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区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8 11:4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益智区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益智区教案

篇1

关键词: 中职经济与政治教学 新教材案例 取舍

1.中职经济与政治教材的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德育课程在课改步伐的推动下,教材内容在不断更新。目前中职德育课程中的经济与政治知识教学主要使用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也有部分学校使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等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无论哪种教材,隔一段时间就会修订一次,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主要内容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教材中更换最频繁的就是使用的案例和数据。

2.中职经济与政治新教材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取舍

国家规划新教材是根据教育部最新的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并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经济政治与社会》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供全国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选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都需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新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取舍,做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生活。

2.1“舍远取近”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是面向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材,所选案例需兼顾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课堂教学中舍弃一些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案例,选取或更换一些距离学生生活近的案例能更好地引发学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

例如第二单元“投身经济建设”中第4课有一个名为“关于‘水’的思考”的案例,以“北京水价”为例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江苏学生会感觉距离有点远,可以更换为江苏当地的商品举例讲解。然而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中第3课“个人的收入与理财”以“江苏省华西村”的例子讲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就让江苏的学生觉得距离很近,甚至有学生去华西村参观过,介绍得比教材详细丰富得多。第3课最后还有一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小张参加了意外伤害保险,后来被车撞伤后获得了保险理赔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本校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理赔的案例,如我校学生校运会受伤理赔的例子,能够更加贴近学生。

2.2“舍旧取新”使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2009年6月出版了第一版,经过两年的使用,一些教师对该书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2011年又修订了第二版,但现在距离第二版出版发行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为适应新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教材中部分案例做到“舍旧取新”,才能使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整本教材中案例时间标注为2008年的有近10个,标注为2009年和2010年的也各有5个左右。第3课中关于华西村的案例所用的全村销售收入450亿元是2007年的数据,其他统计数据截止日期多在2010年之前。第11课的案例“中国载人航天——自主创新的典范”中有“2011年底,中国将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表述,而实际上“天宫一号”已于2011年9月29日成功发射;第7课关于我国伟大成就的图片中有一张“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场景,然而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已成功送入太空。还有第8课“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中提到“近年新的法律出台”是以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和2008年施行的《就业促进法》为例的。这些案例在上课过程中虽然依然可以使用,但需要跟学生强调教材的编写时间,并且补充新的数据,跟上时代步伐,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这也是经济与政治知识教学的一大特色。

2.3“舍生取熟”使课堂教学贴近职业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内容中每一章节都会有很多枝枝节节的内容,教师不可能在上课过程中全部展开讲解。对于通俗易懂学生又较为熟悉的案例,学生可以自己阅读。对于较为陌生的案例,教师可以适当取舍,尽量找寻贴近学生所学专业的案例进行更换。

比如第一单元第2课“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中关于“企业中的劳动者”部分内容共使用了王洪军、孔祥瑞、李斌三个模范人物的例子,学生都比较陌生,可以选择一两个详细介绍或者更换一个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模范人物加以说明,做到更加贴近职业。

2.4“舍表取里”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经济政治与社会》新教材为了精简文字,有许多案例只有一句话或一张图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许多相关材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案例所表达的具体内容。

例如在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第9课“依法行使民利”的“关注社会”栏目中提出:“从相关公务人员因‘华南虎照片事件’被处理,到湖南省株洲市全国首个网络反腐文件,将网络反腐推向制度化,再到抽‘天价烟’的房产局长被免职,网络在推动舆论监督和制度反腐方面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一句话提到了三个在社会上有巨大反响的案例,学生很感兴趣但书上又没有具体说明内容,这就需要补充“华南虎照片”、“天价烟”照片等材料或相关新闻报道,让学生通过文字描述、图片、视频等全方位了解,构建多维知识空间。另外,书上还有许多没有多加文字说明的图片如“南京长江大桥”、“三峡水利工程”、“青藏铁路”等,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文字材料,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篇2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中职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探讨课程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及实施过程,旨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教师成为知识学习的设计者、辅导者和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建筑CAD》是中职建筑施工专业的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根据多年的建筑CAD课程教学经验,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与传统教学比较

1、传统的建筑CAD教材编排以软件的运行环境、操作方法和命令为线索,系统性强,理论性强。其教学过程也以知识点为主线来展开,按照教材的模块、顺序授课,先基础、后运用。由于CAD命令众多,学生很容易混淆,很快失去耐心与兴趣,导致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教学时效低。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各教学知识点分解到各个案例之中,而教学案例都来自实际工程之中,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可直接培养学生的实际绘图技能。

2、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知识点被动接受,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当被要求绘制较完整的专业图形时,学生往往觉得知识点零散,不能有效地融会贯通,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教学案例的实用性及趣味性,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实践

(一)整体把握课程教学目标

CAD功能强大,要在课堂上全面地介绍CAD的各种功能是不可能的。根据中职建筑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接触建筑总平面图、立面图、结构图等工程图纸。因此,本门课的教学目标为:掌握CAD的二维常用命令和CAD基本绘图技能,熟练绘建筑施工图。根据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划分成平面图形的绘制、文字与标注,查询管理及打印输出四大模块,然后将每个模块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罗列出来,编制每次课的教学案例和课程任务。

(二)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和课程任务

“案例”即为教师上课讲解用的“例图”,“任务”即为学生独立练习的“练习图”,其知识点内容应当对应一致。教学案例和课程任务的选定、编排是“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和课程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建筑CAD的专业性,最好使用与之相关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或剖面图来详尽讲解绘图命令。结合建筑专业制图特点来学习本课程,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生会主动去熟悉教学案例,去探究学习任务,课堂实效性会大大增强。

加强知识系统性,按照“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应当列出若干个有专业代表性、易操作且能涵盖绝大多数知识点的“例图”和“练习图”,根据教学模块的划分,将各个“例图”和“练习图”分成几个阶段性步骤,将各模块知识点巧妙的设计到各个阶段性步骤中。为了避免知识点的分散,应对案例和任务进行阶段性安排与设置,尽量使各模块知识点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掌握学生学习特征,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和技能逐步积累加深的过程,在设计案例和任务时要考虑学习的渐进性。在设计每个教学单元的实例和任务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包含前面已学过的知识点,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地循环反复中得到提高和加深。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基础目标层次的任务,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挑战更高级目标层次的任务,既不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吃力,又要为学习较好的学生指明深入学习的方向。

(三)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

1、设计并分析教学案例。让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学习CAD中的哪些命令,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主要考虑本专业学生将来工作需要以及自身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只要“能用、够用”就行,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罗列出来。依据这些知识点编制每次课的教学任务,即精心选择针对与这些任务的教学案例。所有图纸可在开课时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熟悉任务、探究任务。

2、师生互动分析案例。案例提出后就要一起分析解决方案,哪些步骤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完成,怎么完成,是否麻烦,哪些步骤还不能完成,为了实现这些暂时还不能完成的命令,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新知识。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知道,需先学习一些什么新的知识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或使这个任务完成的更为简单。

3、巡回指导完成任务。具备完成案例的所有知识后,学生单独去完成任务,教师可以采取巡回指导的方式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进程,一方面发现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普遍性问题集中指出,个别性问题个别辅导,另一方面掌握教学目标完成情况,使工作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统一起来。

