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5 19:1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海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海教案

篇1

1.尝试画波浪形的曲线。

重点难点:

尝试画波浪形的曲线。

活动准备:

1.纸折船一只。

2.装有水的盆子一个。

3.游戏本《美丽的大海》(P45)、蓝色的油画棒人手一根。

活动过程:

一、出示事先折好的纸船,边念儿歌边在大盆中开动船,激发宝宝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大船海里游,坐着船去旅行。海浪海浪漂啊漂,船儿船儿摇啊摇。

二、带宝宝边念儿歌边用身体动作表现在大海里摇摆和海浪波动的样子。

1.可鼓励宝宝摇摆身体,表现船在大海里摇摆的样子

2.可鼓励宝宝模仿老师上下摆动手臂表现海浪波动的样子。

三、出示游戏本,请宝宝说一说、指一指船在哪里开,鼓励宝宝先徒手在画面上练习画波浪线。

1.可用生动的语言提示宝宝画波浪线的方法。

篇2

即使诱惑如此巨大,我怀疑很多组织在面临社交媒体如何影响内部协作的问题时,仍然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高德纳咨询公司最先提出这一观点,他们发现组织在这方面尝试的失败率非常之高。

原因在于,社交战略往往在执行层面遭遇卡壳。

读过我最近的报告《社交媒体化的流程与战略》之后,一位名叫苏珊的读者向我指出,IT团队之所以无法推行社交战略,是因为他们从制度上就没有获得足够的授权。她认为,很多组织的战略决策都封闭在董事会内部完成,普通的员工根本无法探知他们的战略远景,遑论有效地执行。

她说得很对。对于社交化的工作模式来说,传统的决策机制过于缓慢。最近一期《哈佛商业评论》刊登文章称,一家排名全球200强的公司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确认并正式一条推特,来回应网上的质疑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员工能够更有效地沟通与协作,提升的那点速度也抵不过复杂的流程所浪费的时间。

同样,运用传统方式来监督工作情况的管理者,一旦进入社交媒体,也会陷入到信息的大海之中。诸如博客、在线视频一类的工具可以使高层管理者与世界各地的下属直接沟通,并且获得实时的反聩,这些社交工具产生大量的数据,经过精密分析之后,管理者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对组织的洞察,透明度大大提升。组织中任何一部分的成功经验都会被迅速地发掘出来,并且传播给其他区域的管理者,迅速复制。

然而,仅靠技术工具还无法实现社交商务的全部价值。《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评论》2013年的最新报告称,约有70%的C级管理者认为社交媒体将改变企业运行的方式,说得更深一点:为了挖掘社交媒体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企业必须主动变革。

“实时营销”的概念由此被不断地提起,但前提是组织本身必须作出改进, 向“实时商务”的模式转型。而这样的转型究竟意味着什么?

与上一次面对互联网浪潮时的变革相比,这一次的挑战又不相同。甚至时下流行的所谓“社交媒体战略”也不能解决问题。

社交化的组织形态由松散的独立个体相互联接而成,看起来就像是军队、学校或者宗教组织那类传统的形式。在这类结构中,执行决策由顶层下放到实际的工作情境中,高层管理者只负责下达组织的战略目标,而具体的操作方式则由一线人员决定,这些组织内部保持着严格的层级制度,但是实际运作起来却与现代的集权组织大不相同。

篇3

昨天,海淀区检察院举行了追缴案款发还仪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企事业,从海淀检察院新任检察长孙力等领导手中领回了6300余万元发还案款。发还仪式结束后,海淀检察院向新闻界披露了一起涉案金额高达2.2亿余元的贪污挪用公款大案的侦破情况。 

据介绍,2003年2月12日,某事业单位向海淀检察院反贪局举报称:该单位财务局会计卞相利用职务之便,涉嫌挪用人民币2090万元。经海检反贪局立案侦查查明:犯罪嫌疑人卞相在担任某事业单位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期间,利用自己掌管专项资金下拨的权力,采用谎称支票作废,偷盖印件,削减拨款金额,作假对账单等手段涉嫌贪污挪用公款达2.2亿元。经过海检反贪局专案组的不懈努力,反贪部门目前已经追回赃款人民币7771万余元,另外还扣押价值约1000余万元的外币和房产等,并将该案移送市检一分院提起公诉。 

