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23:1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蹈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少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孩子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在少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单一满足于教会孩子一个技巧、一段组合,而是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创造性的空间。?例如,?我曾以一段抒情的音乐,配之以《雪花》的命题,让孩子们自编自演,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结果,每个孩子都跳出了对雪花的不同感受,或赞美,或喜爱,或突出其寒冷,或强调其萧瑟……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帮助孩子们完成了从平面形象到立体形象的升华转换。它能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训练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幻想等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
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少儿,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亲人的宠爱,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玻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参加艺术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炼。
三、有利于提高少儿身体素质,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增强孩子们的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
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些孩子原来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不良习惯,我在舞蹈教育中常常注意提醒他们自觉地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这种习惯,能被有效地纠正。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种形体特点,又会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乐观,为他们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一个基矗经过舞蹈训练的少儿,能让人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一代新人挺拔向上、大方活泼的形体和开朗美好的气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
篇2
关键词:舞蹈;审美教育;艺术;兴趣
闻一多曾说过:舞是生命情趣最直接、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舞蹈是一种流动的艺术,舞蹈的美蕴藏在人的身体的运动之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与强大的感染力。在高中对学生进行舞蹈美感教育或者是美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锻炼与塑造学生坚强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1舞蹈与舞蹈审美教育
舞蹈是直接作用于人自身生命质量的艺术,是通过人的形体运动来实现的艺术行为,“舞蹈是艺术通过人体优美的动作和造型、节奏和情节,对人们一个时代生活中美的理想和愿望、感情和幻想的反映和体现。”舞蹈内在本质是抒情性,借助人的肢体语言来阐释美的意蕴与境界、通过节奏的跳动与韵律的和谐,在流动的时间与空间中,引发人们产生联想与美感,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舞蹈是以舞蹈动作为艺术手段,表现的是语言文字等难以表达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以及人内心深处细腻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舞蹈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自我内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审美者可以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寄予舞蹈者的情感,表达与传达出舞蹈者的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特点。舞蹈作为艺术与文化形态,反映了历史、地域、民族文化,并形成美的认识。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与目标的教育,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音乐伴奏,特定的服装,有效的道具,贴合舞蹈的布景,特效灯光等元素展现特殊的文化内涵,舞蹈者通过生动的表演、具体的形象、融合各种文化内涵与元素,激发观众的情感产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进而在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和提升舞蹈观赏者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建立学生的舞蹈审美体系,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与审美的鉴赏者,必须开展舞蹈美育教育,通过舞蹈寄寓的文化观念、人生哲理、道德责任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2开展舞蹈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美育,以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美学观念、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健康。舞蹈是一定社会内容感性形象的体现,人们通过舞蹈的美展现出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思想、情感、理想与愿望的肯定。因此开展舞蹈教育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发扬这种情感。舞蹈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形态,蕴含丰富的历史与民族文化,而且我国有着悠久的舞蹈传统,开展舞蹈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与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同的舞蹈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感、进取精神,在舞蹈中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染与冲击,陶冶性情,培养优美的情操,使学生真正成为舞蹈的爱好者与鉴赏者。舞蹈者表现出来的舞蹈所具有的舞蹈美直接作用于观赏者感官,引起的一种愉快、舒畅,乃至于振奋与激越的主观感受与心理反应。舞蹈艺术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表现的主体是人,舞蹈是人的艺术。劳动、爱情、战争等舞蹈题材,表现出人具有的情感、理想与愿望,彰显出人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不竭的生命力,舞蹈艺术展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舞蹈化,使舞蹈具有强大的审美感知与感召力。古有“舞以达欢”、“舞以宣情”,舞蹈内在本质属性就是抒情性,舞蹈是不仅是人的艺术与文化,更是表情艺术,是最直接表现人的情感的艺术。舞蹈作为人体动作艺术从自发到自觉,是客观外界事物引起的人的喜怒哀乐等主观世界的心理反应。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有相同的道德标准,怀揣共同的理想。舞蹈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表现的是生活中的诗意和思想感情的美好与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舞蹈作品给予人们在精神上的需要与渴求,在生理上达到快慰,在心理上升华为审美享受。进行舞蹈美育,建立学生的审美鉴赏体系有利于感染学生的思想品质,陶冶学生的人格与情操。