4、总结任务评定成绩。教师要对学生完成案例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查漏补缺,对部分难点要进行示范,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实行鼓励性评价,同时注意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成就感。结合评价给出学生案例完成成绩,作为该课程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建筑CAD》这种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这一模式完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由于任务的出现,就会出现完成目标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 史岩,建筑GAD

篇3

----记重庆市XX区公安局XX分局XX

派出所所长XXX、政治教导员XXXX分局XX派出所是一个拥有辖区人口5万人,而警力只有XX人的城区派出所(警力仅为辖区人口的万分之二点四),在200X年各项公安工作中却取得丰硕成果:破获各类刑事案案件XX起,摧毁犯罪团伙XX个XX人,刑事拘留XX人;查处治安案件XXX起,治安处罚XX人;在分局组织的年终综合考评中荣获城区组第一名并荣立集体三等功,两名民警分别在“夏季侦破战役”和执行重要警卫保卫任务中被评为区级先进个人受到区局嘉奖,一名民警被分局评为“破案能手”。他们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所长XXX、政治教导员XXX,带领全所民警辛勤工作、努力奋斗的结果。

在200X年6月4日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30岁的XXX、38岁的XXX分别被XX管委会任命为XX派出所所长、政治教导员,从此两位往常于公于私都接触不同的同事,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上,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战友。任命大会刚刚一结束,在党工委办公大楼前的大理石梯上,两人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合作愉快!”。第二天上午8点,他俩又不约而同地跨进了双牌路2号----XX派出所的大门,开始了生死与共的搭档生涯。

XX派出所是一个新兴的城区派出所,其辖区地处长江北岸、万州主城区的西南部,面积9.9平方公里。以前这里主要是城郊结合部为主,近几年,随着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建设步阀的加快,数万移民落户辖区,一系列移民城市配套工程迅速矗立起来,这里紧邻万州飞机场、火车站、万渝高速公路以及红溪沟、鞍子坝两个长江万州段主要的客货运码头,是名符其实的万州水、陆、空交通枢纽,因此,辖区内的交通十分便捷。随着万州主城区的移民扩张,XX地区速迅发展,社会治安状况也随之日趋复杂。

XXX和XXX到任之前,他们都听说过“对方好处与不好处”的议论,甚至还听到过“看他俩谁斗得过谁”的传闻。然而,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他们却以默契的配合、娇人的业绩和优良的队伍建设成绩,对当初的各种议论、猜疑和担心,作出了有力的回答。

到任之后不久,他俩相约在辖区搞了近两周的社会、治安情况调查,然后叫来副所长任伟,三个人聚在一起,开了第一次工作会和民主生活,会上任伟就他在XX派出所工作了十余年对社会及治安情况的认识,向两位所领导作了工作汇报,接着三人经过半天的研究,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研究制订了辖区“两线两边两手”的“三两”警务工作思路。“两线”即辖区治安以“沙龙路”、“王牌路”两条线为重点;“两边”即认真做好企事业单位、各类商贸市场周边和文化单位、校园周边治安管理工作;“两手”即在“两线两边”的工作中必须贯彻一手抓治安防范、一手抓严厉打击的工作方针。二是统一了“树立正确权力观,反对内耗”的思想认识。他们通过纵横对比分析,得出了目前派出所面临警力不足和“工作环境、执法环境、生存环境”都不太理想的结论,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所内尤其是所领导之间再产生内耗的话,我们这支队伍就会警心涣散、丧失战斗力,如果这样情况出现,那么受益的只能是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分子,受损的是“公安机关的形象”和社会治安,最终是人民群众没有安全感、百姓遭秧。三人一致认为,民警的执法权、所领导的领导权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我们必须精诚团结,我们的这支队伍才可能出凝聚力、战斗力。因此,提出了“班子成员”厉行“分工不家”和“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的工作原则,并以此作为凝聚全所警心、提升全所战斗力的源动力。三是提出了“树良好所风,促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队伍建设“两套锣鼓一起打,两项工作一起抓”的队伍建设思路。

抓说干就干,他们首先以沙龙路、王牌路两条东西走向、大致平行的街道建立了两个“警区”,分别指定由XXX教导员和任伟副所长各带一名民警负责这两个警区治安,然而仅仅四名民警要解决如此大面积的治安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恰好此时区综治委作出了一个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的重要决定:由区财政负责基本经费、统招协警员,分配到各分局各派出所出开展协警工作,于是,他们又增加了XX名协警员,这XX名协警员刚刚一到位,他们立即选择了两条街道的袁家墩、搭马桥两个“治安中心”部位建起了两个社区警务室,两个社区警务室工作人员在四名民警的带领下,分班昼夜组织开展治安巡逻、调解治安纠纷、协破协查刑事、治安案件,民警进社区实现了警民的“零距离”接触,为稳定这两条重点线上的社会治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帮助移民的尽早实现安居乐业做出了积极贡献。200X年警区共组织开展治安巡逻XXX次,出动力量XXX人次,调解治安纠纷

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XX名,协破刑事案件XX起,治安案件XX起。

XX辖区也是万州企事业单位和文化教育单位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有海康集团等72家国有、集体和私营 企业,有三峡学院、三峡博物馆等12家文化单位,以及望江渡假村等3个区级重点旅游景点,还有与移民新城建设配套新建的宏远综合批发市场、三峡疏菜批发市场等9家大中型的综合和专业性批发市场。他们认为这更是辖区的重点治安部位。今年,他们先后在拥有一万多名师生的三峡学院、日均人员流量数万人的宏远综合批发和“鱼霸”、“菜霸”等活动突出的三峡蔬菜批发市场组织开展了“周边治安整治”专项斗争,摧毁各类犯罪团伙XX个XX人,并治安处罚了一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员,有力地确保了这些重点部位的治安稳定,大大提升了辖区的治安质量,企事业单位、商贸市场、校园周边的治安秩序明显好转。

篇4

【关键词】 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曲美布丁;肠易激综合症

肠易激综合症(IBS)又称为痉挛性结肠或结肠激惹综合征,是一种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比较常见。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现象。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有时粪中带有大量黏液。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上述症状者欧美为l0%~20%,北京和广州的分别为7.3%和5.6%,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本研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应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与曲美布丁联用治疗,观察临床疗效。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15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为2008年3月―2011年4月我院中医内科门诊患者,通过诊断符合罗马Ⅱ标准,随机分3组,每组50例,对照a组50例,对照b组50例,观察组50例。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严格控制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观察组的患者用马来酸曲美布丁200mg,3次/天;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4粒,3次/天。对照a组的患者用马来酸曲美布丁200mg,3次/天。对照b组的患者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4粒,3次/天。疗程为一月,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1.3 疗效观察 治疗前及治疗一月后详细询问并记录治疗后腹泻、腹痛的轻重程度以及发作频率的变化。详细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检查血、尿和粪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查。

1.4 疗效评价 治疗前和治疗后一月详细询问并记录腹痛,腹泻及检查前后血,尿,粪及肝肾功能。腹泻包括粘液便,水样便,干硬便且腹泻次数多为2-6次/日。腹痛按疼痛症状积分标准:0分=无疼痛症状。1分=疼痛明显,不影响工作且不需要服药治疗的。2分=疼痛明显,不影响工作且需服药治疗的。3分=疼痛非常明显,必须卧床休息且需服药治疗的。腹泻按症状积分标准为:0分=无不适,无症状。1分=有不适,有症状,但是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不需吃药治疗的。2分=有不适,有症状,且持续,需服药治疗的。3分=有不适,且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需卧床,且需吃药治疗的。

