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游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3 11:4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郊游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郊游教案

篇1

幼儿园开学初,我们应该先培养好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以下是小编整理好的幼儿园开学第一周安全教育方案,提供给各位老师参考,大家也可以在班级里组织这样的活动哦!

幼儿园开学第一周安全教育方案:细细嚼慢慢咽【1】

【活动目标】

1、通过借故事《好饿的小蛇》》让幼儿了解狼吞虎咽吃东西的危险性,养成细细嚼慢慢咽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吃东西时专心,不玩闹的良好进餐习惯。

【活动准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这些食物大家都认识吗?都有些什么食物呢?

师:你们喜欢这些食物吗?

师:有一条小蛇也很喜欢这些水果,一起来看看它是怎样吃东西的?

(二)了解狼吞虎咽的危险性

观看《好饿的小蛇》视频故事

师:小朋友,你们来说说小蛇是怎样吃东西的?

师:第六天,小蛇扭来扭去散步的时候看见棵红苹果树,它做了什么?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小蛇这样吃东西安全吗?

师小结:如果在食用食物时,狼吞虎咽的吃,很容易呛在食道里,严重的会窒息,危害小朋友的生命。

(三)判断行为

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怎样吃东西才安全呢?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吃东西的行为看看对不对?

图一:边走边狼吞虎咽(叉叉)

图二:吃东西的时候追逐打闹(叉叉)

图三:专心吃饭(勾勾)

图四:没有成人的监督下吃果冻(叉叉)

师:为什么图一、图二和图三都是不对的行为呢?

师小结:吃东西的时候要专心、不能打闹玩笑、要细细嚼慢慢咽、不狼吞虎咽。

果冻要用勺子吃,不要吸食同时要有大人在身边。

因为这些食物比较的细小,如果狼吞虎咽的吃容易卡在喉咙里或者呛在食道里。

安全小儿歌:

小朋友要注意,

吃东西时要专心,

不跑不玩笑,

细细嚼慢慢咽,

安全意识要牢记。

延伸活动:

现在请小朋友一起来品尝食物,记住要细细嚼慢慢咽。

大班安全教案:外出游玩的小警钟【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幼儿用书和教学挂图,了解安全春游的注意事项。

2、知道注意安全才能开心出游。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发幼儿的美好回忆,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游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逐幅观看挂图上的内容,组织幼儿讨论。

师:有些小朋友也去春游了,可是他们都哭着回来了,请小朋友们看看,他们都怎么啦?

(1)引导幼儿观看第一幅图。

①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②教师小结:外出春游时,一定要跟紧老师排好队,不能一个人离开老师和小朋友。

(2)引导幼儿观看第二幅图。

①提问:这个小朋友的腿是怎么破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小草那么柔软怎么会划破小腿?

②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她呢?换上什么样的服装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3)引导幼儿观看第三幅图。

①提问: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觉得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拉住他

②教师小结:一定要乱离路边的池塘,防止滑入水里。

(4)引导幼儿观看第四幅图。

①提问:他怎么了?他的头上有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小朋友们,你们说,如果春游的时候遇上大马蜂,你们怎么办?

②教师小结:如果遇到马蜂或者其他小虫子,最好小心的绕开,不去招惹它们,不激怒它们,这样就不会引起它们的攻击。

3、教师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找出另外要注意的两点。

(1)师:请你们仔细看看书上,看看还有没有我们刚才没有发现的问题。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讨论另外两点:

①师:这个小朋友的手怎么了?怎么会流血呢?那我们春游的时候看见小花可以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

②教师小结:春游的时候不要乱碰花草,小心被刺扎到。

③师:这幅图上有什么?它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④教师小结:鲜艳的蘑菇千万不要采,因为它可能是有毒的。

4、请幼儿自由阅读幼儿用书,和旁边的小朋友自由地说一说外出游玩要注意的事项。

5、组织幼儿儿歌表演《郊游》。

师:我们记住了这么多安全注意事项,就可以快快乐乐地春游去喽。

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乘坐电梯安全常识【3】

【设计意图】

安全教育工作是大家所重视的,但是安全教育活动设计却仍然不多见。

在一次兴趣组活动中,和大班小朋友聊天的时候,问起:如果碰到坏人你该怎么办?孩子们的回答很出乎我的预料:孙悟空、奥特曼等动画明星成了很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兼救星,这让我感到了身上的重担。

偶然的机会,和他们又聊起《幼儿画报》里的故事,有个孩子介绍了“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并且很认真地补充说:红袋鼠碰到坏人很勇敢的!于是就萌生了将此活动设计成一个安全教育活动的念头。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安静地倾听、获得启发。

2.通过看PPT、讨论等活动,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知道在乘坐电梯时应该具有哪些安全意识。

3.在扮演等活动中感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遇到危险时能够想办法应对的勇敢精神。

【活动准备】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引入如果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遇到了陌生人,怎么办?

