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3:4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育论文

篇1

1.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阅读速度

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可以主要选用课本上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首先应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使其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并引导他们学会筛选出文章中的重要内容。然后从这些重要内容着手,进行推断猜测,攻破一些自己不大懂的词语或者句子,进而更加全面地掌握文章大意。再利用自己熟悉的文章内容,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如此,经过反复阅读,学生对文章越来越熟悉,在理解了文章大意之后,还能逐步掌握文中出现的特色句式、短语等,同时也对学生的语感进行了有效训练。使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遇到相同类型的句式、文章时就能够有效提高阅读速度,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大意。良好的阅读速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而且速度快了还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2.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经常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单词或句式。因此,培养学生对文章中生词、生句的揣摩理解能力,也会有效提高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更多生词和句式,这一方面可以为其以后的阅读做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来带动其英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练习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他们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阅读理解最为常见的一种问题就是断章取义,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尽量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做阅读理解,正确的方法一般都需要首先进行全文通读,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在一些提示中,特别是学生经常存在问题的提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进行经验总结以及解题的方法步骤的总结,并且提醒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加注意。这种阅读训练,能帮助学生掌握很多精彩的句型,可以为其写作积累更加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其写作水平。

二、结语

篇2

我们在广州市辖的四个区各抽取1间幼儿园、共4间幼儿园进行调查,在每间幼儿园选取大、中、小3个班做问卷调查,共向200位家长派发问卷,在200位家长中收回有效问卷171份,回收率达到85.5%,另外,我们在其中的1间幼儿园对班主任推介的大、中、小三个班的12位经常同孩子一起阅读的家长做深度访谈,对其孩子也进行了访谈,并观察这12名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言语及行为。本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并以访谈法和观察法辅助研究。研究方法实施的顺序为:文献收集与分析、编制问卷、派发问卷、第一次访谈家长、第二次访谈家长、访谈幼儿、观察记录。笔者使用SPSS13.0处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纳、比较。以Cronbachα系数检验,得出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18,显示该问卷有很好的信度。

二、亲子阅读的基本状况

1.亲子阅读的频率和时长

调查表明,每周亲子阅读3~4次的家庭最多,每周1次的排第二,结果见表2。访谈还了解到,部分幼儿在全托幼儿园,每周只有两天时间与家长在一起,所以家长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愿望没法实现。调查还发现,多数家庭每次阅读的时间能持续20分钟以上,其中超过25%的家庭达到30~60分钟,说明家长有兴趣有耐心与孩子一起阅读,孩子也乐于同家长一起阅读。对不同家庭亲子阅读时间的百分比进行统计,我们对每次阅读的平均时间为10~20分钟的部分家长进行访谈,发现这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保持较短,阅读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事物吸引而转移兴趣,这些家长迁就了孩子的兴趣,未强迫其继续阅读。

2.亲子阅读材料的获取方式和材料内容

从调查看,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和阅读兴趣选取阅读材料比例最高,根据家长的兴趣或孩子兴趣和要求,家长根据故事的教育价值或内容、情节来选的人分别占40%和30%,还有一些是根据幼儿园老师建议、媒体宣传或朋友介绍来选择的。总体上看,多数家长考虑到了孩子的需求。据调查统计,在阅读内容上选择图画书或绘本的最多,近68%,其次是自然科学类的图书,再次是选择童话书、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的,人数差不多,也有家长选择以文字为主的诗词书,通过访谈,了解了家长选取阅读材料的原因,选用图画书,即绘本的最多,这是因为它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为幼儿叙述故事,即使幼儿还不能阅读文字,仅看图画也能明白故事的内容,而且故事内容贴近孩子生活,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不少家长和孩子的首选。有关自然科学的书刊以描述科学趣闻为主,适合好奇心旺盛、喜欢探索的孩子阅读,也是家长选择的重要内容。

