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8 16:4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技术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进一步深化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研究,建立科学的课程标准和实施方略,总结和探索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发挥其实施素质教育主体实践基地的作用,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的健康、稳定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劳技课的作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此同时不断提高学校劳动技术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
二、工作目标:
(一)教师方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深化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学生方面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
2、初步掌握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所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一定的技术认识、技术思维、技术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
3、初步具有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审美意识、伦理意识、效益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劳动技术教学计划三、具体措施:
(一)理论学习,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是搞好劳动技术学科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劳动技术学科教师要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各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劳动技术课教师必须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习有关的理论,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大力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精心设计好劳动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优化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过程就成为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篇2
关键词:教案,知识产权,著作权法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5月30日,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将自己所在的小学告上法庭。原告诉称:根据被告要求,在1990年至2002年期间,原告先后交给被告48本教案,被告在收取、检查教案后没有及时归还给原告。在原告多次向被告索要下,被告仅退还了4本,其余44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但被告认为,编写教案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而教案本是教学中使用的物品,就象上课时使用的粉笔一样,学校拥有教案的所有权和处理权。在检查完教案后,可以不退还给教师,因此不应承担赔偿责任。[1]该案已经历了法院驳回,原告上诉。上级法院发回重审的艰难历程,目前仍在进一步的审理过程之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案一经媒体批露,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由于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的、直接的涉及教案的规定,本案引发了法律界和教育界的很多思考:教案是否具有知识产权;教案到底应归属教师还是归属学校;学校侵犯的是教案本的物权,还是附载在教案本上的智力成果权益。
二、教案的属性
1、教案的概念。教案是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与计划。教案直接关系到上课的质量,其规格、式样、详略等均没有统一标准,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教案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教师姓名、班级、学科名称、课程主题、课程类型、上课时间等。(2)教学目标。目标所表达是预想的教学结果,通常以教学结束之后学生能够做到什么的方式进行表达。(3)教学资源准备和利用。课时计划应列出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学习材料、视听设备、具体模型等。(4)教学进程。教学进程是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其重点考虑教学中使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采用全班教学、小组教学还是个别教学,是用讲课、演示法、说明,还是运用讨论、游戏、提问等方法。采用何种形式与方法主要视具体情况加以综合利用。教学进程是教案的最核心部分。(5)评价学习效果的设想。评价学生是否实现了每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6)其他可能部分。包括:教学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特殊说明等。
2、教案是一项知识产品,应享有著作权。(1)《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二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字作品等”,显然,教案作为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方案与计划,付出了教师极大的时间、精力、智力与劳动,凝结了教师丰富的教学积累和深刻的思考规划,其本身又不延及思想、过程、操作方法或数学概念,因而无论教案是否发表,应属一项智力成果、知识产品。(2)教案享有著作权。我国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由于教案完全可以通过书写、复印、印刷、录制等丰富各异的手段和方法予以复制,享有著作权保护的“可复制性”的要件,因此,判断教案是否享有著作权的关键在于教案是否具有独创性。所谓独创性,是指作品是由独立构思而成的属性,作品不是或基本不是与他人已发表的作品相同,即作品不是抄袭、剽窃或篡改他人的作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此也曾作出解释:独创性是指作品是由作者自己的创作,完全不是或基本不是从另一作品抄袭而来。作品的独创性是法律保护作品表达方式的客观依据,是区别不同作品的重要标志,也是作品取得著作权的最主要条件。[2]教案是教师根据各项具体情况独自选择、取舍、安排、设计、综合的结果,既不是依已有的形式复制而来,也不是依既定的程序演推而来,而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以具体学生为出发点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晶,更重要的是,教案真实地记载着教师各阶段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积累的过程。作品的独创性在教案的第四部分教学进程和第五部分评价学习效果的设想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因此,笔者认为:教案具备了独创性与可复制性的特征条件,享有著作权应无争议。
三、教案是一般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教师个人享有
1、著作权法的一般规定。我国的《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可见,一般的创作作品归作者个人享有,只有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下,代表单位意志进行的创作,其著作权才归单位所有。
2、职务作品的权属规定。我国的《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根据法律规定,一般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个人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作者使用外)。此外,由法律规定的某些特殊的职务作品,指主要利用单位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只享有署名权,而其他权利则属于单位。[3]
3、教案是一般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教师个人享有。结合本案可以分析得出:首先教案的写作是教师为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编写的,完成教案是教师的一项本职工作,学校是通过收取、检查教案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其次,根据《教师法》第八条之二的规定,教师应当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可见,教师编写教案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完成教学的重要义务,因此,教案具备了职务作品的特征要件,应属职务作品;再次,在一般的学校与教师签定的聘用劳动合同中,都会有“在聘用其间内,教师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努力完成所承担的教学工作以及其他任务”的条款,可见,编写教案就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在目前学校与教师签定的聘用劳动合同中一般都没有关于教案权属的具体条款;最后,教师编写的教案,既没有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也不属于由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计算机软件等作品,更不是法律法规规定或合同约定著作权由单位享有的作品,而是教师根据各项具体实际情况独自选择、取舍、安排、设计、综合的结果,因而,根据法律规定,笔者认为:教案是教师的职务作品,属于一般的职务作品范畴,其著作权归属自然不言而喻,归教师个人享有,学校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四、学校侵犯的是教案本的物权
1、作品与作品载体。作品是指以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所反映出的智力创造成果。作品在借助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往往要附于某一物品上,该物品即作为作品载体,如载有小说的图书,以及载有教案智力成果的教案本等。作品与作品载体存在显著的区别。作品载体是载有作品的物质实体,属于物权保护的范围。而作品作为著作权的客体,具有无形性、永久性的特征,属于著作权保护的范围。[4]
2、著作权与物权的区别。(1)权利的客体不同。著作权的客体是知识产品,具有无形性特征,物权的客体则是实实在在的有形物。(2)权能的可分性。著作权的同一权能可以处分多次,而物权的各项权能却只能处分一次。(3)权利的保护期不同。著作权的保护期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保护期届满即丧失著作财产权。物权则没有期限,只要原物存在,物权即存在。(4)当著作权与物权发生冲突时,著作权通常让位给物权。比如一幅绘画,当物权转让给他人时,著作权通常还在原权利人手中,如果著作权人行使权利,要以使用作品原件为前提,这势必发生冲突。当二者不能达成一致时,著作权将让位物权而无法实现。[5](5)权利的限制不同。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合理使用、强制许可等措施,物权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6)侵权形式的不同。著作权的侵害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或篡改他人的作品,与作品物化载体无关。物权侵害的主要行为,往往直接作用于物本身,表现为侵占、妨害或毁损等。
3、学校侵犯的是教案本的物权。在本案中,被丢失的44本教案是原告教师独自选择、设计、综合、撰写以及多年积累的结果,教案本则是载有教案的物质实体,所以,综合上述分析,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物权理应均由原告享有,学校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而学校将44本教案本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其侵权行为表现为对教案本的物权的妨害或毁损,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利,但并没有实施抄袭、剽窃或篡改原告教案的事实与故意,因此,学校侵犯的仅仅是教案本的物权,而非教案的知识产权,应采用民法的原则和规定进行调整,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十七条“侵占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应当折价赔偿。”的规定,学校理应赔偿遗失原告教师44本教案本的损失。/
结语:透视本案事实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其实主要反映了我国著作权法中职务作品的著作权权属以及相关保护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深入,由法律殚精竭虑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权属明显多此一举,不合时宜,现实的实践早已经突破了法律原先设定的原则与框架,而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在这个问题上仍沿用原法、进展不大,笔者在此认为:职务作品的权属不妨由劳动者与单位通过劳动合同或其他方式约定,采取这样的方式将有助于避免纠纷、提高效率,符合当事者意思自制的原则与法制的人文精神。
参考资料:
[1]参见王少冗:《教案的所有权到底归谁》,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年7月31日,第2版
[2]参见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3]参见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
篇3