舞蹈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理融于情,对学生的人格产生直接的塑造作用。舞蹈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主动地、充分地把握其感性和理性、情感与理智,其人格便因此而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如余秋雨所说,艺术修养是一种在审美范畴内感悟生命的能力。艺术修养是个体性的更是社会性的人格修养与素质。古人讲“气韵”,在舞蹈中“气”可谓是运动的人体,而“韵”则是节律。在舞蹈美育的过程中以审美体验为主线,展开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以舞蹈鉴赏为媒介,融合历史、文学、哲学、音乐、美术、服装、化妆、运动等元素,与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相结合,焕发学生的美感体验。舞蹈的动静与悲喜在音乐节奏的跳跃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舞台画面的构图与色彩,是以美术的线条和色彩为基础进行渲染和营造,等等。都体现出舞蹈审美鉴赏的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沟通、渗透与综合,扩大学生的舞蹈美育范围,建立学生深厚的审美底蕴,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开展舞蹈美育建立学生的审美体系
3.1激发学生热情与兴趣
舞蹈美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舞蹈作品是学生获得最直接、最直观、最有触动力的方式。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循序渐进地启迪和诱导学生,在舞蹈作品中感知美、鉴赏美、表达美,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克服审美恐惧心理。舞蹈作品的鉴赏不是孤立的,应将其放在历史与文化背景中,综合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灯光等各种元素,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活他们头脑中丰富的想象,从“具象”的舞蹈动作中跳脱,把握舞蹈真正的“内核”与情感生命力,激发学生喜爱、鉴赏、表现和创造美的激情与兴趣。
3.2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展现舞蹈的美
舞蹈鉴赏作为审美活动,只了解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是不够的,主客体即舞蹈作品与学生之间还需要审美中介———教师的存在。在实际的审美过程中学生是有意或无意地观察与模仿教师的示范,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受到老师的启发作用对舞蹈鉴赏与审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的美感是舞蹈者心理现象与综合文化素养在他们身体动作上的集体体现,在舞蹈美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够对舞蹈教材有充分的理解与表现,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感染学生,那么审美过程中的审美中介就有可能失去效用,削弱甚至是阻碍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教师必须以饱满的激情与精神,借助标准、优美的肢体语言进行动作示范,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操,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悟与理解,使学生从审美的体验者与鉴赏者,上升为审美活动的表现者与创造者。
3.3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舞蹈美育教学内容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舞蹈是人体的艺术,它最终还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可以这样说,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舞蹈美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增强自身的知识底蕴,更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题材的舞蹈,树立对自然、社会与生活的审美意识。美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处处都在。教师在挖掘自然社会与生活中的美的题材,始终是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丰富课堂教学,使舞蹈作品既贴合学生的实际诉求,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舞蹈美育的过程中提升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审美意识。
3.4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舞蹈美感体验
在舞蹈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传承传统教育方式的优势基础之上,灵活而合理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美育变得直观形象,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根据教学要求灵活调节舞蹈画面,力争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难以理解的动作或者是场景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或者是播放相关影片的手段,展现与此相关的场景与音乐,激起学生审美兴趣,将学生抽象的认识变得直观具体而生动,获得审美感性认识。教师通过展现具有舞蹈美的动作示范,启发学生想象,在现代多媒体营造的审美氛围中,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舞蹈是人体艺术,舞蹈美是人的主观审美感受,是人内心情感的寄托。开展舞蹈审美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格与气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舞蹈审美教育实际上是通过舞蹈反映社会生活,通过舞蹈寄寓道德感、文化观接受某种教育,加强学生舞蹈审美教育,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各方面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成长为一个舞蹈的鉴赏者,建立自己的舞蹈审美体系。
作者:吴迪锋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李惠利中学
参考文献
[1]董业平.如何在舞蹈形体课中培养学生的形体美意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l):114-115.
篇3
作者:王昭 单位:深圳市群众艺术馆
由地面到把杆初学者刚开始在地面上训练的益处是,可以从整体上减轻他们刚刚接触带来的那种紧张感,这样可以让身体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对身体某个部分进行有感知的练习,能很多程度上减少因为肌肉的僵硬感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对刚接触舞蹈学习的少儿来说,这种由地面慢慢的到把杆的训练方法是让初学者慢慢的学会控制自身的肌肉,逐渐的得到身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感应。由地面到把杆的训练是每个刚接触舞蹈学习的少儿都要学习的基础训练。在舞蹈艺术中,任何用身体作为媒介的运动方式、表现方式都必须要把地面作为它的第一空间区,事实上,在一些舞蹈教学中有非常多的训练都是能够放在“第一空间”内进行练习的它们会把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连贯动作详细的分解成一个或者几个小的动作进行分布学习,当学者的身体肌肉可以达到相应的层次时,在对学者进行难度更大,动作更加复杂的训练。在人机肌肉对力量的强弱和感知能力的把握上都是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我们可以从一些事例中得出:一个专业的舞蹈演员如果说他在停止了一段时间不联系训练舞蹈,而后突然参加一场演出表演时,他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把握住自身的肌肉、速度和力量,因此要想保持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就必须要持之以恒的进行自身训练,这样才可以保持自身对身体运动能量的把握,这也是普通人都比不上的艺术魅力。由整体到局部从整体到局部的训练指的是对身体有了一个全面的训练之后再详细的对局部动作进行曲伸学习。例如,颈部和肩部,胸部,腰部段屈伸练习。相反,如果让一个初学者刚开始就做出一套准确的动作,短时间内他们是很难做到,更别说在训练中调控好自身的形体动态,况且它们对自身的韧带和肌肉力量的把握上仍然没有做到可以控制的阶段,训练效果肯定不是很满意的。
