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1:3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实践来看,我国博物馆仍然是以说教这种单一的方式作为教育方式,青少年只能作为被动的听众,这显然难以有效激发青少年的共鸣,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实际上,随着我国高科技技术的普及,利用3D技术的领域正在不断增多,已经有部分地方的博物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表明,借鉴3D技术让文化生动起来,青少年更加容易被吸引,其教育功能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当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是每个地区的博物馆都可以引进3D技术,但是,笔者认为,3D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这足以说明,加强博物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时有益的,将青少年由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因此,必须要加强博物馆与青少年之间的互动交流。
二、加强与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了新课改政策,但是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却丝毫不敢放松,而由于我国博物馆始终未能在促进青少年美育方面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教师、家长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始终抱着一种保守的态度,认为博物馆对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并无实际益处。因此,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教师以及家长对博物馆存在的误解,博物馆负责人应当加强与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教师以及家长认识到博物馆在对培养青少年美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唯有如此,积极引导和鼓励青少年参观博物馆,并受到熏陶才成为可能。
三、加强宣传推广工作
篇2
(一)家长的期望
当代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自然成为整个家庭的焦点,家长将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从上学开始,孩子就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家长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能找到体面、高薪的工作。但是,一些家长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也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他们的高期望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当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家长的期望差距过大时,孩子内在的心理负担就会加重;当其意识到无法实现这种高期望时,就可能会对未来产生恐惧,进而产生焦虑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方式
青少年群体最先接触的教育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其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笔者综合相关研究后发现,当前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等三种。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民主型教育采取的是积极关怀的方式,即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的原因去纠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专制型教育则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不能包容孩子因无心而犯下的错误;放任型教育主要采取中立的态度,对孩子的问题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笔者认为对青少年应该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青少年能够自由地成长,既不会受家长教育方式的束缚,又可以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健康成长。
(三)家庭的经济条件
根据人口学的相关调查,在青少年群体中,有接近1/5的在校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些贫困生最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且是该类心理问题的多发群体。中学生在读书期间,家庭生活补给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而除了生活消费外,中学生还有其他的一些花销,从而使其经济压力增大。在青少年中,有些学生的家庭条件则相当优越,这样,贫困生与经济条件优越的同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同时,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勤工俭学,在这种双重压力之下,一些贫困青少年变得自卑,对生活缺乏信心,将自己封闭起来,处于自我保护的状态,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陷入焦虑与烦躁之中;加上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不能及时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自然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合理情绪疗法对青少年焦虑的疗愈作用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该疗法建立在对人性本质的看法之上,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两面性,一面是理性的,一面是感性的,当个体按照理性的逻辑模式去感知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当个体的认知模式不能很好地与外界互动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消极的情绪。2.个体的情绪来源于思维,人们不合理的认知或多或少地会产生负面情绪,调节情绪的关键就是要学会合理地调整个体的思维模式。3.人类具有生物性的生理倾向,在关乎自己生存的情境下,自然会选择理性的感知模式,寻求内心最愉悦的自我体验。4.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能够凭借符合社会习惯的语言去表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排除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美好的信念。5.情绪是个体面对具体情境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自我表述,其本质是一种外部语言,这种语言具有疗愈的功效。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疗愈作用
篇3
一、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一个人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这是会直接影响当前行为和举止的。长期以来,孩子们谈到理想往往都会假大空又追潮流地谈一些诸如“成为科学家”这样的理想,我们不能说这种理想不对,可当大多数的孩子都谈这样的理想之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孩子们自己的想法吗?当然,我们清楚这不大可能是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当大多数孩子一谈起理想都会提这种略有点冷冰冰的理想时,我们会觉得孩子们很可能就不知道理想是什么,也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这样一来,在他们的心中就缺失了一个方向。理想应该是一个很温存、美好的信念,应该可以带给孩子们无尽的力量,应该可以让孩子们产生强烈的自尊感,也应该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因此,必须很好地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有意义的、贴近现实的、符合实际的理想。因此,我们应当耐心细致地告诉孩子们理想是什么,个人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天赋、能力树立远大、正确的人生理想、相信孩子们有了美好坚定的人生理想,才会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才愿意聆听老师的教诲,才会积极主动地追求人生的完美,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而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也和我们开展德育的目标完全吻合,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状况。