【关键词】PBL;社会保险学;对策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直译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或者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具体是指在学习中利用教案等手段将学生置于一个应用知识的与实际相似的情景中,引导学生从教案和呈现的问题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科,社会实践能力是决定该专业本科生在工作中能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基础的关键所在。开设PBL工作坊是一个成熟有效、便于推广应用于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课程的有效途径。第一,PBL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PBL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加强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的生活中、体验中、知识积累中发现问题,注重理论应用,强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以此达到培养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目的。第二,PBL学习实践的情景可以凭借教案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来联接,不需要真实的实践环境,硬件条件便于获得。第三,PBL将知识、能力以及情感贯穿于学习全程,PBL本身就代表了生活化、职业化、趣味化、以及情景化,以人性为根本的群体,以感性为依据的伦理行为将引导学生在知识基础之上更具有人文情怀和公共精神。第四,目前国内关于PBL在各类课程中的实践应用研究都有涉猎,各有特色,这说明PBL可行性和可推广性非常高。更加重要的是,立足医科院校的实践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加。《社会保险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接下来以《社会保险学》的“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的课程为例来介绍PBL的实践应用。
一、PBL教案撰写要点
社会保险教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考察社会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以及真实情况的机会,使他们可以充分了解社会保险制度这项社会政策从决策到实施、反馈的整个环节的实际情况。第三章的内容是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比较偏重理论性。因此案例比较偏重于对于社会历史事件的描述,尽量将学生置于19世纪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时期,给学生留下一些历史事件的线索,让学生循着这些线索去挖掘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PBL教案应该根据每个章节的不同内容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践化。一个设计良好的PBL教案应该来源于社会化或者生活化的场景,并能够引出学习议题,促使学生探讨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教案是实践与理论的整合,是具象的事务与抽象的学习目的的整合,不应像传统教科书以片面的知识逻辑构架,教案应该包括时空场景、群体、社会制度以及行为、逻辑与伦理等。在此教案中,社会保险的产生的历史场景在第二个教案中被大致勾勒出来,学生会沿着“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初期经济大萧条”的美国等历史场景去寻找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的足迹。从历史的场景带领学生进入社会化场景,再从场景中让学生寻找学习议题,实现实践和理论的整合。
(二)合理化。PBL教案可以是真实的教案,也可以是具有虚拟成分的情景或者故事,生活化的教案以及其他要素的填充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关注身旁的琐碎事务并引发其思考,但是这些的前提是合理严密的逻辑以及极强的专业性。教案中要素的填充一般是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作为学习议题的线索,另一个作用是起到教案起承转合的连接作用。
(三)教案应该符合《社会保险学》的课程大纲。教案目的是服务于整门课程的学习,合格的教案设计需要将学习目的、重点、难点,依据课程的教学顺序完美的糅合在教案之中。PBL所含中的知识应该是全新的,不应该在理论课程中讲解过,也就是说不应该是作为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实践的课程,教案符合课程大纲的设计是让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学习目的前提。这其中既要保证全面性,也要保证重点难点的特殊性。例如本教案中,这一章的学习目标是首先掌握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以及每个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观点;其次是掌握社会保险产生的条件;掌握社会保险发展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二、PBL小组讨论流程控制
《社会保险学》PBL实施方案包括小组准备、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评价体系的准备。
(一)小组准备。将本专业一个班的学生(总人数为28-30人)分为四组,每组7-8人。(最多不超过10个人)分组方式尽量采取打破原有班级、宿舍、性别、班级座位等界限的随机分组方式,成员进行合作学习,根据教案分幕以及课时安排完成多轮学习。小组成员的角色有以下三种:小组老师1名,承担学生内控责任以及小组成员角色。小组组员5-6名,需要全程参与流程、讨论教案、分享观点、回馈效果和主动学习。小组记录员1名,负责小组观点的记录,但也必须参加讨论。
(二)小组讨论事前控制。首次进行PBL前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向学生说明PBL的学习理念,了解在小组讨论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讨论的目的,讨论后需要提交的内容以及考评体系的具体情况。硬件准备包括有一个共同可以看见的黑板或者一张大白纸,一个可以上网查询的设备,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两两进行目光交流的方桌或者圆桌以及每人一份纸质教案。
(三)小组讨论事中控制。本教案分为两幕,每幕讨论分为两次进行。1.第一次讨论。第一次讨论需要进行暖身。由小组老师带领小组成员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内容可以采取常规介绍或者利用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之后进行角色分配,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团队的讨论热情和凝聚力并且确保PBL学习有序进行。暖身之后进入正题,小组老师只将第一幕的资料发给小组成员,并组织成员就教案以及五个思考问题建立问题提纲和分析内容进行讨论,根据“已知事实”和“待查信息”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分析问题,并在纸上做记录,整理出需要学习的议题,并上交给教师,方便教师督导和监督。2.自主学习。在第一次讨论中,由小组老师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料获取知识,收集信息,针对来源不同的资料和信息进行讨论和评价,以个人为单位根据学习的议题和提纲,学习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注意学习不能各自分工学习不同的内容。3.第二次讨论。在小组老师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分别汇报、分享学习的成果和方法,针对这些学习的内容汇总,并讨论不同的见解,提出可能遗漏的学习目标,找到学习方法。在此次讨论中,小组老师要及时提示小组成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并对于学生没有讨论到的内容予以启发和补充,对于偏离学习目标的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在小组讨论结束时,要求学生就个人及小组其他成员在学习中的表现、参与度、贡献度等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评价,小组老师也要就本教案、本小组的各成员的表现进行反思和反馈。4.小组讨论事后控制。PBL评估是小组讨论控制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成绩的评定、制定未来教学方针和PBL学习的成败。整体而言,PBL评估系统包括对学生的考评、对小组老师的考评、对小组讨论过程的考评、对教案的考评。这里重点介绍对于学生的考评,学生考评分为小组老师的考评以及小组成员互评两部分内容,根据分析解决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享精神和互动沟通四个方面,将小组老师对学生的考评分为四大项,12个小问题,分别赋分,加总为学生的小组老师评分总分,满分100分。学生互评体系分为内容建设性等6个内容,分贝赋分,总分也为100分,教师评分部分权重为70%,小组成员互评权重为30%,计算出的加权平均分为该部分内容的最终成绩。
三、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实施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学习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主动学习上,从一定程度上通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分享成果的一系列过程达到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一)教案以及案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敲门砖,教案的编写对于PBL的顺利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会出现问题有:第一,教案引导不充分,学生难以按照教师期望寻找到学习的知识点。比如本章的教案虽然基本涵盖了本章的知识点,但是学生在找寻的时候,会遗漏社会保险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反而对于“义仓”这个知识点做了大量的学习。第二,教案中无法完全覆盖知识点,造成某些知识点遗漏的问题。教案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逻辑性,为了将教案塑造成一个完整且真实的故事,某些知识点难以在有限的篇幅中融入其中,造成知识点遗漏。而且由于教案是专业课老师来完成,尤其是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师完成,专业性有余,但视野不够开阔,往往忽略了和其他知识的联系,难以体现出较强的学科交叉性。第三,教案信息分布不均衡。个别教案在个别幕中信息量偏大,学生负担过重,而在某些幕中却难以找到知识点进行讨论。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产生这种情绪有几个原因。第一,学生对于PBL的理解不够深刻,有的学生认为PBL仅是普通的小组讨论,或者是“翻转课堂”,小组中推选出一个同学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只需要协助其查资料完成汇报即可。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小组讨论寻找出学习的知识点之后,将每个知识点分工,各个成员完成自己的问题即可。还有的学生认为这只是实践课对于理论课的“验证式”教学,教师对于教案中的知识点还会进行讲解,因此放松了自主学习的动力。第二,PBL学习法显然加大了学生的课余学习工作量,时间紧、搜集途径有限,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效率不如传统讲授接收到的知识量大。
(三)反馈和评价形式化。按照PBL流程,每次讨论问题之后,小组老师都要对同学进行评价,以及同学间进行互评,可是现实是经常因为时间不够,要么没有反馈匆匆下课,要么象征性的给予评价,只言片语,草草收场,没有起到真正的反馈作用。究其原因,第一,是小组老师和小组成员没有认识到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下次讨论时也没有按照反馈的那样注意到修正,因此,大多数同学认为反馈没有什么意义。第二,小组老师的反馈技术有待提高,可能对于同学们表现出的问题或者特点把握不准确,导致反馈效果打折扣。第三,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个别同学对于互评的同学只是一味地“说好话”或者要么不关心,没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四、对策及建议
(一)反复打磨教案是保证PBL学习目标实现的基础。教案是学生讨论的蓝本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在,故教案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撰写教案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经过培训、审核、实践等一系列的流程来控制教案的最终质量。高质量的教案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整理和完善打磨,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实践的检验。在应用中,撰写案例的老师应该在全程记录下案例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偏离预期的关键事件。例如,案例是否有吸引力,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案例提出的学习目标学生是否能够在指定时间完成等来进行案例的考量,以此来作为案例的修改依据。
(二)合理规范的流程控制是顺利完成PBL学习的保障。PBL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随意的,甚至是“天马行空”的不受控制的漫游,学生需要通过合理规范的引导去完成指定的学习目标。因此,一方面,PBL学习需要完整的流程规划,包括前期准备、中期目标的检视、后期的反馈需要有完整的书面材料和控制手段;另一方面,小组老师是完成流程的有力抓手,需要在每一次小组学习中围绕学习目标灵活地把控、适时引导,以此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成果和心得。
(三)注重PBL理念的灌输和反馈评价。学生在没有接触PBL之前,学习目标基本上在缺乏自知自律的情况下被动完成,学生往往已经习惯了不知道为什么学而学和沉默的学习状态,因此,需要在学生接触PBL的过程中注重PBL内涵理念的灌输,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来完成PBL学习,更重要的是PBL学习的不同之处以及为什么要进行PBL学习,并且在过程中重点通过后期的反馈评价帮助学生和教师以及整个PBL进行反思,这其中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更好帮助学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表现状态等;学生间的反馈,帮助学生不仅关注自我,更关心团队的其他成员,培养合作精神;学生对PBL的反馈,完善PBL流程。
作者:王海漪 刘艳花 宗苏秋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钢,关超然.基于问题的学习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8-130.
[2]孙树菡,朱丽敏.社会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8-40.
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案 作品 著作权 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权利。目前,教育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未进行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受害方未得到知识产权法律救济。2002年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与自己所从教的小学之间的教案纠纷是我国首例教案著作权纠纷。原告诉称自己的44本教案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并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此案的审理可谓一波三折,最后原告变更案由,以被告侵犯自己作品的著作权为诉讼理由才使本案最终审结并获胜。本案涉及到教案是否属于作品?教案是否是职务作品?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之问的关系?等等。体育教案属于教案中的一种,同样属于著作权客体。笔者企图通过本文来唤起教育行政管理机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切实保护体育教师的智力成果,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案的含义