由扶把到中间由地面转移到把杆之后,在关于把杆上的训练上,我们可以把训练的场地安排在教室的中间位置,在对初学者把杆的训练上,我们要认识到这个训练不是随随便便的找个训练地址或者是随便一个地方反复练习,就可以把把杆训练做到完美的,初学者在刚开始在把杆上的训练形态动作时,对把杆会慢慢的产生一种依赖性,这样他们也会慢慢的把握不住动作的连贯性,他们的身体的重心也会慢慢产生一种错觉,一般的话都是完成把杆训练后,进入下一步的中间训练时,如果对中间训练不重视,那么他们的身体将会变的僵硬,没有力感,身体也会左右摇摆,身体重心的稳定性严重不足。假如辅导老师在训练过程中,也没有对学生“重心技术”掌握情况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没有在它们刚刚接触舞蹈时,给它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力感”知觉,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在舞蹈职业生涯中发展。由单一到组合练习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会由一些简单的动作慢慢的到复杂的组合动作,就像我们的语文由字到短文的发展过程。这些也都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东西,只有在不断的训练中才可以做到的。单一的动作只是对身体某一个部分进行重复的训练,是舞蹈学习中的起步阶段,也是锻炼耐力和自身力量最好的方法。渐渐的,我们把一些运动幅度不同的单一动作连贯在一起表现出来,就变成了一个组合动作,也就形成了舞蹈,也是运动中的一个高级阶段,从这一套舞蹈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初学者舞蹈训练中的效果。除去身体的软开度,包括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呼吸的流畅以及运动中对身体重心的掌控和使用能力,身体的多种运动技术在这个训练阶段得到较大而有效的提升。更是从课堂至舞台的职业化表演目标的必经之路,由单一动作训练到组合短句训练至剧目表演即是每个独立的单元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逐级提升的统一体。而有效的训练教程缺一不可。
丰富的节奏在舞蹈训练方法中,怎么样去合理的把握运动节奏的变化,一直是训练中重点。在对不同的项目进行训练时,它们的运动节奏也是不相同的,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相适应的节奏。比如那些要求肌体有爆发力、灵活性大的项目就需要那种急促的节奏感。那些要求身体柔韧性,控制性比较好的项目就需要一种比较舒缓的节奏。在不同的训练中,穿插一些不同的节奏,那样也会给本身枯燥的运动带来一些乐趣,客观上提高初学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训练效率。结语上面讲述的几点,只是一些基本的腰部训练方法。也都是我在进行要不教学中的一些看法,肯定是存在一些欠缺的地方,还请谅解。教学是一门科学,我们一定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还要不断的结合工作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4
当今,无论家庭、学校、社会都非常注重幼儿艺术方向的培养。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例如,钢琴、舞蹈、唱歌等等,让他们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接受艺术的熏陶。由于学龄前的幼儿(2-5岁)对音乐和舞蹈缺乏理解,只能是模仿,所以大多学校都是以启蒙为主。在舞蹈教育界,有的学者把舞蹈教育制度分为专业型舞蹈教育制度和普及型舞蹈教育制度。与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普及型的舞蹈教育还仅是刚刚起步。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要求我们用“创新”的理念来教学,消除原来的固有思想、继承教学思想。根据这一要求,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理论结合实际,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结合学生基本的参与意识不同、心理素质差别、和学生的生源状况等各个方面的现实状况进行综合考虑,以激发学生的领悟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的课堂为目的,在课程设计上进行大胆革新,真正做到浅显易懂、循序渐进、活泼生动。当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研究模式,对于课程设置中舞蹈教学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二、学前教育舞蹈的改革实施思路
(一)关注方式和目标的关联性。加强关联性,其实就是加强幼儿舞蹈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作为幼儿舞蹈教师,我们要谨记一点:从事舞蹈教育的工作目的不是培养舞蹈演员,而是为了提高幼儿的全面综合素质,让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下更好地成长,培养出更好的思想感情。给幼儿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其课堂一般都是以民间舞蹈为主,民间舞蹈又是包含了很多基本技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去学习的动作,让孩子更好地掌握这些舞蹈动作。
(二)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强调教学的层次性,其中第一层就是基础训练,也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规范、标准的一些舞蹈基本动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舞蹈解剖学的知识,了解有关肌肉的训练意义和各部位身体训练的运动路线。为了将来在给孩子进行舞蹈形体培训的时候,能够教学得更好,这就需要做好一切的准备,要上好基训课。基训课不仅包括芭蕾基训,还包括古典基训,在上基训课的时候,还应该强调音乐的运用,这些音乐以钢琴曲为主,为了降低学生的厌倦感,音乐曲应该多元化,多选择,而不能反复使用那几首钢琴曲。此外,还应该给学生上一些西方舞蹈作品欣赏的课,让学生了解到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舞蹈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训练后,还应该让学生深入了解民间舞蹈的内容,如云南花灯、藏族舞蹈、东北秧歌、蒙古族舞、藏族舞蹈等。
篇5
1、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也被称为“国际标准交谊舞”,其种类和内容都很多,需要男生和女生的共同配合,它是目前各个高校逐渐普及的一项重要体育运动,并已经开始出现在国际各项比赛中。体育舞蹈大致包括了10个舞种,2个项群,即拉丁舞项群和摩登舞项群,其中,拉丁舞项群包括桑巴、恰恰以及斗牛舞等,摩登舞项群包含探戈、狐步、快步舞等。体育舞蹈的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国际色彩,舞蹈本身蕴含了不同民族的特色,也正因如此使其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与欢迎;在艺术上,体育舞蹈将每个民族的特色用肢体动作进行传达,也使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赛事,具有较高的国际地位;二是体育舞蹈具有锻炼性,它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可以锻炼跳舞者的身体;三是体育舞蹈具有竞技性,并受到相应规范的约束,国际上的体育舞蹈比赛在逐渐增加,相应的规范也在不断完善;四是体育舞蹈具有普适性,由于它难度水平较低,所以很多群众都能较快的学会该舞蹈的步伐与技巧,加之于它对周边的环境、硬件设施的不约束性,使其在群众当中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因此,体育舞蹈还具有普适性。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要求,它要求教育能够与人的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相一致,并能够通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条件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是目前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本文在研究中,结合体育舞蹈,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以周边的环境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体育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1、体育舞蹈有利于素质教育下学生体魄的增强