(幼儿都知道要警惕,不给陌生人开门等,给幼儿心理上作好的铺垫)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引申出:如果你和陌生人是在外面(如走廊上、草地上、公园里、电梯里等)遇到的,而你又是一个人,那会有什么危险?你会怎么办?

二、欣赏与理解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

1.导语:有一只红袋鼠,他一个人乘坐电梯时,在电梯里碰到了一个陌生人,他会怎么办呢?

2.理解故事

三、观看PPT讨论

1.出示图片,哪几种情况下是乘坐电梯不能做的事情。

2.遇到电梯故障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活动延伸

故事表演:幼儿自己分配故事的角色,开展《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表演活动。

篇2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倒数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

二、内容分析

有理数除法的学习是学生在小学已掌握了倒数的意义,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乘除的混合运算法则,知道0不能作除数的规定和在中学已学过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教材首先根据除法的意义计算一个具体的有理数除法的实例,得出有理数除法可以利用乘法来进行的结论,进而指出有理数范围内倒数的定义不变,这样,就得出了有理数除法法则。接下来,通过几个实例说明有理数除法法则,并根据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进一步得到了与乘法类似的法则。最后,通过几个例题的教学,既说明了有理数除法的另一种形式,也指出了除法与分数互化的关系,同时,还指出有理数的除法化成有理数的乘法以后,可以利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性质简化运算,这样,就说明了有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法则。

本节课的重点是除法法则和倒数概念;难点是对零不能作除数与零没有倒数的理解以及乘法与除法的互化,关键是,实际运算时,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因而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有理数除法与小学除法法则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符号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小学学过的倒数意义是什么?4和的倒数分别是什么?0为什么没有倒数。

答: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4的倒数是,的倒数是,0没有倒数是因为没有一个数与0相乘等于1等于。

2.小学学过的除法的意义是什么?10÷5是什么意思?商是几?0÷5呢?

答: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15÷5表示一个数与5的积是15,商是3,0÷5表示一个数与5的积是0,商是0。

3.小学学过的除法和乘法的关系是什么?

答: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4.5÷0=?0÷0=?

答:0不能作除数,这两个除式没有意义。

新课讲解:

与小学学过的一样,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里与小学不同的是,被除数和除数可以是任意有理数(零作除数除外)。

引例:计算:8×(-)和8÷(-4)

8×(-)=-2,

8÷(-4),由除法的意义,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4相乘,积为8,

(-4)×(-2)=8,

8÷(-4)=-2。

从而,8÷(-4)=8×(-),

同样,有(-8)÷4=(-8)×,

(-8)÷(-4)=(-8)×(-),

这说明,有理数除法可以利用乘法来进行。

又(-4)×=-1,4×=1,

由4和互为倒数,说明(-4)和(-)也互为倒数。

从而对于有理数仍然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提问:-2,-,-1的倒数各是什么?为什么?

注意: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直接写成这个数的数分之一即可,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颠倒一下即可,一般地,a(a≠0)的倒数是,0没有倒数。

由上面的引例和倒数的意义,可得到与小学一样的有理数除法法则,则教科书第101页方框里的黑体字,用式子表示,就是a÷b=a·(b≠0)。

注意:有理数除法法则也表示了有理数除法和有理数乘法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与小学一样,也规定:0不能作除数。

例1计算。(见教科书第103页例1)

解答过程见教科书第103页例1。

阅读教科书第102页至第103页。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104页练习第l,2,3题。

提问:l.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零的倒数是零,这句话正确吗?

(答:略)

2.两数相除,商的符号如何确定?为什么?商的绝对值呢?