体育教案(也称体育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教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学习领域的有关学习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凝聚着体育教师对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钻研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体育教案包括纸质教案或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体育教案包含了教案格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场地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程、运动负荷、课的密度、学习评价、体育绘图、录音资料、录像资料、摄影资料、学习资源、参考书目、体育作业等具体内容。
三、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所有权
1.体育教案具有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所保护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表达该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或者说,著作权是通过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来达到保护作品思想内容的目的。作品的著作权伴随着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无须履行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1)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对体育教案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做出明文规定,但是,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解读,可以判断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学作品;讲课、演讲、讲道和其他同类性质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舞蹈艺术作品和哑剧;配词或未配词的乐曲;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图画、油画、建筑、雕塑、雕刻和版画作品;摄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实用艺术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四)美术、摄影作品;(五)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一章“一般规定”中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依据以上法律条文,体育教案以文字(包含图形、图画、影像资料等)形式存在,可以复制、保存、出版。因此,体育教案无疑属于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范畴。同时,体育教案不属于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规定:“依法禁止}u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了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作品范围,包括3类:(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
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很显然,体育教案不在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之内,可以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体育教案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中的每个部分如体育绘图、摄影资料、板书设计等可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都有著作权。体育教案的任何组成要素如图形、文字、照片、录音、动画、录像等都是作品,对其利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会造成著作权纠纷。
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判断体育教案是不是作品,首先要看体育教案是不是具有独创性,其次要看体育教案内容能不能以有形形式进行保存、复制。
第一、体育教案具有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完而成的,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于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通信、日记、律师的辩护词、法官的判决词等进行保护,其立法着眼于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而不强调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在我国的著作权实务中,将节目预告表、火车时刻表等列入著作权保护范围,也不是保护预告表、时刻表的内容,而在于这些作品的独创性编排形式。体育教师教案是体育教师对所教授的动作要领理解与表达,对教学时间、课的密度、运动负荷等合理的安排,是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独创性。
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体育教师由传统的“由传统的‘经验辛苦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年年重复旧教案”、“陈陈相袭老一套”的做法已经没有出路了,体育教案的编写必须兼顾诸多要素:教学对象——学生在性别、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实施后,国家不再制订、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取舍、比较、综合;教学空间和形式开放,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各地地理境气候的不同、教学器材设施条件的不足等客观现实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等利用好体育教学资源;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下,许多体育项目需要经过改造后才能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教案设计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体育教案很个性化,它凝结着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优秀教案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总之,体育教案是体育教师独创性的无形智力成果。
第二、体育教案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教案分纸质教案和电子版教案。体育教案以文字、图形、图画、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存在,具有知识产权的容易被复制的特点,可以以抄写、印刷、拓印、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翻录等形式进行复制、保存、出版。电子版教案的复制甚至无需成本,只需在电脑上点击“复制”和“粘贴”按钮就完成复制。非法复制的成本及其低廉,但给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体育教案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体育教师对其教案拥有著作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便复制和出版,体育教师有权维护自己教案的版权。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的体育教师教案书籍和名师教案不可以随便盗版复制。
(2)体育教案是职务作品
体育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但是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谁,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其教案撰写的好坏一般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一般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也没有合同约定。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
归法人所有,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例如,工程设计包括建筑、桥梁、道路、水库等,由具体设计人享有著作权显然是不合适;产品设计图为工业用途,同时受到工业产权法,如专利法、技术秘密法等的规范,由设计人享有著作权也是不合适的。地图是国家正式出版物,与一般图书不同,个人也不能享有著作权;企业投资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也不能由个人拥有著作权。教案显然不能归人上述作品。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不能归人本文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但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学校依然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比如说学校将其教师撰写的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的参考,就不能认为是侵犯了教师的著作权。同时,在教案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教案。
2.体育教师享有教案本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排除他人,独占其所有物,并依自己之意愿通过占用、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其所有物,以实现其作为物之所有人之应享利益的权利。空白教案本是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通过教师撰写教案而不断被消耗,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物品——体育教案本,教师成为新物的所有人。一节课要写一份教案,教师凭借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这份教案的使命就完成。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通常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教案本由学校所有的物品就变成了教师所有的物品,其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由学校“公有”变成教师“私有”。此时,教案本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其所承载的无形智力成果——教案,而由原空白教案经使用转移过来的使用价值显得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从法理上讲,只有将教案本的所有权和教案的著作权相结合由教师享有,才能使教师切实享有著作权。在执行教学任务期间,教师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享有除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完全著作权,学校作为单位只享有有限的管理权和优先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学校对教案的一定期限的掌握和控制,是非所有人的占有行为,不能改变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教学任务完成后(体育教案完成两年后),教师则享有完全的著作权。
另根据《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的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由于教案是一种无形财产,所以在其受到他人的侵害时,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教师有权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提起财产侵权之诉,可以主张包括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在内的民事救济。
学校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行使管理的职责,对教案进行检查监督、质量评价、评优评先、优秀教案展示,但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当体育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其职务任务就结束了,教案本也变成了教师的所有物。此时,学校对体育教案的利用要坚持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价有偿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
四、体育教案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今后在著作权法修改时,要明确毁失著作权的(唯一)物质载体同样构成侵犯著作权,而在诉讼程序法当中则明确证明著作权物质载体非唯一性的举证责任由被诉的侵权人承担。
体育教师因教学或科研需要引用他人教案时要注明出处。使用他人体育教案要征求其许可使用,出版物中引用体育教案要取得许可使用权并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
学校对体育教案进行评优评先实施奖励,鼓励体育教师认真备课,精tl,编写教案,努力提高教案质量,反对年年重复使用同一个教案的做法。通过体育教师智力劳动成果的肯定激发体育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学校对体育教案实施有限管理。学校拥有在一定范围对教师教案的管理权力,但这种管理权力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学校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的行为是对体育教案著作权的侵犯,也是对体育教师辛勤劳动的漠视,学校应当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损失。
体育教师对自己的优质教案可以出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著书立说。
篇5
[关键词]现代教学 素质教育 教案 多媒体教学