3.家长的亲子阅读活动目标和情绪体验

调查发现,家长的亲子阅读活动目标以教育孩子为目的的最多,达到了82.5%,其次是认知占63.7%和情感占52.6%,对家长在与孩子共读时的情感体验调查显示,22%的家长明确表示非常愉快,33%的家长感到比较愉快,39%的家长表示“有时愉快,有时麻烦”,这其中有部分家长本来不愿意与孩子共读,是孩子有要求后才陪着阅读的。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状况

1.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概念和责任的认识

从对家长的访谈可知,几乎所有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良好的品德习惯应该从小培养。那么,家长心中的幼儿道德教育概念是什么呢?统计数据显示,77.8%的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是在家庭内成年人对孩子道德、习惯、规范形成的教育,但17%的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是像中小学及成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那样,应当是老师在幼儿园讲授道德规范的教育,既然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是家庭内成人对孩子的教育,那么道德教育主要由家庭来负责吗?调查显示,高达97.7%的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应该由家庭和幼儿园共同负责,只有2.3%的家长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由家庭负责。

2.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

我们列出14种德目,“您觉得以下选项哪些属于幼儿道德教育的内容?(可多选)”,结果家长选择善良的占91%,爱心的占84%,诚实的占83%,责任感的占80%,勇敢、友谊、勤劳、宽恕的也在60%以上。笔者在访谈家长过程中,现场拿出包含道德教育具体内容的图画书请家长指认,结果家长选择的图画书作为德育内容的频数与问卷所答基本一致。

3.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途径和方式的认识

调查发现,67.3%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孩子施加教育,开展“家园共育”;26.2%的家长认为是针对孩子日常生活,家长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孩子。

四、亲子阅读对幼儿道德认知的促进作用

1.在亲子阅读中发挥道德教育作用的频率调查发现,84.8%的家长是通过利用日常生活事件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意识地利用亲子阅读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人只有12.3%,

还有近3%的家长利用看动画的机会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日常教育,主要利用生活事件对孩子进行教育,而较少家长会利用亲子阅读进行德育。说明尚未意识到亲子阅读中的德育价值。

2.亲子阅读后幼儿道德行为的变化

“您与孩子一起阅读后,您孩子的言行举止有没有改变?”97.7%的家长表示在其言行举止均往好的方向发展,孩子逐渐养成好习惯,但也有2.3%的孩子没有任何改变,往坏的方向改变的孩子为零,笔者在访谈中向家长了解怎样确定这种变化是亲子阅读带来的?有家长举例说道:“自从与孩子一起阅读了《小蛇散步》这本绘本以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学着小蛇说‘这点小事难不倒我’,自己克服困难。以前没觉得效果那么明显,现在可能因为孩子阅读多了,也有意识了,效果也明显了。”

3.亲子阅读后幼儿道德认知的提高

篇3

一、判断选择,使美的内涵清晰化

师:啄木鸟、蜜蜂、青蛙都懂得“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要看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在美与不美、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中,你能说出哪几种人?请把下列句子用两种方法补充完整(出示句子:有的人外表美,;有的人外表不美,。)

生:有的人外表美,又能帮助别人做事。

生:有的人外表美,但不能帮助别人做事。

生:有的人外表不美,也不能帮助别人做事。

生:有的人外表不美,但能够帮助别人做事。

师:不错。由老马的一句话,我们说出了四种不同的人。(出示句子:①外表美又能为别人做事;②外表美但不能为别人做事;③外表不美,又不能为别人做事;④外表不美,但能为别人做事。)大家看看想想,上面几种人你认为谁美,谁不美。

生:我认为外表美又能为别人做事和外表不美但能为别人做事的人是美的。

生:我认为外表美但不能为别人做事和外表美也不能为别人做事的人是不美的。

二、现身说法,使美的内涵具体化

师:如果你就是课文中的啄木鸟、蜜蜂、青蛙,你觉得自己美吗?为什么?

