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9:3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师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师教育论文

篇1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教师流动问题高度关注,199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教师定期交流。打破在教师使用方面的单位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促进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和地区之间的交流。要建立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实行教师定期交流,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缓解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这意味着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在我国迈出实质性步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不合理的教师流动是困扰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良性的教师流动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背景下,教师流动机制如何建立,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城乡教师流动的实践困境及其解析

当前城乡教师流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二是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对于城乡教师的这两种流动方式,笔者对宁夏不同地区的部分城乡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与这些学校的教师、管理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进行调查和座谈,发现在实践操作和现实效果上,这两种流动方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一)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的困境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是以特殊政策为主导进行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短期性的,如轮岗、支教、挂职等短期的政策性措施。二是较长期的,以特岗教师为代表。这两种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师资失衡的矛盾,部分地促进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但就整体而言,其在实施过程中效果有限,且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短期性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从教师方面看,被流动到农村的教师很多都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而被迫流动,从调查结果看,这些流动到农村的教师,大多并非出自内心的需要去帮助农村学校,而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把到农村学校进行一定时期的任教与教师个人职称评定挂钩,迫使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其结果是这部分教师把到农村任教看作是敷衍应付的差事。调查结果还显示,大部分流动到农村的教师无归属感和幸福感,无法真正融入到农村学校中去,认为自己是编外人员,是“客人”,只管上课,对学校的其它事情不敢也不愿发表见解。调查还发现,流动到农村的城市教师面临着家庭生活的极大困难,城市教师交流到交通不便的农村,很难照顾家人和孩子,无法安心在农村执教。其次,从派出学校来看,有相当部分城市学校因为害怕自己学校教学质量会受影响,在选派教师方面重形式轻质量,只做表面文章。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城市学校总是想方设法把真正优秀的教师留下,而将教学水平一般或闲置人员交流到农村学校,甚至有的学校用按人头排序的办法来确定要流动的教师。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流动到农村去的教师,派出学校在流动期间一般是不管不问,认为既然该教师不在岗,就无法也无需对其进行考核。第三,从农村接受学校来看,对从城市流动来的教师很难管理。调查表明,农村学校认为这些城市来的教师是来帮扶的,自然是优秀的,而且又是短期在农村执教,不能和本校教师一样进行管理,而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调查还发现,交流到农村的城市教师的衣食住行,已经成为农村学校的一项负担,并且派到农村的教师都是短期执教,教师更换频繁,使学生难以适应,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特岗教师是一种较为长期性的向农村学校进行教师流动的措施。特岗教师政策的实施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问题。虽然在数量上,特岗教师暂时缓解了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但特岗教师的质量却令人堪忧。在调查的157名特岗教师中,非师范毕业生竟有87名之多,占总人数的55%,本科学历的仅有37名,占总人数的23%,非师范生充斥,学历层次整体不高,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更令人揪心的是,特岗教师队伍极其不稳定,在调查的157名特岗教师中,有143名表达了在任期内有离职的可能性。而且,农村的特岗教师在满三年服务期后,绝大部分都想方设法调离农村,在访谈中,一位农村校长不无感慨地说道:我们学校就是特岗教师培训基地,辛辛苦苦培养三年,结果都调到城市学校成了那里的骨干,去年到期的14名特岗教师,只有一人留了下来。(二)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的困境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大致有两种,一是政策性的流动,二是市场性的流动。政策性的流动是教育行政部门以政策的形式从农村选拔优秀教师到城市任教,选调政策是一种常见的选拔方式。对宁夏不同地区15位农村学校校长的访谈中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定期选调农村教师到城市是目前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的主要途径。一位校长谈到,学校经过多年培养,打造出了物理、英语两个较强的学科,不料去年县里把这两个学科最优秀的教师全部选调走,不但造成这两个学科教师的突然短缺,而且使这两个学科出现了巨大滑坡,至今难以弥补,数年的辛劳毁于一旦。有校长指出,县里为了集中办一两所优质学校,三年内将本校业务强、潜力大的老师几乎全部选调走,使本来就缺乏优秀教师的农村学校更是“雪上加霜”。政策性地从农村选调优秀教师进城,虽然能为部分优秀教师进城发展提供了机会,但却人为地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加重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一位农村校长不无感慨地说,培养一位农村优秀教师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但却被选调到城市中去,这极大地伤害了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的感情。随着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市场化机制在教师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市场性流动也成为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市场性流动以趋利为根本原则,由于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市场性驱动的城乡教师流动只能是农村教师向城市进行单项流动,流动到城市的大多是学历高、工作能力强的农村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一位校长在访谈中谈到,我们现在不敢让学校的优秀教师参加县市的公开课,因为一些城市学校的校长经常在公开课上发现优秀的教师后,直接把这些老师带走。市场性流动还带来了教师的隐性流动需求,即受利益的诱惑,随时可能找机会流向城市的教师,据对15所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这些学校最低有56%、最高有87%、平均为74%的教师有流动到城市的倾向。市场性流动直接威胁到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造成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定位

