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2 07:4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草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下午第一节是我的自习课,我说:“同学们,上周老师让你们借字典,拿出来让老师看看。”同学们纷纷拿出字典放在桌子上。桌子上的字典真是五花八门,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残缺不全,也有几本新买的。我逐一“检查”。突然,我发现一本新字典的封面上有明显的刮痕,这不是“此地无银”吗?显然这是刘倩的那本字典。我刚想大发雷霆,可是当看到字典的“主人”时,我忍住了。是她——郑送花,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啊!我接这个班的第一天就知道了。她是一个弃婴,被一个残疾人收养了,取了“送花”这个名字。如果不仔细看,她哪像个女孩,穿着与时代相隔甚远,皮肤晒得黝黑。听同事们讲,她每天放学都要帮助养父捡垃圾。生活使她变得寡言少语,在班里几乎没有朋友。命运实在对她太残酷了,本应还是撒娇的年龄,却过早地尝到人生的辛酸。我拿着这本字典,感觉很沉很沉。此时郑送花低着头,脸涨得通红。我怎么忍心再去伤害她那已经脆弱到极点的自尊?只是轻轻地将字典放回原处,若无其事地说:“要爱护字典,别乱涂乱划。”我只字未提刘倩字典被偷的事,怕同学们怀疑她。她已经不堪重负了!第二天,我到十里外的书店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在封面上精心摹上“刘倩”的名字。在班上我宣布:“刘倩的字典找到了,是邻班的同学捡到的。”我发现郑送花的眼里流露出诧异和悔恨的神情。下午放学,同学们都走了。郑送花站在办公室门口,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流泪。这也许是特殊性格的她认错的方式吧。我真想说,孩子,贫穷不是你的错……可是,我害怕触动她那敏感的神经,仍旧轻轻地说:“老师知道你认识到错了。不要多想了,就权当那本字典是老师送给你的吧。”
这件事埋藏在我的心里,一直到今天。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现在郑送花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店,生意还不错。她不必再和养父靠捡垃圾来维持生计了,终于自食其力了。
我们常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嘲中有牛顿。实际上,我们身边的学生更多的是一些小草,她们将来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注定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她们甚至弱不禁风,但为了生存,顽强地拼搏着,奋斗着,她们更渴望阳光与雨露。教育,就是让乔木长成更高大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更茂盛的小草。难道小草不更需要呵护吗?
篇2
【关键词】 西安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建议
一、前言
健美操是目前大学生最受欢迎的健身方式之一。当前,健美操在全国各高校中己经得到了广泛地开设。西安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基地之一,基于其较高地推进和深化学生创新型人才教育教学的培养能力,在“五育”之一的体育教育中保持着较为规范和前沿的水平。作为高校体育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健美操,由于其是大学生强身健体、形体塑造、增强自信、培养情操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已经在西安地区高校广泛开展。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西安地区选择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财经学院、长安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所高等院校的健美操选(修)项班的教学课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1、教师原始专项
本文对调查学校的健美操任课教师的原始专项进行了调查。健美操专项毕业的教师占总人数的33%,健美操相关专项如体操、艺术体操专项的教师占总人数的50%,其他专项如田径、武术、游泳、球类等项目专项毕业的教师占总人数的17%。健美操专项的教师所占比例偏小。
2、教师学历、职称、教龄分析
目前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有16名,占了大多数,硕士学历12名,占40%,博士学历仅有2名,占6.67%。本科学历占的比例较高,说明目前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学历水平不够高。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中,助教和讲师占据了大多数,分别占到了33.3%和50%,而副教授和教授仅有5人,占总人数的16.7%。这和教师的教龄是直接相关的。教龄在10年以下的教师占据了健美操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比例为63.3%,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只有5人,比例仅为16.7%。
3、教师外出培训情况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每年外出培训的机会并不多。选择每年3次外出培训的教师仅有2人,占7%,有两次培训机会的教师仅5人,占17%。有39%的教师每年只有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而37%的教师竟然没有外出培训过。
4、课程设置形式
目前西安地区普通高校都已在公共体育必修课中将健美操项目作为一门选项课开设。学生在第二学年即大二时可以在公共体育必修课中选择健美操项目。开设时期为一个学年。每学期的课时量一般为32―36个课时,总课时量为64―72课时。
5、教材
目前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教材的类型主要有文字图解教材和音像教材。通过对教材类型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只有20%的学校选用文字或图解教材,有30%的学校选用音像教材,有50%的学校采用文字图解与音像相结合的教材。
6、教学内容
目前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大部分选择大众健美操等级锻炼标准作为健美操实践课的授课内容,占到了调查总学校数的60%,这说明大众锻炼标准在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其次,大众锻炼标准等级套路是近年来推出的一套较系统、较科学的健美操套路。其将竞技性和健身性相结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相对较适合大学生学习与锻炼。而教师自己创编健美操作为教学内容的趋势有所下降,选择自编操作为授课内容的学校仅为20%。
健美操理论课主要包括健美操发展概况、健美操的分类和特点、健美操的概念和作用、健美操的音乐、健美操欣赏与评价等方面。目前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用 2个课时集中进行讲解;第二,理论讲解穿插在技术讲解中同时进行;第三,结合录像进行理论讲解。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地区各高校健美操理论课部分主要采用的是技术和理论同时进行的形式,占到了70%。
7、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示范法、提示法、带领法、完整与分解法、重复法等。本研究对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教师教学方法“灵活”、“较灵活”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 45.4%,认为教学方法“一般”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7.3%,认为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的占到17.3%。