国外的一些研究人员在将体育舞蹈和其它的运动进行对比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运动条件下,学生体能消耗和心率变化的测量发现,体育舞蹈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功能。学生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长时间都处于坐着的状态,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在身体与心理上处于一种极度紧张的状态,最终使其很易出现疲惫感,而学生如果能够经常参加一些体育舞蹈活动,他们的肌肉可就能够慢慢放松,逐渐改善他们的血液循环与呼吸循环,使学生大脑的灵敏度及平衡性得到有效改善,以此来使学生们的体质得到增强,以此抵抗病毒的侵袭,保持更加长久的身体健康状态。此外,经常参加体育舞蹈活动,有利于塑造学生形体,纠正因为错误的学习姿势而造成的形体扭曲,使得学生们的形态更加匀称与饱满。综上,体育舞蹈可以帮助学生们强生健体,以及保持一个良好的体态。
2、体育舞蹈有利于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心理调节
经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都会在自身学习压力的影响下而出现一些心理疾病。学校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很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的现象。但是,如果学生都能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偏偏起舞,通过舞蹈来缓解学习中的压力,就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够帮助他们忘却平时学习的疲劳,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当中,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因此,体育舞蹈可以缓解因为学习压力而造成的精神极度紧张的状况,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疲劳,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情绪。
3、体育舞蹈有利于素质教育下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
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但是由于其与学生专业脱节,致使学生缺课现象十分严重。而体育舞蹈这种通过跳舞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思想道德教育更能够让学生去接受。首先,学生在参加体育舞蹈这项活动过程中,可以有效陶冶学生们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能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开始追求美;其次,体育舞蹈需要男女同学相互配合,这对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再次,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竞技体育,可以在逐步的练习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其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品质;最后,由于体育舞蹈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对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因此体育舞蹈可以培养学生最受纪律、服从管理的思想。
4、体育舞蹈有利于素质教育下学生社交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渴望交际,渴望与更多的人成为朋友,并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因为体育舞蹈就可以使不同班级、不同思想的同学聚集到一起,组成一个临时的小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大家的兴趣爱好不同,交往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体育舞蹈实现了个性的基础上交往。在进行体育舞蹈这项运动时,每位学生都需要按照舞蹈的节拍来跳,并充分展现自己的舞技,力争实现自我价值,而不关乎你的性格开朗还是内向,也不关乎你成绩的好坏;其次,体育舞蹈鼓励新时期的学生能够摆脱“男女授受不亲”传统观念,要求男女同学一起完成同一个舞蹈动作,双方可以通过舞蹈互相了解对方,增进友谊。最后,体育舞蹈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为能够选择合适的舞伴,男生和女生都会十分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及言行举止,这样就会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标准,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也奠定了重要的形象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体育舞蹈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
三、体育舞蹈运用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综合上述体育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的研究,我们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总结为如下几点:一是体育运动学价值,体育舞蹈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它符合人体运动一般规律,并能够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人们健身的首选,因此它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二是美学价值,通过参加体育舞蹈中的形体训练,可以改善体形体态,体育舞蹈教育为审美教育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对审美的追求愈加强烈,体育舞蹈更是受到了很多审美追求较高人士的青睐,舞蹈可以通过其丰富的肢体语言来美化自身,升华人格,不仅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丰富自身涵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三是德育教育价值,体育舞蹈中蕴含的除舞蹈本身的美,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厚重文化,一种人们生活实践过程中长期的积淀的人文伦理道德观念。体育舞蹈对人格及文化素质品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舞蹈可以展现出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不美好的,那么他是不可能跳不出优美的舞蹈来的,所以,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结束语
篇6
1.改善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幼儿体育舞蹈教学提高了幼儿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改善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是提高幼儿身体素质,改善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一剂“良药”。幼儿的注意力受指向性影响,在体育舞蹈练习时,幼儿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注意力集中在优美的音乐中,注意力转移使幼儿心态平静,心理行为问题随之缓和。音乐对人的烦躁、焦虑、心慌气闷、消化不良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可以缓解心理患者的心理压力,通过幼儿体育舞蹈练习,随着优美旋律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体育舞蹈练习是一种有氧运动,而有氧运动对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幼儿体育舞蹈能够化解幼儿心理障碍,消除紧张情绪,提高幼儿注意力,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舞蹈在幼儿心目中是美的象征,体育舞蹈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丰富了幼儿的情绪体验,陶冶性格,塑造优良的精神品质。
