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10 06:2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书法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书法教案

篇1

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与减号,能够将加法与减法算式正确读出来,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二、设计意图

主要让小学生对加减法有比较准确、清醒的认识,掌握加减法的表达形式与运算方法,而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准确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与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算式。

四、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小棒、卡片、图片以及其他各种学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5以内的数字,从1数到5,然后再从5数到1;其次,将带有数字的卡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带领学生正确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按顺序填数字:()3()5,()3()1。

2.探究新知

(1)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观察,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①学生表演:让1名学生走到2名学生身边,再将2个气球与其他2个气球放到一起。②学生看视频说出其含义。学生1:有3名同学,走了1名同学,还剩下2名同学……老师总结: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还有1个气球与2个气球放一块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原来的3名同学走了1名,还有2名同学。同样,原来的3个气球,拿走1个气球,还剩下2个气球。③让全班学生进行交流与体会。④让学生自行总结,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完整的叙述。

(2)学习加法算式。①将同学或者气球的数量抽象理解成数字1或2。②老师:将1和2放到一起,就代表加起来的意义,数学中用符号“+”来表示。③原来的1个气球,放在符号“+”的前面,后来的2个气球,放在符号“+”的后面。④指导学生数一数,回答用数字几来表示。学生回答,老师在板书写下“=”,然后在等号后面写下数字3。

(3)学习减法算式。老师:原来有3名同学,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3。板书:3。老师:走了1名同学,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1。板书:1。老师:原来的3名同学走了1名,就是在3名同学中拿走1名同学。(边讲解边用手势表示)那么在数学中应该用符号减号“-”来表示。板书:减号(-)。老师:原来有3名同学,走了1名,还剩下几名同学?学生:2名。老师板书“=”,在等号后写下2。这种问题就应该运用减法算式进行计算,读作:3减1等于2,用算式表示为:3-1=2。老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4)发散联想。老师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1+2=3的加法事例。

学生1:我有2个橡皮,妈妈又给我买了1个,现在我有3个橡皮。

学生2:我有1个香蕉和2个苹果,所以我有3个水果。

……

老师再引导学生,(指着气球图问):这幅图还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2+1=3。

(5)减法的计算方法。老师:你是如何计算出4-2=2的?学生1:通过分解方式想出的,4可以分为两个2,所以4-2=2……让学生讨论。

(6)巩固练习。进行动手操作,对加法的含义进行体验。将桌子上的小木棒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学生进行操作,老师加以指导,最后学生进行交流与总结。

篇2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美术教学;心理暗示;教学质量

一、暗示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暗示教学法具体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通过思想启发与学习引导,让学生正确认知并理解学科内涵。以往,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通常以直接灌输为主,导致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比较被动,美术思维也受到明显局限。而暗示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手段,所发挥的教学作用更加显著。教师通过暗示教学,能够对学生美术思维进行一定程度的启迪,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学科,深入理解美术内涵,并形成良好的美术鉴赏思维,提高美术修养。因此,美术教师应重视暗示法在美术课堂上的合理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强化学生美术鉴赏思维。

二、暗示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其一,构建美术情境,激发美术兴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渗透,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时,需要重视师生关系,加强情感交流,提高美术教师对学生美术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春天的色彩”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营造美术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就春天的色彩进行想象和联想,如春天的草是绿色的,春天的花是色彩鲜艳的。之后,教师与学生就“春天的色彩”进行交流和讨论,慢慢引导学生明确“春天的色彩”这个美术主题,并合理进行美术创作。其二,加强美术鉴赏,启发美术思维。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需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让学生在鉴赏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美术思维,培养学生美术鉴赏意识,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让学生通过鉴赏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加深对美术课程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水墨画花”的教学时,可以搜集我国在水墨画方面的经典作品,并在美术课堂上将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鉴赏水墨画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术魅力以及所渗透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根据鉴赏心得与体会,自主进行水墨画创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美术鉴赏与创作能力。其三,加强心理引导,端正学习认知。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进行心理引导,从而端正学生美术学习思想,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自信,从而自主参与到美术课堂探究活动中。例如,有些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和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比较自卑,甚至存在一定厌学情绪。此时,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当学生在美术创作方面具有一定思路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建立起美术学习自信,学习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其四,组织合作教学,培养自主意识。美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在组织合作教学环节,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美术课堂学习中,将美术学习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发挥,从而实现学生美术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你会设计邮票吗”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邮票的构成要素以及设计思路进行探究与总结。小组合作能够实现优生带动弱生,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实现班级学生美术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从各个小组设计的邮票作品中挑选出最佳作品,并在班级进行点评和表扬。也可以将学生的邮票作品张贴到主题墙上,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激励,让学生对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自信。其五,丰富文化内涵,加深情感体验。美术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需要将相关的文化内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美术绘画技巧的同时,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加深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民间玩具”时,可以将民间玩具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内涵渗透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民间玩具中蕴含的文化特色以及美学特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结语