生:我是一只啄木鸟,我的嘴长长的,可能有人认为我不美,但是我这嘴可以给树捉虫,让树木长得更快更大,我能为别人做事,所以我觉得自己是美的。

生:我是一只蜜蜂,我长着一双鼓鼓的眼睛,有人可能认为我不美,但我这眼睛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哪里有花,我就到那里采蜜,我把蜜献给人们,因此,我认为自己是美的。

生:我是一只青蛙,我的肚皮大大的,有人可能说我不美,但我可以为庄稼捉害虫,让庄稼长出更多的粮食,因此,我认为自己也是很美的。

师:说得好。你们都认为自己美,那为什么又不去跟公鸡比美呢?

生:我认为一天到晚跟别人比美没什么用,我没有这个闲工夫。

生:比美有什么用?我认为还是做点儿自己应该做的事好。

生:我认为能帮别人做事,就是外表不美,这样的人也是美的。

师:是啊,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内心美,就是外表不美,只要能为他人做一些有益的事,这样的人也是美的,这样的人谁不夸奖呢!看来,能为别人做事是最重要的。小朋友们,如果那只跟人比美的公鸡来到你面前,你会跟他说什么呢?请你们同桌一人扮演大公鸡,另一人随便做啄木鸟。蜜蜂、青蛙,跟公鸡说说自己的知心话。说好了,互相变换一下角色再说说。

(生互说后,指名学生上台来表演)

师:小朋友们,现在老师就是那只大公鸡,我来到你们面前,你会对我说什么呢?

生:老师啊……

师:不对了,我是一只公鸡呀!(众笑)

生:公鸡啊,你—天到晚只知道跟别人比美有什么用呢,我看你还是去干点儿对别人有用的事吧。

生:公鸡啊,你长得很美是不错,但如果再去为别人干点儿有用的事才算得上真正的美。你说是不是?

师:是!(众笑)

生:公鸡啊,我看你长得比我们美,对这—点,我还真是羡慕。我认为,如果你能跟我们一样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那么你就比我们更美了,到那时,我们就会更加羡慕你了。

师:真的吗?那我—定按你们说的去做。(众笑)

三、全面评价,使美的理解深刻化

师:小朋友们,课文中的公鸡见大家都不理他了,非常伤心。你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认为该叫他伤心。

生:我认为我们不要理他,谁叫他一天到晚不干事儿去跟人比美呢?

师:能这样吗?大家说说看。

生:我认为不能这样,犯了错误只要改正就行。

师:对呀,我们小朋友自己犯了错误只要改正就行了,更不要说是一只公鸡了。想想办法。

生:我认为还是要劝他别伤心,并且为他出出主意。

师:怎么劝他呢?大家在下面互相说说,马上“劝”给老师听听。

(生互相说)

师:下面还是老师来做公鸡,请大家来劝劝我。

生:公鸡啊,你别伤心,你只要像啄木鸟、蜜蜂、青蛙一样,一天到晚去为别人做事,人们就会喜欢你了,到那时,你就真正美了。

生:公鸡啊,不要难过,抬起头来,向课文中的啄木鸟、蜜蜂、青蛙学习,像他们那样,去为大家做事,到时候,大家就会夸奖你了。

生:公鸡啊,你外表美是好事,谁不愿自己外表美一些呢?可是,只有外表美是不够的,如果不能为别人做事,内心不美,外表美就没用了。外表美内心也美才是最好最好的。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谢谢大家,在我遇到为难事情的时候为我出主意,想办法,你们真是我的知心朋友。(深深鞠躬)(众笑)听了老马的话,公鸡是怎样做的呢?

生:他不再去跟别人比美了,而是每天早晨打鸣,催人早起。

师:你喜欢课文中的公鸡吗?

生:公鸡长得美,但他开始只知道跟别人比美,我认为这样不好。后来他知道自己错了,勇于改正错误,能为别人做事了,我认为他是美的,我喜欢能够为别人做事的人。

生:对课文中的公鸡我还是喜欢的,它开始不好,后来改好了,这样我就喜欢他。

生:公鸡能够知错就改,我喜欢他。

师:小朋友们,由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什么人是美的,那我们就不要注意外表了?

