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22:1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得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得论文

篇1

一、为沟通架设一座桥梁

人与人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师生之间,师生之间沟通工作做得好坏往往是决定班主任工作质量的关键,因为班主任要想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学生。”了解一个学生的外在特点容易,但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却非易事。然而,这对于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我,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一点优势。都说新老师特别的随和温柔,虽然片面但对我来说倒也真实,我想这无疑也是我与我班学生良好沟通的一座隐形的桥梁。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比较特别,有时候看起来胆子很小,因为她居然会因为上课不敢举手上厕所而尿裤子,有时候看起来又很胆大,因为她经常会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开小差而且一刻也不得停,多次提醒后仍不见效,于是我找她谈话,把她叫出到教室后面的休闲区,我说:“林X,知道你平时给老师留下了怎样的一个印象吗?”她摇摇头。“那你觉得自己上课的表现好吗?”她还是摇摇头。虽然她一直没开口说话使得这个谈话有点不顺利,但我也发现了她底子里应该是一个内向的女孩而且她也知道了上课的表现是不好的,我接着说:“那表现不好怎么办呢,可不可以让自己进步一点呢?”她点点头。“好的,老师相信你!那你回去吧!”第一次谈话在她没说过一句话的情况下结束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终于逮到一个机会发现她没在开小差了,于是我对大家说:“大家看林X,看她听得认真吗?”全班小朋友一致肯定。下课时,我又把她约到休闲区,说:“老师今天看到你的进步了,你以后肯定会改正上课不认真的缺点的!”没想到她迟疑了一会儿,开口了:“老师,我有时候经常管不住自己的,我知道不应该开小差的。”听了这句话我如同被浇了一头冷水,但也意识到她愿意和我说她的心里话了这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立刻鼓励她:“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已经很了不起了,老师相信你会一天比一天进步,到时候把这个难改正的缺点改掉,成一个了不起的人!”她笑了,我也笑了。这以后我发现她的确比以前进步多了。

和学生随和,友好地相处成了我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一座隐形的桥梁,使我的班主任工作更加轻松而精彩。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能拨动学生心弦的相视而笑,那是我最开心,最得意的记忆。

二、为教育插上两个翅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平时我是非常随和也可以说是温柔的,但当遇到学校、班级所定的制度,我是严格执行的。在工作中当然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进而让他们对自己严格要求,逐渐自觉地执行各种制度。现代教育特别要求体现人本关怀。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做一个“播种阳光的人”,用关心、信任和激励,把阳光的种子撒进学生的心田。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为教育插上两个翅膀:一是严厉,一是慈爱。而且我觉得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严中有爱,爱中有严,要努力寻找好它们的平衡点,探索一个融严厉和慈爱的教育方式。这段时间我在班上大力推行这样一种处罚方式:当遇到学生犯错误,班主任一定及时处理,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我罚他上讲台唱一首好听的歌或者讲一个动听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受这种处罚方式的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因为他在上面唱歌或者讲故事时下面的同学会给他热烈的掌声,可以说他是在一种很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唱歌或者讲故事,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对他的口才及胆量是一个考验和训练,对于违反纪律情节较严重的学生,我会召开班级评价大会,请他站到讲台那儿,然后其他小朋友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对他说,在这过程中引导其他小朋友说出那个小朋友哪里做得不好了,这么做的后果以及对他们提出希望,等他认识到错误做出改正错误的承诺后让他们回座位。在课后我找他谈心,发现他都已经很清楚自己的错误并且都有了改正的决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要处理好他可能会产生的失面子情绪,安抚好他们。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努力去营建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使每个学生将这个班当作自己的家,人人都爱她,时时都想着她;与她共荣辱,使班级有着良好的班风,学生在此生活学习,健康成长,乐在其中;教师上课兴趣盎然,乐在其中;班主任管理得心应手,乐在其中。

三、为管理配上三辆马车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想象到过的。大至教育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然而我发现班主任如若事必躬亲,不但自己累垮不说,而且也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觉得担任班主任工作,可以为自己的工作配上三辆马车。

1、重视班干部的培养。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班主任要明确班级努力和前进的方向,营造一个温馨而又充满朝气的学习环境。把任务下放到班委手中,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只是个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及时解决,对班委会工作鼎力相助。久而久之,班级的事情有人管理,学生们遇事主动去做,积极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我也为他们增加了锻炼才干的机会,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2、重视班级的评比,做到事事有总结。小学生好胜心强,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积极引导,是促进班级和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各种评比活动中无论是取得了成绩还是以失败告终,有活动就有总结,学生自己要总结,班主任要总结,使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明辨是非,积累宝贵财富。这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环。

比如在周一学校会公布各种常规检查的成绩,小朋友们会因为得了流动红旗而高兴,也会因为失了流动红旗而沮丧。在晨会课时我就让他们分析最近的表现,他们会指出各个表现不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集体批评,我呢就是加以总结,肯定学生的进步和表现特别好的地方,鼓励他们继续自觉遵守各项规范,同时对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从而让他们改正缺点,为班级做贡献。

3、重视家校的联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家庭时刻都在无形中给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影响。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在家长与班主任取得一致、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家长会时我认真对待,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平时,也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例如我班的顾X同学,在家中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通过与家长交流,我了解到该生在家中贪玩,爱看电视,总是对家长说没作业或作业做完了。为此,我除了找顾同学谈心外,也与其家长密切配合。在学校由我指定一个学生检查他登记的回家作业,在家由家长督促其完成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顾X基本上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成绩也稳步上升。

篇2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元化的浪潮,与时俱进,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当代的大学已经将思修、近代史纲要、马克思基本原理、毛概这四门课程列为重要的公选课,这四门课程也是考研中的政治科目中的内容,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学校中,也应当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内心世界的变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生们同样面临着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学校应当开展各种心理教育课程,缓解学生的压力,教师要努力培养起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将思想政治同当代社会主要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地推陈出新,改革教育方法,以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创新教育理念,教学生“做人”

