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02:0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风民俗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风民俗作文

篇1

“温州迎灯三月三,??村抬猪十五六”农历二月十六是??村一年一度的抢“排殿猪”的日子,天似乎作美,一扫了前几天的阴霾,突然变得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儿,似乎也想要来当个拉拉队呢!

今天中午11点15分左右,学校宽阔的大操场,去变得分外热闹起来。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抢殿猪的大人和外地专程赶来的游客,记者,摄影爱好者们陆陆续续集中在这儿。同学们一吃完饭就直奔操场上,就连好学生也不会例外,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作业,早就抛在脑后了,一心只想观看着精彩无比的比赛呢!大大小小的观众们挤满在操场上,大家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真是特别给力啊!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几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殿猪”了,恐怕大姑娘出嫁时,也没法与之’媲美”啊。比赛还未开始呢,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便围着这几只漂亮的大花猪绕来绕去,心里肯定在想:打扮这么漂亮的猪儿,肯定是上辈子做猪时修来的福分吧!11点半,比赛正式开始,排殿猪的人各就各位,主家举着一对红蜡烛,在队伍的前面引路。这次的活动,共有18组参与,其中有15个村民小组和3个老人组(人老心不老哦!)比赛分为每三组一次,进过层层选拔,才会选出最后获胜的一组。一声枪响之后,人声鼎沸,人群攒动,有的观众为自己中意的小组呐喊加油;有的观众去耐不住性子,就跟在旁边或者身后一起跑,为的是能更快的获得更多的小细节,一睹为快,看的更清楚一写。只见每组四位力大如牛的参赛选手,齐心协力地扛着“有福气”的小猪,向前冲去每个人都想跑的最快,但不可乱了脚步,之间某组的队员或许是一时心急,乱了步伐,一个不小心,摔在了塑胶跑道上,但更可悲的是,肩上那“重如泰山”的殿猪已是压在了他的身上。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有些胆小的同学不忍心看,便捂上了双眼;有的大人则发出善意的微笑,鼓励他们赶紧站起来,继续比赛。摔倒得人很快调整了一下,又站了起来,重整旗鼓,抱着’比赛第一,重在参与”的心态,又冲刺向了终点……最后的结果,我并没有在意,只是默默觉得,这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带个大家的并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那一份难得的快乐。

六年级:郑炎炎

篇2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篇3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篇4

广告一定要结合一个国家的习俗、民情和习惯,更要照顾到民族情绪。我们前几年耳熟能详的一则广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这则广告之所以成功,自然和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与民族心理有着重要的联系。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孔子似乎就代表了我们的正宗,我们的正根,因此喝了孔府家酒,就很自然地能想到家,而这个家也是泛指意义上的家,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是指可以给我们心灵慰藉的地方。这样一则有人情味、有民俗感的广告,怎么会不受消费者欢迎呢?还有立邦漆的广告:一根柱子没有用他们的油漆,所以上面盘腾缠绕着一条巨龙,而另外一根柱子上用了他们的油漆,因此这条龙滑了下来,望着柱子而无可奈何。从广告本身的三个因素考虑,这个创意没有问题。但是,广告设计和者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广告与文化的联系。用龙做文章本没有什么不可,但是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传统的龙凤、石狮,长城、故宫都有其厚重的符号象征意义。上下数千年,龙已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蕴、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外,还被远居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这些文化禁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广告一旦忽略了与文化的联系,就会使受众感到不舒服甚至产生厌恶。因此这则广告的创意是失败的。