教案是教员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以教学大纲、教材、学员、授课进度计划为基本依据,以教参为辅助资料,综合考虑时间、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手段等各种教学要素,遵循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过程进行设计所形成的总体教学方案。
然而,在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中,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现代教学活动的冲击下,一些教员逐渐淡化了教案的撰写,对新教员的培养也渐渐忽视了教案的重要性。甚至片面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必要撰写教案。这势必影响现代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教案在教学活动中地位与作用,改变观念,注重现代化课堂教学下的教案撰写。
一、现代化课堂教学下教案撰写的意义
撰写教案是教员整个教学工作计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员备课过程的反映,也是教员讲课的依据,更是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的工具。撰写教案的过程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消化加工提炼的过程,通过撰写教案,教员以自己的主观认知能力来理解教材的客观知识,并按照学员的理解与接受规律重新进行组合、表达,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内容加工升华成易于传递、授予的信息。
撰写教案不仅在传统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素质教育活动中同样重要。这主要表现在:
1.撰写教案可以使教员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明确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它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
2.撰写教案是教员经验的总结,多年积累的教案是教员长期教学实践的记录,将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保障。
3.撰写教案是教员最经常的劳动,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和基本功。实施教案后,教员可对教案中不妥之处进行修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
因此,即使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支持的现代化课堂教学下也需要撰写教案,它是教员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二、现代化课堂教学下教案撰写的步骤
在充分认识撰写教案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应掌握撰写教案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把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案撰写当中,以便进一步提高撰写教案的能力,不断改进教学和总结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通常来说,撰写教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起始于分析教材、分析学员、设计教法等一系列细致复杂的工作,是由众多的环节组成(见下图)。
1.分析教材、确定内容。
分析教材是撰写教案的基础,现代课堂教学中,只有深入了解教材的组成、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形成适宜的教学内容,才能挖掘教材中可能具有的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因素,并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为设计教学方法,撰写教案提供依据。
虽然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手段普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丰富了授课内容、拓宽了知识面,但还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安排,不能结构简单、草草了事,也不能贪多勿烂、消化不良。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术修养、教学经验,编写符合个人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教案。
2.分析学员、因材施教。
现代素质教育中要把学员的发展放在首位,不但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学员各种能力的培养,还特别要注重学员人格与品质的培养、学员个性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观的主导思想。教员必须认真分析学员学习本门教材的知识准备状况,一般智力和能力水平,以及学习该课所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从学员的实际出发,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撰写教案,因材施教。只有全面掌握学员的状况和学员的接受能力,才能在教案撰写中确定哪些内容可深入、哪些内容可扩展,才能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转贴于
3.设计教法、提高效果。
教员要在分析教材和分析学员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法时,既要考虑一堂课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又要考虑各部分教学内容适宜采用哪种方法。针对一段内容,既要考虑教学活动的方式(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练习法等),又要考虑学员的学习方法(分析、归纳、演绎、比较等),同时还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具。这样才能协调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顺利而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4.优化整合、撰写教案。
教员应将上述各项工作的成果,按照教案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用书面的方式总结概括表述出来,形成课堂的教学计划,使教员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做准备。这里绝不能把利用Powerpoint、Authware等软件开发制作的教学课件看作是一种电子教案。虽然这些课件对教员上课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它们不能代替纸质教案,它们只是辅助的教学媒介,是现代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
三、现代化课堂教学中教案撰写的原则
在掌握上述撰写教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环节后,教员还应注意掌握下列一些基本原则:
1.突出教学重点、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成功的一堂课虽然往往不局限于课本内容,但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中心,必须集中优势加以解决。每一学科都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课堂安排要讲究逻辑性,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员的认识规律,从课前复习、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进行新课、尝试练习、课堂练习到课堂小结,一环套一环,结构安排合理,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转折自然,才能真正做到课堂结构的最优化。因此,在撰写教案时应坚持突出教学重点、合理安排结构的原则。
2.教学要求具体、新旧过渡自然。
教学要求不仅是教员上课的努力目标,也是课后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标尺。因此,编写教案时,教学要求要提得既有针对性又具体恰如其分,一堂课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交代清楚,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之一。如果一堂课的教学要求不明确,糊里糊涂,教员上课心中无数,是无法上好课的。另外,一堂课要教的新知识一般都是旧知识的引伸、发展和综合,又是后继知识的基础,教员不能孤立地去教一个知识。所以,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为新知识做好辅垫,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学。
3.提倡语言逻辑、讲究表达艺术。
语言的逻辑性首先反映为讲课的条理性,在教案中要考虑好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好语言表达,精心选择说明与说理的顺序,而不是信口开河讲到哪里算哪里。语言的逻辑性还反映在教学语言的简洁流畅明快上,重复、罗嗦、词不达意、自相矛盾以及累词赘语,都是缺乏逻辑的表现。另外,因为授课是信息的传递,但又不是简单的传递,需要对方准确地接受并掌握信息,所以讲课要讲究表达的艺术性。要注意的是,表达的艺术性不单是指语言的表达,还包括板书表达、形体动作的表达等等,这些在撰写教案中都应有所考虑。
4.讲究方法多样、创造发散思维。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促使现代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互动”式手段广泛使用,除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以外,撰写教案时,还应针对不同问题适当使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专题研讨法”等现代教学方法。
同时,好的讲课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发散性。但发散性思维不是凭空得来的,首先要占有众多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广泛思考,并要具有挖掘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跳跃联想的能力。因此最基本的做法是围绕所授课内容,查找相关的书籍或文章,用快速浏览的方法阅读,但眼快手也要快,看到精彩的有启发的同时又是与授课主题有关的内容,立刻停下重点研读、摘记,以扩充授课教案。
总之,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应该认识到,撰写教案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教案撰写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钻研教材,研究学员实际状况和设计教学方法的水平,取决于教员对学科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教员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因此,广大教员应在掌握教案的一般编写方法和原则基础上,努力从上述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提高教案撰写水平,搞好现代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高金岭. 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6
一体化教学核心技能学生综合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制造业不断向中国东移,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岗位性的需求量日益膨胀,同时国际性的高新技术特别是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对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质的需求方面越发凸显。动态的市场经济要求技工教育动态地适应、积极地调整、主动地服务,那就需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整教学模式,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工作任务、学习内容对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深化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为各行各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我校是这样探索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将原先各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一体化教学中,实行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化,专门技能提高产品化,核心技能培养系列化。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一、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化
我们依据本专业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将一体化课程划分为:入门知识教育系列、基本技能训练系列、量具使用和保养系列、刀具刃磨系列、技巧形成和生产性实。在每个系列中进行细化,划分为若干小的模块课题,课题之间既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可结合产品加工穿插交叉组合。
1.课题积木型
一体化教学中必须做到每个学生有事可做,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统一课题实习工位不可能每人一个。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课题积木型的特点,循序渐进,穿插交叉。例如,机加工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时,根据工位数量安排一部分学生上机操作以熟悉机床结构,其余学生安排刀具刃磨、量具测量练习等,不仅使单调、枯燥的入门知识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又解决了实习工位不足的矛盾。
2.课题带产品
我们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法按课题要求寻找产品加工,例如,铣工课题用圆柱刀铣平面及平行面,磨工课题磨平面及平行面,我们先在铸铁块上示范、练习,待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要领后,立即转入产品加工,选择16D气泵壳体零件作为课题实习产品,该零件需要铣磨平面及平行面。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制成了产品,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也解决了课题重复练习的难题。
3.产品带课题
