助家长更好的进行家庭教育。在家长会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简单交流。如幼儿的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等,并适当对家长提一些要求及建议。家长会上,除了将近期主要事务告知家长外,对一些优秀幼儿的表现要进行适当表扬,对个别幼儿也要指出缺点及建议改进的方式方法。在会议结束的时候对会议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家长的支持给予感谢。教师与家长间,幼儿是沟通的桥梁,教师只有关注孩子,了解孩子才能给与家长正确的反馈,幼儿的发展是不断的,无论是在幼儿园或是家里。所以家园有机的合作才能使幼儿得到很好的发展。
10月22日 星期一
又过了一个周末结束了,这周末虽然让我能够在家好好休息调整一下,但是,在我心里,很是想念我班的孩子们,终于再次见到他们,我很是高兴,开始还害怕两天没见,才几岁的小孩,会不会变生疏,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早上到幼儿园,伴随着孩子们和我亲切的打招呼声,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眨眼间,已经实习接近两个月了,在这里,不仅与孩子们培养了深厚的感情,也每天给孩子们上课了,好动爱闹是幼儿的天性,集中教育活动时间不仅要有好的备课教案,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控制课堂纪律,否则就是含破喉咙也无济于事,所以能让小朋友在上课时候安静的听讲,自己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每个集中教育活动我都认真备课:熟悉教学内容、结合幼儿年龄特点、精心准备各式各样的教具,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让她们能快乐的学习知识。当然,在教学活动中我也穿插一些小游戏,以让达到幼儿在玩中学,游戏和充足的活动空间对小班的孩子很重要,这也是小班年龄段特点之一。。小班的年龄特点最突出的是模仿,因此在活动中应强调“可以??还可以??”或“有没有和别人不同的办法?,不断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小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是依靠行为的,因为他们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接纳幼儿“边做边说”或“先做后说”的行为,给予口头和肢体语言一同来表达思想的机会。
12月6日 星期四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三军医大校直幼儿园实习已经三个月了,三个月的实习生活除了工作经验和知识上的丰硕外,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转变”二字。从校园思维模式到职场思维模式的转变,为今后尽快适应融入职场生涯奠定了基矗说到从校园模式到职场思维模式就不得不把角色定位。从进幼儿园开始,就要求自己以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将学生行为带到工作环境中,但是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实习让我的思想逐渐成熟,在实习中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有了更深了体会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会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提高技能水平。这对我将来学习和就业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实习即将结束了,通过三个月的实习,我与老师和幼儿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万千的不舍。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今天的离别只为他日更好的相见。希望以后我再来的时候,我能够展现出一个更优秀的自我,同时祝愿所有老师幸福快乐,所有的孩子们健康成长。
3月10日 星期五
终于开学一周了,我早已经迫不及待的见到我可爱的孩子们了,尤其是当我看到托班的小朋友亲切的叫我李老师的时候,那感觉是多美妙,虽然我现在不教他们了,但是对他们的感情也丝毫不减。
我逐渐认识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的效果特别好,他们不仅不会感到厌烦,反而会听的非常认真。将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幼儿的学习生活充满快乐。在课余时间,我会带幼儿玩手指游戏,带幼儿唱歌,特别是为幼儿设置了“表演节目”“请你来当小老师”这一系类活动,帮助幼儿乐于表现自己和树立自信心。在活动中,我则重点运用借助情境支架帮助幼儿理解活动的内容。比如,在语言活动《捉迷藏》中,我就请了玩偶小花猫参加我们的活动,让幼儿置身于猫崽崽的情境中参加活动,从而使幼儿很好的理解了“上、下、里面”这些方位词。
4月12日 星期四
我已经被分配到大班中来了,在这里,每天的上课成为了更重要的内容,在这里,我每周都要有三天的时间给孩子们上课,同时,大班的指导老师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帮我分析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她精益求精甚至每个细节都会给我更好的意见,如何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容易的发现老师的意图,接受新的知识等等,当我讲完课的时候,她还和我一起分析,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我一起总结,让我在教学实践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地综合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在实践中检验、巩固、提高、丰富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5月3日 星期四
在实习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当我写好一份教案,认真地在脑海模拟几次上课的流程和情景后,我以为那节课可以上的很好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上课时间的把握,各个步骤的衔接,幼儿情绪的调动,课堂秩序的维持等不确定的因素,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比我想象中更高的要求。而这些也是我以后要注意和提高的,再把我在大班实习这些日子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的观念,我的心态,我的能力在逐渐地发生变化,从中也领悟到作为一名新老师,一定要戒骄戒躁,要时刻以一种学习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注重经验的积累,注重观察有经验的老师是如何上课的,并借鉴她们好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必经的过程,如果自己的态度谦虚,观察仔细,吸收得当,那么,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得到提高和发展。
5月25日 星期五
篇10
一、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型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实践证明,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
2.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
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古诗《鹿柴》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启发学生想象: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就是本节课的切入点)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付诸笔端:“待到人回柴扉开,绿叶红花宽院窄,赤橙黄绿青蓝紫,百花齐放竞开来。”,“未尽柴扉先闻香,满园鲜花汇花洋,小树正长嫩绿叶,蜂蝶飞舞捉迷藏。”这是从学生的即兴创作中选取的两首诗,既押韵,又充满了丰富独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我们认为,这些诗作就是学生的创新,这是与教师找准了切入点,创新设计密不可分的。
3.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较死板。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们也曾作过尝试。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这个句子的意思时,由课文本身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引出辩题“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实现?”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如教《镜泊湖奇观》时,由题眼“奇观”引出“湖奇、瀑奇、林奇”,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湖、瀑、林的奇观。这两堂课的组织形式都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4.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
5.板书设计的创新
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案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欲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课文潜在的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从而庖丁解牛似地将课文的内在结构外化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形式。其次,板书形式追求形象生动的“微型化”,以精粹的字、词或成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几何图等为上,从而收到凝精聚华,发乎探微之功效,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总之,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创新目标之一。
6.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
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教学创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尽力创造色彩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三、语文课外活动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