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6:3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信息化时代下的远程教育就是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以无限制的时空分布为基础,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等手段,运用受教育对象可实践操作的线下技术和技巧,为受教育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即通过高新技术实现传统课堂教育模式与在线实时教育模式的结合。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
1.打破时空界限,实现广泛的双向互动
现代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在时空条件和人员投入上的限制,满足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特点。同时由于社会化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存在,现代远程教育能够适应社会个性化教育和自主性学习教育和个人发展需求。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和时间限制,实现不同空间和时间下的教育资源整合,能够有效融合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激发不同群体和相关参与者的思想和教育模式的互动,进而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
2.新型线下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育的实时更新
现代远程教育存在可供受教育对象实践操作的线下技术,它便于教育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方的双向互动,有利于教育内容、方式等及时沟通和调整。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虚拟学习环境体系,需要教师、学生等参与群体的自主控制和应用,因此线下技术是推进远程教育体系发展的核心环节。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必须大力发展如计算机、投影仪等工具和传输平台、教学前端等有线、无线技术,方便教育人员和受教育对象访问和学习相关内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便利地进行双向信息传输,形成良性互动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体系革新的核心发展环节,只有重视和研究远程教育模式,才能有效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现代远程教育适应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
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现代远程教育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新传统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是要求终身学习型的社会,要求每个从业人员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比较短缺,虽然近年不断进行大学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但是“式”发展产生了学生不适应传统高校教育模式、传统高校教育毕业生知识滞后社会需求等问题,并且进一步带来了就业竞争激烈等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充分发挥人、财、物等资源,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可迅速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满足大众化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知识性社会的社会需求,避免传统扩招模式的弊端。
2.远程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
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远程学习环境虽然在时空要素上隔离了教师和学生,但是通过网络实时传播课程和线下技术的发展应用,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接触到同一门课程,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分阶段地主动学习相关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反之,在课堂教育体系中,学生只能被动同步接收教学内容,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同一时间的学习效果存在巨大差异,进而降低整体的教育质量。当今,绝大多数远程教学课程使用数字化教授手段。诸如听力辅助手段、论坛和互动软件等的发展和应用可实现写作、问题分析和合作学习的共同进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替,适应社会需求。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从学习角度看,合理的在线课程能够为每个学生更好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更为个性化的指导方式;从管理角度看,在线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非传统和难以获得满意服务的学生的要求,在课表的设计上更灵活;从教育者角度看,在线课程的及时互动,有利于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求的实时更新。这种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能够提高高等教育机构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学生”互为主体的现代远程互动型教学模式,提倡没有终极参照和标准的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实践,削弱了教师强势力量,提升了学生力量,形成交互主体的彼此依存的关系,打破了课堂封闭的主客两分结构,突出了具体化、个体化的教育过程。“每一个实践者都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的学习模式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的不间断的反思和对话的教育互动过程。富有高度创造力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会不断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构建高层次的远程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传统和远程教育模式的良性互动
(一)设计高效的学习过程支持服务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适应数字技术发展的教育模式,使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教和学的概念内涵不断延伸,所需的学习过程支持服务越来越新颖和实用。电子信息化虚拟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实体教室,学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和考试,可以通过E-mail和聊天室功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可以通过手机、USB设备、流媒体等方式及时沟通,可以通过数据库等保存所需资料和知识。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过程支持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与教育者的知识储备、知识传播方式和手段有重大关系。因此作为保障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学习过程支持服务体系,在教师素质提高的前提下必须获得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1.完善网络教与学的平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中,教师可以迅速地根据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良性互动。因此,为达到这种交互性教学效果,需要逐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提升基本硬件设施,优化资源配置,为教师供给教学内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提供支持服务,便于教师教学内容的高质量传播,同时有利于学生高质量的接收和学习。
2.结合传统教育的优势,完善教学辅助环节
实际上,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设计和评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必须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重视作业设计、完成要求等方面的学习支持体系建设,创新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课程讨论、作业、评价方法等教学辅助环节的高效构建,并积极结合Email和实地教师访谈等手段,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课后讨论和反馈信息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3.积极研究和发展适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线下学习资料
