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9 17:3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混合运算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混合运算及分母有理化。它是以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为基础,同时又紧密地联系着整式、分式的运算,也可以说它是运算问题在初中阶段一次总结性,提高性综合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和有理化的方法与技巧,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把分母中含有两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分母有理化,实际上二次根式的除法与混合运算的综合运用。分母有理化的过程,一般地,先确定分母的有理化因式,然后再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都乘以这个有理化因式,就可使分母有理化。所以对初学者来说,这一过程容易出现找错有理化因式和计算出错的问题。
教法建议
1.在知识的引入上,可采取复习引入方式,比如复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或整式的运算。
2.在二次根式的加减、乘法混合运算中,要注意由浅入深的层次安排,从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到乘法公式的应用,逐渐从数过渡到带有字母的式。
3.在有理化因式教学中,要多出几组题目从不同角度要求学生辨别,并及时总结。
学生特点:实验班的A层学生(数学实施分层教学),主动学习积极性高,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思考、质疑的习惯。
教材特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二次根式的三个重要概念(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和二次根式的有关运算(二次根式的乘法、二次根式的除法、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基础上,将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综合在一起的混合运算的学习。
鉴于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谈话式”的教学方法,以此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具体说明如下:
(一)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注重问题设计,注重引导、点拨及提高性总结。使学生学中有思、思中有获。如本节课开始,出示书中例题1:
让学生先进行思考,解答。然后同学说出怎样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强调:运算顺序及运算律和有理数相同。
(二)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上,教师注重活动设计,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悟道。教师设计一组题目,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解答,然后以记成绩的方法让其它同学说出优点(简便方法及灵活之处)与错误。由于本节课主要以计算为主,对运算法则及规律性的基础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而且从意识上认为本节课太简单,不会很感兴趣,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更好的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如此这般设计。
(三)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方式上,教师注重合作设计,使学生学中有辩,辩中求同。如本节课中对重点问题:“分母有理化”的教学,出示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考,找个别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其它同学补充完成。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主要靠教师的激励和主导,才能达到彼此互动。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追求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协调发展,有效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对二次根式混合运算新课引入的建议
复习:
1.计算:(1);(2).
解:(1)(2)
==
=;=.
2.在整式乘法中,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什么?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什么是完全平方式?分别用式子表示出来。
答: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为
m(a+b+c)=ma+mb+mc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为
(a+b)(m+n)=am+an+bm+bn,
其中a,b,m,n都是单项式。
完全平方式是
;。
在实数范围内,整式中的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运用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引入新课。
对二次根式混合运算学法的建议
在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时,也有一个与分式运算相比较的问题,有的时候,加上团式分解、约分等技巧,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这是要灵活运用的.因此,在本节学习时,可以适当结合11.1节的内容,复习一下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的问题,如
这里再顺便提一下,如
这种变形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因式分解,否则就无法进行到底了.可以说是借助因式分解的方法,或具体说成提出,等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掌握乘法公式在混合运算的应用.
3.通过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通过例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学设计
小结、归纳、提高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习,运算律及乘法分式,引导学生口答,并强调数的运算律在根式运算中的适用,引入例题.
2.通过例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例题的讲解中帮助寻找解题的方法,规律及注意点.
3.通过大量的练习,以期形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前面学过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简单运算,但二次根式未必全是加减混合运算,它同样会出现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方等混合运算那么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的法则是什么?又将怎样运用它进行化简计算,这就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二)整体感知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应注意运算的次序.这是进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前提条件;通过适当地复习乘法分式,分母有理化知识,然后再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的教学工作,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它;同样为了更好地理解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还可以将它与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方法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准确地掌握好该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运算律在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中仍适用.
各种整式乘法的法则.
乘法公式:.
.
提问: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各是怎样的?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津各是什么?
强调数的运算律在根式运算中仍适用后,可引入例题.
【例题】
例1计算:
(1);
(2).
解:略.
