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范文

时间:2023-04-04 06:3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篇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5年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资助具有其他国家国籍45岁以下的华人学者全时全职在中国内地(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基础研究。

申请条件

1、具有其他国家国籍的华人学者,愿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贡献,并能够保证资助期内全时全职在中国内地开展基础研究。

2、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

3、已正式受聘于项目依托单位.聘期覆盖项目执行期。申请者在国外没有固定受聘职位,项目依托单位为申请者唯一聘用单位。

4、具有博士学位,现已被项目依托单位聘为教授或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5、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组织能力与把握学术方向的能力。曾在中国境外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独立主持过若干重要的研究项目或课题,具有较丰富的科研经历.其研究成果已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影响。

6、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方向明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发展前景,属国际前沿且为国内所急需,可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或人才培养。

7、项目依托单位具有良好的支撑条件和发展环境.能够为申请者项目研究提供必需人力,物力和实验设备等。项目依托单位仅限于中国内地的大学或研究单位。

注意事项

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着重考察申请者本人的学术水平及把握学术方向的能力。为保证公平竞争,撰写申请书时均不填写“项目组成员”;

2、在申请书摘要部分,应填写“主要学术成绩”。

3、该基金为人才类基金,项目名称栏目亦应填写”研究领域”,而不是具体的研究课题名称。

申请报送

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使用通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按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的要求,输入准确信息、撰写申请书并提交相关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应对申请书进行审核,对申请者的聘用情况及全时全职工作情况进行核宪学术委员会或专家组对申请人严格按照规定条件择优遴选,经审核并签署推荐意见后,将纸质申请书和附件材料一式六份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在海外从事科学研究,暂不回国定居的,45岁以下优秀青年学者,每年在国内进行一定期限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

申请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学道德:

2、在海外从事科学研究,可保证每年在国内工作两个月以上;

3、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

4、具有所在国副教授级以上或成绩突出的相当于助理教授级的专业技术职务,在海外独立主持一个实验室或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

5、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中,已取得国际同行承认的创新性学术成就,或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的创造性科技成果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属国际前沿且为国内所急需,与合作者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国内主要合作者一般也应是具有相当水平的青年学者。

6、在国内的合作研究单位(简称“合作单位”)已经落实并与其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书(简称《协议书》)。在协议书中,双方应就以下主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1)合作研究的课题名称以及研究方向、预期目标等;

2)合作单位承诺保证合作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设备以及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配备;

3)获资助者每年在合作单位的工作时间至少在两个月以上。

7、合作单位系指国内合作申请者所在单位,即本基金申请获资助后的项目依托单位。

注意事项

1、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注重考察的是申请人学术水平、国家需求及合作基础,因此申请者在申请该项基金之前首先须落实在国内的合作者及合作单位,并与其签订《协议书》

2、申请书摘要部分应填写申请者的“主要学术成绩”;

3、合作者信息填写在“项目组成员”栏目的第一行。

4、申请者供职单位用英文原文填写。

申请报送

申请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使用通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按照“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的要求,输入准确信息。撰写申请书并提交相关附件材料;通过合作单位提出申请。合作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或专家组对申请者及合作者严格按照规定条件择优遴选,经审核并签署推荐意见后,按通告要求报送。

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专项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1994年起设立资助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专项基金。

申请条件

本基金择优资助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包括出国留学以后已获得外国长期{永久}居留权或留学国再入境资格者)。申请者应具备下列条件:

1、本人有突出的学术成就,包括:获得过有影响的科学技术奖励,有突出的发明创造,

近期在权威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等;

2、本人短期回国工作讲学有助于国内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3、已落实国内接待单位和回国短期工作讲学计划。

符合上述条件的其它留学人员也可申请。

资助内容

1、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或和国内同行就某一基金课题进行合作研究;

2、作为主讲人参加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关的讲习班或研讨班;

3、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国际会议,并口头宣读其学术论文;

4、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实验室建设;

5、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认可的其它活动。

申批程序

1、申请人需通过国内接待单位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资助申请。接待单位需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申请书》,并附该留学人员要求回国短期工作讲学的信函和工作讲学详细计划及证明其学术成就的材料,一并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有关科学部;

2、在一时难于找到接待单位的情况下,申请人可通过我驻外使、领馆科技和教育处、

组或直接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或有关科学部联系,协助落实接待单位;

3.根据本专项基金资助经费金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常年受理留学人员申请,择优资助,直到本年度专项基金经费额满为止。申请者应在项目实施前三个月提出申请。对获得资助或未获得资助的申请者,都将在受理申请书之后及时给予答复。

注意事项

本基金原则上资助留学人员在国内工作讲学期间的部分或全部接待费用(包括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等)。留学人员在国内期间的研究费用由接待单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中支付,若有特殊需要则要另报申请和经费预算,并经同行专家评审后决定资助与否。本基金也少量择优资助国内接待单位和留学人员发起和举办的讲习班或学术研讨会。

补充规定

为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与国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者开展深层次和可持续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以支持海外留学人员在国内逐渐形成研究工作基地(简称“两个基地”模式),1999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又制定了本基金的补充规定。

申请“两个基地”模式经费资助的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合作单位须具备以下条件:

1、留学人员在海外已有永久或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独立主持实验室、研究组,有独立的研究经费,有条件接待国内合作者进行合作研究;

2、留学人员一年内一次或多次累计回国工作时间应不少于一个月;在国内有合作单位和合作者,已商定合作研究内容并明确各自承担的实质性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合作研究计划;

3、国内合作单位应有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具备完成该合作研究计划的人员和设备条件;

4、双方的研究内容应具有创新性并体现优势互补,能促使国内合作单位人才培养、项目研究和基地建设的有机结合,同时,双方已按国际惯例对分享合作成果达成共识。

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设立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和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用于为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留学人员提供研究经费。为避免重复申请,对申请“两个基地”模式资助的留学人员按以下两种情况受理申请: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设立的专项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管理。

第三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人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第四条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过程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并年度项目指南,

(二)组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

(三)受理项目申请;

(四)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五)批准资助项目。

(六)管理和监督资助项目实施。

第五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经费使用与管理,按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申 请

第六条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基金发展规划和基金资助工作评估报告制定年度项目指南。年度项目指南应当在接收项目申请起始之日30日前公布。