目前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在健美操教学中都采用了一般电化教学手段,即CD 机等设备。采用录像教学手段的学校占30%,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高校为零,采用电化与录像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学校占30%。
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在目前西安地区高校健美操教学中使用广泛,而新技术、新设备使用较少。健美操是一门强调操作性、直观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而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例如DVD、多媒体课件等恰恰能够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更直观的感受。如果在教师的讲解示范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新颖、直观的教学手段,能够弥补课堂内容单调等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录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新手段符合健美操的学科特点,可以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动作姿态、技术要领等知识,加深理解与记忆,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提高鉴赏力。
8、场地设施
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高校有室外的一块固定场地教授健美操课,50%的高校有室内场地授课,其中,设施齐全的学校仅占20%。场地设施条件是进行健美操教学、实施教学内容的物质基础,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物质保证。本文对学生和教师对健美操场地设施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别有43.4%的教师和48.3%的学生对目前的场地设施不满意,认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分别有33.3%的教师和28.9%的学生认为场地设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四、建议
1、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应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根据健美操教师现实水平有针对性进行培训、学习,创新诸如教师互派中短期学习等教师的培训制度。谋求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2、拓展健美操教学内容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相关人员应拓展健美操教学内容,完善健美操内容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健美操的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应开发利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运用如镜子等教具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以良好素材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评价诸因素的前提下提高健美操教学效率。
4、组织健美操比赛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应在课余时间多组织如健美操比赛等活动,或以俱乐部的形式将健美操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大部分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健美操并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1] 陈晓蕊.高校健美操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3)122.
[2] 黄洁.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10(11)176.
[3] 陈国苗.计算机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若干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1(2).
篇3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阿维A胶囊;斑块型银屑病;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4(c)-012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compound glycyrrhizin and acitretin capsules in treatment of plaque psoriasis. Methods 5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laque psoriasi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November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26 cases adopted the acitretin capsules,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ith 27 cases adopted the compound glycyrrhizin and acitretin capsules,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PASI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bviou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92.59% vs 73.08%)(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PASI decreased i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PASI sc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2.0±1.0) vs (5.6±2.2)], and the difference was obviou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bviou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14.81% vs 30.77%)(P
[Key words] Compound glycyrrhizin; Acitretin capsules; Plaque psoriasis; Safety
y屑病属于十分常见的慢性皮肤炎症,又被称之为牛皮癣,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是认为由于感染、内分泌失调及遗传等因素导致,出现表皮细胞过度增殖情况或者角化不全,进而以红斑、鳞屑为症状的全身性疾病。该疾病好发部位以四肢和头皮最为常见,冬季更加严重,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以对症为主。为探析复方甘草酸苷与阿维A胶囊联合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疗效和安全性,该文将2012年1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53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中心诊治的53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30~48岁,平均(38.4±5.8)岁;病程1~10年,平均(5.6±2.4)年,皮损面积35%~66%;对照组: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31~48岁,平均(38.2±5.3)岁;病程1~11年,平均(5.7±2.5)年,皮损面积37%~69%;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现代皮肤病》中相关标准[1];②症状均伴有形态不一、边界清晰的红斑,周围伴有炎性红晕,患者皮损部位出现浸润性增厚,患者皮损表面伴有很易刮脱的银白色鳞屑;③患者在治疗前的1个月内没有使用任何药物进行治疗;④签署同意书,自愿参加研究。
