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泥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6 01:0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橡皮泥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橡皮泥教案

篇1

郑妍君

设计意图: 漳浦肉圆是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城民间一大特色小吃,纯手工肉丸,独特工艺为民间祖传不外露,没有添加任何色素和添加剂,肉丸吃起来清脆而且有弹性,又Q又好吃。班级的孩子也都和喜欢吃肉圆。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橡皮泥团圆的技能。

2、初步尝试分橡皮泥,知道橡皮泥越多,搓的球越大。

3、了解肉圆是漳浦县的一大特色小吃,体念泥工活动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活动准备:

1、实物肉圆。

2、各种颜色的橡皮泥若干、人手一个泥工板。

活动过程:

1、观察肉圆,了解肉圆是漳浦的一大特色小吃。

讨论肉圆的外形特征——圆圆的、香香的。

出示肉圆,提问: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颜色的?请幼儿闻一闻,感知肉圆的味道。

教师总结:这个白颜色的肉圆是圆圆的、闻起来香香的。还有肉圆是漳浦的一大特色小吃。

2、教师出示橡皮泥,示范用团圆的方法做肉圆。

教师:圆圆的肉圆真好吃,这里有许多彩色橡皮泥,我们用它来做圆圆的肉圆好吗?教师示范用红色的橡皮泥搓成一个圆圆的红肉圆。

3、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才能变出一个大肉圆?

使幼儿知道泥越多,搓的肉圆越大。

4、教师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引导幼儿先分泥,再搓球,鼓励大家用橡皮泥做一个彩色的大肉圆。 提醒幼儿将不用的和搓好的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帮助。

5、展览作品。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肉圆搓得最圆?

篇2

美术活动:我的小手最能干(泥工)

活动目标:1.复习巩固用团、压、捏、等方法表现物体水果和狐狸的主要特征。

2.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塑造的能力。

3、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泥工的兴趣。。

活动准备:橡皮泥、示范的作品

活动过程:

一、通过作品展览,激发幼儿塑造物体的兴趣。

       示范讲解秋天的水果和狐狸的塑造过程。

      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苹果,香蕉、梨子、葡萄、、、、、)

教师出示挂图和示范作品,引导幼儿观察制作,复习讲解交待要求,幼儿交流如何分布做,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在操作制作过程中,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重点是:水果的外形特征。难点是:要求幼儿搓的光滑。

二、塑造狐狸

以游戏的口吻,出示各种小动物,今天狐狸过生日,我们要去参加,现在我们每人捏一个带去帮他庆祝生日。那就用泥来捏,教师分布讲解外形特征后幼儿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帮助幼儿克服伸拉泥做狐狸头部的困难。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三、作品展览讲评,看看谁的狐狸最美发金苹果奖励。

篇3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是以“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为基础,围绕“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操作交流展示拓展运用”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了“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的教学理念。学生从观察的事物中发现并提出研究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或预测,在讨论中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和预测,在操作中收集证据,在汇报交流中依据事实作出合乎实际的推论,并应用结论解释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手脑并用,做思共生,设计挑战性的科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做”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挖掘生活事件中的有效因素,与课堂学习发生联系,帮助学生拓宽科学学习视野。

二、教学目标

(1)能通过假设、实验等方法认识到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大空间、利用漂浮物、往水里加盐等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应用”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体会学中玩、玩中学、做中思、思中做的探究乐趣,能在学习中乐于动手、善于思考、敢于表达。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土豆、橡皮泥、生鸡蛋、食盐、小刀、水槽、药匙、烧杯、搅拌棒、铁块、泡沫板、细绳等。

四、教学过程

(一)实验激趣,提出研究问题

(1)谈活:老师这里有两只鸡蛋,一大一小,如果把它们分别放在两个杯中,猜猜它们会怎么样?

(2)教师逐一演示鸡蛋由沉到浮的过程。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猜测)

(4)揭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沉浮)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的可贵之处在于问题尚未得到实证以前,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基于前概念有效地进行猜想、预测才能推动学生去求证。通过两个实验,激活了学生新的认识,激发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把注意力转向水,学生很容易猜测有一杯水是盐水,为学生进一步思维与探究进行导航。

(二)研究鸡蛋沉浮的秘密

(1)根据学生回答,引导他们先思考,再分组做鸡蛋在水中和盐水中沉浮的实验。

(2)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3)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用盐水能让鸡蛋浮起来。教师提问:现在你能确定老师这杯水里放的就是盐吗?