现实操作中的困境并不在于操作本身,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问题,困境的突破也不是某些权宜之计的对策措施所能从根本上奏效,需要的是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制度化的长效解决机制,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的提出为教师流动走出困境带来了契机。目标是使命、依据和指南,明确目标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合理机制建构的前提,也是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1]教育公平也就成为教师流动的首要目标。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等,由于城乡师资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师资质量上的差距,而师资质量表现的是一种结果差距,因此城乡教师流动所追求的公平就是一种结果公平。由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首要的就是师资质量公平。但是,师资质量公平并不意味着将城乡教师质量绝对等同化,达致城乡师资绝对公平。因为师资质量公平还要以效率为前提,受到效率的限制,故城乡师资质量公平只能是一种差异性公平,是效率基础上的公平。效率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成为教师流动的另一目标。由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可定位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之下,还要处理好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个体价值是指在城乡教师流动中要充分尊重教师个体的流动选择,为教师个体追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需要提供条件和机会。社会价值是指城乡教师流动必须以满足整个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和对整个城乡教育进步的促进。社会价值是以城乡教育整体发展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它要求教师流动要服从城乡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进步的需要。个体价值具有个人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教师个体流动主要以能否满足个人切身需要和体现自己生存意义作为选择。在城乡教育条件仍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教师流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矛盾,个体价值必然会导致农村优秀教师选择向城市流动,社会价值又要求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尽管从长远看,社会价值的实现有助于个体价值的最终实现,但从局部和暂时来看,教师流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会出现不协调甚至相悖的现象。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就需要协调、兼顾和融通教师流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以社会价值主导,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又要积极找寻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结合点,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个体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篇2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摇篮”。本文主要阐述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并进一步分析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部分人对体育教师常用的说法,也许当时的体育教师就是这般情形,我们不去考究,冈为80年代以前中国的体育还未兴盛,民生水平并不富裕。可是现在,有人曾想把体育教师上课的课时打八折,也就是说,1节体育课等于其他文化课的0.8节,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体育教师等于0.8个其他文化课老师?可见,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还是有不少模糊的认识,就连个别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也没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有的还认为体育只是让学生打打球玩玩而已,体育教师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劳动。有这样的认识,当然不会对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有正确的评价。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引起社会更多人的关注。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教师从事的是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价值。书中有云: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对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现代意识、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它对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每个的成长,或长或短都必然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才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成员体质的强弱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快慢,同时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弱盛衰。体育锻炼是影响人们体质强弱的一个最重要、最积极的因素。而学校体育正是在这方面既为未来的社会劳动者打下了一定的体质基础,又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体育锻炼知识和练习方法。历数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无一不是在学校体育这个“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攀登体育高峰的。因此,可以说学校体育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学校体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是国力盛衰的体现,群众体育是民族强弱的标志,而学校体育是二者的基础。显然,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评价一个人的劳动价值不可忽视他所从事的专业的特点和从事的劳动的特殊性,离开这一点,就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他的劳动价值。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教学而言的,其特点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师虽也要传授知识技能,但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进行的。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并在练习中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的特点。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一般教师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而体育教师的劳动从表面上看主要是由示范动作、保护帮助、组织训练等体力劳动所构成。但是构成这些表面形式的实质却是潜在颇大的脑力消耗。知识技能的获取、技术战术的掌握、示范保护的完成,对教学中学生各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复杂情况的分析,综合和处理、对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等,都是分析、判断、记忆、思维、想象等大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劳动。这种特殊劳动体现在:

1.体育除作为潜在形态劳动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储蓄外,他们还必须不断地为维持和提高这种水平而付新的劳动。诚然,其他教学也有这种需要,但却远不如体育教师表现得这么明显、突出和迫切。因为人的体力退化较知识的老化要快得多,人的运动青春是短暂的。也冈为如此,国家才给予优秀运动员优厚的报酬和奖励,在国际比赛中设立巨额奖金。到一定年龄后,体力下降锻炼停止就会动作呆滞,技术生疏,课前不进行运动技术的备课,课堂上表现不出应有的示教水平。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2.由于学生体质、性格、技能的明显差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个别辅导、区别对待。这与其他教学相比,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所花去的劳动量要大得多。另外,体育老师在广阔的露天课堂上,要经受风雨寒暑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这较拿支粉笔在室内教学不能不说要辛苦得多。

3.对体育教师劳动的评价与其他学科亦有不同之处。如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就不能单从多少来看,更重要的是要有“活”的标准,即学生体育“三基”的掌握,体质的增强,运动人才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因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运动成绩也是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有的学校在评价体育教师时就出现了不设岗或拿体育教师的劳动与其他教师的劳动作横向比较,用一般教学程序备课、讲课、作业批改、实验等来衡量。认为体育教师既不批改作业又不做实验,很清闲。殊不知,体育教师除完成体育教学外,还要承担课外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大量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是在其他教师下班后进行的。