在远程教育模式中,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学习资料的应用。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应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需求,积极调整和改进学习资料,研发能够适应远程教育特点的优质教材,使这些教辅等学习材料适合受教育者,保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技术
环境现代远程教育的理想模式就是将所有教学环节通过网络结构实现,包括多媒体教学、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互动、作业的提交和批改、远程考试模式的实现等。因此,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所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在不断完善技术硬件的基础上,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还需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等软环境的开发、建设和应用。我国在现阶段就是要开发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资源的设计应由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人员应针对学科性质和课程特点,研究以何种媒体组合形式传播学科知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建设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料。通过高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实现其与传统教材等学习资料的良性互动,构建完善的教材体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中,相关参与主体需要考虑信息容量和表述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时间要求,以文字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以视频资料作为学习和讨论的重要手段,以Email等交流手段作为互动手段,通过各类资源的有效组合,实现课程的高质量教学。同时,它还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完善导师指导和作业测评等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价体系。在定位、索引、提炼、大数据库和重新包装等数字视频压缩和存储技术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优化信息沟通平台,实现学生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和考试,应用诸如手机、USB设备、流媒体等视频技术与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及时沟通与联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评反馈模式,保障学生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提高教师获得学生学习的测评效果和信息的能力,促进远程教育体系的完善。
(三)创新现代远程教育的制度
篇2
1.1课程目标: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1)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交际。
即学习者能够通过语言学习达到交流的目的。打破过去传统英语教育环境下一般学习者的通病——无法自如地让英文脱口而出。读写的能力突出,而听说能力欠缺。培养一定的交际能力已经是新的英语课程改革后喜人的变化。当然,有效的交际涉及的范围就很广了。语言知识:学习者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面对口语交流时瞬间的反应,是否是直接的英文对英文的反应,还是有一个翻译的过程;“脱口而出”的能力,是否能第一次时间便组织出正确的语句运用在日常交际中;认知能力:则是学习者对周遭事物的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和有关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的了解程度;语言技能:则是常说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情感因素:则是学习者进行交际的动机,面对人事物的态度,个人的性格、品格、习惯以及面对新环境的心理变化和适应程度;文化知识:则是学习者对英语国家世界的物质文化、人文的了解及理解的程度。
(2)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则是获得优秀的交际能力的必备条件。语言是一个需要大量积累,才能不断输出的过程。如果学习者缺乏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那么其在听、读的输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理解的障碍的问题。而这样的话,在表达的过程中,则很难确保语法正确性以及输出的流畅性,甚至影响表达含义的合理性。
(3)认知能力:一个英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往往影响交际者对语言的理解,以及对所学语言的输出效果。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所进行的交际必然流于表面,甚至词不达意。所交流的内容不仅缺少一定的深度,同时也会缺少一定的内涵。
(4)文化意识:每一种语言文化都具有其独特性。语言文化既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风土人情,同时也是知识的一部分。语言的文化既是影响语言交际是否得体的重要因素,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内容组成,因而也对交际的深度有一定的影响。
(5)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影响学习的效果,交际的成效的重要因素。语言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你会惊奇地发现,其他能力和素养也在逐步形成。比如学习者的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这些素养和能力将对学习者终身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时应该着重发展其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帮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效地利用语言进行交际;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教育方式
而传统的学校英语教育又是如何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措施来确保达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呢?课程设计:根据语言学习整体性、连续性、渐进性的特点,以三年级开始设置英语课程为例,传统学校的英语教育者在课程安排上以短时高频的方式,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规定安排每课次40分钟,每周3至4次,每周课时必须大于或等于80到90分钟的课程。上课方式:各传统学校由于对英语教育的重视度不同,在上课方式有一定差异。仅针对所调查了解的小学为例,上课模式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里,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多数孩子只能扮演接收者的角色。大部分是以中教老师为主。个别重点校在中高年级,会适当加入外教以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1.3学习成效
调查过程中,在传统非国际学校内,只依赖传统学校英语教育输入的学生所占比例,根据传统学校所在区域及级别划分不同,呈反比例增加。即经济越发达区域,学校级别规划越高,在校学生中单纯依赖传统学校英语教育输入的学生比例越低。在对这部分只依赖传统学校英语教育输入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追踪观察后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学习难度的增强,学习成效呈下降趋势。即在低学年段时,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效没有大幅度的落差,呈趋势较缓的曲线。而随着年级增加,学生间学习成效的曲线有明显的曲度变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呈现两极化。
2校外培训机构英语教育现状
2.1教育理念
大多数引进的教育机构均确立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探索适合中国儿童的专业英语教育。以教学研究与发展为主轴。具有较新的教育理念。确立的“直接沟通”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要求教师要由教学的主宰者、操作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问,充分发表个人见解,营造互动的教学环境。同时课堂上以全英文进行,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便创造全英文的环境,充分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强调整齐划一的教育观念,努力探索现有条件下的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以及各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2.2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英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之沟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方法与态度,以便有效地自发学习。建构以英语文进行逻辑创新思考、分析、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本国与外国文化习俗的了解与尊重,以拓展本土意识与国际视野。