(4)谈话:在共同探究鸡蛋沉浮的秘密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录像(多媒体课件播放“死海之谜”)。看了这段录像,你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如果水中放了味精、糖等物质鸡蛋会不会浮?课后可以继续探究。科学研究讲究实证,这里正是科学思想的渗透。

(三)猜想实验的办法与策略

(1)谈话:在桌上有泡沫、橡皮泥、瓶子、铁块,把你认为会沉的物品挑出来放进水槽里。(学生尝试后回答)

(2)提问:沉在水里的有很多物品,怎样让它浮起来呢?不同的物品可以用不同的办法,设想一下,能想出哪些办法?把好的办法跟大家说一说,其他人补充。把设想写在或画在“实验记录单”上。(课件显示实验记录单,学生填写)

(3)谈话:这些办法能不能成功呢?通过实验来验证各自的想法。实验中还可能想到其他办法,也可以尝试着做一做。

【设计意图】“做中学”理念强调要珍视每一位学生动手以前的思考,在目前大班额情况下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动手前的想法,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做事的计划性。用恰当的符号表示实验成功与否,可对先前的设想进行可行性检验,便于统计实验的正确率。交流中鼓励学生倾听,在倾听中甄别,完善自己的想法。

(四)操作汇报,归纳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谈话:各组按自己设想的方法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提问:哪个组先来说一说,哪些设想成功了,哪些没有成功?(学生带着研究记录单进行交流汇报)我们用了很多办法让这些物体浮起来,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呢?改变了什么,物体才浮起来的?小组里先讨论讨论,然后在记录单上试着填上结论。(学生讨论后填写记录单,之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的猜想,并不是都能成功的,成功的方法容易让人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不成功的地方同样启迪人思考。手脑并用,学做结合,无论成功与否,尽量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分析并归纳出原因。对于沉浮的规律,学生不需要深究,归纳出浮起来的基本方法即可。

(五)拓展运用,尝试解决现实问题

(1)解释课始时鸡蛋沉浮的现象(略)

(2)了解潜水艇沉浮的原理

谈话:这位巨大的钢铁朋友,是怎样在水中自由浮沉的呢?老师给每组分发一个小潜水艇模型,你们玩一玩,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学生动手尝试操作,分析讨论,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的现象及想法,然后教师播放潜水艇原理的录像,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刻体验物体的沉浮是通过改变物体的重量来实现的。

(3)列举现实生活中沉与浮的实例

提问: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的几种方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人在游泳时穿上救生衣或套上救生圈,这是借助漂浮物漂在水面上;钢铁造成的船,这是改变形状使它们浮在水面上;船在水里如果要沉下去,赶紧把船上重物扔到水里,这样船变轻了,它就能安全地浮在水面上……

(4)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情境:一位渔民伯伯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出示课件),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围住,养在里面,可以用什么方法将渔网在水中竖起来呢?(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

生1:可将渔网的上部挂在竹竿上,下部用石头压住,这样就竖起来了。

生2:我认为竹竿不行,应该换成大一点的箱子,因为木盒子很难沉入水里。

生3:木箱子太轻了,还是换成铁箱子,因为它比较重,所以在水里不会乱动。

生4:渔网的下部用大石头压住也不行,如果不用了,不容易把网收起来,应该换成铁链子,不用的时候,把渔网和铁链子一起拉上来。

……

【设计意图】科学知识不是僵硬的、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充满无穷的魅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解释,解开了课始的迷惑;通过在活动中探究潜水艇的奥秘,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拓展了学生的认识;通过列举生活应用实例,进一步突出了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想办法让渔网竖在水中,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自然地把活动延伸到课外。本环节体现了课堂教学层次性、拓展性、实践性和高效率。

五、教学反思

(一)动手做――科学学习的关键点

好的探究实验设计是建立在对学生科学前概念的充分掌握的基础上的,课前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原有的概念水平。一般说来,三年级学生认为大鸡蛋放入水中会沉,而小鸡蛋会浮,据此,教学中设计了把大鸡蛋和小鸡蛋放入了盐水和淡水中的活动,使产生的现象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发生冲突,从而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了“水”。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迷思点”,而学生的“迷思点”正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教学中教师努力构建并促进这种生长点的产生与发展,为学生搭建一个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科学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二)动脑想――科学探究的支撑点

好的教学要善于让学生动脑,往往是动手以前先动脑,动手与动脑相比,动脑更为关键。教学中,当学生让橡皮泥、装满水的瓶子、铁块等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前,教师先让学生大胆设想办法,并且把要研究的所有物体放在一起想,再把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想明白了再动手做,做了以后再思考、归纳结论。这种“思做思说”的探究方式区别于以往的“先小组讨论再做再思考”的探究模式,课堂上少了“群言堂”的浮躁,多了几许安静的思考、有序的矫正、科学的表达,多了一些科学课堂应有的严谨和缜密。

