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2:1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典教育论文

篇1

情景教学法由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Hornby最早研究,主张新句型、新词汇应与课堂的情景内容结合起来,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和霍恩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情景教学法即情境语言教学从口语开始,教材先于口头训练,然后再教书面形式,他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在语言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工作,最后创立了一整套教学法理论原则。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GeorgePittman研究了在实践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国家情景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母语教学中。通过知网检索国内有关情景教学法对高职酒店英语教学有一定的研究,但对普通本科院校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的直接研究甚少。依据上述学者的研究基础和其他文献中关于情景教学法的定义,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主动性。因此有必要分析酒店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分类。

二、酒店英语教学情景分类

(一)实物演示情境

为了学生了解和熟悉某些酒店英语表达,教师可以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即意识上创造实物印象,唤起其丰富联想,构建认知图式,完成之时积累。酒店英语很多菜谱需要学生记忆,这些对学生来说也许很枯燥,有些学生甚至没听过这些菜的名字,更不用说理解。在教学中发现这些菜的名字和特定实物关联。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先请烹饪教师烹饪一些“夫妻肺片”、“糖醋排骨”、“潮州烧鹅”等菜,然后带入课堂,让学生辨别和品尝,带着英语问题激发学生构建这一特定场景,同时抓住机会让学生理解酒店英语词汇,便于回答问题,结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再现、渲染情境

在教中学中,将多媒体即声音、图片、动漫、音乐等融为一体,营造生动的场景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弥补传统酒店英语教学中的枯燥,让学生沉浸于所学内容,因此在酒店英语教学中合适使用多媒体可以让教学生动有趣,而且学生更易接受理解。如在介绍中国菜系时,教师可下载菜系图片辅助以音乐为背景,当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照片,在场的学生似乎都想身临其境,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表演体会情境

让学生模仿教科书扮演不同角色,通过不同角色的动作,语言的使用,角色心理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无论亲自扮演或欣赏别人表演,学生都在感知、思考。角色表演不仅提高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也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了他们求知的自信心,通过表演,学生还能领悟酒店服务如何进行英语表达的技巧。(四)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人们必须面对且暂时无法解决的情境,问题情境可分为:目前情境、已有情境、创造情景。问题情境设置能促进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认知心理,刺激学生求知动力,启迪学生进行思考。如在申请酒店岗位对话中(applyforhoteljob)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假如你进行面试,应该如何进行穿着及言谈举止注意什么?假如我是经理,你参加面试,如何回答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编写对话的方式积极进行口语交流互动,活跃了班级气氛。

三、情景教学法在酒店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酒店英语情景教学法即教师通过模拟酒店内部场景的设定(hotelsetting),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师生间进行英语互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能力,这一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整个教学须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在酒店英语中引入情景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模拟真实的酒店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营造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而且逐步提高学生酒店英语交际水平,因此情景教学法在酒店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无可代替。

(一)创设酒店情景,让学生切身体会教学内容,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国内英语学习者,由于缺乏语言环境的刺激,大多被动接受语言输入,传统教学也偏向于填鸭式教学,多年英语学习,会熟练进行书写,但大多数不会进行实际运用,成了哑巴英语,尤其听力水平普遍较差,更谈不上在真实酒店环境中与外宾进行英语交流。这也是学生英语学习的普遍困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学生运用已知的认知建构,借助一定的环境和场景积极建构新的认知,情景是建构新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创造适当的语言情景直接影响到学生新的认知的建构,因此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充分理解新的知识。各门学科都有其科学性、规律性,因此,教师不但要理解学生,而且要吃透教材。酒店英语这门课有时很枯燥、乏味,但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法,可能就会大大提高英语本身的趣味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可以模拟酒店客房、前厅、餐饮等多个场所进行角色对话、小组讨论、撰写心得报告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特定的情景环境。

1.前厅部是酒店“橱窗”,代表酒店形象,主要业务范围有预订、接待、问询、货币兑换、离店结账、邮件服务、商务中心服务、留言服务、行李服务等多项服务。文中是指客人在酒店能够获得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指学生在酒店模拟实训室完成的内容,酒店前厅重点情景模块创设见表1。