2.提升幼儿的注意力、创造力、审美力。注意力是人们对事物的专心程度,在教学中利用幼儿注意力,提高幼儿注意集中的水平。幼儿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短暂,做事容易分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教方法,用极具活力的声音和多变的动作姿态,吸引幼儿注意力,用亲切的目光鼓励幼儿,用真诚的情感语言与幼儿交谈,通过观察模仿,提高幼儿注意力,进而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初学体育舞蹈时容易出现精神不集中现象,激发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习惯,体育舞蹈通过对舞蹈动作的模仿、理解、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潜移默化中,将这种习惯运用到学习知识上,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幼儿具有创造力,善于幻想,是天生的艺术家,体育舞蹈教学开拓了幼儿对新事物的的创造性思维,体育舞蹈集音乐、动作、节奏变化、情感抒发于一体,给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适当安排即兴表演,提供幼儿展示才能的舞台,身体动作与大脑尽力的协调,通过舞蹈动作的调整,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体育舞蹈是力量与美的完美结合,引导学生感知美、判断美、表现美,开拓想象,抒感,用舞蹈语言表情达意,动听的旋律、优美的舞姿,陶冶着幼儿的情操,美化幼儿的思想感情,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舞者在运动时产生审美的心理效应,使在优美的旋律中达到最佳心理状态,通过舞蹈动作抒感,净化精神,陶冶情操,愉悦心灵,升华情感。
3.体育舞蹈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体育舞蹈是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为幼儿提供了健康个性发展的空间。体育舞蹈以全新的活动形式,展现舞蹈艺术形象,是空间姿态和时间运动的完美融合,舞姿优美,气质高雅,舞步流畅,音乐节奏强,欢快奔放,舞蹈通过人体动作、造型、节奏表现生活中的美,幼儿喜爱舞蹈,但每一个孩子的接受和感悟能力不同,健康的个性表现为体力与智力、性格与才能、美的体验与展现等方面协调发展,体育舞蹈需要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增强幼儿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能力,提高幼儿的速度、力量、柔韧性、灵敏度和协调性,提高幼儿的身体机能,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增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提升幼儿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通过幼儿体育舞蹈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措施
1.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舞蹈艺术体现着人类的精神风貌,是人们审美情感的展现,体育舞蹈教育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舞蹈艺术以肢体语言描绘自然、揭示生活的真谛,是对美的高度凝练,幼儿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表现为开朗自信、坚强勇敢、懂得合作、善于交流等,例如,幼儿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学拉丁舞,妹妹学二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姐妹俩成绩都很好,学拉丁舞的姐姐性格活泼、善于表现、懂得与人沟通,妹妹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在气质上不及姐姐,拉丁舞的音乐热情奔放,舞风节奏明快,欢快激情,孩子们随着轻快的节拍起舞,尽情的舞动自己的身体,心情舒畅,拉丁舞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教师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展示自己,在镜子面前、搭档面前、观众面前都要表现出自信,把自己融入到音乐之中,与别人的合作中,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体育舞蹈让幼儿树立起了自信,促进了孩子们的进步。孩子们在音乐下舞动,灵活多变的舞姿,形成巨大的兴奋气场,幼儿们交流合作,男女配合,相互勾通,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
2.表扬激励,体验成功。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幼儿的自身发展,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消除幼儿紧张心理,提高对体育舞蹈的兴趣。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把握时机提出合理的要求,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幼儿获得成功,激发学习热情,善于运用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对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唤起幼儿获得成功的愿望,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特长,用激励的言语激发幼儿要求进步的热情,使幼儿不断感受成功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体育舞蹈以富有魅力的动态形象,让人赏心悦目,美化心灵,陶冶性情,娱悦身心,促进交往,激活幼儿的想像力,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3.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舞蹈艺术纯洁感情,净化心灵,完善生活,幼儿通过舞蹈艺术开阔视野,唤起创新思维,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育舞蹈活动,感受体育舞蹈魅力,获得审美的体验,享受舞蹈带给人们的欢愉。依据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行不同的层次的教育指导,使每个幼儿都得到了提升,让幼儿体验到自己成功,鼓励幼儿从自身做起,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潜能,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和身体的灵活性,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每个舞种的每个动作难度不同,幼儿自主选择动作,教师给予不同的指导,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再逐渐增加动作难度,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提高,通过体育舞蹈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克服自卑感,磨炼意志,有的幼儿体质差、不爱运动,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适当降低对运动要求,让幼儿重新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通过补偿性训练,帮助幼儿弥补薄弱环节。有的幼儿体质好、运动能力强,教师可适当提高运动难度,增加挫折教育,摆脱骄傲自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篇7
为了使得调查研究更为有序、客观,论文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划分为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课程的教学评价四部分进行问卷问题的构建。在问卷调查中,在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中选取400名学生发放问卷,学生通过纸质问卷、电子问卷的填写来完成调查。在为期10天的调查结束之后,共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382份,问卷有效率达95.5%。在问卷调查结束之后,论文对于调查结果进行了简单分析,根据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学生认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设计中,理论课程内容过多,对于舞蹈教学的实际操作内容涵盖较少,总体教学内容难度较低,难以提升。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缺乏统一、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部分课程内容不符合实际工作内容需要,难以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上,学生指出,就自身的掌握情况来看,目前学校所安排的1周2课时,一学期24课时的教学时间较短,只能够满足学生“学”的需求,但是达不到学生“学会”的目的。在课程的教学评价上,学生认为目前专业舞蹈教学评价体系一元化现状严重,对于理论考试的重视程度过高,对于个人舞蹈能力、技能以及相关理论知识、音乐素养、舞蹈素养等考察不够,因而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2“以生为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