据悉,2003年海淀检察院反贪局共立案51件60人,其中犯罪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特大案件13件,查处处级领导涉嫌犯罪要案10件,局级领导涉嫌犯罪案件两件。海淀检察院自1998年至今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4亿元,其中除行受贿案件案款上缴国库外,其余案款全部发还给案发单位,尽最大力量将单位的损失降到最低。

篇4

9

猎人海力布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词语。

bào

chóu

dīng

zhǔ

shì

hòu

huǐ

zhēn

bǎo

chí

yán

bēng

huǎng

huà

二、补全下列词语,完成练习,再选择两个分别造句。

飞(

)走(

大吃(

)(

)真(

)确

乌云(

)(

狂风(

)(

倾(

)大(

1.以上词语中,含有反义词的是

,我能写出类似的词语

;含有近义词的是

,类似的词语有

;描写自然现象的词语是

2.造句:

三、按要求写句子。

1.海力布听到消息。

扩写句子:

2.嘴里含着那颗宝石。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

用关联词合成一句:

第二课时

一、读句子,填写恰当的AABB式的词语。

1.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

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2.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商量避难,以有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

照实说了。

3.人们

纪念海力布。

二、课文主要表现了海力布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多选)

A.乐于助人

B.大公无私

C.舍己为人

D.无私奉献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报酬

叮嘱

发誓

后悔

珍宝

迟延

崩塌

谎话

二、禽兽

一惊

千万

密布

大作

盆雨

1.震天动地

大惊小怪

天南海北

飞禽走兽

千真万确

和颜悦色

聚精会神

狂风怒号

倾盆大雨

2.他说的话千真万确,我可以作证。

看到眼前的情景,人们大吃一惊。

三、1.善良的海力布听到一个可怕的消息。

2.只要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1.老老小小

2.原原本本

篇5

下面以我在备课过程中的几个“问号”谈谈我的理解及点滴体会。

一、为什么是表演而不是唱歌?

也许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读书时代的课程表上开始写的是“唱歌课”,后来改成了“音乐课”。音乐课比唱歌课多了音乐欣赏部分,但是教学方式没有改变,学生依旧是被动的“信息接纳器”。但是在推行《音乐课程标准》的今天,课本的每一课都是以“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三个部分出现,这不禁令我思考:为什么是表演而不是唱歌?两者的区别在哪里?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音乐课程标准》对“双基”内容的表述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而对于为什么要把“唱歌”改成“表演”我还是觉得茫然。直到有一次学校搞文艺会演,我蓦然发现:虽然所有参加表演的学生都很认真、很努力,动作也很整齐,但是唱歌课教出来的学生在舞台上面无表情,缺乏表现力;而表演课教出来的学生在舞台上却精神饷满,活泼自信,富于感染力。在这一瞬间我恍然大悟,把“唱歌”改成“表演”,其实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在教师指挥下进行的被动的“唱歌”,变成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生动活泼的“表演”。这个改变体现了“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改变反映的是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理解了为什么要“表演”后,我就明确了“表演”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的驾驭就更有把握了。

二、为什么要聆听?怎样聆听?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指出:审美体验可视为一种实践,而“实践性”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之一。课程标准中用“聆听”将它准确道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些表述很明确地指出了聆听的重要性。至于该怎样聆听,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要帮助儿童逐渐对音乐的要素更加敏感,因为音乐要素包含了可以产生洞察人类情感的条件。下面以欣赏课《狮王进行曲》为例说说我是怎样让学生聆听的。

第一次备这节课时,我只想着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吸引学生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第一版教案。一节课下来,整个过程感觉挺流畅,学生的反应也不错,但是我在反思时总是觉得这节课有点散,好像就是为了聆听而聆听,少了点线索,没有深度。经过对教材的进一步挖掘,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出第二版教案。第二版教案跟第一版教案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目的明确地围绕着音乐要素进行聆听,确定每个教学环节前都问问自己是否能根据教学目标做到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和有效激励,引导学生在多次的感受中体会狮王与小狮子的吼声是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对比来表现的。由于多了感受音乐要素这根主线,整节课节奏紧凑、一气呵成,学生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深度也得到了深化。

三、如何进行编创与活动?