二、引导学生不断学习道德规范
学生有了提升自我修养的强烈愿望,这是好的,但还远远不够。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多渠道、不间断地学习一些道德规范,让他们更加懂得,在一种特定情形之下,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极其复杂的,会面临很多很多复杂的情况和身处很多很多复杂的场合,而在这不同情况和不同场合下,都要展现出非常好的道德风貌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这里面也是大有学问的,要掌握好道德规范也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惟有如此,才能时时处处展现出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体现良好的个人形象,才能真正体现内外兼修,也才会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风气整体改善。当然,我们既指望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在长远上成为改善社会风气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需要在目前整个社会同样负起对青少年的教育责任,这其中包括德育。管理层应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与手段大力推进社会风气改善,努力促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形成,即人们起初是迫于某种压力而提升自我道德自律水平,但当发现这种自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时,就会自觉自愿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从而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整个社会风气日趋好转时,也就必然会对广大青少年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这一方面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巩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果,过去有人说过“五加二等于零”,即指校内五天的道德教育会被周末两天在校外所受的不良影响所抵消。但如果校外的风气也比较好的话,这种情况就不会存在了。
作者:张利胜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武川新村学校
篇4
虽然目前我国的中学生人格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着人格问题。正因为现在的青少年观念错位,是非混淆,以至于他们把正常的遭遇也视为不正常的,增加了增加的心理压力;同时,现在的青少年由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据有关统计,中学生人格健康者在初中生中的比例是15%—20%,高中生的比例为20%—25%。学习过度焦虑是中学生的一大困扰,在学习压力和升学竞争的现实下,一些学生常常会感到压力很大,处在紧张状态,很少与人交流。这种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甚至过度焦虑还会导致学生精神状态低迷,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倾向。学习的过度焦虑又会导致厌学情绪的滋长。学业成绩在多数家长眼里是非常重要的,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在优胜劣汰的应试教育中失去了轻松和快乐。一些学生自卑感很严重,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因为相貌、家庭条件不好,担心别人瞧不起而变得郁郁寡欢;或者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总觉得事事不如人而自我埋没,妄自菲薄。另外,情绪不良,人际交往困难,也是影响现在的学生的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影响中学生人格的主要成因来自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因此必然综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把基础教育引向狭小的死胡同,教育方式陈旧,灌输式教学使学生什么都不知道,又什么都不会。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厌学情绪加重、自暴自弃等不良因素发生。其次,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家教态度、方法,内容。形式及策略等诸多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对自己的子女期望过高,给子女太多压力。有些家长对子女溺爱过度,为了孩子不惜代价,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孩子做,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干涉过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集中反映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二、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中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阵地。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呢?笔者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学科渗透的主阵地。
(一)教师应当注重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形象感染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其思想、行为、作风以及仪表和气质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必须“美其德,慎其行”,不能在其自身形象上出一点点的疏漏。特别是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必须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带头对学校制定的规章记录严格遵守,自觉维护社会公德,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要带头先做到。同时将自己高雅的情趣、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表现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通过自己自律、敬业的良好人格形象对学生进行感染。如,在玉树发生地震的时候,学校组织捐款,但是有些同学只捐了1元,而在平时他的零用钱也不止一天十元钱的水平,在课堂中我就这一事件对同事们展开了有关人性、爱心、人道方面的教育,但有的学生就问我捐了多少,我告诉他们我捐了1000元,他们就再也不出声了,而后我开始了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学生通过这堂课都充分的、真诚的表达出了自己对灾区人们的祈祷、关心以及以后会对灾区更加帮助的决心。通过这次事件可以看出表率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的人格形象十分的重要,而思想政治教师的人格形象更加的重要,一个政治教师如果连人格魅力都没有,那即使他的课再怎么精彩也无法对学生起到深远的影响。
(二)教师应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个性特点因势利导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对学生健全的人格进行培养和塑造的过程需要从学生自身的人格特点出发,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计划。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他们有意安排一些出头露面的机会,同时需要给予鼓励和帮助,使其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有的学生性格脆弱,对于该类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方式,给他留有一定的面子,同时需要对其良好行为适时的给予肯定,使其不会由于挫折而消沉;有的学生狂妄自大,对于该类学生,需要对其缺点注意留心观察,收集有关资料,课后与其进行私下谈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让其能够不断完善自己。
(三)教师必须树立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应当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思想,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由此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平时需要与学生经常交流,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若意见属于正确的、积极的,则予以采纳。若是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则需要进行相应的自我批评,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同时,教师应当经常转换视角,站到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由此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中必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以宽厚的同情心来理解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更多的体验到被人关注、爱护的温暖与幸福,并且能够对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与自豪的得到更多的体验。