注:①加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可分解为两个步骤完成,一是进行乘法运算,二是进行加法运算,使难点分散,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②在运算过程中,对于各个根式不一定要先化简,而是先乘除,进行约分,达到化简的目的,但最后结果一定要化简.例如,没有对先进行化
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混合运算及分母有理化。它是以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为基础,同时又紧密地联系着整式、分式的运算,也可以说它是运算问题在初中阶段一次总结性,提高性综合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和有理化的方法与技巧,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把分母中含有两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分母有理化,实际上二次根式的除法与混合运算的综合运用。分母有理化的过程,一般地,先确定分母的有理化因式,然后再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都乘以这个有理化因式,就可使分母有理化。所以对初学者来说,这一过程容易出现找错有理化因式和计算出错的问题。
教法建议
1.在知识的引入上,可采取复习引入方式,比如复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或整式的运算。
2.在二次根式的加减、乘法混合运算中,要注意由浅入深的层次安排,从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到乘法公式的应用,逐渐从数过渡到带有字母的式。
3.在有理化因式教学中,要多出几组题目从不同角度要求学生辨别,并及时总结。
学生特点:实验班的A层学生(数学实施分层教学),主动学习积极性高,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思考、质疑的习惯。
教材特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二次根式的三个重要概念(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和二次根式的有关运算(二次根式的乘法、二次根式的除法、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基础上,将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综合在一起的混合运算的学习。
鉴于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谈话式”的教学方法,以此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具体说明如下:
(一)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注重问题设计,注重引导、点拨及提高性总结。使学生学中有思、思中有获。如本节课开始,出示书中例题1:
让学生先进行思考,解答。然后同学说出怎样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强调:运算顺序及运算律和有理数相同。
(二)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上,教师注重活动设计,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悟道。教师设计一组题目,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解答,然后以记成绩的方法让其它同学说出优点(简便方法及灵活之处)与错误。由于本节课主要以计算为主,对运算法则及规律性的基础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而且从意识上认为本节课太简单,不会很感兴趣,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更好的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如此这般设计。
(三)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方式上,教师注重合作设计,使学生学中有辩,辩中求同。如本节课中对重点问题:“分母有理化”的教学,出示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考,找个别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其它同学补充完成。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主要靠教师的激励和主导,才能达到彼此互动。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追求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协调发展,有效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对二次根式混合运算新课引入的建议
复习:
1.计算:(1);(2).
解:(1)(2)
==
=;=.
2.在整式乘法中,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什么?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什么是完全平方式?分别用式子表示出来。
答: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为
m(a+b+c)=ma+mb+mc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为
(a+b)(m+n)=am+an+bm+bn,
其中a,b,m,n都是单项式。
完全平方式是
;。
在实数范围内,整式中的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运用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引入新课。
对二次根式混合运算学法的建议
在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时,也有一个与分式运算相比较的问题,有的时候,加上团式分解、约分等技巧,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这是要灵活运用的.因此,在本节学习时,可以适当结合11.1节的内容,复习一下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的问题,如
这里再顺便提一下,如
这种变形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因式分解,否则就无法进行到底了.可以说是借助因式分解的方法,或具体说成提出,等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掌握乘法公式在混合运算的应用.
3.通过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通过例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学设计
小结、归纳、提高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习,运算律及乘法分式,引导学生口答,并强调数的运算律在根式运算中的适用,引入例题.
2.通过例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例题的讲解中帮助寻找解题的方法,规律及注意点.
3.通过大量的练习,以期形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前面学过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简单运算,但二次根式未必全是加减混合运算,它同样会出现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方等混合运算那么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的法则是什么?又将怎样运用它进行化简计算,这就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二)整体感知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应注意运算的次序.这是进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前提条件;通过适当地复习乘法分式,分母有理化知识,然后再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的教学工作,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它;同样为了更好地理解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还可以将它与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方法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准确地掌握好该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运算律在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中仍适用.
各种整式乘法的法则.
乘法公式:.
.
提问: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各是怎样的?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津各是什么?
强调数的运算律在根式运算中仍适用后,可引入例题.
【例题】
例1计算:
(1);
(2).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
在教学中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我认为,首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形成计算氛围,我们青岛版教材的特点是情境串教学,青岛版教材在知识结构和素材的选取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情境串”的教学很好地将知识融入到情境中去,将计算教学融入到“情境串”中学生更好理解一些. 如: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信息窗,也是和前四个信息窗串在一起的,是本单元的一个总结提升,所以开始我把前四个信息窗的情境串联在一起,谈话导入本课内容,一方面是对前几个信息窗的回顾,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梳理了本单元的知识. 具体是这样设计的:
谈话: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和丁丁一起来到了神奇的大海边赶海、摆贝壳,还参观了水族馆和标本馆,(课件展示窗1~4图片)收获可真多呀!