2 结果

表1三组疗效比较

2.1 临床疗效比较 经一月治疗后,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观察组的疗效明显由于对照a组或对照b组,三组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报告 三组150例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良好,整个过程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尿和粪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症(IBS)病因尚不清楚,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饮食因素,感染因素,肠道菌群失调以及遗传因素等。本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近年研究还发现,某些肽类激素如缩胆囊素等可能与肠道易激综合征症状有关,这有助于解释精神、内脏敏感性以及胃肠动力异常之间的内在联系。马来酸曲美布丁是一种新型的胃肠双动力药,通过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的u2受体或胆碱能神经的k受体,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并能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钾和钙通道,实现对胃肠道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

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主要有L-谷氨酰胺,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等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为四君子汤的组分,四者以人参为主,补气健脾养胃;配白术健脾燥湿以加强人参补气健脾之力;再加茯苓健脾渗湿,测其补脾之功效更加明显;配炙甘草也有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并能协调诸药而使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功效。而方中的谷氨酰胺[1](Glutamine Gln)作为一种特殊的营养物质,Gln是体内含量最丰富的非必需氨基酸,约占总游离氨基酸的50%,是合成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许多其它生物分子的前体物质,是机体内各器官之间转运氨基酸和氮的主要载体,也是生长迅速细胞的主要燃料。当肠道缺乏食物、消化液等刺激或缺乏Gln时,肠道粘膜萎缩、绒毛变稀、变短甚至脱落,隐窝变浅,肠粘膜通透性增加,肠道免疫功能受损。Gln不仅能为倡导肠道粘膜细胞提供增殖分化需要的能源和氮源,还能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粘膜,重建肠道功能的作用。谷氨酰胺还可以通过促进谷胱杆肽合成而间接具有抗氧自由基对生物膜的损害,从而维持肠道细胞膜的稳定性,预防细胞内外水肿的发生。四君子汤与谷氨酰胺互相补充同时相互有协同作用,从整体上有效的调节肠道功能又加强了肠粘膜的防御功能。

4 小结

综上所述,复方谷氨酰肠溶胶囊联合曲美布丁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有效率可达92%,联合使用优于单一使用复方谷氨酰肠溶胶囊或者胃肠双动力,且无不良反应。显示其较高的安全性。

篇5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在春之歌这一主题下的科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和艺术活动《青蛙家族》后开展的区域活动。笨活动是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地了解青蛙和蝌蚪的关系,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巩固青蛙的外形特征。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拼拼、摆摆、说说等多种形式加深对青蛙家族成员的认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青蛙家族成员,进一步熟悉青蛙家族成员的外形特征,体现自由表现的快乐。

2、通过拼拼、摆摆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感知青蛙外形与其他动物的异同点,熟悉青蛙的演变过程。

3、在游戏中,增进幼儿的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数学区:数群卡片;青蛙生长过程图,排队标记,颜料、棉签。

2、美工区:颜料、调色盘、棉签、橡皮泥、折纸、青蛙折纸步骤图,青蛙模型。

3、益智区:青蛙、大白鹅、鲤鱼、乌龟的拼图。

4、语言区:磁性教具;一个大脚盆创设池塘的情景;各种动物贴纸;自制图书;绘本故事《摇滚青蛙》;故事书《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活动,引出活动主题。

1、猜谜语,引出青蛙。

师:小朋友们好,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吧!请听题!

师: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

师:对了,就是一只小青蛙!

2、出示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师:朱老师还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片,请小朋友看看,图片上都有什么呀?

师小结:很多小蝌蚪围绕在青蛙他*的身边,看起来好幸福啊!

3、通过示意图,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师:这是一幅青蛙家族图片噢!青蛙家族真热闹,我们来看看青蛙家族都有谁啊?(小蝌蚪和青蛙)

师:那小朋友知道青蛙是怎么来的吗?他有什么样的生长过程呢?

师小结:小蝌蚪刚刚出生的时候是一个卵,渐渐地露出黑黑的大脑袋,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接下来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慢慢变短,最后就长得和青蛙妈妈一样啦!

4、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师:青蛙想把自己的家族发展的越来越大,想请小朋友为他们制作一些青蛙家族成员,你们愿意吗?

二、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操作。

1、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性。

师:小朋友刚刚看到了在画面上的青蛙家族,那你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忙扩大青蛙家族呢?你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制作青蛙呢?

注:幼儿积极主动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尽量让孩子不要跑题。

2、教师介绍材料,幼儿说出自己的制作想法。

师:朱老师给小朋友准备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先看看这些材料,你觉得你可以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什么样的青蛙或者小蝌蚪呢?

3、教师介绍各个区的操作材料,并简单说明操作方法。

①数学区:

师:数学区的小朋友,朱老师准备了青蛙的生长过程图,小朋友可以看着过程图来说一说,指一指青蛙生长的前后顺序,还可以制作数群卡片,圆点和你的小蝌蚪数量要一样多噢!小蝌蚪我们可以用棉签来画,知道吗?还准备了排队标记,和青蛙的生长过程的小卡片,小朋友可以给这些卡片排排队,看看谁前谁后?排完后可以自己说一说你的操作结果。

②美工区:

师:美工区的小朋友就可以用颜料给小青蛙们打扮啦!待会儿他们还要赶着参加摇滚音乐会呢,要把他们打扮漂亮了噢!还可以用橡皮泥在泥工板上捏出青蛙家族,也可以用折纸的方式啦,朱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青蛙折纸步骤图,小朋友要仔细看清楚每个步骤噢!看看谁哲的小青蛙最像了!

③益智区:

师:哇噢~朱老师还准备了青蛙、大白鹅、鲤鱼、乌龟的拼图,小朋友要仔细看看,每种小动物的样子噢,这样才能比较快的拼出来!

④语言区:

师:进入阅读区的小朋友要注意了,我们要学会大胆地讲述故事,所以小朋友可以在操作材料的同事也可以小声地边讲述故事噢!我们有一双小巧手,我们也能自己制作一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书,朱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小动物的贴纸,你们愿意自己动手自己操作吗?

4、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有秩序地进行游戏。

师:那选择请小朋友举手,谁愿意进入XX区呀?

注: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意愿,安排幼儿进入区域。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在自己的区域好好的游戏噢!不要到处乱跑,做个有始有终的孩子。

四、幼儿收拾材料,教师进行评价小结。

师:好,请小朋友收拾好材料,从区域里出来吧!

