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4 12:2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脸谱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板书)
大家都听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吧?自从这个故事传开以后,人们对于狼可谓是深恶痛绝避而远之,可是最近几年科学家们却提出要把狼请回来做客,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啊在美国的一个自然生态保护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该自然生态保护区本来存在着鹿群与狼群,可当发的人们为了保护鹿群而大量捕杀狼,然而失去天敌的鹿群在舒适的生活中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从而导致了鹿群的大量死亡,最后只得引狼入室。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事物同周围其它事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基本概念:联系
1、联系的含义(板书)
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在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天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分步骤去把握它。首先联系讲的是一种关系,那么它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互关系。那又是谁与谁的两互关系呢?它既包括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着这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概括为两部两互关系。那个同学们能否举个联系的例子:(可适当提示学生:风扇,一个风扇是由发动机、扇叶等部件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又必须插上电源,这是风扇与电源之间的关系。一个风扇的发动机与扇叶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仅有其一,便不能构成风扇;而风扇与电源也是互相关系,仅有其一,便不能带来清凉。)
好,同学们举得非常好,那我们既然知道了联系的概念,那大家再想想,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存在上些事物它同任何事物之间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着(学生讨论)。当然不可能有,这也就是说明了万事万物无不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外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44页到46页第一段,看看书中主要用几方面说明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学生看书回答)课文主要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外部联系以及世界总体联系这三个方面来概括说明。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板书)
这里我们可以拿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内部的事物来说明。我想请三位同学来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照第44页的小字部分。好由谁来回答?(学生回答)非常好,在同学们上面所举出的各事物的内部缺少任何一个部分,该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因此说任何事物内部和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那么事物与事物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是不是相互联系着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物是该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比如,大家如果想在一颗种子发芽你会怎么做啊!对,给它一定的土壤,每天还要给它浇水,并让其接受一定的阳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才有可能发芽,没有了这些周围的条件,种子也就永无出头之日,可见它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着。
再比如,思维领域中,我们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它不公与反映对象相联系,而且与人脑、实践活动等相联系,还一书本载体、印刷工人的劳动相联系。
在人类社会中亦是如此。孟母三迁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可见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当然我们上面所讲的只是事物横向联系,是左邻右舍的联系。事物的外部联系还表现为纵的方面古往今来的联系。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牛顿的名言,他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见,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与前人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样学习也是如此,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将来的成功都是以现在所学的知识为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同学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习为以后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任何事物都要受到以往事物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事都是从过去发展而来向事物的未来发展而去都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存在联系。所以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看到历史联系就能知来龙去脉。正确认识事物,否则只能近视眼,睁眼瞎。
既然我们说事物内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外部间也是相互联系着的,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归纳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世界是不存在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纵横联系之中。我们打个比方,整个世界就好像一张巨大的网,我们说一个网结代表一个事物,每个网结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而周围的其它事物又与其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因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上述三个方面,都已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的呢?比如现在的我与美国某个大山上的一块大头存不存在联系呢?当然不可能啦,这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那么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说明了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固有的,龙绝不会生出凤,凤也绝对生不出龙,而我们也不会期望老鼠的子子孙孙会改邪归正帮我们捉害虫。正因为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
(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板书)
篇2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江门529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贝那普利单用及联用对稳定型心绞痛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门诊及住院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HCY>15 μmol/ L 的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4 组,常规治疗组: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 ;氟伐他汀组:氟伐他汀(40 mg ,1次/d) + 常规治疗;贝那普利组: 贝那普利(10 mg ,1 次/d) + 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氟伐他汀(40 mg,1 次/d) + 贝那普利(10 mg ,1次/d)+常规治疗。治疗3个月后再次测定检测HCY。结果 ①血浆HCY>15 μmol/L 1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经治疗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氟伐他汀组、贝那普利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②氟伐他汀组与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治疗组与氟伐他汀组、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氟伐他汀和贝那普利具有协同作用,两者都有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中HCY水平的效能。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稳定型心绞痛;氟伐他汀;贝那普利
[中图分类号] R58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026-03