4.从体育教师劳动范围的广度和劳动作用的深度来看,在同等条件下,体育教师的劳动比其他教师的劳动有着更大的教学效应。因为从体育教师劳动作用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机智果断、活泼乐观等优良品质,也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3

【关键词】亲子关系;养老;代际关系;社会交换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而且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根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中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35%,而且还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未富先老“成为中国人口的特征。我国的城市养老已经建立起日臻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但是农村老人绝大部分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老人主要依靠子女养老,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导模式。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家庭规模日渐缩小、人们传统价值观念淡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家庭养老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失去往日的优势,家庭养老功能的衰退使农村养老面临更大的困难。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现在农村的老年人,正经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重,亟需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二、传统养老社会基础

中国社会的亲子关系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下一代对上一代进行反馈的模式,简称“反馈模式”,“反馈模式”是对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经典概括,在这样一副图景里,父慈子孝,表现为代际之间在抚育和赡养等方面的超经济的付出和反哺,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代际间淳朴、均衡、互惠的景象。以代际反馈为表征的家庭养老模式,在中国社会中已经绵延了数千载,这种代际间均衡互惠的养老模式背后有一整套完整的社会机制来维持它的运行,这些机制构成了家庭养老模式的社会基础。

子女“不孝”不但不合于礼,也是一种违法行为,如唐代的封建法律体系以“礼法结合”为特征,把大量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从国家层面使人们遵从孝道,借以维护尊长之权力,强化封建家长制度。传统家庭关系正是以父权家长为中心的,家长在家庭财产管理,分配财产权及对子女的人身专制、惩戒权等方面有着绝对无上的权力。所以,传统社会宣扬的父子关系是“父为子纲“,这是家庭成员行为的基本纲领,父母对子女享有绝对的权威。

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马格丽特·米德指出三种文化传承,其中在前喻文化时代,长辈凭借自己的年龄和阅历的优势向晚辈传授生活人生经验,这是一个长辈备受尊重的时代。在这一文化时代,资历和经验的价值受到特殊重视,老年群体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比如老年人平时教诲年轻人常用:我吃过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费老也指出:传统中国实行的长老统治,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年长的人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化资源,在传统社会中, 生活可以永远是一套不变的经验。这体现在家庭关系里,就是长辈对于晚辈的绝对权威,长辈的教诲如同神明。

在以父子关系为轴心的传统家庭中,父慈子孝成为传统家庭的人伦关系核心,并以此为基础处理夫妇、兄弟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传统家庭等级伦理的特色。孝道一直是国家治理封建社会的基础,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可称为“孝文化”。“孝”从最初仅限于人伦的范畴,经过历代的弘扬和发展,已经具有了丰富的伦理意涵和道德责任,人们用它来规范和调节社会活动,大至国家治理小到家庭甚至个人修身,使敬老、尊老、养老的观念扎根于家庭每个成员骨子里,风行于社会,内化成人们的心里的处事原则,确保了老人备受尊崇的独特地位。传统社会从礼、法、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来确立老人的不容撼动的绝对家庭地位,因此家庭养老在中国传统社会绵延不绝。

那么,现代的中国人为什么一改几千年的道德伦理规范,从“尊老”、“养亲”的伦理传统中走出来,改变了“父慈子孝”的传统代际关系模式,从以“老人为取向“过渡到”以孩子为中心“的新型代际关系价值选择呢?

三、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是霍曼斯等人借用经济学概念来探讨人类行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其核心是互惠原则,任何人进行交换,首先是该交换主体具备可交换的资源即“相互吸引”,只有这样平等的交换行为才能发生。

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存在一种广泛的、跨代际、时间较长的交换。父母抚养子女,养育下代,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时间、情感、金钱,希望自己年老以后,子辈可以赡养自己,照料自己的老年生活,“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家庭全部经济资源由一人主要是男性家长所掌控的情况很少见。一方面,现代法律对个人的合法财产都进行了规定与保护;另一方面,工业化、市场化、流动化,年轻人都倾向于向沿海地区或发达地区发展,很多家庭中子女的经济收入远远超过在家务农的父母,在家庭里有着很大了发言权。此外,大多数家长为了儿子娶妻生子,婚嫁、盖房等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几乎可以耗尽大半辈子的积蓄,在这一过程中,亲代的财富转移到子代的手中,在农村很多老一辈人都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负债。这一切都瓦解了传统社会中家长对于经济资源的垄断,无形中分解了家长的传统权威基础。