时代要进步,必须要创新,当今时代要求我们进行创新。那么,对于高职德育教育来说,也应当进行创新,创新理念,将教学生“做事”转移到教学生“做人”上去。当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就是“以人为本”,而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局限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也应当加强德育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高素质、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人。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手段,通过德育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在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人。高职学校应当进行德育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将德育教育拔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学生能够接受更优良的思想、方法、指导,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并培养出一批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结语

篇3

认为师德为首位之说并不是今日才提出来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论语》中关于培养品德的论述俯拾即是。而孔子有颜回那样学问渊博、品格高尚、以德著称的学生,不仅仅是因为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能身体力行。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以人教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如果教师在1堂课上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在另1堂课却当众辱骂学生,何谓师德?何谓为人师表?

热爱、关心学生历来是教师师德的1个核心问题。热爱、关心学生是多方面的,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做好转化工作;在生活上,教师要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学生;在学习方面,教师要对学生指导有方。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2期课改的全面推进,关爱学生突出地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学习方面。即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有趣,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什么说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师德的核心呢?我以为,在关爱学生方面,减轻学生的负担难度最高,教师花费的精力最大。试想,如果教师的每1节随堂课都备成公开课那样,教师花费的精力该有多大?再说,备好课仅仅是上好课的1个方面,还要有教学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综合能力,要真正上好1堂课是很不容易的,并且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尤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这就意味着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就得加重教师的负担。由此可见,能否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是教师是否真正关爱学生的关键,是教师高尚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师德的核心。而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就要发扬3种精神:1是拼搏精神,只有拼搏才有可能成功;2是奉献精神,奉献是教师的天职;3是钻研精神,刻苦钻研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必然途径。

教育,就是从爱出发的,没有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射进学生的心灵。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可见,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的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正在健康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1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1、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只有受到教师的尊重,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

1位学生小王,每次上课都不带美术用具,总是趴在桌面上玩弄自己的橡皮擦,同学们开始绘画、制作时,他就开始用作业纸折飞机,无论我怎么和他讲道理他都保持“1贯作风”,为此我很头疼。

在《让我的飞机上蓝天》1节课上,要学的是折各种各样的纸飞机,并用剪刀、彩笔等用具进1步加工美化。在讲解、演示几种纸飞机折法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王也认真地看,当我折好1架纸飞机时,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接下来的学生活动中,只见他“1反常态”到处向其他同学借彩纸,然后认真地折起来。折好1架纸飞机时,他开心地笑了,并开始试飞,可是飞机怎么也飞不远。他有点困惑,又有点着急,固执地1直试飞。看到他对纸飞机这么着迷,我想,这说不定是个了解他的好机会!于是,我走到他身边与他谈论他的纸飞机,和他1起寻找飞不远的原因。他的兴致显然很高,很虚心地听取我的意见,并在我的指导下将机翼进行调整。再次试飞时,他发现飞机飞得远多了,开心得向我连说几声“谢谢!”。为了激发他更大的兴趣,我又折了两种不同的纸飞机,还告诉他美术课上还能学到许多比折纸飞机更有趣的内容,可是如果连用具都不准备,就无法学到本领。我还许诺只要他每节课都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准备好用具,就奖励他1架小小纸飞机。在后来的课堂上,我欣喜地看到了他的转变。

2、爱学生,就要留心细节,关爱所有学生。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1言1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善于观察,热爱所有学生。

曾经在我的班上有两位特别爱发言的学生,小星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小敏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但总是不能流畅地表达。我提问常常叫到他们,小星的每次发言都能赢得同学们的支持,而小敏由于表达不够流畅,常惹得其他同学哈哈笑。开始时,我总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们,对小星的表现加以称赞,对小敏的发言加以鼓励,虽然多次看到她带着失望的表情坐下,但仍觉得自己挺公平的。

有1次,小敏回答问题之后,同学们又笑起来,于是他自言自语:“反正我是丑小鸭,你们就笑吧。”说完,就趴在桌上看着课本。我忽然意识到,平时对她只有鼓励,没有肯定,使这颗幼小的心受到了伤害!其实小敏的想法都很有创造性,只是语言表达不到位,我怎能忽略对她的赞扬!顿时,1种内疚涌上心头。不行,我要让她感受到自己也是“白天鹅”!课上,我请小星发言,待她发言完毕,就让小敏来发表自己的想法。她的想象很精彩,虽然语言表达还是不够流畅,但我对她的创造性给予赞扬,竖起大拇指夸他:“真棒!”同学们也用佩服、羡慕的目光看着他。我说:“没有哪个小朋友是丑小鸭,只要肯用心,动脑筋,大家都是老师眼中的小天鹅!”小敏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此后,我更加留心孩子们的表现,尽可能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扬。我欣喜地发现,有些原本不爱发言的孩子也举起小手了。

3、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放纵宽容、袒护溺爱,而是严格要求、富有教育意义的爱。

小吴是个聪明活泼的男孩,每次绘画或制作前的讨论都表现得很出色,常有奇思妙想。他的作品张张都透着孩子特有的纯真和灵气。我1直很喜欢他,经常表扬他。渐渐地,我发现他对待同学有点傲气。

有1次,他忘了带水彩笔,同桌热心地和他1起用。后来因为同时都要用到绿色,小吴不肯让同桌先用,和他吵了起来,还说别人小气,最后,还很骄横地把同桌的绿色彩笔扔出了窗外。同桌急得哭了起来。我走过去,小吴还1脸的不以为然。虽然我1向很疼爱他,但1俊不能遮百丑,响鼓更要重锤敲,犯了错误,绝不能纵容包庇。于是,我严肃地批评了他,明确地指出他的错误,要他自己想想该怎么做。他显然没有想到我会对他这么严厉,眼泪吧嗒吧嗒落了下来。过了1会,他向同桌道了歉,并到走廊上把绿彩笔捡起来归还同桌。从那以后,他对待同学的态度随和了许多。