第七条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

(三)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

(五)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六)与境外单位没有正式聘用关系;

(七)保证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在9个月以上。

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华人青年学者,符合前款(二)至(七)条件的,可以申请。

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不得申请。

第八条申请人应当是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实际负责人,限为1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期限为4年。

第九条申请人应当按照年度项目指南要求,通过依托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申请人可以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供3名以内不适宜评审其项目申请的通讯评审专家名单。

第十条申请人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时注明:

(一)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二)与正在承担的各类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第十一条依托单位应当组织学术委员会或者专家组对申请人提出推荐意见;依托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统一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第十二条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自项目申请截止之日起45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初步审查。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予以受理并公布申请人基本情况、研究领域及依托单位名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通过依托单位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一)申请人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

(二)申请材料不符合年度项目指南要求的I

(三)申请人在不得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处罚期内的;

(四)依托单位在不得作为依托单位的处罚期内的。

第三章 评审与批准

第十三条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组织同行专家对受理的项目申请进行评审。项目评审程序为通讯评审、会议评审、评审委员会评定。

第十四条评审委员会由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的管理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评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人选;

(二)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五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科学价值。

(二)对本学科领域或者相关学科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拟开展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构思、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

第十六条对于已受理的项目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根据申请书内容和有关评审要求从同行专家库中随机选择5名以上专家进行通讯评审。

对于申请人提供的不适宜评审其项目申请的评审专家名单,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选择评审专家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考虑。

每份项目申请的有效评审意见不得少于5份。

第十七条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根据通讯评审情况对项目申请进行排序和分类,确定参加会议评审的项目申请。

会议评审专家应当来自专家评审组和评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特邀其他专家参加会议评审。到会评审专家应当为15人以上。

被确定参加会议评审的项目,其申请人应当到会答辩,不到会答辩的,视为放弃申请。

会议评审专家应当在充分考虑申请人答辩情况、通讯评审意见和资助计划的基础上,对到会答辩的申请人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建议予以资助的应当以出席会议评审专家的过半数通过。

第十八条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公布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15日内提出书面异议。

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异议的受理与调查,调查结果提交评审委员会。

第十九条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委员会会议必须有二分之一以上的评审委员会委员出席方可召开。

根据需要可以特邀其他专家参加评审委员会会议。

评审委员会对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进行评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通过人选获得的赞同票数应当超过到会专家人数的三分之二。

第二十条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和评审委员会评定结果,决定予以资助的项目。

第二十一条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定予以资助的,应当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以及资助额度等及时制作资助通知书,书面通知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并公布申请人基本情况以及依托单位名称、研究领域、资助额度等;决定不予资助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并说明理由。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整理专家评审意见,并向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提供。

第二十二条申请人对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资助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书面复审申请。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不得作为提出复审申请的理由。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复审申请进行审查和处理。

第四章 实施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公告予

以资助项目负责人名单以及依托单位名称,公告期为5日。公告期满视为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收到资助通知。

依托单位应当组织项目负责人按照资助通知书的要求填写项目计划书(一式两份),并在收到资助通知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核,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自收到项目计划书之日起30日内审核项目计划书,并在核准后将其中l份返还依托单位。核准后的项目计划书作为项目实施、经费拨付、检查和结题的依据。

项目负责人除根据资助通知书要求对申请书内容进行调整外,不得对其他内容进行变更。

逾期未提交项目计划书且在规定期限内未说明理由的,视为放弃接受资助。

第二十四条项目负责人应当按照项目计划书开展研究工作,做好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填写项目年度进展报告。

依托单位应当审核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并于次年1月15日前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第二十五条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审查提交的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对未按时提交的,责令其在10日内提交,并视情节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在项目实施中期,组织同行专家以学术会议方式对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中期检查专家应当包括参加过该项目评审的专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整理中期检查意见,作出是否继续资助的决定并向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提供。

第二十七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不得变更。项目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托单位应当及时提出终止项目实施的申请,报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可以直接作出终止项目实施的决定:

(一)不再是依托单位科学技术人员的,

(二)不能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

(三)连续1年以上出国的;

(四)有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

项目负责人调入另一依托单位工作的,经所在依托单位与原依托单位协商一致,由原依托单位提出变更依托单位的申请,报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协商不一致的,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终止该项目负责人所负责的项目实施的决定。

发生第一、二款情形,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批准、不予批准和终止决定的,应当及时通知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

第二十八条 自项目资助期满之日起60日内,项目负责人应当撰写结题报告、编制项目资助经费决算;取得研究成果的,应当同时提交研究成果报告。项目负责人应当对结题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依托单位应当对结题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统一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责令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lO日内提交或者改正;逾期不提交或者改正的,视情节按有关规定处理:

(一)未按时提交结题报告的;

(二)未按时提交资助经费决算的;

(三)提交的结题报告材料不齐全或者手续不完备的;

(四)提交的资助经费决算手续不全或不符合填报要求的;

(五)其他不符合自然科学基金委要求的-情况。

第三十条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组织同行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审查。

审查采取会议评审方式进行。会议评审专家应当为15人以上,其中应当包括参加过项目评审或者中期检查的专家。

第三十一条评审专家应当从以下方面审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并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供评价意见:

(一)项目计划执行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三)人才培养情况;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

(五)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

第三十二条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结题材料提交的情况和评审专家的意见,作出予以结题的决定并书面通知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

笫三十三条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公布准予结题项目的结题报告、研究成果报告和项目申请摘要。

第三十四条发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应当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注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第三十五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形成的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和转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篇3

【关键词】自然科学基金;基金申报;资助数量

1 学校概况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2011计划”牵头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学校现有26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4个硕士点以及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4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22个省级重点学科; 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2 苏州大学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概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是学科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基础性探索性研究,在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长期以来,因其公平公正、资助领域广,资助力度大,备受研究人员和科研院所及高校关注,一个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往往是衡量这个单位在国内学术界的学术地位以及它的水平和能力的一个指标,同时也为单位稳定基础研究人才,获取高水平研究成果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各项工作,相关部门通过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创新思路,科学安排,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数量和经费总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近年来,苏州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量从2006年的253项迅速增长到2014年1115项,增长了3.41倍;获资助科学基金项目数从2006年44项增加到2013年311项,增长了6.07倍;资助率从2006年的17.39%增长到2013年的29.01%,资助经费从2008年的1835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7931万元。