编创与活动所包括的内容有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与创作实践。下面以探索音响与音乐为例谈谈我的体会。“课程标准”对探索音响与音乐这项内容提出的标准是:1―6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而音乐教学的过程本身是音乐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或者说目标即在过程中,体现在方法上,即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我认为要进行编创与活动,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就要按以上顺序进行,即首先要让学生有体验,有了体验才能进行模仿,会模仿才会进行探究,会探究才会进行合作与综合。这点体会是我经过失败的教训而得到的。

小学四年级有一课是对大海的创作,书本有四幅画:码头与准备出海的渔船、乘风破浪、惊涛骇浪、凯旋而归。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分别展示这四幅画,让学生根据画面说说联想到的声音,然后分小组按教师指定的画面展开讨论、选择乐器进行创作,练习后分小组进行汇报表演。学生除了会用打击乐器模仿海的声音,还有用纸张摩擦出的海风声。用人声模仿的海鸥叫声,还有一个孩子用脖子上挂着的一串钥匙模仿出轮船起锚时的铁链声。当时我感觉教学非常成功。但是上完两次课后,我发现不论是哪个班或是哪个组,对“惊涛骇浪”的表现都是最差的,我不禁在心里打了个问号,开始去寻找原因所在。直到有一次我去了学校附近的码头,才找到了答案:我们生活的地方是珠江内河码头附近,码头、轮船等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熟悉的,因此在他们的创作中会出现令人惊喜的细节,而惊涛骇浪的大海对学生来说是遥远的、陌生的,也就是说没有体验也就没办法模仿,所以他们的创作是茫然的、空洞的。找到原因,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调整。在第三次上这一课时,我先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惊涛骇浪的大海,再欣赏格里格作曲的《大海风暴》,引导学生观察乐队的演奏,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学生就能够利用鼓、锣、钹再加上不同的演奏方法来表现惊涛骇浪的大海了。

篇6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9个新词,认识新部首“衣字底”“竹字头”。

2.看懂图意,围绕“我”和“浪花”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有关句式,感知句子辅助成分。

2.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认识拟人的修辞法(把浪花当作人)。

教学思路: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仔细观察课本插图,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用具:

彩色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看到过浪花吗?在沙滩上拣过贝壳吗?有一位小朋友在沙滩上玩耍,看到了海边的浪花(板书课题),可好玩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齐读课题:20、浪花)

二、指导看图。

1.整体看图:从近到远图上画了些什么?(小女孩坐在沙滩上、光着脚丫在玩耍。还可以看到:篮子、贝壳、浪花、海面、船、海鸟、云等)理解“沙滩”意思。

2.仔细观察,展开现象:浪花是什么样?想象一下浪花卷上沙滩或退回大海时会发出什么声音?(轻松、走、悄悄、哗哗哗、唱着、笑着、跑……)

3.观察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一下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4.再看看小姑娘身边的小篮子装些什么?想象一下小姑娘拣贝壳、捉小虾的情景?

5.把以上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位小姑娘光着脚丫,来到海边的沙滩上拣贝壳、捉小虾。浪花哗哗地卷来了,小姑娘坐在沙滩上,浪花冲着小姑娘的脚丫,逗得她哈哈大笑。浪花退下去了,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还有活蹦乱跳的小虾。小姑娘拣啊、捉啊,拣得满满的一篮子,她高兴极了,笑得嘴也合不拢了)

三、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2.认读生字卡片:浪、贝、壳、篮、步、次、悄、虾、唱、装。

3.课文分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有几个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5.教师范读课文。

四、结合看图,再读课文,读懂句子。

1.学生自学。

(1)图文印证,读懂句子。

(2)标出句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你读懂了哪些句子,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哪部分内容?

3.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我”是在哪儿玩耍?为什么说浪花是“迈着轻轻的步子”,“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理解:

(1)浪花迈着步子。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

(2)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比较,后一句更让我们感到浪花是那么顽皮淘气。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时,让学生观察图上小姑娘的表情,体会浪花给“我”带来的欢乐。“才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家。”“才”是说浪花笑够了,逗够了,顽皮够了;“跑”是讲浪花退回去的速度,“家”这里指大海)

4.小组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为什么说“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捧来”在这是什么意思?(课文把浪花涌来的声音说成是浪花的唱、笑,进一步表达了我的欢快心情。“捧”是用手托的意思。“雪白的”“青青的”是写贝壳和小虾的颜色。“装不下啦”是说贝壳和小虾很多)

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沙滩上景美情也美。景:蓝色的大海,黄色的沙滩,白色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情:轻轻、笑、唱、捧。情和景的结合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画面。

5.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浪花“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让学生体会小浪花的可爱,大海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语调要欢快、流畅,表达一种兴奋的心情。

2.听老师配音范读。(海浪声)