篇4

【关键词】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教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在高等学校新闻院系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课程系列中,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都是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性的课程。它们是在培养新闻学子专业精神和专业素质的过程中发挥过和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两类课程。

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大致分属“学”与“术”的范畴。梁启超在《学与术》一文中说过:“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则认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高叔平,1996:p398)梁启超之论,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学”与“术”的分野以及两者各自的内涵,不无启迪意义。然而将此论用于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则有需注意之处。笔者在上文特意说明: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大致分属“学”与“术”的范畴,意在强调:对新闻“学”与“术”所作区分,不可太过绝对。实际情况是:新闻业务,虽为“术”但“术”中有“学”,而非纯粹的“术”;而新闻理论,则是密切关注新闻业务此“术”的“学”(当然,它也还要关注新闻业界的现实发展状况和其他应当关注的问题)。相对于新闻业务而论,新闻理论并非高高在上之“学”。所言,则道明了“学”与“术”的关系。“学”与“术”,既有区别然而又有联系,它们都必须以对方为凭借或基础。的见解是颇为可取的。

新闻有“学”,但此“学”与文、史、哲等“学”相比,更偏重于应用,因而被划归为应用学科。新闻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新闻。新闻是以特定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作的反映。在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点上,新闻与文学有相通之处;但是新闻反映生活,采取的是真实报道事实这样一种特定的方式。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程序上体现为:由新闻采访到新闻写作(此处的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写作和新闻评论写作),再到新闻编辑和公开刊播。在此过程中,“术”无疑占有重要地位。新闻与在反映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人学”内涵和审美特点的文学的差别,当是十分明显的;新闻学与既包含对文学的研究、又包含对语言文字的研究的“文”(文、史、哲中的“文”)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新闻学内部的情况而论,作为分支学科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前者更偏重于“学”(但又并不全然撇开“术”),而后者则更偏重于“术”(当然是“术”中也有“学”)。从一个方面说,新闻理论教学和新闻业务教学的关系,大抵也就是讲授“学”与讲授“术”之间的关系。对以上两类课程,无疑应该并重,应该兼顾,而不能顾此失彼。诚如所言:“两者并进始可”。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新闻之“学”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得益于新闻之“术”所提供的基础和养料。新闻理论从包括新闻业务在内的广义的新闻实践中经科学抽象而来,反映了人们在对新闻现象、新闻活动、新闻事业进行理性探索方面所形成的深厚积淀和智慧结晶;它反过来又对新闻业务、对新闻之“术”有着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为新闻之“术”的掌握和使用者提供新闻思想和睿智灼见,使之能站到比较高的立足点上思考和认识新闻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在思考问题所体现的深刻性方面胜人一筹。当然,对新闻业界人士和新闻学子的新闻业务实践产生积极和良性影响的,除新闻理论而外,还有其他学科的理论。它们共同陶冶着上述特定主体,并共同参与构成了特定主体的理论素养。新闻理论素养作为特定主体理论素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新闻业务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因此它的作用尤其不容低估。

在新闻业界,业务出类拔萃的人士,其新闻理论功底一般说来不可能不扎实、不深厚;而新闻学子中,新闻理论底子欠佳者,则难以在新闻业务课程的学习中有突出的表现,在以后的新闻生涯中更是难以长久保持后劲和竞争优势。以上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两者关联之紧密。

诚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关系,并不能等同于新闻理论课程与新闻业务课程的关系,也不能等同于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业务教学的关系。但是探讨两类课程及教学的关系从探讨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关系起步,这又是完全必要的。从新闻教育的角度进行考察,上述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常有相交叉和交融之处。一般而言,新闻理论课程作为先导课,在安排上往往先于新闻业务课程,以此可以激发新闻学子的理论兴趣,培养其理性思维能力,同时为此后的新闻业务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新闻业务课程的任课教师,也总是会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适时引导学生重温在新闻理论课程中学习过的内容,或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对新闻理论课程中的某些内容作出新的更具体的阐发。需要说明的是,新闻理论课程先于新闻业务课程开出,与“学”与“术”“并进”的理念并不违背。“并进”,并非时间上不分先后,而是在重视程度和用力程度上不厚此薄彼。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前者以“新闻学概论”为课程名,围绕新闻展开理论探讨和阐述,涉及新闻本体、新闻传媒、传媒受众、新闻传播、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等一系列重要命题,旨在探讨新闻自身(新闻的界定,新闻的功能、本质,新闻信息传播以及新闻传播的规律),探讨新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新闻与社会生活,新闻与受众,新闻与经济、政治和文化,新闻与法律,等等);后者则涵括了采、写、编、评、刊(播)等多门课程[1],既涉及具体的操作层面,又探索其中的相应规律。毫无疑问,新闻业务所涵括的每一门具体课程,都有着自己的理论和理论体系;而作为新闻学的三个分支学科之一的新闻理论(或称理论新闻学),则是整个新闻学中的统摄性的理论。依笔者之见,在新闻教育中,应致力于体现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业务教学之间应有的紧密联系,并利用两者之间的紧密的内在联系,使新闻理论课程和新闻业务课程各自从对方身上获益。具体而论,即:在新闻理论教学中,任课教师以新闻业务课程中的鲜活内容和经典个案来诠释新闻理论中的有关重要命题,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著名记者的相关实践,来证明新闻理论范畴的重要理论观点;在新闻业务教学中,不仅要以新闻理论剖析典型个案及其成败得失,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新闻理论指导新闻业务学习和实践。两类课程的任课老师,都可以考虑或是向新闻理论课程或是向新闻业务课程做点内容上的恰当延伸和拓展。