3 苏州大学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苏州大学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基金管理条例,认真履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赋予项目依托单位的职责,积极为项目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早宣传、早动员,早部署

苏州大学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与统一部署下,每年9月份召开全校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启动会,各项工作随之稳定有序的开展,通过院校两级模式,早动员,早部署,分管校领导携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各处室负责人赴各学院(部)、附属医院等地推进基金申报工作,通过过保姆式三阶段跟踪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及时了解各二级单位的自然科学基金情况,深入分析成功及失败的原因,获取有效信息。在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之后,学校再次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动员会,学习科学基金申请指南及项目的相关规定办法通知等文件精神,此外为了提高申请书的撰写质量,学校和各学院不定期的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拟申请项目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进行论证遴选,确保申请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在基金正式申报阶段,进行院校两级形式审查,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及管理办法中提到的申请要求,结合往年在形式审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的提高项目申请项目竞争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校2014年度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初筛率仅为0.63%,远低于全国2.87%的平均水平。

3.2 持续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苏州大学对国家基金项目的管理非常重视,除了严格遵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各种规定办法之外,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条例,奖励条例,加强导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成长的良好科研环境,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如在职称评定,校内分配方面,使得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老师的获得更多的绩效收入,同时对于国家级项目根据不同类别,不同人员给予一定的匹配经费,切实调动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

3.3 设立校内预研基金,支持前期研究

为提高学校的科研竞争力,学校每年自筹经费,设立苏州大学自然科学预研基金,为科研人员争取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提供前期研究基础,通过苏州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校青年教师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叉学科预研项目等校内预研基金的设立资助了一批创新性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课题,明显提高了我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获得校预研基金的教师已有近百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3.4 大力引进高端人才,营造科研氛围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更是极其珍贵的资源,是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人才强校是苏州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之一,苏州大学近年来大力引进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述汤、柴之芳等一些列高端人才建立高质量的科研梯队来保持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同时通过在校内实施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东吴学者等一些列人才计划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工作,促进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不断提高,以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学科发展、增强科研能力、营造科研氛围,通过人才的外引内扶,科研团队的合理组建,苏州大学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老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学校的科研氛围也日益浓厚,有效推动了学校自然科学基金的不断发展。

3.5 增强服务意识,强化中后期管理

苏州大学目前在研自然科学基金700多项,学校对获资助项目的过程管理也十分重视,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大的发挥其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对于获资助项目,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项目负责人和学术骨干进行各类项目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的讲座和培训,使广大老师了解科学基金的有关管理办法和要求,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能自觉遵守科学基金的有关管理规定,按时上报各类表格,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校每年不定期地组织专家抽查、赴相关学院了解全校在研项目的执行情况,熟悉科研工作的情况,了解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帮助科研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尽一切努力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顺利完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 结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校基础研究经费的来源之一,长期以来的支持使我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和广大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有效推动了我校学科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我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较少,我校将认真履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赋予依托单位的职责,增强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拓宽管理思路,创新基金管理工作方法。努力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营造和谐创新的环境,在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下使我校的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促进我校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依托单位在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考[J].中国科学基金,2011:368-369.

篇4

因为,另类思维、天马行空式的思维往往是科研的突破口。但在国内,该类思维往往不被专家、权威们认可,在函评时会被“某些不靠谱的匿名专家”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打入冷宫。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现有的知识。”因此,基金项目评审应对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想法、假说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创新性强的项目不被扼杀在摇篮中,才能使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

那么,对另类思维的项目申请如何评审呢?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本人建议:

首先,推荐单位先组织专家对申请书进行会评,申请人在会上进行答辩,以鉴别其申请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是否违背基本的科学原理(如能量守恒定律,造永动机的想法纯属异想天开),其提出的想法或假说是否得到了初步的试验或观测数据验证,是否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或技术应用前景。

其次,对推荐单位通过的申请项目提交基金委进行形式审查。

再次,审查通过后,由基金委组织大同行与小同行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会评,给申请者与高层专家们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申请是否能通过,则主要取决于申请书的创新性和申请人的说服能力。

有人说,专家不公正怎么办?其实不用担心,就我所知道的情况看,对真正有创新的项目,大部分专家还是支持的:

首先,函评时专家是匿名的,确实有些专家写评审意见不负责任;而会评专家提问题时,则较为认真,以免“掉价”。面对面交流会给申请者一个展示项目创新性与说服专家的机会。

其次,现在有些人抱怨,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但因为函评专家不理解,因此屡战屡败。若我的建议基金委能采纳,也给了他们一次展现自己想法的机会。

篇5

为进一步提升我省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为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根据我省高校“*”科技发展规划要求,省教育厅决定开展2009年度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评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创新团队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研发基地为依托,研究方向属于国家和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领域的重点方向,主要从事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对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大牵引带动作用、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研究。所从事的研究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明确的技术实现路线和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创新团队带头人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科学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3.创新团队带头人应是本省高校从事科研和本科及以上教学第一线的全职人员,近五年内获得部省级以上相关人才计划资助或主持过部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

4.高校校级领导不得作为团队带头人推荐。两院院士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岁;其他团队带头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岁。

5.创新团队成员一般在8人以上,并具有长期良好合作的基础、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具有良好的合作机制、环境条件和工作氛围。所在学校能落实匹配所要求的资助经费。参加人员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每位成员对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6.申报领域:自然科学领域。

7.要坚持团队、平台(基地)和项目的有机结合,特别是“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要坚持把创新团队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紧密结合。

二、申报范围与名额

1.创新团队的申报范围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推荐范围限于高校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及省创新团队计划资助的不再列入申报范围。

2.本次确立20个左右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并实行限额申报。申报名额:“211工程”高校每校不超过2个,其他本科院校每校不超过1个,没有符合条件的可以不推荐。

3.鼓励跨学科、跨高校组建创新团队,鼓励高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积极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

三、申报材料要求

1.推荐的创新团队须按照《2009年度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申请书》的要求准备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必须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包含附件在内不超过80个页码。

2.申报材料一式5份,用A4纸双面打印,加盖所在学校公章和负责人签章。各高校以公函的形式统一申报,不受理其他组织或个人申报。

篇6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

[收稿日期] 2013-12-24

[通信作者] *韩立炜,博士,教授,从事科研基金管理工作,Tel:(010)62328552,E-mail:hanlw@ nsfc.

