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6:1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情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情教育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情感教育梯度教育加强激励动机情感交流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并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运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优良的情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哪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入学生创设情感

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信息交流更快更强烈。由于教师的心理状态、情感因素对课堂情绪有直接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之中,全面了解学生心态。根据情感的迁移、扩散和感染的特性,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以自身的职业道德、人格魅力、教学艺术来感化学生。其次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情绪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课堂情绪它反映出课堂教学情境跟学生心理间的关系教育论文,课堂情绪表现有多种,比如:积极、沉闷、消极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现实情况来创设相应的情景,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同时学生们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作为科任老师,应该经常参加所任课班级的班会、集体活动等。如学生得病了,应抽时间其他同学一道去医院看望。“爱是心灵的呼唤”,用爱心去打动每一个学生,他们就会对老师”亲”,就会喜欢你教的课程,这样就为情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适时鼓励激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鼓励性教育。对学生适时的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是使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措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功和失败。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将价值进一步观念化,进而转化为获得进一步成功的动力。相反学生在遭遇失败时,帮助学生寻求失败的原因,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认识自己的不足,吸取失败的教训,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情感,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应该进行适当的鼓励性教育。在情感教学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适时鼓励是增强师生情感的桥梁,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好学”、 “乐学”。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对学生有一颗爱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你,在行动上接近你教育论文,从思想上乐于接受你的教诲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要给予温暖,给予理解,给予尊重,给予帮助。

三、情理兼顾培养情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渗透德育应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在化学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阐述,中国化学工业获得的巨大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去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思维发展。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语言,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

四、梯度教育探索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梯度教育。首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层次(班级),有梯度的进行课程教学教育论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就是所谓的分层教学。其次,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譬如,教师在组织教学测验或考试时,要精心设计有梯度的试题,让学生从考试结果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学生一旦经过努力,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内部情感动力。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再次,教学方法应有梯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技能知与行》孔凡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中国师德手册》叶小媚、刘国平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0

篇2

    一、情感教育测评的意义和要求

    (一)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内容。情感目标的测 评与认知目标的测评一样,具有形成性、教育性和指导性作用。只有经常不断地开展情感教育目标效果的测试 与评价,才能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只重视道德认识的形成,忽视道德情感培育的现象;才能对教师的情感 教育效果作出较为科学的判定,对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做出公正合理的肯定;才能 督促教师认真实施情感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2.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思品课教学中,广大教师已经普遍重视于道德认识的形成、理解、运用等,并把“是非判断法”、“事 例分析法”、“故事说理法”等方法的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在道德 情感教育的领域里,同样可以通过“入情体验”、“情感测评”、“自我情感保健能力”等的培养和研究,来 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凭认知目标来评价学校的教学工作,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 绩,来评价学生并以此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优劣等各种等级。那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很少有人认为,还要 根据学生的兴趣、态度或性格等等来评定学生,才具有合理性。事实上,处在情感目标某一端的学生,可能受 到学校和教师的惩罚;而处在另一端的学生,又可能博得教师的喜欢,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思想品德课教学 工作也应如此,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让情感教育处于可有可无或名存实亡的地 位,要通过实施情感教育测评,来提高和强化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情感教育测评的基本要求

    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其基本要求是:

    1.测评的方法,不仅要科学、准确,而且更要易于接受和操作。测评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必须简捷、明快 、反馈及时。

    2.测评的过程应该具有导向性、调 性、激励性和促进性等功能。

    3.测评的结果,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数据的量化,又要有显示内涵的意义表述。

    4.测评的素材要规范、标准,以确保测评的可比性。

    二、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基本方法

    就测评的方法与技巧来说,情感领域比认知领域还显得贫乏和幼稚。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个原则出发, 下列一些方法可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情感教育效果测评中参鉴。