机械产品门类众多,并非每一个产品都能适合一体化教学,怎样选择合适的产品呢?我们认为,应以大纲为原则,以模块课题为依托,选择数量、质量适中,而且能代替多模块课题的产品作为教学产品。对精度高、难度大的产品,我们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采用工序分散的原则,化难为简安排加工。例如,我们选用液压马达转子零件为机加工学习的主要产品,加工工序有:车、磨外圆、铣台阶、铣等分槽、铣键槽等,该零件加工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质量约为3千克,可带动车工模块课题五个、铣工模块课题六个、磨工模块课题四个。总之,一体化教学为主的产品不能脱离教学的主线,必须围绕大纲主轴运转,防止生产与教学脱节的倾向。
二、专门技巧提高产品化
技巧的掌握仅是起步,技巧是技能的高级阶段。技巧分为个别操作的技巧,工序技巧,综合作业技巧。这些技巧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1.营造生产气氛,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个别操作技巧是指学生单动作操作的能力。根据教学的要求,操作练习应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达到动作自如,接近自动化的程度。在此阶段进行模拟生产性实习,即给学生下达生产任务,发正式生产图样,编制工艺流程,以形成生产气氛,人为地制造压力,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刺激中枢神经正确地实现意识的要求,达到信息反馈。教师只需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指导纠正误差,使学生由“自觉”阶段进入“自动化”阶段,从而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2.通过典型零件加工,掌握工序技巧
工序技巧是指学生单件操作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同的加工工序有相应的工序技巧。那么技校学生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序技巧呢?抓住典型零件的加工工序技巧是关键。例如,车削液压马达转子阶台外圆时,我们指导学生采用分段法切削加工。又如,在零件上切宽槽及切割大直径零件采用赶刀法,保证切割不振、不断刀,保证尺寸精度要求。经过典型零件加工,使学生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选好产品,掌握综合作业技巧
综合作业技巧是指学生操作应变的能力。前两个技巧的训练和提高属初级阶段,是后一技巧训练提高的基础。综合作业技巧是高级阶段,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而综合作业技巧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不同精度的产品练习。我们和某动力机厂联合开发蜗轮蜗杆减速箱,其中一零件有多种表面的加工技巧:车削螺纹、锥度及偏心组合件等相关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符合加工效率的要求,以适应工厂生产的需要。通过产品的加工,提高了学生掌握综合作业技巧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三、核心技能培养系列化
1.更新技能课程内容,开设核心技能课程
长期以来,传统的技能训练主要采用“工匠式”教育模式,往往是技能单一,知识面陈旧。自1994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以来,要求学生毕业之际都要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鉴定,以确认专业技术水平,因而导致技能训练围绕技能鉴定标准转,一切为了考证而教学,把专业技能鉴定推人了应试教育的流程。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宽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能在生产现场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的,并在今后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高素质人才。显然,目前职业技能教学课程不能担当如此重任,必须突破职业技能训练以某一岗位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标准,更需考虑到某类职业群的共同基础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就更大范围而言,必须培养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即以核心技能为培养日标。
核心技能就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当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核心技能包含认知、动手、效果、社交四个方面,它们成为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
2.开发核心技能模块,提高行业通用技能
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关键是开发核心技能训练课题。编制核心技能训练课题,应以核心技能内涵为依据,渗透行业通用技能标准。为了便于教和学,便于教学检查,可以把核心技能教学内容分解成思维、能力、方法、技巧、意识、品质六大系列。在每个系列中进行细化,划分若干个单元训练课题模块,可以拆装组合,模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把核心技能课题模块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之中。
实施核心技能课题训练,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编写一体化课程的教案。教案是核心技能教学活动的蓝图和方案,它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品质、学习方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门综合新型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明确教案编写的依据,也就是分析该教案的学习对应的一体化课程描述、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教学活动策划、学习工作站的设施设备及师生学习基础等。其次要明确教案的组成要素,如学习目标、学生情况分析、学材分析、学习重点及其化解方法、学习难点及其化解方法、资源准备、学习任务教学组织流程方法与考评材料、教室布置图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份优质的一体化课程教案,要写好“学习目标”“内容与过程”和”学习评价”三个内容。充分实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活动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教案为一体化创新的空间导航,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助力。
核心技能融于行业通用技能,同样,行业通用技能课题训练又可促进核心技能的提高。如凹凸配合课题,配合件的尺寸精度较高,配合间隙较小时,要完成此课题需独特加工的工艺方案。教师要善于结合课题要求,多设置些开放性的教学疑点,利用这些方法创造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同传统加工方法、测量方法挑战;鼓励学生求异、求变、求新,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在学生对加工工艺方案论证交流,相互讨论、比较评价后选择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及时讲评,再经实践检验,聚集最佳方案,达到训练学生聚合思维的目的。把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贯彻到行业通用技能模块课题中,对职业特定技能的掌握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一体化教师培训,优化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最关键的是必须造就一支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企业工作时间能力的一体化教师队伍。由于技工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各大学或专科院校,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没有参与过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不清楚企业三产工作流程、劳动组织方式、工作协作方式、设施设备使用、技能需求及知识运用情况等,所以在设计开发学习任务时脱离行业企业工作现场。同时,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向,教师备课、上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个问题上,甚少考虑如何实施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问题。
通过聘请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课程改革专家、学者开设培训讲座;教师校内培训;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反思与探讨;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来校组织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考察学习;开展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与兄弟院校学习交流等,加强教师一体化理念、理论、思想的学习,并贯穿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工作的始终,以达到初步领会、实践体验、反思提升、不断持续改进、层层深刻领会的效果。同时使全体教师掌握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技术路径,而熟悉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技术,掌握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编制路径,学会学习任务的设计开发方法等,为构建出高质量的一体化课程,实施出高水平的一体化教学服务。
通过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但保持和改进了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内容和方式,也改进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更新知识、更新技能的能力。
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上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但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改革创新之路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尽可能将一体化教学模式拓展到各个专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篇7
关键词:教案 项目驱动教学 任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1
教案是教师上课必备的教具,是教师对课堂进行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案,更是教师钻研教材、整合知识的教学依据,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反映出授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统教案虽然格式规范,教师使用熟练特别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教案形式单一,不能满足现今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对职业教育当中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项目驱动、模块化的教学等教学形式和方法,传统教案就失去了很好的针
对性。
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本宣科。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基于学情分析下的教材处理,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整合、技能的培训、传授过程整体设计上,以及不同教学目标教学成果的呈现。
转变教师在撰写教案中不是简单的知识搬家,而应更多地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角度去考虑教案的撰写。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我对传统教案的撰写进行了一些改革,使其更适合计算机类课程
的教学。
下面以《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这门课程为例,对新教案做一个阐述。《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教案定位为项目驱动类型。项目驱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以一个项目作为载体,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小任务中,随着项目中各个任务的完成,达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
授课教师先按照书中的知识点拟定若干个项目,每一个项目所用的学时不同。再将每一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小任务,以任务带知识点进行教学。项目驱动类型教案分为九个部分:教学目标、理论知识、实践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学成果、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课堂小结、作业和教学效果总结。
教学目标与传统教案相同,也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是学生应该从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目标是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学生在本次课后应具有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这与传统教案不同的地方,不是将书中的知识点简单的罗列,而是将它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知识集中讲授,实践知识上机演示,并让学生独立操作,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所讲知识的印象,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和用途以及它所应用的领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与传统教案相同。
教学成果这一栏与教学目标相互呼应,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具有那些能力,培养出什么样的情感,这就是验证本次课的教学成果。教学成果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教师从中得到的信息也是教师提高自我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依据。