[作者简介] 付剑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抗肿瘤药理工作,Tel:(0791)87118919,E-mail: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1]。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系统生物学、组学概念的引入,中药药理学在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本文将介绍自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医学科学部成立以来,中药药理学各申请代码下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青年项目”)以及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地区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并对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浅要分析,供中药药理学研究人员参考。

1 中药药理学科(H2808~H2815)项目申请与资助概况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范围内,与中药药理学直接相关的分支学科包括中药神经精神药理(H2808)、中药心脑血管药理(H2809)、中药抗肿瘤药理(H2810)、中药内分泌及代谢药理(H2811)、中药抗炎与免疫药理(H2812)、中药抗病毒与感染药理(H2813)、中药消化与呼吸药理(H2814)以及中药泌尿与生殖药理(H2815)等8个三级学科。自2010年以来,中药药理学科共接收面上、青年、地区项目申请3 021项,资助490项,占中药学科(H28)资助项目总数的30.8%,其中资助面上项目254项、青年项目176项、地区项目60项。累计资助经费20 066万元,占中药学科(H28)这三类项目资助经费的30.6%,其中面上项目13 470万元、青年项目3 876万元、地区项目2 720万元。

4年来,中药药理学领域的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的变化趋势与中药学科的总体趋势[2-4]大体一致:2010―2013年,中药药理学科每年获资助面上、青年、地区项目总数分别为106,135,129,120项。资助项目数量经历了2011年较大增长之后,2012年后连续2年均有所下降,其中面上项目尤为显著。与资助项目数的变化趋势不同,中药药理学科的资助经费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面上项目和地区项目的资助经费经历了2011年的大幅增长之后,2013年出现小幅下降,而青年项目则在2010―2013年间一直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见图1。以上这些变化均与近几年项目指南中制订的一些新要求密切相关,如2011年面上、地区项目单项资助经费几近翻倍,限项要求放宽[3];2013年起前一年受资助的负责人第2年不得申请同类型项目;2014年起面上项目连续申请2年未获资助者,暂停1年申请等[5]。

2 中药药理学科资助项目的新动向

2.1 中医药院校优势仍然明显,但其他院校参与日益广泛 中药药理学科在2010―2013年间共资助项目490项,其中中医药专业院校获得189项,占总资助项目数的38.57%,西医药专业院校获得177项,占36.12%,其余124项由非医药专业院校获得,占25.31%,见表1,从2010年到2013年的4年中,西医药专业院校所获得的项目数与中医药专业院校基本持平,但获得资助项目数最多的前5所学校中有4所是传统中医药专业院校,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17项)、浙江中医药大学(15项)、广州中医药大学(15项)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12项),见表2。上述情况表明,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传统中医药院校仍然保持了其在本学科中的优势,但越来越多的西医药院校甚至综合性大学也参与到中药药理的研究当中,有力地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推动中药药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图1 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H2808~H2815)面上、青年、地区项目资助情况

Fig.1 Amount of approved projects and funding in the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recent 4 fiscal years

表1 2010―2013年中药药理学科(H2808~H2815)获资助单位分布情况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funded projects in the organization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recent 4 fiscal years

表2 2010―2013年中药药理学科获资助项目数排名前5位的依托单位

Table 2 Top 5 organizations in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recent 4 fiscal years

2.2 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抓住国际前沿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在我国的人口与健康领域需要有效防治重大疾病,并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和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列为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为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从中药药理学科近4年的申请项目来看,广大中药药理研究者也紧紧围绕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立足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调整研究兴趣,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近4年来中药药理学科各申请代码下项目资助情况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获资助项目前3位的代码分别是中药抗肿瘤药理(H2810)、中药心脑血管药理(H2809)和中药内分泌及代谢药理(H2811),项目数分别为119,101,69项,占资助项目总数的58.98%。

除此之外,以国际研究前沿热点为切入点,开展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也是近年来中药药理研究领域呈现的特点之一。以中药抗肿瘤药理为例,传统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中药的细胞毒作用、凋亡诱导作用、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以及多药耐药等方面。近年来,随着细胞迁移、侵袭等肿瘤细胞生物学过程中关键分子事件的逐步揭示,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从近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来看,有关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项目共有22项,其中2010年1项、2011年5项、2012年7项、2013年9项,呈逐年增加的态势,研究内容包括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等研究热点。

2.3 中药复方/药对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医治则治法的具体体现,显示了传统医药防病治病的特色。长期以来,中药药理学研究大多从中药的临床应用出发,借用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方式,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多为中药的单一成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不够突出。药对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其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医用药的特色,是复方组成的基础。近年来,广大科研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中西医治疗疾病的理论体系、中西药的作用方式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往那种借用天然药物新药发现模式的研究方式反映的往往是中药中某一(类)成分的局限性作用,不能完全体现一味中药或者一个组方的作用,也脱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从整体角度关注中药复方/药对的药理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2010―2013年中资助的490项中药药理学项目中,以单一有效成分为研究对象的项目有198项,占资助总数的40.41%;涉及复方/药对研究有108项,占资助总数的22.04%。虽然对于复方/药对的研究项目数量与单一成分的相比仍然偏少,但比4年前的资助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这组数据提示,中药药理研究正在从以单体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为主导的方式向复方/药对整体解决方案为主导的方式转变。

表3 2010―2013年中药药理学科各申请代码下项目资助情况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funded projects in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4 fiscal years