中班区域活动二:我是文明小顾客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购物,学习怎样当个文明的小顾客。

2、知道文明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方便;

3、养成有序等待,文明购物的习惯。

【活动准备】

购物袋一个;区域角“嘟嘟超市”;三份标记图(拿篮子、购物、收银)

【教学实录】

一、联系幼儿已有的超市购物经验,谈话导入。

1、引导幼儿回忆购物过程。

师:“大家一定都去过超市,那你是跟谁去的?去干什么?”(和奶奶去买菜;和好朋友去买饮料;和妈妈去买洗发水)

师:“超市里有哪些东西卖?”(饼干;水;肉;飞机模型;牙膏……)

师:“你知道怎么买东西吗?”(拿钱买;把东西放到购物车里;要选的……)

2、交代游戏的场景和具体规则

师:“今天天气真好,大家的心情也不错。那边新开了一家嘟嘟超市,我们到里面去逛逛,每个人学着买一样东西,老师来帮你结账。”

二、尝试第一次集体购物,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

1、幼儿自由进入超市进行选购,教师适时指导。

师:“先买完的小朋友做到座位上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刚才买了什么?为什么要买那样东西?”

2、师幼共同讨论第一次购物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共同制定规则。

(1)制定拿购物篮的规则

师:“刚才你们是怎样买东西的,先要干什么?”(拿购物篮)

“应该怎么拿购物篮?”(排队)

“那刚才你们排队了吗?”

“不排队会怎么样?”(摔跤;大家抢;闹哄哄)

“是啊,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拿。”教师边说边拿出排队的标记图。

(2)制定取放商品的规则

师:“拿好购物篮,就可以去——”

“那你们第一次是怎么购物的?”

“购物时要注意什么呢?”“(别把东西摔破了;先看再拿;要小心;玻璃的东西不要碰……)

教师总结:“选购物品时要轻拿轻放,不需要的物品要放回原处。”

边说边出示购物标记。

(3)制定付款时的规则

师:“我们挑选完了商品要干什么?”(给钱,付款)

“大家一起去吗?”(不是,也要排队)

教师总结:“购物结束,付款也需要排队。”

边说边出示排队标记。

3、将共同商量出的规则标记送到相应的位置,加深印象。

师:“现在我们把这几个标记图放到超市里,提醒每个进超市的顾客都遵守规则,做到文明购物。”

“看看,这个标记图,贴在哪个地方合适?”(放在超市门口,提醒大家要排队拿购物篮;贴在货架上;放到收银台旁边)

三、在总结的基础上再次购物,通过两次购物对比巩固文明行为。

教师总结:“通过亲身体验和讨论,我们知道了文明购物的重要。文明购物会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方便,让购物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去快乐购物吧,这次我们还是每人选一样商品。”

师:“刚才收完款后,营业员说了什么?”(你们真是一群文明的小顾客)

“她为什么这样夸你们?”(第一次我们乱哄哄,我们把商品碰倒了,我们挤了,我们不拿购物篮;第二次我们排队了……)

四、分享所购物品,迁移文明经验。

师:“看看我们的购物袋里有什么?吃的,玩的,都有,收获真大。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学会了怎么当个文明小顾客。为了奖励自己,我们来分享刚才买的物品,一起吃一吃,玩一玩。”

【活动反思】

本次是新授活动,目标是通过情景购物,学习怎样当个文明的小顾客;知道文明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方便;养成有序等待,文明购物的习惯。本次活动同样也是围绕秩序感开展的系列活动。首先从课题和内容的选择上我充分考虑了中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前对本班孩子做了问卷调查:你去过超市吗?你喜欢到超市购物吗?为什么?超市里有哪些商品?通过调查,对幼儿的已有知识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我还从活动区域“嘟嘟超市”的布置和材料准备上入手,做到商品丰富;种类齐全;环境逼真。因为是第一次开展新游戏,所以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重点放在了进行购物三个基本环节时需要注意的秩序:进超市要拿排队拿购物篮;选购物品时要轻拿轻放;选购完商品到收银台付款要排队。在活动的最后,我还通过分享所购的物品也需排队,吃完的果壳纸屑不乱扔来巩固加深行为,从而让幼儿有一个规则意识内化的过程,并提醒幼儿,文明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每个人从细节做起,共同维护。

活动教案几经易稿,上了四节试教活动,每一次总是会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由此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没有完美的教案,没有完美的执教者,我们都是在一次次改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每一次的磨课都很痛苦,但这是甜前的苦,是蜕变前的挣扎。渐渐地,磨得语言愈发简练到位;磨得即使是活动的细节也了然于胸;磨得组织活动愈发驾轻就熟,课堂驾驭更加得心应手;直至磨出严谨又不失活泼、喧闹却不失有序的课堂时,那离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就不远了。

中班区域活动三:有趣的指纹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的指纹印画,萌发对指纹印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尝试用手指印画。

活动重点:

欣赏各种各样的指纹印画,萌发对指纹印画的乐趣。

活动难点:

能大胆的尝试用手指印画。

活动准备:

动手区:印泥、绘画纸、画好的人物动态图。

数学区:准备画好的圆,让孩子用手指印画有规律穿项链。

阅读区:手指印画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老师教了不一样的指纹吗?谁来说说,我们的指纹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的指纹在什么地方有用处呢?

2、幼儿回答,教师补充。

3、教师: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各个手指的指纹也是不同的。由于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指纹就代表着每个人的身份,所以警察叔叔会利用这一点来抓住一些犯罪的人,有时候我们大人在银行取钱的时候也会用到指纹才可以取到钱。

4、教师:你们觉得我们的指纹用处大吗?那今天我们就来和指纹玩游戏吧!

二、向幼儿介绍区角材料。

1、动手区:

 教师:一会儿在动手区的小朋友用你的手指沾到印泥,然后将人物动态图用手指印画完成。小朋友们可以尝试用你的各个手指去手指印画哦,看看每根手指印出来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还可以合作完成一幅作品。 

2、数学区:

教师:你们想用手指印画做一做项链吗?如果你想让你的项链看起来跟漂亮,可以用你的指纹印画有规律的排列哦。(教师示范制作有规律印画的项链)小朋友还可以合作完成条项链哦。

3、阅读区:

教师:小朋友带来了一些手指点画和手指添画的照片,一会你们可以去阅读区欣赏这些照片,然后想一想,如果是你来给手指添画和点画,你会怎么画呢?下节区域课就要你们自己来手指点画和添画。

三、组织幼儿进区区域。

1、提出区域规则。

在进区的时候,你先要想好来你要进什么区角。当老师放音乐时候,小朋友就赶紧把区域中的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在区域中不能大声喧哗,静静的玩。

2、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

提醒动手区和益智区的幼儿印画时注意讲卫生,保持绘画纸的干净整洁。

四、幼儿整理操作材料,评价本次区域活动的情况。

1、评价各个区幼儿的活动情况。展示幼儿活动时的照片。

篇6

一、合理依据自然形态,为我所用

俗话说的好,“心灵手巧”。幼儿经常动手操作,有利于小肌肉群的发展,会变得更聪明。于是我们有意识的开设了“美工区”、“益智区”、“建构区”等,给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在各区域中按幼儿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如智慧区由大到小的种子粘贴、蔬菜和水果的分类;美工区有麦管制作、土布绣花、蚌壳添画、竹签画等等,让幼儿由与他人合作到独立完成一件件作品,来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根据每类种子的形态特点,进行广泛联想,认真琢磨,巧妙拼补,合理加工,就会制成一件件情趣别致的艺术品。例如南瓜籽的形态既像荷花的花瓣,也像青蛙、鱼的身子;葵花籽特别像椰树的树叶;玉米粒像花瓣……把一枚单仁花生在两侧粘上两片葵花籽皮做翅膀,底部粘两小粒葵花籽做脚,就成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企鹅。由此可见,农村自然材料取之不尽,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富于创造,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合理利用其物理性,精心雕琢