2.酒店客房部是酒店支柱部门,也是衡量酒店经营成败的关键部门,主要业务有叫醒服务、客衣服务、加床服务、擦鞋服务、送餐服务、清扫服务等,在酒店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指客人在房间内通过打电话到相应的部门能达成的服务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在酒店客房实训室完成的学习模块。酒店客房重点及次重点情景模块创设见表2。3.酒店餐饮部的业务范围主要是订餐服务、接待客人服务、自助餐服务、餐厅结账服务、上菜服务、酒水服务等,在酒店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指客人在餐厅用餐前后的相关服务,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在餐厅实训室完成的学习模块。另外,在课内实践中可以制作一些彩色图片等辅助教学,目的增加课堂讲解的趣味性,如餐饮部menu(菜单),teasaucer(茶碟),seatingarrangement(座次安排),bar(酒吧),cafeteria(自助餐厅),desser(t甜点),napkin(餐巾)等;播放有关酒店题材电影,寓情于景,增加英语的趣味性,让学生从简单的模拟逐步建构起酒店英语学习新的认知和思维,最终推动学生在酒店英语的实际运用中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学习主观能动性,建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杜威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主宰这一过程,而教师只能作为“自然仆人”去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能多加干涉。教师在教学中只应充任“引导者”(guider)和“帮手”(helper),不应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而应站在学生背后。建构主义理论也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酒店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师生角色定位是情景教学法在酒店英语教学中的体现之一,教师在创造一定的情景之后,应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酒店英语学习中,扮演好助手的角色,让学生可以愉悦地自然学习,学习动机也就构建起来,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交流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和想象力。酒店英语运用情景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发挥教师组织、引导作用,使学生尽快融入语言学习状态,达到自主学习能力,因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酒店英语情景教学法更有利于在实践中建构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四、酒店英语情景教学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专业师资缺乏,应增加一线锻炼

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是酒店管理专业或者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专门研究酒店英语的教师极其缺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习得知识背景略显不够,可能在学期初还是以学生为主,而渐渐地就变成了老师唱独角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鉴于此,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引进酒店英语或者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承担教学任务,已有授课教师可以多参加酒店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酒店研讨研修班,不断积累经验,取长补短,通过亲自体验在一线为别人服务才能体会到酒店英语在特定情境下如何运用,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

(二)缺乏情景实训基地,应增加情境教学设施

实训基地是融合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一个平台。目前大多数院校都配有模拟实训室,用来提供学生实验、实习需要,但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校内实训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相关实训室建设不能落实到位,只能为个别实训课程提供有限的实训,实践训练蜻蜓点水、浮于表面;二是设施设备简单、落后、缺乏环境氛围,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训练,难以进行综合性的情景训练。以酒店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为例,英语是一门语言课,通过对英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读、听、写、说能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借助一系列高科技的学习设备。例如:语音课室、英语情景短片、录音设备等,借助这些设备,给学生提供英语环境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不单只要改进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部分学校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英语语音课室,购进教学器材等。但是这些学校没有对这些设备进行定期的升级和更新换代,导致它们与现代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衔接,从而最终导致这些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极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小结

篇2

现在学生不知道传统文化,缺少模糊科学,从民族的明天来讲,西方科学没有改变世界内心的幸福感。如今,上海,台北的学校都在进行经典教育,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渗入,让学生读经典。作为中学生,很多学生没有读过《三字经》《论语》《道德经》……而国学经典只有通过语文教学这个纽带渗透给学生,怎样渗透呢?主要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经典

1.1 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本文由收集整理

《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於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祭祀之理,制於圣人,载於经典。”

1.2 指宗教典籍

如:《圣经》《古兰经》《大藏经》等。

1.3 指文献典籍

如:李约瑟《中国科技史》,司马迁《史记》,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等。

用一句话简单概括: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

2 学生必须知道为什要读经典

中学生读经典就是因为让他们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朱自清曾在《经典常谈》一书的“序言”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重于文化与人文,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所传递出的与人类普遍命运、终极关怀、人文思想所共通的精神价值,在于其作为民族、国家、社会可以藉此长传不断滋养后人的高尚品性与内质。经典之为经典,正在于其所携带的“形上”价值。没有这一点,经典便称不上经典。

在经济全球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让学生多读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裨益。人的素质单靠学英语和电脑是培养不出来的。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学时期,对于文字已经有了相对较好的理解能力,中学生读经典,不但能培养其内涵,也可以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导向。

3 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

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读什么书是学生时代就养成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常对漫画,杂志,故事类的书比较感兴趣,一让他们读经典,他们常会唉声叹气,说经典乏味难懂,所以应让学生从小学养成读经典的习惯,把经典当作最主要的读物。

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应该以正确的态度,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只要有正确的态度,有兴趣,有自己的判断力,会活读就好。把阅读经典看作是一件轻松、简单、有效的事情。

第三是绝不能将任何一个经典绝对化,神圣化。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还要阅读生活这部“大书”,关心、参与现实生活的创造,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作为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读不读书,读什么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现今社会的应试教育下,很少有学生去读经典。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点课余时间也耗在影视和网络阅读上。我并不反对影视和网络阅读,并且认为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的可能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这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可能削减,以至取消了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因此,如果以影视、网络阅读代替经典文本阅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读什么书的问题。像鲁迅所说的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阅读—— 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鲁迅大声疾呼:“我们要有批评家”,给青少年的阅读以正确的引导。

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导向: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4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

我国的国学经典有很多,我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完成《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的阅读。而初中阶段则应该阅读四大名著,《庄子》《道德经》《古文观止》。

5 国学经典在我班的渗透过程

(1)每周课时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好合理的计划,才能在保证正常教学,又不给学生增加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渗入。教师要做好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每周,每天的阅读计划,按照计划给学生布置阅读经典的任务。至少保证每周一课时的经典阅读。