2.4 新技术新方法的大量引入,有力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药理研究中不断被采用。研究手段除利用整体反应、组织和细胞反应、生化测定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如细胞重组技术、核酸探针和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杂交瘤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中药对基因表达与调控影响的研究也成为常规检测手段。此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miRNA组等系统生物学[6]的研究方法被不断引入到中药药理的研究当中。在近4年中,以代谢组学为研究手段的受资助项目达到34项,研究对象既有单味药也有复方。由于这些组学方法部分克服了传统生物学研究固有的局限性,从系统角度去寻找中药这一复杂体系作用的组合靶标,将有利于中药科学内涵的合理挖掘,阐明其多靶点的调控机制。随着网络生物学的发展,研究者将疾病网络的研究思想与中药复方的组方原理、中药药味、药性理论及剂量理论相联系,在基因、蛋白网络调控水平全面分析中药的药理作用。仅2013年,受资助的此类项目就有3项,研究内容涉及炎症网络、雌/雄激素调控网络以及脂质代谢网络。

3 中药药理学科申请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中医药特色有待加强 中药药理学区别于药理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前者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药理学研究。如果中药药理学研究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就不是真正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更谈不上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充实和完善,甚至会把中医药理论引入歧途。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八处的项目指南中强调,医学八处的资助宗旨是“突出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学理论”,并明确指出不受理“以某中药或成分、复方为‘名’,而无中医药理论思维或研究内容之‘实’的申请”和“以中药成分衍生物为研究对象或以中药成分化学合成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申请”[5]。然而,仍有许多申请项目不具有中医药特色,或者没有中医药理论指导,或者不能推动中医药学科发展,而未被受理。以2013年为例,在中药学科136项面上、青年、地区不予受理的项目中,涉及中药药理学科的项目为79项,其中64项就是由于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没有中医药特色而未被受理,占中药药理学科不予受理项目总数的81.01%。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实践当中,广大中药药理学研究人员应当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特色,围绕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特点开展研究工作。

3.2 研究领域差异较大,学科发展仍不均衡 从表3中可以看出,4年中,在中药药理学科的8个代码下,除某些代码下地区项目因申报量过少且未获得专家认可而没有项目获得资助外,各分支学科均有项目获得资助。但有些分支学科因申请量过少导致获资助项目较少,其中申请量最少的分支学科是中药泌尿与生殖药理(H2815),4年中面上、青年及地区项目共获14项资助,年均3.5项。从总体上看,各代码下的申请项目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中药抗肿瘤药理、中药心脑血管药理、中药神经精神药理等学科是中药药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领域,而中药泌尿与生殖、中药抗病毒与感染药理等领域的关注度则较低。因此中药药理研究应在进一步深化热点领域、优势领域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弱势领域的关注。

3.3 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缓慢,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学科发展 在动物整体水平建立真实模拟人类疾病的疾病模型,对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是基因在体功能分析、疾病发病机制探讨、药物新靶点发现及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等生物医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意义。中药药理学研究所用的疾病动物模型应为符合中医特点的疾病模型、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这不仅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石,也是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的突破口[7]。为此,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从2011年开始专门分出一部分资助经费,用于支持疾病动物模型研究。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中药药理学领域的疾病动物模型项目申请数量很少,仅有1项获得资助。因此,认真总结分析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疾病动物模型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加大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仍然是从事中药药理研究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之一。

3.4 植物药研究较为普遍,动物药、矿物药研究仍显薄弱 动物类中药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动物药的记载,其中所收集的动物药就有67种[8],而《本草纲目》中所记录的动物药则有400余种。这类中药的活性成分比较独特,具有作用强、使用剂量小、疗效显著且专一等优点,对某些顽症、重病疗效确切。纵观近4年中药药理学科资助的490个项目,研究对象为动物药的只有11项,其中2010年4项、2011年1项、2012年1项、2013年5项,涉及沙蟾、蝎、水蛭、壁虎、地龙等。与动物药相比,矿物药的研究更显得寥寥无几,在2010―2013年的4年中,有关矿物药研究的项目只有2项,研究对象为雄黄和砒霜。以上数据提示,尽管以往对动物药、矿物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该领域仍然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迈向更高、更深的层次。

3.5 研究对象基本数据不足,影响同行专家评审 中药功效的发挥取决于中药成分。然而中药成分十分复杂,且受到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加工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同一种药物,由于上述因素的不同,质量会出现差异,疗效也会有不同。而对于中药复方而言,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方剂的组成、剂量等因素的不同以及提取方法的差异,也会引起其疗效的不同。这些影响因素往往使别人甚至研究者自己都很难重复研究结果,从而降低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研究所用药物样品的来源、含量、质量控制方法等基本数据材料的缺失,将影响到同行专家的评审。研究者应该在撰写申请书时重视这一问题,尽量写清实验药材的基本情况、处理方法、质量控制标准等。

4 结语

本文对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资助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并结合这些项目浅要分析了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呈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希望本文能对今后本学科领域基金申请者和科研工作者有所帮助,以提高申请项目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映君. 中药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

[2] 商洪才,黄金玲,韩立炜,等.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学科项目受理及资助情况分析[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0):1045.

[3] 韩立炜,王悦云,贺文彬,等. 2011年NSFC中药学科面上、青年、地区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5):545.

[4] 黄鸣清,韩立炜,吴修红,等.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学科面上、青年、地区项目申请及资助情况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6] 蒋太交,薛艳红,徐涛. 系统生物学――生命科学的新领域[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 2004,31(11):957.

[7] 彭成. 试论中药药理动物模型[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9,15(5):47.

[8] 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第1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6.

Analysis of projects funded by NSFC in field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tween 2010 to 2013 fiscal years

FU Jian-jiang, BI Ming-gang, CHEN Jun, LIN Chao-zhan, HAN Li-wei

(1.Department of Health Scienc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Beijing100085, China;

2.School of Pharmacy,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

3.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193, China; 4.Chinese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

5.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Projects which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in 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between 2010 to 2013 financial years were reviewed. Based on these research items, new features and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field.