(三)重过程――科学教学的关注点

科学课堂秩序重构,倡导信任、民主、开放的课堂秩序,信任即和谐,民主即平等,开明即开放。在“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中,营造师生间互相信任、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创设,是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表达的前提,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秩序中会有最灵动、最出色、最让人惊讶的表现。基于此,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过程,而不是教案,课堂上要不断发现、充分展示学生的“亮点”。把橡皮泥放进空瓶子里,放少一些,橡皮泥就和瓶子一起浮,放多了,橡皮泥就和瓶子一起沉;把小瓶子里的水倒掉一半,拿掉小瓶子的盖子让小瓶子扣在水面上,小瓶子会浮;把土豆中部部分挖空,土豆就会浮……学生想到的办法令人称奇。坚实的过程提升了探究的品质。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体验他们对自己的爱,激发尊敬他们的情感

2、在与爷爷、奶奶一起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相互关爱的温暖和快乐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乐意参加布置环境的活动。

 

活动准备:

1、皱纹纸搓成的小纸球

2、彩色橡皮泥

3、音乐"爱我你就亲亲我""过新年"

 

活动过程:

1、介绍重阳节:

老师:我们中国有很多特有的节日,其中重阳节就是我们祖国专门为老人设定的节日。重阳节那天很多老人会去爬山登高,今天我们在幼儿园帮爷爷奶奶庆祝节日,祝愿他们身体健康。

2、讨论表达爱的方式老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疼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他们是怎么照顾我们的?(幼儿回答问题)我们小朋友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观看视频)3、幼儿给老人献吻与老人拥抱(老师:刚刚小朋友回答的都很棒所以老师也给了你们奖励。老师刚刚是怎样奖励大家的?你们得到老师的拥抱或亲吻开心吗?爷爷奶奶照顾我们那么辛苦现在我们也来抱抱他们亲亲他们让我们可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开心一下。)4、音乐律动--亲亲您、抱抱您(老师:孩子围在老人周围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律动)5、亲子游戏:包饺子四、结束活动:作品展示合影留念

 

篇5

生成性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的探究者,改变了以往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在生成性教学中,学生逐渐养成一种自主探究的习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来解决,改变了过去等着老师给他们讲解的恶习,懂得学习科学不应只着眼于书本,而应更深一层地去体验,从而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生成性教学的课堂实现

1.多种手段,促使学生生成资源

生成资源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温床”的培养,这“温床”就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比如多媒体课件,这是集电光、电声、图形于一体的媒体环境,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容易产生新想法、新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教室,关注社会,去田野,去工厂,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诱发生成资源。在教学《果实和种子》时,我搜集了一段关于种子萌发过程的压缩片,通过观看种子萌发的情形,让学生感受到和其他生物尤其是动物一样,植物也时刻发生着生长变化。从学生们观看时发出的咿呀的惊叹声和他们看完后抑制不住要发表感慨的神情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对植物生命的探究有了莫大的兴趣,接下来种植种子、观察植物成长过程的活动就非常顺利的开展了。又如《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中,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寻找并研究土壤。在观察之前,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使观察更具有目的性:观察土壤的表层,你有什么发现?用小铲子、小木棒挖一挖,你又有什么发现?观察土壤里植物的根,量一量一棵小草的根有多长?找一找土壤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什么地方?关于土壤,你还有什么发现?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注意安全。观察结束后,回到教室交流汇报观察结果。通过这次户外观察,学生不仅获取了书本上要求了解的内容,而且更亲近土壤、关心土壤,还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交流,从而形成在平时生活中细心观察、积极动脑、热爱自然的优良科学品质。这些都不是在教室里想象能生成的。

2.精心预设,搭建课堂生成温床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要生成首先要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时把握课堂的亮点,不断捕捉,不断调整教学,机智生成。溧阳市东升小学的史振华老师执教的《认识液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探究水、油、酒精这三种液体流动快慢的这个环节时,教师没有限制学生探究的方法,而是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吸管、滴管、杯子、试管、流速板、小纸花等,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再用自己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这些材料肯定是教师精心选择的,在课前已经设计了几种探究液体流动快慢的实验方法,心中已经有答案了,将这些材料全都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材料设计、实验,学生的想法可能很多,但都是在教师的预案之内,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指导性。