2.3教育方式
2.3.1课程设计
校外培训机构学时相对集中。一般课时安排为一周两次,200分钟到240分钟不等。属于短频长时的集中教学。而学龄分制又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及不同能力的学习者有不同的课程设计。1~2年级:一二年级额学习者一般的学龄在6~8周岁,而6~8周岁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属于“小儿童”。课时通常为每周两次,合计200分钟的集中教学。这个阶段是儿童右脑开发的黄金时期,根据这一特点,这个学龄段的学生通常以量身打造的有利于右脑开发的课程为主。以知名童话故事的精髓,融入生活化、实用性及趣味化的主题、句型与沟通功能,激发学习动机,并认识多元的文化。以大量“听”的输入,促进孩子“说”的输出,配合字母拼读,为拼字及读写能力打下稳固的基础。3~6年级:3~6年级的学习者本身的在学习能力发展方面正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属于“大儿童”。在培养这一阶段的“大儿童”方面,校外培训机构主要以培养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英语能力,并使其运用于实际生活和沟通中为主。根据“故事导入英语教学”这一理念的优势,来开发和培养学习者对于学习英文的兴趣、方法掌握以及学习英文的态度。对于这以阶段的学习者而言,学习者必须掌握课程设计中的必背单词量2400字左右。所学习的语法、时态涵盖初中至高一课程。在课程设计里能够广泛阅读5600字左右的各主題、题材及句型架构的文章,并通过各主题及句型架构来引导式的培养写作能力,在“大儿童时期”便培养学习者扎实的写作能力。初中阶段:初中阶段的学习者位于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校外培训机构针对这以阶段的学习者,会根据学习者先前的学习经历来安排合适的课程。学时为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到180分钟不等。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的英文能力,基础扎实的学习者,以进一步的规划、提升为主。所设计的课程内容保罗万象,涵盖科技、地理、历史、运动、艺术和本土及外国文化等各领域的内容。不仅能够开拓视野,更有效地提升英文阅读能力。
2.3.2教学方法
以“沟通式直接教学法”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使用“沟通式直接教学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教师扮演“伙伴”的角色,而非权威的指导者。此外,由于课堂要求“全英文”,当被禁用母语的老师在学生提出疑问时,会尽量以示范代替翻译或解释,这就要求教师在创意、想象力、肢体语言和表达能力上要有一定高度,才能有足够的活力随时满足学习者多课堂学习的需求。
2.4学习成效
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的使用,所调查的校外培训机构中能够系统完成整体课程规划的学生所掌握的单词量超过2400个,其掌握程度涵盖并超过初中毕业,也就是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设定的英语五级1500~1600单词量的要求。在这一部分学生中的90%以上具备并超过英语7级的要求,也就是学习者能够精熟高中的课程。
3传统学校英语教育与校外培训机构英语教育优势比较
(1)教育理念:远景的教育理念一致,同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校外培训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上更趋向洋派,更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传统学校英语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更注重整体性。
(2)课程目标:二者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在学习上,学习者不会有因校内与校外的课程目标不一致而出现课程衔接上的问题。
(3)教育方式:传统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的英语教育最大区别体现在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上。受教育大环境所限,传统学校多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校外的培训机构大多数采用“沟通式直接教学法”,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力、主动思考力方面的效果卓越。所以常常出现虽然越学越难,但学习者却越学越“轻松”。对于被激发了学习热情、已养成自主思考习惯的学习者而言,知识深度的增加是其渴望的而非强迫的。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吸收。
(4)学习成效: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校外培训机构的学习成效明显超前于传统学校教育。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①受高考改革及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致使学生家长对学生英语教育的投入热情极高,同时期望极高,促使校外培训机构的学习成效主动超前传统学校的英语学习。②校外培训机构受市场因素制约,会主动加强自身营业能力、教学能力及服务质量,使自身学员的学习效果必须超出学员在传统校内所接受的英语教育。
4结论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受现代音乐的影响比较深,对于传统音乐的形式以及内容难免会逐渐的淡忘,但是传统音乐又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需要人们发展和传承的文化。据笔者日常的教学来看,学生对高校音乐课堂真实感受以“一般”居多,大多数原因是在于整个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传统音乐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到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潜力,让学生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使得学生逐渐的喜欢上传统音乐,更加愿意投入到音乐学习当中来。正如谢嘉幸先生所说:“如果你是一名音乐教师,那么你不仅要教给你的学生共享人类的音乐,还要帮助学生去了解中国音乐之所以成为中国音乐的特殊方式,寻找中华民族的灵魂,体验中国人感受生活、感受世界的方式,并因此增添学生参与世界事务、参与生活的意识和个性。”高校的艺术教育培养的不是精英人才,而是普及的、均等的,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正如刘承华先生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所提到的:“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音乐理论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们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与文化分离。”近年来,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受到国外友人的欢迎,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在国外的演出受到强烈的欢迎,比如,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歌《茉莉花》在国外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以及悉尼歌剧院等多个地方演出过,很受欢迎。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声都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正逐渐征服着世界,我们要将这种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传统音乐发扬光大,让这些传统音乐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机会和世界音乐相融合,让中国传统的音乐形式能够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让中国的传统音乐能够在国际音乐上占据一定的位置。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深入开展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新技术逐渐的走进课堂教学中来,极大的方便了教学的开展,同时还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让学生以全新的方式来学习,激发学习的兴趣。音乐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同样可以有效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多媒体能够呈现不同的形式,可以用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声音和图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传统的音乐教学只能让学生学习理论上的知识,通过简单的乐器学习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阻碍。