答:商的符号由两个数的符号确定,因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当两个不等于零的数互为倒数时,它们的符号相同。故两数相除,仍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商的绝对值则可由两数的绝对值相除而得到。

从上所述,可得到有理数除法与乘法类似的法则,见教科书第102页上的黑体字。

在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时,既可以利用乘法(把除数化为它的倒数),也可以直接(特别是在能整除时)进行,具体利用哪种方式,根据情况灵活选用。

例2见教科书第104页例2。

解答过程见教科书第104页例2。

注意:除法可以表示成分数和比的形式。如84÷(-7)可以写成或84:(-7);反过来,分数和比也可以化为除法,如可以写成(-12)÷3,15:6可以写成15÷6。这说明,除法、分数和比相互可以互相转化,并且通过这种转化,常常可以简化计算。

例3见教科书第105页例3。

分析:(l)有两种算法,一是将写成,然后用除法法则或利用乘法进行计算;二是将写成24+,然后利用分配律进行计算。

对于(2),是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接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把除法化为乘法,按乘法法则运算。

解答过程见教科书第105页例3。

讲解教科书例3后的两个注意点。

课堂练习:见教科书第105页练习。

第1题可直接约分,也可化为除法。

第2题可先化成乘法,并利用乘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

课堂小结:

阅读教科书第102页至第105页上的内容,理解倒数的意义,除法法则的两种形式及教材上的注意点。

提问:(l)倒数的意义是什么?有理数除法法则是什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两种形式)如何进行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

(2)0能作除数吗?什么数的倒数是它本身?的倒数是什么?(a≠0)

四、课外作业

篇3

幼儿不安全事故频发背后的原因

现在的大多数年轻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把照顾和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父母,老人们溺爱小生命,他们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又很缺乏。他们通常情况下只是将存在安全隐患的东起来,而不教幼儿认识这些东西,更无从谈起幼儿安全教育。而幼儿天生就是探险家,他们对周遭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感知、喜欢动手,成年人稍不留意,危险就会发生。

有些人虽然是自己带孩子,但他们大部分也不知如何教授孩子安全教育知识,很少和孩子交流有关安全方面的问题,以防患于未然。近年来幼儿校车接送蔚然成风,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机制。令人担心的是幼儿园在幼儿安全教育方面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是否教了幼儿什么样的事物是危险的,是否教了幼儿在面对危险时如何寻求帮助。而最不可思议的是教师在清点孩子的时候有孩子会被“遗忘”,而且可以遗忘了孩子六个小时,九个小时!这段时间老师呢?怎么会让短短的几个小时就把幼小的生命吞噬了?!试问一下这种人怎么能够有资格去做我们的幼师!怎么有能力保护祖国的花朵!他们缺乏作为老师的基本的责任心,责任感!孩子找不到可以安心的离开,不去理会,任由一个生命消失!悲剧的发生,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应当引起重视。

面对多起幼儿伤亡事故的发生,家长总认为是幼儿园的责任,是幼儿园对幼儿安全教育的缺失。这一观点是比较偏颇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达到充分的功效。”当幼儿发生不安全的隐患时,家长埋怨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缺失,其实幼儿不安全事故同样也会发生在家庭。幼儿安全教育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同样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的关注。因此,导致幼儿不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家长不够重视幼儿自护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只知道爱,不知道护;其二是家长缺少对幼儿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引导。

多方位、多措施提高幼儿安全教育的水平

在幼儿安全教育中,幼儿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但只靠教师和保教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安全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日常教学的始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比如,做手工使用剪刀,教幼儿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幼儿上下楼梯、上下床、喝水、吃饭等都有安全教育的时机。幼儿平时与玩具打交道最多,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安全要求,当幼儿在玩玩具时,我们要告知其该注意的事项。如玩大型玩具滑梯时,要教育幼儿不要拥挤,等前面的幼儿滑下去并离开了,后面的孩子才能往下滑;玩中型玩具时,不要拿玩具打其他幼儿,玩小型玩具时,不要将玩具塞入口、耳、鼻中以免造成伤害。幼儿安全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家园的密切配合,以幼儿园为平台,不定期地向家长进行安全知识和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知识的专题讲座,与家长共同探讨、交流安全自护的知识。同时,幼儿园成立了家长学校专兼职授课教师队伍,定时定量坚持向家长授课,每次开课前,充分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困惑,使授课内容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指导性。除此以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演练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有针对性的设计出相关的安全自护知识教育活动,比如:游泳安全、放风筝、燃放烟花爆竹等。以活动的形式向幼儿讲解,幼儿通过观察图片、集体讨论等,学会一些安全自救的技能。针对消防安全知识、120急救知识、交通安全知识我们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必要时幼儿园应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和演示。