篇5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足球;文化素质;培根教育
一、前言
一个国家青少年足球的普及、竞赛、训练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国家足球竞技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中国足球发展要从本国的现状出发,最主要的问题是做好青少年的培根教育,充分重视青少年运动员在足球兴趣和文化学习上的培养,使球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很强的领悟能力,进而逐步提高足球水平。金志扬教练曾执教过国家队、俱乐部队以及大学生队,对中国足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有清醒的认识:“年维泗、陈成达这一代的球员都是大学毕业,是大学生。我们这一代大部分是高中生,我的学生沈祥福是初中生毕业,而现代队这批球员连初中文化都不具备,”反映出中国当代球员的文化素质过低。在每年的球员转会市场上,摘牌后都有400~503名球员下岗,他们过早地接受职业化足球训练,从而在成年阶段失去了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同时缺少必要的9年义务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国足球在青少年的早期专业化违反科学的教育观。因此,体教结合,提高文化素质是今后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和发展之路。
二、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问卷调查及结果
通过对大连实德、山东鲁能等国内7家足球俱乐部的预备队l5—17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问卷式调查,反映出他们在培根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事足球运动的经历(踢球时间、球龄、每天训练时问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追求目标(国家队、球星、兴趣和爱好、金钱等);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文学常识、自然常识、历史知识、时事新闻、电脑知识等)。
2.2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追求国家队和明星占95%,而兴趣和爱好只占1,2%,其它占3.8%;球龄在78年占87%,参加过全国U15、U17比赛、城市运动会的占83.6%,而文化素质方面电脑游戏知识得分最高。通过调查反映出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训体系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文化素质过低,成人化训练过早,足球普及度过窄,足球学校过滥;其中文化素质过低是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调查中大多数球员是从小学直接进入足球学校或俱乐部预备队的,连9年制义务教育都没完成。
三、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
长期以来,足球界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即文化学习好就一定能帮助球员把球踢好吗?在世界足球发达国家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培养的首要内容。在德国13~l5岁的青少年培训中,学习是首位,其次才是训练;在法国的培训体制中,青少年足球主要对象是13—15岁的适龄儿童,他们不得离开自己的学校、家庭和俱乐部,必须随自己学校的课程完成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学习;对1517岁青少年培训分别在35个培训俱乐部进行,受训者加入俱乐部必须签订合同,保证在自己原来的学校继续学习。法国足协每年对俱乐部进行一次检查。监督他们完成规定的学业。
3.1文化学习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本条件
一支没有文化素质的青少年足球队是无法在培养和发展的道路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问的。无论是健力宝青年队还是“超白金一代”的国青队、国奥队,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素质和早期成人化训练,尽管成绩暂时领先,但在未来发展中由于受到机制和文化素质的限制而随之湮灭。200O年世青赛,中韩两个同样才华横溢的人才,经过3年时间的不同命运坎坷,朴智星已经在曼联队踢球,而曲波则在青岛队期待着能进入每场首发的阵容。在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青少年球员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义务,国家青年队直至国家队基本是从高中生和大学生中选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战术素养,尽管在青少年的比赛中与中国队不占上风,但到成年队比赛中以心理素质和技、战术素养每每在重大比赛中取胜,文化素质起重要作用。
3.2文化教育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成长中的必须教育过程
9年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要求每名公民必须完成的教育过程,是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接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法律意识。在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法律意识和文化知识匮乏,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只顾个人利益,包括对出国集训有抵触情绪,在国家队出工不出力等现象;沈阳青少年球员在街市中失手打死对方触犯法律以及个别青年球员参与假球、等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代青少年球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因此,体教结合将是中国足球乃至今后中国竞技体育的补充,是培养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主要渠道;学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目前过于泛滥的足球学校培养体系,无益于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韩国的职业俱乐部不设预备队,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在于学校,由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他们不仅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20岁时还要按国家的法律服兵役,这对青少年球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一个完备的过程,而职业俱乐部每年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比赛中发现和选拔队员,提高了国家足球的整体素质,这是中国青少年足球管理机制必须改革的关键。
四、文化素质对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足球运动具有高度社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其在所有运动项目中的显著地位和世界上的影响很大,并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目前还是一个“足球人口小国”,面对世界足球运动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运用政策、行政和经济的管理手段,加大对青少年足球的宏观调控,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蓬勃有序地健康发展,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4.1提高基层教练员的素质
到目前为止,我国经过C级培训的基层教练员只有2572人,绝大部分青少年业余球队教练员没有经过岗位培训,总体水较低,我国在青少年足球培养方面尚未形成系统、规模效益型发展体系。突出表现为,青少年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训练方法、手段滞后,忽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术、心理、道德品质的培养,在竞赛、训练体系仍未摆脱注重比赛结果、看重比赛成绩的循环中,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导致青少年足球训练早期专业化、成人化。因此,足球从业者首先要提高文化素质,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目标以及各阶段发展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把培养兴趣和技术作为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指导思想。日本和韩国足协每年都要派出大批教练员到世界足球先进国家,主要是近1——2年青少年足球发展进步较快的国家学习和交流,根据教练学习所带回的材料和研究成果编写进足球教学大纲,这种教学与训练方式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学习足球的兴趣和基本技术,打好基础,而不是通过比赛来取得成绩。