3.张扬个性,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事物的质疑也是一种生成资源。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这需要教师首先能营造一个宽松的质疑环境,并能保护学生的质疑欲望,适时指导学生的质疑质量。当学生质疑成为习惯时,他们就会不断地主动接受知识,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我课堂上,我经常问的一句话是:还有什么问题吗?在执教《星座》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道:“老师,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在阴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这是真的吗?”话音刚落,教室里传来一片笑声。我想,这位学生能敢于提出问题,并能勇敢地说出来,这个态度是好的。所以,我首先对他的质疑态度表示了肯定,接着,我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牛郎织女星分别在哪?两颗星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这个美丽的传说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查找资料、分析、计算,将问题解决了。这使学生既意识到要尊重别人的质疑,也体会到个性张扬的魅力,更促进了课堂的生成。

4.学会捕捉,巧抓动态生成契机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芽、瞬间的创造。面对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以及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在《研究磁铁》一课中,当学生探求出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个性质后,预备下一个环节,而这时有一位同学却不当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学生的注意力一会儿被转移到这块摔断的磁铁上,都在等着我怎么批评这位同学时,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时机,没有去批判这位不当心的同学,而是反诘其他同学:这块摔断的磁铁还有南北极吗?怎么去判断呢?学生探求的愿望又一次被激起。又如在执教《把固体放进水里》这一课时,学生将各种固体放进水里,探究固体沉浮的原因。在讨论中,很多学生认为有些东西会浮是因为这些物体很轻,而有一位学生却认为:“东西会浮是因为它很重。”这让我很惊讶,我让他解释一下。“船是铁做的,很大很重,却会浮。”学生都很吃惊,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是对的。我作为教师,是不是应该马上纠正、讲解呢?我想,再多的讲述还不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来的好。我发给每组一块橡皮泥,小组讨论合作,想办法使橡皮泥浮起来,结果大多数小组都能想到做成船状能使橡皮泥浮起来,接着再来讨论船很重却能浮起来的原因就容易多了,而那位学生的观点也就没人认可了。虽然这位学生的观点不正确,但是我抓住了这个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使课堂更高效。

5.智慧宽容,点亮课堂和谐之光

叶澜教授提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的“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生成性教学不可能在教师霸权下存在,教育民主才是其生存的土壤,而平等互重、宽容妥协正是教育民主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中的各个主体都是平等的存在,任何学生不因自身家庭背景、种族、相貌、性别、个性及学习成绩的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都应受到尊重。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观察,运用体态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表述,特别关注倾听中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帮助学生完整、清晰地表达。教师评价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能和学生平等交流。对于教学中不同意见,师生彼此之间必须以宽容妥协,不发生对抗冲突为原则,才能保证偶发或相异观念向新意义的方向生成。

三、生成性教学的几点注意

1.关注生成资源的价值

在课堂上,学生涌现出来的想法、问题千奇百怪,但是教师不能一味地跟在学生后面跑,必须把握住探究的方向,把握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利的生成,摒弃那些无用的生成,既要考虑到适应全体学生,也必须适应特殊群体,适合教师本身,这样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不为了生成而生成

在一些教育环节中,内容相对简单,之间的联系比较明确、简单的,就没必要为了生成而生成;另外,一些偏离教学目标的生成,也没必要为了生成而生成。以往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现在的教学很可能会走到另一个极端:过于注重活跃的形式而忽略了目的所在。现在的许多课堂成了教师的“表演课”、“作秀课”,表演流于形式,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深入地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要进行生成性教学。

3.课后反思及自我提升

篇6

我是第一次进幼儿园(前一次去的是早教机构)所以有些紧张。这次我带的是小班,有一个让有意思的称号:小四班。真是有意思! 走进教室,老师跟我们打完招呼后,保育阿姨让我们给来的小朋友卷衣袖洗手,我也不管小朋友们愿不愿意让我这个陌生的老师弄,厚着脸皮拖着进门的小朋友就往洗手池那走,然后一边卷袖子一边问长问短的。小孩子都可爱得像天使让我十分喜欢。 接下来我们便在一边帮忙一边观察中了解这些孩子,幼儿园中总有些表现特别的孩子。看上去那么格格不入,一会儿的时间我就发现了两个小朋友表现得特别异样,一个是安静沉闷、不愿意和群体相处的卢小蕾,一个是爱闹管不住的刘石达。他们总是那么不合群。