    1.观察法

    这种方法所采取的是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观察。在较长时期内进行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 感发展状况作出不正确推论的可能性。运用观察法,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记录要使用的观察资料,记录学生的 可观察行为和其发生的特定环境,这样就能增强测评结果的可信性。这种方法适合于重点观察少数学生。

    2.报告法

    通过问卷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行为作自我报告。分隐名式报告和署名式报告两种。隐名式允许学生不论采 用何种测量手段,都可以不署名。其好处是可以阻止一些学生试图取悦教师,或喜欢作出他们认为在社交活动 中受欢迎的回答倾向。这种形式可以准确测出那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署名式报告,是让学生在确信测 量的结果是保密的,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署名,它可以准确辨认个别学生,掌握特殊情况。

    3.会谈法

    教师向学生询问精心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分个别会谈和群体会谈。个别性会谈,便于推心置腹,足膝谈 心。群体性会谈,便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无论采用哪种会谈形式,教师都应注意察颜观色,掌握学生答话 的神情、姿态,记录学生答话的内容。会谈式的测评最忌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对问题的歧义理解。前者,教师要 费时多鼓励;后者,教师要费时多暗示、引导。

    4.测验法

    这是一种被普遍运用的测评方式。分诊断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两种。诊断性测验是教学前对学情的“诊断 ”(又称课前测试),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已有道德情感的原状,便于把学生分置在最有益的情感教育序 列中。形成性测验,是教学后对情感教育目标达到度的检查。采用测验法,关键是围绕情感教育目标编制一套 能够准确测出学生情感发展水平的题目。情感水平测试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是非题(又称正误题)。它是要求学生对一个陈述句或问句作出对或错判断的测题。这类题目中往往隐 含着情感行为或态度,或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或者以第三人称出现,要求学生对题中的行为、态度表个态,对 ,是不对,从而看出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情感水平。

    ②选择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的测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几个正确答案的测题为多项选择题。选择 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根据题干和选项组合的方式不同,选择题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肯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b、否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错误的答案。

    c、最佳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最佳的答案。

    选择题适用于各种性质和种种认识层次的材料,学生作答方便,选项越多(4-5个)猜测的机遇越小,所以 ,这种形式在情感教育测评中被广泛运用。

    ③情境题。针对情感教育目标,在测题中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观察学生阅读、体验这个情境时的表现, 然后记载下来。记载这件事最好不让学生知道。这种测题,与前两种相比,测出的情感水平更具有可信性。但 困难的是,教师无法逐课、逐人进行,有时还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的配合。

    三、观察情境测量法

    (一)观察情境的设置

    观察情境设置得越自然,越巧妙,学生的情感流露得越直接越具体。如果围绕着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内容 ,设置类型不同,层次有别的观察情境,来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其结果会比那种只凭单一的,无层次性的观 察情境测量来的结果真实可信得多。

    1.从观察情境的特性分,有动态情境和静态情境。

    所谓动态情境,是指以活动、操作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总以动态出现。观察者教师通过情境中人 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测量其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动态情境的优点在于观察者容易观察和 记载。设置动态情境要使参与者人人都有“动”的机会。

    所谓静态情境,是指以观看、倾听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实际上是明“静”暗 “动”,参与者的内心实际上充满着激烈地矛盾运动。因此,设置静态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能够把参与者 引进“静思”的意境。

    2.从参与情境的成员分,有个体情境和群体情境。

    个体情境,只有一人参与,具有独立性和排它性。由于不受外来干扰,参与者呈无拘无束状态,所以,情 感流露得较自然、真实。设置个体情境,便于准确把握学生的特殊情况。

    群体情境,参与情境的是一个群体,是某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设置这种情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造成学 生的心理平衡。在学生看来,教师的要求是对准我们大家的,不是针对我们少数几个人。设置群体情境准备工 作要做充分,防止学生情感行为的“人云亦云”。

    3.从设置情境的途径看,有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

    直接情境,具有直接性,设置者将学生直接带进生活现实,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从中观察学生 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在教学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有参与活动、现场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

