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省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22:2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省级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方法落后,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较少
中职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教学方法也很单调,没有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没有下大力气去研究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教学方法。教师是以全班学生为对象,把全班学生看成一个整体去施教的,没有考虑学生之间各方面的差别。而且教师教学基本都只集中在课堂上,课下和学生交流太少,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无法因材施教。再加上使用专业实训室进行教学活动,很少直接在生产现场进行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软件开发而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活动的更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1、教材建设总比生产发展落后。我们编写出版的教材,要在教学实际中使用若干年,在这期间,科学研究有了新成果,生产技术有了新发展,不能及时补充到教材中去。
2、学校与企业及科研单位联系不密切。学校与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联系只能靠学校主动沟通,科研单位并没有明确的社会责任向中等职业学校介绍新技术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企业虽有社会责任但目前没有形成像许多发达国家那样向职业学校提供经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实际行动。学校本身受经费短缺的制约,不能及时购入新的设备和设施。
3、学校和教师还没有广泛地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学校和教师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的程度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内容。调研表明,凡是在区域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学校,总有一批教师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技术作用,其教学内涵就能紧跟生产实际,追踪着生产技术发展的前沿,否则,教学内容总是落后于生产实际。
(三)教学管理缺乏弹性
在当前的教学管理模式下,主要存在课程和教学时数固定、授课时间和地点不变、考试考核方式不变的现象,实际上这是将普通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移植于职业教育,这种教学管理使得任课教师不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更不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技能的掌握,但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学生之间千差万别,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在这种固定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对所学课程、任课教师、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时间以及学习的任务量是没有选择余地的,不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其结果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这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实训条件落后,不能满足技能培养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主战场依然是依赖课堂教学,教师一支粉笔,学生一本笔记,教学设施和实验设施不够完善,与生产实际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许多先进的生产和检测设备学校还不具备,使得相当一部分实验、实习项目靠教师演示,学生实际动手锻炼的少。校内基地建设不够,使得许多技能操作项目不能在生产现场教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足,使得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二、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一)建立教师科学发展机制,推进教师定期进修培训
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河南省在进入新世纪之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11”人才工程,即从中等职业学校中,评选出20名职业教育教学专家,100名学科带头人,1000名骨干教师。通过10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标;2008年10月河南省又制定了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评选教授级高级教师的决定;2010年3月河南省又在全国率先作出由省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评选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的决定,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资金的缺乏,使得相当大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水平方面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需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对各个学校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设施、校内外实习基地等主要方面进行规范,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要求,还要建立办学条件评估体系,设立评估标准,使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达标,并趋于科学合理。
(三)构建实践能力体系,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实践技能是通用模块、专门化方向模块和选修模块中所教授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教学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并从整体上规划每个实践环节。这种实践能力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要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技能考核在毕业前进行,既便于学生牢固掌握各项技能,也便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考核评价。