1.2.2 排除标准 ①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②年内有生育要求的女性;③肝功、血脂异常;④伴严重心脏疾病者,肿瘤、免疫系统疾病者;⑤对该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仅采取阿维A胶囊治疗,阿维A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1021600H2)0.4 mg/(kg・d),口服,3次/d,同时每日以维生素E乳膏(国药准字H11022228)涂抹患处。待服用阿维A胶囊4周后,将其剂量调整为0.6 mg/(kg・d),然后再持续服用4周。
1.3.2 治疗组 采取复方甘草酸苷与阿维A胶囊联合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批准文号:国药准字0920H0630),2~3片/次,3次/d,饭后口服。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每2周对患者进行肝肾及血脂检查1次。
1.5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及程度进行PASI(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评分[2]。(治疗前-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PASI评分下降幅度在90%以上为痊愈;降低幅度在60%~89%之间为显效;降低幅度在30%~59%之间为有效;降低幅度在30%以内为无效。
1.6 统计方法
以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与对照组73.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两组PAS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A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SI均降低,且治疗组PASI(2.0±1.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6±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安全性比较
治疗组有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眼干、口干、皮肤干燥等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4/27)14.81%,对照组出现6例不同程度的眼干、口干、皮肤干燥等情况,1例脱发,1例血脂增高,发生率(8/26)30.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22,P
3 讨论
目前银屑病虽无特效疗法,但是治疗方法颇多,但对斑块型等顽固类型的银屑病疗效多不确切。以往,对于该类型的银屑病治疗较多的会采用细胞免疫抑制剂或者糖皮质激素,虽然短期疗效十分显著,但是长期治疗,不仅会发生诸多如肝肾严重损伤、免疫系统抑制等不良反应,还会发生停药后病情急剧反弹或加剧,因此限制了临床使用[3]。相关研究显示[4],银屑病患者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和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均是发生显著升高,而阿维A胶囊刚好可以对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生及分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帮助患者上皮恢复正常,其具有强烈的控制与改善银屑病皮损的作用,是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的首选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不过使用阿维A具有一定的不足,不良反应比较多,如皮肤黏膜的干燥和部分患者肝酶的升高,致使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治疗。复方甘草酸苷属于中药复方制剂,其成分主要是甘草酸苷、甘氨酸、盐酸半胱氨酸等,具有免疫调剂、抗过敏及抗炎的效果,对银屑病的治疗明显的辅助作用。相关研究指出[5],银屑病患者机体鹊T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失调,而相当比例的银屑病患者出现了 Th1/Th2细胞失衡的情况。研究表明,复方甘草酸苷可通过多种不同途径对自身免疫反应进行抑制,同时对免疫功能起到调节作用,该药物不仅具有类皮质激素的作用,却没有激素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得到应用,此外,该药物可对肝脏起到保护效果,同时对血压、血脂等影响很小。该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显著优于对照组73.08%,这与张翠的研究中[6],联合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4%显著高于单纯治疗组78%的结果一致,均说明,阿维A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该疾病具有协同效果。治疗组PASI(2.0±1.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6±2.2)分,这与庄丽华的研究中[7],联合组治疗后PASI(2.2±1.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8±2.3)分的结果一致,说明,联合治疗效果确切,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81%与对照组30.77%比较差异显著,此结果说明,复方甘草酸苷的保肝效果弥补了阿维A的不足,提高了安全性,这与毛云靖等人[8]的研究中,研究组不良反应13.2%显著低于对照组30.4%的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于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复方甘草酸苷与阿维A胶囊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协同性很强,且安全性好,患者青睐,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云鹏.复方甘草酸苷与阿维A胶囊联合治疗银屑病的初步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6(12):77-78.
[2] 马燕.复方甘草酸苷与阿维A胶囊联合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4):29-30.
[3] 王胜春,李琳,袁爽等.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儿童银屑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25):149-150.
[4] 廖艳丽.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维A治疗红皮病性银屑病28例[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下旬刊):37.
[5] 单孔荣,李林妍.复方甘草酸苷与阿维A胶囊联合治疗银屑病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11):44-45.
[6] 张翠.红皮病型银屑病应用复方甘草酸苷与阿维A联合治疗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1):150-151.
[7] 庄丽华.复方甘草酸苷与阿维A胶囊联合治疗银屑病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7):67-68.