在一些传统乐器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可以为学生准确的演示,另外多媒体技术的音乐软件还能够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创作灵感,学生可以将自身一些新奇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比如,学生想要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打造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虽然说传统音乐是需要传承的,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发展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再创作,学生可以利用现在科学技术,将现代音乐形式与传统音乐相结合,改编传统曲目,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形成完整的音乐,经过反复的修改,得到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音乐形式,如果有借鉴价值的话,也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和创作,学生可以自主地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相关的知识,根据自身的想法,查阅相关的音乐资料,进行自由的创作,将传统音乐进行发展,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三、总结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3.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06-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传承的功能是目的,语言学习是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时刻娇宠着的书包不用自己背,被子不用自己叠的“小皇帝”,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仿佛离华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渐行渐远……少年儿童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懂礼貌、自私自利等等劣习在现实生活屡见不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遇到了挑战,危机四伏。为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诵读经典,在传承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二、发掘教学内容,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从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三、结合生活实际,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四、巧用多媒体,在激趣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单凭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多数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借用照片或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春天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从而轻松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学生通过类似的方式不仅理解了这首诗,还能触类旁通。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情境,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提升学生思想素养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变迁、木兰从军、造纸术的发明、7岁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石……我们掬古典之泉,灌蒙尘之心,我们在偷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六、传承民俗,点滴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希望通过点滴的渗透,教育孩子传承民俗,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很多的传统美德在教育过程中都可以用具体的行为来描述,比如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等等,给孩子打下精神的底子、富有的底子、美好的底子。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民俗节日的习俗延留至今,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端午吃粽子的时候,念一首《满江红》来怀念屈原,九九重阳节的时候要登高并插茱萸。这些内容的教授都能够向学生很好地渗透民族精神的内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敢于担当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为弘扬民族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篇5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目前的教学体制
1.传统的成人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
目前中国的成人教育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成人教育方式,成人教学课程也没有根据社会需要而有所调整和完善,加之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使得成人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仍然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为主,辅助以成人实验课教学,导致教学缺乏独立性设置。由于成人教学内容参考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而没有根据学生的自身职业特点和社会人才需要展开教学,因此成人教学模式上与高校课程教学存在着过多的雷同之处。在成人教育的具体教学实践当中,成人教育延续了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延续着高等教育的传统教学内容,因此成人教育的理论教学成为了成人教育的重点。
2.传统的成人教育采用了集中授课的形式
传统的成人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说教法”的教学方式,针对理论课程内容的实践课程内容相对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国的成人教育在教育性质上相当于普通高校教育的补充,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成人的职业需要,却在教学形式上,面授的时间越来越短,多采用集中面授的形式,以缓解学生工作和学习时间上的冲突。但是由于成人教学模式没有创新之处,教学过程没有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而在课程上有所调整,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缺乏科学性,导致成人教学质量下降。主要是基于采取了集中授课的形式,而教学内容并没有因此而调整,依然延续着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长时间接受“填鸭式”教学,学习的兴趣受到了影响,而很难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更不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传统的成人教育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少
在我国成人教育的课程的设置比例上,理论课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实践课所占有总课时的比例相对较少,导致成人教育并没有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更没有突出成人知识体系实用价值,使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并无法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这种成人教学内容与成人职业相脱节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成人教学质量,对于我国成人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二)成人教育的教学资源没有实现共享
1.没有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成人教育体系
传统的成人教育是建立在普通高校教育基础之上的,因此并没有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成人教育体系。在教学资源上,往往会享用普通高校的部分资源,而没有形成具有独立教育意义的教学模式。基于这种植入性的成人教学模式,使成人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投入上,还是在师资力量上,都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使得教学质量以及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都难以有所保证。