我们去的那天是星期一,全园小朋友到操场集合做操,那天我深有感触,因为让他们排队下楼梯起码走了半个多钟头(从三楼到楼下),有的小朋友推推挤挤,有的不愿意下去,有的停停走走,有的下到二楼哭腔说:老师我要尿尿/拉粑粑。天哪!受不了,我们是连哄带拖带背把他们搞到操场的。那两个小朋友一个被老师拖着一个被我哄着才下去的。他们做操其实很简单但是小班接受程度低些,所以基本是一片混乱。当然,做完操,玩完滑梯后,我们又这么把他们给弄回去了。 然后他们分草莓、香蕉、苹果组进行游戏计划,自主选择区域和职务进行游戏。他们的区域分为娃娃家、儿童超市、美工区、银行。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玩具和相应职务,里面餐具、娃娃、生活用品、食品空瓶、水果样品样样齐全。

第二天也是如此在玩玩具过后便是教师组织活动,然后吃饭,午休。 下午三点左右起床吃点心,小朋友们在每一次集合时都拉着老师的手牵火车。慢慢地老师也让我们开始负责牵火车头,然后带他们进洗手池、厕所。每次游戏,活动前都会组织他们有序地喝水、上厕所、洗手。 然后是玩玩具的时间,班上有积木、路线图盒、拼图等玩具。玩几十分钟之后就开始集合收玩具。之后是教师上课活组织活动。接着便是晚餐。 晚餐完了后,集合坐在一起表扬今天表现好的,奖励贴纸。家长在五点开始接孩子回家。 我们在第二天时就记住了大部分小朋友的名字,因为星期三我们就要开始组织游戏了。而且我们还得每人交三篇教案。 第三天第一个组织游戏的是邹老师,我和另一个在帮她管乱动的孩子,游戏还是挺成功的,小朋友都愿意玩,也愿意说,因为最后一个动作是抓人,最后他们几乎把保育阿姨和邹老师压扁了,还好我闪得快! 第四天是欧阳老师,玩的是水果蹲游戏,最后让孩子们用橡皮泥捏水果。孩子们都挺喜欢玩的,我还捏了一串葡萄,得到小朋友们异口同声说像。嘿嘿! 上午我也组织了一个活动--动物火车,最后演变成堆人了,压着小朋友了,有点惭愧啊!我一个人的时候都搞不定这些小家伙,吵成一片。

篇7

一、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培养专业意识

初中毕业的学生刚走入技校的大门,对于《机械制图》这门功课到底是干什么的,一无所知。所以本课开篇不要讲得过多,应抽出时间去工厂参观,了解图样在工厂车工中所起的作用,多看一些车床,多看一看零件,明确图样在其中的作用,再找来一些往届学生的优秀制图作业,创造一种触手可及,跃跃欲试的课堂活跃气氛,使其真正认识到制图是技术交流的语言,是组织制造零件和装配的依据,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重要基础。

二、整肃课堂纪律严格抓好课堂管理

《机械制图》课的主要学习场所是课堂。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体现教师的主观意识,必须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信服。传授知识必须准确,干脆、斩钉截铁,一环套一环,故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既要备教材,又要了解掌握学生,用你完整的知识脉络去紧紧地抓住学生,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三、教师要精读教材,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无论是新老教师,精读教材认真组织实施备课,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不要理解成备课就是抄抄书,写写教案。备课是教师的劳动再创造,是老师对书本知识在老师的潜意识中的升华。备课也是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对学生的期待。如何把握课堂走势,体现教师的意志,备课时都应精细设计和考虑到,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好整个教学过程。

四、精研教学大纲,纵观教材,分清主次

本课程的精髓就是要运用正投影法在投影面系中解决一个由实物到平面图,由平面图形到实物这样一个问题。比较具体一点说,知识脉络为:入门制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基本画法三视图组合体视图剖视图零件图装配图,即解决一个由零件实体到零件图形这样一个问题。