(2)要求学生准备阅读经典的记录本,记录经典语句,读后感以及对经典内涵的理解,从而明白做人的准则,原则。

(3)要做好五个一。

第一,每天都读经典,可以是一则论语,一章《老子》,也可以是一首古诗。

第二,每周都要写读后感,不限字数,但一定要写出人生道理或者自己最大的收获。

第三,每月都有笔记展览,口语交流。同学可以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第四,每学期都有一次经典阅读竞赛,学期末小组评比。

第五,每学年每名学生至少要读一部完整的经典,并有阅读笔记。

篇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经典课程;教材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且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既然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成为实施教学的凭借。那么编写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文化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一般而言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即可以视听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二是深层文化,即思想、观念、制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本质。由于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是在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授自然会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对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以“了解”为主,是一种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主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也具备了熟练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他们而言,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写更主要的是解决“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此外,虽然讲授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但是文化经典课程与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文学、历史、书法、社会习俗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现状,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果说这是面上的横向扩展,那么文化经典课程就是点上的纵向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以点带面地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编写文化类教材时教学双方很容易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对外汉语专业陈××等7名同学曾以该学院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对外中国文化教学做了一份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心目中,外国留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如饮食文化这样的低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是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汉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学等,至于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科技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这和留学生反馈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硕士阶段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度则有明显上升。

二、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标功能。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不仅要在总体上能够体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其次,是训练功能。虽说汉语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该类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经典阅读和赏析却离不开这些基本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选中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例”,将之前学生所接触到的零散的、非系统的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以求融会贯通。第四,讲解功能。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检测功能。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考虑到该课程教材应具备的功能,再考虑到课时、学生数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九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及排列顺序如下。

1.生产篇。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科技兴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本篇选取的经典文章都和中国科技发展有关。

2.生活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本篇所选和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关系,情感的羁绊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们的各种情感为主题选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本篇所选集中在对中国人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观念。

5.艺术篇。思想情感形诸于外,于是便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本篇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

6.民俗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习俗,并不断演变。本篇所选集中在介绍与节庆有关的习俗。

7.风土篇。中国地域辽阔,人文环境复杂,本篇所选主要是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各地风情。

8.民族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点所在。本篇所选集中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发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本篇所选将涉及不同时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体例

当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性步骤:设计教材体例――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例。

1.全书分九个单元,具体内容及先后顺序见上文。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概述”,对主题进行简要说明。

2.每个单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点带面,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3.每章下分为6个部分:导语,正文,理解思考,知识链接,影像阅读,深入思考。

“导语”部分是对每章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正文”部分所选侧重现当代文章,兼顾各种文体;“理解思考”部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正文”提出文章赏析的相关问题;“知识链接”部分是介绍“正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影像阅读”部分在与“正文”同步给予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听”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结合中国现状提出讨论话题,促进学生“说”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算是硕士阶段的留学生,仅仅凭借书本的抽象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即使是华裔子弟,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避免学习者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在编写该课程教材时,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轻“行”,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内容能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摸的形象,使教学可以改照本宣科为实践中掌握。譬如“艺术篇”中涉及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候让文化背景各异的学习者难免有云里雾里之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观摩和基本阶段的练习,在观摩和练习中解决难点问题。

针对性是指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围绕某个文化主题的文化考察项目,使学习者对之有切身的体验。譬如针对“生产篇”“生活篇”,笔者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组织学习者分别参观了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粤北的贫困区,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困现象。这种活动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顾,避免考察过程中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事前对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和形象化展示进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考察任务,为事后回顾做准备;事后回顾,一般先以讨论或课堂发言的方式总结这次考察,然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实用性是指教材的内容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他们具体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孝”时,不能仅仅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解,应该结合中国当代的家庭生活的实际,像“4+2+1”结构模式、“空巢”现象、“留守”现象等,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和传统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传统经典伦理协调关系幸福感

我们喜欢和谐的社会生活。只要人和人之间能和平相处,也就不愁整个社会秩序的是否安定了。在传统经典散文教学中,引导理解相关内容是对人际关系的再次梳理,以《论语》教学中为例,完成伦理思想教育,就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最典型的教育。

一、关于个人之间关系的伦理思想教育和幸福感的解读

《论语》开篇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温暖的话语,宋代朱熹就曾作出评价,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接着说“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知道我也不怨恨,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而“仁者爱人”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对别人的体谅。所有这些关系体现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诱导学生考虑各种人际关系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和亲人相处一定要有爱的规范和必要的尺度;没有朋友的生活是不正常的,和陌生人相处要遵循共同的社会规范;职场原则是同事关系的特殊伦理。幸福来源于所有伦理道德的总和:天伦之乐是至高无上的普遍公认的幸福,朋友在一起畅所欲言的争论和聊天也是一种幸福的生活;与同事的携手共进是人生满足的重要因素;团队合作的原则让每一个人体会到幸福等。虽然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知识水平不同,但这不应该是人们之间成为相互和谐的障碍。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人们处理朋友之间矛盾的最佳原则。