2.成人教育在教学管理上难度相对较高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而言,成人教育教学要比普通高校更难于管理。主要是由于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生源复杂,来自于不同的职业,知识基础也不尽相同,因此组织教学时,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难点。从高校的角度而言,为了便于学生参与面授,并领取教学资料,高校的成人教学点往往设立在生源较为集中城市,而普通高校则进行协助式教学管理,并组织成人学生参加成人教育考试。成人教育的各个函授点在教学模式上和教学内容上都存在着一致性,但是由于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导致教学资源严重浪费。特别所在位置比较偏远的教学点,教师要实施现场教学,还需要承担教师的交通费和食宿费用。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由于成人学生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之流动性比较强,对于参与课堂教学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学生的到课率较低,甚至于会出现学生流失的现象。针对于这种情况,根据成人教育的实际授课情况实施动态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成人教育无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主要是由于共享服务系统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成人教育管理效率低,并且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现代远程教育
我国的远程教育是建立在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的基础之上,适应信息技术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作为多媒体手段,现代远程教育跨越了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界限,将学生、教师与多媒体之间建立起新型的通信联系,以其为载体开展系统化教学。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主要依赖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的传递则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分离式教育。远程教育模式被赋予了时代意义之后,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将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作为一项教育重点,将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服务。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赖于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运用交互性强的特点传递大量信息,教育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以使信息覆盖面逐渐延伸,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新的方向。
三、远程教育对传统成人教育的影响
(一)远程教育的影响下,成人教育可以实施开放式教学成人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接受教育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基本工作能力,那么,成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远程教育是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了开放性教学。由于远程教育具有资源共享平台,教学可以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开展,不仅使教学内容的设置更为灵活,而且还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需要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不仅促进了成人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还使学生对于专业技术综合性应用,以提高技术操作能力。实施远程教育充分突出了教学围绕着学生展开重点。在课程的设置上,远程教育制定了多个教学计划以及课程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于知识的需要进行资助选择模块。远程教学可以不同程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主要是由于课程内容可以多样化组合,原有的学科知识系统之间所存在的明显界限被打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学内容,采用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6
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不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在每个时期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可以说,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在教育工作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需要具备一定的衔接性。所谓继承,就是继续与承担。对后人而言,并不是生硬地将传统吞咽下去,而是要以审视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承担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时,我们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传统文化,做到有选择地继承,有目的地发展。
由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对文化的共识就可以起到凝聚思想的作用。叶圣陶曾提出:“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匡在国际竞争和国际较量如此激烈的今天,重视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瓦解甚至抛弃传统,否则必将导致民族精神支柱的坍塌。所以,在培养新型人才时,除了注重专业技能教育以外,绝不可淡化甚至冷落传统文化教育。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语文教育承担着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见证着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发展历程。从语文单独设科至今,历经多次教改,如今语文的学科地位已不容小觑。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仅靠语文单科的教育就可以实现,文化毕竟是多元的,所以其表现形式和继承方式也必定是多元的,单方面的继承会导致文化形式单薄、内容狭隘。但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无疑是继承并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课程特性来看,语文教育能够以其独特的感性魅力滋养受教育者的心灵,使其从外至内地品味传统,再从内向外地传递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大量的语言知识,而且积淀着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大智慧。如果将历史喻为沙石,那么传统文化就是经过岁月淘洗而形成的精华,是从千年历史中提纯的精粹。有研究者将文化教学称作语言教学的“第五维度面”,认为它与听说读写这四项语文技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廖要丰富语文学科内涵,我们永远不可将其与文化割裂,因为语文学科在承载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也通过语言这一中介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互利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时,其原有的语文知识面得以拓展,思想情感得以丰富。
三、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在语文教材中均衡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例