我们都知道,广告是对生活的一种戏剧化“讲述”,它通过一些符号的组合,启发受众进行联想,从而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吃象征着团圆的月饼是该节日的一个习俗。为月饼打广告自然离不开阖家团圆的感情诉求。诸如此类的还有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汤圆等,这些传统的民俗习惯传承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有关这些传统美食的产品自然少不了在经济社会中谋求地位,这一切又为广告打下了生活的烙印。做广告不可能不考虑这些,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民俗的、传统的、本我的东西还是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也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习俗,因此在各地都有着属于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更是如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尽管它的许多方法和观点,特别是考察问题的视角来自西方,但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因此一个产品的投放和推广都要考虑到不同的民俗风情。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文化的象征,不只是我们国家有,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我们涉足世界的广告市场,对于外国的习俗也要熟悉,这样广告才能找到正确的诉求点。记得2001年初,日本多家报纸相继报道了一条消息:印尼政府保健省指责日本味素公司印尼分公司的产品违反伊斯兰教徒信条,命其三周内收回所有上市产品。随后,该公司日方社长及日方数名人员被逮捕,工厂暂时停工。这就不得不提醒我们,去重新认识和开发异文化国度的经济市场和进行异文化交流时应注意当地的民俗。要使企业进入国际经济市场,不但需要掌握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文化氛围的异同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民族文化的禁忌、民间信仰、生活习俗的异同等也不容忽视。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仅仅带着经济目标和经济头脑进入另一国家或民族的异文化区域,而不是事先尽可能地理解那里的文化,则不仅无法顺利开展经济活动、获得经济利益,还会碰到异文化的厚重墙壁上,卷入源于文化的误解或纠纷之漩涡,最终招致经济损失甚至引起两种文化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要“入乡随俗”,而在当今社会,需要事先问其俗、知其俗,然后才能在“入乡”后顺利地“随俗”。例如,中国有“四平八稳”、“四六成双”之说,用具多以四个为一套。而日本忌其与“死”同音而极力避之。茶杯、水杯或饭碗都是五个为一套,块茎类青菜或水果遇到四至六这几个数时,也一般改为五个一盒或一袋。如果面向日本市场销售产品,4个一套的国内程式需要改变。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得出来民俗根植于社会生活,广告在社会生活中发展,民俗风情与广告在社会中彼此存在又联系着。只有把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最终实现商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建立:《广告文化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胡川妮:《广告创意表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卫军英:《广告策划创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5

关键词:山区;学生;作文

我的家乡位于八百里伏牛山脚下,如今人们依靠山区资源快步走上了富裕路。作为一名山区教师,有感而发,何不利用深山区极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带领学生轻松踏上写作之路呢?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活水”,如何才能浇灌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写出虽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的乡土作文呢?因此,我不断学习、思考,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写作方法。

一、引导学生欣赏山乡风光,从原生态的自然美中丰富写作素材

我们这里四季分明,秀色可餐,多样的自然风光给山区孩子美的熏陶的同时,也为学生作文素材提供了新鲜独特的源头活水。因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假期去老界岭、龙潭沟、五道幢、宝天曼等景点游玩,或深入自家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从熟悉的自然画面中寻找美、感悟美,痴情描摹生态的美、豪放的情。或大处着笔,或小处精雕,由于感情充沛,学生感触的角度独特,因此,流露的情感自然逼真。比如,一个孩子游玩后写道:朋友,请来伏牛山做客吧,绵延八百里,足以让你流连忘返。龙潭沟,沟沟秀丽,似成群的仙女欢迎你的到来;五道幢,幢幢险峻,鬼斧神工;老界岭像长途跋涉的老人,一头挑着黄河,一头挑着淮河;伏牛是实力的象征,我为流着伏牛人的血统而自豪,美哉!我的家乡!又如,写猕猴桃,一个孩子写道:十月左右,果实成熟了,绿叶丛中露出了一盏盏褐色的小灯笼。它们两个一排、三个一束、四个一团,或抱团嬉耍,或惺惺相惜……沉甸甸的,毛茸茸的,灵性可人。一掰两半,就是鲜嫩的、金黄色的瓤,轻轻一咬,满嘴都是酸甜的汁,使人忍俊不禁,回味酣畅。这些片段告诉我们:只要用心观察、真情感悟这些熟稔的山乡风光,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美文。

二、号召学生体验生产劳动,捕捉成长轨迹,表达真情实感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学生参加劳动的已经不多了。因为没有经历,许多学生在描写劳动场面、叙事时如果抓不住特征就写不出真情实感,语言苍白。因此,我有意识地号召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帮助父母干活,挖地、割麦、掰玉米、摘猕猴桃、种香菇、摘山萸肉等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农活,每次参与,学生均有不同的体验,或自豪或沮丧,或成功或失败,写作时真情实感也就丰满可信了。例如,写帮妈妈摘香菇,一个孩子这样写道:快出香菇了,母亲和我把一袋袋菌菇搬到香菇架上,我看见母亲的额角始终渗着汗水……母亲一面摘香菇,一面轻轻地对我说:“孩子,种香菇也是一门学问,秋冬时节,出菇最旺,营养最丰富,若错过关键的两个月,一年就会白忙,因此,抓住时机最关键。就像你的学习,初中阶段最关键,可以说是人生的分水岭,若考不上高中,基本就与学校无缘了,更谈不上有更好的工作了……”听着母亲的话,似乎比课堂上教师的教诲更深刻、更容易理解。看着母亲两鬓的银丝,我顿时成熟了许多,振奋了许多。