(四)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实行模块化课程开发
将课程划分为文化课、专业通用模块、专门化方向模块、选修模块和综合实习几个方面。文化课应突出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为职后继续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打好基础;专业通用模块是专业各专门化方向都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的基础;专门化方向模块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可选择、可替换的课程,是培养职业能力和突出职业特色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实习要保证安排一个学期的时间,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为其就业做准备;选修课模块可补充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使学生的选择和爱好得到满足,逐渐形成一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五)推进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
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提高单位课时的教学容量、演示介绍复杂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给学生建立直观生动形象的重要方式,应在专业教学中大量制作和采用电脑课件、电脑软件和其他音像制品等电子教材,利用多媒体设备授课,将教师和学生从“黑板、文字教材、粉笔”三大件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做好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才能加快教学改革,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广大教师深入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进而提高中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六)建立技能竞赛机制,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篇2
Internet迅速发展,网络教学是Internet应用的一个热门话题。网络教学中的教与学都和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有很大的差别,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基本素养
1.学会学习
与课堂教学环境下相比,网络学习中学生的最大的不同是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他可以选择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来学习。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生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伴随着这种自主性的是责任感,学生必须具有动机和自律来完成学习,缺少这两种素质的学生往往很难适应网络课程的学习模式。网络学习曾只应用于具有良好学习技巧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但是随着网络教学扩展到教育培训的整个领域,而许多学生没能掌握相应的学习技巧,结果,网络教学经常面临成绩下降,失学率上升的困扰,并难以推广和扩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会一些基本的学习技巧,例如时间的安排、目标的制定、进行自我评价等。还有如何有效地使用软件,进行网络搜索,利用通讯方式如电子邮件、公告板等。一些网络课程中讲到了这些软件的使用,但大多数课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学会掌握。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有些学生厌倦了通常的课堂教学形式,网络课程能使学生感到有些挑战性,并因此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关键是学生的参与程度。
本的写作和通讯技巧也是进行网络学习的学生必需具备的,尤其是在小组交互学习中。如果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有障碍,他们就不会习惯用电子邮件,参与讨论等。而且,网络学习能提供大量写作、通讯交流的机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积累了大量网络学习经验的学生学习技巧有明显提高。
要在网络学习中成功的学生必须善于学会学习。当今世界教育的最大难题是信息变化太快,大多数学科领域有大量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方式经常变化,网络教学的性质也经常变化。学生必须善于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来适应这些变化。
2.网上交往能力
网络学习不仅仅是人机对话,而且是人与人之间跨时空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尤其是参与协作式学习,交往的能力与技巧是很重要的。网络学习中的人际环境与实际的人际交往的环境不一样,需要新的交往技巧和行为方式。
人们参与网上讨论和会议的程度是不同的,一些人经常参加,另一些人只是阅读别人的信息而很少参与讨论。参与程度是以下因素作用的结果:(1)个人的拘谨或开放程度。(2)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3)对所使用网络软件的适应程度。(4)与系统连接的方便程度。(5)他们的多媒体写作与网上交流能力。(6)参与的动机程度。这些因素的影响决定着学生是否会参与网上讨论。
文化背景也是网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网络课程班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实际上,网络教学的一个优势就是世界参与性。然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社会风格,与其他的文化会有冲突,更不用提宗教和政治的分歧了。学生和教师必须对这些差异很敏感,与他人交往时也要考虑这点。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在课程早期细致地讨论这些问题。
总之,异步交互方式(电子邮件和在线讨论)对交往能力的要求比需要即时响应的会议要求低。由于需要时间阅读、起草,异步方式允许学习者一定时间后再答复,这会使拘谨、有限的通讯技巧、不熟悉使用软件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异步方式还允许对信息加以思考,这样会使得讨论深思熟虑。
3.参与能力
近几年已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学习模式。尽管这些理论在某些方面与网络学习有关,但很少是专门为网络学习提出的,只有参与理论是个例外。