谈话:丁丁还捡到了许多漂亮的贝壳,(课件展示)她说这节课哪个小组会思考、会合作,就把贝壳送给他们,想得到吗?那就看你们的表现吧!丁丁的旅途就要结束了,今天她和妈妈又来到了大海边要买一些纪念品带回家,你们看:(课件出示窗1图)
提问: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串,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并把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
二、主动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再创造”的计算习惯
调动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应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其次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思维,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只将各种知识灌输下去,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结果,所获得的知识只是形式的堆砌,这是机械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变为积极的、自主的、通过再加工的“再创造”式的学习,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以后,学习连加竖式的写法,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自己尝试着写出连加竖式,并计算出结果.
谈话:同学们帮丁丁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你想买点纪念品吗?
提问:你想买哪三样纪念品?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贴:三样纪念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会解决?
生列算式:连加A + B + C = .
你真棒!列出了一道连加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引导学生讲清思路:要求一共需要多少钱,就要把三样纪念品的价钱加起来. (巩固加法的意义)
谈话:说得好,谁来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怎样估计的?
提问:能用竖式计算出正确结果吗?
教师活动:发现竖式的不同写法,写在黑色卡纸上.
学生可能出现的写法有: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学生投影展示:竖式写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求出的是什么?(强调运算顺序)
谈话:同学们请看黑板,这三种竖式的写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那请你以后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最重要的是要把结果算准确了!
我很惊讶学生能够想到这么多的算法,一般情况下我们老师会直接让学生选择法三,但是老师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每一种做法都给予肯定,并且紧跟追问什么情况下用这种方法比较合适. 当然在竖式写法板演时,我有意设计突出了最简便的写法的好处,让学生一眼就能发现. 从而自己选择最优方法,这一点难能可贵,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再加工“再创造”地学习,将使学生获得充满活力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他们逐步养成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计算习惯.
三、注重细节,扎实训练
学生在计算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并没有意识到是错误的. 另一种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 这两种错误我们主要从计算方法和加强口算训练方面进行纠正. 另一种错误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例如抄错、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等. 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注重细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篇3
一、合作导入,感受知识
合作式教学方案的核心是学生,途径却为教师,以学生为最终服务对象,教师辅助指导,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升,主观能动性提升,减少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恐惧心理,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科学、适当、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减少领导地位,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切入点,建立课堂合作关系,使彼此融入一个有机的环境,这样教育才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而学习也不再是学生一个人的事。
教案设计中,我们常会使用生活、动画、节日等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入教学,如:教学开始,教师带着红色的剪纸来到课堂,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回答:“六一儿童节!”教师:“咱们一起来过节、游戏过节好吗?”教师将剪纸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剪出自己最喜欢的数字,在黑板中间位置画一条横线将黑板上下分开,让学生随便将剪纸贴在黑板上。
贴好后,发现横线上下均有数字贴纸,教师在贴纸之间加入加减乘除、括号等常用运算符号,让学生得出横线上下的运算结果。在学生运算之后教师引入主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在刚才我们合力完成了分数的计算!”之后教师根据分式内容将其断开,并且添加等号。“看,其实分式的计算并不难,上算上,下算下,最后你我来约分,同学们,你们现在会了吗?”学生异口同声说“会了”,之后教师应该开展以系统学习和深入探究为内容的教学工作。
二、合作学习,挖掘知识
在成功引导学生进入分数学习环境后,教师就应该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将自己“变”作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做题,一起解答,一起犯错,一起找出原因。如课堂上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几个这样的算式:“3/5×4/7+12×1/3与3/5×(4/7+12)×1/3”,“15-4×1/2×2/5与(15-4)×1/2×2/5”,让学生先自行做这两道题,结果一些同学的计算结果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教师解说:分数四则运算与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先乘除后加减,先算扩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让学生知道即使是在混合运算的情况下也遵循该运算法则,减少学生对分数运算的分歧心理。分数运算与整数运算在教学中需要大量的运算习题巩固教学效果,但习题的编排同样需要一定技巧。教学方式可这样设计,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行出题,自行解决,自行解说易错点,出题难度由浅入深。
如习题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主动举手在黑板上写自己的习题,留给其他学生一定做题时间。之后由这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解答,由下学生判断对错。若出错则由学生进行解说,若正确则由出题学生进行讲解。教师要注意课堂秩序,对学生错误点进行总结和分析,防止禁止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学生之间友情的意外发生,建立健康和谐互动课堂。
三、合作反思,互通有无
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教学方法的设计,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自检的学习态度和做题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视角去思考和判断,总结教学工作中常见问题,做大量练习。如进行乘除相连的分数计算时,学生可以不计运算顺序,单分数约分时的公约数确定,等号左右约分时的技巧,分数从等号左边移到等号右边时的变号处理等等,充分利用整数的四则运算规律提升学生对分数运算的熟悉度。