文言文与白话文虽然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不同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归根到底,它们都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吕叔湘曾否认过一种偏激而片面的观点,即以雅俗来划分文白。他强调传统文化的引入并不代表要搁置白话文教育,同样,不能因为白话文作为日常交流语言而冷落了对文言文的传承。在上个世纪末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对“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严重忽视文言文教学。其实,这里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是指在坚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优秀的古诗文被编入教材,在语法知识的掌握和人文教育方面都是比较有效的,问题的关键是文言文被编入教材的比例是否恰当。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内容占40%左右,而高中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占比保持在50%左右。从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角度看,有必要再适当提升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当然,调整的空间并不大,只能是微调,这是因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曾经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要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这里的两个“结合”可以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与白话文比例调整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让经典之作贯穿课外阅读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诸多优秀的古典作品被选作课文,但学生的阅读量绝不可局限于此,而应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量优质课外读物来拓宽语文视野。此举可谓是攀附着教材的阶梯,去欣赏更高处的风景。语文教材只能作为养成学生必要语文能力的工具性读本,而无法代替学生主动性的阅读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重视文言文课外阅读,并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兼具语言知识和传统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应贯穿课外阅读的全过程,由此课内、课外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丰富其精神内涵。
在校本课程与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
篇7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是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产物,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高中教育是培养人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塑造人格品质,而如今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逐渐淡化。要想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努力,分析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非常有必要。
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1.1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国家虽然不断出台政策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可是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现如今有人觉得国学经典生涩难懂学不进去,更有甚者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毫无意义,逐渐形成了一股家长不重要、老师不认真、学生总轻视的不正之风。传统文化经典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沉淀的经典,其价值和意义是无法估量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孔子《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经典,正道出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经典却被一些人忽视了。
1.2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授能力分析
语文教师应该有一股文人之气,可是现如今某些语文教师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国学经典的教授变成照本宣科。甚至有的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文章的内涵,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文化素养的缺失和教授能力的差距导致传统文化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难以渗透,导致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无法体现。
2.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
2.1课堂教学方法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只有对传统文化有足够通透的了解,才可以在教授过程中运用自如。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设备,课件的制作必不可少。只有图文并茂才可以丰富单调的文化典集。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在语文课堂中插入一些国学讲座,例如百家讲坛等。尤其在传统文化著作的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朗诵要延续,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气只有通过朗诵才能够体会到,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慢慢渗透传统文化,让文化真正渗透到教学中。
2.2课外实践方法
传统文化的学习仅仅靠课堂教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教师需要给予合理的指导。例如学习《蒹葭》这一课,可以组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模仿,并且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多体会,多写一些自我体会,从而获得一些对自己有影响的感悟。可以组织学生去文人墨客的故居参观,感受他们的成长过程,品味故居主人留下的书籍和文稿,感悟内涵,从而塑造品质,陶冶情操。课外实践的方法在于以学生为本,多层次宽领域地感悟和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3组织与举办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区别于课外实践,它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组织和投入,这样的教育活动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传统文化诗会、讲座、交流会等,这样的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文化诗会的组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创作诗词,这样就能够培养文化创作能力。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人的思想,这样的讲座和活动能够启发人,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甚至形成思想,值得组织和推广。
2.4自主研读及品析
文化经典特别多,课本上选择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要让这些经典发挥作用,学生就需要自主研读及品析,例如《东周列国传》、《史记》等。自主研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尝试,因为有的典集生涩难懂,要读懂这些就需要进行专业指导。教师可以进行部分解读,但是需要把握度,因为毕竟是自主研读,只要点开难点就足够了。学生通过自主研读能够提高古文化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真正理解经典内涵,深厚自身文化底蕴。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渗透经典文化,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3.结语
传统文化经典在高中语文教育的渗透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高中语文教育只有融入传统文化这个重要因子才能更有价值。学习传统文化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让学生学习经典、品悟经典,从中提炼出培养素质的东西,从而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第一,政治思想稳定、健康,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第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特点。当人生价值目标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比较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的选择和实现上有比较明显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第三,开放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际交往等方面与传统的封闭观念和单一的思维模式有很大区别。对于新事物比较容易接受,然而基础文明、社会公德等却被弱化和边缘化,甚至对社会上出现的部分不良现象和行为采取了默认的态度。第四,诚信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如考试舞弊、故意拖欠学费、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甚至求职造假、美化简历等。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现状