参与理论(Kearsley&Shneiderman,1998)认为: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意义任务,以便学习。也就说,他们必须进行设计、制定计划、解决问题、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参与讨论。参与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协作性、基于问题、真实性。协作性意味着学生、教师、课程专家之间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平台、会议进行交互。基于问题意味着学生活动包括完成作业或项目,而不是参加考试、测验。真实性意味着所有的课程材料和活动是现实的,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
根据参与理论,一个网络班级应该以大家互相认识来开始,通常是要求学生在讨论平台上张贴自己的背景介绍。另一种方式是要求学生讨论对本门课程的期望和目标。另一个作业可能是要求学会成对地或成组地参与讨论一个基本问题,也可能是要求小组中的成员分析一个案例或对一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接下来的作业可能是一个大的设计或分析项目让学生在剩下时间里研究,并在课程结束时提交上来。
参与理论在许多方面是基于学习理论。它支持倡导让学生建立自己学习环境的建构主义。参与理论支持诸如情境学习的观点,另外,它还支持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的观点。
4.网上礼仪
在网上与他人交往需要一些特别的通讯方式--可被称作网络礼仪,以下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些常用"通用规则":
(1)尽量发短消息。人们不喜欢阅读长的电子邮件或讨论板上的信息。如果有很多内容要讲,把它分成几个短消息。
(2)不要用大写字母,尤其在短消息中。大写字母在网络相当于大声喧哗,就象在通常的讨论中大声喧哗一样被视为不礼貌。
只有当你想强调某点的时候再用大写。
(3)当你回电子邮件或会议通知时最好是开头第一句就给出你的主要观点或结论,这样表达信息不仅醒目,而且简明扼要。
(4)当你提到一个网址时,要给出它的URL地址,以便别人可以用到。最好是用可执行方式给出URL地址。
(5)在网上讨论时切忌使用偏激的或粗俗的话语。
正象有些人在个人交往中很得心应手一样,许多人成为网上交往的专家。当然,这意味着不仅仅是理解这些礼仪,还意味着计算机网络对他们是透明的,他们能全心专注于交流。一段时间后,许多学生也能达到这种状态。然而,总有些人对网络交互感到不舒服,如何使这些人适应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5.计算机文化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必须掌握计算机文化与操作使用以便在学习中有效学习。实际上,这对于年长一些的学生(大学生和成人)来说比对于儿童是一个更严峻的挑战,因为后者是在技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似乎很容易接受计算机文化。
高中学生要求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巧,如字处理、图象编辑、表格处理、连接Internet、使用E_Mail、网上浏览。在大学阶段,学生要求掌握某些专门软件的应用,如数学软件、统计软件等。不管是在教育的哪一个阶段,知道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是进行网络学习的基本技能。
显然,学生的计算机熟练程度决定了他们在网络学习中能否成功。应当考虑网络教学中应该花费多少时间来教计算机技巧。许多中学、大学、组织在课程培训中花大量时间来教计算机文化。然而大多数人是通过自学来获得计算机知识的,因此,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对网络文化的理解、适应程度在进行网络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总之,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网络学习者,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学会学习的技巧、网上交往能力、参与学习活动、遵守礼仪、掌握计算机文化等。
二、网络教学中教师的素养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更象一个教练、指导者而不是呈现者、表演者。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提高了,需要教师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程度降低了。信息可来源于数据库或协作学习,指导者不必要成为知识专家。另外,网络课程给教师协作提供了许多机会,小组教学正成为网络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通用形式。
1.交互和参与
网络教学中指导者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具有很高程度的交互和参与活动。这也意味着与学科专家、学生共同参与设计、进行学习活动。网络课程应当是一些与社会、自然相关的有现实性的作业和项目。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在在线讨论平台上,这样每个人都可看到、评论各方面的回答、反应。邮件列表的使用也可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它不能满足累积的讨论。
尽管提供了网络交互和参与的手段,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这种鼓励对于网络学习的新手或有大量作业的学习者尤其必要。最有效的方法是使参与成为课程的必需和评分的组成要素。每份作业可通过学生总体参与的程度评分。学生间的交互性可通过同学间的评价、小组作业来提高。在一个不评分的课程或自愿参加的课程中,交互性和参与性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如果学习内容有趣和有价值,学生不需要强烈的动机就能参加。因此,使用有意义的、有现实性的作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关键的。
另一个对学生交互性和参与性有影响的因素是指导者的参与程度。如果指导者经常在讨论平台消息或通过E_Mail给学生评论,会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好的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指导者必须大量参与以使学生也增加参与度。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交互和参与是密切相关的,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参与是指参加、在场,不包含任何的反馈。例如,许多学生可能参加一个实时会议,只有一小部分具有交互能力。交互是指学生与指导者、与其它学生的对话活动。对话意味着系统对学生的输入或选择有反应,如回答问题和查询结果等。很显然,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既要有参与,又要有交互。
篇3