4.2文化素质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提高技战术素养的基础
中国足协青少年部主任冯剑明在总结青少年足球过去一年的工作时指出:“国少队和国青队之所以取得去年的成绩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体能、身高和作风上的优势,而真正足球的精髓所在——技战术素养,却在他们身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文化修养程度是成正比的,道理很简单,读书太少的队员领悟能力低,在训练场上连教练很简单的意图都领会不了,当然不可能踢好球。当我们的年轻球员面对无论是米卢的“快乐足球”还是霍顿的先进足球理论都无法理解并在训练和比赛中贯彻,表现出中国足球运动员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欠债。
欧洲足球运动员的成功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教育基础上的,他们所有的年轻球员在l5——l6岁前都是在业余俱乐部踢球,但没有错过基础教育;所在欧洲球员绝大部分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在经过青少年时期的基础培训后,升到成年队时,在先进足球理念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在比赛中表现出较高的足球技战术素养。而中国球员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凼此,加强他们的文化素质是提高球员技战术素养的必修课。:
4.3提高文化素质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涉及到一个更加敏感的问题,就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未来发展的多向性。一方面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球员的足球运动水平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无论在职业俱乐部乃至在国家队的比赛中将发挥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球员退役后由于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到相应的高等学校进修学习,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练员或高素质的足球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在众多的足球人才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自我发展方向成很大的问题。在国外,没有被俱乐部吸纳的年轻球员由于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解决就业问题。
五、建议
5.1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关系到中国足球发展的未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是关键,这已被世界足球发展先进国家的成功所证明。中国足协应出台一项规定,即没有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的青少年队员不允许在俱乐部注册踢球。同时应建立一套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和发展的大纲,努力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足球人才。
5.2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规范足球学校以及预备队等不规范的教育、培养体系,本着对中国足球未来负责,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人生负责的精神,建立合理的健康的培养体系和社会环境,真正使青少年足球运动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早恋、流产、堕胎、性犯罪等现象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多,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光给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都埋下隐患。产生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性道德养成方面的教育缺失或不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针对我国目前青少年性道德的现状,试图对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一)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比以前大大改善,再加上外界环境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导致青少年发育提前。据有关专家测定,当代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提早进入了青春期。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孩初次遗精的年龄比l960年提早了2年左右。而上海l964年l2—13岁的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的占15%,l985年已达57.9%,15岁女孩已达96.95%。笔者于2004年对徐州某一私立中学初一女生作了调查,女孩的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是13.1岁。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尤其是性道德发展却严重滞后于生理发展。青少年对与性相关的责任、义务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往往对生理上的变化更多是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再加上本来这个年龄就缺乏自制力等原因,容易做出一些超出他们年龄应当做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特别是性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填充性道德领域真空状态的需要。近年来,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的道德滑坡,特别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滑坡,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更是明显。造成这种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公认的性价值标准多元化、实际上缺失化,即所谓的“性道德真空”是其主要原因。在传统经济社会,经济形式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适应这种需要,传统的道德规范尤其是性道德规范也是为这种家族经济服务的。它不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接受,社会还赋予其政治和法律的意义。而商品经济条件下,以家庭为依附关系的经济形式已不复存在,因此传统性道德规范也就自然丧失了其政治和法律的后盾,并且正变得日益不适合社会需要。再加上以往我们对传统道德规范打击、排斥过于强烈,近年来又受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性解放、性自由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性道德标准多元化以至缺失化。传统性道德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性道德标准又尚未确立,使得目前在性道德领域出现了混乱或多元化状态,即所谓“性道德真空”。而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规范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道德教育,对于建构一个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性道德规范体系有重要意义。
(三)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刑事案件几百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了大约50%。一项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l5—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其中涉及性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况且,伴随性犯罪、婚前、未成年人等问题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计划生育和国民素质问题,性疾病的传播与控制、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其中AIDS的威胁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据WHO报告,绝大多数AIDS病人及感染者处在l8—45岁年龄段。l998年世界新感染HIV人数为580万,其中l5—24岁的青少年占一半。截至l998年6月,全球3400万感染者中50%以上是青少年。我国云南省宏州民族医学院对皮肤科门诊病人为期4年半的血清抗HIV检查,8例阳性病人全部是18—25岁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因此,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是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件大事。