说新闻理论课程与新闻业务课程关系密切,并不意味着在新闻业务课上大量地讲授新闻理论问题;说新闻理论课程和新闻业务课程重要,也不意味着用新闻理论课程取代新闻业务课程,或用新闻业务课程取代新闻理论课程。[2]而只是说,在教学中要发挥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的某种应当可以发挥的指导作用,发挥新闻业务对于新闻理论的某种确实具有的支撑作用。

新闻理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业界人士和新闻学子都认同它对于新闻业务的指导作用。一些新闻业界人士并不推崇新闻理论,或将它束之高阁,认为新闻理论是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是新闻业务,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而言未必管用;部分新闻学子,也并没有对新闻理论和新闻理论课程予以足够重视,没有把新闻理论当作对新闻业务真有指导作用的一门重要课程。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新闻业务重要性的认识,也并没有与它对新闻理论所具有的某种支撑作用联系起来。上述两个方面的认识,其实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有关人士对于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业务教学两者关系理解上的一定程度的偏差。

新闻理论并不只是为回答新闻业务中的问题而形成和产生的。它有着更为宏观的研究视野,既关注新闻业务,又关注除此以外它所应当关注的各种问题,并从学理的层面予以思考和给出回答。同样道理,新闻理论课程也并不就是为新闻业务课程而设置的,并不只是新闻业务课程的铺垫。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性质、功能、特点等)、新闻传播、新闻作品、传媒受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传播实践包括各类新闻业务的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特定主体学好了新闻理论课程,能对他学好新闻业务课程并切实提高新闻业务能力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

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提供与新闻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理性思考,提供在探寻新闻规律方面所形成的真知灼见。曾经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1966:p263)在以上论述中,前一个“感觉”,依凭的是直觉或经验,固然很直接、很感性,但是毕竟难以达到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理解事物的境界;后一个“感觉”,以对事物的合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为凭借,体现为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和提升、对事物本质的深思和探求的过程,体现出高于前一种“感觉”的理性和智慧的力量。可见,停留于前一种“感觉”层面的认识,不可能是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而在对事物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有所认识和理解以后,特定主体对事物的“感觉”就会进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高度。能帮助人们深刻地感觉、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是符合科学理性要求的理论。在新闻业务的每一门具体课程中,都由相应的理论概括实现对人们在该领域中的直觉和经验的升华;而新闻理论,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新闻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理性概括。新闻理论是可以引导和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新闻活动包括各项新闻业务的理论。

大致可以说,所有新闻业务课程,它们所涵括的知和行,都是建立在对于新闻本体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新闻理论的指导,新闻业务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而言,新闻理论以及新闻理论课程至少在以下四点上,能够为特定主体新闻业务课程的学习和新闻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一是新闻理论对于“新闻是何物”、“新闻有何特点”、“新闻可以用来做什么”、“新闻应当如何体现自己的特点”等等问题的理解和阐述,从一个重要方面影响和制约着特定主体在从事相应的具体新闻业务时认识所能达到的高度,制约和影响着特定主体进行具体新闻业务操作时理念的先进程度、准确程度。虽然不能说对上述诸多问题理解正确和深刻,就必然带来新闻业务上乘的结果;但是,倘若特定主体对上述问题缺乏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新闻理论素养甚差,那么其新闻业务就势必难以达到只有佼佼者才能达到的水准。

二是新闻理论坚持以受众为本位,它对于传媒受众包括对其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期待视野的深入研究,将推动特定主体不断探索通过具体的新闻业务赢得受众好评的方式、方法,从而推动提高新闻业务的质量和水准。受众是传者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每一个特定传播过程的终端。新闻信息和新闻作品的价值的实现,固然离不开新闻从业者的采写(或采制)和媒体的刊播,但归根结底要由受众来最终完成。最近若干年来,新闻理论加大了受众研究的力度,并且已经形成了许多有益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值得在新闻业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加以吸收和借鉴的。

三是新闻理论对新闻规律的研讨,虽然探索的不是每一门新闻业务课程所涉业务的具体规律(例如新闻采访规律、新闻写作规律、新闻编辑规律等等),但它对于每一种业务的具体规律无疑有着总体上的统率和笼罩作用。再则,新闻理论所研究的新闻规律中的某些内容,与新闻业务的某些具体规律是相融通、相对接的。例如,新闻有效传播的规律,就与新闻采访规律、新闻写作规律、新闻编辑规律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闻业务中的上述规律,共同构成了新闻有效传播的规律;而新闻有效传播的规律,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对新闻业务中采访、写作、编辑等项规律的概括。

四是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价值的深入探究,既使之成为新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又可以直接地用于指导特定主体的新闻业务实践。在任何新闻业务的实践中,在任何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中,相应主体都不可忽视对新闻价值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不可忽视新闻理论关于新闻价值的研究成果中所显现的理性光辉。新闻价值理论关注事实的“从没有到有”和“已有而生变”。新闻从业者,在事实“从没有到有”的变化中,关注其“发端”;在事实“已有而生变”的过程中,关注其“变异”。“新闻价值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论”,则揭示出了构成或影响新闻价值的一系列重要因素。举例说,记者采访一场庭审,出乎原先所料,从女被告被法警背着上法庭这一细节中发现了新闻,意识到了此事在折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凸现对犯罪嫌疑人人格的尊重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和体现的价值。据此写成的作品,以小见大,在对事实的报道中隐含深意,从而产生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后来获得了次年中国新闻奖消息的一等奖。[3]在记者自己也许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的情况下,新闻理论关于新闻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他们的新闻采访、写作实践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发挥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的指导作用,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有鉴于此,笔者坚持认为:新闻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有必要增强以此理论向新闻业务渗透的意识,以充分体现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的引领和统摄作用;新闻业务课程的任课教师,则更是应当将新闻业务与新闻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当也完全可以凸现新闻业务对新闻理论的某种支撑作用。既然新闻业务方面的实践以及对于这类实践的科学概括,是新闻理论的一个方面的重要来源,那末,新闻理论也就必然能够从新闻业务那里获得有力的支撑。例如,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规律的研究,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关于新闻传播效果的研究,关于传媒受众的研究,关于新闻价值的研究等等,都可以从新闻业务中得到相应的验证;而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方面的某些正反典型案例,则又往往成为新闻理论中一些重要观点的生动例证。就此而言,在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以新闻业务的实例印证某些重要的新闻理论观点的比较广阔的空间。