除了对常见错误点进行总结,强化和改变对分数的认识同样可以提升学生自检能力。如分数的意义和由来,从定义上看,分数代表总量中的若干数量,但说得直白一些分数就可看做“÷”,当“÷”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则出现分数,由此增加学生对分数的熟悉度。
篇4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备课不光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标,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例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准备齐“三棱锥、正方体、长方体、六棱柱、球、圆柱、圆锥、圆台等等”,课上让学生从实物去理解,胜过用语言去抽象说明这些立体图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新授知识具突破性
一般说来,初中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知识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1.课前自主练: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对新授作铺垫的。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可先复习自然数加法法则;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可先复习正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为新课的引入作铺垫。
2.课中针对练: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重难点作文章。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可先通过分步单项运算,后综合运算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3.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学于实践中,即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通过学生用自制的正方体剪切开,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展开图,或者将一些平面展开图,通过剪、拼,看是否能折叠还原成正方体等操作手段来达到掌握展开与折叠立方体图形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4.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用分析法或排除法讲解过后,可以让学生说出每一种方法的思想,试着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可能性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巩固知识具强化性
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化,一般的有:
1.巩固性练习:对知识驾驭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定律的运用。
2.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学习“角的比较”时,可以通过寻找这些角的共同点及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变式练习:摆脱学生一昧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例如在学习教育储蓄问题时,可以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除了掌握所教的几种常见几何体的截面图形,还要启发学生发现剩余几何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其他特殊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形,把普通的,特殊的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四、课堂小结具反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或评价,或回授,或纠错,教师更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
五、课后作业具系统性
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必须将新授知识全面的体现出来,作业难易结合,循序渐进,随时从作业中发现课上的不足或缺漏,反馈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及时补充加深,及时讲评纠正,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识,牢固掌握知识。
第二个规律性:学生认知的规律性
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非常重要。一是注重启发的策略。不要搞那么一些不大不小、不深不浅的问题不断地问学生,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我主张策略,你就有意地设置一些知识陷阱,设置一些知识墙,对学生进行激疑,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带动整个的一堂课。二是要遵循思维的规律。我们很多老师总是埋怨学生启而不发,不配合,实际上这些老师是忽视了思维的规律。第一,打好思维的基础。第二,建立思维的层次。第三,是教给思维的方法。第四,要体现思维的发散。第五,要建立思维的结构。
第三个规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一,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摸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倾向,并极大地给予满足。第二个,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譬如说课堂教学的流畅,课堂教学中语言有魅力,整个课堂教学中驾驭活而不乱,等等。艺术能够引起对人的心灵的震撼,一堂课学生上了以后久久不能忘怀,除了你那堂的科学性以外,不可或缺的是你那堂课有很高的艺术性。
第四个规律:大课堂教学的规律性
大班级怎样驾驭好课堂?我给大家提个建议,驾驭课堂是分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就是老师自己的教学,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宏观是指课堂教学的结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的效益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规律的,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数学(七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2]薛金星高效训练方案北京师大出版社2005年8月
[3]任志鸿高中数学优秀教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篇5
本节课是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我在研读完教材、教参及课后练习后结合七(1)、七(2)两个班的实际完成了自己的教案。通过与本组的蒋红玉、孔新国两位老师讨论发现了很多问题,经过修改,对教案进行完善。在准备过程中基于两点考虑:
1.在知识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体现分层教学
在设计教案过程中,首先复习了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及有关多项式的一些内容,后让学生利用小学学过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计算-24×-10+0.5,将计算结果与用普通方法计算得出的结果比较,提出问题,“乘法分配律对于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是否也同样适用呢?”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通过计算课本58页图形的面积得出a(b+c+d)=ab+ac+ad,解决问题,引出课题。之后通过乘法分配律公式让学生试着完成两个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习题,然后再让学生试着总结出法则,让后进学生参与提高学习的信心。
2.本节设计中体现学生的主体