二、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所谓性道德,即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它的高低是由人们的道德水平决定的。因此,性道德养成教育的根本是加强青少年的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即“修身”。而传统性教育仅仅局限于性知识的教育,涉及性心理和性道德的很少。西方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西方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性革命”思潮的影响,青少年早恋、婚前、性犯罪、少女流产等问题相当严重,他们针对这种现象向青少年传授性知识,希望消除他们对于性的神秘感。事实证明,这种生理性的性教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性问题。因此,他们吸取教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加强性道德教育,这被认为是治本之举。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据美国《新闻周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的一项民意调查指出,认为发生婚外是羞耻的占62%;而根据芝加哥大学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性调查,对婚外,美国人多视为例外,而不是常态,有75%的丈夫和85%的妻子都说他们从未有过婚外。中国儒家文化历来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修身”是个人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时代虽然不同了,“修身”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性方面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同,但是其中对于性的理性认识是不会变的。人与动物的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对于性是有理性的,它不光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它还具有社会性和伦理性,它是与责任、义务、荣辱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青少年在性问题上,应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严守道德规范,正确认识由于性而带来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在遇到外界不良刺激的时候,能够用理性去分析外界的诱惑,使内心无邪念而归于善。能够做到自尊自爱,坚守,自觉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稳定。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现、婚姻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是当前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题中之义。伴随性自由观念而来的就是青少年对于爱情观和婚姻观的错误认识,他们视爱情和婚姻为儿戏。现在青少年早恋现象非常严重。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另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对广州市青少年的婚恋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学时期就谈恋爱的就占19.5%,其中15岁及以下就恋爱的竞有3.7%。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很显然,这些青少年对于爱情和婚姻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至关重要。所谓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地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爱情并非两个人的私事,它是以一定的责任、义务为前提的,以婚姻和组织家庭为目的,是受一定标准约束和规范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关系。有了爱情不意味着就可以有性的行为,必须等到缔结婚姻之后。在缔结婚姻之前,男女双方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和对方负责。就像列宁所说的:“克己自律不是奴隶主义,即使在恋爱上也必须克己自律。”而婚姻是指两性基于当时社会制度或风俗公认的结合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婚姻是家庭的基础,而爱情又是婚姻的基础。因此,婚姻家庭道德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5页)。其次,婚姻应当有公证,在我国目前的合法缔结婚姻的方式就是到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结婚,其他婚姻形式不承认。再次,夫妻双方必须忠实于婚姻,自觉维护和增殖夫妻双方的爱情,一切婚外情、婚外恋都是违背这一要求的。最后,坚决捍卫一夫一妻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理论和事实都已证明一夫一妻不光适应现在的社会,它也必定是未来社会的婚姻模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它过去那样……我们可以推想:它还能更加完善,直到达到两性间的平等为止。如果由于文明将继续进步,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遥远的将来不再能符合社会需要的话,那就不可能预言它的后继者将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了。”
(三)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中国传统社会也提倡和弘扬观念,但那只是片面针对女性的,实质是钳制女性婚姻自由的思想枷锁。女性丝毫没有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她们的婚姻实质是包办买卖的婚姻。传统观显然早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应该建构一种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观。它不光针对女性,同样适用于男性。观在当今社会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今这个婚前日益增多和少女怀孕、不安全流产事件的频发,性病、爱滋病肆虐的时代尤其重要。新观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要求他们严肃对待和珍惜自己的童贞。童贞是指不滥用不成熟的感情,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身心的纯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那些追求,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童贞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光能使他们保持良知与身体的纯洁性,保持情感与心理的完美性,还能使他们有发展人格和学业的充分空间。保持性纯洁更能给人以健康,这是人类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就连曾经倡导性自由的美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性纯洁教育活动(又称禁欲教育)。
三、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因此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关系未来社会能否安定、和谐的大事,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一)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任务不光是教书,更应该是育人。学校在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方面应努力做到:首先,应构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把性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学校应从战略上重视青少年的性道德养成教育,配备专业的、优秀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并把该课的考核标准作为青少年平时道德测评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性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方法。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以达到集体教育的效果。由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况且最终的讨论结果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因此,往往效果较好。对于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找其谈心,做好心灵疏导工作,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替学生保密。再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育。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3—25岁,这其中既有未成年人又有成年青年,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教育是很必要的。如对小学高年级男女生进行互尊互爱的教育;对初中生在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自尊自爱、自我保护、珍视童贞的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婚姻家庭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