分层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掌握好的同学,增加了知识点,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补充他们在课上吃不饱的情况;另一部分是学习相对较差,掌握不好的学生,加强了知识点,对他们进行习题强化,来帮助他们在课上吃不了的情况。这样既能使吃不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又能让吃不了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本次课的知识,确保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
所得。
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这样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成果,授课教师应该怎样去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组织是教师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过程,当然,也包含了一些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
小结这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分为三部分:知识方面,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能力方面主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归纳出值得借鉴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时普遍存在的一些欠缺;情感方面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进行总结,那些学生状态较好,那些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目的让学生能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调整。
作业和教学效果总结与传统教案相同。
新型教案不仅延续了传统教案中的重要部分,而且更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处理教材,整合知识,进行课堂设计。通过一学年的体验,感到新型教案更能让授课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0―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这不仅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相比较,目前师范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强,但如何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具体学科的有效整合、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能力,高师教学模式也在逐步由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主线的,转变为教学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添加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一 教学案例概述
1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为教学所选用的各种案例,它揭示某一事件发生、过程、内容、结果的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起到中介性、启发性、先导性、生动性等作用。舒尔曼说[1]“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它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条桥梁。”所谓案例开发就是指学习者、参与者本身就是开发者,是他们基于自身的经验,按照案例的有关要求,再现当初开发者所处的情境、内心的活动以及做出决策的依据,并将其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案例开发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通盘考虑。
2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
大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一种对感觉经验的长期怀疑和不信任,教学案例的开发被当作一种学术层次较低,甚至没有学术性的工作,因而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中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导致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不力,效率不高。这种传统的观念抑制了通常来自于大学教师教育者开发案例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大学系科之间相对独立,而信息化教案客观上需要系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务部门的联合开发。实际上,对于师范教育,信息化案例教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案例开发是一项理应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的严肃的研究工作。高师已经探索出多元化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道路,即“学校公共信息技术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联合教育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图书馆的有关数字化校园的入门教育开始,以《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等公共课程模块为核心,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急需增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活动,以便使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3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教学案例界定为信息化教学案例。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教学案例建设的内容主要以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任务及其内容为依据设计案例库的建设。笔者把信息化教学案例看作是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专业课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与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它是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之以课前大量的信息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多媒体材料,配有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多媒体材料,以案例核心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且可互动交流的教学案例。
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确定教学起点和分析教学需求时,需要正确估算学生已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量,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信息化教案呈现方式上更能体现教育环境的多媒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等。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和教学反思。
二 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人员结构
1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构成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及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理论探究、案例问题设计、案例实施设计、多媒体制作、作品合成审核与等环节。信息化教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仅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或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虽然在理论、技术、设备上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经验,往往也难于实施。另外,由于师范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近年来,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越来越密切,师范生及大学教师们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深入,教学案例的开发源头离不开基础教育,笔者认为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师范生也应成为教学案例的开发成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与效率,应当精心策划开发方案,在学校中成立教学案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教务处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组成。教务处处长担任组长,以便有效保障案例开发的各种条件支持,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集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案例开发,协调案例实施安排,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安排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帮助教师收集和整理案例的素材。
2 教学案例开发的组织管理
第一,在开发前,案例授课教师要开展诊断性评价,先对课程案例的需求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任务分配,结合课程任务驱动,组织案例开发的设计,开发小组进行开发。第二,教务处定期对教师开发的案例进行分阶段评估、调整,试用,通过运用形成反馈性意见,进而提出改进办法,使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加完善,确保最终实现的教学案例开发的预期目标。第三,教学案例开发小组要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开展现场教学评估,及时收集教学案例开发的信息,报告在使用中的问题,教师的新要求和反映,采用观察、问卷、座谈和讨论、个别访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场评估的成果,推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课程结束后,运用终结性评价,对课程案例开发和利用进行全面的效果评价,并部署跟踪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教学案例,为下一届师范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学案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教学案例开发的流程
由于信息化教案不同于传统教案,它的创作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有一个可供信息化教案开发人员操作的开发流程,方能保证开发制作的有序进行,信息化教案的开发流程可以有不同的考虑,笔者认为开发的流程是:案例设计――准备素材――案例制作――合成与――案例管理
1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创作的核心,一个案例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所制作的案例多半是一些媒体材料和冗长信息的堆砌,不仅没有应用价值,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信息化教案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以及信息化教育设计,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2]。它源于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信息化教案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情境,让教案更加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即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视频,也可以是教学实践汇中遭遇过的失败,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的事件事例。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教学案例主题,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有创造性选择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主题。
由于案例设计的对象是师范生,对案例的选择设计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特点,贴近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可以将教学案例设计划分以下类型:课堂实况记录教学型案例、比较型教学案例、叙事型教学案例、微格型教学案例、课外型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各取所需,对整个教学环节体验和感受。由于信息化教案具有丰富完整的媒体材料和对教学过程的较全面的记录,正好适合师范生的“入格”学习,作为他们见习与实习的补充材料。
2 准备素材
考察当前信息技术各种文献,特别是网上有关教学案例还是很多的,如一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还有一些中小学资源网站,各系科也收录了许多优秀教师示范课,还有历届竞赛、实习生试讲等录像资料。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为了节省学术的时间,筛选网上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些案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来说,缺乏真实情境的感知,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还需要课程教师与所教班级系科联系,与相关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他们到附近中学见习,根据教学要求,与师范生一起收集真实的在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成功的教学案例,再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典型的在职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来自当前教学真实场景,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教学案例发源于课堂,来自于教学的实践现场,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开发必定离不开大学教师和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任务应包括微格教学实验、教育见习、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测试与教育、制作信息化教案、教育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师生材料收集,案例准备的主要场地。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应当是多种层面、多角度和多种媒体素材的,为了便于收集准备这些素材,可以将媒体材料按照种类划分为: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其他材料等[3]。在实习过程中就要注意视频资料的收集和抓拍。