The Effect of Fluvastatin and Benazepril Used Alone and Used in Combination on the Plasma Homocysteine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ZHENG Qiong ZHANG Daojin GUO Changjiang CHEN Xiaojian ZHAO Jianfeng CHEN Limi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men in Guangdong Province, Jiangmen, Guangdong Province, 529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fluvastatin and benazepril used alone and used in combination on the plasma homocysteine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Methods 120 cases of outpatients and in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plasma HCY> 15μmol/ L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aspirin+ nitrates drugs; fluvastatin group: fluvastatin (40 mg, qd ) plus conventional therapy; benazepril group : benazepril (10 mg, qd ) plus conventional therapy; combination therapy group: fluvastatin (40 mg, qd) + benazepril (10mg, qd ) plus conventional therapy. HCY was detected again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Results ① After the treatment, of the 120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plasma HCY>15μmol/L, the plasma HCY level of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how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plasma HCY level of fluvastatin group, benazepril group and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h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②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luvastatin group and benazepril group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④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group, fluvastatin group and benazepril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Fluvastatin and benazepril have a synergistic effect, both can reduce the plasma HCY levels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Key words] Homocysteine; Stable angina pectoris; Fluvastatin; Benazepril
[基金项目] 江门市科技局立项课题(江科【2011】94号),项目标题:氟伐他汀、贝那普利单用及联用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作者简介] 郑琼(1970.5-),女,湖南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
同型半胱氨酸又称为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甲硫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硫氨基酸,自从Mc Cully[1]提出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有关的观点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指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存在的较为危险的因素[2]。医学上之所以尤为看重对血浆HCY水平的干预治疗,主要是因为血浆中HCY水平过度升高会对动脉内皮有损伤,从而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会堵塞,可能会诱发并加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该研究通过在2011年1月—2013年10月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上单独使用氟伐他汀和贝那普利以及混合使用二者时血浆HCY的不同水平,观察药物对HCY的影响,加深讨论2种药物对治疗冠心病方面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门诊和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300例,年龄在45~65岁之间,根据第7版中内科学稳定型心绞痛标准诊断[3],其中排除的标准是:①严重感染及肿瘤患者;②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③肾、肝功能严重受损者;④近3个月内口服贝那普利或氟伐他汀者;⑤近1个月内患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者。入选患者随机分为4组,常规治疗组30例,男19 例,女11 例;平均年龄(57.2±8.7)岁,氟伐他汀组30 例,男18例,女12 例;平均年龄(56.8±8.2)岁,贝那普利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56.1±6.7)岁,联合治疗组(氟伐他汀+贝那普利)30例,男18例,女32例;平均(57.4±8.3)岁,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入选患者于次日清晨空腹采外周静脉血3 mL,入抗凝管,立即离心分离血清,加入日立Hitachi7189型全自动生化仪,试剂由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酶循环法测定血浆Hcy水平,同时抽血检查血脂、肝肾功能。该次研究中所用药物均来自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常规治疗组:阿司匹林+ 硝酸酯类药; 氟伐他汀组:氟伐他汀(40 mg ,1 次/d) +阿司匹林+ 硝酸酯类药; 贝那普利组:贝那普利(10 mg,1 次/d) +阿司匹林+ 硝酸酯类药;联合治疗组:氟伐他汀(40 mg,1 次/d) +贝那普利(10 mg,1次/d) +阿司匹林+ 硝酸酯类药。
1.3 评价标准
对比4组患者3 个月后血浆Hcy水平及血脂(TC、LDL-C、HDL-C、TG)、肝肾功能。
TC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LDL-C、HDL-C测定:超速离心结合ALBK法;TG测定:二氯甲烷-硅酸-变色酸法。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4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CY 水平比较
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HCY 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氟伐他汀组与贝那普利组治疗后HCY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个实验组之间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联合治疗组HCY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氟伐他汀组、贝那普利组相比较而言,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4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的TC、LDL-C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伐他汀组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氟伐他汀、贝那普利治疗期间出现胃肠胀气4例, 便秘2例, 腹痛1 例, 均自行缓解, 未见肝、肾功能异常和肌痛、肌酶增高及干咳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同型半光氨基酸是含硫氨基酸的一种,血浆浓度的高低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息息相关,而冠心病的发病大多数都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人们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根据研究,体内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紊乱时,会加快形成血管平滑肌进行持续性收缩,导致机体缺氧因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7]。在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以HCY与心血管病的关系为中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高HCY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8]。高HCY血症明显和冠心病的发病有关,高HCY血症导致冠心病发病的机理有: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聚集,损伤血管内皮,增加产生纤维蛋白原,促进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繁殖。Boushey 等[4]通过大量研究发现,HCY水平每增加5 μmol/L会增大CDH的发病率约为70%,增加脑血管发病率约50%,高HCY水平引发的发病率相当于增加20 mg/dL 的胆固醇。同传统的导致发病的危险因素相比,高HCY血症更能准确预测冠心病的发生。目前,预防冠心病的一条新途径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CY 的水平,所以,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聚集在是否能够通过高HCY血症老防治冠心病的发生[5]。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和营养状态等都会对高HCY血症产生影响。现在治疗高HCY血症的途径大多是补充维生素以降低血浆中HCY的水平,从而降低外周血管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6-7]。这种治疗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仅针对因饮食习惯不良而缺乏维生素的患者,而对遗传性因素(如酶缺陷)导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目前还有所争议。