(二)家庭层面。家庭的性道德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面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应对性教育问题避而不谈。在主动给孩子讲授性生理知识的同时,应当主要给孩子灌输性道德观念。应给孩子讲自己年轻时遇到的性的困惑,帮助孩子走出疑团。还应给孩子讲授正确处理男女两性问题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应主动关心、体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和老师沟通,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同时,家长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忠贞,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社会层面。当今青少年性问题如此严重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不良传媒信息的影响,因此,社会为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应对大众传媒市场加强整顿和指导,使它成为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阵地。善于利用大众传媒的多种形式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提供有益的信息。坚决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其次,社会还应培育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以及危害青少年身心和道德健康发展的人和事进行监督和谴责。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个成熟的社会是需要一种成熟的社会舆论的。
篇7
关键词:青少年;性教育;问题、成因及途径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1.错位的性教育观。①无师自通论。认为青少年对性知识会随着生理发育自然而然地了解,没必要予以教育。②封闭保险论。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对青少年进行性信息的封锁,不让他们接触到任何有关性的东西和问题就能放心无虞。③简单无用论。这种观点认为对性知识无须过多了解,因其内容敏感简单,与青少年学习成长无益。④教唆论。该观点实质上是把传授科学性知识和性教育同教唆混为一谈,认为性教育不讲没关系,讲了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2.性教育未真正纳入正式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尚无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的性健康教育教材。当前开设青春期教育的学校所采用的课本和参考书都是各地陆续自编出版的地方教材,如上海的《青春期常识读本》、《青春期教育》、南京的《青春期提纲》等,其它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仍无性教学教材。二是多数中小学校仍未开设单独的性教育课程。除了试点学校外,全国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单独设置性教育课,性教育内容主要分散于其它科目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渠道不规范,教材匮乏。教材是学生正确获取必要知识、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性教育,一套比较权威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我国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很不规范,性教育的教材匮乏。据《深圳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对近3000名学生、700名家长的调查显示,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为通俗杂志、影视作品、网络、学校性教育课程、同学间交流以及其他非正规方式。
4.缺乏专业师资队伍。我国自开展青少年性教育来,从事性教育的人员主要局限于中小学生物、德育课教师及少数校医等。目前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师资奇缺,高素质的专业青少年性教育教师队伍尚未真正形成。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青少年性教育的开展。
二、对我国青少年性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首先是认识上的误区。我国青少年性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虽整体而言是复杂多样的,但笔者认为性教育意识滞后是我国青少年性教育难以普及的关键障碍。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性”在我国社会中成为不能公开谈论的问题。同时,许多家长和教师也并没有意识到,科学的性教育会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相反,他们中不少人反而担心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弄不好会诱导其过早地发生错误的。
其次是教育部门的重视力度不够。比如性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制。教材性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师上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没有这方面的教材,教师上课无所遵循,讲授内容零乱,不系统。这既对学生科学系统地掌握性知识,促进其健康成长十分不利;也是造成青少年诸多性问题、性犯罪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家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尚未足够重视对全国通用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和性健康教育教材的制定和编写工作,这无疑会严重影响着学校性教育的发展。
再次是高考指挥棒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虽然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年月,我们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由于高考这根指挥棒依旧存在。加之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等,目前的学校教育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中小学校仍然只重视语、数、外等几门与高考升学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的教学,至于其他学科如性教育这类并不参加高考的学科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此外,诸如高等师范教育缺少专门性教育师资的培养,社会和家庭性教育的缺位等也是造成我国青少年性教育问题不断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解决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缺失的途径
1.转变思想观念,破除陈旧的性教育观。旧的思想观念不破除,青少年性教育就很难顺利开展,也就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破除传统滞后的性教育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二是利用社会和学校的力量,开办性教育家长学校。有效利用社会和学校的资源,开办性教育家长学校,对青少年的家长进行必要的性教育知识,转变家长的传统性观念,是促进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一条非常值得尝试的重要途径。