首先,教学过程中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处处从严要求,多做作业,多画,多改,并及时讲评作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搞好三视图的教学,抓住这个重点不放。三视图的教学过程是不是成功,是能否画好零件图的关键。在实施三视图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个问题的教学,即正投影法和三视图。笔者认为:第一,首先要讲清正投影法,给出明确概念,并解释好平行光束,引出立体直角坐标系X、Y、Z。在此基础上引出三投影面系V、W、H,画出版图,给学生看三投影面系教具,引出并建立空间概念。第二,再将一个简单的基本形体放入三投影面系中,根据正投影法,在每个投影面上就得到一个视图。第三,将基本形体拿掉,展开有视图的三个投影面,即一个主视图不动,另两个分别沿X轴、Z轴转90°和V面相平,就得到了三视图。这个教学过程非常重要,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明确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不要间断,一气呵成,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对三视图的形成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这就为下面讲清三视图的投影关系、方为对应关系、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奠定了基础。第四,接下来就是借助三视图,抓住图与物的内在联系,读懂、画好组合体三视图。工程上常用的形体,以其几何形状来分析,一般可看作若干基本形体按一定相对位置,经过叠加,或一个基本形体经多次切割而形成的。第五,建立剖视概念,明确剖视意义,全面领会视图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方案。其基础还是前面的三视图。笔者认为:应重点讲清剖视图的一写基本规定画法,及剖视图与前面三视图的内在联系,并重点讲清全剖、半剖、局部剖的具体画法、用途、标注方法。

五、利用教学媒体,增大信息量,多方位改善教学效果

篇8

1)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运用设疑、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利用精讲、重练、辅导、答疑、讲座等来突破其理论原理教学,运用摸型、实物零件、生产零件挂图、参观学习、等来提高感性认识,开展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应用能力。

2)教师要精心备课,加强对所讲内容容量、难度以及时间的控制。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在讲透重点、讲清难点等核心问题和学习方法上。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各科之间的连接性。对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典型性,做到多练、精练,考虑制图特点,练习和理论教学课时比大于6∶4,突出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教师自身业务建设,是素质教育推进的动力

教师是教育的决定因素,教师水准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造就和发展。一个知识渊博,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一定是深受学生欢迎和学习的楷模。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要善于学习,开展科研。勤阅素质教育类期刊,了解外部信息,吸取研究成果,明确素质教育意义,探讨素质教育途径。同时开展教学科研,教师应主动撰写科研论文和素质教学论文,参加各地学术交流。

2)单位要鼎立支持和鼓励制图教师业务进修,科技培训。如参加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业务进修等,更新知识结构,推进多媒体应用技术教育的开展。

3)推行优质课评比。要求制图教师每学期开设一堂素质教育公开课,拿出一个优秀教案,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苦练内功,提高教师驾驶制图素质教育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制图教学应联系实际,讲究实效,注重实用。那种“纸上谈兵”,“在黑板上开机器”的教法,只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途径,借助各种载体和外部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例如:开展模型制作兴趣活动;运用塑料泡沫或橡皮泥切制立体;开展零件绘制实验;参观工厂等。在应用上,运用生产用正规图纸,制作挂图,开设讨论课,激励争鸣,提高兴趣。

2)强化徒手画图训练和图板画图训练及识读生产用图纸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掌握制图国家标准。制图教师要学会运用熟练的徒手画图能力,开展教学。

3)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制图掌握的程度和兴趣,周密分析其能力差异,制定一套适宜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在内容掌握和练习要求上分别对待,对较差学生,设计减缓知识坡度,但求独立完成,逐步提高。

4)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素质教育的趋势。目前在制图教学中应用了电脑软件,不仅效率远高于传统的手工作图,而且可以模拟大脑思维进行“联、交、差”的运算。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减少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声、色俱全的动态画面吸引学生,情景逼真优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教师独立作战的格局。教师发现学生空间思维堵塞之处,可停机讨论,及时疏通,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建立正确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成果检验的关键

1)制图的评价体系,应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理论性、客观性、实践性和各种能力相结合。考核是学科终端监控手段,应尽量使考核的评价体系科学化、系统化。各地区和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制图评估体系,对学生的视图能力、作图能力、基本技能和平时作业效果,实行分层考核记分,采用优、良、合格和不合格的等级评价制。也可以反映不同能力的知识实行学分制记分法来划分等级等。因为传统考试的59分和61分,很难说明其能力有多大差异。

2)对于高职学校的学生,往往考试内容不能反映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加上一部分学生在对待考试问题上漠然视之,既使补考也无所谓,这是高职学校学生基础和素质差所形成。所以素质教育,不但要求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使之更加全面反映教育要求。同时,更应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种渠道来把关,加强推行评价途径的细分化、具体化、综合化。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其它素质能力的提高。