2.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设计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本身缺乏统一的教材以及成型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体系就更需要结合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特点以及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认知和需求。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细化为如下几点:从课程学时进度的设定上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每周2课时,一学期12课时的教学时间不足,然而从每次教学2课时共一个半小时的总体时间来看,是能够合理安排教学的各项具体内容的。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每次课分为热身运动、舞蹈理论教学、舞蹈时间教学、自习教学等,从单次学时来看是完全充分的,内容也是较为丰富的。然而,从周课次的角度来看,多数学生认为12周的时间略少,难以使得自身学到的技能、技巧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可以按照学校的学期计划,将12周的教学时间提升到18周左右,在后期学校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安排集中的培训、实习等,这样效果更佳。在课时这一方面,学生认为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可以模拟幼儿园教学的课时时间,目前课程的长度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比较合适的,然而与之后的工作可能难以对接,可以考虑将课时分为45分钟+45分钟的时段,辅以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2次幼儿园教学课的教学模块。
2.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选定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选定,这是一个查缺补漏,提高学生整体水平的机会。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教学过程中注重舞蹈技能学习的内容比较多,然而对于形体矫正、均衡营养、艺术欣赏、音乐美学等与舞蹈相关的周边内容数量比较少。因而,在教学内容中,可以在专业舞蹈教学中增添舞蹈欣赏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健美教学等理论知识,同时要将瑜伽、芭蕾、现代舞、民间舞等元素糅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进行教授,使得学生在进行幼儿专业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对于舞蹈艺术欣赏的品位,同时能够将自身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助于提升未来从事幼教工作的水平。
2.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组织实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舞蹈功底等基础层面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一定是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不断重复,不向前推进,以几支舞蹈的教学代替全部的专业舞蹈教学内容。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对待,实现分层教育和因材施教。对于男性学生,要选择颇有男性气概的拳类、操类进行教授,而对于女性学生,则要选择一般性质的,较为温柔的舞蹈进行教学;对于底子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编成组进行单独的、多次的重复教学,提升其能力以及对于课程的信心。
2.4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评价模式
在评价模式方面,专业舞蹈教学要加强对于教学组织实施的契合程度,有效地实现教学分层基础上的评价分层。“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重视的就是对于学生自身诉求的满足,从个人层面上获得的成功就是“以生为本”教学方式的成功,切不可搞“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教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需要不断地向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同时,在重视技能、技巧提升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在舞蹈理论、舞蹈欣赏方面能力的提升,方能够形成科学的、激励高校的有效教育评价模式。
3小结
篇8
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自己喜欢并且感兴趣的,那么,无论做这件事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克服多少困难,他都乐意付出自己的辛苦和汗水去完成。反之,则亦然。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学中是这样定义的,兴趣是人们主动认识客观事物的意向。其必要前提是由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取向所决定的。兴趣的产生源于以下两种,一种是个人喜好使然,自身对某种事物表现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主观倾向,为之而持有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情绪和态度;抱有这种积极的兴趣态度而获得的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第二种是由外界通过引导产生的,它是结合外界的客观条件加之引导者根据受教育对象所要接触到的领域,进行一定的筛选、提炼后,采用这些相关的条件进行条件反射,使受教育者达到对该事物的了解、认识、熟知,进而对相关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个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升级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将会产生积极的良性循环,学生因兴趣而乐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了认知和能力的双重提高。
二、提高生源素质,打好教学基础
对于学习舞蹈课程来讲,来自普通初中毕业班的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大,肢体条件不占优势,但理解力和想象力较好。由于在初中课程中舞蹈课程是副课,学校通常不聘用专职舞蹈教师,学生基本上没有受过正规专业的舞蹈训练。众人皆知,生源的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只有拥有上等的“原材料”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合理地提高生源素质水平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竞争的需要。那么,如何提高生源的专业素质水平呢?首先,通过合理地选定中考专业测试项目和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分值比例,综合全面地考查考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和可塑性,来引导考生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第二,适当地调整文化课程中考分数线。如果保证不了专业技能课的质量,从专业的角度上讲其教育是失败的。这就需要入校专业测试要严格把关,且公平、公正,真正做到择优录取,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好的生源保证。第三,多创办几个“培训基地”,创出品牌。与初中学校结成对子,帮助他们进行初一入学专业选拔测试,定期专业课程辅导。利用本专业全面的教学条件等优势,举办各类中、长期辅导、培训班。这样,共同推动广大考生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