生:我认为不是这样。外表美也是很重要的,是美的一个方面,只是不要只注意外表而不干有意义的事。

生:正像前面同学说的,如果一个人外表美,又能为别人做事,这是最好的。

篇4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不少省市的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如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提出专题。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这是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专题研究性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作探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4、交流评价。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专题研究性阅读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的甜头。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篇5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从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很多地区尤其实在农村的教育水平还是比较偏低的,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比较低,而一些学校的硬性条件也跟不上,学生的阅读课本有限,所接触到的也很少,学生在缺失了这一方面的能力之后,自己就无法满足英语的整体教学,课程就会显得不完善。所以,我们在要求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之后,也应当注意到阅读的重要性,不断的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以下是对于改善农村的英语阅读情况而做的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加强语感练习,提高课堂效率

在农村的教学中,很多设施是非常缺乏的,很多学生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良好的教育,所以教师应当在有限的条件下加强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训练,巧妙的运用到课本的知识,对课本的知识点做一些相关的补充说明,并根据自己的所学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首先教师应当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比如他们的词汇量大概是多少,是否是第一次接触英语阅读等。只有在了解了这方面的东西之后,教师的心中才会有一个谱,在教授的过程中应更注意对于基础的培养,使孩子们先拥有一定的词汇储备,然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反复的过程,使孩子们的词汇量越来越丰富。而英语的阅读往往是离不开语感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我们的课本资源有限,所以对于购买一些相关的练习集册是不太可能的,教师需要自己对书本的知识进行整改,例如将一段完整的阅读材料改成类似于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的题型。这样,学生们在首先阅读了相关材料之后,对文章的整体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难度就会有所下降,不至于造成通篇不会的情况,而这也解决了学生们阅读材料缺乏的情况,一举两得。而在做阅读理解这类题型的时候,学生们需要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这样一来,就解决了没有阅读材料的问题,学生在反复的过程中,自己的语感也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对英语的熟悉程度自然就会越来越高,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让他们更加主动的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拓宽阅读层面,提高阅读能力

我们都知道英语的阅读是有一个个句子组合而成的,它并不是简单的字词拼凑,其中包含很多的英语语法和相应的技巧在其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更加的具有实用性,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储备后,应当给予他们更加深层次的知识拓展,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不仅仅的局限于课本,更能在各类文章的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自己的视野。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用一些与社会相关的阅读材料,选取一些初中学生能够接受的话题材料,让学生们进行自主的阅读。我们都知道语言只是一门辅助的学科,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平常的交流以及知识的传播,我们在运用好这一特点的时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给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一个有效的提高,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量。

三、加强学习指导应用,运用合理教学方法

英语是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流语言之一,它的应用十分的广泛,是国际间交流的官方语言。因此,学好英语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我国的农村教育水平比较低下,学生们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英语中所要表达的含义,很多学生对于英语的应用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他们不明白学习英语到底会有什么用处。这是我们十分担忧的问题,教师应当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应当及时的做出解答,让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前景充满信心,在农村的教学中,因条件的限制,可以采取一些课堂互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的时候,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们先自行阅读,在遇到不懂的词汇和相关的问题的时候,先自行查阅相关的辅助资料,如果还不能解决的时候,就将其记录下来,带到课堂的讨论中去,教师在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到他们的探讨中去,为他们解决相关的难题,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这样的模式不仅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的融入到英语的学习生活中去。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应当注意的地方就是抓住学习的重点,即基础知识的强化,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反复过程中去积累,才能不断的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