另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一些优秀师范生实习教学案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职前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师范生的试讲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重点学校要求师范生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还要将这些整合到学习者的课堂学习中,并以课件与网络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这些通过精心准备,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案例,对下一届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它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课程教师应与实习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这些学生的实习成果加以开发与利用。
3 案例制作
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的众多实践案例、还有许多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案例都可能成为教学案例的潜在素材,但这些材料未经取舍,组织比较混乱,观点难以明确。但若要成为真正的案例在教学中使用,则需要借助于文字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这种实践加以有效的记录与整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对原始材料的整理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信息化教案的质量,因为对教学案例材料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材料加工人员懂得基本的教学流程,了解教学规律,善于发掘素材中的闪光点,善于区别哪里素材是有案例价值,哪些素材是冗余的,怎样编辑加工取舍,保证材料的“原汁原味”,又能使素材更加醒目,怎样组合各种媒体素材使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会涉及到大量的,各领域的材料,而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教师应与所教专业的系科开展跨系科的教研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等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开发视频、音频信息化教学案例教案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时候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他们要对教案中涉及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要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处理。
4 案例合成与
首先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其他媒体材料(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学习软件,学习进度,参考网址,资源链接、图表、录音、视频等进行案例合成,再用网页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将案例的各种材料链接起来,将信息化教案的外观加以适当的美化,再加上网络交流互动技术的支持,如信息化教案设计者或执教者的联系方式E-mail、BBS讨论区或专题论坛,教育博客网等,形成具有超链接的信息化教学案例。[3]
信息化教学案例合成后,要配以使用说明,版权信息等资料并经过仔细的审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作品,作品通过成为最终产品。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网络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的信息化教案包,二是做成光盘。在相关课程网站上或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上,供师生共享。
5 案例管理
合成与出来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检验和总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为了减少重复劳动,就需要相应的管理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对开发出来的案例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体现教学案例的相对“专”,这样对相关专业的师范生就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交流价值。这些资源需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和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实现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动态管理。这些丰富、真实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再加之课程的其他模块(理论讲座、资源附录、技术指南、教学设计)等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一一得到体现、得到加深。这种以具体的教育实习为基本任务,辅以教育实习专题网站的交流平台,通过网上社区、在线讨论、E-MAIL、实习网志、实习博客、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及时上传下载,构成了大学专业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中学教师、实习同伴,同班同学、学院下一届学生、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生这样的实习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化教育能力[4]。这种开放式教案管理模式,能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的知识管理体系。
四 结束语
案例开发是一种严肃的研究活动,当实践中的教师成为
案例开发的主体时,他们也就成为研究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案例开发也就成了成长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当教师教育者与实践中的教师合作从事开发活动时,案例开发也成了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案例开发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记录和记忆,能借助对实践的思考和公开呈现,有效的避免教学健忘症。而实践记录有表征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成为教师的知识基础的重要载体。就此而言,案例开发就成了发掘、整理、积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这对教师教育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2-45.
[2] 方红.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8-11.
篇9
关键词:Edmodo;教师;在线;协作备课过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32-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广泛应用,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成果颇丰,但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相比较而言较少,为了教师协作备课更好的实施,将Edmodo平台引入教师协作备课中,以及构建Edmodo支持下的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将成为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Edmodo的优点
我们常见的教师集体备课模式为教师个体独立备课――集中研讨――二次备课――独立施教――教后反思[1]。传统的集体备课均存在教师个体单独完成初备之后再定时间集中研讨,不能有效地交流、沟通在备课过程中遇到问题。而且,传统的协作备课过程对小组成员所处的的物理空间位置要求较高,协作备课小组成员无论任何事情都必须准时出席。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的备课方式也由传统的面对面的协作备课转变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备课。但常用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集体备课过程为教师搜集、研读与备课主题相关的资源――备课组长分配任务――教师个体单独备所分配的任务;――分享经验、解决问题――教案的定稿――教师个体二次备课――实施教案――总结反思、修改、补充教案[1]。
参考相关文献,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现存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协作备课模式与传统的教师协作备课模式本质是一致的,只是披着一层信息技术的“外衣”。教师协作备课的绩效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教案质量而言只是原地踏步,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此,可将Edmodo引入教师协作备课小组。
Edmodo平台作为一款新兴的技术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较前几种技术(例如,Wiki、Moodle等)显现出很多其自身的优越性(接下来主要将Edmodo平台和Wiki、Moodle平台做一比较)。 首先,Edmodo作为在线学习平台拥有自己的客户端,只需教师在线注册账号即可,免费、无需搭建。当我们使用Wiki和Moodle软件作为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的平台的时候,需要协作备课组长结合实际需要和Wiki、Moodle的开源程序来搭建协作备课平台,对教师的技术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在平台搭建方面技术薄弱的教师,此种情况也是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不能及时开展的原因之一。此时,Edmodo的出现给搭建平台有困难的教师带来了希望,由于Edmodo自身的免费性和无需搭建性,在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中使用更加便捷。并且,当将Wiki和Moodle作为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平台时,通常为了保证平台快速、正常运行,我们常将其安装在服务器上。由于Edmodo平台自身具有客户端,我们就省去了另设服务器的不便之处。
其次,Edmodo平台更注重以某一主题为主,小组内成员针对该主题的在线交流、讨论、资源共享等。此种特性,更符合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的需求,在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中,由于每个教师必须形成“独家定制”――符合自己所教学生特征的教案,当教师在教案形成过程中遇到自己拿捏不定的问题时,而此时又与其他教师存在地理空间位置的间隔,不能像在单位一样可以与同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协商,但借助于Edmodo平台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案形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在Edmodo平台上,与组内成员共同交流、协商解决。而Wiki是一款在线协作编辑平台,更注重将教案按章、节划分并以章、节内容为主对教案的在线协作编辑而非交流、协商。Moodle更注重以课时内容为主对在线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相比较而言,Edmodo更能有效地解决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中教师的需求。
再次,Edmodo平台由Facebook成员开发,具备了Facebook的部分优越性,并且在该平台的开发过程中融入了社会性网络交互要素,界面设计简洁,与我们的QQ空间相似,更便于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而此,正是Wiki和Moodle平台所欠缺的。
最后,Edmodo的开发人员为我们提供了移动版的APP,我们可以将此款APP安装在我们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协作备课小组内的成员交流、沟通。实现了协作备课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发生的愿景,更方便了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的开展。此种功能,也是Wiki和Moodle平台所欠缺的。
二、Edmodo环境下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技术在教育中的逐渐深入,传统的教师集体备课模式有所改变。从协作教案形成过程的视角将Edmodo环境下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分为教师身份认证以及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小组的创建、自助式在线阅读、远程在线交互协商、形成个人教案四个阶段,下文分别对这四个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1.教师身份认证以及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小组的创建
为了实现更好的教、高效率的课堂这一总目标情境下,众多教师聚集在Edmodo平台上,形成虚拟的协作备课小组,互联网作为一条线将这些独立的个体――教师连结在一起,实现彼此的互通。许多独立教师的多样性构成了虚拟协作备课小组的多样性,并且该虚拟小组没有人数限制,是向四周无限伸展的。在这里没有等级和权威的象征,协作小组的总目标――更好的教、高效率的课堂好似根茎状模型的根,而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教师则好比根茎状模型中的茎,互联网则是连接“根”与“茎”的桥梁,共同体现了德勒兹所提出来的“根茎状”理论的特点。