另外,代际交换的时间跨度长,在某些方面将亲代处于比较尴尬的处境,亲代在最需要子代照料时,是他最没有平等交换能力的时候,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他只能寄希于之前对小辈的付出,以此得到老年的生活保障。在这样的环境下,既无法律的强制保障,又无社会舆论大环境的压力,只能靠晚辈的良心和自觉,这是一种很无奈的现实处境。在现代社会,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们之间的关系逐步功利化,契约化的人际关系得到某种强化,折射到亲子关系上,就表现为子女更加注重现时的互惠互往。阎云翔对黑龙江省农村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代际之间所表现的紧张关系分析后得出这样的认识:对子代来说,代与代之间的相互报答就与其它形式的报答一样,必须不断地有来有往才能维持。所以,目前在养老方面出现的危机主要是上述新的逻辑的出现而造成的。这种时间先后顺序的互惠,长辈必须得先付出,但是结果如何 ,不得而知。

在后工业化时代,瞬息万变的技术革新和日新月异的理论冲破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人类进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社会。年轻的学习者更擅长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技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文化传递模式被打破了,从而出现文化传承中的“后喻文化”现象。周晓红(1998)将“文化反哺”解释为“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年长者向年轻者进行广泛地文化吸收的过程“。“文化反哺”的过程也即反向社会化的过程,即晚辈向长辈不断传输新思维的反向社会化过程。“文化反哺”是后喻文化时代的最基本特征。传统时代的阅历和年龄崇拜在现代社会的地位急剧下降,年轻,仿佛成了发展和进步的发言人,老年人在教化资源方面也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对年轻人的绝对权威受到了严重冲击。

百善孝为先,如今,孝之危机已是不争事实。这种危机表现在价值层面,年轻人不再认同孝文化,认为不需要孝道。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孝养、孝敬、孝谏,尊老,对现代青年人来说,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恭敬涵义。不孝行为在宗族和家族中受到严重的谴责和批评,但是在个体化的现代社会,大家都缄默无言,觉得是人家的家事,轮不到外人来评论。不孝不养的现象,在农村几乎得不到任何的谴责和责备,连最后的舆论资源都没有支持老年人这一方,老年人被排挤在社会的最边缘层。

四、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的问题原因,我们可以尝试着来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困境,构建起较为合理、科学的农村养老体系。

首先,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的孝文化理念,让农村老年人每个人都能安享晚年。孝道是家庭养老的伦理基础和道德责任,对家庭养老起到绝对的关键作用,应该农村地区宣传尊老、敬老、养老的社会道德观念,建立尊老养老的奖励措施,对不孝不养的不良社会风气加以惩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给不赡养老人的社区居民以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

其次,构建一个“社会+个人+家庭+社区”全方位的综合养老体系。就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具体情况来看,单纯依靠个人、家庭、社区或者国家养老都是不太可能的,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以农村社会养老为主体,以家庭为主要补充,配合个人和社区的完善的农村养老支持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个人、家庭、社区的组合功能,以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满足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各方面的需求。

最后,老年人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积极应对现代社会的新变化。用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智慧,为社会和国家发挥余热。老年人也要主动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子女在信息知识多做交流和沟通,虚心地接受子女在文化方面的帮助,尽可能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与子女积极配合,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桂莉.眼泪为什么往下流?——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倾斜问题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6).

[2] 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8(04).

[3] 杨建海.孝道伦理、社会交换和农村家庭养老[J].社会观察,2012(05).

[4] 卢雪梅.孝道与农村养老[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 张艳.我国农村养老资源及综合养老体系的构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05).

[6] 王鹏飞.现代家庭权力结构与家庭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08(13).

[7] 宋爱芬,史学武.后喻文化时代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影响[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06).

[8] 唐琼,戴平安.农村孝道文化的衰落与重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0(10).

[9] 陈柏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皖北李圩村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10] 范成杰.代际失调论:对江汉平原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一种解释[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篇4

小编也结合以往的经验,给大家讲解基础教育论文能顺利发表的技巧,老师朋友们要根据

教育论文的专业方向和所属分类,选择相应的期刊,并且对期刊有个全面综合的了解,一定要保障期刊的正规性,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如果作者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那么可以直接将需求告知我们的老师,他们会帮助您选择。

大家发表基础教育论文,选择靠谱的机构是比较重要的,要多方面的考评,了解其口碑,规模,以及相关资质,像月期刊网就是大家的首选机构,可以与您签订正式合同,帮助您完成基础论文期刊选择,投稿等工作,还会按照编辑或者相关审核专家意见,修改基础教育论文文稿,达到发表规范及要求。

最后小编在这里也给大家推荐基础教育论文能投稿的刊物:

篇5

论文关键词:加强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依然存在,中学实验室工作还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有不少领导仍然没有长远的观点,只有短期行为,他们舍不得在实验室建设投资,有些学校虽然实验室楼房建起来,但建得不符国家规范,且里面设施配备不足,实验材料长期短缺,实验教学工作开展照样困难。领导层忽视实验室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存在“实验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思想;二是平时老师的教学出现一些误区,例如: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其实,实验室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科学实验的启蒙园地。本文拟围绕中学实验室工作这个话题,谈谈如何加强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明确作用