通过例1和两个判断题,让学生试着反思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积是一个多项式,运算时,要注意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前面的“+”“-”号是性质符号,并总结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利用乘法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然后完成一组练习题,达到对法则的运用。最后通过例2化简题,达到与加减法的结合,从而强调运算顺序,随之进行一组练习,进行强化。让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互相批改学会发现问题,教室及时给与指导。删去了过繁的化简求值的例题。最后分层进行课堂检测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反思教学过程
1.本节引入收到了良好效果
通过复习乘法分配律,为引入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相乘法则打下良好的基础。很顺畅的引入了课题利用课本求长方形的面积,形象直观地引入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相乘法则,并引导学生用文字语言概括出其结论。
通过例题分析、讲解并示范板书,让学生规范解题过程。学生板书工整认真,错误率减少。
2.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
(1)注重倾听,关注每个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
首先,在(1)班讲时,出示完题目后我就让某个同学判断对错。其他同学的情况我只是通过“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这句话进行了检验。没有给学生时间思考,这样处理存在着很多问题,老师不能了解到每个同学的真实想法,应该采取一个方式让老师能知道全体同学个人真实想法,课后想了想如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来完成目标的检测这样就好。在(2)班讲课的时候我试着改进,结果比在(1)班效果好。
其次,在讲课过程中,叫同学回答问题我板演时,学生明明说错了,但是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正确答案写了出来,我这时就没有注意倾听学生回答也没有及时分析错误的地方,使学生在作业上仍然犯同样的错误。所以今后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
(2)注意教师提问语言要精炼要有的指向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讲课是发现自己语言不简练有许多地方重复嗦,使部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分析主要原因是提出问题指向性不明。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主要是想让学生回答: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仍是多项式,其项数与原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一样。而我指着板书这样问“大家看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结果是和的形式”。我一听学生的回答和我的初衷一点也不一样。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完全是因为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明确,这样不得不重新提问,因此耽误过多时间,这样就可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所以在(2)班讲的时候,就吸取了前面的教训。我是这样问的“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结果仍为单项式,那么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呢?”学生回答“多项式”。我又问“那么结果的多项式的项数与原来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一样”。通过第二次改进,学生很自然就回答了问题,进而节省了重复提问的时间。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还要注重自己提问语言的指向性,使自己的提问更加明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值得思考的问题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财会;教学整合
信息化的普及使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化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教学领域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用。而信息技术更是提升了财会计算总结方面的运算速度与准确度,这一改变就意味着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有效整合的意义重大。因此,财会教学队伍应及时研究并讨论信息技术对财会教学的辅助作用,在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信息技术与中职财会教学有效整合,促进其发挥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一、信息技术辅助财会教学的主要方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够更直观的表达教学目的,完整、体系的多媒体教案更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学习,也能帮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复习。笔者认为,在教案中适当加入音乐和动画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力,并且能有效缓解气氛让学生轻松学习。播放实例教学视频,提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在娱乐中掌握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对于社会教学意义重大,计算机在财会计算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的有效整合更是对财会教学的合理点缀。其中,简单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便更能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理解并学会教学中的财会技术与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财会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
(一)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中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入学门槛低,学习积极性差”的问题,中职生知识素养普遍较为薄弱,教学中难免会经常出现“教师满腔热血,学生毫不买账”的尴尬现象,而这些问题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时代却能逐渐有效解决。多媒体教学直观化、简单化、形象化的明显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生动有趣的教案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就混合了多元教学模式,例如,带领学生在社会财会工作中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技术经验;布置课堂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作业,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讨论中交流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相对而言,多元化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学生体会财会计算技能,理解财会知识,正确运用实践经验获得技术知识。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
(二)建立模拟教学系统
建立合理有效的模拟教学系统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资料的三维投放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三维模拟实训场景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的实训环境,实现了三维模拟实训测试,且整个模拟实训过程通过摄像头进行录制,便于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评估,从而输出合理有效的指导意见和每日任务,针对性较强。模拟教学系统中的人机操作模块,理论教学模块,理论考核模块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从而加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达到信息技术与中职财会教学有效整合并促进中职财会发展的目的。