总之,美术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点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功能,重视教学方法的合理创新,根据学生的主体需求实施暗示教学法,通过心理暗示和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思维,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能力。

篇3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

【设计理念】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上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对本节课知识的构建非常有必要 ,因此我们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沟通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教材以三峡工程——三峡发电了为素材引入课题,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着力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算理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的转化过程中逐步达成“理解小数乘整数”算理这一目标,最终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说出算理,明白计算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能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3.在对算理的学习交流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规范数学表达。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音乐、自制答题板。

【教学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等数学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判断、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课例前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8×10= 25.6÷100= 0.37×100=

37.5÷100= 59.7÷1000= 0.37×1000=

缩小它的 ( )

2.按要求填一填。

0.568 扩大到它的10倍是( ),0.568缩小到它的100倍是( )

56.48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 56.48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是 ( )。

430.6扩大它的1000倍是( ) ,430.6缩小到它的一千分之一是 ( ).

3.列竖式计算

25×7= 48×16 =

一、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上什么课?数学课。数学离不开算数这一关,快想想到现在你都学过哪些计算技能?口算是一种吧,……横式]竖式、简算。

让我们做个课前小热身,快速抢答得数!

21×9=

210×9=

2100×9=

我们之所以答得这么快,是因为这几道题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仔细观察这组题目及得数,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增加0,也就是把原数扩大到它的10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 21×9= 2100×9= 那这两道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生:也就是说:从上往下观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师:说的很好,咱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从下往上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师: 对,小小计算也存有大智慧!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齐读一下:

【设计意图:导入复习部分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思维方式和知识上的铺垫。】学生探索一下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对后面的学习探索留下一点经验储备。

二、提出问题

师:智慧能够创造奇迹。2009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它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都闻名于世界。想不想亲自目睹下他的风采?(想)请看! [放录像]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乘法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想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意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可以吗?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58.6×6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用以前的方法先来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58.6≈60,60×6=360,58.6×6≈360(万千瓦时)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计算教学中,从而为后面学生计算精确值提供依据。)

2.精确计算

师:那么58.6×6?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学过的各种计算知识,来算出58.6×6的准确结果呢?(给点思考时间)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生:(读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评析:形象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同时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生1:58.6×6

三、 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2: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师:对!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可今天遇到了小数乘法。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6?

(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师: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注意: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第二,小组长记录下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第三,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开始活动!

【评析:当学生发现了对“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并且这些新知识的“根”就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片“沃土”上。】

3、交流方法:

师:哪位同学向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

第一种:连加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58.6+58.6+58.6+58.6+58.6+58.6= 351.6 我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2:我觉得有些麻烦,如果乘300多,你是不是就把300多个58.6相加啊?

师:确实太麻烦了。你不但理解了他们的方法,而且还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不过,这个小组小数乘法不会做,就想到用小数加法来解决,也动脑思考了!

【评析:“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的算法中做出分析和判断,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真正的沟通,我们还听到教师的评价不但对生2的质疑予以了肯定,同时也表扬了生1开动脑筋努力探索的解题方法。】

第二种:先×10,后÷10

师:还有哪个组想交流?(指生交流)咱们注意听,有疑问就问!