有一些领导同志对实验室建设说起来重要,但实际做起来并不真正重视,在实验室建设上总强调资金紧张,而不舍投资素质教育论文,忽视内部建设与管理。一件事做得好,群众有句话“关键在领导,领导在认识”。因此,解决实验室建设问题,关键是领导认识问题,而提高认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内部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问题,因此对实验室的投资是深层次的投入,是战略性的投入。

2.加强实验室建设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实验能力的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它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3.明确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除看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外,其实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装备如何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校长素质高低的镜子。

4.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各校领导外出参观学习,请先进单位的同志作报告,使参观者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二、纳入计划,保证经费

认识提高了,要抓落实,把实验室建设摆上议事日程。①学校要把实验室工作纳入校学年工作计划,且必须有一位校长主管实验室工作。要把实验室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有意识有重点地搞好实验室建设和设备工作。②在经费使用上,保证实验室重点使用。经费,一方面要在依靠政府的基础上,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另一方面要依靠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创造条件,用于改造或新建实验楼,添置教学设备,创建标准的实验室。

三、做好规划,坚持标准

首先,做好规划。实验室建设要纳入学校建设的规划中,要在规范化、标准化的规划中发展。要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实验室建设的文件要求,使实验室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上新台阶,无论改建或新建都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向高标准迈进,加速现代化实验手段的建设。

其次,学习国家标准,明确要求。①明确初中、高中和完中实验室的仪器室、准备室、办公室和实验教室间数的设置、面积的规定,水电安装的要求,排气扇的功率等实验室设施的详细说明。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改造一个合格一个,新建一个达标一个。坚持标准,反对只图省钱,而不讲标准。②明确国家规定的中学各类学校的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素质教育论文,从而配足仪器设备。

第三,抓典型,促建设。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在推动基层学校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抓典型,以典型引路,促进其它学校实验室建设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四、加强实验管理,推进素质教育

硬件设备上去了,管理和使用是关键,只有管理跟上,使用才能出效益,才能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领导,要切实加强实验管理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狠抓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实验室建设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制度对设备的使用、管理及实验员的职责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制度要装框上墙。作为学校领导,要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把执行情况列为对实验人员的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

2.抓实验开出率。实验不能仅限于满足教材规定的项目,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投资效益,就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精神,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要鼓励教师多做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自选实验课题进行实验。具体要求与做法有:①把部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②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③开放实验室;④开展课外科技活动;⑤加强实验会考等。此外,要求实验人员在学期末,要根据实验教学记录单,对照本学科教材要求的实验,统计各年级各位老师实验完成数量。统计表要能反映各位老师是否100%完成教材要求的实验,以及超额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数量。实验统计表要送交学校教务处存档,以备查阅。

3.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这是加强实验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队伍建设重点是稳定、提高素质和调动其积极性这几方面工作。具体方法:①稳定实验教师队伍 ,严把人员进入关。怎样管好、用好仪器,使仪器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的效益,实验教师的素质起一定作用。因此,作为领导要有长远眼光,严把人员进出关,不要让老弱病残的人充数,更不要让没有责任心的人充当。要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充实实验队伍。②解决实验教师业务进修问题,例如:组织参加省、市专业培训,鼓励进修等。③切实加强实验队伍的思想工作,严格管理,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调动其积极性。例如:解决评职称、工资福利和劳保待遇等方面问题,以稳定队伍,鼓励进取素质教育论文,调动积极性。④明确实验教师业务工作的标准要求:a.懂得实验室财产帐的做法;b.掌握仪器、药品性能特点,以及保管储存和维修保养;c.熟悉教材与课程标准,明确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d.明确各年级的实验教学进度;e.熟悉实验步骤、过程和结果等。

4.检查评估,总结交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要抓好各校实验室的检查评估。这是触动各校校长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查评估,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总结交流,促进进步,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检查评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检查评估的内容:①学校领导是否重视。通过听汇报,和检查学校学年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是否有实验室工作内容,检查召开实验工作会议记录和领导听实验课记录。②实验设施是否配备齐全。③规章制度是否落实。④帐务是否健全,帐物是否相符,存放是否科学、美观。⑤实验通知及实验教学记录单的记录情况。⑥抽查学生做实验等。总之,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检查评估,触动各校校长,从而引起其重视并付出行动。

实验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和我们基层的老师齐心协力,把它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且抓好抓落实,那么,“加强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工作,不仅能受益于当前,而且将在未来的教育与经济建设中显示出很大的效益和作用。

篇6

幼儿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 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 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3.4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 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 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 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4.4 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4.5 注意事项

五、总结

参考文献

5.进度安排(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实现、实验与计算、论文书写等)及其可行性分析

6.参考文献

[1]林俏霞.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中的儿歌创作训练[J]. 教育教学论坛,2014,01:249-250.