现代社会,生活的竞争力都日趋激烈。不是每个人的才能都能被发现继而被提拔重用的,因此里可能会郁闷,会纠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加之现在的人们功利心比较强,为了利益去竞争,也会不惜出卖朋友、违背公序良俗,甚至损害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论语》倡导的教义:“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升官发财,而是为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君子应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希望被了解,不责怪别人的不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思想,做个有仁爱的人。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和人的关系的和谐,是幸福的底色,也是整个社会大厦稳固的基础。

二、关于协调个人和家庭关系的伦理

孔子有生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意思是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的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孝悌和社会的安定有直接联系,孔子的思想主张就由此出发,认为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不诚心孝敬,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样去分别呢?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而不仅仅止于供养上。用心去对待家人,父母,兄弟,儿女,夫妻,亲戚。不要因为经济利益而相处,不要因为被利用而变质,也不要因为维持表面而一方承受痛苦。时代变迁,现代社会,家庭形式以及多样,人们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意味着家庭伦理的不断更新。无论相聚还是离别,必须真诚对待,才是最基础的原则,也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三、关于协调个人和他人关系的伦理

在封建社会,国君和子民的关系就是个人和别人的关系。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统治者代表着国家的利益,个人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便代表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孔子认为国君要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的多。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就是说,孔子认为,这样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以礼的主要内容,也是人际关系的原则。孔子有病,国君来探视,他无法起身穿朝服,就把朝服披在身上。

互助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就已经超越了这种思想,子贡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思想的伦理,在后世闪光,智者会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我。历史上的名人因为成就他人幸福的例子比比皆是。

四、協调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伦理思想

在封建社会,国君和子民的关系就是个人和别人的关系。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统治者代表着国家的利益,个人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便代表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篇5

为了使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成为州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望各位老师针对下列内容,及早做好准备工作。

A1: 1.校务会议安排上有记载召开会议研究语言文字的资料。(校办)

2.有实施方案,工作制度、计划、总结。(教务教研)

3.学校工作计划,各教研组计划上有关于落实规范语言文字的要求。(校办、教务教研)

4.教师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展示、学生钢笔字、毛笔字展示,普通话演讲比赛(教师、学生)。以上均有照片、评分表、通知、总结。(教务教研)

5.“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做文明人”倡议书。(政教)

6.家长会记录上有相关记载。

7.汇报材料。(校办)

A2:1.校园文化建设中有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校办、总务)

2.目标管理责任书。(有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教务教研)

3.年度考核细则。(有相关内容及评分要求)(教务教研)

4.优秀课评分标准表。(原件)(教务教研)

    5.“文明班级”考评标准。有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包括评分记分册的原件,注意书写

A3: 1.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校办)

     2.有语言文字办事机构,有专(兼)职工作人员。(校办)

     3.办公机构内有适应工作需要的办公条件。(教务教研)

     4.有专项经费(附发票及复印件)。(总务)

     5.推普周活动计划(材料)。(校办)

     6.普通话测试等级证书,全校教师普通话测试情况总表,普通话测试等级一览表。(校办)

7.学校开展经典诗文朗诵活动(实录、简报、照片)(各处室)

A4:1.各种竞赛测试卷,期中、期末考试卷(附一份)(教务教研)

     2.名称牌(各种),标语牌(照片、文字)(总务)

     3.考核成绩公布表(照片、文字)(教务教研)

     4.学校宣传栏、校报、墙报、课件屏幕相关内容(照片、文字)(政教、信息)

     5.有永久性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标语牌(铁质两处以上)(总务)

6.校办刊物、网络等处用字规范(校办、信息)

A5:1.学校领导带头说普通话。

     2.学校内所有人员均使用普通话交流。

     3.课程安排表。(教务教研)  

4.各种计划、总结。(均含有相关内容)(各处室)

B1: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说普通话(有学校日常检查材料)(教务教研)

2.教师在辅导答疑中坚持说普通话。(教务教研)

B2:1.教师在会议,集体活动,学校公共场合说普通话(有录像最好,照片亦可)(信息)

    2.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坚持说普通话。

B3:1.各科板书各一例(照片、文字)(教务教研)

2.各科教案各一本。(教务教研)

3.各科作业各5本(教师批阅、学生书写)(教务教研)

4.学习笔记本。(党支部、校办)

5.教师参加经典诗文朗诵,及获奖证书(校办、教务教研)

B4:1.普通话测试证,教师普通话水平一览表。(校办)

    2.学校科任教师普通话水平汇总表。(校办)

    3.学校语文教师开设语言文字或普通话讲座(有照片、有培训签名、有相关培训材料)

    4.各班“推普员”人员名单表。

B5:1.语言文字工作科研成果(以获奖证书为准)(参加各类普通话演讲证书、论文证书)(教务教研)

    2.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方面有探索、有特色、有经验。

    3.学校获奖证书;教师论文集,学生作文集等。(教务教研)

C1:1.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用普通话。

2.学生日常用语用普通话。

C2:1.学生在会议、集体活动、学校公众场合说普通话。

     2.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谈说普通话。

3.学校有校园广播员。(政教)

C3:1.学生作业本。(教务教研)