氟伐他汀作为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8]。其对冠心病的防治主要是通过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到平滑肌细胞凋亡和抗炎等来减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速度,并减小斑块,稳定斑块从而达到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9]。该文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来说,氟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血脂等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联合治疗组HCY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氟伐他汀组和贝那普利组相比较而言,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出氟伐他汀与贝那普利都有降低HCY水平的效能,而且两者之间有协同作用。该次研究结果与李勇[10]的调查数据相当,因此该研究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推测,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和抗炎作用,而贝那普利的干预效果反向表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增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抑制剂可以用来防止由HCY水平升高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0],但是具体的机制需要进行更深一层的讨论。
参考文献
[1] McCully KS.Vascular pathology of homocysteine:implication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arteriosclerosis[J].Am J Pathology,1969,56:111.
[2] McCully KS.Homocysteine theory of arteriosclerosis: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J].Atherosclerosis Reviews,1983,11:157.
[3] 陆再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4-282.
[4] Boushey CJ ,Beresford SAA ,Omenm BS , et al.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plasma hom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vasculardis2 ease[J]. JAMA,1995,274:1049-1057.
[5] Bouskey CJ.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J].JAMA,1995,274:1049.
[7] Stampfer MJ.A prospective study of plasma homocysteine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US physicians[J].JAMA,1992,268:877.
[8] 车光昇,宋光熠.卡托普利对HHcy 大鼠动脉平滑肌增生拮抗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3):345.
[9] 杨莉莉,赵宇,邵海峰,等.老年人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8):826-829.
[10] 李勇.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细胞介素18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 ,36(10):19-22.
(收稿日期:2014-01-09)
论文写作技巧——计量单位和符号
1.文中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执行,并用规定缩写符号表示。
2. 每一个组合单位符号中,斜线不得多于1条,如每天每千克体重用药剂量应写成mg/(kg﹒d)。
3. 量符号均应使用斜体,如m(质量)、t(时间)、V(体积)等,且应注意某些希腊字母与拉丁(或英文)的区别。
篇3
关键词 初中音乐;新课改;体会
新课改实施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固有的教学行为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被日渐清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所替代,课堂变得丰厚了,广大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成长。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自己在实施音乐新课改中的点滴体会。
一、关注音乐的本位
音乐本位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应将音乐置于音乐教育的本来(原来的、主要的、中心的)位置或职能位置。在以往和将来的音乐教学中,实现音乐的本位的价值和功能始终是第一位的,否则,音乐课会“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就会“忘本”和“越权”。
案例1:本人在第一次进行歌曲《唱脸谱》的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学上的偏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课前我请同学分组在网上查找了许多有关京剧及脸谱方面的知识,由歌曲《吼秦腔》的VCD片段导入、引入歌曲《唱脸谱》(聆听),然后引入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接下启发学生模仿京剧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总的来看,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课下,我仔细反思,这节课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歌曲相关知识的学习,又是展示,又是分组讨论,又是锣鼓经的敲打,又是表演,忙得不也乐乎,活跃的学生依然活跃,不爱说话的同学充当陪衬,却忽略了最本质对歌曲本身的学习。课堂上共聆听三遍,学生既没有把歌曲学会,也没有达到本课所要求的目标。经过反思,我改变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听、唱”为基础,“讲、思考”为中心,以“表演、看”为铺助手段,具体流程①赏析与导入―看脸谱;②活动与体验―唱脸谱(这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突破之处:解决前半拍休止);③思考与创作―画脸谱;④反馈与小结―演脸谱。紧紧围绕旋律特征、速度、节奏、乐器、唱腔等要素而展开,从感知、深化、升华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再度创作和表演。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二、关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新课程理念去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理念,又包含解决教学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乎基本理念与具体方法之间,既是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又是教学方法的经验提升。由于它直接关系教学的全过程与教育的最终结果,因此是教学实践的中心环节。
某教师在“大自然中的音响”知识点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时间,前排学生刷地转过身,满教室闹成一片――口哨声、鸡鸣声、马嘶声,此起彼伏。五分钟后,老师让学生再次讨论:“除了动物的声音,还有什么属于大自然中的音响?”教室中再次响起学生用敲桌子、摇文具盒等方式模仿的雷声、风声、雨声……在这节课中,教师似乎给学生穿上了自主的外衣。全体学生似乎都在高度参与,亲历实践,课堂上也似乎热闹纷纷。殊不知这一简单的音乐知识点需要教师这样大动干戈地组织全体学生多次讨论吗?不难看出,这些简单认为学生“自主探索”、“集体讨论”就是自主学习、高度参与的观点,似乎有些以偏概全。所以在“大自然的音响”这一简单知识点的自主学习中,我们很多时候也可以让学生“静”下来,却能收到更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因此,教学策略的变革有创新,也要继承。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应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方式:其次,作为教师,不仅要吃透教学内容,而且要熟悉不同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不能将同一个过程、教法贯穿所有班级。教师要熟悉班级特征,要熟悉班级中的学生,学生对旋律的反映、感受、理解也不同,在则学生的个性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关注教学反思
音乐教师如何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呢?因为新课程提倡的“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学习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等等。只要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就是一堂好课。所以我认为可以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在教学中验证反思、教学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是引领教师进步成长的一个环节。
篇4
除了家和幼儿园以外,幼儿周围的环境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孩子从出生就睁大自己的眼睛,天真地探看周围那些熟悉而又新奇的事物,竖起耳朵聆听着大自然奇妙的声音。他们为生活在中国的首都――北京而感到自豪。渴望着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和了解这块养育他们的土地;了解它的古老和文明;了解它现在的强盛和辉煌,激发出幼儿把北京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情感和愿望。
二、主题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知道自己出生和生活着的地方是祖国的首都――北京,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游览和交流,感受祖国名胜古迹的壮美。增强做北京人的自豪感,激发把北京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情感。
3.在“逛逛北京城”活动中,通过“看在北京”、“玩在北京”、“北京小吃一条街”、“小戏迷”等活动了解北京,感受到北京的特色。
三、供选择的教育活动
四、主题思考网络
五、相关的环境创设工作
(一)主题墙
(二)活动区设置
六、主要活动教案、实录和活动照片
活动名称:天安门(综合)
活动目标:
1.知道天安门是闻名世界的名胜古迹。
2.感受天安门的壮美,增强做北京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幼儿有去过天安门的经历。
2.幼儿在天安门的留影照片。
活动过程:
1.出示收集的幼儿照片,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出示天安门的图片,共同欣赏天安门城楼的壮美。
3.请幼儿将自己看到的天安门画出来。
4.作品展示并评价。
活动名称:玩在北京(社会)