[2]杨宝风. 儿歌创作新探[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2:78-79.

[3]郑黎丽. 基于儿歌特质进行儿歌创作[J]. 语文建设,2012,22:26-28.

[4]周思缔. 谱写孩子心中的歌——与师范专业的学生谈儿歌创作[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8:17-21.

[5]陈小芳. 儿歌:洒向童心的种子[J]. 思想理论教育,2005,10:62-63.

[6]王巍. 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7]陈乔芬,郭富生. 激发说写兴趣 引导儿歌创作——《六个矮儿子》教学赏析[J]. 云南教育,2006,11:38.

篇7

论文关键词:营造留守儿童温馨心灵家园

 

“离开家乡爹和娘,背上行李走远方。酷暑寒冬多保重啊,打工路上自己闯。”郑源的《打工行》这首歌唱出了无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出外打工的坚韧和辛酸,他们本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他们把孩子留在家里,孩子由夫妻一方抚养或由祖辈、亲戚代管,他们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样造成了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在外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教育、引导,造成孩子思想道德滑坡、行为习惯欠佳、学习成绩低下、安全隐患多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关。他们渴望得到关爱,渴望沟通理解,渴望帮助指导,但现实让他们苦闷迷茫,忧郁焦虑,孤独无助,内向自闭,他们的心灵是一片孤寂的荒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班主任大有作为。班主任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最了解他们,又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能保持很好的联系,可以在关爱留守儿童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关爱留守儿童,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这是走进他们心灵的前提。班主任先让他们自己填表或写自我介绍,然后通过家访等形式,全面、深入了解留守儿童。

其次,班主任要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班主任通过谈心、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愿。如果学生不便向父母倾诉,班主任代为转达;如果是不当的心愿,班主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还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让他们有追求,有奋斗的动力。还引导他们学会倾诉,有了委曲和困惑可以向老师、朋友、父母倾诉,也可利用作文和日记倾诉论文的格式。

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常常孤僻、胆小幼儿教育论文,自卑心理严重。班主任应引导班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帮扶小组”,开展“我和留守儿童交朋友”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如家一样的温暖。另外还要让他们为班级做贡献,让他们能力得到发挥,心理有归属感。

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心理孤独,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班主任要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友问题,发现交友不当,应引导他们及时处理。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应要求他们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进行密切沟通,每周至少通话一次,每学期至少回来探亲一次,或者孩子到父母工作地去探亲一次。并教会家长通话时多听孩子倾听,多引导,少教训,少说教。

留守儿童常常由单亲、祖辈、亲戚做留守监护人,由于他们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所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多。班主任要多和留守监护人联系,了解学生情况,并和他们讨论教育管理方法,并为他们出谋划策,提高他们的教育管理水平。

引导留守儿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挑战。

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太需要社会的关爱,而班主任能给予留守儿童爱的补偿,能给予他们心灵的沟通和至诚的呵护。让每一个班主任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的心灵家园,让他们的心灵之花在阳光下绚丽绽放吧!

篇8

论文关键词:《“图片策略”在语言活动中运用的思考—从语言活动《家》说起》

 

幼儿园教学具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学习资源,对幼儿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越来越注重教学中教具的选用。教具的正确选用,不仅给教学带来了活力,充实了教学的

摘要联想,图片中的情景发生之前之后和之内之外的情节,以此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知、理解和讲述图片的内容。所以,怎样巧妙地使用这一教具来更好地促进语言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在语言活动中应如何有效地运用“图片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案例阐述及分析:

《家》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小诗,巧妙地运用白云与天空、小鸟与树林、小河与鱼儿等一对对依恋关系,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美好的画面。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初步了解客观事物之间的一些简单联系。诗歌工整而统一,以拟人化的形式,描绘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亲密的联系,很适合中班幼儿进行欣赏学习和仿编活动。如何上好这样一节活动?我选择了图片作为活动的教具。但在几年的实践中我根据情况不断地改进图片的设计和使用,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现就三个不同时期所使用的三种不同的“图片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教学挂图的使用,给幼儿以完整的印象。记得第一次上这个教材时,由于学园有现成的教学挂图幼儿教育论文,我就选择使用了这个教具。挂图设计精美,色彩鲜艳,很快就吸引了幼儿的兴趣。通过教师的朗诵,幼儿将语言与图自然地结合起来,很容易就理解了儿歌的内容。但在学习朗诵的时候,幼儿必需借助挂图和教师的指图才能按顺序完整地进行朗诵。所以,在活动后对教具的选择我进行了思考,觉得使用挂图对于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这一教具应进行改进。

2.贴绒式图片的运用,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内容论文提纲怎么写。由于教学挂图存在的不足,我在以后《家》的教学当中改用了贴绒式的图片,就是绘制一幅背景图,有蓝天、树林、小河等,而小鸟、白云、小鱼等则用贴绒图片,通过提问一一将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的方式,使幼儿更快更容易地理解了儿歌的内容,同时也更快地记忆了内容,更易于幼儿进行朗诵。但我们也发现,幼儿在开始进行完整朗诵时需要教师进行指图,才能按儿歌的顺序进行朗诵。如何让孩子能进行更自主性的学习呢?