3.想象小姑娘的心情,再读课文。

4.全班同学配音齐读。

六、作业。

篇7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费雷格也提出“预设”理论。一个人做事要想成功,就必须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选择性。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有生命的小舞台,课堂教学更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因此预设是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预设可以表现在课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计划和课堂上师生按照教学计划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两个部分,但是课堂教学是动态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意外,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进行,因此课前预设不仅体现在教案中,更体现了教案外教师的智慧。

一、理性地预设,整体性谋划

智慧的教师要想在课堂上不信口开河、信马由缰,就需要课前深思熟虑、深谋远虑。课堂上不经意间地创设一种情境、提出一个问题、给出一道习题,这些睿智的表现都是先于学生而想,理性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演绎精彩,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方向,而这个目标应该具有多维度,让学生习得生物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应关注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我们应立足于教材这一重要的资源。实践经验表明,唯有教师熟练地掌握并理清楚了教材的内容及其脉络,才能帮助学生廓清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用前后知识的联系带动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和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丰富和重新组合内容的过程,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从学生的情况出发,将教学目标具体化、细致化,整个教学过程犹如细水一般沿着河堤缓缓地流入大海,最终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生物圈到细胞”一节内容时,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

目标一:试举例说说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目标二: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目标三: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除了上面的三个知识目标以外,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还设置了“认识什么是生命活动”这一教学目标。其出发点在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程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通过这个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感悟。

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教学资源是尤为丰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全面的解读并优化重组,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弹性地预设,局部化微调

智慧的教师无法预设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面对动态的课堂,教师的教案应是灵活的、动态的,而不是全部细节时间分配和探究思考具体步骤的周密部署。因此,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有生命的、存在差异的个体,课堂是否流光溢彩绝大部分取决于学生,所以课堂教学要做到心中有教案,又不能拘泥于教案,更不能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有空间。

动态的课堂可能会有“意外”出现,教师要随时做好出现“意外”的准备,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甚至放弃教学预设。但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出现意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事先了解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解决了什么、还需要教师点拨什么,对这些教师均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明确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酶的作用与本质”这部分内容时,从教材出发首先预设了两个实验让学生完成:(1)用实验的方法对过氧化氢酶和Fe3+两者的催化效率进行比较;(2)借助于实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有着怎样的作用。

篇8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告别低效?首先得找到症结所在,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师生的生活背景、文化底蕴,我们试着观察课堂现象,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分析产生课堂低效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说课堂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在课堂的高效与低效上起着绝对的作用。很多情况下,也正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好才导致课堂的无效。

1.课前准备不充分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上一堂好课,课前准备必须充分。而现在教师要么对文本的解读、资源的整合不全面,要么对学生的了解不到位,要么对教案预设的太死……导致课堂的效率低,重点没讲到,难点没突破。

2.教学行为不合理

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在这里教师起着绝对的引导作用,但很多老师或出现低效、无效的提问、对话;或设计无效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或时间把握不准;或没能因材施教……导致学生课里热热闹闹,课后一无所获。

3.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

曾听一位教师上《伯牙绝弦》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当学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和流水后,老师说:“善鼓的伯牙还会志在何方?”学生的回答有:志在祖国,志在故乡,志在大海……可就没一个说到老师预设的内容。此时,老师不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生成,而是依照自己的预设硬让学生填上自己准备好的志在清风、明月上。然后依子期夸赞:善哉,徐徐兮若清风,皎皎兮若明月……其实,学生说的志在祖国、故乡、大海多好呀!可老师为了那所谓的预设,也许就扼杀了一位位未来的诗人。出现这一原因有可能是老师的应变能力不够,也有可能是老师知识匮乏,怕到时招架不住。可不管怎样都可以归结为老师的素养不高。

二、学生方面

当然,并不是每次课堂的无效或低效都是因为老师的原因。课堂里师生是一个共同体,很多时候学生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学生不善于倾听,导致答非所问;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良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学的进程。

篇9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的很多权威学者也说过:兴趣是个水闸门;兴趣是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兴趣是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培养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语言进行描绘、叙述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学硬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直观想象创设情境等。如:讲林海一课。我上课出示课件展示大海的画面,请学生说出大海的特点。然后,接着展示大兴安岭林海的画面,请同学简单概括出林海的特点:一望无边、满眼绿色,林木随着山势起伏如波浪,使学生感受到林海与大海的共同特点。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大海,想不想去看林海呢?林海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要去!”;“我想看林海”;“我已经去过了”等等。顿时,课堂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于是通过创设这个情境把孩子们的兴趣引到了课堂上来,使孩子产生了观察林海、探究林海的欲望。孩子有了兴趣入了情境才有了学习的欲望,他们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的兴趣或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因此推动着学生努力地去学习、去探究。这样课堂上才会取得事半公倍的效果。