活动目标:
1.知道北京有很多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
2.知道每个风景名胜的标志性景点。
3.爱家乡,增强做北京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北京风景名胜游玩的照片。
2.每个标志性景点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收集到的幼儿照片,引发幼儿兴趣。请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游览过的风景名胜。
2.出示标志性景点的图片(十七孔桥、长廊、白塔、昆明湖……)。
讨论:这些景点都是什么地方的?
你怎么知道的?
知道它们都是标志性景点,是最值得游览的地方。
3.将所有的照片及图片按地点进行分类。
活动名称:文明小游客(社会、艺术)
活动目标:
1.知道游玩时要做个文明的游客,爱护游览环境。
2.设计文明小游客宣传画。
活动准备:纸笔
活动过程:
1.师幼共同讨论如何做一名文明的小游客。
2.分组设计文明小游客的宣传画。
3.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4.展示幼儿作品并点评。
活动名称:家乡的小吃(社会)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北京有特色的小吃。
2.能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收集的北京小吃的名称。
活动准备: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各种北京小吃。
活动过程:
1.以幼儿收集的北京小吃引出话题,展开讨论。
我们北京除了有很多名胜古迹,还有许多的特产。
你们知道北京有哪些好吃的特产吗?
2.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特产。
3.品尝北京特产并相互交流。
未来的北京(艺术、语言)
活动目标:
1.能发挥想象大胆作画。
2.体验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纸和笔
活动过程:
1.谈话:未来的北京是什么样的呢?你想给北京添点什么呢?
未来的车会变成什么样的呢,人们会住在什么地方呢?
2.幼儿作画,教师鼓励幼儿想象,大胆作画,对能力稍弱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
3.分享及评价作品。
活动名称:设计小吃包装(艺术)
活动目标:
1.知道包装的作用。
2.能发挥想象设计出特别的包装。
活动准备:北京小吃的包装袋、画笔、纸
活动过程:
1.欣赏北京小吃的包装袋。
2.讨论包装袋的边为什么要设计成锯齿状的。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吃,为其设计包装。
4.展示作品并点评。
美工区活动图片
剪纸:
扎染:
制作脸谱:
泥塑:
七、主题活动效果及反思
(一)幼儿对北京有了更多了解
由于我班幼儿年龄较小,在开展“我爱北京”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将重点放在北京小吃和民间艺术上,一些比较深的内容,我们仅作为了解及欣赏,如:京剧、北京的名胜古迹等。活动结束后,幼儿知道了北京有很多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幼儿能认识十几种北京小吃,对北京的民间艺术十分感兴趣,掌握了剪纸、扎染、绘制脸谱、泥塑的基本方法。
(二)幼儿的美术技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爱北京”进行的过程中幼儿兴趣浓厚,特别是美工区开展的北京民间艺术活动,有的幼儿最初连直线都剪不直,到最后能剪出一张张美丽的窗花;从最初只会用泥团圆,到最后能用泥捏成各种小吃;从最初只能给脸谱涂色,到最后能独立设计出各种脸谱,能用水粉对立体脸谱进行涂色。当幼儿把这些作品展示出来的时候,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在绘画方面,幼儿的进步非常大,不仅想象力更加丰富了,并且可以将自己所想的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色彩的运用上进步更大,从最初色彩单一,到现在色彩丰富,并掌握了两种颜色的渐变涂色方法。
(三)幼儿在活动中十分主动,家长十分配合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得很主动。当我们在美工区做小吃的时候,幼儿常常问:“我们的小吃店什么时候能开张啊?”为了让小吃店早日开张,选择美工区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多。在剪窗花的时候,我发现很多男孩也十分感兴趣,其中还有平时比较调皮的几个男孩,他们剪得十分认真。有时不小心剪坏了,他们也不气馁,到我旁边说:“老师,我不小心剪坏了,能再给我一张纸吗?我肯定不会再剪坏了。”还有的幼儿回家了还想着剪纸,常常早晨来园时给我们带来他在家完成的作品。幼儿看着活动室一天天的变化,十分兴奋。
“我爱北京”这一活动的开展非常需要家长合作,如带领幼儿游览北京的风景名胜并留影,为班级提供照片;帮幼儿购买北京小吃并带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与幼儿共同做小吃等等,家长都积极配合。靖靖的妈妈还亲手做了北京小吃――驴打滚,并带来与小朋友分享。
(四)活动中不足的地方
“我爱北京”这一活动已经结束了,我认为结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内容还可以再丰富些,如对北京地理位置的了解,可以让幼儿在中国地图上找找北京。
篇5
节目长度:共6集,每集60分钟
出品单位:五洲传播中心
语种:中、英文
拍摄时间:2007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有上海、香港、天津、青岛、沈阳、秦皇岛。或许熟悉,或许陌生。六座城市,因为奥运会走进世界的视线。
上海,中国大陆最时尚的大都市;青岛,秀丽洁净的帆船之都;天津,洋溢着中国传统民俗风情的海港;沈阳,玫瑰花盛开的体育之城;秦皇岛,中国第一个皇帝的梦想之城;香港,世界级的繁华都市。
该电视片以灵动的画面和有趣的解说,泼墨作画,勾勒出每座城市最鲜明的个性,让人们在赏心悦目的同时,领略她们的风光和意趣,感受她们最深层的文化脉动。
片名:《北京风情》
节目长度:共12集,每集60分钟
出品单位:五洲传播中心
语种:中、英文
拍摄时间:2007年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这是全世界瞩目的地方。
北京,承载着活力、典雅,古老的梦想。北京,一座多色彩的城市。北京,一座有着3500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今天又成为发展中的国际大都市,它拥有世界遗产5处,各种文物遗迹3500余处,100多座博物馆,200多万件珍贵藏品。
该电视片以创意性的镜头对准北京的历史、地理环境、城门、牌楼、紫禁城、明十三陵、祭坛、皇家园林、长城、胡同与四合院、交通、餐饮和剧院。
片名:《手艺北京》
节目长度:共6集,每集20分钟
出品单位:外文出版社
语种:中、英、日文
拍摄时间:2007年
该电视片以纪实性的镜头对准濒临失传的六种北京老手艺的传人:风筝哈、脸谱双、鬃人白、毛猴于、皮影路、面人汤,生动地记录了他们追求艺术道路上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展示了老北京手艺的精美绝伦,使读者置身其中既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习俗,也能体味到厚重的老北京文化。
该光盘中、英、日三语配音,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随意切换。
《互动汉语》
出品单位:
华语教学出版社
融合文字、语音、图片、动画、音乐,激发热情,互动学习,至高品质,精美绝伦。20多位资深汉语教学专家参与教案策划编写,100名多媒体和程序设计师共同研制开发,工程量巨大,汉字及对应的译文量注释共达30万,合计8张CD- ROM,8张CD及8本配套学习教材。从拼音字母到汉语水平测试,以拼音带口语,汉字与拼音结合,汉语与译文对照,由浅入深,系统完整。学习之后,可以用汉语进行流利的对话,熟练的书写,达到中国汉语水平测试大纲的中等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成语、谚语等,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本套软件可供汉语教学单位使用,也适合学生使用,特别适合各界商务人士自学汉语之用。本套软件已出版汉英、汉日、汉韩、汉印尼、汉法、汉西、汉德等版本,以供各国人士学习汉语。
片名:《中国旗袍》
节目长度:60分钟
出品单位:外文出版社
语种:中、英、日文
拍摄时间:2007年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该电视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旗袍的领、袖襟、开衩、盘扣的精美细致以及蕴涵其中的诗情画意,展现了中国浓厚的文化魅力。该光盘中、英、日三语配音,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随意切换。
篇6
飘心飞絮思不群。
常闻戏曲,
方觉一缕香魂尚存。
是你让我―
为你哭,为你笑,为你迷,为你痴……
这是张文静对自己痴迷戏曲的描述。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位铁杆戏迷对戏曲的热爱程度。自从她进入中学任教开始,就想着有一天能在学校开设戏曲课程,以弘扬这项传统艺术,传承民族经典文化。
“走进中国戏曲”n程受冷落
2006年,浙江省启动第一轮新课改时,张文静就兴致勃勃地向学校申报了“走进中国戏曲”校本课程,她满怀希望地以为学生可以同她一起学习戏曲,爱上戏曲,弘扬戏曲。可惜,这个希望终因无人选课而破灭。
2007年,张文静认真修改自己的校本课程纲要和课程内容,做了诸多努力。尽管这次有学生选课,可人数还是太少,没能如愿开课。当时,很多同事表示:“你算了吧,别再瞎折腾了,戏曲连我们都不喜欢了,学生怎么会喜欢哦,这伊呀呀呀好不让人心烦。再说了除非有音乐功底,要不然谁能唱啊?”这些劝阻非但没有劝住张文静想要开课的决心,反而促使她开始反思自己课程受冷落的根本原因。
她私底下找了一些学生咨询,总结出四大理由:对戏曲不了解;戏曲唱腔太老套;戏曲知识很枯燥;担心无法唱好戏曲。这个调查结果让她豁然开朗,要想让学生去选“走进中国戏曲”,宣传很重要。最起码要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戏曲,中国戏曲也是好玩、好听、好看的。
“戏曲因子”植入课堂教学
张文静首先把“戏曲因子”植入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她在教授《祝福》这一课时,自己亮嗓唱越剧《祥林嫂・听他一番心酸话》,让学生在醇厚的越韵中,感受到祥林嫂对贺老六的那份同情,对婆婆的怨恨,那种留不得、走不得、生不得、死不得的幽怨纠结之情;在教授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时,唱响《人去楼空空寂寂》,让学生感受到焦仲卿离开妻子后的荡气回肠、无限哀伤和心中积蓄已久的悲愤和无奈;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清唱名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用欢快的曲调唱出贾宝玉见林妹妹时的惊艳与似曾相识之感。听惯了流行歌曲的学生,偶尔听一两段韵味深长的越剧,也觉得“有趣”“有料”。她用声情并茂的表演慢慢激发学生学唱戏曲的热情。
她还主动“请缨”为请假的选修课老师代课,并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戏曲的积极性。她总是很自信地说:“只要给我一堂课,我就能让学生对戏曲课改观。”事实确实就是如此,每次课后,总有学生发出感叹:“原来戏曲也可以这样有意思啊!”有些学生是哼着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走出教室的。虽然自己身心俱疲,但听到这不成调调的哼声,张文静由衷地笑了,她的小小心愿达成了。