篇4
一个教案要有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大致这几块内容。老师上课之前应该认真备好教案,在课堂上以教案为基础,配以资料分析这条主线,再辅助以多媒体资源,便可以很好的实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学到知识。下面以“群落结构”中的种间关系为例。
(一)教材的分析
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节的重要概念、主要内容、教材内容呈现的形式,明确本节对于前后章节的作用。本节的重要概念就是群落结构特征;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了物种之间的竞争、互利共生、捕食、寄生四种重要关系。对于群落结构特征的描述,最清晰直观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具有相关关系的模型,还有利于提高培养学生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知识记忆。生物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直接把这些内容用简洁的文字直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教材有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明确三个教学目标,这三个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是递进的关系,最低阶段就是知识目标,把握本节所讲的几种常见种间关系,以及它们所对应的数学模型;第二个阶段就是要达到能力目标的要求,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构建函数关系模型,并能够利用数据模型对群落中的各种物种关系进行判断、分析,对各物种之间的联系有正确的把握;最后就是情感上的认同感,明白不同物种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物种构成了地球上生命系统的有机整体,每一种生物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具体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堂课的重点,也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所在。合理设置教程,把握整堂课的进度,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新奇的新课导入模式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一个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了水陆空三种场景的视频。在青草茂盛的草地上生活着不同的食草动物,有一条蛇正盯着一只田鼠,旁边不远的小河里有欢快游动的鱼群,晴空中有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老师应指出这就是一个简单有机整体,视频中的物种间存在着复杂的中间关系。老师可以根据视频的内容进行提问:视频中有哪些常见的种间关系,怎样建立它们之间的函数模型,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2、以草履虫为例讲解竞争关系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事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关于“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的草履虫实验”内容,之后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问题了解草履虫的生活习性,知道把大小两种草履虫混养之后,两种草履虫出现竞争,最后大草履虫种群减少、消失。其次,进行现象解释。在混养之初大小草履虫的数量上升,是因为食物充足、生存空间大;后来大草履虫随着两个种群对空间、事物的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因竞争失败导致数量减少。最后问题反思:现在很多地方出现外来物种入侵,如果外来物种比当地物种竞争能力强会出现什么后果。对问题进行总结:外来物种由于缺少天敌等因素,竞争优势大于本地物种,就有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的消失。因此对外来物种的引进一定要谨慎。
3、教后总结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否把本节涉及到的四种种间关系清晰的展示出来;学生是否掌握不同种间关系的模式线图,并对其作出正确的判断。总结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分析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以便后更好地教学。
二、结语
篇5
现行的科学课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主题,主题下又衍生出若干个小课题,这些相互联系的小课题就构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框架。教材中的图片资料较为丰富,但文字资料比较少。这样的教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喜爱这样的教科书。但对教师来说,教学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教学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把握、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斟酌。如何科学地解读教材,提升备课的智慧,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三读”,即读懂、读透、读活教材。
一、读懂教材――有效备课的基础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树和小草》一课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更多的小草,我准备了车前草、黄花酢浆草、牛筋草和狗尾草,在认识每种草的整体后,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观察、记录、交流。最后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自认为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探究到小草这种生命体的特征,能顺利地达成三维目标,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让我大为震惊:①课堂教学时间远远不够;②学生观察粗糙、肤浅,犹如蜻蜓点水;③探究内容过多,每一环节匆匆而过;④汇报交流杂乱无章,毫无科学概念可言。反思自己的教学,明显感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没有真正读懂教材的用意。
再一次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本课教材,我发现对于小草,教材的意图并不是要求学生一一认识,而是通过借助于某一种小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交流汇报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小草也有生命,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这一概念。恍然大悟之后,我再一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据教材的意图和自己的理解,进行第二次的教学。