    2.班会记录、各类学生会议记录。(政教)

C4:1.写给亲朋的一封信(样本几份)注意格式、用字规范。(教务教研)

    2.课堂实录或照片及获奖证书。(教务教研)

    3.各种论文证书。(教务教研)

    4.学生参加经典诗文朗诵活动(材料,照片)(政教、信息)

5.休闲广场中有“普通话及规范字”的专栏(照片、实况)(教务教研)

6.以推普为主题的黑板报(政教)

D1: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计划及总结(每学期一份,共6学期)(校办、教务教研)

D2:1.广播站、黑板报的宣传作用(录音、材料、照片)(政教)

    2.家长会上进行宣传(照片、家长会记录)(政教)

    3.宣传栏。(政教、总务)

D3:1.“校园广播站”工作人员安排表。(政教)   

2.“校园广播站”节目安排表。(政教)

    3.“校园广播站”成员安排表。(政教)       

4.“校园广播站”各栏目材料。(政教)

    5.国旗下讲话材料(有安排表、有照片)(政教)

D4:1.各类演讲材料,每周周初会上安排的素质教育论坛、班主任经验论坛材料。(政教、教务教研)

     2.连续三年“推普周”活动计划、总结及落实材料。(校办)

     3.向社会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讲座(有照片、材料)。(校办、信息)

 

篇6

[关键词]控制工程;工程教育论证;课程融合;教学改革

1《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把控制论融入到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学生运用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来解决机械工程中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为日后学生成为工程测试人员必备的骨干课程。《控制工程基础》在介绍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同时,以机械系统、电网络系统为背景,阐明了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控制工程基础》作为一门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在各理工科高校中广泛开设,为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把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作为导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

2教学改革的举措

2.1根据工程教育论证的评价体系修订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机械工程控制必备的基础知识,对照工程教育论证的评价体系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修订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掌握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有关基本术语和定义,理解机械控制工程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具备将控制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描述和解释的能力;掌握经典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训练分析研究机械工程中有关信息的传递、反馈及控制的能力;培养一般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并具备通过文献查阅、分析或实验、实践等手段对不同系统方案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作出客观比较与评价的能力;掌握常用的机电一体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具备确定设计目标和任务的分析能力

2.2明确教学主线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建立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分析其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这条教学主线,明确课程内容主要讲授的6个章节及其相互间的关联性,让学生把抽象复杂的联系起来形成以下共识:绪论是让学生对控制系统有一个整体认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运用动力学、电学及专业知识,建立机械系统、电网络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与系统方框图;时域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统性能的一种方法,运用传递函数求解系统在某一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计算和分析其性能指标;频域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统性能的另一种方法,令传递函数中的s=jω,则系统可在频率域内分析,绘制奈奎斯特图和Bode图,分析系统性能;稳定性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统的首要条件,利用传递函数的系数、奈奎斯特图和Bode图都可判断系统稳定性;误差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统的准确性,理清误差与偏差的关系,系统在各种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2.3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紧密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要正确处理好学时少、内容多、基本要求不能降低的矛盾。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突出讲解控制理论基本概念、系统数学建模、时域响应分析、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及系统误差分析等重点部分。教学中紧密联系工程生产实际,侧重讲解基本规律的理解、应用及其相互联系,减少一些定理和公式的详细推演,或把复杂抽象的公式及推理,换成简单易懂的案例表述,便于学生理解和接收,比如讲解劳斯判据是基于特征方程式的根和系数关系建立时,以方程x2+3x+2=0为例更易让学生理解。将MATLAB、Simulink应用于《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在教学穿插演示二阶系统的响应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奈奎斯特图、Bode图、SIMULINK仿真。

2.4与其他课程教学融合

在课程教学中,积极与机械专业其他任课老师沟通,寻求其他课程中与控制相关能扩展的内容,采用课程间的互相融合教学,实现课程之间的相关衔接。让学生拓宽思维,积极思考,把专业的各课程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实际工程的完整体系,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5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课程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30%包括课程作业和小论文情况,课程作业考核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小论文分析行业前沿发展,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比较,主题部分引用和评述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考试占70%,题型主要以客观题、分析题、计算题、作图题、综合题为主。

3结语

篇7

一、分类鉴赏,外露诗意

语文晨读的时间并不长,大约40分钟。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择了许多名篇佳作、古诗词曲、典型句段。探究练习的最后一题往往会提出朗诵全文、体悟作者的感情或背诵的要求,如《鼎湖山听泉》探究练习的最后一题就是“从课文中选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吟哦讽诵”,再如《故乡》的探究练习四是“背诵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三段文字以及课文最后三段”,而《岳阳楼记》则直接标明“背诵全文”……

有时候课文要求的背诵默写任务学生都完成了,那么笔者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朗读些课外名家散文、中考满分作文的片段,或者是欣赏名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阅读时笔者不忘教会他们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并做批注,增强了阅读的语感,提高了鉴赏、驾驭文本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对自己欣赏的语段熟读背诵,为写作积累了不少素材。很显然,这样的晨读滋味多多,一石几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教学不是干巴巴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搬入另一个头脑,而是每时每刻在进行心灵接触。