3.图谱法的采用,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学习。今年我们成立了语言课题组,对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进行探究。我根据以前的经验和反思,决定将贴绒式的图片改进成“一一对应式图片”,即将蓝天、白云、树林、小鸟等制作成图片,采用图谱法进行教学。这种“一一对应式图片”提取了诗歌中的主要形象,使得主体更为突出,采用数学中的一一对应式排列,即蓝天的图片下排白云的图片,让幼儿更加明确一对对依恋关系,突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亲密的联系。教师通过提问一一出示(或请幼儿贴出)相应的图片,从而使幼儿通过图片的展示自主地学习儿歌,记忆儿歌内容,教师则在旁根据情况给予帮助或是提醒。

以上三种图片的设计和使用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其实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进。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次的改进都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师幼间的互动。三次采用的虽然都是“图片”,但却是从平面到贴绒再到对应式图片,体现了从静止到能动的状态,每一次的改进都使教具更具操作性。尽管只是使用简单的几张图片,但通过教师的设计,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来配合使用,使图片和自己的讲解融合幼儿教育论文,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和学习目标。让我们做到了传统式教具的使用同样能够像多媒体教学一样在教学活动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图片的设计与使用应该从从教学内容的情况出发,选择对自己活动更加有效的“图片策略”,才能使图片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三、案例启示:

随着课改的推进,幼教界也开始提倡“朴素教育”:即不要求教师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教具的制作上,把教学形式设计得很花哨,而应以朴实、有效的方法给予孩子相关的知识、经验、情感等。所以,“图片策略”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正是符合了“朴素教育”的精神。因为我们所说的“图片”,可以是印制优美的图片,可以是教师绘制的图片,可以是拍成的照片,还可以是幼儿画的图片,甚至于是教师在活动中临场发挥绘制的图案等等。这些都不需要我们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制作,有的甚至随手即可拈来,从而让我们将时间用在了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图片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即我们前面一直提到的“图片策略”。那么,如何恰当地使用这一策略提高语言活动的有效性呢?

1.分析教材,选择适当的“图片策略”。根据几年来在语言活动中的实践,综合上述案例中所提到的,我们总结出了几种不同的“图片策略”:教学挂图式、操作贴绒式、灵活图谱式(又分图标法、图文法等)以及多媒体播放式等。怎样选择这些策略呢?我们知道,教材是选择教学方法的第一根据,所以对教材就要全面地进行分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特点,才能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当的教具,完成教学目标。如上述的案例诗歌活动《家》,根据其作品的特点,采用图谱式的“图片策略”是最适合这个的活动。而儿歌《小熊过桥》,是以小熊这一幽默感、善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形象为线索,采取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明快的节奏展现出小熊过桥的心理活动,所以采用一整幅的有趣的情节画面,就能触动幼儿的感情,扣住幼儿的心弦。又如近年来幼儿园经常开展的绘本故事教学活动,是透过图画与方字这两种媒介在两种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绘本中的图画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体现了作者的绘画风格。如果我们采用描画下来制作成挂图的方式,一来工作量大,二来也较难表现出原作者的风格,无法让幼儿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因此,我们较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将图书的画面经过扫描幼儿教育论文,再通过幻灯片播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2.关注细节,正确地使用“图片策略”。不论是何种“图片策略”的使用它们的目的始终是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盲目的使用,只会在教学中起到反作用,我们应该了解图片这一教具的特点,并且在使用时注意一些小细节,如图片要适时取出和收回。如果注意不到就会很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每一种图片教具在使用前,老师要事先作好充分准备,自己先练习操作一遍,以免上课时手忙脚乱,失去了应有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如故事《河马村长》中,我们设计了一套可移动式的图谱,提取故事中的主要元素制作成图片和简笔画,根据故事的讲述、提问通过出示、移动、连线相应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故事的幽默与风趣。尽管是一样的教具,但由于两位教师处理的细节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位教师只出示了故事的主要角色,讲述第一段故事后提问:“你觉得河马村长会给小动物安排哪些工作呢?”孩子们的思维马上被激活起来,把自己了解的工作一一安排给了每只小动物,显示了孩子生活经验与想象力的融合论文提纲怎么写。而另一位教师则将角色和工作图表全部出示在黑板上,同样提出这样的问题,孩子就很自然地将角色与工作图表中的工作一一对应起来,缺少了猜想的趣味性,同时也阻碍了幼儿的想象力。