2.单独设课,将性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在性教育当中无疑应起到主导地位的作用。在学校进行性教育,首先应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课程设置问题。目前虽然中学课程中的生理卫生、生物、健康教育、德育等有关课程中有生殖、人体器官的机能等涉及性教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零星而分散,无法代替系统的性教育,尤其是各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限定的课时,再加之对性的敏感,使性教育变得表面化和空泛化,不能切实满足青少年了解性知识的需要。要达到性教育的目的,必须把性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系统,设置单独的课程,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保证应有的课时量。这是我国青少年性教育不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3.重视中小性健康教育大纲和性健康教育通用教材的制定和编写工作。教学大纲是国家对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是国家对学校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有可能统一各个学校的教学要求,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学大纲又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我国中小学开设的其他课程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唯独性教育目前尚无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建议国家教育部应迅速组织专家学者充分论证并制定统一的《我国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为中小学开设性教育课程奠定基石。
4.加强性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首先,政府和决策部门必须重视青少年性教育师资的建设与培训工作,确立我国性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其次,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还应定期为中小学性教育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性教学水平。再次,作为中小学校本身而言,也应把性教育教师送出去进修或与当地性教育机构合作,在职培训专业教师,以改变现有性教育严重缺乏的局面。
5.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构建青少年性教育体系。众所周知,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主要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可以代替有效的社会和家庭教育,它们之间的作用应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因此,我们在重视学校教育,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同时,丝毫不能忽视社会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协调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这三个方面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青少年性教育体系,保证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樊蔚,刘冰.大学生性观念及其性教育的缺失[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2] 黎钰林,沈又红.当前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困境及其症结[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3]尹红新.大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剖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9).
作者简介:
篇8
本人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积极营造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特长的发挥积极创设条件,同时又把全班凝聚成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班级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因此所带的班级在各项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级成绩也处于年级前列。
二、教学科研追求创新
本人积极关注新课改,刻苦学习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学效率当作首要的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学与历史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教学规律,大胆改革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实现授课、实践报告和活动等双向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所任班级的历史成绩优秀,特别是所任初三班级的历史会考合格率都接近100%。
本人还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注重对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成果斐然,所撰写的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规律”教学》在20*年12月获得无锡市优秀历史教学论文二等奖;论文《理解——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在20*年12月获得江阴市中学历史教研论文二等奖;论文《再论前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在20*年1月获得江阴市历史学科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同时还多次在比赛中获奖:20*年获江阴市历史学科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说课比赛初中组二等奖;20*年获江阴长泾片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20*年获长泾中学“教育论坛”演讲二等奖。
篇9
论文摘要: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技术特长、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技校毕业生工作在生产和社会实践的第一线,直接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因此法制教育对技工学校的学生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1技工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1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办法。
未成年人自身辩知能力差、心理不成熟和易于教化等特点,在刑法上普遍采取了从宽处理的政策。但现在的情况是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
1.2 法制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
技工学校学生多是初中毕业生,有的还没有初中毕业,学生来源复杂,学生的文化程度、自身素质普遍较低。有的学生甚至已经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担负着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情操的培养,特别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其更加符合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和需要。
1.3法制教育是青少年个性发展和成材的前提。
素质教育、大众化教育促进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应该看到:“应试教育”虽然已受到社会的强烈抨击,但它仍有一定的教育市场;大众化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有待于发展和规范;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和充分利用,缺乏动手、生存和就业等能力。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使各具个性的青少年人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最终实现人人都成才,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是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当务之急。
2 技工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技工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部门缺乏对技工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没能较系统地研究出一套将法制教育、德育教育、职业指导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
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参与性不高。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多为带班上来的政治教师,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参与性可言。起不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目的。