生1:×10就是把58.6变成586,按照586×6算出结果,还要再把得数÷10,这就能得到58.6×6的积。

师:对于这种方法,你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2:你们为什么要先×10,最后又÷10?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用心思考了。

生1:(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象我们小组加减分一样,早晨加了一分,可又被一位同学扣掉一分,互相抵消了,既没加也没减。

师:多形象的比喻!这样解释明白吗?还有问题吗?

生3:为什么要把58.6×10变成586?

生1:58.6×6不会做,变成586×6,这是整数乘法,我们熟悉、好算!

生3:噢!明白了!

师:真是个好主意!这个方法很巧妙。你们组不但会思考,而且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学贵生疑”。“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还有问题吗?”——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为实现生生互动创造基础。同时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

第三种:58×6+06. ×6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好方法?

生1:我们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6=348 0.6×6=3.6 3.6+348=351.6

师:大家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吗?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2把这种方法又介绍了一遍)

师:你知道为什么0.6×6得3.6,他们怎么算的?

生2:6×6=36,0.6×6=3.6。

师:哦!也是把0.6看成整数来计算!

【评析:学生的交流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从同学身上学到的许多东西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第四种:竖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来看看你们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列了一个竖式。遮住小数点,不看。直接算586×6=3516,最后把小数点加上去。

师:注意到没有,他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是什么?

生2:遮住小数点!

师:哎!把小数点遮住,他们先算什么?

生3:586×6

师:这个小组也是先把小数变成整数来做的。

【评析:“遮住”虽然学生的语言是稚嫩的,但不难发现,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法更接近了转化的思想。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随时注意学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适时点拨,点燃学生想说、想表现的欲望。】

师: (把第二种方法和最后一种方法同时展示,进行对比分析。)哎?那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小组的解体思路就是不谋而合的?

生:(恍然大悟)都是变成整数来计算的。

师:(指一生)来!咱俩一起合作!把你们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

他们都是,先把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成为586。

再用586和6相乘得到3516,3516是谁的得数?

怎样才能得到原来58.6×6的积呢?

生:把3516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这句话很重要我把它记下来。

小数点点在哪?

生:点在6的前面。

师: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去的。是把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就得到了351.6

(指生完整的介绍一遍竖式方法的思路。)

【评析:在这里,你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4、总结思想

师:多清晰的思路!同学们,你知道吗?刚才咱们在这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或者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

【评析: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如果没有思想的引领,方法也只能是一种笨拙的工具。在此,学生在经历了一个数学家发现的过程后,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实际计算时不用写出来。只需像这样列竖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师:我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会算吗? 13.2×4

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同学讲讲计算过程!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不对!

师:再看这个问题,“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列出算式!观察这个算式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我们做的是小数乘一位整数,这是小数乘两位整数。

师:试试看!写在题板上。如果有问题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出示错题)刚才,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你对他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看法?

生:因为这次是乘两位整数,其实这都是计算过程,都要按照整数乘法计算,不用点小数点。到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其实呀!我们还要好好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还有错的也不要着急。就像这样,先仔细找找原因,再改过来!

【评析: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是难点,学生出错很正常。老师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错误原因,再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计算一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1/1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

五、实际应用:

师: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最 后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一起来看!

(故事内容:老爷爷在卖苹果,1.5元一斤。小姑娘过来讲价:“太贵了,5元钱3斤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不卖!”)

师:看到有的同学笑了,能不能说说你笑什么?

生1:3斤只有4.5元。如果卖5元钱3斤能多赚5角,老爷爷居然还不卖!

生2:小姑娘不会讲价,5元钱3斤,越讲越高!哪有这样讲价的?

师: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刚才大家都认为老爷爷傻,其实呀,换一个角度想,老爷爷可能并不傻,他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讲究的是诚信经营。

【评析:摆脱了唯知识的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小故事在本节课里起到了联系实际,重视应用的作用。最后那句平时无华的话,拥有着一种大教学的观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铺垫着点滴基础。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辩证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同时,认识世界、评价他人时不会那么狭隘。】

师:这节课,还有几个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以后继续研究。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堂堂清后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73×10 = 0.73×100 = 0.73×1000=

1.3×3= 1.3×30= 0.13×300 =

2.使用竖式计算。

13×2.5= 0.35×47= 2.48×60=

3.解决问题

1. 一头山羊每天产奶19.6千克,照这样计算,这头山羊10月份可以产奶多少千克?