(三)开展网络在线教学
中职教育往往重在“实用”,相对懈怠的文化知识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课下时间,仅仅开展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信息化的普及促进了网络课堂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开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利用课下时间,还能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展眼界。与此同时,网络教学也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在多元的教学方式中学习到不同的技术知识,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有限资源学习无限知识。切实落实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的高效整合,促进中职财会教育的进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从而推动整个中职院校财会教学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的今天,不仅需要社会的不断进步,更需要教育的不断进步。使教育结合信息技术是时展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关键。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便促进了财会教学模式的更新,增强了整体教学效果,更利于培养中职财会的现代化应用人才。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这一必要组合更需要广大师生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中职财会中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更需要中职院校重视改革,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创立网络在线教学课程,建立完整、系统的模拟教学系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更多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促进中职财会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泽宏.信息技术在财会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4).
篇7
一、有效预设是促成生成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判断、不断重组从教学中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捕捉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契机。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与角》这部分中“线的认识”一课时,我先由线段开始: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学生有的说它很直,有的说它两端有端点,有的说它不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还有的学生说它的长度可以度量。我综合了这些意见以后说这就是线段的特点。让学生加强理解线段的特点后,我擦掉了线段的一个端点,此时,我再问学生:现在这个还是线段吗?它和之前比较有何不同?学生有的说它还是很直,现在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边无限延伸,它的长度无法度量了,还有学生形象地说它好像是太阳射出的光线一样。我因势利导地说:“这就是射线!”学生对射线的特点一下子就理解掌握了。最后,我又擦掉了线段两边的端点,还是让学生从刚才的几个方面来描述,又巧妙地认识并理解了“直线”的特点。由于这样的设计既有铺垫又环环相扣,所以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显得水到渠成,知识就这样顺其自然地产生并被学生所接受了。
二、珍视“意外”是促成生成的良好契机
课堂上随着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会出现一些与预设截然不同的“意外”。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设的精彩课堂。又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尽管在这以前已讲清了“在同一运算试题中,要先乘除后加减”这一法则。可在课堂上总有学生冷不防地冒出一句:“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意外”,也许有老师会不耐烦地回答:“教材规定的。”显然这不能令学生满意。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决定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你拿了2元钱去文具店,买三本数学作业本,每本是6角,你还剩多少钱?学生说是:2角。那么,你是怎么算的呢?学生都知道要先算三本作业本是0.6×3=1.8元,然后再用2元减去1.8元,就是剩余2角了。列出的综合算式就是:2-0.6×3在这个算式中,你是先算减法还是先算乘法呢?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三、关注学生内需就要适时更新教学策略
大凡现在去听课,很多老师都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交流研讨、小组讨论等看似贯彻新课标精神的举措。实际上,这样刻意体现只是一种教师单纯的外在控制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内在自觉需求。例如,在教学下题时:一件商品,先提价10%,后又降价10%,最后的价格是比原价降低了还是提高了?学生觉得最后价格是不变。那么,究竟对不对呢?能不能计算一下呢?学生苦于没办法计算。于是,我就知道学生想要什么了。我说:假设有一个100元的篮球,先提价10%后又降价10%,最后价格是多少?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计算验证。最后同学们用100×(1+10%)=110元,再用110×(1-10%)=99元,计算出最后的价格比原来降低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有条件在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获得成功体验。
四、相机变更教学环节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变化。例如,我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怎么办?如果按照原来的教案进行教学,这部分学生势必不感兴趣,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我改变了原有的预设思路,引导这部分学生怎样验证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篇8
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为此,全国各地欣起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绍兴市从去年开始在初一年级普及实施了华师大版的新教材。今年我刚教初一,也参与了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在上岗前,自己虽然已参加过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班,在理论上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是摆脱不了旧教材的束缚。通过近半个多学期的实践,自己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己深深的体会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知识内容的转变
1、知识内容的安排体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
知识的内容安排尽可能的展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完成了从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到强调学生的学习的过程的转变。与旧教材不同的地方是:新教材是在学生现有的现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设置学生所熟知的、身边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去讨论。再将知识内化。更加强调了让学生们从直接经验获取知识,然后形成结构,再应用于实践。改变了以往的把理论知识(间接经验)直接灌输给学生。