篇7

1通过产学研结合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强调“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具体要求。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在产学研结合这一环节上都做得相当成功,我国在这方面也在逐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的不断丰富,但农业的经营思想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农林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和教育的双向交流。开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尽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农业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现状及缺陷。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目的。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大专业硬件投入,要求担任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加强与有关企业联系及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科研实践、情景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5个阶段。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能将不同阶段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以下尝试性研究。

2.1教学活动组织环节

(1)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团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自由选题,并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按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格式,分为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由于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申请书中增加了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性分析这部分内容。

(2)申请书以作业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申请书的情况审批后,组织相关学生团队进行讨论。好的项目争取和相关企业、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类似实习的方式推进该研究活动。

(3)各团队针对申请书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在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2.2教学活动效果分析

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此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力均有很大好处。专业与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加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目前由于条件所限,实践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出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应当与相关的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相关部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最初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推广到全校百余个班级,成为该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当前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1)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应重视概率论与统计等基础课的开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财务及统计软件,熟练分析各种规律,迅速生成报表,并撰写报告。(2)增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各种创业模拟活动,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3)增强学生全球化观念。专门对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既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还能培养学生全球化观念,把自己放在全球农业经济中来思考和观察问题,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8

科研课题管理是科研机构的核心管理工作,课题的全程管理涉及诸多环节与内容。近年,随着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中药科研任务越来越繁重,课题管理的工作量也逐年增加且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地管理以适应中药科研发展的需要,是科研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从科研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对课题全程管理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  课题全程管理内容与管理层次

课题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建议、课题申报与立项、过程管理、结题管理、结题后的跟踪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一系列管理活动。课题数量多时,可分项目进行管理,也可分阶段管理,无论采用哪一种管理方式,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课题管理分为2个层次:基础性管理和创造性管理。基础性管理是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事务性。创造性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强调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并将管理创新融入科研创新之中。前者是如何完成工作,后者是如何做好工作,侧重点不同,管理效果也不同,如果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必然使科研管理工作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扎实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上,将创造性管理活动融入每个工作环节之中,才能真正做好课题全程管理工作。

2  项目建议

近年来,中药科研领域的专家针对国家颁布的各类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项目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体现了中药研究的发展动态、趋势和前沿。由于项目建议与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密切相关,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①提高自身中医药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国家需求,了解学科前沿,掌握科研动态;②密切关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计划信息,敏锐把握资助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撰写项目建议,若该建议被列入招标计划,将为课题立项奠定良好基础;③如果项目建议被采用而申报的课题却未被立项,需分析原因并与项目组织部门沟通,确保以后建议成功;④积极推荐专家参与中医药科技发展规划和招标指南的制定工作,既能扩大专家的学术影响力,也利于本单位人员深入理解科研政策导向,从而把握好选题方向。

3  课题申报与立项

承担更多的国家级重点课题、高水平课题是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课题申报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实现的前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申报、评审与管理已非常普遍,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主动、密切地关注网络招标信息。在获取招标信息后,科研管理部门就要进行申报动员、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课题立项、立项奖励等一系列工作,工作本身有较强的规律性和时效性。

3.1  项目与指南的理解

①全面了解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特点,指导科研人员选择适合自身研究方向的计划项目进行申报,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强调在完成国家目标基础上的科技创新。②掌握招标计划的立项背景,正确、深刻地理解招标指南的资助范围与重点,结合中药课题管理经验,在选题方面给申报者以必要的提示与指导。

3.2  申请书质量控制

①确保申请书的基本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特别对单位与人员信息严格把关。②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目标、方案、技术路线等核心内容进行评议,帮助申请者理清思路、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关注申请者对专家建议的采纳情况,分析课题立项与之的关联,以判断专家的科研指导能力。③保证经费预算符合财务管理规定,并从文字角度审核申请书内容,如重点是否突出,层次是否分明,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清晰、流畅等。

3.3  申报课题的遴选

①对于限项申报项目,在整体考虑研究机构学科分布、学科发展及科研资源分配等问题的基础上,选择部分优秀课题申报,择优程序的设计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②对于不限项申报项目,如果不考虑中标率等因素,可以全部上报,有些选题即使被内部评审专家否定也不能轻易放弃,因为某些科研创新点在更宽泛的专家群体中也许是被肯定的,且申请者在完善申请书过程中也会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3.4  任务书质量控制

①及时掌握各部门最新的科技管理办法,如科技部为落实“十一五”规划制订和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这些文件是课题任务书管理和其后各环节管理的重要依据。②对任务书内容进行把关,如经费与任务对等,若结余经费过多将对财务结算产生影响;考核指标与研究内容相关,避免出现二者不一致的情况;预算编制合理,以保证在执行每个栏目的预算时不出现过大偏差等。③与外单位进行合作研究应签订正式协议,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4  课题过程管理

课题获准立项是课题管理的良好开端,而课题研究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过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科研机构“重申报,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家更关注如何争取到课题,而忽视如何完成好课题,甚至出现降低研究目标的情况。课题研究质量高,才有可能获得延续资助,科研工作才会有发展后劲。

4.1  课题研究质量控制

课题研究质量的控制需要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决策层及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研管理人员是多向沟通的中心环节。①随时关注,主动与研究者沟通和互动,随时掌握课题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关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鼓励课题组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扶持和培育。②定期检查,每年组织专家组对在研课题进行评议,与专家共同分析阻碍课题进展的瓶颈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对确实无法继续的课题及时终止研究。③随机抽查,如原始记录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实验操作与实验室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等。④及时反馈,将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决策部门反映,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并将解决方案反馈课题组。⑤奖惩分明,对研究质量高的课题予以奖励,对伪造数据、弄虚作假者予以惩罚。

4.2  课题经费管理

经费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涉及财务、科研、课题负责人三方职责与权限的协调,也易成为薄弱工作环节,有些科研机构为加强管理会设专职岗位。①全面了解各计划项目财务管理办法,掌握各办法的不同之处;②及时采集财务信息为科研管理服务,如课题经费计划数与实际到位数是否一致、经费使用合理性等;③为财务管理提供科研管理信息,确保经费核算的正确性;④对某些科目超过预算的课题,提醒课题组及时调整经费支出,必要时向项目组织部门提交预算调整方案。

4.3  合作协议管理

课题合作研究有两种类型:一是本单位参与外单位课题,经费拨入;一是外单位参与本单位课题,经费拨出。两种情况均需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并进行规范管理。①依据《合同法》规定,结合中药科研工作特点,设计统一格式的合作协议文本;②制定合理的协议审批程序,实行逐级审核制度;③严格审核协议内容并提出修改建议,如经费约定是否合理、协议经费占课题经费比例、责权利是否统一、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