2.2003年著名的旅游景点孔孟之乡——曲阜“三孔”平均每月接待游客9.8万人。2003年曲阜“三孔”全年接待游客约多少万人?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的人还看:

1.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3.人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在原竖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片)

4+9 9+4 7+8 6+9 3+7 40+10+10

30+70+10 50+60+10 800+500+100 200+300+100

2.坚式计算例3:809+3764

3.竖式计算,把例3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相加.

4.计算下面各题,然后再调换两个加数位置相加,从中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同桌同学编题练习,说一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使学生明确: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计算,可以知道原来计算得对不对.

教师说明:为了使我们知道计算是否正确,就需要检验.我们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两次计算结果一样,说明我们计算的正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验算.板书:加法的验算.

今后我们进行加法计算时,要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2)教师板书竖式,并注意巩固计算法则.

(3)提问:要检验加法算得对不对,怎样验算呢?(启发学生说出验算方法.)

(4)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结论调换加数位置并列出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5)引导学生比较两次运算的结果.指出:如果两次运算的结果相同,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两次结果不同,则需要重新计算一遍.

在验算时,要注意调换加数位置后,一定要重新算,不能照抄前次的结果.

2.认识用原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1)向学生指出:在题目没有要求验算时,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看得数与计算出的答案是否相等.

(2)教师口述利用原竖式从下往上的验算方法.

3.教师小结加法的验算方法及要求.

验算加法,可以用调换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检验,也可以利用原来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的方法检验.

做练习的时候,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

4.反馈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三)全课小结

教师明确:今后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觉地验算,可以在原竖式上验算.

随堂练习

1.新华书店运来一批故事书,卖了326本,还剩547本,运来了多少本?

2.学校体育组购进27个足球,购进的小皮球比足球多135个,购进小皮球多少个?

3.填空.

4.在下面的方格中填上合适的数.

5.在下面同样的图形中,填上同样的数字.

布置作业

篇5

关键词:预习环节;学习讨论;反馈检查

学案式教法与小组合作的教学管理模式盛行已久,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下,学案式教学和小组合作成为了我校教改时凸显的两种重要形式。在教改过程中发现两类方法完全可以相互配套,嵌入式地融合为一体,而且这种嵌入式的学案教法,既体现了学案教学以老师教变为学生被引导着学的特点,又结合了小组合作组内互助自助的优点,使数学课堂变得和谐、高效。在运用的过程中,我遇到过瓶颈、感到过迷茫,逐渐积累了自己的一些经验。

新教法并不意味着与传统课堂教学大相径庭,而是摒弃落后的,结合先进的在融合中改进。所以,嵌入了小组合作的学案式教法,仍然要追求预习引入、学习新知、运用知识、反馈检查这几个教学环节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而运用这种教法时,这几个环节的处理可以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一、预习环节――因课而异各不同

预习环节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因此,预习效果的优劣可以说直接影响教师导入的效果,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但预习环节的设置也曾经给我带来过不少的苦恼。提前预习,学生或者很主动,但不遵守要求,难以克制的求知欲使学生把完成全部学案当成课前预习,有时带着错误的理解去听讲,想转变已经形成的错误认知,难上加难。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预习,使课堂上的预习层次参差不齐。而不预习的话,就必须留出几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自学预习,降低了课堂效率。

于是,我们发现,预习并不能一刀切,每节课都做,要因课而异,各不相同。

1.概念性知识提前预习

概念性的知识,比如,代数中的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和几何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数理统计中的样本、中位数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完全从定义出发,学习时要把握定义,定义的理解和运用就是一节课的重点,这时就要布置知识性的预习作业,比如,要求阅读课本某页,找出相关知识点。

如:立方根(一)教学时的预习引入环节:

阅读自学

(1)计算

①33=_________。②(0.1)3=_________。③求出1~10的立方。

(2)要制作一个容积为27m3的正方形形状的包装箱,这个包装箱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__________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__________或三次方根。记作“ ”,其中a叫__________,3是__________。

求一个数的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这样的预习设置,给了学生预习的方向,而且对于这样的概念性知识,教师在预批作业后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类比学习时,预设学习框架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很多是研究结构相似,针对不同的特点再得出各自的性质,因此,类比学习经常出现。而类比学习时,只要给学生预设类比的学习框架,引导预习就可以了。

如:实数的教学预习环节的设计:

阅读自学

(1)复习引入

①写出有理数的分类。(两种)

(2)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_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_________。

这样的设计,是学生以复习为预习,明确了学习的框架之后,为自主探究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学习讨论――合作交流兴趣高

学习讨论获取新知是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小组合作在这一环节的作用体现得更为突出。因为许多数学学习都是依照猜想发现―证明猜想―运用结论的研究过程完成学习的。那么,学生的自主猜想和证明猜想,就要以积极观察为基础,在大家集思广益、去伪存真的过程中才能探究出真正的结论。所以,学案设计时要注重结构,适时引导,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架设问题,最重要的是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学生因为学习需要而投入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中体会收获、体会快乐,从而互相促进学习。

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的探究环节设计:

自主探究

探究一:

(1)如图,如果ABC≌DEF,试找出其中相等的线段和角。

(2)如果ABC与DEF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即AB=DE、BC=EF、AC=DF、∠A=∠D、∠B=∠E、∠C=∠F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3)ABC与DEF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探究二:

(1)ABC与DEF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有几种情

形?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两个有几种情形?

(2)现任意画一个ABC,再画DEF,使ABC与DEF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的ABC与DEF一定全等吗?试一试

探究三:

(1)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条件,能保证ABC与DEF全等吗?我们可以分情况讨论,有哪几种情况?

(2)我们先探究两个三角形三边分别对应相等这种情况。

(3)将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这个三角形木架的形状、大小就不变了,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依照从定义性质出发(先符合六个条件)到以简化条件为目的的猜想,再到证明猜想,去伪存真的研究思路,通过探究自主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这一设计中,学案中的问题起到了引导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时学生各抒己见,通过猜想和画图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和否定错误猜想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保证运用的准确。

三、反馈检查――分层布置效果好

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但不同的学生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不同,在组内发挥的作用和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不同。所以,在反馈时,要设计分层练习,以解决学生吃不到和吃不饱的学习矛盾;在小组合作评价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合作意识。

这就要求,课前设计反馈检查练习时要重视基础,习题选择上要具有典型性、量力性、针对性和梯度性,可以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但要区别对待,尽量接近中考题型的难易比例。努力做到弱生保底、优生拔高。根据反馈检查的结果确定学生掌握情况,个性问题组内解决,共性问题在下节课的复习环节中解决。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41-02

【Abstract】The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ust be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goal, emphasis on mathematics knowledge should be combine with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present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case teach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inally, an example is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Key words】Case teaching Innovative ability Study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一门核心基础课程,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基础课。它所提供的思想方法、理论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重要工具,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数学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结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呢?笔者认为,选择适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法就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为中心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等数学中的案例通常是指与教学主要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最大值与最小值这一节时,可以考虑高射炮射击目标的最高点,或者考虑T型通道等这些实际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引入。所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

一、目前高职学院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对于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工作中需要具备的数学能力有:①用数学理论和方法理解专业课中的概念和原理的能力;②用数学知识借助于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的能力。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仍然较传统,教学过程常常以老师为中心,围绕教材,从概念到定理,从定理到公式及习题演练,解题技巧等,知识体系是完美和严密的,但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造成高职院校数学课教学的现状是:

1.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现在,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解数学题,却不能用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解决自己专业中的实际问题,把数学看成纯粹的基础课来学习,只是以一种考试过关的心理来学习。作为高职学院的数学教师,有学生问我,学数学有什么用。学习高等数学目的不明确。

2.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眼高手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差等原因,缩减了高等数学课时,教师认识或辅导不够、学生自身对高等数学的误解等,造成学生的计算水平低。同时课上信息量大,课下不能及时巩固,学生印象不深刻,导致教学效果差。