此外,张文静还用其他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戏曲知识,比如学陆游的诗时,她就跟学生共同品鉴越剧《陆游与唐婉》,带他们欣赏名段《钗头凤》,不仅从艺术角度来谈这首词的经典之处,而且从唱腔、情感角度谈它的内涵;学习《长亭送别》,她就带学生看越剧《西厢记》,学唱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讲到《闺塾》,她就跟学生聊昆曲《牡丹亭》,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爱情观进行探讨。“国粹京剧”课上,她指导学生如何“三看脸谱来识人”,不同的色彩、图形、图纹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地位、美丑、经历、命运、情绪等,她还让学生结合《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文以及背景知识,为项羽和廉颇画脸谱。课后,有学生追着她说:“老师,今天的课太有意思了,我还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文言文课呢!”就这样,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戏曲。
“戏曲进校园”之路愈行愈远
2008年,张文静将自己的校本课程正式更名为“趣味戏曲”。学生从最早的18人到25人,再到45人,最后竟有80多人。
2011年,温州二十一中开始实施网络选课,由于人数有限定,有些热门的课程学生“下手”晚就选不上了,而“趣味戏曲”就在这被“秒杀”的课程之列。到这时候,张文静的“趣味戏曲”课程才算在校园内站稳了脚跟。
2013年,“趣味戏曲”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百门精品选修课程”“浙江省第二批普通高中网络推荐选修课程”。
随着选修课程的正规化、常态化,原本的教案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张文静又萌生了把自己教学的系列课程编成完整教材的想法。随后的几年,她一直坚持积累素材,完成了第一版的戏曲教材。几轮选修课程下来,她精益求精,重新梳理并修改了每一个章节内容,并在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方汝将的帮助下,于2014年年初完成了《趣味戏曲》校本教材的编著,并于同年10月正式印刷
出版。
整整八年的时间,她历尽艰辛将“趣味戏曲”课程从“无人问津”做到“秒杀抢课”的省级精品选修课程,再至出版《趣味戏曲》教材,她以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传承和担当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戏曲,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越剧、黄梅戏、南戏等剧种,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为此,《温州商报》以“80后中学教师编个性戏曲教材”对她的事迹进行专题的大篇幅报道,她还入选为“温州教育十大新闻人物”。
篇7
一、有效利用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渠道,拓展课程资源
我们现有的教材,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范本,要想让课堂教学深入拓展开来,使学生学到广博的知识,就要靠教师去挖掘课本以外的信息。我每年都征订了《语文周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杂志,在上每篇课文前,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之外,一般都要结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去搜集整理相关的信息,比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奇闻遗事、与课文有关的文史典故等,然后摘抄在教案上或者将报纸剪下来编辑成小册子,随时带进课堂。上课时适当插入这些知识,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又非常感兴趣。比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等文章时,适当给学生讲讲关于“雪”的典故,如“程门立雪”、 踏雪寻梅 、映雪读书、“粤犬吠雪”等。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灵活运用诗词中穿插的典故,能为语文教学增色不少。教师适时穿插和渗透古代文化常识,始终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氛围中学习课文,不仅培养学生兴趣,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弘扬传统文化。
有些课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显得枯燥无味,如果用课件来显示将会事半功倍。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就在教学资源网上下载了各种云的变化图及分类介绍表,上课时用投影一显示,学生一目了然,既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又节省时间。教学《山市》时,我下载了青岛的一幅海市蜃楼形成图,我一边让学生欣赏,一边讲解山市的形成原理。这些从来没有到过海边的山区孩子,都很清楚地理解了这一自然奇观。特别是在迎接中考之际,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加大课堂容量,在“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板块的复习中,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知识归类和习题训练题库,条分缕析的引导学生,充分拓展了课堂45分钟教学的容量。
二、努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堂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我们生活在苗族布依族专州,生态资源丰富,民俗文化浓郁。根据以上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贵州平塘县是一个民族风情很浓郁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我利用这个机遇,将被当地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舞阳花戏编成剧本,组织民间艺人来演出(我既是编导,也是演员)。把演出情况录成碟,在教学戏剧艺术知识时,放碟给学生看,他们通过对脸谱、服饰、道具、武打、唱腔的欣赏,加上我的解说。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中戏剧知识的内容,而且深刻感受到了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效果很好。当地电视台对此事以专题片的形式作了报道。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知识观;教师个性;舞台表演;生命表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1-0073-05
收稿日期:2013- 12-20
基金项目: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社会转型期贵州省教师角色冲突消解路径的个案研究”(12JD125)。
作者简介:黎平辉(1979-),男,湖南新化人,教育学原理硕士,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美育研究。
一、引言
教师教学个性是教师“自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显现,具体包括了三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分为教师对课程知识的个性解读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第二层次指教师的角色扮演与个体生命实践的统一,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体现。课程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课程知识与教师的关系如何,教师如何对待教学内容,不仅决定了教师在知识面前的态度,也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影响了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展现。
二、舞台表演:传统课程下教师教学个性的湮没
所谓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与信念,是人们对知识本质、来源、范围、标准、价值等的种种假设,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1](P1)。一直以来,知识都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部分,知识观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知识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切教育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观基础之上,人们怎样理解知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2]。具体而言,教育活动的实施涉及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方法。其中,课程与教学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而“不同的知识本质观、价值观、获得观又支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支配着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方式和形式,形成和导致不同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因此,知识观构成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的前提”[1](P2)。
传统知识观包括理性主义知识观与经验主义知识观。前者以柏拉图为代表,强调知识来源于世界的终极理念;后者以洛克为代表,提倡知识是个体对外在事物的认识结果。尽管两者有着客观存在的差异,但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特点,即都承认知识的客观性、普适性与中立性等。建基于传统知识观之上的传统课程,具备几大特征:(1)在课程知识的本质上,强调知识来源于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知识是客观的、普适性的。“知识不同于个人意见或主观信念,将知识视为一套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的规则、既定的程序和不可质疑的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的绝对准确与真实的表述”[3]。(2)在课程知识的选择上,国家垄断了课程知识的选择权。“官方的权威化选择被视为课程知识的唯一的合法来源,以其他途径或方式进入并存在于课程领域的知识,如地方性知识、校本知识、个体知识及课程实践中的生成性知识则都被视为非课程知识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或干脆被摒弃”[4](P44)。(3)由国家委托,代表官方的专家垄断了知识的解读权,教师与学生“只能‘臣服’于事先规定好的、一元化的、权威性的理解”[5]。