5  结题管理

5.1  研究工作总结

①在规定的结题时间之前,督促课题组进行全面的研究工作总结,要求研究报告真实、客观地反映课题整体研究情况。②将研究报告与任务书考核指标进行对照,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研究目标。③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课题,需分析原因并在结题报告中如实说明,必要时可申请延期结题。

5.2  课题经费结算

结题工作包括研究工作总结和经费结算二部分内容,经费不结算就不能认定结题工作完成,但目前结题不结帐的情况十分普遍,有些课题甚至挂账十几年,这是课题组与科研机构利益搏弈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严格执行计划项目的财务管理规定为前提。①要求课题组在提交结题报告前必须进行财务结算,否则不予办理结题手续;②要求财务部门出具真实的结算报告,必要时双方共同核实账目;③结算后取消账户,经批准留归课题组的结余经费另立账户管理;④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5.3  结余经费管理

根据《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2006]56号)文件精神,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帐,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这项规定对今后课题经费的预算和执行预算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科研机构以往累积的大量长期挂帐课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①结余经费按一定比例划归课题组使用,另立财务帐号管理,用于、申报成果等方面的支出;②按剩余比例划入研究机构公用经费,用于科研再投入,如设立科研探索基金、科研奖励基金等,以培养科研后续发展能力。

6  结题后的跟踪管理

6.1  继续申请资助

有些课题可以进行深入探索或扩大领域研究,应鼓励其继续申请各类项目以获得后续经费支持,这类课题往往因积累了深厚的工作基础而较易获得资助。

6.2  成果鉴定与申报科技奖励

①在结题课题中甄别比较成熟的课题,帮助课题组在结题报告的基础上整理提炼以形成成果报告,并督促其进行成果鉴定。②根据各级科技奖励的特点,帮助课题组选择适合的奖项进行申报。③有些课题获得过多次资助,研究工作很深入,可整合为一个比较大的成果进行申报。

6.3  成果推广

具有应用性的中药科研成果应及时转化推广,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科研课题的肯定。①明确成果推广的时机,如中药新药研发课题在研究初期就应寻找合作企业,以保障研发资金充足并利于后期推广;新方法、新模型等基础性研究成果应及时。②在中药科研成果的形成与推广过程中,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涉及专利权、著作权、技术秘密等方面,特别关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自身权益的保护,如机构名称在产品宣传中的正当使用等。③对可公开宣传的成果进行整理汇编,制成项目简介以促进成果推广。

7  科技档案管理

7.1  归档管理

课题归档工作需要课题管理、档案管理、课题组三方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①课题管理人员要确保每个课题的全程管理资料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全面收集申请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结题报告及其它管理文件,如合作研究协议、任务调整报告等。②档案管理人员指导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后者将技术资料与管理资料合并整理归档,并应重视结题后相关资料归档。③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归档工作制约机制,只有将档案管理与结题、经费管理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归档工作顺利进行。

7.2  档案利用

①明确利用目的,为课题研究、管理决策或成果推广等提供不同层面的服务,如课题研究多利用原始技术资料,而管理决策需要提纲挈领的摘要内容。②对束之高阁的成果加以发掘,探讨其深化研究、推广的价值。③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规范管理,以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

篇9

关键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

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财政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持续上升,高校作为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科研活动主要以各类科研项目的形式展开。由于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多、管理方式复杂、经费的支出情况多变,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经费管理和使用不合理的现象[1]。合理安排和管理科研项目的预算逐渐成为新常态下科研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科研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不合理性

由于高校考核制度的导向作用,高校科研工作者普遍只重视立项,忽视项目申请书中的预算编制,项目负责人往往没有意识到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只要能申请到经费就可以,项目组其他成员也没有参与到申请书的预算编制中来,大部分的项目申请书中的预算是由项目负责人一人完成,这样的项目预算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预测,只是项目负责人凭经验估计填写。另外,科研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也没有把项目的预算编制作为工作的重点,导致项目立项实施的时候,经费支出与预算明显不同,项目组频繁要求调整变更。

2.科研项目经费开支的不可预见性

科研项目作为一项创新活动,开展期限普遍在2~3年,有的甚至5年,科学研究周期长,不可预见的因素多,更何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日新月异,但是现行相关的科研项目经费制度要求严格,有些甚至于精确到商品名称、具体价格和数量[2]。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支出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再加上项目主管单位复杂的编制和调整流程,科研人员很难合理地编制和调整项目预算,这给项目的实施过程增加了难度,影响项目进展。同时这也是项目组粗略编制预算、不合理使用经费的因素之一。

3.科研项目管理的复杂性

(1) 项目主管单位的管理不合理。科学研究是高校综合实力重要指标之一,许多高校为了提升科研水平,一味地追求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级别以及到校科研经费,鼓励科研工作者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科研经费。高校的奖励制度、职称评选和晋升制度也大多与科研项目经费挂钩,这一系列项目主管单位的“绿灯”措施,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3]。

例如,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书审查不严,只要有利于项目立项的申请,即使经费编制不合理,也容易被忽略,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也基本上只停留在对票据合法性的审查上。项目的成果质量、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项目是否带来经济效益都往往不在审查范围。

(2)科研项目来源部门的审查不合理。项目来源部门对上报的申请书主要是对项目的论证报告、可行性分析甚至是否具有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审,项目的经费预算通常不作为能否立项的评判依据,这使得许多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甚至明显有误的项目申请书也能立项。因此被批准下来的项目无法照原预算执行,但是审计部门审查时又要求按照批准立项的预算执行,使项目经费的开支处于矛盾之中,这不仅影响科研项目的开支,也使项目管理工作更加被动、复杂。

4.各级各类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差异性大

随着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项目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多,比如纵向课题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课题、省级项目、教育厅项目还有各级专项课题等。项目的来源部门都有各自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每个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允许列支的范围和额度各不相同,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出版/文献事务费、会议费、咨询费、劳动费等,比如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管理费提取比例就各不相同如下表。

各级各类项目来源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进行信息共享与沟通。高校科研人员为了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与经费,只要申报条件允许都积极申报课题,导致课题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甚至出现一题多报的现象[4]。这不仅限制了国家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使得科研经费的分配难以根据科研活动的实际开展支出。