在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教学中,存在着两类课程都不能不讲授的诸多内容,例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规律、新闻价值等。笔者认为:这些也就是两类课程之间的连结点,必须以此为纽带,在两者之中有意识地建立和体现其间的紧密联系。

新闻理论课程与新闻业务课程的连结点之一:新闻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石,是其生命之所系。新闻真实性,不仅是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同时也是任何时候都不容许出现疏漏的实践问题。

新闻理论课程讲授新闻真实性,重在讲原理,讲何谓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为何必须真实的道理。这里所说的新闻真实,有别于文学范畴中的真实。它拒绝虚构、编造和合理想象。马克思曾经说过:“究竟什么样的报刊(‘好的’或‘坏的’)才是‘真正的’报刊?谁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谁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呢?” (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1985:p107)。马克思此处所说的“真正的”报刊,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而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报刊。则有“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这样的至理名言。延安《解放日报》曾经发表过题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社论,对新闻真实性加以专门强调。事实上,媒体的正确导向、对于公众舆论的引导功能以及新闻在社会生活中的无可取代的积极作用,都是在真实报道事实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的。我们不妨将新闻真实性与文学真实性、广告真实性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体察和辨明新闻真实性独特的内涵。在文学写作中,即使“无中生有”(编造、虚构)和“夸大其词”(适度夸张或极度夸张),但仍然可以是真实的。在这里,体现的是文学的真实性。在广告写作中,以不误导消费者为前提,虚拟某些故事和情节以进行广告诉求或增强广告诉求的效果,也仍然可以达到被认可的广告真实。在这里,体现的是广告的真实性。而故失其真的夸张,在广告中也并非就是虚假。[4]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业务课程讲新闻真实性,重在讲在操作层面如何达到和确保新闻真实性。笔者认为,通过新闻真实性使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两类课程相贯通的要义是:在新闻理论课程中就新闻真实性所作阐述,对新闻业务的具体操作具有启发性;在新闻业务课程中就新闻真实性所作阐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使人避免误识、少走弯路。为此,笔者将新闻真实性概括地阐释为:据实报道(根据事实进行报道),如实报道(报道符合事实的实际情况)。这样一种界定,力求具有理论含量,又便于实际操作。据实报道和如实报道,其结果是可以查验的。当然,纪实类文学作品与非纪实类文学作品、纪实类广告作品与非纪实类广告作品,情况有一定差别。文学上和广告中被认可的真实性内涵,在新闻范畴中则不被认可。

现实生活中频频发生的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对新闻真实性理论构成了挑衅,对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构成了危害,成为新闻理论课程和新闻业务课程必须共同认真对付的大敌。在新闻理论课程中,只将新闻真实性作为一个一般性命题,不足以应对来自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挑战;在新闻业务课程中,仅仅让新闻学子知道从技术层面防范和规避虚假新闻、失实新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新闻理论,寻找和分析虚假新闻、失实新闻的源头和成因。这样,方才可能多一份“堵”、“防”虚假、失实新闻的自觉性。而光靠新闻业务技术、技法的传授,就难以达到这样的境地。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课程的连结点之二:新闻规律

新闻理论始终致力于研究和揭示新闻规律。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规律的研究成果对新闻业务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新闻规律大致包括如下具体内涵――

第一、以真实报道事实的方式面对世界说话

这是新闻传媒存在和与受众发生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此规律常被学界和业界人士诠释为“用事实说话”,即用真实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方式说话。这一命题包括如下三层含义:(1)“用事实”说话,将报道事实作为“说话”的依凭;(2)用事实“说话”,以报道事实的方式蕴含报道者的观点和倾向,巧妙地“说”想“说”的“话”;(3)在报道中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而不是忽视和淡化事实的新闻价值。综合以上三点,可以说:新闻是报道者运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的一种“艺术”。曾经说过: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东内哄”。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1983:p5)以上虽然是在对敌斗争中运用的方法,但是论述中关于充分发挥事实的作用的见解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而言却是富于启发性意义的。毫无疑问,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理论观点,既是新闻理论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又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等业务实践。

第二、兼顾所报道事实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

新闻以真实、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而区别于文学。所报道的事实蕴含的新闻价值高,则报道后受众新闻需求的满足程度就高。两者呈现为正相关关系。而文学则以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为旨归,审美价值的高低成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由此,构成了新闻与文学的最具重要性的差别。但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并不是新闻从业者用来取舍新闻事实的惟一标准。与新闻价值标准同等重要的,是社会价值标准。对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事实进行真实、及时的报道,是媒体肩负的责任,又是它们坚持和体现正确导向的基础、凭借。新闻价值标准,用于估量事实报道以后受众新闻需求得到满足程度的高低;社会价值标准,用于估量事实报道以后对受众和社会从总体上说是有利还是有弊。新闻传媒及其从业人员如果不报道事实而只传播观念,或者所报道的事实不具备新闻价值,那末就无法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因而就不可能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如果所报道和传播的事实仅有新闻价值而不同时具有社会价值,那末就无法坚持和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引领社会舆论;如果所报道的事实光有社会价值而不同时具有新闻价值,那末新闻就成了一般的宣传,不可能得到媒体受众的认可并为他们所乐于接受。