四、结束语

阅读是学习英语的重点关注对象,只有在拥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后,才能更好的投入到英语阅读的学习中去。但阅读的习惯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尤其在农村的初中教学中表现的更加的明显,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当充分的注意到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教师也应当对学生的教学有一个负责人的态度,将课堂的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更好的将英语表达出来,也在无形中增加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让我们为农村的英语教学不断的努力,为孩子们更好的明天,为了能让他们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从文化学角度看,一种教材就是一种文化。作为纸介文化的代表、缩影、精华的课本,它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它对人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心埋、品质的全万位的影响上。可以说,几乎任何人的成长都摆脱不了课本文化的影响。为了强化这种影响,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课本文化建设。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四书五经"被奉为必读经典就是典型一例。不仅如此,统治者们还非常注重儿童启蒙读本的编写,力求从内容上、形式上优化这种读本,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影响作用。家喻户晓的《三字经》、《百家姓》、《干家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足见统治阶级和一些文人学士的良苦用心。中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也正是针对己有教材己经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远远不能适应青少年发展的需要,所采取的重要措施。语文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必须注重两个实际:一是教材 (文本)的实际。从内容上讲,每个文本所负载的信息都有一定的认知指向,尽管这种指向不是单一的,并且随着认知对象的区别而有所不同,但它仍然制约着教学的方向,方式和方法;从形式上讲,每种文本都有着内在的特质,其认识规律是不尽相同的,对教和学都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二是学生实际。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其区别于其它生命个体的特点,包括知识、经历、理智、情感等。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关注这种生命个体的区别,因材施教,放飞心灵,张扬个性,达成教学的内在和谐。文本教学的超越就是要在这些既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个性,使教和学逐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要实现这种超越,我认为,必须树立以下观念。

一、文本阅读的整体观

这个观点并不很新鲜,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是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在我们许多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往往在实践中表现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要实现文本教学的超越,必须首先具备这种观念。一方面虽然任何形式的文本都是由词和句子组成的,但其意义并不是词和句子的简单相加,它的作用和意义必须从文本整体中认识,换一个语境,其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另一万面"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对这种探层意义的把握,更需要从整体话语上去认识。正如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中的"背影"是渗透了父爱和父子之情的文学形象,话语浸染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如果我们仅只理解为人的形象背面,那只能叫做雾里看花,或者简直"不识庐山真面目"了。传统文本阅读教学,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乃至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把学生的悟性和情感淹没在冰冷的课文分析之中,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部分的拼凑不见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从根本上违背了文本特质及其阅读规律。

二、文本阅读的人文观

把文本阅读从工具性、文章学中解放出来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是学生人性、人格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纲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如前所述,课本是纸介文化的精华,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正是屈原那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范仲淹那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博大襟怀,文天祥那永垂青史的民族气概,诸葛亮那鞠躬尽瘁的赤诚态度……在课本中闪烁着摺摺光彩,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民族脊梁。文学即人学,人文之学,它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优化人的精神品质、思想情操。

三、文本阅读的感性观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我认为,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新手段和新途径。下面,我结合本人教学经历,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如: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活跃、兴奋、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绪,可以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三、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语言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 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篇9

关键词:论文写作 语言 阅读 学术论文

目前,关于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要求、学术论文选题研究深度、摘要的语篇和语言特点是否符合规范、引言的研究状况是否准确等方面。因此,学术写作的研究关注的是语言、内容和深度之间的关联。高校教学中写作模型大多是描述非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缺乏在课堂中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学者Nunan指出,学术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包括3个方面:(l)一个问题或假设;(2)数据;(3)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即研究要用证据、数据来支持观点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设计研究工具)。因此,如何科学地思考并运用合适的语言和内容形式,才是学术写作的关键。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由三部分组成:学术语言、学术论文的结构和科学思维。在以上理论框架下建构出论文写作过程,用以解释教学环境下如何培养学术写作能力。

一、语言表达与论文写作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学术语言是科学思维能力的体现,科学思维通过学术语言来展现。科学思维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用到的对科学内容进行论证的过程。科学思维包括了很多认知活动,例如归纳、演绎、类比、因果论证等写作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有:定义、解决问题、理论构建、检验假设、数据论证、因果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和综合论证。以上的科学思维都离不开准确的学术语言表达。