篇9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并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2]。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以便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例如,教学认识thenameofthespaceship的这个知识点,有的教师只花3分钟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认识了of的表示法;有的教师需要花5分钟,明显这些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同,但教学效率却不同。再如,复习词汇的时候教师常使用单词图片进行复习。有一位教师直接拿着十张卡片,让学生一张、一张地猜测卡片上的单词,很明显,这种信息差太大了,同学们几乎是瞎猜。因此可将其改进为:教师通过向学生快速地呈现十张卡片后,再将卡片重新排列,并抽取其中的五张卡片展示给学生后放在桌面上,然后再将剩余的五张卡片随机出示让学生猜测。如此这样在活动之初就限定了猜测的范围,使学生的瞬间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从中再抽取两张卡片给学生展示,从而进一步缩小信息差,为激发学生抢答热情奠定基础,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2课前的准备要充分,这是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前提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3]。只有老师将课备好,才能在课堂上好好的发挥,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就要对课标、教材、教法和学生,确定教学目标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专注教学大纲、课本、教学用书,尤其是现成的教案,对教案中的可取之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知识基础和实际的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活动以及手段等,并且采用听、说、读、写、玩、演、唱等方式进行学习[4]。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框架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小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感受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其英语课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具体的方法,针对每一堂课的知识设计不同的教学操作方式。如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特点是:喜欢游玩、喜欢教师的表扬、集中精神的时间较短、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等。因此他么较于喜欢实物教学、图片教学、游戏教学等。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注意使用情境法、直观法、灵活法等进行教学,从而创设有效地小学英语课堂。

3通过对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加强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认识到:要激发小学生对英语歇息的兴趣,其决定性的因素应该是英语教师、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教师对其的合理启发、教师具有艺术性的引导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有效的调整。借助有效的游戏教学、灵活的学习方式、知识情境的创设等,使使英语变得更加的活跃、轻松、和谐。因此,对于课堂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因而要认真备课,渲染课堂气氛,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1培养学生听、说、读能力

小学生有着音感强、记忆力好、喜欢学习新鲜知识的强烈愿望,但是如果教学进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小学生的生理优势就很难有效地发挥出来。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应采用教唱英语歌曲的方法。这样不但使小学生接受快,而且乐于学。小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歌曲都是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的。一首“whereisAmy(再唱一遍)?Sheisintheclassroom(再唱一遍)———歌曲,等学生学会了,就可以换词来复习和巩固旧单词。掌握Whereis———“She(he)isin———”这样的两个句型。让学生在唱歌的兴趣中,找到学英语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以应用,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小学生学英语的初级阶段,打好听说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听;说,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由自主地说。要使小学生在听说方面得到训练,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和提供情景操练机会,想方设法把真实生活搬进课堂。例如:在教banana单词时,叫学生带香蕉到课堂,利用实物教ba-nana这个词。又如:在教食物时,可以把食物带到教室,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食物来教单词,以此来为学生创造特定的语言环境。上课利用挂图、幻灯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重视角色扮演;在语音教室上课,利用语音设备功能,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在教学字母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橡皮泥捏字母、小木棍摆字母等。通过直观、灵活的学习方式掌握英语字母的写法,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效果。

3.2用课堂游戏的方法,使小学生愉快地掌握英语知识

游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把游戏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能为英语学习创造逼真的、富于交际性的语言环境,能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还能满足旺盛的学习欲望。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情趣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对游戏有着极大的兴趣。因为游戏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课堂上穿插和英语教学有关的游戏,可以起到分散难点,降低难度,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英语课堂游戏可以采用句型游戏、词汇游戏、语音游戏等。

3.3加强口语训练,使他们大胆地和同学、小朋友开口讲英语

学生学英语需要大量的课堂操练和课外实践。小学生往往在上英语课时才开口讲英语,在课外学生又缺乏主动说英语的机会。一般的日常生活用语能够在小学生交往中得到普遍交流,增强记忆,并逐渐养成讲简单英语的习惯。小学生在学习和玩耍过程中,时不时地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日积月累,小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口语训练,加强了记忆。而且,只要一个同学学习了一个句型或一个口语,其他同学也能陆续掌握。小学英语教学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课堂变得轻松、灵活、愉快,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拖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5]。”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多学的兴趣培养显得更加的重要。

篇10

关键词: 机械制图 教学手段 空间想象能力

引言

机械制图是培养学生对工程图样的阅图能力、图示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技术基础课。[1]高职学生由于知识底子薄,所以这方面的能力就比较缺乏,在制图课程教学中突出表现为这几个主要问题:空间想象能力欠缺,对比较复杂的投影关系难以理解;视图表达不很合理,尺寸标注不全,零件测绘不准确。本文就影响制图课教学效果的上述问题谈些个人体会,以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制图课程比较抽象、枯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是黑板加粉笔、三角板、圆规,为了加强直观性,教师经常运用挂图、模型和实物等教具演示性地讲授绘图的方法和步骤,来帮助学生建立立体零件的认识。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高职生来说,制图知识领会的起始点就在于先要掌握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学好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知识,再充分利用直观性原则,将几何知识、坐标法运用到投影体系中,学会二维平面图形与三维空间体系相互对应统一。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手段。