二、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生命活力,致使学生依赖性强,学习效益低下,所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愿望、意见、追求。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师的需要。只有把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愿意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及时把教师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设想整合进去。另外,教师说话态度要和蔼,声音要动听,给孩子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己见解的欲望,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课堂环境。

三、 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一统天下,许多教师都加快了转变教学观念的步伐,以适应课改的潮流。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仍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虽然,教学观念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需要锲而不舍地向旧观念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同时还需要新观念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只有这样,新旧观念才能换位。所以,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

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自由支配、自由发挥的空间,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要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探究问题,合作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理解、解决问题。如:我在《新型玻璃》这一课,首先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孩子初读课文,了解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作用。并填写表格的名称。

名   称 特    点 作     用

  

  

  

  

篇10

[关键词]动态生成 课前预设 创新精神

前言:

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教学过程之间会经常性地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状况,有时甚至出现了某些偏轨,而这恰恰动态地生成了我们必须去面对的很多问题。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这是我们音乐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精心预设,给生成留足空间。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新特点。”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课题,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面对这些,教师要做到的就是课前的种种努力,精心细致地预设,这样才能使课上到位,如何做到有效预设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

1.以学生为主体。预设创造的课堂中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也不再是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劲儿地按预设的一种教案往下教,而开始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东风东路小学李老师在上二年级歌曲教学《大海》时,发现学生们的音不准,马上借助柯达伊手势学唱乐句旋律,培养起学生的音高概念。并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表现了歌曲中大海美的意境。

2.随机变化,灵活操控。“儿童与生俱来有一种探求学习的习惯",如果教学只能按教师教案中规定的方法,学习规定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会有不同的观点,会提出自己的疑问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学习。在动态生成的音乐课堂里,可以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和参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例如:中星小学龙老师在上音乐活动课《神奇的DO MI SOL》时,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代表DO MI SOL玩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发现这三个音的差别,让学生自主探究。

3.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常常人为地使之变得呆板枯燥。在我们的课堂中,可以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因此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

二、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学生的好奇问题出现,破坏了教学环节。对于这一情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及时并适度地审视和反思。那么,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形成具有鲜活灵动、真情真实的音乐学习现场?

(一)尊重学生,给生成营造氛围

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吓倒。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时,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知。这不由使我联想到东山培正小学江老师上歌唱课《云》这节课时学生们的表现,当学生们纷纷发表各自三拍子的拍打方法,甚至有学生提出拍板凳、拍地板,江老师一点也不着急,让学生们自由尝试拍三拍子,让学生们兴趣昂然地拍着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并选出最佳的效果。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都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使之实现研究的价值。因此,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

(二)关注个性,科学评价

音乐课堂动态生成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课堂生成要从学生出发,树立“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是创造课堂的重要力量”的观念。在音乐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必须通过各自主体的活动、已有经验的筛选、理解的接纳,才能使自己的经验不断更新,使新经验生成。一次我给学生上欣赏课《野蜂飞舞》,当听赏完毕,我请学生回答从中听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机器的声音。”有的说:“听到了苍蝇在飞,那是翅膀振动的声音。"还有的说:“这是蜜蜂嗡嗡叫的声音",“这是飞机",“是蚊子"……"。我不禁为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而折服。趁热打铁,我请学生们试着用音乐的要素来分析乐曲时,学生们不但从音乐的节奏、速度等方面来发表他们聆听后的感想,还从力度、情绪、音色及小提琴的表现力进行阐述。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管是“苍蝇"还是“野蜂",是“飞机”还是“机器",都是课堂上学生自然生成的动态资源,是学生在聆听音乐后思维想像的成果,老师不能轻易否定。更何况音乐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没有标题的提示前任何感受均可成立。假如教师在对于学生经过思考后的回答给予赞赏、鼓励,那么教师的智慧和音乐的特征将在动态生成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性也便在动态生成中逐渐形成。

有句话说得好:学生永远是新的,在教学改革上如果教师停滞不前必会遭到淘汰。因此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改革中,及时研究音乐教育的最新成果,主动学习一些合乎时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全能教师"。总之,正确面对“新标准"和音乐教学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既热爱音乐课,又能在音乐课中实现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