二、师生颂读,浸染诗意

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本中的一些经典文章或片段,笔者会利用晨读进行示范朗读,分享朗读时的一些技巧,如句读的停顿、声调的把控、情感的处理……根据文体的不同,组织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特色朗读,把晨读进行得有声有色。那些较为复杂、文章偏长而且语言文字艰涩难懂的文言文,笔者会选择在晨读时帮学生捋一捋,顺一顺,有时候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肢体语言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核舟记》时,三四两段介绍了船头三人,船尾两人,对于他们的位置以及各异的姿态学生背诵时老是容易混淆。于是笔者想到了请一位学生朗读,五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登台表演,或坐或立,或蹲或躺,即兴发挥。几位学生出神入化的表演:苏轼黄庭坚的儒雅研读,佛印和尚的放荡不羁、不拘礼俗,两位舟子的粗犷平静,使得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课文的相关情节,背诵收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晨读,笔者也不闲着。笔者喜欢在这种朗朗的读书声中跟读,或者读课本上的优秀段落,或者读自己喜欢的散文随笔,或者读名家的教育论文,适当做做笔记。自己提升的同时,也给学生做了专注读书的榜样。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课堂要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诗意的晨读,就是师生共同自由呼吸书香的过程。

三、不忘默写,留住诗意

晨读是中学生完成课标任务达成的重要机会,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默写、巩固、深化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中考语文试卷的默写一般10分左右,包括记忆型默写、理解型默写、应用型默写等。默写范围一般为初中6册语文书上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及经典段落或文章。P者要求学生必须拿满分。单是背诵远远不行,要理解,不能写错别字,因此默写这一环节显得特别重要。

晨读恰好给了笔者们这一机会。先读再默,读原文,读书下注释,读词句解析。有默必改,不管多忙,笔者都要亲自批改,及时反馈给学生默写的信息。如若默得太差,就争取进行第二次默写,相信功到自然成。正是因为晨读默写抓得实实在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意境主旨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考试时也才能轻松应对。

四、开导情绪,拓展诗意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需要老师来鼓励和激活。激励、启发性的语言要是使用适时、真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强化学生的自觉行为,扩大思维能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使人心眼明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人关于读书学习的名言成为黑板角落的座上宾。当然笔者也会自创一些激励性话语以飨学生,比如“读书永远不晚”、“读活文章,写美习作”、“阅读,擦亮你的眼睛,开启你的智慧”、“把握现在,你才有美好的未来”等。在晨读心语的陪伴下,学生读书的热情高涨,不仅任务完成得迅速,质量也是非常好,还能挪出一点时间读自己喜欢的美文佳作。

篇8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实践来看,发挥教育科研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促进教师获得实质性的专业化发展,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型教师,需要教师坚定专业自觉的信念,树立适切的发展方向并获取适切的路径。

一、指挥棒——坚定专业自觉的信念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1]。教师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而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尤其表现在可量化的会做课题、会写论文上。教师个人只有通过“做课题”和“写论文”,才能不断从教育问题和现象中探索教育发展规律,扎实开展教育领域的创造性实践与认识活动。要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做课题”和“写论文”,最为关键的内在基本前提是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

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言必称“忙”、“累”,也衍生出明显的功利化色彩的教学、研究行为,究其根本原因,是投身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信念不够坚定,是专业自觉的意识和能力未得到足够唤醒。来自外部的刺激固然可以促动教师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却无法满足教师到达专业发展的彼岸,因为只有源自教师内在的驱动激励,即教师的专业自觉,才能促使教师获得真正的自我提升与完善。教育家叶圣陶1919年在教育论著《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提出:“教育事业原是教师做的,教师不能只等旁人来‘觉我’,要靠自己觉悟。……若是从‘自觉’得来的,便灵心澈悟,即知即行。”[2]每一位教师都是自身成就专业发展的主人,都萌发着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真诚愿望,都蕴藏着无与伦比的工作激情与无限丰富的创造潜能。要想源源不断地把种种激情与潜质发挥出来,就需要充分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重视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用坚定的专业自觉的意识和日益提高的能力,指导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而逐步走向教育科研的理想状态,也就是“人人有课题,人人有论文”的教育境界。

二、风向标——“三型”科研教师的内涵

在建立清晰的专业自觉基础上,教师将改变凭借经验常识开展教学的不科学状态,将扭转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无思考现象。为使教师的专业自觉更好地落实到科研意识与能力中,引领教师用教育科研指导专业发展,先要树立适切的发展方向,即倡导教师向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三型”科研教师转变。

所谓“学习型”,指教师具备终身学习的优良品质,将终身学习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终身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命状态,让学习始终充盈着教师的生命。教师需要学习的专业发展知识极为广泛,一是认真研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著作与文献,增强专业学术知识底蕴;二是虚心请教教育对象与同伴,深入了解学生特点与规律,加强同伴互助与反思;三是时刻关注教学实践现状的改革与发展,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中不断学习新思想与新知识。