篇4

1、通过学习,了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体会严守纪律,为了革命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2、初步学习分析人物言行、心理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为了革命的利益,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好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从中体会的崇高精神。

教学用具:

录像机、录音机、磁带、幻灯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的战友》一课,让我们一起回到1952年10月12日。那一大,天还没有亮,战士们就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边读边思考,战士们在潜伏时必须要到什么?为什么?

小结:战士们能否做到纹丝不动,是这次战斗取得胜利的关键。

过渡:可是到了中午,事情发生了突变……

(二)、学习第三段

1、思考:的处境怎么样?你能不能读出来。

2、老师重点引读第五自然段

火苗子怎么样?

我忽然闻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什么?

过渡:处在熊熊烈火之中,那么有什么办法把他从烈火中解救出来?

3、第六自然段

学生轮读:“………只要……。”

“……只要……”

齐读:但是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过渡:是我朝夕相处的战友,望着他被烈火吞噬,我可以救他但是不能救,那么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4、轻声读第七自然段

①重点讨论:

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

(为什么这里要用“年轻的”这个词语?“我”为什么这样担心?)

我不敢朝他那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了。

(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又忍不住不看?反映出当时“我”怎样的心情?)

②有感情地朗读。

5、默读:第八自然段。

思考:在烈火之中是怎样做的?

学生通过了解“两个多钟头”,“像千斤巨石一般”,“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体会在烈火中严格遵守纪律,不惜洒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①放录像

②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离开了我们,他去得是那么无声无息,又是那么壮烈豪迈。让我们怀着对的报仇的心情齐读最后一段。

(三)第四段

全班同学随着伴奏带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

在烈火中仍然做到纹丝不动,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板书设计:

我的战友

担心千斤巨石

不敢忍不住半个多钟头

刀绞一寸一声

篇5

关键词:《回延安》 音乐 绘画

音乐,流动的诗。它的魅力是无限的。

上课的铃声刚响,教室里就响起了优美的音乐声。这是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那嘹亮的歌声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家家户户把门开,快把亲人迎过来,热腾腾的米酒捧给亲人喝,知心的话儿飞出了心窝窝。”这首歌很特别,音调悠长高亢嘹亮,使人好像真正进入了陕北的辽阔大地,产生无穷的遐想。

歌声大约持续了五分钟,接着戛然而止,但学生们的情绪好像还在持续回味,这时老师适当点拨:这就是陕北民歌,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学生就容易理解了。然后再介绍《回延安》就是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而创作的,歌词里也有比兴手法,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领导咱打江山”。

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写延安人民对的热爱之情,而诗歌《回延安》则是写革命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采用歌声导入新课,用音乐激越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体会诗人那种跳跃的激情,把学生带入诗人要表达的境界。

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现代诗歌时不妨也试用一下这种诗画结合的方法。

第一段用几个形象逼真的动词“抓”“贴”,表现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感人情景,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思念的程度似乎还没有写够,又用“梦里回延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与真的回到延安相互映衬,表达了对延安那份无尽的思念。用夸张的“双手搂定宝塔山”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为什么这么思念延安呢?后面的比喻句交代了原因:“母亲”在这里,思想境界升华了。因为日思夜想的是“母亲”,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了。见到了“母亲”就是回到了家,“回家的感觉真好”。拟人句中的“唱”“笑”“招”尽情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听完民歌后,我让同学们看投影仪:屏幕上打出了延安的宝塔山,学生一看便知,并小声议论着今天该讲“回延安”了。第一部分的动作分析过后,我打出了另一幅画,屏幕上顿时出现头上戴着白羊肚手巾,腰上扎着红腰带的大幅画像,我当时就解释“白羊肚手巾”不是指自然界的毛巾,而是延安人民的特有的装饰,代指延安的亲人。从投影上一看就知道这是亲人相见的场面。这是第二幅画。

讲解过第二部分以后,面临着第三部分会亲人的场面:“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如何理解这一场面呢?头上怎么会有脚步声呢?其实这是一个亲人相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的场面:窑洞里很多亲人,亲人们在说话,在窑洞的上面正有亲人还在往这里走,亲人相见多么热闹啊。这是我展示的第三张画面。