三、激l学生探寻民风民俗,写出乡土情结

虽然我们生活在豫西南山区,但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富,民众又注重古老习俗的传承。这里是屈原文化、哪吒文化、重阳文化发源地,一年到头各类民俗活动纷至沓来。农村正月里“舞狮子”“摇旱船”“看高台”“闹花灯”,端午节“包粽子”,九月九登高赏。多年来这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西坪的狮子,重阳的灯,丁河的高台玩得精。这些古老传统的民风民俗,许多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着农家人的智慧和信念。这些民俗素材,学生耳濡目染,甚至参与某个“角色”的传承,这种本土文化特质,乡土情结浓郁,最容易打动、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愫。我经常在节后不失时机地组织收集这些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许多文情并茂、乡土味浓厚的作文频频见诸报端。

四、鼓励学生收集方言俗语,锤炼语言风格

篇6

一、找准激发点,注重培养兴趣

同龄人的习作是指发表中学生报刊或网络上的文章,以及写作方法,经验谈,等等。这些文章的思维、感受、构思、选材和语言与学生的作文情感相通的层面较多,容易被在校学生认同和接受,易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更能够激发其写作的热情。通过对同龄人习作的大量欣赏,一部分学生产生这样的愿望和想法:原来发表文章的人并不高深,发表习作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通过对同龄人习作的欣赏,会悟出许多写作的道理,正如鲁迅所说:“大凡定评作品,本身就包含着应该怎样作。”并称它为“实物教授法”。这种欣赏,也就是对较高层次作文的认识过程。同时鼓励在校学生通过与这些习作的作者的联络、求教、取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作文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动力,即写作和发表的欲望。如何让学生达到这种境界?在实际教学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剪辑、分类工作。通过熟读理解文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一过程不单是素材的积累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间接的观察和领悟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督促检查,让学生形成习惯,主要方法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数量,要不有些学生也会出现懈怠的情况。其次,要选择学生摘抄、剪辑的优秀作品进行作文讲评,通过分析、总结,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文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最后,要让学生熟读。熟读就会达到成吟的境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潜意识,同时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道理。我要求学生这样做,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认可同龄人习作的过程中“悟”出作文之道,提高思维能力,强化感受能力,达到“劳于读书,逸于写作”的境地。

二、找准突破口,注重素质的提高

巴金说:“只有练写才能会写。”无疑,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前一阶段的培养和感染,激发大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培养起了写作的习惯,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写作,写好作文。

首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结合课本中的新闻和办报知识重点精讲,让学生取法于课文,应用于写作。我主要以新闻类题材如新闻报道、采访、人物传记等形式,调动学生主动观察,深入调查和体会,并通过筛选,指点修改后投寄当地电台、报刊,以发表学生自己的作品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些学生通过努力有几篇作品被发表,并拿到了用稿通知单和稿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几篇习作的采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热情。在这些成功的事例的鼓舞下,同学们平时勤于写作,有多篇作品在学生作文刊物上发表,在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

其次,成立兴趣小组,开展写作交流会、写作讲座等活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教学中利用学生自己发表的作品举办写作讲座,传授经验,开阔视野,组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不定期地交流一些同学的写作经验,重点分析、集中指导,以此为龙头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写作,全面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最后,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比如针对记叙文文章的开头,在教学中引用大量材料,提出要从生活入手,用特写镜头,名言警句等开头,从而改变了过去平淡无奇的开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广泛学习,丰富写作素材

(一)向习作学习。通过平时大量的阅读、摘抄、剪辑,每一位同学都有一本厚厚的作品集,有的学生甚至有三本之多,再加之自己多年的习作,可以说内容丰富多彩,有自己的爱好,通过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达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凑”的效果,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向生活学习。为了增加感受、强化体验、扩展视野,组织学生进行春游、秋游,畅游当地风景名胜,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深入农村生活,参加春播、秋收,把自己置身于生活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与快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社会募捐,资助学困儿童,参加敬老院活动等,感受亲情、友情,等等,让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让学生的作品更能够贴近生活,更具有思想内涵,更具有生命力。

篇7

农村中学的师生对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不深,他们忽视了在教材外,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多,仅限于教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户外场所、图书馆等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些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些农村高中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网络资源普及率不高,为了高考,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上,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不能发挥作用,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能走出课堂,参观、调查、校外实践活动很少。例如,《奇异的自然》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中,让学生尽情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完成习作练习,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发利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