所谓“服务型”,指教师能够运用教育科研,不断促进自己教育服务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主动撰写教学研究学术论文,并对研究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化应用,服务上级教育决策制定,服务学校优质教育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所谓“创新型”,指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利用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研究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智力支持,为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优质资源。而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莫过于让教师从事幸福的教育科研活动。

三、助推器——践行科研自觉的路径

教师个人如何坚实地踏上教育科研道路,逐渐成长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科研教师?以下三条发展路径不妨值得尝试。

路径1:勤于读书

明代文学家吴应箕《读书止观录》开篇讲:“子墨子南使卫,载书甚多。弦唐子见而怪之。墨子曰:‘昔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下,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是?’”这则读书故事启示我们,要把承担的教育责任和对学问的追求很好地统一起来,要把读书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放在心坎里,落到行动中,忙里也要偷闲,时时处处挤出时间读书,持之以恒地增长和更新知识。正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所言:“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3]

教师要善于与经典对话,向大师请教,让头脑更加清晰,让思维得以发展,进而指导教育行为。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著作,能够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需求,能够让高尚的精神食粮在教师内心深处产生效应。

路径2:乐于合作

教师朝向“三型”科研教师发展,离不开个人的研究与反思,但仅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间的合作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发展路径。教师间合作的方式有哪些?“把教师合作弥散于日常的学校生活和专业的教学生活中,……通过诸如教学对话、协同教学、课堂观察与同伴互导及合作教研等方式向对方敞开心灵,开放课堂,开展合作。”[4]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合作的过程中应持有开放包容、尊重欣赏的心态,真诚地倾听、理解各种观点,在激发与碰撞中实现思想的重构,追求彼此间资源的共享与增值。

当前教师间合作的重要价值已成为共识,合作渐渐成为教师常态化的研究方式。但“教师之间的合作其关键问题不是有没有合作,而是合作的品质如何。而衡量合作品质的高低,关键指标之一就是,彼此在合作过程中可否生成一些新的理念和知识,以持续地支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5]合作之后,教师个人思想上是否生成了新的智慧?情感上是否获得了愉悦的成就感?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师间有效沟通与反馈,产生了实质性的合作效果?这才是教师进行合作时需要重点关注与深入反思的问题。

路径3:善于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1925年在南开学校演讲时曾说:“做一个整个的人,……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6]这告诫我们,学做一个人,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为人师者,更要善于在思考中寻求新知。独立思考这一思想上的创造性劳动,并非必然能形成真知灼见,但真知灼见往往在独立思考的土壤上开花结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的一个个形态独特各异的学生,面临的是即刻生成的不确定性的鲜活教育情境,这就为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研究带来不竭的丰富源泉。而教师创造的最有价值的载体,仍要回归到从事教育科研上,自觉地承担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和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最好的课题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就是最好的科研课题。”[7]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从教学细节着手,把想到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下来,做到心、口、手的和谐一致,及时用语言文字把灵光闪现的智慧之光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便可将自己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方法、经验乃至风格、思想得以发扬,也就会亲身感受到做科研型教师特有的高峰体验。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马良诚等译.动机与人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9.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16.

[4]崔允漷,郑东辉.论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合作[J].教育研究,2008,(6):35.

[5]崔允漷.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框架及其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67.

[6]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8.

篇9

关键词有声语言创作;声媒传播;古代文学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环境的完善普及给古代文学的声媒符号演进提供了便利的先决条件。也因此在这个独特的历史节点,有声语言工作者尤其需要利用自己的传播优势和特点,为蕴含丰厚中华底蕴的古代文学传播贡献力量。有关受众选择媒介的决定因素问题,威尔伯•施拉姆曾定义: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1]。在同样的文学需求下,移动网络设备成本低于印刷媒介,因而读者可能倾向于选择前者,同时由于声媒的伴随特性,使其在当前快节奏高效率的环境下被重新青睐。本文中,笔者将从动态网络、视频载体和纯粹的声媒形式3种载体来简析播音员主持人与3种不同声媒传播形态的关联。

1数字网络路径

数字网络路径,是数字化空间中声媒传播形态的路径总称,按照接收端的不同划分为静态路径和动态路径两类。在声媒符号的静态路径中,其载体主要为便捷程度低、移动难度大的电脑,因而文学网站便成为古代文学声媒形态主要的传播方式和接口。在动态声媒路径中,移动声媒应用则占据大部席位,是目前受传者对文学的阅听主要采用的形式。静态与动态端口虽均为声媒符号的载体,但两者外化的倾向存有明显差异。静态端口的典型代表——门户资源网站,提供的多为检索功能,即信息的起点处于被动的响应状态。而动态的信息端口多为定制化的文章推送,这使得信息起点处在主动的释放状态。也因此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在进行不同平台的有声语言创作中的不同姿态:静态路径倾向于展现内容和深层次的内涵挖掘,因此在表达形式上多采用较为传统的话语样态,而动态路径则要侧重内容的外在形式,在具体的语音发声状态上则要打破常规、注重效果。