(一)生活即教育理念有效地将德育过程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加强德育的效果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模式,纠正了传统德育中只重视知和情的错误,将德育融入到生活中去,把德育从传统的口头教育和纯文字灌输中解放出来,延伸到受教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去,把生活当作是统一知、情、意、行的有效德育途径和载体。生活即教育理念还重视知、情、意、行的联系和区别,不放任受教育者在生活中的道德选择,注意引导和启发,在拓展意和行的德育途径时同时也注意知和情的教育,做到知、情、意、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生活即教育理念能够发挥受教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德育是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在受教育者的内部思想斗争中,这种斗争源于受教育者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原有思想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从而产生理想的德育效果,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至关重要。生活即教育理念强调不要把受教育者封闭在象牙塔内,不要把德育搞死、搞僵,认为受教育者本身才是教育的主体,应引导受教育者去参加人际交往和活动,在学校生活之外,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体验道德标准。生活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不同的德育情景模式,让受教育者在生动的情景中选择和学习,认识到怎样的道德标准和道德选择才是正确的,让受教育者主动的、积极的、自发的去学习和进步,学会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教育。
(三)生活即教育理念重视德育环境的构建,对德育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德育的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的过程,不可能实现一蹴而就,有时可能出现波动甚至倒退。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巩固德育成果。传统的德育观只重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存在于受教育者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德育如果仅仅是通过课堂讲授式的教育容易使受教育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呆板、单一、枯燥的教授方式也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倦感。陶行知认为好的生活就会有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只会产生坏的教育,陶行知不仅仅在理论上重视环境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而且又特别把实践观引进了道德教育思想,他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结构开放、生动活泼的道德实践环境,生活实实在在存在于受教育者周围,起着重要的第二课堂的作用,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将德育实践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给受教育者提供实践机会。生活即教育理念反映出的对德育环境的重视还体现在重视集体的力量,重视构建良好的集体环境,发挥受教者所在集体的教育作用。受教育者生活在集体中,集体是受教者生活中直面的教育榜样和教育环境,利用集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利用受教育者的从众心理,形成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会对集体中的每个人产生导向和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影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每个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这种集体环境的教育。受教育者在参加集体生活的过程中接受集体的评价,一些不同于集体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会被排斥甚至谴责,从而影响个人放弃自己不良的道德取向保持与大众一致的方向,个体在这一德育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而是经历主动代替和自我选择的过程,从而产生集体环境对个体受教育者的教育作用。
二、如何发挥生活即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一)实现“生活即教育”的教育队伍多元化
生活是多元化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各种群体,生活即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贴近生活,教育融入生活,把生活当做是教育本身,因此要做到教育队伍的多元化才能够发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作用。积极发挥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群体榜样的教育作用,加强各种群体之间的沟通,如利用受教育者在校接触的老师和同学的先进榜样、家庭生活中接触的亲属的先进事例、社会上接触的德育榜样等,组织各种教育力量。除了学校教育的老师外,受教育者接触的同学、亲属等各种群体都可以被当做是教育队伍的一部分,积极联系他们,学会利用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群体进行教育,要把德育延伸到学校教育的外延,善于挖掘和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使受教育者直面生活中鲜活的教育榜样,实现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
(二)实现“生活即教育”在德育中的阵地化,系统化
生活是零散、杂乱的,而德育又有着反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如果没有对受教育者在生活中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仅靠一些临时性和突击性的教育往往不能够发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作用。因此可以组织一些连贯性较强,主题鲜明的活动,如礼仪文明月、学雷锋活动周、关注灾区系列活动等,利用各种场合,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应避免死板,避免走过场,把德育和体育、美誉有机集合起来,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在生活中寻找德育的契机,把德育融入到生活中去。同时,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好各种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网络建设,增强网络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不断拓展新的德育平台,关注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触的各种设施和场所,对这些设施和场所加强建设和管理并进行整合,占领生活中的德育阵地,实现生活即教育的阵地化,系统化。.