第四部分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喜悦之情。这部分选取了最有典型性的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五部分“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展开联想的翅膀,飞越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概括了从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从到社会主义革命整个中国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赞扬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的延河水奔腾向前,既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现了延安人民继续为革命作出贡献的美好未来。最后再用一个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再次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热爱之情。

篇6

推荐理由:我觉得这个活动的选材来自幼儿的生活,能根据幼儿的兴趣的出发,在添画的过程中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大胆地进行讲述。整个活动构思新颖,趣味性强。活动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想象,大胆讲述。因而活动中幼儿反映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充分体验到了创造学习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西瓜皮上联想出多种物体,并通过添画表现其主要特征,激发想象力。

2、能主动参与创编活动,用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语言,丰富联想。

3、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幼儿间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实物:半个西瓜皮;半个西瓜皮的图片人手一张。

2、小动物卡片、画有几个西瓜皮的背景图、泡沫板、实物投影仪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对西瓜皮进行初步想象。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半个西瓜皮)

这半个西瓜皮看上去像什么?(小船、小床、碗……)

那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小伞、屋顶、台灯……)

二、对西瓜皮想象并添画,尝试用句子进行描述

师:西瓜皮会变魔术,瞧!它变出了什么?(秋千),谁会在上面玩呀?(小猴子、小松鼠……)

听,老师把这幅图编成了两句话:西瓜皮,变秋千,松鼠荡来荡去真有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让西瓜皮变个魔术?变好魔术后想一想,哪个小动物会用它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想象添画并讲述。(提醒幼儿相互讲述)

请个别幼儿讲述

幼a:西瓜皮,变帽子,小兔戴在头顶上遮太阳。

幼b:西瓜皮,变雨伞,下雨小猫用它来撑伞。

幼c:西瓜皮,变木桶,小狗用它来舀水。

幼d:西瓜皮,变篮子,小羊用它装青草。

请幼儿把作品展示在泡沫板上,大家一起欣赏。

三、引导幼儿再次对西瓜皮展开想象,小组合作创编《有趣的西瓜皮》的故事

老师出示背景图,示范编故事:

有一群小动物到草地上玩,发现地上扔了许多西瓜皮。小动物们想:西瓜皮扔了多可惜呀!小猫捡了个西瓜皮说:“让我来做个翘翘板吧!”它到树林里找来一块木板,放在西瓜皮上,做成了一个翘翘板。小猫和小狗一起玩,翘呀翘,玩得真开心!

小朋友,西瓜皮有许多,别的小动物会用西瓜皮来做什么呢?他们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呢?请你们也来编个故事吧!一组上的小朋友你先编,再我编,再他编,大家一起接龙编个动听的《有趣的西瓜皮》故事吧!

幼儿分组创编故事

每组提供一幅画有几个西瓜皮的背景图、若干小动物(提醒幼儿选好小动物,再讲述)

篇7

在那遥远的童年时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有时间便和邻居小伙伴们在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的空地上或是院子里唱着童谣,玩着游戏,相信它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留下了属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如今,新年即将来临,可是大街小巷却到处充满着铃儿响叮当的圣诞氛围,中国传统的民族气息却日渐地淡薄,怎样让生活在对外开放的世界中的孩子们,感受到我们中国节日的民族文化气息呢?音乐《幽默曲》的出现,让我来了教育的灵感。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玩的一些传统小游戏,如:蚊子叮,拍大麦等,其性质、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与朗朗上口的童谣游戏很匹配,充满着童趣,又很有上海文化特色,孩子们一定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于是,我设计了此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感受曲式结构的变化和不同,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而游戏和音乐的交融,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知着音乐,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身体运动与音乐齐动,使孩子们有更多的快乐体验,从而发展孩子们身体的灵活性,对音乐的灵敏性。

内容与要求:

1、借助符号、肢体来感受音乐的曲式结构和各段的情绪变化。

2、尝试根据音乐情绪选择并表现相匹配的传统游戏,体验与他人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小提琴曲子,你们听过小提琴曲吗?

2、听一听,有什么感觉?

二、欣赏交流

1、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2、有没有听到哪里的音乐是一样的?