1.1利用教学模型和实物。

高职高专的教学要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对课程中画法几何部分可略讲或不讲,相关点、线、面的投影规律结合三视图择需讲解,而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是本课程重要的理论基础,必须讲细、讲透,让学生对正投影、视图、三视图有真正的认识和理解。运用模型、实物等可以有效地帮助理解教学的内容。模型具有立体感,在介绍投影法的时候,教室的左墙面、地面及黑板所在的平面构成了三投影面体系,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当模型被放到这样一个真实的空间,会发生怎样的投影?”正确理解三视图中“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量关系,三个图的位置排列,以及每个视图所反映的方位关系。通过对更多模型的深入了解,让学生认识到其实很多复杂的模型都是在立方体或是圆柱体这样的基本体上截切、挖孔逐步演化而来,任何复杂的组合体都可以逐步分解为一些基本体。

另一种方法是借助橡皮泥激发学生动手兴趣和积极思考,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让学生做成不同模型再画下立体图,进而逐步试着画平面图。学生根据要求捏出一些简单型体,如长方体、圆柱等,并将它们作叠加或切割,从而更好地理解组合体的形成方式,画出三视图。

1.2利用挂图。

在每章、每节的内容中,对应使用彩色机械制图教学挂图,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比如在讲解“利用积聚性求作圆柱正交表面相贯线”的时候,可以把挂图上立体图中表面交线上的特殊点和视图时的特殊点互相对应起来,再去求作一般点;接着,再把直径不相等的圆柱正交模型拿出来,进行对比回顾。学习中,学生通常会对两等直径圆柱正交的相贯线难以理解,教师可通过先挂图再拿出实际的模型给学生观看,他们就会留有较深的印象。

1.3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在各个学校的普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在备课时利用PowerPoint和AutoCAD、Solidworks等制作出电子教案,来体现教学内容,包括教材中的各种例图及习题集上需要讲解的典型例题等。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及绘图的时间,另一方面,电子课件中丰富的色彩、逼真的模拟效果,更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其视觉听觉感官,使其快速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

另一种方式是通用AutoCAD、Solidworks等软件制成三维动画,在大屏幕上演示形象逼真的三维立体造型,使学生能直观看到立体的各个角度,并观察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在AutoCAD中,观测三维图形时,还可以通过旋转、消隐及着色等方法来观察三维图形。[2]例如在讲剖视图时,学生对一些剖视图中的一些规定画法不太理解,但是利用Solidworks等环境中绘制的三维模型可以随意旋转、剖切、放大等,学生就可以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来观察该模型。一些如投影变换、截交线相贯线的示解等模型演示效果欠佳的投影几何学问题,多媒体演示能形成更好的直观效果,便于学生学习,进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3]

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实习车间或校外工厂参观、实习,了解机件的结构、制造方法、加工方法等知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具、模型很有限,挂图又会受到场地环境的制约,有时遇到比较难懂的地方,无论教师怎样描述、比划,有些学生就是想不出它的形状结构。要想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培养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一定的表达能力,需要通过相当课时的绘图、读图的练习或实践活动。这其中包括了课堂时间的合理有效的运用和课后练习的巩固。

2.1讲解教学重点要到位、难点要透彻,注重总结制图中规律性的东西。

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中应尤其注意“投影原理”、“三视图的形成”、“点、线、面的投影及其规律”、“剖视和剖面”等一些重点细节内容,比如“空间―平面”转化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就需要通过复习和大量练习,结合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实践才能加深理解,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对课本上的有些内容,如果对实际的生产制造不会造成影响,如截交线和相贯线,那么对高职学生就可以简化这方面的教学。

2.2适当练习并及时评讲。

每次作业都及时批改,并在课堂上对大多数学生都容易犯的共性的错误作统一评讲,及时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个别学生可以课后单独辅导,这样学生会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和错误留下深刻印象。有时笔者故意在黑板上画出错误的视图,请学生检查有无需要更改的地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印象。

笔者同时建议加强徒手测绘训练,要学以致用。由于平时使用尺规画图,学生徒手画图的能力普遍不足,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能临场发挥专长,不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

3.结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何提高机械制图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制图教学中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绘图技巧,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实践证明,以上多种教学形式的灵活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读图与绘图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结合传统方法,加大应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的比重,相信是未来机械制图教学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戴勇编著.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