(三)注意生活中的引导,发挥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性
生活即教育的德育过程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教育与受教育的过程。由于受教育者缺乏经验,在生活中可能出现道德标准模糊甚至做出一些错的道德选择,还可能没有意识到生活中一些道德情景或者忽略一些道德选择,因此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下要加强生活中德育的引导,引导受教育者发现道德情景,选择正确的道德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要让受教育者参与到生活中各种的社会关系中去,并通过亲身的体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才能获得对社会关系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磨炼自己的道德意识,从而形成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选择,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性。
三、结语
篇4
我国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由三个人组成,爸爸、妈妈和儿女。父母对于体育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相应的行为都会对儿女造成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的学历水平比较高,经济条件比较好,就能够为儿女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提供深厚的经济基础,儿女进入大学体育教育之后,就容易接受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从各个方面对他们造成不同的影响。而现在许多父母都把考试拿到高分、考进名牌大学作为培养孩子的目标,而把孩子出去踢足球、打篮球、爬山等各种业余体育活动给霸占了,转而让他们上各种数学、英语、物理等补习班,再加上钢琴、小提琴等各种特长班。虽然也有的家长会让孩子参加芭蕾班、跆拳道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孩子的身体素质,但是家长的目的只是让孩子拿到等级证书,而不是说为了加强孩子的身体素质,从而影响孩子对这些体育特长班产生兴趣,体质增强的效果也不会特别明显。
二、基于学生体质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措施
基于学生体质,大学体育的教育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首先,各个大学需要树立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育教育改革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并且结合社会的要求对其进行培养。在体育教育的改革中,需要联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短期效果和今后一生的长期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理念,形成正确的体育行为,从而为今后坚持一生的体育锻炼做好基础工作。大学体育的教育改革的中心应该是对体育课程的科学建设,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体育课程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设计,着重增强体育老师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调动老师的主动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目标。其次,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好坏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获得长足进步,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对社会发展起到主要作用,但是如果他们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就无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许多大学都在体育考试的时候设立了不同的标准,比如男子100米跑需要多少秒,而跳远需要多少米才算是及格。但是许多体育老师在考核的时候,并没有严格把关,如果学生差一点及格都算作及格,或者再给一次机会。也有的学校在考核标准上设置得太低,几乎所有人都能通过,对学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作用。树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需要立足于学生目前的身体素质水平,针对学校内部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最后,大学的体育老师需要认识到体育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不是仅仅给学生放松玩耍的。体育老师需要不断对教学材料进行开发,着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老师还需要不断跟随时代的进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兴趣,在强健学生身体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从而成为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都良好的大学生。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并不是无法解读的秘密,它是有内在规范性与规律性的。它也不是教师个体自发、无意识发展的结果。它是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的。
一、教学机智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机智的定义,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学机智是指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与才艺,国内有的学者的定义则更加简洁明了,认为教学机智是应变处置的艺术。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外现,教育智慧的对象是现实性的,智慧成长的方式是实践性和行动性的。把教学机智看做是某种能力,是对它的一种不恰当的抽象。综合以上认识,本文中的教学机智采用“教学机智是一种应变处置的艺术。”这一内涵界定。与此同时,笔者同样认为:教学机智是成熟的心智技能与执行力的综合体。
完整的教学机智包括主动的教学机智和被动的教学机智。被动的教学机智是指在处理难以预料的事时,疏导冲突,消弭矛盾,从而使教学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主动的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并没有受到意外问题的责难,因情境触发,突生灵感,并立刻行动,使课堂情景更加灵动,充满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必要性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发生了新变化。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非师范毕业生与硕士毕业生加入到小学教师队伍。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社会实践经验相对匮乏。而教学机智是一种实践智慧,动态生成于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以,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活泼好动的学生,语文教师的应变处置能力还很稚嫩。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正处在性情、人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正处于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小学教师身负重任。在看来:小学教师的责任比大总统还大。而教学机智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优先考虑学生幸福、巧妙化解分歧与冲突为显著特征。一个充满教学机智的小学教师,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机智的运用上的不足
(一)脱离情境
语文教师可能有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并不像一名真正的教师。有些语文教师是以非介入的心态做事,而不是全力以赴,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结果错失难得的教育契机。他们出离课堂情境,心思游荡,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显现出了某种不作为。每一节课,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不会有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每节课,语文教师都应认真对待,都应是一个精彩!