在传统课程下,教学活动成了知识再现的过程,从目的、过程到方式,教学活动深受知识再现的影响。
(一)目的:知识传承
传统知识观强调知识产生的客观性,人类现有知识都来源于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在客观知识面前,人能做的只是去认识、熟悉知识,而不能再随意更改。同时,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事物内在规律的体现,具有普适性,“可以客观地从知者传递给非知者的,因为这种知识是得到普遍验证与广泛认可的,具有公众‘权威性’(authority)”[6]。所以,知识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代际传承,学校教育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人类需要更好地把前人的知识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在以传统知识观为基础的传统课程下,知识成了能在师生之间进行搬运与传递的“物品”。“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知者的教师将先验的知识呈现、传递给‘无知’的学生,师生教学的成效依赖于‘在那儿’的理想现实与学生拥有的存在现实之间差距的程度”[7]。学生的任务就是按照社会要求接收尽量多的知识,以此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形成服务社会的技能。而要完成以上任务,教师要做的是:一方面储存尽可能多的知识,所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成了知识的“贮存器”;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知识的原有面貌,把原汁原味的东西传输给学生,教师成了知识的“传播器”。
(二)过程:知识再现与舞台表演
传统课程下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已有知识,“即把课程知识作为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冰冷、僵死的客观认识对象,把教学视为知识加工的程式,以实现学生知识占有量的增长为核心和最终目的”[4](P44)。而因为知识是客观的、不可更改的,那么,知识的传承过程就得设法创设各种条件,或者模拟知识产生的环境,以便于更逼真地再现知识的本来面目。顾名思义,所谓再现即是把过去发生的事通过人为方式进行还原。因此,再现强调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恢复”,尽管“恢复”后的事物不可能成为原物,但再现的目的依然是尽量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追求栩栩如生的最高境界。
“传统课程与教学过程是既排斥地方知识、民俗知识、乡土知识,又拒斥学生的个体知识、缄默知识和个人生活史的课程”[8](P21)。对师生而言,由于知识是经前人验证后的客观真理,而对课程知识的选择与解读权又被国家独占,课程知识成了纯粹的外在世界,与师生个体的生活实际、精神世界等没有任何关联,“课堂中的学生就成为一个外在于知识的被动学习者,长期的个体知识压抑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动机与兴趣,因为知识是与他们的真实、鲜活的生活相疏离的,与他们的精神和生命生活相分割的,这显然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动机”[8](P21)。为了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往往得通过设置情境以及角色扮演使知识产生的场景能更形象、更逼真地再现。首先,教师熟读“原著”――载有各种知识的教材,根据教学要求把教材内容进行改编,通过增加情节等把教材内容组织成“剧本”――教案;其次,师生根据“剧本”,分别扮演各种角色,尽量更有效地再现知识产生的场景,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为了更好地完成知识再现的任务,教师必须融入戏中。即教师根据课程知识的特点,根据剧本需要顺利变换不同的脸谱,同时,在各种戏中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戏份并尽量逼真、栩栩如生。而教师能不能入戏,表演质量高不高,与其说取决于教师的表演功夫,不如说取决于教师能否隐藏个体真实的情感、态度。教师越能表演得精彩纷呈,就越能对个体真实的“自我”掩藏得天衣无缝。结果是,这种脱离现实生活、抹去“自我”的表演,消蚀了教师个体生命中具体、丰富的内涵,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个被消解了真情实意、戴着面具的职业表演者。
(三)方式:事前预设与模式搬运
知识传输的效率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知识再现的效果,知识再现是师生表演的过程,而表演是脱离当下生活的行为,它的本质是在人为设计的特定场域中完成特定目的。要把与个体生活无关的东西尽量形象地再现出来,需要事前对再现的内容充分熟悉,对表演环节进行完美的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事前预设分为几个方面:(1)熟悉内容,把握课程知识点。教师先熟悉国家相关文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大体把握知识点范围;然后教师通过熟读教材――课文、单元或章节,根据国家要求(如教学大纲)确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2)根据课程知识特征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知识的再现具体环节,并确定课堂表演的情节,做好详细的教案设计。(3)设计相应的知识产生与应用的情境(问题),以备知识再现效果的巩固验收,即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教师通过书面作业形式,或者通过现场的口头回答方式,最后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做出评价结论。
因为事前有着严密充分的活动设计,所以对于教师而言,整个教学活动基本上就是根据教案按部就班的过程。这种应对教学活动的方式,产生的影响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背诵教案,依赖教案,教师的注意力聚集于教案的实施,思维与行动被教案所牵制,因而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基于情境的随机应变与即时发挥。二是照搬模式,套用模式,因为知识再现的是过去的场景,与师生当下的生活没有太多关联,所以对于同一知识来说,再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也是超越具体情境而普遍适用的,这给教师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的依据。而在模式搬用中,教师的创新意识淡化,其结果是个体教学特性的丧失。
总之,知识再现下的教学,教师主要发挥了知识“传声筒”的作用,个体对知识的个性解读被剥夺,而知识再现过程,迫使教师沦为戴着面具的“表演者”,生命个体被抽象化、符号化;表演过程的事前预设按部就班抑制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即时创造,导致教学个性的湮没。
三、生命表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 个性的生成
“可以认为传统教学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与传统知识观有着深刻的内在相关性,或者可以说,知识观不转变,课程改革、教育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突破的”[9]。因此,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对知识本质的再认识以及如何选择与组织知识,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就是如何根据教育目的实现对知识观的更新。
建基于新知识观之上的课程改革,其内涵就是指从对课程知识本质的看法、对课程知识的选择与对课程知识的解读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改造。(1)对知识本质的认识方面,当前的新观点比较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前者强调知识是主体与客体互动的结果,具有个体性、生成性;而后者则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知识只是相对稳定的、暂时的认识结果,知识具有偶然性、情境性。尽管两者对知识的态度有些出入,但在根本性问题上相差无几。“无论是建构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都指出了知识的本质决不是客观性、真理性,既然知识与认识主体是密切相关的,是认识主体通过与客体、与其他主体在互动中逐渐建构生成的,因此生成建构性是知识的惟一本质”[8](P18)。(2)对知识的选择方面,因为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境遇性与个体性,课程知识不仅仅包含了高度抽象的、一般性的“元叙事”,也涵盖了具体的、个别性的“叙事知识”。因此,除了国家层面的官方知识,“大量的个体经验,如叙事知识、民俗知识、地方性知识、个人知识等都应作为重要的知识领域而受到重视”[8](P20)。(3)对课程知识的解读方面,新知识观宣扬知识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互动建构的结果,“知识总是某个人从某一角度(或视角)对事物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体性”[10]。因此,对知识的解读也应该让每一个个体介入其中。
知识观的根本变革,以之为基础的新课程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而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紧密相连的教学活动从目的、过程到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目的:知识创造
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生成性特征,知识产生是人的主观性与外在事物的客观性之间互动的结果;反过来,知识的获取也离不开个体与他者经验的对话交流。“知识或真理并不是客观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的东西,而是要在学习者的参与中才能生成的存在”[11]。参与的实质就是自主建构,是个体思想、已有经验与他者经验的交融,即不断把他者经验转化为自我经验,在个体自我经验生成的同时实现对他者经验的更新与创造。没有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知识传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知识创新。
课程知识观的改变,意味着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课程的目标应该超越知识而达到对学生存在的关注,因为知识不再是僵化、教条的,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的批判与质疑,通过探究活动生成、建构独特的个体知识”[8](P20)。课程知识不再是死的、不变的传输物品,而应是一种携带信息的载体,这种载体在教学场域中与每个具体的学生相遇,在人的头脑中进行再次建构,又生成了新的信息,从而使知识更完善或更新。
(二)过程:知识生成与生命表现