5.科研绩效奖励机制不合理

科研活动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创造性活动,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工资水平并不高,然而在耗费心血的科研工作当中,科研经费预算中并没有体现出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经费管理办法中劳务费也只是用于没有财政收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科研工作者的长期的智力、体力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认可,再加上在当今社会下科研工作者的各方面经济压力,有些科研工作者就铤而走险,利用不恰当的方式套取项目经费。

二、改善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措施

1.成立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岗位

由于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多,各级各类的经费管理办法也不尽相同,科研经费数额大,高校迫切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管理经费的岗位,这样的科研经费管理岗位通过综合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作用,不仅可以指导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还可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及时答疑解惑,对项目立项后的实时经费支出、中期检查、预算变更、结题验收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这样既帮助了科研工作者指导预算,监督经费开支,又缓解了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压力。

2.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科研项目经费和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密切相关,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经费的开支范围、报销程序进行明确规范,不仅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更方便快捷地办理相关业务,又能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减少工作的重复性,提高工作效率。

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需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到人,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达到服务于科研的目的,又能够符合审计的要求。

3.优化经费管理办法

现存的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因其差异性很容易被混淆,各高校又有其自身的经费管理办法,种类繁多的规章制度给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一方面,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迫切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统一标准的经费管理办法,而且应具备操作性强、普遍性、约束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能促进科研项目来源部门优化科研经费配置的管理办法,使优势资源能集中配置给真正需要的高新技术项目;同时,还需要根据广大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合理性地调节预算范围,增加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报酬,让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增加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杜绝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5]。

4.构建科研经费网络信息平台

与日俱增的科研项目及经费给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科研发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引进网络信息平台改善科研管理,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让财务信息和科研管理部门信息共享,科研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项目经费到账情况,财务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了解立项项目的性质、来源部门,准确对项目经费进行划拨,简化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对接程序。

参考文献:

[1]吴晓莉.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2][4]付 晔,杨 军.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治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4).

[3]余永恒.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篇10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研项目管理;高校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知识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知识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知识管理作为一门信息科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日益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引起了很多学者对其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和研究。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往年的项目材料,都蕴含着科研工作者和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大量知识。

1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20世纪末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是将知识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是对知识进行获得、筛选、创造、整合、学习、存储、创新等活动,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一个量化和质化的知识交流体系,让知识得到不断地循环运用,从而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语言和数字进行表达,可以通过文字记录、整理并储存下来,可以通过数据、公式、规范和手册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而隐性知识是与人结合在一起的经验性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通过感官体验而获得的知识,很难将其文字化或公式化,很难通过常规的方法进行收集与分享。目前对知识管理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以阿贝克和米歇尔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知识管理的对象只限定于知识或信息;以维娜艾利和维格为代表的则认为,知识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知识或信息,还包括与知识交流相关的事物,如技术、组织结构和其他的资源等。此外,还有些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定义。不论何种观点,知识管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比如,它是通过对人的各种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管理;不仅注重人的知识创新能力,还关注信息的处理和组织;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内的传播和共享。

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贯穿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科研项目管理一般分为申请立项、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三个环节。整个过程涉及到项目申请人、项目参与人、专家、各级项目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型的人员,涉及项目申请单位、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等不同的单位,因此,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人员广、组织机构多、系统并复杂的工作。科研项目管理的第一阶段,即申请立项阶段。科研工作者在撰写申请书的过程中,申请人要充分了解自身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掌握项目研究的现实意义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拟解决的问题,申请人要对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预期成果进行完整、全面、详细的规划和阐述。申请人还需要收集、整理课题组参与人的相关信息,并将这些知识融入项目的标书中。科研项目管理的中期管理是对项目在实施过程的监督。一般来讲,高校科研项目的中期管理主要通过项目负责人向依托单位提交项目进展报告或中期检查报告的形式开展。项目进展报告或中期检查报告就是该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所包含的知识大集合。包括课题组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自对项目本身的研究所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并存储的共享知识;还有科研管理人员在中期管理时组织、总结的便于管理的经验性知识。项目验收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第三阶段,包括结题、成果申报以及技术与知识的传播。科研工作者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体现,比如以论文形式发表,以成果转化形式得到应用,以科技报告的形式进行传播,还有一些个人经验或体会难以使用文字进行存储,只能通过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得到分享。

3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对策分析

3.1加强知识管理的理念

科研项目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要确信知识管理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贯穿于高校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在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实施、验收等环节中。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学科不断细化,学科间互相交叉越来越频繁,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从而使科研项目的具体管理工作也变得更为精细和繁重,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下的新形势。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能够基于知识管理理念对新形势下的科研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3.2明确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目标

高校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造和利用各种科研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将科研项目管理中所有的知识进行提取、筛选、储存与分享,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科学研究和项目管理提供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管理经验等的支持。明确高校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可提高学校科研整体的协作水平。科研工作者作为知识管理的主体,明确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就能充分利用网络、知识管理技术等,快递地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并将其进行有效地分享与传递,实现共享。信息和知识在高校内部系统地进行处理后,不仅能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应变能力,还能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水,促进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3.3加强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

目前,各类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及市厅级的项目,基本上都已经采用了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SIS系统、科技部的国家科技计划申报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等,其他省级和市厅级的基金、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都为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标准和参考。利用网络技术,将科研项目从项目申请、立项、经费划拨、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人员信息以及项目最终成果等信息,及时、有效地录入科研管理系统加以保存、汇总和分析,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4搭建科研项目知识管理平台

随着科研项目的类型、学科类别越来越多,科研项目管理蕴含的知识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而传统的科研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集中在信息的采集和储存,而对于知识信息的挖掘、传播与分享等方面就较为欠缺。因此,科研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将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按照知识管理的规律,并根据项目的差异性进行分类,通过技术手段,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项目知识信息,筛选、提取有效的知识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使用,从而为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提供更加系统、全面的服务。

3.5构建科研项目知识的共享环境

科研团队的协同合作是高校科研项目实的关键,拥有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将会助力科研团队的研究。科研团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提问的方式在内部进行知识的分享和传播;也可以通过网上论坛、领域或专业专家群组、邮箱等形式向外部寻求知识的共享。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之间可以基于某个科研项目的申请或实施管理,通过面对面地交流或者网络技术手段实现知识的传播和流通。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形势下,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交流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协作,则成为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和科研成果产出的关键。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