二、融入大自然,挖掘素材性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千姿百态,风雨雪霜、日月星辰、辽阔的大海、起伏的山峦、果园农田、海堤森林、园林花卉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地区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自然风光独特,农村学生有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例如,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师选择相应的季节,带学生走进文本描写的环境,再现作者描写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学习有关田园劳作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揣摩人物的心理,体验作者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了解。把农村自然风光当作素材性资源,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描写自然风光,培养学生观察力,提升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写作以田园劳动为背景的习作,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个性化作文水平。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鼓励学生到风景区,为游人服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走进社会生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农村有丰富的方言资源,尽管语言文字日趋规范化,而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还有方言存在,挖掘方言中的有利因素,将其作为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方言中地方文化的累积,饱含着地方人民真善美的结晶,让学生积累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差较大的词汇,根据发音与语义考察词义的演变,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通过与普通话的发音对比,让学生感悟地方文化,加深对普通话的了解。农村地区有很多民风民俗,体现出各民族的理想和价值观,整理挖掘民俗文化,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礼仪、道德倾向,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置身家庭,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篇8

【本期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伟大的自然为我们打造出鬼斧神工的山川河流,酝酿出神奇秀美的峰峦丘壑,滋生出绚烂多姿的花草鱼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吧!请以“风景”为主题作文, 600字左右,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自然风景是有生命的,怎样写好绘景的文章呢?

一、多角观察,展现特点。

观察是写景作文的基础,只有多角度观察,才可以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涌入眼底。用手摸摸,用鼻闻闻,用耳听听,用嘴尝尝,用心想想……只有对景物的形状、姿态、色彩、气味或质感了然于胸,才能抓住景物特征,才能笔墨传神。比如朱自清《春》中写小草,就是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用“嫩嫩的”、“绿绿的”来突出春草新鲜的特点。又如《三峡》一文中,仅以“清荣峻茂”四个字便写出了三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特点。

二、多种感觉,细腻描写。

在写景时,为了收到细腻传神之效,我们还要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感知景物。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作者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绘百草园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趣。

三、笔法灵活,表现力强。

作文时可以借鉴生动活泼的写作手法,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或正面映衬,侧面烘托,或简笔勾勒,浓墨重彩,或穿插背景知识,补充民风民俗等等。这样就能使文章摇曳生姿,富有艺术感染力,也会把读者引入“美丽的风景”中,丰富其人文内涵。

四、用心感悟,升华景色。

写作时还须从自然景色的色彩美、形态美、层次美中去领悟哲理美,让眼前之景升华到新的高度,使你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使你受到一种崭新的启迪。比如,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苏轼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领悟。行文中可以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写小草的顽强、翠竹的高洁、落花的奉献……

五、妙用修辞,彰显个性。

篇9

散落性与渗透性是教学过程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最大特征。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一般包括节日、民居、服饰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再现了民风民俗,蕴含着为人处事的准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传递着人们朴实的审美观念,彰显着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无不渗透着民俗教育的意义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实施民俗文化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民俗文化教育实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民俗文化意识,切实提高对民俗文化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缩影,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人受西方思潮影响,社会责任感缺失,文明礼貌失范,这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曾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遗失了自身优秀文化的DNA,造成“民族记忆”的断裂,便会丧失自己民族历史的根脉,“这个民族很可能就会逐渐演化为无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民俗教育的特殊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受到民俗文化教育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民族文化。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1.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分清主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存在具有零散性,而且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在考虑每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该兼顾文本中有关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如《刷子李》一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均需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析方可获得。《刷子李》语言朴素,使用天津方言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具有浓郁的“天津”单口相声的风味,冯冀才在塑造刷子李这一人物形象时,充分利用“天津味”的语言来显现人物的形象与技艺的高超。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的关键,是要寻找到教学主要内容与民俗文化结合点,这需要教师对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筛选、组合、归类,并非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内容都要讲解,应根据课文实际内容,参照课堂教学任务,对教材内容做出合理安排,把握全局,恰到好处地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2.抓住时机讲解民俗知识,切身感受民俗文化。中国的节日大多都有来历,遇上民俗节日的日子,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民俗知识讲解的时间。这样不仅抓住了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良好时机,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还可以根据节日和学生开设民俗活动,如举办民俗主题班会课、民俗欣赏课等。节日习俗非常贴近生活,可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节庆活动事项,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深的民俗认识。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又充分体会到了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智慧,切身感受到了百姓执着追求平安和谐、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厚情感。尽管这些制作工艺有难度,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乐于相互切磋手艺。