3.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整体不高

首先,高等数学是一门理论内容抽象、概念多、计算量大,而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差,用传统的注重理论教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不仅数学基础普通低,而且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在学习高等数学时明显感到吃力,这时教师如果没有做好引导过渡工作,不注意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他们会越来越抵触高等数学,越来越讨厌高等数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直至完全放弃高等数学。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篇7

【关键词】中学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思考

中学传统的学科教学是以掌握理论知识为目标,以“满堂灌”和“大运动量训练”为基本方法。显然,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法是不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改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在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二是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法:常用的有演示法,参观法;三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

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现成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实施创新性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教师就必须自己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可分为:信息采集式任务、信息处理式任务和综合型任务。比如在因特网教学中,部分网络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直接获取。如Internet的历史、什么叫宽带,TCP/IP协议是指什么等等。这样的任务是信息采集式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学习相关知识;又如让学生在word中制作一个通讯录,或是在excel电子表格中将考试成绩进行统计,这些都属于信息处理式任务。在布置信息处理式任务时可根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如在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后,直接给学生提供未作统计的考试成绩表,然后由学生自行完成统计工作。综合型任务一般放在一个内容的教学结束时,作为检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手段。例如,让学生将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关于“动画发展史”的知识制作成演示文稿。这个任务中既包含了信息的采集,如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关于“动画发展史”的知识,也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如将所获得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插入新建立的演示文稿中。

二、“问题-发现”教学法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按照教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发现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问题-发现”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有关问题,从而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尝试过程来发现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以掊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和探索发现能力。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

例如,在EXCEL教学过程中,数据的统计为教学难点之一,我们可以以一份工资表为例,提出问题:如何得到第一个人的工资?学生会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迅速得出结论,推出求总的第一个方法,即使用传统方式,将求和的项依次累加得到结论。之后,再提出问题:若这份工资表中数据项较多,如有20项,要将20项进行累加,采用刚才的方法是否太繁锁?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找到工具栏中“∑”图标,它代表“自动求和”命令,完成操作,此时得到求和的第二种方法。当学生掌握了第二种方法之后,及时指出,在excel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函数供我们使用,这些函数就放在命令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得到第三种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

三、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教学法“又称“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先备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因此,“合作学习教学法”是一种有结构、有系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篇8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时重点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要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计算中同样适用;二是要学会思考在小数乘法中怎样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在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适不适用之前,让学生先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巧妙地揭示新的研究内容,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师生互动,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行中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地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里来。在探讨怎样运用运算定律时,因为运送的是两种货物,收取运费时可以两种货物分别算,再加个总账;也可由货物的总吨数直接算运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前一种算式用乘法分配率就可将其转化为后一种计算起来很简便的算式。这样安排一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二来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这一过程,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以及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在巩固运用知识时,我设计了两类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到小数乘法的这一过程,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熟练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2.能选择简便的、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为学习好本节课的内容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应该填>、<还是=?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生齐说:等号!

师:这么肯定吗?我们一起来验证,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然后说出验证结果。教师填上“=”,请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第一组算式是用了乘法交换率。

生2:我发现了第二组算式是用了乘法结合率。

生3:我发现第三组算式用了乘法分配率。

师:谁能把他们的话概括一下?

生4:在小数乘法中,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

师: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我们不能就这样草率地下结论,得需要经过大量的验证才行。我们再来举出一些这样的乘法算式例子,来验证我们的发现到底对不对。

在小组里举例验证,再在班内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引导学生猜测— 发现 —验证,这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学习某部分知识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习探索的方法。

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弄清的第一个问题,究竟怎样用,才能使计算简便呢?我们来讨论下面的题目。

(二)应用

1.电脑出示一张运货单。

你能提出什么关于运费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1)将63吨大豆从重庆运到涪陵,需要运费多少元?

(2)将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需要运费多少元?

(3)将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需要运费多少元?