3、这么美的音乐我们再来听一次,我想一边听一边画画了。(老师边听边画)

4、我的画跟音乐像吗?哪里是一样的?

5、再听一次,用你们的小手、用身体做一做。

(幼儿边听边做,也可以和小朋友商量、合作表演。)

三、听音乐做游戏

1、听着这个音乐,我想起了几个游戏。(出示照片,帮助幼儿回忆游戏玩法)

2、听音乐,试试哪里的音乐玩哪个游戏。(可以讨论、交流)

3、交流:把照片放在图释下,说明理由。

4、听音乐,试一试。

有感觉不合适的吗?调整一下。再把重复的补上。

篇8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2、教学创新点:低声吟诵《游子吟》,想像一位慈母在孩子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演一演。

教学理念:

品味情感升华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汇报《三字经》

1、同学们,在我们每天的古诗词诵读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字经,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复习一下。(全班诵读三字经)

2、出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在这句三字经里,有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学习《游子吟》

1、是呀,多么伟大的母亲啊,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她不辞辛苦,竟搬了三次家,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毫不犹豫,剪断了刚织好的布。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些伟大的母亲,请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图片,教师简介)

2、出示《游子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母亲正在做什么?

3、这是一位正在为即将远行求学的儿子缝补衣裳的母亲。看到老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自己缝补衣裳,做为儿子,心里非常感动,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游子吟》。

4、(出示《游子吟》)有谁会读这首诗的,请给大家读一读,好吗?(指名学生读,教大家读)

5、认识生字

6、学生自由练读,反复读,直到把这首诗读熟。

7、指名汇报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8、画出节奏,师生合作读两遍,跟师读一遍,自由练读,试着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9、小组互读,评议。

10、小组推荐读,全班评议。

11、小组讨论: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诗意: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9、出示第一句,指名读想像一下,母亲在油灯下为儿子缝补衣裳的样子,试着做一做母亲的动作。师中述:"夜深了,母亲还在灯下缝制着儿子远行要穿的衣服,缝啊缝啊,缝啊缝啊,眼睛累了,看不清了,母亲揉揉双眼,又继续缝,缝啊缝,油灯暗了,母亲用针尖挑了挑灯芯,又继续缝,就这样,直缝到月亮升起又落下,直缝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天亮了。缝了这么久的衣服,你有什么感受?是呀,为了自己的儿子,再苦再累,母亲也心甘情愿。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10、出示第二句,指名读,想一想,母亲心里会想些什么?

一位年轻的学子即将出门求学。想到天气已凉,孩子此去路途遥远,一个月、二个月,一年、二年……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老母亲心中一阵惆怅:就让他多带件衣服吧。她拿出针线,就着昏黄的灯光,为儿子缝制起衣服来。衣服上的针脚是那么致密,也许母亲想让儿子的衣服更耐穿、更结实些吧。一阵飞针走线后,看看在身边苦读的儿子,老母亲把油灯往儿子那边挪了挪,又拔下发簪,把灯芯拨亮一些,开始穿针引线。望着老母亲眯缝的双眼,布满皱纹的额头,儿子的眼眶湿润了。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感动来读一读这一句。游子吟教学设计[时间:2009-05-20|作者:|来源:]我要评论|栏目:小学六年级语文浏览:12次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2、教学创新点:低声吟诵《游子吟》,想像一位慈母在孩子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演一演。

教学理念:

品味情感升华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汇报《三字经》

1、同学们,在我们每天的古诗词诵读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字经,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复习一下。(全班诵读三字经)

2、出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在这句三字经里,有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学习《游子吟》

1、是呀,多么伟大的母亲啊,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她不辞辛苦,竟搬了三次家,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毫不犹豫,剪断了刚织好的布。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些伟大的母亲,请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图片,教师简介)

2、出示《游子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母亲正在做什么?