2视频载体路径

随着电子媒介的诞生,人们的“阅读兴趣从文字走向图像,图像逐渐取代了文字成为建构其心智的主要资源”[2]。因此,诞生了立足于图像的以视觉传播为主、听觉传播为辅的传播路径。该载体主要采用影像符号,与数字化的声媒符号在理解导向和叙事重点上有较大差异。单一数字载体重内部分析——内储模式的精神交流与阐释;影像符号重外部分析——外化形态的物质冲突与情节展示。相较之下,“古代文学的影视化”促进了古代文学在当代的传播。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几乎都有优秀翻拍作品,同时纪录片正成为新的传播潮流,这些作品在表现张力和受众群体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这种形式的传播路径中,以典型的纪录片配音为例,恰如其分的有声语言形式应是“隐于画面背后”的状态,以使得音视频不着痕迹地融为一体。切忌喧宾夺主,具体表现为卖弄腔调而忽视内容导致的形式化、亦或是没能搭配视频素材导致整体节奏脱节,如此种种都会极大的影响受众获取信息的感官体验和效率。

3纯粹形式路径

“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3]追本溯源,文学领域中的“小说”原本就是声音传播的文本记录形态,所以凭借着当下的数字音频技术的大肆发展,古代文学的传播也逐渐回归到有声传播路径当中。与数码文字和视频载体路径相比,声媒路径中古代文学经典的地位和比例占有明显优势。例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4]以评书方式出现,所谓“形式就是内容”[5],正是艺术形式上的演绎赋予了这些经典第二次生命。同时,除散文之外,诗歌、小说和戏曲本就是以声媒的形式诞生的,因此在当下碎片化的声媒传播环境下,“微传播”为小说、戏曲等即将归于沉寂的古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生存契机。在这一领域中的有声语言则更具样态上的特色,其文学内容和实质离不开特定的艺术形式,以京韵大鼓和评书为例,任何声音方面的艺术创作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厚的内在底蕴,尤其是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中,有声语言的创作主体必须适度创新,在保留古代文学的核心精华的基础上,以一种更易为年轻人所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创作,要更加真切和充分地联系背景,调动自己的内在感受和逻辑感受[6]加以理解,才能真正让古代文学在现代渊源不断,大放异彩。

4结论

媒介正在持续不断的融合,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进行着叠加的媒介升级,但无论媒介怎样天翻地覆,短时间内人类本身接受和处理信息的生物性基础不会变化。所以本文中笔者以声音符号的不同传播载体来研究古代文学与有声语言创作的关联。“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人数字化阅读比重已超过图书阅读。[7]然而在这个全媒体愈发发达的时代,我们必须清楚,像素构成的影像即使再绚烂再震撼,也没有厚重的触感,也没有墨汁的清香,而对于字字珠玑沉淀精华的古代文学来讲更是如此。因此,作为有声语言工作者,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阵地,通过不断努力的训练和对自身素养的积累,引导语流真实可感,最终能够驾驭和真正推进古代文学在当代声媒符号下的传播进程。尤其是那些本就有着鲜明特色的语言样态,则更需要我们的发扬和传承。在紧跟传播路径的变化脚步的同时,更要明白,古代文学的根基在哪里,毕竟“与其说艺术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倒不如说它影响了生命的质量。无论如何,这种影响是深邃的。”[8]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参见李政涛.图像时代的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4.

[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中华书局,1984.

[4]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J].中国社会科学,2004,21(3):103.

[5]王洁雪.美在于和谐——论文学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54-155.

[6]张颂.播音创造基础[M].3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57-60.

[7]中国出版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在京[EB/OL].[2015-04-20].

篇10

一、读书――打好专业基础

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位教师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充实自己,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底气都没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深刻地指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读书――丰富知识和理念的“源头活水”,不仅是为人师者的发展所需,更是教师的职业尊严所系。

教师读书,首先对学生是一种引领、一种示范。只有不断获取新信息,补充新知识,吸收新理念,才能“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教学的最新动态,及时掌握一些新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激活教学活动。阅读生成智慧,智慧的教师才能有智慧的课堂。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的读书人。

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阅读经典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要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

二、教研――充实专业内涵

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远,就要走上科研兴教的道路,以大胆务实的钻研精神充实自己的专业内涵。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更要有扎实的写作基本功,能以流畅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教育观点。写作是语文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阶梯,这个过程是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丰富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语文教师写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写教育随笔、教育论文、教育札记、教育反思、教育博客等。另外,教师写作时,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写身边的教育实例,这样的写作才有生命力。

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不但是教学的实施者,还是教学的研究者,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规律一脉相承,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众所周知,语文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这就是笔者所说的“研究”。教师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在这一方面,我校因地制宜地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让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教师沙龙”上分享他们的科研成果、成长心得、细节处理等,鼓励年轻的教师认真学习,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反思――夯实专业素质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迅速成长,已经成为教育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教师对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这是一条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理想途径,也可使广大教师从生活的喧嚣和浮躁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充实。

反思实际是对本质的追问,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学反思是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通过反思,教师可以积累教学经验,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