在众多植物中,每种植物都具备其独有的物理特性,利用它们不同的物理性质,进行制作,使作品别具一格。例如苇草穗蓬松,很有毛的质感,色调接近皮毛,用来粘贴皮毛动物,栩栩如生。成熟的丝瓜瓤表面粗糙,弯曲盘旋,将其染色再粘上斑点,一条蛇会跃然纸上。另外,可拼可剪的树叶、可伸可捏的泥巴、树皮、草根、小石子、种子皮等,均可利用他们不同的特性,成为手工制作的好材料。

三、合理采取各种方法,竭其所用

根据自然材料本身形态和物理特性,采取可行的制作方法,进行合理加工,才能使作品生动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1.拼贴

依据自然材料的平面形状,进行初步加工,可拼贴成单幅图案或多幅图案,所用材料一般是树叶、花生仁、种子、瓜子壳、核桃壳等。

2.平面粘贴

可以事先画好轮廓,粘贴时保持边缘整齐,可依次粘贴,也可采取叠压、交叉的方法,再用毛线、色纸等适当装饰,效果更好。所用材料一般是麦秆、茎皮、草穗、种子等。

3.立体粘贴

根据所用材料的立体形状,进行加工装饰,使之成为立体作品,如花生、胡萝卜、大枣等,也可用麦秆、草茎等编插成形。

四、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形成特色

1.有利于园所勤俭办园

幼儿园每天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因此,我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了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为幼儿所用。通过实践,乡土材料的应用不仅促发了幼儿探索、创造能力,而且也为幼儿园节省了一笔昂贵的开支。我们何乐而不为?

例如在美术活动室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乡土材料进行精心的合理布局以及创设。我们在活动室的一角创设了蚌壳添画,孩子们用各色颜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每一个蚌壳都画上了美丽的图案,有脸谱、有蝴蝶、有花园,还有可爱的各种小动物,墙壁上有孩子们用竹签添画后的小花园;置物架上有孩子们创作的一顶顶颜色鲜艳的草帽;桌子上摆着各种形态可掬的鹅卵石添画等,孩子们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自由创作,玩的不亦乐乎。

2.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因没有现成东西,教师们就认真学习并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创编等工作,从而使她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也更好的发挥了教师内在的潜力,创编的教材教案、撰写的文章均发表在市、县级刊物上。同时,教师的奉献精神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幼儿园里来不及做的就带至家中,一个人干不了的就辐射到亲戚朋友,材料不够就下农村收集,教材没有就自己创编,教育方法不适应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创新,经验不足就围着老农学习讨教等等。教师们通过对课题的实施,有了长足的进步,感人的场面也给课题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3.有利于促进社区资源

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们加强了社区与家长的联系,从而得到了社会与家长的帮助和支持,更营造了乡土材料应用的大教育环境,形成了实施乡土教育齐抓的合力。

4.有利于园所形成特色

幼儿园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已有了自己的办园特色,具体表现为:

(1)突出了本土性。农村是个资源丰富、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有我们宝贵的基本的教育资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么多的基本的美术材料,有利于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2)体现着兴趣性。因为乡土材料唾手可得,资源丰富。因此,孩子们更加着迷于每天的区域活动,因为在这里有不断刺激孩子的新鲜事物,有令孩子们冥思苦想、却又津津乐道的小制作、小实验,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趣递增。

(3)强调了层次性。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如小班的材料趋向于生活方面,中班趋向于尝试探索方面,大班趋向于合作探索。

篇7

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人口流动已是必然趋势。要帮助外来人员对异地他乡产生归属感,使来自不同地方的孩子与本地孩子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从“合”到“融”。简单的说教不能做到内心的互相认同、心灵上的沟通,我们必须关注文化融合。为此,我园进行了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的开发。

一、资源整合,积累多元文化融合素材

幼儿园里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他们幼时的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他们成长的那个家乡和我们这里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承载着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我们要把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收集起来,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重要素材。

1.调查与整合,选择适宜的多元文化内容融入课程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向来自各地的家长收集他们家乡特有的、非常有意义的文化资源。老师们又将通过在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家长提供的资料相结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有益于幼儿理解和学习的内容,整合到我们的课程中。

2.整合环境资源,使冢乡特色文化资源共享

我们利用各种环境资源,让孩子感受多元文化,潜移默化地了解和融入多元文化的氛围。如参观本地社区的文化馆。前后参观的有浪花苑社区的“农耕文化陈列馆”,吴淞社区的“水乡服饰陈列馆”,园东社区的“胜浦山歌童谣陈列馆”,等等。我们还把家长提供的家乡图片资料和物品资料陈列在幼儿园的走廊和专用教室中,有民族服饰墙、江苏工艺墙,还有蒙古文化体验馆、苏州人家体验馆等。还把不同地区小朋友的照片和家乡介绍展示在走廊中,图文并茂,孩子们非常喜欢去找一找,认一认。

二、生成主题,在课程研究中交流各地文化

1.结合班级实际,生成主题

我们结合班级幼儿情况生成了以“家乡文化”为主题的课程内容。比如班级中安徽的孩子比较多,我们就先由这些孩子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饮食、民间艺术等,让孩子对安徽的文化产生兴趣,然后由老师挖掘一些与孩子生活接近、浅显易懂的内容设计成教案,通过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健康五大领域的渗透学习,从不同侧面了解安徽的文化特点,如安徽黄山、安徽剪纸、黄梅戏等。通过这样的学习,本地的孩子和家长也感受到其他地方文化的魅力,不再排斥外来文化。

2.系统规划,形成主题课程

在这些主题开展中,孩子们主动与家长收集家乡的童谣、游戏、民间艺术等,互相介绍、互相学习。我们在讨论中发现,各班幼儿家乡的分布情况都有雷同,而且来自四川、浙江、安徽、河南等地的幼儿较多,来自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幼儿家乡的文化很受大家的关注。所以为了让孩子更系统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分年龄段形成了12个主题活动内容。

三、特色游戏,在各类游戏活动中融合多元文化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学习方式,幼儿园除了教学活动,还在一日活动中安排很多游戏,如规则游戏、角色游戏、区域游戏。

1.规则游戏,合理补充

我们把收集的一些素材改编成各类规则游戏,如语言游戏中的家乡童谣,智力游戏中的家乡风景、服饰、节庆棋,还有各地的户外民间游戏,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区域游戏,主动探索

我们还在区域游戏中分别投放了有关幼儿家乡文化的学习材料,让孩子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知识经验。如在益智区的配对游戏中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在手工区的民间剪纸游戏中探索剪纸的方法和规律,在健康区的民间游戏中体验民间游戏的快乐。

3.角色游戏,亲身体验

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在我们的角色游戏中融入各地文化特色,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在社会往中感受各地不同的生活习俗,了解各地文化。在开设娃娃家时,选取教学活动中幼儿所熟悉的家乡布置为娃娃家的内容,如:江苏人家、河南人家、朝鲜人家等。我们还在小吃店中投放“山东大包”、“天津麻花”、“苏州海棠糕”等家乡小吃,在小舞台中提供云南葫芦丝、山东大鼓、江南水乡的莲相棒等乐器和民间音乐,让孩子在看看、听听、玩玩中了解家乡文化。