3、这是一位正在为即将远行求学的儿子缝补衣裳的母亲。看到老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自己缝补衣裳,做为儿子,心里非常感动,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游子吟》。

4、(出示《游子吟》)有谁会读这首诗的,请给大家读一读,好吗?(指名学生读,教大家读)

5、认识生字

6、学生自由练读,反复读,直到把这首诗读熟。

7、指名汇报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8、画出节奏,师生合作读两遍,跟师读一遍,自由练读,试着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9、小组互读,评议。

10、小组推荐读,全班评议。

11、小组讨论: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诗意: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9、出示第一句,指名读想像一下,母亲在油灯下为儿子缝补衣裳的样子,试着做一做母亲的动作。师中述:"夜深了,母亲还在灯下缝制着儿子远行要穿的衣服,缝啊缝啊,缝啊缝啊,眼睛累了,看不清了,母亲揉揉双眼,又继续缝,缝啊缝,油灯暗了,母亲用针尖挑了挑灯芯,又继续缝,就这样,直缝到月亮升起又落下,直缝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天亮了。缝了这么久的衣服,你有什么感受?是呀,为了自己的儿子,再苦再累,母亲也心甘情愿。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篇9

如今的语文教案,可谓百家争鸣,各种观点和教法向我们扑面而来,让人眼花缭乱。但拨开云雾,我们要针对具体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思路和方法,保留达成共识的内容,然后形成个性教案,这也就是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教材,也要揣摩学情。同是教学《香菱学诗》,参阅教案中没有把“了解《红楼梦》及其作者”当做教学重点,可能是因为这位老师的学生已经有了了解,但是我的学生没有系统地了解过这些知识,我就应把这一点当做教学重点,才能为讲授正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参阅教案首先要根据学情对教学目标有自己的认识,以“有效教学”为前提,把握住自己的原则。具体做法,我认为可以在参阅教案上直接用笔增删,一切以实用为主。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讲课也如此。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不同,因此教学风格也各有风采。知识是共通的,但是教学方法未必相同。

如,《致女儿的信》,难点是理解爱情真谛。参阅教案用了三个现代故事解决这一难点。这种方法很好,现代故事和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容易接受,在感动中体会到爱情真谛。但我特别喜欢古诗词,而且我的学生有古诗词积累。因此,在解决这一难点时,我让学生用古诗词名句来诠释爱情。学生因为有知识储备,所以积极性很高。从《关雎》中体会到爱的坦诚真挚;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认识爱的深沉执著;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明白爱是心灵相通。温庭筠的《梦江南》学生也联想到了,从中品味到爱有时是一种苦涩而甜蜜的思念。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诗歌独特魅力的感召下,解决了爱情真谛这一难点。回想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不但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背诵诗歌的兴趣,甚至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中阅读积累的重要性,这节课学生受益良多。

由此可见,我们在用参阅教案时,在教法上不能盲从,不要相信哪个名师的教法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是教师自己认真研读教材,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来的。在具体做法上,我采用在个性教案上写出自己的教学步骤,重点、难点问题的具体解答则完全可以用参阅教案,教师不必再浪费精力。

二次备课时还可以增加参阅教案上没有的资料。主备人把自己整理的资料给每个老师发一份,用来拓展和加深备课内容。如,《香菱学诗》一课,我们增加了“金陵十二钗”判词,讲授现代诗歌单元时,增加了舒婷、海子等人的诗歌。钱理群说:“阅读就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通过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作品,民族传统文明、人类文明的成果渗透到孩子的精神之中,他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我们正是秉持这样的原则对参阅教案进行补充,这对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篇10

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都是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准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并以交际法语言教学为理论依据来设计展开的。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发现语言规则并创造性的灵活运用这些规则的过程,任何语言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著名语言学家布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

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首先要努力创设真实自然的社会语言情景。不仅要借助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片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贴近教材内容的直观情景,而且语言表达时要用声调、节奏、情感等描述创设语言情景。在本堂课的设计中也是充分体现了这一设计,播放学生自拍的有关购物的视频短片来导入,既自然又生动形象地进入本课的话题——购物(Going shopping)。其次,交际法教学强调“以任务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实践,要求根据显示生活中对英语的实际需求,模拟各种生活语境和情境,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机会。它注重的不仅是语言在形式和语法上的准确性,更强调语言使用的交际有效性,以及训练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应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本堂课中,为了训练目标语言,我设置了各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来操练。我让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编排六组购物场景表演并将之串联起来变成一个购物的短剧,让学生在交际的同时,体验生活。通过这个活动,把生活中的交际场合搬进课堂,使课堂变为一种具体的社会交往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交际过程,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交际法教学让学生参与,有时伴有情景或模拟场景,这样让学生能更贴近生活,学生成了主角,自然而然地就对英语产生兴趣,把学英语当成一种乐趣。