2、教学内容安排更加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应用性的题目增加了许多。这些题目的安排,在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同时,尽可能是学生身边的事情,而且是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随学随用。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学生掌握了负数以后,学生就可以利用温差来估测山高;学习了平面图形,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尝试平面设计;又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重点放在应用上。而且应用题也不人为地分出类型交代给学生,而是与现代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销售问题、储蓄问题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的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内容的安排更加突出知识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内容更加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的时候,学生利用学具,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去搭配几何体,亲自去感知,去从不同的角度看。又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时候,让学生利用“扑克牌”算24点游戏来强化有理数数的运算法则。学生非常乐意参加,而且积极性高涨。这些内容是以往的教材所没有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在游戏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1、倡导“主动、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不仅在教材内容设置上有了变化,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了明显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的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在新教材中的每一节课设置很多情境,让学生“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等等,“说一说”就是让学生参与的过程;“想一想”、“做一做“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而“议一议”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说、想、议、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试一试”则是对形成的理性认识的应用的过程,强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
新教材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加重视学习能力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学会了学习。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则不能,需要在日常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积累而形成的。是在教与学的互动当中不断向学生渗透而形成的。如:在“数据的表示”一节当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画折线图的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向学生渗透了收集信息和处理星信息的能力问题。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1、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教案,按照教案的内容把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只要听,加强训练就可以了。而是如何收集材料、制作课件,创设情境,如何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想法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考虑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机会,让学生去说、去做、重在引导学生参与。
2、教师是新课程、新教材的再开发者
新教材的内容设置给教师更大的空间,不在是以往的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要研究新教材的内容,不是照搬照用,而是不断的开发,让其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除了教学内容以外,;教师还要钻研电脑知识,如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的使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创新教学。为人类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篇9
学习内容是探究学习设计的载体,没有具体的探究材料来“活化”主题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都是空洞的,而小学数学教材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学习,如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面积的概念等就不适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本正确使用教材,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我的教学实践认为,规律性较强的知识适合探究,而一般的常识性知识不宜探究;首次遇到的生疏的学习内容不适合探究,而后继内容既有知识基础,又有能力储备,可以展开探究;类比性强的知识,可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性进行类推性探究,而零散的孤立性知识不易探究,而且要努力开发教材资源,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探究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不要先带着学生用画、剪、拼、量的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要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于是学生纷纷投人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切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如图1,2,3)无论沿着哪条虚线剪开,平移后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找准探究学习的时机
寻找探究学习的时机,关键是把探究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实施探究,其实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如果教师只是想着自己教案,只是按预定的方案组织探究,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探究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现探究超前或滞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并据此选择探究的最佳时机。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的需要,即使是教案上安排的也要舍弃,如果学生产生了迷惑即使教案上没有安排,也要组织探究。重点要抓住以下几个时机:
l、探寻规律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寻找规律,去发现规律,例如《商不变的性质》为例,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正反材料,引导学生围绕“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才不变”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探究中体验,最终发现商不变性质的规律,并通过对一些变式材料的进一步探究,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
2、验证猜想时。提出探究内容后,可让学生先大胆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学生在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同等条件下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猜想。然后组织学生去探究、去验证猜想。