(二)惩处不力
小学生的失当行为有吵闹、打架等,“恶作剧”是其中最常见的失当行为。这种显性的冲突,对课堂教学秩序的影响最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往往弄出很大的动静,使教师不能回避,迫使教师去直面解决。语文教师往往没有有效的惩戒方法,是处理这类问题失败的根源所在。譬如语文教师往往容易发急发怒。有的语文教师则可能花上很长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耽搁了正常的课堂教学进程。奥地利教育家贝多尔叮嘱教师不可以忘记:只要在健康气氛中解决的冲突,便会具有教育价值。
(三)被动应对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尚不娴熟,在课堂上,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对教材的讲解以及课堂教学流程的顺利推进上。这样子就容易忽视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情感、认知状态。结果,语文教师不能敏锐捕捉到学生神情、姿态等反馈的信息,疲于应对班级里频发的状况。
(四)情绪易失控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未知充满了好奇,天真、活泼,惹人喜爱。所以,一般没接触过实际教学的人通常很难理解下面这样的情境:一个平时性情温和的年轻女教师会被小学生气得赌气离开教室。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机智养成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
语文教师在思想、理论上的完善、成熟的认识是拥有教学机智的第一个层次。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行动才能跟进。
(二)训练思维习惯
常规和习性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不变通和枯燥的迹象。但是,这些没有受到批判性反思的习惯本身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或者从教育学上应该受到责备的。事实上,优秀的教师会表现出源于仔细反思并长期形成的良好习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并不总是需要瞬间的、批判的、理智的反思。好习惯能影响教师一生。思维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思维习惯让你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现实,而心理暗示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下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做一个阳光的教师。训练思维反应品质,换个思路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习惯,这样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知常用策略,重视教学语言机智
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学机智可以用言语、眼神、动作、气氛来调和,认为沉默,幽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语言是课堂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学语言主要是指:口语和体态语。教师运用这两种语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叫做教学语言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位优秀的教师知道那些躁动不安、过于好动的孩子可以通过镇静的声音让他们安静下来。
篇6
目前高校通知宣传主要用到网络(网站、BBS论坛)、手机电话(微信)、微博和QQ群等几种新媒体,如表1。
1.网络
高校内网建设,可以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园地、建立网上舆情监测、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网站等,但学生上课或在户外时,网络则不能第一时间将关键信息通知到位。
2.手机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不断扩展,及3G、4G手机推出,使手机成为集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与一体的大容量、高速、互动的多元化信息传播平台,如手机短信群、手机报、手机QQ、微信等,但手机媒体的正确使用却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微博
微博的迅速发展,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手段,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微博图文并茂,可以将某一教育理论生动呈现,但微博普及性相对不高。
4.QQ群
QQ群的组织形式主要基于关系,可以根据各种关系进行分类,一对一交流或者多人进行交流。但QQ群的针对行式相对一个范围的,对于重要讯息仍需其他媒体辅助传播。
二、如何将手机新媒体更好的应用于高校学生教育
1.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优势
及时性:利用手机媒体对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焦点问题和热点话题,及时进行解答、交流沟通,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增长见识、碰撞思想,对于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及时传递突发事件的信息及正确的态度。互动性:通过短信群发、手机QQ、手机微信等手机媒体方式,积极开展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手机文化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不受空间限制进行交流,增强思想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任感,实现预想的教育效果。便捷性:通过手机媒体将各类学科专业信息,及时快速地传递给广大学生;将重大节日、先进人物事迹编制成相关的信息发送给学生,开发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载体。隐密性:手机媒体通过新型交流方式,架构人际交往的隐密环境,让大学生拥有便于倾诉、乐于倾诉的心理健康交流平台,为师生之间架起一条和谐融洽的心灵沟通纽带,及时排除心理隐患。
2.排除手机媒体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运用手机媒体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手机信息媒体是强制性传播,不能自动进行信息筛选过滤,可随时随地传播恶劣信息,影响范围广泛。甚至,手机在大学生中的不当应用扰乱了课堂纪律并方便了考试作弊。因而我们要努力排除手机媒体就学生的消极影响。开展媒介素养课。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鉴别意识、信息道德素养和信息传播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面对手机媒体信息污染,提高信息鉴别能力,提高不良信息免疫能力,维护和谐的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空间。提高审美情趣。通过主题手机报,可以图文并茂、音视频俱佳的新闻信息,宣传正面的手机媒体应用知识,促进大学生善于有效利用手机媒体,发挥手机媒体该发挥的作用。建立监控管理。
篇7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大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好。目前多数大学的硬件和软件配置都比较齐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都有相应配套的实验设施和良好的实验环境。研究生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便利条件,投身于实验室,做一些相应的科研,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模式锻炼。
(一)组建本科创新团队现在大学本科阶段就比较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建设有大学创新实验室。学校除了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申请创新项目,并提供资金支持,以便于学生在实验室进行项目研发。这种形式的创新团队,研究生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项目开发。根据项目的需要,研究生自行自定项目规划,从所需知识的传授到技术研发的实践,研究生全权负责。这其中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备课、讲授、安排项目的进程,定期的检查项目的进度,解决学生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通过这样的锻炼,不仅使其在全面掌握知识、语言表达及组织教学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使其在全面规划、指导科研、积极实践等技术研究方面得到了全面锻炼。