第三、力求对新闻事实进行及时报道

在对人类社会生活作出反映的所有方式中,新闻是最能体现时效性的反映方式。“新闻姓‘新’”,“新闻是易碎品”――此类说法,以朴素的言语方式道明了新闻传播的一条基本规律。新闻以时效性强而有别于历史,也有别于文学。因此,追求时效性应是新闻的不可丢失的基本品格。新闻追求和体现时效性,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拼抢的地步。在网络时代,受众在很多时候对新闻更是提出了即时播报、同步播报的要求。媒体也已经意识到“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对此进行及时报道、争取“首发”,已经成为媒体赢得权威性、公信力和话语主导权的重要途径。

第四、以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

应当说,有效的新闻传播,与诸多原因密切相关:一是媒体传播受众之所需;二是新闻从业者按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三是受众对媒体和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进行认可性接受。上述前两点,属于传者所为之范畴;后面一点,则属于受者所为之范畴。新闻传播按受众之需和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这既是新闻理论研究之旨归、新闻理论教学之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闻业务教学和实践中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讲究新闻事实的选择。选择何种新闻事实和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是记者基于采访基础,着手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他们所选择的新闻事实,不仅在主观上蕴含了其正确的价值判断,蕴含了健康进取的倾向和导向,而且客观上也将直接促成新闻报道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很少直言不讳地交代取舍事实的缘由(这部分内容往往被省略);但是,报道什么与不报道什么,暗含主观倾向与导向意识则是不言而喻的。媒体和记者当然必须努力发现、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的正面新闻事实,通过对此所作的报道,发挥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激励、鼓舞、推动作用;然而,如果对负面新闻事实一味回避,则又是不明智的。通过对上述两类新闻事实的不同的选择和处理,都可达到将正确的导向蕴含于其中并产生积极效果的目的。其二,讲究新闻事实的表现。记者通过采访而掌握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经过一番理性思考以后,要将这样的事实示之于众。这就离不开对事实的表现。对新闻事实的表现,涉及角度、叙事、语言等多个问题。要通过精选,找到既能体现正确导向又具有某种新意的角度。对于某一新闻事实,不同的报道视角可以用来体现不同的导向,相应的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舆论引导效果。其三,报道包含理趣、包含情趣,或两者兼备。如果所报道的事实或对事实的报道有趣(有理趣和情趣),那末就易于吸引受众。在受众注意力日益成为紧俏资源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一个可以等闲视之的问题了。

综上所述,对于新闻规律的探讨和阐发,应当成为新闻理论课程和新闻业务课程共同的重要内容。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课程的连结点之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理论是新闻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概都是如此。新闻与文学,均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新闻报道事实且事实具有新闻价值(同时具有社会价值),以此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并区别于文学。新闻价值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是事实本身的因素即事实所具有的素质。倘若事实所蕴含的、经报道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要素比较多,那末其新闻价值就比较高;反之,事实的新闻价值就甚微乃至全无。二是记者的因素。记者在决定报道什么与不报道什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进行选择,选择的重要依据和标准之一即新闻价值。新闻理论课程讲述新闻价值,以讲新闻价值为何物以及它有哪些构成要素为要旨。新闻业务课程讲述新闻价值,则以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发现、发掘、表现等重要环节为侧重点。以上每个环节,既包含丰富的技术含量,又包含丰厚的学理内涵,是新闻价值理论在新闻业务层面的合乎逻辑的延伸。记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发现能力,是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练就,是新闻理论参与对特定主体熏陶和特定主体自身注重实际操练而共同形成的结果。三是新闻传媒的受众。因受众的存在,事实才有所谓新闻价值,新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才得以最终实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媒受众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因而无论是新闻理论及其课程还是新闻业务及其课程,都必须以受众为中心、为本位。新闻理论及其课程,要研究、要讲授新闻传播如何为受众所有效接受方面的内容;新闻业务及其课程,则要研究、要讲授受众乐于接受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具体操作方法。这是上述两类课程教学中不言自明的共同要旨。

注释:

[1]需要说明的是,新闻业务课程中所包括的新闻评论这一课程,其相当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可以包含在“新闻写作”课程中的。新闻评论写作应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故文中提及的新闻业务课程,主要是指“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新闻编辑”。

[2]参见丁柏铨:《略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青年记者》2006年第23期。

[3]参见杨永辉、王雪莲、吴怡:《法警背起生病被告》,2000年12月16日《北京青年报》。

[4]参见丁柏铨:《新闻、广告、文学真实性之比较》,《新闻探索集》第405-42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见高平叔:《年谱长编》(中)第39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版。

[2]:《实践论》,《选集》第1卷第263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篇5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语文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语文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语文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1]。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语文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2]。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语文课。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在语文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语文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3]。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语文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语文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篇6

[关键词]创造 求异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1、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创新能力离不开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老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主动的获取知识,探索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越强。处在思维敏捷的青少年时期,激励对于他们是何等的重要。青少年时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

2、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精神创新精神需要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去激励和推动。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学贵有疑,疑问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呵护他们创新的幼芽。快速计算法的发明家史丰收,在上小学时就发现了算术教学中的一个怪问题。教师在黑板上演算习题,习题的数字读、写、看都是从左到右,从高位开始的,而运算正好相反。史丰收问老师:算术能不能从左向右,从高位算起?老师沉思后说:几千年来都是这么算的,课本上也是这么写的,你就跟着这么学吧!不过你要是有兴趣,也可以发明创造嘛!在老师的激励下,他的创造愿望终于如愿以偿。因此,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地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1、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素材。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地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一位教师教《乌鸦喝水》时,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喝水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一颗一颗叼石头太麻烦了,可以找一根芦苇杆来充当吸管,就可以轻松地喝到水了。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学生不是不能,关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质量。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表明: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在学校时有强烈多样的兴趣是分不开的。这是由于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渴望主动地认识世界,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因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这种良好的循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呢?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课件,在导入新课时,我运用优美的图片,将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求知学习之门。