实质上,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创新,并不是强调师生去发现新的科学规律,而是强调师生用自己的生活阅历与已有的知识背景重新理解与解读知识,并在个体的精神世界中实现内在自我经验(个体知识)与外在的他者经验(公共性知识)的融合共生。“知识通过理解进入人的精神之中,而精神的力量与人的经验又作用于知识,知识就真正地与人生与精神发生了关联”[12]。事实上,外界知识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发生关联主要通过个体的隐性知识来完成。隐性知识是内在的、个体的,虽然不能系统表述,但时刻以理念、观点、风格等方式参与到个体的知识建构中,从而实现了普适性知识在个体身上的个性化转变,即知识的重组与创新。
隐性知识之所以无法系统化地言说,是因为它总是与个体的具体生命实践捆绑在一起,它只能在真实生活场域中逐渐地累积而成。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知识创新,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种是师生用个体已有的隐性知识参与知识建构,从而使一般知识染上个性化色彩;另一种是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途径,个体隐性知识在日常生活状态中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得以分享与共生,从而使学生个体的为人处事方式发生改变。第一种创新需要来自个体生命实践的感悟、理念参与完成;第二种创新必须在生命实践过程中完成。因此,以知识创新为目的的教学过程,必须融入师生的个体生命实践,其实质就是师生个体生命不断敞开、表现与丰富提升的过程[13]。
对教师来说,除了用自己的人生阅历解构与建构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现自己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立场;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显示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解决问题的风格,影响学生个体实践知识的建构。
(三)方式:即时行动与因地制宜
新知识观下的教学活动本质是知识生成与生命表现,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个体人的生命实践。把生命实践纳入教学过程,事前预设的局限暴露无遗,无论怎样深思熟虑,都无法改变生命实践情境性、生成性的特点,曾经试图用一个教案一劳永逸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想法注定在现实中破灭。
生命实践是具体的、当下的,它以现实生活作为场域,以个体生命的成长成熟作为最终目的,无论是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还是技能的形成,都是个体生命实践的一种表现和方式。生命实践彰显在一定场域中实现,而这种场域因为融入师生与教学内容,演变成了贯穿始终的教学情境。与传统的预设情境不同的是,这种情境与现实生活接近,从某种程度看,就是当下生活本身。一方面,当下生活具有未知性、发展性,因此它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能在未来生活中每一个环节中采取灵活的即时行动,要么在师生的生命实践中果断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要么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乱象”中,觉察到反教育的因素,并能即时做出抉择而化险为夷。“在每一个情境中都要求有所行动”[14]。这种行动是外在情境与个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融入了教师个人特色的东西(如思想、思维方式等),是创造性、个性化的。另一方面,基于个体生命实践的教学意在让教学活动中的生活意蕴得以释放,生活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的生活内涵不一样。因此,不可能把别人的模式生硬地套在自己身上,它需要的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方式与途径。它是师生共同创建的结果,是教师教学个性的展现。
四、结语
建基于现代知识观上的传统课程,因其注重知识传承与再现,使教学活动沦为师生表演过程,教师主体性被遮蔽,教学个性被湮没。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给课程改革指明了一种可能方向:课程知识需要师生重构与创新,而教学活动也需要师生生命实践的参与。因而,它促成了教师人性的回归,促进了教学个性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潘洪建.知识观的概念、特征及教育学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1-5.
[2] 石中英.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2):29-36.
[3] 李琼;倪玉菁.从知识观的转型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之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31-37.
[4] 赵荷花.人知融生互动――论课程知识观的应然走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43-49.
[5] 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6] Fenstermacher, G.The knower and the know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994, 20: 3-56.
[7] 王霞.转变课程观:来自杜威和怀特海过程理论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32-35.
[8] 姜勇,阎水金.西方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7-21.
[9] 蔡铁权.从知识观解读课程三维目标[J].全球教育展望,2005(9):38-41.
[10] 黄忠敬.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课程知识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66-72.
[11] 燕良轼.传统知识观解构与生命知识观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7):17-22.
[12] 金生.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84-85.
篇9
一、结合绘本的故事,提高学生创作的想象力
在艺术教学中,尤其是在儿童绘画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鼓励儿童多观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最新鲜、最激动、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情用画笔表现出来,犹如小学语文课的半命题作文一样,让孩子们把自己兴趣的事情,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让他们自由去发挥,注重培养儿童观察事物的习惯,使儿童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儿童具有一双能洞察事物、善于发现的、具有审美能力的眼睛,逐步提高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感知和认识能力,扩大儿童的眼界,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学会以真诚热爱的态度拥抱生活,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别人觉得平淡无奇的事情中,独具慧眼,发现美,激活儿童的想象力。
让学生印象最深刻、最容易理解的课,应是来自生活的课。充满爱和激情的语言绘本的故事,深深打动孩子们的心;诙谐的形象引来孩子们阵阵笑声;生动有趣的情节左右着孩子们的情绪;给他们以欢悦和快乐。当绘本的故事溶于生活,又来自于生活时,学生的注意力紧随,思维紧跟,自主的与绘本进行“对话”,开展大胆的想象。借助绘本使得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由地想象,而想象力正是创造的前提。例如:《玛修的梦》(右图)中小老鼠玛修大胆的想象,把美好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一起用色彩的梦幻来表现。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只小老鼠的美好愿望,对学生心灵的冲击更是大胆想象的创作理念,拉开了学生创作的思绪。
孩童时代的想象空间,天马行空,可上九天,与神仙遨游;可下深海,与海龙王嬉戏。如何保护好想象空间这片净土?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情感存在个体差异,有自我诉求的愿望,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的道具,给学生大胆飞翔的隐形翅膀,充分展开自由的想象并大胆自如地体现在绘画里,想象的乐趣才能享受到。在课堂上,如果教师遇到偶发事件,是意想不到的,极可能想象意识,在学生的自我表现过程当中,激情迸发出来的。这种“意外”,有时让人措手不及,此时,你不要因为预设计划被打破而生气,有时,恰恰孕育着良好的教学契机,此时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就会峰回路转,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如果一味地强迫性灌输知识给学生,这就像五指山,压住孙大圣一样,压制住学生的灵魂,钳制了儿童自发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魔掌。例如,我执教《两只小象》,按计划授课时,让学生自己创作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大象,有几个学生便坐在那里没有动手作画,我便走过去问他们:“你们怎么不动手画画呢?”他们随口回答:“我没见过大象。”这时候,我让他们在书本上的图片观察大象,了解大象的主要形体特征,让同学们猜有关大象的谜语,然后又让他们模仿大象行走的动作,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而且也从观察到认识,有了对大象的感性认识,为绘画创作做好了一定的基础。这时,我便让他们开始动笔了。在他们绘画的过程中,我有意提起了孩子们喜欢的变形金刚、奥特曼等动画片,目的是想让他们意识到要去改变“大象”的形体,如此一来,有的学生便大胆动笔画他想象中大象的样子,又用画笔把自己所说的画了下来。这样利用观察去了解事物,再根据在生活中所见到的联系主体,然后再刻意的去拼作,可见,任何想象不是凭空捏造产生的,只有利用生活感知,帮助学生了解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新的事物就可以赫然在他们的脑海里,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油然而生了。
二、陶艺插上金色翅膀,构建童年想象力空间
要让每个女孩心中的芭比公主梦想成真,要让每个男孩心灵深处的青蛙王子复活;给童年描绘多姿多彩的梦想,给亲情系上情结,陶艺,这种艺术教学手段,再好不够了。如果把陶艺艺术推广开来,让我们的美术课就不再只停留在平面绘画教学上,也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动脑,在玩中学,学中玩。对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的我认为,一般家长都认为美术就是画画,其实还有像陶瓷工艺、剪纸、雕刻等这类的应用美术更加能够培养儿童的创意思维和综合能力。