    直接情境与间接情境相比,自然性较强,人为痕迹少。但往往受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观察情境不可能 全部“直接化”,还有相当一部分要靠教师去设计、加工和创造,这样来的情境便为间接情境。设置间接情境 要巧妙、自然,要独具匠心,还要尽量排除干扰因素,尽量减少“人为痕迹”,要让被试者感觉不到在被试, 这样,他们的情感才会不受压抑,才不会出现为取悦测试者而作出违心的反应。

    上述几种观察情境,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绝然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彼此渗透,融为一体。 动态情境中有静态情境,静态情境中有动态情境,时而先动后静,时而先静后动;时而又动静结合。若干个体 情境,可组成群体情境,群体情境中有个体情境。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也可互为凭借,相互转化。所以,设 置观察情境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其联系性,用联系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测量工作。

    (二)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以下三个环节:检测、量化和分析。

    1.检测:是整个测量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性环节。它包括立标、观察、记载等内容。

    立标:就是确立道德情感测量的目标。测量哪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具有怎样的发展等级,怎样测量等工 作,都需要在这个环节里考虑成熟。否则,下一步的“量化”工作将无法进行。确立目标时,一定要紧紧抓住 《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切切不能偏离标准、教材的航线。

    观察:从特设的情境中,审视学生的种种表现:神态、表情、言语、动作……。观察的方法有两种:直接 观察式。教师作为情境的参与者与学生一道活动、对话和操作,从中直接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间接观察式, 教师作为情境的旁观者,或远离或隐蔽,远观学生的情感行为。不论采用哪种观察方式,最好不让学生知道有 “观察者”在“观察”他们。“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大量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感成果作出不正确推论的 可能性”。

    记载:对观察来的资料作详细的“原始”的记载。资料记载得多与寡、虚与实、真与伪,都与观察者观察 时的细心、留神程度有关。观察者观察时,对观察的目标领悟得越准确,和在观察中越细心、越留神,得来的 素材就越丰富。如果观察者事先不认真钻研和领会情感目标的内涵及外延,不学习和掌握学生情感表现的特点 和规律,就会对某些很有价值的情感表现状态,如皱眉、叹气等,观而不察,察而不记。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 学生的可观察行为,而且还包括产生这种行为的特定环境。记载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表格式记载,把观察到的 有关内容,填写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以示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状态;二是描述式记载,用语言文字直接勾 勒学生的情感行为;三是表格式+描述式记载。不论采用哪种形式,其内容都应具有“原始性”,尽可能不加 或少加主观色彩的词句。

    2.量化:对学生情感行为的数量化。

    对学生道德情感的量化,教师要首先主观规定学生道德情感的不同等级,并指派相应的数字。这是整个测 量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既抽象又易变,所以很难制定和使用情感等级 。但是,只有我们深入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搜集资料,全面掌握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表 现特点,就能够确立较为准确的量化法则。有了准确的量化法则,就能得到正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篇3

关键词:法学专业;学生工作;模式

当前,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任务,对于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法学专业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如何探索出一套针对当代法学专业学生特点、科学系统的专门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工作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从工作模式的总体方向、目标任务和基本操作框架等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总体方向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应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总书记在2005年1月17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方针。

其次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体现了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当代高校学生是21世纪社会的栋梁,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不同的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目的的不同。目前我国大学以前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特别强调和突出对升学率的追求。而步入大学以后,他们面对的是需要改革创新精神、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知识经济社会和未来的工作实践,因此特别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目标任务

为向上述培养总体方向努力,需要在工作载体和教育方法上不断下工作,逐步形成一种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理论提升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多平台、多方式、程序合理、制度健全的法学专业学生工作模式。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1、建立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的学生工作模式,提高学生自身思想品德修养,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

2、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学生工作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的专业性法律人才。

3、通过多平台多方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法学学生工作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型、复合型人才。