(二)参与导师项目导师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他是“培养什么样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决策者。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专研领域,因此研究生导师的选择决定了其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部分研究任务,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这个过程中需要研究生从科研思路、实验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具体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导师以及相关科室老师对研究任务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这样可以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从实际项目的开发培养做工程的科研能力。
(三)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大学在人才培养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条道路,采用这种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提供给研究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从而增加其就业技能。学校根据研究生的学制要求,采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校期间研究生用一年的时间完成知识储备,一年在单位进行实习锻炼。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互动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为核心,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创新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了教师与研究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让研究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除此之外,研究生在校学习中,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合作企业参观、实习,接受企业工程师的专业培训,在校期间也可以邀请技术人员到校进行专业指导,做一些涉及专业的实验练习。在公司实习的一年,培训完成结业成绩合格的,可以取得学校认可的相应学分,实现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学分的置换。
二、结论
篇8
学生的倾听与表达与课堂效率有着非常密切关系,好的倾听习惯和语言的表达可以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倾听习惯与表达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个舞台,加强训练。因此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就能吸引学生倾听,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历练自己的表达的能力,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倾听能力差,表达能力也不好,不善于表达,导致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也不好。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倾听和表达能力。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就是一面镜子,要做好倾听、表达的引领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平时要多注意自己的倾听与表达方式,对学生的发言要耐心倾听。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准确,特别是对概念、法则的表达如果不准确,会造成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影响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路时也会不完善。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认真倾听、学生表达的思路是否清晰,不能只留意优生,要更多关注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倾听与表达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找出适合提升各个层次学生倾听、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获取知识,去领悟数学知识。
二、关注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经常采用实物演示、情境再现等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以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创设情境,调动起他们参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和肯定。面对学生的不尽人意的回答,教师还要以饱满的热情给予宽容的评价。运用多元化的激励评价机制,对学生客观地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它飞一会儿,因此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自评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动手实践操作,将学生自由探索引向深入
课堂是学生智慧涌动的河流。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优化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历练自己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为实践活动创设条件。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都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不断把学生引向纵深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起到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积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养成一种学习习惯。
四、重视学生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9
辅导别人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的深化过程,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为了做好辅导工作,学生会有意识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会很自然的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思考,深化自身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因此能够实现自身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另外,从接受辅导的学生角度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伴随着很多疑问,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向老师发问而把问题忽略过去,其结果就是影响了后续学习。而助教都是上一级同学,因此学生没有距离感,会觉得很亲切,乐于发问,从而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学生助教的选拔和分配
2.1选拔依据
学生助教的选择遵循自愿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即既要鼓励学生的热情又要兼顾辅导的效果。首先由学生自愿报名,之后通过考试进行选拔,考试由授课教师以口试形式进行,随机选择主要知识点由学生当场作答来判断其知识掌握程度,口试的好处在于,不是简单知道学生答案的对错,通过学生口述,可以看出其考虑问题是否思路清晰,表达问题是否清楚明了,这两点在作辅导工作时非常重要。另外,在选拔时,还可参考学生在大一年级学习此门课程时的表现,如学习态度,考试成绩等。学生助教的人数通常设定在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结合学生的报名情况最后确定。
2.2组织形式