每次要上陶艺课,学生就提前准备好彩泥,开始在琢磨着今天要做什么作品,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老师,今天我们做什么啊?”“还是做小动物吗?”“我们可以随便做吗?”没有上过陶艺课的老师肯定会被问得不知所措,因为学生想到的问题多且奇怪,在少儿陶艺教学的初期阶段可以按照步骤和方法来制作和设计,但到了一定阶段,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陶艺制作方法,我们还按照我们的思维模式去要求学生,那将抑制了孩子们的灵性,他们将无法放飞自由想象的翅膀,该放开的时候就别束缚他们!如在进行陶艺活动《面具》时,我组织学生欣赏了云南的陶艺吞口,记得我刚展示出图片时,孩子们纷纷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呀,像鬼一样,真恐怖!”听到孩子们的叫喊声,我乘机引导他们观察:“为什么说他像鬼?他和我们普通人的脸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他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么恐怖的面具?”孩子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这些脸谱生活中是没有的,上面的图案非常夸张、变形。我就开始引导学生用泥巴来做面具,现在桌子上垫一张纸,接着我们把泥巴推平,用雕塑刀切割出你想要的脸型,用搓、钻、贴、扎、切等方法制作夸张的脸的五官,你看看孩子们做出来的作品个个都不一样。
三、多维手段教学展示,拓展童年想象力空间
我们发现,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呈下降趋势。低年级多数人喜欢美术,中年级学美术的热情有所减弱,到高年级出现两级分化,好的特别好,差的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特别是想象画,学生更不愿意开动脑筋。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教师课堂教学引导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要学会设计和策划课堂。教案不必是面面俱到的预设,要给不可预测的问题留空间,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学生的需要,随机应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学不能模式化。每一节课让学生都能想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今天又要变什么‘魔术’了”,“这节课又有什么‘好玩’的”。故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比如,美术课的开始,可以设计成很多的方式:
1.猜测式。如课的一开始出现声音。教“鸟语花香”一课,出现“鸟叫声”。“戏剧脸谱”一课出现锣鼓伴奏的京戏唱腔。“下雨了”一课出现“电闪雷鸣声”。以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让学生听音猜测,想想情景,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2.魔术式。如“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认识”一课,把几种色水装在白色矿泉水瓶里进行直观演示。利用学生好奇心的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好奇中掌握色彩调配的规律。
3.触摸式。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装上道具,让学生在外面摸,刺激学生的触觉。如“茶壶设计”“闹钟设计”,让学生对物体的外形和花纹进行猜测想象,看谁的设计跟老师的最相似,培养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此外,还有猜谜式、模拟式、展示式、新闻式等方式即可运用。
篇10
下面就根据某科技学院的美术系教学改革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先阐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然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员一些借鉴。
对于高职艺术院校而言,其中的设计教育已经是该校的教育的特点,不仅只注重理论教学,同时也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从而培养出拥有竞争力的行业人才下面就以“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为基础,对当期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对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内容的分析
(一)对艺术素养进行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也非常繁荣,为了达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就应该重视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注意到这一点,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应该针对高职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培养艺术素养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员。
(二)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
业内人士都非常清楚,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中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然后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教案的理解,再加上在实践教学中的个人感悟和启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课程安排和设计,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基础学习,这样学生就拥有了艺术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在不断的学习和沉淀中,准确掌握设计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另一方面,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对行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对工作室教学的分析
工作室教学可以说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实践,借助学校的工作室进行专业课程的仿真模拟练习,除此之外,也可以进行真实项目的操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次模拟练习自我制定计划,然后进行本专业设计内容的实训,在实践操作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化产业职业情境,同时还可以真实的体验到工作状态,为以后的真正步入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四)有效进行校企合作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发展趋势,学校可以提供教学场地和学生,而企业可以提供岗位,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派遣工作人员到学习进行讲座或授课,授课内容和企业的实践岗位内容完全一致,缩短学习和岗位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有条件地去体验真实职场环境,了解和参与实际个案设计操作的整个过程。这种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四点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有效进行了落实。
二、建立工作室课程系统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先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随着知识内容的不断丰富,就要和实践结合到一起,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具体情况,增加学生的体验,从而在学习中萌发自我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例如在第一学年,基本上是以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1],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都是针对岗位要求进行的技能知识培训。
例如课程中的第二种,会涉及到图形创意一课,教学内容是学生需要绘制脸谱,以及进行纸杯图形创意绘画,完成这项基础的教学内容,而到了第二学年,虽然开设的课程较多,但是都是理论知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要以工作室虚拟项目为载体,在教学中让课程内容和工作任务模拟练习相互结合,培训有关的岗位技能,让学习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除此之外,针对不同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进一步强化职业工作意识,最好让学生达到工作的要求,这才是建立工作室课程体系的根本目的。
例如进行CI的设计教学中[2],可以把学校所在地某市的城市形象CI设计作为模拟项目,教师只是指导作用,而学生是设计的主体,对整体计划自我制定,在工作室内模仿设计企业岗位分工流程,实践操作中执行定期轮岗制度,最后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完成设计任务。
通过这一系列的模拟工作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沟通,表达能力[3]。
在最后一年的教学工作中,这些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学习,通过“四位一体”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都已经储备了非常全面而完善的设计知识,在步入岗位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设计技能和行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学成果可以完全和企业用人岗位进行对接,不需要太长时间的过度,当学生进入企业,拿到岗位证的时候,就直接可以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生产性实训。
总结
通过以上对文化产业背景下“四位一体”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针对当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改革,各个的方法和措施有多种多样,在校外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有效结合,工作室项目教学,优化师资结构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精品范文
1脸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