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4 08:0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三首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三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破岩、磨、坚劲、任尔”等词。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过程

一、由竹石图导入,介绍作者(配古琴乐)

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来考考大家,大家请看这幅图(出示竹石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学们,像这样有画有诗的,把诗题在画上的诗我们把它称为题画诗。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可以谈论艺术的见地、可以咏叹画面的意境。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幻灯出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下面老师给你们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老师读边画出节奏。(幻灯出示全诗并配乐。)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指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3.理解诗题。(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石是什么意思?那这首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板书: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4.集体交流,理解诗意。(同学们真棒!那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一组,合作交流学习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首诗。)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从咬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竹子的刚毅性格)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竹子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竹子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会遇到怎样的磨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遇到了怎样的磨难?(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2.理解“磨、坚劲、任、尔”

3.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不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竹子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竹子顽强的精神。

5.同学们,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不害怕,哪些诗句可以表达竹子的立场?再来读一遍。)

6.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霜冻、雪落、烈日的暴晒……)

三、总结诗的写作特点

1.

同学们,这首诗写出了竹子的坚韧顽强,但诗人仅仅是在表达竹子的坚韧顽强吗?不是的,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2.

大家请看:(幻灯出示郑燮开仓赈粮的资料)

郑燮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到了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

3.同学们,假如我就是郑燮,你就是我救活的人,你想对我说什么?

4.同学们,此刻,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爱百姓、坚定立场,不能随风倒。师相应板书)

5.这首诗作者是借赞美竹子的坚韧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言志。

四、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诗人非常喜欢竹子。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竹子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五、朗读指导读诗

1.

学生齐读。(有感情朗读)

2.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古诗除了在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把诗读好之外,老师还可以告诉你们诗还可以这样读:(幻灯出示诗词朗读技法歌诀)

一二声平三四声仄,

入声归仄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3.

师范读,配乐。(注意平仄规律、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4.

学生自由读,生齐读。

六、古诗除了可以这样读,我们还可以这样吟诵

(播放《竹石》吟诵视频)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学习中的一道道难题,准备放弃的时候告诫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当我们正为学习才艺感到困难时,我们鼓励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突然降临的灾难时,我们坦然的迎接他,一起背背《竹石》。

八、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竹石》。

收集与竹有关的诗句。

板书设计

竹石

郑燮

借物

竹子

坚韧

顽强

言志

做人)

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竹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渗透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四个步骤:“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情景心境之读”、“平仄押韵之读”、“吟诵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情景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自由流淌。

“平仄押韵之读”时我想让学生再次理解古诗还可以这样读,体会古诗的美,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吟诵”时我想让学生知道古诗还可以像歌曲一样吟诵,还可以唱得那么动听,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学习古诗的枯燥的氛围。

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二、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些紧张,因为我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篇2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稚”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晓”;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6.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昼、耘”的读音。指导读准多音字“供”([ gōng ]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给(jǐ)、供求、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góng ]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在诗中读四声。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2)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3)童孙未解供耕织,(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

(4)也傍桑阴学种瓜。(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四、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句情境的变化,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小组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美好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7.练习背诵并试着进行默写。

五、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四首

种园得果仅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1)小组交流总结《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学习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领悟感情)

(3)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试着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稚子弄冰》。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稚、钲、磬”的读音。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

②彩丝穿取当银钲。(把冰穿上彩线提在手中,当作钲。)

③敲成玉磬穿林响,(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④忽作玻璃碎地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4.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中呈现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中描绘的情境的转变,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稚子弄冰》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5.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背诵。

7.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七、拓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