这一次,笔者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小草,再请他们欣赏我准备的小草,发现小草都有根、茎、叶、果实等,既激发他们观察小草的兴趣,又能发现小草的共性。接着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狗尾草进行观察,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狗尾草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找出根、茎、叶、果实、种子;然后引导局部观察。在学生观察的时候,笔者亲临各组参与观察与交流,适时给予学生观察的指导。如:对茎的观察比较粗糙,只有颜色、粗细上的发现。对茎上的节学生似乎视而不见,要知道这可是本课的科学概念之一啊。“同学们,我们来摸摸整条茎,每一处的感觉都一样吗?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惊喜地发现茎上有凸起的地方,而且比较硬,笔者告诉他们这是茎上的节。学生们更来劲了,发现了叶是从节上长出来的、茎比较柔软等。观察活动持续了将近25分钟,而且每个学生都表现得尤为专注。由于指导到位,观察细致,学生的发现也比前一节课丰富、充实、有价值,这为后续精彩的汇报交流做好了铺垫。虽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少,但三年级的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科学习惯(如观察习惯、记录习惯、交流习惯等等)和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才能学好科学。
课前教师应反复研读教材,理解教材中图片资料的用意,结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读懂教材的编排含义,深入领会教材所蕴藏的内涵,抓住教材的主线索,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有效备课打下最扎实的基础。
二、读透教材――有效备课的关键
教材中的每一个内容都是在专家和编写者的多次试教、反复推敲中得以定型的,而每一个内容的编排也必然体现其一定的设计理念与意图。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用足用好,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地进行解读,读透教材,科学准确地予以把握。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把教参当作“圣旨”,过分地“忠于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按部就班地设计教案,结果使教材的作用偏离设计的初衷,甚至适得其反;一些教师打着“创造性地用教材”的旗号,一味地“开发”教材,不顾学生的实际,置教材于千里之外,枉费了教材编写者的一番苦心。
笔者认为,当教师在面对教材时,首先要通读整个单元,了解这个单元的学习背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困惑点,深入了解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本单元教材主要有哪几块内容,每一块的教学内容是什么,编写者是怎样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的(也就是每个内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从而确定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并分析这些目标将怎样在每课的教材中予以达成;接着,通读所要教学的课文,调查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兴趣、已有的前概念以及存在的问题,这将对本课的有效教学起到“一石激起三尺浪”的作用;其次是关注教材的呈现方式,编写者选取的图片有何用意?领会指导语的含义,从而确定本课的分目标,并思考这些分目标将落实到哪个环节中,怎样予以合理有效达成;最后要注意教材上卡通人物间的对话,这不仅是给学生启示,同时也提醒教师注意这些内容的合理组建,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唯有以这般细致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才能读透教材,在备课时得心应手,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三、读活教材――有效备课的亮点
教材是科学教育理念最好的体现,它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我们也需要用哲学中“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教材,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如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一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捡落叶――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引出叶的结构的教学――观察叶的生长变化,建立叶是生命体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总是在第二环节“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中陷入困境,学生带的树叶多而杂,不利于分类,且学生对有大有小、有黄有绿、形状存在差异,有完好无缺、残破不全的同一种树叶,总是出现辨认故障,在这里花费不少时间且课堂效果极差。在一次公开课上,有幸聆听了一位教师上《植物的叶》一课,很受启发。他把捡落叶的活动放在课前,使学生对植物的叶有了充分的观察,为课堂学习积累了经验。在课导入后,就引导学生认识叶的结构,在学生掌握叶的结构这一知识后,再对叶进行分类,班上多数小组都能将同一种叶分成一类。课后,笔者对几个学生进行了跟踪访问,发现他们都能很快说出叶的结构,可见课堂效果非同一般。
笔者的设计与他相比,虽然只是一个环节顺序上的差别,但教学的有效性却相去甚远。唯有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唯有这样读活了教材,才能真正实现 “用教材教”的理念。
篇6
提起那节课,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那个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我正设计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学环节。看着窗外满山的红叶,竟有些想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冲动,考虑到季节与文章不相符和孩子们的人身安全,自己很快就否定了这个突兀的想法。但是心里还是想把这节《春》上的别具一格。
下节就是语文课了,可是还没有什么奇思妙想。这时同事的手机响了,优美的铃声让我突发奇想:何不把音乐带进课堂,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语文、品味语文。赶紧在网上下载了我最喜欢的轻音乐《高山流水》,当我刚把下好的音乐存进U盘,下课铃声响了。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课上,在缓缓的、优美的旋律声中,我大声尽情的朗读课文,把对焕发勃勃生机春天的向往和喜爱融入声音。朗读结束了,孩子们都还意犹未尽。看得出来,孩子们听得很用心,很入神。我的预期目的达到了,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心中不免一阵窃喜。
接下来,我按预期的教学设计,准备用“讲述法”去赏析美文,逐段逐句地分析那优美的语句和意境,因为我怕孩子们对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分析不到位、赏析不深入。
我先让孩子们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第一自然段中读出了什么?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读出了期盼,有的说读出了向往。有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王文涛站起来说:“我读出了春天百花竞相开放的热闹。”很显然,他没有听清我的问题,早已读到了第四自然段。孩子们马上开始反驳他,说老师让读第一自然段。