3.优化组合,促进“图片策略”运用的有效性。

应该说,幼儿园的语言教学离不开图片。以前传统的幼儿园统编教材中,有相应的配图和教学挂图配套使用。在当前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幼儿园自主选择的内容范围也无限扩大,而这些作品却往往没有可供教学使用的图片。因此,语言活动教学图片的设计也就成了一个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幼儿来说,好的图片不仅能将整个文学作品支撑起来,而且通过灵动的角色小图片的出示和移动以及变化,能让教学环节丝丝入扣,层层推进。而对教师来说,图片反复、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种优化的图片呈现方式,能强化文学作品的情节,突显人物个性,有利于幼儿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理解。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在于教师如何将一个适宜幼儿园教学的语言素材进行巧妙设计,让幼儿被活动教具所吸引,增强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趣幼儿教育论文,产生敢说、想说、愿意说的快乐情绪。比如在设计图片的时候,可将一些形象上较难表现的通过打印或是事先描绘好的方式呈现,而一些简单的形象或是符号等就可以通过边讲解边提问的方式直接呈现,或是直接全部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既节省了制作教具的时间,又让幼儿有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同时也是师幼间互动的一种小策略。如诗歌《春雨》中,我将诗中的种子、麦苗等用图片展示,而发芽、开花、长大等词语则是在边朗诵时边用简单的图案或符号直接表示出来,同时诗中的重复句则引导幼儿用符号或图案来表示。这套形象、直观的图符相结合的图谱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此外,在活动中我还首次尝试引导幼儿通过倾听教师的朗诵,学会用和看简单的符号标识进行朗诵。这一策略的采用让我发现孩子这方面能力的潜力,他们不仅很准确地评价了老师的朗诵,而且能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根据幼儿的答案,我在诗歌的图谱上标上了“- - - - ”、“︿﹀︿﹀”等符号,帮助了幼儿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此外,要灵活地运用“图片策略”,教师还要在绘画、即兴画上下苦工,以熟练的绘画技能、简笔画的快速,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够把图片用动态的形式展现,既能让幼儿很清楚地观察到细微之处,又能省去多媒体使用的繁杂程序,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中师幼的有效互动。

篇9

关键词:教育科研;根本任务;必要性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关于教育科研的概念在相关的学术论著中有很多种表述,但无论哪一种概念表述,其核心内涵都是:“教育科研是一种揭示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即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则是揭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虽然近几年,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逐渐被许多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所认同,但总体上来说,与教研活动相比,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是一种高大上的活动,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更显陌生和遥远。当前,很多中小学老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就是申报课题”等这些简单的认识上。有些中小学校为了促进教育科研的繁荣,要求老师人人做课题、年年写论文。这样的教育科研只是停留在无计划的盲目状态,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无多大益处,反而会给老师徒增科研负担,让老师对教育科研表现出抵抗和厌恶的情绪,也不利于中小学开展真正的教育科研活动。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应该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出发,以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通过科学的论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设计详细具体的有效教学实验方案,开展课堂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研究,从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效教学规律,提炼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从整体上改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率。而这些通常是学校日常教研所不能做到的,而必须开展教育科研。

对教师而言,教育科研不是脱离教师教学实践的额外负担,而是教师探索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申报教育科研课题都是为了论文评比活动及职称晋升的需要,并非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这种伪教育科研难免会成为教师无奈的选择和额外的负担,难免会出现论文抄袭和科研造假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寻求长足发展,改变被动教书匠的职业形象,开展基于内在需求的教育科研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可行之道。2014年9月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无疑是教育科研的成功典范。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是一项持续36年的教育研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真正处于自身改进教育教学的需求。李吉林老师说:“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矢志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科研还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科研,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释教育教学规律,并用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根据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不同,德国教育学家布蕾津卡将教育科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狭义的教育科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教育哲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类是实践教育学研究,其任务是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和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偏重于第三类实践教育学研究,通过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张 滢.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李吉林和她持续36年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4-10-23.

篇10

我敬佩一个人,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她是一位教师,当她所教育的学生和其他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她从不偏袒自己的学生,而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敬佩一个人,一个严厉而又和善的人。作为一位教师的她,对待那些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分外严厉,指导他们不断前进;而对那些学习认真的学生,又像一位慈母,和他们在一起沟通、交流。

我敬佩一个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她博览群书,尽管工作那么繁忙,她总要抽出些时间来看些书;不管网上的游戏多么吸引人,她总是打开阅读的天地。不论遇到哪类知识,她总能对答如流,总能告诉你她的理解和看法。

我敬佩一个人,一个以身作则的人。她教育学生、他人,总是先教育自己。她是级部主任,学校要什么稿件,她总是第一个上交;不管工作多么繁忙,她一直在向上攀登。她的付出,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所教育的学生已成才,所写的教育论文也被编辑采纳,她成功了!

我敬佩的那个人,就是我的老师,我所感激的“慈母”──唐老师。您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相信我们吧,我们一定会用最好的成绩来报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