二、话题简述

本课是7A第5单元结束后的一个活动课程,话题是紧扣本单元中心话题的Going shopping。组织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词汇及句型展开多项活动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它的任务不仅仅是训练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运用的技能,也涵盖了实际交际、语法、词汇和知识点等内容,同时它还承担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为抽象的深层意义。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和知识结构,通过学生参与到后屋的实际场景中,体验购物相关话题功能。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比如像本课涉及的购物话题是他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因此,他们渴望用英语来表达。另外,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在学习英语的能力上,他们模仿和记忆力特别强。但学生的记忆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并习惯于机械性记忆。初中生理解和分析语言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弱,在知识积累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句型,对语言学习的热情也逐步增加。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用英语来表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并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本课通过为家人购买礼物的话题,上升到购物方式的讨论,使学生学会关心家人并且能对不同的购物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目标设计

Teaching aims:

Aims of basic knowledge:

To summarize the sentence patterns for shopping.

Aims of ability:

1. To learn how to make dialogues about shopping.

2. To ask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 shopping center they like.

Aims of emotion:

1. To ask students to know the importance of loving and helping other people.

2.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eep meaning of giving and sharing.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Teaching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points:

1. Learn the sentence patterns for going shopping.

2. Use the sentence patterns correctly and freely.

3.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teamwork and learn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六、教学法

本课首先采用直观法播放学生自拍的购物场景,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语言教学重点的过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编对话来总结归纳句型结构,然后创设真实情境。然后运用交际教学法,让学生把相关句型放到实际情境中去运用,表演购物的短剧。同时,为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在表演完后上升到购物方式的讨论,并最终提高到要求学生对喜爱的商场进行口头描述和书面写作。通过交际教学力求达到“三能并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演展示能力以及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过程

A) Preview

Ask students to make preparations before attending the class.

1. Make up a dialogue about buying Christmas presents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unit.

2. Summarize the sentence patterns about shopping.

3. Discuss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shopping and physical-store shopping by groups.

4. Introduce your favorite shopping center according to main task on the paper sheet.

【设计说明】

课前运用导学案让学生独立进行前置性学习,以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学生的导学案也是教师课前了解真实学情的一种手段,以方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B) Teaching steps:

Warming-up:

1. Sing a Christmas song “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

2. Show a video about shopping.

Q: What are they doing?

—How much is Bruce’s snack?

—What does Jerry want to buy?

【设计说明】

用学唱歌曲和学生自拍的video来导入课堂,可以增添趣味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并充满好奇感的进入课堂活动,也使本课开头就体现出活动课的主题。

Presentation:

1. Make a dialogue about buying Christmas presents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materials, ask 2 or 3 pairs to act it out.

2. Summarize the sentence patterns about shopping.

【设计说明】

仿照课文部分编一段与圣诞礼物相关对话,既是对本节课Going shopping的复习及延续,也是为总结购物的相关句型做准备,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理解对家人关爱的重要性。而对购物句型的归纳又可以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短剧表演的环节对这些句型的运用,所以这一教学步骤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Acting:

1. Students perform a short play about buying presents.

2. Competition: Some groups discuss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shopping while the other groups discuss the advantages of shopping in the physical stores.

【设计说明】

本环节的购物短剧表演是本节活动课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学生的表演必须在课前精心准备,学生要在课前把本单元所有的句型自行讨论总结归纳,并且恰当运用到每一小组的情境对话当中去,再由三名同学将每组的情境表演进行串联,难度很大,能充分考查学生对所学句型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情境交际中的语言应变能力。

而紧接在短剧之后的小组辩论赛由学生在短剧中不同的购物方式引出,对于在网上购物和商场购物哪个更有利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购物的话题有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拓展的空间。

Conclusion: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you can choose the way you like for shopping.

Further discussion: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favorite shopping center.

Homework: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a shopping center.

【设计说明】

由对购物方式的讨论引入到最喜爱的购物商场的讨论,通过对不同购物商场的评价引申到本单元的写作环节—最喜欢的购物商场,课堂讨论并口头表述,课后书面呈现,及时巩固,从而使本单元的所有活动有一个更完整的结尾。

八、教学理念

1)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始终遵循交际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和掌握语言。

2)自始自终贯穿了以交际为目的的原则,在做中学和在学中用。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