4、通过健全学生工作程序,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化,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工作的管理和效率。

三、操作框架

工作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工作目标,对影响工作目标达成的诸要素科学组合,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实践中形成的活动结构和操作方法的体系。法学专业学生工作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或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学生具有法学专业特点的工作结构及其操作方法体系。

1、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道德观、价值观、责任感教育,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建立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的学工模式。建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生工作基本模式内容之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们一贯强调的教育理念,但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以“智”育人。在实际的学生教育工作中,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首要位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改变传统学生工作中“堵”和“补”的生硬的后果教育模式为灵活有效的“提前教育”和“预防教育”,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掌握新的学生工作规律,拓宽学生工作领域和渠道要多从学生最关注的焦点问题入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采用疏导、民主讨论、学生参与等方法,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建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健全的学生素质培养的学生工作模式。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这也促动着法学教育的专门化、精英化、实践化。因而,植根实践、联系实践、了解实践、针对实践是法学教育的根本和关键。法律专业性、职业基础性、应用型人才模式是法学教育的主要方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把法学专业的学习和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教育具有直观性、感受性的特点。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专家学者、先进人物座谈会,组织参观、社会调查,教学实习、暑期三下乡、勤工助学、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在实践中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引导他们运用理论分析到实践中寻找疑惑不解的答案,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价值取向上,进一步提高分辩是非的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3、通过打造三个平台、多个方法相结合的学生工作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中国特色国情教育平台。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拓展专业视野,理性看待社会。培养学生树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专业理念。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转型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激励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追求,确立更高的价值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立志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尚未稳定,又缺乏社会实践,没有经过艰苦和复杂的环境锻炼,看问题容易偏激、是非观念和信息鉴别能力较差,对形势和政策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他们的经验与阅历还不足以使他们在面对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时作出正确的选择,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主导性价值观,其价值观念还时常随着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只有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导向,才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将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努力做到课堂教学与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型的需求。一是利用刊物、报纸、广播台、音像资料、宣传橱窗及现代信息网络等传媒手段进行教育创新,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强化教育的渗透性,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是综合能力拓展平台。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做人处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求职就业能力。解决学生的成才和发展问题。综合素质拓展可以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基本环节,使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有形化、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功能上的丰富性,有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由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两部分构成。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专题教育活动、文化名人报告、读书活动、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申报专利和音乐、美术、艺术设计、文艺作品竞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科和科技竞赛、参加技能培训、参加教师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发明与制作、独立申报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设计性研究性试验项目和各种专业、技能等级(水平)证书。

三是就业引导和反馈平台。通过就业工作、毕业生反馈信息、用人单位的需求内容、社会发展的前瞻要求等,不断调整学生工作的具体内容。就业是大学生大学教育的终极结果,将成为大学生走入社会的关键一步,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咨询服务,收集和提供就业信息,探索与研究求职就业的技巧与规律,指导学生求职;并要积极开拓学生就业渠道,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要对学校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专业适用性和综合质量为调整学校学生培养目标及改革政策提供依据。

4、健全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系,工作程序模块化,是学生工作模式不可或缺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程序、学风建设推进程序、综合能力培养程序、学生就业工作(技能培训与服务)程序和突发事件应对程序等几个模块。立足为学生提供综合服务,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与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一站式”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从服务层面上构建一个优化育人环境的平台,建立“一站式”学生综合服务基地。

参考文献

[1]孙国祥.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矛盾性展开与破解[J].当代法学,2009(3)

[2]杨春福.法学教育的六对范畴[N].法制日报, 2007-11-4 (4).

[3]杨临宏.关于我国法学教育泛化问题的思考[A].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暨中国法学教育论坛论文集[C].

[4]王素辉. 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思考和措施[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3) .

[5]符启林,宋敏.广东法学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太平洋学报, 2006, (7).

[6]霍宪丹.法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6, (1).

[7]蔡小娟. 关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