王文涛惊恐的偷瞄了我一眼就赶紧把头埋的低低的,我知道他在等我的最后裁决。虽然他的回答有点文不对题,但是他对文章的理解很有见地,我生怕自己有任何不屑的表现,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就赶紧夸他的语言富有表现力。我鼓励的眼神和话语让王文涛坐下时自信的抬起了头。
我灵机一动,何不顺水推舟,让孩子们自己赏析文章,喜欢哪一段就分析哪一段,等他们分析不到位时,我再画龙点睛,让文本解读更深刻。当我把任务布置下去时,孩子们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们兴奋认真的读着课文中的每一句,为分析哪段而争论的面红耳赤。看到孩子们的激烈讨论,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将这个生动精彩的场面扼杀在摇篮中。
讨论结束后,孩子们高举的手臂犹如雨后春笋般让人目不暇接。我只好让他们按着小组的顺序依次发言。有的说“钻”字用得好,写出了小草的那种挤劲儿,表现了小草的勃勃生机和顽强生命力;有的说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轮到王文涛所在的小组发言时,他抢先站起来说:“我眼里的春天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就是春风拂面、细雨蒙蒙;就是万物复苏、群鸟争鸣。”他的回答赢来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我明白,王文涛此后一定会积极发言并爱上语文的。
由于开放教学氛围的营造,孩子们敢于去想,去说,去发现,去感悟。他们很快就领悟到了朱自清先生这篇美文传递出的情感,并且对于“春”,也有了一番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感受。事实上,在这节课里,我也被学生活跃的思维所感染,我们师生双方互相启发着、影响着、促进着,所以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原先预设的点睛之笔根本就无用武之地,很感谢孩子们在课堂上生成的精彩所带给我的感动。
下课的铃声骤然响起。看看我的教案,还有两个环节的任务没能完成。但看着孩子们仍在意犹未尽地谈着上课的情形,我还是释然了。
如果这节课按我先前的设计去讲,也许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会如此广泛地调动起来。这种别样的教学形式,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篇7
【现状1】一人唱独角戏
某校,语文学科组10人。该组制定了集体备课的要求,取名为“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定流程。看起来,制度毫无瑕疵,但是语文备课组长却叫苦不迭,为什么?因为学校小,语文学科教师偏少。而备课组长年轻、学历高、能力强,所以,每次备课大家都是“推荐”他为主备人,都是他准备第一稿。这样一来,集体备课变成了一人唱独角戏。
【现状2】备而不研
新学期开学前,语文备课组按照学校统一要求,把任务分工下去,要求大家根据安排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上传校园网,教务处检查。语文组内各位教师领到任务,单兵作战,基本“作战方式”为通过网络复制,完成自己的任务。这种没有深度钻研教材、《课标》,而是东拼西凑的“一备”,当然不能称之为“研究”。
【现状3】研而不用
集体备课时,大家热烈讨论,基本定稿。但是,到各自课堂的时候,有些教师还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教。教师又美其名曰:为了检查!集体备课变成了应付检查?加上缺乏有效的检查、督促,集体备课落地无声。
试问,这样的集体备课价值何在?那么,怎样集体备课才是有效的呢?这学期我们探索“主题式”集体备课形式。“主题式”集体备课,核心是把集体备课的关注点相对集中,能够使“研训”结合,使每位教师每参加一次集体备课,都能学到一点,改变一点。以主题为焦点,以具体课例为载体,实现行为与理念上的衔接,实现教师团队之间互动互助。在实践中,我们注重研讨主题做到相对明确,每位教师是否全身心投入,有没有获得成长。
一、 主题生成的依据
1. 依据《课标》。《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往往是我们主题式集体备课确定的主题内容的依据。以我校五年级语文组为例,开学初,我们依据《课标》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结合我们实际教学中出现的“学生不会修改作文”这一问题,确定了本学期五年级备课组主要研究主题为 “习作自我修改”专题。
2. 依据教材。开学初,六年级备课组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商定集体备课的研讨课例,一般选择大家都认为难以把握的课例来研讨。例如:本学期,六年级语文组经过研究教材,发现《轮椅上的霍金》《小草和大树》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如何教?”大家感觉比较困惑,于是,就选择这一问题作为六年语文组的集体备课主题。
3. 依据学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确定集体备课主题的依据。例如:“如何在一节课中保证学生有练笔时间?”这是我们大语文组的集体备课的主题。为什么定这个主题呢?因为,我们在听课时,师生讨论比较多,练笔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有时间练笔,就成了我们集体备课的主题。
二、 “主题式”集体备课流程
1. 说。采用抽签,决定谁说。因为抽签的不确定性,所以,个人研读教材这个环节由泛泛而谈转向精细品读,教师精心设计了教案,准备说课稿,希望在说课环节中有一个“靓相”。说什么?我们提出说“教材解读”“课时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重点谈疑惑,突出自己的设计亮点,要简洁明了、准确具体有针对性,尽量使用相应的教育理论。
2. 评。小组轮流发言,要积极提出建议,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做到吐故纳新。我们的点评主要在“和主题研究有关吗?”“学生真的学了吗?”“学生能学会吗?”这样的聚集点上。
3. 教。经过畅所欲言的点评环节后,抽签产生的展示课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班级学生具体学情,在录播教室上课。此时,我们的研究场所移步到录播教室,边看,边谈,边结合自己的班级进行二次修改。课上完了,视频传到校园网站,其他教师可以随时看课,取长补短,继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4. 思。第二次集体备课的内容主要是交流课后反思,每位教师思考自身的教学行为,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条件成熟的,要把反思下笔成文。
5. 合。即整合。在组内教师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由备课组长总结大家的经验与感悟,完善、加工、整合成一份精品教案,打包上传网络,资源共享。
三、 保障制度
1. 集体备课以积分制进行评价。积分的用途目前有两个:① 根据积分排名,安排外出进修、赛课机会;② 积分算入绩效考核。
2. “年终考核”工作中,集体备课表现优秀者,在语文组内优先推荐。
【反思】
篇8
【关键词】音乐教学 细节 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077—01
音乐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方式,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展现的魅力不胜言语。也正因为有了音乐,思想才得以释放。音乐已不是最初的只供人类消遣娱乐的工具,它承载的是未来,是希望。现今的音乐教学改革也正在顺应这一规律,体现的是学生能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得以受到艺术的洗礼、情感的升华,而并非是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和技能训练。