学生经过思考会发现:前两题很简单,以前会做了。请学生简单说一下算式,然后转入对第三个问题的分析。

2.问题:将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需要运费多少元?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比赛谁找的方法多。

学生有购物付费的生活经验,及整数乘法分配率的知识经验,上课时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两种解题思路。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通过互学互帮,主要让学习略显吃力的、只找到一种解法的学生理解另一种解法的含义,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3)学生代表汇报各自列的算式,及这样列式的理由。

生1:我先分别算大豆和玉米的运费,再把它们加起来,我是这样计算的:

4.2×63+4.2×137=264.6+575.4=840(元)

生2:要求供需运费多少元,首先要知道货物的总吨数和每吨的运费。我是这样计算的:

4.2×(63+137)=4.2×200=840(元)

(4)请学生评论:针对刚才这道题,那种解法更简便,为什么?如果我是按方法1的思路列的比较复杂的算式,那该怎样简算呢?

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方法2,因为先算63+137会出现整百数,很好算。如果按方法1的思路列的比较复杂的算式,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它变成像方法2那样的式子,就好算了。

3.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试着做一下。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

0.25×6.38×4

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找准特点,做到每一步要有理论依据。

学生独立试算后展示计算方法,并叙述理由。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3页:

(1)第7题,这是一道应用乘法运算律填空的练习题。练习时,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说明填空依据,加深对乘法运算律的认识。

(2)第8题中的两个小题,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做,集体交流。订正时,说明每道题中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交流学习所得,对于掌握本部分知识有一定帮助作用。

五、作业

教材第14页第8题的剩余题目。

课下作业对于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所学有一定帮助作用。

课后反思:

这堂课,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识的活动之中,他们认真观察,积极动脑,互相探讨,终于发现并领悟了新知识,学生学的轻松,满足了他们成功的欲望。

篇9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90~93页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小数进位加法,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选购帽子和手套的事例,设计了两种帽子、两种手套,给出了各自的价格,提出了“买1顶帽子和1副手套共需要多少元钱”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帽子和手套,并尝试计算需要的钱数。教材呈现了学生讨论选购方式的情境图,然后分两个层次给出学生选择、计算、交流的过程。本课的情境设计均采用了小数进位加法中选购帽子和手套的事例为情境展开研究,通过选购不同的物品进行小数进退位加减法的研究,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经验都很近,易于学生探究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进退位加减法问题,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尝试进行小数进退位加减法计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提问题,尝试计算、解答,最后总结并掌握小数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进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大家好,今天的炫我两分钟由我来主持,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复习一下吧!出示算式658+279,集体计算,指名板演,并说出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整数进位加法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复习已学过的进位的整数加法,为这节课继续学习小数的进退位加减法做准备。】

二.尝试小研究

课上尝试小研究

冬天到了,星光饰品店新进了一些帽子和手套,价格如下:

1、如果要选择一顶帽子和一副手套,你会从中会选择哪种帽子和手套呢,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2、你选的这顶帽子比手套贵多少元?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小组互助合作

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组长要给每一个成员发言的机会。当组内有不同意见时,要组织好讨论,并及时记录讨论的结果,准备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与小组成员的交流,可以进行思维的碰撞,获得多种多样的理解。从而开拓思维,激发他们合作、倾听、欣赏、评价的兴趣。】

四、班级展示提升

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小组进行汇报,其他组倾听、补充、质疑。

互相纠错。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可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使知识清晰明确。】

五、教师点拨

课前尝试小研究点拨:组织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课上尝试小研究重点点拨:

1、小数加法的结果末尾有0怎么办?(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2、小数送减法中,被减数百分位上是0怎么办?如45.8-10.35。

3、小数加减法中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法一样,小数加法中的“小数点对齐“就是整数加法中的”相同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尝试进行总结交流,加深对获取知识点认识,通过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点比较、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教师适时的点拨、总结,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让学生对关键知识进一步深化。】

六、挑战自我。

基础题:竖式计算

24.39+40.78=

31.83+49.97=

10-0.95=

18.24-13.56=

提升题:

拓展题:

课本91页5题。课本93页5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弥补教和学中的遗漏或不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安排此组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七、反思梳理: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按摩专业; 视障学生;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75-02