本门课程的课后作业因为有合作形式,学生已事先分成若干作业小组,每组2-3人,考虑到学生助教水平的差异性,为避免其能力不足或责任心不强对所辅导的学生没有帮助甚至反向作用的风险,不采用一个助教对应一组学生的方式,而是使用助教组—学习小组模式,即2-3名助教组成一个助教组,一年级学生每3个作业小组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一个助教组对应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分设组长一名,负责小组学习的联系和组织工作。这样,既降低了前述风险,还可以起到优化资源的作用,如当小组辅导时,每个问题都可由理解最好的助教来负责,自然可以提升辅导效果。
2.3助教组的分配与调整
助教小组在开课之初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教师对学生有一定了解后,根据学生与助教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调整。
2.4对助教的要求与评价
认真负责是对助教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关注每一名助教的工作态度,结合同学的反映,对不称职的助教会取消其资格。从培养助教综合能力的角度,教师会要求每个助教作日常工作记录,学期结束时,教师会对每名助教的工作情况做出评价,考虑到助教经历可以看作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评价可成为学生毕业找工作时的辅助材料。
3学生助教的工作内容
3.1批改作业
为保证《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本门课程布置了大量作业,助教的基本工作之一就是批改作业。但是,最初的几次作业由教师自己批改,以便尽快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程度,之后教师每次随机抽取三分之一的作业自行批改,其他作业则按照助教组—学习小组的对应关系由助教完成,批改后要汇总本学习小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反馈给老师。由于作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每章的决策问题、阶段学习情况问卷及中期测评由教师一人批改,以便直接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2日常答疑
如前所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既可以向教师质疑,也可以向对应助教组的任何成员询问。助教组每周安排一次固定的辅导时间,完成对应学习小组的辅导答疑工作。
3.3负责小组辅导
小组辅导工作主要包括作业辅导和阶段辅导。作业辅导安排在每章作业批改之后,教师和助教根据每章作业的完成情况,汇总问题由助教负责实施,当然若某章内容比较复杂,课时长,或某次作业后问题较大,也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增加辅导次数。阶段辅导是将整个课程按照内容的关联度分成几个阶段,在阶段测试后结合存在的问题实施的小组辅导工作。为保证辅导质量,每次辅导前助教需要与教师讨论确定辅导题纲。
3.4负责小组讨论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59-01
现代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文课中所应努力培养的能力之一,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能使一个人在社交活动中更好地听取别人的讲话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更好地为人处事,是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一。
一、端正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认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而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以笔试为主要模式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只顾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而忽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使得现代社会对公民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本着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当成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着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
作为领路人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教学素质。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但是目前,我国中学很多语文教师缺乏带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素质。很多老师普通话不标准,吐字不清晰,发音不标准;还有一些老师理论知识欠缺,实践经验缺乏;还有的老师口才不佳,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些都极大制约了初中语文老师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为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教师的素质高了,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
三、加强课堂训练,上好口语交际课
口语交际课是现在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有相关内容,在课程的安排上,也要充分重视这一方面。现行人教版教材将口语交际训练与写作训练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每册教材安排了六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同时,部分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口语交际练习题。这就为口语训练课提供了充分的素材,教师要熟练驾驭教材,充分地收集资料,科学合理地安排口语交际课程,适时给予方法指导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切忌过多的口语交际知识讲解,把时间让给学生,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创设好的口语交际环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它离不开特定的情境。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程,创造出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表现和展示,以进行口语训练。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要充分调动想象力,精心设计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场景的交际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进行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让学生充当裁判员、调节员处理教室里发生的事情。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五、拓展口语交际渠道,加强学生课外口语训练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仅仅在课程上进行口语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老师还应引导学生拓展口语交际渠道,加强学生课外口语交际训练。例如可以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主题班会,采取类似如记者招待会、记者采访的形式进行口语训练等,当然,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在社会中训练口语,多与人接触,加强与父母和亲朋好友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六、对口语交际训练进行科学评价,以保证其可持续性
在教学活动中,科学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口语交际课程中也是如此。教师评价与学生自主评价相结合;评价应多一些鼓励因素,少一点甄别与选拔成分。这样不仅能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便于调整教学方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坚定学习信心,增添兴趣。仅仅这样还不够,如果把口语交际能力纳入高考、中考,在高考中考成绩中占一定的份额,就会赢得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普遍重视,从而使口语交际教学具有持续性,不再是阅读、写作的附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