三、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1、在语文教学时间活动中重视探究与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能有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阅读中悟到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每个学生一定会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另一方面要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如在教《苹果里的五角星》后,我出了一题:横切的苹果这么有趣,谁能把它画下来,让大家一起来欣赏?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这时,我特别要求,半圆形的苹果不能用圆规画,但又要画得好,画得圆,大家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们都积极动起了脑筋,又纷纷动起手来:有的同学确定一点为圆心后,用尺子量同样长度用笔打点,再把无数点连起来;有的同学用一根短线连接两支笔,一支笔固定不动作为圆心,另一支笔画半圆;还有同学一只手捏住两支笔,笔头处叉开,按在纸上,转动纸来画。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篇7

[关键词] 创新教育 观念 教法 教学手段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语文教学实行创新教育,必然给语文教改带来春天,给语文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教育,应从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即按照语文教材进行教学,知识传授仅限于教材,教师主宰着课堂。这样,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是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学生的思维受到控制,这样的教学势必阻碍创新?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

把单一的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的群言堂;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的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2.变狭义的读写为广义的读写

语文教学大胆突破传统的仅仅限于教材和课堂内的狭义读写,变为广义的主动延伸到课外的新读写。教师既要立足于课内,适时地对课内重点段落进行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训练指导。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能真正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指导。例如,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学生获得基本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后要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巩固在阅读中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指导学生及时反馈阅读情况,反省阅读的方法等等。

3.变注重德智为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地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人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品德好坏与否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教师更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而涵养自己的品德。

二、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兴趣对学生求知、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课堂的点点滴滴。

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学生有了兴趣和习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激发其创新的潜意识。

4.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

教师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激发和释放。

三、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

在倡导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师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新精神,实施创新教学,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语文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如果抓住了课堂,利用了课堂,可以省时且高效,让教师享受教学,让学生享受学习。

1.实行三解放,树立新观念

一是解放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学尤其是要重视作文教学,要及时布置有启发性、开放性的作文,让学生张开富有想象的翅膀,从不同角度去书写作文命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二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在单向灌输盛行的课堂,充斥课堂的是教师的滔滔不绝的声音,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忽视和压抑,这有悖于教育规律的。我们要以问题为纽带去组织教学,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解放学生的身手。好奇、好动、好玩,这是学生的天性。如果课堂上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盛装知识的容器,难免学生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啊。因此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解放学生的身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实践、去表演。

2.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的作用,不是主宰的作用,课堂的主人始终应该是学生。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降低自己的地位,不要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让学生望而生畏。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爱心、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多引导学生、多诱导学生、多指导学生、多合作学生,用民主、平等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器官,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语言表达能力等,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各种条件。

3.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10-01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从根本上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且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人材就是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材。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动脑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这样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乐于求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1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为课堂创新教学创造良好氛围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保有一颗年轻的心,始终能把握住当代学生的脉搏,永远用试图理解的目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和他们一起聊同样的话题,就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以平等的身份去了解和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等入手,通过观察、谈话、访问等渠道,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在平时要努力营造一种氛围,使师生间建立起能真诚相待、关系融洽、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当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为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要设法与班主任协作组建富有创造精神的班集体。在班级内形成创新气氛,就是形成全体同学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创新,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励的气氛,这样的班集体内充满宽容、理解的温暖气氛,这对学生的创新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使学生不担心失败和错误,自由地在未知的世界里探索,当学生从老师和同学那里感受到理解和友爱时,健全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逐步加强、成长起来。

2 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学观,培养教师自身创新精神

现如今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广,思维很敏捷,思想也复杂,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新思想、新计划,与学生坦诚相见,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对学生的创新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教师应保持自身的求知欲,有创新动机、求知欲旺盛的教师,学生的创新活动才旺盛。我们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启知识的“活水源头”,用活水理论取代一桶水理论,要终生学习探索,不断更新知识。经常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及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撰写论文,积极争取参加课题研究,认真搜集有关文字资料、总结研究成果,让创新时刻伴随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的发挥想象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大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必要的选择。过去是看传递知识数量的多少,而现在应看教学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地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的地位。教师也要特别注意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尤其是对差等生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应有的尊重,避免伤害性、侮辱性的语言出现。激励性教学评价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永远保持高昂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努力学习、永不懈怠。作为教师必须切记,不能把教学评价变成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简单工具,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多一份宽容,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的大发学生的创造力。

3 欣赏、信任每一位学生,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

篇9

(一)隐喻的认知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隐喻学的蓬勃兴起,隐喻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和内涵。认知隐喻学的奠基人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合著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WeLiveBy)一书标志着认知隐喻的肇始,被尊为隐喻研究“认知转向”的风向标,对隐喻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莱考夫和约翰逊一针见血地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不但置身于语言中,而且涤荡于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一种语言的表演,究其本质是概念性的,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是人类看待和认识事物的一个全新视角。人们总是习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利用已有的经验来类推新的感受,表达其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感受。人类若要探索世界、挖掘未知领域必定要借助隐喻工具,即将已知概念和故有系统中的有价值信息投射到未知世界。随着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要认识和描写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同时还要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这个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做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我们对不熟悉的事物的认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对阐释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大量新事物、新概念、新信息、新语境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二)隐喻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的,语言中隐喻的使用极为普遍,除了那些与最基本的物体和行为有关的表达之外,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表达都是隐喻的。理查兹曾说,“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我们每说三句话就包含一个隐喻”,这更是隐喻与语言密不可分的有力证据。人类的思维方式是隐喻式的,语言中的隐喻不过是隐喻思维的外在表现,隐喻性思维方式决定了隐喻性语言必然存在。隐喻也是使人类语言得以丰富与发展的根本动因,语言就是隐喻得以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在英语教育教学中,人们越来越关注隐喻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语言交际中处处使用隐喻,有效交际与使用隐喻的能力密不可分。隐喻能力和语言能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处处使用隐喻,有效交际与使用隐喻的能力休戚相关。隐喻不仅是一个帮助我们丰富语言表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与我们的创新思维、语言习得密切相关。