协作备课小组的总目标――更好地教,高效率的课堂作为“根茎状”模型的根,从这一中心出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打破了由时间次序造成的先后关系和地域位置形成的中心和边缘[2]。在这里所有的次序都消失,独立的教师构成了“根茎状”模型的“茎”,互联网则构成了连接“根”与“茎”的线条,并且线条与线条之间没有优先次序。
因此,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该虚拟协作备课小组是一个无边际的平面,是可以向四周无限制扩展的,而不是一个有范围的层级,在这个无边际的平面里可以随意的连接[3]。
2.自助式在线阅读
Edmodo提供的虚拟图书馆功能允许教师上传一些与备课主题相关的视频、文档、图片等资源,以供协作备课小组成员阅览。这些视频、文档、图片等所承载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表现形式来源于生活,并被广大专家、学者所认同。这些知识一旦形成就独立于其原有的知识主体,并且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和流动的脑力劳动成果[4]。供其他教师共同享有,并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个体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和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创造、生成新的知识。
3.远程在线交互、协商
该环节是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的关键环节。该环节中,协作备课小组内的成员主要采用集体头脑风暴的讨论方式,使用Edmodo平台作为媒介来进行文字交流。教师个体会被他们所关注的协作小组其他成员呈现在Edmodo上的思想、观念所影响,并以当前发言者的想法作为基础来产生他或她的下一个想法。通过教师协作备课小组的群体讨论和交流,协作小组成员的思维会相互影响,从而使协作小组成员――教师个体产生单独备课时不太可能产生的想法、思维。并且协作小组群体的交流有利于分享每个教师的知识和备课思路,互相启发、互相修正,从而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5]。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A、教师C分别位于家里和公交车上,而教师B是在工作地点――学校。换句话说,即基于Edmodo的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对教师个体的地理空间位置所在地点没有严的限制,教师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学校。这对以往的,只要开研讨会、集体讨论教师个体无论任何时间、身处任何地方务必出席的要求是一种改变。弥补了传统的协作备课中教师因为个人原因而不能准时参加的情况。图1中的圆环内的内容表明教师远程在线的交流、沟通始终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目标送的确定、学生特点分析、课时安排、作业设计等来交流、讨论、协商。由于每个教师已有的知识不同,导致不同的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等存在不同的自我建构过程,继而表征为不同的教师拥有不同的个体知识。但是这些不同的个体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不同的教师总是可以对相同的知识有着不同但可能相似的认识,这种相似性是不同的教师之所以能够开展交互、协商的前提条件所在[6]。
同时,如若某一个教师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参加协作备课的研讨,该教师可以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时间登录Edmodo平台,浏览组员们关于该内容所发的帖子、留言等,即讨论的过程和结果。亦可将自己的疑问以帖子的形式“留”下来,因为教师身边的同伴对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种学习资源。
4.形成个人教案
经过在线头脑风暴式的交互、协商,教案的最终形态可由基础模块和能力提升模块构成,针对基础模块的具体内容主要由教师在线交互、协商来共同确定,能力提升模块可由教师根据所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确定,学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人,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前在状态和潜在状态等将能力提升模块分为三个层次――针对优胜生的能力提升模块、针对进步生的能力提升模块和针对学困生的能力提升模块。
学生的潜在状态是教师设计教案的基础性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个体经验、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受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导致了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7]。同时,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只有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个体经验、个体差异做到了如指掌、准确把握才能把他们转化为教案设计的基础性资源,才能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才能做好能力提升模块的教案设计。
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潜在状态进行分析。学生的潜在状态主要包括学生潜能、学生可能和学习困难的分析。
相关专家将个体的认知风格分为分析――言语型、分析――表象型、整体――言语型、整体――表象型四种类型[8]。将信息的呈现方式分为文本、口头、示意图和图片,那么对这四种类型的个体信息加工偏好的研究结果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到属于“分析―言语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偏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依次是文本、口头、示意图、图片;属于“分析―表象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偏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依次是示意图、图片、文本、口头;属于“整体―言语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偏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依次是口头、文本、图片、示意图;属于“整体―表象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偏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依次是图片、示意图、口头、文本。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此结论对学生群体的认知风格分类,从而来设计教案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可见,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信息加工偏好不同,据此教师在教案设计时可以采取转译、适应、减轻加工负荷的策略来提高教案设计的完善性,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10]。比如,把文字描述的知识点转译成图表的表达方式等。
三、结语
此种备课过程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教师之间协作备课过程中交互缺失的现象。由于Edmodo平台提供了移动客户端APP,即教师可以在Edmodo平台官网上免费下载手机、平板电脑客户端,所以,基于Edmodo的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对教师的物理空间位置没有严格的要求,教师可以在工作场所、生活场所和家庭等。对传统的教师协作备课过程中要求教师无论任何事情都必须准时出席的要求是一种改变。此外,该流程图的第三个环节――远程在线交互环节,在此环节中主要采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教师与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关于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的沟通,改变了传统的协作备课中由备课组长决定教案或由某一教师个体单独备课的现象。在该协作备课过程中教师与教师都处在虚拟的、非面对面的空间中,使用Edmodo平台作为传播媒介来进行文字交流,没有权威的象征,使得群体讨论较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开展,摒弃了传统面对面协作备课中存在的备课组长权威的现象。而且,远程在线协作备课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促进了区域资源的动态发展,避免了资源重建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贾金媛.中学教师集体备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8-13.
[2]张荷华.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集体备课模式的实践研究[J].学校管理,2014(2):44-45.
[3]吴静.德勒兹的“块茎”与阿多诺的“星丛”概念之比较[J].南京社会科学,2012(2):49-56.
[4]邓亚梅.非理性认识论:德勒兹“块茎说”及其现代意义[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16-118.
[5]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41-204.
[6]芭芭拉・斯佩曼,丹尼尔・韦林汉姆.认知心理学新进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6.
[7]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41-204.
[8]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9.
篇10
我们在教学视导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行为随意,教学低效;在课后翻阅教师的教案时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模糊空泛,教学过程罗列教学内容、知识点,缺乏师生活动设计,备课上课两张皮;在座谈交流中还了解到,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备课,只备知识不备教法,只备教材不备学生,还有一些教师不愿意认真备课,导致上课效率低下。由此看来,需要在教师的备课与编写教案环节加强引领。
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创新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以“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以及与之相应的教案书写格式变化促进课堂的变化。
“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的基本格式是:“组织方式或学习方式、方法、工具”+“行为主体”+“行为条件、程度”+“行为动词”+“知识点、能力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关注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确定,关注学习方式、方法、工具的确定,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强调教学目标确定的合理性,目标指向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行为的主体是全体学生;使用的行为动词要清晰、可把握;学生行为的实现程度具体化,尊重学生差异;预设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课堂资源的生成性,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使教师在教学环节预设的时候不仅考虑“要教什么,培养什么能力,培养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充分考虑“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去达成目的”。全方位预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为了指导教师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改进备课机制,把原有的备课本重新进行设计,与上述教学目标表述方式相配套的是以表格的形式分“教学环节、问题与任务、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来呈现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方面,要重点关注:1.提出问题环节,引导教师注意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要符合教学内容及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问题解决环节,合理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结论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允许不同结论的存在。3.交流反馈环节,注意解决问题过程的交流讨论,注意就学生的结论本身开展发散流讨论。4.课堂训练环节,注意单项能力和多项能力兼顾训练、理论性题目和自我表现型题目兼顾训练。
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与每个环节特定教学内容或任务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工具的具体运用和操作,探索师生双边活动设计的时效性、生成性资源的选择性、学科素养的个性化。提倡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选择上,着重探索眼看、耳听、口说、手做等基本学习方式的合理使用及其内在联系,强化说、做方式的运用;在每个环节知识点的处理上,提倡教师至少渗透一种思维方法并让学生感悟这一方法;在教和学工具的选择上,强调必需性和有效性。
要使课改理念真正回归教学实践,就要进行目标、动机、过程、方式、方法、工具、结果的检测及评价等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操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探索了这些基本因素在概念课、实验课、阅读课、写作课、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为实现“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行为,体现既发展共性又凸显个性的有机统一,学校应成立“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两级教研网络,按照“集体研讨,撰写预案(选择内容,钻研教材;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加工整理,撰写预案)――资源共享,突出个性――操作实践,反思总结”的集体备课操作程序,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突出个性、反思提高”的备课模式,既展示了集体智慧,又彰显了个人风格,突出了“资源化+个性化”的特色。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