3、争执不下时。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中出现不同意见时,组织探究,进一步探究本质特征,即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表见解的机会。
4、攻克难题时。当教学中出现一些挑战性题目时由于思维力度大,开放性强,依靠个人力量往往难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时需要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
三、加强探究学习的指导
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作保障。当然,此时的教师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l、创设情境,诱导探究。首先,活用教材,设计情境。在备课中,不要为教材所左右,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悬念式情境,冲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学生在奇中问,在凝中问,在动中问,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其次,鼓励自学,质疑问难。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我曾经进行了一些专项训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先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如对一个新课题,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三,预留时空,引导“再创造”。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新等探索下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人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之中。
篇10
课题
课题三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定稿
时间
主备人
年级
九年级
课时
1
课型
教材
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质量比内涵的基础上引入的,对于数学方面的计算上,学生应该不存在难度,教材的处理要注意如何完成质量比到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渡,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质量比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前提。
目
标
预
设
1、通过练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格式
2、通过练习会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3、认识到定量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
重
难
点
1、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
2、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维定式
课前
学生
知识
储备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气燃烧
铁丝燃烧
红磷燃烧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电解水
2、完成氢气燃烧、红磷燃烧及氯酸钾制氧气的质量比
3、思考:计算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有何用途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教师活动
教法策略
学生活动
学习策略
检查课前知识贮备:采取男女竞争板演的方式,要求力争脱离课前知识小卷完成。
引导学生进行检查评判,并强调要完整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让学生交流质量比的含义)
引导
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自查纠错
[引入]我们说质量比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计算,下面我们就学以致用,让大家来做一次火箭工程师。
[展示]发射火箭是展现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发射火箭时有的利用液态氢作燃料,同时要加载液态氧作助燃剂。如果本次火箭发射需要加载100Kg液态氢,你认为应该同时加载多少液态氧呢?
[在此提出假设:是越多越好,还是按一定比例,要求学生说明依据]
当学生得出应该按一定比例后,提出你能否解决呢,如果解决不了,困难在哪里。
预想,学生会分析出需要知道物质间的质量比,如果学生不能顺利进行,要注意引导:要进行计算,必须提供一个固定的比例。
引导学生化学方程式计算,要先完成质量比
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形成质量比的必要性
独立思考
主动交流
注意质疑交流
[尝试练习]
实验室欲制取3.2克氧气,需要多少克氯酸钾?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并以小组的形式提出自己存在的疑问或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预设:格式存在问题;各物质的质量比可能运算不对;会列出所有物质的质量比。这些问题为解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提供材料。
意图:正确计算质量比是解题的关键
加强巡视,个别指导,注意归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讲述解题格式应该注意的问题做准备
尝试练习,通过组内交流解决困难,并注意总结自己的解题困难。
独立分析题意
尝试训练
注意表达与交流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教师活动
教法策略
学生活动
学习策略
我们在学习化学式计算时,知道化学计算有自己独特的解题要求,那么化学方程式计算有哪些要求呢?请大家自学P100例题1,并注意与自己的做题格式进行对比 ,看有何不同。归纳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例题1:加热分解6克高锰酸钾,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
对自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分析格式的重要环节
自学并注意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有目的的阅读
对比
[学以致用]钢铁企业是我镇的支柱产业,已知炼铁的反应原理为
欲炼制224吨铁,至少需要多少吨氧化铁?
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解题格式解题
加强巡视
个别指导
独立完成
两人板演
结合解题格式进行交流
独立训练
交互判阅
[课上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格式要规范,步骤要完整,计算要准确。
三个关键:方程式要准确,质量比要正确,已知量、未知量要找对。
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全P101“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回顾自己的收获。
要与学生展开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注意思考、交流与倾听
表述、交流、思考
[课上练习]
1、在实验室里利用红磷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已知共用去红磷6.2克,则这部分空气中含有多少克氧气?
2、在电解水实验中,若产生了64克氧气,则同时能产生多少克氢气?
[课下尝试练习]
欲炼制224吨铁,至少需要多少吨含氧化铁80%的铁矿石?
前两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观察存在问题,并为下节课的课前知识贮备罗列素材。
课下尝试练习,意在判断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化学方程式综合运算措底数
作
业
设
计
尝试性应用
巩固性应用
课后练习1、2、4、5
拓展迁移性应用
欲炼制224吨铁,至少需要多少吨含氧化铁80%的铁矿石?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
1、解设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比
4、摆好相关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混合式教学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