四、共庆节日,在丰富的节日活动中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我们这些离开家乡的孩子现在很少会用传统的方式过节,即使过节也没有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热闹,无法感受这种节日的氛围。让孩子在幼儿园共同感受节日文化,无疑是促进各地孩子文化和情感融合的有效途径。

1.同过中国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交流中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我们会邀请各地的家长来园介绍不同的过节方式,做一些过节时吃的特别的食物,如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做重阳糕。让幼儿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学到了丰富的节日文化知识,还亲身体验了过节的快乐,外地孩子更是找到了归属感。

2.自设特色节,为家长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

篇8

关键词:民间游戏;体育课程;学生素质:改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22-03

一、背景

1. 当前社会群体活动发展的需要

在全民热衷于体育锻炼的当下,我们看到了如此别样的画面和场景:中国大妈广场舞风靡全球,“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几乎人人能够哼唱,人人能够随着节奏摇摆;清晨,龙山公园幽静的小道上有健步如飞的跑步一族,有嗡嗡作响的抖空竹一族,有挥舞宝剑打太极一族;傍晚茶余饭后则是走路一族,十八里景观带、龙山公园、小区周边都成为了大叔大妈们的锻炼场所,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健身馆、游泳馆……整个中华大地呈现一派蒸蒸日上、全民健身的场景。

在如此汹涌澎湃的体育热浪下,孩子们在做什么,他们在哪里呢?教师看到了更多的是挥笔疾书的场景,兴趣班、补习班正在渐渐掠夺属于孩子们快乐的童年……这样的反差让教师不仅反思当前的教育现状,而且有了更多的思考:如何让学生们喜欢体育锻炼,如何让学生们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如何掌握至少一种体育技能并具有自觉地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农村学校、农村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可以有哪些变化……这些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思考,大胆创新大课间活动内容和素材、方式和方法,结合地域优势和农村学校特点,利用有限的在校时间让学生们喜欢操场,喜欢走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走进体育锻炼中来。

2.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首先,当前学校体育课教学模式陈旧和单一,重竞技,强调技术动作和专项素质,其趣味性和娱乐性已经大打折扣。其次,大课间活动乏味可陈,学生们都已经知道今天、明天、后天的大课间活动我该做什么或该怎么做,一切犹如按照预定的轨道准确设定般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这种低效、无味的大课间活动直接影响了他们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兴趣。

随着我区2010年起开展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近四年来的体质测试成绩反映出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显著提高,特别反映在肺功能的肺活量和耐力素质出现巨大的滑坡,柔韧性方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而依托学生百玩不厌、简便易行的民间体育游戏,如翻筋斗、丢沙包、抽陀螺、跳房子等一系列游戏里面包含着爬行、翻滚、追逐、奔跑等动作,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认识和想象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脑潜能得到开发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体质情况。

3. 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动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落实,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有了很大的选择性,但同时教师面对体育活动时缺乏生动的内容资源,更缺乏独立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同时,体育课仍旧以“跑跳投”为主,缺少一定量的体育游戏活动,更加使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目前,一些农村小学缺少专职的体育教师且老龄化情况严重,兼课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乡镇下面的小学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规模小、师资匮乏、理念陈旧,使创新课堂教学显得力不从心,最终导致学生排斥体育课,造成学生兴趣下降。集趣味性、益智性、技巧性等于一身的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简单易学,形象生动。因此,教师有必要改变学校体育活动内容单一的弊端,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课程研究领域激活并凸现出来。这是因为新的课程观和教育价值观需要人们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符合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和需要,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4. 创建学校特色体育活动的需要

站在学校校本课程改革的角度看,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从学校环境、条件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地方体育课程,对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一些学校、教师的体育课程设计忽视民间文化的教育价值,同样在大课间活动和课间游戏活动方面的指导也少之又少。因此,重视和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前本校发展并形成教育亮点的需要。通过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发和利用,构建新课程水平目标下的民间体育游戏框架,全面将民间体育游戏引入体育课堂、植入大课间活动和课间游戏活动中,继承弘扬民间体育文化,将形成本校体育的特色。

二、实施措施

1. 民间体育游戏植入,拉伸宽度显特点

(1)民间体育游戏的最早产生于原始人教育下一代的需要,人们直接在生产及生活实践中进行游戏,它有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如竹竿舞、斗鸡、跳房子、跳皮筋等)。民间体游戏大多配有朗朗上口的儿歌,这些儿歌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韵律优美。例如,学生爱玩的“炒黄豆”,可边说边跳,节奏感强,他们百玩不厌。

(2)集趣味性、益智性、技巧性等于一身的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曾被千万的少年儿童所喜欢。如翻筋斗、丢沙包、抽陀螺、跳房子等一系列游戏包含着爬行、翻滚、追逐、奔跑等动作,不仅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认识和想象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脑潜能得到开发并极大地提升了他们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身心健康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体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民间体育游戏基本上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简单易学,形象生动,既没有过多场地条件的限制,几乎可以在校园的各个角度组织活动,而且对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来说也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几乎人人都能掌握,可以有效地解决场地少、管理难的大问题。

(3)保证活动时间的完整。教师将大课间活动时间大胆提前,从原来的第一节课之后改成第一节之前,活动时间改为8:20~8:50,这样不仅扼杀了因课业问题压榨时间的可能性,同时也解决了被教师拖堂、考试、讲评作业等问题,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在民间游戏的活动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和学习。

因此,教师大胆直接地将民间体育游戏植入到学校大课间活动之中,采取先做广播体操后游戏活动的模式,解决原有大课间活动内容单一的弊端,能让学生在轻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活动能力,为接下来的体质检测项目的有效开展“热好身”“打好基”。

2. 体质检测项目互动,提升强度展特性

(1)设立学生体质测试项目和民间游戏活动互动的菜单式活动模式,既激发了体育活动的兴趣,又丰富了大课间的活动内容,还提升了大课间活动的强度,从趣味性巧妙地转入到竞技层面,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

(2)根据农村学校实际和学生体质状况等因素,在民间游戏之后安排了跟体质检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锻炼项目,如接力跑、往返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跳绳、50米跑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锻炼项目,每班每周一活动,每周一轮换,每月一测试,将活动内容和活动质量完美结合。而大课间锻炼活动安排表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说明,会让学生们知道每一周的活动内容和每一个游戏活动的方法。同时,还有各项素质练习的强度和时间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既规范简单又操作性强。

3. 地方特色游戏开发,增加广度彰特质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浓郁的民间地方特色,由民间创编,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它不仅能锻炼身体,发展基本技能,而且能开发智力和陶冶情操。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在快乐的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丰富课外知识,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为此,教师根据不同年段(低段、中段、高段)学生不同年龄的身心特点,确定不同年段的游戏项目,努力体现实现优化课间游戏的目标,从而改善他们的大课间状况。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大课间30分钟,让学生得到科学的休息,享受活动的快乐,并能在游戏中得到有益的发展。