辅导员工作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也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等原因,使得高校辅导员工作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第一,现在高校辅导员进行德育工作形式单一,多数采用说教灌输方式,用“守则”、“规范”、纪律去规定学生可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做,对越规者处之以罚。而没有在具体的活动中把德育工作切实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第二,高校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宣传往往只停留在口号上,学生对开展的活动也只是应付参加,辅导员没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高校辅导员传统文化底蕴不足。由于不少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不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无法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这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
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辅导员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互联网触及世界每一角落,不同地域、不同人种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公民道德教育途径,提高全民族素质,越发显得重要。因此,加强大学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非常必要。第一,德育只有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有生命力,这样的德育才具有文化之源、民族之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沉淀出的坚韧性、严谨性、审美性和感染性特点,可以陶冶情操,促使道德品质的优化。第二,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们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破浪前进。第三,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性质和目标的方向性、原则性的规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其特质,不仅要靠教育者循循善诱,教育和启迪学生的心灵,更要靠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起到表率和典范作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就是根据这一要旨提出的,是根据高校辅导员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来的。辅导员通过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自强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到既有情感中的教育,更有教育中的情感。
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辅导员德育工作的途径
第一,开展民族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活动,如茶艺、陶艺、古诗词、剪纸、围棋等。辅导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教育。在班会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中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思悟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开展主题讲堂,把我们日常碰到的道德现象,用现代的语言来诠释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内涵,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我国大学校园里存在较多大学生道德行为缺失的现象。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日常行为不文明,用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利于大学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的塑造,而且对于建设整个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推动力量[3]。它必将引领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第三,充分发挥武术操、太极拳等体育选修课程的作用。武术的“严谨规范、勃然进取、平和浩大”的特点使学生于健身中感悟立人之道,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勇敢、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第四,通过高雅艺术进课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强烈的震撼力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信任、平等和久违的对生命的关注。将“高雅艺术进课堂活动”与两课教育相结合,是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的重要尝试。为高校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引领高校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成果,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第五,开展以社区为空间、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内容、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为目的的形式多样的社区化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和身心素养,成为“正品立德、文武兼修”的思源学子。以社区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社区实践体验。如定期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除了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打扫卫生外。还积极为老人表演武术、剪纸等民族节目,教老人们打太极拳,与老人们下围棋。学生们在老人们热烈的掌声、舒心的微笑中获得了满足感和自信心,感悟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了“仁爱”的品质。
五、结束语
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以佛道文化为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说,人类所受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利用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教人育人,这可以说是孔门道德教育,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在新加坡,政府不仅频频开展“礼貌运动”、“敬老周运动”,还邀集海外专家编写《儒家伦理》,用作中学伦理道德的教材。其主持者刘蕙霞博士在谈到开设这一课程的初衷时说:“新加坡在这二十多年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旧的传统观念被冲淡了,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未确立起来,加上新加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外国文化和价值观能够自由传播,容易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在这种环境里,不少关心年轻人道德观念的人,都深觉年轻人有过分西化的倾向。纠正这种偏差以及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念,便成为教导儒家伦理的一个特殊任务了。”