二、英语创新教育研究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史•后妃传》,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英语中表示“创新”的词是“innovation”,该词源于拉丁语的“Innovare”,其意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旧的东西。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J.A.Schumpter)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指的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关系的新组合。自从熊彼得的“创新”概念后,创新问题研究不断深入,从最初的经济学领域逐步发展到科技、教育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之中。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及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开放创新潜能,发展创新能力。其中,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广义的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它具有独立性、新颖性、敏锐性、综合性、灵活性与突发性等特点。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创新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很多学者就这一概念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界定。顾明远(2001)在《创新教育评价》序言中从宏观层面上阐释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验,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与课程教材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培养创新型教师等密切结合。周元武(2001)在《创新教育新论》序言中则从微观层面上提出: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使学生具有主动建构知识和创新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英语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在英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品质,使学生获得精深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深刻的隐喻能力,成为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的创造性人才。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还要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表达情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内在美的气质,给予学生文化熏陶。可以说,创新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认知隐喻研究对英语创新教育的作用

针对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英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育教学就是英语语言的教育教学,认识英语语言与隐喻的关系,对我们成功地进行英语教育教学至关重要。本文力图通过隐喻的认知研究以及隐喻对英语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探索英语创新教育的模式。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创新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更多地使用隐喻语言,将会给学生提供看待问题的新视角,赋予日常活动以新的意义,使学生在对隐喻语言的解读过程中发现新事物。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和训练学生自觉地使用和创造新的隐喻,帮助他们养成自己的隐喻性思维。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想象力的驰骋面就越广阔,想象就越丰富和生动,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开放隐喻思维有利于打破旧的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组织我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分化旧知,创造新知。因此,将隐喻纳入英语教育中,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隐喻思维能力。英语教育教学中更多地使用隐喻语言可以使学生摆脱理性思维的规范化和条理化,从“规则”中解放出来,唤醒学生久已遗忘的创造冲动,为思想的诞生带来了可能。教育的作用就是“解放”,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运用隐喻语言,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的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弥补当前英语文化教学的不足。研究语言隐喻的异同有助于文化比较,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同语言隐喻之间的比较,能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使跨文化交流更为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中的隐喻差异,在理解隐喻修辞作用的同时,充分认识到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使学生能从偏重语言形式转向对语言、社会和文化的积极认知,从而在隐喻概念化过程中实现对目的语言的联想加工和深层理解。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多了解西方文化,如历史背景、、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全方位的知识,对深刻理解隐喻性语言,提高识别、理解和运用隐喻的综合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隐喻的认知性来理解目的语,利用隐喻来学习词汇和语法知识,利用隐喻来理解目的语背后的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对汉英隐喻异同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熟悉并逐步建立起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增强语感,最终掌握地道的英语。比如:赛马在英美国家比较盛行,所以英美人常常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竞争以赛马的模式来认识和表达:“intherunning,outoftherunning,maketherunning,neckandneck”等词语常常被用来谈论人们是否参加某项竞争、竞争状况如何等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熟悉这类隐喻,从而逐渐按英美人的认知习惯描述、谈论、争论问题,避免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用英语,提高交际的成功率和效率。研究证明,学习者只靠词汇和语法知识并不能有效地进行交流。有时,在交流中,即使缺乏语法和词汇知识,学习者也许会根据交际策略进行编造,比如造词或意译,而这两种做法恰恰需要隐喻能力。具有隐喻能力的学习者能够使用他们的语言资源表达各种各样的概念,因而可以提高语言的流畅性和整体交流的效果。

四、总结

篇10

一、发挥心理绘画日记的重要作用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主要开展途径是通过心理小报、广播和心理活动课等形式,也相继获得了不少良好的教育成效,在教育进程中充分发挥心理绘画日记的作用,能够收到锦上添花的功效。具体来说,其一,喜欢绘画是儿童的天性,我们要把握小学生的这一特征,通过绘画比赛的形式,以“我眼中的阳光生活”为主题,引导小学生在思考和挖掘生活中的美好善良、积极向上事件的基础上,运用手中的画笔将所思所想画出来,教师要给予必要的主题性的引导和帮助,并且根据比赛的结果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让学生在绘画的世界中挖掘心灵深处更纯真的美好。其二,在绘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绘画日记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将绘画时的心理状态以及画面的主题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日记后面要有家长的评语,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不仅能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而开展更切合实际的教育活动,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家校配合,双管齐下

要想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效,学校与家长就要密切地沟通和配合,在家校合作的情况下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品德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活力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之间是否和谐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等,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主题性的亲子活动、以“我眼中的幸福家庭”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方式,调动家长与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热情,在活动中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孝顺品德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点还应当放在家长身上,这首先需要教师要通过工作之余的自我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加宽阔的视野,通过家长会、家长茶话会等手段掌握家长的教育理念、生活态度等,对不恰当的想法和规划,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引导和建议,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再有,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的黑板报、展示牌里的内容除了陈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内容之外,还要将家校合作的最新情况,包括图片、文字、图画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随处可见的文化熏陶中逐步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家长积极配合的热情。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