3.作文教学中,书写民俗。在小学语文的三套版本教材中,都有一两次习作课是关于书写民俗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向学生展示多彩的民俗。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抒写民俗。如在上《说说端午节》这一习作时,可先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等手段来激趣导入话题。也可让学生说见闻、讲风俗、谈过节感受等手段,激趣,引发想写动机。然后阅读课文素材,自选资料构思起草。本课没有“例文”,可以准备“下水文”,读议后把握基本写法:如何筛选需要的资料,怎样做到有重点,有条理地介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说写法,议写法,明写法,接着让学生仿照,或是模仿,对照、修改、加工。最后,反馈、评价,鼓励那些灵活模仿有创意、内容条理清楚、文从字顺的习作。这样既有效地完成了本次教学目标,又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民俗。

三、在课外教学中延伸民俗文化教育

课外教学主要是在延伸性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延伸性阅读是指在教材文本研读基础上的迁移,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语的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然后把这些作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手段,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关的知识等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阅读。”①《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和“风俗宝鉴”,其中包含的民俗文化内容包括游戏、酒茶、婚俗、丧葬、节庆、戏剧、建筑与园林等,内容之丰富堪称社会百科全书。学习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可鼓励学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去阅读《红楼梦》,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人物及表达内容的理解。在汉文化中,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生,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每逢此日,民间有登高的风俗,又称“登高节”,是我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主要有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登高等活动。如今,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历来被称为是吟唱重阳节最脍炙人口的诗章。学完此诗后,可让学生课后收集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或文章,也可参加登高望远活动,既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印象,又受到尊老、爱老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使学生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此外,学校还可适当布置一些关于民俗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民间,收集、调查民风民俗,把调查到的结果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民俗意识和探究式学习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四、开发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②它是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立民俗校本课程意义重大。小学语文课包罗万象,涉及知识多,根据小学生心理的特点,所能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材不能花太多篇幅来宣传民俗文化,所以各个小学应根据地方特点,开发有关民俗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在教师方面,校本课程民俗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可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加深教师对民族文化、文化认同等的理解,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生方面,可让学生在民俗选修课的学习与实践中,拓宽民俗文化知识,更深切地体悟民俗文化的魅力,感悟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使其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学校方面,立足于当地资源的校本课程民俗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有助于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校本课程建设模式,促进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篇10

传统文化作文(1)

上个周,我们班开展了一次有趣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张老师还告诉我们:“这个活动有三个奖项——‘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同心协力奖’。”我们一听有奖,就纷纷活跃起来。分组、分工、选组长、填表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这些事情全部搞定了。

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写书法、练武术、做风筝、剪窗花、画国画、包粽子大家还搜集了资料并装订好。各小组的准备活动进行的非常顺利。

今天,我们就要展示我们各自的作品了。瞧,汪以锌带来了国画《雏菊》、雷鸣带来了书法作品、陈柯宇带来了厚厚一叠资料和剪纸作品、毛艳吉带来了“粽子”同学们带来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东西真是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展示作品开始了,首先是我们剪纸组的代表——陈珂宇上场,他宣读了我收集的资料,展示了我们组精雕细刻的剪纸作品。接着,是罗玲杰和冷宗祥的武术表演,他们那笨拙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然后是雷鸣的书法作品展示,那挺拔秀丽的繁体字,让我们赞叹不已。最后是童谣组的朗诵。同学们表演的非常出色。

活动结束了,张老师郑重宣布:“获得‘最佳表演奖’的小组是——”说到这儿,他停了一下,好像故意吊吊我们的胃口,接着宣布:“武术组!‘最佳创意奖’是童谣组,‘同心协力奖’是剪纸组!”得奖的组欢呼雀跃、趾高气扬,没得奖的组全都垂头丧气、恨己不能。

这样的活动真是太有趣了!真希望老师以后多搞这样的活动!

传统文化作文(2)

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天地初开,万物终归混沌。祖先们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无一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如一声春雷惊雨,给华夏大地一场润泽。道家,法家,儒家、诸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其文学思想,道德学说更是沿用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而反自春秋《诗经》开始,先秦散文,魏晋文学,后唐诗宋词元曲,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学的博大精深。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给人们打上了一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这种忧患意识逐步上升到爱国精神,体现了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精神。“仁者爱人”的高尚道德。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功业抱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天人共鸣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滚袭来时,总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抵挡。在这个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洋节”,昔日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这些情况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欢的,是没错。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漠视?那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都哪去了?我记得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美国总统也曾说“当中国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是我们攻打这个民族的时候”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来构建我们的祖国辉煌。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淅淅小雨尽苦泣。

传统文化作文(3)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