与新加坡类似的还有日本、韩国等国,他们都不排斥儒家文化,反而都比较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矛盾,它可以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把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二、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讲,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以及经济体制转轨所引起的价值观念的嬗变,挖掘传统文化道德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概括起来讲包括五个方面: ①强调为民族、为集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这一优秀传统加以改造与继承,必将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尤其是克服个人利己主义,抵制腐化堕落行为。②推崇仁爱,讲究礼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正是从这种“仁爱”原则出发,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强调“人和”、“和谐”、“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美德,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追求精神境界和高尚的理想人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激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积极进取,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安贫乐道、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进取精神。④勤劳质朴。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质朴的民族。“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有功,戏无益”等早已成为人们生活态度、审美标准、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⑤强调修养践履,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特别强调“为仁由己”的道德主体精神,一个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并且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三、传统文化中可资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法。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解决。孔子还提出”国之本在家”的思想,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孝悌忠信”的教育。因此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作用,使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能。
(2)注重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孔子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发展了一种“爱人”的境界,怎样才能“爱人”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必须高扬“良知”,发扬“本性”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强调人的内省,就是说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东西,抛弃错误的东西,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这对于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省相结舍,灌输是外因,而自省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3)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要为德育服务,这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德育首位的确立、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发挥德育主渠道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隐性德育资源,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篇10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应合理安排传统音乐文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教学比重。作为一种新的音乐教学课程,传统音乐教育不仅能教会学生一定的传统音乐技能和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当今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音乐型人才,其中必不可少的核心教学是声乐技能,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艺术文化的不断重视,传统音乐文化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高师声乐教材选编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选择,除了选入传统的艺术戏曲外,还应该包括一些传统原生态的音乐艺术作品以及民间乡土气息的音乐作品,通过多方面的收集音乐艺术作品,进行合理的改编并进行传统音乐文化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提升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真谛。除了要求高师声乐教材选编多样化之外,还应该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教育的灵魂,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音乐文化资源占有着一定的比例。所以在音乐教学上,教师应全面地展现我国各民族不同时期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加强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学习和运用,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不仅要传授声乐技能,还要重在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作为传播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实践者,教师要更加注重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通过开展多层次的专家交流培训外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加强教师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更好地满足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音乐教学形式
目前我国很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课主要采取小班上课的形式,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只是简单的进行学习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背景,没有真正地理解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的声乐教学改革中,高师院校应根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制定合理的声乐教学方式。高师院校可以在原有的授课模式上加入集体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等教学模式,通过集体课堂让学生在掌握声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传统音乐文化交流,讨论传统民族声乐历史及赏析传统声乐作品等内容,力争培养学生声乐技能的综合运用,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社会实践课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来了解我国社会背景下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更真实地接触到最原生态的传统音乐作品艺,拓展了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三、师资知识结构的改善
声乐教学是主要是运用声乐技术方法让声音去演唱实践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仅要传授声乐技能,还要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所以教师教学文化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作为现代声乐教学的领跑者,首先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不断调整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理念,完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结构,合理地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师声乐教学中,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积极自主性,丰富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
四、结语