(1)开展“寻找那些年,父辈、祖辈曾玩耍过的游戏”活动,充实学生的课间游戏内容。要让学生课间有东西可玩,首先得了解适合学生玩的游戏有哪些?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查阅书籍、日常摘抄等形式,广泛收集大量的课间游戏和童谣。

(2)按照不同年级特点推介不同游戏项目是优化课间游戏的必要前提在游戏推广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段(低段、中段、高段)学生不同年龄的身心特点,确定不同年段的游戏项目,努力实现优化大课间游戏的目标。

4. 活动载体形式丰富,挖掘深度扬特色

(1)乡村学校少年宫这一为广大乡村学校量身定制的学生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已成为学校的突破性工作。学校要依托阳光社团建设这个有力活动载体,将每周一至周五课后1小时作为少年宫常规活动时间,充分保障了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学校要通过乡村少年宫这一有力载体,改变农村没有体育活动场地的现状,将校园阳光体育延伸到校外,校园体育设施场地在每周六、周日以及其他节假日全面向社会开放场地和设施,充分保障学生在校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和时间,实现活动质量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针对每年一次全区的学生体质测试,学校在每年的上半年定期举行全体学生参与的阳光体育体康测试运动会。在运动会上,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确定一二年级为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1分钟踢毽,三四年级为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仰卧起坐,五六年级为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仰卧起坐、400米跑,从而保证体质抽测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3)每天布置体育回家作业,早准备,勤落实。通过对学生布置回家作业,让每位学生每天回家完成半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主要测试内容就是体康针对性项目,跳绳、踢毽、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50米跑、400米跑等,每周一个内容,每周轮换。并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练习的内容及时记录到体育回家作业记载本上,把每天的练习成绩进行对比。班主任则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成长记录,从而确保回家体育活动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畸形的健康观和教育观,引导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补充必要的营养科学知识,衍生对学生身体机能的检测。

三、实施效果

从2015年8月以来,民间体育游戏融合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取得了扎实、有效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一套以大课间活动为主体、结合民间体育游戏和体质测试内容为框架的活动模式,并尝试着开展更多的民间体育游戏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在传承和创新中教师不断摸索,以培养学生参与民间体育游戏兴趣为第一要素,以继承民间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从小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为着力点,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了学校的活动资源。

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改观,体质测试成绩飞速提升。2014年本校在全区33所学校参加的体质测试中仅位列29位,2015年则上升到全区第7位。2016年4月,本校在区第四十五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历史性的获得小学B圈竞赛总分和团体总分双第一的优异成绩。

2016年6月,校本教材“上浦镇小大课间活动教案集”开始使用。

2015年12月25日,本校撰写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建设规范方案》荣获上虞区一等奖。

2015年11月19日,《关于农村学校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体质健康测试”互动式大课间活动的调查研究》教育专项论文选送绍兴市参评,获得二等奖。

2015年10月27日,“依托民间体育游戏开发体育活动资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在区级立项并开展研究。

2015年4月4日,《体育大课间 欢乐满校园》活动报道在上虞日报中刊登。

教师获奖情况:郑杰老师获得绍兴市基本功比武一等奖,许锋老师获得一师一优课一等奖、微课二等奖、教学基本功比武二等奖,论文多篇获奖。

四、结束语

任何体育锻炼项目都是贵在坚持,都必须经历兴趣―内化―发展―形成机能的规律过程。也正因为体育锻炼活动的长期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探寻并力求形成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结合农村学校优势大力开发民间游戏资源。而教师只有将民间游戏和体质测试项目互动衔接的活动模式开展好了,才能实现“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基”这一终极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蔡锡元,李淑芳.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篇9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比较多地倾向于文学语言,它存在于诗歌、散文、记叙文、童话、寓言等体裁的课文中。这种语言,借助于想象、暗示、回忆,使语言活动起来,增强弹性,使意义得到圆满地表达。语言里的意、情、境及其表达方法所产生的美,在其不可言传的意境中,在其只可意会的模糊里,空灵而显现张力,引发学生理性的思考。这样的例子有许多,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文尾对一对宿鸟的描写——“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李时珍夜宿古寺》结尾处对古寺周围山中环境的描写——“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黄鹤楼送别》对长江的描写——“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对文本进行“咬文嚼字”般的读解,其意、其情、其境及其表达方法才会有可能在读者的眼里、心里显现,才会有可能被读者感悟和理解。

科普语言大多存在于科学小品和说明文等体裁的课文里,它主要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其特征是概括、明晰和确定。例如,《神奇的克隆》一文第②自然段——“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换句话说……也称克隆。”这里,用概括的语言,通过“一般”“细胞的结合”“才”“如果……就……”“直接”等词,说明了有性繁殖、克隆。再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1自然段——“40多亿年前,火星与地球逐渐形成了。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有水和生命存在。”这个语段,用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逐渐”“太像”“同样”“孪生兄弟”“由此推测”等词,让学生既体会到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这样的判断,又领悟了这个文句的表达方法。

就教师而言,咬文嚼字意味着什么呢?请看苏教版五下《海伦·凯勒》一文的教学设计片段:

读一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1. 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从此,小海伦与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黑暗和沉寂。

2. 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

她不能喊,也不能倾诉。

这样的设计,运用“删除对比”的咬嚼形式,引导学生品析了“有声有色”之于“隔绝”,“无边无际”之于“黑暗”,“死一般”之于“沉寂”,以及“沉寂”之于“静寂”的意思与情感。感悟到有这些词的具体描写与无这些词的概括叙述,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程度,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小海伦那种——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之后的不幸而又充满苦难的人生。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一教学设计所呈现的课堂教学的精彩,剖析这一片段,就体现了咬文嚼字的魅力啊!

首先,它是语文教师引领学生有效地读解文本的一种策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当教师、学生凭借文本在课堂上对话,走进文本的过程中,文本里那些字词句的意思、情感、意境乃至写法等等,都是引导学生通过咬嚼、品析,获得理解、领悟与运用,怎不令人欣喜呢?

其次,它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基本功)。这种专业技能、本领不仅仅体现在钻研文本、预设教案等备课阶段,更体现在课堂实践的生成之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细读文本,潜心会文——即具备咬文嚼字的能力。嚼而有味,才体会读书的乐趣。嚼而有味,自会明白读书之用途——心旷神怡,增添情趣,长才益智。

再次,它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良好习惯。因为咬文嚼字只有成为了一种教学习惯,教师才能经常地设计这样的教学,才能彰显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文本也才能显现其字词的“温度”,文辞的“真情”;学生也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读写方式,才能领会到语言的魅力,逐渐地掌握并应用这种学习策略、方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咬文嚼字。

就学生而言,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呢?请看苏教版六上《爱之链》一文的教学案例:

师:(出示: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它的心里很是凄凉)乔依此时的心情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凄凉。

师:对啊!那应该怎么理解这个“凄凉”呢?请大家仔细读读这一段,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学生边阅读文本边进行圈、点、批、注)

生:我用拆词法理解“凄凉”一词,就是凄惨、悲凉的意思。

生:因为工厂倒闭,意味着乔依失去了工作,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所以心境凄凉。

生:那辆破旧的颠簸的汽车好像也告诉我们一丝的凄凉。

生:黄昏、寒风、雪花,破旧的汽车,衬托出此时的乔依是那么地凄惨、悲凉,令人同情啊!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好在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课文理解了“凄凉”的词义;二是还讲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黄昏的雪花,对乔依“凄凉”心理的衬托作用。