一 细节在于教案的撰写
教案的撰写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首先,要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自身动机的教学情境。例如,在上《小小的我》一课前,本人提前让学生去寻找家乡春天的绿,如柳树枝芽、从黄枯到现在自家返青的麦子等。学生自己找到绿色后,本人上课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歌词的梳理,在演唱歌曲时谁能快速表现好歌曲,谁就是最先破土而出的那颗小草,谁就是山间那破冰的小河。教师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带有春天颜色的花环奖励给有表现突出的学生。这样设计好场景的音乐课,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并且课堂气氛很活跃。
其次,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制订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根据苏少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每个单元得有一至两首会唱的歌曲,还有最基本的乐理常识和知识的学习。但是农村孩子的音准可以说都是“自然音准”。“自然音准”这是本人给现在农村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起的一个名字,城里的大多数孩子往往在小学入初中之前要学至少一至两门乐器,而农村的孩子一般在升入初中之前未接受过什么音乐培训班之类的艺术培训。因此,根据不同的学情制订相应的目标和内容很有必要。
最后,教案的撰写细节上还应注重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改革。每节课上下来,教师要把这节课的实际效果认真地记下来,音乐教师往往一个人带的班级和年级都比较多,一般至少是一个年级,教师要考虑每个班级上下来有哪些不足,在下一个班级上课前和上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寻找更好的方法。
二 细节在于教学方法和手段
音乐是通过音响结构及其运动节律形成的音乐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音乐艺术所采用的手段及其特征决定了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就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较为通俗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让学生对抽象的作品深入地体验和理解。比如,可以增添部分流行音乐及通俗音乐的练习,虽然现行教材中已经逐渐渗入了一些流行元素,但毕竟数量有限,所以我们应与时俱进地针对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还应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师其实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如以学生身体作为能发出音响效果的节奏乐器进行拍打节奏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主要起提示性作用,告诉学生打的节奏,可以用什么样的节奏性来记录或表示,教师可以让学生拍打自由的节奏,不一定非得刻意要求学生去记忆节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反而记得快。
当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也是促进初中音乐高效课堂和音乐教学创新的重要方法。音乐课中要想将抽象的知识很好地让学生掌握,教学媒体的辅助不可缺少。如在教授弱起小节该如何演唱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去表演,然后教师将正确和不正确的演唱方法用DV机录下来,通过教学媒体再放给学生看,这样就能很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演唱方法。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也能很快主动地参与其中,因为录像资料中有自己的同学,感觉书本中的教学知识和自己并不遥远,树立了自己的信心,这也是下面将提到的实践环节。
三 细节在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人类的音乐事件包括三个过程:创作、表演和欣赏。艺术活动是一种直接经验,任何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应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把亲身参与作为对音乐美感体验,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手段,这对于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也应不断学习新的音乐教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就某一细节认真研究并实践,让书本知识不再枯燥无味。如歌唱练习中,可以让学生们在音乐课上体验正确的呼吸方法和不正确的呼吸方法在平时的呼吸当中的不同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有控制的呼吸和正常的生理呼吸作比较,从而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体验和理解两者的异同。
当然,音乐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的教的创新,还要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大胆的学的创新。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以创造为核心,通过即兴创作、即兴表演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善于用自己独特的音乐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充满创造性的愉悦。
四 细节在于重要原则和保障
要想推动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不能进行“大锅饭式”的教学方法,必须结合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注重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才。这样,音乐教学创新才能有不断涌出的动力和资源,毕竟人才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创造者。
篇9
来到演武二小工作,晃眼间,已经一年了。在这段日子里我获得了初为人师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其它职业所望尘莫及的。同时,我也深感自豪,看着孩子们像一株株小草在我们学校的沃土上慢慢成长。而我也如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收货中,同他们一起成长。
一学年过去了,我深深明白一名好教师就应该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一颗草去。”在这一年,我,一个“出生的牛犊”,不断汲取各方面的营养,慢慢长大,为走向成熟不懈努力。现在我将这一学年见习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思想工作方面