学术语言的特点体现了它在特定的学术语境下完成交际任务的要求,表达的信息内容复杂,涉及的概念抽象,理论性强,所需使用的语言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学术语言之所以难,除了信息复杂之外,原因还在于交际情景不明析,读者对象不确定。学术语言中的人际立场是客观的和权威的。学术语言要求一个非对话体独立观点的构建,而且是“一个坚定自信的作者作为博学的专家提供客观信息”。学术语篇的信息量具有简明和高密度的特点,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避免无谓的重复。学术写作注重简洁、逻辑明晰,用很少的描述语言概括大量的信息。学术语言在信息组织上,语篇意识通过语篇和章节深入来实现。学术语言中信息的组织根据逐步的逻辑论证,在词语使用层面上,要求使用特定学科的精准术语。最后一个层面是表达一致性,或者说是语言和它所要表达的事实之间的对应。

二、阅读与论文写作关系

任何学术研究,无非都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而“论文写作”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与“论文写作”密不可分。“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学习型阅读、娱乐型阅读、研究型阅读。学习型阅读的目的在于学习,在于知识记忆;娱乐型的阅读在于休闲、消遣;而研究型的阅读,它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区分了这三种阅读,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与“论文写作”直接相关的阅读便是研究型的阅读。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分析,所谓“研究型阅读”,就是要求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搜索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对比、鉴别、诠释,从而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阅读方式。在论文写作中,比较常用的“研究型阅读”有以下方式:

(一)疑问式阅读法。在学习型阅读阶段,阅读者往往把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和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质疑,尤其是对于经典的作品和权威学者的学术著作就更是如此。在学习知识的阶段,知识被看成是非常神圣的东西,这毫无疑问,在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知识背景的时候,这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学生在阅读所有著作时应持有的态度。无论你所阅读著作的作者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都不应该被置于疑问的眼光之外。特别是理论著作和研究型的论文,读的时候就要质疑它,他的结论有根据吗?他所采用的论据可靠吗?他所运用的推理合乎逻辑?

疑问式阅读对于学者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无非是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构成的,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有无提出质疑的眼光和能力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套用古人的话说叫“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宋・陆九渊)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怀疑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而不是轻率地否定一切。

(二)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的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把知识归纳成条或要点,然后努力把它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说这一点和那一点之间,这本书和另一本书之间,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差别,一般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可以说这个阶段读书的目的还比较笼统,如果说有目的,那么增加知识就是主要目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这时候读书的目的性比较强,不仅读书的时候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他在遇到一种新的理论、一个新的观点、一条新的材料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些对解决其所研究的课题有什么用处和帮助,这就是联想式阅读。

进行联想式的阅读,有两个环节很重要:第一个环节是要建立学术基点。什么是学术基点呢?所谓的学术基点其实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或者是一个研究领域,或者是一个研究对象,或者是一种学术观点,总而言之,应该是自己相当熟悉、经常思考并试图解决的东西。当研究者阅读其他著作的时候,就会和自己所关注的学术基点产生学术性的联想,许多新见解就是在这种联想中萌发的。第二个环节是要具有比较敏锐的、触类旁通的感觉和能力。就是说通过联想,发现新现象与自己的学术基点的内在关联,体会它们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在哪些方面是相异的,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等。具备了上述两点,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和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学术论文写作的三要素即:学术语言、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这三者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思维是中介工具,语言表达准确和学术内容深度是规则。学习者通过科学思维的中介作用,依照学术语言和内容深度,达到学会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学生学术论文习作中常出现语言和思维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当给出准确语言表达、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三方面的建议和反馈。当学生知道如何论证,该写什么,选择怎样的语言形式后,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例如教学《杨氏之子》,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此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使学生容易读破句。所以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进行示范朗读,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当我读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禽”指的是飞鸟,我故意在“家”和“禽”之间做个较长的停顿,以引起学生注意,从而学生自然能把把短文读正确。理解“家”和“禽”的意思就容易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不但能使学生用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新课标提倡“情境教学”,我大胆尝试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朗读教学上来。我结合文本的内容,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例如我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第二句诗时,我边出示线路图,边描述:“这是渭城———这是阳关———这是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是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呀!”然后让学生看大屏幕,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再让学生说说元二即将远行了,好朋友要分别了,这一走,也许很长的时间不能相见。学生自然地走进情境,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敲击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心灵相通,此时,我再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句,学生读得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达到了语言与情境的融合,情感与体味的结合。

三、角色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