这是一个咬文嚼字的典型教学案例。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文本进行圈、点、批、注,就是“咬文嚼字”,即对文本里重要的、精辟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下自己的解读,或是对文本的共鸣处、关键点写上自己的所思所悟。经过这样加工的文本,便于再读,便于提用信息和积累心得……这样圈、点、批、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体悟文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它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技能,一种衡量学生自主地读、悟、写的技能、本领;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一种反映学生自主地读、悟、写的状态——习以为常自动化的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它有利于学生阅读时感悟、读解文本,也有利于学生习作时构思、评改,更有利于学生语感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学生,作为处于成长中的一个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应该与教师一样,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掌握、运用“咬文嚼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倡导学生“咬文嚼字”!学会“咬文嚼字”!使之成为一种技能、一种学习习惯。

篇10

1.学前教育学科知识学前教育学科知识是PCK结构的核心成分。PCK由学科知识转化而来,幼儿教师学科知识的理解水平制约着PCK的水平,因而学前教育学科教学能力的发展必然要以扎实的学科知识为前提。对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因此在区域教研中,应该帮助教师厘清学科知识,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活动内容?活动中的关键经验是什么?内容与课程的关系是什么?各领域的核心经验应该如何呈现等问题。

2.关于幼儿发展知识关于幼儿发展知识涉及多个方面,《专业标准》中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掌握对应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适宜的对策;了解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等。PCK的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因此在区域教研中,应引导教师关注幼儿,比如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活动中幼儿是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学习品质。

3.关于教学实践知识艾尔贝兹提出,教师拥有一种特别的知识“实践知识”。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是由一定的实践情景塑造的,也为这一实践情景服务。教师实践知识是一种动态的,是随教育教学实施环境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教师不能对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有完整的理解,就难以建构内在的知识基础和信念。因此,在区域教研中需要引领教师关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关注环境创设,落实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研究教师教育教学策略运用中的实践智慧。教师求知的动机来自于实践,是由实践所推动的,教师求知的目的是回到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笔者基于对PCK概念的理解,尝试在实践中通过区级教研活动的四个转变,来推动幼儿教师PCK的发展。

二、学科教学知识PCK引发区域教研方式的变革

1.由关注教学内容向关注内容与课程关系转变据调查,幼儿园一线教师最喜欢的教研方式是集体教学实践观摩,每次实践观摩现场都是济济一堂,学习热情非常高。有的用相机拍,有的用录像机录,但往往拍的是内容,录的是形式。所以常听到他们抱怨:怎么相同的教学设计回到本园实施时就失败。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关注了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此内容与该园课程的关系。换言之,观的是浮萍而无根,教师回去无法模仿,更做不到举一反三。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在区级教研环节设置上进行了两个前置。环境参观前置。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先参观幼儿园外环境及班级内环境,通过幼儿园外环境了解该园的办园理念,课程特色;通过参观班级内环境,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班级主题墙中呈现的幼儿经验发展轨迹,思考:执教教师为何选择此内容作为集体教学活动,该活动内容的核心经验是什么?该活动与课程的关系是什么?此环节前置,利于促进教师自觉地学习,自主构建,有利于教师批判性地审视教学活动。园本课程介绍前置。参观完环境后集中,由该园园长或业务园长介绍其课程建构理念、课程框架结构、课程实施策略及课程评价方法。这样的课程建构经验分享,有利于教师不仅看到“树木”也能见到“森林”,了解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了解了本次活动的核心经验与课程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仅了解儿童经验的横向联系,还关注到儿童经验的纵向发展轨迹。如此,才能透过幼儿园环境创设和课程设置洞悉其背后的理念,这种互动方式能更有效地引导教师关注学科内容知识,儿童发展经验和教师实践策略的融合,推动教师发展教学实践性知识。

2.由关注教师“教”向关注教与学关系转变教研观摩活动中,参加教研的教师摄像头大多数都是对着执教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录在其中,用于回去模仿。有的教研示范课,为了追求“漂亮”“顺畅”,教师像个演员,形式方法多样,内容综合成大拼盘,场面热热闹闹,活动顺顺利利,而幼儿的经验却在原地不动。忽略了教学手段与方法是为提升幼儿经验服务这一主旨。究其原因:其一,幼儿教师的领域专门性知识被简单化地与学科专门化等同起来,而真正有效的整合式课程实施以及对幼儿学习的支持,恰恰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领域教学知识。为改变这一现象,在区级教研活动中,由执教后说课改为执教前说课。说课说什么?一说本次活动核心经验。无论用何种形式的课程,作为幼儿集体经验提升的集体教学活动形式,它的领域核心经验应该是明确的,比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就呈现了五大领域的核心经验内容。二说本班儿童的已有经验。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经验是不同的,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发展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三说运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为幼儿学习搭建的“鹰架结构”,即为达成活动目标,应该如何合理运用方法的问题。实际上,说课就是执教教师把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参加教研的教师要观察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已有经验在活动过程中的提升过程,当然,不同的幼儿表现是不相同的,有的是经验重复后的一小步,有的是经验重组提升一大步。教研活动就要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有意义的知识,从而支持和帮助幼儿形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3.由关注集体教学活动向关注游戏转变传统的区级教研活动重集体教学活动轻游戏,一般安排2~3个集体教学活动观摩研讨,很少观摩研讨游戏活动。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更能呈现和提高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的融合渗透水平,即PCK水平。因此,我们在区级教研活动的内容安排上,增加了游戏观摩活动这一内容,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观摩两种幼儿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以集体学习方式为主的教学活动和以个体自主学习为主的区域性游戏活动。游戏看什么?一看游戏的环境创设空间是否合理,区域间有无干扰,如扮演区和益智区活动空间分隔要大些,避免相互影响,空间安排要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二看游戏材料是否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开放性材料要多于封闭性材料,低结构材料要多于高结构材料;三看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是否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专注程度,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及游戏水平;四看教师在游戏中对儿童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否适度和及时。游戏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也再现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游戏由于重过程轻结果,幼儿在不断重复中巩固发展,同时教师支持水平也得到巩固和提高;游戏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观摩游戏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情境中提高PCK水平。

4.由关注教师行为向关注行为背后的理念转变以往观摩后的研讨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行为,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操作材料提供的适宜性,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及教态等,忽略了对教师行为背后理念的透视。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增加了教师执教后的反思环节,听完执教教师的“有心”行为后再议。反思说什么?有的执教后反思就好像是为别人的评课作开场白,没有说出所以然;有的说课从目标到选材再到环节设计泛泛而谈,只是作了一个自我评课。活动后反思,它与评课不同。执教教师的反思要把握的重点是活动过程与预期的关系,主要分析活动的非预期效应(包括正向和负向两方面),分析非预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性质(是预设不周还是期待生成),分析预设活动中生成的教育行为。执教教师的现场反思具有他人评课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因为执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预期以及预期外的效应,而评课者依据的只是写在教案上的目标。当教师能尝试对自己预期内和预期外的效应进行原因假设和分析时,活动就能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研讨围绕教师行为背后的理念展开,如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行为是否站在育人的高度,关注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等。这样的研讨是在行动中反思,利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提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