三、依据《教学大纲》,规划好相应的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舞蹈学校的专业训练大大不同。学前教育是面对3-6岁幼儿施教,其针对性要强,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作为从事幼儿教育的基础专业训练,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舞蹈理论和舞蹈技能。所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筛择,必须兼顾学生的年龄、生理以及心理三方面的因素,舞蹈学习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突出实践能力,但应当适度地降低技术难度,最大限度地贴近就业岗位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经过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掌握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等素材,强化对幼儿歌舞、舞蹈动作的表演和幼儿舞蹈创编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对不同舞蹈语汇、组合、作品的学习和积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实际编创幼儿舞蹈的能力,学生才能大胆的发挥想象力,创编出优秀的、独特的幼儿舞蹈作品,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依据《教学大纲》突出针对性和方向性。例如,在第一学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中,不仅进行基本功各部分内容的训练,而且还要掌握不同风格、多种种类的舞蹈组合,要对现有的舞蹈教材进行必要的删减,与教学大纲保持一致,同时,教师就要与时俱进地选择合适的教材。在基训过程中强调学生腿部的直、绷、外、开以及灵活性和稳定性为首位,而对学生腰、胯的软开度和技术技巧为次要地位,遵循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舞蹈的风格特点和类别,明确幼儿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利用舞蹈课程专业术语学习并记录舞蹈,一切在依据《幼儿园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适时地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幼儿舞蹈的编、创、排、演。经过教学实践,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舞蹈的专业知识,训练了肢体,同时全面地接触到了不同舞种、风格,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第二学年的教学内容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授课教师对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组合要进行必要的筛选。要本着易于教授、易于掌握、易于操练的原则来选择。例如,藏族舞蹈的踢踏组合和弦子组合,蒙古族舞蹈的硬腕组合和柔臂组合,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手位组合和三步一抬组合等,同时还包括幼儿舞蹈动作、舞步、幼儿舞蹈歌舞表演等。这些各民族民间舞蹈组合都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学生不但解放了肢体,提高了肢体表演能力,并且掌握了丰富的舞蹈素材,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四、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条件,调整舞蹈训练中技术技巧的难度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来源是普通初中毕业的学生,与专业舞蹈院校不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舞蹈层次差距较大,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势必造成不好的结果。面对学生舞蹈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一方面,教师要带动能力强的同学们积极大胆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能力较弱的同学参与到课堂当中,帮助她们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适时地调整、降低舞蹈技术技巧的难度系数,培养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处在青春期的这一生理特点,肢体发育基本完成,肢体柔韧性较差,控制能力较弱,而且实际授课时间较少的特点,我认为舞蹈课程内容在课时安排上可以相对缩减,降低软开度、弹跳训练的难度,增加幼儿舞蹈动作的学习,回避学生跳、转、翻训练中生理因素的局限,在基本功练习中尝试现代舞的训练方式和方法,通过对全身各个部位关节训练作为立足点,配合简单、易学的动作、元素学习,从分解到组合,从单一到复杂,充分地训练了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五、以情带动,结合民间小故事,民歌表演等知识进行创作教学
舞蹈是情感的产物,以情带动、情动交融才可以营造出舞蹈语汇独有的风情与内涵。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双管齐下,既教舞蹈又寄情,不光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舞蹈动作,把握准确的风格特色,还要把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以便学生摆脱机械麻木的技巧重复,从而真正投入到舞蹈背景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中去,展现出血肉丰满的舞蹈动作形象。在舞蹈课堂里,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运用一些民间故事以及学生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帮助他们,引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注意发挥“情”的作用,利用情节假设,情感提示、民歌渲染等方式启发学生,或采用分组观摩练习,唱跳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优势“以声带情,以情促舞”,学生们自唱自跳,手舞足蹈,增加自娱自乐的气氛,压力减轻了,舞蹈动作的印象反而加深了,以达到“舞以尽情”的目的。
六、强化社会实践,提高教育能力
这项教学工作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对学生而言,就是要步入工作岗位,真正与幼儿园小朋友在一起,验证自身在专业素质上存在哪些不足,心灵上与幼儿有多大距离?还要不断地学习前辈、同行的丰富经验,倾听幼儿的心声,贴近他们的兴趣取向。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进入课堂,在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改进。教育见习、实习是检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手段,教师要系统地给学生讲授相关教学经验、方法,从课前、课中、课后每一环节,给她们提出意见,帮助学生快速成长,让学生经得住千锤百炼,养成一种扎实的工作作风,向社会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幼儿教师。
七、结语
篇9
(一)教学内容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学生舞蹈素养,包括身体素质、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舞蹈理论的要求不高。学习的舞蹈类型以民族舞为主,很多高职院校舞蹈课中,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占整体教学比例的一半以上,如朝鲜舞、蒙古舞、新疆舞、傣族舞等等。除民族舞外,教师还会选用芭蕾舞集训、古典舞身韵训练作为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式
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仍以“口传身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对舞蹈动作进行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训练。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或者把功底、程度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老师依据不同小组程度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者把起点、程度相差很大的学生分为一组,素质好的学生指导素质差的学生,从而带动整组学生的进步。