教育导向错误。目前的学校教育虽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衔接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东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形同虚设。
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的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善于教育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作用;更有一些教师师德不彰,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青少年未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发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
义务教育阶段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这就给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
3技工学校法制教育的对策建议
技工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薄弱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将技工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纳入整个社会普法的系统工程。将法制教育作为强化学生素质,深化德育教育,完善就业和创业的重点。
3.1国家必须承担起责任主体的责任。作为公权力的人,国家是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负责的主体,因为它掌握了国家的所有资源,只有它有条件也应该为此负责。一要有明确可行的立法。首先要修改完善青少年立法,建立一个全面的青少年立法体系。其次要明确立法的主旨。从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角度出发,青少年立法的基本理念应是对青少年进行保护,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因而,相对应的,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受理机构的设置、处理原则的确立以及保护措施的制定等方面进行论证探讨,以期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控制体系。
3.2技工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体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泽被后世的好事。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加以重视的:要明确教育理念。尽快着手解决与“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不相配套的教学体系,以使这一理念切实落到实处;要增加学生的法律教育。把法律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培养一批法制教师,开展系统的法律教学,以期培养青少年具备法律素质;要重视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要改进教育方法,更加关心青少年的心理、思想发育状况,及时给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合理引导,保护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以后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教育内容要丰富。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教学要规范。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教育质量要提高。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
3.3社会和家庭要积极参与共同加强技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学校要明确职责,给教师确定硬任务、硬指标,要将授课的效果与教学实绩挂起钩来,与年终考核、晋级、晋职挂起钩来。同时,家庭及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的社会环境。校外的法制教育要通过开展法律进万家、依法治家、依法治村、依法治区(片区)、依法治厂等活动,努力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要通过采取与政法等有关部门建立共育单位,聘请校外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卡、定期家访,向社会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校园周边治安进行集中整治,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健康的学习环境。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篇10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强化自主创新、推进学校创新教育发展、促进校园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学生树立发明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发明创新能力、造就发明创意之星,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发明协会、香港发明协会、湖南省科普领导小组、湖南省科技厅等单位和部门的指导下,《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全国创新教育活动组委会共同举办“第3届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创新伴我成长!(何继善院士题词)
二、大赛宗旨
以专业权威办民间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盛会
三、评审顾问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王永民(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著名发明家)
张景丰(香港发明协会会长)
四、大赛内容
㈠学生参赛内容
1.发明创新作品(分为A发明作品、B创意设计、C科幻画)
2.现场创意制作(分为创意七巧板、创意机器人、创意纸飞机)
㈡教师参赛内容
1.发明创新作品(含发明项目、科教制作项目)
2.创新教育论文
五、大赛特点
1.免费参赛。所有参赛者免收参赛费和作品评审费。
2.公平公正、开放包容。以严谨合理的赛制和严肃规范的评选方式,公平公正树立大赛权威;以开放包容态度,办发明创新爱好者自己的科技节。
3.促进成果转化。以促进校园发明创新成果转化为目的,搭建纸媒、网络、会展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对接企业和投资公司,推动校园发明创新成果转化。
4.推荐上电视节目。通过与电视台合作,推荐获奖选手上电视节目,打造草根发明创意明星。
5.推选参加国际发明展。推选优秀获奖项目参加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和亚太地区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让校园优秀发明项目走向国际大赛和顶级发明展览交易舞台。
六、奖项设置
奖项分小学组、中学组和教师组。
1.发明创新作品评选: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通过初审总数的10%、20%、30%,中学组A、B、C各类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50%、30%、20%,小学组A、B、C各类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40%、40%、20%。
2.现场创意制作竞赛:分类别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现场参赛人数的10%、20%、30%。
3.教师组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通过初审总数的10%、20%、30%,发明创新作品、创新教育论文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50%。
4.单项奖:设最佳人气奖和企业专项奖(由企业赞助命名)。
5.团体奖:设优秀组织奖和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称号奖。
6.辅导老师奖:设优秀科技辅导老师奖、全国十佳科技辅导老师奖。
七、参赛对象和作品申报
1.全国各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和老师,由学校统一组队,免费参赛。
2.作品申报统一用电子版,按要求发送到专用邮箱,不单独接收纸质文件。
八、活动时间
1.作品及材料申报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0日
2.初审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4日
3.复评日期:2013年10月15日至10月20日
4.大众投票及专家评审日期:2013年10月21日至11月5日
5.全国总决赛日期:11月中旬(内容含发明创新作品终评、获奖作品展示交流交易会、现场创意制作竞赛、颁奖晚会、全国创新教育高峰论坛等)
九、联系方式
作品申报专用邮箱:
大赛活动官网:,QQ群:276748993
组委会地址:长沙市八一路59号《发明与创新》杂志社
咨询电话:0731-84586643、 84461836、84586760
全国创新教育活动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