自2011年9月在演武二小履行一年级教师职务以来。我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市、区教科院、校组织的各项培训工作。同时,我时时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在工作上发扬任劳任怨的精神,做到不计较个人得失,以校为家,以教为本;对待同事团结友爱,互相帮带,并虚心向身边的教师学习,对待学生爱护有加,但决不放松,严格要求。在平常,积极听取优秀教师的教学,周末时间观看名师教学实录及各种教育书籍,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深知自己要不断地积累文化知识,才能将自己的“一桶水”装满,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
这一学年来,我担任一年级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坚持做到“教学六认真”。我能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力求把握重难点,并注重阅读各种资料,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认真编写教案。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找学困生回答。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指导,课后及时反思,找出不足。课余对学困生进行辅导。课后精心布置作业,尽量做到适度、适量,作业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这一年来,我担任一年(2)班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积极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请教,并认真研读班主任教育书籍,参加班主任培训。这一年来,我深感一名班主任的不易,既要以自身的爱去了解、关怀每一位孩子,同时也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做到理智的去爱,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制定切实有效的班规,培养班干部,充分利用每次班会课,有的放矢的教育。关怀后进生、行为偏差生。一学年下来,班级班风良好,在各项活动中,均取得良好成绩。
以上就是我一年来的总结,作为一名新教师,最重要是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掌握各项教育技能。我将一如既往,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23-01
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课如何进行实践和创新呢?在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拓思路,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语文教学的创新试作阐述。
1 激活兴趣,打开情感窗口
长此以来,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一统天下,学生对此已习以为常,甚至已到“麻木”的程度,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无疑打破了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模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了勃勃生机。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生动形象的画面、逼真的语言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采用了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海底奇妙的景象,学生被从未看到过的景象所吸引,海底动物的奇特怪异,使学生大开眼界,再配上逼真的声音,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尤佳。在讲《雨点儿》时我播放了一段配乐动漫:下雨了,小草、小树、麦田、小河等万物在小雨的滋润下顿时发生了变化,再配上《小雨沙沙》的音乐,我又让学生们随音乐做了几个小草发芽、花朵开花的动做,孩子们已经把自己置身于画面之中,把自己看做了小草、小树。学生从视听等多角度感受到雨点儿的作用,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
2 使用信息技术,充实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地域差异、生活经历更给理解课文造成一定的局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弥补课文空白,丰富课文内涵。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由于我们生活在内地,对我国南海上的西沙群岛了解甚少。所以上课前,我首先要引导学生观看彩色纪录片《美丽的西沙》,同时展示了丰富的海底资源,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认识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等。然后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生动、优美、逼真的声音使学生仿佛走进了西沙群岛,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常常感到课文陌生,难以想象其中蕴涵的无穷魅力,为了避免学生“文字”与“实际”脱节,往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课文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典型场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陌生遥远的事物推到学生面前,激感的同时使学生对教材语言的感受也敏感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描述……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若利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事物的情景真实、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将较为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与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开发利用好网络资源,制作好课件,为课堂教学服务,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
多媒体介入教学无疑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软件,以及简单方便的多媒体制作和使用方法,为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查阅各种资料,欣赏名家教案,使备课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劳动,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处。学生不好理解的内容教师可能用一百句话也讲不透,但如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从视听等多角度真实的去感受问题,效果会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非常单调枯燥,而且识字量大,学生记忆不深刻,容易混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清(清水)晴(晴天)?青(青草)蜻(蜻蜓)睛(眼睛)?情(心情)请(请坐)?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