截至2005年底,中国省、地、县三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有1044个,达到中等学历的职业教育机构有158个。①虽然近30年来,特殊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但起步晚、基础薄弱,残疾人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中调整和发展,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方面都是边实践边摸索,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笔者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发现按摩专业中,只有在了解盲人的生理特点基础上,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正确认识盲人的生理特点

1.1盲人听觉功能有所增强: 因为视觉障碍,盲人更注重听觉信息,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也更加细致,达到较高的听觉选择能力。如盲人运动员借助领跑员的声音引导进行赛跑,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样的生理特点。

1.2触觉感受性高于普通人群: 由于盲人积极、主动运用双手,他们的触觉感受性要比普通人高。盲人依靠触知觉分辨物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如大小、形状、温度、光滑度、硬度、方向等。通过触摸,盲人可以对客体形成较为完整的表象。②因此,在教学中应提供较多机会让盲生触摸各种物体,便于其认知过程的运用。

1.3空间知觉的形成: 盲人依靠听觉、触觉、嗅觉等可以认识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在空间的位置,形成空间知觉并指导自己的定向运动。有些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在行走中遇到障碍物时会绕开,好像看见一样,人们称这种能远距离感知障碍的现象为“障碍觉”。

2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解析

基于以上对盲生的了解,教师在课堂中除了常规的讲述、操作之外,应广泛采用触摸法、任务驱动法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的零距离。

触摸法

这是盲人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实操课中必须要用到的一种方法,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触摸法可包括模型触摸与实体触摸。

【举例】 实体触摸:骨性标志

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而对盲生而言“百闻不如一触”,如上解剖课时,教师讲解股骨大转子的位置为髋部最外界的骨性标志,学生难以理解,若直接在人体上触摸,学生会恍然大悟。对盲生而言,模型是代替标本最好的模具,模型具有耐触摸、不易损害的特点,对于盲生的“粗手粗脚”尤其适用。

残健结合,分组教学法

这是一种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的教学方法,在教学量大、时间紧凑的课堂中可以运用。

【举例】 如穴位教学

在短暂的课堂中要教会每一位盲生点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而这种方法往往被专业教师采用。教师将一名低视力学生(组长)与1~4名全盲的同学安排为一组。教师先在组长身上指点,再由组长分别指点组员,这种以点划线、以线带面的教学方法能产生高效率的课堂。

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使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这种方法被广泛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和善于沟通的职业素养,最大程度提高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职业能力。

【举例】 任务:找到桡骨、尺骨

问题:怎样区分桡骨和尺骨?

如上解剖课时,教师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以一个团队共同去完成他们的任务,寻找桡骨和尺骨,就像在一堆积木中寻找想要的那个,学生兴趣很高,这样的方法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这是桡骨,那是尺骨要有效的多。

任务教学法实际上是盲人主动触摸的过程。盲人通过触摸了解了骨的结构、肌的外形、血管的走向及内脏的位置等,但不同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触摸的结果大相径庭。笔者曾做过这样的试验,两个平行班级中,一班用分组教学法,学生被动触摸;二班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主动触摸,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分组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教学比较

从上表不难看出,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优于分组教学法,其根源为主动触摸与被动触摸的差异。分组教学法首先是教师讲解,然后学生分组触摸标本,按照教师要求触摸相应结构(被动触摸),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能较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任务,即桡骨或尺骨标本,自己研究(主动触摸),然后带着疑惑进入教师的讲解和归纳。当然,上表所示任务驱动法教学耗时长,因此,教师可根据盲人学习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其触摸,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法

所谓情景模拟就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举例】 情景模拟按摩诊所场景

笔者亲自目睹《颈部拔伸法》公开课的教学,开场中教师就运用了情景模拟法,模拟按摩诊所中一些错误的操作,从而引出正确操作方法,即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记忆深刻。

除此之外,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学生还喜欢一些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分层教学法、演示法等。当然,还有部分教学方法在特殊职业学校按摩专业盲人教学中应用较少,如项目教学法,如何结合实习实训特点和学生特色,建立有效项目,运用项目教学法也是按摩专业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