(三)教学评价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相似,对学生舞蹈的学校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标准是分数。也就是在学期末对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进行考察,主要是学期内所学舞蹈内容,注重看学生舞蹈技能、表演技能的掌握程度。期末表演成绩加平时出勤所得成绩即为总成绩。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一)舞蹈教育的不可或缺性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现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舞蹈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在幼儿园的美育功能不容小觑。正因此,舞蹈素养也成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之一,舞蹈表演、儿童舞蹈创编、舞蹈动作示范讲解,都是培养从事学前教育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舞蹈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舞蹈素养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推进舞蹈教学的创新,既有利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也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素养。
(二)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如上所述,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以民族民间舞为主,当然,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博大精深,可以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但训练的内容过于单一化,没有新鲜感,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年轻的学生们喜欢富有现代气息和节奏感的街舞和爵士舞等,这些舞蹈可以考虑作为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
2.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单向注入式学习,一定程度上能够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与记忆能力,但它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能够机械的吸收教师所给予的知识,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也缺少实践课,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将所学舞蹈理论与技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小组合作学习长期不变,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
3.评价手段不科学
终结性评价得到的是结果,无法衡量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过程,这种“一刀切”式的评价方法是不应该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的。评价应充分发挥其激励、促进作用,舞蹈教学评价既要看到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也要看到学生的舞蹈应用能力。同时,通过评价考核,能激励认真努力的学生,促进教学相长。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创新的路径
(一)创新舞蹈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滞后的教学观念、保守的教学思想,带来的只是僵化的教学,进而导致整个教育教学裹足不前。传统的言传身教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拘泥于规范动作的模仿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无审美情感可言,也不利于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创新始于舞蹈教学理念的创新。首先,要树立审美为重,技术其次的理念。其次,注重创编,淡化模仿,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舞蹈人才。
(二)构建新的舞蹈课程体系
篇10
1.科学地建立学习小组
在高校舞蹈教学当中,合作教学法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在具体建立的过程中,舞蹈教师一定要针对每一名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地进行分组。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否则将可能会出现小组中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彼此缺少沟通和交流,依旧进行个体化学习的“伪学习小组”的情况。所以,在合作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管理,认识到他们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在一起进行学习的。在实际舞蹈课程当中,学习小组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共同目标,有时小组内的学生为了参加某些活动或完成一件舞蹈作品,会进行合作研究和集体排练。其次是共同奖励。如果小组达到了一定的学习目标,组内的每一名成员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再次就是资源共享。由于小组内每个个体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在舞蹈学习方面进行资源共享,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舞蹈技能。最后是角色互补,在小组成员长期共同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之间会形成一些互补的角色,各自拥有明确的任务和分工,真正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
2.明确个体的责任
在建立了舞蹈学习小组之后,舞蹈教师应当给每个学生都分配适当的工作和任务,以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地融入到小组当中。对此,舞蹈教师应当充分重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确保小组成员设置的合理性,这样有利于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避免“搭便车”的情况出现。根据美国教育学家的研究,当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为3-6人的时候,小组内的每一名成员都会积极发言。而当小组内拥有7-10人,甚至更多的时候,就总会有几个人一言不发。基于这一研究,结合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特点,应当将小组人员设定在4-6人之间为宜。第二是要对小组成员进行不定期的随机抽查,以确保这些学习小组真正的形成和合作学习的效应。最后,还可以在每个小组中安排一名负责人,可由舞蹈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协助舞蹈教师对学习小组进行管理。在平时的舞蹈学习和训练当中,也能够帮助和监督组内的成员。
3.采用学生互评的方法
在传统的高校舞蹈教学当中,采用的是以舞蹈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其主观思想意识和个人偏好都会对评价的标准和内容产生影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有效地对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进行阐述。因此,学生互评方式的引入,能够使教师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进行结合,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加的客观直接。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在学生互评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加以适当的指导,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对于一些敷衍性质或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评价,教师应当给予指正和引导。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